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尾艺术(精选8篇)
1.课堂结尾艺术 篇一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摘 要 古人论文讲“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完美的结尾,会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尽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心理铺垫。本文阐述了课堂结语的设计艺术,期望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结尾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完美的结尾,会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尽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1归纳式结尾――提纲挚领法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式结尾就是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
例如在讲《木兰诗》一课结尾时,笔者让学生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这样,就巧妙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照应式结尾――前后呼应法
这种结尾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次考虑课前提出的问题,使课堂结语与课堂导入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笔者先提出天赋与后天教育哪个更重要的疑问,结尾时再归纳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前后浑然一体,显得自然流畅。
3悬念式结尾――悬念吸引法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第一课时在扫清字词障碍后,顺势提出“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的结语,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迁移式结尾――课外拓展法
孔子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讲完课之后,教师不停留于课文,而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在学完《杨修之死》一文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历史对曹操评价众说纷纭,世称‘奸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其它故事谈一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在学习《夸父逐日》之后,笔者总结道:“提到神话,人们立刻会想到古希腊、古罗马,想起雅典娜、阿波罗,想起维纳斯、丘比特。其实,中国的神话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任何其它地方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故事大多集中于《山海经》一书,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同学们在下课后纷纷找来这本书进行阅读。
5比较式结尾――比较鉴别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如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出师表》:“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这样通过比较,既总结了新学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准确,掌握更透切。
6煽情式结尾――升华情感法
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增强求知欲望,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余音缭绕,催人奋进。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
例如教学《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当讲解课文结束时,我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朗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然后,播放国歌,学生齐唱国歌。
这样的结尾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让心灵随诗人创设的诗情荡漾。
总之,结尾无定法,好在巧用中。成功的课堂结尾,要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成为学生游向知识海洋、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使学生感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有的如截奔马,戛然而止;有的如响炸雷,振聋发聩;有的如撞洪钟,余音袅袅。它能给一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甚至是叹号、问号、省略号,让课堂锦上添花。
2.课堂结尾艺术 篇二
一、归纳小结法
教师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小结, 以增强学生记忆, 加深理解,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如, “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学完后, 归纳为如下几点:2个作用 (滤过作用、重吸收作用) , 2 次毛细血管网的形成, 3个比较 (血浆与原尿、原尿与终尿、肾动脉中血液与肾静脉中血液) ;1 种疾病 (肾小球肾炎) , 3 点意义。这样, 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零碎分散变为集中, 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化、完善化。
二、设置悬念法
给学生设置悬念, 主要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有一种似懂非懂、不能满足的心理, 这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堂课讲完了, 笔者按所讲内容设疑, 能达到“课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激起学生课外探索的兴趣。
如, 学习了“蚯蚓”这节课后, 笔者提出这样的假想:“如果把蚯蚓放到太阳光下, 结果会如何?”下课后, 学生进行了讨论, 有一部分学生预习了昆虫后才找到了答案:因为没有外骨骼, 蚯蚓会由于水分大量被蒸发而死亡。
三、比较异同法
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生物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生物课的结尾就要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构成知识网络。
如, 讲了“乳房生物反应器”, 人类利用乳房生物反应器生产产品有许多好处, 其中就有一个是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从而强调保护地球, 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另外, 还应处理好这堂课结尾与下节课导入的衔接与呼应。
四、事实震撼法
在生物课堂“收尾”时, 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 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 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 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也是生物课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如, 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 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 喜欢采集昆虫, 制作生物标本, 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 做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 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 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 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并于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 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 被恩格斯赞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 从古至今, 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 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 报效祖国。这样, 学生既受到理的教育, 又受到情的感染, 情理交融, 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幽默风趣法
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 是生物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会厌倦。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 则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收尾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 会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例如,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可编成如下歌诀:能用低镜勿用高, 操作规程要记牢;禁手抚摸目物镜, 擦镜纸擦效果好;勿乱转焦转换器, 载物台保洁干燥;取送镜时轻拿放, 右手握臂左托座;对光观察先下上, 先低后高最基本;实验完毕复原样, 送回原处保存好。
总之, 结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一种艺术, 其中奥秘无穷, 方法很多。教师不能在教学内容讲完后就匆匆结束, 草草下课, 应该认真研究并设计结尾,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 篇三
一、总结性结尾
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归纳,给学生完整、系统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结课方式。正如苏格拉底在费得罗斯谈演讲结尾时说的:“对于演讲的结尾,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说总结性地将所讲过的内容再重复一遍。”课堂的结尾也需如此,有的教师能巧妙地采用归类、列表等形式,对所教内容归纳总结,有的教师则会通过学生的复述来进行归纳总结等等。虽然形式有别,但目的是一样的。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小结时是这样提问的:“今天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家做客,你们开心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再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寥寥几句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及关系进行高度概括,钧立提要,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悬念性结尾
在教学中,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來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用设置悬念的方法,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急切地等着下一节课。这种结课方式很好地把上、下两节课联系起来,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在教学《认识整时》一课时,我拿出钟面把时针指在3和4之间,分针指除十二以外的任意地方,提问“你能说出这是几时吗?”把困惑留给学生:“请同学们先回去开动脑筋想一想,明天把你们想的结果告诉老师,好吗?”通过一个不整时钟面,让学生提出问题,又让学生自主研究,去领悟时间除了整时,还有其他时刻,这样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去探索解疑。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做到了讲授内容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三、延伸性结尾
所教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外向课内延伸、扩展,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
例如在《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的结尾,我作了这样的延伸:请同学们到超市去调查物品的价格,有条件的话可以拿自己的零用钱买一、两样物品,并作好记录,计算出任意两件物品的价格和。这一课后实践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能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生活性结尾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1. 提问:学会观察物体对我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帮助?2. 课件欣赏“四不像——麋鹿”“狮身人面像”“庐山风景图”,感受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字的眼光观察世界,同时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一堂课成功与否有一定的标准,但我们不能仅拘泥于标准,数学课堂教学结尾远不止这几种方式,而且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方式。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其操作过程(导入、实施、结尾)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教学过程的艺术不仅要求开始能引人入胜,而且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如果我们能巧妙设计课堂结尾,则会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富有后劲。
4.成功演讲的结尾艺术 篇四
(1)要总结观点。
只所以要总结观点,是因为一般的演讲者会不知不觉地使谈话范围涵盖得很广泛,以至于结束时,听众对于他的主要论点究竟在何处仍感到有点困惑。实际过程中,演讲者往往有种错误的想法,认为自己所讲的观点在他们自己的脑海中如同水晶那般清楚,听众也应该对这些观点同样清楚才对。而事实证明,往往并不尽然。
(2)请求采取行动。
成功的演讲者在讲演中说最后几句话时,会号召听众采取行动的时间已经来到,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就要开口要求,要求大众按自己所说的采取行动。不过,请务必遵从以下原则:一是要求他们做明确的事;二是要求听众做能力之内的反应;三是尽量使听众易于根据请求采取行动。
(3)简洁而真诚地赞扬。
采用这种方式,就是要使听众感到愉快、高兴,并对前途充满乐观。但是,为了充分收到效果,演讲者的态度必须很真诚。不可阿谀奉承,不可夸大其辞。这种方式的结尾,如果不能表现得很真诚,反而让人觉得虚伪,效果就不好了。
(4)幽默或诗句结尾。
在所有的结尾方法中,幽默或诗句是最能被听众接受的了。前文中的相关叙述已指出了幽默对于口才的重要性。演讲者如果能在结尾中充分、灵活地运用这种手法,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短句或诗句作为自己演讲的结尾,不仅能表现出你个人的独特风格,更能够产生美的感受。
(5)结尾达到高潮。
5.浅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 篇五
六盘水市水城县第四小学
郑 勤
摘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精美动人的导语很重要,丰富恰当的结尾也不容忽视,授完一篇课文,教师作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突出的印象,是上课的重要环节。总结高度概括,突出重点、难点,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拉曳多姿,增加深度,上完一篇课文,更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化疑释悬。久而久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创造性,同时教师也拓展了教学空间。
关键词:语文课
结尾
“虎头豹尾”人们通常用这个词来强调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非常重要。同样,上好一堂语文课,精美动人的导语很重要,丰富恰当的结尾也不容忽视。当前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后者则可以完善深化新授内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教”而“不教”,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求教于行家。
一、概括总结,联想深化
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授完一篇课文,教师在课堂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或结合板书的形式,系统地让学生记忆知识要点;或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突出的印象,是上课的重要环节。总结高度概括,突出重点、难点,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增加深度。如上完《父亲的菜园》一课,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反应深刻主题的角度进行总结,要求学生细思细写自己对“父亲”的认识。教完《西湖的“绿”》,可从作者描述的艺术手法角度进行总结,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写祖国、家乡美丽河山。通过这样的总结,可促使学生对学过的新内容、新知识进行反刍加深思考,加深印象,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比较对比,想象创造
有比较对比,才有思索想象,有丰富的思索想象的空间,就会有无限发现创造的机会。科学史上的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多少杰出人士,用事实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简朴的真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把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上完一篇课文,更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上完《小珊迪》一课,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想象小珊迪去换零钱到小珊迪死的情景,让他们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感人的情节。
三、巧妙过渡,由引及彼
教学的连续性、知识的相关性决定了前一课的“尾”往往与下一课的“首”紧紧相连。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因此好的课尾往往要能承上启下,既结束上一课,又为下一课创设好势头和情境,还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上完《猫》,可以这样结尾,猫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课后请大家读读下一课,《雪猴》,看你们能发现什么。我觉得这样结尾,巧妙地由上篇课文过渡到下一篇课文,达到了布置预习的目的。
四、巧设悬念,延伸扩展
新课结束时巧设悬念,就是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获取知识掌握能力,保持急切、渴望追求的心态。一堂课的结尾,应巧设悬念,催人思索,成为学生游向知识大海,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教师往往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一课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将课内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布置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化疑释悬。久而久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了思考能力,培养了创造性,老师也拓展了教学空间。
如课文《2030年的一天》内容结束后,可以设问,这位英国作家对今后的生活进行了畅想,那么,30年后的一天究竟会不会是作者笔下的这番景象呢?学了这篇课文,你打算怎样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呢?请你写出自己心中的《2030年的一天》。经过这些设问,学生回两次聚思凝神,扩开思维的大门,大胆想象,合理地延伸推理,从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的结尾艺术奥妙无穷、多姿多彩,作为语文教师,就得为这一艺术竭心尽力,使你的课堂锦上添花、回味无穷。
6.课堂结尾艺术 篇六
湖北董云オ
俗话说:“会说莫过于会问。”在一定的语境中,问得巧,问得活,问得妙,常能获得常规语句不同的艺术效果。古典诗歌中,或反问,或设问,以问句的形式结尾,同样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体味到多种艺术美感。
一、激发丰富的想象
问句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反问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语气强悍、有力、畅快;设问则不是真正有疑而问,而是虚晃一枪,蓄意创造一种情景,自己来回答问题,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正符合古典诗歌“终不许一语道破”与“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艺术表现要求。古诗经常在诗情抒写到将尽未尽的时候,突然用问句收住,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去思考,去领悟,从而获得多种艺术美感。孟浩然的《春晓》小诗,初读时似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其艺术魅力不在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以问句结尾的艺术手法。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作者抓住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情感片断来启笔,却又不铺展开去。在从听觉的角度状写春色后,即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问句,把读者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在反复的诵读中,会不自觉的感到:那繁盛的春意仿佛就展现在眼前,萦回在耳畔。古诗中,这种问句结尾是很多的。如“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二、增强诵读韵味
在诗歌结尾,问而不答,由读者自己去领悟,就很容易产生余音绕梁之妙。明谢榛《四溟诗话》论诗曾说:“凡起句应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钟所以有不绝于耳的余音,是因为它不是实体,有足以使撞击声产生共鸣的空间。诗亦是如此,写得太实,就无余味可言。问句不直说实话而有读者思考问题的`空间。这样,结尾运用问句就会产生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如唐代陈玉兰的《寄夫》一诗:
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全诗四句有一个共同特点: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这两句十分逼真地表现出了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后两句又写出了少妇寄衣时的内心活动。“一行书信--千行泪”,“一行与千行”强烈对比,极言纸短情长。“寒到君边--衣到无”用与前三句不相的句法,采用虚似,揣想的问话语气,让读者窥视到少妇极为焦虑的心理活动--严冬正在和我寄的寒衣赛跑啊,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不知我寄的寒衣到了没有呀!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又以问句收尾,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调,把那哀怨、缠绵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问句形式在古诗中同样有很多。如《杂诗》(无名氏)“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又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状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ァHTH〗
三、强化鲜明意象
古典诗歌中除了那些客观的物象(即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形象--意象。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形象,它是通过清晰的物象,熔入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认识,使读者能够以这种形象见于形、得于心,会以意。这就是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意化为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诗人的心志情思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赋予了更多主观色彩,但仍然能为人感知的具体物象。这种意象一旦运用到问句中,其意象更为鲜明,情感更为深重,欣赏效果更为明显。如王维《杂诗(其二)》:
君知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一位身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朋友,急于了解故乡情况的急迫心情。但这首诗更令人叫绝的是在结尾,它运用一个问句,仿佛故乡值得怀念,就是窗前那株寒梅。让读者仿佛感到值得作者思念故乡的,仅就是那株寒梅。这一问,令读者不得不思考,这株寒梅是不是蕴含着他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也正是这一问,让读者从那特定的“寒梅”物象中仿佛看到他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领悟到他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7.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篇七
在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环节时, 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课堂结尾时教师需要画龙点睛, 提纲挈领, 把零散的新知识加以概括和总结, 将知识系统化, 帮助学生更新知识体系。二是注重激发兴趣。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堂通常采用表演或游戏结束教学。教学在结尾环节应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创造一个平台,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实际交流中, 使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 进而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结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活动式结尾
在课堂结尾处, 教师可以安排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趣味活动, 以激活学生思维, 促进其知识的迁移。结尾处的活动要有别于课堂中安排的活动, 活动应全面涵盖课堂所学的内容,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 从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化。
活动式结尾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竞赛式活动。竞赛式活动既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 在课堂中进行了一系列同类单词的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在课堂的结尾环节设计一个摘苹果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都有一张印有几个箩筐的图纸, 每个箩筐上分别写有不同类的单词, 如fruit, colour, vegetable, job等。
要求学生在每箩筐内填上属于该类别的单词, 筐内单词最多的小组获胜。这个游戏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单词, 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单词。
2.调查和访问。以调查、访问的方式结尾是巩固和扩展本课所学句型的一种好方法。例如, 在学习了四年级下册中“How much is it? It’s…/How much are they? They’re…”等句型后, 在课堂的结尾处可以安排一个“野餐”活动,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运用三年级学过的句型“What wouldyou like? I’d like…”, 调查本组组员饮食方面的喜好;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份食品价目表计算出此次“野餐”活动中饮食方面的预算;最后由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做汇报。在课堂结尾处安排一个与课文句型相关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真实的情境之中。
3.表演式结尾。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一堂课的学习, 虽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单词和句型, 但有时仍不能灵活运用;教师便需要在该节课结尾时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让学生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表演式结尾的具体做法如下:学生分组合作编排短剧, 剧情可以是己学过的课文情景, 也可以是自己创设的情景, 但在短剧表演中必须运用本课学过的单词和句型。这样, 学生既复习了所学内容, 也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 练习式结尾
练习式结尾适用于低年级的字母教学课以及高年级阅读理解课。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字母, 对字母书写还非常陌生, 因此仅凭教师的讲解不能对所学字母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 教师就需要在课堂结尾时留出练习的时间, 当面指导学生书写字母,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小学高年级英语课文的篇幅开始变长, 难度开始增大, 有时还涉及一些语法知识。在课堂结尾时, 适当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如果时间充裕, 教师还可以对练习进行讲解, 以便于学生及时纠错, 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发散式结尾
在学生掌握了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 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帮助他们开阔思路,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大有益处。
例如, 牛津小学英语4bunit 8中有there be来描述教室里的物品, 学完这篇课文后, 我让学生事先画了自己的卧室, 用there be的句子向小组成员描述自己的bedroom.每个人都争着说, 在笔者的引导下, 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五六年级的G板块, 这是一个总结相同发音的板块, 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自己去再想一些与所给词发音相同的单词, 在小组中展开竞赛, 看看哪组说得多, 学生想得单词比较多, 发散式结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巩固了学生已学的词汇。
四、 回味式结尾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饱满的情绪和丰富的知识.课堂结尾时教师应把握时机, 围绕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从而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 在牛津英语3bunit2中笔者向学生提问:Do youlike computer?学生回答:yes.于是笔者把这一问答编成了一首歌谣:
Computer, computer,
Do you like computer?
Yes, yes
I do, I do.
8.初中数学课堂结尾艺术探微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35-01
课堂教学是由导语、主干和结尾这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结尾对教学活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有效利用课堂结尾时间,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结尾艺术之开展,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运用归纳式结尾,训练思维的集中性和发散性
集中思维是指对一个方向或一个目标,展开深入研究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运用信息,对某一件事情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追求的是问题答案的集中思维;为了寻找到问题的答案,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运用多种信息进行分析、联想和思考。因此,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数学教学思维训练的重点。
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归纳式结尾的方式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和发散性。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结尾时,运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图示和表格,对本课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重点,也能使学生学会集中思考问题,以及运用信息分析、综合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直线和圆的位置、在不同位置中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数目、如何判断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总结出直线和圆有相交、相切、相离这三种位置,并且在这三种位置中公共点的数目由两个、一个到无,并且可以根据d
二、运用悬念式结尾,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悬念式课堂结尾方式,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所谓悬念结尾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和本节课或者下节课内容相关、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种“不愤不启”的心理状态,诱发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总结新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时,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对本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时,布置如下的教学任务:向学生发放直径1米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对折,可以沿着圆的直径方向折,也可以沿着弦的方向折,然后比一比谁折叠得最高。通过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并且启发了学生从多种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在折叠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折叠最高?这与这节课所学到的圆的什么知识有关?在折叠过程中,折叠线和圆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并思考,发现只有沿着弦的方向折叠,折叠才会最高。这样的教学,为本课所学到的圆的性质和垂径定理知识进行了巩固,在训练学生探索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时,也为下一节课《直线和圆的关系》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运用讨论式结尾,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区别事物的性质所开始的。因此,求异思维对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求异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学会去比较,因为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别,才会区别到事物的多种性质,从而正确认识事物;求异思维的形成,是在对有联系、繁多的具体材料开展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出性质相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为了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教师可以开展讨论式的课堂结尾方式,让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展开多种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其对某一问题发表多种见解,让学生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训练其思维的求异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可以在课堂结尾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性质、判定、定义等方面,讨论“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似多边形”和“全等多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在求异思维中建构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课堂结尾时开展思维训练,能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启迪数学思维、承上启下的作用。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如何在课堂结尾中开展思维训练的有效形式,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责编 林 剑)
【课堂结尾艺术】推荐阅读:
小学课堂教学艺术10-12
民族民间艺术走进课堂09-01
英语课堂语言的艺术性06-30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论文10-25
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心得体会09-04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论文09-25
语文课堂教学移情艺术初探论文10-05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11-06
交际框架下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07-21
谈音乐课中的课堂艺术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