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工程的意义和内涵(共10篇)
1.品质工程的意义和内涵 篇一
“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实质上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是历史的呼唤,是现实的诉求,是未来的向往。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民族梦,并付诸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回应历史,提出中国梦,可以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
进一步激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从1840年到2050年,200多年的时间路途遥远;建国100年的奋斗同样艰辛而漫长。但新中国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已经看到实现中国梦曙光在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中国梦将唤起人们美好的憧憬,激发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民族的梦与个人的梦不仅相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且路径相同。唯有以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
进一步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梦与追求相通,与理想相伴。梦是人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向。因而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梦。尽管发展的道路会有不同,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梦,是世界的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树立了典范。中国梦一经提出,以及相应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一系列大众话语表述,立刻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热烈回应。
通过“中国梦”的学习和心得体会,本人认为“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是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中国梦”提出最根本的目的是督促每一个社会个体,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将每一个人的力量汇聚成建设强盛中国的巨大洪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车轮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品质工程的意义和内涵 篇二
在我国的历史早期, 权威维系着人类内在的自由及精神上的秩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更新着人类的文化。随着现代性的信仰危机的出现, 曾经确定无疑的传统师道权威逐渐变得凝固, 甚至不断受到挑战和抛弃, 它不再能生存于人们对师道的信仰之中。然而不可更改的事实是, 人仍然需要一个可以起到引导作用的根本权威。对此现象, 我国传统文化给出的定义更为明确: 师道的权威必须经历理性的判定、动态的整合及流动的发展才能使人信服, 才能在历史的变迁中始终作为人所依赖的精神源泉。
二、教师权威的内涵
西方社会学家克利弗顿和罗伯特依据韦伯的权威理论, 从归因层次对教师权威进行了分析, 认为教师权威的形成其影响因子为[1] : 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师权威制度不谋而合。我国古代对传统教师权威的定义为: 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其社会文化价值赋予了传统师道的威严; 是形而上的法定权威, 包括当时的社会制度及社会法规赋予教师的绝对权威。这是融入中国人骨血中的传统, 虽有不足却立命千年。传统文化中对知识传播者的尊敬源于知识权威的固有地位, 教师的知识权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感悟、经历等构成, 这是教师权威的形成依据。正如孔子所言[2] : “吾之宏愿, 诚欲统一学术, 统一政治, 不料为独夫民贼作百世之傀儡, 惜哉!”儒家强调以感召权威而育学生, 这其中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的同情心等。由此可见,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教师权威的形成在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体修养, 在客观性因素中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传统的沿袭, 从需要层面也取决于教师的学术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脱俗的人格感召力及崇高的精神力量3。
三、教师权威的意义
1 权威引导的确认
传统文化将教育概括为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活动。教育的内涵则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权威, 担负起引导学生使之获得完整人格及精神能力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是通过实现保存以往历史文化发展的全部精华的生成过程, 来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生成。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的虔敬向道之心, 否则只是一种劝学的方式。如果缺乏对知识价值和真理的憧憬, 人之为人的存在就将失去意义。而对教师权威的敬畏则是源于个体对善的向往和追求。个体的发展自发地接受和适应传统价值, 这种自然的融合虽然可以使个体达到高层面的文化化和社会化, 但是, 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却处于低级状态, 因为无法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 不了解其精神意义, 所以让人处于虚无的精神之中。
2 权威引导的意义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权威之中, 否则只会陷于对社会规则的屈从和更深的虚无之中。面对这样的态势, 我们只有选择性接受某种权威的引导。因为除此之外, 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普世性的、可以让人在文化层面理解一切发展定律的立场, 对传统文化中师道的漠视、教师权威的漠视, 只能使人在文化的变革中陷入盲目无知的虚无之中。对传统文化下教师权威的选择, 并不是通过一些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而是依据自我在实际生活中对教师权威意识的形成和融合, 加之解读。以此唤醒被遮蔽在文化洪流中的权威, 做出主观的选择。
最后, 在对传统文化中教师权威的选择下, 我们永远不要迷茫的是, 教师权威是真实的而并非绝对的, 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应有自己对文化的解读, 而不是盲目寻求在权威中得到指引。
参考文献
[1] 金生鈜.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 冯友兰.新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3.农业展望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篇三
农业展望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展望大会和农业展望报告,农业展望大会一般每年召开1次,同时发布未来10年农业展望报告。农业展望报告一般以农产品为对象,包括谷物、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蔬菜、水果等,对展望期内各品种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等信息进行预测。
农业展望的技术工作环节包括情景设定、基线预测、协同会商和报告发布四个方面。其中,情景设定是综合考虑展望期内与农产品供需相关的经济增长、人口增减、科技创新、政策导向、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开展研判、选择并进行经济学假设;基线预测是在情景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特定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农产品供需平衡表,预测未来10年农业基本走势;协同会商是针对基线预测结果,召集有关各方进行讨论,视情况进行再预测、再会商,直至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报告发布是指每年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发布农业展望结果,展望报告在发布之前实行严格保密制度。
形成农业展望报告是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过程,一般要具有多年的前期工作积累,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信息采集、分析体系,具有强大的模型系统支撑,并经过领域专家多次会商后。农业展望报告兼有官方性与学术性,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例如,OECD-FAO建立了强大的农产品分品种展望团队,构建了以Aglink-Cosimo模型为核心的展望系统,其展望报告一般需要专门团队用1年的时间来完成,并经过多轮讨论和会商,同时征求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专家的意见,最终在年度世界农业展望大会上发布。农业展望报告中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详细列出了展望期内逐年农产品分品种的生产、消费、价格、贸易与库存数据,可以有效引导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农产品国际贸易。
特别是随着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纷纷通过农业展望报告向世界发声,积极争夺世界农产品贸易主动权。美国早在1923年就举办了首届农业展望大会,1997年以后更加规范,每年2月份召开,目前已召开92届。OECD与FAO在各自开展农业展望研究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每年6月份联合召开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目前已召开10届。澳大利亚自1971年以来,已召开45届农业展望大会。墨西哥于2014年5月在墨西哥城召开了第一届农业展望大会。开展农业展望活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4.中国梦的由来、意义和内涵 篇四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树荫
一、中国梦的由来
第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推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这是中国人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国梦之历史源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丰厚资源。
第二,中国人的追梦源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梦是对列强侵华、落后挨打的抗争。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历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始终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无法实现的梦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实现中国梦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中国梦的意义
第一,中国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四个现代化,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练浓缩,有利于聚焦目标、明确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对面临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需要梦想激励、理想引领。中国梦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容易赢得老百姓的赞同,有利于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第三,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用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更能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在实现进程中需要制定长远目标、中期计划、当下任务,把最高纲领和行动方案结合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现阶段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社会梦想和人民大众梦想的统一,要把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同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结合起来。中国强大、中华民族振兴是中国人民梦想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人民梦想实现的那天,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
5.我对中国梦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篇五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中国梦”的概念,他说:“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详尽阐明了中国梦,并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是承继历史重任,复兴中华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他不仅富有丰厚的历史印记,更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
一、聚沙成塔,中国梦是汇集你我,凝聚万家的富民梦。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党执政力量之源,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解放战场上一排排艰难行进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小岗村果决有力的手印,标注下人民改革的精神。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群众的无限热情,我党才能在发展中国的奋斗过程中,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由一个个具体、细微的小家梦汇聚而成。执政6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共产党员执政为民的理念,力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就是要实现人民福利最大化、幸福最大化,就是要让人民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出门能看碧水蓝天,生病住院有人承担,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个人梦要寓于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唯有这样,个人梦才能成真,中国梦也才能更加丰满、充盈。
二、兴邦务实,中国梦是经济发展、文化复兴的强国梦。
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梦想的花开、结果,也必然离不开现实的滋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梦需要我们不断夯实物质和文化基础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依靠经济和文化实力的提升来彰显。
上世纪,战乱频仍、经济萧条,人民生活食不果腹。新中国成立给人民带来了希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百姓尝到了甜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国家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使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相继成真。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生机勃勃,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民族的复兴梦有了坚实的现实土壤。
回顾历史,中国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审视现实,中国掌握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武器,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借鉴成熟,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并指导着中国奋发向上。
中国梦,是一个经济强国的宏愿,更是一个文化领跑的目标,我们唯有一心一意搞建设,全神贯注抓文化,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优秀文化。国家富强了,文化传承并弘扬了,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三、同源共流,中国梦是民族齐聚、同胞携手的统一梦。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梦想在飞翔,当一种梦想能够将全民族的期盼和渴求凝聚起来的时候,这个梦想便有了使整个民族都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附的强大号召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各民族和睦相处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党多年来一直致力完成的伟大事业。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格局,结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奋斗史。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全国人民解放了新疆和西藏,实现了两地人民的政治平等,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助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开创了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和谐共进的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着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先后收回香港和澳门,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角度,积极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包括各族人民及两岸同胞在内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软实力,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也好,科技实力也好,国防实力也好,如果没有民族凝聚力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也实现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就是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之梦,就是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团结之梦。虽然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和平发展、共进共荣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统则强,分则乱”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唇亡齿寒”,两岸人民的命运系于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福祉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国家统一、各民族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四、互利共赢,中国梦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和平梦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讲究“讲信修睦、善待他人”,七下西洋和丝绸之路便是最好例证。数千年的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和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的外敌入侵和内患不断,给予这个民族刻骨铭心的悲痛记忆,饱尝侵略之苦和连年战乱的中国人民厌恶动荡。迈上复兴之路的目的就是要稳定,要世界和平。
当今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合作才能谋取共同的发展。“中国梦”不是“帝国梦”,不是“一国梦”,不是“排他梦”,更不是“霸权梦”。它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世界各族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从加入WTO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中国扎根,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以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符合全世界绝大多数爱好和平、崇尚和平人民的利益,中国人民谋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也必将为全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增添强大动力。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力量,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它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6.品质工程的意义和内涵 篇六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要开展好这一活动,必须准确把握为民务实清廉的内涵和意义。
把握为民务实清廉的核心内涵
为民务实清廉的字面意思就是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为民,才能体现党的政治本色;务实,才能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清廉,才能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取信于民、赢得民心。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凸显了党一贯坚持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为民,直接回答了“为了谁”的核心问题,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这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在今天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尤其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态度,恪守“为民”的根本宗旨,这是一种境界、一份责任,也是一项任务。
务实,就是要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坚持讲实话、做实事、重实效,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作
风的紧迫需要。坚持务实,就是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的问题,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体察民情、体会民意、体验民生,始终筑牢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务实,就要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拒假、拒浮、拒空、拒惰、拒拖,多在“具体”和“深入”上动脑筋、下功夫,切实办好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坚持务实,就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正之风,就要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一党员干部的衡量标准,坚持真干、实干。
清廉,就是反对腐败,反对党员干部谋私利、徇私情,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更是在新的形势与考验面前党要解决的严峻课题。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坚持以廉为重、正派做人、坦荡做官,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抛弃个人私心杂念,淡化个人荣辱得失,始终把清正廉洁作为从政的第一生命来维护。面对党的反腐倡廉号召闻风而动、雷厉风行,面对党的廉政建设各项法规制度令行禁止、不折不扣,应当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觉悟和行为准则。
明确为民务实清廉的重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长期执政的考验,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
为,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取得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成就,这与我们党90多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牢牢把握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密不可分。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是新的历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而“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与“为民务实清廉”和群众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党不能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不能紧紧依靠群众,就经受不住“四个考验”,抵制不住“四个危险”。因此,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出发,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全党更好地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担负着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必须真抓实干、顽强拼搏,必须
增强使命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这就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工作的始终,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带领人民群众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7.品质工程的意义和内涵 篇七
关键词:群众路线,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 我们要站在讲政治和讲大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独创。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一方面, 它反映了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即“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 它是我们党的领导和工作的方法, 即“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经过28年的革命、29年的建设、30多年的改革开放,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观点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这一整套的群众观点主要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等等。其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和灵魂。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
1.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选择。
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 是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战略总布局的核心内容。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保持与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早在1945年, 毛泽东就提出, 要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就要有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2012年11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近年来, 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 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只有走群众路线, 主动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才能切实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只有大胆发动群众与消极腐败作斗争, 把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才能有效防止以权谋私等问题的产生, 保持党的生命力, 才能真正坚持与发展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2. 坚持群众路线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
全心全意为人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党必须牢记,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其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密切联系群众都是我们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集中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 是党执政的力量所在。得民心者得天下。93年前,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和支持下, 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党的历史使命伟大而艰巨, 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躲不开、绕不过”。破解发展难题, 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国梦”, 目的都是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 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成败得失的标准。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 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 我们党才能永久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 进行群众路线教育是新时期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当务之急。
为民执政是共产党人执政观的集中体现。今天, 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变化, 要求我们党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同时必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 就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同样, 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就不可能做到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中国共产党只有自觉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中国共产党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1. 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态度。
贯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天大地大, 人民最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深刻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是因为党始终能够同人民群众站在同一立场上, 倾听群众呼声, 重视群众需要。从我们党最早提出“为群众服务”, 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再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为民务实清廉”, 党的群众观念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为进一步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指明了前进方向。
2. 求真务实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 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我们不仅要高度认识全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 更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加强知识学习, 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和加强党性锻炼, 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 眼睛向下、求教群众、问计于民。践行群众路线, 以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围绕“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这一理念, 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坚持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 使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要求真务实贴心服务, 党员干部要树立“没有落后的群众, 只有落后的工作”的观念, 树立干部与群众平等的思想, 突出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的基础地位, 与时俱进地树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的群众工作理念。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尊重群众、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善待群众, 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 从而换取广大群众对工作的理解与拥护。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政的政党, 全党、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在执政的过程中坚决做到为民执政, 不打折扣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绩为民所树, 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
3.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新形势下, 我们要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较多, 有些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尤其是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分配、就业、就医、养老、住房、教育等民生问题,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期待较多。现在, 我们回应人民群众的希望和期盼, 要尊重群众的政治权利, 缩小贫富差距, 着力改善民生, 维护社会公平;要努力从政策和制度上实现权利、机会和规则公平,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 力求合法、合理、合情地解决问题。要真正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了解真实情况, 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对策。工作内容上要与群众的现实需求相结合, 工作形式上要与群众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持之以恒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及时公正地化解基层的各种利益矛盾,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传家宝。9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 我党的跟基在群众, 我党的血脉在群众, 我党的力量在群众。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依靠群众, 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光明日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的坚强保证—深刻认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2013年06月24日.
[3]蔡志强: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8) .
[4]郑凯旋.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反思[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5]高祖林.群众路线的意义、问题与时代主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3 (6) .
[6]孔国保.新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思考[J].理论探索, 2010 (1) .
[7]陈大士.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 (6) .
8.品质工程的意义和内涵 篇八
关键词 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 手段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
国家宏观调控是国家政府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及时纠正错误。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及现实意义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
(一)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包含经济政策;价格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扶贫政策。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杠杆进行的调控都属于经济手段,还有经济计划、产品购销、产业政策、开发式扶贫政策等。
作用: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制定和运用经济法,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经济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三)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对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特征,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四)道德手段
道德规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来维系的人们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运用道德手段干预和调节经济行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通过教育、舆论、文艺等多种手段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形成多数人形成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来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调节着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心理平衡,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
三、国家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容易过热,动力来自过度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及其手段的投资依赖即所谓“投资饥饿症”,导致通货膨胀,结构劣化。主要对策是压缩投资,带来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社会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家具体的职能决定了国家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经济运行存在矛盾
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和生产力都构成影响,增幅偏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仍较明显。不真正解决结构、体制问题,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就随时可能出现,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不能为使国民经济真正转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轨道。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家。单单靠市场的自发调控是不行的,市场调控有许多弱点和缺陷。
(二)宏观调控存在突出问题
宏观调控当前仍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主要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以及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
在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措施,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对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当前的宏观调控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及现实意义
针对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抑制过度投资、稳定市场价格、减少流动性过剩、降低顺差增幅;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宏观调控是国家从宏观经济角度,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和引导。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都是政府重要的职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邱晓华.中国经济新思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破解中国宏观调控大局. 2007-08-01.
9.品质工程的意义和内涵 篇九
答: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创新、包容、厚德、谦虚、务实、奋进、诚信、务实、兼容、好学、互信、互利、协商、尊重、爱心、公德、平等、平和,“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它的内涵深刻,它的意义深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中国精神”的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终极归属感与荣誉感,使中国人为了祖国的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必须传承的。我们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中国精神”,才能具备更高更可贵的“中国精神”,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的革命精神,“中国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是树立和弘扬的中心任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是坚强不屈的中国魂,“中国精神”就是中国魂,需要弘扬那种让中国人自强、自信的国民精神和民族精神。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精神与今日全球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以及国家荣誉相匹配,并有益于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中国精神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中国精神包含着阳刚与阴柔两个层面。”自强不息,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超越性,显示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而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及精忠报国,则是中国精神超越性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内在性与超越性方面,一阴一阳,刚柔相济,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两个层面,并塑造了中国国民的基本人格模式。
2.中国精神的两大核心价值:和谐与中道。中国精神推崇“和谐”,表现为天人间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间的社会和谐、人与自我的人格和谐,也表现为民族与国家间的政治和谐,中国传统所信奉的正是和平主义,孔子的大同理想即表达了这一理念。
“和谐”的前提:(1)是整体的团结与合作,和谐是整体的有机化、组织化以及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因此,中国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也特别推崇集体荣誉感,在现代世界尤其表现为国家荣誉及其国家认同。(2)“和谐”乃多样性的并存与互补,所谓“和而不同”,整体的团结与合作不是抹掉个体,恰恰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并让个体分享整体的效能及其荣誉,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精神同样强调个体,但并不因此丧失整体性。(3)和谐是有主体性的,乃是主体的自立、自信与自强,因此绝非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更不是示弱。
3.持续不断的生成、创新与转化精神。中国精神秉持变化与流动的生命观,不承认绝对不变的实体,而是主张世界的生成变化,从宇宙万物到族群人伦,从自然系统到人的教化系统,从形上之道到形下之器物,从生命本体到社会文化及其解释,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并遵循运动变化的辩证法则。在其现代复兴过程中,中华民族更是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及其复杂局面,勇于担当、革故鼎新、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持续推进中国传统包括中国精神的现代转化。
4.共同的华夏认同及其卓越的包容性与涵摄力。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境内诸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传统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中国精神具有卓越的包容性与涵摄力,能吸纳或兼容一切外来的民族精神及文化传统。
事实上,中国文化传统长期以来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一直就在通过不断欣赏和学习外来文化,吸收其精华,进而成就了华夏文化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传统,并在今日全球时代形成更加积极的作为与贡献。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境。在当代中国,兴国强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兴国强国之路,首先需要兴国魂、强国魄,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中国精神始终是激励和支撑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前赴后继、英勇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一步一步接近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重重磨难而不断走向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儿女始终高扬中国精神的旗帜,并根据时代和实际不断赋予其新的生机活力。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在当代中国,必须用中国精神引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0.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 篇十
中国元宵节传承意义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很多国人很生气,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归属到其他国家,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才不会面临断层的危机。我们新一代人肩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是促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力。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精神。
元宵节历史传说
汉明帝刘庄信奉佛教,下令皇宫寺庙、民间百姓要在正月十五这天点灯敬佛。后来,这一礼仪逐渐演变为民间盛大节日。元宵节初兴于隋唐年间,得到百姓的普遍欢迎,到了宋代、明代已经很盛了,清代达到极致。
正月十五闹花灯。“正月十五,各地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铺无不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乐不完。宫灯、纱灯、鱼灯、龙灯、鸭子灯、楼船灯、跑马灯、蒺藜灯,光彩耀眼;静的,动的,跑画面的,目不暇接。”由国庆说,“灯火象征着希望,中国传统节日中赏灯,表明中华民族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期盼。”
若将元宵节看作春节的一部分,那么元宵节就是春节的高潮。民俗专家表示,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合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这一晚,观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争奇斗巧,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所以元宵节也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
元宵节古诗词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元宵节的民俗
挂花灯
此习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有不少灯会灯展,例如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
舞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还有一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斩杀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李世民,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祭门、祭户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农历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品质工程的意义和内涵】推荐阅读:
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方案09-13
品质工程创建活动总结10-08
工程机械液压油品质好坏的简单鉴别方法11-09
品质工程师岗位职责(科技公司)07-07
公路水运品质工程推进会暨公路隧道施工标准化现场会讲话稿08-19
简述土木工程的内涵07-11
诚信,珍贵的品质09-22
品质决定企业的命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