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修养之我见

2024-07-04

官德修养之我见(共6篇)

1.官德修养之我见 篇一

加强英语修养之我见

美加电话英语认为英语修养和能力发展的养分是英语思维,只有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优化学者的思维品质,才能有效地发展英语能力,提升英语素质。思维 质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英语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形象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开阔性、敏捷性等诸多方面。显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肤浅、狭隘、封闭、僵同,就很难学好英语,深刻理解英语思想、牢固掌握英语方法只能是空谈。

英语素质的提升就只能成为空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自我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的优化不是朝夕之功,需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修养的意思就是,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如果一个英语学者能做到这点,那么英语就已经被征服了。

英语素质的提升需要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深刻的英语思想方法和优化的英语思维品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综合工程,也是摆在英语学习者面前的光荣使命。因为能够完善自身的不足,培养高尚的修养观念,是人生中一个伟大的艰巨的任务。

2.官德修养之我见 篇二

毛泽东的几位秘书, 都有过做报刊工作的实践经历。如胡乔木, 20岁在家乡盐城先后主编文艺刊物《海霞》和《文艺青年》报;25岁以后在延安主编中央青委机关刊物《中国青年》;36岁起先后任新华社总编辑兼社长、《人民日报》社长;新中国诞生以后, 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田家英也是这样, 15岁就做了《金箭》杂志的编委;他还与年青同伴创办《极光》、《散文》等文艺刊物。林克在1954年秋调任毛泽东的英文秘书之前, 已有过五年多新华社记者的经历。正是这些丰富的报刊工作实践, 培育了他们各自深厚的新闻学修养, 为日后做好高层次秘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秘书为何要有新闻学的修养?这首先是由中国式新闻学的性质决定的。胡乔木在回忆20世纪40年代的毛泽东时说:“宣传战线、新闻战线,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与军事战线一样, 也是一条战线。毛主席也领导得非常出色, 并且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主席作为一个宣传家, 同时作为一个组织家, 把报纸紧紧地抓在党中央的手中。对新华社也是如此。如果在解放战争期间不把新华社抓在自己手里, 全部让太行的总社去管, 那对于整个战争的指导就会不利……当时, 他在很多稿子上都注明在什么时候发表, 用什么方式播出, 抓得非常紧。”既然新闻学具有如此鲜明的党性, 新闻工作自然就与全党的中心任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试想, 如果当年胡乔木对新闻学一窍不通, 如果不是他凭借十余万字的新华社时评和社论及时有效地配合了解放战争, 那么, 他能得到毛泽东“靠乔木, 有饭吃”这样通俗却又深刻的极高评价吗?

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1958年1月12日毛泽东致信刘建勋、韦国清说:“省报问题是一个极重要问题, 值得认真研究, 同广西日报的编辑们一道, 包括版面、新闻、社论、理论、文艺等项。钻进去, 想了又想, 分析又分析, 同各省报纸比较又比较, 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找出一条道路来的。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 你们自己、宣传部长、秘书长、报社总编辑, 要共同研究。第一书记挂帅, 动手修改一些最重要的社论, 是必要的。一张省报, 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 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毛泽东的信至少提出了三点明确意见:一是新闻工作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极为重要;二是主要领导干部, 以及秘书长等人要钻研新闻学、懂得新闻学;三是要学会写作、修改包括社论在内的新闻作品。由此可见, 不论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建设时期, 秘书懂得新闻学, 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

其次, 毛泽东谙熟新闻学。他不仅写过大量像《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等堪称新闻经典的军事消息、新闻述评与政治评论, 而且仅从新华版《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一书看, 不论是采写新闻作品、修改新闻文稿, 还是论述新闻工作, 可以说他对新闻学的研究, 已经涉及到新闻的地位与作用、新闻采访与调查研究、新闻写作与政策、新闻报道与舆论监督、新闻写作伦理、新闻的新与旧、新闻的长与短、新闻的快与慢、新闻事实与议论、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典型报道、综合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新闻文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而且论述相当专业, 实乃新闻大手笔也。为这样的领导人做秘书, 岂能不懂新闻学?

(二)

胡乔木具有深厚新闻学修养的显著标志, 是他撰写过大量有重要影响的时评、社论和新闻消息。如传诵一时的《解放日报》社论《驳蒋介石》、新华社评论《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等, 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宣传战线上犀利的投枪;经济建设时期, 他撰写的政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等, 在国内外曾产生重大影响。胡乔木生前出版的《胡乔木文集》第一卷, 收入这类政治评论和评论性新闻126篇, 近45万字, 集中体现了他1941至1986这45年间新闻写作的丰硕成果。他说:“把这些评论编在一起, 可以作为研究党的政策发展的重要资料;作为党对党报工作的领导经验, 这也提供了重要的见证。”而这些评论的论战风格与采写艺术, 则对当今新闻界和评论界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胡乔木的新闻作品, 无不具有很高的写作技巧, 完全可以作为经典文本来研究。如他写于1947年9月11日的《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开始》这篇军事新闻, 不仅消息的诸多要素一应俱全, 而且还表现出高超的写作艺术。导语只有三句话:“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今已开始, 中国军事政治形势从此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是解放军在南线实行全线出击的结果。”三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 既叙述了新闻事实, 又据此发表了精辟议论, 可谓“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 立意高屋建瓴, 对全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统帅作用。主体部分紧紧抓住我军在南线全线出击这一关键点, 写了四个层面, 一是晋冀鲁豫、华东、西北野战军等四路大军挥戈南下全线出击;二是这次南线全线出击, 使整个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蒋军后方迅速变为作战前线;三是这次南线全线出击, 大出蒋介石和美国顾问的意外, 他们“慌作一堆, 仓皇失措”;四是各路南下大军正浩浩荡荡乘虚直入, 如入无人之境, 沿途受到城乡群众的热烈欢迎。这部分虽未分段, 但层次清晰, 步步展开, 逻辑严密, 一气呵成, 体现了作者极高的驾驭全局的写作艺术。背景交待也体现了娴熟的技巧。作者把背景巧妙地穿插在消息的相关部分, 使之与全文浑然一体。如导语之后写道:“紧接着东北、热河、冀东、津浦北段、正太、晋南、豫北等地解放军举行战略性反攻之后, 正当中国的全面内战进入第二年的时候, 南线开始了全线出击。”既交代了南线全线出击是在北线举行战略性反攻之后的大背景, 也交代了出击时间这样的具体背景, 行文自然, 毫无突兀之感。在叙写了四路大军南线出击和豫皖苏边区部队亦配合出击之后, 又交代了形势背景:“从去年七月全国内战爆发以来, 蒋军进攻的重点始终是在南线……”用以说明我军的南线全线出击, 粉碎了蒋军的军事企图, 把整个战争形势改观了。这样, 背景材料与主体内容水乳交融, 既突出了消息主旨, 又便于读者把握该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

胡乔木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出色的新闻, 显然与他长期在党中央、毛主席身边工作, 当时又随毛主席转战陕北, 有条件近距离了解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战略意图、指挥才能, 也便于掌握全军作战行动、洞悉敌人军事动向密切相关。也就是说, 除了其主观因素之外, 秘书得天独厚的特殊地位使他写出了这种反映重大军事形势变化的好新闻, 而这是一般随军记者难以做到的。

(三)

胡乔木具有深厚新闻学修养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是他提出了比较系统、颇有见地的新闻思想。择其要者, 大致有以下内容。

一是关于舆论监督。新中国成立刚刚半年, 时为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胡乔木, 便向“全国新闻工作会议”郑重提出了改进报纸工作的三条意见:一要联系实际, 二要联系群众, 三要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认为, 有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报纸才有声音, 在报纸刊物上进行批评, 对于党报党刊来说, 应该是一个根本问题。胡乔木的这个思想, 旋即被吸收到由刘少奇直接领导起草并亲自做了认真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中。这个《决定》, 完善和形成了关于“党报批评”的基本内涵, 概括起来有如下诸要点:

“党报批评”的对象是党与人民政府, 以及所有经济机关、群众团体中的党员, 特别是党的干部在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

要吸引人民群众在一切公开的场合, 在人民群众中, 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如果批评完全属实, 被批评者应即在同一报刊上声明接受, 并公布改正结果;如果部分批评失实, 被批评者可做出实事求是的更正, 而接受正确部分;如果拒绝表态, 或对批评者打击报复, 则根据情况给予党纪、政纪或国法处理;

提倡有原则性、有建设性、与人为善的批评;各级领导机关的党员和干部, 对于批评要采取热烈欢迎和坚决保护的态度;报纸刊物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 要欢迎和引导正确的批评, 反对破坏性的批评;

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批评, 由报刊的记者和编辑负独立责任。报刊只要确认批评是正确的, 即使并未征求或征得被批评者的同意, 仍应负责加以发表。

这里所说的“党报批评”, 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是指执政党主办的报刊, 对其政党和政府及其官员自身错误、缺点的批评, 它与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相关, 本质上属于舆论监督。虽然这种“党报批评”并未坚持下来, 但《决定》体现出的胡乔木“党报批评”思想, 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不仅在新中国诞生之初对巩固执政党地位有现实意义, 而且在执政党的廉政建设中具有警钟长鸣的作用。

二是关于新闻队伍建设。一要提高新闻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二要注重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 这是胡乔木一贯的要求和期望。他认为培养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多写评论和述评,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新闻报道;另一个是让记者下去, 多跑一些地方, 深入调查研究, 多写有深度的通讯。他强调,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政治道德品质修养, 要加强学术、理论、文化知识修养, 要加强新闻采编业务修养, 这样才有可能写出让读者认可的新闻名篇。

三是关于新闻业务建设。胡乔木认为, 报纸的生命主要寄托在大大小小的新闻和通讯上面。只有详细地掌握大量材料, 把情况吃透, 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 才能写出有深度、有立体感, 生动活泼, 让人爱看的新闻与通讯;记者不定点、“满天飞”更好, 这样写出的新闻和通讯才便于上下左右地议论, 做现实与历史的比较, 有人物, 有场景, 夹叙夹议, 让读者爱不释手。

胡乔木说:“评论是报纸的灵魂, 是报纸的主要声音”, 因此, “报纸需要各种各样的评论”。他提出要创造各种形式的评论, 特别是“评论性的消息”、“评论式的通讯”和“报道性评论”。

四是关于报纸副刊。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胡乔木亲自为副刊撰写“稿约”, 物色作者, 拟定选题。他主张副刊要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 对学术问题和艺术问题, 可以有不同意见乃至争论, 不要只有一种声音;副刊稿件的面要尽可能的宽广, 路子不能太狭窄;作者队伍要尽可能的广泛, 去请各方面的人为副刊撰稿;杂文是副刊的灵魂, 要放在版面之首, 要批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和弊病;要提倡写短文, 副刊稿件的篇幅应在千字左右。

五是关于报纸文风。20世纪40年代, 胡乔木提出“废除党八股, 建立新文风”, “打破一切固定格式”、“建立新鲜活泼生动有趣的文风”, 他还著文提出“短些, 再短些”的著名口号。50年代, 他反复强调“报纸上的文字应该力求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而且言之成章”, “尽量把文章写得有条理, 有兴味, 议论风生, 文情并茂”。80年代, 他又指出:“科学态度是革命文风的基础”, 他认为科学态度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观真实的忠实。忠实于实际, 而不是忠实于个人的愿望、忠实于个别原理、忠实于个人”;二是“对客观事物作一种全面的历史的探讨, 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我见 篇三

在农村的学校所有的学生都来自农业家庭,每一个家庭受农村文化的影响都认为,做人都要有德,德是做人的灵魂和根本。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方向。甚至影响着一方社会的发展。所有人都认为“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德”。我们教师是基层的教育者只有率先垂范,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才能够“以德育德,铸造人格”,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

在学校这片净土上所有的教师面对着刚刚入世不久的学生,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他们的社会引导者、精神的熏陶者,用自身的阅历和经历去影响他们的人格和道德让他们在道德上得到真正的体现。通过这些年和学生在一起深深体会到,要想教育好学生,爱是基础,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引导学生是爱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的志向,也都有自己的热情和自己的人格。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父母般的胸怀、甚至要超过他们的父母来关心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用我们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感来浇灌未成年学生的心田,辅助学生健康的成长。我们当教师的即使不是班主任也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经常与学生聊天、谈心、玩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具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您对他们是一种爱。要多发现学生优点,并经常及时的、发自内心的给予肯定和赞美,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一点点人格要求。使他们奋发向上的满腔热情得到强有力的激发,久而久之我们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中占得比重会越来越大。他们把你当成铁哥们,您的人格力量的震撼力,高尚的职业人格,会使教师走的更远。言传胜过身教,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怎样对待社会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教师不仅要讲给学生听,而且更要以身作则做给你身边的学生看。你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外,还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的才学修养,全方位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只有坚信这句话我们教师才算教育有所成功。我们教师应该深刻认识自身的重要性,自己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不要在学生面前抱怨,我们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学识渊博,以身作则方能赢得学生,赢得了学生教师就胜利在握了。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步伐不断推进,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教师要转换角色,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我们是作为教育的先锋出现的,我们引领着以后的教育。因此作为现代的教师应该离开讲桌,到学生的身边去,与学生距离不能拉得太远,对学生的态度要更加温和一些。不要出现同一班学生不同对待的现象,特别是过去教师眼中的个别落后学生,我们教师应该在他们身边多看一点,多关心,多指导,多鼓励,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全体学生来说,教师能面对面地了解他们一次,一次学习上的对话,一次学习上的评价,一次当面指点,都能够把学生学习态度改变,要使每节课的课堂都有合作学习的一种气氛。我们教师还应把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的给学生,课堂是学生为主的,教师为辅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起到主导作用的人,学生才是主体。如果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讲的是滔滔不绝,学生即使全神贯注、津津有味也不会全记住。所以我们要唤起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能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多读书,自己体会教学内容和乐趣,在实验当中锻炼学生和同伙伴们的讨论、交流中学习,要学会取长补短。教师要做的就是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用高度的热情和自身能力把学生引入自主发展的新天地上来,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上要有学创新,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追求改变的表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些话体现了社会要求我们教师不只是学识水平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就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学生和教师格格不入的现象。

我们教师都要认识到一个教师有良好的师德,是从事教育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正如教育部长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責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要位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所以我们教师责任在自身师德方面,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教育才真正会向前发展,才会真正体会到现代教育改革的真谛。

4.官德修养 篇四

近年来,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在学习领会和落实党中央“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指示精神的同时,结合执法与服务的岗位实情,我深刻地感悟到:加强官德修养,必须从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

一、认清官德之核心,是加强干部官德修养的重点

《国语》云:“德,福之基也,无福而基隆,犹如无基而厚墙也,其坏也无日矣。”其大意是说:高尚的品德是成功的基石,品行不好而福禄再多,就像没有坚实的地基而垒砌的墙体,倒塌是迟早的事情。

民讲民德,官讲官德。老作家萧军曾说过,“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当官肯定要跌跤子。”因此为官者除了要遵守乐于助人、扶危救困、尊老爱幼、俭朴礼貌、从善如流等普遍的道德规范外,还必须遵守官德。所谓官德,即为官者的道德,是指领导干部在实施领导、管理、协调、服务中所具有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及道德规范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十分强调为官执政者自身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如果做到身体力行,成为人民的楷模,那么即使不号召、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仿效。官德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它决定了官德修养的重要性。官德修养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它关乎党风、民风和国计民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之情,事实上也都有赖于这种上行下效的道德示范效应,并会引发社会的良性循环。

二、从实际工作入手,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不断加强官德修养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官德如何,对社会影响极大。作为基层一名科级干部,身处执法一线,身负联系纽带之重任,既不能对上唯命是从,报喜藏忧,弄虚作假,又要对职能权限内的执法及身边的执法人员负责。大局意识和严格律己是最基本的标准,因此必须从“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

“公心对上”,顾名思义即公心对待上级。就是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下情上传,上情下达,实事求是地对上级负责。在工作当中要坚持公心为重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问题,决不能为了多出政绩、快出政绩,或哄上级高兴,出假政绩、报假情况,更要有力杜绝 “前吃祖宗饭,后吃儿孙粮,为了本任顺利,给后任留下隐患;为了眼前火焰高,不管后人没柴烧;本人出成果,后人吃苦果”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在处理敏感事务上要出于地公心,敢于坚持原则,公正处事。有人担心这样做会挨批、穿小鞋,其实不尽然,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善于沟通协调,按原则办事,一定会得到领导和他人理解支持的,因为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也是对上级负责。

“真心对下”,即真诚体恤下属与群众。就是既要有情系群众之心,更要有服务群众之道。古人云,“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作为领导,应该充分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做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主动与干部同甘共苦,与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想所需,以群众的心声为自己的行动方向,切实做到对上对下一致,人前人后一致,任职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以真心、动真情,把务虚的工作做实了,把务实的工作做细了,才能于无形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赢得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和信赖。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情感是对流的。你给对方一个微笑,对方回报一份真诚;你对群众献上一份真心,群众回报给你百倍的支持;你给下属一份爱心,下属回报给你十分干劲。这就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真心对下”所得到的最丰厚的回馈。

三、如何做到“公心对上、真心对下”是加强官德修养的关键 “公心对上,真心对下”,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性的有效结合,是各级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行动指南。

要真正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除了教育和自律外,关键还要靠制度和监督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注重制度的完善,从而发挥制度约束力;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监督职能。一是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是不是“公心对上,真心对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通过多种民主渠道,定期不定期让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官德进行评议;二是上级的监督。上级部门应责无旁贷地抓好监督。对下级既要听其言,更要究其实,做得好的要表扬并倡导,言行不一的应严肃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处理,追究责任。

通过上下共同的监督,督导领导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做到一致。只有把自律与他律、把内在修养和外在约束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一思想精髓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四、要做到“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民为本,心怀构建和谐社会之愿望。

共产党的干部必须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理应全身心投人,兢兢业业地埋头苦干,不断加强官德修养,强化爱岗敬业精神,坚持以民为本的意识。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注重人民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注重人民权利,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注重群众的智慧、力量,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注重群众情绪,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官德,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事业兴旺。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视人民为父母,视百姓为兄妹,千方百计为人民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百姓解难事,实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这就是领导干部应该树立的官德。构建和谐社会,绝不只是一句口号,高喊几声作罢。社会各阶层心怀构建和谐社会之迫切愿望,加之共同关注参与并有所作为,方可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2、身体力行,做好大家长与小家长。

官德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要靠每个领导干部去具体实施的行为。在道德结构中,官德首推为影响最大,最受人关注的一种职业道德。我们知道,道德教化,包括“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而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同样具有鲜明的形象示范作用。从现实意义来讲,官德修养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在工作作风上廉洁奉公,大公无私;在生活作风上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在人格上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老实人。凡此种种,领导干部只要率先垂范,无不受到人民尊重和颂扬。例如:历史上的清官包公,一代廉吏于成龙,社会主义时期好榜样焦裕禄,新时期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他们在官德修养方面都为我们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以身体力行感化广大群众,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公德感,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学风上,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作风上,善于反思和创新,善于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在工作作风上,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生活作风上,坚持艰苦奋斗、严禁铺张浪费,防微杜渐、拒腐防变;在领导作风上,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蛋糕的人最后吃蛋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华民族素有 “君不正,臣不忠”,“公不慈,儿不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等传统文化心理,决定了身为“带头人”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格修养,这样才能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澄明。这就要求每个领导干部不以官自居,不以官为先,而是遵从以民为先之道;同时始终坚持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自觉做到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之正派;另外要敢于坚持原则、伸张正义,不随波逐流,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诱惑。在单位中,做尽心尽责的“大家长”,在社会上,做一个守法文明的好公民,在家庭里做合格称职的“小家长”。

3、立足岗位,用心感悟“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

5.加强道德自律 提升官德修养 篇五

——学习《官德》心得体会

当前,身处社会急遽转型期,贫富差距加大,利益分配不均,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并引起了一系列道德滑坡。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道德的失衡,如暴力强拆、遗弃受害女、炫富拜金等也引发了一场严峻的全民道德拷问。在这些问题中,官德尤其令人关注。近日,阅读了由著名散文家梁衡针对领导干部如何加强官德修养创作的《官德》一书,该书用大量真实、典型的案例,以及历史上的著名事例,围绕权力和工作,围绕个人修养,从为公、为民、诚实、敬业、廉洁、独立、坚定、谦虚、坦荡、淡泊等十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加强官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深深懂得了官德是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因此,加强官德修养至关重要,青年干部尤为重要。第一,要勤学励志提升素养。“以德立身,德才兼备”。干部要权为民所用,德才缺一不可,有才无德的人会乱用权、干坏事,有德无才的人不善于用权、干不成好事。干部的学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才能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其官德的修养。因此,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更应该注意德才兼修,在讲官德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行使职权的能力。

在当下国家经济急剧发展、社会物欲横流之时,加强官德修 1

养,提高履职能力,青年干部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切实加强理论和法律学习,在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和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对于青年干部来说,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成熟的基本保证,而政治上的成熟是道德高尚的重要前提。只有掌握科学理论,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大局,深刻认识并主动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才能目光如炬,识别各种思潮,明辨各种是非;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才能牢记党的宗旨,在权力的运用中和交往活动中,始终坚定清醒,不为利诱所动。

当前,在全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面前,杨善洲的光辉形象能够在神州大地不断掀起“心灵海啸”,成为亿万中国人的感动,成为引领时代的价值取向,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最重要的原因,是杨善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我们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干什么、退休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回答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是“先进一阵子”还是“先进一辈子”。支撑他“先进一辈子”的,正是其官德修养和对信仰的坚守。

第二,敬业奉献践行宗旨。官德虽然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但它是党员干部履行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青年干部要在爱民上作出表率,把以民为本,为民造福,作为从政为官第一要义。这就

决定了在基层艰苦复杂的环境下,青年干部应当克服浮躁心态,发扬敬业奉献精神,怀着热爱基层、服务群众的一腔热血扎根基层,而不是将基层当做职务升迁的“跳板”,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为人民掌好权和用好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青年干部而言,敬业奉献意味着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毫不懈怠。曾国藩一生办事认真,心思缜密,后期因位高权重,更是日理万机。及至晚年右目失明,仍不愿假手他人,坚持亲手批阅公文。他提出,为官者应有“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矣”。现代人民医学家吴孟超,年近90还站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服务国家。为什么?答曰:“我一生中有过两次宣誓: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诺言!”他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这样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奋斗一生,让人信服,令人景仰!

第三,严于律己树立正气。廉洁是对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官德的重要内容。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官德与廉洁高度一致。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时候,青年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信念,确立坚定的精神支柱。在工作生活中要以“君子修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以高度的自觉、极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面对囊中羞涩能昂首做人,面对物欲诱惑能等闲视之,面对美色陷阱能不越雷池一步。赖昌星有句话:不怕什么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就

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我们要警觉啊,始终筑好“防火墙”,筑牢道德防线,要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理智,服从意志,并能克制不良动机,克制不良情绪,始终保持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做一个有理智,有涵养,善于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进而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6.官德修养之我见 篇六

主讲人: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这一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前一段时间国家公务员局颁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中组部也下发了关于干预德的考核意见。把领导干部的德的问题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知道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素养,比如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那么其中最重要一个素养,最为国人所关注的就是官德方面的素养,因为官德的好坏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中央领导同志这些年一再的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德的考核与德的修养问题,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而在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官德方面的内容,所以这也是我们把官德和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当下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为官理政的智慧和营养。下面我分几个问题来谈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及其当代启示。

一、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一)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

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道德、良知、礼仪,这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人的问题。什么是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中西文化对这个文化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说我们人是能够生产劳动工具,人有思维,有理性,人能够说话,这就是人。那么这些答案对不对呢?都对,但是有缺陷,有片面性,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从内在性上来看待人,也就是说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在于人有道德良知和礼仪。他说禽兽也有父子,也有母子,也有雌雄之分,但是他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他可以父子共妻乱伦,但是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贵贱,有远近,有高低,有上下,有亲疏之分,所以人比动物要贵,这是一个贵。

另外一个,《礼记》上说鹦鹉能够学人说话,但是鹦鹉它终究是飞禽,大猩猩能够学人说话,但是它终究是一个禽兽。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良知、礼仪,即使他能够说人话,也近于禽兽,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很重要的一个看法。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很小,那么这个区别在哪里呢?人有道德心,也就是是非之心,慈让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你有了这四心就是人,你没有这四心就是禽兽。所以孟子也说,人如果是吃的很饱,穿的很暖,住的很舒适,但是没有道德教化的话,则近于禽兽,孟子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家里丢了一只鸡,他会很着急,会发动全家人去把这只鸡找回来。但是一个人把人之为人的良心给丢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知道找回来的话,那么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要花毕生的经历告诉人们,把丢掉的这个良心找回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中国文化看来不在于生物学层面,也不在于自然的层面,而在于道德,在于社会,在于文化的层面,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我们讲中国古代,包括现代,我们对那些做了伤天害理事情的人,做了不仁不孝不忠不义事情的人,我们往往把这些人说成什么呢?没有人性,干的不是人事,禽兽不如,猪狗不如,批着人皮的狼。这些意思就是把一个人,做人的道德的底线给否定了,他比打人还要厉害,所以,人之为人之所以为天地贵,之所以为万物贵,就在于人它是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和禽兽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和禽兽的区别还有很多,比如说羞耻心,动物没有羞耻心,只有人有羞耻心,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

修身立德: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一个根本。中国是一个重视道德的国家,重视德性的国家,大约从三千年以前,我们这个民族就确定了重视道德,重视人伦的文化品格,从周公开始到孔子大约500年,我们这个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转向,这个转向就是由过去的重视鬼神,把鬼神放在首位,而转向了重视人伦,重视道德,所以说,中华民族它的底色就是一种道德的底色,一种人伦的底色。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德乃立身之本。古语说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这就是在讲官德的重要性。在孔子以前,我们就已经确定了立德,立共,立言这三不朽的思想,官德的修养好坏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的前面,重视官德。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他的思想里面可以体现出一种浓浓的人伦道德的情怀,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一个人不怕自己有没有官职,怕的是有没有赖以存在,赖以站立的道德修养,这是最主要的。德不孤必有邻,有德性的人他不会感到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官者的德性就像风一样,底下人,这些老百姓就像草一样,草是要看着风的风向而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方向,风向东刮草就向东倒,所以这里孔子是强调什么呢?为官者的道德力量和榜样的力量,那么《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已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老百姓道德修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根本的东西。

在《孟子》里面也多次提到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你做的好了天下老百姓都会心悦诚服的投奔于你。《孟子》里还讲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的道德修养能起到最终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

荀子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荀子说,领导者就像源头一样,源头是清的,流就是清的,源头是浊的,流就是浊的。那么领导者就像这个盘子一样,盘子是方的水就是方的,盘子是圆的水就是圆的,这里都强调了道德的力量,这个话都是给为官者说的,不是给老百姓说的。汉代的刘向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就是道德不厚的人不可以议事老百姓。东汉的张衡大科学家也说,不换位置不尊,而换德之不宠,不怕自己的地位高低,怕什么呀?怕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好坏。汉代末年的王符,这就是东汉末年,他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就是人的德性和他的位置要匹配,否则就会有灾祸。

郑板桥说,种十里明花,何如种德,修广厦万间,不如修身,把重德和把修身,他用了一个比喻,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所以这里实际上就是讲了为官者的德性是一个立身之本,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德乃为政之要。道德修养要和政治结合起来才会有力量,所以古人说,为政在人,在其位谋其政。孔夫子说,为政以德,比如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你如果以德政来治国,就会像北斗七星一样,其他的人都围绕在你的周围,团结在你的周围,这是强调以德治国。孔子有两个学生,曾经问孔子,问政,其中一个叫止张,止张问老师什么叫政治?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即在位上的时候要不知道懈怠,在执行政令的时候要忠心耿耿。就是要把把德性和政治结合起来。孔子还有一个学生是为官的学生叫孟易子,他问什么叫做政治,孔子说了一句现在非常有名的话,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那么这个正就是公正,就是端正,就是公平,你为官者你正了,谁还敢不正啊,所以在孔子里面有大量这方面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和,你连自己都正不了,你怎么去正别人呢,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诸葛亮说,人君先正其身,而后乃行其令,意思是一个意思,就是首先要自己要正,然后才能够去正别人,然后你发出的政令别人才能够推行它,去实行它。

我再举两个顺治帝和康熙帝,他们的思想可以作为孔子思想的一个注释,顺治帝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意思是,如果大臣是不廉洁的话,高官不廉洁的话,他就无法成为底下官吏的表率,那么小的官吏一定会贪污腐败。那么小的官吏他不廉洁,他没有去治理老百姓的根本,社会风俗一定会变坏,这就是治人先治己的意思,自身要正。那么康熙帝在康熙政要里面记载了康熙帝里这么一个思想。他说大臣如果能作为小臣的表率,他能够亲修职业公而忘私,作为小臣他就会有所顾忌,不敢胡乱非为。这里也讲的为上者和为下者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为上者是一个表率,强调为上者的道德的自律作用,这是第二个小方面。

第三、德乃立国之基。德是立身之本,德是为正之要,德,同时还是立国之基。从西周的周公开始就已经提出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些东西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他在西周初年提出了这些思想,影响到了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走向和格局。

德,国家的根基,国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授有德则国安,这是管子的话。如果把一个国家交给有道德的人,有德性的人去管理,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这种思想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始终,他就像一条主线,一条红线贯穿下来,我们来看李世民,唐太宗怎么说的呢,你如果想让天下安定,那么你就先正其身,先正谁呀?正自己,自己身要正,修身。魏征也说,你要让树木枝繁叶茂,一定要巩固它的根本,因为根深才能够叶茂,你让这个水能够长流不息,水流潺潺,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因为渊源才能够流长。你如果想让一个国家安定,那么你一定要积累自己的仁义和德性,不要去损害老百

姓的利益,不要去和老百姓争利,要讲德性。王安石也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同样把为政立国的一个基础放在人的道德修养上。苏东坡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而不在乎强与弱。道德是主要的,而不在于道德的强和弱,有没有道德是这个国家存亡的一个根据,所以这一部分是讲到了道德是立国的根基,最后,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就像现在我们讲的以德治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以看出来,重视为官者的德性修养,是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终,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德是立身的根本,是为政的基础,是执政的基础,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做官为政的根本,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这个小结就是讲从中国文化上来看,区别人和禽兽的最主要的根本点在于人有道德,有良知,有礼仪,这是人最为天下贵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讲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始终的底色是道德,是良知,是道德修身,这是一个底色,这是我们中国人为官为政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二、官箴书与官德修养

第二个问题就介绍一下官箴书与官德修养管。官箴书我们平时听到很少,但是在古代官箴书主要是针对为官者的。

(一)官箴书的出现

官箴书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官箴是一个什么意思?这个官箴在过去它的原始意思是为下者对为上者一种规劝,一种劝鉴建。以后尤其是到了秦汉以后变成了为官者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官箴书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出现,他不同于经诗子集,它是一类非常特别的书,他为什么会出现?因为官德太重要了,刚才介绍了官德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到老百姓的福祉,所以从皇帝最高统治者来说,官箴书希望这些官员们都能够廉洁自律,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勤政为民,免得引起老百姓的反对,引起老百姓的反抗,老百姓是一个双刃剑,这是一个方面。

就为官者自己来说,官场凶险无限,如何在凶险的官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他就要像前辈的官箴书,前辈很多官员写的官箴书中去借鉴其中一些智慧,所以这个官箴书在中国古代是为官者必读的书籍。

(二)历代主要官箴书举要

第一,君王御撰的官箴书,主要是为臣僚们而制订。官箴书究竟有一些什么东西,即官箴书有哪几类书,第一类就是君王欲攒的官箴书,就是皇帝欲攒的。比如说有唐武则天的欲攒的《臣轨》,清顺治帝“御撰”的《御定人臣儆心录》,这都是皇帝亲自抓的,这些书内容不多,但是因为是皇帝亲自抓的,是亲自欲攒的,所以它的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一类书。第二,官员个人从政经验的总结。他在官场上呆的时间很长,由于从政的一些经验,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样去当官,为政的经验,比较著名的就是宋朝吕本忠的《官箴》,为什么这本书重要呢?因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为官之法,第一、清,第二、慎,第三、勤,就是出字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很薄,只有一卷,但是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二类书。第三,对先儒为人为官之道或居官法则的政论辑抄。比如说有《朱文公政训》,这是一卷。还有《牧鉴》十卷,这是这一类书,这一类书内容非常的丰富,很便于后人去查找,这是第三类。

第四,多种官箴的汇集类编。就是很多种官箴书把它编在一起了,比如说有清朝陈宏谋辑录的《从政遗规》二卷。还有清朝徐栋辑录的《牧令书》二十三卷,这一类书就属于这个,他把一些官箴书给柔在一起了,这些书也是便于查的。

第五,这一类是属于什么呢?就是皇帝自己写的,他不是一转给大臣看,不是,规范帝王行为的。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帝范,就是规范皇帝的行为的书,但是这一类书很少,主要的官箴书是指前四类书。那么一些重要的官箴警言名句都是出在这些书里面的,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宋朝的戒石碑里面讲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这讲的什么呀?十六个字,你们这些官员的俸禄、薪水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老百姓没有权力,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你们可以欺负他,可以压榨他,但是你们这么做的结果一定会得到上天的报应,上天是难欺的,人在做,天在看,你只要做了上天就会惩罚你,这是借石碑,宋朝的借石碑,非常重要的官箴。

刚才说的当官之法为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就是保护自

己的官位,然后可以远离耻辱,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官箴书。

还有一个有名的就是三十六字官箴,朱镕基总理非常推崇这个官箴,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洁了就能够产生威信,这是,朱镕基总理非常看重的一则官箴。

还有明朝的一个官箴,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什么意思呢?这个廉洁你官员想廉洁,就要少情寡欲,这个廉洁就像少女的贞洁,一旦受玷污以后纵身受侮,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官箴,讲究古代官员的一些官箴的内容。

另外,就是求做官未必能做人,求做人既不官不失为好人,逢运气当做官,并且做好人,必不受百姓垢骂,不遗毒子孙。就是你要想当个官一定要去当一个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是好官一定是好人当一个好官,当一个为民服务的官,不至于糟到老百姓的谩骂,垢骂,也不至于遗毒自己的子孙,损了阴德,这是刚才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我们现在也比较常用的几个官箴的内容。官箴书从现在来看影响比较大的有这么几本,一本书是宋代吕本中的《官箴》,这本书比较简练。一本是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这本书比较规整。还有一本是清代陈宏谋的《五种遗规》,这本书最深刻。

(三)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举要

为官者道德修养精华,也就是说一个人你说他官德的好坏,你通过什么表现出来,他没有刻在头上,说我官德好和官德不好,他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一些官德的德目修养表现出来,如果说官德是个纲,具体的德目就是目录,纲举目张,也就是说官德的好坏要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才能够体现出来,这些德目有什么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对这些德目有不同的概括,在这里我把它做了一个分类,一个概括,这些具体的德目就是孝悌忠信,平明志友,礼义廉耻,直智实达,清俭和节,淡静藏谨,仁爱宽恕,温恭让学。

也就是说古代官德修养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的,我从这里面选择几个,这个德目修养,我们说第一个先讲一个孝,孝文化在中国是源远流长。那么我们说树从根脚起,水从源头来,作为父母是我们的源头,我们都应该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古语说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百善孝为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个孝诗的诗经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讲父母亲把子女,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含辛茹苦的养大成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是把父母亲养育子女的这种坚信表现的淋漓尽致。

孝养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古语还说,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慈母爱子非为孝也,所以母亲的爱是一种纯真的爱,作为子女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那么中国文化讲对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孝自己父与母,不如禽与兽,不孝敬父母的连禽兽都不如,乌鸦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贵辱之德,鲁迅先生说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所以孝养父母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古代有一个大散文家叫李秘,他当时在为官和孝养祖母之间进行了一个选择,这在我们非常有名的《陈情表》里面写了,他毅然的选择了先孝养祖母,然后出来为官,这是《陈情表》里面写的内容,读来令人感人至深,苏东坡说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人。对每一个子女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怠,等到自己挣钱挣够了,等到当官当到多大的官了,再来孝养父母,那个时候父母等不起了,来不及了。

过去儒家文化讲父母在,不远游,因为子女在家里,他要为父母亲养老送终赡养父母,今天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常回家看看成了很多人的一种奢望,那么孝养父母仅仅是满足物质上的一种东西吗?仅仅给父母亲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孝吗。儒家文化并不这么看,孔子有两位学生,一位是子由,一位是子夏,子夏他问老师,他说,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对父母亲的一种感情通过面部表情可以体现出来,如果父母亲正在干活,你一把抢过来说我来干吧,如果把饭做好了,给父母说你先吃吧,不冷不热的,他说这就是一种孝吗,这不完全是孝,孝是体现在我们的一种对父母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上,所以从面部表情上可以表现出来。孔子的学生子由也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所谓孝者是为能养,今天所谓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至于猪狗牛羊都得养活它,如果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孝敬,不敬仰,不从内心感恩你的父母亲,你养活父母亲跟养活猪狗牛羊有什么区别,这里面讲的孝不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内心的情感上的一种满足。

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曾子,他把孝分成三个境界,三个层次。一是大孝,也就是说你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让你父母亲得到尊重,尊亲这是大孝。其次是不辱,不因为子女在外闯

了祸,干了坏事,让自己的父母亲蒙羞,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最低的层次,其下能养,就是能养活自己的父母亲,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所以孝养父母不完全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满足。那么到了孟子以后,这个孝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血缘的关系,成为一种社会上的共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年龄大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的,都应该去孝养他们,都应该去尊敬他们,去敬去爱他们,孝顺他们,不仅仅是指自己的父母亲了,所以兄弟姊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弟子规里面不是说吗,叫兄到有,地到公,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了,孝也就在其中了,这是一种孝。古人还注意了一种现象,就是不敬其亲而敬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这种现象古人看出来了,这是一种悖理,悖德的现象,你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爱,你去爱他人,这种现象说不过去。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人一定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我们知道武则天就这样,武则天为了当皇后,把自己的女儿给活活的捂死了,当然他杀了儿子,杀了他的孙子,就为了权力。隋炀帝为了当皇帝,把他的父亲给杀了,吴启为了当将军,把他的妻子给杀了,易牙为了讨齐桓公欢心,把他的儿子给蒸了,给煮了,这些人连自己的父母,连自己的妻子,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他爱他人吗?一定有公立目的在里面,历史证明这些人都有非常深的公立目的,易牙把自己的孩子蒸了以后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认为他是一个贤臣,但是最后齐桓公死在这帮人小人手里,所以讲孝字可以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我们说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更多体现在一种情感方面,而不是物质方面,但是对另外一种不爱其亲,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爱他人的人,这种人我们也要实时的提防,因为这些人很可能有一些公立目的在里面。孝字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官,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一切善心,爱心感恩心的基础。

(四)慎

慎既是一种修养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的境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慎呢?我把里面归结为几慎。

上一篇:科学幻想画下一篇:应用文体写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