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险分析范文

2024-06-23

社会风险分析范文(共8篇)

1.社会风险分析范文 篇一

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的通知

时间:2011-08-18 09:30 作者: 来源: 我要评论(0)

【找法网 房屋拆迁法规】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社会稳定风险控制,现根据南京市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落实城市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结合城市房屋拆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房屋拆迁重大政策出台前和拆迁项目实施前都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三条 城市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民主法制的原则。

第四条 城市房屋拆迁重大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本局负责实施。

城市房屋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项目拆迁人和委托的拆迁实施单位共同负责实施。

第二章 拆迁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五条 本局成立相应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督促实施城市房屋拆迁重大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第六条 关系到广大被拆迁人根本利益的城市房屋拆迁重大政策,在出台前,由本局直接组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后,随政策草案提交上级审定。

第七条 城市房屋拆迁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1、拆迁政策是否符合上位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2、拆迁政策是否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3、拆迁政策能否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是否兼顾了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体现了公平原则。

4、拆迁政策是否对政策出台前的拆迁项目产生重大影响,是否会引发较大的社会不稳定事件等。

第八条 拆迁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

1、进行风险评估准备,制定评估方案,并向本局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将重大拆迁政策草案通过相关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公告或公示,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新政策的内容。

3、分别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拆迁有关单位、拆迁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及建议。

4、依据有关法规组织相关群众代表、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拆迁重大政策进行听证或论证,评审政策的可行性、科学性和社会风险因素。

5、综合各方意见,对拆迁重大政策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特别对因实施拆迁政策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作出评估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最后作出总体评估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专项评估报告,报局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审核。

第九条 拆迁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拆迁政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

2、对拆迁政策出台的时机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

3、对拆迁政策出台可能引发的矛盾作出评估预测,并制定应对措施。

4、群众的反映、有关部门的意见、专家的意见。

5、结论。

第十条 本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应全程跟踪拆迁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组织实施过程,严格审核报告,做出同意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审查审核建议,并向市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 对已经评估、审核,付诸实施的拆迁重大政策,本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要坚持全程稳控并做好后续跟踪,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应措施,并将有关稳控情况形成报告,报局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对于特别重大的稳控情况报告,还需报市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第三章 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十二条 拆迁人和委托的拆迁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前,要开展对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形成专项报告,报区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区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已经实施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证明,提交给市拆迁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拆迁人和委托的拆迁实施单位,开展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应主动接受拆迁项目属地区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督促、检查与考核。

第十四条 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1、拆迁项目的实施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尤其是申请拆迁行政许可的法定要件是否齐全,真实有效。

2、拆迁项目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如:拆迁计划和方案是否制定,拆迁补偿水准是否符合房地产市场行情,补偿资金、安置房源是否落实,对困难家庭的综合保障条件是否具备,拆迁法规政策的宣传公示能否到位,拆除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完备等。

3、拆迁工作“六项制度”执行到位情况。

4、拆迁项目的实施是否会引起拆迁片区内或周边居民的严重不满,拆迁补偿是否与同类地区的项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

5、拆迁项目的拆除施工是否有障碍或安全风险隐患,是否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是否会造成周边群众生产、生活较大不方便,拆除工地管理能否符合规定要求。

6、有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其他方面。

7、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对策和预案措施。

第十五条 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

1、拆迁项目实施前,拆迁人和委托的拆迁实施单位在项目属地区维护稳定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对即将实施的拆迁项目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

2、将要实施的拆迁项目的立项、规划用地许可证及红线范围、国土批准文件、拆迁人、拆迁实施单位、拆迁评估机构、拆除施工单位、补偿安置方式等有关内容在拆迁现场公示栏进行公示,让被拆迁群众充分了解该拆迁项目。

3、可采取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各有关部门、拆迁有关单位、拆迁当事人的意见及建议。

4、组织相关群众代表、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听证或论证,评审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和社会风险因素。

5、综合各方意见,对拆迁项目进行科学的预见和论证,特别要对因实施拆迁项目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做出评估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最后做出总体评估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专项评估报告。

第十六条 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拆迁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立项、规划、国土等部门的批准手续、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拆迁范围内的住户和工企单位状况及其相应的房屋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补偿资金和产权调换房源的筹集落实到位情况,拆除施工的安全、环保措施防范等有关情况。

2、项目情况公示后,群众的反映、有关部门及单位的意见、专家的合理意见及建议。

3、对拆迁项目实施的时机及有关影响,拆迁项目补偿方案,拆迁给特困企业和住房困难家庭带来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拆除施工的安全问题以及因拆迁可能引发的其他类型矛盾问题,进行评估预测和分析研究。

4、拆迁项目风险防范及维护稳定的相关组织机构和责任人员。

5、对拆迁项目实施中可能引发的矛盾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尤其是对拆迁实施中可能形成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和可能引发的恶性事件,需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事件处理预案。

6、结论。

第十七条 项目属地区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全程跟踪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组织实施过程,审核其报告,并对报告做出明确的备案意见。

第十八条 对已经评估、审核,付诸实施的拆迁项目,项目属地区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坚持跟踪,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应措施确保稳定。对特别重大的稳控情况需报上级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第四章 考核与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各有关单位应积极主动落实城市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各项要求,年终应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具体考核按《市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考核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 对不认真履行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职责而酿成涉稳重大问题的,按照《南京市维护稳定工作责任查究制度》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直接人员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溧水县、高淳县及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从印发之日起执行。

2.社会风险分析范文 篇二

据统计, “十二五”期末, 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 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 城市街道所辖人口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加之城市街道数量的增加, 城市街道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的社会风险越来越突出, 并呈现多元化、复杂性、衍生性等特点。由安全生产事故衍生的社会安全事件、由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衍生的安全生产事件风险一旦处置不当, 很容易危及社会和城市的安全稳定。

街道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 在城市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城市街道数量和辖区居民多, 街道内组成单位复杂、人员结构复杂、流动人口数量大, 聚集了小场所、居住5人以上的出租房、危化品企业、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烟花爆竹企业、高层建筑、娱乐场所、燃气经营点、集贸市场等火灾易发场所, 而我国城市街道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社会风险监管人力资源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很多现象缺乏法律法规规范等问题, 增加了城市街道社会风险监管的难度。近年来, 这些场所发生的火灾事故, 如2011年4月25日,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南小街一栋4层楼房发生火灾, 死亡18人、受伤24人 (其中重伤13人) , 反映了基层安全监管的薄弱, 也给城市安全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强城市街道社会风险的监管是控制安全生产和其他社会风险, 强化社会安全体系, 维护社会和城市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城市街道社会风险及监管现状分析

风险是指事物发展中出现给主体带来损害、造成某种后果的可能性。城市街道社会风险是指在城市街道的管辖区内, 造成街道正常运行受到阻碍与破坏的可能性。一旦发生社会风险, 轻则影响城市街道的局部运行, 重则影响城市街道的全部乃至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

城市街道社会风险

城市街道社会风险可分为事故灾难类风险、社会安全类风险、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类风险4大类。具体来讲, 事故灾难类风险主要有火灾事故, 爆炸事故, 交通事故, 化学品泄漏事故,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事故等;社会安全类风险主要有学校社会治安事件、暴力恐怖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类风险主要有台风、暴雨、地震、疫情爆发、食物中毒等。

一、事故灾难类风险

在城市街道辖区内, 存在事故灾难类风险的区域主要是生产经营单位 (文化娱乐场所、休闲活动场所、旅游服务场所、餐饮服务场所、危险化学品单位等) , 城中村小商铺、诊所、加工厂等也存在事故灾难类风险。从风险种类来看, 在城市街道, 事故灾难类风险最常见的是火灾风险。下面主要从区域场所以及风险衍生性两方面来分析事故灾难类风险的特点。

1.城中村存在的风险

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 由于全部或部分耕地被征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 例如北京市的朝阳、海淀、丰台、大兴、昌平等区的行政村。

安全隐患尤其是火灾隐患严重。城中村没有纳入到城市管理范围, 相关部门对城中村的建筑监管不到位, 再加上大量流动人口对廉租房的旺盛需求等原因, 催生了城中村大规模、高密度的违章建筑。此外, 各种商铺的开办, 排给水、道路、交通等设施超负荷运转, 电线走向杂乱, 街巷狭窄弯曲, 消防设施配备不足, 导致交通事故和消防隐患严重。还有, 居民和区内流动人口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缺乏安全用火、用电常识, 处置突发火灾事故的应变能力较差, 一旦发生火灾, 就会因缺乏逃生自救等能力而成为受害者。

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由于城中村房屋租金低廉, 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 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强, 各种无证无照行业聚集, 恶性治安事件经常发生。此外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也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

环境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城中村城市规划落后, 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各种管线杂乱无章, 污水随意排放, 垃圾成堆, 生活条件恶劣;高密度的建筑和人口, 存在巨大的卫生疫情隐患。

2.出租房存在的风险

许多民居出租房居住部分与非居住部分未完全分隔, 普遍存在公共楼梯或走道不能自然通风, 疏散楼梯少, 耐火等级较低等隐患;有的承租人在租赁房屋后又违规装修, 未配置消防器材, 私拉乱接电线。出租房致火因素多, 一旦发生火灾, 易造成群死群伤。居住出租房作为居住建筑的特殊形态, 执法部门的监管可能涉及到承租户的隐私权, 且出租房点多面广, 承租人经济条件较差, 法律意识淡薄, 可能会涉及到民权民生, 存在一定的难度。

3.9小场所存在的风险

9小场所是指城市街道管辖范围内的人员密集场所, 具体指小歌舞娱乐场所、小学校 (幼儿园) 、小美容洗浴场所、小医院、小旅店、小商场、小餐饮休闲场所、小游戏游艺场所和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家庭小作坊。9小场所大多属于家庭式经营, 缺乏系统的管理, 消防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9小场所大多设置在沿街底商住宅楼房内或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 但多数经营者由于消防法制意识淡薄, 未经消防验收或申请开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就擅自开业。有些建筑本身没有经过防火审核和验收, 而且违法改、扩建的现象也不少, 经营场所与建筑防火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建筑布局不合理, 防火间距不足, 疏散通道不畅, 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等火灾隐患。很多场所合用比较普遍, 生产、生活和仓储一条龙, 没有严格的界限, 存在“三合一”现象。加之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较低, 非法堵塞、占用安全通道, 用火、用电、用气不能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 近年来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

4.事故灾难类风险衍生其他社会类风险

事故灾难类风险导致的事故, 由于处置不当, 易衍生其他类社会风险。如酒吧、歌厅、酒店、旅馆、电影院、公园、商场和超市等公共场所极易发生火灾等安全生产事故, 一旦处置不当, 往往衍生出踩踏、大面积群死群伤等衍生事件。事故灾难类风险衍生出其他社会类风险 (主要是社会安全风险) 的特点为:

安全生产事故的破坏性成为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主要导火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不单单意味着受害者本人身体的残缺或生命的消失, 也意味着一个或多个家庭“精神和经济支柱”的崩塌, 极易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进而成为引发社会安全类事件的重大风险隐患。

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置失当成为社会安全事件的引爆点。有些安全生产事故, 如化工企业发生液气体泄漏、爆炸等, 因涉及人员多、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 处置起来难度大, 很容易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出现混乱, 甚至导致局面失控。在此过程中如果事故处置不当, 或因具体政策标准问题, 或因应急措施问题, 就会招致事故受害方的不满, 并对那些周围带有心理恐慌的群体以及旁观者形成带动效应, 使事态不断扩大、矛盾不断升级, 进而引发社会安全事件, 造成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长时间的不稳定。

安全生产事故处理的效应性成为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传染源。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 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处理的方式方法和结果, 不但直接关系到受害群体及其亲属本身的利益诉求能否满足、不满情绪能否得到消除或缓解, 同时也会对周围其他群体的情绪产生感染性反应、影响事态的后续发展。由于受社会各种矛盾因素的干扰, 或信息反馈不及时, 或公开透明的程度不高等, 都容易导致信息失真而诱发流言, 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严重影响群众的思想情绪, 且这种情绪会以负面方式不断传播、拓展, 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它所有涉及人民群众利益事件的发展态势变化, 个别问题有可能转化成全局性问题, 非对抗性矛盾有可能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进而可能导致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社会安全类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 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 严重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安全类事件逐渐增多。街道的社会安全类风险主要集中在一些特殊人群上, 主要包括低保户、精神病人、刑释人员等。而且各种社会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安全类风险不可忽视, 主要包括:一是贫富差距拉大可能导致的风险, 二是较大的就业压力可能导致社会安全风险。

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类风险

自然灾害类风险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地震等灾害, 突发公共卫生类风险主要包括食品安全、传染病疫情等, 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每一次自然灾害或者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都伴随着人员伤亡或者财产的损失, 都可能带来社会安全事件。

城市街道监管现状

街道办事处是县 (区) 政府的派出机构, 是代表县 (区) 级政府在辖区内实行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作为城市的基层政权组织, 它是政府与社会及人民群众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 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和任务几乎涵盖了一级政府所具有的行政管理职能, 包括民政、司法、治安、交通、卫生、计划生育、劳动管理、文教、街道经济、社区服务等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的工作。

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街道社会风险监管体制、机制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是街道对县 (区) 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街道办事处有承担社会风险监管的责任, 但囿于法规所限, 却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力。二是相对街道管辖区的人口来说, 街道的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三是城市街道办事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规范,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四是城市街道办事处工作缺乏长效机制。城市街道相关职责方面法制建设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当前城市街道社会风险监管存在困难的原因之一。

构建城市街道社会风险新型综合监管体系

城市街道是社会风险监管的基层单位, 承担着保障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的任务, 要控制城市街道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 应按照风险分类分级的方法, 摸清街道的社会风险, 针对存在的社会风险, 在现有体制、机制和法制基础上, 建立基于社会风险管理的新型综合监管体系。

城市街道社会风险新型综合监管体系不仅具有监管职能, 而且还具有服务功能。充分调动城市街道内政治、经济、行政、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等社会力量, 合理利用其智力、物力、财力资源, 共同参与社会建设, 最大限度地实现街道资源的共有、共享;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参与渠道及机制, 让居民逐渐形成自觉参与社会事务的习惯和意识,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充分利用通信和信息技术手段, 梳理、挖掘、掌握社会风险等信息资源, 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快捷、便利的管理平台。

组成要素

城市街道社会风险新型综合监管体系包括5个组成要素, 城市街道社会风险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的完善、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

城市街道社会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城市街道管理范围广、情况复杂, 必须首先摸清街道社会风险的现状, 为综合监管提供依据。社会风险包括事故灾难类、社会安全类、自然灾害类和突发公共卫生类4类, 街道管理以事故灾难类和社会安全类为主, 并在此基础上, 分别对事故灾难类、社会安全类、自然灾害类和突发公共卫生类的事故进行分类分级。

创新城市街道综合管理体制创新街道管理体制, 关键要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由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向自治型管理模式转变。由街道进行管理, 交由社会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运作, 以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和社区自治的开展, 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街道自治型管理模式 (如上图) 由街道办事处、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和居民共同组成, 共同为街道管理提供服务和支持。

创新城市街道综合管理机制由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向自治型街道管理模式转变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演变过程, 在现有体制下, 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针对街道管理的特点, 街道应建立以网格化管理机制为基础, 由人员聘用、同步预警、考核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机制组成的体系。

网格化管理机制是街道管理的基础。结合街道的布局、风险分布等因素将整个街道划分成若干个网格, 以网格为管理单元进行管理。包括以网格为单元进行风险统计、配备管理人员等, 提高街道管理效率。

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针对街道管理法制不健全的现状, 街道政府应结合街道的需求,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根据街道基层工作需要, 密切结合街道的风险类型, 为控制风险制定一系列操作标准, 指导基层管理工作。

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借助科技信息技术, 建立综合信息平台, 为街道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一个运行平台, 提高管理效率。城市街道社会风险综合信息平台由基础数据平台、信息支撑平台、综合应用系统3大部分组成。

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

城市街道社会风险分类分级是街道社会风险综合监管的基础。通过分析街道存在的各类社会风险, 把握不同风险的特点, 针对突出的社会风险, 建立适合城市街道社会风险新型综合监管体系。

街道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标准是街道社会风险综合监管的有力保障。保障街道和谐平安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的组织体系、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监督管理组织体系健全, 法规能够落实到位, 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这是街道社会风险监督管理最基本的要求。

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有效监督管理的技术手段。“科技兴安”是现代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是实现高效监管的最基本出路。街道管理是监管服务、科技进步的综合反映, 街道的基层管理需要科技的支撑。

意义

3.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篇三

关键词:社会治安 风险管理 对策分析

1 概述

根据百度百科对风险评估的解释[1],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可定义为在社会治安风险识别和估测的基础上,对社会治安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社会治安状况做出科学的评判,从而对当前的相关社会治安政策起到更好的指导实践作用,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加以实证[2]。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逐渐加重的维护稳定任务,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系统已经滞后于社会治安形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2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政府部门职能和网站的相关资料和介绍可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中央综治委)是协助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和协调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综合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般在政府部门的市级和区级政府部门内设置。负责调查研究,掌握各地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督促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督查治安混乱地区的整治。

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治安投入,以郑州市为例,从2002年起,郑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的意见》,决定明确巡防队员工资、保险、服装、装备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每年拨款7000余万元予以保障[3]。为加强对巡防队伍的领导,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35个行政事业编制,在市综治办成立了巡防管理處,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成立巡防工作管理办公室[3]。

2.2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社会治安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尽管政府足够重视,但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急需解决:

2.2.1 对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及其下属各级组织,但是当前对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制度,甚至根本没有建立风险评估的制度,没有专门人员对社会治安风险进行专门的管理,对相关的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比较缺乏。直接导致了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缺失,为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导致无法根据社会治安风险预测动态地安排防范措施。

2.2.2 对社会治安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够

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内当前的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中,社会治安管理系统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及其预测预警系统也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依靠信息化建立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及其预测预警体系能够快速便捷的建立社会治安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能够依靠网络快速的传递社会治安信息,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评估方法迅速地实现社会治安风险的评估、预测和预警。

2.2.3 对社会治安管理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阻碍了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的能力发展

社会治安管理的多头管理与各自为政进一步导致了风险评估制度和体系的缺失,造成了“谁都管理,谁都不管”的尴尬局面。因此应该加强统一和协调,综合政府各部门的力量,对社会治安风险进行统一的评估和管理,将政府、社会治安管理部门、社会治安巡逻、公安机关、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统一协调起来,才能为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做出贡献。

3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使用科学社会治安风险评估方法

社会治安风险评估是指在社会治安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对社会治安风险发生的事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建立评估指标,根据相应的评估方法,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

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应该在科学的制定评估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应该确立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目标包括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本着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基本原则确立社会治安管理的总体目标。其次要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使用,应该根据社会治安风险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评估指标,科学分析评估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使用范围。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应该能够科学地识别潜在危险和给出安全防范措施。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方法,做出科学评估,给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3.2 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社会治安风险预警是在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预警技术、预测与决策技术等预测未来的社会治安风险等级,并给出相应的风险评估等级的技术。

社会治安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社会治安风险等级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治安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相应的预测技术是核心内容。预测是对未来的情况做出预估的一种技术,风险预测就是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的技术,根据风险评估的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常见的时间序列预测技术包括平均、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灰色预测等。这些技术往往包含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和预测技术。对风险进行预测以后,还需要预警技术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等,不同的等级设置一定的标准,不同的标准代表风险的不同严重程度,并对应设计不同风险防范措施。社会治安风险的防范措施,可能包括在不同的地点设置不同的警力、对重点犯罪类型进行防控和对犯罪多发地区进行重点布防等。

3.3 建立集成式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集成式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包含对社会治安风险基础数据的收集、评估、预测和预警一些列技术和方法。

因此,集成式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以基础信息收集整理和存储为起点,以社会治安风险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为重点,以社会治安预测预警为终点的集成一体化信息平台。系统平台提供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的基础信息收集、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的基础信息分析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信息系统支持等集成功能

3.4 积极争取变革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根据基层管理人员和巡防员的反馈,现有的社会治安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不便,某些时候一定程度造成多头管理,均不负责的现象。因此应适当谋求更加积极科学有效的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分析,对相关研究者和社会治安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v-CSks1Fw9XHNVN-EV6

Wirh4ljMgS2qB9LT5grHJZG8Q89mlYY-3mSKN-LO8hVO.

[2]金淞.社会治安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

[3]http://119.china.com.cn/txt/txt/2008-04/23/content_218820

3.htm.

作者简介:

4.社会风险分析范文 篇四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发展不平衡积累的结果,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顺应国家新的发展阶段需求,党中央于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旧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需要通过高产高效、优化经营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生活垃圾的处理、乡村道路的整治、安全用水等问题内容。

(三)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主要是解决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和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障问题。

(四)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基本成效

早在1929年,河北定县在晏阳初博士带领下进行了当时闻名世界的“乡村建设实验”,其经验称为“定县模式”,这是我国最早的新农村建设尝试。1949年以后,我国的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自发探索成果。如实施“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扶农、以工带农”计划,1960年代就成为“全国典型”,富裕程度号称“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实行集体经济模式,从1984年起走上集体共同富裕道路,称为“红色亿元村”的河南南街村;2004年率先进行“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实验,摸索出“赣州模式”的江西赣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力度,取得了更多成效。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开办,积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产自销”的产业链。可以说,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个地方结合本地方的具体情况,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一些中低产田因此得到了改良,农民最关心的收入问题和住房问题得到了改善,农村发展就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也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普及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 ;另外,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 ;不仅如此,国家还大力培养乡村教师队伍,并且鼓励城市教师前往农村地 区支教,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生活保障不断增强,社会福利不断提高。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政府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福利保障的资金投入,并特别针对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保障问题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此外,政府还特别注重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方面,以减免特定人群医疗费用的方式逐步解决了农村地区的治病就医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长期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由于国家对城镇发展的重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缺乏,加大了城乡差距,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因此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极度缺乏。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导致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导致城乡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粮食生产效率较低,浪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另外,农民的文化生活场所和初级健康卫生场所的建设很不健全。

(二)对农业的重视力度有所降低

农村就是要以农为主,而现在则是重工商、轻农业,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导致人们轻视农业,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而且,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完善,也使耕地利用效率降低。

(三)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我国农民思想意识落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农民科技知识缺乏,不能科学种植,粮食产量提升幅度较小。另外,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了大气,破坏了土壤,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科技知识缺乏,不懂得秸秆还田的科学知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党的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思路不能充分理解,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创新,改革落后、陈旧农村的动力不足。所以,当新农村建设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出现农村生活环境变化慢、产业发展阻力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开展的问题,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另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原有的部分基层农村党员干部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多数农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创新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够,也会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四)农民主体地位尚未落实。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尚没有确立,主要表现在新农村规划不是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农民民主协商、讨论、决定,而是由县一级甚至市一级帮助村一级制定规划,越俎代庖,往往把上级部门主观设想的模式强加给农民,结果是好心办坏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另外,应该处于新农村建设主导地位的农民还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任务比较陌生,不能适应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的种种政策。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主导,动员多方参与新农村建设,继续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建设倾斜。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推进农村通电、通水、通道路建设,逐步把乡村电路、道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让农民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房舍改造,村屯绿化;四是卫生与医疗体系建设。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式、创新资金筹措机制。运用税收杠杆,通过税收转移支付调节二元结构,完善农业科技研发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从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转让试点等多角度拓宽农民筹资渠道,解决农民生产建设“想办事、没有钱、贷款难”的困境。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农村中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既保证农业用地和生态平衡,又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要更加重视发展农村经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切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建立和加大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领域的就业量。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政府应当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开展文化启蒙,树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懂科技、肯创新的新型农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储备充足的建设主力军。另外,政府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教育。

(四)真正落实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实行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建设,落实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健全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民事民议、民财民理,集思广益,搞好农村各项建设。要继续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民财产权利,不断满足农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才能把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支持。

5.社会风险分析范文 篇五

我校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07数应用数学2班

姓名:白晓洁

学号:0701114070

对我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尺度,在对我们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人对本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照彻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我校学生 核心价值观 现状 调查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而当代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面对一些重要的价值取向时容易迷茫更甚是犯错误。因此,本人认为:在高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高校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对在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叫值体系的认同”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我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人写出本报告。

我们的调查显示我校大多数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但其中也存在了一些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在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由以下几个问题:

(7)对于西方思潮,你认为应该()

A限制其影响B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C可以接受,不必限制D说不清

(10)您是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A一直参加B偶尔参加C 从不参加

(11)你认为大学生做公益活动属于()

A无私奉献B哗众取宠,虚伪表现C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12)你在公交车上遇到年龄较大的农民工,你是否会主动让座()

A会B不会C不会主动

(13)您如何看待在课室或图书馆霸位的情况()

A 认同B无所谓C十分厌恶

(14)在国际比赛中,当中国国旗升起来的时候你心情会激动吗()

A 不会B没感觉C不会

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基本上是坚定的,对政治价值观基本上是正确的。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为对于西方思潮应该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对这个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有5%的学生认为对于西方思潮可以接受,不必限制。

我校大学生具有诚信意识,核心道德价值观及人生价值观符合主流社会主义价值的要求。高校大学生普遍认同基本的道德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在公交车上遇到年龄较大的农民工主动让座,都十分厌恶在课室或图书馆霸位的情况。

我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价值观,调查显示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不足的是,70%的学生偶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数的学生凭着一时的热情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说明他们的社会服务信念不坚定,只有30%的学生一直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我校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调查显示95%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当中国国旗升起来的时候心情会激动。然而,调查显示部分的大学生在国际比赛时候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却心里毫无感觉,这说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中还有一部分人存在集体观念不强的心里特征。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本人总结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和以解决的建议。

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趋向多元化、功利化,道德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知行背离,自我意识强化,国家集体利益意识淡化,生活价值观消极迷惘,社会服务意识较差等现象。早场这些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影响方面来讲。近年来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不断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美国中情局抛出的《十条戒令》中的第一条就是“尽量用物质来诱惑和败坏他们的青年,使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卑鄙手段,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另外,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耳濡目染了金钱的社会功能,加之现代化和多样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良莠不分的信息,各种西方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重视自身物质利益、轻视国家集体利益、“一切向钱看”,从而价值观出现功利化、物欲化的倾向。以致部分大学生在遇到西方流传进来的思潮时认为可以接受甚至是毫不加思考的接受并效仿西方的文化入侵。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当代的大学生,如果长时间受到西方文化入侵的影响,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肩负着为祖国培育“四有新人”的重任,因此,在高校工作中,必须坚持实施“以德治校”,把“三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积极并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教育方法仍然是传统的“重课堂理论,轻社会实践”,并且近年来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一些高校在师资方面却来不及做出相应的改进,尤其是在某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域比较偏僻地区的高校,专职思想政治

老师的数量更为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有机会和老师交流情感或学习,老师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素质降低。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各个高校都开设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真正的走进课堂就会发现,真正在认真听课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学生只是在临考试前的几个星期才走进课堂。加上现在流行的高校考试制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们总是在期末考试前的两个星期背背要考试的内容就能够应付考试过关,这样的话对于思想教育起不到任何作用。总之,现存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作为高校应该切实的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在平时多开一些专题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6.社会风险分析范文 篇六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表征。网络时代风险传播突破了由政府通过传统大众媒介向公众传播的单项传播形式,变为了公众都可进行的双向传播,因而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传播风险。对“康师傅馊水油”事件的网络传播特点分析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网络传播存在着传播源广泛、意见领袖作用强、政府反应速度偏慢,且舆情回落周期长短受舆情传播中其他声音影响等特征,因此在风险社会中,政府要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提高反应速度,建立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机制,加强权威发声权重,允许出现多方声音,以“引”代“堵”,增强信息的对称性,从而增加公众对政府和大众媒体的信任度,使公众能理性的对待风险社会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4-0027-05

自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诸如“毒豆芽”“熏肉致癌”“僵尸肉”等食品安全事件被频频曝出,而且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每次曝出后都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使得大众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是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出现的频率高,每次出现都产生一波波舆论潮,那么在风险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的网络传播有怎样的表征呢?

一、理论阐释

1.风险社会与风险传播

风险社会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出现的,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提出,它表现为现有社会存在的危机或潜在的危机水平〔1〕。风险社会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科技风险等突发性社会事件〔2〕。

风险传播是为公众提供用以减少焦虑和恐慌的信息,并为公众提供合理应对危机建议的过程〔3〕。传播媒介是风险传播中很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在风险社会中表现为对现有社会中风险失控行为的批评与反思〔4〕。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事件在网络传播中带有一些网络暴力的色彩,给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风险社会增加了更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如网络谣言等,而且风险的不确定性会拓宽风险的强度和广度〔5〕。在网络环境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播媒介,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往往来源于传播媒介的话语导向,传播媒介的批评行为则可能会被放大,所以公众在风险社会中表现出的意识恐慌和社会对抗的程度与传播媒介的传播力息息相关①。

2.风险沟通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对风险沟通的定义,风险沟通指的是“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侧面的风险性质及其相关信息,它不仅直接传递与风险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表达对风险事件的关注、意见以及相应的反应,或者发布国家或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措施等”。后来学者在此定义基础上指出风险沟通包含五个要素,即沟通目的、沟通内容、目标人群、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

风险沟通在风险传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风险社会中的科学民主的决策离不开有效的媒体沟通,有效的风险沟通就是要在风险传播中通过媒体连接起政府和公众,让政府和公众站在同等的地位,扩大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即加强民主程度和增大信息透明程度,从而将风险社会的风险程度降到最小值〔6〕。网络传播中的风险沟通是一种双向传播机制,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由政府通过大众媒体向公众传播的单项传播。在网络风险传播中,政府要控制局面,而公众认同的是自我感知〔7〕,那么政府和公众之间怎样才能达到一种有效的沟通呢?这时风险沟通就显示出其重要性了。

二、“康师傅馊水油”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表征

1.事件概述及舆情走向

“康师傅馊水油”事件最先被曝光于微博上。8月2日12点14分,新浪微博认证用户@柯笑阳发布一段游客拍摄的视频,视频中一位台湾女导游在车上跟游客讲:康师傅在台湾发生过馊水油事件,所以康师傅及其所属顶新集团遭到全台湾的抵制,可是在大陆地区贩售的馊水油数量竟达台湾地区数量的56倍。此视频一出,舆论哗然,短时间内被微博疯转,“康师傅”一词登上微博热搜榜。

截至8月5日,以“康师傅”为关键词在百度中的整体搜索指数(一周内)达到58096次,环比上升了约1000%。新闻头条搜索指数在8月3日达到197418次,与康师傅相关的一周内上升最快的检索词为“康师傅地沟油”,同上周相比,搜索指数环比上升了882%。舆情在8月2日出现以后话题迅速集聚,到8月3日形成舆情传播的峰值期,8月3日后舆情迅速回落。

而在舆情发酵到舆情进入高潮的时间内,媒体报道的导向也不断发生改变,统计情况见表1。

2.舆情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文本分析

笔者搜集了新浪以“康师傅”为关键词从8月2日舆情首曝开始到8月7日舆情基本回落的微博,对评论量和转发量大的微博进行了整理和聚类,发现这些转发和评论量大的微博主题基本分为四类:一是曝光康师傅使用馊水油,如诸葛文君的微博先于大众媒体曝光康师傅使用馊水油的事件;二是媒体有关康师傅对此的回应态度的报道,如《齐鲁晚报》微博所提及的康师傅报警新闻,微博与传统媒体同步出现此消息;三是话题传播者对大陆媒体的质疑,如北京杨博的微博在比较大陆媒体和台湾媒体对康师傅馊水油事件的报道后,对大陆媒体的报道态度提出了质疑;四是对康师傅馊水油的辟谣贴,如中国新闻网所报道的监察机构的证词。在这几类主题中,微博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普遍要早于传统媒体,这是因为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作为传播者,微博中的传播源远大于传统媒体。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和微博出现同步播报的情况通常是传统媒体的官微对传统媒体所播报的信息进行了转发,而微博中所传播的信息滞后于传统媒体报道的情况通常是一些大v意见领袖针对传统媒体报道中的内容而在自己的微博中提出质疑等看法。

在曝光康师傅馊水油的典型微博(新浪微博)中,诸葛文君题为《崔永元:大陆民众应该知道!》的微博说道:“台湾导游向大陆游客爆出惊天内幕。对于如此恶劣的事件,国内食品安全质检部门应该早有所闻,为什么不调查真相?大陆媒体为什么装聋作哑?抵制无良企业!大家转起!”从8月3日此微博发出后,转发量达到15162条,评论数为2905条。网民对该微博的转发从开始到回落持续了四个小时。通过知微传播软件对此条微博的分析发现,在所有转发的用户中,97%是普通用户,只有3%是vip用户,男女用户比例基本平衡。在传播路径中,通过知微软件对此微博传播层级的分析发现,大部分转发出现在前六个转发层级中,其中第一层级转发量最多,达到6952条,第三层级转发数量也较多,为2520条②,第二层级转发量略低于第三层级,四、五、六层级的转发量小于前三个层级。通过rost软件对以“康师傅馊水油”为关键词的新浪微博的评论进行词频分析发现,在评论中出现高频的词有“康师傅”、“抵制”、“食品”、“安全”等,高频表情为“愤怒”、“拜拜”。通过大v用户的转发评论可以看出,在舆情出现初期,大v用户态度比较理性,并没有以一面之词断定康师傅使用馊水油,本次微博传播路径长,但是由于大v的谨慎态度使得二次传播范围大大缩小,且舆情回落周期缩短。本次传播中用户整体态度偏向消极。

在关于康师傅回应态度的微博中,齐鲁晚报于8月3日14:45发表了题为《康师傅已就“台湾导游呼吁抵制康师傅”一事报警》的微博,其内容为“近日微博热传一视频,内容是台湾导游告诉大陆游客有关康师傅在台湾的馊水油事件,台湾人民正在进行‘灭顶行动’,呼吁大陆游客一同抵制。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今日发表紧急声明,称该名导游恶意中伤,已报案。”关于“康师傅馊水油”视频的舆情经过波动上升于8月3日下午16时左右达到传播峰值而后回落,8月3日21点微博中对康师傅回应态度的微博关注度已降到很低,整个传播过程经历了7个小时。在这一时间段内,齐鲁晚报关于康师傅回应态度的微博转发量为302条,评论量为87条。在转发的用户中,79.1%为普通用户,20.9%为加v用户。笔者通过知微传播软件对此条微博的分析发现,在传播路径中,大部分转发出现在前五个层级中,其中第三层级转发量最多,达到102个,其次为第二层级,数量为88个。在评论中出现的高频词有“康师傅”“不食”“抓起来”“导游”“馊水油”“回应”“真实性”等。这一阶段加v用户参与转发增多,说明大v用户对媒体信息的信任度较高。此条微博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如果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对原有消息进行转发,舆情传播可能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然后才走向回落。此次传播中舆情仍以负面为主,负面情感值为-74。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用户地域以山东地区最多。

在质疑大陆媒体为何没有像台湾媒体一样曝光的微博中,以大v用户“北京杨博”的微博影响力最大。8月3日杨博题为《顶新事件大陆为何集体缄默?》的微博中提到“台湾媒体铺天盖地,连台湾导游都向大陆游客劝说抵制顶新恶劣食品。国内食品安全质检部门、大陆媒体一直保持集体缄默,顶新食品大江南北依然大行其道。是台湾在污蔑顶新,还是大陆人根本不在意食品安全?”博文配图分别为《自由时报》、《联合晚报》、《联合报》等多家台媒转发,转发量达到14695条,评论量达到5982条。而后杨博自己又转发并评论了自己的这条微博,这条评论为“不是坏人太猖獗,而是好人太软弱”的微博转发也达到93条之多。在这些微博的评论中,以“北京”“民众”“软弱”“失声”等评论高频词居多,在这些评论中虽然有挺康师傅和政府派的,也有消极悲观派和愤青派,但不同于舆情开始出现时的一边倒,此时舆情进入了公众声音百花齐放阶段,微博的情感为负面偏向中性。在为康师傅馊水油事件辟谣的微博中,中国新闻网8月6日发布的《监管部门回应康师傅“馊水油”称:“未发现”》微博影响力比较大,其内容为:“近日,康师傅深陷‘馊水油’漩涡,众说纷纭,康师傅主要生产基地所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表示,在对康师傅的每次检查中未发现来自台湾地区的不合格原料油脂,检验产品均合格。”该微博消息浏览量为12290803次,转发量为84条,评论量为140条,舆情从发起到舆情消匿经历了7个小时,微博传播路径主要经过两层,第一层级转发量为51条,第二层级转发量为21条。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男女用户比例、普通用户和大v用户比例基本平衡,没有明显的分众特色。舆情情感值为-40,属于中性偏负。在评论中出现的高频词有“围观”“方便面”“检测”“监管部门”等。这一阶段公众对康师傅事件关注点已经明显回落,没有舆情出现初期的恐慌心理了,这一时期选择接受消息或者调侃态度的公众居多。

3.食品安全问题网络传播的一般性表征

通过对“康师傅馊水油”事件的网络传播路径分析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问题在网络传播中有以下表征:传播源不仅仅局限于权威的政府和媒体,传播源可以是来自于公众中的任何一份子;传播源的传播广度和受众对传播源的偏信度成正比,较为受众相信的传播源在网络中多来自微博大v,包括权威媒体、知名企业家以及有影响力的草根人士等;公众对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信任度并不十分强烈,且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的回应速度有所滞后;食品安全问题的网络传播路径终会走向回落,但是从舆情爆发到舆情回落的周期长短取决于政府处理舆情的态度和有效性以及传播中是否有其他不安定因素(如多层级传播等)的出现等;从舆情爆发到舆情回落的过程是公众心理从怀疑到感性化表现再到抉择判断最后是理性认知的过程。

三、风险社会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通过对“康师傅馊水油”事件的舆情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很大。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不论消息真假、危害大小,都极易引起全民恐慌,网民对食品安全阴谋论的热衷与偏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对于这种涉及食品安全的网络谣言出现全民性的食品安全论调原因有二:一是源于信息不对称。因为信息的不对称〔8〕,所以在看到熟知的人所传播一些涉密消息时,公众会觉得这种点对点的传播能让自己获得他人或未知的信息,这种传播会带给公众信息获取的满足感;二是公众对于自己熟知的人的信任度大于对大众传播的信任度。在对此次事件的公众群体地域分布分析中发现,食品安全关心人群以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居多,这可能跟经济发达地区发达的信息网络有关,也与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更注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针对食品安全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权威发声权重,同时应当允许出现多方声音。在这种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权威的发声可以及时杜绝社会上的各种猜忌和谣言,对于缩短舆情传播周期有很强的作用。在权威发声的情况下,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出现多种声音,避免舆情从一开始就出现“一边倒”的倾向,否则容易使舆论局面混乱,管理失控。其次,政府应当扩大信息公开面,拓宽食品安全宣传渠道。其实康师傅事件早在2014年于台湾地区就曝光过,但在大陆微博出现康师傅馊水油事件时,依然有很多人不知晓,这次的事件很大程度就是旧题新炒,说明政府对食品安全方面的舆情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没有利用好大众媒体宣传并及时预警大陆食品危机。

针对食品安全中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缺失来说,政府应该提高反应速度,同时以“引”代“堵”。从“康师傅馊水油”事件的微博传播特点可以看出,这类食品安全舆情传播速度快,回落速度也快,即传播周期短,虽然信息传播影响大,但是传播价值具有时效性。所以这就要求舆情监管部门尽可能在第一时间监测到舆情,迅速作出反应,将负面社会影响降低到最小值。同时扩大公众在公共领域的参与权,增强公众对自身所处食品环境的安全感。

另外,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要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更应该建立长效沟通机制〔9〕。一是政府需要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公开系统,及时对食品安全问题信息公开,培养公众对官方媒体公布数据的信任和依赖感,这可在很大程度上杜绝网络谣言的出现;二是要进行全社会性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只有深刻的认知了,就不会轻易对“xx不能吃”等文章产生恐慌心理;三是要规范食品安全法,明晰食品安全问题所涉及利益群体的权责,根本上保障公共社会的安全。对于传播谣言的传播者,要使其承担向公众解释的责任并对其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进行惩处。此外,要明晰食品安全事件中每一环节的责任人,如在生产环节责任人是企业,监管环节责任人是政府,网络传播环节责任人是网络谣言首曝者。明晰每一环节的责任后,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真正做到责任到人,这既可以为食品安全增加一道保障,也可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而且从长远来看,这种良性循环最终将作用到公众身上,增加公众对政府和大众媒体的信任度,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注释:①

参见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载2006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92-93页,101页。

7.社会风险分析范文 篇七

一、社会保障基金风险分析

“风险”就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一种不确定性状态,它主要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而社会保障基金则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以法定程序为保障将资金进行特定目的的建立,那么,在发生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之时就可以针对社会保障基金发生的毁损或损失进行保障。目前, 在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在政府集中之下进行独立性的社会保险管理并经由特定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具体实施的,这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主要是通过两层委托—代理关系来实现的,即:一方面,基金的实际所有者与地方政府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对于社会保障投资基金风险分析可以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风险来源来寻求依据:首先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是以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而主导的,它会利用自身信息上的优势来在交易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但同时就会使得对方的利益受损。其次,政府的内部性,这主要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在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将其中的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予以忽视。具体来说就是:第一,社保对象与地方政府之间委托—代理关系诱发风险的分析。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各级统筹资金及个人账户资金由政府强制集中管理中,由于各级政府具有垄断能力和信息优势,因此,它在与社保对象之间形成委托— 代理关系之时会具有决定性和主导型,这主要体现在:首先, 由于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背负多个方面的利益实现的综合体的责任,使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性,那么,政府就会具有选择性来对于其中比较重要的目标进行优先实现,从而导致一些目标不被重视,甚至放弃。再者,很多的地方政府,经济实力比较弱,政府财政收入不足, 基于此等条件,社会保障基金就会被用作其他用途或来用以平衡财政的预算。最后,当地地方政府各个机构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对于社会保障进行了多元化、分散化的管理,出现了很多不利于社会保障管理的行为,导致了管理的混乱,从而使得社会保障投资基金风险加大。第二,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的机构之间存在委托和代理的这种关系,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投机性的风险的分析。如前所述,由于政府“内部性”影响,社保经办机构或是工作人员会利用手中特权进行利益化操作,这就使得社会保障投资风险产生了。而社保机构及其主要领导决策者也很有可能进行违规投资和借款,这就会导致整个机构的腐败行为好无序行为。对于社会保障投资缺乏监管主体缺位以及监管难见成效我国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我们国家,上级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对下级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并且存在众多的相互包庇的严重问题,使监督等同于空摆设。并没有真正实现其作用性和监管性,加之政府内部其他利益目标的多元化存在,更是加剧了社会保障投资的风险。第三,对于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监管在我国目前阶段还是具有法规制度规定较为粗浅和缺乏有效性的特点,这就使得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投资在收支、管理和营运等各个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控制的缺陷。此外,对于公众自身来说,也是没有机会得以实现监督。可见,这是由于权力地位不对等下所造成的问题,公众作为社会保障金的主体拥有者并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权利,更不用说监管了,社会公众无法自主获取基金管理以及投资的相关真实信心,这就使得其对于社会保障投资的信心不足,担心自身利益的损害。

总之,社会保障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外部和内部。外部风险主要体现四个层面:第一,政治、法律以及所处经济形势等宏观性因素所造成的风险;第二,货币政策等金融性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这主要是指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因而会产生社会保障投资的巨大影响;第三,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利率风险会凸显出来,难么,市场利率变动会直接影响投资资本的成本与价格,这就使得投资方会产生风险,并在金融活动中产生各种影响;第四,通货膨胀也会使得社会保障投资风险加大,这也成为了购买风险的体现,使得社会保障投资在收益上存在着成本提高和收益下降的风险。此外,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不可预料性的风行等。而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四个层面:第一,投资产品开发不利所带来的风险,这就需要投资主体要具有投资理性和准确性,抓住时机进行各种投资形式的结合和配比,将风险性降低。第二,投资市场的开发不够,这主要是指资金投资如果只是依赖于个体实力是不够的,虽然社会保障基金的量和规模是巨大的,但是,必须要寻求外部合作者进行共同开发,使得自身的风险得到降低。第三,社会保障投资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财务风险,这既有主观性原因,也有客观性原因。第四,内部人控制性风险的产生,这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基金在进行投资时会由于所托管的机构与社会保障基金原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而形成利益链条,导致了社会保障投资人为风险的形成,损害了整体资金的利益。

二、社会保障投资风险的防范

为了尽可能防止和减少以上所分析的社会保障投资风险的发生,充分保护社会保障资金的规范化和合理化的运作,从而为观点参保人员提供最大的保障,社会保障投资运营机构或是组织必须要严格执行投资风险分析和研究,在进行投资管理时要因时因地对其进行安排和管理并及时进行调整和监管。具体如何来实现社会保障投资风险的防范, 主要从以下外部风险抵制和内部风险抵制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来对外部风险进行规避和降低。首先,要建立起投资风险预警性制度和措施,以投资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做出具有级别式的预警性评估,区分其中的各种风险层次并由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预防性策略制定和实施。其次,要建立风险投资信息共享制度并建立及时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渠道,这样可以使得社会保障投资风险得以有效降低。通过这些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可以将以上所分析的有关政治、法律以及所处经济形势等宏观性因素所造成的风险以及货币政策等金融性因素所造成的风险给与及时通报,使得投资主体对于这些风险因素有着及时的了解和判断,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来给与最有效的规避。再者,建立长效性的及时风险报告制度和机制,及时将其投资盈亏等信息汇总和报告,以便高层管理者及时做出决策和调整,使得社会保障投资在收益上提高和在风险上予以减低。

第二,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来对内部风险进行规避和降低。首先,要建立投资决策制度和应对策略,为了达到此目的就必须要进行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研究和分析,并根据科学的决策程序以及实施部门来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形成某些人的独裁式决策, 必须要有着科学的投资评价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投资评估和收益分析部门来进行不断调查和研究,以便可以做出最准确的投资。其次,以科学有效的投资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保证, 规范投资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一旦发现其中的违纪或是违规的现象就必须要及时予以披露,并及时给与惩戒,从而形成严格而又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力手段给与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认定和控制,最大限度保证社会保障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实现,为广大的社会保障收益全体所服务。再次,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行为中可以将行政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将资产管理权与负债管理权相分离,这就使得由于人为因素而产生风险的几率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并通过使用第三方监督的有效机制来进行客观性和有效性的监管。此外,对于社会保障投资风险的防范还是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予以保证的,这样就会提高违法成本, 通过加快建设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定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监督的长效性和有效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资保值和增值也日益得到大力推动,而我国也从政策上予以准许社会保障资金的资本化市场的进入,并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来为社会保障带来更多的收益。然而,社会保障资金在进入资本市场必然带来风险,因此,如何做到以最小的风险带来最大的收益成为了焦点问题。

8.社会风险分析范文 篇八

公共服务的质量,扩大了公共服务的范围,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政府信息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政府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公正性,有利于构筑良好的官民关系。

1、政府信息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龙头,政府信息化能够带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可重复使用的新资源。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物耗能耗,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政府信息化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公正性,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是不是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能不能体现公平和正义。比如政府政策的倾斜导致贫富差距过大,就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不像强势群体能够凭借着他们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弱势群体在争取公共政策方面能力的下降,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一个十分重要原因。而政府信息化促进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透明以及公众的参与,提高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公正性,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

3、政府信息化减少和控制腐败,有利于构筑和谐的官民关系

有史以来,政府官员的腐败都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少和控制腐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政府信息化改善了政府组织结构,减少了政府层级,减少了官员寻租的机会。同时,政府信息化也促进了政务公开,是行政过程透明化,发挥了“阳光”的“防腐剂”作用。因此,政府信息化推动了廉政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防范政府信息化的风险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政府信息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还必须时刻警惕并防范政府信息化存在的风险。只有有效防范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政府信息化的风险主要是扩大数字鸿沟、投资风险与运行风险、固化现有的组织流程与行政控制强化等四个方面。

1、防范政府信息化可能扩大数字鸿沟的风险

数字鸿沟是指处于社会经济地位上层的信息技术拥有者与处于社会经济低层的信息技术缺乏者之间的差距。数字鸿沟就是不同主体对信息资源拥有与应用上的差异。数字鸿沟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有关公平的问题。关于公平,作者赞成罗尔斯的观点。罗尔斯说:“一种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有利于最不利者。”应该说,数字鸿沟表现在很多不同的领域,原因也很多。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由政府信息化建设引起和扩大的数字鸿沟。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有优有劣,这就可能导致数字鸿沟的扩大。

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

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政府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同、人们观念的差异等原因,数字鸿沟现象非常普遍。当前我国政府网站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现象。东部地区政府网站的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不仅发展中国家存在数字鸿沟,一些政府信息化建设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也存在着数字鸿沟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政府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数字鸿沟问题显得非常突出。政府要根据造成数字鸿沟扩大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出相应的决策,尽量减少政府信息化对数字鸿沟的影响,以提高政府信息化的社会效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建设政府信息化了。一方面,政府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顺应这个政府改革的潮流。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政府信息化建设也是缩小数字鸿沟的一种手段。落后地区的公众之所以不能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公众一样的政府服务,就是因为落后地区的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落后。一旦政府实施了向落后地区倾斜的信息化政策,缩小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差距,那么数字鸿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不能因为数字鸿沟问题而放松政府信息化建设。

2、防范政府信息化的投资风险与运行风险

政府信息化的建设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风险;二是运行风险。

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风险,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府信息化建设不成功而带来的损失。不少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政府信息化的需求、目标、任务认识模糊,缺乏统一规划,加上政府改革的滞后,政府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出现过很多严重的问题。最终导致项目建设完成后,系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造成巨大的浪费。

政府信息化的运行风险,是指政府信息化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政府信息化运行风险,主要来源于信息安全问题。政府信息化运行安全与否,取决于信息能否在网络上安全传输。信息安全隐患会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的运行风险。近几年来,黑客攻击等信息安全威胁使发展信息安全技术的要求更為迫切。就拿美国来说,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美国政府信息化进程的症结所在。从理论上说:无论政府信息化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把政府完全虚拟化,使所有政务完全依赖网络进行。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技术隔离的安全度不够高,势必扩大物理隔离的范围或影响政府信息化的广度。较为显著的实例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增强了“本土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到预防“数字珍珠港”的全新高度。由此可见信息安全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政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必须重视降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风险,提高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另外,由于政府信息化所涵盖的信息系统是政府机构用于执行政府职能的信息系统,政府机构从事的职能工作跟国家紧密联系,所涉及的众多信息都带有保密性,政府信息化安全运行的重要性日益凸现。随着政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如何降低运行风险、增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3、防范政府信息化可能固化现有组织流程的风险

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政务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提供给公众,就会导致现有组织流程的固化。

政府信息化固化现有组织流程,就是指在不实施政府组织重组和业务流程优化的前提下建设所谓的“政府信息化”,对政府组织以及工作流程进行自动化、信息化,从而使现有的政府组织流程因信息技术的渗透而更加牢固,最终导致无法进行新的组织变革。

引入最先进的技术可能非常有用,然而,在重新设计过程之前,它并非时时处处都有用。首先工作过程必须进行再造,然后才能自动化。自动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事务自动化都会带来高效率。因为信息化投入的成本很高,所以,一旦外界施加组织变革的压力时,政府部门就会非常被动:如果不变革,会有违抗上级命令或者故步自封的嫌疑;但如果要变革,前期信息化投入的大量财力和物力将变得毫无价值。所以,很可能就得过且过,最终无法实现管理创新。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可是,如果对一张已经胡乱涂鸦的画进行修改,必定会是个可笑的结果,根本不可能达到期望的目标。那么,现在面临的就是一张被涂鸦的画,怎么样才能把它变为美丽的画呢?回答就是,将原有的画全部擦掉,从头开始画。只有对现有组织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再实施信息化改造,以这样的方式建设的政府信息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化,才会带来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

4、防范政府信息化可能强化行政控制的风险

政府信息化对政府管理的又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可能导致行政权力更为集中,从而使行政控制进一步强化。行政控制,是指行政领导者依据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对行政执行所进行的监督、检查,以便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证行政决策按标准达成目标的过程。信息系统不仅可带来效率的增长,而且还导致新的强大的控制手段的发展。在20世纪,官僚国家从直接的监控转向官僚控制;现在,就基于信息的组织来说,则正在转变成内嵌性控制。因此,政府信息化有可能导致行政控制进一步强化。

总之,尽管政府信息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借助政府信息化进行政府管理创新,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信息化存在的风险,并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措施防范这些风险。只有将政府信息化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才能稳步推进,和谐社会才能早日实现。

上一篇:滴水可穿石作文1000字下一篇:什么是校本教研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