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例文(共11篇)
1.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例文 篇一
坚持精准施策 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脱贫攻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资金安排、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主攻方向。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路举措,认真分析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在全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工作目标,组织编制了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大别山、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
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动能。支持贫困地区发挥自身优势,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重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平台,加快培育优势支柱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增强了地方财力,扩大了就业容量,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明确了产业脱贫目标、重点脱贫产业、产业扶持脱贫模式、产业扶持脱贫平台、组织保障等内容。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扶持贫困地区建设了一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十二五”期间,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及农村安全饮水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分类精准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把搬迁安置与产业扶持、扩大就业相结合,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实施细则和实施方案,下达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实施帮扶共建,开展定点扶贫。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基础设施、节能减排、保障房建设、教育卫生、以工代赈等领域,安排国家和省资金。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部署,负责定点扶贫XX村。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政策信息沟通机制和服务协调机制,并将尽快撰写调研报告和编制帮扶工作方案。
“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下一步,按照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议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加强扶贫脱贫工作谋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转、扶、搬、保、救”的精准扶贫举措思路,积极谋划对贫困地区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加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谋划一批对贫困地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支持范围,并积极推动实施。
强化产业扶贫核心功能。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支持政策,形成产业脱贫工作合力。支持贫困地区依托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和各类专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支撑。
加强脱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支持贫困地区加强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
抓好易地搬迁脱贫工作。坚持好政策引领、群众自愿、资金补助、积极稳妥四个原则,研究好搬迁对象、安置方式、建设标准、土地及资金政策四个问题,处理好住得下和富得快、贫困户和一般户、差异化和标准化三个关系,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加强搬迁扶贫工作研究。扶贫搬迁的前期已实现了“搬得出”,未来如何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后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2.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例文 篇二
针对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特殊贫困群众,鹿寨县充分利用惠民利民政策和医疗卫生优势资源,扎实开展精准医疗卫生帮扶,大力改善就医条件,强化乡(镇)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增强医技力量,深化精准医疗帮扶机制,为贫困群众送去一系列医疗惠民大餐,助力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提高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水平。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全县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员实现全覆盖,由政府统一为农村贫困人口购买新农合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员实行政策倾斜,重大疾病费用实际补偿比例提高到70%,意外伤害报销比例达到35%。建立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加大医疗救助、大病救助、民政救助、慈善救助的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重大疾病救助范围。今年,鹿寨县参合人数334406人,参合率99.98%。全县22653名农村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今年1至5月,新农合补偿307311人次,补偿金额6059.55万元。其中,农村贫困人口20813人次得到新农合政策带来的实惠,有效减轻了贫困人口的大病医疗费用负担。
——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为精准扶贫对象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和就医标识流程,发放医疗卫生精准扶贫绿色通道卡,精准扶贫户凭此卡到各医院精准扶贫绿色通道可看病,并享受精准扶贫户看病的相关优惠政策,确保紧急情况下精准扶贫对象优先就诊。对贫困村贫困人员住院治疗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在县级医疗机构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在定点医院实现医保政策、救助制度“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账服务。
——实行大病分类救治。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大病患者实施分类救治,一次性能治愈的集中力量进行治疗;需要维持治疗的,安排定点医院长期治疗;需要长期治疗和健康管理的,由定点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
——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优先推进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率达100%,为贫困村卫生室优先配置基本医疗设备。为贫困村免费定向培养一名本地村医,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名村医;对贫困村卫生室在岗村医实施每年不低于两周的免费业务培训,提高贫困村医生医疗服务水平。
——实行贫困人口医疗卫生签约服务。全面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核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数、患病人数和患病病种。为全县22653名贫困人口每人建立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健康卡,每个家庭均有1名乡村医生或乡镇卫生院医生签约服务,向帮扶对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全县22个贫困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81.07%,签约率55.61%;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健康档案建档全覆盖,加强健康管理。
——加强贫困地区免疫规划管理工作。重点加强22个贫困村适龄儿童的摸底排查和查漏补种工作。当前,贫困村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96%,建立了稳固的免疫屏障。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当地乡村医生的作用,全面加强贫困地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和随访管理工作,提升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质量。孕产妇死亡率为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42‰,婴儿死亡率下降至3.61‰以下。
3.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例文 篇三
问:请您介绍一下《意见》起草的背景。
答: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随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首。按照中央有关分工方案,由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产业扶贫工作。
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主动作为,务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2015年12月,农业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方案,提出了总体工作设想。之后,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部领导带队赴江西赣州、湖北恩施、湖南湘西、河北阜平、山西五台、内蒙古兴安盟等贫困地区,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研究产业扶贫思路举措。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开展产业扶贫专题调研。在深入基层调研、组织专家讨论、征求多个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性文件。
问:推进产业精准脱贫的意义是什么?
答: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脱贫攻坚任务时,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拔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通过产业扶持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当前,推进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当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问:《意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首先,与以往产业扶贫政策最大的不同是,《意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紧扣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政策边界,并对防止实施中脱轨走样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其次,《意见》更好地处理了“统”与“分”的关系,注重调动各相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只对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原则和重点任务作了规定,对有关部门实施的专项性产业扶贫,如林业、光伏、旅游等扶貧措施不作具体规定。
问:请您介绍一下《意见》的总体要求?
答:在指导思想上,要切实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到2020年,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基本原则上,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
问:如何在贫困地区选准、选好产业?
答: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主要依托。各地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不能不顾实际,盲目一哄而上,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产业发展是一种经济活动,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意见》提出要科学确定产业,就是要在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要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积极发展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问:如何培育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新型经营主体?
答: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价值链。《意见》强调,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就是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此外,要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人员,开发农村特色资源,发展产业。
问:在产业发展中,如何创新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
答:产业扶贫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脱贫,必须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意见》强调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就是要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投资的前置条件。一方面,要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另一方面,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
问:如何健全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答:《意见》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要增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一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强化金融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保险支持力度,建立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二要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地方特色农畜产品品种保护利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大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力度。三要健全市场支撑体系。改善流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追溯和运输配送体系,积极培育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品质。
问:为确保产业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意见》提出了哪些保障措施?
4.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例文 篇四
——秋垭乡小学校教学质量剖析
日前,教育局将2016年六、九年级教学质量简报下发到了学校,学校庚即召开了学校行政班子会,六、九年级学科教师会,对简报进行了认真学习,对我校上年度毕业班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刻剖析,分析原因,切中要害,对以后毕业班工作增添措施,精准到位,减压增效,争取来年打赢质量脱贫攻坚战。
一、直面现实
了解家底
通过综合评估,我校2015年小学六年级质量得分64.705分,占全县一般乡镇学校第44位;2016年小学六年级质量得分66.581分,占全县一般乡镇学校第43位。综合质量得分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876分,占位较上年同期上升了一位。我校2015九年级质量得分54.139分,占全县一般乡镇学校第22位,2016年九年级质量得分52.586分,占全县一般乡镇学校第40位,综合质量得分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553分,占位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8位。
二、高度认识
直面缺点
反思上年度的教学工作,虽然有降有升,总体平衡,缺乏进步。诚然,这中间有一些客观原因制约质量提升,更重要的是缺乏五种意识。
第一、硬件薄弱
缺乏控流保优意识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失衡,进城务工提速,随迁学生加快,导致生源流动,尤其是优质生源流失较多。学校对生源的稳控有措施,有行动,但力度不大,导致最终质量不升。
第二、教师流动
缺乏教育前瞻意识
由于条件偏僻,教师流动频繁,优质教师缺口较大。学校对教师的培养缺乏连续性和前瞻性意识。只顾当前,缺乏远景规划,哪个学科缺口补哪里,学科教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第三、心存侥幸
缺乏俯下身子抓质量意识
对毕业班的思想意识淡薄,只要不是太靠后就万事大吉,心存侥幸。没有真正俯下身子抓质量,只是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思考抓质量的方法,只是确保稳定,完好“边关”。正是这种意识导致质量止步不前。
第四、只顾练习
缺乏辨证意识
在毕业班管理中,只是责成相关部门研究教学大纲,研究考纲,强化练习,没有让教师明白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观点。只顾埋头拉车,忘记抬头看路,要求教师研究题型,没有进行发展辩证思维指导,思想僵化,方法教条。
第五、只顾现状
缺乏一盘棋意识
对薄弱年级、薄弱学科,缺乏统筹安排。哪里薄弱,抓哪里,顾此失彼。抓质量的意志不坚定,只要滑坡,就绷弦,只要上升,就甩手,缺乏长期保持的紧张态势。
三、着眼当前
亡羊补牢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要脱贫,一定高度重视,合理安排,确保提高。全校必须一条必,全校一盘棋,周密部署。
第一、设置专项经费
为教学服务
学校将在绩效中设置专项绩效津贴,在绩效分配中尽量向一线有思维、肯工作、不计酬、有贡献的教师倾斜,体现教师劳动差别,激励教师工作热情,保障毕业班各项借给,确保出力的教师不吃亏,工作有干劲。
第二、集中优势力量,打赢攻坚战
以人为本,合理安排,管好人,用好人,尽其材,优化组合,确保高效。第三、加强专业指导
不做甩手掌柜
通过“推门听课”、教研组工作会、专题调研、校本研讨、集体会诊等多种形式,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的困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解决教师教学中疑难。校级领导包级、中层干部包班,班级质量与行政津贴直接挂钩。
5.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五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之后,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论述,精准扶贫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我体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系主要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问题构成。
一、扶持谁。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要求实现“扶持对象精准”,具体工作内容为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由国家统一制定识别办法,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和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等工作。
二、谁来扶。近年来,我国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份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格局。要求普遍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期间全国共选派77.5万名干部驻村帮扶、19.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怎么扶。总书记指出: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推进精准帮扶工作是解决“怎么扶”问题的重点,实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建立需求导向的扶贫行动机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专项扶贫措施与精准识别结果和贫困人口发展需求相衔接。
6.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 篇六
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之举。我们要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截至2017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量仍有3046万。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多万人,而且越到最后脱贫难度越大。从剩余贫困人口的构成上看,很多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特殊贫困群体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群众,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难度更大。目前,全国300多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人口超过千万,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3万个深度贫困村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比重占到53%。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大多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落后,脱贫基础更为薄弱。贫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存在特殊性、文化传统和生活观念存在特殊性,与既有成熟扶贫模式匹配难度较大,大大增加了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以及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的难度,也对体制机制创新、政策设计与执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促进了脱贫攻坚良好氛围的形成,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有的地方存在扶贫产业选择上闭门造车、扶贫项目设计上好大喜功、工作开展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甚至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脱贫内生动力有待增强。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对于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探索与研究仍显不足。有的地方对于缺乏内生动力的贫困群众,简单贴上“等靠要”、观念落后保守的标签。这不但不能激发出他们脱贫的动力,反而可能强化其既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如何打破束缚贫困群众发展的观念枷锁、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亟须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引导。
努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面对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项极其重大、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脱贫攻坚全过程,真正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基础。要通过完善脱贫攻坚考核监督评估机制、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将作风建设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等措施,把强化政治责任落到实处。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脱贫、健康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综合保障性扶贫等重点工作,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扎实做好军队帮扶工作,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扶贫。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精准化解特殊贫困群体难题。
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扶贫开发重在持续激发、培育和形成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要树立脱贫光荣导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营造良好氛围。帮扶干部应深入贫困群众,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努力找准发力点,精准施策,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总结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如有的地方从个体、家庭以及社区的角度营造奋发有为的环境,有的地方运用经济、社会和文化手段打破“甘于贫困”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等,取得良好效果。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这也是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注重提升各类贫困人口的风险防范能力,强化社会保障的防贫减贫功能。增强农村社区的扶贫济困功能,强化邻里互帮互助、患难相恤的传统,发挥社会资本在减贫中的作用,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作者为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编 者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拓展(人民观察)
黄承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发挥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根据国情实际深化扶贫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养锻炼干部队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使我们党和人民的“四个自信”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经验做法
在改革开放后扶贫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经验做法,可以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坚持改革创新。我国扶贫开发的突出成就在于,在长期扶贫开发实践中,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不同贫困标准下,都能有效实现既定扶贫开发目标。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改革开放之初以制度改革推动减贫,到1986年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一直在改革创新中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贫困人口分布及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扶贫战略和政策,避免了一些国家简单进行抽象的赋权、干预措施却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条件,因而减贫成效不彰的困境。我国建立起符合本国实际的贫困标准及其调整体系,根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创新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社会政策。
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并在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战略性任务进行部署,分阶段、有计划、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扶贫行动,并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同时,注重发挥党和政府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筹协调的作用,不断提升扶贫脱贫国家动员能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坚持可持续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投入体制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国家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和各类资源迅速增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水平的扶贫投入背后是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的经济基础不断巩固。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将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保障社会资源投入与社会财富增长相适应,从而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坚持开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视贫困群众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主体。贫困治理不仅要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还要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融入社会;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还要降低人们陷入贫困的风险。开发式扶贫通过建构有利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其中,不仅在经济意义上使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而且在社会层面使贫困人口远离贫困。它还注重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
坚持协同推进。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成因包含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经济与政治诸要素,单一的贫困治理手段往往收效有限。我国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找准致贫原因 采取特殊举措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适势求是)
吴 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实现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找准深度贫困的成因。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等。从自然条件看,深度贫困地区大多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资源贫乏。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社会发展滞后,现代文明程度低,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一婚十年穷”。一些贫困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从现实因素看,很多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即使有产业项目,也存在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深度贫困村两委班子能力不强,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交织,导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艰巨、任务繁重。
直面深度贫困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强调:“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高,完成脱贫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脱贫难度更大。从脱贫攻坚工作看,有的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有效推进。总体而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都存在不少短板,而且在这些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成本高、难度大,要实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不小。二是产业基础普遍薄弱,缺乏产业规模效应,缺少经营主体带动,项目建设支撑不足,金融资本支持不够,市场发展活力欠缺,缺乏能够自主创业自主发展的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缺乏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三是一些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一些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特殊困难群体面临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困境。
探索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路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超过其他贫困地区,这就决定了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既要稳又要准。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关键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在具体工作中,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要量力而行,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产生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的“悬崖效应”,留下后遗症。同时,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脱贫攻坚的资金、项目和人才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建强深度贫困村党组织,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其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身子动起来、脱贫攻坚干起来,切实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国务院扶贫办)
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大家手笔)
李小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按照2011年确定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按照这样的减贫效率,到2020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也将实现。2016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已有28个摘帽;2017年,又有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目前正在进行评估。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农村贫困在2020年后仍将以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形式存在,未来的扶贫工作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一些贫困人口即使现在脱贫了,将来也有可能返贫。因此,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关键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而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实际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做到稳定脱贫不返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也是扶贫攻坚成果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关键。
一个地区脱贫不返贫,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可持续的脱贫机制,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形成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新的贫困出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具有能够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例如,教育扶贫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是防止新的贫困产生的有效机制,还是防止返贫的重要制度保障。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机制的建立,还表现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有效就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它们都是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这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至关重要,因为那里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尤为落后。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非常重要。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一个地区是不是实现了真正脱贫,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多少,更要看脱贫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较慢,主要原因是产业单一,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这类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出路就在于,发展多种产业,实现收入多元化。又如,有的地区力求扶贫产业形成规模,结果却造成大规模的产业单一化,进而造成供给过剩、销售困难和价格下跌。而一些地区注重转变发展思路,在精准扶贫中重视发展有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虽然产业规模较小,但有竞争优势、有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了可持续。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与此同时,要对发展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有效措施,防止因发展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而导致失败、造成损失。
7.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例文 篇七
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会议指出,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事关增进人民福祉, 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 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施精准扶贫, 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但是, 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截至2014年底, 我国仍有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7 017万人。
“经过3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扶贫开发, 未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认为, “一些贫困者非残即病, 劳动能力弱。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 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干净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些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 扶贫难以见效。”
如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还有数千万贫困人口, 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 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会议指出,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多举措脱贫5 000万社保兜底2 000多万
针对目前剩余的7 000余万贫困人口, 会议要求, 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 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 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 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 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这体现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认为,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来说, 依靠发展生产和提供就业机会就能实现脱贫, 而对于生存环境极端恶劣或缺乏劳动能力的人群, 必须采取社保兜底等手段予以保障。
此前, 中央已经提出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脱贫路径, 本次会议则首次明确了社保兜底与其他脱贫路径的具体规模。
各级党委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
会议强调, 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实行中央统筹、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负总责、市 (地) 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 要逐级立下军令状, 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军令状以前多用于口头说法, 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就扶贫开发逐级立下军令状。”黄承伟表示。
8.全力以赴 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八
青岛市扶贫工作精准发力,亮点纷呈。观摩组深入即墨、莱西、平度3个市的8个扶贫点,就电商扶贫、创业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高效农业扶贫等进行观摩,现场查看了镇、村的扶贫地图、脱贫规划和贫困户信息档案、扶贫手册等,并到部分贫困户家中查访。观摩后,与会人员对各个扶贫点进行了打分测评,并与相关部门和区(市)作了书面交流。
王伟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全力以赴、众志成城,把这一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和严肃的政治任务完成好。一要明确目标任务,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我市脱贫攻坚“走在前列”。二要坚持精准施策,做到扶持对象精准、扶贫措施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人口脱贫、镇村摘帽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三要勇于创新突破,努力走出具有青岛特色的精准脱贫之路,着重培育打造特色产业和特色载体,突出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创新金融扶贫。四要夯实基础支撑,重点是组织基础、队伍基础和社会基础,激发帮扶对象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五要狠抓责任落实,落实好领导责任和部门责任,强化督查问责,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会议号召,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件大事,挂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积极行动起来,汇聚强大合力,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9.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例文 篇九
打赢脱 贫攻坚战----脱贫攻坚 经验交流
十八大以来,XXX 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聚焦“三力提升”、抓实“三项举措”、推行“三带模式”,确保脱贫实效。
聚焦“三力提升”,夯实政治责任,做到精准推进。一是提升组织力,夯实全县上下责任网。严格落实“三级书记抓扶贫”工作要求,成立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全体县级领导每人至少包抓 X 个乡镇、X 个贫困村和 X 户贫困户,实现全县 X 个贫困村派驻工作队、X 个行政村选派“第一书记”、X 户贫困户下派帮扶党员干部全覆盖。二是提升战斗力,筑牢脱贫攻坚主阵地。围绕增强支部政治功能,深入开展 “星级创建、追赶超越”活动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创建“五星级”农村党组织 X 个,X 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全部动态销号。2016 年以来,先后投入党建经费 X 万元用于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建成示范阵地 X 个。三是提升执行力,锤炼能打硬仗先锋队。全覆盖、多频次培训“四支队伍”,完善管理、督查、考核办法,依托“定边党建云平台”实时发布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任务,给所有帮扶干部发放《“天天四个一”工作纪实手册》,全程纪实工作落实情况。
抓实“三项举措”,树立鲜明导向,确保尽锐出战。一是赛场选马,使一线成为竞技场。将脱贫攻坚经历作为干部选用重要条件。2016 年以来,先后推荐 X 名优秀科级干部走上副县
级岗位,X 名脱贫一线干部担任乡镇党政副职,集中表彰脱贫攻坚优秀干部 X 名,提拔重用帮扶干部 X 名,真正在脱贫一线发现识别干部。二是职级抵押,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创新实施“职级抵押”,先后将 X 名新提拔干部和 89 名后备干部下派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员。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经民主评议、组织考核等程序,予以正式任用或优先提拔;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的,暂缓任用或取消后备资格。三是引用并举,让人才流向新洼地。积极推动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2016 年以来,先后引进紧缺性人才 X 名,招录乡镇扶贫专干 X名,招聘农村特岗教师 X 名、农村卫生技术人员 X 名。积极搭建人才服务平台,组织 X 名医师“一对一”帮带贫困村村医、X名农业专家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X 名教师每人至少帮扶 X 名学困生。
推行“三带模式”,突出党建引领,实现富民增收。一是党建+产业带动,带出效益新增长。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 261 个,吸纳贫困群众 X 户。组建“马铃薯产业大党委”,吸纳贫困户 X 多户,实现人均增收 X 多元。二是党建+平台带动,带出致富新路子。通过“党支部+电商+贫困户”模式,积极引导县域内大型电商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红柳沟镇沙场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大棚香瓜种植,利用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使全村 X 棚香瓜平均每棚纯利润达到 X 万元,人均增收 X 多元。全县党员示范带动发展农村网店 X 余家,X 家电商企业、X 家物流公司在扶贫产业链上吸纳贫困户 X 多户,基本实现了贫困村
电商网络全覆盖。三是党建+项目带动,带出发展新天地。通过“党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推进“三变”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盘活土地资源、推动项目落地进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光伏扶贫行动”,目前全县落地光伏企业 X 家 X个项目,涉及 X 镇、X 镇的 X 个贫困村 X 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实现人均获益 X 元以上,而且最低可持续享受 X年,同时还为贫困户提供了 X 多个就业岗位。
“履职尽责”有关排比句大全(40 条)
排比句大全:本期主题:履职尽责 1.任务面前不摇手,靠前指挥不甩手,遇到难题不缩手,精心施工不失手,面对诱惑不伸手,带好队伍不松手,功不告成不撒手。
2.保持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警醒,保持积极主动、化危为机的智慧,保持脚踏实地、砥砺奋进的行动。
3.涵养统筹谋划的大格局,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思维,锤炼马上就办的硬作风,锻造抗压耐磨的真本色。
4.下好真打实备、真抓实干的硬功夫,锻造逢敌亮剑、英勇无畏的硬作风,掌握敢打恶仗、能打胜仗的硬本领。
5.提高善学善思、善谋善为、善作善成的本领,掀起大抓落实、善抓落实、狠抓落实的热潮。
6.谋划工作系统化,压实责任网格化,安排任务清单化,落实措施精准化,督导反馈随机化,结果运用公开化。
7.“身到”就是要亲力亲为、一线指挥;“心到”就是要刻苦用心、深入剖析;“眼到”就是要认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手到”就是要勤于动手,笔耕不辍;“口到”就是诲人不倦、反复叮嘱。
8.认识再深化,思想再统一,行动再聚焦,工作再提速,任务再细化,措施再精准,主线再清晰,标准再提升,协同再加力,监管再强化,风险再排查,服务再优化,领导再加强,责任再夯实,合力再凝聚。
9.服务全局的政治责任,面向未来的科学布局,造福人民的庄严承诺,制度优势的精彩呈现。
10.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
11.于严峻挑战中保持战略定力,于重重迷雾中看到光明前景,于从容自信中战胜艰难险阻。
12.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建正风气,抓改革谋发展,抓稳定促和谐,抓执行保落实职责。
13.多在提高时效性上下功夫,多在提高针对性上使长劲,多在提高服务性上用真功。
14.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统筹协调推动的本领,提升狠抓工作落实的水平。
15.一级响应就要有一级担当,一级响应就要有一级措施,一级响应就要有一级预案。
16.思想观念新,创新氛围浓,体制机制活,营商环境优,开放格局大,干部作风实。
17.勇于到改革发展的主阵地,敢于到城市管理的第一线,善于到脱贫攻坚的最前沿。
18.把精力用到解决问题上,把心血用在干事创业上,把能力用在造福于民上。
19.忠诚信仰铸就先锋意志,勇于拼搏谱写先锋足印,责任锻造先锋能力。
20.考验着我们的政治品格,考验着我们的工作作风,考验着我们的能力水平。
21.用真抓实干来抢抓机遇,用埋头苦干来加快发展,用科学巧干来破解难题。
22.在机遇叠加中创新思路,在信息爆炸中更新知识,在严督实查中强化执行。
23.抓紧理论武装不放松,抓实计划执行不含糊,抓牢责任落实不松劲。
24.在增强党性上下功夫,在育强本领上下功夫,在凝聚民心上下功夫。
25.将志存高远贯穿于务实笃行中,将雄心壮志落实到脚踏实地上。
26.政令执行要快,落实政策要快,服务群众要快,推进项目要快。
27.埋头苦干的真把式,雷厉风行的快把式,追求卓越的好把式。
28.管理体制上“放权”,评价机制上“放开”,分配机制上“放活”。
29.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敢于攻坚不怕风险,善于突破不怕挫折。
30.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31.态度上的坚决服从,行动上的坚强有力,实践中的坚持不懈。
32.直面矛盾不“缩手”,深入一线不“甩手”,扭住关键不“放手”。
33.工作上统筹谋划,力量上统筹调度,任务上统筹落实。
34.履职尽责筑牢抗疫“长城”,服务群众架起连心“桥梁”。
35.干着今天的事,备着明天的事,想着后天的事。
36.撸起袖子,放下架子,迈出步子,担好担子。
37.精力不分散,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放松。
38.主动挑大梁,勇于扛重担,敢于打硬仗。
39.当“开山斧”,敢“涉险滩”,啃“硬骨头”。
10.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 篇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县政府《佳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的精神,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我镇与全县同步够格简称小康社会,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贫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卫对象,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目标任务
按照“集中攻坚、巩固提高、全面小康”三个阶段安排,紧扣贫困人口增收这一核心,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同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到2017年底,5个贫困村退出呢,2779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到2019年底,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够格建成小康社会。
二、扶贫对象精准
按照扶贫与低保标准“两线合一”要求,统一数据核算口径,动态管理全镇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建立精准扶贫镇、村两级明细台账,实现扶贫与民政数据、政策有效衔接,数据真实准确、管理科学规范,做到底子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确保脱贫人口及时退出,返贫人口及时得到扶持。
三、扶贫措施
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将农业产业划分为五个示范区,将沿黄河沿岸村划分为有机红枣示范区,落实红枣低改,发展有机红枣生产,附带养蜂养鱼;将 村划为畜牧养殖区,重点养殖黑毛猪、黑毛山羊、土鸡等;将村划为红枣为主的加工区,重点对红枣进行加工,提升红枣价格,附带加工红枣饲料、手工挂面;将 划为山地苹果、核桃栽植区,积极引进优质品种,促进增收;将
村划为种植区,重点发展地膜玉米、山地红葱等农作物的种植。
(一)产业扶贫
1.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壮大镇域经济,打牢扶贫基础。重点发展有机红枣、马铃薯、小杂粮、核桃、山地苹果、山地红葱等产业;积极发展饲料玉米、红枣生产、现代设施农业和种养合一的现代畜牧业。支持手工挂面、红枣加工等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壮大“一村一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扶持一批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
2.旅游业。贯彻落实旅游扶贫各项举措,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旅游景点升级进档。充分挖掘开发赤牛坬民俗馆和马连塌村红色革命等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民俗风情、果蔬采摘等不同的旅游模式。3.电商。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快镇村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加强电商人才培训,建立电商镇村服务点,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和小额信用贷款等支持。4.光伏产业。用好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挖掘政策潜力,提前谋划项目。
5.招商引资。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土地征用,坑镇从事资源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加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渠道。
(二)就业扶贫
1.培训就业。根据贫困户劳动力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支持鼓励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培训项目向贫困户倾斜,实现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2.安置就业。积极输送贫困户劳动力到企业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扶贫困户就业。
3.创业就业。进一步优化对返乡农民工、贫困大学生等困难群体的创业服务。结合产业扶贫,积极推进金融扶贫创新机制,加大银行、保险对贫困户自主创业扶持力度。鼓励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扶贫对象积极参与创业项目,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移民搬迁
1.成立机构。建立联合议事协调机制,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移民搬迁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移民搬迁领导小组下设坑镇移民搬迁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土地所,负责全镇移民搬迁日常工作。
2.科学规划。按照“搬得出、住的稳、能致富”的要求,坚持“三靠近(城镇、园区、中心村)”和“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对张家岩村、高仲家坬村两村进行易地移民搬迁,统筹考虑安置生活、生产用地,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开发整治、农林牧副业开发、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有效整合项目和资金,科学编制两村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并建立移民搬迁建档立卡和移民搬迁总体规划数据库。
3.项目配套。按照有效改善安置点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扶持安置点后续产业,由县政府统筹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配套实施集中安置区水、电、路、讯、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异地有土安置的应配套落实好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高标准农田;对无土安置且家庭有劳动能力的,确保每户都有劳动力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对被安置村组有“集中连片、稳产高产” 耕地,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鼓励以耕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吸纳移民点劳动力就业的方式,参与和共享农业现代化开发成果,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四)生态保护
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充分发挥中央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扶贫作用,调减全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加强封山(沙)禁牧和封山(沙)育林工作。
(五)科技扶贫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适用新品种、新技术,建设一批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
(六)教育资助
增加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农村中小学校设点布局,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强化教师力量,全面普及15年免费教育。凡是农村贫困户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全过程给予生活资助;中高职在校生,除享受国家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外,再给予扶贫助学补助;在校贫困大学生实行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相关政策。推进镇村教师交流轮岗,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开展城镇优质学校同贫困乡村学校结对帮扶。
(七)健康扶贫
11.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例文 篇十一
梁健:《源流》:新时期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在前两轮扶贫开发“双到”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梁健:广东省委、省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从1986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到2008年全省减少约800万贫困人口,基本消除了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从2009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在前两轮扶贫开发中,就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做法,整合各方资源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共帮扶5978个贫困村,相继解决50.7万相对贫困户、249.2万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特别是2013年开展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靶向疗法”,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全省3599个帮扶单位共派出7986名干部驻村,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2.95亿元,顺利完成对20.9万贫困户、90.6万贫困人口、2571个相对贫困村和21个扶贫开发重点帮扶县的帮扶任务。2015年,受帮扶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20元,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贫困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完成“两不具备”移民搬迁3.8万户、16.8万人;贫困村基层建设得到加强,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力促进了全省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主要经验如下:
一是建立起动态贫困标准。2011年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的《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规定,农村扶贫标准由省政府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根据2012年广东出台的《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我省将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作为2013-2015年新的扶贫标准,约为3478元,比全国2011年扶贫标准约高出1178元。同时,《意见》明确2016-2020年广东将以2015年为基础,根据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相对贫困人口规模,确定贫困标准。
二是探索精准扶贫工作模式。我省实施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对全省贫困户“建档立卡”,实施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靶向疗法”,逐户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逐村制定年度计划和三年规划,确保每一贫困村、贫困户都有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确保每一贫困村、贫困户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帮扶,极大地提高了扶贫的成效,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转变和突破。
三是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领导挂钩落实责任,省委常委和分管农口的副省长各挂钩联系一个市督导工作;省直各部门一把手作为挂钩帮扶贫困村第一责任人;各市四套班子成员全部挂村挂户,明确领导责任。集中各方资源对口帮扶。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珠江三角洲6个经济发达市以及粤东西北12个市的有关单位共派出3541个工作组、11524名干部进村驻点。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实现了由单纯依靠政府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行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的格局转变。2010年起,我省在全国首开先河,设立“广东扶贫济困日”,扶贫济困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和统一行动。
四是严格实施考核问责制度。为确保扶贫“双到”工作成效,我省实施了扶贫考核制和问责制,省相关部门出台考评办法,公开考评结果,并将扶贫“双到”成效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
五是建立扶贫与党建两手抓工作机制。我省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党建,把扶贫工作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培养能人强班子、帮扶单位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对联系等措施,打造“永远不撤走的工作队”,大大提高了被帮扶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机制保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一是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二是坚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靶向疗法”,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三是坚持完善驻村挂钩、对口帮扶、考核评价等机制,推动扶贫开发逐步科学化、常态化;四是坚持协调配合、广泛动员,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切合我省实际,符合党中央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有效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实效性,为接下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积累了经验、夯实了基础。
《源流》:我省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是什么?应该把握哪些问题?
梁健:我省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十项工程,着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确保到2018年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我省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安排,省委、省政府确定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概括起来就是,确保到2018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按今后三年年均增长不低于7%计算,预测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不低于16367元。通过三年脱贫攻坚,要使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低于45%,即不低于7365元;符合政策的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确保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不低于60%,即不低于9820元,确保全部出列。按年度分三步走:到2016年底,实现50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到2017年底,实现60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到2018年底,实现66.5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全部相对贫困村出列。
nlc202309082040
经严格测算,我省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2014年不变价)作为扶贫标准,已认定全省农村70.8万户、176.5万人为相对贫困人口,其中扶贫帮扶对象127.5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低保户68.9万人),纳入低保无劳动能力人员48.9万人;55.2万人分布在相对贫困村内,121.2万人分散在相对贫困村外;同时按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8000元(2014年不变价)、相对贫困人口占全村户籍人口5%以上作为标准,认定全省2277条村为相对贫困村。要稳定实现70.8万户、176.5万人、2277条村“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必须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扎实推进。
新时期脱贫攻坚战应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精准的要求贯穿扶贫开发各领域各环节,对贫困人口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实行精准化帮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到村、到户、到人。二要坚持立足发展,社保兜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同时强化底线思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三要坚持点面结合,全员覆盖。既要集中力量实现点上突破,着力帮扶贫困村内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又要注重面上推进,同步帮扶贫困村外分散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使帮扶资源、帮扶举措、帮扶责任覆盖全部贫困人口,不让一人掉队。四要坚持多方共济,凝聚合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倾斜配置,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合力攻坚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源流》:从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看,广东先行探索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把劲?在新时期脱贫攻坚战中,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梁健:一是脱贫主体意识有待增强。部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责任意识仍然不强,认为扶贫工作是帮扶单位“要我脱贫”、“等靠要”思想未彻底消除。扶贫项目的实施大多由扶贫单位承担落实,被帮扶县、镇党委政府未能充分发挥主导统筹的作用,有的镇村干部对扶贫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整合资源推进精准扶贫的力度有待加强。主要是发挥各行业部门作用,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突出问题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倡导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有待健全,缺乏完善的宣传、引导、组织、激励机制,缺少发挥志愿者、企业参与扶贫的制度安排。三是对分散在相对贫困村外的贫困人口帮扶力度小。过去分散在相对贫困村外的贫困人口主要由所在地市、县帮扶,由于欠发达地区扶贫任务重、扶贫资源有限,扶贫项目向重点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导致面上的贫困户帮扶不到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建立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落实省、市、县、镇、村五级党政一把手抓扶贫责任,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细化工作任务、目标、进度,严格督查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把脱贫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二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要求。打好政策组合拳,完善相关的配套帮扶措施,出台实施工作方案,打造扶贫工作“1+N”政策措施体系。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要求融入到广东新时期精准扶贫政策措施之中,运用我省扶贫开发“双到”成功经验,制定1+N精准扶贫法规政策措施,实施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救助保障等脱贫攻坚十项工程;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扶贫开发用地政策、发挥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持机制等方面,强化脱贫攻坚政策支撑。
三是强化定点帮扶、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继续实施省直、中直驻粤单位等定点帮扶,同时,充分发挥省直有关部门行业的职能,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环保、民政、交通、电力、水利、农业、旅游、金融等行业扶贫工作力度。强化社会扶贫,开展“万企帮万村”、扶贫志愿者行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继续发挥好“国家扶贫日”和“广东扶贫济困日”平台作用,募得的资金高效用于精准扶贫工作。
四是把精准的要求贯穿扶贫开发各领域、各环节。尤其是对分散贫困户的帮扶,坚持点面结合,全员覆盖,既要集中力量实现点上突破,着力帮扶贫困村内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又要注重面上推进,同步帮扶贫困村外分散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使帮扶资源、帮扶举措、帮扶责任覆盖全部贫困人口,不让一人掉队。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实行精准化帮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强化底线思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源流》:应该怎样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
梁健: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从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转移就业、精准扶贫、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主要任务。主要是体现在:一是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筹谋划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确保老区贫困群众如期脱贫;二是围绕破解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尽快改善老区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围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解决老区一批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推进老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围绕市场需要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五是围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打造永续发展的美丽老区;六是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支持老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源流》:《指导意见》中强调,要“高度重视老区开发建设工作”,您认为怎样才能体现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支持?我省如何抓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
nlc202309082040
梁健:《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导和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土地政策保障、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政策、提高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标准、促进干部人才交流和对口帮扶等六个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支持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在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时,优先将老区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并给予重点支持;在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时,重点向贫困老区县倾斜;完善老区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政策;提高“三红”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定期生活补助标准;加大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与贫困老区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力度,实现定点扶贫工作对贫困老区的全覆盖。
针对我省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省扶贫办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三类地区加快建设发展。我的意见:一是继续加大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加大重大项目向三类地区的倾斜;三是加大发展老区红色旅游的建设和推介力度;四是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坚持“同等优先”的原则,加大对老区相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五是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纪要》(发改办地区〔2016〕45号)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广东省革命老区贫困县纳入国家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有关问题的复函》(发改办地区〔2016〕347号)的精神,制定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措施。要在精准瞄准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奔康的前提下,主动与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按职责分工,积极沟通协调,确保中央和国家扶持我省革命老区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六是继续争取中央彩票资金对广东的支持。我办将继续与国务院扶贫办加强沟通联系,确保中央彩票资金对广东的支持不断增加。
《源流》:我省各级老促会在革命老区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您认为,在新时期应该怎样发挥老促会的作用?请您对《源流》杂志社提点宝贵意见?
梁健:各级老促会都有一批老同志,他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老促会以积极的作为,践行着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的立会宗旨。坚持把主要心思和重要力量用在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努力发挥好老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把老区的建设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为党为国分忧、为老区人民解困,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忠诚地为党的宏伟大业添砖加瓦。在协助党和政府促进老区脱贫奔康、振兴发展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舆论宣传、牵线搭桥、扶贫济困等作用;深入老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出台、落实有关老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性、法规性文件;积极协调争取建设项目,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思源回报”等活动取得新成效;千方百计,积极筹集资金,帮助老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紧迫困难等方面,都取得了富有特色的经验和做法,成效十分显著。党和政府不会忘记他们,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建设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许多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对老区建设事业的高度重视,真挚地表达了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明确地显示了党和国家加强老区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快老区建设步伐,让老区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三年脱贫攻坚战中,我们要认真对接和落实党中央关于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帮扶这三类地区加快发展的专门文件,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帮扶措施。加快这三类地区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老区。我们希望老促会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一如既往,更好地发展独特的作用。在脱贫攻坚战中,做出新的贡献。
还有,就是加强老区的宣传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脱贫攻坚的宣传工作,十分强调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我们要继续讲老区的故事,大力宣传老区的历史贡献;深入宣传、解读党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的新举措、新成果;突出宣传一批老区改变面貌、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老区群众艰苦奋斗,加快发展;大力宣传扶持老区脱贫奔康的先进经验、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对老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的良好氛围。
《源流》杂志是我省唯一的具有国家正式刊号公开发行的专门宣传老区的刊物,很难得、很珍贵。多年来,《源流》坚持弘扬老区精神,为老区人民服务的办刊宗旨,为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振兴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独特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希望《源流》的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脱贫攻坚战中把刊物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广大读者喜爱。希望《源流》的广大读者,一如既往,继续大力支持《源流》,使刊物在脱贫攻坚战中更好地发挥鼓与呼的作用。
《源流》:谢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例文】推荐阅读:
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感悟08-15
村精准脱贫计划08-06
精准脱贫情况汇报10-04
“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党课06-19
个人精准扶贫脱贫计划08-14
精准脱贫的基本标准08-25
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学习心得体会20210-27
2016-2018年城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资金管理办法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