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共10篇)
1.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 篇一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题文]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的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选项] 氧化物|盐|金属或合金|碱 [答案] C [解析] 铁锅、铝制的易拉罐、铜导线等属于金属类物质。[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分数]
3[题文] 想一想,NaOH(固)、P2O5(固)、无水CaCl 2(固),为什么可归为一类。据此从A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选项] 浓硫酸|氯化钠|碱石灰|生石灰 [答案] D [解析] NaOH(固)、P2O5(固)、无水CaCl2(固),由于具有吸水性且都是纯净物,故分为一类,碱石灰也有吸水性但是混合物。[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
3[题文] 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
[选项]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一定是纯净物|一定是一种单质 [答案] A [解析] 由O 2 和O 3 组成的物质只有一种元素。[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3
[题文] 下列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的是()① 酸
②酸式盐
③碱
④碱式盐
⑤碱性氧化物 [选项] ①②|①②③④|②④|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酸和酸式盐能电离出氢离子,一定含有氢元素;碱和碱式盐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含氧酸中有氧元素,无氧酸中不含氧元素;碱性氧化物中含氧元素无氢元素。[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3
[题文] 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非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可将P2O5、SO2、SO3、CO2、Cl2 O7 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中与它们同属一类的是()[选项] CO|NO|N2 O5 |NO2 [答案] C 1 [解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几种物质可以发现这些物质都是酸性氧化物,而CO、NO、NO 2 均不是酸性氧化物。[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
3[题文] 在物质的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选项]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酸|碱性氧化物、碱 |酸式盐、盐 [答案] A [解析] 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时,氧化物中包括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酸按照分子是否含氧元素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A项正确,B、D项不正确;碱性氧化物和碱为两类物质,C项也不正确。[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
3[题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 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l4 是一种化合物|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4 +4Na C+4NaCl,由此可知B、C、D三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项不正确。[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分数]
3[题文]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选项] 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残留物|洁净的食盐水|冰、水的混合物|含氮30%的硝酸铵(NH4NO3)[答案] C [解析] 准确理解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若是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可以说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O2、H2O都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单质,也可以是一种化合物。若为化合物,根据定组成定律,则其成分元素有固定的组成。选项A、B是由两种物质的分子组成的,故不正确;对于D选项,若为纯净物,则含氮量应为: ×100%= ×100%=35%>30%,说明D选项中含有其他物质,是一混合物。[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分数]
3[题文] 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选项] ①③|②④|①②④|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酸是根据酸分子中能电离出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而不是根据酸分子中含氢原子的个数;溶液、胶体和浊液是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来分类的。[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分数]3
[题文] 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选项] 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答案] D [解析] A选项Na2O2 属于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B选项NO不是酸性氧化物;C选项Mn2O7 属于金属氧化物,但其属于酸性氧化物。[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分数]3
2.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 篇二
一、单元分类教学目标整合设计分析
1. 准确性分析
“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出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本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三块内容以相关知识与系列实验活动为线索,把金属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合金材料应用串连在一起[3];为“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模块“元素化合物”学习起到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
2. 可行性分析
在“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分类教学预习学案的批阅中发现,学生学习主要存在3个问题:实验现象观察不细、不注意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实验题的语言表述不规范,部分学生对重点方程式书写出现错误;缺乏学习的浓厚情趣与学习成果意识。问题就是学生学习达标的发展需求,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才可能使预设目标顺利实现。于是,笔者把存在的不同问题分别放在不同层次的不同课型中予以解决,把不同课型的问题解决、生成学习成果的及时品尝与单元总体成果的自我赏析评价有机联系起来,不断地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情趣、理趣,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二、单元分类教学目标整合设计
三、单元分类教学目标整合设计论证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与内容的个性特点,结合课前学生“学案”的反馈信息,把人教版必修一教师用书《本章说明》中6条教学目标分解并有机纳入单元分类课型目标之中,使本单元的不同课型目标构成三个逐步递升的层次台阶。
层次1:实验教学课、实验探究课、实验体验课,在教师“领着走、尝试独立走、体验学着走”的金属实验教学中,“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生成在实验中学化学的意识、情趣与方法,实验教学的要求比较低。
层次2:实验教学课、实验技能课、实验探究课,在教师“领着走、学着走、独立走”课型目标中,通过金属化合物的系列实验,掌握质疑、提出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方法与实验操作技能,进一步养成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的要求明显的提高一步。
层次3:拓展应用课与复习整合课是不同差异学生单元综合输出与输入的集中体验,其台阶目标是完成单元知识结构的外在整合向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融合,提升融合知识的结构能力、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我反思调控的元认知能力,品味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过程和基础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三个层次不同课型教学目标针对性的互补整合,达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融合发展的要求,锤炼了学生在系列实验中“领着走、学着走、独立走”的“会学”基本功。本单元分类课型目标的整合设计准确地反映了课标要求与内容个性化特点。
用单元分类课型针对性的目标预设确保单元课型目标匹配互补的全面落实,以实验活动为线索展开各有侧重的单元课型教学,促进了三维目标要素的融合与发展:实验教学课型教学目标设计重点突出训练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论证,体悟得到的结论;实验技能课型目标重在规范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要求;实验探究课型目标设计突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与分析、实验报告写作与实验探究能力的生成;整合测评课型目标设计注重组织学生对单元不同课型中18种学习成果进行及时反思、品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与内动力,促进了单元知识能力的整合结构;在单元系列实验中,学生由教师“领着走”到自己“学着走”再到“独立走”,一步一步将课本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外在整合向学生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内化融合转化,确保单元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如图1)。
四、单元分类教学目标整合设计的反思
以“整合测评课”为例,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对照课本上有关钠、铝、铁三种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完成绘制它们之间转化的关系图,来熟悉和巩固课本的基础知识。在各组的学生汇报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学生们的绘画很有创意!感觉到学生是很积极、认真地参与绘画,并已初步形成了单元知识体系的整合。通过展示成果,学生完成对绘画作品的分析自评、生生互评、师生点评的评价过程,矫正易犯或常犯的知识性错误,体悟自己在知识学习过程的方法,体验参与绘画创作的成功和喜悦,达到理解而内化吸收的效果。
总之,分类教学单元目标的整合设计,多类课型教学目标匹配互补式的设计,使师教与生学都经历了整体化思考与局部个性化思考的完整思维过程[4],让学生能够用学习成果来品味、衡量、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目标与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学会自我监控、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师生共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互补,最终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构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单元分类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改英.新课程高考化学高效复习教学的新视角[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4):50.
[2]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3]徐洪俊.化学课堂教学线索的梳理与构建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4):24-25.
3.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 篇三
【关键词】物质分类与转化观念建构硫和含硫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20-01
一、化学的核心问题——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物质分类与转化是化学的核心问题,对物质进行分类和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既符合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化學的核心问题是物质及其相互转化,化学科学认识活动对其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探寻“物质及其转化”基本规律,二是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
二、“硫和含硫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分析
“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教学内容,从教科书的编排来看,这一内容安排在“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之后,是对硫和常见含硫化合物知识的一次归纳和整理,初步形成硫和含硫化合物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关系。其教学价值在于:一是为了印证“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的研究视角,二是为了建构“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基本观念。
“含硫物质多种多样,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教材已经为我们揭示了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基本思想、以及研究或学习的方法,从无机物性质研究的两个视角(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价态)认识“物质转化”的内在规律,建构“物质转化”的基本观念。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学生对“不同价态硫元素间转化”已有三个角度的认识:一是实验室中(二氧化硫被双氧水氧化、浓硫酸被铜还原)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二是酸雨形成及其防治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三是硫酸工业生产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教学是将这些已有的知识提高到观念建构的认识上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仅仅关注物质的性质,而是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认识元素价态变化与含硫物质转化的关系。
“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学生从“物质类别变化”和“复分解反应”的角度认识了二氧化硫、亚硫酸和硫酸性质,例如S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亚硫酸是一种较强酸、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教学是将研究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提升到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意义,从“物质类别变化”的高度认识物质类别与含硫物质转化的关系。
三、物质分类与转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元素观的建构:能够认识硫元素在自然界以多种物质形式存在,从元素视角对含硫物质进行分类;(2)转化观的建构:从物质类别和价态变化两个视角建构物质性质的研究模型,在学生头脑中建构以类别和价态为坐标的二维转化关系概念图,依据转化关系分析重要物质的性质;(3)转化观的应用:能够将转化关系概念图工具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一是以价态变化为线索,如自然界中硫循环、酸雨形成、硫酸工业生产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建构的转化关系;二是以物质类别转化为线索,如“氢化物或氧化物→酸→盐”的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凸显硫和含硫化合物间“转化观”的建构与应用。
1、硫和含硫化合物间“转化观”的建构
(1)材料一:自然界中的硫
展示自然界中含硫物质的图片或实物标本,如天然硫单质、雄黄、辰砂、雌黄、黄铁矿、芒硝、重晶石、石膏等,并对其进行分类。
展示“自然界中硫循环”的图片。大气中的H2S、SO2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有机物的分解、矿物燃料的燃烧,SO2在大气中受O2、H2O(g)、阳光等影响被氧化成SO3,SO2和SO3溶解于水,分别生成H2SO3或H2SO4,随雨水降落地面,与地表的矿物质反应生成可溶性硫酸盐和亚硫酸盐进入土壤,经过土壤微生物作用,含硫化合物转化成能被植物根系所吸收的可溶性盐类,再经过动物、微生物的传递,最后又返回到土壤和大气中。火山喷发的熔硫在地下形成黄铁矿(FeS2)、辰砂(HgS)等含硫矿物和化石燃料。认识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2)材料二: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再现教材中“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图片,化石燃料(含S)燃烧→SO2→SO3→H2SO4,或化石燃料燃烧→SO2→H2SO3→H2SO4,再次认识酸雨形成的反应过程,建构的转化关系。
再现教材中“用化学方法减轻酸雨对树木和土壤的危害”的图片,再次认识酸雨水中的二氧化硫、亚硫酸和硫酸与石灰的反应,建构“酸性氧化物→酸→盐”或“酸性氧化物→盐”转化关系。
(3)材料三:硫酸工业生产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再现教材中“硫酸制备流程”图片,再次认识FeS2或S→SO2→SO3→H2SO4的转化过程,建构的转化关系。
(4)材料四: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再现教材中“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图片,回顾SO2被H2O2水溶液氧化的实验,补充SO2与H2S反应生成硫的实验,进一步认识H2SO4→SO2→S转化过程。
根据“自然界中硫的循环”、“酸雨的形成与防治”、“硫酸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等不同价态含硫物质间转化的事实材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硫和含硫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2、硫和含硫化合物间“转化观”的应用
设计将硫酸厂尾气中的SO2转化为石膏(CaSO4·2H2O)的反应,并说明思维过程。从二氧化硫到石膏的转化涉及价态和物质类别变化,因此该转化过程既要用到氧化剂又要用到碱。至少有三条途径:SO2→H2SO3→CaSO3→CaSO4·2H2O;SO2→SO3→H2SO4→CaSO4→CaSO4·2H2O;SO2→CaSO4→CaSO4·2H2O。
四、教学反思
4.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颜色 篇四
Fe(OH)3(红褐色固体)
Cu(紫红色固体)
溴蒸气、NO2(红棕色)
品红溶液(红色)
石蕊遇酸性溶液(红色)
酚酞遇碱性溶液(红色)2.紫色:
KMnO4固体(紫黑色)
MnO4—(紫红色溶液)
钾的焰色反应(紫色)3.橙色:溴水(橙色)
4.黄色:
AgI(黄色固体)
FeS2(黄色固体)
Na2O2(淡黄色固体)
S(黄色固体)
碘酒(黄褐色)
Na的焰色反应(黄色)
Fe3+的水溶液(黄色)
5.绿色:
Fe2+的水溶液(浅绿色)
Cl2、氯水(黄绿色)
6.蓝色:
石蕊遇碱性溶液(蓝色)
硫、氢气、甲烷、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
淀粉遇I2变蓝色
7.黑色:
绝大多数金属在粉末状态时呈黑色或灰黑色。8.白色:
Fe(OH)2沉淀在空气中的现象:白色→(迅速)灰绿色→(最终)红褐色
pH试纸:干燥时呈黄色;中性时呈淡绿色;酸性时呈红色,酸性越强,红色越深;碱性时呈蓝色,碱性越强,蓝色越深。
红色石蕊试纸:红色(用于检验碱性物质)
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用于检验酸性物质)
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碘单质)
KI—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氧化性物质)
①黑色:CuO、Fe3O4、MnO2、炭粉、铁屑
③红色:Cu、Fe2O3(红棕)、Fe(OH)3(红褐)。
⑤紫黑色:KMnO4。
5.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篇五
回想起节接课后的心理,很是紧张,自己已经很多年不上这种大型公开课了,很是不安,怕是辜负了教研员老师一片苦心,也担心浪费同行们的时间,一时也无法定下课题,思来想去,还是选一节比较好上轻车熟路的课题吧:中和反应的探究。教研员的一席话改变了我的想法:
一、定课题
谁上课都愿意有实验探究,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但最后还是选了这么一个内容比较枯燥、很少有教师用来上 “物质的分类”这一课题,说来也简单。一是基本概念的教学在我们区还是一个空白,教研员老师从整体考虑,提高我区基本概念教学的角度出发,希望有新的尝试;二是考虑到这个课应该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就选了它。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有个想法,就是,为什么公开课就一定要有实验探究呢?没有实验的课就真的体现不了新课改的理念了吗?就为了赌这一口气,说来有些好笑。
二、进行教学设计
这是此次活动的核心内容,到底怎么样做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说实话,直到快试讲了这个问题还没有想通。平心而论,有实验探究的话,这个问题就简单了,毕竟有一个基本的程序在指导教学(有实验的课又难免陷到一个新的框框里去,大家都这样做也没什么意思了),可是这个内容既没有实验,也很简单,怎么样做才好呢?到底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何方呢?几天来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心里始终没有底,还是李老师高明,听了我准备的课后,指出了我的很多不足,并帮我进行了改设,使课有了一个良好的思路,我想在今后的基本概念教学中我就再也不会烦恼,我有了讲此类课的雏形,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并有所提高。
三、教学后的想法
6.初三化学物质的分类练习题1 篇六
1.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
()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单质跟化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是否由
()
A.同种物质组成B.同种元素组成 C.同种分子构成 D.同种原子构成 3.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O
3B.NH3
C.N
2D.P4(白磷)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是()
A.酒精
B.蔗糖
C.氮气
D.铁 5.下列物质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
A.水
B.汞
C.铝
D.氧气
6.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属于化合物形的有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a、空气
b、溶解在水里的氧气.c、氯酸钾 d、高锰酸钾
e、水
f、氮气
g 铜 h、氧化铜
j、汽水
k、碘酒
l、酒精
m、蔗糖
n、氯化钠 7.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A.水银
B.水
C.糖水
D.干冰 8.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氧化物的是
()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B.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
C.氧气跟某种物质反应的生成物
D.由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9.下列各类物质一定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是
()A.化合物
B.混合物
C.单质
D.氧化物 10.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
A.经过净化后的空气
B.水煤气
C.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
D.固态碘升华后的碘蒸气 11.下列几组物质中,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A.铜、氧化铜
D.冰水、汽水
C.碘酒、酒精
D.蔗糖、氯化钠
1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A.干净的空气
B.火药
C.高锰酸钾
D.含镁12%的氧化镁 13.在氢气和水中都含有
()
A.氧元素
B.一个氢分子
C.氢元素
D.两个氢原子
14.经分析某物质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该物质()A.一定是氧化物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无法判断
14、判断题
1).混合物中一定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2)。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化合物()3).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4).二氧化碳是由氧气和碳两种单质组成的化合物()5).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所以高锰酸钾是氧化物()6).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7).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15.填空题;指出下列物质哪些属于混合物,哪些属于纯净物(用序号填写)。① 石灰石
②氯化氢
③食醋
④硫酸
⑤稀硫酸
⑥氯酸钾⑦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产物
⑧二氧化碳 ⑨加碘盐
⑩盐酸。
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________.。
16.(1)氧气
(2)铁
(3)水(4)氧化镁(5)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受热分解后的混合物。以上几种物质中(用化学用语填写)
7.『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2.掌握胶体的特性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能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原则、胶体的性质、应用及制备。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夏日清晨的一缕缕阳光、展示电影院投影的光柱,夜晚城市高楼转动的绿色激光束等等,这是什么现象?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胶体)那胶体属于什么呢?
【板书】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学习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概念并了解分散系的9种组合方式)
1.分散系的分类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常规列表比较: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外观特征、稳定性、是否有丁达尔效应、能否透过滤纸及半透膜等,表格内容完成采用边学边完成)
2.胶体的性质
【实验探究】分小组完成课本科学探究内容,观察实验现象,阅读课本理解丁达尔现象。
(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为后续分析做好铺垫,通过实验继续完成表格并探究以下内容)
(1)丁达尔效应
【探究】如何分离浊液与胶体?如何分离溶液与胶体?用什么方法区别溶液和胶体?
答:用过滤法可分离胶体和浊液,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用渗析法可以分离溶液和胶体,原因是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透过。可以通过丁达尔效应来区别溶液与胶体。
【探究】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为什么胶体具有介稳性?(学生阅读科学视野部分回答)
答:布朗运动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同一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这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2)布朗运动
(3)电泳
【探究】刚才在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并不是很成功,而是产生了红褐色的沉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总结、教师引导)
(4)胶体的聚沉
(教师将课前制备好的Fe(OH)3胶体分成5份,第一份不做处理,第二份加热,第三份滴入NaCl溶液,第四份滴入土壤胶体,第五份滴入稀硫酸,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胶体聚沉的原因。)
【探究】从胶体的聚沉原因对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成功应注意哪些细节?
答:只能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加热至红褐色立即停止加热;不可以用玻璃棒搅拌;FeCl3溶液不能滴入过多。
3.胶体的应用
(列举常见的胶体的应用,并让学生想想什么原因。)
【课堂练习】略
【课后作业】自己拍摄或电影裁图等方式,制作《美丽的丁达尔效应图展》。
【教学反思】
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反思整个过程的设计及实施,认为有几处亮点。
1.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
2.探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加深,有助于学生理解更深层原因。
3.通过胶体制备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导致胶体聚沉的原因。
4.布置开放性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丁达尔效应的理解和辨别,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8.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 篇八
一、单项选择题
1.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必须防止泄露。假设储存液氯的钢瓶发生泄露,立即采取的措施中错误的选项是〔
〕
A.用浸有水的毛巾捂住口鼻
B.将人群逆风向疏散
C.将人群向低处疏散
D.向泄露地点撒一些石灰
2.某学生在实验室用自来水配制以下物质的溶液时,不会使药品明显变质的是()
A.氢氧化钠 B.石蕊 C.硝酸银 D.硫酸钠
3.纯碱和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假设要在家中将它们区分开来,下面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
A.分别放在炒锅中加热,观察是否有残留物
B.分别用干净铁丝蘸取样品在煤气炉的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C.在水杯中各盛相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参加等体积、等浓度的白醋,观察反响的剧烈程度
D.将样品溶解,分别参加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4.以下图所示的装置或操作存在错误不能到达相应目的的是〔
〕
A.从NaCl溶液提取NaCl固体
B.实验室中制取少量蒸馏水
C.闻气体的气味
D.别离油和水的混合物
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①用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②S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
③液态HCl不导电,所以HCl是非电解质
④硫酸氢钠电离出的阳离子有氢离子,所以硫酸氢钠是酸
⑤制备Fe(OH)3胶体,通常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
⑥某溶液中参加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那么一定含有CO32-
A.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6.以下图所示是别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从左至右,可以进行混合物别离操作的分别是()
A.蒸馏、蒸发、分液、过滤
B.蒸馏、过滤、分液、蒸发
C.萃取、过滤、蒸馏、蒸发
D.过滤、蒸发、萃取、蒸馏
7.以下仪器名称错误的选项是〔
〕
A.坩锅
B.蒸发皿
C.枯燥器
D.研钵
8.某固体粉末X中可能含有K2SO4、(NH4)2CO3、K2SO3、Cu2O、FeO、Fe2O3中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Cu2O+2H+=Cu2++Cu+H2O
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无色气体A可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
B.固体X中一定含有(NH4)2CO3、K2SO4、FeO
C.无色气体E一定含有CO2,一定不含SO2
D.固体X中可能含有Cu2O、Fe2O3
9.以下物质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是〔
〕
A.NH3 B.Na2CO3 C.NaHSO4 D.NaOH
10.可以用分液漏斗别离的一组物质是()
A.酒精和水 B.苯和溴苯 C.乙酸乙酯和水 D.溴和四氯化碳
11.实验室中,以下行为不符合平安要求的是〔
〕
A.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B.金属钠着火时,立即用沙土覆盖
C.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中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12.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可作萃取剂的是〔
〕
A.苯 B.水 C.酒精 D.乙醛
13.以下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浓硝酸和氯水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B.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都会降低
C.常温下铁和铂都不溶于浓硝酸
D.不能用pH试纸测定浓硫酸和新制氯水的pH
14.?本草纲目?中“烧酒〞条目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文中所用之“法〞是指
()
A.蒸馏 B.渗析 C.萃取 D.过滤
15.将两种物质的溶液相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参加稀硝酸后,沉淀消失并有气泡生成,再参加AgNO3溶液,又生成白色沉淀,那么这两种物质是〔
〕
A.MgCl2和Na2CO3 B.K2SO4和BaCl2 C.NaOH和CuSO4 D.K2CO3和Ca〔NO3〕2
二、综合题
16.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Fe3+、Na+、MnO
中的几种,请填写以下空白:
〔1〕不用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参加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参加过量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3〕取〔2〕中滤液,参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________,写出参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___〔填字母〕。
A.Cl-
B.NO
C.CO
D.OH-
17.明矾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用废铝灰(含Al、Al2O3、Fe、Fe2O3、FeO等)为原料制取明矾的工艺流程如以下图。答复以下问题:
:Fe3+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为1.9~3.7。
〔1〕加快“酸溶〞速率的措施有________(列举一种即可),其中“酸溶〞时,Al2O3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氧化〞时,发生反响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3〕“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检验“
过滤2〞滤液中是否含Fe3+可用试剂________。
〔4〕“步骤②〞包含的操作有________、________、过滤及枯燥。
18.如图是四种常见有机物的比例模型,请答复以下问题:
〔1〕丁的俗名是________,医疗上用于消毒的浓度是________。
〔2〕上述物质中,________(填名称)是种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有毒液体,且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向其中参加溴水,振荡静置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乙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响的生成物名称为________。写出在一定条件下,乙发生聚合反响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甲是我国已启动的“西气东输〞工程中的“气〞(指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电子式为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分子里各原子的空间分布呈________结构。
〔5〕用甲作燃料的碱性燃料电池中,电极材料为多孔情性金属电极,那么负极的电极反响式为________
19.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仅有一大一小两试管和氢氧化钠溶液。甲、乙两个同学找来铝制废牙膏皮,各自设计了一套装置如以下图,制取并收集一试管氢气。
〔1〕哪个学生设计的装置比拟合理?________(填“甲〞或“乙〞),另一设计装置不合理的原因________
〔2〕用比拟合理的装置制取氢气,要使氢气充满收集氢气的试管,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3〕还可以用哪些常见物品和试剂代替废牙膏皮和氢氧化钠溶液完成实验?________
〔4〕测定H2和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范围实验如下所述。取10支大试管,依次盛水90%(体积分数)、80%……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H2,而后分别把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实验结果如下:
H2体积分数/%
60~20
空气体积分数/%
40~80
点燃现象
安静
燃烧
安静
燃烧
弱爆炸
强爆炸
弱爆炸
不燃烧
不爆炸
由上述实验结果评价: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保持试管倒置移近火焰,如果只发出轻微的“噗声〞,表示收集的H2已纯洁的说法的真正涵义:________。
答案解析局部
1.C
2.D
3.C
4.B
5.B
6.B
7.A
8.D
9.C
10.C
11.D
12.A
13.A
14.A
15.A
16.〔1〕Cu2+、Fe3+、MnO
〔2〕Ag+
〔3〕Mg2+;OH-+H+=
H2O;Mg2++2OH-=Mg(OH)2↓
〔4〕B
17.〔1〕搅拌、增加酸的浓度、加热、粉碎等;Al2O3+3H2SO4=Al2(SO4)3+3H2O
〔2〕2Fe2++H2O2+2H+=2Fe3++2H2O
〔3〕调节pH,使Fe3+转化为沉淀;KSCN溶液
〔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18.〔1〕酒精;75%
〔2〕苯;液体分层,上层为橙色,下层为无色
〔3〕1,2﹣二溴乙烷;nCH2=CH2
→加热、加压催化剂
〔4〕;;正四面体
〔5〕CH4+10OH﹣﹣8e﹣=
CO32-
+7H2O
19.〔1〕乙;甲学生的装置小试管中的空气不易排尽,且H2可以从两试管的间隙逸出
〔2〕将大试管慢慢往上移动
〔3〕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如Fe、废干电池中的Zn,酸可用食用醋
9.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 篇九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6.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7.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8.了解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知识回扣】
一、物质的组成、分类
1.利用分类思想宏观把握物质类别
2.利用分类思想准确把握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如CO、SO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如NaO、成盐氧化物 CuO按性质两性氧化物:如AlO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特殊氧化物:如FeO、NaO、HO
222
222金属氧化物:如K2O、CaO、Fe2O3按组成元素非金属氧化物:如SO2、CO2、SO3、 P2O
533.胶体
(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nm)。(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二、化学用语
1.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关系
【注意】①物质的组成可概括为“宏观一素(元素)、微观六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
②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均用化学式表示。③几乎所有的酸都是共价化合物,都有确定的分子式。
2.四种符号
(1)元素符号:Al、S(2)离子符号:Al、S、SO3(3)同位素符号:6C、6C 12133+2-2-+3-2(4)化合价符号:Al2O3、H2S 3.七种图式
(1)化学式:Na2O2、NH4Cl、SiO2(2)分子式:C2H4、NH3
(3)最简式(实验式):CH2、CH2O(4)电子式:
(5)结构式:(6)结构简式:CH3COOH
(7)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化学与STS
高考试题对STSE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要求从化学视角,运用化学原理去解释;二是运用化学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STSE创新题有如下几个命题角度:(1)命题角度一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休戚相关,涉及的内容有:①食品(如食用油、醋、酱油、盐、食用色素、防腐剂、调味品、添加剂、干燥剂等)与人体健康;②烟酒与人体健康;③油漆、涂料、装饰材料中的化学知识;④化妆品与化学知识;⑤药品相关知识;⑥毒品;⑦饮用水及水溶液;⑧维生素;⑨氟与人体健康;⑩钙与人体健康等。(2)命题角度二 化学与环境保护
当今社会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高考命题常以此为考查点,由此达到宣传与教育的作用。重点关注: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的污染;绿色化学新理念在工、农业生产中起导向作用。
①富营养化:含磷洗衣粉的使用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由于迅速繁殖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使水面呈现蓝色、红色或棕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湾中出现叫做“赤潮”。
②绿色食品: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且有营养价值的卫生食品。
③绿色化学:指从根本上消灭污染,能彻底防止污染产生的科学。绿色化学观点:a、开发“原子经济”反应;b、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c、采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d、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e、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合成化学品;f、环境友好产品。④白色污染:指各种塑料垃圾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因为它们很难降解,会破坏土壤结构。
⑤光化学烟雾:指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⑥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水,它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⑦温室效应: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气体大量增加,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
⑧臭氧空洞: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以及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在臭氧转化成氧气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从而使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而形成臭氧空洞。
⑨重金属及重金属污染:如铜、锌、银、铬、镉、镍、铅、汞等。重金属的化合物(以及少数重金属单质)对环境的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如含铅汽油的使用等会造成铅污染。
⑩空气质量日报:1997年5月起,我国有几十座城市先后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在此基础上,现在许多城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其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目前计入API的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3)命题角度三 化学与能源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向人类提供电能、热能、机械能等一切自然资源的总称。根据开发和使用情况,能源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重点关注:新能源如新型燃料电池、高能绿色电池等的开发和利用。(4)命题角度四 化学与材料
化学是材料发展的源泉,以新型材料为背景考查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及化学原理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这类试题与化学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联系紧密,认真理解好题意就能顺利解答。【典型例题】
【典例1】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农作物收获后,就地焚烧秸秆,增加土壤中钾肥含量
B.工业废水可经过“再生”处理,用于城市道路保洁、喷泉和浇花用水 C.硅单质常作为制备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
D. 淘米水中含有淀粉可以直接检测加碘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农作物收获后,就地焚烧秸秆,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大气,不利于环境保护,故A错误;B.将工业废水“再生”处理,把废水变为较为纯净的水,可用于城市道路保洁、喷泉和浇花用水,故B正确;C.光导纤维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硅,故C错误;D.碘与淀粉变蓝是指与碘单质与淀粉变蓝,而不是碘的化合物,而食盐加碘加入的是碘的化合物,故D错误; 考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典例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氮气的电子式:·N⋮⋮N· B.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C.中子数为16的磷原子:16P D.丙烯的结构简式:CH3CHCH2 【答案】A 【解析】
31··
试题分析:A、氮气分子中氮原子之间形成3对共用电子,故A正确;B、镁离子有10个电子,故B错误;C、磷的质子数为15,故C错误;D、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故D错误。考点:基本化学用语
【典例3】下列有关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两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属于化合物 B.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C.既能和酸又能和碱发生反应的氧化物一定为两性氧化物 D.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为离子化合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两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也可能是单质,例如:HH,故A正确。由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混合物只有一种元素即为碳元素,故B错误。二氧化硅既可以与酸反应,也可以与碱反应,而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故C错误。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故D错。考点:重点考查了对两性氧化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判断。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分子化合物油脂在人体内水解为氨基酸和甘油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
B.现代科技已经能够拍到氢键的“照片”,直观地证实了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
C.我国已能利用3D打印技术,以钛合金粉末为原料,通过激光熔化逐层堆积,来制造飞机钛合金结构件,高温时可用金属钠还原相应的氯化物来制取金属钛 D.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次氯酸盐漂白纸浆的原理相同
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油脂属于小分子,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错误;B、水分子间的氢键较弱,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错误;C、利用钠的强还原性,高温时可用金属钠还原相应的氯化物来制取金属钛,正确;D、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变化,用次氯酸盐漂白纸浆是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原理不同,错误。考点: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常识。
【变式训练2】下列有关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
7、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87NB.溴化铵的电子式:
C.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答案】D 【解析】
D.间硝基甲苯的结构简式:
试题分析:A、质子数为
7、中子数为7的氮原子的质量数为14,该原子的正确表示方法为:7N,故A错误;B、溴化铵为离子化合物,铵根离子和溴离子都需要标出所带电荷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溴化铵正确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C、氮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7,核外有2个电子层,14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5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D、间硝基甲苯中,硝基和甲基位于苯环的间为碳原子上,其结构简式为:,故D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了化学用语,涉及结构简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元素符号等的相关知识。【变式训练3】分类法是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归类有错的是()
A.氧化性酸:HNO3、H3PO4、HClO4B.干燥剂:碱石灰、硅胶、无水氯化钙 C.酸性氧化物:SiO2、Cl2O、CrO3D.危险化学品:天然气、金属钠、氯酸钾 【答案】A 【解析】
10.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 篇十
1、学生通过教师引领,自主构建“DNA是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三个活动的参与,自主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并能以此思路设计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在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中,主动选择运用物质分离和提纯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等各种实验技术。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反思
【问题导入】
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以假说演绎的方法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谁控制的?
20世纪初期,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什么推论?
这个推论又是谁通过什么实验证实的?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成分)组成?
那么基因是什么?DNA或蛋白质?这是这节课开始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谁是遗传物质?谁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引入不宜耗费过多时间。采用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发展史,通过设疑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引入课题,同时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的思维方法。
【合理过度】教师分析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核酸的认识,并介绍当时科学家的推测: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引出质疑:无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需要事实来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的讨论不能仅放在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贯穿于思维中。要搞清谁是遗传物质则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让学生自然产生探究心理活动。
【活动一】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挑战的首先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而他的实验又是在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
学生自学课本。填写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使小鼠患败血症时的两种肺炎双球菌的比较表。
教师引导实验过程。投影P43图示的动态实验过程,边投影边分析。
注射
(A)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B)S型活细菌→(注射)小鼠 →小鼠死亡,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A、B两组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C组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注射
(D)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D组实验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活的S型肺炎双细菌哪里来的?
是谁导致了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细菌?
知识构建一:(格里菲斯的推论)
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一定含有一种促使无毒性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
学生通过自学,主动构建肺炎双球菌的知识体系,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格里菲斯的主动探究过程,并获得单因子实验思维渗透。教与学过程中,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渗透图文信息转换,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活动二】
台阶一:“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呢?分析S型细菌的物质组成——多糖、脂类、蛋白质、RNA、DNA、水、无机盐等,其中谁是转化因子?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分析、讨论、表述。
学生学习单因子研究方法,亲身感悟为什么分离DNA与蛋白质后,就能推测出遗传物质是谁的逻辑思维。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在遗传中的作用。肯定学生所选择的实验观察指标:通过观察小鼠的生存状况来反映R型细菌有无转化为S型细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更为能尊重生命的方法来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再次讨论,最终选择:观察菌落的形态来判定R型细菌有无转化为S型细菌。
这段教学对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交融,是导学的完美展现。
台阶二:教师归纳探究的一般过程,幻灯出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步骤)、预期结果、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回顾总结刚才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总结提升。这是点睛之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但对于高一新课来说,时间必须控制,不宜展开过多论述,如果时间花得太多,就可能影响知识的整体性,从而成为败笔。
台阶三:幻灯演示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在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做了如下实验:把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并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到如下结果:
知识构建二: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在突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这个知识难点和重点时,设计了具有层次感和思维递进关系的两个活动和三个台阶,让学生在体验活动和自主行进中自然地顺利登上顶峰,并在过程中学会了攀岩的方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探究思维的形成,并构建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三】艾弗里发现DNA的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但由于当时分离技术所限,分离的DNA并不十分纯,所以,DNA是遗传物质结论并不是有了充分证据。那么有无比细菌更好的实验材料了?投影T2噬菌体模式图,并介绍其结构,并强调: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幻灯动画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全过程。强调噬菌体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在噬菌体内利用细菌所提供的原料复制合成组装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
噬菌体的那种成分进入细菌体内,这种成分就是其遗传物质。那么是DNA?蛋白质?还是DNA和蛋白质?我们怎么知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谁进入细菌体内,而谁没有进入?
如何跟踪?(分别标记什么元素?分析DNA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哪种元素是DNA所特有?哪种元素是蛋白质所特有?可否用14C18O标记他们?为什么?)
如何获得32P标记DNA的噬菌体?如何获得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
幻灯出示赫尔希和蔡斯的两组实验
分别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进行大肠杆菌的侵染实验。幻灯出示两组实验过程示意图。
A组,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保温。
(短时间?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的目的分析讨论)
检查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弱。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什么问题?
B组,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保温。
检查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弱,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强。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什么问题?
比较两组实验的现象,总结讨论。
知识构建三:DNA是遗传物质
通过活动三的铺垫式设计,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物学上的应用;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推理确定标记元素;联系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推理获得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模拟动画展示,让学生体验噬菌体的寄生生活,再提出遗传物质是谁的探究问题,这便于学生对沉淀物或上清液中放射性产生原因的理解,便于学生思考和研究试验设计的思路及实验观察的指标。
【活动四】
设疑: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NA一种呢?学生阅读教材P46可知:除了DNA外还有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不是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在这两种成分中,推测谁是遗传物质?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强调设计思路:将R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怎么分开?
如何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出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构建知识四: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活动五】
幻灯出示HRV病毒的蛋白质和TMV病毒的RNA重组类型,感染烟叶后,能分离得到什么病毒?
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构建知识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活动四和五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检验,其目的是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活动六】课堂小结:大多数生物以_____为遗传物质(分析生物类型),少数生物以_____为遗传物质(分析生物类型),所以_____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复习核酸的类型),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_____是,不是)遗传物质。
情境设计合理,学生获得体验。采用四个检测性问题简单勾勒遗传物质的探索史,直接引入课题,耗时少、目标性明确;活动一、二和活动三还原格里菲斯、艾弗里、蔡斯的经典实验情境,学生可亲临其境合理探索;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活动四、五的生活情境,以检验学生对两个经典的实验的掌握程度。这些情景设计合理,并环环相扣。
教师的主导性突出有余,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欠缺。学生的活动大多按老师预设而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跟着感觉走”,教师教得很有成就感,学生是否学得很有成就感,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很多问题教师的指导性意见给得太多。
教师的设问设计合理,回答对象选择欠妥。思维型设问共33个问题,检验性设问共10,侧重点在思维的训练,而且几乎人均1个问题,问题的密集程度适宜。但问题的回答形式多集中于集体或个人的抢答,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思维的速度的快慢性,教师总以最快的学生的回答为标准,进行解读分析,可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整体情况的合理判断。
【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推荐阅读:
化学必修Ⅱ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1、2课时教案)08-30
正宁一中高一化学必修08-17
高一化学必修二总结08-20
高一化学必修二期末提纲08-25
高中化学必修四教案10-19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09-14
必修二化学第三章教案09-2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09-01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详细解析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