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2024-08-24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共8篇)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篇一

摘要管理案例 分析 这门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 问题 能力的课程,现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不少高校将这门新课陆续开出,有关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 方法 和技巧问题也被提到了人们的面前。笔者从自己长期进行案例分析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分析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所在,并就在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中如何激励和保持学生持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进行计划和组织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地训练和如何有效进行讲评和 总结 等教学方法和技巧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地分析论证。关键词教学方法和技巧管理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规范性案例编案例管理案例分析是在管理专业高年级开出的课程。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 内容 和教学侧重点,研究 和讲究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对提高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案例为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讲究特有的教学方法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使用的教材,一般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指导;二是大量的管理案例[1]。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虽然也是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但学生最主要的是以众多的管理案例为 学习内容,这就形成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与一般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相比,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不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一般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所提供的教材是一个完整形式上的知识 理论 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照这个理论体系进行讲授,教学目的也就能达到。但是,管理案例分析课并不是这样,如前所说,案例分析课程所提供的教材,是一大堆管理案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案例从头讲到尾,它需要教师从众多的案例中选择相关案例,指导学生学习、讨论以至形成书面文字成果。从而使学生在读、写、说和听等能力方面得到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很明显,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形式上,管理案例分析区别于一般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主要表现为两点:其

一、课堂讲授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管理案例分析虽然也有些要讲授的内容,但这比起其他理论课来说,要少得多,而且讲授也不一定都是集中进行,较多的是个别进行。案例分析课要求学生花更多的时间独立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这里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由课堂讲授改变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个别或集中分析指导;其二,在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关系发生了转换。管理案例分析也要利用课堂这一教学阵地,但是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的已不是主角了,教师的前台活动已大大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学生的大量活动。比如在课堂讨论和分析成果表述会上,教师的讲授是极少的,在课堂上唱主角的是学生。正是这种形式为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使得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管理案例分析课也不是案例教学法的一般运用。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少人也用引入案例的方法来为自己要阐述的理论服务,即是说运用一个案例来说明某一个原理,让学生能够理解原理;很明显,案例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注释器”而已。而对于教学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惟习惯和创新本领这一最具有价值的功能却远远没有去开发。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就不同了,它正是瞄准管理教学案例这一最具有价值的重要功能,建立起了自己大有作为的教学舞台。即是说,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再不是为说明一个管理原理对某一个案例的偶尔 应用。它是面对实际,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串联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熟悉和学习,从案例模拟的管理情景中认识现实管理要素及其变化的 规律,从中体会和领略管理原理、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艺。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也区别于纯实践性的经验摸索和总结,相形之下,管理案例分析更具优势:其一,在案例分析中,学生接触的案例虽然是模拟的,但不是零碎、孤立和分散的,而是系统的、大量的。这就使得学习者视野更加开扩,而不会陷入经验主义的狭义眼界之中;其二,学生学习案例和对案例进行分析是在具有了一定理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案例分析课是在管理专业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也即是说,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对有关管理原理有所了解和掌握,现在是通过大量、系统地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从总体上,从实际的运行规律上去认识和把握那些管理原理、发现新的知识和萌生创见。很明显,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经验总结,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活动,远比从事某一孤立的实践活动的收获要多得多。以大量的管理案例为教学内容,并从大量管理案例的学习中,开发教学案例最具价值的创新功能,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管理能力。从教学方法和技巧上说,就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教学进度如何把握;如何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读、写、说、听等管理能力外化形式如何得到真实的训练以及学生在进行读、写、说、听等能力训练过程中如何恰到好处地给予指导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和讨论的。

二、保持学生持续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该课程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区别于一般课程,它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做法,丰富多彩的模拟各种情景的管理案例,案例讨论可以让学生一展才华的舞台等等这些,都可能使学生为之心动。一般地说,该课程开设之初,学生都会拥有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时间长了,几经案例学习和讨论,学生也会产生“不过如此”的想法,其新鲜感也就有可能慢慢消退。在案例分析课程中学生是处在主体地位上的,因此,要求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积极性就相当重要了。可以说,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有管理案例分析课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保持学生持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该课程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该课程教学所要讲究的重要方法和技巧。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要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学习中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设置案例分析鲜明、具体的目标体系。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所要学习的案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规范性管理案例;二是自编管理案例。两类案例的学习又是分多个轮次进行的。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案例分析的目标体系,是指每一轮次中学习得最好的典型,多个轮次的学习典型就构成了管理案例分析学习中的目标体系。例如在第一轮次的案例分析讨论中教师所安排的“第一炮”,它告诉学生分析就应该是这样来进行,这样的分析才是教师所要求的。诸如这样具体而又鲜明的目标,不仅是在第一轮次案例讨论中需要设立,而是在每一轮次学习讨论中都需要设立,以使学生们对每次案例讨论应该如何努力,方向明确,标准清楚。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有好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得成绩突出者有一种荣誉感,而且,也能让其他学生感到榜样具体、实在,努力有方向。第二、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坡度。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案例是学习的对象,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要件。因此,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各个不同的案例内容复杂程度有别,分析的难易程度不同。案例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程度的 影响,为了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和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的选择上主要是要注意案例的坡度。即是说在案例的难易程度上要做到先易后难,在复杂程度上做到先学单一性案例,后学综合性案例。这样做可以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一种在学习上攀登提高的感觉,同时也可以使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感到难以下手而无法进行下去。第三、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营造竞争氛围。小组业余讨论和课堂讨论是案例学习的重要形式,讨论的好坏对学生学习案例的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组织课堂讨论这里面有许多要讲究的地方。从训练的角度看,应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课堂讨论的机会,以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到训练;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很多条件却限制了我们这样做。一是一个 自然 班人数众多,如果每个人都上讲台发言,课时就不够;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分配给每一个同学的发言时间也就相当有限了。与其如此,不如择其一部分准备充足的学生上讲台发言。这样既给发言的同学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发言质量。好的发言对全班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有限的发言机会就无形中成了一种稀有资源,为争取这种资源,学生之间也就形成一种竞争的势态。这种竞争势态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有益的。同时,我们也不必耽心这样做会造成学生训练机会的丢失,因为,这种课堂讨论在一学期中是多轮次的,只要学生有了这种积极地态度,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每一个人总是可以得到的。第四、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一个学期的案例学习是多环节、多轮次的,而且,节奏也很快。因此,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其办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例如,在进行一两轮案例讨论之后,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诸如“通过案例分析的学习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的分析与别的同学有些什么差异?”通过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以让其从理论上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看到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和保持。

三、周密地进行计划和组织,是该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管理案例分析课的教学中之所以特别强调计划性和组织性,原因是该课程的案例分析不仅是多轮次的,而在每一轮次上都会有相同的一些教学形式,例如案例都要阅读、都要讨论;如果教师计划不周,组织不当,学生就会视其这些相同的教学形式是一种重复,从而产生厌倦情绪。一旦这种情绪产生,这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极为不利了。管理案例分析课的计划性,主要是强调课程的进度计划。整个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案例分析的指导;二是规范性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三是自编案例的学习和讨论。案例分析的指导包括一般指导和个别指导。一般指导是针对案例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所作的讲授,个别指导主要是针对规范性案例分析和自编案例分析的具体辅导。在案例分析的计划中对这三部分内容都要恰到好处地做好安排。在给学生就案例分析做出一般性指导之后,对于一个学期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多少个规范性案例和几个自编案例,要有一个数量计划安排。一般地说,规范性案例一学期大致要学习三十至四十个左右(并不需要每个案例都安排课堂讨论,有些案例可以安排学生自学),自编案例分析由于过程比规范性案例要复杂,要求要高,所以一个学期安排学习二个就可以了。对于规范性案例和自编案例的具体安排颇有讲究,一般情况下是将二者交错安排,例如进行十个左右规范性案例学习和讨论之后,插进一个自编案例分析。这种交替安排的好处是,使学生始终对案例分析的学习充满新鲜感,从而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组织,主要是指管理案例分析学习小组的建立,以及小组的内部建设问题。在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中,建立案例学习小组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到:第一,管理最佳方案的追求,需要多人的智慧与合作。不论是规范性案例分析,还是自编案例的分析,所直接追求的目的就是管理的最佳方案。最佳管理方案的追求是离不开分工和协作的。学习小组的成立,能够形成一种分析研究的环境和条件,通过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启发、鼓励和支持,使得案例分析获得成功;第二,学习小组的好处还在于它能为每个成员提供在公众场合发言的机会。在规范性案例分析的课堂讨论会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发言机会的,一是受时间的限制;二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思想顾虑重重,不能畅所欲言,而在小组的学习讨论中就可以敞开自己的思想发表见解;第三,学习小组的建立和管理,对学生掌握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技巧与方法和获得这方面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因为案例学习小组是一种由学生高度自治的学习组织,小组本身存在一个管理问题,管理的好坏,对组员学习有着重大影响,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治性的学习组织中获得多方面的锻炼。为了保证学习小组的整体力量,建组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组员应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案例学习小组的活动,一般都在业余时间展开,并且要求每一个人都应有一种精神,即力争自己的出色分析,能为小组增辉。这就需要每一个组员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如果我们的组员,不遵守学习的纪律,无故不出席小组的活动,或者即使参加小组活动,自己也不作认真准备,每次都只带两只耳朵来听,对小组毫无贡献,毫无负责精神,自己又缺乏纪律修养,这样的组员如果多了,学习小组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建组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选择组员时要讲究条件;二是建组时要明确要求以便作为约束条件,让大家日后遵守。实践证明,组员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是小组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组员之间的相容性和互补性。相容性主要是指组员各自的个性、气质、爱好与他人是否相投的问题。常人道:“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在一个小组里,组员的脾气、个性完全不同,互不买账,不仅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信息,相反经常闹对立,形成一些隔阂。很明显,这样的学习小组是绝对不会成功的。所谓互补性,是指组员在形成小组某种结构总体中的相互依赖关系,例如知识结构上的互补性,年龄结构上的互补性,性格活跃与沉默的互补,学习成绩好差的相互搭配等。讲互补性还要注意相容性的问题,例如有的组中有些尖子生,从知识结构上考虑,一般是受小组欢迎的,但是有的尖子生过于傲慢,说话趾高气昂,不可一世,咄咄逼人,甚至经常过分地挑剔别人的毛病和不足,这必然会造成对他人的压抑。所以说,从互补性考虑,这种尖子生可能是一个好组员,但从互容性上考虑,这类尖子生又是不受欢迎的。建组时,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应有所考虑,才会使建立起来的学习小组有利于案例的学习。

3、小组内部的建设。小组内部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小组长的人选要恰当。案例学习小组长的职责主要是:①确定小组活动的时间;②宣布小组学习会的开始和结束;③传达老师对案例分析的有关信息;④集中小组成员及讨论学习的主要见解和心得体会;⑤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小组在课堂讨论时的发言代表。一个小组的活动成功与否,取决于小组成员的智力活跃情况。因此,能否将小组各成员的智力调动起来,这是案例学习小组长面临的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就要求小组长具备一定的素质,以上面所说的可容性问题为例,如果一个组长不愿听别人的意见,不允许不同意见发表,这就不恰当了。如果在讨论中一个组长把握不住讨论的中心问题,这对讨论也是有害的。因此,作为一个组长,不仅要自己学习案例,分析案例,而且还要管 理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可见学习小组长的担子是较重的,所以应确定适当的人选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二是组内的约法三章。为使学习顺利进行,一个学习小组应对学习案例立些必要的章程,以约法三章来限制对集体学习有害的行为。这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多,因各组的人员组成不同,条件不同(包括老师的偏爱,个性等不同),因而也涉及到一些不同的问题,但有些内容是基本的:例如,规定每个组员参加讨论,必须先有所准备;发言超出主题,别人提醒要听取;参加小组活动,不得迟到早退;案例分析分工到人,必须协作到底;人人为小组出成果作贡献,以小组成功为荣等。案例学习小组建立的有关问题,是教师在案例分析引论课阶段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在对小组建立的必要性、规范性及其有关原则问题进行讲授之外,还应具体指导学生建组,使得在正式进行案例学习时,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小组作为其归宿。在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小组的活动都应予以关心,使学习小组在更高层次上走向成熟,以推动案例分析的教学。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篇二

一、概念教学引入的必要性

引入概念教学属于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堂好的数学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能让学生专注课程内容,自觉地分析和学习,拓展开放性的解题思维;二是能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单个方法解题,而且更注重学生通过概念举一反三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帮助学生融入新内容的学习.概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也能帮助教师节省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课堂重点,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完成.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课堂中数学概念背景的特点、方式、应用、范围,而且要在课堂学习中,吃透概念、理解实质的内容,如在导数不等式证明之中可分三步进行,分别是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教师的引导和总结.

(一)建立概念问题的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用导数来证明不等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如f(x)在[a,b]中是持续的而且在(a,b)取值范围内是可导的,问假设(a,b)之间的导函数f'(x)是大于零的,那么函数f(x)的性质是单调递增还是递减?假设导函数f'(x)取值是小于零的,那么函数f(x)在[a,b]中的性质是单调递减还是递增?

(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

学生可通过对导数和不等式概念理解之后,思考本题中函数约束内容是什么?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初步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概念.通过学习之后发现,这道题属于定义十分普遍,它的区间是可以在任何一个区间存在,并且它的结果同时也会成立.

(三)适当引导,完成问题

通过学生的独自思考得出的答案,教师可通过针分析指出错误和不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而且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知识的走势和去向.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的形式探索、归纳之后,进行适当提醒和引导,得知正确结果为(a,b)之间的导函数f'(x)是大于零的,函数f(x)在[a,b]中的性质是单调递增的,假设导函数f'(x)取值是小于零的,函数f(x)在[a,b]中的性质是单调递减的.通过这一系列系统学习和思考,显而易见,概念式课堂教学方法效果比传统教学“灌输式”方法效果更加显著.

此外,在概念方式引入上也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一是建立情境模式问题引入;二是通过直接方式引入简单概念;三是通过观察引入直接概念;四是剖析引入复杂概念;五是类比引入混淆概念;六是图像引入抽象概念;七是归纳引入规律概念.

三、概念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背诵概念”教学方式,让不少学生讨厌和排斥数学.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概念和定义,而应该重视概念的引入和感受.上文中提到导数不等式证明案例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主动思考,理解课堂重点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快乐和成就感.

值得一说的是,探究教学在时间上把控问题.少数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效率,就会匆忙地结束探究活动,如让聪明的学生直接说出最后的结果.这种忽视探究过程,省略学生直观感受的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不利于学生透彻理解课程内容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建议教师在备课时,注重课程时间和内容的把握,尽量在时间分配上,让学生多一些时间探究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理解数量的价值和作用.在课堂案例设置上,争取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取得最好的成效.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善于分析、独自思考、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结语

当前,数学概念教学已成为众多教师研究的热点,数学概念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各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原理,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发散与开阔;另一方面数学概念教学也能让学生通过概念领悟数学精神,理解数学的整体思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库,加强学习和交通,提升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可操作性,进而保证高中数学课堂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孝梅.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3.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视频案例 ; 货币银行学 ;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94-02

据现有文献来看,“视频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两类。一类是将其运用于新教师的培训中。为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实践经验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让新教师体验再现的、真实的教学情境。这类用途相对较为常见。另一类是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借助视频、动画、音频、图片、网页等形式来传递教学内容。本文所分析的“视频案例”属于后者。很多学者已著文论述过视频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视频案例,比如:医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和化学以及数学的教学等。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也有成功运用视频案例进行教学的事例。但就金融类课程教学而言,与视频案例相关的教学方法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事实上,适当的运用视频案例将会对金融类课程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货币银行学课程为例,其课程教学特点说明视频案例有其用武之地。

一、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特点

货币银行学课程屬于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特点主要有如下两点:

1.侧重点在于金融的基础知识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侧重于金融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金融全貌的课程。一般在教学中会涉及三类基础知识。其一是基本范畴,比如货币、信用、利率等。其二是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最后是货币基本理论,即货币供求、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等。这些基础知识的特点在于涉及面广且相对较为大众化,即与现实中常见的金融现象密切相关。

2.教材难以涵盖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革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收并蓄的课程。而在现实金融领域,其变革却是瞬息万变。货币、信用等基本范畴的内涵未变,但其外延却有了一些全新的拓展。虚拟货币、互联网金融、P2P网贷等事物的出现对金融体系及货币供给、货币政策等都产生了新的挑战。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基于基础知识去分析此类新变革。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然

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结合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进行授课。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金融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较少阐述基础知识与常见金融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以提升。

二、视频案例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特点来看,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选择适宜的视频案例:(1)视频案例是常见的金融现象;(2)视频案例所呈现的金融现象是契合中国国情的;(3)能形象生动的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发现,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金融现象的真实报道,贴合大众的实际生活。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货币银行学知识,则学生会感觉很亲切,并能体会到金融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在讲解货币、信用、利率等基本范畴时,可以播放与之相关的新闻,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对这些基本范畴有更直观的感受。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货币基本理论的教学联系更为密切。财经类新闻中有大量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等货币基本理论相关的报道。选择其中典型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货币理论的同时,提高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

2.财经专栏类视频案例

财经专栏类视频案例时长较长,约20-45分钟左右。这类案例往往围绕当下较为热点的金融问题展开,对某一个金融问题的探究较为深入和全面,因而可以作为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较好的延伸及拓展。这类视频案例大致包括财经访谈类视频案例和金融纪录片类视频案例,比较适合在某一章或者某一专题知识授课完成之后采用。让学生在掌握该章节的概念、理论等基础知识之后,了解其在现实金融现象中的应用和新变化。

3.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

时事新闻类和财经专栏类视频案例内容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单个金融类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金融常识,会有一些解释金融类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的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货币银行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结语

综上,货币银行学课程具有侧重基础知识、理论性强、与现实联系密切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借助时事新闻、财经专栏、知识科普等视频案例,结合现实金融现象深入浅出的讲解相关概念及理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但在货币银行学视频案例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视频案例的时长和时效性问题、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视频案例适宜的切入时机等。最后,应当注意的是视频案例应与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精编版)[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蒋先玲.货币金融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篇四

【中文摘要】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只有这四种能力的均衡发展才能学好一门外语。但在中国,英语听力教学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由于历史遗留的和实际原因,教与学双方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对听力教学不够重视,教学方法单调,而很多学生对听力不感兴趣,听力水平较低。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寻求一条改进听力教学的途径。教育部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大部分任务型教学法研究侧重于该教学法在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中的运用,却很少有涉及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本文试通过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分析一位高一年级英语老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设计,通过对几堂听力课的分析,阐述了任务型教学在听力课应用中的优点,教师设计实施任务所遵循的原则和任务型教学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本文希望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英文摘要】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the four basic skills of language.But in China,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As for th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reasons.Most English teachers do not place much importance on listening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monotonous, which makes the students lose interest in listening and leads to low l...【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任务 案例分析 听力教学 【英文关键词】task-based approach task case study listening teaching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任务型教学在高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Abstract7-86

摘要

8-11

Chapter 1 Acknowledgements11-1711-14IntroductionHigh Schoolstudy14-15

1.1 The Background of TBLT in Senior 1.2 Purpose of this

1.3 Research Questions and their

1.4 Framework of the

Chapter 2 Theoretical Basis of TBA and

17-36

2.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15Paper15-17Relevant ResearchesBasis17-32TBA17-19Types20-22

2.1.1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2.1.2 Definition of Task

19-20

22-30

2.1.3 Task

2.1.5

2.1.4 The Frameworks of TBA

30-32

2.1.6 Task The Principles of TBA

Difficulty322.2 Relevant Researches

32-34

32-362.2.1 Relevant Researches AbroadResearches in ChinaDesign36-39Subjects36-37Instruments37

34-36

2.2.2 Relevant

Chapter 3 Research

3637

3.2 3.4 3.5.1.3.5.2.3.1 Research Questions3.3 Teaching Materials3.5 Data Collection

37-3937-38Tape recording and transcription analysisStructured interview

38-39

Chapter 4 The Case Study of

39-54

4.1 The the Application of TBA in English ListeningAnalysis of Lesson OneLesson One40-41One41-44One44-45One45-46Two46-54Two48-49Two49-51Two51-52Two52-54

39-46

4.1.1 The Types of Tasks in

4.1.2 The Framework of Tasks in Lesson 4.1.3 The Principles of Tasks in Lesson 4.1.4 The Task Difficulty of Lesson 4.2 The Analysis of Lesson 4.2.1 The Types of Tasks in Lesson 4.2.2 The Framework of Tasks in Lesson 4.2.3 The Principles of Tasks in Lesson 4.2.4 The Task Difficulty of Lesson Chapter 5 Data Anaysis and

5.1 The Common Merits and Problems of

5.2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Chapter 6 Conclusion

67-72

6.1 Discussion54-67the Two Lessons

54-64to the Teacher64-67

Main Findings67-696.2 Implications70-71

69-706.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Further Study76-7771-72

6.4 Suggestions for

Appendix Ⅰ

5.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篇五

—五年级“因数与倍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红星小学 代继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构建上线一定教学的指导策略,学校数学课题组组织同年级数学阅读教学研讨。本学期我听了刘老师上“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一课时,有下面的教学内容。

教学片段一:采用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学生汇报:1×12=12,2×6=12,3×4=1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

简析:教师注重在课堂中指导从理解因数和倍数入手,将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教学片段二:教师在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后,再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一13的内容:

(1)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2)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

(3)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要求学生打上着重符号,阅读两篇。)

3..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

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要求学生回答完整。)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

简析:教师在学生对因数、倍数有了理解之后,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如果教师能长期对学生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片段三:在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后,指导学生阅读:

(1)3的倍数有:,(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算算。)

(2)练一练:6的倍数有:——,40以内6的倍数有:——。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让学生阅读三遍并勾画: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师生共同总结,学生阅读 :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简析:教师在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后,抓住“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个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片段四:在找36的因数时,学生的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教师的提问:

1.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对于他们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

学生就会明白:从小到大,有规律去找就不会出错了。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简析:三位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这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理解性阅读几篇,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大大提高。

6.教学案例分析 篇六

黄烁

这是一节投掷轻物课。这节课给我的深刻印象是器材简单,一物多用,一物贯串全课,寓教于乐,乐中施教。上课了,我利用故事片“两个小八路”导入课题,然后配乐“闪闪的红星”用裂并队形式变换各种队形。把这些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接着,师生一起利用绳包来做绳操,动作舒展,乐曲优美。学生们活泼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进入基本教材,我不是让学生直接投掷轻物,而是给学生一段自由发展空间。利用小小“绳包”,我加强引导、启发,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我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创造能力,把“教学”转化成“点拨”,这一点难能可贵。她让孩子们利用绳包来玩几个小游戏,可以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玩绳包,几个同学一组商量一下,看怎么玩大家才能高兴,我不给学生们任何的规定,抛也好,跳也好,用绳包做各种花样动作也好。商量好之后,就按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展开练习,孩子们真正由被动地位变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高兴地看到,学生从手持和脚踢花样、向上、向前、向后方向自抛自接动作、踩蛇尾、抓尾巴、快快跳起来,进而又想出一位同学摇包一位同学跳、双脚夹包搬运、两人互相抛接包、胯下传包。还有绳包抛出后一些附加动作,例如,数数、拍手、拍脚、拍腿、下蹲、转体等许多颇有新意的游戏方法,从而使得游戏既能充分活动全身各部肌肉关节,又能提高投掷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创新有用武之地。同时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练习方法中,我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象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我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通过对各种练习方法的展示和评价,我及时指出其是否合理、科学以及它的价值所在。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接着围绕着本课的投掷轻物和游戏“叫号赛跑”两个内容,在教学中采用模仿法、自由练习法、观察法、自我体验法、提问法、分层次练习法、我导学导练法,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练习掷远前,我提问:同学们在电影、电视中有没有看过八路军叔叔投掷手榴弹炸鬼子的镜头?学生们都说有。我接着问:我们能模仿一下吗?学生们说:能。我说:好,下面我们就利用手中的绳包,来做一下模仿练习,每位同学练习三次,看谁模仿得最好;模仿时,学生们愿意怎么投,就怎么投。然后,分别找学生来做示范,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肩上屈肘,肘部向前,快速挥臂。接着我正确示范,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动作要领编写成儿歌:拿起小沙包,小手高于头,肩上要屈肘,用力向前投。让学生在练习中边喊儿歌边做,提高他们的练习兴趣。练习一段时间后,我用语言过渡到投准练习:同学们说我们的八路军叔叔在投掷手榴弹时,不仅要远,而且要──“准”,对,同学们真聪明,回答得非常好,要准;下面在我们的训练场地中间就有一座敌人的碉堡,咱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能够准确击中?在我的统一口下,先在大的圆上投,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可以在大圆上投,也可以在小圆上投。再男女分组投,看哪一组投中得多。最后让学生们一个个轮流投,如果用右手能投中的,可以尝试左手投,投掷几次后,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出爆破能手奖、守纪律奖,奖励红五星标志贴在胸前。练习过程中,儿童最大的需要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我示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表演,组织小组讨论,营造一个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实践、创造,一方面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兴趣,拓展了学生思维,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小小奖励是一种兴奋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欢悦,更对其以后的交往能力、创造能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发放完奖品后,便进入第二个内容。只听到我说:“同学们的火力可真猛,鬼子已经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要逃跑怎么办?”同学们有的说“追”,有的说“抓”。我借势说,刚才同学们说得追也好、抓也好,都要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同学们想不想练就一身飞毛腿的功夫,多抓鬼子立大功?好,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奔跑的游戏“叫号赛跑”。我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游戏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圆上以儿歌形式做各种模仿动作并发现问题及时点拔、纠正。练习的场面非常热烈,游戏时,用编写的儿歌和小红星等奖品以及教师恰如其分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让学生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关心他人,发扬体育精神,形成合作与竞争意识及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速度素质,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当课进行到放松整理部分,在师生非常熟悉的乐曲“我有小手拍拍拍”的伴奏声中边唱边舞,做着小鸟飞、小船儿飘、滑冰、游泳等优美放松动作时,师生确实感到了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大优点。①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②从音乐的选用、学生的差异性、我的鼓励性语言等方面都能体现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③从设计的“先学后导”方式、“小群体合作学习”以及“炸碉堡”等等都体现出合作意识、集体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④从开始的配乐裂并队走,到绳操代替枯燥的徒手操,以及绳包的自我创新、炸碉堡、叫号赛跑等都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及创新精神。

一年级障碍跑教学案例

余宝莹

在一年级“障碍跑”活动中,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跑过、跳过、爬过、绕过若干障碍。游戏开始,教师让各组尝试做一遍游戏,然后请各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过障碍很快,而且不犯规;有的很慢还犯规?”各组经过讨论,进一步明确游戏既要快过障碍,又不能犯规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两个要求呢?”教师启发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去寻找答案。接着各组在做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次各组过障碍的速度比第一次明显加快,犯规也少了。同学们在体验还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做法:“跳沟”前要加速,绕杆前要减速。尤其是一名同学与众不同的“爬过”低橡皮筋的方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其他同学到达低橡皮筋前,都采用从头到脚依次爬过的方法,而他却把身体横过来与低橡皮筋平行,采用俯卧“横爬”方法,所以他的动作比其他人都快。教师及时肯定了大家的“发现”,有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动脑筋、大胆创新的精神,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想想,只要不犯规,还有什么更快、更好的过障碍的方法?”学生的练习情绪更加高涨,又出现“绕杆时身体主动内倾”和用“翻滚动作过低橡皮筋”的一系列“创举”。

分析反思:

创造性地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实际上,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他们会用积木在自己的床上、地板上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天地。因此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并使他们形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挖掘出更多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提供诱发创新思维的刺激,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创新体验。本课从教学中的问题出发,刺激和引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充分体验到创新的满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棒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比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指导,也不是说样样事情都需要学生去创造,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造结合起来。

四年级单脚起跳、双脚落地教学案例

罗清华

一、前言: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充分体现一个中心、四个特点。以让学生自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创新为中心,结合体育学科突出四个特点。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唱游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案例介绍:小学四年级班 ㈠ 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㈢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㈣ 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⑴ 课堂常规(略),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⑵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⑴ 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⑵ 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⑶ 学生唱一编一跳一练一评,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⑴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⑵ 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⑶ 学生唱、唱→创、创→评、评,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⑴ 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⑵ 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三、案例分析

1、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⑴ 本课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各种游戏创设情景,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创,即玩中有所得,从而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遵循学生课堂上的心理活动发展过程,进行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仅起到适时的诱导和点拨;在技能的学习时,不再是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分组练习的老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经过思维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学生实践以后教师在点拨,这种循环反复过程,注意老师的点拨要有层次性。开始上课时,就用小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游戏开始了,教师亲切自然的描述:“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一群小鸟飞过来,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飞吧”。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着欢乐的小鸟自由的飞翔,有独自飞的,有成群飞的…..仿佛进了鸟的天堂。“嘟”一声哨响,教师迅速做出了集合的手势,孩子们快速跑向教师,学生们在慌乱中总算把队伍站好了,但有两个小朋友却找不到自己的位子。教师故作急切的样子说:“这两只小鸟迷路了,谁能帮他们找到家?”大家很快帮助两个迷路的小鸟找到了自己的家。

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我表现,努力创新,从而在课堂上教学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补救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都有所得,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⑶在跳跃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随着音乐发出不同动物声音节拍,小朋友们一会儿是踏着沉重缓慢的脚步模仿搬运木头的大象,一会儿又成了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小白兔,一会儿又变成了活跃的青蛙,一会儿又变成了一群顽皮的小猴,有学生喝道“老师!我是孙悟空!”紧接着两手撑地翻起“小筋斗”,引得小猴们哈哈大笑……通过这一小游戏,把游戏和体育教材有机结合,构成了新的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验的积极性,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自我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玩中乐,中乐学,学中思,思中创,创佳绩。

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巧妙地采用各种小游戏的形式,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更早地进入角色,然后,教师再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适当的点缀(提示),使动与静、张与驰、快与慢有机的结合,控制好整个教学节奏。学生们既有原地又有行进间和转方向的动作,既有站着又有坐着,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队形变化。小游戏的设计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

原地投掷和障碍跑案例

张朝政

本课选自五年级体育教材《原地投掷和障碍跑》。课的开始)开始部分* :在一曲激情豪迈、节奏感强的军歌《当兵的人》伴奏声中,进行队列、游戏、徒手操三项内容的准备活动。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着军人的豪情和朝气逢勃的精神风貌,从而以斗志昂扬的情绪状态进入军训操练———投掷“手雷”练习和障碍跑教学中。军训过程)基本部分* :分成人数相等的男、女生各两个“班”进行攻城)原地投掷手雷* 和送“弹药”上前线)障碍跑* 两个内容的操练。要求学生在操练过程中发挥军人特有的勇敢、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果断、严肃认真的作风,同时在操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最佳的角度把手雷攻入对方城区,以最快的速度送“弹药”上前线。课的尾声)结束部分* :在欢快、喜悦的《打靶归来》歌声中圆满结束军训任务)教学内容。案例评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较为枯燥的田径投掷项目。教者在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把它创设成一个以军营军训为线索的教学情境,围绕“激趣—展趣—持趣”组织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以适宜的军歌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这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尽快地进入“角色”,在尽情的“玩”中入趣、入情、入境,逐渐从“玩”的心态向有意主动的学习过渡,使这堂课达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趣浓;课结束,情趣存”的

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乐学、会学,融“快乐体育”于教学中。同时在创设军营情境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体现了“育体就是育人”的教育思想。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技能,更要让学生身心愉悦,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去获得知识、增进健康。情境教学法便是这一主旨的体现之一。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适当采用情景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在情境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立定跳远教学案例

李丹

一节体育课上,李老师讲解、示范立定跳远的要领后,便让同学们自己进行尝试练习。有一半同学还掌握不好,李老师便鸣哨集合准备给同学们再示范、强化。谁知道这时一声尖叫———“青蛙’ ”整齐的队伍顿时乱了起来。有的女生吓得躲在一边,更多的同学拥上前去围观。李老师见势箭步上去,只见一个男孩子趴在地上用手戳一只绿绿的青蛙。青蛙一蹦一跳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不是班上最调皮捣蛋的顾欣吗(体育课上他就从来没有老实过,立定跳远自己一点没学会又来搞这名堂’ ”李老师正要发作,却又忽然发现了什么,便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谁能说说青蛙是怎样起跳的(”同学们睁大眼睛,都在认真观察。“青蛙起跳前双腿是弯曲的。”小顾欣第一个兴奋地喊道。“很好,观察得真仔细’ ”李老师及时加以鼓励。“它起跳时后腿非常用力。”另一个同学答道。“非常好’ 再仔细观察一下青蛙起跳时是哪部分用力的(”李老师又问。“以前脚掌用力,而且它身体全部展开了。”小顾欣跳起来答道。“太好了’ 立定跳远的起跳和青蛙跳跃是一个道理。同学们,立定跳远起跳时的动作是两脚喜欢的绘画组或是手工组。)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要求:自由畅想,大胆表现,分工合作,创作出你心中最美丽最喜庆的作品。)课件出示绘画、手工作品图片,并播放《春节序曲》的背景音乐。* 学生迅速进入构思创作之中,情绪饱满地制作、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制作、绘画。在《春节序曲》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们沉醉在创作的乐趣中,很快便有几件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六* 评价交流,共同提高。师:同学们的绘画和手工作品很漂亮,每个小组都表现得很积极。我们把作品展示在前面,大家一起来欣赏、讲评。请说出你最喜欢的作品,并给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生:我喜欢《拜年》’ 我喜欢《舞龙》,这幅画的颜色很漂亮’ 我喜欢那个形状奇特的春节的彩灯’ 我喜欢⋯⋯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是太美了,就连我也被这么美的作品陶醉了。大家的想象真丰富,你们都是美术的天才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这么漂亮的作品你想送给谁呀(能把你的作品介绍给你要送的人吗(生:我想送给那些远离家乡春节不能回家的人’ 我想把我的彩灯送给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 我想把我的画送给春节还上班的叔叔阿姨们’ 我想把我画的《包饺子》送给春节不回家的解放军叔叔’ 我想⋯⋯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 你们的美好祝愿一定会使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春节。)七* 拓展欣赏,课后延伸。师:让我们一块来欣赏过春节时民间的其他艺术。)课件出示:民间艺术图片———民间剪纸、玩具、花馍等。* 最后让我们互相拜个年来结束这节课,好吗?在喜庆的音乐和学生互相拜年的祝福声中,结束这节课。*!小学教学设计!期左右分开,脚跟稍提,屈膝半蹲,上体稍前倾,头稍抬前后自然摆臂,双脚轻落地。同学们,想不想模仿青蛙的跳跃动作试一试呀%”“想& ”同学们齐声答道。同学们有的跟在青蛙后边,有的斜眼望着青蛙,模仿着青蛙的跳跃动作,起劲地练了起来。由于他们领会了要领,很快就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同学们边练边笑,气氛十分活跃,越跳越有劲。小学生兴趣转移快,不一会他们就不再理会青蛙,而是在老师引导下,互相比赛看谁跳得远了。案例评析:

7.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篇七

下面我就以《认钟表》一课中的几个片段为例, 谈谈有关有效教学的一些感悟。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的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 不具体的, 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提升、概括科学的认钟表的方法。因此在设计本课时, 要充分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片段一: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 你们看, 它来了。

(画面上跳出一个小熊, 嘿, 大家好, 今天我准备帮我叔叔照看一下钟表店, 跟我来看看吧!)

师:大街上的店可真多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店才是小熊叔叔的钟表店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钟表店里有好多钟表。

师:小朋友都是在哪儿见到过钟表呢?

生1:我家的墙上有一只钟。

生2:我以前看到有一幢很高的房子上有一只很大的钟。

生3:我的床头有一只小闹钟。

……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钟, 钟的作用可大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

事实证明, 有效的数学教学能激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 形成数学学习的认知冲突。而创设富有现实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片段二:认识整时

师:钟面上用时针和分针来表示时刻, 那么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呢?有谁知道吗? (出示7时整钟)

生:是7时。

师再点击出示一组钟 (1时、4时) 让学生认。

师:唉呀, 你们真聪明啊!怎么一下子就认出这些时间呢?是不是有诀窍呀?把你的方法向其他同学介绍介绍吧。

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1:我看到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2:我看到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1就是1时。

生3:我看到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5就是5时。

师:你们说得真棒!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板书)

……

教师用智慧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 又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 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借助课堂, 智慧性地层层设疑提问, 能促思益智, 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 而是趣味无穷的。

片段三:帮小狗修一修

学生学会了在学具钟上拨时间之后, 创设了以下情境:

师:看着小朋友又说又拨的, 小狗有点急了, 它说:“我也要拨一个3时, 可是我, 我, 我怎么拨啊?”我们来看看它的钟怎么啦? (老师展示一只缺少时针, 分针指着12的钟)

师:看这只钟怎么啦? (生, 缺少时针) 应该如何添呢?

请同学到黑板上为它添上时针, (出示2根针, 一根比分针长, 一根比分针短) , 让学生在展台上贴针, 我们书上也有像这样的缺少分针或时针的钟, 同学们也来帮忙添一添吧!

师:你为什么选择那根短的针呢?

生:因为我知道时针要比分针短。

……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以此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使整个教学获得良性循环。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修一修”这一环节的设置,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对“分针要比时针长”这一知识灵活运用, 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内化。

片段四:认识大约几时

师: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看整时, 不是整时的时间又怎么看呢?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的针,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

师:把你的发现大声地告诉大家!

(这时, 非常多的小朋友都踊跃地举起小手, 欲与大家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1 (很自豪、很响亮地) :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7, 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 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在11和12的中间, 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在12和1的中间。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2:不同意, 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是正好指着7, 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应该是差不多指着7, 而不是正好指着7。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还差12一点, 时针肯定也差7一点;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 时针肯定也刚过7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7。你可真不简单!把最响亮的掌声送给他! (学生鼓掌祝贺。)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

生:第一个钟面的时间是7时, 第二个钟面是7时不到一点, 第三个钟面是7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 7时不到或刚过7时, 都可以看成大约7时。 (出示大约7时)

在片段四的教学中, 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充分观察, 对比三只钟面的异同点, 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教师只是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这正式教学机智的具体体现。

8.函数教学的案例分析 篇八

一、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其中概念式变式又可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概念的标准式和非标准变式。概念变式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的理解。

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使得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1)通过直观或具体的变式引入概念;(2)通过非标准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3)通过非概念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过程性变式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有层次的推进,使学生分步解决问题,积累多种活动经验。过程性变式在教学中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用于概念形成过程;(2)用于问题解决教学;(3)用于建构特定的经验系统。

二、案例来源及分析

1.案例来源

函数是高中数学必修知识之一,《标准》中对函数概念的处理方式是强调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一类重要变化规律的模型,一种通过某一事物的变化信息可推知另一事物信息的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并要求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简历模型的过程与方法。本案例选择的是一位新老师讲授的高一函数概念。函数在初中就已经学了,那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函数的概念。为了克服了以前函数定义中的对应关系、定义域与值域的局限性,高中的里函数概念中的的变量不仅仅是数,也可以是向量、矩阵的其它东西,在初中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应法则”和附属概念(定义域与值域),教材又解释“函数实际上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从描述性语言过渡到集合映射语言。由于在高中教材中函数的概念比较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堂课上老师选择的是变式教学的方法。根据函数概念的几个关键点来讲授知识。

2.案例分析

(1)问题驱动

X老师想利用认知冲突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最开始运用三个问题:①y=1(x)是函数吗?②y=x与y=是同一个函数吗?③是函数吗?由于在初中学习的函数的概念涉及到的是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对于问题①,③有大部分学生回答是y=1(x)不是函数,还有一部分人虽认为是函数但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对于问题②一部分人认为是同一个函数,另一部分人认为不是同一个函数,但只有少部分人准确回答了是因为第一个函数中的x可以为0,但第二个函数中的x不能为0。X老师将问题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并给了充足的学生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带动了课堂的活跃气愤更加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老师当初设想的一致。

(2)概念变式教学

由于课本中给出的函数概念比较长而且很生硬,不利于学生的理解。鉴于此,X老师将概念分解为5个关键点:①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种对应;②符号“f: A B”表示A到B的一个函数,它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者缺一不可;③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④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⑤f(x)是一个符号,绝对不能理解为f与x的乘积,还可用g(x)、F(x)、g(x)来表示。对于这5个关键点,X教师分别结合不同的例子来解释说明。例如在讲解函数的三要素时,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f”的涵义,将其与游戏规则结合起来这样就能理解f的涵义,这样对于后面的3、4、5点来说就很方便了将函数与游戏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让学生更能理解函数的概念,也让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函数的关键点。对于函数的概念,老师强调的是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要求的是从有联系的程序保持到有联系的程序。

(3)利用变式加强训练

变式教学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类比来掌握概念的涵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过程性的变式来巩固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而言最重要的是三要素。对于x老师给出了三个例题:

例1,判断下列对应的是否是函数:(1)x,,x; (2)xy,,这里的两个题比较简单,针对的函数的定义中③关键点给出的题目。强调了函数的定义中,对于值域而言只有唯一的一个值对应。在其后老师又给出几道例题针对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求法,通过递增难度来让学生掌握求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方法。最后给出问题: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1) (2) (3) (4)

(4)综合分析

上一篇:舞蹈不如跳舞主持词下一篇:高中学生会主席的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