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4-08-22

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9篇)

1.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一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政府、群众积极性高涨,民间工商资本参与踊跃,在全县层面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规划滞后、配套设施不全、季节性强、特色难以突出、低水平竞争突出、服务水平低下、卫生隐患较多、周边环境恶劣等。为此,我们要: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

与休闲观光农业放到解决“三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县、镇、村各级政府领导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必须高度统一,努力挖掘本地乡村资源。

规划先导,有序发展。一方面,必须倾听专家的建议意见,开发出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按规划要求,滚动推进,从而极大地提高乡村旅游建设效益,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我县乡村旅游特色,确保产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出台政策,扶持发展。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确保与体现政府的投入主导作用,形成相配套的战略与信贷政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涉及少量的建设用地,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少量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流转机制。同时,依据我县实际,完善土地与产权的配套政策,形成资产,解决以资产向银行进行抵押信贷的问题,从而建立自身造血机制。建立考核、奖励政策;形成全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切实为镇、村级和工商业主参与建设提供技术要素支撑。

汇聚资源,集中突破。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困难的是启动阶段的投入问题,精心选择目标,汇聚全社会资源,集中一点,重点突破,就能释放出无限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

注重品牌,形成特色。我县乡村旅游的特色切入点要放在水乡、田园上,要做足水的文章,做好田园风光的营造。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切忌单凭个人好恶,随意设置与取舍,要多做市场调研、多听专家意见、多注重保留自身特色。西塘古镇能吸引众多眼球的主要要素是河道纵横、明清建筑连片,如果全部是现代化的居民小区,也就失去了古镇特色,也形成不了今天的市场。

注重菜肴,配套礼品。为“农家乐”经营户进行免费培训,组织力量开发品牌菜肴。我县先后举行过河鲜美食节与渔文化节十大金牌菜肴评选活动,对乡村旅游的菜肴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后应多举办此类活动,而且着眼点要土、特,依托我县现有的菜肴资源,搜集有地方特色的家常菜,最终形成具有吴根越角的江南水乡气息特色的品牌菜肴。乡村旅游的另一个节目是购物,虽然我县有众多的农副产品,且均有携带方便的礼盒装,但特色不足、品牌不响、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还得进一步提升。

锁定市场,总体营销。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户或工商业主,在启动初期,由于受个人素质、理念及财力等制约,一般主动营销的行为较少,大多靠客人的口碑传播。因此,主管部门应承担起协调组织的职能,把全县的乡村旅游产品整体打包促销,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如果行业达到一定规模可考虑建立县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协会自理、自律进入市场。

正确导向,延伸经营。在工商业主建设的乡村旅游点上,农民除了土地租金收益外,自身只是一个打工者,加上自种自收农产品的附加收益,客观上讲农民是增收了,但未能最大化地享受发展成果。为此,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坚持政府与个体工商业主并进的建设策略。还要关注要素支撑并进,努力在农家住宿、农产品购物、农家娱乐活动参与等环节上延伸经营,提供服务,实现多点效益并举的目标。

配套服务,完善设施。乡村旅游在发展进程中,消防、卫生、工商、农经、公安等职能部门要主动介入管理,从实际出发提出各类标准要求,努力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杜绝放任自流的现象。针对我国的休假制度调整,短线旅游不断升温的现状,交通方面尽早与上海协商,努力把**公交与上海公交网络贯通。同时,须尽早完成标牌、标识、旅游咨询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从方方面面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关系党的“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县上下必须齐心协力,接轨上海,依托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客源群体,努力做大做强我县乡村旅游品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广阔天地。

2.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二

1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中国台湾当局的引导、扶持和规范下, 得到蓬勃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府重视引导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中国台湾“农委会”为了寻找新的农业发展出路, 采纳了学术界以高价值产品来代替低价值产品的建议, 用花卉、高值蔬果、香草及茶叶等渐渐取代了甘蔗、水稻等平价水果, 改变了生产品的种类。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配合“农委会”辅导, 1965年成立了第1家观光农园。各地相继出现一些果园、花园、茶园、钓鱼 (虾) 场及牧场, 游客进入园内采摘或垂钓, 观光农业出现。此阶段 (1980年以前) 相应园区有33家。由于中国台湾地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工作, 农业品种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水平。同时, 政府注重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作物品种和种质资源。近年来, 中国台湾地区的水果新品种层出不穷, 提高了中国台湾农业的竞争力, 为发展观光与休闲农业创造了条件。

1.2 政策引导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自1980年起中国台湾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开始有组织, 有计划地推行发展休闲农业的计划规范, 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为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政府部门一直在进行策划、辅导、组织和协调等工作, 并在各个阶段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 合计约50部 (见表1) , 积极引导和推动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1982年将观光农业列为重点;1989年4月中国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1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后, 确定了“休闲农业”名称, 截止同年年底休闲农业场数增至141场。1997年中国台湾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建设富丽农村计划”的重要途径。中国台湾地区政府管理自上到下建构了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辅导体系, 有效推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截止到2003年底休闲农业总场数增至1021场。

(部分)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1.3 发挥群众组织作用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 中国台湾地区于1998年成立了“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 2003年成立了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中国台湾“农委会”是目前中国台湾各级农会的最高行政主管机关。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及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受“农委会”委托, 致力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制 (修) 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产业辅导、资讯传递、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发扬等工作, 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 中国台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场实现了联合经营, 成立了中国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 推销优惠休闲游, 实现联合经营, 大大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益。

1.4 重视教育以农业体验为核心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得到拓展

发展乡村体验经济是中国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核心经济模式, 是世界休闲农业产业价值的新取向, 体验农业不仅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 同时还创造出新的服务, 从而带动新兴产业和产业链发展。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十分重视教育普及体验活动。教育解说是休闲农场最基本且最普及的功能。中国台湾休闲农业体验的项目内容众多, 几乎100%的中国台湾休闲农场都设有体验的项目和内容。

1.5 善用资源保持农业特色实现可持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绿色生态旅游”和“体验经济”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中国台湾休闲农场在设计时, 不仅善用资源, 以山林田园自然景观为布景, 充分体现田园民情, 同时注重与教育、体验及乡村文化活动相结合, 积极运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农村文化资源, 投入了休闲农业的经营活动, 使乡村休闲、体验、教育、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在保持原有农场生态环境和特殊景观的基础上, 满足健康与养生的人性需求, 发展“三生”农业。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 实现文化传承、农业体验, 满足游客知性与感性等需求的同时, 促进社会生态化发展, 实现农场经营者个性化经营, 做到主题突出是中国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也是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2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类型

目前, 中国台湾地区在乡间到处都有观光农园、果园、休闲农场、生态教育农场, 度假别墅等, 岛内现有上千家风格各异的休闲农场, 经营范围相当广泛, 呈现多元化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1 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在一些地区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园内农产品成熟后, 让游客进入采摘成熟的蔬果, 是观光农业最普遍的形式。观光农园是通过规划建设使其具有观光休闲与教育价值的农业园区。需要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 并由县政府及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协同实地勘察, 适者纳入辅导对象, 草拟计划由农林厅审核, 再由“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 才能开办。目前, 文化因素的渗透也在不断提升观光农业的层次和水平。新竹关西金勇DIY休闲农场等即为这一类观光农园, 该园非常重视新产品研发, 在农场内从事研究开发。每年几乎都有新产品应市, 各式各样不同颜色、不同营养价值的西红柿, 七色彩虹甜椒, 可供游客观赏、采摘。将来自各国的番茄组合在一起的联合国番茄礼盒是该园的特色。

2.2 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 是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改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体验活动的园地。经营者以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生活文化等资源为内涵, 针对中小学生或一般游客设计体验内容和活动项目, 并配以详实解说, 在游客体验的同时, 满足其知性需求, 完成自然生态教育, 促进城乡交流。中国台湾南投县埔里镇“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内设蝴蝶园、昆虫生态馆、花屋、光合广场、仙人掌生态区、插花生活馆等休闲生态区, 为市民在休闲观光中学习了解相关昆虫知识提供了优良的场所, 寓教于乐。

2.3 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中国台湾农业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或渔牧业区, 即利用乡村的森林、溪流、山地、草原等乡土自然条件, 结合相应的休闲娱乐活动, 集住宿、观光、度假为一体, 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服务的休闲场所。农场内提供的活动项目一般包括农业或渔牧业体验、童玩活动、自然教室、乡土民俗活动、垂钓、品尝野味等, 不仅可以观光赏景、采摘果蔬、体验农事活动, 还可以体验民宿, 了解农民生活, 享受乡土情趣。比较有代表性休闲农场有台南的走马獭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和宜兰县头城农场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地处山区, 面积多在100hm2左右, 融草原、山林、河川之景观于一体, 融地方文化和山湖景色于一体, 景色秀美、主题突出、极富特色。建立休闲农场必须先制定规划方案和经营计划, 依法办理许可、登记后, 方可营业。

2.4 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就是按公园的思路来经营, 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 其经营多种多样, 可分为专业性和综合性农业公园2大类。专业性公园一般分为专门经营果品、花卉或茶叶等的农业公园, 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公园。中国台湾信义乡农会葡萄公园是专业性农业公园的典型代表, 它不仅开发出多种葡萄制品, 如酒、果汁、冰淇淋、大餐等, 让游客参与其中, 而且推出了与葡萄有关赏、析、评、写、绘、摄以及体验、竞赛等活动, 并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2.5 乡村民宿

民宿盛行是中国台湾休闲一大特色, 截止到2008年合法经营的民宿已经超过5000家。乡村“民宿”通俗的讲就是农家乐的升级换代, 是能体现农庄及乡村特色的, 有一定口味及星级标准的民间居家体验。中国台湾地区的“民宿”通过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气质, 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 纯粹田园式居住环境和美味餐点, 经营者亲切平和的热情招待, 吸引着游客不断往返。中国台湾乡村民宿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是南投县清境地区, 已经通过策略联盟经营的方式成立了清境观光发展促进会, 共同开展营销推广活动, 还有台北黄金城金瓜石。

中国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种类繁多, 除上述外还有市民农园、假日花市、森林游乐园、屋顶农业等。

3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北京的启示

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倡导生产、生活及生态三生一体的“三生”理念, 在很好保持农业生产特性和农业经营特色的同时, 把文化融入经营活动中, 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在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 让人们了解农业和农村。在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接受农业教育、保健身心, 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 对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1 完善管理体系, 发挥政府的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北京要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必须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自上而下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特别是在乡镇一级, 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 以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展, 便于发展中涉及的产业、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和落实。同时, 还应强调农业各部门间的配合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协调, 强调信息共享, 以保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有效开展与其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关。在组织机构设置上, 中国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 与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 自上到下专门设立了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和推广部门、处、科, 形成比较完整的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和推广体系, 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条件。

3.2 健全政策法规, 助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发展

健全的政策法规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助力器。北京正处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期, 健全政策法规, 出台有针对性的, 面向基层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 是推进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较快, 得益于当局注重法制化和规范化。自1980年起中国台湾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开始有组织, 有计划地推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计划规范, 以“农业发展条例”为法律依据, 经过不断细化与规范最终以“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的专项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并以此为重心, 辅以“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等一系列专项法规, 后又出台了“名宿管理办法”, 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助力 (李晗林, 周琼, 2012) 。

3.3 合理规划, 更新观念进一步开发农业生活、生态功能

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 与政府重视其发展规划是分不开的。中国台湾地区规划的制定强调发展休闲农业不能弱化农业功能, 注重保护和适度开发, 注重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和有效资源的整合, 减少发展的盲目性。北京现在正处于农业转型和调整农业结构的新时期, 应学习中国台湾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验, 更新观念, 树立新理念, 结合当地的资源, 进一步开发农业生活、生态功能。北京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应充分整合各郊区县的有效资源, 进一步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开发农业生活、生态功能, 促进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 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得到大发展。同时, 地方上应该帮助经营者进行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把农产品当成体验品, 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 打造具有观光休闲与教育功能的农业园区, 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3.4 以农为本, 是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的前提

中国台湾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 以农民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 农场主或农民是休闲农业开发经营的主体。中国台湾休闲农业一般都是当地农民自己出资建设, 很少有外来企业介入。一般都通过农会等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相关经营活动。经营者比较注重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 经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如, 结合花卉、茶叶及各类水果等, 发展特色观光休闲农业, 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而北京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 经营主体并不是当地农民, 往往是外来企业, 很难形成农会或相关协会组织, 联合开展经营活动。也很难在经营中依托当地农产品, 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区或旅游景点。纯朴自然的田园风貌及农林牧渔经营的本质难免要打折扣, 难免会出现机械的设备和游乐设施, 水泥硬体结构等非生态的因素。因此, 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当地农民成为经营者, 为他们提供各方面帮助, 培养他们成为经营的主体。

3.5 主题突出, 寓教于乐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北京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当地文化与民俗资源, 深度开发体验活动, 有针对性进行设计, 形成各种特色区域或场馆, 富于知识与情趣性的教育题材, 寓教于乐。如中国台湾的“台一生态教育农园”精心设计了插花生活馆、才艺教室、亲子戏水区、花卉迷宫、浪漫小屋、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 寓教于乐, 把自然环境作为大课堂, 游客可依序参观体验, 深受游客欢迎。针对农产品, 可按一产、二产、三产的层次设计体验活动, 以突出“绿色旅游”、“享受自然”、“传承文化”、“体验健康”为主题, 拓展农业功能, 达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目的。在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十分注重软件方面建设, 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丰富多彩。如, 休闲农庄都设有可供多人同乐的设施, 如烤肉区、采果区、游戏区, 农耕体验区等, 在休闲牧场有的提供与场内动物接触的机会, 游客可以喂养小牛、挤牛奶, 体会牧场农家生活。头城休闲农场将水稻种植期错开, 使游客同一时间看到水稻不同的生长情形。

3.6 科技创新, 推陈出新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产品研发及创新对于休闲观光产业甚为重要。中国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好, 跟其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多样化发展, 不断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创新需要发挥科技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金勇DIY农场每年都会增加新的番茄品种, 这源于这家农场在企业内进行科学研究, 将来自各国的西红柿组合在一起的“联合国西红柿礼盒”是该农场的一大特色。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很少有企业自己研究新品种, 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 来打造自身特色, 这一点很值得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借鉴。而且中国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产品设计不仅有自己的特色, 还不断推陈出新, 不定期更换活动菜单。

4 结论

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至今, 已经步入了成熟提高阶段, 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 追求国际化的服务标准, 并且积极推广其发展模式, 为休闲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北京应结合郊区农业特色, 以及自然和人文资源, 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为核心, 与自然和人文资源相协调, 挖掘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 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类型, 进行深度开发, 按一、二、三的产业层次设计出系列体验活动, 寓教于乐, 实现农业从一产向三产的延伸,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促进乡村旅游和农业发展, 为建设生态新农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农委赴台农业旅游考察团.赴台农业旅游考察报告[J].上海农村经济, 2009 (01) .

[2]方原.从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的旅游农业谈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果菜, 2005 (6) .

3.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弱势行业;行业保护;现代农业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还是农业人才培养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是贫困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认识观念,资金短缺及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等原因,致使农业发展远不如发达地区。对此,就贫困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做一探讨。

1当前贫困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1对农业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目前贫困地区人们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在:轻农思想严重:受传统观念影响,总认为学农没出息,不学也会种。所以他们不愿让自己及其子女上带农字的学校。加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农业又是竞争的弱势行业,经济效益低,体力劳动苦,使大批人不愿从事农业行业,因此,可以说生源及培训对象不足是制约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政府引导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请按的后劲不足。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但职业教育的种类繁多,对于贫困地区而言,非农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小,宣传倡导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政策倾斜不到位。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实施。

1.2 农业学校自身的现状不适合现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定位不够准确:目前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由于生源、经费、政府职能等原因,被迫改行,从事非农行业培训教育,这样极大削弱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②经费不足,严重影响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贫困地区农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由于资金有限,很难满足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要求。许多农业学校基础差,教学仪器陈旧,手段落后,不能给学生提供练兵的高科技实训基地,几乎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教学模式中。③就业渠道不畅,工资低,保护机制不健全。据调查,贫困地区真正就业与农业岗位的毕业生不足30%,工资一般在300~600元/月/人。而转移到非农业行业的毕业生不下70%,工资一般在800~1000元/月/人。由于差距大,行业苦,保护机制不健全等,致使很多人不愿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更不愿意在农业行业就业,这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症结。

2促进贫困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政府引导,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农业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作为一级政府,特别是主管农业的政府机构,要树立“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明确认识到农业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开拓办好农业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新举措,建立健全行业内部保护机制。保护农业人才不外流,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加大正面宣传及引导,实行有计划,分步骤的优惠政策,解决农业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2 加大政府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确保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农业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要实施好这个特殊行业的教育,政府不但要从政策上给予极大优惠,而且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充足的资金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仪器陈旧,手段落后,实训基地不足等问题,以优惠的政策保障和扶持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2.3 深化学校内部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①建立高科技信息数据库:针对目前农业教育用书内容的陈旧性,知识的传统性,高科技含量少的特点,尽快建立信息数据库。广泛收集国内和国际先进农业中的高科技信息,为师生学习,借鉴提供方便,并能很好地指导教学工作。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规模:农业学院是农业高科技传播的场所,应集产、学、研于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与学之间的“实效性”,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学校组织学科带头人,率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让其他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2.4 拓宽就业渠道,以出口带动入口。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收到毕业生就业及质量的影响。学生就业率高,质量好,则促进学校发展。否则,将出现恶性循环。因此,学校要花大力气,拓宽就业渠道。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采用上挂下联的订单式培养和校企联办等方法,加大就业力度。同时,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政府监督,社会呼吁,提高农业行业就业率和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保证农业人才不再流失。

2.5 尽力减免学杂费用,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差,无能力支付高昂的学杂费用。因此,作为政府和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应尽量减免学杂费用。可以参照普九教育的有关规定,实行减免,鼓励农民及其子女接受农业职业教育。也可以考虑,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农业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让学生从小树立学农爱弄得思想,增强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农业职业教育》2003.6

[2]《农民科技培训》2003.5

作者简介:

4.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四

为切实改变五华县特色农业发展有产品无品牌的现状,我们加大了对特色品牌创建的扶持和奖励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充分认识品牌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品质,鼓励企业、合作社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培育创建特色农业品牌。至目前,全县已培育创建茶叶、大米、柿花、腐竹等省级名牌农产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个,认证面积453.33多hm2(6800多亩),在名牌农产品创建上取得不断突破。

2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通过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二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农业品牌,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向深度推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和实现途径。利用五华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名优希特”特色农产品,打造产业群、产业带。不断培育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山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5.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五

字数:3933 来源:建筑与文化 2012年6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近年来,休闲农业慢慢的为国内的人所接受,是根植于农业并服务于城乡居民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但近两年一些区域、城市的休闲农业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各个自发建设的休闲农场也产生雷同的主题内容、缺乏特色竞争力等。针对这些弊端问题,本研究通过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休闲农业健全、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关于休闲农业园区

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源发性、经营的资源、目标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经营理念五个方面出发,可以将其概念归纳为“具有农业源发性,以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资源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提供农业体验的活动,满足大众休闲、观光、游憩的需求,从而提高地区农业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目前存在其称谓各异、偏重的功能和目的不同的各种农业园区,但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五点点内涵,都可以统称为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的现状与问题

休闲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比较晚,在实践先行发展迅速的背后,暴露出了规划理论指导之后的短板。笔者通过对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实地考察与相关规划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认为:

2.1规划设计方面:缺乏技术规范与理论指导,规划成果层次不齐

如:①规划编制中各学科交叉、层次混乱。首先体现在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就是各学科内容交叉、关系混乱、层次不分的情况较严重,导致规划编制与经营衔接困难。②缺乏前期发展规划,以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为经济导向,前期论证不充分,造成后期经营管理困难。表现在同地区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相似,缺乏市场区隔度。注重空间规划,忽略了前期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客源分析等,目前缺乏先进的专业性的指导,产品开发较低端。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建设杂乱无章。游客基础设施较差。无法满足收入中上等的客源需求,简陋的设施如果不加以改善,在今后将逐渐失去主流客源。④休闲产品开发人工化,生态效益底下,休闲农业基础知识贫乏。规划者与农业经营者缺乏沟通,导致园区内人工化设施过多,偏向娱乐园与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休闲农业园区的特色相对模糊。

2.2经营管理方面:忽视合作性规划、经营管理落后、不重视市场营销品牌

建设

如:①合作性规划是西方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象导致规划单位不能独自完成任务,需要合作性规划来协调政府、开发商、民众各方的利益。②项目单

一、雷同重复地建设。运作的前期缺乏市场分析,旅游产品较单一,现有农业旅游季节性强,导致竞争力、吸引力、长期客源下降。③前期投入资金不足,无法规划建设旅游精品。④人工化倾向严重,不注重生态效益。在生态承载力方面,旺季时候的客源对环境破坏较大,影响了休闲农业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⑤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个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使得资源和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各家为单位,缺乏组织协调。

2.3政策法规方面: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建设需要加强

①由于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滞后,相较于类似的风景名声区规范等,休闲农业园区的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规范与申报审批程序。目前,只有2010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园区星级创建》申报文件。但此条例只适合申报的经营单位,对不参与申报的园区与地区没有任何约束作用,法规条例上凸显出薄弱与缺乏的特点。②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虽然我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由于经营者自身能力较差,十分需要政府宏观的控制与指导,缺少休闲农业区域的总体规划。使得现在的休闲农业出现了重复雷同与恶性竞争的现象,并未起到带动整个地区性的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对策措施

3.1生态优先策略

目前,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游客的环保意识较低,不尊重景区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风俗与居民原有的生活环境,随之发展的旅游商业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营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忽略当地景区的土地和游客承载力,一哄而上的大手笔开发,势必使得景区的品质下降,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生态保护的策略可以从游客、经营、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来实施,建议:(1)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虽然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游客的休闲游憩活动还是对于农业环境造成冲击,根源在于游客的文化素养低、对农村文化的不尊重等。所以在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应包括对园区内游客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环境的营造还可以通过园区的解说系统,落实环境保护的真谛,宣传生态旅游的好处,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生态、选择深度的生态旅游。(2)依据生态敏感度进行分

区管理,设置园区的承载量。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借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国外的国家公园模式,结合基底环境的生态系统及游客的需求,将园区设置不同程度的分区,进行相对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得经营管理者方便管理。(3)规划设计的初始理应采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手法,集合生态旅游的规划理念。首先,充分开发利用原有的资源,并且将园区内的资源与游憩活动相结合,达到复合式的放大效果;其次,结合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进行规划设计。

3.2结合农村文化体验特色、加速市场区隔的策略

休闲农业旅游与一般休闲旅游的区别,根本上在于运用特有的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的体验氛围。休闲农业园区提供的正是一种健康、高品质的休闲游憩活动,所以经营上注重农业的经营、体验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了农村的文化健康发展,以农村文化来充实活动和体验的经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另外,也可以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在休闲旅游市场上凸显独特的特色,增强市场区隔度。建议:(1)调查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不像环境自然资源的显现性,需要规划人员深入当地调查研究。从有形的物质类似的有古老的庙宇、古代生产农具、古井、手工艺品,到无形的神话传说、婚庆习俗、名人历史、民俗歌谣、乡土烹饪等都可以作为休闲农业园区的休闲旅游资源。(2)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休闲农业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也是休闲农业休闲游憩中复合型多的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将休闲农业旅游中各项体验进行适当的规划与安排,结合当地的农村文化,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样性的需求。(3)举办农村的文化节日活动。休闲农业园区可以联合当地乡村配合举办庆典祭祀、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也可以举办展示、比赛等参与体验的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可以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4)配合农业生产,推广农产品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出了提供休闲产品,此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相应的给与重视。像农产品销售配合观光采摘、制造业的纪念品配合游客体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形成创意产业与农业成产相结合。(5)推广农家住宿,提升服务品质。推广民宿、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必然推动当地餐饮、旅游产品的消费。于此同时,游客与当地农民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农村的生活氛围,更加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休闲农业园区培养长期稳定的客源。

3.3多元合作的策略

休闲农业园区从规划编制到经营管理,无不显现这“合作”、“社区化”的概念。由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特性,规划编制涉及到了农业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势必需要多个

规划团队的合作。其二,由于国内农民个人的生产面积较小、资源有限,而休闲农业园区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人力资源、专业的管理知识等,使得农民需要走合作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园区内的各农户的合作,资源共享,提供需要经营的土地面积和设施,园区外与地区其他产业建立合作结盟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创造综合效益、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建议:(1)园区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园区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做妥善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最佳配置。并通过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管理经验交流,带动整体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根据台湾大学江荣吉调查,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内的经营组织有以下几种: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家庭农场)、公司经营、公营经营、农会经营、委员会经营(分营合营)、共同经营。(2)园区对外整合相关联产业关系。正确分析休闲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连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分担风险、创造综合效果并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陈昭郎,2010)综合调查发现,台湾休闲农业的外部合作发展类型为:结盟性、水平整合型、垂直整合型、合资型。

参考文献

[1]阮如舫,打开城市百宝盒[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2]郭焕成,郑建雄,任国柱,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台湾全华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5]叶美秀,自主营造在宜兰-看见农民的创意[M],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1997

作者简介

魏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

6.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六

——以国家级贫困县水城县为例

张周虎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水城县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立足县情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

〔作者简介〕 中共水城县委组织部

农业产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深化,是各级各部门必须重视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化基本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水城县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农业领域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农业科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二)农业产业化已进一步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以“三农”工作为重点,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政策优化等方面,全方面、全方位地打牢农业产业化基础,深入推进以“种植、养殖、采掘、加工、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优化布局以“水黄路沿线、两水线沿线、北盘江流域、三岔河流域及市中心城区城效”为重点的“五个产业带”。“十二五”启动实施一年以来,在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量的基础上,切实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全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进一步优化调整思路,认真落实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着力整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抓好草地生态养牛、养羊以及马铃薯、烤烟、生姜、蔬菜、猕猴桃、核桃、茶叶、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升级。

(三)农业产业化软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把优化软环境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认真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党的惠民工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意见》,《关于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水城县乡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奖励办法》,进一步增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全县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个,高级龙头企业9个,未评定等级的一般农业企业20余个,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100余个,农村经纪人队伍500余人;百车河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并与云南华丰集团达成了投资协议,总投资100亿元,即将开工建设,园区一号路已基本建成;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5.53亿元,增长36.75%,预计全年可完成20.19亿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前三季度预计完成3148元,同比增长25%,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得到了有序推进,并呈现出强劲势头。

二、水城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凉都福地的区位优势。水城县县城位于“凉都·六盘水”的市区东部,素有“凉都福地”之称,继钟山大道、凉都大道建成后,在建设中的乌蒙大道和明硐水库、红山轻工业集中区、老鹰山重工业区以及“五校区”和十余个住宅小区等的开工建设,使双水新区的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学校、医院、交通、供水、电力、通讯、市场、煤气、电视网络等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双水县城逐步成为“凉都·六盘水”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水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

(二)立体型农业气候优势。水城县位于贵州西部,地处乌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地带,境内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3米,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毫米,大部分地区年日照为1300-1500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这对水城县农业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国家贫困县的政策优势。水城县是国家级一类贫困县,中央和省、市均有较多的政策倾斜,特别是在“三农”、扶贫开必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不断加大。这为我们争取上级各类项目和扶贫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广泛的平台,是深入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优势。

(四)农业大县的基础优势。一直以来,水城县都是贵州省的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生产领域的农田、水利、交通、科技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优势。

三、影响和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资金投入一直严重不足。由于历史等因素,水城县工业、企业、旅游开发、餐饮服务等第二、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目前全县生产总值仅为72.49亿元,财政总收入仅为13.4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6.16亿元,经济总量较小,是国家级贫困县,加之融资平台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农为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人才资源难以形成优势。自2002年以来,水城县虽然全面启动了“人才强县”战略,认真研究制定了引才、引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对县内乡土人才资源的盘活力度不够,扶持乡土人才创业的渠道不畅,目前未被聘任的乡土人才达168名,而农村经纪人队伍仅为500人,经过审核认定的乡土人才仅为400人,难以真正形成人才合力,农业产业化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三)群众素质仍跟不上步伐。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虽然不断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取得“质”的突破,加之水城县大多数乡镇处于边远落后的山村,培训难以实现全覆盖,大多数人民群众综合素质仍然偏低,跟不上改革发展的步伐,对农为产业化方面政策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利用政策致富的能力不强,产业调整积极性不高。

(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筹而就。但由于各级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未能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未能立足长远,难以抓住工作中的重点,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顾此失彼,或急功近利。如在扶贫开发中,各扶贫单位仅仅停留简单的节日慰问,发放一些慰问品、慰问金之类的,不能立足开发式扶贫和扶贫先扶智的长远规划上,治标不治本,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五)机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水城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制体制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如当前各地尚未真正探索出一条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所谓的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仍只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也还处于空白状态,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靠政策投资和上级部门的扶持,还未正真的实现农业产业化投融资的市场运作。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实现指导扶持常态化。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主要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一系列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做到目标细化、指标量化、责任到人。完善考核奖惩措施,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注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工作中考察干部的政绩,积极提拔重用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干部,大力调整和处理那些在农业产业化中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下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指导和扶持力度,形成上下联动,共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着力创新制度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科学化。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的产业导向功能,防止农业产业无序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过度竞争等现象。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规则和制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以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工业反哺农业机制、上下联动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切实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要推广“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的“X+1”模式,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精品名牌,使龙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在不断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着力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主导产业,解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的问题,让农民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实现农民和企业共担风险的经济实体,以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着力培养合作组织,引导农业发展市场化。注重把分散的农民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减少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通过试点示范引路,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并采取边发展、边规范的办法,降低登记、注册标准,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推动农业发展迈上市场化轨道。

(五)着力培育人才队伍,推进农业发展集团化。切实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大对以农村乡土人才、农民经纪人、农业科研人才等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力度,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纪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其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引导农民经纪人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改变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方面,使农民经纪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

7.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篇七

1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的营销环境分析

1.1 自然环境

烟台地区气候适宜, 环境状况优良, 平均每年“蓝天白云”有311 d, 是适宜的旅游避暑胜地。烟台苹果、葡萄酒、莱阳梨和福山大樱桃等都是烟台地区的特色产品。2015年全年农林渔牧业实现增长值457.32亿元, 比上年增长4.5%, 其中渔业增长值为121.10亿元, 比上年增长4.8%。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了烟台地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2 政治环境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工作。山东省农业、发改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预计到2020年山东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万个, 经营收入额达500亿元以上, 带动受益农户100万户, 其中包括鲁东半岛休闲农业产业。烟台农业部也对为休闲农业办理贷款业务给予贴息等优惠和扶持。烟台地区已打造省级强乡镇36个, 省级旅游特色村98个, 旅游专业合作社46家, 政府鼓励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公司, 极力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经营模式。政府扶持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财政政策的实施也为人们自主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1.3 经济环境

2015年度统计, 烟台地区的全年生产总值为6 446.08亿元。初步计算, 比上年增长8.4%, 其中第三产业增长值为2 681.77亿元, 比上年增加9.8%。全年的居民消费水平同比增加0.8%。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中娱乐文化及服务增长幅度为1.8%, 2014年为1.5%。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烟台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 加快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的营销 (8P) 组合

2.1 产品 (product)

休闲农业的产品主要是指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运输业和旅游中介等所提供的所有服务。休闲农业的产品一般包括旅游景观、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和旅游餐饮6个方面。 (1) 旅游景观。烟台市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例如, 莱阳风景旅游区有莱阳地区特产莱阳梨的优秀文化和悠久历史;每年阳春5月, 梨园万花绽放, 形成“丹崖春雪”的美丽景观;始于明朝末年并于1981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琬故居”在历史的沉淀中依然充满光辉。 (2) 旅游交通。烟台地区有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条件, 烟台有一个蓬莱潮水机场、烟台火车站和烟台南站高铁站以及4个客运港口。 (3) 旅游住宿。休闲农业一般都是依据当地的特色, 提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的住房, 也可以吸引消费者。 (4) 旅游购物。游客享受自然风光, 还可以购买当地特产和水果, 在景区内也可以购买纪念品[1,2]。 (5) 旅游娱乐。休闲农业不仅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供游客观赏, 还设立一些娱乐场所供游客消费。在一些农家乐, 游客可以参与劳动活动, 体验劳动的欢乐。 (6) 旅游餐饮。休闲农业的餐饮与其他旅游产业不同的是, 餐饮从食材到加工都是自产自销, 餐饮也是休闲农业的一大特色, 餐饮一般会提供给顾客当地的特产。在农家乐餐饮中, 粗粮和有机食品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在长岛“渔家乐”就可以品尝到长岛天然的野生大对虾、鲅鱼饺子、海菜包子、长岛扇贝和野生海参等美食。

2.2 人员 (people)

在休闲农业产业中, 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部分, 游客和服务人员之间的经营模式对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烟台蓬莱旅游区在不同的科室安排了多名导游, 仅蓬莱阁的导游就有40多名, 这些导游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 导游的形体、态度、言语都有严格的标准。蓬莱旅游区的优质服务为其树立企业形象并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发展解决了农村人口就业难的问题,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利用,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但是, 农民劳动力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民劳动力对于旅游、管理以及农作物等的专业知识欠缺, 再加上一些企业对人员的培训不全面, 就会导致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从而影响经济效益[3]。

2.3 包装 (packaging)

休闲农业的产品包装大部分都是以套装产品的整批交易形式存在, 经营者以总计的价格可以把多种产品结合起来总体营销。例如, 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烟台长岛县有名的长岛渔家乐就会提供酒店住宿、自助餐、体验渔家生活和长岛六大景区门票这一旅游套餐。套装产品可以促进多种产品的共同消费, 避免出现产品剩余现象, 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产品结合的总价格低于所有产品单价总价格, 顾客会感受到实惠。但是, 产品以组合的形式, 也会束缚消费者的产品选择, 同一个套装产品并不能使所有游客对其满意。

2.4 计划 (plan)

由于休闲农业产业受季节影响较大, 在不同季节和特殊时期, 经营者便会制定不同的计划吸引顾客的兴趣, 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一种消费牵引。休闲产业可以利用农业时令季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活动。每年9月中旬至10月初葡萄收获的季节, 中粮南王山谷君顶酒庄都会举办采摘节, 打造葡萄酒酿造、生产、鉴赏和文化推广的葡萄酒文化体验之旅。消费牵引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保证了一定了消费群体, 增加了顾客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使休闲农业不再局限于观赏和游玩这一层面, 亲身实践, 增长知识, 更体现出产品的独特性。但是, 这些主题活动科技含量低, 而且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造成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休闲园的忙闲不均衡等问题。另一方面, 一些农业休闲园基础设施不完善, 产品档次低, 主题活动没有创新性总是千篇一律, 减少了消费者吸引力, 造成顾客的流失和经济效益的降低。

2.5 渠道 (place)

休闲农业旅游与旅游运输者、休闲农业协会、休闲旅游业、网购、邮购、饭店餐饮行业等产业建立安全稳定的销售渠道, 可以为顾客提供更为方便的消费方式, 提高休闲农业经营的灵活性。烟台长岛“渔家乐”在“驴妈妈旅游网”“途牛旅游网”等网站都有团购信息, 为顾客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支付方式。另外, 跨界整合也是重要资源, 不同产业没有市场竞争但是却有资源互补的特点, 这样跨界的合作更加稳定, 共同追求盈利。一些休闲农业产业与学校或其他机关团体合作, 可以为其提供实习和学习的机会, 同时企业也扩大了消费群体、提高企业知名度[4]。

2.6 促销 (promotion)

经营者一般运用广告、销售推广和宣传等促销方式, 进行产品的推广并提高企业知名度, 在特定假期或者特殊时期实行促销和优惠措施也可以吸引游客。大多数休闲农业产业都会在旅游旺季之前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在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平台进行宣传。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的休闲采摘型休闲农业在丰收的时令会采取各种促销方式。樱桃有“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美称, 烟台每年的5—6月是樱桃成熟的季节, 从2007年开始, 举办烟台大樱桃采摘活动。2015年第九届烟台大樱桃节活动包括民俗表演、烟台慈善工会艺术团文艺表演等节目, 还有“樱为有你”手机摄影比赛, 人们可以用手机记录这欢乐的时刻。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 互联网的运用和推广对品牌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 创意网站、论坛发帖、QQ和微信传播以及微博推广等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吸引最准确的客户群体。促销作为一种竞争手段, 能够使产品最快地进入市场, 利用价格因素促成一次性购买, 使产品被人们所熟知, 是良好的营销方式。

2.7 合伙 (partnership)

休闲农业不同企业之间是竞争者也是良好的合作伙伴, 经营主体之间可以进行相关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结合合作, 实施策略性的联合营销来达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2.8 定价 (pricing)

休闲农业的营销策略具有动态化的特点, 会因环境、季节和地区等方面的不同出现差异性的定价策略。合理的定价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 但烟台地区的休闲农业在经营中也存在漫天要价、纪念品价格混乱等问题。

3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的体验式营销模式

体验式营销是在顾客的感官、情感、思想、行为和联系这5个方面对营销从新设计和定义。

3.1 观光休闲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集住宿、度假和游玩于一体, 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为游客提供采摘、观赏、劳动和享受特色美食等活动。烟台牟平高陵农业生态园所在地高陵镇山水相映, 环境优美, 生态自然。产业园在全心全意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态农产品的同时, 还为游客设计一种田园生活, 生活在碧水蓝天中享受自然的宁静。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多种功能: (1) 经济发展, 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农民经济来源, 促进农村经济的多方面持续发展; (2) 社会进步, 城乡居民的交流, 加快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3) 文化传承, 休闲农业使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风习俗得到传承和发展; (4) 休闲放松, 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们身心放松, 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3.2 教育与科技农园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机械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生物技术的引进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多样性。烟台农博园是国家3A级农业观光旅游风景区, 整个园区以农业科技为依托, 展现花果蔬菜的独特魅力。游客在观赏景色、参观人工气候室和克隆苗木馆等科技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现代化科研知识, 了解农作物的种植, 既能陶冶情操也能增长知识。教育与科技农园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效益: (1) 教育发展, 科技农园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学习农业专业知识的机会; (2) 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生物科技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更具竞争力; (3) 生态环保, 休闲农业在发展中, 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再利用, 宣传环境保护, 使人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4 存在的问题

4.1 市场定位不准确

休闲农业企业没有明确的定位, 大多数休闲农业产品都是千篇一律, 没有考虑市场需求, 没有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对消费者进行细分。

4.2 缺少创新, 游客参与度低

许多休闲农业园存在相似性, 人们都竞相模仿收益率高的产品, 但却忽视了本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多数休闲农业没有建造出自己的品牌, 缺少特色, 缺乏企业文化;城市娱乐设施也出现在休闲农业园中, 缺少农味, 使游客的参与程度降低, 造成消费者流失。

4.3 服务水平低, 人才欠缺

许多休闲农业产业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和经营管理等人才, 使休闲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休闲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环境的卫生和游客的安全问题严重;从业人员的素质低, 缺少专业知识, 服务水平低。

5 对策

5.1 市场细分并准确定位目标群体

休闲农业的顾客需求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对产品的价格和服务需求产生差异。休闲农业产业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在受到自身实力的限制下进行市场细分, 选择最有效的目标细分市场, 合理分配资源, 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企业应对消费群体进行人口细分, 选出因年龄、性别、收入、教育和种族等因素不同而对应的不同群体, 定位目标群体, 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按照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等的不同进行地理细分;对客户的行为进行行为细分;区别消费者性格的心理细分等多种细分方式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将各种资源合理运用到目标市场, 提高经济效益。比如, 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 提供以创新、科技研发为主题的休闲活动, 对有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都市白领提供休闲、放松的自然环境。

5.2 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是衡量旅游产业的标准。针对休闲农业产业, 经营者应该重视人员培训, 不断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员工培训应该采用研讨会的方式, 注重多元化和针对化, 对不同岗位的人员采取对应的人员培训方案, 教学方案也可以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或实地培训等多种方式;二是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应该及时更新, 注重对新知识的传播;三是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景区内的标识、地图等图形信息应该与时俱进, 可以增加二维码或者电子触摸设备, 为游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应该保证高标准的正常使用率, 在旅游旺季, 应该制定紧急应对措施;四是为了降低季节影响, 企业应该在不同季节引进不同适应当季的植物, 对果蔬花草人员专职培训, 使他们了解不同植物的种植技术和专业知识。

摘要: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烟台地区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 休闲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研究烟台地区休闲农业的市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体验营销方面的现状, 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对策,山东烟台

参考文献

[1]郭国庆.体验营销新论[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8:120-130.

[2]崔国华.体验营销的概念和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4.

[3]袁定明.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 2006 (9) :53-56.

8.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八

关键词 育才镇;休闲农业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S-9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Yucai Town leisur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natural endowment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Hainan eco-tourism, points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Yucai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put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Yucai economy, so-called make full utiliz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to develop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Yucai Town ; leisur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 development

2006年,育才镇成为三亚市最年轻的建制镇,也是三亚最偏远的一个乡镇,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因黎族的散居习惯,加上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零散,丘陵众多,自然村落和居住农户分散,多年来以传统种植产业结构为主体的农村经济难以快速发展,尤其是处于边远山区黎苗族聚居村落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有鉴于此,笔者对该镇进行了充分调研,以期为当地探索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1 育才镇概况

育才镇行政区域面积314.9 km2,位于三亚市西北部山区,是三亚市唯一的山区小镇,也是全市没有海岸线的一个乡镇,更是三亚市的后花园,镇中心区距三亚市区仅40分钟车程。

育才镇是三亚地区黎苗少数民族聚集地,人口20 825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黎族19 030人,占91.4 %;苗族1 633人,占7.8 %;汉族162人,仅占0.8 %[1]。黎语和苗语是主要的交流语言。

育才镇现有耕地面积2 031 hm2,其中水田307 hm2、旱地328 hm2、坡地1 397 hm2、水库21宗[1]。长期以来,育才镇农民生产发展主要以种植橡胶、槟榔、冬季瓜菜、水稻等为主,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发展比较薄弱,2012年全镇GDP为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308元[1]。其中最偏远的抱安村,2012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 993元,远低于三亚市2012年人均纯收入8 825元的标准[2]。

2 育才镇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

育才镇由于地处山区,经济文化交流相对封闭,保存着非常丰富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2.1 人文旅游资源

育才镇保存着原生态的黎苗族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方面有船型屋、山兰糯米酒、七色饭、织锦等;非物质文化方面有黎苗族原生态民歌、竹竿舞、舞狮表演等。且部分农户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耕种方法和生活习惯。

2.2 自然旅游资源

育才镇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69.53 %,林木绿化率占全镇总面积的75 %[3]。育才镇山峦叠嶂,大部分山岭未曾开发过,生态保护良好,山林中有野猪、蛇、果子狸、山鸡等野生动物,林中的奇花异草、古树林木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宁远河是育才境内的主要河流,河水清澈,水温较低,给人清爽冰凉的感觉,其径流中生活着国家2级保护动物花鳗鲡。农业景观也是育才的一大亮点,如花卉种植、有机农业、蜜蜂养殖、特色畜牧养殖等。

3 育才镇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自2006年10月育才镇建镇以来,镇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给农户带来水、电、沼气池、砖瓦房,村村都通了公路。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育才有了花卉产业、特色畜牧养殖、蜜蜂养殖和有机农业等,大大提高农业产出的经济效益。水库和农田水利建设使得育才在缺水季节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可能。

4 育才镇经济发展现有的不足

虽然育才镇的各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但同时存在的诸多不足影响了该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原生民族的文化正在流失。

4.1 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活和生产模式的改变

新农村建设让当地农户住上砖瓦房,用上了沼气。农业方面对农业机械的大力补贴使大多数农户都购买了机械化的农具。这使得如今的育才镇已很少能看到具有黎苗族特色的传统建筑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的消失,更是黎苗民族建筑工艺的流失。而烹饪的能源选择也多元化了,包括电、液化气或沼气。田埂上水牛变成了“铁牛”,这些都使得育才的乡土气息越来越淡薄。

4.2 意识形态的转变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和民族文化的遗弃

育才镇原本交通闭塞,信息滞后,人民思想观念落后。随着镇区建设的加快,这些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人们逐渐在利益的驱使下丢弃了原本纯朴的民风。例如,为了追求冬季瓜菜的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的板结和地下水源的污染。橡胶、芒果、荔枝等一些经济树种的种植已经蔓延到了不少山岭的半山腰。育才胶厂的建成更使这种逐利思想显著化,育才原本优美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到破坏。年青一代大多不愿从事农业劳动,而选择在城市中打工谋生。在经济利益和生活环境双方面的影响下,育才镇正在遗弃当地黎苗族原生文化,并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来换取现实利益。

nlc202309040347

4.3 文化虽有宣传但无传承

育才镇在保护黎苗族文化上也做了很多工作,组建了威风锣鼓队、竹竿舞队和黎苗原生态歌曲队。在“三月三”和各大晚会上代表育才出演获得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但在传承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如教一首歌曲需要一句一句地教,学习歌曲的难度也就增大了,有时即便自己唱错了也不知道,而需要有资历的老人的不断指导。

其次,学习本民族的原生文化的氛围逐渐变淡。民族文化是用来自娱自乐的,现在人们娱乐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本民族文化在娱乐性上又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自然无人问津。

再次,学生在校教育中缺乏民族文化教育。义务教育原本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在育才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设置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教育课程。而现在的境况是在校老师一般都用普通话和学生交流,在大环境下很多学生对本民族语言逐渐陌生,导致很少去说或者只会一部分本民族语言,而对本民族的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5 育才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使当地文化、生态和经济的和谐统一,因此在《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修编)中,将育才镇规划为北部生态保育与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区[4]。此规划充分说明,在育才发展以乡村旅游、农场休闲、山地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休闲农业,辅之以民俗村、文化村,并以各乡镇为基营发展度假旅游,可以达到经济发展和保护原生民族文化的目的。尤其是2006年大隆水库工程的竣工,不仅为三亚市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保障,还为育才发展休闲渔业和休闲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育才镇应当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黎苗风情等,以“世外桃源”的田园风光为主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建设集特色蔬菜和名贵花卉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美食、民俗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休闲农园,辅之以“生态土鸡、鲜果、鲜蔬菜、鲜鱼、粗粮、野菜”等育才农家特色的“农家乐”,外加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使游客“有得玩、有得吃、有得带”,既有助于当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生态改善,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文化,也可以作为三亚旅游业发展的补充,满足三亚乃至海南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育才镇人民政府. 2011年三亚市育才镇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汇报[R]. 三亚,2011.

[2] 中新网,海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EB/OL]. http://www.er-china.com/PowerLeader/html/2012/05/20120509105743_2.shtml. 2012-05-09.

[3] 育才镇人民政府. 周高明副市长一行到我镇调研材料汇报[R]. 三亚,2012.

[4] 三亚市人民政府.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EB/OL].http://www.sanya.gov.cn/news/gggs/gs/data/t20110131_24318.shtml. 2011-01-31.

9.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九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是朝阳产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突出旅游功能,满足游客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消费需求,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相关政策频出,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标志着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将会在今后达到新的高度。2016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将创建多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秀山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意见》中提出以休闲农庄为支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

时期。

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及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东接张家界,南近凤凰城,西靠梵净山,北邻桃花源。依托规划建设通用机场、高速公路网、渝环高铁以及渝怀铁路复线等,逐步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航空多方位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武陵地理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二)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国内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需求稳步增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人们休闲消费能力增强,休闲度假的多元化需求也将显著增强。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市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秀山县人均GDP近几年同样在快速增长,随着人均GDP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比重逐步增加,休闲旅游市场规模的增长态势凸显。

(三)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

秀山境内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中部为渝东南少有的平坝地带,良田沃土,一片平畴。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前列,年出栏土鸡同样跃居西部地区规模的前列。包含茶叶、猕猴桃、油茶等特色效益农业规模扩张、链条延长、效益提升,水产、油桐、红香椿、皂荚等产业竞相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四)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全县拥有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背景,乡村田园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观、农牧方式、民俗文化等为基本内容的乡村旅游资源。有地域特色鲜明的花灯歌舞、黄杨扁担等,有高山草场原生态的川河盖,有河流湖泊如酉水河、钟灵湖等,有各类主题特色农家乐以及乡村温泉资源等。其资源分布较为广泛,类型较

为丰富。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不足

(一)农业和旅游结合的还不够完全

“农业+旅游业”是把农业中具有旅游功能的部分全面利用并体现出来。由于其内涵挖掘不足,大多数休闲农业园还是按照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和惯性,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旅游活动较为单一,更多体现为赏花、采摘。如很多地方的草莓园、桑葚园等采摘园,只有几个大棚、简单的塑料采摘盆等,作为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部分,千篇一律。又如梨园、桃园等还是惯常的农业园的布局,仅形成观光单体,游乐项目匮乏,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方面挖掘不够,文化内涵较为缺乏。

(二)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设施还需完善

休闲观光农业的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需加强,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山地丘陵地貌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率的有效提高。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还需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污染存在,环保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另外,部分园区的人行道路等服务配套设施,需要同时具备生产、观光、防护等多种功能,而目前还处于规划建设阶段,不能完全满足服务需求。还有一些农家乐或者乡村旅游接待户,其规模小、接待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三)资源约束更加趋紧

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新生劳动力多数不愿从农,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成为务农主力军。由于劳动力越来越贵,“地板”不断抬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用地日趋紧张,产业用地矛盾突出,就农业用地来说,目前多处于沟壑、山谷处,多为“巴掌田”“鸡窝地”,耕地质量不高,面积不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另外,部分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所需用地,受耕地红线保护以及建设用地严格审批政策的影响,受到严格的控制。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一)突出农旅融合

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融合旅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挖掘果蔬、花木、中药材等特色资源,立足文化包装和产景融合,打造特色农业基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重要载体,结合旅游,打造现代农业科普展示、休闲农业观光产品,增加农业产值和附加值。借助洪安、雅江、大溪、石堤四大旅游风情小镇的打造,梅江民族村、钟灵陈家坝、海洋岩院、清溪大寨四大特色村寨的旅游?_发以及油菜花节、采摘节、采茶节等节事活动的举办,以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与影响力。

(二)拓宽开发模式,提升内涵

农业生产过程、农家生活和乡土文化是休闲观光农业园的

主体。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并通过建设农耕博物馆、生产工具陈列室等,展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另外,在开发模式上,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模式组合,如以观光采摘为主的规模化田园农业园,以科技观光为引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以休闲度假为主导的农业综合体,以科普教育为特色的农业科技博览园等。通过生态观光、传统农事、健身娱乐、休闲美食以及现代农艺等,丰富游客体验内容,满足游客多种需求。

(三)强化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对园区的水电、环保、通信、接待中心以及购物中心等投入,改善现有部分地方基础设施还不足的情况,确保游客在“食、住、行、购”等方面的需求。加快农业园区道路、休闲观光步道、项目外部交通路网等的建设,尤其是解决有的地方大型旅游车不容易进入的情况,以确保休闲观光农业区既能满足农机运输、机械化耕作,又可以满足游客观光、体验的旅游需求。另外,增设一定量的停车位、公厕、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临时农家小商铺等,提升综合接待服务能力。

(四)加强用地支持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通过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设施。对于配套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或者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项目等,需要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游的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保障。对符合规划的相关用地,依法办理土地转用等。加大旅游扶贫用地保障力度,在相关项目建设用地的审批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五)加强从业人员引进,加大培训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积极营造农村地区创业创新政策环境,引导并培养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尤其是在环境保护、行业知识、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服务质量以及卫生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休闲农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上一篇:游山西村扩写下一篇:垃圾分类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