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2024-10-03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共8篇)

1.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篇一

一、当前生猪肉品市场肉品供求及其价格情况

二、我县县城农贸市场猪肉上市及生猪主要来源渠道

今年5月,县城生猪定点屠宰总量为756头,日平均24.38头,肉品总量56700公斤左右,日均上市量18300公斤左右。生猪来源的主要渠道是重庆的黔江和湖北的恩施。

三、县城个体屠商在定点屠宰过程中缴纳的税费情况

税费征收依据:州价费〔2003〕90号《关于规范全州生猪定点屠宰税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具体项目及标准:

一、增值税:12元/头;

二、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费附加及个人所得税:7元/头;

三、工商管理费(包括市场和屠宰稽查管理)8元/头;

四、检疫检验费:5元/头,五、场租、水、电及代宰费14元/头。以上总计46元/头。

四、生猪及生猪肉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

2、从2005年5月到2006年7月连续15个月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农村生猪散养户处于保本或略亏状态,而生猪规模养殖企业全面亏损,特别是后来一些生猪主产区受疫情的影响,架子猪和仔猪死亡比较多,导致生猪存栏严重减少,造成青黄不接。

4、从一定程度上讲,国家公务员工资改革对生猪肉品价格上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对平抑猪肉价格上涨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个别屠商借机哄抬物价行为。

二是协助县城定点屠宰均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组织生猪货源,保障县城肉食市场生猪肉品的正常拱给。

三是协助和督促县里生猪规模饲养企业加强对生猪的饲养和管理,并在市场价格同等的条件下,尽量保障县城市场的商品猪源需求。

六、对策及建议

1、切实加强对生猪屠宰环节的管理,强化检疫检验,杜绝病死猪肉、注水肉上市,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

2、加强生猪肉品市场供求及价格的监测,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农民认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市场形势。严厉打击部分屠商借机哄抬价格的行为。

3、如果市场价格继续大幅提高,建议上级政府尽快采取果断措施,一是及时制定对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政策,二是尽快启动生猪活体储备平抑市场。

4、加强生猪疫病防治工作,切实抓好生猪生产,大力启动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对商品猪重点养殖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和专业户给予一定的补助,保护母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出栏率,缓解生猪周期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我县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建议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范文网

2.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篇二

近年来, 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成为政府、学者和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提供了对这一问题的一般解释:受天气、政策及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影响, 当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 农产品价格自然表现为上涨的趋势。这种解释对预测农产品价格的长期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种一般的分析难以说明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 也没有进一步说明长期内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其他原因。因此, 经济学的供求分析因忽视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而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一些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和价格上涨问题。金雪军、王利刚 (2005) 研究了供应链条件下地区专产性小品种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郭丽华、张明玉 (2006) 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分配机制, 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改进思路。赵晓飞、李崇光 (2008) 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型, 用Stackelberg模型和Shapley分配模型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信息共享机制。刘召云、孙世民、王继勇 (2009) 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的组织模式和电子商务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 梳理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胡华平 (2010) 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研究了农产品价格的垂直传递和纵向市场联结。

供应链属于管理学的范畴, 供应链管理是将产品供应的过程看成一个整体, 追求供应链整体利润的最大化。从思维原理和方法层面来看, 这种对供应链的分析属于产业组织理论下的企业理论的延伸, 它偏重于整体主义的观点。事实上, 偏重于个体主义的分析方法在农产品流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流通组织规模偏小、流通环节较多等现实条件下, 真正组织意义上的供应链并没有形成, 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基于此, 本文以“交易链”代替“供应链”分析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和价格波动及上涨现象。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交易链模型

1. 农产品交易链模型构造。

笔者把农产品交易链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交易环节: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批发商, 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零售商, 农产品零售商———农产品消费者。每一次交易都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过合作剩余的分配不是某个交易参与主体主导的结果, 而是通过讨价还价最终形成的。

根据纳什 (1950, 1953) 和Roth (1979) 的讨价还价模型, 合作剩余的分配受合作双方谈判能力的影响。假设一方甲的谈判能力为α, 那么另一方乙的谈判能力就是1-α。如果合作剩余为M, 甲在合作剩余中的分配额为X, 那么合理的分配应该使效用函数U=Xα (M-X) 1-α达到最大化。根据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有X=αM, 这就是纳什和Roth所主张的分配规则。

假设在某一交易链上, 农产品生产者的单位产品成本为C0, 批发商除进货价格外的单位产品成本为C1, 批发商的产品预期转卖价格为P2, 农产品生产者相对于批发商的谈判能力为α1, 则农产品生产者与批发商讨价还价所确定的价格应为:

设零售商除了进货价格以外的单位商品成本为C2, 其产品预期转卖价格为P3, 批发商相对于零售商的谈判能力为α2, 则批发商与零售商通过讨价还价所确定的价格为:

批发商的产品预期转卖价格与批发商与零售商通过讨价还价所确定的价格具有一致性, 为了分析的方便, 我们假设二者相等, 于是有:

假设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评价 (即支付意愿) 为B, 零售商相对于消费者的谈判能力为α3, 不计消费者的购物成本, 则零售商与消费者共同确定的价格为:

零售商的产品预期转卖价格与零售商与消费者共同确定的价格具有一致性, 为了分析的方便, 我们假设二者相等, 于是有:

根据上述 (1) 、 (3) 、 (5) 可得:

这说明, 交易链上相对独立的三个交易阶段共同确定最终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2.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机制分析。

就交易链而言, 农产品最终的销售价格受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谈判能力和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共同影响。根据 (6) 式计算可知:

也就是说, 农产品面向消费者的价格上涨与交易链上交易主体的成本上涨正相关, 与交易链上交易卖方的谈判能力正相关, 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正相关。

如果上述影响P3的7因素中有一些因素呈下降的趋势, 而另一些因素呈上升的趋势, 结果是推动上升还是导致下降, 这要由 (6) 式决定。

通过分析交易链的各个过程, 我们还可以得出交易链主体的收入变化趋势。例如, α1 (P2-C0-C1) 表示农产品生产者获得的纯收入, 如果农产品生产者的谈判能力比较弱, 那么其只能获得比较少的份额, 尽管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可能在上涨。

只知道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形成的理论机制还不够, 我们必须通过对实际的考察, 找到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现实原因。

三、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现实原因

根据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实际情况, 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态势, 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导致成本原因。

在农产品生产领域,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农地越来越稀缺, 工业和城市用地价格的不断攀升, 也推动农地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 使得农村生产的老龄化现象严重, 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农产品生产的用工成本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成本的提升也转移到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提升。据统计, 从2003年到2008年, 我国生产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投入物中, 种子价格上涨了80.65%, 化肥上涨了94.16%, 雇工工价上涨了146.60%, 土地流转租金上涨了88.92%。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 燃油、用工等成本的上升, 仓储成本的上升, 都拉动了农产品流通成本的上升。在我国, 由于农产品流通技术水平不高, 经营规模较小, 流通过程中的农产品损失率较高, 也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

2. 市场势力原因。

市场势力决定交易者的谈判能力, 游资的加入和炒作会迅速提升交易者的市场势力。尤其是对小宗农产品而言, 游资的涌入会引起市场结构的变化, 使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变为寡占市场。

目前, 我国游资加入农产品流通, 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农产品本身的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涌现了大批的民营经济实体和大量的民营资本。但现有的体制使得民营资本和国营资本没有平等的竞争机制, 民营资本不能进入高利润的国营领域, 资本的本性迫使民营资本成为游资四处出击国民经济的一些竞争领域,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领域, 以显现其资本对劳动力的优势。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流通领域成了游资侵入的领地。农产品是必需品, 缺乏足够的弹性融化价格的波动;一些农产品市场规模小, 容易被操纵;一些农产品产地比较集中和比较易于存储, 易于收购和囤积。游资对农产品的肆意炒作应该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3. 流通渠道原因。

一是流通渠道过长。在本文的交易链模型中, 我们把交易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环节, 事实上, 现实中的交易环节还会更长。从 (6) 式也可以看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缺少一个交易环节, 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就会下降。交易链过长与我国农产品的小规模分散生产, 与流通企业的规模过小、实力不强, 与消费者购买次数的分散, 都是密切相关的。二是流通渠道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是种特殊的比较容易变质的产品, 因此农产品流通需要快速通道, 需要安全的检验检疫, 需要及时的信息发布。这些都是外部性很强的产品, 应该由政府将其作为公共品来提供。可是这些公共品在我国是比较缺乏的。由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 往往不能正确指导甚至是误导农产品交易链上的参与者, 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大落之后往往会伴随消费者难以承受的价格上涨。

4. 货币环境原因。

外汇长期顺差、国家投资过多, 都可能导致在宏观层面上出现流动性过剩甚至出现比较高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刺激生产和流通的快速增长, 使消费者收入过快增加, 这样消费者在一个通胀预期的环境里就会对消费品评价升高, 以需求拉动的方式促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当然,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城镇人口增加, 居民收入增加, 农产品需求旺盛, 支付意愿加强, 以这样的方式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合理的。但是, 以经济过热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则是不正常的。其实, 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预期增强时, 影响最终农产品销售价格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市场势力都会受到影响而提高或加强, 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四、农产品价格不合理上涨的治理对策

1. 改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宏观环境。

通货膨胀影响农产品价格构成因素的成本变量、市场势力变量和支付意愿变量, 通货膨胀可以看成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货币诱因。不过, 货币现象也是经济发展总量和结构的反映,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有利于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构成因素而抑制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同时, 城镇化和工业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城镇体系要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能够缓解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 因为大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购买评价高于中小城市居民。农产品价格上涨, 在一定意义上是宏观经济的总体反映, 从长远来看,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

2.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对农业补贴是激励农业生产、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根据WTO《农业协议》的内容, 农业补贴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广义的农业补贴, 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投资或支持, 其大部分是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的投资。二是狭义的农业补贴, 也称为保护性农业补贴, 如对粮食等提供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的补贴。

当前, 在广义补贴方面应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和桥梁建设, 使农产品成本降低具有长期性。在狭义补贴方面, 要采取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并举的方式。在对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有种粮补贴的同时, 加大对大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以及蔬菜生产的支持力度, 将这些小宗农产品纳入农产品补贴政策中来, 以保证小宗农产品产量稳定, 防止小宗农产品因生产成本过高而减少产量。

为了使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经营, 建议实行农地交易补贴政策。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 而规模经济递减意味着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地的流转创造的合作剩余较少, 为了减少农地交易的交易成本或者为了农地交易能实现较多的合作剩余, 国家应该实行农地交易补贴政策, 促进农地流转。这不但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也能充分强化农地流转的正外部性,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

对地方政府而言, 农业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外部性强, 地方政府往往投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 我国对农业投资的大约30%不能被落实 (主要是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不能落实) 。为了提高农业投资效益, 应加大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 适当上移农业投资的支持主体。

3. 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

在我国, 农业是弱势产业, 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培育具有竞争力和谈判能力的农产品生产主体。根据 (6) 式, 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谈判能力增强也可能使得农产品价格有上升趋势, 但这种上升对农业、农民都是有利的。同时, 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谈判能力提高也有利于降低游资的利润率水平, 减少游资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力度。农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整合生产和市场资源, 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是培育农产品市场主体的有效实现形式之一。

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企业弱小, 农产品流通普遍呈现“环节多、过程长、损失多、成本高”的特征, 农产品流通渠道过长不利于降低流通渠道的流通成本。目前根据农产品生产实际, 应该切实实施一些农产品的“绿色通道”, 探索和完善“农超对接”的流通模式。

物流的畅通离不开信息流的有效支撑。农产品流通具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特点, 农产品信息流的畅通对农产品物流和资金流具有引领作用。目前, 对容易涨价的小宗农产品可以重新引入期货机制, 建立小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对于不能上期货合约的, 也要形成规范、有序、公开的批发市场和电子交易市场管理制度, 由政策、制度、服务去统筹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 由市场去发现价格。同时, 充分发挥网站、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信息发布作用。

4. 强化农产品价格监测、调控和管理机制。

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定点、有规律的检测, 有利于掌握农产品生产、交易、成本、资金、库存等具体变动情况, 及时发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现状和原因, 形成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价格预警体系, 有利于预测未来农产品的价格走势, 有效抑制未来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针对游资对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和流通正常秩序的干扰, 在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时可以实行价格管制措施, 坚决打击投机行为和恶意炒作行为。为了防止新闻媒体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波助澜”, 应该规范新闻信息发布机制。为了平抑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国家可以建立小宗农产品储备制度, 压缩小宗农产品的套利空间。

当然, 在严厉打击游资炒作农产品的同时, 要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 尽可能为民间资本找到追逐利益的领域, 重塑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平等竞争的宪政环境, 引导民间资本走向为社会中低收入阶层服务、为社会造福的正确轨道上。

五、结语

以交易链为视角研究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 相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供求分析、供应链分析, 更具有“经济学”特征。农产品交易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最优的合作剩余的分配比例。通过农产品的交易链, 农产品的最终价格与农产品交易链参与主体的经营成本、市场势力以及最终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相联系。

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合理的因素, 也有经济现实和人为垄断的原因。治理农产品价格不合理上涨, 在短期是要打击农产品价格的游资炒作, 在中期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 在长期是要完善“三农”支持政策,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提高宏观经济增长质量。

摘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关。农产品的交易链模型表明, 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成本过高, 交易中的市场势力不均衡和消费者的收入增长过快。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具有合理的经济增长因素, 也有不合理的人为和政策原因。本文根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现实原因给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上涨,交易链模型,市场势力

参考文献

[1].金雪军, 王利刚.准双边垄断下地区专产性小品种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4

[2].郭丽华, 张明玉.基于利润分配机制的农产品供应链分析.物流技术, 2006;6

[3].赵晓飞, 李崇光.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型与策略研究.软科学, 2008;5

[4].刘召云, 孙世民, 王继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商业研究, 2009;3

[5].胡华平, 李崇光.农产品垂直价格传递与纵向市场联结.农业经济问题, 2010;1

[6].李国祥.从主要经济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农业展望, 2010;8

3.重庆农产品价格上涨浅析 篇三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流通成本;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96-01

一、重庆农产品价格现状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一位直辖市,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重庆总人口约有3000万人,农村人口居多,有2400万左右占总人口80%以上。重庆农村地区广阔,农业发展方式却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农产品流通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流通环节的增加会大大增加产品的货损率——据统计,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货损率已达到1/3,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有效改善农产品流通流通机制、保证农产品顺畅流通对重庆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重庆虽有菜园坝、南坪和杨家坪等十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却主要采用从生产地再由采购部门直接收购,然后转送到批发市场,最后才到达销售市场的流通模式。在重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流通环节过多使得流通成本大大增加,进而使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二.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到最后消费者手中,是整个农产品的流动过程,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流通环节这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背后存在的弊端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因此流通环节过于冗长复杂,就会使得农产品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农民常常以低价出售的产品,但到了餐桌上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流通环节包含成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运输费用

运输费用在整个流通环节所占的比重相对其他费用是较大的,从农产品的生产地到达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一般采取的是公路运输,重庆由于地势的原因,运用公路运输比较灵活,很适合短途运输,但期间所要收取的费用有很多。包括:过路桥费、燃油费、道口费,司机的工资、食宿费,车辆养路费、维修费、保险费,车辆由于超载、超速等违章的罚款等,这些费用平均加在农产品的成本里,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二)装卸、包装费用

从农产品运到销售市场,会雇佣人工对农产品进行装卸搬运,随着装卸搬运的次数则更多,其间的成本也相应的增加。在农产品进入市场之前,要对农产品整理和清洁,并且对其进行包装,将大包装改成小包装等工作,这个环节涉及到雇佣人工费用,虽然工作程序很简单但是次数多,这也会在总的流通费用中占有一部分。

(三)管理费用

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中,管理是很重要,像蔬菜瓜果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包装要合理,运输方式也要恰当。若运输途中管理不当,就会造成蔬菜腐烂、变形等。所以对农产品管理时,所需的设备设施和人力以及农产品损耗,这些都会产生很大的费用。

(四)市场管理费用

在运输过程中会缴纳各种各样的市场管理费用,有的是按品种种类来进行收取,有的是按数量收取,销售商为了降低税收的压力,会直接将其转嫁到农产品的价格上,来减少成本。

(五)信息不对称

在现今的传统生产体制,农民只知道一味的生产,由于农民不了解市场最新信息也不知道如何预测未来情况,往往在种植时,只会简单凭着上一年的销售情况,盲目减少或者扩大种植面积,跟风种植,或者看到现在哪种农产品价格高就种植哪种农产品,等到销售时,很容易出现生产过剩没有销路,导致流通环节发生问题,这样就会间接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

三.提出建议和意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庆地区鼓励发展农产品经济不仅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且有利于重庆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建立合理的农产品机制并保证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顺畅,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保证农民增产又增收。综合本文以上所述,故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在流通环节,需整顿流通环节的秩序,减少流通环节,并且让农民参与到流通环节,使农民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并且能够获取流通环节的增值。在改善流通环节时,并且建立农业产业供应链,让农民能够参与到加工和包装等环节中,增加农民的利润。对于小型的农业生产户,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让几个小型农业生产户通过合约进行合作,提高他们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地位,使得在资金和销售方面都可以建立优势。还可以建立“农超对接”,优化了农产品供应链,减少了流通环节,并且能够实现多赢。

(二)政府应该更好统筹规划农业种植面积,避免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并且实行利民、惠民的政策,继续实施农民补贴和农业政策支持的政策,使得农民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保持农民的积极性。对于现今的经济发展状况,要提高物价上涨的警惕性,尽量减少对农产品价格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保障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政府还应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建立大型的农产品集散地,能够统一管理和规划,减少对农产品的收取的各种费用,降低市场标准,允许农民进入直接销售农产品给消费者。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红河校区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定寰.“农超对接”怎样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0.

[2]蒲春花.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物价水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C].重庆.西南大学,2011

[3]李国祥.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2).

[4]许蔓菁.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

4.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篇四

二、生猪生产、经营、屠宰、销售各环节受益情况分析

(一)饲养户受益情况

2、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受益多。由于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多数为自繁自养,抗风险能力强、生猪品种优良、生产发展正常、均衡,可供出栏肥猪数量多,适逢价格上涨,获利比较丰厚。如调查松滋市八宝镇黄姓养殖户,现存栏449头,5月份出栏173头,头均毛利450元,而且已与人谈定以11元/公斤价格出栏86头,生猪供不应求,弥补去年亏损后,本月获毛利10万元左右。

(二)农村生猪经营商效益走低

(三)生猪屠宰量减少,屠宰场利润下降

(四)零售商效益下降,但各地不平衡

当前,猪肉零售与批发价格相差约2元/公斤,零售商每经营1头肉猪毛利润在150元以内。但由于一方面肉源少,供应不及时,影响了销售量。据随州市猪肉零售商反映:猪肉从肉联厂出货要排队等候,有时还无货可进。另一方面,猪肉价格上涨,许多消费者减少了肉类消费量,零售商肉类销售量减少,每天盈利也有所下降。十堰市城区一般情况下猪肉日销量约450头,近期十堰市猪肉销量下降约60%。据十堰市猪肉零售商介绍:以前1天能卖一头半到两头猪肉,卖一头保本,卖两头可以赚60—100元。猪肉价格上涨后,销售量急剧下降,一头猪有时要两天才卖的完,除去成本,现在有时有亏无盈,顶多是保本。荆州市各经营户处于生猪不好买,猪肉不好卖的两难境地,每头猪毛利不到50元,比上年下降30%,因经营困难,城区猪肉经营户减少1/3。而咸宁市现在猪肉零售均价为19元/公斤,零售户在市场租的摊位费每天约30元,卫生管理费10元,每个摊位每天可零售猪肉60公斤左右,据此计算,猪肉零售户每天可获得80元的毛收入。

三、生猪饲养、经营、屠宰、销售各环节受益情况比较

由于猪肉价格冲高,超过了部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而出现猪肉市场紧缩的状况。也就是说,当前猪肉价格基本上没有上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生猪生产者、屠宰户、零售商之间比较利润情况如下:

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及各环节受益情况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5.关于材料价格上涨的补差申请 篇五

河南鑫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我工程自2010年3月份开工以来,钢材、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比招投标时大幅上涨,特别是2010年10月份以来,国家实行节能减排政策,导致水泥价格成倍增长,工人工资同样增长近一倍以上,此种情况已远远超出甲乙双方签订合同时的材料价格,直至目前材料价格仍在上涨,使我公司遭受巨额亏损及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经过项目部详细统计,由于材料上涨所造成的项目部亏损为14120479.8元。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价:2010年,钢筋、混凝土、水泥、地材(砂、石)、加气块、人工费、人防门、方木、模板、水电管材等等建筑材料全部涨价,并且涨价幅度巨大,已经远远超出正常预期。具体情况见附表;

2、在该工程的招投标时期,我公司为了中标,将工程总造价让利11%的情况下才中标,行内人士都知道目前建筑工程的正常利润不足15%,经过让利11%以后,再除去管理费、经营费和其他费用以后,尤其是材料涨价及人工费上浮已经给项目部造成巨额亏损,现在项目部已经达到难以为继的地步。

3、在我工程开工前,我公司向贵公司缴纳了合同金额的10%(740万)作为履约保证金,在工程施工过程中,2010年建筑材料价格普遍并大幅上涨,人工费也大幅上涨,导致工程垫资加剧,垫资款额始终在2000万元以上,由于2000多万元资金绝大部分是从银行贷款,还款还息压力非常大,真可谓是步履艰难,难以继续投入,这也导致工程进度滞后,甚至面临停工危险。

综合以上原因,我项目部目前在经济上不堪重负,步履艰难,为了使该工程能顺利进行,按期交工,项目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此向贵公司提出材料补差申请,恳请贵方给与补差。

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6.浅谈景区门票价格上涨问题 篇六

近日,国内已出现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潮,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一则报道,引发了国人的热议。报道称,我国景区票价普通贵过外国,张家界系卢浮宫3倍。继清明小长假期间爆出的“国内部分景点涨价”之后,又一个消息传来: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为什么这么多景点扎堆涨价呢?原来,是因为“时间到了”: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而在外国,公园和自然景观基本不收费,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象征性收费。

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中,旅游资源不可替代型景区的价值普遍被赋予了世界级或国家级的产权属性,其中大多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特别单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其具有的价值理应为全民所共享。通俗而言,这些景区是“老祖宗”或“老天爷”留给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持续的涨价**中受关注度最高、其涨价最不容易得到理解的部分。

鼓浪屿,传闻中的浪漫的步行岛,走在街头巷尾,不时能听到悦耳的钢琴声,加上风格各异的建筑,是个恍如童话般的所在。然而这个人口不足2万、面积仅1.87平方公里的小岛,时下正成为不少人关注和谈论的话题。这个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城区”的小岛已经启动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并计划在2013年冲击世遗。就在不久前,鼓浪屿管委会发布,鼓浪屿即将迎来限客,拟今年实施“一票制”,每日限定人数拟7500人,实行“一票制”后票价定在每人100元到150元之间,游客上岛后可以免费参观5个核心景点,不用再另外买票。目前这5个核心景点的门票价格是143元/人。

全国景区门票到处也都在纷纷上涨。据统计,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从今年4月起,河北省赵云庙景区、赵州桥、隆兴寺、江西省井冈山核心景区等旅游景区门票价格都要上涨20%以上。同时,国内一批景区也正在酝酿门票提价。福州不少旅行社已接到通知,浙江横店影视城门票价由每人470元上涨至490元;济南九如山景区由每人110元调至120元;井冈山核心景区门票基准价格拟由原来的130元/人调整为162.5元/人,调整幅度为25%,同时实行淡旺季票价浮动。山东台儿庄古城门票价格由每张100元涨至160元,涨价幅度达60%。绝大多数酝酿或已上调的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幅度在20%以上。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了人们眼中“看不起”的风景。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旅游景区门票一直存在涨价的现象和趋势,也一直饱受争议和责难。但是,情绪宣泄不能代替理性思考,对于持续多年、社会关注的“景区门票涨价”问题,非常有必要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探究其中的根本原因,理性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是什么原因导致景区门票涨价如此疯狂呢?这样的涨价有没有合理性呢?处处上涨的景区门票价格能得到国民的一致认同吗?广大人民对待涨价问题会发出什么样的呼声呢?谁又会是最大的受害者呢?一片片的涨价又会引发哪些一系列经济问题呢?

下面,我将从分析涨价问题的根源开始着手对景区涨价问题阐述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景区为什么要涨价,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景区门票涨价现象最为突出的根本原因有这些方面:

1、产权责任制度的扭曲决定了门票涨价的现实

在这一轮对景区门票涨价问题的热议中,一种重要的非议就是“旅游资源归全民拥有,不归地方拥有,因此地方无权利用旅游资源牟利”,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完整的两个方面是:旅游资源归全民拥有,不归地方拥有。因此,在理论上,地方既无权利用全民共有的旅游资源牟利,也无义务承担资源开发与景区维护的责任。比较现实、容易操作的措施是由中央政府代表全国人民,拥有和承担旅游资源不可替代型景区的一切权利和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权利和经济责任。

然而,目前旅游资源不可替代型景区(特别是所在地区相对欠发达的景区)的产权责任制度扭曲,产权不清晰、责权未理顺。也就是说,中国景区门票票价某种程度的混乱,其根源不在于地方政府的“越权”,而在权利和责任划分的不明确。

2、地区发展的差异决定门票涨价的阶段必然性

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的诉求,各地呈现很大差异。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在意于能够树立地区品牌、改善投资环境、升级经济体系、发展关联产业等较高级的转化,因此不用向景区门票涨价抱以过多诉求,反而可能采取景区门票降价甚至免票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杭州市采取的西湖免票的举措。

然而,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只能通过景区门票涨价这一较低级的直接方式,直接谋求经济收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参与全局性的地方政府竞争。

3、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门票涨价的市场可行性

一些景区因其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而形成了天然垄断,景区的天然垄断其特殊性在于,独特、唯

一、不可替代的景区,无法通过大量复制或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方式增大市场供给。只要天然垄断的旅游产品还在市场销售,这种垄断就是无法打破的。在旅游价值上,黄山、九寨沟、故宫、张家界等之间不能相互替代,无论九寨沟门票如何涨价,游客都不会因为游览了九寨沟而产生放弃游览故宫的理由。

旅游资源不可替代型景区形成的天然垄断,是旅游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属性。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制约,大多数人的刚性需求则保证了这些景区门票涨价较强的市场可行性。

目前,一些国内景区大多是事业单位实业化经营,大多是自负盈亏,有些甚至还需要补贴给地方政府;而且一部分景区经营水平不高,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盈利途径不多,容易选择“简单粗暴有效”的涨价途径来提高经济收益;加上市场放量刺激景区涨价。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释放大量旅游需求,国内优质景区总体处于供不应求阶段等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引发了景区票价上涨问题的产生。

从以上原因看,短时间内由于旅游需求客观存在,供给相对不足,门票上涨情况可能会不时发生,这种做法短期内对于缓解景区资金不足有一定帮助。但从长期看,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其一,这会抑制游客的消费积极性。过高的景区门票价格超出了多数民众的承受能力,会影响旅游市场良性发展;其二,会使景区逐步脱离自身稳定及良性发展的轨道,陷入门票经济模式,不利于旅游产业经济的形成,实际上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我认为,景区门票涨价肯定有成本方面的压力,这个从CPI指数的变化就能看出来。但这个原因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景区门票收入远高于CPI涨幅。景区门票涨价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税收越高越好、开发企业利润越高越好,只有游客感叹玩不起。类似问题的核心弊端在于景区的企业化运作,就是将景区作为一种盈利工具,而弱化了景区作为公共产品的公益属性。可以断言,如果景区被单纯地当做一种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那么景区无论如何运作,都不可能确保其公益属性。

因此,改变此现状的关键是解决景区属性的顶层设计问题,也就是说,应该从发展思路和观念上加以改变。第一步,对景区属性进行遗产类、投资类划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门票定价机制。第二步,采取类似于国内国有博物馆的做法,对遗产类景区实施免票。当然,除了解决制度设计的问题,更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制度有效运作。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模式,比如景区经营的美国模式,国家公园、历史纪念地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和传扬生态环境与历史遗产,向国民提供观光休闲、健身养生与科普学习服务的场所。因此,其保护、建设

和员工薪金全部由政府支出,园区内的食宿、娱乐等经营性项目通过特许经营授权企业规范经营,景区收入用于资源与环保,与地方财政收入、景区员工薪金不挂钩。这种经济基础与管理体制使美国国家公园和历史纪念地得以实行免费或低价门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目前不可能照搬美国模式,但可以借鉴。

听证程序是一种对公共产品或者半公共产品进行科学定价的手段,这种手段在平衡各方面利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具体到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听证程序依然有完善的空间。国家有明文规定,如果上级主管部门审议通过,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并要求举行公开听证会,且保证听证人员有1/3是消费者。但目前参与景点门票涨价听证会的多是利益相关方,作为涨价中可能受影响最大的外地游客,则基本没有表达意见的机会,这种外地游客“被代表”的听证,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异地听证机制,改变“本地人听证,外地人买单”的现状,用异地价格听证制度等方式有效制约当前的旅游景区门票上涨风潮。确定价格听证目录也很关键。到底哪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应该进入听证目录?实际上就是确定哪些价格需不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这个问题显然比某个具体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制定更加重要、更具根本性。然而,现行价格听证制度,却剥夺了公众在听证范围上的发言权。建议有关部门对听证目录的划定也应该经过听证的程序。

以国有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景区,是一种满足公共需要的公用物,每个人都拥有参观、欣赏的权利。从这个角度看,景区门票涨价过高是不合理的,这剥夺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参观、欣赏的权利。避免单纯向门票伸手要钱,其实有多种模式。关键是要建立大旅游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做大旅游产业。具体来说,首先是要建立好的、行之有效的综合盈利模式,如可以通过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来增加收入,比如修建度假酒店或者主题酒店、索道;提供观光车、纪念品销售、有偿讲解等服务;开发具有当地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服务项目等。总之,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景区增加收入的出路。

在此基础上,需要研究并着力解决的是景区综合运营模式问题,以解决景区门票收入与景点周边区域综合服务收入归属不同利益主体,从而导致景区缺乏综合业态回报的矛盾。具体来说,景区的开发必将对周边地产、商业等带来升值潜力与现实,政府有关部门应从税收甚至直接收益分配等方面对景区经营企业给予回报,也可以通过前期设计实现整个旅游区域的综合开发,将景区打造成一个综合体系,设计、开发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一些周边服务产业,增强旅游软件设施,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此形成有效的社会参与模式和景区多样化经营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鉴于景区门票涨价及其连带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现实中,也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略:

1、法律层面上应优化、明确价格形成机制

中国旅游业长期多头管理、多种体制并存、涉及面广,实行旅游法治的任务复杂艰巨,然而,景区门票涨价问题与其他旅游问题一样,只有在深层次上解决法制问题,优化、明确价格形成机制,才能彻底解决景区门票涨价问题。

没有明确的法律制约,寄希望于利益集团的自律,无法对景区门票涨价形成有效制约。在新一轮的立法工作中,应力争制定出使景区、政府、游客和群众多方利益诉求达到良性均衡、实现发展共赢的合情、合理的法律。目前国家发改委发布政府文件等传统形式已经缺乏执行力度,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所需的听证会、政府价格监督等配套措施的法律地位亟须规范和明确。

2、国家应担负起让多数国民能够进入景区旅游的责任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公共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中,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景区发展在综合社会效益上的巨大作用,将景区门票补贴与对教育、科技、卫生、医疗、扶贫等众多公益事业的投入提到

同一高度,担负起让多数国民能够进入景区旅游的责任,深度权衡国、地财政关系与综合社会效益之间的轻重缓急。

3、地方政府要适当跨越门票经济的低级发展阶段

相对于13亿多人口基数中蕴藏的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中国旅游业的供给目前仍然严重不足,但这一供给不足并不体现在景区数量的缺乏上,而是体现为旅游产业链条的缺失。地方政府作为景区所在地利益的代表,要适当跨越门票经济的低级发展阶段,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优化游客情景体验,深入带动发展旅游要素和关联产业,把旅游产业链做长,把旅游产业做大,从旅游经济中获取更大的整体效益,把通过景区门票及其涨价带来的收益贡献下降到比较次要的位置,缓解景区门票涨价的冲动。

4、景区须避免门票泡沫,避免短视经营

景区要尽可能避免各种操作失当,杜绝有损企业长远利益的门票涨价现象,避免门票泡沫;避免短视经营;避免盲目跟风;避免舆论危机。

5、媒体要避免“爆料”式、“煽情”式的片面宣传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是媒体的时代。媒体要肩负起作为社会进步先锋的使命,真正承担社会责任,避免“爆料”式、“煽情”式的片面宣传和错误影响,科学引导公众,正确对待景区门票涨价问题。

6、公众立场坚定

在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在目前中国旅游买方市场、出游随意性强、景区同质化严重的发展阶段,游客有权并完全能够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在总体供给充足的众多景区中进行理性选择,对于不赞成的景区涨价现象,避免无效的一味指责,而能通过客源分流的方式,对其进行否定和纠正,迫使景区改变门票价格只涨不落的不正常惯例,主动影响景区门票价格的动态变化。我国旅游资源属于全民资源,但实际操作中,很多旅游资源的产权责任是很不清晰的,既有中央政府管理的,也有很多属于地方省市政府管理甚至乡镇政府管理。应尽快厘清旅游资源的管理责任,对景区价格严格监控,统筹景区的公共资源属性和可持续发展,对景区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而景区的具体管理机关,应该实现景区的精细管理,公开门票等收入的使用方式,增强透明度。

知名景区竞相抬价,对于景区经营者而言,不见得就是赢方。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当下的旅游经济,特别是景区,在总体上是供大于求,人们在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方式上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游客一旦“趋低避高”,自发调整旅游目的地,对于景区经营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失策的“聪明人的游戏”。再者,景区门票节假日竞吹涨价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伤害了游客的消费积极性,二是损害了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形象,三是损害了景区自身稳定及良性发展。

面对涨速堪比房价的景区票价,最受伤的无疑是那些收入不高的草根旅游者。他们在高呼“玩不起”的同时,也难免心生怨愤——如今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各种“逃票攻略”,就是草根阶层对门票价格不满的一种隐性表达。但是,靠门票经济来发展旅游,无异于“饮鸩止渴”,对整个旅游行业来说,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各方一起努力:首先,政府通过行政杠杆(比如物价法和反垄断法)对景区一味喊涨的行为进行干预。毕竟,畸高的门票价格剥夺了草根阶层欣赏风景的权利,既有违社会公平公义,也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其次,转变思路发展“大旅游”。在整个旅游产业的收益链条中,门票收入占的比重其实很小。不断飙升的门票价格,必将造成景区人气下降,这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毁灭性杀伤力。因此,应降低门票价格,同时由简单的观光游转向开发深度的休闲度假游,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景区周边餐饮、零售等产业的发展。再次,让景区的服务配得上价格。山东孔庙公然声称不涨价丢身份,引发热议。事实上,公众对有些景区不满,重要原因之一是价格背后的硬件设施

和服务水平让人诟病。因此,各景区忙着涨价的同时该扪心自问:我的设施与服务跟上涨价的速度和幅度了吗?最后,让公共旅游资源回归公益本质。大自然赐予的灵山秀水是人类共有的财产,要想保障公众对公共旅游资源的享有权,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强景区管理。

景区与旅游者并非对立的双方,只要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就能创造双赢局面:作为景区来说,千万别为了“面子”涨价,否则只会丢了“里子”;而旅游者,也需对景区合理的提价行为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个人认为,近期出现的这轮门票“涨价风”,绝不仅仅是一个门票价格问题,现象背后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系统管理问题。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公众的收入水平,笔者认为,遏制景区门票疯涨。当前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国家公园体系。风景区管理实行的是属地化管理模式。但受地方狭隘经济观影响,景区涨价管理难。此外,景区分散在全国各地,是集中还是分散管理,都会对地方政府造成极大的冲击。

2.资金供给问题。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修缮费用理所当然地应该由财政承担。问题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不足将景区资源的管理公共福利化,因此必须进行“开源节流”。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收支的监管,加强对门票收入使用的监管,确保门票主要作为资源保护费用的补充。

3.社会监督问题。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将景区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置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当大部分利益相关者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大部分社会公众关注景区状况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少一些。

7.当前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七

这一轮的价格上涨明显带有周期性,涨一年跌两年,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猪肉价格在2008年曾出现大幅上涨,此后在国家各种补贴政策激励下,养殖业迅猛发展,导致市场供过于求,2009年以后猪肉价格持续低迷,经过两年多的盘整后,市场逐步消化了过多的供应量。同时由于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一些养殖户积极性下降,部分退出了市场,市场达到短暂的平衡。加上今年四、五月华中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六月份长江流域多次强降雨,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严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五月以后猪肉价格开始上涨,六月份加速上涨。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市场供应偏紧,一些产地出现“抢猪”现象,因此导致整个供应链价格上涨,首先是生猪收购价上涨,此后是批发、零售价格上涨。以武汉市为例,今年武汉市生猪收购价呈现加速上涨态势,一月份同比仅上涨14.86%,此后2~6月分别上涨37.62%、46.70%、47.63%、53.54%和77%;1~6月白条肉批发价同比分别上涨14.27%、38.72%、50.28%、52.52%、58.50%和80.68%,与收购价走势一致;1~6月冷鲜肉批发价同比分别上涨16.59%、45.52%、62.08%、55.23%、61.28%和86.44%;生猪屠宰量除一月高于去年同期外,其余月份均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下降(数据来源于武汉市商务局)。上半年武汉市集贸市场猪肉(不含五花肉)均价27.97元/公斤,同比上涨25.06%,其中腿夹肉上涨34.05%、排骨、精瘦肉分别上涨25.56%和17.93%。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56.64%,环比上涨20.1%,上半年超市猪肉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0.78%,其中六月份同比上涨22.83%,环比上涨7.47%(数据来源于武汉市统计局)。

同时这一轮价格上涨基本上是全国性的,除西藏地区价格下降外,二季度全国其他省市猪肉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现象,特别是六月份,多个省市涨幅超过40%,涨幅较大的是兵团、吉林、黑龙江、天津、青海,同比涨幅分别为72.88%、64.39%、60.84%、58.85%、54.29%,其中湖北省同比涨幅为36.35%,接近于全国平均涨幅(数据来源于国家商务部)。

2 当前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分析

猪肉价格涨跌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而自然灾害、通货膨胀、生猪疾病、成本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供求关系。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①生猪存栏量下降。由于价格相对低迷,而成本升高,一些养殖户出现亏损,使养殖积极性下降;加上去年冬天以来猪5号病与流行性腹泻导致大量仔猪死亡,从而导致今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24.75%。

②受河南“瘦肉精”事件影响,各地加大了私屠乱宰打击力度,各地短期需求缺口增大,安全因素也导致市场供应总量减少。

③受今年自然灾害影响,无论是持续干旱还是洪涝灾害,都导致了一些生猪和仔猪死亡,同时推动了猪饲料价格上升。

④成本上涨。干旱和洪灾可能导致粮食减产,玉米等猪饲料价格也因此而上涨,在饲料、人工、疫苗药品等成本轮番上涨之后,养殖成本被大幅推高,生猪价格本身存在强烈补涨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养殖成本由每头694元上涨至981元,增加41%;此外,汽柴油价格多次上调推动运输成本增加。

3 短期政策措施分析

由于六月份上涨幅度较大,猪肉价格超过消费心理需求,加上大中小学放假,团购减少,市场进入淡季,市场需求应该会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期待价格继续上涨,养殖户惜售心理可能比较突出,因此,屠宰加工企业可能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难以大量收购毛猪,另一方面也不敢大量屠宰,投放市场。

从七月上旬走势看,全国猪肉收购价开始冲高回落,部分省市价格略有回调,在此情况下,国家商务部不准备干预市场,以市场自我调整为主,政府调控为辅。而国际市场已有反应,由于中、日、韩生猪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较快,同时市场预期三国将会在国际市场购买猪肉,美国芝加哥交易所猪肉期货价格因此涨停板。因此在高位时不宜进入国际市场购买,否则会继续推高国际市场价格,甚至可以研究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优势及市场影响力做空国际市场,当然这需要专业投资机构操作,也存在一定市场风险。同时应该加强市场监测力度,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稳定市场情绪。同时应该投放中央和地方储备,增加市场供应,而不是扩大储备,放大市场需求,以前当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时,一些地方政府为确保市场供应,盲目在市场抢购,极大地推动价格上涨。还可以研究增加养殖和流通环节的补贴,减免流通费用,降低成本,使猪肉价格回归正常水平。

4 中长期市场体系、机制研究

从长远看,为防止猪肉价格大起大落,还是要从完善市场体系、体制入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规范市场秩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为防止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增加财政补贴、扩大中央和地方储备、完善信贷和保险、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等等,在各项支持政策基本上都已尝试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和修复功能,有效减少市场风险。

当前,整个行业明显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进入壁垒低,信息不对称,宏观调控难,行业风险大等问题。从国际经验看,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能够有效地发现价格,期货和约可以消除买卖双方各自面临的因未来价格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双方都可以采用套期保值的方式锁定风险,虽然套期保值仍然存在一定的基差风险,但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了。生猪期货的推出,不是让个体的农民去参与期货,而是让一些大型养猪场参与期货保值交易。生猪期货交易将小规模生产者排斥在外,有利于鼓励生猪养殖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使得生猪生产企业与加工企业联合起来,应对市场风险,有利于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生产企业在期货价格的引导下组织生产,加工企业通过期货交易来套期保值。此外标准化合约规定了每手必须达到多少吨,还对生猪的交易标准进行了规定,其次生猪期货交易的大规模交割需要进行检验检疫且活物的储存存在一定困难,这些要求一般散户是不能达到的,只有规模化养殖企业才能做到。

推出生猪期货产品后,生猪产业可能会发生这些变化:大规模生产者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实力,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和纵向整合的方式将同业中的小规模生产者和上、下游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而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产业链的演进进入了一个规模化发展、螺旋式上升的阶段。

期货市场的发展对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需要配备良好的物流、资金和信誉等基础。同时,生猪期货的成熟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的监管必须跟上。但目前企业和众多饲养户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利用水平较低,需要来自产业和地方的支持配合,通过加强知识普及、操作培训,让更多饲养户和企业了解生猪期货市场,改善生猪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在现行规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合约及交割规则的设计必须符合现货市场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根据市场流通特点选定交割场所,合约规则应与现货、期货市场紧密结合。

解决猪肉价格急剧波动的另一个措施是推动养殖规模化经营,从食品安全、生产效率、环境保护、平抑市场价格等多个角度来看,规模化养殖都是值得推广的。近几年来猪肉价格波动剧烈,上游的中小养殖企业,特别是散养户受到的冲击非常大。而规模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将对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起到平抑作用,也有利于政府管理和调控。

规模化养殖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必要基础。从投入成本上说,规模化养殖购进的饲料原料量大,讨价还价能力强,能有效降低成本,据推测目前每头猪可降低成本50元左右;规模养殖中实行自繁自育,可保证仔猪品质,又可大大减轻补栏资金压力。从安全卫生上看,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确保人畜安全。从产品质量上来说,推行规模化养殖,有利于实行严格的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从生产效率上讲,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从产业结构上说,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从抗风险能力上看,由于市场波动的原因,广大散养户难以预知市场的变化,而只能根据经验来决定实际经济行为,这会让养殖户冒很大的风险。而在规模化养殖中,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对产品进行及时地调配供应,在生猪行情好的时候,补栏积极性会有所降低,养殖主更理性地作出补栏决策。相反在亏损的时候,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会比普通散养农户更强些。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提高、生猪期货市场的成熟,交易体制的完善,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将会被压平,从而减少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对生产、流通环节以及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摘要:六月份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很多地方猪肉价格突破历史高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理性看待这一轮猪肉价格上涨,以及如何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体制,防止猪肉价格再次出现大起大落,是文中研究的主题。

8.五大原因导致猪肉价格上涨 篇八

猪肉消费降三成

今年5月份以后,猪价持续上涨。安徽长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新盛介绍说,到6月下旬,生猪出栏价格创19.55元/公斤的历史新高,去年同期为10.16元/公斤,同比上涨92.4%;猪肉价格达到29.58元/公斤,去年同期是15.64元/公斤,同比上涨89.1%。

肉价上涨了,猪肉供应和猪肉消费量大为减少。市畜牧水产局发展处于乐介绍说,今年1-5月份,我市7个屠宰场每天屠宰生猪1660头左右,比去年下降约14%;每天外来报检生猪产品37.8吨左右,比去年下降约43%;市区猪肉消费总量下降约30%。

生猪存栏量下降

这次肉价上涨属于猪肉周期性价格波动。于乐分析说,全国肉价波动期一般为3年,2006年9月至2008年4月,猪价处于上升期,养猪盈利较多;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处于回落期,养猪略盈利;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处于低谷期,养猪亏损严重;2010年6月开始,猪价止跌回升,现正处于上升期。因此,年底之前,肉价很难下降。

肉价周期变化取决于生猪存栏量的多少。李新盛说,养猪业有个三四五规律。“三个月育种,四个月怀孕,五个月出栏。”三四五加起来,正好是一年。2010年8月份之前,养猪处于亏本状态。去年9月到11月,猪价涨后又跌,养猪信心下降,本打算补栏的养殖户没有补栏,有些中小型养猪户退出养猪业,导致今年上半年生猪存栏量急剧减少,最终引起了猪价的高度反弹。

生猪生产现状须改变

猪粮安天下。如何保障肉价稳定,如何避免生猪生产周期导致的肉价大起大落?李新盛认为,我国生猪生产目前还处于无序状态,这是肉价不稳的根本原因。因此,改变生猪无序经营是稳定肉价的根本之计。政府在低价时补贴养殖户,保证母猪成长,保证小猪生产,有效避免生猪存栏量的大幅波动。同时,政府应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养猪户合理安排生产。

上一篇:分享如何制定学习计划下一篇:推进全面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