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的故事随笔:背着月亮的母亲

2024-11-15

关于母亲的故事随笔:背着月亮的母亲(精选10篇)

1.关于母亲的故事随笔:背着月亮的母亲 篇一

母亲的远行

母亲老了,头发白了,身上的疾病越来越多了,听力不好,胃也不好,特别是长期的腰疼,她弓着的身子单薄得像一片被秋风吹弯了的黄叶。前些日子,母亲的胳膊又突然疼了起来,而且越来越疼。母亲念叨着要到外面的大医院看看,检查一下身体。

母亲确实疼了,不然她不会这样念叨的。记忆中,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但她从来没有说起过要去大医院看病的事。感冒了,她就吃点药,严重了,就睡上半天。有几次牙疼,脸都肿了,她吃了几家诊所配的药,也没去医院,睡了几天又起来忙家里。

最严重的一次是前几年母亲患了贫血,医生让住院治疗,她听说又要打点滴又要输血,硬是要回家。那段时间,母亲吃了很多药,家里随处可见装复方阿胶补血颗粒的淡黄色盆子。即使这样,母亲也未曾说起要去外面看医生,她怕花钱,只要能忍着,就吃药凑合。

这次母亲说要去兰州,成都的姑舅姐知道母亲病了,让她去那边,说既能看病,也能逛几天。后来,商量着说等孩子们放假了由小弟和小妹陪着母亲过去。这是母亲的第二次成都之行,第一次是,母亲和父亲、小妹,还有我的孩子,在五一长假一起去的,转了几个地方,照了些像,特别是母亲与父亲拍了合影,这是我印象中他们的第三次合影,而且有几张。我看到的他们的第一次合影是二十年前的一张照片,不知道是谁拍的,第二张合影是我拍的。年过六十的他们,只有三次合影,这就像他们的远行,屈指可数。

母亲爱干净,从早到晚,收拾屋里屋外。去转亲戚,也是当天就回,很少在亲戚家住。最近几年,上了年纪,母亲偶尔会在她的大姐家住上两三天,说说话,聊聊天。母亲放心不下家里,怕饭没人做,怕猫没人管,怕花盆没人浇水,怕地没人拖扫。她担心的太多了,其实事情也是这样,没有母亲的家总显得冷清,听不到母亲的唠叨,看不见母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空落落的,心里盼着她早点回家。

所以,母亲很少出门,她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家里了。合作有亲戚,婚丧嫁取的时候,母亲和父亲会去上一两天。小妹远嫁到夏河的乡下,母亲隔个两三年去看一下她。还有一两次,因亲友婚事,母亲曾去临夏。除此之外,母亲最远的一次出行是去兰州。

那是,二弟考上西北民大,我们一家去兰州,说是送他去学校,其实是借此机会转一趟。母亲虽不识字,看的电视多了,也知道兰州有个五泉山、中山桥和黄河母亲雕像。我们特意带母亲去了这几个地方,母亲也很喜欢,毕竟难得出门一次,无论看什么风景,母亲的心情总是高兴的。

后来从成都回来后,母亲更加高兴了,说外面的地方真大,真好看。就是不喜欢住楼房,说急地很,不如平房好。母亲到底还是喜欢家乡,喜欢自己的家,这里,有她的儿女,有她的亲友,有她的牵挂,还有她忙不完的家务。这次又要去成都了,母亲对父亲叮嘱了很多事,父亲说,你只管去,家里有我呢,你住上个十天半月再来。母亲说,那我怎么放心呢?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很少远行的母亲,一位已经年过六十的母亲。因为母亲的守护,家才像个家。母亲将要远行了,她的心却留在了家里。

作者:王振华

公众号:南粤作家

2.关于母亲的随笔:怀念母亲 篇二

母亲这个字眼更多代表温暖、爱、幸福,可是为什么我听到母亲这个词就是无尽的悲伤和愧疚呢!

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冬至这三天我都会去母亲的坟前烧纸钱,磕头,然后静默好久好久。

如果在路上遇见昔日长辈,他们只要提起,丫头,你妈是个好人,可惜走得太早~我就会流泪,只会流泪,悄无声息,旁若无人。直到心痛得无法呼吸,我才知道要控制好自己情绪,然后赶紧与长辈招呼,走人。

母亲走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低迷情绪里,不能自拔。除了忙碌,其余沉寂的时间我都用来思念她老人家,她的好,她的委屈,她的辛劳,她的隐忍。每每思念得浑身冰凉,呼吸艰难,心痛异常,才罢休。

我试过看快乐大本营来驱赶这种压抑,谁知越看越压抑,越看越悲凉。没办法,最后我是看加勒比海盗以恐怖治悲凉,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最终学会把思念埋在心底。

母亲是个好人,认识她的,熟悉她的人都如是说。

孝顺,贤惠,勤劳,善良,能干,通情达理。我穷尽形容女性那些美好词语都不足以用来夸赞我的母亲。

外表清秀,身形修长,二十岁左右嫁到我们刘家。当时刘家就有两个残疾,驼背的奶奶年岁已高,基本不能干活,大伯全瘫,终年躺在床上。两个姑姑已经出嫁。我爸常年远在江西工作,一年仅有一次二个月的探亲假。

我不明白外公是怎么相中这种家庭的,哪个父亲舍得亲闺女跳这样的火坑?母亲和父亲又不是自由恋爱!

3.关于母亲的随笔写作:母亲的心事 篇三

母亲的寥寥数语,让我羞愧难当。一直以为,母亲老了,不能出远门了,远处的风景虽好,怕她的身体吃不消。这两个地方都在大同,路途不远,我当时答应她,下周末,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成行。

9月9日上午八点半,我和妻子开车来接母亲,带好她出门常带的马扎、药兜,径直来到文瀛湖公园门口。停好车,搀扶母亲走进公园,伴随着喷泉发出的音乐声,映入眼帘的是高低起伏的水柱,母亲的邻居们戏称这是“会说话的水”。驻足眺望,水漫跳跃,随音乐翩翩起舞,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往前是开阔的湖面,左右两边是平坦的路,老人、小孩、情侣,或自拍、或骑行,悠闲自得。怕母亲走不动,我也去租了一辆观光自行车,把母亲放在中间,我与妻子同步骑行,一家人共同畅游在文瀛湖公园的碧水蓝天里。

骑行在林荫大道上,一路的欢声笑语,母亲也忘了年龄,舒展了她的皱纹。风吹自行车,彩布迎风招展,妻子拿出自拍杆,留下这难忘精彩的瞬间。两个多小时的骑行,中途有坡,实在骑不动了,我和妻子下来推行,不知道啥时候,细心的妻子偷拍了我推母亲前行的照片,暖流瞬间涌动,让看过照片的人,直夸我们孝顺。

中午,姐姐打来电话,我们一起去弘雅饭店聚餐,我的两个外甥及外甥媳妇、孩子们都在,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在大外甥家休息了一会,我和母亲、大姐、妻子开车来到大同城墙。东城墙坡陡,坚强的母亲在我们的搀扶下,终于登上来了。本来母亲就气短,登上城墙后,她一言不发,坐在城墙上一块压旗杆的石头上缓着。几分钟后,她来了精神,我们一起拍照留念。今天,终于圆了母亲的梦,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亲情之旅。母亲逐渐老了,也不知道我们能陪她的日子有多久,希望一直牵她的手,把这亲情无限的放大,在我老了的时候,再叫一声妈,她能答应我,哪怕是微弱的回应声。

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不识字,从小命运多舛。她刚出生,由于姥姥没奶,她便被奶了出去。母亲是姥姥的第一个孩子,不知道是因为没有及时给奶妈的每月一块钱,还是第二年姥姥又生了儿子的原因,姥姥一直也没去接回雇奶出去的女儿。直到母亲十来岁,养父去世了,母亲才回了亲父母家。但不到一年时间,正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记述:“我的母亲做了她亲生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不久,我的奶姥姥又嫁人了,接走了我的母亲。从此,我的记忆里,只有了养她而没有生她的姥姥姥爷。往事如烟,那段心酸的过往也成了母亲心头的病痛,从来不让我们提及,也不让他人知道,这也是最近几年,我从别人口中得到的消息。母亲的执拗、隐忍、坚持,超出了我的想象,可想她是受了多大的苦难……她坚强的性格,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敬老爱幼,是我们的家风,不会做官,也要学会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小接受的是学雷锋做好事的教育,捡到东西归还,坐车让座,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团结同志,尊敬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觉得,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认真对待,把事做好,这不是给别人干,而是给自己干。自己行为端正了,子女自然而然也就孝顺了。

家是社会的细胞,经营好自己的家,也就是对国家作出了贡献,只要大家树立我为人人的思想,我们的生活过的才更有意义。朋友,你说呢?

作者:夏希武

4.关于母亲的散文随笔:母亲的春天 篇四

春天年年相似,但是活着的人,仍然视它如新生。属于母亲的春天,大多端坐在她的记忆里:

她给庄稼和蔬菜追肥;

她修补篱笆;

她给韭菜地下种;

她把手锹篮子之类工具准备好,铲草的季节快到了;

她清洗腌咸菜的坛子,青菜起身便可以腌菜了

她把稻子运出来晒;

她下了棉衣只穿一件夹袄从田头回来,臂弯里搂着一抱草,那是给羊吃的食粮;

她清理鸡窝鸭窝,猪圈羊圈,把宝贵的肥料运往蔬菜基地,她的瓜秧豆苗都出土了,需要营养;

春天里,门前的月季抽出一支又一支嫩红的花茎,开出一朵又一朵娇艳的花儿,母亲在花影中来去匆匆;

桑树长出嫩叶,泡桐开出大朵大朵的花来,母亲搬出大木桶,衣服被褥堆得像小山似的,等待母亲的大手呼哧呼哧地揉搓它们;

几只小母鸡鸡冠红红地探头探脑地在院子里逡巡,母亲看见了,眉毛皱一皱,想起:小母鸡要开栏下蛋了,母亲扯两把新稻草,揉搓得软软的,松松地铺上鸡架,抓一把鸡食儿,引那小母鸡到那架子上去;

泡桐长小叶子,青菜起身了,它们油亮的叶子挨挨挤挤地,把周边的泥土盖实了,母亲判断着:再不铲倒,菜会回膘的;菜铲倒以后,空地这里长瓜,那里长玉米……母亲在心里预算着谋划着;

这一天回来,母亲衣服上满布泥点,父亲罱了一船河泥,她协助父亲把那船河泥攉到岸上的泥塘里,她用攉锨盛了小鱼儿田螺回来,我们会享受一餐难得的河鲜;

菜花黄的时候,韭菜儿长高了,母亲用蚬子肉做汤。她扛着水舀子浇水回来,舀子里说不定盛着大个的结着青苔的螺丝,那是她在浅水处捡的。咸肉一点一点割完,我们除了豆瓣汤,梅干菜,韭菜,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解馋。炒螺丝是当然的美味。

有渔船来,“卖——鱼——呦,卖——鱼——呦”悠长的声音被母亲听到,她会急忙吩咐我们,快去喊渔船停下,她会取了钱带上篮子紧跟上。买上一篮子小鱼,母亲手忙脚乱地收拾,我们吃了饭要上学,大人们吃了饭要上工。一篮子鱼,煮上一大盆,不出两天,便也吃光了,连卤都不会剩;

育秧的季节到了,母亲卷起裤脚,在水田里劳动,脚下踩到一个圆不溜秋的东西,摸上来是一个茨菇!有的茨菇已经长叶,叶子钻出水面,母亲便顺着叶茎探下手去……一粒粒茨菇被抠出来,母亲想:它们可以做一锅美美的汤,放工的时候,她就褪下护袖,盛了这些茨菇回家;

家中来客人了,母亲命我们割韭菜,起蒜苗,她洗锅淘米,一会儿,厨房屋顶上烟囱炊烟袅袅,炒鸡蛋炒韭菜蒜苗炒咸肉片的香气也越过了墙院;

春天少不了雨,若是做不了农活,母亲忙过日常的事务,便端出针线匾,针线匾里有个青布围裙做的包裹,里面有母亲历年集的零头碎脑的旧布新布,针线匾里还放着有两个凹面的针线板,一端绕白线,一端绕黑线,线圈上插着针。母亲纳了一半的鞋底,做了一半的鞋面也在针线匾里搁着。母亲就就着针线匾给我们补衣服,纳鞋底。年尾要穿的鞋子,年头已经动工了;

桑葚儿红的时候,黄瓜有指头大了,四季豆挂果了,黄花菜一朵一朵地开放,把菜园临渠的南端打扮得像镶上去的花边,我们的凤仙花也打骨朵了,粽箬柴都亭亭地长成一人多高,端午在遥望中了,母亲的大手又要采下粽箬叶,打壳,灌米,煮成一锅香喷喷的粽子,然后对我们说:“端午脱脱壳啊!”而春天已经过去了。

病床上的母亲还能下地走一走,走到菜花黄,粽叶青,麦苗儿起身,蚕豆花飘香吗?她能完整地经历一个春天又一个春天吗?

5.关于母亲的感人随笔 篇五

母亲不在了,我却天天想她、念她。最后一段时间,想去尽孝心,已经没有余地。毕竟,她用不着,不在乎。那段时间,我还埋怨妹妹照顾不周,没有深说,但有责备。

其实,时光恍惚,已是去时无多。有朋友说,这段时间,工作可以少一点,不要留下遗憾,我深以为然,却没做到。

今天出门,看到老人回家,身影削瘦,和过去大不一样。心里就一咯噔,暮色在即。哪怕还能走路、做事,但老天留的时间已经不多。毕竟营养这东西,摄入的少,是因为器官的老化衰竭。

就想到父亲。父亲二九年二月初一人,米寿已过,翻年就是望九高寿。早上,他对我说,要歇一歇,因为出门慢跑回家,需要休息半小时,才能帮我收拾房间。

每天给他留一点事做,收拾房间,拿一拿报纸;偶尔,是周六,老人家还会去给我买早点,再小心翼翼问我吃不吃,希望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

我吃东西是比较挑,但是他说我很好,买什么都吃——望九之人,暑热寒冬,巴巴去买来,总是要给一点面子。

父亲大人没什么娱乐,读书剪报而已。过去,有雄心壮志,想把几十年报纸剪存下来,给我做当记者的知识储备。后来看到网络发达,终于偃旗息鼓。但仍然再剪,以他的话说,是打发时间。

他希望看到最小的孙女读大学。

最小的孙女,经常来看他,走的时候会跟他拥抱,是父亲现在惦记比较多的人。但我知道,他最惦记的,是我。

在这世上,他不是我最爱的人。我深深的知道,辜负了他的期望。他明白,也懂,仍然盲目,执拗,信赖我,热忱无私的,爱我。

这也是幸运。因为我懂他。三观高度一致。

我的正直,无私,对生活的热忱,都来源他对我的潜移默化。过去,他从来不曾跟我聊过天,谈过心,专门去说人生。从来没有。但他身上的绝大多数优点,我都有牢牢的认识和一定的践行。

这种父子,也是缘分。

对于父亲的关注,是因为对母亲的缺失。

我和母亲的关系,最初并不融洽。她不喜欢,我知道。她也知道,我不喜欢她。甚至,我也以为自己不喜欢她。那些过去,总是有太多不和谐的痕迹。

可是,母亲现在没有了。我却天天在心里想念。

想念有什么用呢,人已经走了。

哎……

6.关于母亲的牵挂随笔:在外过年 篇六

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长大了,一直在外地求学读书。漂泊的人到哪,那儿就是家。刚毕业几年在军营,春节期间总是单位最忙的时候,作为单位的“小字辈”,“过年回家”的想法知有深深埋在心灵最深处,根本没有胆量开口,理所当然的“四海为家”。后来,有资格过年回家了,肩上却又多了一份对自己小家庭的责任,心底增添了些许无奈,怎能在团圆的日子中把妻女扔在家中,独自回到故土与父母和家人团聚?于是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借口下,更是没有机会赶回去。离开故乡的近,印象最深的是刚参加工作那次过年。

有人说:现在过年气氛数军营最最正宗。地方慰问、文艺演出、营房装饰、官兵同乐,最受欢迎的还是会餐休息。作为部队政工干部的自己,确实最难熬的日子。记得从那年的腊月二十六开始,就随首长下点号慰问。点号是军营的细胞,真正的基层,一个点号就几个人,最大的点号也就10个人,有的点号仅有两个人,甚至是夫妻哨。首长当时带我的意图,也许就是让我这个“新兵蛋子”受受教育。

一个点号接一个点号慰问,赶回单位,已是大年三十的上午9时了。刚坐下,领导说,可回来了,今晚焰火晚会,你和保卫处的同志协商一下,看能不能多给咱们几个通行证。这是名单,尽量多争取几个。和保卫处的人磨了半天嘴皮,总是实现领导的意图。将近中午1时,实在是累的不行,饭也懒得吃,回到宿舍,鞋业没脱就躺下了。睡梦中,被电话吵醒,值班员通知,大年初一的街头文艺演出因演员临时调整,下午几个单位节目要重新走一下台。

晚饭来不及吃了,就来到广场,陪着一伙不相干的人看焰火。看着周围兴高采烈的人群,望着戈壁滩夜空姹紫嫣红的礼花,莫名其妙地伤感起来,一种“稠人广众下的孤独”的感觉油然而生,故乡的父母此时此刻一定在电视旁,等着我的电话呢。好不容易焰火放完了,刚跑进军营,在很远的地方就听见宿舍的电话响。

“峰儿,怎么,过年了,也不打电话,忙什么?”父亲问。

“有点事情,我妈呢?”儿子似乎总是跟母亲亲近些

“儿,吃饭了吗?”电话里母亲关切地问。

“吃过了”,没有办法,“真实的谎言”是最实用的。

“吃什么?”细心的母亲听出儿子言语中的异样。

“饺子,”只好再继续圆谎,“妈,您和爸新年好,我有同事叫,明天再联系。”实在是说不下去了,只好匆匆忙忙挂了电话。又累又困,心中觉得实在委屈,眼泪不争气地顺着脸颊流下来。

转眼间,又到了过年之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一过这天,塞外小城的年味就扑面而来了。看到这个北方城市的街道上市民大包小包或提或抗年货的样子,远在关中平原父母那倚门眺望的眸子就在眼前浮现,心头便会倏地涌动起热切的思念和温暖。不久母亲来电话,说是很想孙女。可是,正上高中的女儿,正月初八女儿就要开始补课;单位也要迎接检查。看来,丁酉年除夕依然无法回到故乡度过,母亲又是空空的企盼了。

我心里发热,脸上发烧:过年了,总该回家看看吧。曾几何时,我辈为了自己的学业、工作离开故土,从中学、大学,甚至工作,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充满了期待,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期待的泪水?而我们却一次又一次的让他们失望?!

不用见面也能感觉到母亲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可是却难读懂母亲心中的那份牵挂寂寞?就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团圆夜”,也总有若干借口不回家,于心何忍?想到这里,内心不免徒生一丝酸楚和怅然。窗外,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雪。在翩然飘舞雪花里,思绪已早早驻足于自己魂牵梦绕的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在外过新年淡薄如水无滋味,在故乡过大年乡情浓郁熏醉游子心”,故乡倚门唤儿的母亲,明年春节,我想对您说,一定回家过年!

7.关于母亲节的一些感想,随笔 篇七

想想你现在对妈妈最常说的话什么? “妈,我加班不回来吃饭了”

“我现在很忙,等我有空了就回家”

可是大多数的时候你说有空就回家不过是一句空话!

小时候妈妈常说,我是她的小棉袄,可是长大后我并没有变成她的防弹衣!岁月不是偷走妈妈青春的神偷,你才是

国宝泵业一直以来都将“感恩父母”作为企业文化之一,因为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成长,而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唯一会对你不求回报的付出,就像小时候老妈常会说“别人家孩子多好时”,可是越长大越会发现,最爱你的还是那个嘴上说别人家孩子好的妈妈。这个母亲节你应该陪在母亲身边!

同事今年的宝宝才1周岁,她跟我说“只有自己当了妈妈,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妈妈”配图

我是妈妈,你好吗?”

我妈学会玩微信的第一天加我时候的开场白。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信息陆续发过来,其实她想和你聊聊天。大概是没想到,想见一面那么难。配图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他们总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你远去,而你的成长却在提醒他们已经慢慢变老”配图

你在慢慢长大,他们在慢慢变老。当青丝变成了白发,当孩童长大成人,不过是一代换一代,可别忘了回头看看,目送你的人还长原地挥手,直到看不到踪影。

“成长是一列永没有回程的火车,将你和父母的距离越拉越远”配图

你常说,我还年轻我想要出去闯闯,越走越远,人生不能回头,而你离父母越来越远,不要总认为还有时间,还有时间,大声说出你对他们的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你可知道,妈妈经不起等待

8.关于母亲的随笔:我的第一个老师 篇八

1987年,北京,与母亲在我大学宿舍里合影。

院子里摆了三张红漆方桌,长条凳子围在桌子四周。学生们就坐在长凳子上,仰起头大声念书。我每次上凳子还要年龄大的学生抱一下,有时候是妈妈抱我坐到凳子上。我因为妈妈是老师,所以很自豪,念书也很用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还要念,妈妈不让,说饭都凉了。我就要妈妈把饭碗放在课桌上,一边吃一边念书。奶奶就吓我说:“吃饭的时候念书就把书念到肚子里了!”我一听害怕了,就从长凳子上滑下来,老老实实坐在小饭桌旁吃饭。

每次背课文我都背得最好,有几个十几岁的大学生反而背不下来。妈妈不放心,就请来村上最有学问的人,他是大夫,姓苟,大家都尊敬他,就叫苟大夫,年轻点的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苟大夫先让我背一遍,然后用手遮住书本,只露出一两个字让我认。我其实并不认得每一个字,便从这一段开始赶下来,我能记得这两个字的位置,所以顺着下来也就读出来了。苟大夫考我通过了,妈妈很高兴,就给奶奶说,你的孙子真是念书的材料。

1987年,与母亲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合影。

长大后,我回想起来,觉得很好玩,就把这件事的真相告诉了妈妈。妈妈说,那也不错,说明你记性好。

妈妈虽然没教我太多知识,但让我知道自己是读书的材料,因而我以后上学都很用功。

作者:佚名

9.关于母亲的感人故事 篇九

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我到九岁的时候才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在这之前,我一直帮家里干农活。那年开学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叫我去上学,说我要是再不上学,一辈子就全给耽误了,母亲也同意了。到学校之后,我才发现上课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有意思,一坐就是老半天,而且不许乱动,这我哪受得了啊。一下课,我就背着书包往家里跑,但不敢去见母亲,就在家后面的竹园里爬竹子。从这棵竹子爬上去,从那棵竹子上滑下来,挺有意思的。然而一不小心,我的一只脚却被两棵靠得很紧的竹子夹住了,上不去,下不来,痛得要命,我放声大哭起来。母亲闻声走了出来,看到是我,她非常生气。她没有马上救我下来。站在下面,大声训斥我:“你上学的钱都是老师出的,这么好的老师,免费让你读书,你却不知好歹跑到这来里来玩,现在就让你受点教训。”我的腿被夹得实在痛极了,我恳求母亲救我下来,我知道错了。母亲用力扳开竹子让我下来,我无力地坐到地上,母亲卷起我的裤脚发现我的大腿一片乌青,心疼得哭了。

眼泪溢出她的眼眶,滴到我的腿上,我感觉到一阵暖意。母亲说:“做人要讲良心,你可不能枉费老师的一片好心啊。”

母亲第二次因我而哭是我第一次把奖状拿回家的时候。那学期我被评为“三好学生”,一放学我就拿着奖状拼命往家里跑。母亲正在洗衣服,我把奖状拿给母亲看,母亲刚要伸手去接,发现自己的手湿湿的,还都是肥皂泡,就赶紧撩起围裙擦了擦手,然后双手接过我的奖状,用手摸了又摸,眼睛直盯着奖状,好像她认得上面的字似的。这时候我注意到母亲慈祥的脸上挂着微笑,眼里却闪着晶莹的泪花。

10.关于母亲的故事随笔:背着月亮的母亲 篇十

一个小女孩,从8岁开始挑起生活的重担,数年来,她“背着母亲上学”的经历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2011年,她被评为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如今,这个名叫王璐的固镇二中高三女生,即将迎来人生的又一次大考 高考。但随着母亲病情的恶化,家境贫寒的王璐因为无力让母亲获得医疗救治而忧心忡忡。这个女孩坚强、乐观,她跟母亲说,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8岁女孩挑起生活重担

今年17岁的王璐是固镇县刘集镇人,在她8岁那年,家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璐的母亲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仅仅数年时间,便发展到下肢瘫痪彻底失去行走能力。到王璐8岁时,医生断定今后王璐的母亲只能卧床。

为了给母亲治病,这个农村家庭倾其所有,很快陷入赤贫状态。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生计,选择了外出务工。从此,生活的重担压在了王璐身上。刚上小学3年级的她,要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卧床的`母亲。“我从那时起,学会了烧饭做菜,家务活也样样都能做了。”王璐说。

“背着”母亲去上学

到王璐上高中时,因为离家太远,她做了一个让很多人不敢相信的举动:在固镇二中学校旁租一间平房,把母亲接到学校旁租住,仍然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

因为母亲重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王璐每天要照顾母亲饮食生活。“每天早晨6点起床给她母亲做饭,中午、晚上都要回家做饭,夜里还要学习到12点半。”王璐的高三班主任强恒玉说,给母亲做饭、为母亲擦拭身体、看护母亲打针吃药等等,相比较班里的其他学生,王璐的肩上多了一副更沉的担子。

在大家眼中,这个还未成年的小女孩吃了太多苦。她的奶奶因患精神病离家出走,便再无音讯。80多岁的曾祖父和60多岁的祖父都年事已高,也需要照料。更糟的是,他的父亲在打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从高处摔下,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却失去了劳动能力。有时,她的舅舅和一些近亲会向她伸出援手。但更多时候,所有的压力都要她独自承担。

也就是从那时起,王璐“背着母亲上学”的经历在当地不胫而走,人们开始关注这个坚强的女孩。他们发现,一边是默默无闻的照料母亲,一边是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这个女孩身上有太多闪光点。固镇二中为王璐减免了所有教学费用。2011年,王璐被评为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高考前的心愿:为母亲做一次会诊

刚被评为“中国好人”的那段日子,太多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在王璐身上,伴随着关心而来的,还有更多的压力。“那一阵子王璐的成绩出现了下滑,太多的关注确实给了她挺大压力。”王璐的班主任强恒玉说,在他看来,这个学生乐观、开朗,心态特别好,很快,王璐便调整过来,学习成绩恢复往日的水准。在高三入学以来的历次模拟考试中,她的成绩都是文科班年级第一。今年的夏天,她将和其他高三学生一起迎来高考。

但不幸却仍在继续发生。最近数月以来,王璐母亲的病情持续恶化。“她的双手关节都在萎缩,右腿也开始发生大面积溃烂,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长期关注王璐一家的当地热心人士于涛告诉记者,母亲不断加重的病情已经成了王璐最大的担忧,这个贫困的家庭已经无力再让母亲获得更多医疗救治了。于涛说,他们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请医疗专家为王璐母亲做一次会诊。“母亲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持。”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多年来母亲对她意味着什么时,王璐这样回答道。没有母亲,就没有她今日的乐观和开朗,就不会有优秀的成绩和内心的坚强。“她常说,她的腿不能走,但要让我的人生路走得更好。”王璐说。如今,懂事的王璐也以这句话鼓励母亲与病魔抗争:“为了我,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上一篇:如何做好酒宴祝词下一篇:减法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