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的写作逻辑(精选8篇)
1.毕业论文的写作逻辑 篇一
递进关系:
o Besides,…
o Apart from …, …
o Inaddition to …, …
o Additionally,
o Moreover,
o Further more,
o More importantly
o Apartfrom hiking, Tom always go to swim in the river on the weekends.
对比关系:
o On theother hand, ….
o …while…
o …whereas…
o In contrast …
o By contrast…
o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in winter on February. By contrast, the Southern Hemisphereis in the summer on February.
举例关系:
o Like…
o Suchas…
o Take …for example (不是连词)
o Forinstance,…
o Forexample,…
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不是连词)
o Take …into account (不是连词)
2.毕业论文的写作逻辑 篇二
这样的写作状态其本质是缺乏逻辑,不讲道理。正如孙绍振先生所批评的那样:“先写一个论点,然后举三四个例子,再引几个名人轶事,接着引几句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这样的文风一旦不能有效抑制和纠正,不仅不利于当下写作教学,更会影响学生日后的思维与表达。可见,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相当重视逻辑学的作用,他提出要把逻辑训练作为学校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韩、日、德、英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逻辑学,已经把它普及到青少年教育当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它列为七门基础学科之一。
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中教学没有开设逻辑课,关于逻辑方面的知识在语文教材中所占地位甚微,仅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选入《逻辑和语文学习》一文,这是教材中仅见的介绍逻辑知识的文章。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对于逻辑思维的认识很浅薄,逻辑思维的训练一直没有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真正地推进,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路径来教学。鉴于此,研究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极有意义和价值。我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逻辑思维
我们的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原因之一就是作品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其思维之缜密、说理之透彻,值得教师运用慧眼去认识它们,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出发,有重点地分析这些作品的谋篇布局、思路结构。
张中行说过“通过阅读来学‘思路’”,我对此的理解是文思是可以学的,即读他人之作,品他人之思,仿他人之思。在这里,我们不妨移用这_样的理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读作品时,感悟文思,借鉴其中所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如高三(上)学习的鲁迅的名篇《未有天才之前》,作者针对当时呼唤天才却又灭亡天才的论调和趋势,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将天才及其生长的土壤消灭在要求天才产生之际),并对症下药(提出应该培育天才的泥土)。全文围绕“泥土”问题,主要运用了因果思维方法,从为什么到怎么办,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充分认识本文严谨清晰的逻辑思维,并启发学生运用到今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又如高二(下)学习的《师说》一课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思维方法,作者从不同侧面加以对比,讽喻时弊,从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种种不良风气的现象中进一步阐述观点。作者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孩子与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做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慧反而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分析文章时,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运用了对比思维方法。再如高二(下)的《劝学》一文,作者使用了青胜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例证,这是运用了归纳的思维方法告诉人们,外物通过一定条件可以向更高层次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演绎到人的变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即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只不过这里的推理是隐含着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这种先归纳后演绎的思维方法。
二、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谋篇布局
所谓逻辑思维是指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学生的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过程。逻辑思维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四种:因果思维法、对比思维法、归纳思维法、演绎思维法。教师在把握以上这几种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积极设计写作指导课,给学生指明一条“路径”来运用这些思维方法,从而把思路理清楚,把问题讲透彻。下面以我的一节高三作文指导课为例来说明。
[环节1]要求学生阅读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审出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并对此加以判断与阐述。设计意图:逻辑的起点就是概念,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确审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材料中的概念,并对核心概念加以判断和阐述。这道高考题的核心概念是“更重要”。这种对于内涵的判断与阐述能看出学生对材料思考的深浅、立意的高下。
[环节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概念的判断,罗列出清晰的推理和论证的思路,其中需要包括原因探究、支持判断的事例(正与反)、名言等。设计意图:逻辑思维在概念判断后,还有推理的过程,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确要运用思维的方法来构建行文思路,还要传达给学生“文章不是例子的堆砌,不仅仅是文采的修饰,更重要的是用思想来写文章,学会思考是关键”这一思想。
[环节3]推荐学生阅读并点评同题目的高考一类卷作文,归纳文中运用的多种逻辑思维方法。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点评高考一类卷作文,明晰文思,学会说理。教师选择的这篇一类卷作文论证严密,全文按照“现象描述——概念诠释——原因剖析——深入挖掘”的层次展开,文章对于题目中核心概念“更重要”的界定很清楚,在论证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因果思维法、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文章既有层次且富有变化和推进。
三、纠正学生在逻辑上的混乱
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外,还需要关注学情,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学生作文,有心收集学生在逻辑上混乱的问题,把学生习作中的典型错误作为诊断对象,有针对性地纠错。我梳理了学生在逻辑上的两个主要问题:文章重心的转移、事例之间缺乏逻辑关系且例子基本在一个层面打转。针对本班学情,我设计了一节作文评讲课。在课前,我要求每一个学生练习了2013年高考作文题的写作,批阅作文之后,我选择两篇典型的问题作文,组织学生课堂评讲(第一篇题目“重要的是为了他人”,全文论述的重心偏移到“为他人着想”的意义和价值上来,未扣住核心概念“更重要”,逻辑上很紊乱。第二篇题目“三思而后行”,文章论述的是在面对更重要的事时应学会三思而后行,作者从面对利益、面对考试这两个角度来对观点展开论述,事例堆积严重,分析平铺直叙,段与段之间缺少内在清晰的逻辑联系。)下面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环节1]要求学生阅读两篇同伴的问题作文并指出其问题。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通过学生点评同伴习作,发现学生作文里在逻辑上的两个突出问题。
[环节2]要求学生对问题作文提出修改方案,学生通过个别修改、小组讨论、集体评议达成共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修改问题作文,总结可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环节3]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文章,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习作,使文思清晰、严密、说服力强。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提升学生自我反思和修改的能力。
3.谈大学英语写作的逻辑谬误 篇三
关键词:英语写作;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谬误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160-02
1 引言
逻辑和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正确表达思想的首要条件就是讲逻辑。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本身的训练,却对学生思维能力尤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
随着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写作中语法和遣词用句等问题相对减少,而非语言因素的影响逐渐凸显。笔者发现学生英语习作中有不少逻辑问题,即使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未能免除。许多表达尽管没有措词和语法错误,却由于逻辑谬误,影响了文章的严密性和说服力。
所谓逻辑谬误,就是看似有效但其实无效的论证。目前逻辑谬误研究对逻辑谬误的种类及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笔者以Stephen Dawnes的谬误模式分析为参考,对两篇不同题目(We should not allow cloning和Internet will(not) isolate us from others)一共90份学生习作进行了逻辑谬误的识别和分析。本文为便于读者理解,对论题持肯定观点的例句已被标记为Pro,否定观点被标记为Con。
2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逻辑谬误
Stephen Dawnes的谬误模式综合了最有影响的导论逻辑教科书中的谬误模式分析,涉及超过50种逻辑谬误,其中包括形式逻辑谬误和非形式逻辑谬误。
2.1形式逻辑谬误
形式逻辑谬误是由不依据逻辑推理规则进行推理而引起的逻辑谬误。下列句子包含的形式逻辑错误叫做子项相容,它违反了概念划分中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的规则。
Con: Cloning can bring many benefits to the human, suchas cellular rejuvenation,cures for defective cells,liver failure,kidney failure and leukemia...and also cures for fatal injuriesand diseases.
分析:上述例子划线部分中benefits的各个子项之间既有交叉关系又有包含关系。例如,cellular rejuvenation(细胞再生)、cures for defective cells(缺陷细胞治疗)和cures forfatal injuries and diseases(致命创伤和疾病治疗)外延有交集但不相互包含,可视为交叉关系;cures for fatal injuries anddiseases中diseases包含了前文中liver failure,kidney failureand leukemia,是包含关系。
2.2非形式逻辑谬误
这类谬误与形式逻辑谬误相对,它不出现在论证的逻辑形式结构中,而是要通过分析具体内容及所在语境才能被识别出来,往往更难以察觉。本研究涉及的非形式逻辑谬误包括循环论证、滑坡效应、过度概化和分割谬误、复杂问题和诉诸感情/怜悯这几类。
2.2.1循环论证
符合逻辑的论证,其前提是论据必须真实,能够由此推出论题的真实性。假如论据真实性反过来需要以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那么该论证就属于“循环论证”。
Con: The Internet does not isolate us from one another,forit makes us connected tightlv with the outside world.
分析:认为“互联网没有把我们分离”的论据是“它让我们和外界联系更紧密了”,但是,这个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还需论证,因而不能由此得出有效的结论。
2.2.2滑坡效应
滑坡效应谬误是一种通过连串因果推论,得到消极结论的推论方法。该谬误往往夸大了每一段推论的因果强度,把可能性变为必然性。
1. Pro: If we stop human cloning due to fear,our societywill never move ahead.
2. Con: If we allow cloning,everything will be clone of oth-ers,and eventually biological uniqueness and diversity will belost.
分析:例句1推理的逻辑是人们在克隆问题上的妥协必定导致在其他困难上的轻易放弃,如此以往,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例句2假设人人都去克隆,生物个体性和多样性就会因此丧失。
这两个例子都对因果关系做了夸大处理,停止克隆不意味着放弃其他科学研究,同样允许克隆不代表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克隆。这种为观点“上纲上线”的做法在我们日常思考和交谈中十分常见,人们在缺乏实证的情况下很容易就采取这种便捷的推理方式以赢得争论,但这种推理的本质是谬误的,必须引起注意。
2.2.3 过度概化和分割谬误
过度概化,是指基于部分案例得出归纳性的结论,如例句1。分割谬误和以偏概全相反,是由整体为真而推断其中一个或多个部分也为真,如例句2。
1. Con: Dolly the Sheep die prematurely.so cloned speciesare always of low survival rate.
分析:光凭多莉羊早夭的个案,不足以得出克隆生物存活率低的一般性结论。
2. Pro: Science continues to advance,so human cloningwill perfect.
分析:克隆技术虽然属于科技范畴,但是科技(整体)和克隆技术(部分)之间不存在转换关系。
3结语十分直观的逻辑谬误,需要另外深入探讨。
为什么学生英语写作中会出现这些谬误?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中英文思维差异引起的:西方思维推崇理性和逻辑,而中国思维强调悟性,两种思维模式外化成为“形合”和“意合”。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它无法解释中外研究及文献中关于逻辑谬误分类的雷同。这些雷同恰恰反映了许多逻辑谬误并不拘于个别文化之中,其普遍性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在笔者看来,逻辑谬误和学生使用简单的思维系统处理复杂的思维活动有一定关系。逻辑学家Madsen Pirie提出人在作判断时,根据判断的重要程度不同,两个思维系统1和2会相应发生作用。系统l为自动系统,主要依靠直觉和简单推理,帮助人们对不重要的判断迅速作出反应;系统2为耗力系统,包含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低效耗时,适用于更重要的判断。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光凭直觉和经验无法形成有效的论证。
4.英语写作中间部分的逻辑顺序用语 篇四
6)to start with, next, in addition, finally(强烈推荐)
7)first and foremost, besides, last but not least(强烈推荐)
8)most important of all, moreover, finally
9)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适用于两点的情况)
10)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ing(适用于两点的情况)建议:不仅仅在写作中注意,平时说话的时候
5.高考议论文写作思路的逻辑方法 篇五
不少学生在平时已积累了不少作文材料,练笔文章也写了不少,但到了高考时还是写不出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的议论文来。究其原因,除了文字基本功外,逻辑思路不对头是其主要症结所在。 鲁迅先生说过,“好文章全篇都写着作法”。那么,议论文写作有哪些逻辑思路?又有哪些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
一、从确定中心论点中理清逻辑思路
确定中心论点的逻辑思路主要体现在动笔之前的构思上。
那么,动笔之前,怎样进行构思呢?
构思好比是设计文章的草图,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让学生编写提纲的方式来对文章进行构思。
1.列议论文提纲的方法
(一)引论:①用什么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②用判断句表述中心论点。
(二)本论:用三种方法(并列、递进、对照)之一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理清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将各个分论点按一定顺序置于各段之首,为每一个分论点找出论据,论据要兼顾事实道理、正面反面、古今中外。论证要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结论:①用什么方法作出结论?
②注意点题、扣题。
例如:议论文《工作即生活》写作提纲
(一)引论(1-4):用先分后总的方法由寒号鸟、水杉、社会精英的命运引出中心论点:人们应当平衡工作与休息的关系。
(二)本论(5-6):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5):奋斗要把握“度”(用因果分析法)
第二层(6):人的生活观也要与时俱进,要全面理解
“适者生存”。(讲道理)
(三)结论(7):总结本论,得出结论:在快乐工作中生活,在享受生活中快乐工作。
2.议论文本论部分三种提纲模式:
(一)并列式
注:A代表论题
(1)A的内涵(本质属性、内容)是什么
(2)A的外延(范围)是什么
(3)为 什么要有A(或A有什么用)
(4)怎么样才会有A
(二)对照式
(1)分论点对照
(2)分论点内部对照
(三)递进式
(1)按议论步骤递进
(2)按论点内涵递进
例如:《愿景》(天津卷)
(一)并列式
(1)愿景的内涵是什么
①愿景是对人生未来状态的一种期待
②愿景是对事业发展前景的一种向往
③愿景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憧憬
(2)愿景的外延是什么
①愿景是普通人的人生追求
②愿景是企业家的发展蓝图
③愿景是政治家的社会理想
(3)为什么要有愿景
①愿景是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
②愿景是鼓动人们前进的风帆
③愿景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奋斗的纽带
(4)怎么样才会有愿景
①实现愿景需要矢志不渝的意志
②实现愿景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
③实现愿景需要天时地利的帮助
(二)对照式
(1)分论点对比
对待外来文化(大宅子)的三种态度:
①全盘肯定。大吸剩下的鸦片。孱头
②全盘否定。放火烧掉。混蛋
③占有挑选。新人建设新文化的愿景
(2)分论点内部对比分析
对外来文化怎样占有挑选----建设新文化的愿景:
①对鱼翅,象萝卜白菜一样地吃掉。(取其精华)
②对烟土,送药铺 (半益半害)
③对烟灯、烟枪,送博物馆,毁掉。(留益去害)
④对姨太太,全部遣散 。 (弃其糟粕)
(三)递进式
(1)按议论步骤递进
统一的愿景:
①是什么----祖国统一的愿景
②为什么—-圆炎黄子孙百年来的强国梦
增强互信,瓜熟蒂落。
(2 )按论点内涵由浅入深的递进
“中国制造”的愿景:
①对外加工
②中外合资
③自主创新
3.列提纲的好处
①可以使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②可以使中心突出,不至于偏题;
③可以使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④可以稳定“军心”,尤其是考场作文,有了提纲,不至于手忙脚乱,六神无主。
二、从文章的整体布局中构建逻辑思路
结构布局往往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逻辑思路如何,写作议论文应教会学生运用结构 模式去强化其逻辑思路。议论文的总体逻辑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有:
总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1.全文结构采用总-----分------总式
这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结构模式,文章往往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结构模式,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如: 人生?美!
有人说,人生是一首曲子,它婉转悠扬,所以它是美的;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它丰富多彩,所以它是美的;也有人说,人生是一条路,它蜿蜒曲折,所以它是美的。但无论人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是优美的旋律,还是深奥的哲理,或者是向前的快感,归根到底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人生是美 的。(总说开头,引起下文三段分说)
人生美在平凡。人的一生不必追求更多的功名利禄,只要活得平凡,淡泊一些,自然能体验人生的各种美好。在平凡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可以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宁静,可以体会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失意无奈。平平凡凡才是美。
人生美在抗争、拼搏的过程。人从呱呱坠地到有所作为,都在抗争、拼搏着,在儿时,我们努力拼搏,在学习上不懈努力,总是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青年时,我们意气风发地工作在各条战线上,那里有我们的汗水和足迹。在拼搏中,在抗争中,我们“鹰击长空”,我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如痴如醉!
人生美在坦然面对平凡而真实的结局。过程往往是伟大的,而结局则有时难免悲哀。人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当初没想到的那般伟大,那般成功,然而到头来却只能面对接受朴素而平凡的“我”,我们不禁悲哀,这时我们只要坦然面对,心中必会多一份欣喜,意识到自己曾经毕竟为此而奋斗过,并没有虚度年华,这时,在人生的坦然中你会抛出一句:“忘记今生无悔!”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它的美也是丰富多彩的。面对人生,我们有权选择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我们不必如《老人与海》中的老人那样,人生如何完美,但我们可以平凡,可以拼搏,可以坦然,可以让人生之曲多一份悠扬,让人生之书多一份激情,让人生之路多一道风景。
人生本是一片空白,只是有了人的种种行为才使得它美丽,只要我们找到属于自己 的一片天地,找到那一份坦然、超脱,你,我,他的人生总是美丽的!
【评析】文章在选用人生是美的这个总论点之下,分成“人生美在平凡;人生美在抗争、拼搏的过程;人生美在坦然面对平凡而真实的结局”这样四个分论点来逐层论证,文章条分缕析,读者一目了然。
2.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
并列式(横式结构)是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横向思维,分别进行论述,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文章的论点。上一篇例文的本论部分就是采用并列式。
掌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从并列的几个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可按事物的性质并列,也可按事物的特点并列,也可按“首先”、“其次”、“再次”等排列。
3.本论部分采用递进式。
层进式(纵式结构),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纵向思维、逐层深入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 我喜爱的一句箴言
我喜爱的箴言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说过的话,她说:“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是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能力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这种目的必须达到!”这位伟大的女性就是镭的母亲——居里夫人。
我喜爱这句箴言,是因为这是居里夫人的肺腑之言。作为一个曾受到爱因斯坦 高度赞扬的伟大科学家,她不是一个凡人;但她又是一位普通的女性。她不像某些“仁人哲士”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似地高谈阔论些大道理;她是一位可以信赖的母亲。她理解我们,并不把我们看成无知的青年。她亲切地对我们说:“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非但如此,她的一生不懈地追求,也通过这句话坦白直率地表达出来了。众所周知,她的生活的确不容易。镭发现前不久,她的丈夫因车祸不幸身亡,这对居里夫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她并没有倒下,因为她坚信,她的能力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如何这种目的必须达到!自信力是她强大的精神支柱。正是靠着它,她完成了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乐章。
我喜欢这句箴言,还因为在我迷茫的时刻,她不断给我以信心和力量。一个人的一生,就像在黑夜中行路,没有坚强的信念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特别是年轻、思想不成熟的时候。每当我对自己选定的道路,特别是学习上的道路有所怀疑时,我的脑海里便出现居里夫人亲切的面容,她微笑着告诉我:“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便想起居里夫人坎坷而伟大的一生。我想居里夫人读中学时,她会预料到她将来能成为镭的母亲吗?不,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是她之所以能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是因为她比别人多了一股强烈的自信力。这自信力,使她吃苦而不怨苦,受累但不觉累,结果——她成功了。而我呢?我的生活也有坎坷,但是,焉知我辈非鲲鹏?我所缺少的,正是鲲鹏展翅、扶摇直上的那种自信力!心灵的窗户,一捅便亮。我相信,我的能力也是要做某种事情的,而且无论如何这种目的必须达到!
居里夫人的这段话,曾给我以力量,所以我异常珍爱它。我不知道将来是否能成就一番事业——人的一生,总是要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是无论我走到哪里的秀丽山水,无论我仰望哪里的灿烂星空,无论我聆听何处的神圣天籁,无论我吸吮何处的甘洁崖泉,只要我心中充满了对自己的信任,我将永不忘怀激荡我心胸的那句箴言:“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
【评析】作者先提出所喜爱的一句箴言 ,以“我喜爱这句箴言”为标志,然后用“是因为” 、“还因为”领起两个段落,前者从居里夫人失败、挫折乃至成功的过程揭示了自信力的重大作用,后者从我的迷茫、怀疑乃至自信力激起我“鲲鹏展翅、扶摇直上”的思想变化,说明了自信力的威力。最后用我将永不忘怀激荡我心胸的那句箴言:“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作结,体现了文章层层递进的脉络结构。
掌握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在于逐层深入地提出分论点,并进行分析论证,它们之间是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后一个分论点是由前一个分论点派生出来的,论据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共同为中心服务。这就好比盖房子,一层比一层高,但每一层都是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一步到顶,成为空中楼阁。
4.本论部分采用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如: 成功并不很艰难
在巴蜀之地有个很出名的女孩儿——刘亦婷,正当同龄人在象牙塔中苦苦挣扎时,她却潇洒地走出国门,走进哈佛,成为常人眼中的天之骄女。此外,在国内学习时,她参加过《苍天在上》等电视剧、电影的演出,受到观众好评。有人不禁会问:她今日的成功是用多少努力和汗水换来的?刘亦婷轻松地回答:我只是和别人一样读书,唯一的原因是在机会来临时我已经准备好了,而且牢牢地抓住了它。
从刘亦婷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成功的淡然。的确,只要准备充分并且把握住机遇,成功并不很艰难。但为什么有人却离成功非常遥远呢?原因往往就是平时慵懒,当机会来临时根本没有能力去把握。
我有一个室友,当我们谈论志愿和考大学时,她就感慨:这些东西就像天方夜潭,好的大学、热门的专业,我想都不敢想。这时室友们就一起开导她、鼓励她。可是认真分析一下,她为什么会这样呢?高一高二时,她一直沉湎于各类书籍。喜欢读书不是件坏事,可她为了看书却放弃了学业,到了高三,脱口就有故事的她却连三本物理书都没有完整地翻过,以致面临高考的选拔,与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的她却有了上述一番无奈的话。
我相信在我们身边,在社会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是沉湎于游戏机、赌博等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学习工作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当机会光顾时,自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被别人抓住。自己除了抱怨还能如何呢?
如果准备充分,无论机遇何时到来,你都有能力去和别人竞争。联想电脑公司的总裁在给大学生做演讲时回忆:当年他大学毕业,准备工作一两年后就出国深造,可后来有了联想中的一个职位,一干就是十年,为联想成为国内市场的大哥大做出了贡献,如果不是那个职位,那也就没有现在的他了。他讲话的.结束语是这样的: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机遇,只要你有能力去把握。
难怪西谚云:“命运不会垂青懒惰的人。”无论是走出国门的刘亦婷还是在国内发展的联想总裁,他们都做了自己应该做好的,才没有在机会面前手足无措。
中国即将加入WTO,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吧,也许你就是第二个比尔·盖茨,成功后的你或许也会说:我并没有做什么呀!因为成功本不很艰难。
【评析】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全文从正反两方面展开分析,例证鲜活,说服力较强;倒数第二段以“无论是走出国门的刘亦婷还是在国内发展的联想总裁,他们都做了自己应该做好的,才没有在机会面前手足无措”归结上文,使全篇结构严谨,前后贯通。
掌握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从对比中阐明主张,让事物在比较鉴别中得到论证。
三、从段落行文中落实逻辑思路
在确定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设计好了 全文的结构思路(好比是盖房子设计好了图纸,形成了主体框架结构)之后,下一步就要在整体设计的指导下分解任务,一段一段地写,一个句群一个句群地写,表达好完整的段落意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文章脱节,衔接不紧的现象,这就是段落行文逻辑思路混乱的一种表现。因此,把握段落行文的语脉流向,使文意贯通,逻辑性强,是高二学生议论文写作逻辑思路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要学生掌握段内逻辑层次安排的方法。
(1) 单则材料段内逻辑层次的安排:
述观点+单则材料+议论分析
(述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直是腊梅挺立寒风的傲岸,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定。(叙材料)台州硬汉子方孝儒, 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忠心辅佐惠王;但燕王朱棣兴兵夺取政权,欲法周公而令其起草诏书。孝儒悲恸之声彻殿壁,宁死不屈甘作鬼,愤然提笔一直书,“燕贼篡 位”我何留。(议论分析)哎,冰样的坚贞纯洁,火样的激情四溢,几百年前谱写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烈焰正气歌,至今还在历史的书页里闪耀回响!
(2) 多则材料段内逻辑层次的安排:
述观点+多则材料+议论分析
(述观点)重山重水芳草绿,烈风急雨坠叶香。当宏大的理想为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坦然面对现实,重新确立一个切合生活实际的新目标,是成功者最明智的选择。
(多则材料)王维失意唱“阳关”,韩愈被贬走“秦岭”,柳宗元被贬呐喊“苛政猛于虎”,刘禹锡被贬和唱山歌“竹枝词”,白居易被贬愤吟“浔阳江头”,苏轼被贬高唱“大江东去”。贬官生活宣告了远大理想的破灭,更宣告了社会的冷酷无情。(议论分析)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抛弃昔日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抛弃昔日的远 大理想,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寻找新的定位,在豁达坦然中,走进新的生活,踏踏实实去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成功的光环却成了他们最真切的挚友。
其次是要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分析论据的方法。
方法一:因果分析法
含义:“事出有因”。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关系。在议论文写作中揭示原因以说明会得到某种结果或披露结果以证明其原因的正误,探求事例的根源, 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逻辑思路:为什么——是因为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是因为…… 正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关键: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例1:(论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论据)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毛泽东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制定且严格执行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日伪不得不缴械投降。(分析)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以成文的规定来约束。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直接陈述原因)
例2:(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论据)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分析)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自问自答 )
方法二:假设分析法
含义: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论据,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分析,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
逻辑思路: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
标志性词语:假如……, 那么…… 如果……, 怎能…… 试想、倘若
关键:围绕论点假设,虚实对比中强调论点。
例3:(论点)有志者事竟成。(论据)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分析)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正例反设)
例4:(论点)自信,但不能盲目。(论据)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分析)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反例正设)
6.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毕业论文 篇六
一、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概述
1、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会计假设最早由W・A・佩顿于1992年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提出,但直到50年代末才引起美国会计界的高度重视。其观点是既然把会计假设视为来自客观环境对会计的约束条件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那么会计假设就必须作为公认会计原则的最高层次概念或命题。按照演绎法,以会计假设为出发点推导出会计程序和方法。
2、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认为,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就是其长期研究的结果。
3、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系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工作水平,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审计、财务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特殊情况。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研究的必经之地及深入展开研究之依据,而且是探明会计原理、本质及规律的出发点。会计环境决定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及会计职能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4、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会计目标起点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系统论基础上,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思路深入人心并占据西方会计理论的主导地位。会计目标起点论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应首先明确目标,再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计量,指导会计实务。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特征
1、惟一性。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一个,而且只能是一个。进行会计研究工作需要有一个切入点,即逻辑起点。从这点出发,研究会计的其他相关问题,达到对会计的深入认识,形成会计理论,进而指导会计实践,并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只有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才能减少研究的盲目性,达到对会计的本质性认识。
2、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始终,不因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会计的实践活动,会随着时代、社会、经济等的发展而变化,从而使得会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时期各个不同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发展性、复杂性和变化性。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和规定性。这就决定了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必然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不因时代、实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历史的稳定性。
3、普遍性。这里所讲的普遍性,是指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理应成为而且应当是所有会计学分支的逻辑起点,不能仅仅适用于财务会计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把这一特征称为统一性。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和绘图记事等会计学科的萌芽状态,到单式记账法的产生、复式记账法的出现,会计基本上是履行反映和监督的职能。这时的会计学科以财务会计为主。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管理的需要以及人们越来越重视会计等原因,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学等学科才相继独立成科。目前,会计学科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分支,如国际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因此,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不能仅是财务会计的逻辑起点,它应该成为整个会计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相结合共同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合理性
前面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一一作了介绍和评价,笔者也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把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相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考虑,作为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下面来谈谈理由。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会计环境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对会计环境理论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如果用系统、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会计理论,会计环境必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首要因素之一。环境变了,则导致对会计其他领域认识的变化。把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一个突出优点,表现在理论的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一致性上,因为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因素,把会计环境视为内生变量则减少了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稳定,也更符合人们对会计理论内涵的界定。
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因此,将会计环境纳入会计理论研究的动态过程中,结合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就可构建一个分层面的会计理论体系,这样的会计理论体系才能满足会计理论本身发展和指导会计实践的要求,使理论具有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段志新:“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定位”,《审计与理财》,.5
[2] 刘丽丹:“浅谈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经济师》,2006.3
7.新闻写作中记者如何构建逻辑思维 篇七
1记者写作中逻辑思维缺乏的事实性案例
在新闻写作中,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应合理地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准备、推测、提取,进而构思出文章的整体思路。而一些新闻记者时常因逻辑思维的匮乏,导致撰写的新闻事件不“精”不“简”,下文结合记者写作中逻辑思维缺乏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1.1 撰写词语的“不合理”
正规的新闻语言应禁止出现“词语混乱”的现象,因为新闻记者发表的文章稿件是供社会公众欣赏与评判的,因此,其发表的新闻文章应更加缜密、淳朴。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新闻词汇禁用词有天王、影帝等,使用专业名词“文艺界人士”来统称各类文学艺术家;当涉及相关吸毒人员时,为表明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用“某[1]”字突出吸毒史人员的姓氏。新闻记者在写作中需注意词语的合理性,以此撰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1.2 构撰文章时缺少事实性的逻辑分析
近些年,在诸多新闻报道中,普遍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新闻事件不切实际、夸大其词。例如,“美歌手劝架被打昏迷”事件,在随即的调查中发现该报道实属假新闻,真实事件是“美歌手只是嘴唇被打破”。这样的新闻已经产生了虚假性,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欺骗了社会大众,而这种“夸大其词[2]”不仅影响了报道的时效性,也影响了报道此消息的媒体的公信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新闻记者在撰写稿件时缺乏事实性的逻辑分析,从而导致虚假性信息蔓延至报道中。
2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构建逻辑思维的意义
2.1 提高媒体公信度
媒体公信度是权衡媒体威望、信用度和公众感召力的标准准则。在新闻界,记者文章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媒体占据客观市场的多少,文章稿件的深度和质量,影响着媒体能否通过实力立足,因此,新闻记者在文章中运用清晰明了的逻辑思维,才能提高媒体的公信度。
2 进一步提高媒体竞争力
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新闻媒体主体报道的文章愈来愈成为社会大众的谈资,同样,它也成为了众媒体的焦点竞争力,是提高媒体凝聚力和感染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就要求新闻记者运用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撰写出高品质的稿件,进而增强所在媒体的竞争力。
3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思维逻辑的构建形式
首先,新闻记者在采写文章时,必须不断进行深层思考,提升新闻稿件的品质,做到文章内容精细而简练,并突出文章的中心要点。因此,在新闻采访前,记者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可通过加入图、表等形式,划分文章的整、次阶段,合理疏通文章中人、事、物的脉络,采写出新颖有价值有内容的文章。
其次,记者在撰写文章时需加入“小标题”,将文章的起始缘清晰描绘出来,新闻记者切记不可随意依据逻辑思维安排文章的撰写顺序[3],特别是在正式采编制作电视新闻时,更要着重新闻的中心要点,并利用多字幕格式体现出新闻的价值,使读者可直接了解文章的发展过程,能够体会文章的焦点内涵。
最后,新闻记者在写作时,必须复原新闻事实的真相,不可根据自身逻辑思维对稿件内容妄下定夺,尤为是负面新闻,应合理思考,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因新闻具有负面性影响而对其夸张描绘。
4 结语
总之,新闻记者需正确构建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合理撰写出优质的新闻稿件。在当前媒体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新闻记者更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采写出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新闻稿件。
参考文献
[1]苏亚拉图.新闻写作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J].科技传播,2015(1).
[2]梁隽.浅析记者逻辑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构建[J].低碳世界,2015(30).
8.毕业论文的写作逻辑 篇八
一、命题与语句
在逻辑学上,所谓命题是指一个判断的语义,即实际表达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要使用语言对客观世界有所陈述,如在高考作文中,便常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漫画等为背景进行命题。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部跑车,那么命题便是这部跑车的发动机,不管它是用什么样的材质或型号的零件组成,它都决定着这部跑车最基本的功率。因此,在写作中,准确把握命题至关重要。如在卢梭的《爱弥儿》中,它是以自然教育理论作为命题,但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处处阐述的是资产阶级的宗教教育理念,便偏离了作者最初的写作意图。我们在陈述一个命题时,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进行,只是表达效果有所不同;而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下也可以阐述不同的命题。如《爱弥儿》中的这句话:“你要培育这棵幼树,给它浇浇水,使它不至于死亡;它的果实将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这是卢梭在把教育幼童比喻成栽培幼树时所作的陈述,如果有人在植树节上也说了同样的话,那么所陈述的现象则完全不同了。同样如果卢梭在阐述什么是自然人时,没有把他说成是数的单位,绝对的统一体,而只是平白地下定义,虽然陈述的是同一现象,但表达效果就会从形象生动变成单调乏味。因此,一篇文章精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语的使用情况。我们的文章更不能如同一碗清水汤面,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我们在写文章时讲求修辞技巧和对词语的选择。卢梭在小说《爱弥儿》中就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语句。
二、上下文与衔接
何谓上下文,据我理解是就一个确定的语言成分而言的,如词、短语、句子等,在它前面出现的语言成分就是上文,在它后面出现的语言成分就是下文。如《爱弥儿》中的这句话:“可以使人睡得很香的床,就是最好的床。“短语”最好的床”的上文是短语“使人睡得很香的床”,上文是下文的主语。一篇文章如果是一座建筑物,那么上下文就是这座建筑物每层的具体构造,这座建筑物是造型奇特、别具一格还是平淡无奇、毫无特点,往往就取决于每层的具体构造是否精妙。如何使每层的具体构造精妙,我认为取决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它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的语义连接,主要依靠语法结构。如《爱弥儿》中的这句话:“坚忍不拔也像其他的美德一样,是孩童时期应该学习的东西。”相对于“东西”这个词,短语“应该学习”和成语“坚忍不拔”是它的上文,在语法上分别叫定语和主语。一种是逻辑连接,主要依靠连接词。如《爱弥儿》中的这句话:“我教给我学生的,是一项需要在很长的时期中刻苦学习才能学会的艺术,而这种艺术,你们的学生准定是学不到的……”其中“这种”和“艺术”是代词和先行词的关系,代词“这种”将上下语句连接起来。上下文的衔接除了要满足连贯性的要求外,为了增强语用表达效果,还应该从句子内部成分的语序安排和句子格式的选择两方面来进行推敲。可以多用紧凑句和复杂句,少用简单句和松散句。因此,如果用代数的方法把上文用T表示,下文用Z表示,他们之间的衔接用Σ表示,首先要确定合适的衔接手段,然后再推敲上下文的用词,则一段细致绵密、引人入胜的话语结构用公式表示就是:T+Σ+Z。
三、概念表达与词语
同一种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如“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这一概念,在汉语中书写为“蛇”,语音为“shé”;而在英语中则写成“snake”的形式,发音为“[sneik]”。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同一种概念也可以由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软毛,花黄色,结浆果,球形或扁圆形,红或黄色,是普通蔬菜”。这一概念,可以用词“西红柿”来表达,也可以称作“番茄”。而在一种具体的语言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罗列”这个词,在“亭台楼阁,罗列山上”。这句话中表达的是“分布、陈列”的意义;而在“仅仅罗列事实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分析”这句话中,表达的则是“列举”的意义。因此,概念的表达与上下文和词语的选择有密切的联系。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选择得精当与否,对概念的表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就能理解古人在写诗词骈赋时,为什么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惆怅。词语除了是概念的集合外,不同的词语还有感情色彩的区分。如卢梭的《爱弥儿》中的这句话:“我就逐渐让他习惯于看一些比较难看的面具,最后就看样子丑恶的面具,如果我把进度安排得非常好,那么……”形容词“难看”和“丑恶”就带有人对事物厌恶、排斥的贬义的感情色彩。
四、比喻与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和比喻的特点的交集都在于具体形象性,可以说比喻是反应形象思维的一种手段。近代作家老舍认为,比喻很难恰当,不恰当的不如不用。他对比喻的运用提出了两个明确的要求,即恰当和精彩,恰当是比喻的基本要求,而精彩是更高的要求。就恰当而言,我认为是相对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来说的,如果把本体用符号R表示,它具有属性a;喻体用符号K表示,它具有属性b,用N代表相似点,则比喻用公式表示就是R→K=N〔a→b〕,属性a和b的相似点越多,喻体代表本体的形象就越恰当越精彩。如《爱弥儿》中的这句话∶“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本体是城市,喻体是深渊,相似点是坑陷人类,城市具有使人类发展或者堕落的属性,深渊也具有使人堕入万丈,深不可测的属性,在坑陷这个相似点上比较接近。因此,这里用深渊比喻城市还是恰当的。比喻在语言中表达形象思维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则会在运用逻辑思维去描绘事物、刻画形象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结论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思想的图像和反应;写作是用语言作为工具的逻辑思维活动。因此从词汇、语法、语义三方面,掌握好语言这种工具,对于从命题、词语、语义等方面构造文章的逻辑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的写作逻辑】推荐阅读:
分享毕业论文的写作心得10-08
毕业论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10-20
医学毕业论文写作09-19
日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南10-07
毕业生论文写作要求10-21
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09-29
现代文员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参考选题10-2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要求及框架结构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