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项提升之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

2024-06-25

高考语文专项提升之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通用10篇)

1.高考语文专项提升之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 篇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诗歌赏析】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度。

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篇二

诗歌赏析考什么——形象、语言、手法

考试大纲中说,古代诗歌的考查时,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守法,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主旨、态度。高考下面我们分头说。

一、诗歌语言

诗歌是用语言写成的,因此,语言的分析很重要。古代有一个诗僧叫齐己,他写过一首《早梅》,开头说,“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的.好友郑谷说不好,因为“数枝”不能充分说明“早梅”,于是改为“一枝开”。这就使有名的“一字师”的故事。可见语言多么重要。同时,题目也很重要。

关于考语言,要说的是这几个问题:

1、这类考题可能出现的题干形式:

(1)让考生找出需要分析的字(词)

(2)具体点明了让考生分析的字(词)

(3)分析题目

(4)两部作品形同字词的对比

2、哪些字可以充当关键字(词)——诗眼?

(1)不是动词被当作动词用的词,尤其使动词。

(2)动词本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这个“看”就是诗眼。

(3)形容词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个“静”就是诗眼。

3、怎样回答?

(1)看清分值,一般是4分,拆分为1+2+1。

(2)具体答题方法:

3.高考语文专项提升之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 篇三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考生须对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杜甫后期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中,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借江边萧瑟苍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深沉悲愤的心情。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作出正确回答。

答案: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试赏析这首诗“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解析: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的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轻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后两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的炎热,化静为动。

答案:本诗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得到凉爽,恰遇“细草摇头”,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后两句写天气炎热得连荷花也躲在叶底不愿露面,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基调活泼有趣,语言清新明快,写的是热,透露出的.却是无限“清爽”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小重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有人用“一种壮怀能蕴藉”来评论《小重山》的艺术风格,请你作简要分析。

解析:“一种壮怀能蕴藉”其实已经点明了本词的艺术风格:“壮怀”主要是指悲壮的情怀,而“蕴藉”则是“含蓄”的意思。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点明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答案:看惯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怀激烈,脍炙人口,再看这首《小重山》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所谓“一种壮怀能蕴藉”指的是岳飞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志,却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注】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别是炼字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分析时可从词语的选择、词性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展开。

答案: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

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妙的是尾联,写出了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些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即可)

4.高考语文专项提升之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 篇四

(六)抒情方式之借景抒情

诗歌鉴赏

(六)抒情方式之借景抒情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规律探究,掌握借抒情的抒情方式和答题模式。

2、能够运用规律探究中的答题模式答进行训练,并熟练掌握。

一、规律探究

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和情的关系。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而这正与诗人那颗羁旅在外的孤寂的心灵相应。

另一种情况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是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答题的模式一般为:景物的描述+意境的概括(一般为地点、时令、意境特征)+情感,如是赏析题目在前面或后面加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表明手法的词语。

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二、通关训练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③①【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3.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②① 2

二、1、秋天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满庭院一片冷清。我一个人呆呆地立在秋风中,静静地听着带有凉爽的秋声。云色暗下来,却没有大雁来来往往的身影,只能听到一声一声凄凉声音。夜半深更,人们都已散去,天地间悄无声息。屋子里,只有一盏孤灯照着空荡荡的屋子。我的酒意已经清醒,伴着这忽明忽暗的孤灯,一个人怎样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熬到天亮的时候?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2、一个人独坐在空堂上,陷于人生的悲哀,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此夜又将二更,时光无法挽留。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听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透过灯下,可以听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

空荡荡的堂室没有人的声响,独坐书床,灯下夜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就连打更声也没有听见。门外不知什么时候雪已经停了,遥望一轮残月挂在远峰半腰,近看门外一溪流水已悄然成冰。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小雨如丝像是要轻轻网

住暮春,落花狼藉满地将近黄昏。车马之尘到不了门可罗雀之地,宿鸟声中自顾自掩上门。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4、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5.高考诗歌鉴赏之法 篇五

之一: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鉴赏古诗,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同时,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有所增强,我想,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或叫它途径吧!

一是炼情。任何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内心独特的意愿与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是真挚情愫的倾吐,是真切感受的结晶。诗人可以超越时空,超越自我,不管是山水田园,还是沙漠边关,不论是民间疾苦,还是官场污浊,都可以用喜怒哀乐的情感提炼,织成色彩斑斓的云锦。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

惜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栏涕四流。

【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是在用忧国忧民的深情和对自身飘零的感慨,将看似无关的八件事物贯串起来,读后如闻其声,令人感动。要鉴赏本诗,就要了解诗人的处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才能很好地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这种情感,才能“披文入情”,把握感情基调。

一些描绘山水田园风物的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通常爱用“像画一样美”来形容它,这是说客体,但关键还要看寓于客体中的主体倾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意味着“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山水诗同样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是神会。诗言志,所谓“志”,是指作者的意愿和心态,也就是诗中的神。它寄寓于形象之内,糅合于情感之中。没有“神”的诗,是不能真正称为诗的。而一首诗的意蕴不会是诗人赤裸裸的表白,让人一览无余,它应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鉴赏古诗时应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去领会诗中蕴含的诗意。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色和感受,后两句写送别的嘱托:请辛渐带信给洛阳亲友,说自己虽屡遭贬官,却很坦然自得。但是作者表明自己的心迹时,只托出了玉壶冰心,而就因此比喻,使全诗情致深婉,末句也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在欣赏时,抓住最后一句深入体味,才能准确地体悟诗中的神韵。三是悟境。把握诗的意境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因为许多诗歌的情与意需要通过意境来传达。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分析】诗人李白把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情意,巧妙地熔铸在如画一般的形象中,我们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图景中,感悟到深远浓郁、博大宽广的友情。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特别强调情、意、景三者的有机统一,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条重要标准。

四是想象。这点前面有所提及,因为诗歌讲求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诗人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话补充完整。请看卢纶的《塞下曲》:

风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分析】此诗写将军亲率骑兵,雪夜追击溃败敌人的情景,可是,是怎样追击的,诗中只写“大雪满弓刀”一句,这就要求我们凭借诗中创造的意境展开想象,才能充分理解诗中所显示的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

五是品辞。一首优秀诗歌的内涵,离不开艺术技巧的传达。巧妙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鉴赏之余不仅可以体味到诗歌内蕴的博大与深沉,更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分析】诗的第一句中的“烟”、“月”是互文见义,其结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杜牧在一句诗中,连用了“烟”“寒水”“月”“沙”等四种容易诱发人们孤寂、哀伤之感的景物,又用了两个“笼‘字联结,构成了一幅迷茫、暗淡的月色图。但景中寓情:寄予着一种凄凉、冷漠之情。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忧国伤时的深沉的情怀。第二句是承上启下的隽语,“夜泊秦淮”承上,使人联想到秦淮河畔,金陵城内六朝故都亡国破家相属的历史,也联想到江河日月的晚唐的社会现实。“近酒家”启下,引出后两句。三四句写秦淮酒家其人其事:商女卖唱。前人评论这两句诗“有一气呵成之妙”,而感慨亦在其中。诗人有意识地借商女卖唱来抒怀,用那个浅显而富有深意的熟典——亡国之君创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指桑骂槐,1

痛斥晚唐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迷恋声色,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可见后两句意在言外,而诗味无穷,是爱国忧民的千古佳句。这首堪称“绝唱”的七绝诗用语精当妥帖,词采清丽,画面鲜明。我们唯有通过品辞,才可以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蕴。

另外,由于诗歌音乐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还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加强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之二:读书诗中有哲理

读书,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读诗更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读诗这种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来阐发读书的道理就显得特别有趣。

读书的道理千条万绪,概括起来无非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读书等几个方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和欣赏几首读书诗,体会下一诗中所蕴含的读书理趣。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写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而名满天下。在他所写的诗歌中有一首《己亥杂诗》是脍炙人口的:

虽然大器晚年成,捉荦(luo)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分析】这是龚自珍四十八岁辞官南归途中答儿子的诗。诗中指出,担当大事的人才,成名往往较晚。但是要想出类拔萃,全靠青年时代的刻苦努力。诗人认为,应该多阅读前人的著述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才能,千万不要把心思放在追求虚名上面。这首诗含义深刻,生动地阐明了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创作了近万首气壮语豪、风格雄浑的好诗。其中,有一首为《解嘲》的诗,是专门谈读书的:

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

【分析】诗人在诗中说他在刚学会说话的幼年就酷爱读书,由于读书破万卷,几乎把眼睛都读枯竭了。

三、四两句一反前意,指出读死书将变成蛀书虫,还应该在书外多下工夫。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既要多读书又要了解社会人生的道理。

如果说,上面两首诗说明的是我们要读书以及应该读什么书的道理,那么郑板桥的一首读书诗,则说明的是该怎样读书的道理: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分析】诗人认为,读书,胸中要有“适主”,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即使读了很多书,也会像一个原来一无所有的暴发户一样,一旦有了很多钱,却为不知道该怎么花而苦恼。

同郑板桥这首诗异曲同工,梁启超也写过一首《给女儿的诗》:

吾学病爱博,用甚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凡百可笑我,此二无我如。

【分析】梁启超在这首诗中,总结了自己治学经验,坦率地说自己在学习上存在两个毛病:一是“爱博”,一是“无恒”。前者的后果是流于肤浅和杂乱,后者的结果是归于空疏而无获。他告诫女儿说,许多事情都可以效法我,唯有这两点不要像我那样。梁启超这首诗深刻地说明了:在博的基础上应该力求专,只有这样才能“升堂入室”,在学术上卓有建树。

之三:想象是诗词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诗词创作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艺术想象的范围很广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许多种类型。就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形式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

关联想象。即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例如晚唐诗人皮日休的《金钱花》诗:

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分析】花,本来是自然界的,因为像金钱,人们称之为金钱花。诗人目睹此花,把它和在社会上作交易的金钱联系在一起了。这样金钱花就不只是自然的金钱花,而是饱含着诗人感情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金钱花。诗人“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想到了古今豪门贵族垄断霸占了金钱财富,过着骄奢淫逸、花天酒地的生活,而贫苦的劳动者却转徙顿踣,啼饥号寒。金钱花你酷似金钱又有什么用!

·还有一种关联想象,彼此之间含有因果关系。吴文英《风入松》词,写暮春怀人,其中有佳句:“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凝香。”梦窗与情人寓居西园而后分手,对雨后天晴良辰美景,不免滋生惜花伤春思人的情绪,见秋千而思伊人,因蜂扑而念存遗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荛臣语)

换位想象。作者自我抒怀,笔锋一转,突然落到对方身上,写某人某物,就站在某

人某物立场上设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某人某物。

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分析】上片言妻亡故十年,而己眷眷之情犹萦萦于怀。孤坟千里,存者凄凉,人间地狱,无可传言。况霜鬓人老,即使相见也难于识认。三言两语,可见衷肠。语势婉曲,真情浓郁,用字沉痛,而音响凄婉,将切切情思表现俱足。然而东坡毕竟是大手笔,若如此写下去,岂不是单相思?下片宕开思路,驾起联想的轻舟,神游千里之外,“忽折到梦境,轩窗梳妆,犹是十年以前景象。”梦中会妻,妻妆如昔,相见竟无语凝咽,妙在无声胜有,强似絮叨千万语。结句虽回到现实,却又猜想月夜松岗孤坟中人依然哭得柔肠寸断。上片“我”思妻,下片妻思“我”,妻思“我”也是“我”思妻,一往一复,怀妻之情愈笃。

换位想象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运用得当,能够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再如李清照的《怨王孙》写她秋日里的一次游玩: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路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分析】人感受水光山色之美,觉得它可亲可爱;词人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最后三句写在沙滩上鸥鹭头也不回,像是埋怨人们早早归去。这种变主观为客观的换位想象,把人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水光山色和眠沙鸥鹭。

奇幻想象。这是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而又超越现实生活的奇特虚幻的想象。其特点,思路奔突激越,飞腾跳荡,飘然而来,倏忽而去,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在写法上或托于梦游,或借助神话,或翻新典故,写古今未来之事,讲天上人间之理,挣脱现实对理想的束缚,抒发情怀,完善人格。以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为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恒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去由,恍惚使人愁。吓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分析】上片从月落发生奇想:今夕的月不知到遥远的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外还有个人间,在那里也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汗漫的天外,空虚无物,是宇宙浩浩长风吹动你照临人间,送来了中秋佳节?镜儿般的月亮横飞中天,是谁系你而不坠?常娥弃夫奔月,至今不嫁,是谁把她挽留?下片承“向何处,去悠悠”的探问继续设想:听人说明月经过无从可询的海底,真让人难以捉摸,郁郁生愁。那大海中的长鲸会不会把月宫中的楼台殿阁撞破?那蟾蜍是不怕水的,可玉兔怎么办呢?最后两句作全词总的发问与收束:如果说上述一切都使明月完整无损,安然无恙,那么为何你却渐渐成了弯钩呢?

全词以月落寄情,从表面上看,揭示了自然现象的盈虚消长之理,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一往情深和诚挚的关注,实际上寄托着家国风雨飘摇的悲叹之感。稼轩雅量高致,胸襟旷达,气象磅礴,故而词豪。虽言当世之事,然豪气犹塞沛于天地之间。

之四:感慨之处诗意浓

约客不至,访友未遇,都是生活中的遗憾,常人不愿提及。宋代诗人赵师秀和唐代诗人贾岛却别巨匠心,专挑人生遗憾之处下笔,留下了《约客》和《寻隐者不遇》这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先看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分析】约请的是一位棋友,不知什么原因,不曾践约。诗人从傍晚等到天黑,从入夜等到夜半,也许诗人为这次约会准备了多时,他准备了优雅宁静的环境,他准备了相互切磋的棋技,他准备了好酒好茶。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友人前来,他期望有一个愉快的夜晚,就这样,他久久地等着,苦苦地等着,痴痴地等着„„那漫无边际的黄梅雨无法阻止他对友人的盼望;那满池塘热闹异常的蛙声,不能干扰他对友人脚步的聆听。夜深了,仍等不来客人的身影,雨落在心上,留下难耐的凄凉;蛙声盈耳,令人伤感,“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无奈之余,诗人不由自主地敲打着棋子,振落那本应预示友人前来的灯花,来化解自己心头的失望、孤寂和无聊。虽然这是一次失望的约会,可它却暗示了两个朋友约会时的美好情景,语短情长,耐人寻味。就是写无数次的成功约会,也不如写第一次的失望的约会更具艺术魅力。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分析】不知神交了好久,也许仰慕了多时,抱着希望,专程拜访,不料人去室空,童子看家,青松迎客。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吧,急切地问,隐者干啥?行踪如何?归期可定?谁知童子却答,山中菜药,“云深不知处”。一个“不知”,仅有的希望也破灭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拜访,或许是事先不曾约定的一次拜访,或许是隐者为回避尘世骚扰而有意拒绝的一次拜访。然而,从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从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从生活与生活的碰撞,从人与自然的沟通来说,有哪一次访问比这一次更精彩更完美呢?遗憾的是,世人都知道贾岛是一位以“推敲”出名的苦吟诗人,津津乐道地锤字炼句方面取得的成果,却几乎忘了他在布局谋篇上所下的推敲工夫。我就不信,诗人一次都没有拜访到他心中无限钦慕的隐者?偶而一次不遇是有的,竟无一次会面就绝对不合情理了。为什么诗人偏偏拿一次不曾见面的拜访来作诗呢?是为了表达诗人寻隐者不遇的遗憾吗?我想,不是。诗人的用意是力图用

最简洁的文字来展现隐者的灵魂,避免了过多的对话;“不遇”,隐去了隐者的形象。诗人闭上眼睛、集中心力,阅读隐者的灵魂。那纯洁的童子、那宁静的青松、那高洁的深山白云,不正是隐者灵魂的化身吗?

或许,这位隐者根本就不是尘世所能寻访得到的,他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梦而已。

两首小诗抛开常人取材立意的方式,截取人生最具个性最为精彩的瞬间,展示鲜活的灵魂、表现生活的魅力,在人生遗憾之处开拓了浓浓的诗情,给生活、给艺术、给人生都增添了新的情愫。

其实,生活并不因处处完美才显得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无所不在的遗憾更让人迷恋。可见,在不圆满处的圆满,在缺陷处体现着完美,这不仅是生活的本质,恐怕也是艺术创作的真谛。

之五:谈古代诗歌鉴赏的几个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古典诗词的文化基础。这一点属于“语文素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体现了我们平时语文学习积淀的过程。更何况古代诗歌流派众多,有不少佳句脍炙人口,还有的诗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做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由此可见,鉴赏内容,可以只就诗歌所给命题要求,紧扣住诗或词本身引发读者就形象(人物、景物),语言(遣词造句(用词、炼字),节奏韵律(对仗),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比拟、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等),表达技巧(虚实、象征、托物言志、正反、抑扬、衬托、离合等),还要分析典故的作用(一定是家喻户晓的),思想内容(咏物、哲理、爱国、写景、送别、言情),进行主观审美意识的活动。

命题方式有三种可能:一是综合考查题。也就是说,就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二是单一命题。仅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对此作简要分析。或就形象,或就思想感情,或就语言艺术,或就表现手法。三是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直接让你写一段赏析文字,谈你对它的认识或评价。

所以说,要“赏”出东西来,就有一个切入角度问题。考生必须仔细认真的研究命题者的意图:是从哪个角度来考查的?所设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然后从这些设题点入“口”下笔解题。我们可以从命题给出的作者,题目,诗文或词(文字)等已知的信息,试作如下推断:

从题目上看:明确原材料所写内容。

从作者看:明确思想风格样式。

从正文看:挖掘语言艺术特色。(语言——手法——修辞——炼字——情感)

在此基础上,还要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一定从分析语言入手,完成下列思考。(不要盲从,对号入座,问啥答啥,想好再写)

1.炼字遣词名句。2.何种修辞方式?3.找准咏物性质。4.解读蕴含深意。5.体悟寄情言志。

6.挖掘思想内涵。7.用典作用赏析。8.类别风格流派。9.意象意境特点。10.形象含义何在?

古代诗歌的鉴赏内容非常广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建议同学们最好从朝代入手,选取每个朝代具有代 表性的诗人及代表作品进行赏析;还可以按思想内容的分类进行赏析(咏物的,哲理的„);还可以按风格流派进行赏析。当然了,重点还应该放在咏物诗和哲理诗两方面进行积累。因为这两者既有形象可言,又有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当然了,思想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

•盘点古代诗歌中有特殊含义的意象

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梅花——是孤傲、纯净的象征

莲(花)——往往借其表达爱情

草木——往往以其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松(树)——坚贞高洁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望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

蝉——比喻品行高洁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

6.高考语文专项提升之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 篇六

一.树木类

松柏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竹子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柳树

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柳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离别者的愁绪。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梧桐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凄凉悲伤)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见的手法。

“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双调〕《水仙子 夜雨》(徐再思)

芭蕉

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

二.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梅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菊花

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浮萍、浮云

浮萍:漂泊不定。“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浮云:漂泊不定,喻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莲——纯洁、脱俗、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三.动物类

大雁

雁姿雄壮——雄浑悲壮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尤为强烈。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

鸿雁传书:“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猿、杜鹃

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无人信高洁”喻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唐 虞世南《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表达痛别离之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乌鸦

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荒凉、衰败之景,表凄清之情。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枯藤老树昏鸦”

黄鹂(黄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前两句以其写春天之美,给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欢乐之情。3句以其声音之好,反衬物是人非的寂寞之情。4句以其声音之美来写音乐。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大胆想象,让燕子成为四百年历史的见证人,在今昔对比中,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通过“似曾相识”的燕子,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好景不常的人生感叹。

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

四.自然景观类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

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流水

流水不返。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剪切不断、延绵不绝。以此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斜阳(夕阳、落日)

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

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风、烟、霜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五.人造物象类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六.行为类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 篇七

①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②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

(1)比兴(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③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8.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 篇八

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⑤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用典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叙事抒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讽今。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二)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之分。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

第3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高考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或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古人重“炼”字。“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动衬静,更加表现了山的幽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顿时让满园充满了生机;“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表现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同样一个“敌”字,用字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的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细品味,方觉韵味无穷。

9.高考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教学设计 篇九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2.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含义及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

1.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虚景。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学习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归结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2.反复练习强化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1.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说明。2.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吴激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二、整体感知 了解考点

三、问题诊断

学生答案归类

1.(1)手法:烘托、衬托,分析:以景来烘托思乡之情。

(2)手法:直抒胸臆,分析:翻译诗句或列举关键词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3)手法:寓情于景,分析:通过景表达思乡之情。学生自己纠错,教师引导

答案:一二句写诗人除夜在清冷的旅馆里独对孤灯,心境凄凉不能成眠,是实写;三四句从对方起笔生情,想像故乡的亲人思念飘流在外的“我”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是虚写。全诗虚实相生,把诗人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2.(1)手法:对比,画中的江南美景与现实对比,并分析画中之景和现实之境况。情感:爱国,思念国家,报效祖国 渴望回家而不得归家的心情,思乡 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生活 壮志难酬,难以施展抱负 年事已高,无能为力 物是人非(2)手法:比喻,主要是分析一、二两句,表达对江南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学生自己纠错,教师引导

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衬托的手法。

一、二句描绘了美如画的故乡潇湘山水美景,是画境,是虚写;“鞍马老风沙”是诗人现实生活的写照,关外风沙肆虐,生活凄苦,是实写。诗歌以虚景反衬实景,用乐于以船为家远行在潇湘美景中的“客子”反衬站在北庭风沙中忧郁南望的诗人自己,凄凉伤感、忧郁无奈之情跃然纸上。

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讨解题方法和思路

五、师生互动

1.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2.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作者用瑰丽的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3.(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实景和虚景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归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实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清角、空城

虚 春风十里、杜郎难赋深情、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虚实相生

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六、总结提升

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的关系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实景:“野草”、“夕阳”、“燕” 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景:六朝古都的繁华 可以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答题步骤:(鉴赏表达技巧型)

1.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3.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情感、旨趣)虚实结合 第一步: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二步: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 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第三步:虚实结合的妙处:表达„„情感;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

七、当堂检测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南朝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一、二两句以流云南逝、大雁来归写出了自己南归的行踪和急切的心情,是实写;

三、四两句由实入虚,进入想象,揣测故园篱菊,花事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008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此诗用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写景,(第一步)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 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能自由往来的残酷现实。(第二步)

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第三步)

八、自我检测、自我发展

送魏二

王昌龄

10.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_4 篇十

十二中学 李树杰

复习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分类;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和答题组织规范 教学设想:每块“诗歌例析”都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外作业”于课后完成,“实战演练”当堂展示并由学生评析老师再指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步骤及内容: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明考点

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三、了解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借助描写手段(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2、借助诗中意象

3、分析关键词句(标题议论抒情处)4、学会知人论世(作者、注解)举例分析:.读下面这首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随堂练习: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比较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五、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特点:(特征+身份)(神态、行动、心理、处境、情感、喜好)+身份

2、具体分析表现:结合诗句有关描写手法,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手法+表现)常用描写手法:细节刻画、烘托渲染、对比反衬、比兴牵引,借物抒情寄托。

3、明确指出形象意义:深层含义、特别寄托,概括作者在该形象上寄寓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

五、实战演练 研讨习题,反思修改

练习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

曾宰西畿(jī)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明确:答题三要素

(步骤一)诗中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

(步骤二)通过刻画细节描写了主人公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债台高筑,只好卖剑偿还,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抵不住透骨寒风。客居边镇听号角报晓,深居简出,向往宁静生活等形象特点。

(步骤三)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其清廉品德的敬佩与赞美。练习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梦江南 温庭筠(yún)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明确:答题三要素

步骤一:刻画了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

步骤二:通过拟人修辞、环境烘托描写了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无从传递相思情;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等景象。步骤三: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练习

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请简要概括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精于儒学;智老,洪智和尚,精于禅学。固穷:安于穷困 参考答案:答题三要素

步骤一:诗中塑造了一位珍视友情、情趣高雅、风流飘逸的诗人形象。

步骤二: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安闲度日,情趣高雅;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

步骤三:通过行动、心理刻画,春景映衬、友人烘托将诗人淡泊、儒雅的形象跃然纸上。

六、自我反思:我的鉴赏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

1、不能把握主旨及内涵: 原因:不能“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抓住诗句的“景语”“情语”来揣摩诗歌主旨思想,没有良好的诗歌鉴赏思路和习惯;没有大量诗歌阅读的鉴赏积累等。问题

2、答题概括不准确、不全面:

原因:没有在充分抓住关键字眼与形象理解诗句基础上动笔勾画,使形象特征答题点疏漏 问题

3、答案组织混乱,没有条理:

原因:没有读懂题干要求,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与步骤而不能分条规范答题,没有养成长期规范答题训练的良好习惯。

七、课堂小结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借助描写手段 2、借助诗中意象

3、分析关键词句(标题议论抒情处)4、学会知人论世(作者、注解)

上一篇: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下一篇:龋齿阿拉伯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