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2024-10-23

初中语文《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初中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其语境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分析“我”、弟弟的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文中通过“我”与弟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体现出的浓浓兄弟情,捕捉文中作者对亲情的体会,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珍贵。

2、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提倡劳逸结合。让学生了解保持儿童的天性益于儿童的成长。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我剖析、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一、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以“风筝”为线索,掌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从“我”和弟弟的误解、冲突中体会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之情,并 从中掌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4、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教学难点

1、从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通过当年“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而弟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分析文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探究法。对课文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探究,可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生生互动,在讨论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儿童时代都喜欢玩些什么游戏呢?大家有没有放过风筝?清代诗人高鼎写过这样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孩童在玩什么呢?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

风筝时的欢乐时光。孩子们仰观扶摇直上的风筝,自然会随之放飞心情,享受放风筝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的享受放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那就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发生在鲁迅先生与弟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和革命家。《风筝》发表于1925年2月2日《语丝》周刊第12期,后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2) 学习课文的新字词。

丫杈chà 憔悴qiá 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a 惩罚chng 虐杀na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 蜈蚣wú gōng 伶仃líng dīng

(3)鲁迅先生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中的“我”回忆的是怎么样的故事,故事中几个人物,而课题“风筝”与文中叙述的故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课文回忆一个什么故事?

提示:文章回忆“我”在童年时代因为不爱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自的玩艺,则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折断弟弟偷偷做的风筝。长大后,“我”对儿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感到无限懊悔。

故事中的人物:“我”、弟弟

②课题的“风筝”与作者叙述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提示: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引出发生在“我”与弟弟间的故事。

(4)探究课文,从“我”和弟弟的因风筝起的冲突中体会兄弟间浓浓的手足情,并从中掌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①课文从哪一自然段开始回忆“我”与弟弟的童年往事?

提示:第三自然段。文中的第一段,写作者在北京看到有一二风筝在,肃杀冬日的空中浮动,深感悲哀。北京冬景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第二段写作者由北京的风筝想起故乡的风筝时令,有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出现。与故乡二月的热烈和温和相比,北京肃杀的二月更显悲凉。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弟弟放风筝的童年梦的往事,由此引出下文的故事。

②“我”对放风筝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

提示:“我”不爱放风筝,甚至嫌恶。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作为兄长,理应管教好弟弟。

③弟弟对放风筝是怎样的态度,从中看出弟弟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文中的“张着小嘴”、“呆看”、“惊呼”、“高兴得跳跃”说明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便看着别人放风筝,自己还苦心孤诣偷做风筝。弟弟是个天真、活泼、瘦弱、听从长辈的小兄弟形象。 ④“我”是如何虐杀弟弟放风筝的童年梦,弟弟的反应是怎样的? 提示:不许弟弟放风筝。得知弟弟偷偷做风筝时,便愤怒的把风筝折断、踏扁,之后傲然离开。弟弟没有反抗,只是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自认该罚。从中可看出“我”是一个粗暴、专横、严厉的兄长形象。

⑤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开始,作者是不是都在回忆童年往事呢? 提示:不是。从第五自然段起,文章叙述的是作者中年时期回忆起“风筝事件”,内心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深感懊悔。

⑥已是中年的“我”为什么会觉得儿时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其“精神的虐杀”?

提示:“我”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出于儿童的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的成长。而“我”粗暴、蛮横的拆毁了弟弟的风筝,无疑是虐杀了弟弟儿童的天性。,

⑦“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很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结果如何?

方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方法二:“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弟弟已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无从宽恕他。

结果:计划失败,“我“的心无比沉重。

提示:童年时“我”毁了弟弟一只风筝;中年时“我”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我”对弟弟的关爱。待到中年,想请弟弟宽恕自己,但弟弟却已忘却,“我”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无法原谅自己,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时光变了,作者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变了,但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和浓浓的亲情。 ⑧课文最后一段的 “悲哀”为什么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与文中第一段的“悲哀“有什么联系?

提示:现在的“我“作为虐杀者有了觉悟并后悔痛苦,而弟弟精神被虐杀却不自知,所以悲哀。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它无可把握。作者从回忆中回到现实,看着北京严冬里的风筝,心情沉重而悲哀,以此照应开头。

(5)分析“我“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从中体会鲁迅先生自我反省的精神。

提示:①看到北京冬天里的风筝,心感悲哀 → 回忆起故乡春二月的风筝,更觉北京严冬的肃杀 → 童年时,不爱放风筝,嫌恶 → 看弟弟喜爱风筝,觉得此行为可鄙 → 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愤怒 → 折毁弟弟的风筝,傲然 → 中年时,发现自己儿时的行为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心感沉重、自责 → 想弥补,弟弟却全然忘却,心只得沉重、懊悔 → 回到现实,往事已逝,伤害已造成,心情沉重、悲哀。②鲁迅先生从童年往事中能剖析自己的过错,反省自己童年时给弟弟造成的伤害,并想方设法给弟弟做补偿。这是一种知错能改、严于自我反省的可贵精神。

2、第二课时

(1)回顾上节课的课程内容,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给课文分段。

提示:第一部分(1―2段):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段):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折毁弟弟风筝的故事。

第三部分(5―11段):到中年,意识到自己当年给弟弟带来的伤害,心中充满忏悔。

第四部分(12段):看北京的风筝,心情十分沉重悲哀。

(2)通过当年“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而弟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分析文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提示:①从“我”的观点出发。以前“我”会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玩艺,是玩物丧志,是可鄙的。并用兄长的身份阻止弟弟放风筝,粗暴的折毁弟弟做的风筝。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深受封建家长式管理、长幼尊卑秩序影响的思想人,认为弟弟理应听从哥哥的教诲。

②从弟弟的观点出发。弟弟喜欢放风筝,却因为兄长的不许而压抑自己。他也认为偷做风筝是不正当的,对于兄长折毁风筝的行为没有一句抗辩的话。这是被封建礼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不单纯是胆小的缘故。深受虐杀,不仅认为兄长是对的,而且无任何怨恨,更不会感受到兄长中年时对自己的懊悔。从中看到封建宗族制度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以及深受其毒害而全然不知的可悲现象。

(3) 深层次的剖析课文,从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提示:通过回忆“我”与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兄弟间浓浓的亲情,学习作者勇于承认错误、自我反省的精神,更从中探究出封建宗族制度家长式管理、长幼尊卑秩序的劣性。

①从兄弟之情看,当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为弟弟的将来着想。中年后认清自己的过错,心怀忏悔、自责。虽是往事,但作为兄长,也想方设法让弟弟宽恕,兄弟之情贯穿其中。

②从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看,鲁迅先生是心感悲哀、自责的。谈起旧事时的心情:弟弟笑说什么也不记得,显得很轻松;作者却耿耿于怀,心情沉重。对比之下,作者不因为弟弟对往事的忘却而原谅自己的过错,能自我谴责,更加显出作者的失望悔疚。从中也可看出他勇于解剖自己的过失,严于自我反省。

③从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不准游戏,无疑是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思想,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儿童的精神世界不应该受压制。劳逸结合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④从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性看,弟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可见封建思想深入“我”与弟弟的思想中,更折射出旧的伦理道德统治下的整个社会面貌,同时代的人们也承受着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残。当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书籍时,反省了“旧”时自己的过错,显现出作者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控诉。

(4) 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提示: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体现北京萧瑟的冬景。因此“惊异”于北京竟在肃杀的季节放起风筝来。“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对弟弟精神上造成的伤害。

②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提示:肃杀的严冬让“我”忆起故乡,眼前的风筝更引起了对故乡风筝往事的回忆,思绪在脑中荡漾。

③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提示:可鄙,指让人看不起。更显自己对放风筝的嫌恶。

④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提示:“不幸”,表示不愿发生的事发生了。一向认为自己管教弟弟的方式是对的,现在见到书上说的道理,心里变得沉重起来,内心遭受了谴责,所以说是“不幸”。 ⑤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地堕下去了。 提示:“铅块”是凝固的,沉重。作者借此形象地写出了“我”知道做错事后沉重的心情。

⑥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堕着。 提示:文中“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指的是“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想弥补弟弟,以此断了内心的悲伤、懊悔,通过补过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⑦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提示:“生”是指陌生。当年弟弟还是孩子,如今他是长了胡子的中年人,我也老了。大家都改变了许多,已不似儿时那般,自然显得陌生。

⑧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

提示:“这一节”指“我”当初拆毁弟弟的风筝。

⑨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提示:春天的到来应该欣喜,为何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我”想让弟弟的宽恕自己的过错,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且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自己没有发觉。这是一种难以排解的由风筝的引发的悲哀和心痛。悲哀之情再次言表,首尾呼应。 ⑩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提示:躲在严冬里,看不见春日空中的风筝,便不会忆起往事,则会忘却内心的悲哀。但过错已造成,想弥补却不法弥补,甚是悲凉。

(5)小结: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回忆“我”当年粗暴的扼杀弟弟放风筝这一孩童梦的故事。已是中年的“我”在意识到游戏是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的成长。认清到自己的过错,深感愧疚、懊悔,并进行了反思,体现深深地兄弟情义。而透过小“我”的反思,看到了作者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六、板书设计

风筝(鲁迅)

回忆:放风筝 童年往事 当年的态度 中年时期

“我”:不爱 → 折毁的风筝 → 愤怒、傲然 → 沉重、悲哀兄 弟 弟弟:喜爱 → 偷偷做风筝 → 绝望、麻木承受→忘却、无怨情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自我反省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封建教育方式的劣性

七、作业

1、如果你是《风筝》中的弟弟,对于哥哥的行为,你会怎么做?

2、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让同学们回忆小时候放风筝的情景,或者想想自己玩过什么儿时游戏?选一个说给同学听听。

2.初中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篇二

笔者综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以往的教学实践, 以《纸船与风筝》为例, 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纸船与风筝》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运用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与风筝让两个不相识的小动物———小松鼠与小熊成了好朋友。后来, 它们因一点小事产生不愉快, 纸船与风筝又促使他们重归于好。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与课文内容十分契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效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上课前我仔细地研究了教材, 做了充分地预设, 因而收到很好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巧借插图, 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时, 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与阅读期待。本文的一幅插图被印在了语文书的封面上, 使得很多教师忽略了此细节。我在导入时巧妙地利用了编者的这一安排, 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1. 导入。

师 (举起语文书) :小朋友, 你们瞧, 语文书的封面画美吗? (美) 上面的小熊和小松鼠可爱吗? (可爱) 哟, 天上飘扬的风筝和水中漂流的纸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你们想不想去读一读呀? (想)

2. 揭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语文书第92页, 一起走进故事《纸船和风筝》。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提醒“筝”要读轻声。

“故事的插图竟然被印在了语文书封面上, 这肯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这样的教学言简意赅, 简洁、有效, 学生也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巧借插图, 放飞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 想象是多么的重要。本篇课文中的第一幅图上画着一只小纸船在水中漂, 画质清晰, 意境优美, 容易引发无穷的想象。于是,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小松鼠折了一只纸船, 放进小溪里。 (出示画面) 瞧, 就是这一只纸船呢!看着这一只小纸船, 小松鼠会对它说什么呢?

师对着一生问 (情境转换) :小松鼠, 小松鼠, 你会说什么呀?

生1:小纸船, 小纸船, 请你一定要把我的小松果带给小熊噢!

师 (问另一学生) :小松鼠, 你会说什么呀?

生2:小纸船, 小纸船, 请你慢慢漂, 一定要把我的祝福带到呀!

生3:小纸船, 小纸船, 一定要让我与小熊交上朋友噢!

……

师:小纸船带着小松鼠的嘱托出发了, 它会怎么漂呢?

在此教学片断中, 学生的思维是鲜活而独特的, 声音是发自内心而真实的。在可感的画面面前, 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任自己的思维驰骋。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 我想, 这虽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 但主要是图画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这样的课堂, 我认为是有效的、高效的, 是有活力的。

三、巧借插图, 丰厚词涵

张祖庆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 词语教学应该“开掘词语的深度”。利用课本插图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词语内含的丰富意蕴和感情色彩的理解, 实现词语与学生精神领域的对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 使学生更好地体悟文本的情感,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文第三段写到小熊收到小松鼠的礼物乐坏了。如何让学生体会小熊收到礼物的那份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说说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熊?

生读后汇报:很高兴, 很快乐等。 (生说得很笼统)

师:你们收到礼物很快乐会怎么做?

生:我会高兴地跳起来等。 (生说得比较生动)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图, 你看到了一只乐成啥样的小熊?

生1:小熊的手脚在舞动。另一生马上接嘴说:这叫“手舞足蹈”。

师:请你当快乐的小熊读一读这句话。 (生快乐地读)

生2:我看到小熊一蹦三尺高。

生3:我看到小熊的嘴巴笑歪了。 (师:哦, 真是太高兴了呢!)

生4:我看到小熊的眉毛像是要飞出去了。 (师:对,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眉飞色舞”, 请你当小熊读)

生5:我看到小熊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了。 (师:你来当小熊)

师:小熊如此高兴, 课文中有一个词来形容, 是: (生接:乐坏了) ……

低段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要把抽象的词语化成可感的形象, 学生才能很好地领会。本环节的精彩生成正是因为有了可感的画面做铺垫, 才使得“乐坏了”不再是一个冷冰的词语, 而是一种蕴含情感热度的体验。学生的思维活跃, 教师才能如此轻易地化解难点。合理利用课文插图, 真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巧借插图, 引导背诵

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 我对它的解读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低段的学生说话无序, 口头表达能力较弱, 正需要积累这方面的语言模式。因此, 在此处引导学生背诵是必要的。然而, 当堂背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假如借助插图, 为学生架起一座梯子, 则会减缓坡度, 降低难度。我的课堂生成是这样的:

(创设情境) 师看图激情描述:现在, 老师带你们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瞧, 那儿有一座高高的山, 一片茂密的树林, 一条清清的小溪, 溪水缓缓地向前流淌。那儿还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 草地上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小松鼠和小熊的家就建在这儿。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学生自由读第一段课文。师生交流小松鼠和小熊的住处, 看图理解“山顶”“山脚”的意思。

师:这么美的地方, 谁当小导游介绍。

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现在, 谁能不看课文, 指着图画来介绍呢?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师生一起背诵。

在此教学中, 教师激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情境中, 学生不由自主地读起了课文, 在读中理解词语、文意。在学生读通顺、读准的基础上, 接着让学生看图叙说, 最后, 熟练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3.期待:语文教学应当放飞的风筝 篇三

期待,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对象产生的意念的牵引和精神的驱动,它是引发行为主体产生有效行为的积极而活跃的心理动因。期待心理的形成基于其他人、事、物的影响,其重要性在于引发和促动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期待的心理状态下,主体行为的产生是自觉自愿、自然自律、主动积极的,因而也是高效的。对语文教学而言,期待不是教师的专利,它是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多维生发出来的心理动力,是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双向诱发而生成,并寄托在语文资源实体中力求实现的内心希望。

人只有在充满期待的状态中才会有乐趣和热情,才会孕育巨大的潜能。语文教学如果能够营造出符合师生双方需求的期待效应,生成期待的科学内容,建立期待运行的合理机制,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培育出期待的良好心智,将会充溢出教学互动的生气和活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相反,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畸形异化,使生动的语文课程资源风化成“枯枝败叶”、“死灰烂草”,不但对学生健康的语文学习心理的形成造成严重障碍,而且对教师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也极为不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没有注重营造良好的期待效应。期待发生了错位:教师有期待,而学生无期待;教师拥有期待权,而学生失去了期待权。教师的期待由于没有学生的期待与之交相辉映,不但难以成为教学运行的动力,反而常常变异为教学发展的阻力。教和学达不成平等的关系,教左右着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内容的实施、过程的推进,全都取决于教。如果将语文教学的目的仅仅看成是语文知识的传授,那么在教学关系中发挥教的决定性作用,也许可以达成“传授”的目的。但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有更深层次的指向,比如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教师“搬运工”似地去“搬运”语文知识,那是不可能奏效的。教虽然左右着学,但无法保证学的正常运行,“左右”往往变幻成“束缚”、“强制”、“威逼”、“棒喝”,甚至是“扼杀”。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机械、呆板的固定程式,谈不上“双边”活动,更谈不上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良好的期待效应中寻求力量源泉。首先要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运行创设良好的期待氛围,实现期待的正确定位,形成多维期待效应。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发展。从这一角度讲,语文教学中的期待,是在教学互动关系中形成的师生双主体多维辐射的心理趋向: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外向期待和教师对自己内向期待,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外向期待和学生对自己内向期待。在语文教学良性关系中,教师对学生充满美好期待,用热情去催发学生理想幼芽,用智慧去点燃学生期待之火,从而使学生鼓起生命的风帆,在语文海洋中破浪前行。所以,我们要彻底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良好的期待心理状态的运作规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满着期待,以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彩色的期待一旦在语文教学中生成和放飞,教和学之间便填实了沟壑、弥合了缝隙,通过对语文资源的采集、评价、吸收和创新,形成双主体个性化的语文素养,同时成为推动语文教学顺利发展的动力源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再是单方面指向学生的标准和教条,而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契合、情感的交融以及思想、观点的激烈碰撞、相辅相成和创新提升。

二、教师期待的归真

语文课堂教学期待的错位是由教师期待错位直接导致的,使语文教学方向偏了轨,给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埋下了隐患。

教师期待的错位表现为:(1)只存在外向期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对学生的期待,而无对自己的期待。在对自己没有期待的教学氛围里,教师的任务就是一味地将书本知识或既定的经验、社会价值标准“传输”给学生,期望学生按照社会认同的价值标准体系或教师的意愿去完成格式化的发展。教师认定自己的期待是社会价值标准的“模板”,所“传输”给学生的思想、观点、见解、方法等绝对正确。在失去质问和创新的情境下,教师在辛勤的忙碌中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少人在教学奉献中“智慧宝囊”逐渐地干瘪下去,陷入知识和能力日渐萎缩的尴尬局面。(2)单方面逼向学生。在教和学的关系中孕育出来的期待往往只是教师意愿(成人化、程式化、格式化)的表达,他们逼着学生按照既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审视世间万物和人间万象,按照自己的指向循规蹈矩。教师成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宰。(3)期待内容不科学。教师对学生往往生发出灰色的期待:学生要“听话”、“乖顺”,对老师不能有一丁点的“怀疑”和“拂逆”。教师期待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应试能手”,在考试中夺得好成绩。教师的期待蒙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使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牺牲品”。(4)期待无运行策略。教师对学生期待信息的传递方法也极其简单:往往是强行“填塞”和“灌输”,逼迫学生一味的接受和认同。但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师的期待在“复制”给学生的过程中显得苍白无力。

新课程改革急切地呼唤教师期待的归真。教师期待实现归真,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便能顺利地形成,语文教学也就能“旧貌换新颜”。教师期待的归真体现在:(1)内容上:教师要更新观念,生成崭新的期待思想。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武装头脑。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再是维系于考试和分数,而是指向于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地发展语文实践能力,将期待的指归定位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2)形式上:教师要民主开放,形成互动的期待关系。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充满期待,而且要放开束缚,让学生大胆生成美好的自主期待,鼓励学生对文本、老师、社会等产生广泛的学习期待。教师还要对自我充满期待,坚持学习进修,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以保障学生享受优质学习支持服务。

三、学生期待的放飞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期待没有得到关注,失去了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凭着死记硬背的工夫就可以考高分,成为“好学生”。如果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超出了教师的期待,就会遭到斥责和棒喝。比如教师教育学生:“武打、言情类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不太高,所以同学们不宜多读。”而偏偏有些学生读金庸、读琼瑶比读鲁迅、读冰心要痛快淋漓。如果这种状况被老师知晓,学生便会遭殃。在期待难以自主生成的不自由的学习中,学生活蹦乱跳的童心窒息了,美好的心灵之花凋萎了,奇妙的

想象之火闷灭了,闪烁的思维之光消失了。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文本上作者的观点总是无懈可击的;文中的人物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复杂的人物性格被教师按照一定的模式刻削得呆板平整。学生面对的语文世界脱去了多彩的“霓裳羽衣”,优美的情弦喑哑了亮丽的音符。学生没有自己的期待,就等于失去了自我的本性和自主的权利,也就自然而然地丧失了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应当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期待情境,让学生点燃心中期待之火,迸发出语文学习的期待激情,放飞心灵期待的风筝,从而使学生形成主体内部学习动因,养成自主、自觉地学习语文知识、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学会营造学生期待的诱导和催发机缘。

4.小学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请学生说一说,从而引出课题。)

二、照纲学习,合作互助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三、展示交流(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2)放风筝。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3)找风筝。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四、拓展延伸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五、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一写。板书设计

风筝 做 放 找 快活 高兴 伤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第三,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5.三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 篇五

好文的章来源于生活,这样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拉近师生距离的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非常童趣的歌曲导入——歌手苏红的一首动听的《三月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提高了,很好的导入了新课,为课堂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语文新课标要求读书要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基于这点,我把整堂课的重心都放在了朗读上,有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朗读精彩时,我都能给于一个鼓励的微笑,当某个孩子胆小声音微弱时,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看着孩子们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但就朗读而言,我个人认为有不足之处,齐读时忽略了对学生朗读语气的指导,效果欠佳。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是让我不太满意。正因为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在教学“做风筝”环节时,学生准确地找出了描写孩子们快活心情的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接下来的环节学生表现得不够主动,而我也没有把它处理得很好,以至于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抒发,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活。我想当时如果能让学生自主体验,自由发挥,说一说他们心中的憧憬和希望,想一想“幸福鸟”的含义,体会一下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风筝上,这才是重中之重。

6.小学语文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篇六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的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古诗,向往美妙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有的放矢地浸透识字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细读文本,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通过阅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受“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人生真谛。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坏、祝、幸、福”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分同音字“漂”与“飘”的用法。 2、能抓住重点词语“乐坏了”,体会小熊和小松鼠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并积累。

3、擅长与别人进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道理。

1、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识字、写字才能。

2、在自主读文的根底上,体会小熊和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并积累好词好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纸船和风筝。教师板书课题。 2、出示本课词语,进展课前检测。 (1)同桌互相词语读。

(2)当小教师带大家读词语。相机正音:“扎”,借助字典及图片,明白多音字可根据它的意思来选择它的读音。

3、出示长句,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节奏就能将长句读好。

【设计意图:因本课生字词较为简单,上课后,直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大大进步了上课的效率,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灵敏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还积累了有效的识字、辨音的方法,从而大大进步了识字的效率,逐步具备独立识字的才能。】

1、字音读准了、句子也会读了,那我们如今就再读读课文,这次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将课文读的流利又通顺。让我们坐端正,把书拿起来,自己读自己的!

2、又读了一遍课文,你哪里读得有进步或又有哪些新的收获?3、文中的小熊和小松鼠也是一对好朋友呢!(师板画)找找它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学生上黑板贴图。

4、出示文中句子,辨析同音字“漂”和“飘”的不同。并加以运用。

5、在理解词语的根底上再练读两句话,学会读文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板画,不仅增强了课堂的兴趣性,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间隔,从始至终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开展,关注细节,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的特点,进展同音字的辨析。让语文知识变得深化浅出,更加适宜低段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1、师生一起合作读读课文。

2、我想采访一下这只小熊,你收到了一份什么礼物?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再读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结合书中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小熊的表情、动作、试着填一填。小熊收到了纸船,乐得…… (1)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推荐积累关于快乐的四字好词语。

(3)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引读),这就叫——乐坏了(出示词卡)假设你能将四字词语积累下来,那你的语言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会积累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5)“坏”这个字也是我们所要学写的一个生字,指导“坏”字的书写。

(6)指导朗读,感受“乐坏了”。

4、那随风飘扬的风筝礼物中又藏着什么机密呢?请这只小松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收到的礼物,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此时的心情吗?

5、关注三拼音节“抓”,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抓”字,并积累更多的带有提手旁的生字。

6、拓展延伸:联络文中的第二幅插图,试着填一填。 当___时候,小松鼠觉得特别幸福。 当___时候,我觉得特别幸福。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络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深长。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展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才能。】

1、小熊把祝福扎到风筝上,松鼠把快乐折进纸船里,,纸船和风筝给小熊和小松鼠带来了幸福,出示:祝、幸、福。这三个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写的字。

2、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祝、福”。学生在写字纸上自己写一遍。 4、写这个“幸”字你认为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练习。

5、连起来读一读,“祝你幸福!”这是一句话。就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祝福,送个你身边的小伙伴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写字,因此在写字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看教师范写,记住笔顺,接着学生自己临写,真正到达细化写字过程、有效提升写字质量的目的。在写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才能,又进步了写字才能。在互送祝福环节,力图激发学生内心最美妙的情感,共筑一个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1)纯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乐坏了”等词的意思,《纸船和风筝》课堂实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熊、松鼠图片,大纸船实物。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课,让我们把课题清楚、响亮地读一遍。

昨天教师要求大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完成得怎么样?自己再讲一讲。

谁能清楚、简洁、完好地讲一讲?抽生讲故事。

瞧,故事中的小松鼠和小熊他们来了,(图)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师:咳,大家好,认识你们非常快乐,欢迎大家到我们的家去玩。

1、(课件出示小松鼠和小熊美丽的家)我们来看看松鼠和小熊的家,怎么样?(课件变换:小河上漂着无数的纸船)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美丽的小溪里有好多纸船呢!师:猜猜!纸船上会有什么呢?

生:小松果。

师:是吗?

生:草莓。

师:有可能。

生:放着写满祝福的纸条。

师(神秘状):纸船上终究有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怎么全是词语呀?恩,只要大家读好了这些词语,松鼠会给你们惊喜! 抓住松果草莓

祝愿幸福乐坏了

吵架难受飘荡漂流

师:谁来读一、二排?

生:(第一、二排)… …

师:你的表现太棒了,小学二年级语文《纸船和风筝》课堂实录》。看!松鼠真的送你一只大大的纸船!读一读。生读:祝你幸福!

(一、二排一起读一遍)

师:生活中,什么事会让你快乐,会让你乐坏了?生:… …

师:那就再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乐坏了”表现出来! 生:第三排… …

师:声音真响亮,松鼠也送你一只大大的纸船!祝你快乐!你们想要吗?那好,我们一起来正确、响亮地读第三排。

真棒!松鼠把纸船和风筝送给你们。(课件出示纸船、风筝)过渡:这只风筝怎么样?… …就是这只风筝,这只纸船,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自己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

(一)感受成为朋友的快乐:(精读2、3、4、5自然段)师:如今我来采访一下松鼠,你是怎样成为小熊的朋友的?生:… …

生:… …

生:… …

师:小熊,你收到礼物了吗?

一只纸船、一个松果、一句祝福,就值得你那么快乐吗?生:我得到了别人的祝福,所以我乐坏了。 生:有人在关心我,所以我乐坏了。 师评:多么真诚呀!

被人关心是一种幸福。

读一读,体会小熊的快乐。

师:松鼠呢,你收到礼物了吗?

生:… …

师:读一读,体会松鼠的快乐。

师:谁和我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范读,师生对读3、5段——分组对读。)

让我们把祝福再次送给朋友,让我们热情地说——;让我们真诚地说——;让我们大声地说——。(读问候语)多么真诚祝福啊!松鼠和小熊当然乐坏了。

(2)二段:(课件)快看,这就是小熊收到的纸船,它是怎么来到小熊身边的?拿出手来演示演示。(你为什么这样演示呢?)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四段:瞧,美丽的风筝又是怎么来到松鼠身边的呢?(二)理解词语“漂呀漂”和“飘呀飘”。

(出示课件)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生:第一个“飘呀飘”右边有一个风字,所以是在空中有风才能飘;第二个“漂呀漂”是三点水,所以是在水中漂。

会用这两个词语吗?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在天空中飘呀飘?第二个呢?

在天空中飘呀飘;(树叶)在天空中()飘呀飘。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习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方法

3、摆字卡读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到达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

第二课时

1、开火车读词语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松果

草莓纸条幸福快乐漂流飘荡

2、选择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3、指名读读课文。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提醒写好字注意什么?

抓:关键是“爪”的书写-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二笔竖要直。右边不要写成“瓜”。

祝、福:示字旁的书写-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3、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4、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5、展示,评议。

1、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并互相得到了对方的祝福,使他们拥有了幸福!今天,教师发现同学们不仅上课听讲认真,积极发言,而且书写也很漂亮,教师也想把祝福送给你们,祝你们越来越优秀。同学们你想把祝福送给谁,想对他说些什么?把你的祝福写在祝福卡上吧。(播放《友谊天长地久》)2、出示句式:我想把祝福送给,祝他(她)。 我想问一下,你收到了他的祝福后,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了朋友的祝福,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妙,更加幸福。课下,把你的祝福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1、写生字词。

7.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篇七

一、学习好初中语文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例如一些语法和词性, 这些内容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业, 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例如, 语文中的语法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就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语文和英语的语法在一些方面有区别, 但是在一些方面却有着很大的相似度。一些词性的修饰和位置, 在中英文中都是通用的。而在英语教学中, 这部分内容也是建立在语文语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不好初中语文, 在学习英语语法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名词的修饰, 修饰名词可以用形容词, 这在英语中同样也是适用的, 只不过是位置的变换而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这部分内容只是作为一个结论来进行讲解的, 而并不会对这些语法和词性进行最根本的讲解。而语文则不同, 语法和词性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 我们不能够忽视。从另一个方面讲, 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对其他学科的理解, 例如历史和政治等。

但是目前, 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学生对学习语文无从下手, 学习与不学习成绩不变等现象非常普遍。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并不能像某些学科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归其原因, 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才是解决学习语文的根本方式。我们如果还采取灌溉的方式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教学, 是不能够取得总体的提高和好的成绩的。所以, 针对此我们必须要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来让这个学龄的学生去适应。[5,6]

二、兴趣教学的重要性

兴趣教学是最近非常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尤其是对于语文和政治等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因为这些学科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些需要背诵的内容, 而内容的连续性差是学生对其没兴趣的缘故。对于语文而言, 如何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是一个让教师头疼的问题。近些年, 一些教师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来一些兴趣教学。例如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工具, 多媒体作为新教学工具的代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 因为多媒体以很小的消耗, 为学生提供了与各种教材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师生交换位置学习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兴趣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次要的学习角色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改变了自己的位置, 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中, 去感受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所感兴趣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让教师真正体会到学生需要的是什么, 然后可以给教师的未来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教师根据学生对一个知识的反应, 来判断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讲, 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各种表情, 他们更清楚各种表情所代表的意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我约束,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教师教学的辛苦和良苦用心。这种师生交换方式的教学, 让师生都站在了对方的角度, 看到了彼此的不易, 进而对彼此产生一种亲切感, 拉近彼此的距离。事实证明,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很多学生开始理解教师的苦心,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他们开始主动去找教师聊天, 让教师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变化, 从而帮助教学建立更好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交换方式, 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心情, 更加增加了他们教学的信心。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网络, 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更加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兴趣教学模式是适用于很多学科的教学工作, 如果一个学生对一门学科没有兴趣, 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够提高这门学科的成绩的。如果厌学的情绪持续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热情, 如果他们讨厌学习语文, 那么除语文课外的其他科目也必然不会让学生的心情变得轻松。所以针对此, 我们必须提倡兴趣教学, 让学生对每一门学科都真正产生兴趣, 真正喜欢上学习, 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和综合能力。

摘要:兴趣是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热情追求的心态, 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 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在这方面取得好的成就。一旦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产生了兴趣, 他的动力就会十足, 同时也必然会取得好的成就。对于初中语文而言, 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同时把语文学习当成一件有兴趣的事物来完成, 这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方法。什么教学模式是最好的, 我们的评价方式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实力, 所以兴趣教学才能够得到普及。初中语文兴趣教学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教学方式, 希望这种模式会为学生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兴趣,初中语文,学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 1928, (Z1) .

[2]刘大为.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32) .

[3]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3) .

[4]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 2008, (08) .

[5]高索梅.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浅谈[J].神州, 2012, (11) .

8.初中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一、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之后,其就会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会主动去寻找不懂的问题并在同老师的互动或者同学之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会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形成自我的知识框架和结构,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填充,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迁移到其它科目的学习当中。

二、制定特色化教学方案,是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前提条件

教学方案能够反映出教师对课程所做出的前期准备,在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方面发挥出决定性与关键性的影响作用,而且如何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设计整个课堂全过程是制定特色化教学方案的重中之重,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务必要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地考虑到目前学生实际的学习基础、学生学习的实际接受能力、教学物资资源等方面。例如,教师应当慎重地决定教学过程哪几环节应当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者哪几环节应当让学生上台展示,又或者哪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增添比赛项目等,唯有事前认真地考虑教学项目的各个方面,方能更为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的一点是,务必要为教学方案配置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第一,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潜能、促进教学项目落实的问题,为进一步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可行性;第二,对于每一教学方案而言,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均会存在,为此教师务必要针对每一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步骤,科学合理地做出应急措施。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特色化的教学方案,能够更有效、快速地了解、掌握初中语文知识,能够更深入地发掘自身潜在能力,为建设高效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结合学生兴趣爱好,是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关键环节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维持学习的动力,换而言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热情直接取决于他们对学习项目的感兴趣程度,为此当代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高度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上与课外的时间来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教学方案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行之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而且学生的热情一旦被調动起来,他们就会对未知的语文知识领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他们会更愿意参与整个教学项目的各个环节,从而让他们自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更多、了解更多。例如初中語文教师了解到当代初中生比较偏爱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因此在讲解《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展示不同形式、不同状态的云,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谈论每种云所对应的天气是什么,而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答案来有效地引出正文,让学生带着疑问与答案来学习课文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课程的参与度,增强了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融入新型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动力要素

对于初中语文课程而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语文知识结构、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凋动学生积极性性、增强语文教学效果,使广大初中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其为完善当代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途径。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项目期间,务必要依据当前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坚持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科学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情景式教学方法、课堂合作小组教学方法、课外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方法等。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落实教学工作时,应当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并借助特色化的教学技巧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队伍当中,让学生完成在学习中了解、在了解中掌握、在掌握中应用的教学目标。除此以外,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地落实初中语文课外实践项目,充分运用学校内部所能够使用的教学资源材料,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认识,加强学生实际的语文应用技能,从而为建设高效、良好的初中语文课堂提供丰富的落实渠道。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可以邀请几位同学进行故事演绎,让学生通过模仿主人公的言语、神态、动作来深入地剖析皇帝穿“新装”的背后意义与情感变化,而且通过主动演绎皇帝新装的故事,学生能够有效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其在根本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总而言之,打造高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最高目标是进一步地完善语文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因此当代初中语文教师除了从教学方案、学生兴趣、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着手外,还应当从其余领域进行课程探索,比如自身专业素质、教学工具、教学理念等,从而为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提供落实条件。

9.初中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篇九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难点: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折过纸船,做过风筝吗?想知道纸船和风筝会引发怎样的故事吗?

二、自读自悟,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自读课文1―6自然段思考: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的?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1. (1).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后课文里用什么词形容他们的心情的?

(2).你能用“乐坏了”造个句子吗?你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让你“乐坏了”的事吗?

(3.)你能带着这种“乐坏了”的心情读一读课文吗?

在生活中同学们可能都有和好朋友吵架的时候,那么你是怎样处理的呢?松鼠和小熊也不例外,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因为他们吵了一架,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在也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2.学习7――11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可以小组学习,可以自己学习,弄明白已下两个问题。

(1.)吵架后,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2.)他们分别是怎样做的?

(3.)学习完后,汇报交流:

四、自主学习延伸

10.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 篇十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了“我”和哥哥到体育馆放风筝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将“我”和哥哥拿着风筝来到体育馆。第二自然段讲到体育馆放风筝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越来越多,非常美丽。插图描述了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学生反思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的学生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于是我提前一节课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学生显得有极大的兴趣。

教学过程反思

11.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教学设计

古诗词是我们珍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彰显,是民族内涵的展现。古诗词不仅具备优美的语言文字,铿锵有力的气势,平仄有秩的韵脚,还充盈着古人丰富的想象力,真挚的感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因此,教师务必让学生们体会到古诗词的趣味,走进古典文学世界,提升他们的诗词素养,学习古代圣贤的大智慧。

一、趣味介绍,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可谓人尽皆知,但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的兴趣就显得十分困难,教师不妨努力抓住课前几分钟,做一个精致的导入,来吸引学生们注意,達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趣味介绍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课堂表现积极性,还能够促使他们产生探索古典文学的欲望,由于对古人生活模式,生活情境的好奇,产生努力学习古代作品的动力,同时,教师节省了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好地确立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必要保障,也是对“学无止境”的良好诠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课前几分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比如,可以根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设计语文古诗词游戏竞猜活动,最简单的,由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念出本节课所学诗词的现代汉语翻译,其他学生们抢答对应的是课文中的那一句文言。比如《醉翁亭记》中描写酿泉的“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是酿泉”就是诗词中“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地督促学生课前认真进行好预习工作,二来可以带领学生们品味诗词中的感情发现其中的美好;教师也可以根据诗词的场景,结合古典音乐与Flash动画制作一份精美的PPT文件,吸引学生们一起探索这篇文言诗词。

二、趣味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们在座位上也一定会昏昏欲睡,课堂纪律难以维持,更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应该充分地走进学生,发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具有的行为特点,思想变化,根据这些信息做好教学规划的调整,以便因材施教。设立仿古的现代化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们自导自演一出根据古诗词改编的话剧,就能够带领学生们走近诗词,品味诗词,了解作者和诗词中描述任务的内心独白与他们的人物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风气等。另外,诗词中大量的艺术修辞手法也是带领学生们找乐趣的重点,不容忽视,大量的拟人、排比、比喻、夸张、以动衬静、欲扬先抑、借物抒情、借古咏今等修辞更好地渲染了氛围,表达了感情。比如,《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学生们就可以编排话剧,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记忆,发现其中蕴含的古代圣贤的兵法、智慧:“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充分体现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这也是古人的心理战术。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要等齐人三鼓之后在开战,就是想挫一挫敌人的锐气,自己一鼓,战士们气宇轩昂,轻松获胜;学生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一定要登上车子望一望敌人的队伍,再乘胜追赶,是因为大国家往往都计谋颇多,心怀叵测,只有看到他们的队伍散乱,士兵溃不成军才能断定他们没有设下埋伏,才能够乘胜追击,这就是古代圣贤的大智慧,现在还有运用,也是“一鼓作气”的由来;还有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利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黄河之水的由来,“奔流”二字形象地描述了黄河水一去不返的景象,大气磅礴,气势汹涌。

三、趣味背诵,体会诗词感情

经过充满趣味的引入,轻松愉快地学习,就要进入朗读背诵,夯实基础的环节了。文章中许多的重点词句需要记忆,并且文章的思想内容需要深入体会,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古代的社会发展情况。既然背诵诗词这般重要,提高背诵效果是教师所迫不及待的,趣味背诵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背诵效率,所以这些趣味背诵的方法与技巧值得教师们关注与探索。教师依然可以采用学生们竞争的方式增加趣味性,比如诗词九宫格。同时,教师们应该注意学以致用的问题,只有当学生们真正用得上,才会产生学习的需求,认识到诗词重要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就是最简单的方式。学好诗词,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深刻的认识,高度的社会洞察力,文章才能有文化底蕴。趣味背诵有了用武之地,同学们才会知之、乐之、好之!比如,教师们课堂上预留出背诵与检测时间,学习完成后,大家集体背诵,采用竞争方式到讲台上展示,并配合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大家参与。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全文以“行”字为主线,主要讲的是诗人踱步从孤山寺到白沙堤,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风光美景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早春燕子飞回来了,搭窝筑巢,莺争抢着向阳的树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边走边领略自然风光,花朵渐渐丰盈,五颜六色,生机盎然,小草探出头来,身姿不高,只能没过马蹄,趣味的背诵过程中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欣赏,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总而言之,每一首入围初中语文课本的经典诗词,都是古代圣贤感情饱满,体现社会风气与环境的代表性佳作,所以以趣入境品诗意,带领初中学生们欣赏古典作品,是语文教师们不可推辞的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模式,提高创新意识,体会古典作品的美与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丽明.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2):122-123.

[2]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教育版),2015,(21):110-111.

12.初中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学词语———横看成岭侧成峰

课件出示词语:

嫩绿慈祥天穹

舒展忠厚蜈蚣

金黄拐杖翱翔

连翘花眯起来

翩翩起舞

师:除了横着读, 还可以怎么读?

生:竖着读。

师:当你们竖着读时, 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竖排的词语跟春天的景色有关, 第二竖排的词语跟刘老师有关, 第三竖排的词语跟放风筝有关。

师:是啊, 换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谁能从每一竖排的词语中读出自己的情感来?

生:从第一竖排中, 我能读出作者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生:从第二竖排中, 我能读出同学们对刘老师的喜爱之情。

生:从第三竖排中, 我能读出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赏析:词语的教学往往枯燥无味, 教师找不到感觉, 学生提不起兴趣。周华东老师却能对词语教学进行再创造。“还可以怎么读?”一石激起千层浪。看似只是换了个阅读词语的方式, 其间却意蕴无穷。横着读, 学生把词语学会了。竖着读, 学生发现了词语与词语之间隐藏着的关系, 词语立刻增加了温度, 富有了感情色彩, 学生也读出了味, 读出了情。这些词语浓缩了课文的精华, 借助它们, 学生能感知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经意间悄然滋生。

二、赏景物———一花一叶总关情

第一次赏景:

师:春天来的时候, 你发现大地上有什么变化?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呢?

(生读第2自然段)

生:课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春天写“活”了。

师:哪些词语把春天写“活”了呢?

生:“尽情摇摆”“舒展”“吹奏”等词语把春天写“活”了。

师:是啊, 我们再来读一读, 就能感受到春的气息, 春的激情, 春的美好。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自然段)

赏析: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了春天的美景。周老师分两个时段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景物。这是第一次赏景, 他首先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勾起春天景物的感官印象, 紧接着学习书中的春景描写。学生在对比中提升了认知, 体会到拟人手法的妙处, 学到了写景的方法。他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之中。

第二次赏景:

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 周老师引领学生重温第2自然段:

师:当我们重温第2自然段的时候, 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再次读课文第2自然段)

生:从这些景物中, 我仿佛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

师: (惊讶地) 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柳枝就像刘老师的身影。

生:“生命之歌”仿佛是对刘老师坚强、乐观精神的赞歌。

生:“生命之歌”仿佛是刘老师为学生吹奏的奋进之歌。

赏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初次解读停留在景的层面, 再次品读上升到情的高度。在了解了刘老师之后, 从“景语”中读出“情语”已非难事。情有所倚, 情有所栖, 情真意切。再次朗读, 学生吸收的又何止是语言?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已融入了学生的血液。

三、会文意———提领而顿百毛顺

师:请大家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 找出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生读:“但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个个问号。这一个个问号是什么呢?

生:同学们为什么笑呢?

生:同学们在笑过之后, 为什么“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

生:同学们为什么会更加尊敬刘老师呢?

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 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生:我觉得刘老师是一个风趣、乐观的人。他的腿残疾了, 还讲女娲造人的故事逗学生。同学们都是被刘老师的故事逗笑的。

生:刘老师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 站立、行走都很困难。所以, 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生:刘老师的腿有残疾, 但他没有难受, 没有悲观, 还笑着给同学们讲传说。因此, 同学们越发尊敬刘老师了。

赏析:北方卖皮袄的店家有句顺口溜, 叫做“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较长,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呢?周华东老师紧紧抓住作者写自己心里感受的“但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对刘老师的尊敬”这个“领”, 但学生对其中的“心里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和“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难以理解和体会。对此, 周老师先让学生质疑问难, 然后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潜心会文, 反复揣摩文本背后的情感。学生便对刘老师有更深的了解, 也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

四、品细节———咬文嚼字味无穷

(课件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

师:刘老师的“一转”跟我们平时的“一转”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平时转身非常轻松, 非常容易, 而刘老师的“一转”很吃力。

师:是啊, 读出这“吃力的一转”。 (生读这句话)

师:刘老师是“急速地一转”, 而不是“慢慢地一转”。“急速地一转”和“慢慢地一转”谁更吃力?

生:肯定是“急速地一转”更吃力。

师:明明是“急速地一转”更吃力, 他为何还选择“急速地一转”?

生:因为刘老师失去了左腿, 慢慢地转需要的时间长, 而“急速地一转”可以节省时间。

师:所以, “他每转一次, 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请你读出这“急速地一转”。 (一生读)

师:这样不停地转来转去, 刘老师一定———

生:非常费力。

师:这样不停地转来转去, 刘老师一定———

生:会很累。

师:此时, 已是年过半百的刘老师, 每堂课都要这样转来转去, 同学们怎么忍心呢?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赏析:高尔基曾说:“没有细节, 文章就像枯藤。”我觉得没有对细节的巧妙处理, 课堂就没有活力, 更没有魅力。周老师在课堂上紧紧抓住一个“转”字, 先把正常人的“转”与刘老师失去左腿的“转”进行比较, 学生便会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和痛苦。再把“急速地一转”和“慢慢地一转”进行比较, “慢慢地转”也许会轻松些, 但刘老师为何选择“急速地一转”?只因他抓紧时间为学生讲课。通过咀嚼文字, 学生感受到了刘老师对工作的敬业, 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刘老师的敬爱之情。

上一篇:XX年银行一线员工工作总结下一篇:老年人家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