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2024-07-04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精选5篇)

1.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一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反思

黑山寺寄宿制小学 孙雅彬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又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感受科学实验过程,逐步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土壤里有什么》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四课,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先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再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来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下面是我对我们这节课一些教学反思。

首先是在教学设计阶段,由于准备的土壤原因,进行土壤沉积分层试验中效果不是很明显,由于时间原因,土壤中含有盐分和腐殖质的试验没有进行,而是直接引出的书中结论,这是值得我们改进的。

在课堂中,我们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在发放实验器材的时候应该注意交代清楚学生保管好实验器材,在老师说要求之前不要随便玩弄器材;二是在你每一次实验当中有些小组做得实验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助教应该及时引导,在做完每一个试验之后我们的主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总结实验结果,这样有个强化的效果;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纪律和教学组织这方面我们缺乏经验应该多多学习总结。这节课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实验课,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精力和时间,但实质上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讲台上的传授转入了多功能的巡视、课堂启发、提问、辅导、评估和参加学生讨论等工作。他们的责任并没有减轻而是加重了。在活动前,把实验的要求方向,包括一些安全措施明确的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要求不仅要在口头上解释,还要写在实验报告上,对一些关键的较为复杂的步骤要用演示法。老师在活动中不断的巡视各小组的进展情况,教师可以提一些启发性问题,但对学生的讨论不要轻易干涉,即使学生犯一些错误只要他们大方向是对的也不要急于纠正,教师要注意维护好课堂纪律,同时在巡视时积极鼓励学生间的交往、合作。

另外我们以后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应该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2.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二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让学生紧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猜测土壤从哪里来,有点难度。因此,我将“土壤从哪儿来”的知识点进行处理,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继而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土壤包含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小石子)、沙、粉砂、黏土、动植物的残体及其腐烂形成的腐殖质、水、矿物质和空气等。②认识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最重的小石子沉在最下面,由重到轻依次是沙砾、沙、粉沙、黏土。③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并观察认识每一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②教学难点:沉积现象的认识与科学描述。

四、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新鲜湿润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已经沉积多时的土壤、水、白纸、放大镜、搅拌棒(筷子)、毛巾。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①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PPT展示一组有关土壤的图片。设问: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想要说的?②土壤中有什么?小结:土壤是如此宝贵,那你们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吗?

(2)土壤中的成分。①猜测土壤中有什么。设问:根据平时对土壤的认识,你认为土壤里有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对土壤成分作出合理的猜测,暴露学生的前概念。②肉眼观察土壤中有什么。学生实验:观察1号湿土壤。交流:谁来说说看,你用了什么方法,观察到什么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认识到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科学的证据证明土壤中含有什么物质。③使用放大镜观察干土中有什么。设问: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知道了土壤中有水分、小石子、植物残体等。土壤中还有其他的物质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的东西吗?生(预设):使用放大镜。要求:规范使用放大镜观察干土壤,问能观察到什么;比较土壤颗粒的大小,能看到几种土壤颗粒呢?学生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干土。交流: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发现?对比思考:和第一个实验比较,使用了放大镜之后,哪个是你的新发现啊?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意识到工具在科学观察中的作用。同时,在教师的温馨提示下,学生能开展更加深入的观察。

(3)用将土倒入水中并沉积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土壤成分。①制订实验计划。设问:还会有其他颗粒吗?有什么办法能将它们分开,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讨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并且认识到利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现象。②交流实验计划。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实验方法完整地告诉大家?学生述说,得出实验计划。③完善实验计划。师:同时,老师偷偷告诉大家,如果你能够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你还会发现很多奇妙的现象。然后再用筷子彻底搅拌,静置10分钟。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帮助下,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④小组实验,观察土壤中有什么物质。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观察事先已经沉淀好的3号杯子。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小结:通过刚才的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有哪些?生(预设):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小石子(沙砾)、空气、水、黏土、沙、粉沙。

(4)通过阅读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土壤。过渡:通过这个实验, 同学们又有了更多的发现。土壤中还会有其他我们今天实验当中没有观察到的物质吗?阅读书本P54第一段话。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生(预设):盐分这类矿物质、腐殖质。

(5)土壤与生命的关系。设问:土壤和生命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PPT出示图片:土壤和生命。

(6)课后拓展。师:学习了这么多关于土壤的知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还想怎样研究土壤?例如矿物质、腐殖质。阅读《我们的土壤妈妈》,并在课外查阅资料,去了解更多有关土壤的知识。

六、课后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选择这一节课之后,我就对教参及教材仔细研读,发现本课的内容很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困难。40分钟的课堂时间也很有限。因此,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处理。①舍弃“土壤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继而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②腐殖质和盐分的知识,指导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得。如何证明土壤中有这两样物质,教师不做演示实验,留给学生做课后拓展,自己去寻找实验方法,进行探究。③土壤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刚开始,我的设计是细化每一个关系,出示小图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分析土壤和生命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分配10分钟给这一部分的教学,在此过程中等待沉积实验。但是,试教时候发现时间不够,并且教学效果不好,10分钟的沉积效果也不好,不利于学生对4种土壤颗粒的学习。

在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之后,我开始了试教。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收获了很多的温暖。辛苦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又一次的成长是自己欣喜的,也是值得的。①团队合作。课堂并不是一个人的课堂,要学会和学生合作和同伴合作。②提问必须精练。③养成默课的习惯。默课也就是熟悉教育设计,在熟悉教学大致流程之后,通过默课熟记每一个提问、每一个评价语言。④实验指导必须高效,指向性明确。⑤给予学生更多的汇报时间。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发现。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自主得出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3.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在鉴别三种不同的土壤过程中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 用自己可能的方式认识更多的土壤里的各种颗粒。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教学重难点】

知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知道土壤和动植物的密切关系。【教学具准备】

1.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到不同环境里采集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土壤存在的环境。

2.技术准备:成分各不相同的土壤若干份、分组实验的仪器,如:玻璃杯、水、筷子、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学引入时,问学生:上课前我们在田野里挖了一些土,观察一下,它们和砂、黏土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学生初步感知土壤与砂、黏土的区别,了解土壤的组成。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了。)

2.教师给出结论:像这样的土,我们叫它土壤。3.猜想假设: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1.学生用自己掌握得方法,如:看、闻、攥、捻、用放大镜观察等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2.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3.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4.学生观察土壤。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预设结果:学生可能会发现土壤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土壤里有小石子和砂粒;土壤里有细面面的土;土壤里有死的小虫子等等。

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这些东西中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我们也把它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保护土壤)

2.质疑:在学生对土壤成分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之后,引出土壤成分分离实验。3.学生可能想到用筛子筛、把土壤铺开后一点一点挑等。

在学生不能说出正确的方法时,教师出示玻璃杯、筷子、水,引导:你能用这些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吗?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水分离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并分组设计实验。如果学生还不能想到怎么实验,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土、砂子、草叶等如果放到水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分离实验。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在学生设计实验后,就要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汇报交流,总结出土壤中的主要成分。

2.总结:含砂多的土壤叫砂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3.我们去观察校园里的土壤。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搜集、查阅有关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使用说明】:

4.读《土壤里有什么》有感 篇四

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对于土壤是岩石风化和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需要我们亲身去探索,通过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针对浮在水面上和沉到水底的物体进行观察,明白了浮在水面的是动植物的残留物,沉下的是沙子,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5.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五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观察、比较物体,并用排除法推测盒子内的物品。

2.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直尺、醋、铃铛、海洋球、网球、台球、篮子、盒子、表格。

2.学具:盒子32个;幼儿姓名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话题。

1.引入话题,引导幼儿想办法帮助美羊羊。

教师:今天是喜羊羊的生日,美羊羊在给他送礼物时,遇到个困难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

2.幼儿找出有礼物的盒子。

(二)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观察、比较物体。

1.通过闻味道、比长短、听声音、掂轻重的方法排除部分物体。

2.幼儿讨论、集体讲述。

(三)运用排除法推测记录盒子内的物品。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

3.幼儿投票。

4.打开礼物盒,揭示礼物。

(四)打开没有礼物的盒子,拓展经验。

1.教师请幼儿打开没有礼物的盒子。

2.教师小结:我们一定要用耳朵、鼻子、手、眼睛一起去感受,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答案。

活动延伸:

教师:今天我们用排除法帮美羊羊解决了困难。(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瞧,喜羊羊又收到一份礼物,我们回教室后再来猜猜里边装着什么礼物。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对各种盒子又多了一些认识,知道盒子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款式,不同的打开方法,大多数幼儿都能按盒子的不同特点对盒子进行分类,个别幼儿对分类分辨得还不是太好,需要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练习对物品的分类。

上一篇: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篇:毕业生如何准备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