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研究论文

2024-06-24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研究论文(精选8篇)

1.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研究论文 篇一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剖析了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管理优势,主要是信息化使图书库存容量大,服务便捷高效,降低了图书管理员的劳动强度,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落实。同时,笔者指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认为技术不能代替文献信息、图书借阅等基本要素,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难度大以及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主张图书馆应该在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服务方式和信息服务管理理念方面进行创新。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在计算机以容量大、速度高的优势,涵盖CD、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功能,信息技术赋予文献检索新的工作规范,对图书管理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达到更好、更高的程度。信息技术扩展了人类自身信息器官功能,赋予文献检索新的工作规范,使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

一、传统的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功能少。传统图书馆以印刷体文献为资源对象,信息服务模式比较被动和固定,“印刷载体化”和“固化”是传统图书馆资源的特点,用户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随着新学科的不断扩展,新学科与原有学科跨度增大,知识以几何级数增加,图书馆要建立新增学科文献资源需要数年的时间,尽管每年图书馆新增馆藏每年增长幅度较大,仍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2.管理水平不高。传统图书馆管理水平低,对新书目录的采集、上传、删除都是手工操作,效率比较低。在质量管理、量化管理和系统运行方面比较滞后。图书馆投入购买信息资源和设备的经费长期不足,图书馆管理工作劳动强度大,程序化又强,前面工序对后面工序会产生较大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意思,管理水平不高。

3.管理以“书”为中心。传统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以“书”为中心,从采集、编目到流通,都是以“藏”为主,服务理念以“书”为本,缺乏以人为本,图书馆开放时间和服务方式比较单一,使得读者外借、阅览都受到限制。图书馆在开放的`时间内,由于读者比较多,而工作人员有限,往往无法实现以读者为中心,读者的需求难以实现,馆藏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

二、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管理的优势

1.使图书馆库存容量增大。图书馆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数据库,使图书库存容量增大,方便读者快捷、高效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利用通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利用光纤数据存储系统,加强图书馆主页及Web站的维护,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校园网、图书馆主页及电子阅览室。通过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改革图书馆组织结构和服务方式,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电子化和信息检索智能化。

2.提升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信息化管理与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有效地配合,帮助图书馆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增强了读者的满意度。信息化时代的图书管理效率高,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图书馆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劳动强度降低了,图书馆工作效率提高了,图书馆的竞争力增强了。信息化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图书管理实现以人为本。信息化图书馆管理对图书馆的传统价值观念必须进行革新,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读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理念。从查询资料、信息加工到文献借阅,每个环节都要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的理念应该贯穿于图书馆管理的整个服务过程。管理人员的对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不断改善,达到高效的服务要求。

4.信息化使读者获得优质的服务。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读者的不同需求相应得到满足,获得优质的服务,信息化对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馆员要熟悉管理的图书和信息,还要及时分析并掌握图书馆的信息源,便于帮助读者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及数字化资源,图书馆服务是以信息收集与整理、信息的重构与利用以及信息的存储和使用能力为基础,根据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技术系统实施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的使用价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和实现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后,要录入数据和相关信息,还要对图书馆员工进行培训,以便能够指导读者迅速熟悉新系统的使用功能,实现查阅收集和处理信息功能。另外,新系统在图书馆的实施还需要硬件建设和维护。

2.技术不能代替文献信息、图书借阅等基本要素。信息技术本身不能改善图书馆的管理状况。建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系统,需要将文献资源和文献信息需要录入系统,读者在使用图书馆信息的输出系统。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但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必须和有效的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效率。信息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水平,因为技术不能代替管理,不能代替文献信息、图书借阅等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要素。

3.信息技术超前及其学习和使用难度很大。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某项业务才能实现信息技术的价值,但是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要高于某项业务的基础投资。信息技术超前及其学习和使用难度很大。信息时代,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例如博客、微信、社区照片共享服务、开发及在互联网上生成、共享和分发信息,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机构和网站的影响,技术难度很大。

4.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状况很不平衡。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图书管理相比,我国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发展也很不平衡,依然以藏书为主要职能,以书刊借阅、阅览为特征的管理与服务方式为主,缺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如信息加工、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水平还比较低。图书馆的资源从以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化为主,存在信息化程度低、服务范围小、功能少等状况,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图书馆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四、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思考

1.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观念的创新。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新时期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增长点。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海量和信息获取途径的便捷,使得信息技术在深度挖掘文献和信息以及在了解信息内在联系上更加有作为。将读者所需的信息对象动态链接,或将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知识能源,或创建动态的信息空间。总之,信息化给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带来了便利,图书馆知识服务带来的新思维与新方式,提升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效率。

2.图书馆管理信息技术的创新。作为知识和信息搜集、存储、传播的重要场所,信息技术成为图书馆提升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的创新为图书馆提供跨时空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实现跨学科、多领域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虚拟化和检索的智能化。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进行图像检索、多媒体数据传送和浏览、语音导航等。盲人读者也可以利用语音导航器或盲人专用鼠标来“阅读”文字和地图等。

3.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服务意识的创新。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再造,带动管理服务意识的创新。建立面向需求的动态管理机制,针对读者对信息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服务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利用新技术,图书管理人员要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多元化的发展服务方式,因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图书馆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发生了改变,服务要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单一到多样,从静态到动态。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地服务读者。信息技术扩展了人类自身的信息器官功能,赋予文献检索新的工作规范,使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图书馆应该在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服务方式和信息服务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

2.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研究论文 篇二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价值必须与人的要素紧密结合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从个人行为层面出发, 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影响和控制, 对信息系统的效能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技术创新决策行为理论回顾

Rogers在1983年提出了针对个人的创新决策过程的创新扩散理论 (Innovation Decision Process, IDP) , 指使用者在知道了某一项创新后, 会产生对创新事物的态度, 决定是否使用或拒绝, 并加以执行, 随后再重新确定此决定。创新决策过程包括初知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和确认阶段五个阶段组成。

但Rogers的采纳过程理论是一种强调采纳者驱动作用的“拉式 (Pull) ”理论, 忽略了供方、社会、管理干预等因素对IT采纳过程的影响。这是因为该模型没有考虑主观准则对行为意向的影响, 其模型是建立在一个这样的隐含前提之上的, 那就是: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 即在这类信息系统的应用中, 终端用户是否接受信息系统是一般自愿的。而这一前提在企业组织环境下无法成立。因为当研究的对象处于企业组织内时, 由于组织内部干预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 个人对IS的拒绝或使用难以拥有绝对的选择权。

在实践中, 企业内的个人行为是容易受到企业组织环境和管理因素的影响的, 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员工产生一种“推式 (Push) ”驱动作用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比个人环境和对企业组织环境的差异, 来了解企业内的个人行为的特点。

二、企业内个人行为的特点

1. 企业组织环境与个人环境的差异

一直以来, 个人用户对IS的使用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 (1) 个人环境下的使用:指用户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一定的选择权, 可自主决定使用或是拒绝, 用户的使用行为是其自身态度和意愿的结果。常见于个人环境下的电子邮件、文件编辑等的应用中; (2) 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使用:是指用户对信息技术的使用, 自身没有选择权, 不能自主决定使用或是拒绝, 用户的使用行为主要是外界环境强制性作用的结果。常见于组织环境下的文档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等的应用中。

这种使用方式的不同, 源于企业组织的环境与个人环境间存在的差异。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描述。总的看法是认为这种差异来自于组织环境的强制性。

这种强制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制度上的原因、技术上的原因和任务上的原因。与个人环境相比, 组织环境有明显的制度约束, 社会规范对个人的外显行为有显著影响, 环境可控, 技术复杂性高, 技术的路径依赖性高, 成员间任务的耦合集成度高。

2. 企业组织环境下个人行为的特点

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 由于其行为的归因与个人环境下的用户不同, 从而造成他们的个人决策行为在对环境和路径的依赖性, 以及可控制性、可预测性上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环境上的差异造就了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行为的特点。

(1) 社会规范对企业组织环境下个人的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2) 企业内部的管理对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产生规范性影响。

(3) 企业组织环境下个人的特征是可以预测的。

(4) 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要对IS进行深层次的使用才能完成组织任务。

(5) 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大多需要以直接学习和第三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转移。

(6) 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的具体行为与IS持续的周期性密切相关。

(7) 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会对IS升级产生直接、主动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行为的特点表明, 企业员工的IS决策行为将更容易被预测和控制, 同时其个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也更为隐蔽, 个人行为对IS效能最终发挥的作用更大。在实践中, 针对企业组织环境下的个人行为在管理上的控制也就更有意义。

三、对企业内个人用户的阶段性管理策略

1. 企业内个人用户个人行为分类

从个人层面上考查创新扩散理论, 结合企业组织内个人行为周期性的、阶段性的分析结论, 我们认为:企业内个人用户在面对IS引入这一技术创新时, 与IS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相对应, 会有不同的个人行为内容。

IS是存在生命周期的, 它是指企业的IS从系统规划的提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正式投入使用直至被升级替换或淘汰的时间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4个阶段:产生、开发、运行、消亡。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阶段组织有不同的任务。

综合上面的想法, 我们认为企业内个人用户对IS这一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了一个从初步了解到深入理解, 进而接受同化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故而将企业内个人用户的行为具体的划分为4个阶段性行为, 其含义为: (1) 了解行为, 在竞争压力下, 通过对企业内信息和管理需求的全面了解, 做出对某种IS的采纳决策; (2) 理解行为, 通过对IS的开发与实施, 深入理解引入的IS后, 组织新的管理模式并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3) 接受行为, 通过IS在企业内部的推广, 使企业内个人用户信任并接受已建立的IS; (4) 进化行为, IS被企业内个人用户消化吸收, 成为企业的常规性活动, 企业进入下一轮IS升级。

可以由此得出对应于IS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企业内个人用户的主要行为描述 (见下表) 。

这些行为在时间上顺序发生, 环环相扣, 前一个行为的效果影响后一个行为的发生, 并通过他们的累积作用来实现IS的效能。因此, 在组织引入IS的约束条件下, 明确了我们可以利用外部的管理因素的影响, 对企业内个人用户行为进行有目标的控制, 可以达到提高IS效能的目的。

2. 具体的管理策略

(1) 创造有利于IS效能发挥的外部条件

企业在引入IS时, 要认识到这是对原有的技术—企业组织—个人之间平衡的打破, 要想使新信息系统的效能得到发挥, 就需要更快更好的建立起新的平衡。

首先, 要保证IS的技术特性、企业组织环境和个人特性的相容性。每个企业都有其不同的组织目标、不同的任务特性和不同的组织文化。即有着不同的组织环境。要想使一个新的IS有效的完成组织任务, 为企业成员所接受, 就要保证IS的技术特性与特殊的企业组织环境相容合、相匹配。这种匹配是动态的、双向的, 包括IS对企业组织的匹配 (系统建立之初对组织任务、结构和信息流向的解读) 和企业组织对IS的匹配 (为实现更高的管理目标, 以建立新的IS为契机对组织任务的重新认识和对组织结构、组织信息流的重新调整) 两方面。

作为企业组织成员在组织中, 存在职位、MIS教育背景、相关经验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是必然的。因此IS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组织成员间的差异性, 使IS在技术设计和培训的提供上, 与各类成员的个人特性相符合, 才能降低用户对新IS的抗拒心理。

同时, 企业也要确保企业成员的个人特性, 与其所要完成的组织任务相符合, 具备基本的技术和经验水平。同时通过建立创新性的组织文化, 增强成员的学习能力, 将个人的目标统一在组织目标之内, 形成合力, 有利于用户对IS的接受和使用。

作为环境三要素的IS的技术特性、企业组织环境和个人特性要相互容合、相互匹配, 形成一个“场”, 共同促进用户对IS的良性认知的形成。

其次, 建立有效的组织内的沟通。组织内沟通可以使组织内的知识, 在组织内部得到很好的传播, 可以让组织成员在面对IS时, 不仅有显性知识的支持, 也可有渠道获得隐形知识的支持, 从而感知到更多的组织资源。有研究证明这种更多的可感知资源有利于组织成员对IS的接受和使用。

(2) 对企业内个人用户个人行为进行分阶段的、有目标的控制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企业IS效能的发挥要以企业内个人用户的良性个人行为为基础。这些个人行为以了解行为、理解行为、接受行为和进化行为这4种不同的行为类型依次出现, 并对IS效能的发挥产生累积效应。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 以个人良性行为表现为目标, 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阶段的控制、观测和指导, 可以使我们对IS效能的实现产生很好的预期。而且, 由于这些行为及其结果将以一种经验的形式, 对下一次的IS引入过程中的个人认知产生反馈作用, 就使得对企业内用户个人行为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一个企业引入IS时, 为了获得更好的效能输出, 就要从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 以及对企业成员的个人行为控制两方面入手。在IS规划、设计、实施、评价、使用等各个环节, 都要对这两方面给以充分的考虑。以此为途径提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Rogers, E.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Fourth Edition) [M].The Free Press, New York, USA, 1995

[2]Brown S A, Massey A P, Montoya-Weiss, M M, Burkman J R, Do I really have to User acceptance of mandated technology[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1 (4) :283-295

[3]Venkatesh V, Davis F 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m odel:F ourl ongitudinalf ields tudy[J].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5 (2) :186-204

[4]王玮:信息技术的采纳和使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06)

[5]赵昆:信息技术用户接受模型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 (04)

[6]白凤方德英:组织环境下个人IS决策行为分析[J].管理评论.2008, (09)

3.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管理效能 探索

0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水平。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效能。本文主要是围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为突破口,分析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效能提高的影响,最后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之所以建设企业信息化主要就是为了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效能,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也开始走向世界,而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国外看,美国70%以上的企业都实现了通过互联网进行业务宣传和销售,而我国70%的企业才处于摸索与学习阶段。从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看,我国企业管理方式良莠不齐。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常常会导致企业的重复建设或者企业生产过剩、库存积压过多、经营数据掌握不及时等现象的出现,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而企业信息化就是完善企业管理方式的良好途径。

1.2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企业实现信息化

竞争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特点,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竞争,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比的就是谁能够将信息资源更好、更快地进行应用以及创新能力。因此企业的信息化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企业竞争力的优势是信息资源的优势,因此企业要不断的保持信息资源的优势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3 企业管理者决策科学性需要企业实现信息化

企业的决策需要以企业的各类信息为基础,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候,需要对企业的全部信息进行深入的掌握与分析,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可能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实现企业信息化后,通过“云平台”将各种信息汇集到一个平台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方便查阅企业的信息,并且信息的分类也比较清晰,便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往年的信息分析其决策的科学性。

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 企业信息化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益

企业的信息化能够实现企业管理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企业在现有的资源内实现整合,通过优化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等实现对企业管理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外界的了解情况,进而及时根据外界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决策的科学性。在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前,也就是说企业的产业结构常常是以高消耗、低收益为主的;而企业实现信息化后,企业的决策方式有了很大的科学性、企业根据信息资源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向高效率、高增长、高效益的产业发展。同时,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解放大量的人力资源;企业信息化可以简化企业管理中间环节,降低因为中间环节的繁琐造成的信息资源的浪费与各种商机的延误。

2.2 企业信息化降低了企业成本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环节中的人力资源的支出,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运转率,因此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借助高科技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与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其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工作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科学性;最后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为企业的产品营销环节节省了大量的费用。

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支撑及建设内容

3.1 信息化建设的平台

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构建企业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都是依托企业大数据库建设或者云平台的构建为形式,云平台是帮助企业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云平台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孤立弊端,企业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源的享用,同时企业通过此平台将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储存,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因为如果企业单独发展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借助云平台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回报率。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设内容

办公自动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当前4G或3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人员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办公自动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员工登入、修改密码、个人办公以及管理等功能。日常办公:就是企业的员工以及管理者通过自动办公系统进行相应的企业管理,比如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的查阅、工作事宜的审批与分析等;企业管理:对不同的管理人层授予不同的管理权限,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动化办公系统给付的权限执行其权利,比如利用计算机系统优化人员配置等。

3.3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就是企业管理者可以进行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分析、掌握产品的销售以及库存情况、产品生产管理、企业投资的规划,也可以及时查看产品的生产情况、企业中的各种资源的消耗情况;各部门通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很简单实现其职能,如仓库管理员可以记录出入库零件、产品的情况作为以后查询浏览、统计、盘库的基础信息,帮助企业人员分析出企业管理或运营的薄弱环节等等。

3.4 外勤工作人员管理

企业的日常销售以及对企业分支的管理都需要外勤人员的管理,因此对外勤人员的管理是提高企业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措施。外勤人员管理主要包括:位置管理、考勤管理以及报表管理。通过信息化可以随时了解外勤或分支机构工作人员的位置(状态),以及通过信息化对外勤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考核,避免外勤人员不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外勤人员工作的时候其在面对一些复杂事情时要做出快速反应,而一些决策可能会超出外勤人员的权限,这时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及时调取需要的数据,让企业的管理者根据外勤人员的报表等做出科学的决策。

3.5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一方面要求“以客户为中心”追求信息共享,完善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优化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流程,构建新型管理系统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另一方面,CRM实施于企业与客户相关的业务领域,使企业与客户保持一种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建立客户驱动的产品、服务设计和向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优质服务,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销售。

4 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效能提高的措施探索

4.1 加快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企业制度的保障,因此需要加快企业现代制度的改革步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首先,企业要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因为信息化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受到企业管理制度的限制,因此要转变企业的管理制度;其次要鼓励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通过上市操作规范企业的经营模式,推进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2 构建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模型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对企业的技术进行现代化处理,而是要从整体上实现企业信息化改革,因此企业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进行科学设计,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具体就是企业的业务流程要以实现其信息化为目的,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特点而变化,惬意的组织结构也要逐步向扁平化结构发展。

4.3 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应用的技能培训

企业信息化实施需要企业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企业要提高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让他们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增强对使用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技能;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培训,让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形成浓厚的氛围;最后要积极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资金支持增强信息化建设的软件、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

4.4 提高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2013年方圆集团荣获“2013工程机械信息化应用优秀企业金奖”荣誉,其获得此项荣誉是因为其在管理中应用云平台进行企业管理,云平台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方圆集团云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平台和一种模式,即“应用平台”、“支撑平台”和“商业服务模式”。

4.4.1 “应用平台”包括计算、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应用平台的工作重点是对CAX/PDM/CAPP/ERP增加功能和系统优化,建立统一的应用共享平台,建立集团管理驾驶舱,建立决策反馈系统;改进和扩大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规模。

4.4.2 “支撑平台”建设是在企业中心机房、网络、服务器等基础上,利用虚拟技术建立符合“云”应用要求的资源优化共享的硬件平台。在支撑平台上,进行网络改造升级,加强硬件建设,对服务器、工作站等硬件设备进行采购,建立虚拟服务器,建设集团数据中心,建立大型存储及异地备份系统。

4.4.3 “商业服务模式”是根据集团云应用方式的转变,建立方圆信息化应用新的商业模式,其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在线租用服务和运维及托管服务。

5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能,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其信息化建设系统,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东杰.浅谈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0(7).

[2]何祖联,董艳.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优化研究[J].时代金融, 2014(3).

[3]王杰敏,叶羽萍,刘艳.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8).

[4]金世伟,李一军,李剑锋.企业信息化效能评价模型研究[J]. 商业研究,2006(1).

4.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研究论文 篇四

1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的特点

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是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信息使用者通过图形界面和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的相互作用,评价和优化检索结果,从而提高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达到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目的[1]。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空间数据以图形或者图像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出来,让用户明确数据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有利于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理解,而且还使用户信息检索操作更加简便,有效地提高了检索效率。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实现了过程―结果的全程直观展示,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2图书馆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2.1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传统的检索方式主要是检索者利用馆藏期刊、书目索引和各馆自行编排的馆藏目录卡片实现相关信息的查找和翻阅。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信息检索也开始利用通信设备和存储信息的计算相连,实现联机检索。各大型图书馆依托因特网成功地开发和应用了多种服务项目,其中最具优势的服务项目之一当属网络信息检索技术。迄今为止,在Internet上功能完善的信息检索工具主要有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广域信息网和万维网等。Internet技术将海量服务器连成一体,实现了分散信息系统向整体化集成的重要转化,通过在馆内建立Web网站OPAC,实现了信息使用者快速检索各学科信息的目的。

2.2图书馆检索技术存在的问题

现有数字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主要是运用主题目录分类和搜索关键字来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相较于传统检索方法,新的信息检索方法为信息导航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信息归类和维护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更新也很不及时。第二,关键字检索使得搜索结果涵盖大量无用信息,用户很难直接查找到与自己意图相吻合的信息。第三,大部分图书馆Web站点缺乏明确的定位,不具备自己的特色,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馆藏书目查询,很难直接检索文献,用户难以快速、正确地找到所需信息[2]。第四,文献数据库著录未能统一,规范性差,资源共享不完全,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第五,检索工具缺乏检索词控制,大多数采用自然语言标引,无法实现人工标引的甄选。第六,站点管理水平有限,系统运行稳定性不高,加上信息工作人员普遍水平不高,英语水平较差,难以达到网上浏览器查新的水平,使信息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3可视化技术在信息检索方面的具体运用

3.1本体概念和应用

3.1.1本体的定义和作用本体涵盖了概念模型、形式化、共享等含义,通过抽出客观世界中的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出的模型,所体现的是相关领域共同认可的知识,应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本体的`建立就是为了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相关知识的共同理解。具体来说,就是本体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通用语言,使领域在不同的系统和模型之间实现相互集成和转化。

3.1.2基于信息检索的本体应用多信息的检索和集成是本体的重要运用领域,信息多就容易出现不同信息源在表达上存在差异,所以就必须建立一套共用的信息语言,不仅可以减少信息转换的难度,还能建立统一的信息集成模式,帮助信息使用者搜索到期望的知识点,并将所搜索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概念补充,从而在数据集成里面查询到最终需要的资源。由于本体具有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语言的能力,所以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2内容检索

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载体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信息多样化不断深入,图形、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不断涌现,致使以文本方式进行检索的技术弊端日渐凸显。为此,内容检索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文本检索技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该检索主要是利用融合了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检索的效率,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检索手段。

3.3可视化信息检索

3.3.1可视化信息检索的内容和优势可视化信息检索包含两方面内容:检索过程可视化和检索结果可视化。相对于其他信息检索技术,可视化信息检索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增强用户的认知能力。可视化检索通过人类对图片处理的较强能力,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空间的、图形的形式后,以直观的方式供用户浏览与分析,不再需要进行语言处理,从而减少人的认知负担。与此同时,检索结果的可视化,可以揭示文档中看不见的语义关系,通过一些空间属性如距离、长短、大小等来表示文档的相似性,可以便于用户快速地找到相关的文档,也方便用户理解检索到的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高用户的认知能力。第二,信息检索过程透明化。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对用户而言是一个不透明的黑箱,用户提交了提问式后,系统怎样分解用户提问式、怎么匹配提问词和标引词、怎样得出结果等过程对用户而言都是不透明的,因此用户也无法对系统内部处理过程进行控制。一个可视化的信息检索环境使检索过程变得透明了,包括文献与提问的语义关联关系、文献与文献语义关联关系、信息发现过程、检索的显示等。这使得用户的检索更加容易、有趣,也大大增加了用户对信息检索过程的控制能力。第三,方便用户进行信息浏览。在可视化的检索环境中,用户检索信息如鱼得水,各种各样的可视化检索技术充分利用了人们对图像处理的能力,既可以显示检索的核心信息,又以各种方式忽略或隐藏周围的细节信息[4]。当用户点击检索结果时,可以很快发现感兴趣的领域,并且根据检索结果的语义关联性研究相关兴趣领域,从一个兴趣领域里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兴趣领域,同时还可以来回自由地在相关的兴趣领域寻找相关信息,这是传统的信息检索所不能实现的。第四,提供良好的人机对话和交流环境。信息检索过程应该是一个多回合的人机对话和交流过程。可视化的信息检索将人的因素引进系统内,在检索中可以发现检索结果之间的关联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检索,不断获取所需的信息,也可以获取到相关领域的信息,这将会鼓励人的参与,促进人机对话,改善人机交流。第五,提高检查率和查准率。信息检索可视化是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可视化提高了信息相关性判别的效率,扩展了信息相关性判别的手段。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界面与网络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交互,评价检索过程中每次检索的结果,优化提问或查询,从而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3.3.2信息检索可视化的相关技术信息检索的可视化涉及信息检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其中可视化技术的实现以映射技术和显示技术最为关键。

(1)映射技术主要就是把数据从多维空间映射到2维和3维空间,以便成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据。在此主要介绍自组织映射和潜在语义标引两种映射技术:自组织映射是通过模拟人脑对信号的处理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神经网络,目的就是把录入数据或信号的各种特点加以抽象和归类,使其保持拓扑结构的有序性,当类似信号输入时就会通过映射反映到相应维度空间;潜在语义标引就是通过统计方法寻找词与词之间的语义结构,通过奇异值分解,将文档向量投影到较低的维度空间,实现数据的有效转化。

5.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研究论文 篇五

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管理效能

中共东西湖区委政法委

近几年来,东西湖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以强化 “小旅店、出租屋、黑网吧”管理为突破口,整合力量,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探索重点复杂场所流动人口管控新模式,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区刑事有效警情连续两年大幅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2010年获得湖北省先进平安区称号。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突出重点,增强主动意识。

东西湖地处城乡结合部,紧邻汉口主城区,特别是近年来,全区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流动人口一方面成为全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社会管理的难度。据统计,全区共有工商企业1.8万家,仅2010年,新增加注册资金的老企业和新引进企业达到2000多家。旅店、出租屋、网吧达到1.65万家,流动人口达到11.3万余 1

人。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我们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切实加强“小旅店、出租屋、黑网吧”等重点复杂场所的管理,着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关注为关爱。过去,我们基层干部常常认为这些场所往往是藏污纳垢之所,普遍存在“难以管、不想管、不会管”等现象,存在一定的治安隐患;现在,我们充分认识到,流动人口与东西湖区的人民,在共同建设东西湖的同时,也应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这既是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转变社会管理模式的需要。

二是变管理为服务。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区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区长汪祥旺等领导多次调研,及时从“人财物”等方面全力支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区政法部门在“两实”全覆盖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居住证管理制度,采取开通服务热线、民警送服务上门等形式,完成了居住证办理目标任务,嬴得了外来流动人口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三是变被动为主动。过去,我们习惯在这些场所发生治安案件之后,才进行查处和管理,工作比较被动。现在,我们针对重点复杂场所的不同治安状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将重点复杂场所划分为“一般、关注、重点”三个层次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对“重点”类的业主派驻专班督办,限期改变面貌;对存在严重违规经营、藏污纳垢问题的,实行

“一次性”死亡法;对严格自律、为综治工作作出贡献的,及时兑现奖励,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态势。同时,每月开办法制教育班,每季考评奖惩,掌握了工作主动权,有力推动了重点复杂场所及流动人口的管控工作。

二、整合资源,夯实管理基础

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为此,我们十分重视资源的整合,调动起各方积极性参与重点复杂场所的管控工作。

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建立由区综治办牵头,公安、工商、城管、计生、文化等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种团体和组织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统一领导、依法行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区依法自治、行业协会自律、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每月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分工协作,情报共享,实现管理与服务并重、机制互联、功能互补、力量互动的多元化管理服务模式。

二是构筑立体化的防控体系。把人防做强,紧紧依靠社区群干,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组织义务巡逻队、安保队员、协管员等“三队三员”力量,落实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把物防做实,组织对流动人口、出租屋重点区域进行围院改造,加装防盗网、门禁系统、停车棚等基础设施,实现物理空间隔断,落实封闭式管理;把技防做牢,推广安装视频监控、红外报警器等技防设施,提升智能化防范效能。共落实人防力量1563名,增加车辆23台,投入物防、技防建设经费9000余万元。

三是打造亲民务实的服务新平台。成立区、街、社区三级群众服务中心,有效整合了党员活动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生服务、社保、民政等部门和战线的资源和力量,及时为流动人口开展各项服务,增强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千方百计确保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社保、计生服务等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为创新社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强化信息手段,提升管控效能

信息化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一项重要的手段。近几年,我们以信息化应用为抓手,通过覆盖全区的信息网络,强化流动人口的源头管控。

一是强化信息全采集。按照“建设、整治、规范”的思路,在全区旅店和网吧全面安装实名登记系统,特别是针对旅业式出租屋数量大、规模小、经营起点低的特点,借鉴电话银行系统功能,自主研发“一电通”终端登记系统,使用方便、比对迅速、报警及时。同时,不断拓展流动人口采集渠道,在153家中介机构、寄售行、建筑工地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场所部位应用该系统,织就多层面、全覆盖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网络,实现了流动人口“实时、实名、实数、实情”登记录入,信息采集率达95%。在此基

础上,充分运用自主研发的“重点人员动态管控系统”,紧紧抓住本地及流入重点人员身份信息、背景信息、轨迹信息三要素开展分析研判,按照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实行动态管控,分类处置。

二是强化视频全监控。我们把复杂场所视频监控作为“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重点之一,在布点上向旅店、网吧和出租屋集中的小区倾斜,在“三类场所”周边安装监控探头320个,在“三类场所”内部重点部位由业主自建安装监控探头1260个,并统一接入城市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对复杂场所的全天候监控。

三是强化网上全巡查。对“三类场所”实名登记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在线情况及数据上传情况,实行每日网上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对未在规定期内整改的,一次警告,二次责令停业,三次取缔经营,先后取缔三类场所76家。

6.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研究论文 篇六

随着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增多,物资采购量增大,电力企业针对招标

工作在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商家入围,评委选取,评标定标,合同管理等方

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不规范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招投标环节进

行监督。本文论述了电力企业在招投标环节开展效能管理的关键实施环节及

相关保障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效能监管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效能监察 招投标管理 商业贿赂

O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基础建设项目不断上马,但

由于市场体系尚未完善,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渐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现象时有发生,“豆腐渣工程”增多,这给党

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工程建设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是一种最

具危险性的权力腐败,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从源头上预

防和治理。

招投标管理效能监察是企业内部的一项专项监督,是推进企业

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监察工作融入企业管理,服务于企业

改革发展,促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2„31。通过对

企业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在招投标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和能力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和效益等进行监察,能够有效地减少招投标环节的商业

贿赂行为,从而保证企业招投标过程的“三公”。

1电力企业招投标管理现状

随着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增多,物资采购量增大,电力企业针对招

标工作在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商家入围,评委选取,评标定标,合同

管理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不规范的问题。随着《招投标法》等相

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极大地规范了招投标管理活动,但在实践操作过

程中,企业的招投标管理工作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4,51。过多的行政

干预,操作程序不规范或随意简化、对投标单位审查考核不够、投标

结果轻易更改等情况时有发生,大大削弱招投标机制所应有的效能。

在招投标活动中,由于一已之私,招标管理单位往往对招标管理的法

律法规及制度程序置之不理,采取如下的违规行为: 化整为零,逃

避招标。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逃避招标,将达到招标起点标准的项目

或金额进行分割,使得分割后各部分达不到招标起点。②半招半定,只招其一。只对部分项目展开招标,其他部分则按设计变更或追加项

目发给关系户或擅自采用邀请招标方式。⑧表面虚假招标,实际直接

发包,或泄露标底,与投标单位串通投标。④招标文件不规范,文件信

息不清晰、不具体,导致招标文件内容存在明显差异而缺乏可比性。

⑧评标不公正,过程不公开,搞暗箱操纵,对关系户和其他投标方区

别对待。

与之相对,投标单位为了中标有时可能采取以下不正当行为

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或非法手段谋求中标。②投标单位互相串通,彼此达成协议,出现陪标、轮流中标的现象或借机抬高标价,损害国

家和招标单位的利益,削弱、限制了正当的竞争,伎招投标流于形式o ③投标单位挂靠现象严重,有些投标单位不具备要求的资质和能力,就采取借用或挂靠等方式谋求参与投标,中标后再转包或分包,获取 利益。

过多的行政干预,操作程序不规范或随意简化、对投标单位缺乏

审查考核、轻易更改投标结果等情况的发生,大大削弱招投标机制所

应有的效能。因此企业的招投标工作全过程必须控制、监督,开展招

投标效能监察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内部需要,也是防止违法违规行为

发生的有效措施。

2招投标效能监察对策

2.1重点监管内容

2.1.1招投标活动前期相关工作的审查:①检查是否具有完善

招投标活动的管理制度;是否严格履行相关制度中对招投标工作职

责的规定,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②检查在制度框架内的项目是否

进行公开招标,有无将公开招标的项目拆分、规避招标的行为。⑧检

查是否存在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或歧视性对待潜在投标人,限制

正当竞争的行为。④检查公开招标项目是否按规定发布招标公告,邀

请招标项目是否按规定程序确定潜在投标人。⑤监察标底编制工作的保密情况。

2.1-2招投标工作具体实施情况的审查 ①检查招标工作中是

否执行“招标、评标、定标”三分离原则。②检查有无虚假招标,是否存

在影响评标活动公正、公平的行为:是否存在以其它方式干涉招标的行为。③检查参与招投标活动的各方是否存在相互串通、以权谋私、商业贿赂等行为。

2-2可采用的方法 效能监察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方法有过

程参与法、资料分析法、评价审核法等。

2.2.1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指监察部门对招投标管理所

制定的规章制度,做出的各种决定、命令,发布的各种文件、工作计划

以及各种账目、单据、统计报表等资料进行查阅,通过核对及分析研

究来正确评价招投标管理活动。其中,监察部门对收集的数据要反复

核实,必要时应请有关权威部门认证,防止出现差错。

2_2_2过程参与法 监察部门为了充分保证监察对象正确履行

职责,有效防止和控制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直接参与招投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对招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而监察部门在此过程中

需要保证其监察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只是参与过程,而不能代替、包

办和执行业务部门的具体工作。

2-2.3评价审核法 这是指监察部门对招投标管理活动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进行审核,以评价其管理效能的方法。即对企业招投标管

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用状况,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所达到的预期效果进行比较,进而给出评价。

上述方法可以通过组合在招投标工作各阶段中加以利用

2.3具体对策

2.3.1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规范工程项目发包工作 开展招投

标效能监管前有必要做到四个明确规定:一是明确规定实行招标的范围。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应实行招投标的范围外,还应对可以不实行公开招标的项目作出具体的规定,防止借此之名

规避招投标。二是明确评标过程中的具体打分标准,对投标企业的资 质等级、业绩大小所给的分值应作出合理的规定。三是明确规定中标

价合同实施管理办法。行政主管部门娶对中标价合同实行跟踪管珲,做好信息反馈、行为调控、决算审计等,杜绝通过变更设、增加工程

量,导致工程决算远超概算情况的发生。四是明确规定对违反招投标

制度行为的处罚方式。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

有关规定,对规避招投标、搞私下发包、领导干部插手工程招投标等

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理。

2.3.2创建招投标监督管理体系和监督保证制度 组建招标监

督人员库,选派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监督库成员对招标工作全过程

监督,形成了组织严密的招投标监督管理体系,从而保证招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制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

体系实施细则、惩防体系考核办法、招投标监督管理规定、效能监察

办法、招投标活动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监督约束制度,形成用制度

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运行机制。

2.3.3突出招标、投标环节的检查和监督 在招标活动过程中,监督人员应通过检查项目审批程序、招标或谈判文件等,审查招标项

目是否是公司规定的必须招标的项目,是否按规定进行招标;可以不

招标的项目是否通过审批,更重要的是多渠道掌握不招标项目或谈

判项目的相关信息,防止招标单位将项目以化整为零或拆分的方式,逃避招标。此外,还要检查招标文件的制作是否符合公司的相关规

定,设有标底的项目,是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标底在开标前保密。监

督人员应通过全程参与,及时与招标人就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及时提出有效意见,对于出现的违规操作,予以当场制止。

开标过程中,监察人员参与开标会议、宣读招投标纪律,并进行

现场监督。评标过程中,当评标专家进入评标现场后,监察人员将评

标纪律和保密要求作为评标工作手册内容,随评标工作手册一起发

给每一名评标专家。同时,开标和评标的记录资料,必须有现场监察人

员进行签名。最终定标阶段,招投标部门要将附有评标结果、评标说

明及招投标书说明等信息的资料报送监察部门进行审核和备案。在具体监察中,监察人员获取招投标文件、会议记录、开标记录等有关

文件资料并对其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核,确保招投标工作的“三公

原则。

2.3.4加强招标后合同签订及执行情况的监督 招标结束后,监

察部门应继续对中标合同的签订及执行情况实行跟踪式的监督检

查。一些企业往往比较重视招标的过程控制,却忽视了对招标后发出

中标通知书、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及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在没有监督

控制的情况下,随意变更招标结果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招标人与中标

人签订的合同并不符合招标文件或者与招标会议上所承诺的内容不

一 致;合同执行情况与合同所规定的条款不一致,如交货期、数量、质

量的验收及服务等未按照合同约定执行等。这导致招投标仅仅流于

形式,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应重视事后监督,对合同执行情况监

督检查,并监督合同执行过程中是否有非法转包、分包问题,是否有

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3保障机制

3.1思想保障 抓好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政教育,提高关键岗位人

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是有效遏制企业发生腐败现象行之有效的措施。

电力企业在开展招投标效能监管时,应把廉政教育的关键点放在中

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和从事关键岗位的工程管理、人事组织、物资采购

等管理人员。一方面,通过开展廉洁从业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和关键

岗位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签

订责任书,加强相关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如组织中层及以上领导干

部与分管领导签订《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责任书》;组织关

键岗位人员与纪委书记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提高自身拒腐防变能力。

3.2组织保障 组织到位,形成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突出效能

监察的主体地位,抓好组织协调,形成监督合力,是加强和改进效能

滕察工作的关键环节。工作中,公司及所属单位应坚持把效能监察作

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企业领导班子和相关

职能部f-]2导为成员的组织机构,每年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效能监察

工作汇报,对效能监察的工作安排、问题整改、效能评价、表彰奖励等

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督促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3,3人员保障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是搞好效能监察

工作的关键。效能监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知识要求高、覆盖

面宽、涉及部门多、组织协调和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这些都要求

从事效能监察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水平和专业知识,具备较

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首先,在成立效能监察小组时,监察部门应选派

工作能力和事业心强、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担当此任。其次,公

司及各基层单位要通过举办学习班、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对从事效

能监察工作的人员进行学习培训,重点进行效能监察专业知识的培

训。最后,监察组人员应注重学习与工程相关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

识,自觉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以适应效能监察工作的需要,适应公

司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敢于监督,勇于负责,较好地发挥了职

能作用。.

3.4制度保障 切实把效能监察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形成闭环的监察管理体系,要搞好效能监察,必须走监察、整改、再监察、再整

改之路,直到被监察的工作进入正确的轨道和规范的管理程序。

在开展招投标检查效能监察工作时,应努力做到 “监察一批项

目,堵塞一些漏洞,完善一套制度,推进一项工作”。结合开展治理商

业贿赂专项工作,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查,关注制度的完善

性、系统性,修订并完善如《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物资采购制

度》、(-r程招标制度>等一系列企业内控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规

范员工从业行为,规范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制

约机制和自律机制,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条件和土壤。

4结论

招投标管理效能监察是企业内部管理上的一项专项监督,是推

进企业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从管理入手,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

正,防范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维护企业利益和当事人合法效益,发挥 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是应进一步完善招

投标环节的监管,从源头遏制商业贿赂行为,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

7.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研究论文 篇七

1 党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意义

(1) 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党员干部培训效率的有效措施。党校是培训领导干部的重要机构, 党校图书馆则是为培训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学术机构。推进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可以加速更新图书馆信息资源, 为党员干部接触新的理论知识提供便利的渠道, 通过及时掌握与传递最新的信息数据资料, 实现党校教学以及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开展的重要渠道。党校作为党的理论研究以及宣传工作开展的前沿阵地, 具有明显突出的舆论导向作用。推进党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可以更为便捷、快速地传递党的理论体系以及大政方针, 促使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借助于网络化、数字化的图书馆, 及时掌握党的理论思想研究工作的状况, 提高党的理论宣传效果。

(3) 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党校图书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基础保障。通过在党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借助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建设, 将党校图书馆所蕴藏的巨大的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共享利用,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推动党的理论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前进。

2 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党校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近年来, 党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是制约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原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 部分党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络平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体系建设所必需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全面, 导致党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最起码的物质保障。

(2) 信息网络建设水平较低。现阶段部分党校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水平较低, 图书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检索使用还没有实现数字化, 数据库与网络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这不仅造成了图书馆管理工作整体水平较低, 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图书馆服务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3)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不足。由于对于党校图书馆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图书馆管理队伍的整体知识水平较低, 甚至不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或者是操作信息系统软件。此外, 图书馆管理部门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力度不足, 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3 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实施策略研究

(1) 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加大。推进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首先必须确保基础设施全面, 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齐全。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硬件设施, 主要包括机房服务器、互联网接入设备、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辅助设备。软件设施则主要包括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系统、图书馆行政管理系统等软件。只有确保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配备齐全, 才能为党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2) 依靠党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的建设推动信息化的开展。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当前图书馆管理以及技术发展的趋势, 其建设的基础在于信息网络的建设, 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共享, 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与共享。对于党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的建设, 可以结合校园网络的建设, 通过设置大规模的、交互操作模式的图书馆数据资料库, 汇集党校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 同时建立完善的资源检索与电子存取渠道, 确保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汇集整理、共享使用渠道畅通。

(3) 党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为了提高党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在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应该注意创新党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提供全面、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为宗旨, 对党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对于党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应该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面性、信息资源检索使用渠道的完善、数据网络平台功能的多样化、信息数据资源更新的时效性等方面的建设作为重点。

(4) 高素质、高能力的馆员推动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能力与党校图书馆信息化能否顺利开展息息相关, 因此为了确保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通过培训以及再教育的方式, 提高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使其除了具备图书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工作能力外, 还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以及信息管理系统, 进行图书馆数据资源的采集、整理、上传以及系统维护等工作, 以满足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

4 结语

8.学校图书馆网络化管理效能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图书馆 网络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004-02

21世纪的今天,一场前所未见的新的革命正悄然兴起,这就是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革命时代。对人类而言,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和陌生的课题,它的来临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又将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新世纪?这一切已现实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对于网络化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它、观察它、认识它,而在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往往是与计算机通讯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网络化革命绝不仅仅是一场计算机技术革命,它的兴起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网络化的特点在于给网络结构提供一种横向联系。网络中的成员都是无等级差别的。网络中信息传递没有等级差别的损耗。当然等级制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化的兴起不可能取代等级制,而只是影响改造传统的等级制管理体制趋于平缓,减少间接层次,提高效能,并作为一种补充,在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之间提供横向联系。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信息与物质、能源并重,成为人类社会三项基本资源。信息资源在信息化社会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图书馆如何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需要,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各项工作,这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迫切需要思考和实践的新问题。

一、建立图书馆信息咨询网

为图书馆咨询服务界的同行提供一个相互沟通、交流信息的渠道,提供一种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方式,利用网络的整合力量,开发利用图书馆的人才、设备和资源,也直接决定着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图书馆网站24小时为用户传递数字化信息的同时,随时会接受用户提出的问题,就象用户随时上图书馆会提出咨询一样。为满足这种需要,图书馆WEB站点必须建立功能先进的疑难问题应答系统,保证用户在访问图书馆站点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能得到迅速、准确的答复,消除用户的距离感,减少用户的等待感。系统应自带智能信息库,能对读者提出自动给予回答或转给专家后给予回答。还可以通过本系统向图书馆推荐新书、好书,有利于馆读双方的交流。有特别需要的读者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解答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和文献传递,如及时为他们送上新书目录等,使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成为图书馆链接外部世界,获取、交流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强有力工具。准确掌握科技前沿动向的需求,电子化、数字化等多媒体,图书馆还须依托现代科技结晶,改进自身的服务方式,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变书刊资料的收藏成为文献信息的集散地,从只提供被动的借阅管理服务转变为主动提供文献等任务,深化服务层次,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使服务内容从实物的占有变成信息的共享,服务方式从本地面对面到异地的远程联机信息服务,信息资源从文字扩展到图像、声像和影像,从印刷型到各种载体形式,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求。

二、实现网络化,建设参考咨询工作的信息源

要真正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有效的可持续增长的信息源是当务之急。信息资源是参考咨询工作,及至整个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只有实现网络化,以网络中心调控各个网员的藏书建设,避免重复订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给参考咨询工作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源。将会使我们的的工作更具操作性,更具广泛性。网络学术资源的揭示目前大多数搜索引擎只是做到了对网站或网页加以搜集和连接,或者只提供简单的说明文字。从读者的要求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读者依然无从得到站点的具体内容,无法加以判断和取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进行逐个访问和查找所需的内容。真正的导航要反应出站点的类型、主要内容和特色,对资源进行深层揭示,并加以适当的评论和推荐,以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调整以图书馆为中心信息服务模式转向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拓展电子信息服务项目,建立起动态的图书馆网站,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三、实现网络化,建立协作关系,实现信息和人材资源共享

信息开发要协同作战,要由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协调,调动图书馆系统的人力物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合理分工各网员,搞地方文献信息。各图书馆凭借各馆的优势,调动各馆的信息研究开发人才,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广泛的信息资源。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效率和发展,图书馆正由传统的服务方式向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服务方式转变。大部分工作将以提供各种数据库与文献为主体。人材是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要有一批素质好、能力强的开发人员才能保证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才能保证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开发成果,才得以更好更完美的建立起图书馆参考咨询信息网。

其实网络化管理的效能还有很多,这里不做一一列举。既然如此,我们就当扎实细致的做好这项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教研和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上一篇:党员大会程序下一篇:小班语言故事雨天里的多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