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观后感

2024-08-02

大数据观后感(精选8篇)

1.大数据观后感 篇一

从徐子沛的《大数据》中得到的感悟

数据,对于我们现代社社会来说,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大价值(Value)。这四个V就是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每天我们都不得不和数据打交道,比如我们平常所说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生活中一个很好的的收集数据的例子。还有,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一些学习上的数据的整理等等。可以说,数据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影子一样,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活动。

拿到《大数据》这本书时,吸引我的不是书评的内容,而是书的封面上的一句话“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可以用数据说话。”也就是说,上帝可以不用数据来说话,但是,作为一个平常人,我们做事,言论等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论来证我们的观点正确性。

那么数据真的就是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然,数据果真有那么的重要。作者在书中大量应用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例子来说明美国是如何利用数据以及数据在美国人的利用下,是如何造福美国人的。使得美国人走上了民主、发展的道路。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利用数据的案例,以及利用数据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当然,作者在书中也很明确的表达了自己观点,也就是数据要被人利用,利用的好了,造福人类,否则,祸害无穷。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真正意义的大数据时代。但是,大数据浪潮的来龙去脉如何?数据技术变革何以能推动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社会公正?又何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商机,既便利又危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大数据》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在拿到徐子沛《大数据》时,与其说这是个新概念,还不如说就是一个现实。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存储能力的膨胀,网络传输的便捷,必然产生巨大的数据量。即使是一个公司,经过多年的积累,产生的数据也是惊人的。每天繁多的数据,这就是要求企业要很好地存储数据,利用数据通过数据,使得数据说话,提升企业的业绩和知名度。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比较实际的倒是关注一下企业微观大数据,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能够得到的和自己创造的数据,采用《大数据》里提及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筛选、组织、关联、分析,精细化管理和挖掘数据,探索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企业活动。尽可能多的获取数据,首先是要有心,对于公司员工来说,随时随地注意收集客户数据、需求数据、产品数据、市场数据、资源数据等,经过整理,把它变成公司的数据资产;然后是要有据,信息与数据最大的不同,就是数据是能够度量或者确定的信息,不能“毛估估”,收集数据要精细化,要准确;其次要有序,数据需要存储,更加需要整理,单个数据没有很大意义,静止的数据也没有很大意义,有价值的数据是流动的、与其他数据交互作用的。一个大杂烩的数据库,在需要时让人找不到北,没有任何意义。再次,需要技术支持,大量的数据如何检索,如何关联,单靠人脑是不行的,需要建立基于特定理论的数据处理系统来分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最理想的是建立一个类似人类神经系统的数据管理系统,采用各种信息终端采集内部和外部信息,通过分析、归纳、筛选,形成管理数据,某些数据可以成为系统的“本能”,一旦触发能够自动做出反应;某些数据可以成为组合信息提交大脑综合分析,作出决策和反应。数据应该为人服务,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在大数据时代始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驾驭数据,让人们生活更方便,工作效率更高,劳动强度降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大数据》是一本视野独特的书。它以数据为轴线,描绘了美国走过的改革创新的过程,行文如流水,引人入胜。书中,我读到的不是大数据处理技术,更多的是与大数据相关的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进,从民主和国家战略的层面细解大数据的影响力。美国是全书的主体,但又处处反观中国当下的现实。内容非常值得我们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政府工作者深思。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汪洋书记提出的“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改进管理、用数据推动创新”的深刻内涵和殷切期望。我们只有重视数据,加强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才能更好地应对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的挑战。那么,作为与数据打交道、用数据说话的前线统计工作者,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种种挑战?

对比《大数据》,结合平时工作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最少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提供什么样的数据?

在中国,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主要渠道。只有真实可靠统计数据,才能使政府决策有的放矢,人民了解国家经济与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如果统计数据虚假不实,就会误导政府和人民,让政府失信于人民。因此,我们一定把握好数据的生命线—质量关,确保给国家和人民提供准确、真实、可靠、无误的数据。

二、如何高效有序地收集数据?

面对信息大爆炸时代海量数据,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高效有序地收集整理各种数据,以满足政府和人民群众越来越广泛的信息需求。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数据收集网络,包括部门内部的纵向数据收集网络和部门之间的横向数据收集网络,通过这种纵横结合的网络数据收集系统,针对特定主题,持续不断地收集相关数据,为大数据发展提供基础。需要运用互联网、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数据收集、加工数据的速度,确保政府和人民及时得到所需数据。

三、如何加强数据分析利用能力?

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分析利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含的经济规律及有利于提高效率、改进工作的因素,提高政府管理、决策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用数据改进管理”。因此,作为统计人,不仅要做好数据收集的及时有效和真实正确,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分析利用数据,写好专业分析报告,发现问题、支撑决策、评估绩效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政府机构或者其他一些组织也在开始大数据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告诉了我们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坏处。如:通过大数据可能我们的个人各种信息、隐私会很容易地被大数据的拥有者找到,这些信息,可能被政府用来监管我们等;通过大数据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或者预测我们人个人本书即将做的行为,书中有个例子:警察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一个人即将可能犯罪,并把它逮捕了,但事实上这个人现在并没有犯罪。也许这就限制、约束了我们个人的自由。

看完这本书,颠覆了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 以前我们认为错误的数据是没有用,我们需要保证统计的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在大数据中,错误的数据也是有用的,它和其他所有相对正确的数据一起构成了整体,也就算不了什么了。我们同样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比较正确的预测和分析。Google利用人们搜索的关键字来预测和判断某个地区是否发生流感,Google通过分析这个地区的人们搜索和流感有关的词的数量等来分析得出。Google 从互联网抓取数以亿记的各种语言、各种翻译水平的翻译结果,使用其翻译出来的准确率比那些微软使用正确的词库翻译出来的句子准备率更高。我自己的感想是,其实大数据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我们就可以挖掘出身边的那些大数据,并做一些有意义的是,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我们不需要强求每条数据都那么真实准确,但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我们就可以得出相对准备的结果。未来成功的公司必定是是那些拥有大量数据、并使用那些数据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公司。

公布官员财产美国是怎么做的,美国能让少部人腐败起来吗,美国式上访是怎么回事,凭什么美国矿难那么少,全民医改美国做得到吗,美国总统大选有什么利器才能赢,下一轮全球洗牌我们世界工厂会被淘汰吗„„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也就是是说,美国更好的利用了数据,那么,我们何尝不去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呢?

2.大数据观后感 篇二

一、个性化营销内涵分析

周政希在《个性化营销研究》一文中这样定义“个性化营销”:“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 将不同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 并根据不同顾客的特定需求,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柔性生产为现实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 以满足不同顾客特定需求的营销模式。”这种围绕客户关系产生的营销模式的实质是关系营销, 具有以下的要点:

1. 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是目标。个性化营销通过各种互动方式收集客户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及人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放到首要地位, 建立客户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 与客户建立点到点的联系, 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服务,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2. 优化市场细分是基础。

市场细分是个性化营销的基础环节, 不同于以往的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细分市场, 个性化营销是从客户的角度, 把每一位客户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 根据客户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进行细分, 恰当地对客户价值进行区分, 最终锁定目标客户。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客户代表不同的价值水平, 包括客户实际价值和战略价值。对客户的价值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 有助于企业在特定的经营环境下制定合适的经营战略。

3. 数据服务是技术支持。

个性化营销离不开全面描绘客户信息的数据库, 更离不开即时、双向、多样的交互平台, 数据库需要不断完善、更新和分析整理, 以便随时掌握客户需求情况和预测客户的需求变化趋势, 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营销,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数据挖掘技术非常适合当前个性化营销的需求。数据挖掘技术注重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未知的、有价值的一般规律, 把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信息, 发掘出符合企业发展环境的社会形态和商业形态, 为规划生产架构和流程、为进行营销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 柔性生产是实现条件。

个性化营销仍以大规模生产为前提, 追求企业的规模效益。企业采用柔性生产技术使不同规格和款式的产品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在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 把传统的大规模成品生产转变为标准零部件生产, 将产品“模块化”, 然后根据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 挑选出合适的模块组合起来。

二、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营销策略及价值

1. 规划企业战略决策, 实施精准销售。

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 舍恩伯格指出文字、方位、沟通等一切事物皆可以量化为数据, “只要一点想象, 万千事物就能转化为数据形式, 并一直带给我们惊喜”。“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亚马逊可以帮我们推荐想要的书, 谷歌可以为关联网站排序, Facebook知道我们的喜好, 而Linked In可以猜出我们认识谁。”这些任务就是运用个性化技术获得的私人定制。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的结果, 我们可以预测客户经常使用某业务的时间, 达到引起客户关注的最大利益化。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发现客户喜欢的营销方式, 制定特定的营销方案, 来获得潜在的客户群, 并加深已有客户的满意度, 实现精准营销。甚至于大数据可以根据个体的行为特征、生活轨迹、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等等诸多信息组成的海量数据, 发掘各种数据的相关性, 分析出客户的喜好、购买习惯、购买周期等信息, 充分把握客户心理和理解客户需求, 预测客户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 最大限度的便利客户, 实现个性化营销。例如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出版, 出版社发行人员需要改变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内容为王”的经营思路上, 尽最大可能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直面购买信息者——读者, 通过建立读者客户服务数据库, 积累并分析不同读者客户信息、产品、阅读行为、消费行为等海量数据, 针对不同的用户, 给予一整套信息需求解决方案, 根据其自身需求主动进行推送服务, 提供不同的阅读产品及服务, 进行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包括增值服务。

2. 拓展业务增长领域, 制定产品战略。

舍恩伯格指出,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 在非常多的领域和非常深入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 深入探索现实世界的规律, 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知识, 得到过去无法企及的商机。大数据时代, “如果可能的话, 我们会收集所有的数据, 即‘样本=总体’”。基于大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决策更具有精准性和可靠性。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改变了以往样本分析的思维模式, 采用总体数据分析, 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全面处理数据使得营销过程得以量化, 获取到真正对于企业营销有利的数据, 这些数据汇集起来可能会揭示事情的发展趋势。用数据来进行决策, 从企业角度来看能促使企业定制的营销方案更能把握到消费者的心理, 更加能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预测到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客户的需求前景, 打造企业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占据广阔的消费市场。例如别克新君威与淘宝合作, 推出“为一再心动买单”的营销活动, 充分挖掘和对接淘宝的多种底端用户结构数据, 就是充分利用大数据达到个性化营销目的的证明。

3. 提升精准广告能力, 赢取目标客户。

“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 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一角, 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表面之下”。大数据蕴含巨大的价值增值空间, 大数据技术分析就可以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 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可佩带”计算设备的出现, 我们的行为、位置, 甚至身体生理数据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为了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当健身APP“乐动力”记载了我们的运动时间、运动行为、运动量和身体等数据, 分析我们的运动习惯, 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向我们推送适合的个性化运动方案, 提供个人运动所需消费的特定产品信息, 并提供获取这一产品的路径、方法, 最终实现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内容。每个人都有隐性或显性的消费偏好, 消费偏好是客户消费某产品的主要驱动因素。如果客户认为企业所提供的定制产品或服务 (包括私人定制化供给) 能够真正符合他们的偏好, 企业就将赢得客户的认可, 并且获得更高的消费忠诚度。根据口碑效应的结论, 一个忠诚的客户会引发8笔潜在生意单, 同时一个不满意的客户也会影响30个人的购买意愿。个性化营销提供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 势必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忠诚客户, 赢得更多潜在的消费群体。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 那是最糟糕的时代。”大数据时代, 惊喜无处不在。个性化营销会贴心感知你的活动细节, 成为你的私人定制。当你走进一家餐厅, 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 服务人员就会根据你的饮食爱好和现时身体状况, 为你推荐健康的、符合你口味的佳肴。这一情景也许很快会成为现实。但是同样的我们时刻都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亚马逊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 谷歌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 而微博似乎什么都知道, 不仅窃听到了我们心中的“TA”, 还有我们的社交关系网。”当企业在对客户进行个性化营销时, 意味着企业拥有着客户的个人隐私, 而客户面临着隐私安全风险。所以当我们在进行这一切的时候, 请铭记舍恩伯格的教导:“应当怀有谦恭之心, 铭记人性之本”。

摘要: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 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认识世界和建设世界的方式。本文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是目标、优化市场细分是基础、数据服务是技术支持、柔性生产是实现条件四个方面阐述大数据时代个性化营销的要点, 又结合实例分析大数据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 更是营销领域深层次的创新, 从规划企业战略决策、实施精准销售, 拓展业务增长领域、制定产品战略, 提升精准广告能力、赢取目标客户三个角度阐述大数据技术将有效地助推个性化营销。同时指出个性化营销“应当怀有谦恭之心, 铭记人性之本”, 保护客户隐私安全。

关键词:大数据,个性化营销,客户

参考文献

[1]周政希.个性化营销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6) :150

3.大数据观后感 篇三

科幻迷+大数据

星图数据今年上线首款产品,8月份就完成了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谷熠说,自己带着对产品和大数据的梦想走上了创业这条“不归路”。作为一家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公司,星图数据基于海外技术团队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的数据应用服务产品,主要为传统制造业公司提供完整的线上渠道数据,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呈现,帮助企业通过数据发现在拓展线上渠道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进行精准经营与决策。

目前,星图数据的主要服务领域包括快速消费品、3C与家电以及家居家装等,美的、苏泊尔、九阳等知名家电品牌都是星图数据的合作对象。根据官方网站的介绍,星图数据的数据积累超过24个月,拥有超过2400个品类、12万个品牌和600万个商品的线上零售数据,产品服务主要包括D-Matrix(数据矩阵)大数据分析系统、SkyScope(天镜)线上渠道巡检系统、AtomPower(原子力)SKU单品分析系统、SARK(星舰)大数据代运营服务。

从产品名字上就不难看出,星图数据的团队里,不仅谷熠是科幻迷,其他很多人也都是科幻迷。《星际穿越》上映的时候,公司组织大家一起去看电影,看完后还开会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谷熠说,原来,零散的数据就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各个角落,他们希望可以用大数据将它们串联起来,真正发挥它们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公司取名为“星图”的原因。

直播“双十一”

在上个月的“双十一”网络购物狂欢中,星图数据进行了全网销售数据直播。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直播全网销售情况的公司,星图数据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谷熠说,当然还是依靠技术的力量。区别于传统市场调研机构的“抽样推总”方式,星图数据采用的是“全网普查”方式,对全网18家主流的综合型B2C电商和垂直型B2C电商进行实时监测。“我们自主研发了两套底层系统——iNebula(数据星云)和WarpEngine(曲速引擎),这是我们基于大数据技术自主研发的数据获取和存储系统及数据处理与分析引擎,保障了我们所产出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不过,谷熠也提到,现在的数据处理过程还需要3个小时左右的延迟,希望在明年的“双十一”可以做到实时的数据播报,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

成立之后没多久,星图数据就推出了“超新星+”计划招募活动,通过申请的企业可以免费享用星图数据D-Matrix产品6个月的服务。被问及原因,谷熠说,在和传统企业的多年接触中,他们发现真正能够理解大数据、使用大数据的企业少之又少:“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计划,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大数据,体会到大数据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也希望更多的大数据公司能够和我们一起扮演大数据传道者的角色,推动行业更快地发展。”

提到“大数据”,人们往往会想到数据安全,谷熠也被无数次问到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从个人数据隐私的角度来讲,数据的来源和范畴其实需要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什么样的数据属于隐私数据?什么样的数据属于公开数据?行业中对此有很多争论,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最终的标准和结论。“除了企业在道德层面的自律之外,也希望尽快能有相关的法律和行业规范出台。”

一个刚刚开始的崭新时代

而“大数据”这个概念在国内火起来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谷熠认为,这个崭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他说,虽然很多人都在讲这个概念,但是真正能理解的、能够应用好的还并不多。可以说,大数据的技术和商业化的进程都还在摸索和演进之中,市场也才开始逐步地开放。另外,也不应该只把大数据理解为一种技术或者是一种业务模式,它应该是一种能力、一种资产、一个崭新的市场,或者说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与工作的方式。

那么,“大数据”这个概念会一直火下去吗?谷熠反问:你觉得“电力”这个概念现在还火吗?但是它已经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它的影响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在谷熠看来,大数据带来的改变一定会在未来极大地影响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星图数据也在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数据给消费者提供价值,换言之,B2B之外,星图数据或许会在以后推出B2C的产品。

谷熠曾有10年的产品开发与管理经验,算是资深产品经理了。他曾在知名互联网企业主持设计并研发了一系列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产品、智能分析系统,并分管产品销售及市场工作,还曾参与中央部委的公共服务系统开发,并作为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编写和制定。被问及创业原因,他说是因为自己有一个用大数据改变世界的梦想。

4.《大数据》读后感 篇四

现代社会是一个技术奔腾、信息爆炸的社会,大数据这个新概念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极大的热捧。每天都身处网络的信息海洋中,常常会有被数据、信息“淹没”的窒息感和无力感。涂子沛的《大数据》一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以及云计算、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媒体、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详细诠释了数据技术变革与权力合法性、执政正义以及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全面阐述了信息时代数据的重要性,如何加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以及通过数据开放改进政府治理等问题。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阅读主题,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拥有但却正是我们目前缺乏的两种态度。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人类文明已处于信息时代,人们在因特网上传和下载数据,传统的台式电脑上网更新成了移动终端浏览和传播信息。QQ、微信等通讯软件已然实现手机版,人人、微博、脸谱能够分享即刻心情,电讯服务商正大张旗鼓地争夺客户资源,网络通讯商也大力渲染云服务和大数据时代。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已经处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在新的时代争取话语权,如何在新的时代维护自身权益,如何在新的时代实现利益最大化,必将成为这个时代中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公民应当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大问题。

一、从美国的发展看美国发展的不足。美国,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借助其自身的优势,已然处于信息时代的领头羊位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建国才两百多年的年轻国家具备如此强大的实力和创新的活力呢?他们具备什么优势?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结合书中分析和历史实践不难得出:适合自身的体制制度、法律、科技、人才、监督是这个年轻国家领跑世界的关键因素。

首先、美国结合本国实际选择“三权分立”的体制制度。政府执法、法院司法、国会立法。政府首脑总统可以提名法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行为违宪;总统能够否决国会的立法,国会批准总统提名,并可以弹劾、罢免总统;法院可以宣布国会某项法律违宪,国会也有权限弹劾、罢免法官。这种源于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民主制度适用美国,并契合美国文化社会生态,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然而,“没有任何一项民主制度是完美的或者万能的,甚至在别的国家成为一种糟糕的制度。(原英国首相丘吉尔)”因此,别的国家必须结合自身国情、民情进行参考,选择符合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而决不能照抄。这样,才能满足自身人民需求,推动社会发展。这个观点的论述将在后文讲述“我国国情”中提到。

其次、法律保障。《数据质量法》和《信息自由法》的颁布为美国成为大数据帝国提供了基础的法律保证,也唤醒了美国民众对自身数据权益保护的意识。

第三、美国具备发达的科技支持和广泛的人才支撑。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在美国,二战后大量工程师移民美国等诸多因素为美国的高速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第四、美国拥有完善的、职责分明的社会监督体系。民众、社团、新闻媒体时刻注视着政府的一举一动,阳光般的注视成为防治腐败最好的消毒剂。

世事无绝对。美国虽然借助民主制度、法律保证等优势条件成为信息时代的领头羊,也正是这些“优势”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劣势”。突出表现在:

(一)“三权分立”的民主权衡看似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民主、公平、自由的管理体制,实质存在不足,甚至是缺陷。举个简单例子,当政府执法时遇到法律障碍,总统就会递交良法于国会讨论,力争通过。而国会集结的是各党派、各团体、各企业,甚至是各说客的利益集团,各部分之间产生的利益纠纷必然成为良法通过的掣肘。就算是投票表决法案通过,在呈交总统签署的法案里也会放入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掺沙子”。“沙子法案”必将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同时,“旋转门”前后串场的说客们背后强大的利益集团在国会山上说话的语气也是制约民主的制度硬伤。

(二)美国严谨却冗杂的司法程序造成了民众不满。2010年上大支矿难便是这一硬伤的突出表现。

二、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发展中的不足。中国,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最智慧的人民,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和政府深受裨益。经过三十五年的大胆创新,科学发展,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在世界的发言权已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干也得到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已斗志昂扬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大数据时代,中国暂时处于靠后的位置,并且行动相对迟缓。主要表现在:

(一)不少地方政府为表政绩,存在“邀功寻赏”、谎报数据行为,导致数据大范围失真。《焦点访谈》曾经报道过多地基层政府的类似行为。例如,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涉及资金补贴,某地村干部连续三年虚报数据,最终竟导致所报耕地面积大于该村行政村面积。

(二)存在大量应当公开、公布的数据实际并未及时公之于众。就拿近年来炒的沸沸扬扬的晒“三公经费”问题来说,目前仅是一线或二、三线城市才敢于公开,而落实到地、市、县级却姗姗来迟。

(三)精确的数据测量与统计工作起步晚,差距大。数据收集方法多以基层上报、被动接受为主,容易“掺水”。

三、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实际,发现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者,身处于我国经济工作的一线,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机制中或许存在的漏洞或缺陷,正巧反映出我国在大数据时代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举例一:如果M先生想在A地购置房产(普通住房),若是首次购房,那么根据税法规定,该项经济活动买方将涉及契税优惠,但是必须要求M先生提供房产局出示的家庭唯一住房证明。漏洞便出现了:假设M先生已经在B地事先拥有一套房产,而M先生身份证件登记在A地,那么M先生便有了在A地成功领取家庭唯一住房证明的可能(前提是A、B两地房产部门信息无法共享)。

这样,“聪明”的M先生在已拥有一套房产的前提下,再次在异地购房仍可享受契税优惠。这将直接导致税款的流失和税赋的不公平,不利于我国税收征管工作,不利于“两度”的提升。堵住这一漏洞的前提条件只有一个房产部门全国信息联网。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举例二:我国正大力兴起的“全民医保”在大数据时代同样不尽如人意。医保卡无法在全国通用,甚至无法在本省内、本市(州)内通用,仍然存在指定医院刷卡。这直接给一些出差在外的居民,亦或是离指定刷卡医院较远的居民带来不便。

四、中国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问题与机遇并存。中国在大数据时代中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大的机遇。问题的存在和挑战的并行必然构成我们在这个时代迎头追赶的机遇:

第一、体制条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采取的是民族集中制。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公民认可的良法在立法过程中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的利益集团间的博弈,或是“掺沙子”。亦即,被广泛民众认可的良法在我国立法过程中受到的阻碍相对较小。

第二、政策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要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此,信息化本身(包括大数据发展)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将成为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同时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出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案。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时代已纳入国家重点战略层面,中国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巨大的历史机遇期和转折点。

第三、客观因素。我国是互联网大国、手机大国,我国是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巨大的数据产生、消费、使用给我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观条件,我们千万不可停滞不前,相反,要主动出击,迎头赶上。

第四、技术优势。相对于美国,我国拥有充分的客观技术优势----身份证。美国因其文化或历史原因,公民使用的身份标识不统一,这为美国政府进行管理和施行政策提出难题。中国却有着便利的解决方法,因为每位合法中国公民都拥有唯一的身份标识,有了这一技术优势作保障,我国大数据推行拥有巨大便捷。

5.《大数据变革》读后感 篇五

之所以读《大数据变革》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在京东上看到这本书的宣传是具备互联网思维必读书之一。说实话,看这本书根本看不进去,不晓得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只能说标题吸引人,内容很空泛,没有什么的可读性。现把书中的一些内容做些摘录。

大数据是市场营销和销售的下一个前沿地带。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对数据勤于收集和有见地的分析使得公司可以前所未有地了解它们的消费者。用有形的统计知识武装后,现在它们也可以改进企业和产品,使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产品差异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世界,了解消费者是必要的。一名天才创意的头脑根据对消费者的直觉设计广告促销已经是企业界早已逝去的回忆。今天的营销需要基于数据驱动洞察每个消费者偏好制定差异化定位。

6.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篇六

一、对大数据时代的理解

1.“大数据”的正式推出。2012 年3 月,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 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且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希望增强政府收集、分析和萃取海量数据的能力。这个由世界最强国家政府推动的项目,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大数据”的本质。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初,我们就知道网络无秘密,在网页上敲击的每一个数据,都将被自动记录。现在,当数据的积累量足够大的时候到来时,量变引起了质变。“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有针对性的分析,赋予了互联网智商,这使得互联网的作用,从简单的数据交流和信息传递,上升到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一句话“他开始思考了”。这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对国家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考验传统文化

1.文化进一步融合。一个文化系统可以分为技术、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文化系统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技术主导和制度主导两个时期,当代世界正在走向观念主导的新时期发展。各民族文化通过互联网正不断融合,从文字、服饰到生活方式,民族之间的区别正逐步变小,走在大街上、坐在餐馆里,你还能很快区分不

同的民族吗?也许只有祈祷的时候,你才能知道谁是默斯林,谁是基督徒,观念将主导互联网时代的民族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山村投资者能够和洛杉矶大佬一样去分析华尔街的股价变化,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变得势不可挡,唯一显示他们区别的,就是基于自身观念所做出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在不断的经济碰撞之下,也将逐步变得趋同。

2.保持传统文化独立性。中华的文化是儒道互补的传统,其共性凝结在《周易》的传承中,主要就是天人合一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也是独立性的最重要体现。在现有的世界有影响的各民族文化里,天人合一观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特征,是任何一个强权所无法抹杀的。大数据时代,需要继续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就是要让我们的社会和数据深深打上文化的烙印,要建立属于我们的数据体系,让这个体系庞大到其他民族无法忽视,进而去影响他们。

3.为新文明的建立出力。从文明出现的规律来看,工业文明后边的未来文明,一定要通过工业工商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产生。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冲突已经几百年了,还没有融合出一种新的文明。早在20世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就发现了《易经》筮法中蕴涵的同步原理,一种不同于因果原理的普遍联系法则,这同大数据技术的复杂相关性有着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看作新文明出现的前奏,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文明建立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阴阳五行类的传统学说正是一种复杂的相关性学说,这种学说带来的思维

方式让我们掌握了大数据时代的先机。沿着这个方向坚定走下去,必将在新文明的建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大数据时代的管理

1.大数据对决策的影响。大数据决策系统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精确预测未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数据整合,能够洞察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能够代替人脑,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大数据所具有的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部门之间的穿透性,正在颠覆传统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模型,正在形成非线性的、面向不确定性的、自下而上的决策基础。CEO们可能不再依赖于业务部门提出的建议,而是通过大数据决策系统来分析每个参与人员传回的实时数据,从而做出走向胜利的决策。同时,一旦我们遭遇错误和不真实的数据,带来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

2.大数据对设备管理的影响。随着大数据观念的确立,实时传输设备使用数据将成为管理的必须,可能会采集包括定位、作业小时、公里数、油耗、发动机工作状态、关键电子模块温度、室内外温差、速度等在内的一系列数据,使每一辆设备纳入实时管理系统,带来精确控制的革命;同时,实时数据的采集将为研发和修理提供全面的参考数据,控制因重要部件突然损坏带来的恶性事故。

3.大数据对基层管理的影响。大数据使管理漏洞进一步减少,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将企业日常管理的基础数据实时记入系统,甚至可以精确到食堂的菜谱和大门的出入登记,管理工作将

从有章可循进步到有数据可循。全面的数据管理使分析和预防重大事故成为可能,在管理上不再有盲区,员工情绪的波动也将记录在案,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将会进一步量化,物资的消耗将实时传输。

4.大数据带来的风险。大数据时代成立的基本假定是“基本数据是准确、可靠、值得信赖的,来龙去脉清楚,并且具有一致性。” 如果基本数据不可靠,大多数参与成员的大数据计划要么会失败,要么效果会低于预期。但数据的真实性往往与利益挂钩,例如某知名搜索引擎不是按照点击率来给网页排名,而是按照收费多少来排名,这样就会产生虚假的排名数据;所以,要实现大数据的合理有效利用,必须解决数据真实性问题,这就带来一个永恒的话题:诚信。大数据利用的不开放性会带来新的垄断和社会资源浪费,原有利益集团会穷尽一切手段去阻止大数据的公开,垄断的大数据会更加巩固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优势,在这场新的反垄断斗争中,将会有激烈的利益博弈。我不怀疑最终的胜利会属于大众,但那将是社会各利益集团新一轮的洗牌。

四、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权利维护

1.大数据对普通人的影响。一个人想要在当今社会谋得一席之地,基本依赖于物质资源、专业技术和人脉关系。大数据恰恰对此产生了冲击,无处不在的网络,一是使资源的分布状况不再属于那些业内人士,无论是经费还是设备,使用者都有广泛选择的权力;二是使普通的专业技术不再是秘密,我们可以零成本获得各类普通技术,可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雇佣到技术工人,可以

通过分析招聘网站来获得失业的详细数据,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得过去需要专业人员作出的预测;三是电子商务的全面应用将打破人脉关系的垄断,市场将向所有人敞开大门,在数据分析下,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支付极低的成本。人,这个生产力关系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将遭遇个体地位的历史最低点,互联网的智能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个体的作用,也许,明天的你将会无足轻重。

2.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没有因果关系的关系是什么?搬掉因果关系这块基石,我们的理论向何处去?客观上,我们的大脑将不需要再学习,只要熟练运用工具去查询,大数据将告诉我们每一个细节的注意事项。思考将变为少数人或阶层的事情,思维将被操纵在那些掌握大数据资源的人手中,新的社会更将两极分化,大都数人将变成只知道进行简单工作的“蚁族”。基于统计的数据科学家会逐步取代行业专家,带来的不是行业的兴旺,很有可能将是行业发展的停滞;在行业专家消失后,只知道“是什么”的数据专家在遭遇全新的问题时,将无法去求证“为什么”,问题研究将从零开始。

3.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但网络高科技公司通过分析大量用户行为数据,可以精准判断我们的喜好乃至性格,让我们的隐私受到重大威胁。数据

7.大数据时代以“数据”说话 篇七

一、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变化趋势并写出相关结论

同学们在从事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对于同一个问题,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同学或不同的小组得出不同的结论的情形,这时同学们要注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价,不能随意得出结论.

例1测得某市2月份1至10日最高气温随日期变化折线图如图所示.

(1)最高气温为2℃的天数为____ 天;

(2)说出该市这10天气温变化趋势;

(3)根据图表写一条有关的结论

【难点分析】本题提供的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第(1)小题要注意10日的最高温度也是2℃,所以最高气温为2℃的天数有3天;回答第(2)小题时要注意这10天的最高温度有升有降,不能用一句“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来概括;第(3)小题结论是开放的,但要能与折线图所反映的情况相符.

解:(1)最高气温为2℃的天数为3天;

(2)这10天最高气温逐步上升,但不稳定,有升有降;

(3)最高温度比较低,要做好防寒防冻准备.

二、根据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情况

当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数据以后,这些数据往往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有时看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整理数据,在掌握所有数据的前提下,对看起来杂乱的数据要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整理,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从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出发,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估计,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抽样调查对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巨大作用,体会到统计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例2初中学生骑电动车上学的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此某媒体记者小李随机调查了市区若干名初中学生家长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态度分为:A. 无所谓;B.反对;C. 赞成),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图1和图2的统计图(不完整). 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此次抽样调查中,共调查了______名初中学生家长;

(2)将图1补充完整;

(3)根据抽样调查结果,请你估计某市市区80 000名初中学生家长中有多少名家长持反对态度?

【难点分析】双统计图问题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就是在一个题目中利用两个不同类型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本题中出现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从条形统计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扇形统计图是以整个图代表统计项目的总体,每一统计项目分别用图中不同的扇形表示,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就代表该统计项目占总体的百分之几.

解:(1)计算调查家长的总人数要根据公式总体=个体/个体所占百分比来计算. 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选择A无所谓的家长有50人,而扇形统计图中选择A所占的百分比为525%,则总人数50/25%=200(人);

(2)要先计算选择C的人数再画统计图,调查总人数为200人,选择A和B的人数分别为50人和120人,选择C的人数为200-50-120=30(人),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相应高度的矩形即可;

(3)要根据样本中选择B所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市区所有家长选择B所占百分比,根据公式个体=总体×个体所占百分比,则选择B(持反对态度)的家长人数=80 000×60%=48 000(人).

三、利用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当今社会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基本生活的一部分. 要让同学们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培养统计观念,帮助同学们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 因此,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就是教会同学们从生活中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决策.

例3为迎接花博会,创建绿色常州,某学校环保小组随机调查了市区30个家庭一天丢弃塑料袋的情况,统计结果如下:

(1)这种调查方式属于普查,还是抽样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州家庭总数有40万户左右. 若根据30个家庭这一天丢弃塑料袋个数的平均数估算,则全市一天丢弃塑料袋总数约是多少个(写出解答过程,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3)通过该环保小组的统计和你的估算,你有何感想或对市民提一条科学性的建议!

【难点分析】第(2)小题是根据抽样数据估算总体情况;第(3)小题根据数据分析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即可,但要把握住本题中“创建绿色常州”这个主题.

解:(1)这种调查方式属于抽样调查;

(2)样本平均每户丢弃垃圾袋个数:0×1+1×1+2×11+3×7+4×5+5×4+6×1/30=3(个).

40万户家庭总共丢弃垃圾袋数:3×400 000=1.2×106(个).

答:全市一天丢弃塑料袋总数约是1.2×106个.

8.大数据:大变革、大机遇 篇八

大数据时代有什么本质特征?大数据的来源是什么?大数据又将流向哪里?大数据在提升政府治理、改善经济治理、再造公共服务模式、激发商业创新方面有哪些卓越案例?中国需要怎么样的战略反应才能抓住大数据带来的宝贵机遇?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者给出深入解析。

“数据驱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如今,大数据已经被赋予多重战略含义。从资源的角度,数据被视为“未来的石油”,作为战略性资产进行管理;从国家治理角度,大数据被用来提升治理效率、重构治理模式、破解治理难题,它将掀起一场国家治理革命;从经济增长角度,大数据是全球经济低迷环境下的产业亮点,是战略新兴产业的最活跃部分;从国家安全角度,全球数据空间没有国界边疆,大数据能力成为大国之间博弈和较量的利器。总之,国家竞争焦点将从资本、土地、人口、资源转向数据空间,全球竞争版图将分成新的两大阵营:数据强国与数据弱国。

宏观上看,由于大数据革命的系统性影响和深远意义,主要大国快速做出战略响应,将大数据置于非常核心的位置,推出国家级创新战略计划。美国2012年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2013年又推出“数据一知识一行动”计划,2014年进一步发布《大数据:把握机遇,维护价值》政策报告,启动“公开数据行动”,陆续公开50个门类的政府数据,鼓励商业部门进行开发和创新。欧盟正在力推《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英国发布《英国数据能力发展战略规划》,日本发布《创建最尖端IT国家宣言》,韩国提出“大数据中心战略”。中国多个省市发布了大数据发展战略,国家层面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也于2015年8月19日正式通过。

微观上看,大数据重塑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转型方向。美国的企业以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为代表,提出智能机器、智能生产系统、智能决策系统,将逐渐取代原有的生产体系,构成一个“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化产业生态系统。德国企业以“工业4.O”为代表,要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 Physica] System),把一切机器、物品、人、服务、建筑统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高度整合的生产系统。中国的企业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的“DT(Data Techn0109Y)時代”为代表,认为未来驱动发展的不再是石油、钢铁,而是数据。这三种新的发展理念可谓异曲同工、如出一辙,共同宣告了“数据驱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与此同时,大数据也是促进国家治理变革的基础性力量。正如《大数据时代》作者舍恩伯格在定义中所强调的,“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在国家治理领域,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智慧政府建设,大数据为解决以往的“顽疾”和“痛点”提供了强大支撑;精准医疗、个性化教育、社会监管、舆情监测预警,大数据使以往无法实现的环节变得简单、可操作;大数据也使一些新的主题成为国家治理的重点,比如维护数据主权、开放数据资产、保持在数字空间的国家竞争力等。

从哲学意义上来看,大数据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是一场管理革命或者治理革命,它给人类的认知能力带来深刻变化,可谓是认识论的一次升华。具体而言,大数据可以为决策者解决4个问题,提升两种能力。一是解决“坐井观天”的问题,以往人们决策只能基于视野之内极为有限的局部信息,和井底之蛙无异,大数据则可以实现整个苍穹尽收眼底;二是解决“一叶障目”的问题,以往不具备全样本数据分析能力,只能用小样本分析近似推理,犹如从“泰山”中取来“一叶”,而真理可能存在于全样本的海量数据之中,借助大数据则可完全克服;三是解决“瞎子摸象”的问题,7个瞎子根本无法根据各自的认识加总出完整的大象,因为他们的信息是相互离散的,无法有效关联起来,而大数据的基本优点是在深入关联中还原事物的原貌;四是解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问题,人们习惯于因果分析,遇到这种“稀奇古怪”的因果链则很难前瞻和推理,但大数据注重相关关系,可以准确地发掘出规律。提升两种能力,一个是“一叶知秋”的能力,体现大数据敏锐的洞察能力;另一个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体现大数据对时空约束的突破。这些足以说明,大数据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次升华。

中国成为数据强国的优势、挑战与路径

值得振奋的是,中国具备成为数据强国的优势条件。从2013年至2020年,全球数据规模将增长十倍,每年产生的数据量由当前的4.4万亿GB,增长至44万亿GB,每两年翻一番。从全球占比来看,中国成为数据强国的潜力极为突出,2010年中国数据占全球比例为10%,2013年占比为13%,2020年占比将达到18%,届时,中国的数据规模将超过美国的数据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数据大国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是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互联网大国、物联网大国,这都是最活跃的数据生产主体,未来几年成为数据大国也是逻辑上必然的结果。

尽管存在成为数据强国的潜力,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之下,我国推进大数据战略仍存在以下几个清晰的挑战。第一,顶层设计方面,全球大国之间围绕大数据的竞争颇为激烈,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并非易事。如何能够紧扣创新前沿,把准未来趋势,超前战略部署,对政策设计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第二,数据开放方面,“数据孤岛”广泛存在,虽然政府掌握着80%的数据,但现实中却相互割裂,自成体系,“部门墙”“行业墙”“地区墙”阻碍了数据的流动共享,数据被视为部门的利益和隐私,这与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理念准则相悖。第三,大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缺位,导致能够开放的数据没开放,需要保护的隐私没有得到保护,企业由于标准模糊而无法大胆创新。第四,“数据主权”容易受到侵蚀,由于数据空间是国家新的战略维度,尚没有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再加上电脑、手机、芯片、服务器、搜索引擎、操作系统、软件等核心的数据“基础设施”大量依赖进口,数据资产极易流失,数据主权极易受到侵蚀。

上一篇:论文选修课下一篇:关于校园环境的优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