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2024-10-15

预防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9篇)

1.预防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篇一

五、落实对工作程序监管的同时,切实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

顾名思义,预警机制是指事前起到预先警示作用的制度,这一系列制度是以防患未然为核心,以勤政廉洁为重点,以责任追究为手段,以“三加强一转变”为目标(即加强领干部班子建设、加强基层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规范行政行为,全面完成税收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强化公务督察制。进—步加大公务督察力度,抓好三个结合即集中督察与交叉督察相结合、自查与他查相结合、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着重督查政令是否畅通、干部履职情况、各项制度落实情况、阶段性单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二)建立权力分散制约制(完善权力分解制约机制)。对权力进行科学合理分解,以加强监督和制约,保证权力的正常运行。

1、完善落实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结合税收征管改革,加强税收执法方面的制度建设,健全征、管、查等方面的工作规程,推进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执法随意性,防止利用行政审批权谋取私利,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2、实行案源发现报告登记制。—是管理人员、稽查人员在日常管理、检查中发现案源后必须及时向本部门汇报,由各部门负责人指定承办人员或按规定转有关部门处理。二是要建立案件登记台帐,详细记载案件来源、发现时间、汇报时间及处理情况,年终存档备查。

3、实行执法过程相互制约制度。重申在行政执法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共同操作,否则—经发现将从严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4、实行重大案件集体会诊制。对重大案件由案件审理委员会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集体会诊确定,以合理把握处罚尺度,做到公正、合理,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克服行政处罚中畸轻畸重情况的出现。

5、实行结案限时制。执法人员办案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结案,在规定时限内不能结案的必须按规定报有关领导(部门)批准同意,并在案件台帐上注明,其他任何人无权擅自延长结案时间。

6、实行行政执法连带责任制。领导干部所分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出现行政不廉洁行为被查处的,视其情节轻重,按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连带追究制的要求认真追究部门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并取消个人当年度的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取消个人的评优资格,以增强其领导的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使其自觉地、主动地监控办案人员的行为。

(三)实施行政不作为追究制度,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幅度内制订《行政不作为追究办法》。将以下几种情况纳入行政不作为的追究范围:对符合登记条件而不受理、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时限拖延办理;对违法行为应当采取行政措施而故意拖延或不采取措施;对举报、移交、上级交办的违法案件不履行法定职责或不按规定时间进行调查核实、查办、回复等行为。

(四)廉政报告、谈话制度。1、结合中层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实施,中层领导干部每半年向纪检监察部门书面报告自身执行廉政建设及本单位(部门)廉政建设情况。2、—般干部定期向本单位(部门)汇报自己在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廉政情况。3、对有不规范行政行为苗头的人员由本单位(部门)、案件指导、案件审理部门向纪检监察部门书面提出,由纪检监察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委托相关单位,对其进行谈话提醒。

(五)严格干部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1、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外出公示制。严格执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外出公示制规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外出时必须按规定如实填写去向及内容,接受群众及干部的监督,方便办事群众。2、中层干部诫勉制。诫勉是对存在—定缺点错误,但不够执纪部门立案处理的中层领导班子成员采取的超前提示预警措施,是介于批评教育与党纪政纪处分之间的一种前置教育和监督手段。结合中层干部任期制的推行,对中层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或履职情况较差,符合诫勉条件的,按《诫勉制度》对其实行诫勉。3、一般干部待岗学习制。为全面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进一步调动干部职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体现工作绩效差异,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在一般干部中实行待岗学习制。对于—般干部违反有关规定情节较轻未达到党纪、政纪处分条件的,按照《待岗学习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4、干部适时轮岗交流。坚持定期交流与不定期交流相结合、正常交流与非正常交流相结合、主动交流与被动交流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对干部进行适时轮岗交流。

六、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不断探索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最佳有效途径。

税务人员职务犯罪,虽然和其他的犯罪现象一样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可能消灭,但是可以预防和努力减少的。强化“两权”(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是税务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治本之策。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其中心环节就是要建立富有效率、完备有序、操作性强的预防机制,综合考虑各种预防方式、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特别是要使预防工作具有时代感,并不断探索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最佳有效途径。

(一)健全用人机制,全面落实问责制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制度漏洞较多。实践中国家干部任用基本上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考察失实现象不少,此种现象在国税部门中也存在。所以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税务工作人员的任免制度、选拔制度和考核制度,使人们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竞争,择优录用,让优秀、称职的人来担当重任,已迫在眉睫。坚持公开、公正、竟争、择优的原则选拔干部,严防不法分子钻进国家工作人员队伍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是预防一系列职务犯罪的根本措施之一。同时更要把好“晋升关”,不能让“跑官买官”的人得逞,因为他们一旦得到某种职位,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实施更严重的职务犯罪。在用人机制上要推行干部工作的民主化,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普遍推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制度;认真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和任职试用期制,并创造条件使群众能够真实地反映看法和意见;要认真按照干部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实行,不能因人而宜,在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问责有利于增强税务工作人员责任心。有权必有责,权责对等,是问责制的一个基本原则。问责制凸显了一种理念,不是只有贪污受贿的干部才会受处罚,如果税务工作人员没有懂得权力的真正含义,没有为民所用、所谋、所系,那就会因失职而受到追究。问责制有利于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是更有效的官员淘汰机制,无疑从制度上进一步拓宽了下的渠道。官员问责有利于整肃吏治,提高政府职责效能。

(二)加强思想、法制教育,提高税务工作人员奉公守法的自觉性

预防、遏制腐败,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及法制教育,从税务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教育入手,使他们自己充分意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从长期的实践来看,结合各单位实际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树立整个社会的廉政风气,对于提高公职人员奉公守法、廉洁自律,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同时,可积极与检察机关联系、配合,经常举办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讲座和报告会,针对职务犯罪的多发领域、部门及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调研,提出建议,推动完善防御机制,加强管理。对职务犯罪领域的研究工作也要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使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更加完善和深入,从而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工作。我国制订法律、适用刑罚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预防犯罪。中央纪委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强调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这就充分体现了预防的重要性。鉴于职务犯罪的特殊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由预防入手,进而从根本上控制和消除职务犯罪,它对于国家的廉政建设,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强化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

职务犯罪行为是其犯罪心理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发挥作用的产物,无论如何,行为人的心理动力才是行为控制的最终力量,社会文化的策略与措施必须真实地作用到职务行为主题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实际地起到遏制、消除职务犯罪的动机。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可从如下两方面予以考虑:

1、塑造健康人格。无论是从现实性或是个体成长性因素考虑、人格的健康发展都需要良好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良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主、科学、公正、正义与法制,它体现尊重人的价值、道德与规范、法律的协调与统一。就现阶段而言,实施综合治理,营造一个利于塑造国家职务人员健康人格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应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法制,利学地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适当提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待遇,满足职务人员多方面的需要,使之趋向于更加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

2、建立自我调节机制。从职务犯罪的个体而言,要抵御犯罪动机的发生,就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整套有利于理智优化心态的内在调控机制,从内心稳定有效地对抗不法欲望的诱惑。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标志着自我观察、评价、修养和调控能力的形成;如果自我意识清晰、正确、理智、成熟,作为犯罪心理预防主体的个人就会积极地自我修养、完善、增强自我的调节与控制能力这。这既是自我修养的方法,也是职务犯罪心理预防的途径。既要积极进行心理锻炼,又要学会善于自我调节与控制;既要注重自我认知与评价,又要关注自我的情绪与情感的力向与强度;既要时刻以榜样和公众的评价为监督检查自我、激励自我,又要注重自我反省、内省与独处,建立科学的自我控制点,如此实现人格高尚与情趣和谐,必能从内心深处提高抑制非法欲望和抵制外界不良刺激、诱惑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阻遏职务犯罪的欲望及动力。

(四)强化与完善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两权监督”机制

制度和机制建设是最关键、最可靠的预防要素。多年前,小平同志曾作过冷静而精辟的分析,“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两权监督”是国家税务总局根据税收工作特点提出来的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举措。其一,加强内部执法监督。要在税款征收,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办理退税、税务稽查等集权单位和环节建立起集体议事制度。其二,开展税税通、阳光工程等,主动拓宽监督途径,接受群众和纳税人的监督,增强主要执法环节的透明度。同时,要与检察机关建立联席例会制度,及时将上述情况通报检察机关,主动接受司法监督。其三,实行集约化管理,加强层级监督,适当上收税收执法权,上级税务机关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下级税收机关的税收执法大检查,检查可以采取对口交叉和主动邀请相关司法机关参与检查的办法,以求实现最佳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将犯罪纠正在萌芽状态。其四,不断建立和完善专项机制,如行政立法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规章;征管分权机制;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审的职能作用;建立执法责任制,促使税收干部对外执法严格履行程序,对内规范各个环节的运作。其五,进一步抓好对人事管理权的监督、对经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对大宗物品采购与基建工程管理的监督。加强对“两权”的制衡和监督是税务系统职务犯罪预防的中心环节。防止税务人员在使用权力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的失控,是预防税务腐败、税务职务犯罪的主要内容,从而从机制上有效预防或减少税务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五)强化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使犯罪行为得到严惩,形成威慑效应,强化预防作用。从反腐败斗争的实践来看,正是由于执法不严,打击力度不大,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冒险心理和嚣张气焰。打击兼有惩处、警戒、教育的功能,这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最有力的措施。为了有效控制职务犯罪,必须不断提高刑事司法效能。通过打击职务犯罪,使腐败变成“高风险”、“高成本”和“无收益”、“负收益”的行为,加大职务犯罪的成本,增强惩治犯罪的威慑力。在严厉打击职务犯罪的同时,应该有机地结合教育、警戒的方式,利用典型案例进行以“从国家干部到囚犯的蜕变”为题的现身说法,以其犯罪的原因过程、结果来警示他人。在对待职务犯罪这个问题上,必须树立“以打促防”的思想,始终保持高压姿态,使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受到法律的制裁,震慑心存侥幸的部分税务人员不敢犯罪,使其发挥出特殊预防的特有之功效。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又是一项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工作。我们不仅要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努力把职务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更要积极完善防范措施,建立起有效的预警机制,构筑思想、制度、监督“三大防线”,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和遏制税务人员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

2.预防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篇二

一、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1. 犯罪主体不乏女性, 且数量呈增长趋势。

现在的大学生违法犯罪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习成绩较差、有生活恶习的男生中, 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男生也有犯罪行为, 受到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 不少女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 不惜有盗窃、甚至卖淫等违法行为。

2. 冲动激情型犯罪突出。

所谓冲动激情型犯罪是指犯罪分子缺少犯罪准备阶段, 在实施犯罪以前犯罪意图不明显, 犯罪动机形成带有明显的情景性, 往往是在遇到外界刺激, 情绪激动, 理智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实施的犯罪。可以看出, 该类型的犯罪动机很单纯, 大多因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纠纷而引发的犯罪。

3. 犯罪手段和方法向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犯罪智能化, 既表现出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 也表现为犯罪案件中作案人利用智能手段逃避侦查行为。大学生所接受的是高等教育, 知识面较宽, 抽象思维能力较强, 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在进行违法犯罪之前, 往往经过反复考虑, 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 马加爵案就是大学生高智能犯罪的最好诠释。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1. 社会客观原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以个人对自我利益的关心为驱动力来激励个人积极活动, 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大学生抵不住诱惑, 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做唯一目标, 而不顾人格, 不择手段, 甚至不惜践踏国家的法律。 (2) 政治体制不健全的影响。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治体制不健全。社会控制力较差, 社会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腐败分子不能依法受到惩治, 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上不正之风盛行。这严重影响了广大人们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学生思想比较激进, 政治灵敏度较高, 所以这些社会弊端很容易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 形成仇视的社会心理。 (3) 不良文化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当前, 网络上大肆渲染暴力、色情、颓废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 诱发违法犯罪心理的滋生, 大学生许多暴力及性违法犯罪很大程度生源于网络等媒体的影响。

2. 大学生主观原因。

(1) 道德失范、缺乏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政治信仰的迷惘。大学生政治信仰本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但是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信仰危机, 有的学生甚至相信命运。在遭遇挫折时归咎于命途多舛, 而不努力克服困难。 (3) 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价值观。受到社会功利面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功利化, 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4) 法律知识缺乏、法制意识淡薄。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知识面有所拓宽, 但相对来说法律知识比较缺乏、法制意识比较淡薄, 往往因为一时冲动, 冲破了法律的防线, 滑向犯罪的边缘。

3. 家庭因素的影响。 (1) 家庭控制能力降低。在大学就读

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 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 父母不在身边, 家庭对大学生的控制能力和约束力降低, 还有大部分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 客观上为大学生违法犯罪提供了方便。 (2) 家庭教育失当是大学生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 父母整天忙于生计, 严重缺乏对孩子的教育, 或者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或者一味满足孩子对物质的需求。甚至有些父母灌输给子女的价值观、人生观本身就偏离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因此, 子女一旦离开父母, 再受到外界的刺激, 很容易滑向犯罪的边缘。

4. 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

(1) 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是引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高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有些高校还擅自将课时以所谓课外实践的理由进行削减, 法制教育应该贯彻于整个大学生活, 为此不应该仅仅在一个学期进行集中教育, 失去了法制教育的本意, 没有使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 学校管理上的漏洞。近几年大学扩招、合并,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与日俱增, 对学生管理弱化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给了学生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也过多的给予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使得自由与纪律明显失衡。例如, 学生校外租房现象普遍, 学生逃课旷课泡网吧现象普遍。这些都反映出高校管理的漏洞, 正是这些管理上的漏洞, 才使大学中的一些意志薄弱者放弃了对自我内心的规制, 失去了自控力, 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策略

1. 社会方面的预防。

(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加大法制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在不违背以人为本、教育为理念的前提下, 根据法律给予违法犯罪的大学生相应的处罚, 既能减少犯罪的数量,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他人起到警示和预防的作用。 (2)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地方政府在治安管理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协同学校和各执法主体共同致力于大学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 (3) 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弘扬主旋律, 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净化网络, 严厉打击网络中不法行为,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2. 家庭方面的预防。

(1) 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父母有义务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了解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调节好家庭生活, 处理好家庭关系, 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环境, 这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此外, 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 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2) 对于单亲家庭等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 除了尽量呼吁社会或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伸出援助之手外, 更多的需要依靠家长的引导和教育, 使其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家长要用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家庭无法解决问题时。应寻求法律和外界的帮助, 采取合法手段解决, 以免给孩子产生不利影响。

3. 学校方面的预防。

(1) 学校教育方面。1)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高校应该重视理论学习, 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 使之不流于形式, 并真正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设立高校心理咨询机构, 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和自我释放, 对一些经常产生的不满、愤怒和痛苦应积极加以宣泄。帮助大学生培养抗挫折能力, 采取心理调节方法, 使其克服不良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情绪教育, 使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斗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使其勇敢面对生活所赋予的一切。 (2) 学校的管理方面。1) 加强校园管理。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公寓管理工作,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强化德育考评制度, 推进辅导员进生活园区与教师课堂监督相结合,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课堂内外活动情况, 加强校园治安保卫, 完善校园综合治理。2)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治安综合治理,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培养和陶冶大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加大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 切实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文化场所的管理, 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治,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4. 大学生个人方面的预防。

(1) 加强自我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并为之不懈奋斗, 实现自我价值。 (2) 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 学会理性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以及来自个人、家庭、社会所带来的压力, 培养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3) 自觉学习法律知识, 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学会自我保护, 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共同努力, 各种措施同时进行, 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大学生犯罪, 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而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郭明飞.全球化时代挑战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1) .

[2]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3]赵文经.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透视[J].安徽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3, (4) .

[4]王晓曦.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

[5]傅江浩.大学生犯罪问题与高校法制教育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4, (2) .

[6]崔会如.论青少年犯罪的文化背景[J].理论研究, 2002, (4) .

[7]华玲.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教育, 2009, (12) .

3.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特点及预防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特点;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20-02

作者简介:张富(1968-),男,河北承德市人,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技能培训学院院长,副教授,重庆市永川区政协委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李凤荣(1968-),女,河北承德市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外大学生思想教育对比。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高学历、高智商层次的象征,被誉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然而,近年来,这些天之骄子们频频跌倒,甚至中途夭折,不仅是他们个人及家庭的不幸,对社会、对国家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令人叹惜。为此,高校必须立足于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特点及原因的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将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

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中绝大多数遵纪守法。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有关方面研究统计,大学生违法犯罪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抢劫偷盗、聚众赌博、打架斗殴、侵犯公民通信权利及利用高科技犯罪等。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在高校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道德和法纪观念淡薄型:一个人缺少必要的道德和法纪观念,就很难将社会需要上升为自己的需要,因而对于行为后果、性质的认识就会相对减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某高校一学生,当其兄被通辑后逃到其就读的大学时,他非但没有及时劝兄归案,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反而又留宿又提供食物并放其逃走,结果该生因包庇罪被捕,毁掉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1.2 激情冲动型:激情是一种爆发性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当人处在激情状态下,大脑完全被激动的情绪所左右,缺乏理性的控制。在这种情绪激烈冲动的状态下,极易产生激情犯罪。如某高校一名学生, 因考试不及格且补考之后仍不及格,在向老师要求提高分数遭拒绝后,竟在一气之下杀了老师,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校园惨案。

1.3 追求享乐型:享乐心理也称贵族心理。贵族有其永恒的“魅力”——高贵、典雅、物质富有,因此许多人都梦想着加人这个行列。在大学里,也有少数学生为追求“享乐” 超前“消费”。他们具有强烈的精神上的优越感和对低俗的鄙视,却无法解决现实的经济困难,无力抵挡物质的诱惑,因而为获取钱财不惜一切手段。如某些大学生,在物质利益、物质享乐面前轻易地出卖自己的青春和人格,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学生为满足物欲,行窃偷盗, 冒领他人汇款或存款,一步步走向犯罪。

1.4 仇恨报复型: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导致关系对立、相互仇视,甚至用报复方式对待对方,结果导致违法犯罪。如某些学生谈恋爱, 当对方提出中断关系时便采取报复的手段,伤害对方致使犯罪;某些学生受到他人侮辱或伤害后,便纠集一伙人去报复,结果导致犯罪;还有些学生受到学校或领导的处理或批评后,不思悔过,而由此产生仇恨,仇视领导、仇视学校、仇视社会,并以各种方式进行报复,最终导致犯罪等。

1.5 嫉妒伤害型:在大学校园中,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但是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竞争,不是通过更加努力进取成为竞争的优胜和强者,而是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当这种嫉妒心理激烈膨胀时,就会不择手段地伤害对方,达到损害他人、打击他人、抬高自己的目的。如某高校一女生,原是班干部, 但总是嫉妒同班也是班干部的女同学,直到有一天,手持菜刀,对其连砍数刀,结果造成终身残疾,其后果可想而知。

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很多,除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偏激表现型、模仿型、悲观消极型和心理变态型(尤其是性变态心理)等。

2 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2.1 犯罪类型和方式的多样化:近年来一些新的犯罪种类如贩毒、走私、组织介绍卖淫等也开始在大学生犯罪中被发现,虽然这些犯罪数量较少,但危害极大。吸毒、嫖娼、卖淫等丑恶现象和犯罪行为已严重腐蚀了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2.2 犯罪手段和方法的智能化:大学生犯罪中除专科生、本科生外,硕士生、博士生也不乏其人,他们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犯活动中,为其实施犯罪制造便利条件。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计算机网络犯罪。

2.3 大学生犯罪增长速度呈加快趋势: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如清华大学学生泼熊事件、天津某高校学生杀亲事件、四川大学生微波炉烤活狗事件、北京高校学生持仿真枪夜闯女生楼行凶事件及长沙某高校学生因恋爱问题杀害友事件等等。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

3 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在客观环境的长期消极影响下,经过主体的实践体验不断积累,是主客观交互作用的结果。

3.1 环境原因: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环境原因是指主体外不良因素, 主要有:

3.1.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不健全与家庭教育功能不良是其两个主要方面。家庭结构不健全包括:(1)家庭结构的解体与破坏,如父母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2)家庭关系结构的破裂,如父母间冲突或家长与子女公开冲突,子女难享家庭温暖自然向外寻求“友谊”与“温暖”; (3)家庭意识结构不良, 如父母本身品行不端, 性格不良、思想庸俗, 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

3.1.2 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 (1)不良社会风气、错误社会思潮、不健康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像黄、毒、封建迷信、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的毒害;(2)不良大学生亚文化的影响,像品德不良的一些大学生所组织的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相互误导和教唆;(3)受社会别有用心者唆使。

3.1.3 学校教育的欠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塑造人,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侧面出现欠缺或失当,都会导致违法犯罪现象产生。诸如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脱节,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人细致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

3.2 自身原因:大学生个体自身的主观不良因素也是导致其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主要有:

3.2.1 道德修养不良。主要包括:(1)道德情绪体验消极;(2)道德认识不正确;(3)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控力,明知故犯、知行不一;(4)有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3.2.2 法制观念淡薄。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与不懂法或法制观念淡薄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某些大学生不知以法制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是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有的违了法却昏然不觉, 只是在将受到法律的惩罚时才如梦初醒, 悔不当初。

3.2.3 心理素质不佳。大学生处于青年的中期,他们精力充沛、活力旺盛、求知欲强、积极上进,但同时,他们追求新奇特、辨别良莠能力低、好冲动、自我控制力差、虚荣心强、好走极端等,这些不良的心理特点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控制,都可能成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

4 当代大生犯罪的预防

4.1 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受环境影响非常大,而这一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加大正面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学生明确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尊、自爱和互爱的意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在生活中相互攀比,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袭。

4.2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指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恋爱,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对有病态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

4.3 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和青春期,身体的内在本能会引起他们的行为冲动和思想变化,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控制,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目前我国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教育还很欠缺,尤其性知识宣传教育的严重缺乏,易使求知欲和好奇心甚强的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对此实施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将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4.4 强化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和实际案例的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除正常开设法律课程教学以外,各大专院校还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并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另外,还应与司法机关加强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所办案件,对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4.预防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篇四

为了保障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有效地预防犯罪,特制定本方案。

一、意义、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康。学校要提高认识,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政治、讲稳定的高度,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对这项工作负全责,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把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维护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使每一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栋梁之材。

二、具体措施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师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以“优生工程”为载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2、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一方面,要对广大教职员工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做到依法执教。要把教师的依法执教情况纳入量化考核之中,并作为教师评聘的重要条件,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侮辱漫骂学生、赶撵歧视“差生”等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受教育权利的教师,要坚决处理,情节严重的,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决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法制展览、法律讲座、以案释法、班(队)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网络、板报、手抄报等多种方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同违法犯罪现象做坚决的斗争。要继续在学校推行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制度,切实做到“四定”,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并建立法制教育活动室。

3、加强道德教育,培育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品行。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

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学校应抓住青少年学生品德、个性、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为规范教育、道德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自觉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开展经常性的辅导,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环境,协助青少年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使他们经常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

5、加强“差生”转化工作,切实防止恶性事件发生。把做好“差生”转化工作作为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建立“差生”转化责任制,学校领导包年级,中层领导和班主任包班级,教师包学生,不留死角。要坚持在思想上诱导、情绪上疏导、学生上辅导、行为上督导,形成有利于转化的氛围。对工作不力,教育不到位,致使学生有旷课、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等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不良行为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包干责任人责任;出现违法犯罪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

三、具体做法

1、学校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设立家长接待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教经验交流会等,明确家长责任,提高家长素质,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为孩子提供充满爱心、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2、要经常主动同公安、司法、文化、工商、卫生等部门联系,争取他们对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支持,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每学期举行1—2次法制讲座,每月要举行1次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演唱会、演讲会、报告会等。

4、教师要把法制教育学习渗透到日常学习工作当中去,使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每期要撰写一篇有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经验材料或论文。

5.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材料 篇五

汇报材料

2012年,共青团会宁县委以“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年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全县青少年的维权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职能

团县委高度重视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积极履行县预青办职责,一把手亲自抓,并把各乡镇、县直学校团队组织负责人都纳入小组机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团县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做好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团县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活动,今年先后印发“两法”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律咨询服务20余人次;组织学校团队组织,通过板报、橱窗、专栏,举办法制座谈会、报告会,大力宣传法制知识,引导青少年争做“普法小使者”,在青少年中有效地形成了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良好氛围。

三、创新模式、拓展维权平台,唤起全社会的维权意识

积极提供以“维权、预防、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法律援助。与县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联合,为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最大限度地体现法律援助的意义,也更为有效地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中小学建立维权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橱窗、板报、校报,校园电视台、网站、红领巾广播站等团队宣传渠道,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宣传。

四、创建法制学校,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安全教育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法制学校,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并聘请了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少年庭、乡镇派出所的专业人员为学校的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他们根据不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举行法律知识讲座及法制报告,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通过讲解法律知识和对发生在同学身边真实的违法犯罪案例的分

析,使他们对一些犯法行为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界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有力的引导青少年知法、学法、懂法、用法、护法。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 “校园净化工程”

针对组织、强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不良文化产品,毒品、及违法违规网站等问题,团县委充分发挥“网吧义务监督员”的职责,定期联合县文化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各学校团队组织也定期到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检查,对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说服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这些不良场所对他们成长和学习所造成的潜在危害。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远离不良文化”,杜绝淫秽色情“口袋本”图书,学生彩票等不良文化产品进入校园教育活动,并加强青少年禁毒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有效遏制青少年毒品犯罪活动。

六、发挥职能、感化教育,实施贫困生资助制度

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构建未成年人接受均等教育的平台。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从入学、缴费等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进行保护。团县委充分发挥实施希望工程的优势,今年以来,先后对3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资助,并积极牵线搭桥援建希望小学3所,与县外学校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并积极倡导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与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摸底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51所,已开展结对帮扶的学校32所。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我县教育及扶贫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改善了我县办学条件,有力维护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七、建立健全青少年帮扶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成立了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门和团县委、妇联等组织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维权工作领导机构,及时调查处理有关青少年权益的上访信件,有效保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团县委与县法院配合成立了“青少年法庭”,指定专人参与审理涉及青少年的案件,对所有涉及到青少年的案件做到不公开审理,不报告青少年真实姓名,充分保障青少年被告人的辩护权,最大限度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全面开展未成年人普查工作,了解需要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的基本情况。重点抓好进城务工子女,城县下岗职工子女、农村困难儿童以及残疾青少年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真情助困进万家”扶贫帮困行动、“托起明天的太阳”行动、特殊群体儿童情况调查、创建快乐成长服务站,关爱和服务城乡特殊和困难少年儿童。加大对中小学生、贫困大学生等相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保护力度。大力推动各乡镇100%建立预防组织,完善预防组织成员联席制度,强化考核机制,发挥预防办参与处理、协调、督办与青少年权益相关的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6.预防违法犯罪相关练习题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

1、不良诱惑就像小小的吸血蝙蝠,静静地靠近你,慢慢地腐蚀你。这表明不良诱惑(C)

A.是无法战胜的,因而无法沾染 B.是可以战胜的,沾染以后再改

C.是侵蚀毒害人,必须自觉抵制 D.是强烈吸引人,无法真正抵制

2、南海网报道,海南新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倒闭后,381名工人失去工作后,4个月的工资共138万多元无法拿到。2009年1月9日,海口市秀英区法院强制依法冻结该公司款项67.8385万元,并现场向农民工发放。这表明(C)

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D.法律有全体公民共同制定

3、中学生小A,迷恋网络游戏,还经常参加趁父母不在家,上网浏览不健康信息。后来,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手段,持刀抢劫,将一妇女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刑。这警示我们(D)

①要克服猎奇心理,抵制不良诱惑②要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③要远离网络,避免受其侵害 ④要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B.②③④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小军进结交不良网友,沾染不良习气,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警示我们(A)

A.遵纪守法,慎交网友B.遵纪守法,拒交网友

C.远离网络,拒交网友D.珍爱生命,聚焦网络

5、不少同学嗜好上网打游戏,个别同学为筹钱去盗窃、抢劫,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情,受到处罚。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应该(C)

A.有足够的勇气,主动承担责任

B.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违纪的范围内

C.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钻法律的空子,避免自己受罚。

6、2009年6月26日是第23个“国际禁毒日”,主题是:“珍惜生命,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据统计,青少年吸毒者中许多人起初是出于无知和好奇,认为吸毒是一种时髦和享受,结果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以上材料告诉我们(B)

① 吸毒一两次不要紧,千万不能多吸

② 吸毒害人害己,祸国殃民

③ 要珍惜生命,自觉远离毒品

④ 要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坚决抵制毒品的诱惑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7、下列几种行为中,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C)

A 为了寻开心,一中学生多次拨打“119”电话,谎报险情

B 外出旅游,在文化古迹上乱刻乱划

C 王某参与打架斗殴,致人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D 几位年轻人在广场草地上胡打乱闹,对“勿踏草坪”的牌子视而不见

8、星期天,小明家来了客人。吃晚饭后他们要打麻将,刚好缺一个人,爸爸叫小明“凑个数”,赢了归自己,输了爸爸给。对此,小明不正确的做法是(D)

A 不去凑数,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B 要坚持原则,婉言谢绝

C 告诉他们赌博的危害,说服他们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D 可以去凑数,星期天要好好放松一下

9、据调查,部分在校学生有过被不法分子敲诈、勒索的经历。假如遇到类似的情况,你的正确做法是(D)

A 以牙还牙,以暴制暴B 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C 想办法凑钱给他们,花钱买平安D 告诉老师、家长或拨打“110”报警

10、正在读初中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自从结识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小偷小摸,继而发展到偷盗同学家的财物,并在行窃时被当场抓获。这说明(C)① 青少年要依法律己

② 一个人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很容易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

③ 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④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

二.阅读分析

1、材料一广东省某市公安局的统计报告显示,当前该市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没有预谋的,只是一时冲动而违法犯罪的占82.7%。未成年人步入歧途与不当交友,容易被人利用而意气用事有关,也与旷课、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有关。

材料二2008年初,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进行了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调查,通过对其中2000余名闲散未成年人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闲散未成年人犯罪与不良行为的关系

不良行为的开始平均年龄 不足12岁的 12岁以上

不足13岁的 13岁以上

不足14岁的 超过14岁的不良行为的数量 1种 3种 5种 1种

所占总人数比例 10% 30% 50% 10%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阐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说明该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其情绪冲动和不良行为有关。材料二说明闲散未成年人走上犯罪违法的道路,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而12~14岁时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

(2)请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正处于青春期,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较差,容易冲动。②难以拒绝不良诱惑。③自身具有不良行为习惯。④没有及时矫正不良行为。⑤明辨是非和真确选择的能力较差。

(3)要解决上述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建议:①懂得自己在青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自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②知道法律规定禁止的行为,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尺。③积极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自觉纠正不良行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防微杜渐,提高明辨是非和正确选择的能力。④慎交友,交好友。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同学。⑤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⑥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未成年人小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由抽烟→吸毒→抢劫→监狱。① 在你身边的未成年人中还存在哪些不良风气?

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等。

②小刚这个事例给你哪些启示?

a.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b.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探究情景 回答问题

中学生小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外地工作的表哥,表哥客气地递上一支香烟说:“来,抽一支。”

(1)小浩正确的做法是____婉言谢绝或劝说表哥戒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浩这样做的理由是_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或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五课 抵制不良诱惑 预防违法犯罪 同步测试

一、沙里淘金:(每小题5分,共15分)

1、文静原来是一个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天资聪颖、气质优雅的学生,但自从韩国剧在我国热播后,开始盲目模仿明星的发型、动作、语言等,并经常出入迪厅等场所,在那里认识了很多“朋友”,最后竟染上了吸毒。

以下不属于文静发生变化的原因是(D)

A、经不住诱惑B、盲目从众C、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D、没有知识,不能辨别真假美丑

2、从文静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C)

(1)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2)她的行为是一种严重不良行为(3)中学生不能抵制不良诱惑,不仅会影响学业和个人进步,还容易使人走上违法的道路(4)盲目从众与一般违法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A、(1)(3)B、(1)(2)(3)(4)C、(1)(2)(3)D、(1)(4)

3、黄某自从中学毕业后不务正业,因参与赌博和勒索小同学的钱财,被公安机关拘留。后来,他冒充国家干部行骗被劳教三年。此后他仍执迷不悟,继续抢劫、诈骗达70多次,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这一事实说明(A)

A、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B、所有行为都应受到行政处罚 C、前后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D、由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必然要走向犯罪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24分)

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违法程度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对)

理由: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危害程度不同但都属于违法行为,因此本质是相同的。5、一般违法行为没有触犯刑法,因此不受法律的制裁。(错)

理由:一般违法行为没有违反刑罚,不受刑罚的处罚,但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6、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错)理由: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在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的惩罚等方面二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7、“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由此可以看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必然会导致犯罪。

(错)

理由: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导致犯罪,如果我们能杜绝不良行为,可能就不会导致犯罪。

三、生活麻辣烫(45分)

8、初三学生张辉,16岁,天资聪颖,好胜心强,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公园里结识了社会上的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并与他们结为“把兄弟”。从此,他们一起出入电子游戏厅,利用电子游戏进行赌钱。家长给的钱花光了,就敲诈同学的小额钱财,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不思悔改,后发展到偷配同学家的钥匙,到同学家里行窃。在一次行窃中,被一同学家长当场抓获,后经人民法院审理,张辉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1)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8分)

材料说明了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从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16分)

我们应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己健康成长。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的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努力加强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慎交友,正确识别真假美丑,不为假象所迷惑。

四、法律讲堂(16分)

9、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小明明白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所以他认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就是犯罪。你认为他的观点对吗?(16分)

7.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七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的今天, 青少年犯罪在总数量上和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重上不断向上攀升, 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 以上, 其中15 - 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 以上, 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 可见青少年犯罪形势的严峻。而且青少年犯罪团伙作案突出, 反复性强, 重新犯罪率高, 对当前社会治安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分析

( 一)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氛围对孩子人格的形成、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失和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有负面的导向。另外,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存在以下问题的家庭中, 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更高:

1. 家庭结构缺失。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关系破裂、亲情的缺失都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催化剂”。家庭结构缺失有父母丧偶、父母离异、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三种典型情况。父母丧偶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敏感、脆弱, 缺乏抗压能力; 对于离异家庭, 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 有可能变得非常暴躁、没有同情心, 养成恶性等等; 留守儿童通常人际关系冷漠, 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与教育, 容易误入歧途。

2. 家庭环境恶劣。自身素质不高的父母可能会忽视对子女的精神关怀, 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这是滋生孩子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不和谐的气氛, 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 造成孩子人格障碍。另外, 有些父母自身好吃懒做、自私自利, 甚至有赌博、吸毒、盗窃等违法行为, 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示范与影响, 使孩子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 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家庭条件过于贫困也是青少年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的一个影响因素, 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 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 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 极易迈向犯罪深渊。

( 二) 社会环境因素

青少年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 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三观形成有重要影响。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是滋生个人犯罪的温床, 尤其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 直至转化为犯罪行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 网络上频现的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容易诱发相关犯罪行为。一些网络游戏所带来的网络暴力也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使青少年习得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观念, 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模糊道德认知, 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 三)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导向作用。目前, 学校之间攀比升学率, 一切以分数为中心, 教书不教人, 只重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程设计上, 主要以升学考试科目为主, 所谓的主课基本占据了体育课、思想品德课的时间, 把思想政治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 对德育工作表现出轻视, 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错误的导向, 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整体下降。

三、公安机关防止青少年犯罪对策

( 一)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 强化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思想意识。公安机关在加大立法、执法力度的同时, 必须加强法制教育, 将青少年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地公安机关可以选聘优秀干警作为法制辅导员, 定期到中小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 引导青少年学生及学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运用“以案说教”等方式, 为在校师生讲解法制法规, 讲授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知识,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 二) 加大打击整治力度, 净化社会以及校园周边环境。要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 对网吧、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 定期不定期开展治安检查, 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上述场所, 一经发现违规行为, 一定要依法从严惩处, 决不姑息迁就。同时, 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防力度, 严防盗抢及敲诈等侵财型案件的发生。通过校园警务室, 抽调专门警力, 及时处置涉校违法犯罪案件, 及时收集校园违法犯罪线索, 对引诱、教唆、胁迫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 从重从快打击处理。

( 三) 组织关爱帮扶活动, 强化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措施。组织民警认真梳理辖区留守儿童、离异单亲家庭儿童、身体残障儿童、孤儿等, 建立工作台账, 定期走访, 面对面开展心理教育, 实时掌握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积极开展轻微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 广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 切实发挥矫正帮扶领导小组的作用, 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

参考文献

8.初中生违法犯罪的预防 篇八

笔者根据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认为更好预防初中生的违法犯罪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非常有效。

1丰富学生的课内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旺盛的精力。

丰富学生的课内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他们感到学校有组织的课内活动,比之他们无聊的想法更受有趣。防止课业枯燥无趣,负担过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对生活的热情。从而导致厌学而发生不法行为。

2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与监管,压缩不良团伙的形成时空。

初中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在离校后,学校方面要组织多种有利于学生身心的课外活动。学校与老师要时时关注孩子们关心的事件与问题。并组织他们进行探究与解决。一方面增长孩子们的学识另一方面减少学生自由时间无事可做可能发生的违法活动可能性。防止无聊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员多次接触而最后纠结一起形成不良团伙。压缩不良团伙的形成时空。

3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矛盾的解决、消除校内矛盾引发的违法行为。

学生在学校期间会由于各种原因,也可能是很小的小事,由于在学校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不好,又没引起学校方面的重视。导致学生在离校后以及在学校家长监护不到的之时发生不法之举。

4学校家长多沟通,适时了解学生的困难,防止学生因之而挺险。

学生们往往在他们遇到困难,走投无路时才被迫做出违法之举。他们并不是没有是非观。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在校生活费用不足偷了学生的钱。或者有的学生在受到另一同学的一再欺负而最后引发命案。

5多学科联动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防止学生模仿不良形为。

学校的教育是一个整体,对于预防初中生违法犯罪要全校协调一致,多方面多学科共同努力。不能出现此紧彼松,或互相矛盾的教育现象。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光荣的值得学习的,什么是可耻的是要唾弃的。告诉他们这个社会是有一些不正常的、不公平的现象。但它们不会长久下去,他们正在纠正中。要从自己开始让社会清明起来。

6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违法犯罪对自对人的危害。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当遇到问题时,要用合法的手段与途径去解决。在要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解决,那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合谐。你非法害了加人,也同样可能会受到别人的侵害。

7加强对学生接触的信息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的刺激。

加强对学生课外书籍检查与网络方面监管,防止学生受到“黄”“赌”“毒”“暴力”“凶杀”等方面信息的污染。防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错误的处事之法,并沾染上其它的恶习。

8加强学生心理与生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知道自己正处在人生的什么时期。他面临的问题,不是特殊问题,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的。要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处理自己的困扰。野蛮冲动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造成更大的困扰。

9学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有差异对待。

9.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篇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稀饭毒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身心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明辨是非,抵御外界不良侵害的能力较弱;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日益滋生蔓延;家长过分溺爱,教育无方,家族关系不和谐,家庭结构残缺等给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日益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本市实际,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本人也在工作的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思考。

一、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情况及特点 :

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各地的情况差异较大。二是严重刑事犯罪,如团伙犯罪、毒品犯罪明显增多,呈现出犯罪组织团伙化,犯罪类型多样化,且暴力化程度加剧。此外,利用计算机等智能犯罪的问题也比较典型。三是外来青少年案犯增多。全市外来青少年作案人数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四是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比例明显增加。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冲撞,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中出现过不连贯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法制教育削弱,应试教育比较“硬”,素质教育比较“软”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影响全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示范。目前,社会风气不尽人意,如:假冒伪劣、贪污受贿、尤其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这些社会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消极影响。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伴随着我国进行的社会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的社会问题:如腐败、失业、贫困、离婚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与价值失衡,导致了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个人物质欲望恶性膨胀,贪图享受,妄想不劳而获。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惜铤而走险,应该说这些社会问题是青少年犯罪深层次的根源。“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和迷信活动蔓延,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消除。尤其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一些宣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青少年接受各种不良信息的渠道增多。青少年模仿能力很强,这些内容所包含、透露出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伦理倾向、无不影响涉世不深、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催化剂,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诱因。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90%的在校生犯罪的原因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网吧游戏机室、出租书屋有关。

(二)学校教育的误区。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在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学校、家长评价一个教师,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就是升学率。这样,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就会用分数压教师,教师就会用分数压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即被冷落、岐视、孤立,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些学生由差学生到厌学,再到弃学,逃学,离家出走,进而违法犯罪。学校教育的另一误区是重智轻德,重智轻法,德育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地位,法制教育往往会落入俗套,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遵纪守法意识的树立。

(三)家庭教育的偏颇。

一方面家长素质不高,教育无方。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望子成才心切。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抗情绪,他们很容易走向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物质上有求必应,行为上百依百顺,即使发现孩子有不良倾向,也熟视无睹,使得这些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怕苦畏难、耐挫力差,当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容易铤而走险,铸成大错。如盗窃犯汪某,家教甚严,但两代人间缺乏应有的交流和沟通。汪某初中时就读外地的重点学校,后经考察进入体校,主修射击专业,在多次省市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后因与父母在一些问题上的不同认识,产生了矛盾,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南京后,一念之差与人结伙盗窃作案。审理的结果表明,如果汪某的父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擅于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完全可以避免两代人隔阂的产生,从而避免汪某走向犯罪道路。另一方面家庭关系不和谐,单亲家庭增多,家庭结构残缺,孩子从小心灵受创伤,有的孩子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状态不好,一旦交上不良朋友或者受到外界的不良引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一些父母对非亲生子女另眼相待,甚至虐待,致使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也容易受骗

上当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和措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和教育好青少年,使其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全社会的重任。1999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及《2002下半年全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实行综合治理。

(一)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加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

近年来,全市社会普遍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加,刑事案件居高不下,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对此,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与各街道签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中,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这项工作在领导力量、工作经费方面没有相应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应严格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放在关系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和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每年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这项工作。要真正形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一领导,专门的办公室主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也应充分认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体制的长期性、复杂性,加强对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专题调查与研究,把握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规律,寻找对策,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做到超前研究、科学预测、有效预防。

(二)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以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休”、“全面发展”、“注重个

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得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6条规定:“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思想、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当务之急,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根本所在。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影响,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建立以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配套衔接的目标递进的育人体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遵纪守法的意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通过组织法律法规学习、知识竞赛、演讲、展览、典型案例听庭等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及用法。第一,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抓好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建议中小学应增设法制课程,将法制课从政治课中分离出来,让法制教育由陪衬走入主课堂,这与《预防法》第7条明确规定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相一致的。学校法制教育队伍也要努力做到专业化,可将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学校,担任法制教师。对原来从事法律常识教学的一部分政治课教师要进行专业培训。要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青少年的自护知识和技能,增强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第二,以社区为依托,不断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以创建青年文明社区和“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载体,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由街道牵头,组织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定期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学生“离家不离散”、“离校不离教”,学校、家庭、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第三,实施家庭细胞健康工程,抓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建设”。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良好榜样,不断提高家教水平,提高家庭文明程度,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的理智,教的及时,严之有度,导之得法。特别注意做好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其法定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防止单亲家庭子女无人监护,流散社会,其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第四,对犯罪的在校生,我们严格贯彻教育、挽救惩治的方针,注重个案的庭前社会调查,发挥庭审中法庭教育的合力作用,尽最大可能的挽救失足在校生。

(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治安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培养和陶冶青少年 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极为重要。重 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不断加大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公安机关一方面要坚 持不懈的开展查禁传播淫秽物品,卖淫嫖猖、赌博、吸贩毒品等社会 丑恶现象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遏制社会丑恶现象的 滋生蔓延对青少年的毒害。另一方面,要严厉查处侵害青少年合法权 益的违法犯罪案,对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及时侦破,特别是 杀人、抢劫、强奸等重罪案件,要依法从快从重打击,对引诱、教唆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要从重处理,及时有效地保护青少年的合 法权益。

其次,切实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文化市场的管理。公安、文化、广电、工商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整治,开展经常性的 督促检查,严禁违法违章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加强对业主的教育管 理,鉴定治安责任书,严格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禁止未成 年人入内。文化宣传部门要加强青少年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影视、广播、报刊、出版部门要多出健康的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精神 产品。

第三,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净化校园周边 环境。对校园及周边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强讨强要现象要彻底根治,让青少年学生普遍有安全感。公安部门要把集中整治和落实长期管理 相结合,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的育人环境。

(四)突出重点,认真做好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帮教转化工作。做好 青少年特殊群体帮教转化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这一群体的 违法犯罪特别是重新犯罪,而且对其他青少年具有警戒作用。

一是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强化教育,本 着“教育、挽救、惩治”的方针,继续办好工读学校,要严格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强对工读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和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治工作。有关部门要确保工读学校在师资的配备,资金的投 入,更好地发挥工读学校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作用。建立社会、家庭、政法部门参加的三结合帮教组织,开展帮教活动,落实帮教措 施。

二是认真做好辍学生,流浪儿童和社会失业青年的帮教工作,这

部分人如果闲散在社会是违法犯罪的后备军。对经济困难造成辍学的 学生通过送温暖、“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帮助辍学学 生和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接受义务教育。劳动部门应严禁任何单位和 个人使用童工,不允许家长强迫未成年子女辍学,务农或经商。对流 浪、乞讨儿童,民政、公安部门要做好收容遣送以及救助工作,防止 他们流落街头,走上歧途。对社会失业青年要建立青年就业培训基地,完善职业介绍网络,拓宽就业渠道。

三是切实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防止其重新犯 罪。对刑释解教青少年做到政治上不歧视,安置上不偏见,生活上给 予关心帮助,同时做好接茬帮教,这对减少重犯罪,降低犯罪率是至 关重要的。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业的千秋大业、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预 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应齐心齐力、齐抓共管,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 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一篇:爱的味道作文下一篇:语文《提醒幸福》教学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