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精选8篇)
1.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一
摘要: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智能更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在繁荣经济和促进就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特别是在管理方面,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地方。
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既能够增强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对企业的一些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作用十分明显。
现在许多中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核算制度不完善、核算程序不够严格、核算的手段和方式落后等。
鉴于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而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越来越规范,管理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许多中小企业意识到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积极加强会计核算的规范,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须完善的问题。
本文正是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
近几年,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对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同时采取一些措施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引导和监督,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来提高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提升我国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会计核算制度缺失。
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疏忽一些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很少,即使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也是散落在其他的规定之中,缺乏独立性。
同时一些监督制度的建设也形同虚设,许多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形成相应的作用。
总之,各项制度缺乏完善性和系统性,而且制度执行的保障性机制不够健全。
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方式有所欠缺,从管理方式来看,中小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且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即为企业的所有者。
其次是会计监督缺乏力度。
会计监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实际中,会计监督会对整个会计活动产生规范的作用。
会计监督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单位的所有资金活动进行监督,以此来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功能,监督的职能分为事前监督、事后监督、事中监督,监督的程序和方式由于监督过程的差异会有所不同。
第三是会计基础薄弱。
中小企业的由于自身的限制导致企业的员工素质和执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会计人员在会计基础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会计的职业道德比较低下,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始凭证缺乏正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制约,在一些原始凭证的处理上随意性很强,不符合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是建账过程存在造假行为,出现虚报利润或是不合法入账的行为,许多会计账簿都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和收支情况,人为操作的嫌疑比较大。
第四就是会计核算的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特别是会计的电算化水平低,许多企业依然停留在原始的核算手段上,效率低而且出错率高。
第五就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低,缺乏完善的培训和进修体系。
许多会计人员素质差,业务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不能满足现阶段会计核算的要求。
其次是职业道德水平差,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会计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的管制制度,以制度规范整个会计核算过程。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法律规定以及最新的会计管理理念,设计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制度的建设应该涵盖各个方面,包括一些会计凭证的处理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
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建设,根据具体的需要设计一套监督制度,确保各项制度都能被贯彻落实。
一旦出现问题就要依据制度的规定给予处罚。
这样才能保障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杜绝盲目随意情况的发生。
其次,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实现。
一要以岗位和职责为出发点,确立每个相关人员的责任,实行明确的责任制,一旦出现问题能够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来看可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二要建立日常的监督机制,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反馈和处理,这样可以促使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来看,单纯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
第三,加强会计基础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这样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
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会计活动,对会计凭证和一些账簿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的程序。
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核算和对账工作要规范有序。
第四,建立全面完善的会计核算手段和方式,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
高科技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已经加速了信息的全球化发展,因此会计工作也面临着和信息化接轨和国际接轨的趋势。
企业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加强自身核算手段和方式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核算的水平和效率。
最后,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在会计人员的聘用上,企业应该转变以往的“唯亲是用”的观念,并且为了实现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会计人员任用回避制度的实施。
同时培训和进修也是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冯军.基于会计电算化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07).
[2]赵德良.初探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6(07).
[3]武花勇.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4).
2.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二
1 企业会计核算弱化现象日趋严重
1.1 企业存在兼职会计现象
兼职会计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培训, 具有相应从业经验的会计人员, 他们通常同时在几家企业担任会计职务。由于兼职会计在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流动, 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并不了解, 只能依据业主提供的凭据进行做账, 完全受业主的支配, 对企业经营活动无法进行监督和反映, 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发挥。同时, 这些会计的流动性很强, 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约束, 一旦和企业发生冲突就有可能不辞而别。企业使用兼职会计做帐时, 经常会发生由于交接不及时而造成的做账不及时, 对企业经营的连续性无法进行正确的反映, 从而违反有关会计规定和财务准则。
1.2 企业业主与会计存在裙带、亲属关系
由于私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完全由企业主自己说了算, 他们为了保守本企业的秘密, 防止会计人员外泄企业的经营信息, 大量在敏感的会计部门使用自己的亲属和有亲密关系的人, 从而形成裙带关系。这些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利益和企业主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企业主完全言听计从, 对于会计核算畏首畏尾, 无法放开手脚。这样会计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作用名存实亡, 导致虚假行为时常发生最终导致企业财务核算混乱。
1.3 企业会计人员知识老化, 不能适应现代会计核算的需求
很多企业使用的会计人员都是原有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退休的老会计, 这些会计人员大多都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会计知识结构, 原来的会计知识严重老化, 对新的会计知识接受能力较弱, 无法胜任新时期的会计核算工作。例如, 现在税务部门大多需要网上进行申报, 这对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这些老会计大多缺乏计算机知识, 对此无法胜任。
2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会计核算弱化直接导致了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第一, 十分混乱的仓库管理、银行存款、现金管理。第二, 不遵守国家会计制度, 核算时收入与成本费用不配比、折旧的摊销方法前后不一致、成本核算不规范, 这些最终导致了虚假的会计报表。第三, 存在的多头开户现象, 将某银行账户不归并入账进行收支账外核算。
2.2 支出凭证套用不合法凭证或白条入账
企业在采购原料的时候没有完善的验收过程, 仓库管理混乱, 随意进行存货计价, 存货和账目不符。产品销售不入账、设置小金库, 应收账款失控, 收入支票任意背书, 实收资本不实, 空壳验资或以其它形式抽逃资本。
3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3.1 会计制度的适用主体要明确
为了使会计制度有一个规范的使用范围, 企业应该制定规范的界定保准。由于企业的发展速度快, 职工人数、资产规模、经营状况不断变动, 为了保证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不能以这些指标作为标准。此外, 企业规模大小与企业主日常管理的频率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也不适合作为划分标准。笔者认为, 正确划分的标准应该是两条:第一, 看企业资本来源, 是否需要从资本市场筹资。第二, 看企业的注册资金的规模。注册资本比规定的标准低且不从资本市场筹资的企业应该被划分为中小企业采用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
3.2 会计制度的内容应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根据企业会计业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在简单实用思想的指导对会计报告和会计科目进行相应的设置。企业的会计制度的建立应当尽量体现简单易用这一理念, 因为会计信息主要是由企业管理部门、政府税务部门以及债权人进行使用的。所以在企业会计制度的确立, 要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相应的考虑, 同时在会计制度的具体实行过程中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这样更利于企业普遍建立起简单、灵活、实用的会计核算系统, 及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3.3 会计制度应适当运用谨慎性原则
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竞争能力不强、贷款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有效防止虚盈实亏的情况发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时适当运用谨慎性原则。
3.4 会计制度应尽可能与税法保持一致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 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企业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的税收其中, 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 而它们上交的税收占全部企业的45%。这说明企业纳税需要会计制度的有效支持。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考虑到大企业的会计服务对象的重心在投资者和债权人, 因此规定会计与税收要互相分离, 企业在缴纳了规定税款之后, 可以不对外提供会计报告。而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对象的重心在企业管理者和政府的税务部门, 因此《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并不适合中小企业。为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减少会计期末的纳税调整工作,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应该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
3.5 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中小企业应从各自具体环境出发, 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 针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设计中应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就企业外部会计监管系统而言, 必须按照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法律规范的思路框架, 建立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一是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工作,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二是强化政府外部监督, 即由国家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检查和审计, 尤其是要加强对准则、制度执行质量的监督检查, 以约束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行为, 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三是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的法制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职业之便, 主观蓄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保证。
3.6 会计制度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制定会计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但不能因规范会计行为就不讲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会计制度制定时, 要考虑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的关系, 选择制度效益最大的方案。这里的制度成本是指制定成本和运行成本之和, 制度收益指该制度实施、运行后产生的收益。制度效益是指制度收益补偿制度成本后形成的差额。制定制度时应特别注意, 并非制度越完善、越严密就越好, 应权衡制度成本及其产生的收益, 力求做到不仅会计制度制定科学化, 而且制度效益最大化。
摘要: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中风险现象严重, 会计核算不断的弱化。为此, 要明确企业会计主体, 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 坚持谨慎性原则, 制定内容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的会计制度, 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弱化,会计核算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李凤鸣.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分析 篇三
一、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
(一)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农业企业的经营往往涉及到农、林、牧、渔、工、商等多种行业。这就要求会计核算既要满足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又要适应多种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费用成本和财务成果,并考核各种非生产性的开支。
(二)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农业企业实行多种经营和双层经营体制。如国营农场有场部、分场、生产队多个层次,还普遍建立专业性服务组织和职工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普遍推行农户联产承包的同时,也相应建立了统一经营的生产和服务组织;乡镇企业的体制更是复杂多样。这就给会计核算和管理体制带来复杂性。
(三)核算方法的灵活性。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比较分散,经营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较大,生产成果的自给程度较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准确。农业会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有操作实战能力,又要有统筹协调能力。现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直接决定了农业会计工作的质量。有的农业会计人员对会计科目的理解不准确,出现滥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有的农业会计人员对政策法规的应用和业务处理不够准确,导致业务处理的判断偏差较大,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会计人员不认真钻研会计业务知识,工作敷衍了事,不能对会计业务进行准确核算。
(二)会计处理手段落后。农业是人们对动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自然再生长过程实施控制和强化的过程,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经济再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构成了农业的根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使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其会计核算较其他行业更为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可能不同,这加大了农业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二是农业生物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三是农业会计标准具有多重性。目前的农业会计处理手段难以满足复杂的农业会计业务需要。
(三)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人类无法预测和预防一些不利自然事项的发生,不能对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因此无法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会计计量与计录的准确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此外,作为土地承包者的农户、家庭农场,在自主经营的模式下,完全可以自己占有、支配完成承包任务后的剩余部分,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失真对各承包户的利益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利害关系,利益激励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不能适应农业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需要。现行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制定的,当时的农业企业生产活动一般按计划进行,收获粮食后由政府统一收购,农业企业并不直接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在目前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经营活动范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核算仍然执行过渡时期制定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更不能保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三、建议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特殊行业都有单独的会计标准,因为特殊行业具有很多特殊的会计核算要求,是一般企业会计制度所包含不了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如何,农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考虑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有必要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等国外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定农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对农业活动实行专业化核算。按农业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农业活动所占比重的高低,将农业企业划分为以农业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在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主要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三种基本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但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其生产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在具体运用某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农、林、牧、渔业产品生产成本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设置“农业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林业生产成本、畜牧业生产成本、渔业生产成本”账户,突出农业活动的特点,以便正确反映农业活动中所消耗的机械作业成本、林业生产成本、畜牧业生产成本、渔业养殖成本,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另外,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农业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这部分损失,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作者单位:福建万红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宗宇翔
4.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四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建筑施工企业也逐渐增多,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因此,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有利于未来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监督;素质;会计核算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承担较大的项目建设风险,且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因此其会计核算比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更加复杂。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全面把握工程实施的财务状况,就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以便为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可行性依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普遍存在监督不到位、经营者不重视及会计人员能力素质差等问题,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为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及问题,在掌握了影响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分级核算,因为施工企业生产存在着地点不固定、生产分散及流动性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将施工生产与会计核算进行结合,并科学合理地反映施工生产的经济成果,要求建筑施工企业采取分级核算方法;二是单位工程成本单独核算,也就是施工企业会计需要根据每项工程分别来核算成本,分别考察不同工程的具体特点,同时使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的计算口径一致,便于进行分析;三是分阶段进行工程成本核算与工程价款结算,因为建筑施工工程存在着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若在工程全部竣工后进行成本核算与价款结算,就需要施工企业预先垫付大量资金,这会造成工程施工中的资金供应问题,也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各阶段经营成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工程成本核算与工程价款结算,根据已完成工程情况分期核算,并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企业成本核算未受重视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及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建设成败,其经营理念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效果具有较大影响。根据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管理者并未真正重视成本核算工作,导致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十分普遍。而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管理者认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为资金运动,只注重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忽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各部门协调沟通不畅,财务部门只能依赖于施工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核算,这就极易造成成本核算失真,进而影响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甚至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2.2 建筑施工企业监督不到位
良好的监督机制是保障企业财会秩序的基本条件,也是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现在,仍有一些企业并未在内部监督中明确各自职责,甚至有些企业都未能建立或执行内部监督制度,而外部监督又过于形式化,最终造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处于无监督状态。久而久之,有些企业就会为节约成本等,或不遵守会计准则,或一人担任多职,严重影响会计核算质量。
2.3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能力与素质不够
近些年来,建筑施工企业财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但很多企业也只是关注财务人员数量,却忽视了人员质量。财务人员或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证,或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或实践能力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人员管理中,忽视团队培训,尤其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一些专业性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一味固守陈旧理论,必将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3.1 转变理念,重视会计核算工作
为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所需的会计核算机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能形成科学的成本效益观、风险收益均衡观,主动接受会计核算新理念,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各施工企业应不断改进会计核算相关制度,通过各部门在结构与权额上的相互协调进行资源配置,严格控制企业生产成本,树立会计核算的新理念,认真学习与贯彻新会计准则,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
3.2 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应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施工企业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会计核算工作化繁为简,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一方面,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会计软件系统管理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另一方面,实现监督考核的自动化,确立明确合理的考核目标与考核标准,并充分运用自动化系统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加强内外部监督,全面提升会计核算质量。
3.3 加强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成情况有着密切关系,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人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在会计专业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培养;二是加强现代化管理思想宣传,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保障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结果的科学合理性。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会计核算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正确认识会计核算特点及存在问题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基础。因此,本文从会计核算特点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庆龄.建筑施工企业集团BT项目会计核算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5.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五
在其中最为突出的可以说就是我们谈到的公允价值,它作为在双方进行平等公正交易当中在已经熟悉了对方的情况之下,双方进行自主自动的资产交换或者是对于债务方面的清偿的金额,对于这个方面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而这对于有序的管理有很大的作用。而且由于公允价值要发挥它的作用合理运行的话就离不开专业人员的管理以及高科技的应用,因而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不仅对于它的使用范围仅限定于一些债务清偿、股份管理以及其他的少数方面,也对于它所适用的市场经济环境有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公允价值的引入和具体规定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联系的情况之下的一大进步。
任何事情的发展进步都是需要有一定的原则进行指导的,在我们这次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当中也不例外。它对于我们在会计核算当中的可靠性、重要性、实质性以及可理解性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划分。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的工具,所以它运行的每一步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或者指导,因为企业的高层决策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需要参考核算记录的。而这也就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对于企业的经济业务来往进行准确无误的记录,要对其中的数字和资料进行分类记录和管理。况且由于会计的实用性比较强,它是需要用一些简明扼要的数据以及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管理记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能够熟练地掌握会计方面的专业术语和知识。这就要求会计操作者有极强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他们才能够做到这样。在新的会计准则当中,作为指导性的原则和文件,可以说它重视的是实际运作当中的实用性和高效率,而作为会计管理是需要对于当时的市场经济形势和企业经济发展和决策的前瞻性有足够的认识的。因而对于它的原则性规定是需要我们不断分析和合理有效运用才能够在实际当中起到一定作用的。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核算作为一种会计管理的工具,它是向许多不同种类的报表使用的人来提供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的,可以说它的管理主要是满足这个系统运行当中的内部管理需要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对于核算的方法和具体的管理事项有了一定的改变。会计核算是以原有的一些历史的成本为基础的,这也就使得在工作交接的时候容易出现断层。那么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大大地简化了核算的方法,而且也取消了一些待摊费用。况且之前那种没有对于短期投资之内跌价做好适当准备的行为以及存货出现缺少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核算的成本和开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这些方面都系统地给出了谨慎及时性原则的规定,可以说对于管理当中的衔接转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许多的企业会计部门也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日常运转来设置相应的资金核算的项目。这样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况且由于计算机高科技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得核算过程更加的高效便利。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细化和彻底整理各项资产以及一些负债问题,对于这些都有了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在这种机制的运行过程当中由于工作管理、衔接的紧密性和细化,都大大减少了核算当中出现的错误和成本。
6.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六
关键词:科技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建议
科技开发企业在市场中备受瞩目, 国家为了鼓励其加大开发活动, 出台了不少政策规范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 要求核算部门人员具有专业性、严谨性、科学性, 合理统计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并必须提供详细的账目表与凭证。在国家政策环境的大前提下, 企业内部也相应提出要求, 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面对考察, 在这方面尤为注重。本文就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探讨其解决方案。
一、沟通不足导致账目不清, 应对企业活动多作了解
企业的财务内容多数围绕企业开展的项目, 反映企业的经营实况。科技开发企业的开发目的是获取资产, 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项目成本都将纳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范围。由于一项项目的开展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理论设计、设备研制、实验考察、投入测试等等多个步骤, 因而企业资金不仅流出量大, 而且是多方向流动。
企业会计在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核算, 实际上就是对资金的数目、流动批数、流向等相关具体情况进行确认与记录, 并计算资金的流出是否合理, 是否实现了利用的最大化。在核算过程中, 会计人员通常对科研项目不甚了解, 很难估算资金使用情况, 给核算工作带来漏洞。因此,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会计核算人员对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必须有充分的了解, 比如通过科研人员的介绍, 了解该费用的具体用途, 判断其是否满足科技开发企业的研发要求;时刻留意科研活动的最新情况, 及时核算该项目各阶段所使用的费用数额;统筹资金利用情况, 分析不同项目阶段需要投入的资金量, 合理安排资金的流动。与此同时, 科研人员能够充分认识企业财务核算, 或直接向财务部门申请登记企业资源的使用, 减少因多部门传达而引起的误差, 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有利于研发部门根据财务情况选择最佳的科研方案。
二、科技开发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应有所改变
我国财政部早在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其中对于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做出新的规定, 把支出部分划分为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并在核算时计入不同的方面, 研究阶段的费用计入了当期损益, 提出将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 归入无形资产。然而政策出台后, 仍有企业在会计核算部门的设置中没有做相应调整, 导致核算出现混乱、不符合标准的情况。
科技开发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可以在成本核算的科目下增设专门的统计部门, 比如“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 实现专项核算, 再统一转交给整体费用的核算部门。与此同时, 会计人员的专项化统计也对企业核算有一定的帮助, 即设定不同支出项目的专项统计人员并设置下级科目, 如材料费用、设计费用、设备维护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等等, 这种分人员分项目的核算能够清晰地对项目数额进行归纳整理, 便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相应的除了企业研发支出的统计, 企业的其它费用统计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开处理。比如研发项目的辅助支出, 这些支出由于较为零散, 可以统一进行大的核算, 随后根据应用的不同阶段再次核算, 将费用化的支出转交对应的科目, 而资本化费用则等到有能力销售使用时再作统计。核算工作不仅需要较多的会计人员进行作业, 还十分讲究各自的分工。由于财务会计报表反应的是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 因此每一项支出收入都要有明细的报备, 建议科技开发企业在统计科目上按照费用明细分设专门的部门, 并规范管理每项支出的归属, 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 由大的科目逐级分设, 到最后落实到每个会计人员, 核算之后由会计人员逐层上报, 有规律地进行统计登记, 最终反馈为具有专业、详细、清晰、科学性质的报告, 实现科技开发企业在项目统计上的需求, 为企业的工作提供参考标准, 使整个科技开发行业得以繁荣发展。
三、开发费用账务处理要结合企业特点
针对目前世界各国在科技开发费用处理上普遍采用的费用化、资本化、部分资本化手段, 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制度, 本文认为我国科技开发企业应该认真考虑每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根据自身产品的开发费用以及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计量处理方法。首先是看研发费用, 它包括使用的材料费用、技术人员的工资、场地费用等等, 如果这方面开支不大, 则可以采取全部费用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全额费用法属于一般通用的记账手段, 能够简单直接反映成本信息, 并且对于研发费用相对不大的企业来说并不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该种处理方法我国应用时间长, 相关的制度法规较为完善。其次是成果决定法, 无形资产对于科技开发企业来说所占的资产比例很高, 要避免因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而导致企业资产估计错误的情况, 必须要采取部分费用资本化的手段, 这对于研发费用较大的高新技术开发企业较为适用。由于科技开发企业的产品不一定能成功投入市场, 并且间接费用比较高, 因此要对研发成本的项目支出进行一个归类, 当产品开发失败时可以及时进行分期摊销, 避免企业资产发生更大的波动。此外, 在会计处理成本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研发是否成功的问题, 在研发初期就要设置相应账户登记研发成本支出, 这部分支出所获得的收益并不能立时体现, 可能导致信息的虚假或开发成功后摊销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在从研发开始到得到收益的长时间内, 会计核算要把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做好区分。还有一种方法在科技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不甚普遍, 只有一些以开发技术的研究作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才会采用, 就是全额资本法, 它把研发过程的全部费用都作为无形资产成本, 虽然简单但并不适用于一般企业。
四、企业监督管理工作应加强
科技开发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投入比一般企业要高, 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 主要依靠企业科研人员的摸索, 并且科技开发企业所走的是创新之路, 在资金方面必须要有充分的保障。虽然国家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 但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已经认证的高新企业, 普通的科技开发企业要想享受相应的待遇, 必须在各方面提高自身实力, 同样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因此, 企业要管理好内部财务核算, 制定出良好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严格执行, 定期检查会计人员的工作, 及时开会商讨会计部门的相关调整, 达到加强监督力度的目的。在会计核算报告出来后, 应立即进行分析评价, 比较与预期的出入。会计核算部门要根据项目进度适时提供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 初步判断其经营成果及相关利益。做好风险评估报告以及资产统计, 有助于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 让企业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走的更远。
五、做到核算过程与成果的公开透明
企业应该要求会计核算对支出信息作公开的披露, 有利于外界对科技研发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促进对企业的投资。对资产公开化及时给予投资者信心的表现, 同时也是有效监管企业是否有暗箱操作或局部人员的不规范行为的有效手段, 对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如何做到这一点, 首先是核算部门报告的详细性, 具体操作可以是在相应报表增设报告项目, 比如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总额, 使外界对企业一期的经营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单独披露研发费用, 可以清晰地展示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能力与投入, 加强外界对企业开发项目的关注;还有是利润表的详细说明, 可利用附表的形式大致讲述费用支出的实际情况与分析, 加强投资者对资金流向的了解, 以及明确收益情况。除此以外, 企业应当公开核算制度, 比如说企业所遵循的政策方案、核算使用的标准、企业关于核算上的分类设置、计价方法等方面, 以及根据新会计准则, 公布企业费用化与资本化各自所占的比例以及摊销的方法等等。此外, 最好核算部门能做好各项业务收入的具体报表, 并统计一段时间内的余额进行对照, 然后公开披露相关信息, 以及该科技开发企业各项投资与企业无形资产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内部核算制度除了发挥其约束企业员工的职能外, 还应该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公开企业的核算方式与操作, 对企业接收外界的评价、及时修改其中的不足十分有利。总而言之, 企业研发项目的可行性与市场前景都能通过会计核算工作得到推敲与验证, 正因如此, 会计核算做到公开披露信息是增强企业影响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良好手段。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科技开发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支出大, 风险系数较高,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难度有所增加, 但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而至, 企业对会计核算的高要求使得企业在财务方面得到良性发展。由于科技开发企业的存在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企业的整体素质代表着我国在科学技术发展领域的精神面貌, 为了让科技开发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做好财务会计工作, 统筹资金的流向, 重视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与精确性, 是财务会计部门必须坚决落实的责任。对于上述提出的问题,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 企业管理者在财务管理相关信息上的处理要认真严谨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武瑕、方巍:科技企业开发费用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4 (9) .
[2]张春雷:科技企业开发费用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1 (12) .
[3]程昱:高新技术企业中研究开发费用会计与税务问题的思考[J].金融经济 (下半月) , 2013 (8) .
7.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七
关键词:同一控制 企业合并 会计核算 开展策略
新时期,我国各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受到来自市场环境与国家政策的更多规范,许多企业为了立足于激烈的竞争中而实现发展,近几年来逐渐推动了企业合并工作的实施。而企业的合并工作面临着非常棘手的会计核算问题,推动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合并后的企业顺利运营的必然要求。而本文则是从同一控制状态中的企业合并工作所面临的会计核算问题出发,首先分析了企业合并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含义,以及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两种合并的不同,然后着重探讨了同一控制下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策略,以求推动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有效完成。
一、同一控制状态下企业合并的相关理论分析
就企业合并的含义来讲,包括两种形式:兼并(也可称为吸收合并)和收购(也可称为控股合并)。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表现为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其他企业的活动。收购是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企业的股权或资产,以获得对被并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被并企业的控制权,收购和兼并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收购的情况下,交易完成后被收购的企业不会丧失其法人资格。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两种状态下的合并。而同一控制形式是当前应用较广的一种合并方式,这种合并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一方通常指企业集团的母公司,相同多方是指根据合同或协议的约定,拥有最终决定参与合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中获取利益的投资者群体。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一般发生于企业集团内部,如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要分别合并具体方式(控股合并、吸收合并)不同作相应的财务处理。
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参与合并的一方购买另一方或多方的交易,基本处理原则是购买法。
二、同一控制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策略
(一)完善其吸收合并及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基本原则
要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必须就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实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遵循其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进行规范及完善,而且针对两种形式合并(控股合并、吸收合并采取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是从合并方出发,确定合并方在合并日对于企业合并事项应进行的会计处理。合并方,是指取得对其他参与合并企业控制权的一方;合并日,是指合并方实际取得对被合并方控制权的日期。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相关的处理。
1、合并方在合并中确认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仅限于被合并方帐面上原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合并中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因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来看,其在企业合并发生前后能够控制的净资产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合并中不产生新的资产。
2、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各项资产、负债应维持其在被合并方的原帐面价值不变。因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其在企业合并交易发生前后资产和负债均在其控制下,因此合并交易事项原则上不应引起所涉及资产、负债的计价基础发生变化。但如果合并前被合并方与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一致,应基于重要性原则,首先统一会计政策,即合并方按照本企业会计政策对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进行调整,并以调整后的帐面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3、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的入账价值相对于为进行合并支付的对价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不作资产的处置损益,有关差额调整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首先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留存收益。
4、对于同一控制下的的控股合并,合并方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时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以前期间实现的留存收益应体现为合并报表中的留存收益。合并报表中,应以合并方的资本公积(或经调整后的资本公积中的资本溢价部分)为限,在所有者權益内部进行调整,将被合并方在合并日以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自资本公积转入留存收益。
(二)规范财务报表编制及会计核算工作方法
1、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中,被合并方法人资格已不存在,其全部资产、负债被合并吸收。会计核算只反映合并方在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入账价值的确定,以及合并中取得的有关净资产的入帐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帐面价值之间差额的处理。
合并方取得的相关资产及负债按在被合并方的原帐面价值入帐,合并差额相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合并方在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的控制权后,被合并方仍然继续经营,合并方在合并日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二是合并日合并报表的编制问题。
合并方以合并日应享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沿未发放的股利,借记“应收股利”。按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贷记有关资产或借记有关负债科目,合并对价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合并日合并报表的编制。合并方应在合并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及合并现金流量表。基本处理原则是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在合单日及以前一直存在。
合并资产负债表。被合并方的有关资产、负债应以其帐面价值并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在合并日及以前期间发生的交易,应作为内部交易进行抵销。对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合并方人部分,自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转入留存收益。合并方账面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大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合并方人部分,应将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合并方人部分自“资本公积”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借记“资本公积”,贷记“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因合并方账面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余额不足,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全额恢复的,合并方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对这一情况进行说明。
合并利润表。合并方在编制合并日的合并利润表时,应包含合并方及被合并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实现的净利润,双方在当期发生的交易,应当按照合并报表的有关原则进行抵销。
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日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合并利润表的原则相同。
三、结语
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已经成为当前时代某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合并的双方一定要加强对于会计原则的研究,并为合并会计核算工作创造良好的核算环境,确保核算工作能够在恰当的方式指引下得以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秀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核算问题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1)
[2]叶陈刚,张一弛.企业合并中的会计核算方法比较与选择[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5)
8.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篇八
关键词:企业集团 会计集中核算 问题与对策
建立企业集团结算中心,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国内许多企业集团都采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其在提高财务资金运转效率,加强财务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认为,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财务管理、监督职能有所削弱。实行集中核算后,二级或基层单位领导认为上级会计核算机构会把关,无需严格审核;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现金收付的出纳员和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而核算中心认为自主权在单位,其职责在核算,监督有难度。于是,会计核算中心与结报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这使得企业集团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二级、三级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往来款项的核对、清理有所放松。单位内部制约机制有所削弱。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二级、三级单位取消了会计、出纳员,设立了“报账员”,负责单位日常经费收支,进行记账、报账,保管单位财务印章,领购各种票据,负责单位收款收据的开具、收款和结报工作,使原来分别由会计、出纳、票据管理员承担的不相容职务变为一人负责,缺少了本单位内部的制约环节。另外,各二级、三级单位取消了会计、出纳后,会计审核这一关往往由基层负责人或报账员来完成,而基层负责人或报账员往往又是经济事项的经办人,缺少了本单位会计监督这一环节。会计核算中心难以或根本无法对经济事项的真实性把关,这使得内部监督显得更为薄弱。上级部门对所属单位资金或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有所削弱。上级部门所属的二级、三级单位,其资金原来是通过上级部门转拨的,上级部门可以对这些资金的使用方向、进度进行监督。而现在进入会计核算中心的二级、三级单位,其相关资金均由核算中心直接拨付,致使上级部门不能随时了解、掌握资金的动态,造成监督有一定的难度。专项资金也是如此。各基层单位的内控制度不符合上级要求。实行集中核算后,企业集团对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然而一些单位除自身有一套财务账外,下属单位或非核算科室都设有财务账。一些单位仅将自身财务账纳入集中核算,而下属单位或科室财务账留在单位;一些单位仅将经常性经费纳入集中核算,而其他经费留在本单位;一些单位仅将生产性收入纳入集中核算,而将非生产性收入留在本单位;还有些单位将生产性资金留入下属的工会或从事其他经营。所有这些都逃避了会计监督,成为单位超发奖金、补贴及违规支出的避风港。会计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下属单位业务招待费、设备检修、成本费用等项目漏洞大,虚假成分多,是最容易产生浪费、腐败的土壤。但目前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源头监督体系,没有切实可行的控制制度,使得审核人员、会计核算人员都难以把关。[!--empirenews.page--]
【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推荐阅读:
企业会计核算制度09-08
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09-12
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10-31
企业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08-04
企业年审中的若干会计问题09-30
城市燃气公司会计核算问题论文10-10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存在问题11-05
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09-29
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利弊分析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