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节日常识

2024-09-27

泼水节节日常识(11篇)

1.泼水节节日常识 篇一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泼水节是几月几号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德昂族泼水节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泰国泼水节也称“宋干节”,在每年的4月13日,一般持续3-7天。缅甸的泼水节类似中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举行,通常历时3、4天。柬埔寨也有新年进行泼水节的习俗,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13日至15日或14日至16日。

泼水节习俗

柬埔寨人在除夕夜深时,不分男女老幼,每人都必须端着一碗水,朝街上泼去,他们认为这是除旧迎新的象征。

缅甸人民在泼水节期间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或是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

泰国泼水节节日前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晚上将浸有花瓣的香水洒在长辈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对长辈的美好祝福;此后长辈再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

德昂族泼水节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他们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

傣族的泼水节第一天会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晚上会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

2.关注节日安全,了解急救常识 篇二

放鞭炮——炸伤

放鞭炮可增加节日气氛,但每年过年因放鞭炮而被烧伤、炸伤的患者都不少,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

如手足部位被鞭炮炸伤,应迅速用双手卡住出血部位的上方,若有云南白药药粉或三七粉可以洒上止血。如果出血不止又量大,则应用橡皮带或粗布扎住出血部位的上方,抬高患肢,急送医院清创处理。但捆扎带每15分钟要松解一次,以免患部缺血坏死。对局部肿胀、疼痛、无皮肤开放的伤口,用冷毛巾湿敷。

如果被炸伤眼睛,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果有异物飞入眼内,切忌揉眼,要轻闭双眼或稍眨眼,让表浅的异物随泪水流出。如有异物进入眼球深部,绝不可压迫眼球,不要去揉擦和乱冲洗,最多滴入适量消炎眼药水,并平躺,拨打120或急送有条件的医院处理。

下厨做饭——切伤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迎来送往,自然免不了款待客人,下厨做饭。纵然您的刀工再好,也免不了有可能出现切着手的现象,遇到切上该怎么办呢?

具体止血方法是:

第一步:止血。

手指根部两侧是血管分布最多的地方。因此,要先捏住受伤的手指根部两侧,并高举过心脏。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使用橡皮止血带效果会更好。要注意的是,橡皮止血带止血每隔15分钟必须将止血带放松一下,否则容易引起手指缺血坏死。

第二步:伤口处理。

1.伤口较小,流血不多的情况下,可用清水将伤口冲洗,并贴上创可贴。但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沾水,创可贴48小时要更换一次。

2.伤口不深但流血较多的情况下可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拭干后,用碘酊和酒精消毒、止血,也可以用“好得快”喷雾剂喷伤口,然后进行包扎。已感染化脓的伤口不能包扎,以免阻碍脓液的流出。一旦发现伤口有红、肿、热、痛的现象应该及时就医。

3.伤口较深、出血较多时也不能贴,应立即压迫止血,速到医院行清创术,视伤情而缝合修补。

注意:刀伤伤口不宜涂抹软膏之类的药物,否则不利于伤口愈合。

煎炸炒涮——烫伤

烧菜时被油溅到或被热水烫到大多症状较轻。一般来讲,烫伤一般只烫坏表皮,看上去发红,多不起泡,很痛;少数严重者可引起二度烫伤,可烫及真皮层,其特征是疼痛和起水泡。

烫伤后首先要脱离热源,去掉衣物。轻度烫伤可以用凉水冲洗或用干净的冷毛巾冷敷,这样会带走局部组织热量并减少进一步损害。用干净药棉蘸上氯霉素眼药水轻轻擦拭,不必包扎。要保持创面清洁,否则容易污染创面,加重损伤;皮肤起泡时,最好不要把水泡弄破,将水泡四周皮肤用酒精消毒,然后用干净布包扎。

如果是大面积烫伤,皮肤出现红肿,要尽快用冰块冷敷,并去医院救治。伤处肿胀时,去掉手表、手镯、戒指等,用一块干净、潮湿的敷料覆盖,并轻轻固定包扎,注意不要太紧。

异物卡喉

俗话说,年年有余。逢年过节,鱼也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大餐。如果不小心鱼刺卡了喉咙,可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啊。

通常鱼刺最易刺在咽部扁桃体或其附近组织上,这时应让病人张大口,另一人借助自然光或用手电筒照射咽部,让病人说“啊”,同时迅速地用筷子或匙柄将舌向下压,充分暴露咽部,然后用镊子将鱼刺取出。如果鱼刺细小,也可试饮米醋使其软化。如张口看不见鱼刺,应速送医院请医生进行处理。如果不慎把骨头或硬物卡在喉以下部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不要尝试取出,应赶快就医,异物停留越久,越可能引发炎症或穿孔。

“不醉不归”——酒精中毒

新春佳节,家人要团聚,亲朋好友要走动,兴高采烈间很容易喝酒过量。

急性酒精中毒通常可分为三度:轻度为兴奋期,表现为滔滔不绝地说话,时喜时悲,时愠时怒,颜面潮红或苍白,眼结膜充血,可有上腹不适、恶心甚至呕吐。中度为共济失调期,出现语无伦次,动作笨拙,步态摇晃。重度为昏睡期,表现为昏睡、呕吐、呼吸缓慢、心跳加快,特别严重时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可发生呼吸麻痹而死亡。

轻度中毒,要停止继续饮酒;可吃些带酸味的水果解酒,比如橙子、苹果、柚子等。或者可用牙刷或筷子刺激喉咙,使呕吐物尽快吐出来。尽量卧床休息,注意避免呕吐物堵塞喉咙。

3.泼水节节日常识 篇三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尽情往别人身上泼水,大家谁也都不生气,反而很开心。

泼水节!一听这个名字,你是否就想起了傣族的泼水。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一到,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再泼水节期间,傣族的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再傣族泼水节,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并不可少的,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4.姓氏节节日常识 篇四

姓氏节是姓族的节日,以姓为节,起源于南宋时期。以广东南雄的`界址、孔江、乌经、新龙、坪田、南亩、大塘、油山等镇,盛行的姓氏节。一般以该族祖先的生日或对该氏族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为姓氏节节日。如:如乌迳新田李氏姓氏节为农历九月十三日,是新田李氏祖先李金马的生日。李金马是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政声卓著。如:界址赵氏姓氏节则为农历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因界址赵氏都是赵匡胤的后裔,所以其敬奉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赵子龙,十三日为赵屋村节日,十四日是从赵屋村迁出的赵姓村节日。届时,由轮值首事(头人)牵头筹办(公尝出资),设坛祭祀,抬菩萨(祖像)出行游村,请戏班日夜演戏,各户则广邀亲朋戚友前来作客,为时三五七天,合家团圆,全族聚会,各姓亲朋相庆,祥和友爱,热闹非凡,比之春节元宵有过之无不及。一姓过节,百家联欢。姓氏节把敬祖崇先、文化娱乐、情谊交流融于一体,群众乐于参与,自古以来,盛行不衰。

在广东南雄乌迳至界址那一带,过完春节陆续就有村庄过姓氏节,而每个村庄均有不同的时间,有些地方同姓但过节的时间却不同,而有不同的村同姓(相隔甚远)却是同一天。像我们黄姓是农历八月初十而叶姓是八月十六,早些年由于交通通信都不是很方便,所以我们那里过姓氏节一般都是要吃上三天三夜。

临近姓氏节,人们会知会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到了姓氏节那天,本姓的亲友会提着礼物前来过节。整个村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大伙儿坐在一块,谈生产谈生活议家事议国事,其乐融融。他们还请来电影放映队,在祠堂门口放映影片。放映场上,人头涌动。每当放完一圈片子换片的空儿,呼朋换友的叫声,小孩嬉闹追打的欢叫声,高声低语的谈话声交织着,小村的夜,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5.四月八节日常识 篇五

四月八日,是中国甘肃、贵州、广西、湘西、桂北、广东等地的汉、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主要与农事有关,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欢庆仪式,不仅表达丰收的喜悦,还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5月27—29日(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永定县陈东乡各村精心装饰了有特色的彩车,准备了表演节目如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科技兴农知识等,举办了一次寓教于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汉族客家民系文化节。福建永定县陈东乡有句民谚:“不重年,不重节,只重‘四月八’”,可见“四月八”这种民俗活动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据悉,“四月八”是为纪念东晋名臣谢安而设,现在已成为陈东各姓团结共处的象征,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举行盛大的庙会。世事推移,“四月八”现在便成了陈东传统的客家文化节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亚宜”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残忍的统治者进行斗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现在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缅怀亚宜的.业绩,弘扬民族英烈的精神,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苗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每逢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山顶、山腰、平坝向四月八节日活动场地聚集,这一天要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跹、请求接求、武术、茶灯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纪念活动又增加了经贸洽谈、艺术文化研讨、旅游观光等新内容,今天的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已成为了苗族人民展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综合性盛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商人。活动的内容也逐年增多。

松桃苗族人民举行四月八纪念活动从古至今从未中断过,就是在清代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这一活动的举行的情况下,松桃苗族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总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纪念活动。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鼓舞下,四月八这一苗族传统节日举行得更为隆重盛大。近年来,松桃苗族人民先后在粑杷坳和大兴举行了湘黔边区苗族四月八联欢纪念活动。同时还在盘信、牛郎、响水洞等地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除了本县的苗族外,还有湘、川等地的苗族,以及上海、北京等地的学者、商人、游客、吸引了日本、韩国等大批外国游客前来观赏。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举行。这时正是苗家“正月玩年”的好日子,小伙在寨头大路上设卡摆鼓,男来女邀,女来男邀,对歌赛鼓,情趣横生,热闹非凡。意在烘托新春,让过路客人在“拦路鼓”面前人人分享平等,让懂鼓的和不懂鼓的客人顿足于拦路鼓场,相互闹春玩年,图个愉快吉祥。不少恋人、情人就是在这种场合下相好后结伴成百发夫妻的。

松桃苗族花鼓的动作套路,盛行一百多种。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摸仿动物形态的。

松桃苗族花鼓形式,主要有两面鼓和四面鼓两种。两面鼓除中间固定一人打鼓点外,其余两头,对打,也可以男女四人双打。

四面鼓又称八音协奏,是松桃苗族花鼓鼓中之王,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表演动作繁杂,难度较大。表演的人有四人的,也有八人的。四人表演,每人打鼓一方,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都必须一致,快慢协调,不时绕鼓换位,繁而不乱。八人表演则每方二人,一时打击鼓面,一时又以两人并肩动作;四方八人的舞步必须彼此对应。四面鼓是由两面鼓衍变而来的。四面鼓场面恢弘热烈,气势博大,彩绸交织,五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激动不已,流连忘返。

松桃苗族花鼓舞,节律明朗欢快,配合缜密大方,动作丰富优美,格调古朴新颖。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表演足迹遍及神州大地,蜚声海内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曾在海内外的许多次大型活动中表演过,得到中外观赏者的赞誉。受到过李鹏总理、乔石委员长、李瑞环主席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随省和国家有关艺术团成功地出访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并先后参加了洛阳国际牡丹花会、西南灯会、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演出。近年来,松桃苗族花鼓舞,在北京的野山坡民族文化村、深圳中华民族文化村、贵阳红枫湖民族文化村以及广州等地的文化村或旅游圣地或常驻演出或短期表演。在本县接待了大批的中外客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促进松桃县的改革开放和松桃县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6.播种节节日常识 篇六

3月27日,在上海市黄浦区苏州河畔的九子公园内,举行了一场具有创新理念的的社区活动————播种绿色感恩自然。就此启动了首届“播种节”,它标志着一个社区新的节日的诞生。

首届播种节的活动现场最热的环节是体验部分、认领部分、还有小朋友的绿色绘明天部分。黄浦区宣传部副部长徐家驷:这是一个创新的活动,在黄浦区是首创,在上海市也是首创。它让“以节载道”落了地。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主任杨刚说,这次播种活动是南京东路社区“以节载道”推出社区系列活动的序幕,确定每年春分第一个星期日为社区“播种日”,引导社区里的白领、居民等以这种方式播种希望、播种绿色、播种关怀、播种文明。

参与活动的企业表示:我们作为企业希望让爱心捐赠落实到具体事务上。红三权律师事务所的主任罗强律师表示:企业赚钱为什么,其中一部分就是要回报社会,这就是企业的良心。社区“侨之家”代表说,这项活动让他们学会感恩自然,也让爱心在社区传递。

学生代表,上海商学院念大三的陆金昊则说,虽然她种的是只有几棵生菜的小盆栽,需要带回家继续养护,但有了此次有机土栽培经验后,她会种更多的绿色蔬菜,等成熟后亲自炒给父母吃。“等经验更丰富些,我还会教同学朋友用有机土种植蔬菜与花草,让生活更加绿色有机环保。”

7.苗年节节日常识 篇七

苗族的祖先是中华三祖(炎、黄、蚩尤)之一蚩尤。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最隆重的节日。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

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当然,有一些苗族地区的苗族节日最隆重的不是苗年节,而是他们部落里的节日,比如黔东南雷山县的独南村,这里过的粽粑节(角苟)才是最热闹最隆重的。这个节日正在向国家申请文化遗产。

8.库扎节节日常识 篇八

库扎节,是云南省西南边陲崇山区拉祜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为期四五天。“库扎”是拉祜语,意思是“过年的日子”,库扎节就是拉祜年。是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从农历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小年是男人的年,从农历正月初七到初九。

拉祜族的年节,分为过大年、过小年两次。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过大年,正月十五是过小年。大年一般要过5天,从大年三十(除夕)开始至正月初四结束。年三十以前,所有分散居住在田棚、地棚里的人,都要返回村寨,清理居室,打扫寨场,收洗衣物行李和炊具。除夕这天,家家蒸糯米饭、舂糍耙,寨子里碓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糍耙舂好以后,要先揉成几块小的`,分别摆在刀、斧、锄、犁钟等农具上,感激这些生产工具为人们砍树开地,使粮食获得了丰收。村内住户,各自带上糍粑、弓弩到寨边的树林里祭祀山神,祈求山神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护佑,使谷物丰收,狩猎顺利。太阳快落山时,全家男女老少站在家门口,面向西方祷告,迎接祖先亡灵回家过年。少数拉祜纳居住的村寨,年三十这天会在寨外路口悬挂绿树枝叶和竹蔑笆,表明不许外寨人进寨。

节日前三五天,家家户户舂粑粑,杀猪烤酒。每个寨子中心要栽一棵青松,伴以芭蕉和甘蔗,表示拉祜人如青松般高洁,生活象芭蕉和甘蔗一样甜美。年前家家都要打扫卫生,称为“扫尘”,大年三十晚,各寨子要吃一次集体团圆饭,欢度新年的到来。人人都要洗澡,晚上要舂粑粑、唱年歌。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互相拜年。晚辈到父母和亲友家拜年时,要带几对粑粑、肉、几棵甘蔗、一壶酒做礼物。到父母和亲友家时,小辈要给长辈碰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拴白线,勉励晚辈要好好劳动,勤俭持家。大年初一凌晨,每个家庭都要有一名或两名少女去抢接“新水”。当寨内传来第一声雄鸡啼鸣时,抢水人抬着竹筒争先恐后地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拉祜族群众把新春之水作为纯洁、吉祥的象征,据说,首先接到新水之家,会万事如意,灾难全消。抢接来的新水,首先要给长者洗脸,表示对长者的祝福。初一这天,人们一般不外出串门,初二日起才开始带着礼物拜会亲友,相互贺年。

大年初一这一天,禁止外人进入寨子,寨子里的人也仅限于在寨子里活动。据说,拉祜族原来过年时请外寨子的人来一起过的,因为拉祜族喜欢喝酒,过节的时候更是要一醉方休。结果,请来的外寨子的个别人乘拉祜人醉酒的时候偷走了他们的东西,引起了双方的纠纷和械斗。从此以后,拉祜族就订了一条规矩,大年初一这天不准外寨子的人进入,如果碰到外寨子的人误入寨子的情况,误入的人就会被叫住,带入路边临时搭建的小草棚里,生活上给予周到的安排,并派人看守,等到初一过后再放行。

拉祜族过拉祜扩,时兴杀年猪,腌腊肉。年节期间,要备办丰盛的年饭,邀请亲朋好友和附近村寨的汉、傣、哈尼、布朗等群众一起欢度佳节。近些年来,临近交通沿线的拉祜西村寨,还增加了全寨人在寨场上吃“团结饭”的活动。寨内住户各自做好丰盛的饭菜,端到寨场中间摆在一起,全寨男女老幼和外来宾客一起聚餐,增进团结和友谊。

9.会街节节日常识 篇九

会街节是德宏一带阿昌族的盛大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十开始,节期5天,每天赶一个街子。会街节过去以求神保佑为主,现增加了群众娱乐,物资交流等内容。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会街,阿昌话叫“熬露”,每年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间的日子。传说佛祖“个打马”(释迦牟会街节尼)为母亲上天念经三日(相当于地上三月)返回人间时,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会街必耍青龙白象,即源于此。

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会街节”是阿昌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节日,主要是人们进行物资交流,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表达感情的机会。在会街节上,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阿昌族民间艺人制作的白象、青龙。一般用竹木编扎,彩纸裱装,活灵活显,表现出阿昌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会街前,要扎好青龙、白象。会街这天,当天空霞光初露,小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娘们身着娇艳的民族服装,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挂绿的青龙、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当主持节日的长者宣布节日开始,顿时,鼓声、锣声交织成一片。青龙、白象也活跃起来,青龙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时而张嘴欢笑;白象时而甩动长长的鼻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接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笨拙的憨态引起人们一阵阵哄笑。此时,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青龙白象翩翩起舞。他们双脚跳跃挪动,身体象波浪般地起伏,边跳边蹲。此时的会场,鼓乐齐鸣,龙舞、象跃 、一片欢腾。

阿昌族人民崇拜白象。“耍白象”是阿昌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这种舞蹈,动作变化多端,朴实自然;情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形象地再现了阿昌人的现实生活,给人们以生活美的享受。

在会街节上,最吸引人们的是阿昌男子围绕白象欢跳的象脚鼓舞。他们边敲边舞,鼓声时缓时急,节奏明快,声音粗犷而洪亮,还不时伴有晃鼓、甩鼓、摆鼓的花样动作,刚劲洒脱,形象优美。围观的一群群阿昌族姑娘身穿节日盛装,头插鲜艳的并红花,打扮得婀娜多姿,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在欢声笑语中,白象的鼻子甩得更欢了,青龙张嘴频频点头,尾巴翘得更高了。

10.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篇十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春节。中国人过春节,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说它的来历,大概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腊祭”活动,都要在年头岁尾祭神祭祖,感谢神灵的恩赐。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就成了人们祝贺岁首的春节活动。到了汉代,这种活动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

春节,又称为年。“年”,最初叫“稔”(rěn),寓谷禾丰登之意,同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关系。古书上解释说:“年,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就是农业丰收;大有年,就是农业大丰收。

一年之始称为岁首,是根据历法确定的,据史书记载,从夏商时期开始,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实行太阴历。正月初一的子夜,既是一个月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

春节古时又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汉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告结束。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过腊

八、过小年、扫除、守岁、包饺子、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腊八节。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习,叫做“腊”。自秦代起,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了。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每天这一天,人们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据说是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的儿子乔答摩?悉达多(即后来的释迦牟尼)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且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便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来到尼连河的附近,因过度劳累和饥饿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汤,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由于他是释迦族人,佛教徒们便把腊八节称为佛道的“成道节”。此后,佛寺常于“腊八”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宋代吴自牧撰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腊八粥”已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人士也煮腊八粥了。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命人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叭诵经,然后把粥分给王公大臣品尝食用。后来民间亦争相效仿,全家聚食,馈送亲邻,腊八粥已是人人皆喜欢的小吃了。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就不大一样了。周密的《武林上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在《燕京岁时记》时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的腊八粥,当然是色味俱佳了。腊八粥用料各地略有不同,近年来,有的地方添加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也有的放百合、白果、莲子、绿豆、龙眼肉等,更配以蜜饯果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

在西北有的地方亦有用羊肉的,陕西有的地区还喜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在黄道上不同视位而置定的。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佳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放风筝等习俗。扫墓就是墓前祭祀祖先。踏青古代叫探春、寻春。风筝最早是用来传递信息,唐代风筝成为达官贵人所喜欢的一种娱乐品。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元宵节

我国传统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夜,它又称上元节、灯节。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汉文帝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元宵节期间,有张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跑竹马、跑旱船的风俗。花灯最早只有宫中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吃元宵,有一家团圆和睦之意。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陷儿的,另一种是带馅儿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它带汤吃、或炒吃、油氽和蒸吃。制作元宵的风味,有劳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就以最普通的桂花酒酿元宵来说,入口甜蜜、喷香;油炒元宵酥松爽口,以豆沙、猪肉白糖、芝麻、桂花、果仁组成的五味元宵,制作精巧;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谜面也有格式,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谐音格、求凤等等,最多有一百多种。舞龙,也叫龙舞,龙灯舞或耍龙灯。龙是管风管雨的神物。最初的舞龙就是为祈年求雨。舞龙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和特点。舞狮子,俗称耍狮子、斗狮子,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文娱和体育活动。舞狮子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表演一头大狮子(亦称太狮),一人表演一头小狮子(亦称少狮),另有一人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根据狮子外形特点,舞狮可分为南猖睡北狮两种。南狮一般流行于广东一带,故又称为广东狮子。南狮狮身较小,狮衣亦相对缩小。舞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衫或背心。北狮外形与真狮相似,全身狮衣覆盖。舞者只露双脚,下身穿和狮衣同样颜色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鞭。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动作合拍,惟妙惟肖。根据狮子动作和性格特点,狮舞又分为文狮、武狮两类。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细腻诙谐。在手持彩球的武士逗上下,或登山钻洞,或打滚抖毛,或搔首摆尾,憨态可掬。令人捧腹。有的还增加一头小狮子,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的相依之情。小狮子模仿着大狮的动作,如果模仿得好,就高兴得又蹦又跳,如果模仿不好,就急得乱转,显得很焦急,生动而有趣地表现了狮子的生活。武狮着重表现狮子的勇猛威武,在武士逗引下,或登高跌扑,或腾转翻滚,或踩青滚球,妙趣横生。踩高跷是融戏剧、舞蹈、体育、技巧于一体。高跷的表演是很有趣的。舞者双脚绑着木跷,扮成现实生活或传说中的人物。在传统高跷中共有16个角色。第一对是头陀,第二对是醉老道与老太婆,第三

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11.三月街节日常识 篇十一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

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大理乾隆举人师范有诗:“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这就是三月街的生动描写。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白族要对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赛马欢歌。

现存最早记载三月街贸易集市的文献是400多年前明代李元阳编纂的《云南通志》。这部书的《地理志。大理府。风俗》一节中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到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大理县志稿》载:“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缅等地,及本省州县之云集者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

一说在南沼细奴逻时(公元649年一9),观音于夏历三月十五日在今三月街的`所在地传授佛经。清代的《白国因由》载:“善男信女朔望会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榆城(即大理城)西搭篷礼拜方广经……年年三月十五日皆以蔬菜祭之,名曰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即今三月街也。”又说古代白族妇女随丈夫到天宫赶“月亮会”回来后,仿照举办起三月街。关于三月衔的情景,明清时期的典籍中多有记载。明李元阳的《云南通志》载‘“三月三日至十五日,在苍山脚下贸易各省市之贷,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杨琼《滇中琐记》曰:“大理三月街,古称为观音市,在西门点苍山下,…。按此市实昉于唐永徽年间。”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徐霞客游记》记述了当时三月街的盛况:“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外,更队以觇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通行场市。”《大理县志稿》亦载:“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渐、湘、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棉、毛料、木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亦值数万。”

这种盛大的街期和传统集会,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中和麓举行,为期五至七天。三月街的起源与宗教活动有关。一说观音菩萨在三月十五治服了为害人民的罗刹,为此,白族人民年年相聚,举行拜祭活动,后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街期,故此节又称“观音节”、“观音街”。

当时的三月街实为滇西的民族市场。由于大理自古以来就是滇西的物资交流、集散中心,故而随着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月街由原来的佛事活动发展成为进行物资交流和群众性文娱活动的盛会。每逢三月街时,街上人山人海,商贸云集,货物琳琅满目。

上一篇:调档函可以补办吗下一篇:笔尖流出的故事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