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过程(精选12篇)
1.《小石潭记》教学过程 篇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谁能为大家翻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翻译课文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在整理学生翻译的同时,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翻译课文的同时,整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再一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吗?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否做了思考。问题: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乐”与“忧”的原因是什么?(藉此进入到赏析文章的环节)
五、赏析文章
首先谁来说一说: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
学生回答:“乐”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或小石潭的景色美),“忧”是因为作者是被贬之人,心情不好。
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第二个问题:作者心情“乐”与心情“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我们先来谈谈“乐”字。
学生回答:
“乐”是因为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很神奇,还因为小石潭水很清,小石潭里的鱼儿很快乐,小石潭的源头曲折蜿蜒……
(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全说出来,教师可一点一点引导)
同时我们可以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2.《小石潭记》教学过程 篇二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 而他的《小石潭记》则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面对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 我们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领略到小石潭的美景, 体会出柳宗元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二、主题及把握、处理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 刻画出凄清的境界, 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小石潭记》的语言细致而生动, 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 让学生读出景物的幽美, 理解蕴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 以深入理解作品,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教学过程中抓住“读”“画” (即想象构图) “写” (或“说”) 这三个重要环节。具体实施过程中, 注意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 让学生在赏景品情中“走”进小石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开场白)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句边说边板书, 并提示学生记住这句名言) , 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一起来领略小石潭的景, 体会柳宗元的情。
2.读
(1) 精读
①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作者及文章背景的相关知识相互交流共享, 老师最后总结, 归纳出重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配以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
②听课文配乐朗诵, 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 (多媒体:诵读课文) 。
③齐声朗读课文, 过程中老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 朗读结束后提醒更正。
④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划出不明白的字词, 分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点, 学会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基础知识。并布置学生将成果于课后归纳到古文笔记本内。
(2) 品读+画
品读课文, 品出景物之美, 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一: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小石潭, 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抛出问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可以用语言或用画笔把各自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勾画出来, 并相互交流、品评。
其二: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两段文字:
①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 并认真品读。 (即“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 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此句, 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 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有绘画才能, 则要求把脑海中所想象的画面直接勾画出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品评。
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 (清) 。
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相关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 不像是在水里, 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 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 作者是在写鱼, 但透过字面, 却令我们自然而然地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又忽然, 有的鱼儿灵活地窜动,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又游到那儿, 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 自然能引申出此时作者的心情:欢悦。)
②找出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 并认真品读 (即“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景物的特点, 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静) 。
根据课文, 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凄清幽静。
体会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相关分析:坐在小石潭上, 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 非常寂静, 周围见不到人, 令人神色凄凉, 骨彻心寒, 精神上也不免深受景物的感染而产生悲怆幽凉的意味。因为它的环境太幽清了, 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 作者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 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 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 情景相融, 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其三:在引导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美景, 体会了作者游小石潭的复杂心情后, 请学生选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 体会它山情入景, 山景及情的写法, 然后放声朗读。在读中品, 在品中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读中勾勒出小石潭的景象。
3.写
走出文本, 与作者对话。在以上两个教学环节的铺垫之下, 学生对小石潭有了更具体可感的认识。此时用多媒体配放一首贴切于此文情感的丝竹之乐, 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文字再次回味小石潭的幽深冷寂, 感受柳宗元的孤凄悲凉。然后适时地提出一个问题:当时, 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 作为他的朋友, 你会怎样劝慰他呢?请大家提笔写下你想对柳宗元说的话。
四、评析
此案例的设计还是有些依据传统的文言文教授学习方式的痕迹, 比如过程中的第二部分的精读部分, 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花些时间给学生交代清楚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相关情况等基本知识, 课文重点字词的梳理也是少不了的一个环节。毕竟这些都是文言文课文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
但从“品读+画”这个部分开始, 则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灵活多样、积极主动一些了。设计时可以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体现教师的组织者的作用,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些环节中可以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主人的位置上。
“品读”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在阅读中让学生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 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 还要能触摸到他的内心, 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
而“画”这一环节则是一个突破口。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而柳宗元的这篇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设计了“画”这个环节, 让学生展开想象, 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而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 就必须深入阅读课文, 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 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
最后所有的铺垫汇聚, 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 把历史与现实、阅读和写作自然地结合起来, 一切就会显得那么地水到渠成了, 所有的教学目标也就能顺利地得以实现。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的现实意义, 使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使古文经典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同时完成创新阅读, 从而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这就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所应达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正为之而努力着。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从众多古代优秀文言作品中精心选择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文言阅读的范本, 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包建新.文言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北京:语文教学研究, 2005, (11) .
[2]黄厚江.文言文该怎样教[J].语文学习, 2006, (5) .
[3]董承理.文言教学到底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 2006, (5) .
[4]万小亚.文言文教学要注重体验性[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8, (5) .
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小石潭记 古代写景散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5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文章按照“发现小石潭——观赏小石潭——感悟小石潭” 的理路布局内容,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其中描写潭水、岩石、树木、游鱼等景物时,作者善于抓住特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使人如临其境。
二、教法学法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聘怀,写了潭水、瀑布、海潮、春游等,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觉、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的观感,对社会的思考。所节选的文章都是优美的写景散文,自然教学的重点就是不灾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体会作者借描写景物所表达的情怀。出于这种考虑,我设计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这篇古代游记散文:一要明意,二抓析景,三品情怀,四学语言。而教学方法则采取“问题探究式阅读法”,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教师先借助多媒体频屏幕出示一组图片,这是学生熟悉的家乡山水风光的画面,在显现每一张图片时,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画面的景物特点,之后教师简单给予指导,比如学生描述时大多都会拿几个词汇略作概括,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描述,同时明确指出,本文学习中,我们就会接触到古代写景高手柳宗元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方法。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出写景的顺序以及情感线索,并且自觉掌握重点字词。
(三)找出对小石潭景物描写的重点段落,概括景物特点。
(四)诵读文章,请学生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下面的句式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让学生初步领略小石潭千姿百态、美妙如画的整体形象,同时归纳出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作者是如何抓住小石潭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一抓景物特点;二巧妙的运用描写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这一段,作者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和游鱼的美景,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用的是特写镜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与吴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和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有异曲同工之妙。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这显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柳宗元用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透过这幅画卷,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为什么 ?(分析归纳“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是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写到了山水之中去,创造出新的境界。比如第四段就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的竹子和树木密密环抱着,非常寂静,见不到来往的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把环境中的幽静深入到人心灵中去,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4.这篇山水游记的语言极为精美,这样的文章魅力何在?
作者描写景物虽不见刻意技巧,却又有深层的技巧,像“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形象地写出水的透明,话说得极精炼。再如“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不深奥。再像“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等等。这些话简练、丰富,写出了作者经过深刻观察后的独特体会,很有意味。
4.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篇四
《小石潭记》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下面是课文的教学课堂实录,一起回顾一下吧。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5.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五
1、要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没有重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凌乱不堪,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久而久之,神志就游离于课堂之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整体感知文本;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课堂就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了,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一节容量大且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严谨、层次分明,从而保证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有效性。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就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小石潭记》一文值得探讨欣赏的内容很多。在解读文本时,要教会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景物的特征及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二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教授本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即从正面和侧面来描写)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既教给学生如何赏景,又教会他们如何写景。如在让学生欣赏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时,我本想引导学生去感受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繁密茂盛,“参差披拂”的动态之美,但偏偏有一个叫黄嫣然的学生抓住了“青树翠蔓”中的“青”和“翠”两个字,体会到了景物的色彩美,从而感受到景物的盎然生机。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我当即给予肯定,从而带动学生各抒己见,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4、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时时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于是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研读文本,并在我的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本节课的重难点,结果发现效果较好。但也发现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关照,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
6.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六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让学生尝试逐句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由老师“串讲”单向灌输变成了学生自学。
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于是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写出作者的游踪,以“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诗意课堂性。
教学的不足之处:
7.《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七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文章《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什么是“记”?哪位同学知道?
生:“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师:我们以前学过《核舟记》是记什么的?
生:记物。
师: 《小石潭记》呢?
生:写景抒情。
师:那么柳宗元描绘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致,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读课文, 正字音, 明停顿
师投影重点字词检测学生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读通文意
师:学习文言文, 疏通文意是前提。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小组交流, 再不明白的标记出来。
生读书。质疑, 举手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了解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向读者展现小诗潭景物。
四.读赏美景
师:如果让你把其中一个画面画下来, 你最喜欢画什么?结合写景的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师:我先来说。 (投影:示例我想画水:从“闻水声, 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翕忽、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这些句子中我觉得水很纯净、很清澈。我想画两幅:由“水尤清冽”句, 我想从正面画水的清;由“潭中鱼可百许头”句, 我想从侧面写它的清澈。)
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式, 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后展示。
一生:我喜欢画鱼,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写出鱼的敏捷、活泼等特点, 我很喜欢。
师:你准备画几幅游鱼图?
生:两幅。
师:怎样的两幅?
生:画一幅静态的游鱼图, 一幅动态的, 还要有石头和水草的映衬。
师:你的构思好极了!还有喜欢画鱼的请举手, 构思有不同吗?
二生:我喜欢画竹树:“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作者对竹树的描写, 突出树的颜色、形态的特点, 也写出树繁茂的特点。我想画一幅, 用绿色画出树的繁茂, 还要画出它随风摇摆的姿态。
师:你真是一位丹青高手啊!
三生:我喜欢画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 为堪, 为岩、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写出石头“奇”的特点, 先写近处的, 在写远处的。我画的石头有大有小, 有远有近, 千奇百态, 应该很美。
……
师:大家谈得都很好, 千奇百怪的石头、遮掩缠绕的藤蔓、生动活泼的游鱼, 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就是这些美景构成了作者笔下的小石潭, 大家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一下小石潭的特点吗?
生:幽美、幽静……
师:你在画这些的时候, 心情怎样?
生:高兴、快乐……
五.读悟感情
师过渡:柳宗元看到这些的时候, 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吗?
生:“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师: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
生:作者应该是触景生情吧?
师:说的好极了!但是同学们不觉得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太快了吗?一“乐”一“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
师投影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
生:啊, 原来是因为作者被贬了, 心情郁闷。
师: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目的是什么?
生:排解心中的郁闷。
师:李白是“举杯消愁”, 作者这是“借景消愁”啊!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没达到, 应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吧?
师:说的太好了,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面前也乐 , 但是这种“乐”最终掩盖不住内心的悲苦, 只能“借景消愁愁更愁”。他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 却人迹罕至, 无人赏识, 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一生:“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二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很深刻。这是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作者的这种郁闷失意之情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如《江雪》
生齐背《江雪》。
师:一个“独”字, 一个“孤”字足以说明作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寂寞失意之情。
六.师小结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 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 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 文字充满诗情画意, 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8.读《小石潭记》有感 篇八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朗读这篇文章。“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四面竹树环合,、、、”读着读着,我和同学们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沉述其中,如醉如痴。我们好比置身画中,住在人间仙境桃花源村。此所谓“环境宜人,秀色可餐”。又好像催眠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清净所在。古人虽说生活条件可能苦些,但能生活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也不枉人间走一遭。
下课的铃声,又把我们送回了现实中。关于环境问题的报道再次地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上海市大地下沉,地面断裂,上海市从1921年到1965年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为减缓市区的沉降,人们采取了往地下100米到300米的含水层回灌自来水。某些人说回灌的是净化后的干净水。可信吗?只有天知道。”采取这种办法,每年将耗资上亿元,而换来的成果是每年少沉降1毫米,且后害无穷。真是高楼竖起来,地面降下来。
“广西龙江发生了水污染事件”苏南遍布生产蓄电池等的中小企业,排放的硫酸和重金属不断渗透到河水和地下层。
“房地产开发,创造了大量的垃圾”“空气污染使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剧增。”此类人祸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不胜枚举。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做过的研究折算标准,我国2011年仅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将达到2.35万亿元到2.82万亿元。
环境污染每制造1块钱的利润却要花60块钱来治理,还要花15块钱去看病。
试问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试问我们生活是为了幸福,还是为了享受痛苦?
清醒一些吧!少一些贪心吧!多一些平常心吧!
请让我们把幸福美好健康多留一些给我们的后代吧,美好的地球也有他们一份,我们是不能恣意破坏的。
9.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九
2、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语感。但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充分,语感较差。因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4、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5、学生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但当堂没有写完,不能展示。这是因为本节的容量太大,没有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
6、方法(原创)带动效果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清冽()
为坻()
B.为屿()
为嵁()佁然()
C.俶尔()
翕忽()
差互()
D.寂寥()
悄怆()
幽邃()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11.《小石潭记》之“清”流探幽 篇十一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给“清”字作如下解释:“清,朖也。澂水之皃。朖者,明也。澂而後明。故云澂水之皃。引伸之,凡潔曰淸。凡人潔之亦曰淸,同瀞。《说文》:澂,清也。从水,徵省声。”水清而静。后作‘澄。”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上关于“清”字的解释,有这样的一个义项:“冷清”。据此,“清”字可以做以下几种理解:①清澈,明朗,不浑浊;②清静,清幽;③洁净,高洁;④清爽,寒凉。
本文拟根据“清”字的这几个内涵,寻找与《小石潭记》相关的契合点,从潭水之清澈、环境之清幽、意境之凄清、品格之清高四个方面来探索《小石潭记》通往柳氏内心的通幽曲径。
一、潭水之清澈
文章开篇就写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未见潭水,先闻水声。此声“如鸣佩环”,“佩环”本是玉制配饰,供人随系身边,走起路时摇曳轻碰,遂发出清脆悦耳之声,此乃水声之“清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则泉水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之清澈即可想见。
接着作者写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正面写潭水之清澈透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潭中游鱼历历可数,在水中若“空游”,所谓“空”,即什么都没有,鱼儿怎么可能“空游”呢?这里明写水中游鱼,实则意在“烘云托月”、“背面傅粉”、“注此写彼”,以游鱼游于水中似“空游无所依”来烘托潭水之清澈,也能将人带入欣赏游鱼空游、与人逗乐的清雅意趣中去。
二、环境之清幽
小石潭之得名,全由“石”字而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质坚硬,流水不腐,因此潭水清澈。涓涓溪流从石上流过,便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雅兴。
小潭周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更是翠色欲滴,人迹罕至,极其清幽。“青”、“绿”这样的色彩本就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安宁、舒适之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入目青翠之色,让人尘心荡尽,寡欲清心。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此处再一次写到小潭周围的环境,似与前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重复之嫌,其实不然。此处具体地选择周围“青树翠蔓”中的“竹”来渲染清幽、深邃的意境,与文章开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遥相呼应,大有让人心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超脱之情怀,此处虽无“崇山峻岭”,但有“茂林修竹”,泉水叮咚,环境之清幽脱俗,也足以让人陶醉、留恋了。
三、意境之凄清
发现小石潭的过程,本就是曲折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里面起码隐含两点信息:其一,小石潭所在之处,必是极其荒远偏僻之所;其二,作者此刻的处境,必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时。这与苏轼在《后赤壁赋》中的探险句子极其相似,“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中国古代士大夫往往于失意苦闷时选择探幽揽胜,寄情山水,而这背后,却意在掩盖内心的凄凉。
潭中游鱼,兀自欢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昔者孟子见齐宣王,问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曰:“不若与人。”此处的游鱼似乎有意与游者分享欢乐,然而此时的柳氏似乎怎么也走不进鱼儿无忧无虑的欢乐里,始终萦绕于字里行间的,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落寞与感伤。
小石潭的岸势“犬牙差互”,这个喻体毫无美感,甚至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不可知其源”,一种不可知、没来由的惶惑和恐惧感在心底暗暗滋生,并在全身蔓延。这给本就地处荒僻之地的小石潭营造了幽静深邃的境界和清冷凄迷的氛围。
最后作者再次绘写小潭的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正面写其凄清寂寥,令人不由产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最终深感“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离开。
作者正是通过对小石潭发现的过程、小石潭自身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的叙写,为全文营造出一种难以明察的凄清的意境。
四、品格之清高
小石潭的水流之声“如鸣佩环”,叮咚清脆。“佩环”皆由玉制,“玉”在中国文化中一直以纯洁无瑕的特点为人所钟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将自己为官的清正廉洁之冰心寄托在“玉壶”之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传达出的是为气节而献身的不屈的精神;屈原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却依然“怀瑾握瑜”,宁赴江流,葬身鱼腹,也不愿随波逐流,其品行更是如美玉般洁白无瑕,光耀千古。小石潭的流水声在柳氏听来“如鸣环佩”,正流露出作者内心对美玉般高洁的品行的坚守。
小石潭“水尤清冽”,正面写潭水之清澈,即写自己此心亦如潭水般澄澈。“皆若空游无所依”则言自己心如潭水一般空阔、敞亮,不含杂质,可任游鱼嬉戏,可凭日月照鉴。此心清白、高洁,便如此水。
柳氏发现小潭是“隔篁竹”而闻水声,小潭所在之处“四面竹树环合”,可以说小石潭是坐落于茂林修竹的怀抱之中。“竹”在中国文化中,以其特有的风姿品性,在中国古人的审美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秋水》言凤凰“非竹食不食”,就以竹来衬托凤凰的鄙视功名的高洁不凡;邵渴《金谷园怀古》有“竹死不变节”,白居易《养竹记》中“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都是以竹来表示文人伟岸清高的气节和不屈的风骨。这里柳氏便以竹来渲染幽僻凄清的环境氛围,以表明人内心的淡泊与个性的清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小石潭记》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竹就都有着鲜明的“我之色彩”。作者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变革,失败后被贬于蛮荒之地,失意苦闷自不必说,然其内心的不屈与高洁却始终倔强地伴随着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氏在《江雪》中所画的这个寒江独钓、孤独倔强、高洁不群的渔翁形象便是自己。他的这份孤寂、清高如同小石潭之清流一般,或直接或委婉地流露与永州山水之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我们便可以循着这或显或隐之石潭“清”流,去窥探柳氏内心的深幽之境。
参考文献:
[1]王力《竹意象的产生及文化内涵》,《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
[2]尚永亮《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3]代保民,丁雪梅《潭就是我,我就是潭》,《语文建设》,2010年第5期。
[4]孙绍振《可欣赏而不可久居》,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
12.《小石潭记》教学过程 篇十二
教学流程:
一、练习回顾
课代表报题, 学生分单双号上黑板反馈。
内容:单号题目:翻译“水尤清冽”中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参差披拂”中的“差”;句子翻译“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双号题目:翻译“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和“清”;“为坻、为岩”中的“为”;句子翻译“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五分钟后, 小组组长批阅, 课代表点评)
二、自主交流
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
2.分任务准备展示
1、6组寻找本文的景物美;2、5组赏读本文的语言美;3、4组感悟本文的情感艺术美。
三、分组展示
科代表导入: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小石潭记》这篇课文, 大概了解了本文的内容, 今天, 我们将随着三组寻找美的团队再次来到小石潭, 去感受那儿的美, 相信大家一定会大饱眼福的。现在就有请第一组寻美队。
一区 (1、6组) :领略景物美
刘佳, 刘心怡:六一儿童节又到了, 我们一、六组组成了六一旅游团。现在就由我们的李导和江导带领我们一起去小石潭观光, Let’s go。
江未:我是导游江未, 很高兴能担任六一儿童旅游团的导游, 希望大家能和我们一起完成这次快乐之旅。现在我们开往目的地:永州小石潭。
李星皑:经历千辛万苦, 跋山涉水, 我们终于到了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看, 这潭底很是奇怪, 底部竟是一整块石头, 太妙了!
刘博琛:还真是的, 看到这美丽的景色,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全石以为底, 近岸, 全石底已出, 为坻, 为屿, 为堪, 为岩。”
易雨捷:快来看, 快来看, 这儿的潭水是多么的清, 水中的游鱼是多么的欢乐呀。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呐。
唐若萱:看到这潭水和水中的鱼儿,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文中描绘景象和这儿的实景简直一模一样。
李星皑:这潭水真清澈, 竟然能看见月光。
石虎: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蔡恒:潭中的景物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再看看周围的景物也是多么的美丽。
尹翔鲲:看到小石潭周围如此美丽的景色,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龙阳:这篇文章主要是抓住小石潭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如:小石潭的石头非常奇特, 鱼儿轻快活泼, 潭水清澈等。我们平时在写作当中, 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
课代表点评:你们这组能用导游的形式带领大家观赏小石潭的美景, 很不错, 如果能加一些肢体语言就更能感染大家了。
师点评:谢谢同学们让我身临其境般地游览了小石潭, 作为导游, 如果能将导游词说得更形象生动, 游客们收获会更多的。
二区 (2、5组) :品味语言美
蔡恒:这是一篇言简义丰的山水游记, 我们读游记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 学习语言。现在, 请同学们跟着我们组一起来体会《小石潭记》中优美的语言。
江家乐:请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话, 请大家深情地朗读一遍。全班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 让我们仿佛置身其间一般。
张峰:我比较喜欢这一句:“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这里描写了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 刻画精确。
张敏:请全班女同学们把“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朗读一遍。我喜欢这一句, 这句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
陈莎莉:我喜欢的句子是“依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请问大家,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你们很棒!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鱼同乐, 情味无穷的乐趣,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这里一动一静, 突出了鱼儿活泼可爱的特点, 似与游者相乐, 这里就表达了作者的欢悦之情。
秦龙:我喜欢“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小溪曲折特点。
师:同学们赏析句子很到位, 我们总结一下, 对于赏析语言, 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李娜:我认为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你们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俊杰:我喜欢“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这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这儿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 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
徐颖:我喜欢“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这里的“影布石上”写出了游鱼的静谧之美, 使文章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
刘波琛: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语言简练生动, 景物刻画细腻、逼真, 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代表点评:你们组展示时每个同学精神状态都很好, 语言感染力较强, 互动较多。
师点评:你们这组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了《小石潭记》, 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如果你们在读文章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 感染力会更强的。
三区 (3、4组) :感受情感美
张雷:“一切景语皆情语”, 前面两个小组带我们欣赏了这篇文章的景物和语言, 让我们陶醉其间, 现在由我们组带领大家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王俊杰: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思考一下,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后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鹏:我知道, 作者初见小石潭时, 心情是愉悦的, 后来变得很是孤寂悲凉了。
王俊杰:你从文中哪个地方知道的?
张鹏:从第一段的“心乐之”以及“似与游者相乐”和第四段中“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这几句看出来的。
王甲韵:对, 那么,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这一乐一忧似难以相容, 该如何理解呢?
李娜:作者应该是借景抒情吧。
张峰:我认为要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 我们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时, 正值他被贬, 心中难免愤懑,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了。
师追问:你们说得太好了,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面前也乐, 但是这种“乐”最终掩盖不住内心的悲苦, 只能“借景消愁愁更愁”。他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 却人迹罕至, 无人赏识, 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刘荣臣:这一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王子凌:“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总结: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这就是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平时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技巧。
科代表点评:你们这组带领大家从写作背景入手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文章内容。展示时能引导大家思考, 这点很不错, 如果在讲的时候引导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就更好了,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小结:这节课, 大家表现不错, 用寻找美的形式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小石潭记》这篇文章,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 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 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 文字充满诗情画意, 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四、浏览巩固
小对子之间互相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收获了什么?
五、抽测达标
【《小石潭记》教学过程】推荐阅读:
小石潭记优质教学设计08-31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06-17
小石潭记答案08-08
小石潭记课文翻译10-01
《小石潭记》对照翻译10-08
柳宗元 《小石潭记》10-02
小石潭记评课稿10-31
《小石潭记》一词多义11-03
小石头人的故事小学五年级作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