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精选8篇)
1.中国古代文学知识 篇一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
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2.《周易·贲卦》**爻卦;《中孚》九二爻辞;《弹歌》;《蜡辞》
3.神话基本特性;与传说联系和区别
4.我国神话类别及代表作品;
5.我国神话精神内涵;
6.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1.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2.“六诗”、“六义”;
3.孔颖达“三体三用”
4.《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5.《诗经》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的基本内容 6.《诗经》政治讽喻诗的基本内容;
7.《诗经》周人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
8.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9.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 10.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
11.《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
12.《诗经》的音韵特点 13.《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 14.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第三章 先秦散文
1.《尚书》
2.铜器铭文
3.《春秋》微言大义 4.《春秋》三传
5.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6.《左传》的叙事艺术、写人艺术、辞令艺术;
7.《左传》的文学成就 8.《战国策》概况及其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9.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基本特点
10.《论语》的文学价值;
11.《老子》的文学特点;
12.《墨子》的文章特点 13.《孟子》的文章特点;
14.简述《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15.宗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
16.《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征 17.《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1.屈原简介及楚辞(名称、与赋的区别)2.《九章》篇目情况 ;《天问》概况
3.楚辞文体的一般特色 ; 产生楚辞的楚文化要素 4.《离骚》的思想内容;
5.《离骚》的艺术成就
6.《九歌》内容及其艺术表现风格;
7.《九章》艺术表现特色 8.《招魂》的艺术特色;
9.宋玉《九辩》思想、艺术特色 10.屈原作品风格:《离骚》:轹古切今,精采绝艳;
《九歌》:清新飘渺;《九章》:平实朴素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及选择
1.《吕氏春秋》;
2.董仲舒;
3.桓宽《盐铁论》;
4.司马迁《报任安书》 5.杨恽《报孙会宗书》;
6.桓谭、王符、冯衍散文的特点;
7.《吴越春秋》 8.《越绝书》;
9.行纪赋;
10.咏物赋;
11.京都赋;
12.抒情小赋 13.汉武帝《李夫人赋》;
14.班婕妤《自悼赋》
15.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16.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42.《闲情赋》艺术特点
43.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诗歌创作新特点 44.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45.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46.永明诗歌的发展创造及其原因 47.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48.永明诗歌的创作方向及其背景 49.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
50.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
51.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创作特点
52.由“北地三才”的诗歌创作看南方诗风对北朝诗人的影响 53.庾信入北前后诗风的变化
54.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西洲曲》的艺术特点 55.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56.建安散文创作新变及其创作特点 57.曹操、曹丕、曹植散文特点 58.《登楼赋》艺术特点 59.《洛神赋》艺术成就 60.建安辞赋的创作特点
61.正始时期辞赋创作风貌的新变及其成因
62.阮籍《大人先生传》、《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艺术特点 63.两晋赋作题材的开拓及其背景
64.左思《三都赋》、潘岳《悼亡赋》的特点 65.晋代愤世嫉俗赋作的特点 66.两晋赋作的艺术成就 67.骈文的文体特征
68.南朝骈赋的形式特征及其内容特点 69.南朝骈文的发展、成熟历程 70.《水经注》山水散文的特点 71.《洛阳伽蓝记》散文的特点 72.庾信赋的特点
73.《搜神记》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74.《世说新语》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中国古代文学知识 篇二
从专业研究的层面看, 作为中国古代的小说, 面对流行通俗文化爆炸的时代, 不要说外国读者, 就是中国目下的青少年, 真正直接捧读古代小说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 这不排斥在世界范围内总是有一批专业的学者文人对中国古代的小说乐此不疲, 甚至以毕生的精力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在韩国、日本表现得非常突出。至于在西方, 不要说像美国的夏志清、王靖宇、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法国的陈庆浩等一些华裔的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专家, 硕果累累, 就是一些非华裔的一流汉学家中, 如美国的韩南、浦安迪, 俄国的李福清等, 都是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著名于世的。他们的许多成果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当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在世界什么地方都是少数,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但给中国学者以启发和推动, 而且也是将中国古代小说向世界各国大众传播的重要桥梁。只有通过他们的注释、解说和阐发, 才能真正使中国古代小说“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是新世纪里使中国古代小说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的最重要的播种者和耕耘者。令人高兴的是, 现在世界各地不断有年轻的学者来加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队伍。这使中国古代小说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道路更加宽广。
二、中国古代小说与国外小说的融合
从作家创作的层面上看, 中国古代小说与其他国家、即使是东方国家, 也是各具特点的。中国小说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 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其他国家作家的手, 将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华与特点, 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这在日本、越南及朝鲜半岛等本来就使用汉字的国家的古代作家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这些国家中不但有用自己文字, 如假名、谚语、喃语所写的小说, 还有大量用汉字所写的小说, 现在一般称之为汉文小说。这是世界小说接受中国小说影响而创作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例子。当然, 随着近代开始, 一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或先或后地推行去汉字化, 这些国家中的一些真正由“国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却因用汉字写作而被排斥在“国文学”之外, 当代年轻人恐怕也没有再用汉字来创作小说的热情和兴趣了。但这不等于目前这些国家中的小说创作完全摆脱了中国小说的影响, 像日本、韩国不断地有中国古代名著改编本的出现, 就是一个明证。当然, 这些改编本, 有的是保持了原作的筋骨, 有的则改得面目全非, 但我认为, 即使是完全进行了再创造, 也不能说彻底摆脱了与原著的干系。像日本于2005年底出全的北方谦三写的《水浒传》, 曾得了世称日本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司马辽太郎奖。作者说, “《水浒传》在我心中可能已经变质, 我将塑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确, 在他的笔下, 宋江一变为革命理论家, 鲁智深带着他的理论著作《替天行道》到处去宣讲“革命道理”;他还添加了一个秘密警察组织“青莲寺”, 用来专门对付宋江们的地下活动;最使人匪夷所思的是竟将“天神”武松写成从小就偷偷地单恋着嫂子潘金莲, 而潘金莲则贞洁得可怜, 为拒绝小叔子的强暴而毅然自尽……。评委会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分析, 加以解体并且重建, 保持了长篇小说应有的紧张感。”这就清楚地说明, 它尽管“重建”了一部现代“日本版中国历史小说”, 但它的灵感毕竟还是从研究中国古代的小说而来。除了这些直接改编中国小说的作品之外, 有些尽管表现得比较模糊和隐晦, 但因为他们毕竟无法摆脱自己的传统, 而这传统本身就隐含着汉文学的影响, 所以从思想精神到表现技巧都可以感受到一些中国古代小说的脉搏。不仅在东方, 即使西方的一些现当代作家, 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对他们的影响。例如, 以《大地三部曲》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就深受中国小说的影响。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 她的致谢词便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的小说, 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 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再如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 从一本中国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得到启发, 写成一部以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侦探小说《狄公案》, 在欧洲风靡一时, 深深征服了西方读者。一时间, “Judge Dee” (狄公) 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它被多次拍成了电影, 影响了欧洲, 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前几年中国也将《狄公案》拍成了电视连续剧, 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总论
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说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这在正统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来看, 往往会觉得有点近乎野狐禅。但我觉得, 这对于传播中国古代小说也不失为一条道路。特别是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动漫等更为接近大众的传媒形式, 就越有普及性, 就越能使中国的古代小说扎根在世界各地的大众之中。比如, 就小说《西游记》而言, 在中国, 前几年也有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这基本上是忠于原作的依样画葫芦。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 则拍摄了一部《大话西游》, 非常搞笑地重编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使一些年轻人为之倾倒。日本也对拍摄《西游记》有很大的热情。在上世纪80年代拍过《西游记》不久, 今年1月日本富士电视又开始放映的连续剧《西游记》仍然引起轰动。无独有偶, 韩国出了一部名为《幻想西游记》的动漫也很红火。在这里, 孙悟空是被一个新冒出的乐神杰特弹钢琴弹得头痛, 无法还手, 被圧在五指山下。另一个新造的公主美娜成为本剧的第一号灵魂, 变得不听话的悟空就是怕美娜的禁咒之笛。在这里, 唐僧尽管成了武艺高强的法师, 但也被女性化得分不清是和尚还是尼姑, 孙悟空的筋斗变成超级滑板, 丢下了金箍棒改用了双截棍, 猪八戒戴着墨镜, 在石油村外做大王, ……一路想颠覆《西游记》的传统, 用西洋化、现代化来调适现代青年的口味, 但无论如何还是像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那样, 这部《幻想西游记》的主要人物还是离不开唐僧师徒四人, 孙悟空的性格还是与原作相近, 猪八戒还是那样好色贪财, ……说到底, 它还是从《西游记》而来。当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玩《幻想西游记》迷宫之时, 也就是原本《西游记》再显魅力之日。当然, 这些大众文化产品, 与正宗的文学作品是有相当距离的。但我们应该承认它们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摘要: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当然, 世界毕竟不是铁板一块, 就文化背景来说, 东方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确实不同;从接受对象来看, 学者作家与普通大众也有差异;即使在同一文化圈内同一层次的人, 也有华裔与非华裔之别;所以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也不能笼而统之, 而必须从不同角度着眼。中国古代小说通往世界的不同路径是不同的。
3.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中国古代文学知识 篇四
一、《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成风,雅,颂三部分。
1、《氓》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弃妇诗。也是诗经中最有代表的弃妇诗。《氓》选自《诗经卫风》
2、《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关雎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3、《蒹葭》: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4、《采薇》:选自《诗经小雅》
5、《生民》:选自《诗经大雅》文章祭祀了后稷
二、《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左传》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27年,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1、《晋楚城濮之战》: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
2、《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文章人物:晋后,秦伯,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3、《郑子产相国》:选自《左传》襄公三十年、三十一年。
三、《国语》: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起于西周穆王12年(前990年)止于东周贞王16年(前453年)记载了五百多年的部分历史
1、《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
四、《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春秋时期的史料汇编。记载了12国从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以前240多年的历史。
1、《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文章中主人公作了:弹狭而歌;市义;狡兔三窟三件事。
2、《鲁仲连义不帝秦》:选自《战国策赵策》
五、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其继承了庄子的思想,后世并称其为老庄。
1、《庄子》:
庄子一书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显示出要追求精神绝对自由,摆脱生活牵累的倾向。其文章汪洋恣意,想象奇幻,特别善于用寓言和历史故事说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限制的遨游。
六、、韩非子:
战国晚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思想家。
1《韩非子》:
其文章峻峭严刻,说理透彻,词义畅达,特别善于用寓言和历史故事说吏,其文章体制宏伟,气度不凡,标志着先秦说理
散文发展的高峰。
2、《五蠹》:蠹,蛀虫。五蠹指当时的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
患御者(指依附权门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经营工商业的人)。
七、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它在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创建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
1、《九歌》:
《九歌》据说是屈原流放湘沅一带时,根据当时的民间祭祀歌曲改变而成的,全部由十首组成。
2、《离骚》:离骚是一篇骚体文章。
离骚一词有多少种解释:
(1)、司马迁:离开忧愁。
(2)、班固:遭遇忧愁。
(3)、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3、《湘夫人》:选自《九歌》。一篇骚体文章《九歌》:民间祭祀世用的乐曲。
八、荀子:
荀况,战国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后期的儒学大师。
1、《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学是一篇全面论述治学之道的文章。
2、《成相》使用当地民歌形势写成的。
3、《赋》是借多篇咏物说理,且较早以赋名篇的文章,是汉赋文学体裁的渊源之一。
九《论语》:
1、《待坐》:人物有:子路,曾晳,冉游、公西华。选自于《论语先进》
十、《孟子》:
1、《齐桓晋文之事》:主张施仁政。
十一、《墨子》:
1、《公输》: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秦汉部分
一、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中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曾到各地漫游,后接替其父,任太史令。不久便开
始了史记的写作。其间由于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
1、《史记》: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分成,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等五部分,记载了上至传说时期的皇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年
左右的历史发展,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除了史记以外,司马迁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传于后世
2、《项羽本纪》:所谓本纪,即记载帝王事迹。
3、《报任安书》:
司马迁以“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史记目的。
二、《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有所改变,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
为12帝纪、8表、10志、70传,共一百篇。
三、《乐府诗集》:
乐府本来是汉代掌管音乐的结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所保留下来的歌辞也叫“乐府”、“乐府诗”。
1、《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为无名氏。同时《孔雀东南飞》
是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四、《古诗十九首》:
《古诗是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体的代表作。南朝萧统编文选时,将东汉末年一些佚名诗人的作品19首选编在一起,称“古诗”,“古诗十九首”由此得名。
1、《行行重行行》:
本篇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写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五、贾谊:
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由于怀才不遇,最终抑郁而死。
1、《过秦论》: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为这篇文章的结论。
六、李斯
1、《谏逐客书》:谏逐客书属于战国文学。
七、赵壹
1、《刺世疾邪赋》:《刺世疾邪赋》作于东汉后期。
八、张衡
1、《四愁诗》:《四愁诗》是我国较早的七言诗体。作者张衡。
九、晁错:
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建安七子:
孔融,王粲,陈琳,阮禹,徐干,刘桢,徐干,应玚.十、王粲
1、《登楼赋》:
第一段:作者忧患之深,思乡之切。
第二段:表现了作者有家难归的无奈,和思乡之情的深广。第三段:表达了对国家安宁,政治昌明的渴望。
6、登楼赋:
一篇骚体文章。
2、《七哀诗》:
背景:此诗是王粲离京至荆州避难途中所作。
本诗表现出了作者对军阀混战的深恶痛绝,以及对离乱百姓的深切同情。
2、谢灵运:
谢灵运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公。谢灵运以自己的诗歌实践完成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化,成为山水诗派的开拓者。
东晋时期人
3、谢眺:
谢眺人称谢宣诚,由于与谢灵运同宗,人们又称之为小谢。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9、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当中的三山即现在的南京京赴任时所作。
。这首诗是谢眺出任宣城太守,离
4、鲍照:
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其妹鲍令晖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钟嵘《诗品》说鲍找“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南朝时期宋国人。
19、拟行路南:思想感情:怀才不遇。
7、芜城赋:文章当中的芜诚即今天的广陵城。
5、瘐信:
瘐信字子山。
4、《拟咏怀》:
《拟咏怀》是模仿阮籍的咏怀诗所作。思想感情:思念故乡之情。
10、哀江南赋序:一篇骈体文。
12、《搜神记》:
《搜神记》作者干宝。《搜神记》是我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13、《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代表作。
《世说》作者刘庆义,是刘庆义以及他的宾客采书编撰而成,记载了从东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和轶事,生动的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风尚,氏族生活以及精神风貌。
16、过江诸人:讲述的是晋朝南渡后氏族的生活面貌。通过描写过江诸人在宴饮时的言谈举止,真实的反映了南朝氏族“美
日“饮宴的生活。
17、子猷访戴:讲述了东晋名师王徽之雪夜访友,不见而还的故事。
18、谢安围棋:谢安围棋的故事描述了指挥晋军抗击谢安收到前方胜利的喜讯时,意态自然,不露喜色,表现出谢安涵韵内
敛、颇为沉稳的气度。
14、《水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四十卷,对原著《水经》作了较大的补充。
15、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分为三部分:(1)、神弦曲,(2)、吴生歌曲,(3)、西曲歌。所收集的内容为男女爱情。
1、《燕歌行》:
燕歌行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左思:
2、《咏史》:
《咏史》作于西晋时期。
王羲之:
3、《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作于东晋时期。
曹操
5、短歌行:
一般用于宴会时演唱。
孔稚珪
8、北山移文:一篇声讨文章。讽刺的是周颙.运用的手法有:拟人,对比。
稽康
11、与山巨原绝交书:
七不堪,两不可。
(1)、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2)、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
(3)、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4)、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5)、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
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
(6)、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
(7)、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
<1>、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2>、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作者文章特点:刘勰称嵇康“师心以遣论”
陶渊明
12、赠秀才入军:四言诗。
13、归田园居: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脱离世俗,回归田园的宁静和欢乐之情。
14、饮酒: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悠然、宁静的田园感受,创造出了一个超然高原的田园意境。
5.中国古代文学知识 篇五
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诗教
2.新乐府
3.变文
二、简答题
1.简述汉代大赋在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
2.简述晚明小品文的主体风格及形式。
三、论述题
1、论述在中国古代和近代时期媒介(如,纸、印刷术、报刊等)的演变对于文学传播的影响。
2、王国维说过:“古来新学问起,大部由于新发现。”陈寅恪说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结合具体实例,评价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新材料与新问题。
近现代文学
四、选择题
1.《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后,1918年1月起,哪些人曾经任编辑?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周作人
刘半农
沈尹默
钱玄同
五、词语解释
1.《官场现形记》
2.《茶馆》
六、简答题
1.1940年“中国新诗派”的艺术追求主要表现在哪?
2.沈从文《湘西散记》、《湘西》在散文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七、论述题
1.试论汪曾祺80年代小说创作
2.简述“白话文学史观”的基本内容并评论
6.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空白文学 篇六
钟嵘在《诗品·序》中认为:“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1 无极之所已非字面所在,有余之意常蕴空白之中,诗的最高境界在于无极之味。刘勰认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2 ,“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3 他强调了中国古代诗歌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含蓄深刻的美。司空图《与极浦书》引戴叙伦语:“诗家之最,如蓝天日暖,良玉生烟,可望不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4 。又称“近而不俗,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5 。司空图上承庄子,提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诗歌理论,推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味外之旨”为“全美”: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以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6
7.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美育教学 篇七
1 教学观念的革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个决定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强调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道德的提高,以成绩的提高为最终目的,对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提高却淡而化之。这不利于审美教育,更违背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首先,教师观念应以美育为中心。《八佾》篇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1]孔子把善放在第一位,但他并没有忽视美的重要性,他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孔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美以善为前提和基础,归根结底要服从善,正如席勒所说:“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2]反过来,善的提高也要以美的提高为基础,因为德育必须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外化才能实现,审美教育正是这一转化过程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审美活动可以让人暂时抛却功利社会的是非得失,以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世界,这对于平衡人的内心世界,维护人的身心健康,提升人的品质,培养人的爱心、同情心和宽容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陶冶学生的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让他们去体会古今思维的跨越,实现情感的合一共鸣。
其次,教学观念应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也是大学之灵魂。文学的历史就是心灵的历史,古代文学作品是作家对自然、社会、人事的主观反映,是他们的生命体悟和人格写照。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并使其魅力对当代人产生影响。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曾经提醒过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应该“注意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中所反映的问题,要使自己的工作对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发展当代文学有所帮助,而他在20世纪90年代与学生程章灿的对话中,再次强调:“研究古代文化文学,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不想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就没有意义。”[3]教学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喜怒哀乐和歌哭笑骂,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性,使之对当代人有启发,如在讲解《离骚》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体验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意象,解读屈原苏世独立、“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人格;杜甫的《秋兴八首》,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儒者心怀天下苍生的拳拳之心;而诵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又让我们看到一位振臂高呼却不得不鱼龙沉潜的失意形象。另外,作家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无不影响着今天学子对生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讲那些催人奋进的积极事例,以奋发向上的人格砥砺学生的精神,在无形中催促他们奋发有为,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的革新
教学观念的革新应贯穿于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的革新直接体现了美育教学。其改革应从教学体系、教学理论、教材作品、教案撰写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教学体系的改革。教师在学期伊始选定教材、作品选和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审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的制定要切合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既要把审美教育放在首位,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进度不能过快或过慢,不然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或知识量不够。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授课以此为主,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其他文学史的观点。讲解之前也可以将此任务布置下去,当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认识会更加透彻。授课时也应该配合相应的作品选,并推荐其它各具特色的选本,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阅读有关作家的专集、选集乃至全集。这样既保证学生在各种考试中有章可循,又不囿成见,又使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学生找到了继续深入,拓展学习范围的门径。
其次是教学理论的革新。在教学时要突出美育教学思想,突出古代作家的人格魅力,从情感上教育学生。过去古代文学教学大多采取单一的教材讲解,造成了模式化、概念化,这种分析方法一成不变的特性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文学形势,其中那些过时呆板的观点更需要重新认识。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借鉴并吸收新的文学理论,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避免简单化、贴标签的做法。再结合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经历,分析作品的形象及情感表达,剖析复杂的人性,力图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体悟。
再次是教材和作品选改革。各种古代文学史教材,大致可分为过去编著的老教材和近年编写的新教材,老教材学术扎实、阐述精练,但方法陈旧;新教材立论高远、角度新颖,可有些提法尚欠推敲。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看一种教材,至少要结合两种教材取长补短,例如可以将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结合起来看,这样在授课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文学史的发展,并且可以全面了解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培养他们兼听不同意见的素质;另外在对作品选择性地讲解时更应该突出作品的情感教育作用,选择那些情感充沛、气势轩昂、酣畅淋漓的作品,如要让学生诵读《离骚》、杜甫的诗歌、文天祥的诗词,以作品之真切感人、爱国情怀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相信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是教案撰写的改革。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依据和重点,作品选是备课的辅助,但如果全盘依据课本容易造成照本宣科的印象。在教学实践中要备好一节课我们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备教材,将课本由厚读薄,融会贯通,分条析理,撰写的教案有逻辑性,整节课才会得心应手,通畅流利;二是备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备课时要照顾到全班同学,做到难易适中;三是备情感,突出美育教学的核心。只有教师情感真挚才能使以上两者融合在一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问的积累相对来说容易,如何做到德高则难,因此古代文学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人格修养,切问近思,笃学明德,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与情感培育,只有教师情感真挚才能把作品中的真实情感传达给学生,才能做到为往圣继绝学,进而达到美育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阅读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刊物和有关书籍,及时把学术界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来。授课时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引导他们注意关注学术界的发展及最新研究成果,教师和学生形成双向互动,教学相长,丰富教学内容,使古老的文学史在现代语境的传达中充满活力。
3 教学实践的改革
近年来,普通高校一般通过学生评教的方式获取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及意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仍有学生不看教材和作品选、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答笔记的现象。而且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新媒体密不可分,如果还是采取陈旧的方式教学,会使学生昏昏欲睡,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也无法实现美育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实践作为知识传播的过程改革显得特别重要。
3.1 教师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美育教学的需要。教师掌握的知识再多、情感再充沛,教案撰写的再充实,如果没有掌握很好的教学方法,仍然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和美育目标。教学中叙述故事文本时为增强趣味性可以模仿评书艺人,如讲解“三言二拍”时涉及商人形象的描写,讲课时笔者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开头模仿评书人:“常言道无巧不成书,咱今天也说个好话儿,讲一个北宋年间名叫蒋兴哥的商人与他妻子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样一来不仅说出故事主题与主人公,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突出了三言中商人成为时代宠儿的内容特点。在叙述带有批判性历史事实时可以采取戏谑式议论的方式。如前人有评价柳永词的流传广泛:“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笔者提到:“柳永著名的词作《雨霖铃》还是宋金三百年流行歌曲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呢。现在的歌曲能流行十几年就不错了,有哪个会流行三百年呢?”这样一来,学生对柳永词在宋金朝的广泛流传就有深刻的认识。讲解同时代作家时可进行对比式讲解。如在讲李白、杜甫的思想性格对比时,笔者这样开场:“李白受到道教的影响极深,被称为谪仙人,所以其诗歌有行水流水式的气势,读时仿佛自己随作者行于高山流水之上;而杜甫则受到儒家文化极深的影响,所以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风格沉郁顿挫。”讲潘岳与左思时也是采用对比式教学,这样的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更好。教师在实践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运用和补充其他授课方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不仅能更有效的把古代文学所承载的思想理念,人文关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古代文学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 引导学生熟读作品并背诵,培养自主阅读文献
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古代文学课时有所缩减,但教学内容没有变,而且由于文言文的缘故,学生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面及阅读量跟不上教学进度,对作品的阅读缺乏连续性,断章取义的现象较多,古代文学教学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知识,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如在讲授先秦两汉文学时,由于这是古代文学的起始阶段,年代距今最为久远,文化与文字的距离容易使学生造成学习上的障碍,久之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放慢对这一段知识的讲授,也要在讲课时帮助学生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的习惯,奠定学生自主阅读的扎实的基础。另外在授课时要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记诵一定篇目的古代文学作品,必要时采取强制熟读作品、背诵精品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精品篇目,要求大家背诵并适时检查。如熟读《诗经》30首,《左传》10篇,《论语》、《楚辞》10篇、汉赋7篇、唐诗60首、宋词60首、元曲20种、传奇5种、四大名著等等,其中有些篇目是需要大家背诵的,为了激励大家背诵,可以采用强制中有奖励的措施。通过熟读乃至背诵精品的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切身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等,培养其兴趣,修养其心性。
教师还可采取定期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读书之星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献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兴趣;教师在查阅学生读书笔记时,也要跟他们进行一定的交流,有些学生会在读书笔记上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解答,同时也要进行必要指导。这样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需要。同时特别提倡集中阅读,学期伊始,教师可以给全班同学推荐几本书,并让他们以宿舍为单位集中阅读某一本书,大家一起查阅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做读书笔记,最后大家互相参看、互相学习,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从不同角度论述文章的能力,增强美育教学的可操作性。
4 结语
古代文学的美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通过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的教学水平,这是每一个古代文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8.
[2]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84.
[3]陈平原.古典者的当代意识[A]//茱萸集[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87.
8.《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之我见 篇八
本课程从上古文学直至近代,是高校中文专业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一门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多而杂的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成为摆在古代文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由于大量的理性知识都在文学史教材中,加之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因而很多同类高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史”为主,作品的讲授成了阐明“史”所提出的已定观点的例证。由于学生缺乏对足够数量作品的深入学习、具体感受,所接受的文学史知识只能是粗疏、抽象、流于表面并且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比例是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作品”与“史”的关系应当是作品是第一性的,“史”是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其发展脉络、规律的归纳与梳理。因此,本课程应将作品选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确立作品选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应在讲授、学习一定数量作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文学史理论。只有如此,才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具体体现在时间安排上,作品的讲授、学习至少应占到每位教师任课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文学史占三分之一。另外,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内容很多,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但必须保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必须突出各时期的名篇佳作的讲授和学习。
过去这门课程的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教学中应当逐步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授每一阶段文学史时,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概括要点法、列表法、学生讲授法、练习法等。
所谓概括要点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采用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概括归纳文学史的要点,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列表法是要求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用列表的方式,列出书中涉及到的每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影响等等;学生讲授法就是定期选取一些简单篇目,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讲解,由学生自己讲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法就是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根据课本作出答案,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概括能力。概括要点法易于学生理清思路,但是呆板、单调,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列表法和学生讲授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适用于已有了较高自学能力的学生,但耗时多,不易于教师把握;练习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但是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则显得不足。四种方法各有短长,为了避免教法的呆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我们应该穿插使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古代文学知识。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教授作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文学史具体化,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生动,最具体的部分,它最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部分教材,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每章节时,要要求学生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简单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四个层次来掌握课程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
一是记忆能力层次可分识记和背诵两种。识记,要求识记主要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背诵,要求背诵经典作品,熟悉其中的名句名篇。二是理解能力层次,主要要求理解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概括、归纳作品主旨,理解作品段落层次,认知作品的某些总体特征。三是简单运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具体艺术手法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主要文体、作家作品和重要的名词概念作简要的解释说明。四是综合运用能力层次,要求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以打破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沉寂状况,只有师生双向互动,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悠久古老的古代文学才能绽放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业布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目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的形势下,注重学生平时作业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只有终端检测即可。但笔者认为平时作业能督促学生用功,从多方面、多角度检测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学好课程提供更多的保证,减少他们的考试压力,这是终端检测所不能代替的。作业可以布置课外阅读篇目和背诵篇目,要求学生背诵百篇以上的诗文作品,选取自己理解最为深透的作品,每学期写出1至3篇短小的分析、鉴赏文章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专题讲座的开设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开设讲座的原则应是深、新、趣。观点应该深刻,课题应该新颖、有趣。这样才能在教材的深入研究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也更能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例如开设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诗歌研究、古代散文研究、古代戏曲研究等等,目的是理清几种主要文体的发展线索,使在基础课中学习的文体知识深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对所选文体的研究能力。另外还可以开设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楚辞》《史记》《桃花扇》《聊斋志异》《红楼梦》研究等,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主要作家、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相应的研究能力。此外,笔者认为还应鼓励一些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搞讲座,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综合素质。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推荐阅读:
2024年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09-08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提示09-05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范围10-16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06-24
中国古代文学史金瓶梅10-19
《中国古代文学(B)》历年考题填空07-23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宝鸡文理学院)10-02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