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过当概念之我见

2024-07-21

防卫过当概念之我见(精选9篇)

1.防卫过当概念之我见 篇一

聋校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

吴玉花

【摘要】: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必备知识。聋校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聋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聋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和聋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聋校

物理概念

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必备知识。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概念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有声语言的缺失,聋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对于综合性强及抽象程度高的概念,聋生在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困难会更大。因此,研究聋校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帮助聋生正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便成了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生动直观,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引入得恰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要领有着直接影响。聋生由于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较差。因此,概念的引入一定要符合聋生实际,要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兴趣。聋生有了强烈的兴趣,便会主动地、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获取知识。如在讲“蒸发”概念时,可以问学生晒衣服时发现衣服干了,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就干了,这两个现象中“水”到哪里去了?通过聋生平时生活中已有的认识,猜测水可能到空气中去了,从而引入“蒸发”概念;在讲“惯性”概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直观再现刹车,加速,转弯时的画面,让聋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概念,贴近生活,聋生比较容易接受;在讲压强时,请聋生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让他们亲身感觉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通过聋生自身的感受引入压强的概念。这样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探其究竟、寻找现象背后规律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形成概念

概念的引入,仅仅是提供感性的认识;而概念的形成,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入抽象思维。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局限,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存在着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表象的贫乏而不稳定,对概念的形成非常困难。而物理概念内容的抽象,教师难以准确地用手语描述和讲解清楚。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时,除了通过实验和举例分析形成概念外,还可以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把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创设情景简化成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便于聋生认知的感性材料,让聋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基本内涵,从而准确地形成完整的概念。例如在讲水能风能的概念时,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再现了遭受台风洪水袭击的情景画面,汹涌的潮水将海堤的石块冲掉,一头大水牛被巨浪冲走了,铁皮搭建的屋顶被飓风刮到了半空。看见这样的情境,聋生就会体会着海浪、大风所具有的能量,形成了水能、风能的基本概念。这种通过情境的创设实现对概念的感悟,比教师的反复口述和手语描述概念效果要好得多。总之,形成概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要把握概念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聋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

三、通过对比,理解概念

聋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困难很大,特别是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起来困难就更大了。因此,在教学中把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聋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将电阻与道路的阻碍进行比较:沙子土路和柏油公路阻力不同,好比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公路越长行走越费力,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公路宽行走起来阻力小,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这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学习电流时与水流比较、学习电压时与水压比较等等。

四、剖析异同,深化概念

聋生由于听力缺失,逻辑思维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于表象,所以他们对相似的词语和概念很容易混淆。为了使聋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明确概念中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一些类似的概念进行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不断深化概念。例如:“压力”和“压强”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要求聋生必须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就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通过实例让聋生知道,压力和压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压力是反映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用大小、方向、作用点来描述它,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是由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决定的。它们的联系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如果我们能对不同概念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概念

聋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牢固、不完全、不深刻的,所以只有抓好概念练习与应用,才可能加深理解,形成自然记忆,并借此促进聋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问题,使教学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聋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差,学习上有很大的畏难情绪,所以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例如:学过压强概念后,学生对压强的定义式P=F/S容易记住,而对压强的真正物理意义、本质特点,并不能很好掌握,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下列练习:将质量为2千克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物体放在面积为1平方米的水平桌面的中央,(1)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强;(2)将大小为5牛的力竖直作用在物体中央,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强;(3)将物体底面积的1/4伸出桌面,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强;(4)用大小为10牛的力将物体紧压在竖直墙面上,求墙面受到的压强。通过对压力和受力面积的详细分析,从而达到巩固概念要领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设计一些平时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聋生解决。例如:学过蒸发后,提出这样的问题:(1)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衣服放在向阳地方?并且把衣服摊开,为什么有风的日子干得快?(2)我们在夏天扇扇子并不能降低气温,但为什么觉得凉快?让聋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巩固概念要领的目的。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和聋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锦秀.《让聋校教学更贴近聋生生活》[J].现代特殊教育,2005(1).2、朱莉英.《生活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特殊教育,2008(3).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李君华 《谈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6年第10期

2.防卫过当概念之我见 篇二

一、掌握概念的实质

好多学生在学习概念时, 常常只知道死记硬背, 而不真正去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来, 就很难去运用概念, 很难在概念上有所挖掘, 从而给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带来难度。

我们在理解概念时, 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排除其他非本质属性。例如:讲解补角的概念的时候, 要抓住它的两条本质属性:1.具备两个角;2.这两个角的和是180°, 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 才能称这样的两个角互补。单独一个角等于180°, 不能认为它是互补的;如果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角的和等于180°, 我们也不能认为它们是互补的。那么, 什么是它的非本质属性呢?那就是两个角与它们所处的位置无关。

二、找出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数学概念的学习要注意相近和相似概念的区别。例如:全等三角形中有“对应边”和“对边”这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 “对应边”是对两个三角形来说的, 是两条边的关系, 而“对边”是指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是对某一个三角形的某一个角来说的。通过这样的比较, 就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还要及时归纳存在联系的相关概念。例如:绝对值、算术平方根、完全平方数这三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非负数。而在习题中, 它们往往结合起来以非负数相加等于0的形式出现, 强调这三个概念的非负性, 实际上就是教给了学生处理此类题目的方法!

三、讲清数学概念中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突出表现在其中的一系列规定。数学上的规定是前人在总结生产实践大量事实, 通过数学高度概括, 用优美的语言和简单的符号来表达的。例如:对于零指数、负整数指数的意义, 数学上规定了:当a≠0时, a0=1, a-p=1ap (p为正整数) , 这两个规定, 保证了公式am&#247;an=am-n (a≠0, m和n是正整数) , 在m=n和m<n时亦成立, 因而这两个规定又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通过这样讲解, 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定义是非常严谨的。

四、注意克服新旧概念相互干扰

新概念和旧概念如果存在相似或相近的要素时, 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 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 新旧概念会相互干扰。如在Rt△ABC中AB=3, AC=4, 求BC, 对于此题很多同学可能胸有成竹地回答:BC=5, 这是因为受到“勾三股四弦五”在学生思维中的负迁移的影响。以上这些错误的出现证明学生的定势思维非常顽固, 应及时纠正。

五、精选习题,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做到融会贯通

3.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本质特征;从具体到抽象;启发引导;避虚求实;对比辨析

【中图分类号】G630

数学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就无法听懂教师的讲解,无法学好新知识。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我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那么,怎样才能讲清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揭示概念——从具体到抽象。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上课时,我让每个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三项内容:①写出自己做的圆的直径;②滚动自己的圆,量出圆周的长度,写在练习本上;③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教师把结果一个一个地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甲圆:直径1分米,周长3.1分米,周长是直径的3.1倍。

乙圆:直径3厘米,周长9.4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5倍。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2、归纳概念——启发引导。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让学生仔细观察,找自然数的约数规律。告诉学生有三种规律,于是又启发他们看是哪三种?①一个自然数只有一个约数;②一个自然数有两个约数;③一个自然数有三个以上约数。在这个情况下,我再次启发提问:一个约数的是什么样的数?两个的是什么样的?三个以上又是什么样的约数?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大量感性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3、理解概念——避虚求实。

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中还存在“虚”和“浮”的现象,所谓虚指的是虚假,不实实在在地理解,“浮”即浮于表面认识,不能自觉深入去探讨其本质因素。例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学生常常说成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几,这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求一个比已知数多上几的新数,用加法求。后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相差多少,用减法求。这说明对概念的理解模模糊糊似是而非,不肯定,不透彻,这也说明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未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我教乘法分配定律时,当师生总结出“(a+b)×c=a×c+b×c”这一规律后,我马上板书“c×(a+b)”并问学生:“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定律计算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可以,因为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可以相互交换,积不变。”我又问:“a×c+b×c,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学生回答:“可以把算式中的c提出来,就是a×c+b×c=(a+b)×c,这实际上把乘法分配律反过来使用。”有的学生还能举例说明:6×10+6×20=6×(10+20)就是说10个6,加上20个6,等于30个6。这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比较深刻了。

4、近似概念——对比辨析。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除法中等分概念与包含概念、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我教了整除这个概念后,就让学生比较“整除”与“除尽”的异同。我先让同学看下面的算式:

(1)10÷2=5(2)56÷8=7

(3)40÷7=5……5(4)9÷5=1.8

(5)7÷0.2=35(6)6.8÷2=3.4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第(3)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当然不能说被除数被除数“整除”或者“除尽”;其它各题都可以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但是只有第(1)、第(2)两题被除数、除数是自然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两道题既可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又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除尽”包含着“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

4.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四

一、概念的引入与形成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数学概念类型较多,其表述形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概念要用不同的引入方式,最常用的方法是情境引入。所谓情境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对具体情境的思考和解答引出概念。如在引入“分式方程”这一概念时可选用如下情境:

1.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服装,乙每天比甲多加工1件, 已知乙加工24件服装所用时间与甲加工20件服装所用时间相同。甲每天加工多少服装?

如果设甲每天加工x件服装,那么乙每天加工 _______ 件服装,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是4,如果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比值是7 /4。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几?

如果设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那么可以列出方程: ____________

3.某校学生到距离学校15km的山坡上植树,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出发40min后,另一部分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全体学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速度的3倍,求自行车速度。

如果设自行车的速度是xkm/h,那么可列出方程:_____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解答上述问题并不难。此时,只要对所得方程共同点的分析以及与前面所学方程的比较,分式方程的概念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概念的理解与归纳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觉的、有意识的去理解概念。在理解概念时首先要抓住概念的本质。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即区别于其它概念的特殊性质。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含义是“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明确地指出了3点。(1)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次(3)方程(即它不是代数式也不是不等式)另为还有一点必须告诉学生它应是整式方程。其次要理解概念的条件,定义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它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所以我们要分析定义中的条件,能否减少或增加条件?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中有一个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果去掉这个条件,则二次项的系数可以等于0,此时,这个方程就不一定是二次方程,还可以是一次方程。这是我们做题时经常容易出错之处,因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了。

三、概念的巩固与训练

概念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巩固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巩固训练,才能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概念,从而灵活地运用概念。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 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例如在讲解了因式分解的概念后我编制了以下习题来强化对概念的巩固与训练

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1)ab+ac+d=a(b+c)+d;(2)a2-1=(a+1)(a-1)

(3)(a+1)(a-1)=a2-1;(4)ab+ac+a=a(b+c)

2.你能另外举2个因式分解变形的例子吗?

3.小明出示的x-1=x(1-1/x)变形是因式分解吗?

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准确区分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是两种互逆的变形。这样就能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

四、概念的联系与运用

数学概念之间往往都是有联系的,只有建立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概念不同表征之间的联系,才能透彻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牢固识记数学概念,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正方形”这一概念的内容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通过与矩形的概念及菱形的概念的比较不难发现,正方形是矩形也是菱形,因此它拥有了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 从中还可以获取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对整个数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努力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和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各种教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则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5.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五

【关键词】关键 实验 对比 推理

初中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它是学生思维的工具,是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敲门砖,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的定义、原理、反应规律、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力争圆满的完成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谈一些肤浅体会,以供广大同仁的斧正。

一、抓住关键,揭示本质

化学概念中的文字凸显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只有讲授概念时做到咬文嚼字,学生才能掌握基本概念。譬如,根据电解质的观点,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两字是学生理解此概念的关键。因为NaHSO4等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电离,阳离子H+产生,但同时也电离出阳离子Na+,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故尽管它的水溶液具有酸性,但不能叫作酸。因此,教师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务必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初中化学概念有简有繁,其含义也有浅有深,但无论什么概念,都有其关键。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概念之关键所在,才能突破事物的本质,学生才能深透理解,准确掌握。譬如,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作氧化物”。其中“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我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三个关键词,首先要求学生认真推敲和琢磨,然后用氧气(O2)、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水(H2O)作为例子,对照概念进行分析讲解,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二、借助实验,深化理解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时普遍感到抽象、难学,当面对教师的实验演示就感到好奇,探究热情显著提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譬如,我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时,不但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课本的几个实验,而且还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手撕碎纸和把纸点燃,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何差异?许多学生很快就能从观察到的实验中得出结论,即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又如:我在讲授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时,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外界条件(温度和溶剂量)改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会相互转化,因此在讲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两个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这类概念理解更透彻。

三、对比归纳,感知规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不少概念具有对立性,假如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原子、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纯净物与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与氧化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概念加以分类串联、归纳、整理,把相关的概念放在一起,然后串成知识链,进而编成知识网,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义。一个分子质量是多少,分子的种类、结构,在变化中的行为、形态、运动的原因,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等等,只有掌握这些才算真正掌握了分子的具体概念。当然,我们还应该在概念教学中将正例和反例有机结合,并将它们进行比较,从而有利于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增强概念学习的效果。其实,概念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石,不仅使学生学会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化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不断积累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概念,成为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计算推理,吃透原理

在初中化学计算能力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巩固化学基本原理,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譬如,我在“原子量”计算的教学中,首先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然后感悟原子量的标准和求原子量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定义推算和计算,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众所周知:学生死记硬背原子量的不是快捷的途径,即使多次记忆还是一知半解的。而固体“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让其感知固体的“溶解度”的涵义,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此前提下,再让学生计算固体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溶解度。

五、加强练习,温故知新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因此,教师必须强化训练,使学生对化学用语进一步理解,不能强求学生的理解一次到位,而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引导学生由浅及深、从易到难地加深体会,从而使学生达到“三会”:会读、会写、会用化学用语。我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抓住四个环节:其一,适度限时,提高速度;其二,准确理解概念,提高质量;其三,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性;其四,要持做题后的小结,归纳出同一类习题的解题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步提高。

6.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六

一、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基本概念之间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学习时不能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内在联系。如,分子与原子比较,相同点: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点: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又如,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元素是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联系: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使用中,要解释物质有关问题时,用元素的概念;解释分子有关问题时用原子的概念,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错误。

二、要理解概念的组成部分

学习中我们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溶质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只有将这四部分有机地合为一体,判断有关溶解度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错误。

三、从正反两方面讲清概念

例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四、剖析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詞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相同与不同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五、创设概念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初中学生正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元素”的引入:我们在媒体中看到这样的广告:“葡萄糖酸锌钙,补锌、补钙长得快。”这里的“锌”“钙”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分组讨论。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导入“元素”概念的教学。

总之,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进行处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中的概念。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第八中学)

7.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之我见 篇七

一、网络群体事件概念分析

网络群体事件是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特殊形式,是借助互联网实施群体事件的集体行为,它的发生和发展都符合群体事件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性群体事件之处就在于它更强调主体的公共性和对社会的反抗性,由于它实行匿名制,它给社会造成的舆论压力是比较大的。一些专家认为网络群体事件就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些群体利用特定的事件在网络空间中制造舆论来吸引公众的眼球,形成对社会系统压力的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态势表现出十分迅猛和影响范围大的特征。因此, 如果对网络群体事件解决不妥当就会危及社会的运行,网络群体事件也将成为社会转型期间要遭遇的一种普遍社会危机。

二、网络群体事件的主要 特征

1. 参与主体的虚拟性

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者的身份就是一个代码或者一个符号,任何人都可以以一个虚拟的身份在网上进行匿名活动。这种虚拟性掩盖了参与者的身份、年龄和性别等,使网络社会成为了一个任何人之间都比较陌生的世界,消除了彼此的猜忌和疑虑,可以毫无顾忌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来宣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也是网络群体事件容易走向非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爆发时间的短暂性

实际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征,网络群体事件的突发性表现更加明显,有业内人士称网络群体事件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可以不经过任何人的 审核就可以到达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的效果,一位网民如果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只需单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完成,由于互联网的传递速度非常快所以能够在几秒钟的时间内传遍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并且政府在控制网络信息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很容易发生网民互动的群体性事件。据统计,一个重大事件发生的2到3个小时之内可以在网上看到消息,5个小时就可以被多家网站互相转载,24小时之内的讨论就可以达到高潮,比传统的群体事件更具有突发性。

三、网络群体事件的治理 机制构建和分析

治理网络群体事件的关键是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目的就在于规范网络群体事件,让网络群体事件的正面效应得到发挥同时化解消极力量,规范一种积极的行为。预防机制的建立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利益协调机制。利益问题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追逐利益就是自身的利益需求,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利益团体不断发生冲突, 因而利益关系也需要调整,所以处理好利益问题是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途径。②构建相应的问责机制,政府要对权利的运行和官员进行问责。做好政府系统内部的自我监控和权力运行然后发挥其监督作用,这样才能避免个别矛盾转化为大面积的群体事件。

任何社会不存在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矛盾发生之后如何进行化解是建立冲突化解机制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渠道,政府要根据社会的形式对群众利益诉求渠道进行疏通和健全,强调干群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使群众的合理利益能够顺利表达实现沟通顺畅,从而使利益主体能够在有矛盾的时候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 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司法救济机制是化解利益冲突的最后防线,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强制性。司法机关应该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严禁司法腐败的现象发生。

8.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19-01

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种思维模式主要是采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揭示事物共有属性。数学概念代表的是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不是个别事物,因此数学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构成要素:

1、名称。名称就是用名词或符号来给概念命名。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小数、分数、方程等就分别是一些具体数学概念的特定名称。

2、例证。所谓例证是指能反映一类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数学概念既有肯定例证也有否定例证,一切包含有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叫做概念的肯定例证,反之就是概念的否定例证。

3、特征。特征是指可以反映数学概念特点的标志,一个数学概念既有有关特征,又有无关特征。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的关键特征,至于方程中用什么字母表示未知数、所含未知数个数的多少、未知数在方程中所处的位置等都是无关特征。

4、定义。定义就是用特定的词语(或符号)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作出科学的规定,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二、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

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的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描述性的概念,主要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内涵上下功夫。对定义性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讲明它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达到完善。即在引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1、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本质属性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教学时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讲了两点,一是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二是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

2、注意比较有联系的概念的异同。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如: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相同处是都有四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处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3、通过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中如果总是重复某种例子或图形,就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某些非本质的属性上去,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为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题的内容、叙述方式和图形的位置、形状应有适当的变化。如:讲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时,不仅让学生认识标准位置的图形,还能认识变换了位置的图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三、选择适当概念引入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概念的引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造数学学习的氛围和情境,这种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教师通过利用生动形象的引入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入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引入法、实验引入法和实例引入法等,这些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经常得到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相应的问题,教师虽然可以熟练地掌握这些方法,可是教师通常只是一种或两种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而每节课都使用相同的方法,可能会造成学生厌倦情绪的产生,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学经验,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探索新的引入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这样会更加有利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例如,“比例尺概念”引入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照相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照片上和你本人的大小有差别呢?为什么大小不一样,而照片中的你和实际的你模样却是一样的?”学生会回答:“模样是一样的,大小不同。”教师可以利用自带相机给学生照相,让学生踊跃上台当做教学模特,之后让学生亲身体会相片与实例的区别,并让学生量取照片和实例上的人物身高,使学生了解比例尺的概念。这样,教师可就以利用问题与学生互动,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另外,还可以通过一样款式的衣服不一样的尺寸、地图的实例等多角度地引入比例尺的概念,给学生一定的联想空间,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利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增强了概念的直观性,缩短学生与概念之问思维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给学生更多感性的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清晰的表象,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下一步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打下基础,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周佩青.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J].科技资讯,2006,28.

[2] 李星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评沦,2007 (2) .

9.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九

[关键词]化学概念 直观 辨析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88

化学概念是构成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化学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引导学生学好化学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构筑化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正确应用概念,这样才能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但从以往的化学概念教学来看,其方式方法还是较为单调的,多由教师讲授然后学生死记硬背,再借助练习巩固。虽然这种方式也可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基本结构,但却不利于学生理解其内涵。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正确应用概念,还得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概念的特点,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掌握概念,再进行针对性练习,引导学生迁移应用,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一、注重直观方式,促进形象感知

直观感知更多的是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化学概念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知的过程。应该说,直观感知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出发点,也是建构化学知识的基础环节。在以往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而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择和应用上较少。提倡以直观方式来引入概念,就是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生活或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和化学概念相贴近的素材,采用多种直观方式引导学生看、听、说、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性认知。

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结合所学概念,以模像或事物或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以“离子键”概念的学习为例,要让学生理解离子键,首先还得从离子化合物说起,故而教学中可借助“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思考该反应(2Na+Cl2=2NaCl),同时引导学生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用多媒体展示.借助语言直观方式对反应过程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提问“什么是能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由此得到“离子键”的概念。其次,要注重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如对“聚合反应”概念的学习,可从生活中所用的薄膜说起。很多学生都知道薄膜是用乙烯来制造的,那么,聚乙烯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得到的产物又有什么特点?由此演示聚乙烯的形成过程,结合反应分析其生成物的特点,从而理解“聚合反应”的概念。

二、引导合作探究,辨析对比理解

在课堂中,为压缩时间,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就较少,教师讲解后就是大量的练习。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对概念的本质进行探究,获得理解,然后再应用,这样效果才好。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目的就是要丰富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促进其对概念完全掌握。

首先,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命题形式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辨析,根据概念的本质进行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以“电解”的概念为例.其指的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这里需要注意,“电流作用”是电解的基本条件,实质是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在阳、阴两极失去或得到电子,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氧化或还原反应。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概念。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探究为例,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此时引入CuO和H2加热生成Cu和H2O的反应,引导学生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分析。此时学生的认知就产生了矛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化合价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加强针对性练习,拓展应用迁移

不可否认,在概念教学中,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只是进行机械而重复的练习,学生会感觉厌烦,失去兴趣。概念教学,重点在迁移应用,即要让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应用概念去辨析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而同类事物之间还存在非本质属性,故而在练习中就要提高练习的针对性,这样更利于学生迁移应用。

如教学“电解质”的概念后,及时追问:金属Cu和NaCl溶液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氧化钠水溶液能导电,氧化钠是不是电解质?在引导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进行辨析后,可采用判断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同时,要注重加强课堂练习,除选择教材中的练习进行外,还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或白编针对性练习。当然,必要的课后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概念教学后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展开课后练习。

上一篇:开端初三优秀作文500字下一篇:工作报告——201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