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精选8篇)
1.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一
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徐小春
(甘肃省泾川县梁河初级中学)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它不仅要培育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而且还应有效提升学生应用语言以及高效阅读的能力。在进一步深化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急迫而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使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呢?
一、指导学生全面把握文体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成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识记相关的文体知识,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阅读的切入点,理清阅读的思路与方法,切实提高阅读的成效。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现代文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文体知识,再通过这一部分知识储备要求学生深入地探究课文。例如,在教授学生《孔乙己》这一篇课文时,首先应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将文章中的典型人物找出来,并梳理发生的事件与人物活动的环境。借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小说的三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而情节常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环境又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主人公进行方法性的探究,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像是对于“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部分就是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也就是所描绘的人物姿态、神情、容貌等。教师再要求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其他方面进行总结,像是对动作、心理、语言等的描写,并且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文章的结构,以使学生掌握行文方面的知识。在学生把握了小说的文体知识及写作方法后,以后的小说阅读中,一定会从三要素入手仔细阅读探究,减少了盲目性,阅读的成效一定会大大提高。
二、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效朗读,把握诗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成效
语文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文章之美难以直白地描述出来。古代诗词中的人文性资源十分丰富,都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作者的审美观,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悟,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再者,这些诗词歌赋有着强烈的美感,也蕴含着浓烈的情感。教师启发学生对经典古诗词进行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切实享受到文章之美、语言之美。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时,应当要求学生富有情感地、大声地朗读,这样,在声情并茂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从而比较自然地融入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诗词文学的熏陶,最终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例如,在指导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词时,应当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这样,学生可以在充满节奏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作者同情黎民百姓的强烈感情以及对国恨家仇的悲痛之情,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会理解这首诗词的内涵,这样的阅读成效必将是深广而久远的。
三、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成效及语文素养
创造性地复述,要么是改变课文的人称加以复述,要么是转化成其他的体裁来复述,也可以单一地以扩充课文内容的方式来复述。例如,在指导学习《心声》这一篇课文时,可以有重点地让学生练习复述。在学生初次阅读文章之后,先让学生对课文的情节进行简单的复述。一开始时,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好,要么是抓不住主体复述欠缺、要么是嗦重复、要么是照本宣科,之后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握住六要素进行复述,或将自己当做“李京京”创造性地复述,如此指点,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复述的技巧,可以顺利地将故事复述下来。在进行复述的基础上,学生不但对文章的情节会有所把握,也会使自身的语言表达技能得到锻炼提高。复述这种新式的阅读技巧非常适宜于故事情节丰富的课文,在指导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从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除此之外,教师要求学生练习复述,需要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总结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提高阅读成效的同时,也能够显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优化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成效,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事实证实,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阅读教学指导,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与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才。怎样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4)。
[2]邱焕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J]。学周刊,2012(26)。
2.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二
一、指导学生诵读名篇佳作,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要充分掌握教材中的名篇名句,找到那些优美的文章词句,用其规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既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可增强学生的阅读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创设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多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的名篇和佳作,体会深奥的道理、丰富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着读,体会着读,久而久之,学生的欣赏能力越来越强,阅读语感越来越强,自然阅读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丰富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日常教学中,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活灵活现的教学情境, 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地创设情境、精美图片,生动视频,富有旋律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自觉地走入汉语文学之中。如在讲授《荔枝蜜》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学生创设了一幅蜜蜂酿蜜图,告诉学生:蜜蜂为了酿一公斤的蜜,要在一百万朵的鲜花上面辛勤飞行、酿造。学生一听,内心感触很大,蜜蜂是一种多么辛勤的小动物,由于对蜜蜂的兴趣很浓,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下面的学习就顺理成章。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马上了解了蜜蜂的学习动机。这样就为学好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情境创设,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三、以指导学生自己会读书为目标,优化课堂阅读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
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要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准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出声朗读再采用画线法标出各段的主题句或者导言,找出全文中的总结性段落等。
2.精读课文 ,深入研究理解课文知识 。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文特点思考、自主探究,体会知识的内在含意,善于抓住不同的情境分析研究文章的内涵,从变化中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分析、自主选择、自主评判的机会。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强硬地要求学生按照你的理解接受, 这样自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不要让学生强硬地接受,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才是精读的关键。一个好的提问比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质疑、小组解疑、集中答疑解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默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观点,更好地感悟文章内容如学习《热爱生命》一文,虽然此文简洁,但深含哲理,若强硬告诉学生是什么哲理,学生会感到生硬而不能理解,在精读课文之后可以设计让学生互相说看法和想法, 在精读之后和同学的交流中,学生就可以品味文章的真理。通过此文,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其实语文课文是包罗万象的, 很多课文, 教师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实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生活、生存教育,这样精读后,文章主旨就了然于胸。
四、激发学生投入情感,置身于作品之中,从而体会阅读的乐趣,提高能力
阅读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阅读者来说,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读什么就像喝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读过之后不久就会淡忘。现在的初中生生活在物质较丰富的优越时代,生活的斑斓,音像制品的大量出现,特别是卡通漫画等的走红,造成许多学生心态浮躁,不屑于动脑子思考。他们对身边的事情过于冷漠, 在追星或欣赏流行歌曲时却群情激昂。生活给了他们养尊处优的权利,也使他们失去了体验人生丰富情感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感慨学生进入不了作品的情景。比如读《白毛女》选场时,有些学生对黄世仁、穆仁智的奸诈、冷酷觉得好笑,对杨白劳的胆小软弱觉得好笑,课上能笑出声来。讲《最后一课》时,有的学生对韩麦尔老师悲愤的心情无法理解,课上居然笑出来,造成较尴尬的场面。
3.如何提高初中新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篇三
一、初中新生的语文阅读现状调查
笔者在所任教学校的七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人数为360人的阅读现状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鲜明的结论:①大部分学生甚少阅读,只有极少数学生偶尔阅读或经常阅读;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比课内阅读更差;③课外读物中,课程辅导类和漫画娱乐类书籍比文学类书刊的阅读状况要好一些。
从上表可以得知: ①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还停留在肤浅的层次。②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实现自主钻研。
由此表可见,阅读对象的偏差、阅读方法不正确等因素直接导致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
4. 造成这种阅读局面的根源。在与被调查学生的了解中得知,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文本少、阅读指导严重滞后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其中阅读指导的缺乏更是导致语文阅读质量低下的直接原因。
二、如何提高初中新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 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让学生由“要我读”到“我要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兴趣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大量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张。如学过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鲁迅的《社戏》可以让学生对比《故乡》。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可以巩固课内知识,而且能够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第二,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因性别、性格、爱好、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教师推荐课外读物应注意因人而异,喜爱文学的可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好奇心强、对理科知识兴趣浓厚的可多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则建议他们多读一些名人传记,等等。
第三,阅读容量要适当,循序渐进。在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太多,这样学生才能读得了,读得好。如果让学生望而生畏,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第四,不断激发、深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生年龄较小,兴趣来得快,消失得也快,教师应围绕读书活动采取诸如手抄报、故事会、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得以巩固和提高。
2.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西方也有类似的论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教师是永远也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得益。引导阅读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技巧也不少,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之前及时加以传授。应该让学生掌握“速读”与“精读”这两种方法,并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一篇课文开始应通读浏览,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基本思想感情,然后开始“精读”,精读的时候要随时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关键的词句,精美的词语,生字新词应圈点、勾画,疑难之处,心有所感的地方,应批注。这种阅读方法要在教师具体反复的指导下,学生才能逐步掌握。
3.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七-九年级阶段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同样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一,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推荐优秀的课外书。开卷未必就有益,读书要有所选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质兼美的书籍刊物。
第二,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的习惯。
第三,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
4.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篇四
文言作品中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它们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理解文言词句,这是学习的前提
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这已是 归纳,学生不但掌握词语的各种含义,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一举两得.文言虚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孟子二章〉〉这篇课文中广大师生的共识。首先教师在备课时最好对文中出现的实词作一个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时可重点地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在讲课时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语境,把在文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词语,或与前面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该词词义进行比较、归纳。
如在《愚公移山》,“之”字在文中有不同含义,“告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于帝,”“跳往助之(代愚公)”;在《为学》中,“吾欲之(动词,到)南海,何如?” 通过比较,介词“于”的意思有多种, “所欲有甚于(介词,表比较,比)生者 ”, “管夷吾举于(介词,表处所,从)士,”,“万钟于(介词,表人物,对)我何加焉”。
掌握文言虚词对于了解句义的变化,掌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对其归纳掌握。
另外,还要掌握词类活用的有关知识,如使动、意动、被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如“君将哀而生(使``````活下去)之乎”,“不耻(以`````为耻)下问”,“又安敢毒(怨恨)邪”等。这些知识是正确理解句义的关键,必须予以重视。此外,还要掌握一些文言句式。
一是判断句。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主要有“是”,还有“为”“谓”等,但古代汉语中往往不用“是”,主要通过特定句式来表达判断的意思,如“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翻译成“刘备是天下闻名的英雄豪杰”;有的句尾用语气词“也”表判断,构成“`……也”句式,这类句子的主语后面,又常常用“者”表停顿,名词谓语后面用陈述语气词“也”字结尾,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式,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如“陈涉者,阳城人也”,翻译成“陈涉是阳夏人”者也不必翻译出来。
二是被动句。它表示句子的主语是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古汉语常用被动词有“于”、“乎”、“为见”、“被”和“为……所……”结构,还有的被动词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判断。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被)人。”(《孟子》)),“不为(被)酒困。”(《论语。字罕》, “范雎为须贾所馋。”(〈〈论衡〉〉),“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三是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上句义才完整.如“(郑人)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四是倒装句。倒装的成分所表示的意义往往是句子所强调的,感情色彩强烈,学习是要留意。翻译倒装句时要注意调整句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句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强调成分“甚矣”是程度副词,表现了智叟对愈公嘲笑、轻视和自己目光短浅、愚昧无知。还有一些特殊句式。总之,这些句式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我们一定牢牢掌握,并能抓住他们的特点,理解他们的作用。
掌握一定的文言词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勤归纳,多记诵,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含义,学会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
5.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篇五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6.如何才能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篇六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 《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7.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七
一、消除心理障碍, 培养学习兴趣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不理想, 主要原因还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心理障碍。现在的学生没有养成读古书的习惯, 他们普遍认为文言文阅读枯燥无趣, 认为文言文脱离现实, 没有实际意义, 学习难度太大,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形成畏难心理、应付心理、急躁心理和厌倦心理等心理障碍, 而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所以要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应先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种种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良好的学习心理。
要克服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 我认为应该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借助多媒体, 充分使用视频、图片等来丰富和加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感性认识;然后把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尽可能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 如巩固基础法、对比法、联系古今法、歌谣口诀法等方法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教育, 引导其认识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和学习策略, 给予更多地关注和指导,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态度决定一切,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只要教师尽心教, 学生用心学, 文言文就不难学。
二、重视朗读和背诵, 培养文言文语感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 充分显示了对文言文阅读的重视。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朗读和背诵是培养文言文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朗读的过程是眼、口、耳与大脑等器官共同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只有各种官能得到激发, 感悟能力才可能形成。
在背诵的过程中, 不但积累了文言文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及各种句式的变化, 也有利于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 同时还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要义,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随着朗读篇目数量的增加, 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重视归纳和积累, 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 归纳和积累也是十分必要的。文言文知识比较多而且比较琐碎, 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地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和重点词类, 在分析和比较中找出深藏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方法,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
虽然《大纲》中要求掌握150个文言实词, 但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主要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 一个词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 在学习时, 应该引导学生随时总结, 不断深化。一般来说, 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 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来加以判断。
2. 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词的难点在于那些古今都有的、但是在意义上却有着较大变化的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 有的词义缩小了, 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3. 通假字。
通假字指的是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 而这两个字的意义本来就不相干, 只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并不多, 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 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 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 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 这是文言文实词的特殊用法。常见的情况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二) 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的数量并不多, 但使用率高, 且用法灵活, 不易掌握。《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 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 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 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 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 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 另有兼词“焉”等。通过对虚词类型的划分, 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了。
(三) 把握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 我们只要掌握不同的几个部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1. 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主要借助判断词“是”;文言文中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而是借助于“者”、“也”、“为”“乃”、“即”等词来表示判断。
2. 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借助被动词“被”;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于”、“见”、“为”、“被”等词来表示被动。
3. 倒装句。
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运用, 但是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 主要有: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4. 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来看, 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要把握以上的文言知识并不困难, 只要平时注意, 及时归纳和总结, 就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没有人生来就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 更何况是距离我们千年之久的古文字, 但只要我们用心去阅读、去领略, 我们一定能够有所提高。当然,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还是要继续关注文言文的教学, 探究更多的有效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在分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文言文教学的参考意见以提高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8.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祖国的语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急增的社会,也是阅读的社会,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和谐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是长期以来,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却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是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读,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解读。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活用现有教材。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取舍。(注:现在初一初二使用的新教材这一矛盾已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可初三用的仍是老教材)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2.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读者》等杂志,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又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在结论,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许多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学生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贯说这是一个爱虚荣的人所得的教训,是个人的悲剧。可却有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推荐阅读:
浅论语文教师如何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07-26
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性11-04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06-27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08-17
如何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08-26
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09-06
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09-03
如何提高自身履职能力06-18
如何提高学生审题能力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