专题复习之文言文

2024-10-18

专题复习之文言文(精选8篇)

1.专题复习之文言文 篇一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

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导学案制作

纪学斌

2018.8 学习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教学方式:

1、学案与多媒体教学方式共同推进。

2、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猜一猜: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你能推断出“弄璋”和“弄瓦”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课上学习: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典例分析:高考链接--探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名)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人名),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人名)复以舟师造湘城(地名)前往

D、访(人名)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2.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下列语句中词的解释正确吗? 鄙:卑鄙

3.元忠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chánɡ)史。太后曰:“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

不闲吏事 闲:空闲

即时训练: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1.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

2.选出下列划线句正确的一项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3.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注:曩(nǎng):以前)

庶几:差不多

你认为这种解释正确吗? 二.代入推断法

1、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2、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典例分析:高考链接--探究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2015·高考江苏卷)

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探究: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2.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方法小结:

即时训练:(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三.联想推断法:联系教材,联系成语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典例分析:高考链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2.岁凶,汝(地点)旁诸县多盗

3.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A 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2015·高考山东卷)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5.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探究: 即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福建卷)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

(二).探究,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是否正确。1.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2.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3.泽(泽,通“ 舍 ”)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三)联想教材探究,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邓愈镇江西,数延见(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2.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学不可以已。《劝学》)3.籍之以为厢兵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4.不以外夷见忽

(兰芝出来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5.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拔:“其后伐赵,拔石城”。B.齐人未附 附:归附

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五)联想教材,解释加点词的意义。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素善留侯张良”)2.引次江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顾吾念之”)4.铨简秀士(“简能而任之”)5.进之布指算,不爽(“女也不爽,士贰其行”)6.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四、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追亡逐北

(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6、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含义相同相近(成语):

求全责备——求;民殷国富——富;登峰造极——登,文过饰非——饰;扶危济困——扶;比肩接踵——接, 探究:责— 要求,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殷—富裕;造—登上,到达;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济—扶助;比—紧接着,紧挨着。(含义相反相对:)党同伐异——伐,攻击;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夙兴夜寐——夜,晚;

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寤寐求之——寐,睡觉; 寤,醒来 避重就轻——就,接近、趋向 避:躲避 欲盖弥彰——彰,盖:掩盖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结构分析法小结: 即时训练:

1、(07年山东卷)王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解释“减”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

2、(06年浙江卷)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

解释“啜”、“畜”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

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

解释“篡”、“贼”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步骤: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例如:

1.《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2.《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高考典例分析: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1.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分析:答案C “樵”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2.2005年浙江卷: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分析:“条”带有宾语“其言”,应该是个动词。结合语境,把“他的话”一条一条的分好,写在壁上。可以理解为“整理”。即时训练:

1.(04年浙江卷)(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解释“家”的意思并说说理由

2.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解释“缕”的 意思并说明理由

六、邻词推断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同义复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 考:敲打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过:责备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 趁:追赶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幸:希望

即时训练:1.北齐 颜之推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旨,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何意?

2.论事剀切,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

“剀切”何意?并翻译这句话。七.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形声字:

“晴”形旁:表示事物的类别;声旁:主要起标声的作用。

会意字: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武”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高考典例分析:

解释下列句中“籴dí” 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全国I)

规律总结: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②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

⑵用“纟”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即时训练:

(1)2006年浙江省试题(选句《蚊对》方孝孺)

天台生(人名)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yáng)于前。

(2)2006年全国卷试题(选句)

单于曾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3)2007年湖南省试题 翻译: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补充原文:宓mì子贱(人名)治单父(地名)。有若(人名)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qú也。”(试题原注:“臞”通“癯”)

(4)2008山东省试题

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颈以塞责耶!”

(5)2009年全国卷2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知识积累: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兵器有关; 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 动物类有关;

凡“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人的行为 有关;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 从“求”与毛皮关; 从“隹(zhuī)”与鸟雀有关; 从“系”与捆绑有关; 从 “攴(pū)”与敲击关; 从“歹”与死亡有关,从“月”与肉有关,从“页”与首有关,从“目”与眼有关。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贝”与金钱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攴(pū)”与敲击有关

八、通假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典例分析:

1、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2、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3、复之以掌。

4、卒然临之而不惊。

5、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6、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7、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即时训练:

1.2016年全国乙卷: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2.2016年全国甲卷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

九、合体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即时训练:

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适当:

重法不用,而民自治

自治: 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小结: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二代入分析法、三联想推断法、四结构分析法、五语法分析法、六邻词推断法、七字形分析法、八通假推断法、九合体拆分法 课后拓展: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8高考语文3)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D.奉母闲居

奉:侍奉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7高考语文1)(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8高考语文2)(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11

喀左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12

2.专题复习之文言文 篇二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 (Urbanization) , 是指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引起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 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从高考复习的角度来看城镇化, 我们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城乡关系、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历史知识, 以城镇化为线索将这些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

二、热点背景

“城镇化建设”已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2013年12月1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 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2014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3月1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提出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考点链接

1.中国古代史

(1) 宋朝以前的城市, 政府管理较为严格, 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严格限制, 商品交易区与居民住宅区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 (2) 宋朝以后的城市,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乡村和城郊的“草市”更加普遍。 (3) 明清时期,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推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4) 伴随着城市繁荣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适应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也不断发展, 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昆曲、京剧和风俗画的兴起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

2.中国近代史

(1) 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 在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推动下, 城市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2)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方式与习俗的革新, 推动了新式交通与通讯方式的发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礼仪等生活方式在城市逐渐流行, 汽车轮船、电话电报等新式交通通讯方式在城市出现并普及, 报刊影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中国现代史

(1) 1949—1978年,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生活的变动密切相关。“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要求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 城市人口大量转移到农村。“文革”期间, 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 城市化进程受阻。 (2)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推动了中小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促进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4.世界近代史

(1) 两次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 推动了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促进了近代城市化迅速发展。 (2)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 对城市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尤其是欧洲许多大城市变成一片瓦砾。

四、经典例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 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 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 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 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 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 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 买花衣以归, 楼船千百”。这对于全国市场的形成以及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 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 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 农业不堪重负, 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2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 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 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进入城市就业的700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 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 即所谓“离土不离乡”。———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4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3.文言文复习之翻译方法 篇三

1.不明古义。古义不明,容易犯以今释古的错误。

2.囿于常义。文言词常常是多义的。有些义项,在古代是通常义,而现在则为冷僻义。翻译时,不可局限其常义。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3.不合事理。有些译文,违反常理,令人啼笑皆非,此乃阅读粗心所致。

4.不通语法。古汉语中时常有词类活用现象,如若不慎加审视,就会有误译的可能。

针对这些错误现象,笔者认为只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才能尽可能多地得分。下面笔者就针对文言文的翻译原则和技巧做一些浅薄的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翻译的要求

1.字字落实。不随意添加成分,不遗漏。

2.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译出语气。译句的语气要与原文一致。

4.合乎事理。符合上下文的意思,符合事理逻辑。

翻译的原则

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文句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的是:找准和译准句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指那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标志句式的词语,即考试中的“给分点”。文言文具体的翻译方法很多,也很活。通过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切实可行、卓越有成效的有下面五种方法:

1.保留原词

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都可以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删除原词

文言文中有些只是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3.增补词语

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

4.替换词语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例如:

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鲁肃闻(听说)刘表卒(死去)。《赤壁之战》

5.调整词序

翻译时就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例如: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曾经和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六国论》

翻译的难度

翻译讲究要字字落实,要求直译。但在遇到修辞的时候,却要灵活处理。要有技巧的处理一些修辞格。

①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要译为“秦汉 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②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③借代。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专题复习之文言文 篇四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cú)疲弊()不懈()陛下()恢弘(hóng)忠谏()菲薄(fěi)(bó)

陟(zhì)臧否(zāng)(pǐ)攸(yōu)费祎()以遗(wèi)陛下裨补(bì)猥(wěi)自枉(wǎng)屈

夙(sù)庶(shù)竭驽(nǔ)钝咎(jiù)咨诹(zī)(zōu)昭(zhāo)遗诏(zhào)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3、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涕:眼泪。今:鼻涕。

6、布衣:平民。今:布做的衣服。

7、秋:时。今: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四.一词多义:

1、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

2、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3、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

4、行:性行淑均(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军队)

5、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是)举宠为督(动词,做、当)

6、能: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能力)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

7、道:中道崩殂(道路)咨诹善道(方法)

8、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

五.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六.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动用,意思是发扬扩大

2、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3、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4、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5、深入不毛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长庄稼。

七.理解性默写

1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

法也”一致。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

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4、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7、“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8、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19、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竟的统一大业。”

八.课文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指明危机,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时刻,希望刘禅“思危”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由此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四、五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第三、四段举荐贤臣,五段首句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

教训;次句引先帝故事,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末句举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六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先自叙本志(淡泊名利,无意功名),次叙先帝“三顾茅庐”

一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首句述白帝城托孤事;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

行动;再转说目前情况,提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末句补说出师手国内政事的安排,启发后主亲贤纳谏。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全篇主旨。

第八段:归纳各方面的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也向后主提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

第九段:表文结束语。

九.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卦阵、三气周瑜

㈢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

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

(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

(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⑺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⑻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

㈣诸葛亮名言: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课外拓展

1、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2)为了汉室之隆

3、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答案要点: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6、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

5.专题复习—文言文 篇五

1、《赵普》选自《宋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同步测试: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普少习吏事()②读之竟日()...③普颜色不变()④他日补缀旧纸()...⑤尝奏荐某人为某官()⑥普明日复奏其人()...

2、请有“/”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每句标一处。

太 祖 常 劝 以 读 书

在 相 位 者 多 龌 龊 循 默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4、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2 分)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5、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6、仔细阅读上文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选自《宋史•赵普传》)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3分)

(2)在选文中找出与材料中划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请你概括选文的内容来证明赵普确如材料中宋太祖对他的评价。(3分)........选文原句: 选文内容概括:①

7、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2、《黄鹤楼》唐.阎伯理

原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yi)_____登仙,尝驾黄鹤 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lóng zōng)_______,上(yǐ)___河汉,下临江流;重檐(yì guǎn)_______,四闼霞

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jīng wú_______之最也。二.解释词义。(19分)

1.释下列加点的字。(9分)(1)州()城西南隅()(2)费讳登仙()....(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4)遂()以名()楼。” .....(5)观其耸构()巍峨()(6)高标巃嵸()......(7)上倚()河汉()(8)重檐()翼馆 .....(9)四闼()霞敞()(10)坐窥井邑().....(11)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词多义)(7分)(1)【于】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其】①观其耸构巍峨()②坐其中,颓然碧窈()(3)【以】①遂以名楼()②以实奇()

③一儿以日初远()④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隅】①州城西南隅()②乘隅下垒石()

(5)【之】①事列《神仙》之传()②亦荆吴形胜之最()③主人处处款之()3.词类活用。(3分)(1)遂以名楼()(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3)重檐翼馆()...三.句子。(11分)1.翻译下列的句子。(8分)

(1)事例《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译文:(2)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译文:(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译文:(4)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译文: 2.说说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3分)

(1)遂以名楼。()(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3.用原文语句填空。(8分)

(1)《黄鹤楼》一文用了8句对偶句,或铺陈,或夸张,或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又如“ ”一组对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3分)

(2)《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4分)(3)《黄鹤楼》中直接赞美黄鹤楼景色的句子是:(1分)

3、《于园》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原文: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4分)门钥.()绝壑.()槛.()螺蛳.()深邃.()啾唧..()颓.然()碧窈.()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8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句。(11分)(1)富人于五所园..()也(2)非显者..

()刺(3)则门钥.()不得出(4)主人处处款.()之()(5)园中无他奇.()(6)奇在磊.()石(7)缘.()坡植.()牡丹、芍药(8)后厅临.()大池(9)池中奇峰绝壑..()(10)再后一水阁.()(11)长如艇子..()(12)四围灌木蒙丛..()(13)禽乌啾唧..()(14)颓然..()碧窈..()(15)瓜洲诸.()园亭(16)俱以假山显.()(17)胎.()千石(18)娠.()于磊石之手(19)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20)至于园可无憾.()矣 2.一词多义。(5分)

(1)【槛】①卧房槛外()②便破槛出之()③鲁束缚而槛之()(2)【刺】①非显者刺()②引锥自刺其股()③令之内治国事,外刺诸侯((3)【显】①非声显者刺()②俱以假山显()(4)【上】①人不得上()②上植果子松数棵()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通,解释:)三.句子。(15分)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坐其中,颓然碧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卧房槛外,一壑旋下落不明如螺狮缠,以幽阴深邃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殊句式。(2分)

(1)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2)前堂三等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3分)(1)富人于五所园也。(2)上植果子松数棵。(3)至于园可无憾矣。

4.写于园的景色作者突出了哪几个奇?(园中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答: 5.细读课文,说说文中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2分)

答:

4.《黔之驴》[唐]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博。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同步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成语:

启示: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8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①②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5.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7.填空。(6分)(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描写。8.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5、《爱莲说》宋。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同步测试: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2)花之君子者也()..(3)花之隐逸者也()(4)陶后鲜()....2.翻译句子。(6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分)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4.“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3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濯清涟而不妖

()

(2)香远益清

()..(3)濯清涟而不妖

()

(4)不可亵玩焉。()...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7.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分)

8.用波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2分)

9.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什么?

(2分)10..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1、《赵普》答案

1、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曾经 第二天

2、太 祖/ 常 劝 以 读 书

在 相 位 者 /多 龌 龊 循 默

3、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4、B

5、这些句子是细节描写,(1分);作用:表现出赵普勤奋刻苦读书(1分),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的品质。(1分)(作用意思对即可)

6、(1)选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选文概括:①为治理国家而勤奋读书;②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

7、读书刻苦、专心致志,工作能力强,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2、《黄鹤楼》答案

一.祎 巃嵸 倚 翼馆 荆吴

二.

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形胜:山川胜迹。

2、(1)在;到。(2)它,指黄鹤楼;它,指水阁。(3)用;因为;认为;凭借;如4)角落;边沿地方。(5)无实义,不译;结构助词,的;我们。

3、(1)名词作动词,命名。(2)副词作名词,最美的地方。(3)古代建筑的飞檐,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三.

1、(1)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2)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3)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4)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1)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黄鹤。(2)判断句,“也”表判断。(3)倒装句 尝驾黄鹤返于此憩

3、答:(1)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巃嵸。/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上倚河汉,下临江流。(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于园》答案:

一.yào hè jiàn sī suì jiū jī tuí yǎo 二.

1、所园:所建筑的园林。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钥:钥匙。款:殷勤招待。之:人称代词,我们。奇:特殊的,罕见的。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磊,垒,堆砌。植:栽种。缘:顺着,沿着。临:临近。绝壑:陡峭的山沟。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艇子:小船。蒙丛:覆盖,丛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诸:众,各。俱:都。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胎:怀孕成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娠:妊娠,孕育。男女:动词,生男生女,即生养孩子,即诞生。琢磨搜剔:指精心地构思。憾:心感不满。

2、(1)栏杆;关人的囚笼;把人关在牢笼里。(2)名帖,这里用作动词,投名帖;用尖锐的东西向前直戳;刺探,探询。(3)有地位;著名(4)上去;上面

3、步通“埠”,水边停船之处。

三.

1、(1)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林。(2)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3)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4)卧房的栏杆外面,有—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5)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2、(1)判断句,“也”表判断。(2)倒装句,果子松的定语“数棵”后置。

3、(1)富人于五/所园也。(2)上/植/果子松数棵。(3)至/于园/可无憾矣。

4、前堂:以实奇;后厅:以空奇;卧房槛外:以幽阴深邃奇。

5、磊石——大池——壑——水阁——假山

4.《黔之驴》答案

1.(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2)去,离开。

2.C。

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5.(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开 6.(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个地方。(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7.(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2)心理

动作

8.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5、《爱莲说》答案

3.A 4.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5.(1)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庄重)

(2)香远益清

(更)

(3)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4)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7.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分)

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8.用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2分)

9.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0..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6.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教案 篇六

平邑第二中学

周辉

复习目标:

1.知道文言实词的考点分类,掌握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2.知道文言文筛选信息题常见的题型,掌握筛选信息题的答题技巧。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如果把我们语文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文言文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所以文言文在我们的学习和中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十年我们临沂市文言文都考了哪些课文。(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有六年考的是纯课内的文言文,两年的课内外比较,两年纯课外。由此可以看出课内文言文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分析完这些同学们可以做到胸中有数。

接下来的两个月,对于文言文我们该怎么复习呢?同学们你认为文言文试题可能会考什么?(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考试说明,到底和同学们说的一样吗? 二.考什么?我要明白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筛选文中的信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怎么考?我要清楚

接下来我们根据我们临沂市2015年的文言文的5道中考题,我们看看都对应了考纲中的了哪个知识点。

中考实例,投放(2015临沂市中考)《满井游记》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师生明确。师补充: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自考试说明出台以来一直有,但却没考到,我认为很重要,这一考点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一下。

根据我们去年的中考得分情况,失分比较严重的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两点和筛选信息作为复习的重点。首先我们看一下文言实词的复习。四.怎么学?我要知道

明确:以九下六单元的文言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为例文进行复习指导。

(一)文言实词的含义。

1.学生做中考文言文实词题,见学案。

2.做完之后小组讨论分析中考文言实词重点考察有哪几类词语。师生明确: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多音字 3.学生互问互答

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分类分篇目找出相应的考点,以比赛的形式学生互问互答。(如果时间允许,再增加老师问,学生抢答环节)4.达标测评(课件出示)

找几名学生上黑板展示,做完后学生同桌互批互改 5.集体讲评

(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学生做中考文言文虚词题,见学案。

2.学生明确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

指导学生巧记文言虚词。

3.由学生共同指出常考且有难度的几个虚词。4.学生小组为单位,分派或自己选择相关的虚词,以三篇文章为例文,每组设计出一个考题。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展示。

明确:先从文中找到含有该虚词的的句子,再解释其用法。4.集体讲评

(三)筛选文中信息。

1.学生们做学案中筛选文中信息题。2.学生讨论明确此类题的考察方法。3.师生共同探讨答题方法。4.达标训练 五.达标测评

7.专题复习之文言文 篇七

一、学生动起来

由于文言文字词量大、知识点多, 教师利用学案帮助学生整理出来, 学生却少了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 只是“坐享其成”, 对知识认知与掌握就不深刻、不牢固, 这也是文言文复习的一大缺点。如复习《小石潭记》时, 笔者请学生仿照前面的学案, 课前自己整理文言知识, 只提了几个“关键词”:虚词一例、实词上榜、一词多义、句式发现等, 让学生自己整理, 课堂展示积累成果。如“虚词一例”这个环节, 课前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学生举出虚词“以”, 上课时就请他讲给同学们听。他把“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中“以”分别解释为“用”、“不译, 相当于‘而’”、“因为”, 而且归纳了“以”的其他用法。“可以一战、”“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吴广以为然”、“以塞忠谏之路也”分别解释为“凭借”、“把”、“认为”、“连词, ‘以致’”。“实词上榜”环节学生更踊跃, 有的学生讲名词作状语, 如“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 皆若空游无所依。 (3)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4) 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西、空、斗、蛇、犬牙”。还有学生介绍其他重点实词如“往来翕忽”中“翕”, “佁然不动”中的“佁然”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归纳学习过程的快乐,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或许课堂有点“乱”, 但学生是积极的, 主动的, 沉浸于文言复习氛围之中, 学生的表现是最“给力”的。教师要讲的东西通过学生之口说出来, 会让文言知识与学生距离更近, 更可亲, 更利于接受。在复习活动中, 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激励者、参与者、评价者, 教师切记不要越俎代庖。

二、课文串起来

由于文言文分散于七至九年级各册书中, 各篇课文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备课组通常做法是:一课一复习, 突出重点篇目。但笔者认为文言文复习也要让一些文言文“联姻”, 让它们有亲密的关系。将一些文言串起来, 打通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脉络, 上下贯通, 左右相连, 让文言复习走整编化、低耗、高效之路。复习《小石潭记》时, 我就进行了文体的归类: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放在一起, 比较它们的异同, 我提供“体裁、内容、写法、感情、语言特色”等几个关键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与发现, 列出表格填写。学生讨论, 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收获, 如语言特色方面学生讨论整理为:共同点:语言生动、精炼, 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不同点:《小石潭记》使用拟人、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岳阳楼记》骈散结合, 句式整齐;《醉翁亭记》多用判断句。笔者认为文言文复习一定要串并, 首先加强课文之间的联系。近几年中考试题中, 有大量的课内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从课内比较阅读做起, 传授方法, 学会比较, 再延伸到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其次加大课堂复习的容量, 不仅有文言知识的容量, 更有学生思维的容量, 使学生在原有文言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复习时将三篇文言文串联起来, 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三、重点突出来

由于文言复习时间紧、任务重、难点多, 既要注重“言”, 更要注重“文”。教师一节课往往追求面面俱到, 重点不突出。其实一节文言复习课与现代文复习一样, 也要选择一两个重点, 深度复习, 切忌贪多求全。一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有用文言阅读方法, 如:如何划分句读, 如何翻译句子等。如复习《小石潭记》一文时, 我想教给学生从哪些方面出发来比较文言文, 并且尽量先从一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节课重点就是比较三篇课文的语言与写法的异同。文言文复习必须要重点突出, 以学生为本, 以课内文言为本, 不要一味研读课外文言文, 得法于课内, 运用于课外。适度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一些典范的文言文进行复习巩固, 以激发兴趣, 指导阅读, 以求实效。在复习中提升学生的文言语感。

四、笔记整理来

课后对课堂笔记的整理, 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 更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整理笔记。文言文笔记整理对文言文复习至关重要, 是再一次对文本内化与吸收的过程, 对学生文言知识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复习了《小石潭记》后, 笔者对学生笔记整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⒈补充课堂上他人的发现, 如词类活用, “心乐之”中“乐”的形容词意动用法。“凄神寒骨”中“凄、寒”的形容词使动用法等;⒉补充完善课堂的三课比较表格。⒊总结复习此文的收获。课后, 笔者坚持不定期随机检查与定期笔记展览相结合, 有效促使学生认真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 更加积极。

8.专题复习之文言文 篇八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引起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从高考复习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我们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城乡关系、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历史知识,以城镇化为线索将这些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

二、热点背景

“城镇化建设”已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201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考点链接

1.中国古代史

(1)宋朝以前的城市,政府管理较为严格,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严格限制,商品交易区与居民住宅区分开,按时开市、闭市。(2)宋朝以后的城市,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乡村和城郊的“草市”更加普遍。(3)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4)伴随着城市繁荣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日益扩大,适应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也不断发展,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昆曲、京剧和风俗画的兴起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

2.中国近代史

(1)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在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推动下,城市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方式与习俗的革新,推动了新式交通与通讯方式的发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礼仪等生活方式在城市逐渐流行,汽车轮船、电话电报等新式交通通讯方式在城市出现并普及,报刊影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中国现代史

(1)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生活的变动密切相关。“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要求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城市人口大量转移到农村。“文革”期间,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城市化进程受阻。(2)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推动了中小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4.世界近代史

(1)两次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迅速发展,促进了近代城市化迅速发展。(2)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对城市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欧洲许多大城市变成一片瓦砾。

四、经典例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这对于全国市场的形成以及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 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2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进入城市就业的700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

——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转移的政策因素。(4分)

上一篇:关于起重机的宣传广告词下一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