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心得

2024-07-23

高考备考心得(通用8篇)

1.高考备考心得 篇一

高考物理备考心得

【摘要】:高三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大家要好好把握住高三阶段,好好学习,备战高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物理备考心得,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今年物理的《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是高考物理复习的指导性文件,用《考试说明》精神去指导高三复习可以较好地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复习指导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学习,指导高三后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今年《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难度的界定更加清晰;“参考试卷”中的试题设计新颖,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诠释了《考试说明》对高考试卷的有关规定,更能体现能力立意的意图,更好地阐释了《考试说明》要求的难度与区分度,更能发挥引导高三教学、复习的方向性作用。

1.研读《考试说明》,对比了解2013年变化

福建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是今年普通高考的“风向标”,《考试说明》是福建省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迎考的参考标准。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考仍设置必考和选考内容,物理科与2012年比,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及难度基本没有变化。保持连续的稳定性。

物理

题型示例更换3道题

亮点解读:在题型示例部分的11道例题中,有3道与去年不同。其中,2013年的例2是新增的,2013年的例3与2012年的例2相同,2012年的例3不再出现。此外,例

9、例10也做了更换。

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和选考,考试范围与2012年保持一致。其中,选考内容要求考生在2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但不得同时选择2个模块。必考内容分值占90%(其中,力学部分约占45%,电学部分约占40%,光学部分约占5%),选考内容分值占10%。在全部考试内容中,实验约占15%。

2、搞好专题复习,应解决四方面问题

(1)教材重点,抓基础知识过关。高考中,对所学知识的考查,要求覆盖率达到70%以上,同时重点内容作重点考查。1.重点关注29个二级考点。考生应该按《考试说明》回顾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重点关注29个二级考点,这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有2/3的覆盖率。此外,为了避免知识点遗漏,建议考生对《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点梳理一遍,发现漏洞,及时弥补。

(2)高考热点。1.回顾物理思维方法的应用。例如,处理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体会这两个方法的互补关系;处理匀变速曲线运动等复杂问题时用到的等效替换法,体会分是为了合的逻辑关系。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的运动,电磁感应,功能关系等高考热点。

(3)归纳解题方法。特别是物理情景的分析方法,如动力学问题的情景分析中,应注重多维度分析,常需要把力跟运动分析与功跟能的问题相结合。因此,在第二轮复习阶段,一定要在复习巩固学科知识的同时,深刻领会学科思想方法,把握学科的特点,以适应高考要求。

(4)强化解题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物理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质量而非解题数量,故在解题中应强化解题思维过程,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思维层次,善于从一个问题的多个解题方向中,选取简洁的思维路径,得到问题的最优化。

6、开展有效训练,认真查漏补缺 通过有效训练习题,来帮助我们弥补知识体系上的漏洞和提高基本技能的有效方法。

做到严谨、精练、准确。训练要重点评讲,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一定要讲清、讲透,讲评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思维主线和解题技巧,并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

3、指导下一阶段的备考方向

1.认真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立足实际,抓好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最大限度争取有效得分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考查在高考中占的比例很大,而且是解决综合题的基础,是提高我校学生高考成绩的关键之所在。

2.加强基本方法、解题能力的训练。平时要注意训练读题能力、审题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列方程的能力、计算能力.3.综合训练的重点仍是学科内的综合,要能够将各板块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如把力学中的平衡、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联系起来,甚至是应用到电学中去和电场、磁场、电磁感应联系起来.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技进展。社会热点、关注身边的物理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往往会成为考查以能力立意的新颖试题.5.重视利用物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形结合、图表结合内容、物理模型构建能力的训练.6.指导学生应试方法,提高应试技巧能力。

【总结】:希望大家在高三阶段不要慌张,多总结,多练习。也希望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物理备考心得可以帮助大家。

2.高考备考心得 篇二

1.立足基础,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从近几年的试题看, 考查内容几乎都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例如, 细胞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遗传、生态学每年都占较大的分值。

2011年海南生物试题主要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遗传与进化、生命生活的调节、生态学、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技术及应用等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其中, 涉及遗传的分子基础的题目有第6、10、15、16、19、25、31题;涉及遗传的基本规律的题目有第17、18、29题;涉及光合作用的题目有第10、12、21、23、26;涉及生态系统的题目有第21、22、23、28题;涉及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题目有第1、2、6、27题;涉及动物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题目有第7、8、9、27题;涉及酶的作用和特性的题目有第5、11、14、31题;涉及细胞呼吸的题目有第2、3、4题。

2.能力测试是重点和方向, 主要依托学科重点知识进行

生物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 考试说明中明确地指出了四大能力要求, 即理解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 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 生物试题对知识的考查一是重理解, 强调知识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二是重应用,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科学技术,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能力方面, 则侧重于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的方法, 获取新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2011年试题在注重学科基础知识测试的同时更突出了能力考核这一特点, 其表现如下:

(1) 注重考查考生准确、完整地对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考查理解能力的同时, 要求考生要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从而能准确完整地对概念进行理解, 并综合运用知识。例如, 第4题以细胞内糖代谢过程为背景, 重点考查了考生对各种生物细胞呼吸相关知识的理解;第23题通过以南极冰藻为生产者的食物链的某些变化来考查考生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理解和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例如:第14题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本质及影响酶活性的相关知识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第11题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原理, 通过对突变前后的比较分析, 进行合理的解释、推理和判断等;第29题则要求考生能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出遗传病的类型和确定某些个体的基因型, 而概率的计算方面同样要求考生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3) 注重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涉及到对实验和探究能力考查的题目有第2、11、13、16、26、30题。例如, 第13题主要考查有关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及运输方向的实验预测和分析;第26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设计的理解和对不同处理的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4) 注重对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图表分析题正是对这些变化最好的考核方式, 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本试题中的图题有第4、5、26、27、28、29题, 主要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例如第5题, 考生必须理解曲线图中加酶后, 4条曲线所表示的意思, 才能对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

3.覆盖面广, 综合性强

2011年试题中, 模块内跨章节综合的题目有第3、7、23、28、29题, 跨模块综合的题目有第2、6、10、11、16、25题, 跨学段综合 (联系到对解题有帮助的初中生物知识) 的题目有第2、3、6、9、10、12、20、21、22、23、26、27、28题。例如, 第2题考查的酵母菌 (真核生物) 细胞中遗传物质 (基因) 的分布和酵母菌无氧呼吸终产物 (酒精和CO2) 跨膜运输的方式 (属于必修1的内容, 也涉及到初中知识) , 又考查了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属于必修3内容) 。

4.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

涉及到学生实际、生产实际和科技社会、生态发展的题目有第3、6、9、11、12、21、22、24、27、28、31题。例如, 关注学生自身健康的有第6、9、27题, 关注科技社会、生态发展的有第21、22、24、28、31题。

5.近三年来, 试题的开放性有所下降

高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太高, 区分度低与带来阅卷等方面的困难。填空和低开放度的简述式试题, 有利于增大思维量和客观测试考生的知识与学科能力。

例如, 2007年的试题开放性过高, 要求考生详细描述实验过程设计及实验现象分析的题目过多, 使试题区分度降低, 2008年和2009年在试题开放性方面有所改善, 到了2010年、2011年, 试题都出现了同一特点, 即在填空式的简答题中直接给出几个答案供考生选择, 大大地降低了难度。

二、以战略的眼光、科学的态度迎战2012年高考

1.依据课标和教材, 注重基础, 抓准概念;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近几年高考回归课本的趋势很明显, 主要考查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从2011年试题来看, 考试内容紧扣教材, 注重基础。没有超纲题、偏题、怪题。试题面貌熟悉, 基本上来源于教科书。因此, 复习备考必须依据课标、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夯实基础, 发展能力。

从2011年的考查情况来看, 许多考生由于在生物科学方面存在许多错误概念或不准确、不完整概念而导致失分。例如, 第2题有22%的考生误认为酵母菌是原核生物;第4题有39%的考生误认为植物细胞不能进行无氧呼吸;第8题有60%的考生误认为离子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第10题有18%的考生误认为只有植物能产生赤霉素;第14题有22%的考生对酶的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理解不准确;第19题有24%的考生对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的具体过程及结果理解不够完整和准确。因此, 在备考复习中, 我们务必加大力度抓概念复习教学, 使学生既要准确地理解概念本身, 还要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概念的本质以及该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 由于生物知识不够全面, 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初中基础未打好, 考生在第3、10、11、23、27题中失分较多或得分不够理想。因此, 备考中, 还要注意联系初中的教学内容, 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知识的整合, 使之系统化, 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2.重视教材中经典实验的教学与分析, 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对探究、实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近几年试题中, 实验探究的各种能力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考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的考实验设计环节, 有的考分析判断, 有的考结论来源, 有的考材料运用, 还有的考课题形成等。可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判断决策力、实验分析、材料运用、课题形成、实验分析、价值判断等。角度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元素, 进行有效的整合后才实施教学。其主要的教学策略有:

(1)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出现的经典实验, 领悟并形成一定的实验方法, 培养分析实验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 必修1模块侧重于观察和实证的方法, 如模型方法、控制变量等;必修2模块侧重于假说演绎的方法、类比推理等;必修3模块则侧重于系统分析的方法 (如实验、调查法、数学模型等) 。

(2) 挖掘教材中的实验素材, 培养学生分析知识来源的过程, 拓展实验思维。在高考试题中, 有许多看似熟悉的实验实际上是来源于课本中的“实验素材”的。例如2011年试题第26题就属于这种类型的题目, 它的实验背景材料就在教材上。例如:

(1) 教材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中安排一个探究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提到“CO2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之一, 但具体的实验设计由学生讨论完成。

(2) 本题利用的实验装置玻璃钟罩, 出现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用该装置证实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因此, 教师要对这些“实验素材”进行重新设计, 将不同层次的探究进行分解与组合, 以便拓展学生实验思维。

3.注意联系实际, 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考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挖掘教材中发展学生能力的因素, 将知识问题化, 尽可能多地利用原创题进行训练, 提高学生在新的情景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思维训练, 提高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试卷中有不少论述性问题, 有关答案的描述, 对学生知识要点掌握的准确度、文字表述的准确性、文字书写的速度和试卷卷面的要求都非常高, 而且非常强调答案的规范性。

近年来的评卷情况表明, 非选择题中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是考生失分较多的。有不少题目考生看懂了, 但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语言组织比较混乱, 未能得到应得的分。

根据对2011年试题第29题失分过多原因的分析, 许多考生逻辑思维能力低或逻辑推理不够严谨, 难以完成较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 在备考中, 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因果关系、隶属关系等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 我们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 要指导学生针对性地做些书面表达试题, 训练文字表述的准确性、明确性、简约性和规范性。

5.关注其他省市的高考题

例如, 新课程 (宁夏) 卷, 虽然是理科综合, 但它的命题思想、内容特点与海南卷基本相同, 所以, 备考时对其试卷生物学部分试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后期备考的建议

(一) 后期备考的指导思想

1. 复习过程深化学生对学科重点知识 (如简答题最可能涉及的知识) 的理解, 通过以重点知识为核心带动一般知识的复习。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 (如简答题、图表类试题及涉及的知识) , 开展系统性与针对性的训练。

3. 介绍答题方法, 针对生物试题中几种常见类型的试题, 对学生进行生物试题解法技巧的训练。

(二) 后期备考策略

1. 第二轮复习

(1) 第二轮复习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立足于学科重点。 (2) 着眼于知识重组。 (3) 形成体系和网络。 (4) 突出能力培养。

(2) 第二轮复习的方法———针对考试重点设立教学专题

为了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更多知识, 往往命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一道题中会有模块内跨章节和跨模块综合, 甚至还有跨学段综合, 因此第二轮复习时需要帮助学生将不同章节的内容从知识内在联系及应用上进行归纳和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实现知识的重组。

可按知识体系设立专题, 比如, 细胞专题, 可把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与细胞的代谢、增殖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又如, 育种专题, 通过对几种育种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这些专题复习可利用所订的复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因为现在复习资料一般都能把各模块中相联系的知识点进行了很好的综合, 教师只需从中选取典型的例题, 通过例题中涉及到的重点知识, 便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并加以综合运用, 同时结合例题的解答,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 提高解题能力。

另一种专题的设立, 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专项训练专题, 侧重于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几个专题:基础题训练、易错选择题训练、简答题解题技巧的训练专题、实验设计专题。这些专项训练题不是现成的套题, 而应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 由老师们分工协作, 自己组编的, 具有针对性。

(1) 基础题是根据高考命题的特点设置的, 以高考题中较容易的题为主。通过这些基础题的训练, 一是帮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信心, 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得分;同时也帮助成绩较好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减少失分。

(2) 易错选择题则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题而编制, 分为三种类型:

基本概念题。现在的生物高考选择题中的大部分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辨析题, 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因为对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清, 四个选项都模棱两可而导致错选。

图表信息题。这类题在题干中向考生提供解题信息, 多以图表和数据等信息辅助文字叙述, 具有隐蔽性、启发性、跳跃性和迁移性等特点。通过这类题的训练, 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题干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剔除干扰信息, 从中找出规律, 充分发挥联想, 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旧知识牵线搭桥, 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实验选择题。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 其中最基本的实验能力的考查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考纲上所列的生物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这类试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而这类题目也往往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训练, 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这类选择题的得分率, 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理解每种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情况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技能, 同时正确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以便在解答一些探究实验设计类的大题时能进行迁移和利用。

(3) 实验设计专题中分类列出各种类型的题目。要特别注意研究性课题的探究、课题题目的拟定、如何作出实验假设, 设计实验步骤的规范写法、实验结论的正确描述、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或曲线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必要时可以例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4) 综合性简答题解题技巧的训练专题则是针对学生在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设置的, 以尽可能减少学生因为答题上的不规范和要点不全而导致的失分。

通过以上专题的针对性训练, 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其中, 图表信息题和综合性的简答题 (尤其是答题开放度大、实验类试题) 始终是学生较难解答的两种试题。难在综合性强、知识分析与运用能力要求高及如何进行准确表述等。因此我们还应根据高考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专题训练。

2. 第三轮复习

(1) 第三轮复习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强化重点。 (2) 弥补弱点。 (3) 调整心态。

(2) 第三轮复习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以提高解题能力, 这种强化训练的特点是突出综合性与适应性。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

(三) 后期备考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3.高考地理备考心得 篇三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由选择题、综合题两大类型的试题组成。实施新课改后,高考地理试题最大的变化是题量减少了、难度降低了,注重考查学生从地理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突出了学以致用的课改理念。另外,题量的减少使得试题的分值变大,更有利于拉开差距,选拔优秀人才。

地理知识主要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知识构成。

自然地理知识中大气环境、海水运动、地表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

人文地理知识中人口变化、农业和工业区位条件、区域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是高频考点。学生必须掌握人口的相关知识,将农业和工业知识落实到具体地区,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白交通建设的意义。

教师要把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识图,提取有效信息,将考查内容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高中地理知识重点多、容量大,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系统性、条理性,重视考点,讲练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我国西北荒漠化的防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查找地图,了解西北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然后讲解典型地形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时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西北地区的背景;二是荒漠化的成因;三是荒漠的分布特征;四是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考点,变相练习重点。

例如,对于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牢记不同气候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重点记忆特殊气候。

所有的考题都有答题模式和框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反复练习比较。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快速地读图和识图,确定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联想地理事物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做到以图识文、以文定图、无图找图。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掌握近五年高考地理题中出现的典型地图、近三年高考模拟题中出现的重点地图,以及我本人精选的地图。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搜集简单实用的地图,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比较地理事物。

高考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因此作为高三地理教师,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精心备课,严肃对待。

对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计算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对于问答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寻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有平等、民主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发挥学生的巨大学习潜能。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我们要精选高考地理试题,引导学生各个击破,开展探究,提高能力。

4.2014高考备考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分享

创新

2014高考备考培训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本次参加了高考备考教学研讨会培训,是幸运的,也是必需的。这次培训收获颇多,也让我从心底里对新课标下的高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仅地理学科谈一点自己对于备考的体会:

一.研究考纲考题,把握命题方向

盲目的复习是可怕的。而考纲是复习的指向标,备考中认真研读考纲以及义务教育的考纲,可确保方向的正确性。而对高考题的研究,能让自己做到心中有底,把握命题的方向。

二.提高二、三轮复习效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命题近年来逐渐淡化了纯理论与纯记忆,以能力命题立意居多,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刻意创新、强调运用,且联系实际。在离高考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要提高二、三轮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认为教师不应面面俱到,一味求全;也不能只重视记忆,忽视能力;更不能沉迷题海,缺少指导。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注意提炼主干知识,查缺补漏,将教学内容专题化,专题题型化,典例方法化,方法步骤化,枯燥概念鲜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原理图示化,知识联系结构化。特别在地里中,要强调地图的应用,所谓“得图者得天下也”。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转变讲过多讲太全,重灌输轻引导,重结论轻反馈的教学模式。

根据专家们命题趋势的分析可知,让学生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学科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根本无法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针对我校学生,更不能忽略主干基础知识,求深求难。对于文科来说,死记硬背行不通,不记不背也不行。弄通弄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应加强学生信心的树立,加强答题规范性。信心,是考试的隐形分数。

免费

分享

创新

四.备考中的几点提醒

1.勿过分强调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忽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明确考点和热点的结合点,即用考点分析热点,并找准切入点)。

2.勿过分迷信外地“名师、名校”的经验介绍,忽视本校实际。

3.勿过分强调用“名师、名校”的试卷来突击训练,猜题押宝。

4.勿盲目听信各种小道消息。

总而言之,现在高考命题灵活,我们的应对措施也必须灵活。我将把本次自己学到的好方法用来指导学生复习,争取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2014年高考文综的胜利!

学校领导组织和支持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每次我都有新的收获,深感自己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促我奋进。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而培训学习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5.江苏高考英语备考研讨会心得 篇五

2010年江苏高考英语备考研讨会心得

golden2009-12-16

2009年12月11日 至13日,本人到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随园校区,参加2010年江苏高考英语备考研讨会。在此期间,共计听了四场专家报告:无锡市教研室主任马岳年教授做的报告“高考

预测

备考——我们该做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伊娜教授做的报告“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与思考”,江苏教育学院英语系主任曹亚民教授做的报告“标准化测试命题技术”,和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汪少华教授做的报告“2009年高考英语阅卷分

析及2010年高考复习指导”,受益匪浅,现归纳如下:

一、2009年江苏英语高考卷与2008年江苏卷的比较

1、听力的语速有所加快:2008年的速度为115 w/m,而2009年的速度可能是185 w/m(南通市曹力城老师提供的统计数据,以下同)。

2、单词增长了:每个单词的平均字符数:2008卷为4.4,而2009卷为4.6。

3、句子增长了:每个句子的平均词数:2008卷为13.7,而2009卷为15.8。

4、生词增加了:2008卷:非课标词汇为51个,派生词为44个,而2009卷:分别为67个和62个。

5、卷面总词数增加,就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部分看,2008年总词数为:2137,而2009卷为:2226。

6、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和书面表达难度普遍增加。2009年江苏省英语高考试卷在阅读理解题中,有少数考题与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不直接。

7、总体上说,2009江苏卷比2008江苏卷难度增加了,全省英语高考均分起码下降7分。假如说2008年全省均分为73分(难度系数为0.61),那么2009年应该是66分左右(难度系数为0.55)。难度系数0.65均分应该是78分。

结论: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省英语高考近几年来的一贯做法、省考试院的一贯思想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精神,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主观上命题者不会再加大难度了,也就是说,2010年的江苏省英语高考试题难度不会超出2009年的难度。

二、预测2010年江苏省英语高考试卷

1、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都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中明白写着,命题者是不可以随便发挥的,故没有什么悬念。

2、有一条很重要,我们都很想知道试卷的难度系数,《说明》中没有说,也不会说的。但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难度不会超过2009卷。

3、任务型阅读和书面表达会采用《说明》中示例1还是示例2,从理论上讲,都有

可能,但从前几年的试卷看,2010卷可能会有一点变化,也就是说,有可能会采用示例2。

4、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书面表达示例2比较特殊,很难下手,但愿命题者要明确一条:即高考的对象是2010年江苏省的高三毕业生,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知识、能力、认知和心理水平出题,要考的是学生对试题的理解,而不是命题者对试题的理解。雅思考试中的看图写作一般提供的都是bar

graph或 pie graph.结论:通过讨论,我们对2010年江苏省英语高考卷应该是什么样的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最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没有一个人能预测正确,即便是江苏省考试院负责英语高考试卷命题的领导,甚至是命题者本身,由于种种因素,都只能是主观上希望是什么样的,实际上会是什么样的,只有当试卷命题结束才算定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到处打听命题动向是没有意义的。

三、我们应该如何备考?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我们高三英语复习迎考的任务就是:根据我省英语高考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帮助考生复习巩固提高,查漏补缺应试。具体如何开展,谈几个个人的观点:

1、三个年级统一抓:不能只重高三,高一起始很重要,高三与高一高二应有连贯性。

2、高三教学四条线:高考词汇、M1至M9语言点、核心语法、新鲜语言输入。

3、有关高考词汇复习:拼读法、构词法、联想归类法、上下文情景法;首次猛攻法、眼口手心法、读想默查法、一周四次法。

4、有关语言点复习:要多做主观性练习,单词填空、短语翻译、句子翻译、句子转换、动词填空、选词语填空、句子改错等,这些练习都在句子层面进行的可能的话,最好上升到语篇层面来学习操练。

5、有关语法复习:全面复习中学语法看来的不可取的,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来复习,建议只复习高考核心语法,如:非谓语动词、时态和语态、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连词和从句、WITH结构和独立主格结构、宾语补足语、倒装、省略、IT的用法等,大可不必从词性开始一一讲解。这些核心语法大多可在《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找到。

6、改分轮复习为分线复习:一轮课文、二轮语法、三轮专题、四轮综合,这样做浪费太大。建议复习分两条线,即以语言点和核心语法复习为一条线,而高考词汇复习和新鲜语言输入为另一条线,即在语言点和核心语法复习,归纳巩固提高、查漏补缺应试过程中贯穿词汇复习和新鲜语言输入,再根据学生特殊需要作必要的知识补充和技能训练。

四、复习备考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可以说,高三的大多数英语教师非常辛苦,都很卖力,但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呢?我们需要的是苦干加巧干,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努力防止走入误区:

拼命做习题和试卷:以做习题和讲评练习代替英语复习和英语教学,忘记了做习题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忘记了做试题的目的和作用(Test what’s

taught.Test what’s likely to be tested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使用试题不加选择:教师自己没做过的试卷不应该给学生做。教师通过做题来选择习题,有时还得修改习题后才能给学生做,并在必要时提醒和指导学生做习题。

作业结果不作预测:教师做习题的目的之一就是测习题结果,估计学生所做作业的结果,并在批改时检验自己的预测,以使教师自己掌握学情,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针对性,减少教学浪费。

不及时批改作业:今天的作业应该明天就讲评,故必须及时批改。作业过了2天3天后讲评,学生头脑中已经没有多少印象,对有些问题已经不感到兴趣,讲评效果当然不会好。为了及时批改,建议一个班只批改6位学生的作业,好中差各2位,其余学生打个招呼,只检查是否认真做了,下次轮到批改他的作业。

这样做才有时间分析学生错误并做相应的补救,才有时间精心备课,才有时间自身进修,否则教师越教越没劲,越教越灵感,甚至越教越愚蠢。

不分析错误原因:对学生错误应调查分析、追究其原因,是学的问题还是教的问题?在哪一环节上出了问题?有时还得向个别学生请教,弄明真相,然后作必要的补救。不讲究讲评策略:讲评既不能全覆盖,而且要分步走:1)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错误;2)教师有选择地讲解;3)学生仍然不理解就提问,由老师解答;4)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收获——即提炼一下,以巩固收获,避免多次重复相同的错误。

学生试卷有错必讲:一道题目只要有少数学生做错教师就评讲。这是很不科学的,也是对大多数学生不公平的。一般说来,错误率不过40%的题目是不核算讲评的,因为教师可以把这宝贵的时间用在更富成效的教学活动上。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实现统计或估计每一道题目的错误率,然后决定要不要讲评。

为标准答案辩解:拿来现成的习题就给学生做,两节课学生做一份试卷,不批卷,接下来的两节课讲评试卷,根据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平均化力气,一讲到底,不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机会。因为教师自己没做,事先又没有好好研究,个别情况下教师所讲的内容还会前后矛盾,只是为所谓的“标准答案”辩护,其结果是给学生带来思维混乱。

讲评试题想当然:众所周知,有些试题有一定迷惑力,对解题思路具有一定的挑战,这恰恰是促进学生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提高解题能力的好机会,但由于教师自己没有解题思维的过程,讲解很难讲到点子上,还会对有些学生所犯错误感到奇怪,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道简单题。众所周知,有些题目当你知道了答案后是不难理解的,但解题时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布置作业不到位:布置的习题质量低下,有的无须动脑就能做,没有任何挑战性,或甚至有错的;作业目的性不强,不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变式操练,甚至是超进度超刚的;多年使用的习题不加修订越积越多,视作宝贝,误人子弟。

结论:我们的口号是:Work hard, and at the same time, work smart!

五、做整套模拟卷的利弊

1、做整套模拟卷的好处有:

1)大多为高手所作

2)比较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

3)批改方便快捷

4)让学生熟悉题型

5)让学生掌握时间

6)让学生调整应试策略

7)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

8)让学生暴露弱点所在9)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10)让学生建立自信

2、做整套模拟卷的害处有:

1)考的往往不是教的,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答案大多是唯一的,抑制创造想象力

3)词汇和语法的USE是无限的,而USAGE和GRAMMAR RULES需要归纳提炼的4)命题者的水平和思维习惯各异,不一定与高考命题者的一致

5)猜测成分很大,故知识掌握是不确切的6)只求理解不求表达的学习是低层次的学习思维

7)做习题不可能是也不能替代其它学习活动

8)老做模拟题容易出现“高原”现象

9)整天做习题学不到新知识

10)有些模拟题质量低下,往往误导学生

结论:做模拟卷很少有新知识的输入,不利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试时没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对学生日后发展也不利。但是为了保证学生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充分发挥,必须让考生适应考试,掌握应试技巧和策略,故学生必须实战演练,要做一定量的试卷习题,但教师有义务精选试题,并科学讲评试卷,给学生以应试技巧和策略指导。

六、有关教学建议供参考

我们对2009年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英语考试结果进行了分析,为当时高三英语复习迎考提出了如下建议,可能对各位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语和汉语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英语名词有可数不可数、单数复数之分,英语介词的搭配和使用非常广泛灵活。以上两点须在学生平时阅读和表达中随时评点,加强意识。英语句型和句子成分分析比汉语讲究。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六种最基本的句型,学会句子成分,尤其是复杂的长句分析,非常重要。

要充分利用学生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努力排除负面影响,可通过英汉互译和书面表达练习,随时评点英汉表达异同和文化异同。

加强高频词汇和短语,尤其是短语动词,的学习和操练,以掌握它们确切的含义和正确的用法,以免想当然而犯错误,例如:send sth to

sb的真实含义。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能力。英语学习应尽力提高学习和理解的层面,即单词à短语à句子à语篇。也就是说,词汇学习是很重要的,但不能认为有了词汇就能学好英语了,要适时尽快地提升词汇的搭配、造句和作文功能,提升其理解和运用层次。

七、高三复习的十字方针

6.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六

这次考试成绩非常不满意,我也和学生交流了考试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于文言文的题目,学生反应是不会翻译,总纠结翻译的对错,而不会找关键的词句。此外,学生普遍反应考的和学的知识没什么关系,其实并非如此,说明学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会联系生活实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还没有掌握。不仅如此,学生不会利用时间,时空观念不强,找不到对应考察的知识点。

这次考试虽然不理想,但也给了我后期复习的方向,为了尽可能多的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成绩现结合本次研讨会中各位老师的建议,以及樊主任和李老师的指导,后期复习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说明,复习知识点要有所侧重。

2、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卷,从中寻找到考试方向,并且要将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史观融入平时的训练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联系,去理解考什么,怎么考。

3、重视基础知识的提高,不能面面俱到,要抓重点,课堂上反复强调,直到学生接受。可采取听写方式抓基础。

4、在运用史料时,要选用得当准确的材料,并且问题设置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历史思辨能力,史料研读能力。

7.生物学科高考备考策略 篇七

一、策略一:结合高考大纲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科内支撑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是该学科内的主干知识, 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明确主干、掌握重点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比如细胞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是高中生物学科的主干内容, 在复习备考中要高度重视, 想办法设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将它们逐个击破, 确保学生在考试中万无一失。另外, 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 尽最大努力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 对相关知识点从内涵和外延上、结构和功能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学科内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应用,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网络, 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层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及在考试中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例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涉及到生物的遗传规律、个体的生长和发育、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以及基因工程等方面内容, 教师要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讲解、分析;当然, 还可以将知识再次扩展、迁移。如将个体的生长和发育、减数分裂的内容迁移, 与有丝分裂、细胞工程等内容同步复习, 这样可再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多方面应用的能力。

二、策略二:结合新教材, 创新设计,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与实践和实验相结合的自然学科, 所以, 在近年高考中, 注重对实验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 当然, 这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项, 由此可见, 这是学生实验技能掌握薄弱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 加强实验设计理论的指导和实验设计的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 我们的重点要是培养学生如何提出假设、怎样设计方案和设置对照, 如何依据实验原理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的能力。所以, 在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对实验设计进行大量的专题训练, 促使学生提高对实验题的解题规律与方法技巧。例如, 在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中, 结合教材中的著名实验, 创新设计相关问题, 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的同时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三、策略三:结合科学与社会的发展, 关注生物科学, 联系社会生活

生物高考注重联系联系生活实践, 这是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所以, 我们在备考复习中, 要注重基础、体现出学科本身的同时, 也应注重学科在社会生活上的应用性, 应多多关注教材中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的知识点。另外, 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如环境问题、基因工程产物、传染病和人类遗传病问题等。这样, 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使学生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策略四:加强信息转化能力训练

结合多年高考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信息转化是学生普遍较为薄弱的一面, 这一方面已成为制约学生提高生物成绩的瓶颈。因此, 在平时的复习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转化信息的能力, 特别是对图文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化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文字、图表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 并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坐标图相关的题型, 应该让学生学会“三看”, 一看坐标轴意义, 二看曲线走向, 三看特殊点。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和能力, 在这种试题中就不会遗漏太多的信息。

五、策略五:精讲多练, 巧设问题, 回归课本, 注重基础

高考的原则是:“源于教材、深于教材”。在新课程考试中, 高考生物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的考查。因此, 我们有必要“回归课本, 注重基础”。如在高考实验设计题考查中, 虽然或许是教材中从来没有见过的实验, 但是其实验原理和相关结论都来自于教材, 相当于“换瓶不换酒”, 只要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设计中明确原理, 熟练操作, 该题应该会迎刃而解。可见, 熟悉教材是根本, 掌握基础是关键, 做题的绝招和方法离不开教材。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不能浪费时间, 教师更不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因此, 我们要对学生课堂精心设计, 对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试卷中的试题要进行合理地筛选和科学地安排。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更要有利于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所以, 教师选择习题时, 应以中、低难度题为主, 对于过分强调技巧或过于综合的难题应予以删除。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宝贵时间, 精讲多练, 以学生为主体, 从而巩固基础, 提高应试能力。另外, 在试题评析中, 要重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注意事项以及审题的技巧, 并注重解题规范性、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8.研究高考 科学备考 篇八

【关键词】作文 高考 复习 方法

09年的高考备考工作已经进入重要阶段,关于作文的备考,大家都很关注,因为我们知道考生考场作文的应试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考生在考场上能写出好文章,在有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有应试技巧。老师们在关注这些的时候,建议大家注意如下几点:

一、研究阅卷实际

目前的高考阅卷基本上都是网上批阅,这项工作,尽管国家作了很多努力,力求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但由于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诸如考后10天必须出成绩;由于经费的问题,不能抽更多的人阅卷,十几、二十几秒钟的时间定出考生的成绩,高速的、粗扫式的阅卷实际等,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尽科学和不合理的现象。这些必须成为老师们应考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写出让阅卷老师一看就眼前一亮的、能很快把握住文脉的文章,以适应这种粗扫式的阅卷实际。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们,可能很有体会,快速的粗扫式的作文评阅,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中间的关键点、夹叙夹议处等,都很重要。好的题目,他认为你写对了;好的开头结尾,他认为你写好了;好的关键处,他认为你写实了,很快给你打个好的分数。相反亦然。这点老师们要很好的重视,很多老师平时就忽略了这点,对自己的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不够,考场失分严重。为了你的学生也为了你自己的教学效果,要好好研究这些问题。

二、注意文体特征

考场作文中,文体特征项的分数是20分,考生稍作努力,应该能稳妥的得到。这方面基本的要求是写什么像什么。动笔前,对自己要使用的文体必须有明确的意识。这就要求学生对文体知识要清楚明白。写书信式的,就必须懂书信的格式,散文就要做到形散神聚,议论文是讲道理,记叙文是讲故事等。

笔者去年参加了河北省的高考阅卷工作,受考试院委托作质检。我们在检查中,经常会看到考生的作文在这方面出问题。有的用的是书信体(如写给灾区的同学们的一封信),却没用书信格式去写;有的用的是书信格式,可落款处的格式又不懂,把署名写在年月日的下边等;有的写的是议论文,中间却讲了一个大故事。结果尽管你的语言很好,内容很丰实,还是让阅卷老师不能给你打高分。

这里提醒老师们,在最近的备考中,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做点专题训练,让自己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准确的掌握文体知识,有个强烈的文体意识,别在简单的问题上失分。

三、审准材料含义

所谓“审准”,当然应该是对材料的含义的理解正确,要有能力做到不枝不蔓,不偏不倚。近年来的作文材料,已经从原来的话题材料,变为可多角度立意的材料,我们叫它新材料。08年全国一卷的作文材料叙述了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举国上下乃至国际社会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体现出的很多美与善的东西,作文时写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无私奉献;传递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然有大灾,人间有大爱;民族凝聚力;坚韧顽强或责任担当等,都是对这则材料的含义的正确理解。作文时应正面的在这些角度里选其一立意,联系实际成文,均可以得到好的分数。

就本次考试而言,很多考生的文章写得很轻松,看着这些考生的作文,有种感觉,他们似乎很有经验,都是扣着几个关键词“灾难”、“大爱”、“凝聚力”等成文,写进几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议论几句,就得了四十多分。如果语文的功底好些,就着大的主题的脉络,写出些亮点句,就很容易成为考场上的优秀文,得到50多分。这是为什么?朴素的说,就是人家写的对,对材料的含义理解的准,你说不出什么不好来。

但是有很多考生的作文仅就材料的枝节意义立意行文,比如谈坚强,谈责任,乍看似乎没错,但行文中不谈抗震救灾中的“坚强”或“责任”,而大谈历史上的司马迁、文天祥,或现当代的典型的人或事,这就是对材料的含义把握不准,这样的文章基本就被视为偏离了题意,因而得不到好的分数,吃了大亏。所以考前的审题训练很重要。要很好的训练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就材料的主旨含义上立意,不要就枝节舍主干,不要走极端。

在这问题上,有的人认为,这属于新材料作文,从哪个角度立意都可以。这个问题,阅卷场上也有人提出了异议,但是在去年的考场上,凡是这样写的,即不谈抗震救灾,离开它,去谈这个含义中的枝节含义,都吃亏了。这点在考试中要格外注意。必须审准材料的本质含义,把握住材料含义的主脉,在这主脉之上,选准切入点,确立自己的子话题。再多的角度,也不能离开材料含义的主脉,否则就是不切题。

四、积累写作素材

大凡优秀的考场作文,无不外显着过人的语言功底,蕴藏着诱人的经典材料。这些考生的作文,构思好,语言美,材料新,令阅卷老师不忍心不给他打高分。

比如,今年河北某考生的《一个幸存者的自述》(51分),这里摘录几段:“记得《神曲》是这样开头的,就在一片昏暗的森林中我醒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一个高贵的灵魂,是该去忍受狂暴命运的刀剑相加,还是该拿起武器去与那苦海相争,以反抗将他埋葬?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王子的深思”,“别去琢磨这么独特的命运,存在就是义务,即使不过是一瞬。这是《浮士德》中的一句话。雪莱在《西风颂》中说: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此等等,一篇800多字的作文,像这样亮点频出,能不得高分吗?这就要求我们的考生平时要有阅读积累。什么叫积累?首先要读,读了要记住。摘记些富于哲理内涵的东西,摘记了还要背下来,要能准确的复述,否则,读了,到时什么也说不出来,头脑里都是些浮光掠影的东西,这不是积累。要做到用时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平时不妨开展些小活动,比如“讲一分钟小故事”,“说个小笑话”等,既活跃了生活,促进了积累,要把功夫用在平时,广泛涉猎,丰富积累。有了充实的头脑,就会写出充实的文章。

五、规范考前训练

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可以从作文体裁的规范化,结构的规范化,开头结尾的规范化等入手。具体操作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确立训练的具体目标。同时要注意“示范、练习和讲评”相结合的原则。老师可以先搜集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按结构模式分类,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熟悉几种模式,再练习,再讲评。在练习与讲评的同时,有选择的印发学生习作。不可无目的叫学生随便的写,那样做徒劳无益。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备考。

规范化训练虽说是一种无奈之举。文章可以无定法,但考场作文是有定规的,考生的作文符合了规则,就可以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现在有些学校的有些老师,对作文的训练,茫然无计,随意性很大,以至于学生不爱写,写了也没什么变化,原因就是训练不规范。

关于高考作文的要求,有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即考纲的要求和评卷老师的要求,这话有道理。作文的评改,相对其他科目或题目而言,仍然较多的受到教师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认识、情感、习惯等,另外,如前所述,现在的网上阅卷,单篇作文被关注的时间太短,无形中又突出了个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所以,考前的作文训练,一定要研究阅卷实际,要让考生心里装着阅卷老师,写出中心醒目,结构清楚、严谨,语言规范的文章来。

上一篇:消防检测标准规范下一篇:给应聘者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