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违约责任以论文(精选8篇)
1.合同违约责任以论文 篇一
解除合同违约责任
一、合同法违约责任、合同违约责任条款、解除合同违约责任
1、合同违约责任条款
合同法第七章
2、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简称,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依法产生的法律责任。
3、违约责任仅指违约方向守约方承担的财产责任,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全分离,属于民事责任的一种。
4、违约责任的种类
5、违约行为的分类
6、还能否承担违约责任?
7、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
8、合同违约责任特点
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产生的责任;
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即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负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具有补偿性;
违约责任的可约定性;根据合同自愿原则,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方式、违约金的数额等,但这并不否定违约责任的强制性,因为这种约定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深圳律师:黄华(12年律师经验)
律师咨询:132,4296,6417(免费)
执业律所:广东蛇口律师事务所(中国首家律所)
律所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创业路海王大厦A座14层
2.合同违约责任以论文 篇二
CISG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联合国公约) 与我国合同法对合同违约的救济途径之实际履行上有何区别, CISG中除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规定之外的宽限期内履行的特别规定有何意义?
二、CISG与我国合同法于违约责任之比对
(一) 公约之违约责任
CISG是限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规则, 它旨在为国际货物贸易提供一个能够调和不同法系从而适用于贸易各方当事人的国际通行的统一规则;也可以说CISG是两大法系即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兼容妥协的产物, 在违约救济内容上, 它将英美法系强调的损害赔偿和大陆法系侧重的实际履行巧妙结合在一起。首先在横向上将违约分为根本违约和非根本性违约, 进而在纵向上根据不同的情形和违约程度分别规定不同的救济途径。根本违约是公约为避免不同法系冲突而创制的一个概念, 公约第25条将根本违约定义为: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 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 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 即为根本违约。以“造成损害”和订立合同时“可预见到”为要件, 但这一概念在实践中也难免显示出其含糊性和不确定性, 公约的克服办法是对根本违约的救济途径进行规定和限制, 所以是否构成根本违约则直接决定受害方当事人可主张的救济途径。公约在第二和第三章中根本违约下的救济途径有:主张损害赔偿, 要求实际履行, 修理货物或提供替代物, 允许自己履行, 宽限期内履行、解除合同。归结起来, 公约包含违约救济的两大原则:损害赔偿和实际履行。公约并没有侧重强调一方, 而是基于对在何种违约情形下哪种救济途径更有利于保护受害方利益和维护合同秩序的考虑做出细致的规定。
(二) 我国合同法以实际履行为原则
我国合同法继承大陆法系的做法以实际履行为违约的主要救济手段, 与损害赔偿、违约金、定金、解除合同等制度形成我国合同法的违约救济系统。合同法第107条中只笼统的规定对不履行或履行不符的应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 对于实践中采用何种救济途径更为合理有效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实际履行则根据债务是否为金钱债务区别对待, 除合同法第110条规定的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 标的不适合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的例外情形外, 债权人可要求实际履行。结合合同法第112条之规定, 不难发现我国合同法更侧重强调实际履行原则, 而将损害赔偿置于次要位置;可以说合同法将实际履行原则作为合同违约的主要救济方式。另外, 合同法还规定了其他救济途径, 根据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适用违约金或定金制度, 解除或终止合同的规则, 但同时不妨碍受损害方根据合同法规定主张损害赔偿或实际履行予以救济。
(三) 公约之实际履行
公约分别在买方和卖方的补救办法中规定实际履行规则, 但不难发现实际履行对进行国际贸易的买方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卖方最大利益在于货款支付, 这完全可通过损害赔偿和利息获得。一般而言, 主张实际履行的便利在于减少诉讼过程中受损害方的举证责任, 证明对方违约即可, 而不需要对损害赔偿进行举证。而在国际贸易中, 这一规则还充分地体现买方特殊利益需求。首先是基于对合同标的特殊性的考虑, 对于买卖标的具有某天然禀赋或特性时, 买方合同目的显然是获得该特殊标的, 卖方违约则使买方的合同目的落空, 损害赔偿并不足以弥补这一损失;另外, 买方重新寻找卖家进行缔约磋商的费用损失及寻找替代物缺乏相当质量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公约第46条对实际履行做出规定和限制, 第一款只对实际履行作出一般规定, 第二款则对实际履行进行具体限制, 买方只有在不符情形构成根本违约时才能要求交付替代物;另外, 对货物进行修理须合理可行, 这一点我国合同法也有体现。但整体相比而言, 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以实际履行为原则, 仅以金钱债务和非金钱债务加以定性和区分, 同时以实际履行的例外条款进行限制, 还停留在可行与否的层面, 过于粗糙而不利于当事人的利益保护。
三、公约之特别规定——宽限期内履行
公约分别在第47条和第63条作出规定, 这是公约中特殊的救济方式:守约方可规定一段合理时限的额外时间, 让违约方履行其义务。除非违约方收到守约方的通知, 声称他将不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履行义务, 守约方在这段时间内不得对违反合同采取任何补救办法。但是, 守约方并不因此丧失他对迟延履行义务可能享有的要求损害赔偿的任何权利。第一款规定允许给予违约方一定合理期限内履行合同义务, 关键在于第二款的规定, 如果违约方不按照第一款规定履行或表示不履行, 则公约旨在促使违约方进入这一种局面:违约方的行为已经构成根本违约, 守约方可依公约规定选择有利的救济办法。这一规则是根据根本违约理论设置的, 在进入根本违约阶段之前设置一个缓冲环节——宽限期内履行, 宽限期给予违约方补救机会, 若违约方不履行或宽限期届满则由守约方依公约主张救济办法。
宽限期内履行还为守约方可能的困境指明出路:即当履行期限并非为合同实质性条款, 仅为迟延履行不构成根本违约的情形, 而守约方无法明确判断对方是否已构成根本违约时, 宽限期内履行一方面给予违约方补救机会, 一方面可以使守约方避免因为判断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造成损失。
四、结语
公约规定内容横向上将违约分为根本违约与非根本违约, 纵向方面将根本违约具体细化, 针对不同的违约情形规定相应的救济途径, 更有利于维护合同和当事人的利益, 值得我国合同法借鉴。
摘要: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作为合同法违约的两大责任形式, 我国合同法以实际履行作为主要的违约救济方式;CISG为了克服两大法系对合同违约救济的不同规定, 更好的规范国际货物贸易则采取了妥协兼容的办法, 提出了更为细致周密的规则, 为合同当事人提供了更充分的救济途径。
关键词:违约责任,合同法,CISG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365-371.
[2]杨立新等.违约赔偿实务[M].法律出版社, 1997:66-68.
[3]韩世远.中国合同法与CISG[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3.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 旅游合同 违约责任 非财产性损害赔偿
一、我国旅游合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旅游合同发生违约时违约方的承担方式。司法实践中当发生旅游违约纠纷时,都是参照一般合同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一般合同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用于旅游合同。笔者对这几种方式进行分析:
合同的实际履行,即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等违约责任。但实际履行的救济方式并不适用于旅游合同违约,这主要是因为旅游合同如果出现违约,双方采取补救措施最常见的方式赔偿损失。由于旅游者选择一家旅行社主要是基于对这家旅行社的信任,如果违约的出现是因为工作人员的服务出现了瑕疵,那么旅游者已经对此次旅游活动失去了兴趣,他会认为旅游合同实际履行已经达不到合同的目的。
合同的解除,即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而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基于协商、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而使合同关系归于消滅的一种法律行为。然而实践中,旅游者在解除旅游合同时应谨慎,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否则将使作为守约方的旅游者处于不利的地位。
合同违约损害赔偿,即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和依据合同的规定应承担的赔偿损失的责任。这里的损失,应包括财产性损害和非财产性损害,但目前合同法仅就财产性损害方面的赔偿责任予以规定。
支付合同违约金、定金。违约金,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依照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金钱的责任形式。定金,既是一种债的担保形式,又是一种违约责任形式。违约金与定金作为两种独立的违约责任形式,守约方享有选择权,但不能同时并用。而且在旅游合同中,不宜约定定金作为违约责任的形式,因为定金具有担保债权实现的作用,常用于价款一次支付的买卖、加工、承揽合同等。定金在旅游合同中主要体现在旅游预订合同中,常表现为同意参加旅游团而预先支付定金。因为旅游合同签订后,按照行业惯例都是旅游者交付旅游费用后才进行旅游活动,所以此时交付的定金常变为旅游费用的一部分而失去作用。
二、完善我国旅游合同违约责任承担方式的建议
首先,建立旅游合同违约非财产性损害的赔偿制度。其一,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构成要件应包括:旅游者有受到严重的精神损害的事实;旅游营业人有严重的违约行为;旅游者受到严重的精神损害的事实与旅行社违约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其二,精神损害赔偿的判断标准,可以参照民法上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具体标准如下:旅行社违约程度的大小;违约的行为方式等具体细节;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事实的严重程度;旅行社的获利程度;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其三,建立精神损害赔偿职业责任保险,即以当事人精神受到损害,并以法院受理判获赔偿后构成的一种保险责任。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同时合理地分担服务业从业者的负担,从而保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其四,建立旅游者旅游时间浪费请求权制度。
其次,完善监管机制。第一、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虚假宣传、旅游服务与旅游合同货不对板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旅游行业的正常秩序;第二,加强对旅游合同的监管,旅行社在合同或协议的签订中,对服务内容及标准要具体化,避免双方矛盾的发生和激化。特别是针对当前旅游投诉中反映出的合同约定模糊不清、违约责任不明等问题,积极完善旅游合同示范文本,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对企业涉嫌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霸王条款”等予以清理,以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三,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行业加强自律;第五、加强多元化社会监督。扩大监督途径,实现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的有效延伸,从以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为主,向行业自查、互查、游客反馈、媒体监督、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等多渠道监督方式并举转变。例如招募 “眼线”全程监督旅游营业人履行合同过程。如果在旅行过程中卧底游客发现旅行社有违约行为,返程后将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把问题向旅游监察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4.租赁合同违约责任 篇四
《机械设备租赁合同》还约定,建筑公司逾期缴纳租金,应当按每日万分之二支付违约金,建筑公司逾期不支付租赁费用超过20天,某公司有权停止设备运转,建筑公司逾期支付租金超过50天,某公司有权解除合同,自行收回设备,并要求建筑公司另外支付与月租金相同的费用作为违约金。
根据合同约定,不足一个月的租赁费用按照每月28天折算。
某公司起诉称,自己已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自己的合同义务,但建筑公司尚欠**万元租赁费未付,且超过合同约定的50天,还应支付违约金一个月租金,请求判令建筑公司给付租赁费11万元、相应违约金,承担本案诉讼费。
建筑公司应诉称,己方已在设备使用结束后及时向某公司发出结算通知,某公司提交的证据亦表明其已经收到通知,因此,己方不存在违约,某公司如对结算金额有异议,应该先行结算并可对结算后的争议部分提出主张,但某公司拒绝结算,因此逾期结算的责任应该由其承担,己方并不违约。请求判定己方并无违约行为,驳回某公司诉讼请求。
法院判决:
根据法院审理,经历一审及二审后,法院依法作出终审判决。
某公司与建筑公司签订的《机械设备租赁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为有效合同。双方当事人均应依照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照《机械设备租赁合同》之约定,租赁费应按月支付,每月10日前支付上个月的租赁费,而在本案中,双方是否结算并非建筑公司支付租赁费之前提条件,建筑公司至今尚欠某公司租赁费****元尚未支付,其未能依照上述约定及时向利亚达公司支付租赁费,其行为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判决建筑公司给付某公司租赁费****元;
建筑公司给付某公司自**年*月*日起至实际给付之日止的违约金(以欠付的租赁费****元为基数,按日万分之二的标准计算);
解析:
违约责任只能产生于有效合同。有效合同使双方当事人之间产生了能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权利与义务。任何一方当事人如果违反了合同中约定的能为法律所承认与保障的义务,即构成违约责任。如果合同无效、未成立,或被撤销,则合同当事人预先约定的权利义务并未为法律确认与保护,则在此情形下,当事人违反尚未产生履行效力的合同,并不构成违约。因此,合同是否有效是法院判决首先要确认的法律关系。在合同合法有效的前提下,再确认合同是否约定违约条款,双方当事人是否有违约行为,是否应该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合同已经约定,建筑公司支付上一月租金的义务要在每月10日前履行,在此,双方并未针对租金的实际履行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尤其是建筑公司在诉讼中主张的“结算”行为更无体现。因此,建筑公司擅自添加“结算”过程即是要单方面修改合同,在对方不接受的情况下,此修改行为无效,不能作为约束合同双方的有效条款。某公司完全可以依据合同约定要求建筑公司适时支付租金。
由此可见,签订租赁合同时,双方主体要充分考虑租赁物、租赁期间、租赁场地、工程变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合同中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和协商,以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违约责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当事人可以预先或事后约定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和幅度,但这种约定不得显失公平。违约金过高或低于违约所造成的实际损失的,法院可以依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降低或提高,以体现法律公平性的要求。
5.合同法违约责任 篇五
(一)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
根据新合同法第107条及其后面一系列条文的规定, 违约责任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
1.现行法中的规定。现行《经济合同法》第29条规定的是过错责任:“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过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违约责任,如属双方的过错,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违约责任。”《民法通则》以及《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等施行的是无过错责任。(注:有学者认为,《民法通则》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规定得有些含糊,条文中虽然没有使用“过错”字样,但规定的具体制度中含有过错的含义。-参见王利明、崔建远合著的《合同法新论?总则》。)
2.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经过。在新合同法的起草过程中,专家起草的建议草案中规定为过错责任,采用的是“过错推定”的表述,即“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债务或者履行不符合法定或者约定条件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当事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理由主要是:大陆法系的民法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大都采用过错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却并不要求非违约方证明违约方有过错,而是在查明有违约的事实时,即推定违约方有过错,如果违约方能够证明自己对于违约没有过错的,方可免其违约责任。另外一个理由是,将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规定为过错推定以与侵权中的过错责任相区别,后者应当由受害人证明侵权人的过错,否则免责。
到1995年4月全国人大法工委在讨论建议草案时, 有人建议对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应更进一步,删除表述过错推定的那句话:“但当事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使违约责任成为无过错责任或称严格责任。这个建议被采纳,此后的草稿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正式文本。
3.将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规定为无过错责任的主要理由有:
(1)在现行的合同法律中, 《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都已经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前者第1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即违反合同的,另一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后,尚不能完全弥补另一方受到的损失的,另一方仍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后者第17条有基本上相同的规定。看来,将违约责任定义为无过错责任在我国的合同法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并非新合同法的首创。
(2)在国际商业交往规则中,大多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 英国法院通过帕拉代恩诉简和阿利恩(Paradine v. Jane,Aleyn,1647 )一案,确立的违约责任就是严格责任。该案中,一农民耕种一地主的土地,按照约定该农民按期应交纳一定的地租,案发这一年,由于普鲁特亲王率领的军队占领了这块土地并将该农民从这块土地上驱逐了出去,致使该农民无法耕种,自然颗粒未收,从而不能交纳地租。地主诉诸法院,农民败诉。此案确立的违约责任是十分严格的,即使发生不可抗力都不得免责。正如该判例的判决中所述:“在该当事人依其自己的合同为他自己设定了一种义务或责任时,他就有义务完成它,只要他能够做到,不管存在什么样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的意外事件,因为他本可以通过在合同中作出规定而不在这种情况下承担义务。因此如果承租人答应修理房子,尽管该房子被雷电焚毁了或者被敌对者拆掉了,他仍然应该修复它。”后来英美合同法在发展过程中,对不可抗力以及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逐步给以承认。到今天为止,英美合同法依然奉行无过错的归责原则。
由于英美尤其是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在联合国及其他经济贸易组织制定有关国际间经贸交往规则时,不同程度地要受到英美法的影响。从比较法学者的立场看,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被其他国家继受,通常有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即力量问题和质量问题。(注:(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页。)对于英美法的质量, 只有英美法系自己的律师和法官十分欣赏,尤其是律师,英美法系的学者倒比较冷静,甚至英国一位学者约翰?奥斯汀在对民法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他声称,他作为英国法律家,将离开英国前往大陆学习法律,乃是“逃避动荡与黑暗的帝国而走向一个相对来说是秩序与光明的世界”(注:(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页。)。而对于英美法的力量, 现今国际形势有目共睹。总之,无论是质量问题还是力量问题,客观事实是:国际间经济贸易交往统一规则中,带有许多英美法的制度,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45条关于卖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买方的补救方法及第61条关于买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卖方的补救方法的规定,“受损害一方援用损害赔偿这一救济方法时,无须证明违约一方有过错”。国际私法协会起草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同样采纳了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其第7?4?1 条规定:“任何一方不履行均使受损害方当事人取得单独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或是与其他救济手段一并行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除非不履行可根据本通则的规定予以免责”。对该条的注释中又重申“本条重申像其他救济手段一样,损害赔偿的权利产生于不履行这个唯一的事实。受损害方当事人仅仅证明不履行,即没有得到所承诺的履行就足够了。尤其没有必要再去证明不履行是由违约方的过错引起的。”《欧洲合同法原则》第101条也规定:(1)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上的义务,且该不履行不能依本章第108 条被谅解,则受害方可以采取第四章规定的任何救济手段;(2 )如果一方当事人的不履行可依本章第108条的规定被谅解, 则受害方可以采取第四章规定的除请求履行和损害赔偿以外的其他救济手段。第108 条规定的内容主要是:不履行一方如果证明其不履行是因为他所不能控制的障碍所致,且不能合理期待他在合同成立之时能够预见该障碍,或者能够避免或克服该障碍或其后果,则该不履行被谅解。
梁慧星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认为,如果《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采纳严格责任是受英美法的影响的话,《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和《欧洲统一合同法原则》则是两大法系的权威学者在经过充分的斟酌权衡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反映了合同法的发展趋势(注:“从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见《民商法论丛》第8卷,第5页。)。
为了说明严格责任是合同法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不仅仅是受英美法的影响,梁慧星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德国三位学者(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莱塞)合著的《德国民商法导论》一书中的几段话:“无过错责任在契约法中得到如此广泛的扩展,以致我们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它都是采用客观责任的原则。”“很多不属于过错情况都可能产生责任”。“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过错原则的逐渐衰落使得德国的法律制度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更加接近了,在这些国家,法律不要求债务人有过错,但是存在免除责任的可能性”。
(3)无过错责任具有独特的优点。 其优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便裁判;二是增强合同责任感。前者,无过错责任的逻辑是只要违约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即责任构成仅以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为要件,被告免责的可能性仅在于能否证明有免责事由的存在。无论是不履行(包含不适当履行)还是免责事由,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证明其发生与否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过错属于当事人主观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证明和判断都有较大的困难。从节约诉讼成本和方便裁判上看,无过错责任优越于过错责任。后者,实行无过错责任,将违约行为与违约责任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促使当事人严肃对待合同。一旦发生违约行为,就会产生违约责任(除非有免责事由),可以避免在过错责任原则下违约方总是企图寻求无过错的理由以逃避责任的现象。
(4)无过错责任更符合违约责任的本质。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共同构成民事责任的体系,但二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侵权责任一般发生在预先不存在联系的当事人之间,他们相互间没有意思联络,更谈不上有什么权利义务方面的约定。如果说他们之间存在有权利义务关系的话,那就是法律规定的任何人都负有不得损害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义务,否则就应承担侵权责任。这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要求。严格说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市场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从事各种行为,发生权利冲突在所难免,而这种冲突有时是不正当的,即违反法律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危及到他人利益;而有些冲突则是合理的,即追求自己最大化利益时无意识地冲撞了他人。如果对所有的冲撞都要负法律责任,社会的发展就可能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侵权法领域,应当奉行过错责任原则。这里的逻辑是既然权利冲突是广泛存在的,损害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法律上要求侵权行为人承担责任就不应仅以损害发生为前提,还应以侵权人的主观过错为归责事由,以惩恶扬善。
但违约责任不同,违约责任以有效的合同存在为前提,而该合同存在于预先有密切联系的当事人之间。他们预先通过自愿协商,建立了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确立了彼此间的权利义务。此权利义务完全是当事人自己选择的,当然符合各自的意愿和利益。如果违反,不管主观状态,都应当承担违约后果。实际上违约责任可以说是从合同义务转化而来,本质上出于当事人双方的约定而非法定。换句话说,有效的合同相当于当事人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法律确认合同具有约束力,在一方不履行时追究其违约责任,不过是在执行当事人的意愿和约定而已。
总之,在侵权法领域,不侵害他人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义务是法定的,所以,当侵权人主观上具有过错时才使其承担侵权责任,就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而在合同法领域,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自己约定的,所以,只要违反义务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这也就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二)预期违约制度的引进
预期违约原是英美合同法中的制度,是指合同一方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时间到来之前毁弃合同(repudiation of contract)。 这里讲的毁弃,就是否认合同的有效性或者说就是明确表示不履行自己承诺的合同义务。
根据英美合同法,如果合同的任何一方预期违约,另一方可以将这种毁弃视为现实发生的对合同的重大违反,并立即就毁约方所许诺的履行的整个价值提起诉讼。
1.预期违约制度的来源
最早关于预期违约的判例见于1853年英国法院审理的霍切斯特诉德。拉。图尔(Hochester v. De La Tour)一案。在该案中,合同双方订立了一个雇佣合同,该合同规定,受雇人将在6月1日之后的3 个月内担任雇主的信使。然而在6月1日之前,该雇主通知该受雇人,不再雇佣了。英国法院判决,该受雇人为了自6月1日起向该雇主提供服务不得不作履约的准备,并不得不拒绝他人的雇佣;该雇主对合同的毁弃使该受雇人处于无事可做的境地,这是违反法律所体现的政策的;因此,该受雇人可以立即起诉,不用等到6月1日以后再起诉。
预期违约制度的目的是:使受害方提前得到法律上的救济,防止其蒙受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比如,为了就即将到期的履行进行准备而蒙受的损失;或者,在得知对方毁约后不得不继续自己一方的履行,从而蒙受损失;或者,等合同规定的履行期到来再采取行动,从而丧失了与他人进行交易的机会。
2.预期违约的适用场合
根据英美合同法,如下情况下可以适用预期违约:
(1)“声明毁约”。即合同一方以明确的、 不附条件的语言声明自己将不履行合同义务。如果语言是含糊其辞或附有条件的话,不构成预期违约。比如,甲对乙承担了从某年的1月1日起1 年内每周向乙购买100吨煤的合同义务。4月份甲对乙说:“除非我方的钢产量进一步增加因而需要更多的煤,否则,我将从7月份开始停止向你方买煤。 ”甲的话不能构成预期违约。只有等到7月份,如果甲果然不再买煤, 乙可以实际违约向甲提出实际履行的请求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2)“事实毁约”。在传统的英美合同法律实践中, 预期违约通常是由“声明”构成的,其他事实均不构成对合同的毁弃。然而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合同一方的行为以及其履约能力上的明显瑕疵,同样会起到与语言构成的毁弃合同同样的作用。为弥补传统制度上的不足,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609条作了关于“对履行作出适当保证的权利”的规定:(A)一个买卖合同强加给每一方当事人一种义务, 即另一方对合同能得到正常履行抱有的期望不会受到损害。当有合理的依据证明,某一方的履行不能得到保证时,另一方可以用书面形式要求对于正常的履行作出适当的保证。在得到此种保证之前,他可以中止履行与他未收到与其要求一致的答复相对应的那部分义务,只要这种中止在商业上是合理的。……(D)在收到有正当理由的要求后, 如果未能在至多不超过30天的合理期限内提供在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合理的对适当的履行的保证,即构成毁弃合同。这一规定表明,除了“明确声明”外,其他事实也可能构成预期违约,不过在这种情况下,非违约方不可以立即主张违约救济,而必须首先要求对方提供担保。
这样看来,英美合同法中“事实上的预期违约”更接近于大陆法系的“不安履行抗辩”。但他们存在明显的区别:
(1)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对于不安履行抗辩来讲, 其行使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债务履行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而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由于有证据证明对方可能不履行或无力履行,从而担心自己得不到对方的对等履行,也就形成了不安履行问题。所以,只有负有先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才可以行使不安履行抗辩权。预期违约不存在这个限制。
(2)适用的范围不同。行使不安履行抗辩权, 主要适用于对方财产在订约后明显减少并有难为对等给付的可能;而预期违约适用的范围较广,不仅适用于对方财产明显减少的情况,也适用于债务人经济状况不佳、商业信誉不好、在准备履行以及履约过程中的行为或者债务人的实际状况表明债务人有违约的危险等情况。在新合同法中,第68条关于不安履行抗辩规定了具体的适用情况,而在第108条的预期违约中, 规定得相对笼统。
(3)法律救济方法不同。对不安履行抗辩, 法律规定不安的一方应当在请求对方提供担保的同时中止履行,在合理期限内对方未能提供担保的话,可以解除合同(在法国、德国这些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对此规定得十分含糊,判例和学说未达成一致)。对预期违约,虽然也是由非违约方向对方请求提供担保,在合理期限内未能提供担保的,视为是毁约,可以要求对方负违约的责任。
3.相对方(即非违约方)可采取的救济措施
(1)获得合同解除权。在“声明违约”的情况下, 非违约方可以立即解除合同,同时请求获得其他的救济;在“事实违约”的情况下,非违约方不能立即解除合同,而可以中止自己一方的履行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合理期限内未能提供担保时,非违约方才可以解除合同。
(2)解除合同后可获得的其他救济。 依据《统一商法典》第2 610的规定,当一方预期违约时,相对方有权“寻求任何违约救济”,即在实际违约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的救济在预期违约中一样可以获得。
(3)减轻损失的义务。根据美国多数州法院的判决, 当一方预期违约因而相对方有权获得救济时,他应当及时地主张这些救济,比如解除合同、停止履行、请求赔偿损失等。相对方主张救济时的延误一般不会使他失去获得救济的权利,除非他已经要求预期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然而,他将无权就这一拖延所导致的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要求获得赔偿,因为相对方有义务减轻损失。
(4)坚持合同的效力。当发生预期违约时, 非违约方可以不顾“声明违约”或“事实违约”这些情况,不采取救济措施,坐等合同到期。一旦选择这种方法,也就意味着非违约方放弃了因违约方预期违约而获得救济的权利。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时间到来之后,如果由于发生不可抗力或合同中约定的免责事由,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时,非违约方不得以曾经预期违约为由主张按照预期违约获得救济。
应当看到的是,新合同法引入了“预期违约”制度的名称,而没有引进预期违约制度的内容,实践中任何运作,一定得仰仗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三)合理预见规则的确立
1.问题的提出
在违约责任的各种形式中,最常见的是损害赔偿。一般说来,损害赔偿以全部赔偿为原则,即损失多少,赔偿多少。现代合同法都将损失界定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前者是因违约而造成的现有财产的减少;后者是指因违约而导致的可得利益的丧失(有人不同意将间接损失简单地等同于可得利益丧失)。但实践中如何确定损失数额,尤其是如何界定间接损失,这是一个很复杂从而也很有趣的问题。
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与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违约责任构成要件中,这个因果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与违约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损失,才是违约方应赔偿的损失。但按照一般逻辑推理,在两个事物之间找因果关系,并不困难,只要有因果关系的损失,违约方就应当赔偿的话,实践中就可能发生损失无限扩大的情况,为此,西方的合同法及合同法理论创立了“合理预见规则”,即违约方在订约时已经或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将会发生的损失,才是他应当赔偿的损失。
2.“合理预见规则”的起源
合理预见的理论最早由法国学者波蒂埃(Pothier)在其1761 年出版的《论债法》一书中提出,并为18的《法国民法典》采纳。该法典第1150条规定,“如债务的不履行并非由于债务人的诈欺时,债务人仅就订立契约时所能预见或可预见的损害和利益负赔偿的责任。”该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第1149条所提及的损害赔偿应包括“债权人所受现实的损害和所失可获得的利益”。不过第1150条的规定仅适用于非诈欺性的不履行。
英国合同法于1854年通过英国理财法院审理的“哈德勒诉巴克森德尔”(Hadley v. Baxendle)一案正式确立“合理预见规则”。此案中的原告在英国的格洛斯特经营磨坊生意,被告在同一地区经营运输业。一天,原告磨坊的蒸汽机上的曲轴突然断裂,该磨坊不得不停止工作。这种机轴的制造商在格林威治。于是,原告只能把那根断裂的机轴作为样品送到被告那里,请被告把它运到格林威治。该雇员告诉被告的职员:磨坊现在已经停工,这个机轴必须马上送走。同时他还问:新的机轴什么时候可以拿到?得到的回答是:如果能在某一天中午12点之前把机轴送来,第二天就可以送到格林威治。第二天上午,原告让人把旧机轴送到了被告那里,并向被告支付了2英镑4先令的运费。然而由于被告的疏忽,该机轴没有马上送往格林威治。结果,该磨坊的工作延误了几天。原告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被告的疏忽所致的误工引起的损失。
主持审理这一案件的巴伦?阿尔德松男爵(Baron Alderson)在判决书中说:当两个当事人订立了一个合同,其中一方违反了该合同时,另一方应当获得的损害赔偿应是可以被公平地和合理地认为是对自然地发生的损害的赔偿,即按照事物发展的通常过程产生于这一违约本身的损害的赔偿;或者应当是可以被合理地假定,在当事人双方订立合同时已经在他们的预料之中的作为违反该合同的很可能发生的结果的损害的赔偿。该法官接着指出:在这一案件中,原告的雇员告诉被告的职员的全部情况并不能使被告意识到,在运输机轴的过程中发生延误会使该磨坊不能继续获得利润;这样的延误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所导致的这样一种结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会发生的。因此,原告蒙受的利润损失不能被合理地看作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本来可以公平地和合理地预料到的违约的后果。
对此规则,美国《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351条作了如下的概括:
(1)如果在合同订立时, 违约方没有理由预见到所发生的损失是违约的很可能发生的结果,损害赔偿金就不能获得。
(2)在以下情况下, 损失可以作为违约的很可能发生的结果而被预见到:
A.该违约是在事物发展的通常过程中发生的;或者
B.该违约不是在事物发展的通常过程中发生的,而是特殊情况发展的结果,但该违约方有理由知道该特殊情况。
美国学者格兰特?吉尔莫(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在其爆炸性的论著《契约的死亡》一书中指出:“自1854年这一判决以来的100 多年里,哈德勒诉巴克森德尔案的简练公式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又说:“哈德勒诉巴克森德尔一案仍然是,而且也许将永远是法哲学领域一颗不落的星。”(注: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3卷, 法律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243页,第269页。)
3.新合同法规定的合理性
将预见性作为判断因果关系以及赔偿数额的重要标准,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一方面,从交易的现实需要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交易活动十分繁荣,各项交易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一项交易的落空,常常会影响到其他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某些交易活动的当事人来说,合同本身不具有社会公开性的特征使得他不可能知道其合作的伙伴与他人之间订立的合同关系的内容,也不知道其违约行为将会给第三人造成的各种损害,如果要他对所有这些损害都赔偿的话,必然使其负担过重的责任,从而影响其从事交易活动的积极性,法律制度如果对某一方过度保护,使对方承担过大的风险,结果会走向这个制度的反面;另一方面,可预见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无过错归责原则产生的冷漠和生硬。虽然违约责任不以违约方主观上有过错为要件,但如果违约方不可能预见到的损失也由其赔偿,未免对原先的过错责任矫枉过正了,合理预见规则的确立无疑起到了将法律立于权利平衡的中间点这样一种关键性的作用。
4.注意事项
(1 )“合理预见规则”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英美合同法中成为一颗不落的星,那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法官和其他法律实务工作者在正确运用这个规则。新合同法引进了这颗星,该星到了我国之后,还能不能继续璀璨光芒,要看我们的法官和我们的律师。
(2)新合同法第113条第2 款明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言外之意,就是不适用“合理预见规则”。
(四)责任竞合
1.责任竞合的概念
从民法角度看,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权利产生,并使这些权利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责任竞合是指某种行为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从而使该行为人有可能承担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的现象。责任竞合既可能发生在同一法律部门内部,如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之间,如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的竞合。 新合同法第122条规定的是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问题。对于责任竞合, 如果站在受害人(即权利人)的角度讲,因不法行为人的行为的多重性,使其享有因多重性质的违法行为而产生的多重请求权。此时,受害人通常不能得到重复救济,而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请求权以期补救。
2.责任竞合的特点
(1)责任竞合是因为某个违反义务的行为而引起。一般说, 有义务的存在,就存在不履行义务的可能,从而存在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一个不法行为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的义务,产生两个以上的法律责任,就是责任竞合。若行为人实施了两个以上的行为,违反了两个以上的义务,从而应承担两个以上的法律责任,这种情况不是责任竞合。
(2)某个违反义务的行为符合两上或两个以上的责任构成要件。这就是说,行为人虽然仅实施了一个行为,但该行为同时违反了数个义务,并符合法律关于不同责任的构成要件的规定,由此使该行为人承担一种法律责任还是多种法律责任,需要在法律上给一个明确的答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行为自身的复杂性,也可能是因为法律本身的交叉规定。原因不同,不影响责任竞合的形成。
(3)数个责任之间相互冲突。 这种冲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行为人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在后果上是不同的,如侵权责任和刑事责任;二是指两个以上的法律责任既不能相互吸收,也不应同时并存,如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新合同法第122 条规定的是后一种意义上的责任竞合。
为了进一步说明责任竞合,需要与如下几个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别:
(1)责任竞合不同于法律规范冲突。 后者是指两个同样有效的法律规范都适用于同一事件时,彼此之间在内容上相互矛盾。如果发生责任竞合,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所适用的法律,而发生法律规范冲突时,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修改和完善法律。
(2)责任竞合不同于多个违法行为产生的多种法律责任。 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就根据每一个行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同的责任即可。
(3)责任竞合不同于责任聚合。 后者是指不法行为人实施某一种违法行为,将依法承担多种责任,受害人亦将实现多项请求权。例如,某人的行为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人应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多种责任形式。在责任聚合的情况下,使行为人承担多种形式的法律责任,乃是法律为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制裁不法行为人而特别作出的规定,当然如果不同的责任形式之间是相互排斥、不能并存的话,也可发生责任竞合的问题。例如,行为人不法占有他人财产后造成财产的毁损灭失,应使行为人以替代的实物返还财产,还是应以金钱作出全部赔偿,两种责任是相互排斥的。在此情况下,应按责任竞合处理。
3.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构成了民事责任的体系。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然而民事关系的复杂性、民事违法行为性质的多重性,使这两类基本的民事责任经常发生竞合。责任竞合的根本原因是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关系复杂。
(1)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的根本区别
这两种不法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法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是否存在合同关系;不法行为违反的是约定义务还是法定义务;侵害的是相对权(债权)还是绝对权(物权和人身权)。
(2)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同一违法行为常常具有多重性质、符合合同法和侵权法中不同责任的构成要件。举例来说:
A.合同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同时侵犯了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包括保护、照顾、通知、忠实等“附随义务”或其他法定的不作为义务。
B.在某些情况下,侵权行为直接构成违约原因,即“侵权性违约行为”,如保管人依保管合同占有对方的财产并非法使用,造成财产毁损灭失。
C.同时,违约行为也可能造成侵权的后果,即“违约性的侵权行为”,如供液化气的部门因违约中止供气,致使对方当事人财产和人身遭受损害。
D.在产品责任事故中,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竞合就更常见。
(3)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责任竞合并不能抹煞两类责任之间的区别,也不应导致两类责任制度的完全融合。具体讲,这两类责任的主要区别在于:
A.归责原则不同。合同责任奉行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以过错责任为原则,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奉行无过错责任或者公平责任。
B.举证责任不同。在合同之诉中,非违约方不负举证责任,而违约方必须证明自己的违约是因为存在不可抗力或出现了合同中约定的免责事由;而在侵权之诉中,侵权行为人通常不负举证责任,受害人必须就其主张举证。在有些情况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但这毕竟是特殊现象。
C.责任构成不同。在违约责任中,只要存在违约行为,不管违约人主观上有无过错、不管违约行为是否造成损失,都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构成;在侵权责任中,损害事实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成立的前提条件,无损害事实,便无侵权责任。
D.免责条件不同。在违约责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责事由即不可抗力以外,合同当事人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责任的情况(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除外);在侵权责任中,免责条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当事人不能事先约定免责条件,也不能对不可抗力的范围事先约定。
E.责任范围不同。合同责任主要是财产损失的赔偿,一般不包括对人身伤害的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但包括可得利益的丧失,只是法律常常采取“合理预见规则”限制之;侵权责任不仅包括财产损失的赔偿,也包括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但通常不包括可得利益的丧失。
由于这两类责任在法律上存在如此重大的差异,因此对两类责任的不同选择将极大地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换言之,是依合同法提起合同之诉还是提起侵权之诉,将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现象是伴随着合同法和侵权法的独立而产生的法律现象,其存在既体现了违法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又反映了合同法与侵权法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关系。责任竞合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处理。
4.对责任竞合的处理
责任竞合问题是民法中不可避免的,所以各国民法的立法者、司法者、理论研究工作者都在为解决此问题作种种尝试。尝试结果因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而不同:
(1)不承认竞合制度。以法国法为代表。法国法认为, 合同当事人不得将对方的违约行为视为侵权行为,只有在没有合同关系存在时才产生侵权责任。在法国,每一个双重违法案件首先要确定是否与有效的合同有关,然后才决定法律适用。
(2)承认竞合和选择请求权制度。以德国法为代表。 德国法认为,合同法与侵权法不仅适用于典型的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而且共同适用于双重违约行为。受害人基于双重违约行为而产生两个请求权,受害人可以提起合同之诉,也可以提起侵权之诉。如果一项请求权因时效届满而被驳回时,还可以行使另一项请求权(如果这项请求权仍有效的话)。
(3)有限制的选择诉讼制度。以英国法为代表。根据英国法, 如果原告属于双重违法行为的受害人,则他既可以获得侵权之诉的附属利益,也可以获得合同之诉的附属利益。“我们的法律中最基本的观点是,根据原告的选择,同一违法行为既可以成为合同之诉的诉因,也可以作为侵权之诉的诉因。尽管这两种诉讼形式所带来的后果可能并不完全一样,但如果认为这两种赔偿责任必然相互排斥则是错误的。”然而英国法上对责任竞合的处理原则实际上与德国的竞合诉讼制度有着极大的区别。英国法认为,解决责任竞合的制度只是某种诉讼制度,它主要涉及诉讼形式的选择权,而不涉及实体法请求权的竞合问题,不仅如此,英国法对于上述选择之诉原则还规定了严格的适用限制:比如,选择之诉的当事人必须存在于有偿合同关系中;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人不可以提起选择之诉;当事人疏忽行为和非暴力行为在造成经济损失时(如房主切断房客电源、雇主未按约定向工人提供梯子造成其伤害等),不构成一般侵权行为(倾向于适用合同之诉)。
法国一个比较法学者托尼?威尔针对不同国家对责任竞合的不同处理方法,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他把这种情况比作“发放通行证”。他认为,法国法的作法是,原告只有一个通行证,并且通行的途径是既定的;德国法的作法是,原告有两个通行征,而且可以自由选择,选择好一个通行证之后,万一走不通,还可以回来选择另一个通行证;英国法的作法是,原告可以有两个通行证,但在入口处必须交出一个,有时,法律还指令他必须交出哪一个。这样看来,我国新合同法给了原告两张通行证,但是两张通行证在法官的手中还是在原告的手中,选择了一个之后,万一走不通,还是否可以回来再使另一张,从新合同法第122 条中看不出来,需要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私权保护力度和合同法的基本精神,应奉行德国例。
6.国际买卖合同违约责任 篇六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违约形式的分类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第二十五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下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根据《公约》的这一规定,构成根本违约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必须存在违反合同的事实,这是构成根本违约的前提条件。其次,违反合同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了损害,并且这种损害是实质性的,即实际上剥夺了受害方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最后,违反合同的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没有理由不预见到会产生这种严重后果。
与根本违反合同相对应的是非根本违反合同,它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但尚未给对方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情形。凡是违约行为后果没有构成根本违约的,都是属于非根本违反合同的`行为。
区分根本违反合同和非根本违反合同,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受损害方可能采取何种补救措施,另一方面也是对违约方承担责任的限制。根据《公约》的规定,如果某种违约行为已经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受损害的一方就有权宣告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损害赔偿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如果某种违约行为不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即属于非根本违反合同,则受损害的一方不能解除合同,而只能要求损害赔偿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具体到买方和卖方来说,由于他们各方承担的义务不同,因而违约的情形也不一样。
卖方违反合同的主要情形有:
(1)不交货。这是指卖方拒绝交付货物买卖合同规定的货物。(2)延迟货。这是指卖方未能按照合同或《公约》规定的时间交货。(3)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这是指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在品质、规格、数量或包装等方面与合同规定不一致。(4)所交货物具有争议性,即存在第三方的权利或请求。(5)提交的单据有瑕疵。这是指卖方提交的单据或者数量不全,或者内容与合同不符。
买方违反合同的主要情形有:
(1)不按合同规定交付价款。(2)不按合同规定收取货物。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对违约的补救措施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对违约的补救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实际履行、损害赔偿、履约宽限期、中止履行合同义务及解除合同,
1.实际履行
实际履行是指一方不履行合同时,另一方要求违约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一种补救方法。《公约》在吸收各国法律有关实际履行的规定的基础上也肯定了实际履行作为一种对违约的补救措施。但是《公约》有关实际履行的规定颇具特色。根据《公约》有关条款的规定,实际履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可以要求另一方当事人按合同的规定实际履行合同义务。关于这一点,《公约》是充分肯定的。《公约》第二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某一义务。”也就是说,买方可以要求卖方履行交货义务,卖方也可以要求买方支付价款,收取货物或其他义务。但是,根据《公约》第四十六条和第六十二条的规定,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要求对方实际履行时,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即要求实际履行的一方当事人没有采用与实际履行相抵触的补救措施。所谓相抵触的补救措施,是指使实际履行成为不可能或不适当的补救措施。例如,就买方来说,已经解除合同或已购买替代物。既然合同已经被解除,即已终止了双方的合同义务,再要求卖方实际履行义务显然是不适当的。买方购买替代物的行为也是与要求实际履行的意图相矛盾。买方购买替代物,显然已放弃了要求卖方实际履行的权利。
2.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是对违约行为的一种最主要的补救措施,它是指违约一方用金钱补偿因违约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下面以《公约》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为依据介绍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内容。
(1)确定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公约》在确定损害赔偿责任时只要求存在违反合同的事实以及造成损害,亦即当受损害方请求损害赔偿时,对违约方的过错没有举证责任。只要一方违反合同并给对方造成了损失,受损害方即可要求损害赔偿。
7.浅析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 篇七
(一) 违约责任的内涵
违约责任指的是合同当事人受合同约束, 合同在当事人未全面、合格履行合同的法定及约定义务, 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法律机制, 也是为保障债权实现及债务履行所产生的办法。违反合同的法定与约定义务是违约责任产生的前提, 而违约责任则是合同义务履行过程中其中的一种结果。关于合同的约定义务概念大家比较熟悉, 但合同的法定义务知之甚少。由于主客观受限的原因, 任何合同均无法直接对所有已发生与未发生情形的通过约定达到囊括, 所以既有《合同法》对合同当事人有全面、合格、诚实信用履行合同义务的概括式的法定义务规定, 又有合同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如何履行合同的明释式的法定义务规定。同时, 如《物权法》、《担保法》等其他法律对相应合同行为, 如法定附随义务作出规定:不动产担保应当办理抵押登记、不动产买卖应当办理产权变更登记的相应法定要求。可见, 约束合同当事人行为的, 除约定义务外, 还有法定义务。
(二)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1. 合同的有效性为前提
合同的违约责任只有合同有效的前提下, 合同守约方才可以向违约方提出该方面的主张。实质上, 订立合同并非意味着合同的必然有效, 合同既有法定无效的情形, 如:意思表示不真实;内容与形式不合法的情形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同时合同也有可撤销的情形, 如: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而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上述的两种情形均无法以约定要求合同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无效合同与被撤销合同的当事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为缔约过失责任, 无论是承担责任的范围与方式均与有效合同的结果———违约责任存在巨大的差别。而关于合同的无效, 也有人提出通过约定使合同无效, 如:约定情形出现时合同无效的说法, 笔者不能苟同, 虽然可以通过附条件而致使“合同无效”, 但实质上附加的条件出现时, 除非同时也出现上述的合同内容与形式不合法情形, 其他的条件实质上应该理解为附加条件出现而合同解除, 而非合同无效。而对这类的合同对合同解除前的违约行为守约方仍然可以主张权利。当然, 不影响合同效力根本性问题的合同部分无效, 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 合同守约方仍然可以依合同向合同违约方主张违约责任。
2. 违约方存在不可免责的违约行为或必然违约的预期行为
通过对合同稳定性与安全性的维护, 从而提高交易效率, 保障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这是我们国家《合同法》的根本立法目的, 所以我们对合同的履行作出:全面、合格、诚实信用、信守承诺等全方位的严格要求, 从而也容易误使人认为, 只要履行的实际情况或结果与合同约定或法定义务不一致 (约定义务与法定义务冲突, 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 就是违约, 就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实质上这种看法有其局限性, 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 对违约行为进行免责 (但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约定因违法而无效) 。除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免责情形, 如: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 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 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违约行为债权人有过错的情况下, 债务人也可以免责;运输合同关系中对于标的物的自然损耗可以免责;未违约一方未采取适当措施, 导致损失扩大的, 债务人对扩大的损失部分免责;合同因情势变更重新调整双方权利与义务而获取的一定程度上的免责;违约责任约定远超实际损失, 而约定责任过重时法院酌情调整时的部分免责。可见, 通常情况下违约需要承担责任, 但最终还须考虑上述特殊情形。而现实情形中除了现行的违约行为外, 如果合同义务人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不履行合同的, 则守约方也可以要求其他提早承担违约责任。例:甲与乙订立合同将特定货物由甲将货物卖于乙, 在交付前甲发现价格又把货物卖给丙并给付给了丙, 这种情况下, 甲未来违约必然存在, 乙可以在合同履行期届满前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预期违约责任这种法律制度是对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 有利于督促合同当事人信守合同义务。
(三) 违约责任的特点
1. 违约责任具有主体特定性
违约责任是合同违约方未能合面、合格履行合同时向合同守约方所承担的责任, 合同的相对性决定了合同责任也具有同样的相对性, 而合同违约责任的主张方与承担方必然是合同的当事人, 其主体上存在特定性。而即使一些特殊的情形也是如此:合同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 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也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 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 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只能由合同的当事人承担, 不能转嫁或者推卸 (除约定可以免除的责任外) 。
2. 违约责任要求合同当事人客观上存在违反合同行为即可, 对合同当事人主观状态并不在考虑范围
违约行为的认定以合同当事人客观上存在违反合同行为即可, 以合同行为或履行结果是否在客观上与约定的行为或者合同义务相符合为标准, 而不管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如何。而有人认为, 合同违约责任承担适用过错原则, 在发生违约事实的情况下, 只有当事人有过错, 才能承担违约责任, 否则将不承担违约责任。实质上这种观点是在偷换概念, 过错的法律概念来源于侵权方面的法律规定, 过错原则在《合同法》中通篇未见。例:甲将货物卖于乙, 交托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 货物无法送达。假设按过错原则来判断是否承担责任, 那么甲将不需要承担责任, 因为从概率的角度来说, 作为正常情况下是无法预见会发生交通事故的, 那么甲即不存在主观上故意, 也不存在放任与疏忽大意的过失, 所以就没有过错, 如果按过错原则来判断, 那么其显然是不需要承担责任, 而事实上由于没有按时交付货物, 又不属于法定与约定的免责任范围, 甲是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可见, 除法定可免责的特殊情形外, 当事人只要有违约行为, 主观是否有无过错, 均不影响其是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3. 违约责任不仅适用现行的违约行为, 也适用预期违约行为
为保障交易安全, 我国现行合同法不仅对现行违约行为有违约责任的规定, 对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预期违约行为, 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关于这个特点,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 就不再累述。
4. 违约责任的以补偿性为主, 惩罚性为辅
在当事人无约定违约责任的情况下,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 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合同法》规定:而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 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可见, 违约责任主要还是用于弥补与达到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所以违约责任具有明显的补偿特性。当然当事人之间也可以通过约定而形成较严格的惩罚性的违约责任, 但实际上这种约定最终也受相应的约束。《合同法》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 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这也反证了违约责任的补偿特性。而据作者了解,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 对于违约责任的惩罚性规定的, 仅只有少数。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与《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所以, 对违约责任的承担来说, 我国法律以补偿性为主, 惩罚性为辅。
二、违约责任的表现方式
按我国《合同法》的规定, 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支付价款或者报酬;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 可见, 违约责任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有观点认为:违约责任仅只是一种财产责任———即支付违约金和赔偿责任形式, 其主要的理由:1、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要目的是补偿违反合同的受害一方遭受的损失;2、违约责任承担的最终结果是以货币来兑现;3、《合同法》中规定的部分违约责任是合同义务, 不能作为违约责任。笔者不认同这种说法。基于“私法自治”的基本民商法律原则, 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 合同推崇当事人在意思自治范围对合同条款作为约定, 包括对违约行为判断、责任范围界定, 与违约承担责任方式的约定, 所以违约责任中往往也可以包括非金钱的违约责任, 比如约定违约责任为履行特定的行为 (例:合同约定义务履行方无法履行时, 违约方须向守约方赔礼道歉) 。违约责任的只是财产责任观点, 实质上大大限制了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与民事、商事行为日益多样性趋势相违背。而违约责任的最终结果也并非均以货币来兑现。例:合同当事人约定履行特定的非金钱义务, 但一方当事人死亡或出现其他不能履行的障碍时, 那么在不履行合同义务时, 其也因为事实上的履行, 而非金钱义务又无法通过货币量化时, 有可能就此了结, 不再追究。而合同义务不能作为合同的违约责任的观点更是似是而非。通过情况下合同的义务系多样化, 但在合同当事人违约时, 将继续履行指定合同义务作为违约责任, 实质上是赋予守约方对违约方对合同后续进展选择一种最有利其守约方的做法, 实质上更有利于保障守约方权益, 帮助其实现合同目的, 这种做法符合合同违约责任这种法律机制设立的初衷。所以违约责任的方式, 应作更宽泛的认识与运用, 有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合同有灵活性, 促进交易, 发展经济。毕竟民商类法律的立法目的就是推动社会发展, 而非拖后腿。
三、总结
违约责任制度是《合同法》的重要内容, 违约责任是保障合同双方权利行使和履行义务重要机制, 因此必须认识其重要性。而为了充分理解和运用违约责任制度, 须区分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不同, 并充分认识须承担责任的违约行为范围;了解并掌握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最终学会与运用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达到保护自身权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令.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J].商, 2014, 32:233.
[2]梁宝才.我国<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违约责任之比较[J].商, 2013, 12:257.
8.合同违约责任以论文 篇八
关键词:违约责任;归责原则;违约责任承担方式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102-02
1违约责任的概念及其特点
违约责任即违反了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新《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其中的违约责任制度吸收了以往三部合同法行之有效的规定和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体现了中国违约责任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现行《合同法》中违约责任仅指违约方向守约方承担的财产责任,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全分离,属于民事责任的一种。违约责任制度是保障债权实现及债务履行的重要措施,它与合同义务有着密切联系,合同义务是违约责任产生的前提,违约责任是合同义务不履行的结果。
违约责任具有以下特点:①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产生的责任。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违约责任产生的基础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若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则无违约责任可言;其二,违约责任以违反合同义务为前提,没有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便没有违约责任。②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即指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才能发生,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不负违约责任。③违约责任具有可确定性。根据合同自愿原则,和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违约责任的方式,违约金的数额等,但这并不否定违约责任的强制性,因为这种约定应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④违约责任具有补偿性。违约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补偿合同当事人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失。中国《合同法》确认违约责任既是对违约方违约行为的制裁,又是对受害方遭受损失的补偿,以补偿性为主,兼有惩罚性。
2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指在进行违约行为所导致的事实后果的归属判断活动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标准。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
严格责任原则明确规定在中国合同法的总则中,是违约责任的主要归责原则,它在《合同法》的适用中具有普遍意义。所谓严格责任,又称无过错责任,是指违约发生后,确定违约当事人的责任,应主要考虑违约的结果是否因违约方的行为造成,而不考虑违约方的故意或过失。《合同法》将归责原则确定严格责任有其合理性:①严格责任的确立并非自《合同法》开始,在《民法通则》及《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已经把违约责任规定为严格责任;②严格责任具有方便裁判和增强合同责任感的优点;③严格责任原则符合违约责任的本质;④严格责任是合同法的发展趋势;⑤确立严格责任,有助于更好地同国际间经贸交往的规则接轨。
中国《合同法》虽然采用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二元的违约归责原则体系,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严格责任规定在总则中,过错责任出现在分则中;严格责任是一般规定,过错责任是例外补充;严格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为辅。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才适用过错责任,无特别规定则一律适用严格责任。
3违约责任的形态
综合中国《合同法》及各国实践,中国违约责任的形态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3.1预期违约
亦称先期违约,分为两种具体类型:其一,预期拒绝履行,指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届至前,一方当事人以言辞或行为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其二。预期不能履行,指在合同履行期届至前,有情况表明或一方当事人根据客观事实发现另一方当事人届时不能履行合同义务。以上两种类型均有明示和默示两种表现形式,且守约方有选择权,可以积极要求赔偿,也可消极等待。
3.2不履行
即完全不履行,指当事人根本未履行任何合同义务的违约情形。主要包括债务人届期不能履行债务和届期拒绝履行债务两种,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或拒绝履行债务,债务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
3.3迟延履行
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而未履行债务。包括债务人迟延履行和债权人迟延履行。债务人迟延履行是指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或者在合同未定履行期限时,在债权人指定的合理期限届满,债务人能履行债务而未履行。根据《合同法》规定,债务人迟延履行的。应承担迟延履行的违约责任,承担对迟延后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的赔偿责任。债权人迟延履行表现为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履行应当接受而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即迟延受领。债权人迟延造成债务的损害,债权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3.4不适当履行
指虽有履行但履行质量部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违约情形。包括瑕疵履行和加害给付两种情形。瑕疵履行是指一般所谓的履行质量不合格的违约情形。债权人可依《合同法》之规定。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加害给付,是指债务人因交付的标的物的缺陷而造成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行为。债权人因此造成人身或合同标的物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时,债务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另外,除瑕疵履行和加害给付之外的,债务人未按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履行方式和地点而履行债务的行为。主要包括:①部分履行行为;②履行方式不适当;③履行地点不适当;④其他违反附随义务的行为,这些也属于不适当履行范围。
4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承担违约责任具体有5大类违约责任形式:
(1)继续履行,又称强制履行,指在违约方不履行合同时,由法院强制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违约责任方式。其构成要点:①存在违约行为;②必须有守约方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行为;③必须是违约方能够继续履行合同。
(2)采取补救措施:根据《合同法》规定如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受害方根据标的性质及损失的大小,合理选择要求对方采取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报酬等措施。另外还规定,受害方在要求违约方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后,仍有其他损失,还有权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
(3)赔偿损失,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依法赔偿债权人所受损失的责任。中国合同法上的赔偿损失指金钱赔偿,即使包括实物赔偿,也限于合同标的物以外的物品予以赔偿。损害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
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其构成要点:①违约行为;②损失;③违约行为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④违约一方没有免责事由。
(4)定金责任:《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5)违约金责任,又称违约罚款,是由当事人约定的或法律直接规定的,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时,向另一方当事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也可以表现为一定价值的财物。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未约定则不产生违约金责任,且违约金的约定不应过高或者过低。如果同时约定定金和违约金,当事人可选择适用其一。
除此之外,《合同法》还规定了免责事由,免责事由只有一个——不可抗力。只有发生了不可抗力,才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并且这种免责是有条件的,即发生了不可抗力的一方必须及时通知对方,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的扩大,并在合理期限提供证明,否则将不能免责。
5违约责任与其他民事责任的区别
违约责任是《合同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更好的理解违约责任,以下就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作一简要论述。
5.1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
二者是《合同法》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第一,二者产生的前提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基于合同不成立或合同无效或合同被撤销而产生的民事责任,违法的是合同前义务,是法定义务,而违约责任是以合同有效成立而产生的民事责任,违反的是合同义务,是约定义务。第二,归责原则不同。缔约过失责任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条件,实行过程责任原则。而违约责任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条件,实行严格责任原则。第三,责任方式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只有赔偿损失一种。而违约责任有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强制履行等方式。第四,赔偿损失的范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是信赖利益的损失,而违约责任赔偿范围是履行利益的损失。
5.2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
违约责任和侵权是民事责任的两种主要方式,尽管二者存在着竞合的情况,但二者之间有着重要差异:第一,二者产生的前提不同。违约责任是基于合同而产生的违反合同的责任;而侵权责任是基于行为人没有履行法律上规定的或者认可的应尽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第二,二者的归责原则不同。违约责任奉行严格责任原则即无过错责任原则;而侵权责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只有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才可以实行无过错原则或公平原则。第三,免责条件不同。在违约责任中,除了有法定的免责事由以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免责事由;而在侵权责任中,其免责事由只能是法定的。第四,责任形式不同。违约金、定金等责任形式只能适用于违约责任;而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只能适用于侵权责任。第五,赔偿范围不同。违约责任是一种财产责任,因而主要是财产损失的赔偿;而侵权责任不仅包括财产损失的赔偿,还包括精神损害的赔偿。
【合同违约责任以论文】推荐阅读:
合同违约方应承担哪些责任08-31
最高院公报:违约方以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为由,主张解除合同获支持10-31
2017年河北省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和原则考试试题11-03
单方违约解除合同赔偿09-30
买卖合同违约金10-05
合同违约金的规定11-19
房屋租赁违约合同范本07-26
违约责任承担方式07-25
违约责任概念与特征10-20
违约责任的形式有哪些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