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实验(精选8篇)
1.数据挖掘实验 篇一
实验七
关联规则
1.实验目标
• 使用SSAS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实验
2.实验要求
(1)按“实验内容”完成操作,并记录实验步骤;
(2)回答“问题讨论”中的思考题,并写出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3)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内容
生成市场篮方案。Adventure Works 的市场部希望改进公司的网站以促进越区销售。在更新网站之前,需要根据客户的在线购物篮中已有的其他产品创建一个可预测客户购买需求的数据挖掘模型。这些预测还有助于市场部将可能被集中购买的项统一放置在网站的一个位置上。通过实验,创建关联规则模型,可预测可能出现在购物篮中的其他项或客户想要放入购物篮的项。
4.实验步骤
(1)创建市场篮挖掘模型结构
1.在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 的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右键单击“挖掘结构”,再选择“新建挖掘结构”。此时,系统将打开数据挖掘向导。
2.在“欢迎使用数据挖掘向导”页上,单击“下一步”。
3.在“选择定义方法”页上,确保已选中“从现有关系数据库或数据仓库”,再单击“下一步”。4.在“选择数据挖掘技术”页的“您要使用何种数据挖掘技术?”下,选中“Microsoft 关联规则”,再单击“下一步”。
“选择数据源视图”页随即显示。默认情况下,“可用数据源视图”下的 Adventure Works DW 为选中状态。
5.单击“下一步”。
6.在“指定表类型”页上,选中 vAssocSeqOrders 表旁的“事例”复选框,选中
vAssocSeqLineItems 表旁边的“嵌套”复选框,再单击“下一步”(注意先在视图中建立两个表之间的关联)。
7.在“指定定型数据”页上,依次清除 CustomerKey 旁边的“键”复选框和 LineNumber
旁边的“键”和“输入”复选框。
8.选中 Model 列旁边的“键”和“可预测”复选框。然后,系统也将自动选中“输入”复选框。
9.单击“下一步”。
10.在“指定列的内容和数据类型”页上,单击“下一步”。11.在“完成向导”页的“挖掘结构名称”中,键入 Association。12.在“挖掘模型名称”中,键入 Association,再单击“完成”。
(2)调整关联模型的参数和处理关联模型
在处理上一个任务中与“关联”挖掘结构一起创建的初始挖掘模型之前,必须更改以下两个参数的默认值:Support 和 Probability。Support 定义规则被视为有效前必须存在的事例百分比。Probability 定义关联被视为有效前必须存在的可能性。
调整关联模型的参数步骤如下:
1.打开数据挖掘设计器的“挖掘模型”选项卡。
2.右键单击设计器网格中的“关联”列,然后选择“设置算法参数”。
系统将打开“算法参数”对话框。
3.在“算法参数”对话框的“值”列中,设置以下参数:
MINIMUM_PROBABILITY = 0.1 MINIMUM_SUPPORT = 0.01 4.单击“确定”。
处理关联模型步骤如下:
1.在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 的“挖掘模型”菜单上,选择“处理挖掘结构和所有模型”。
系统将打开“处理挖掘结构关联”对话框中,单击“关闭”。
(3)浏览市场篮模型
使用数据挖掘设计器的“挖掘模型查看器”选项卡中的 Microsoft 关联查看器浏览该模型。浏览模型时,可以轻松地查看可能同时出现的产品,并可浏览项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筛选出较弱的关联,并对新浮现的模式有一个总体的概念。
Microsoft 关联查看器包含三个选项卡:“项集”、“规则”和“依赖关系网络”。
“项集”选项卡
“项集”选项卡显示与 Microsoft 关联算法发现的项集相关的三种重要信息:支持度(发生项集的事务的数量)、大小(项集中项的数量)以及项集的实际构成。根据算法参数的设置方式,算法可以生成大量的项集。使用“项集”选项卡顶部的控件,可以筛选查看器,使其仅显示包含指定的最小支持度和项集大小的项集。
也可以使用“筛选项集”框来筛选查看器中显示的项集。例如,若要仅查看包含有关 Mountain-200 自行车信息的项集,可在“筛选项集”中输入 Mountain-200。您将在查看器中看到,只有包含“Mountain-200”字样的项集被显示。查看器中返回的每个项集都包含有关销售 Mountain-200 自行车事务的信息。例如,在“支持度”列中包含值 710 的项集表示:在所有事务中,710 个购买 Mountain-200 自行车的人也购买了 Sport-100 自行车。
“规则”选项卡
“规则”选项卡显示与算法发现的规则相关的以下信息。 概率 规则发生的可能性。
重要性 用于度量规则的有用性,值越高则意味着规则越有用。只看概率可能会产生误解。例如,如果每个事务都包含一个 x 项,规则 y 预测 x 发生的概率为 1,即 x 一定会发生。即使规则的准确性很高,但这并未传达很多信息,因为不管 y 如何,每个事务都会包含 x。 规则 规则的定义。
像使用“项集”选项卡一样,可以筛选规则,以便仅显示最关心的规则。例如,如果只想查看包含 Mountain-200 自行车的规则,可在“筛选规则”框中输入 Mountain-200。查看器将仅显示包含“Mountain-200”字样的规则。每条规则都可以根据事务中其他项的发生情况来预测某个项的发生情况。例如,由第一个规则可知:如果一个人购买了 Mountain-200 自行车和水壶,则此人还会购买 Mountain 水壶套的概率为 1。
“相关性网络”选项卡
使用“相关性网络”选项卡,可以研究模型中不同项的交互。查看器中的每个节点表示一个项;例如,Mountain-200 = Existing 节点表示事务中存在 Mountain-200。通过选择节点,可以使用选项卡底部的彩色图例来确定模型中的项与其他的项的相互确定关系。
滑块与规则的概率关联。上下移动滑块可以筛选出弱关联。例如,在“显示”框中,选择“仅显示属性名称”,再单击 Mountain Bottle Cage 节点。查看器显示,Mountain 水壶套预测了水壶和 Mountain-200 自行车,而水壶和 Mountain-200 自行车也预测了 Mountain 水壶套。这意味着,这些项有可能同时在事务中出现。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客户购买了自行车,则他也可能会购买水壶套和水壶。
5.实验结果及问题讨论
(1)根据实验结果给出市场部统一放置在网站的一个位置上的可能被集中购买的项的建议。通过项集与规则图,我们可以看出各商品之间的关联程度,及这种关联程度的可信度,通过综合来达到相关联商品的相互促销
通过点击依赖关系网络图中的各项,观察其周围与之相关的其他项的数量,数量越多。说明此项影响其他销售的项目越多,我们就可对此项进行促销,还可将相互影响的物品放在
一起,形成相互促销。(2)写出自己对关联规则的理解。
对于那些很难直接看出关系的各项交易,我们可以通过查询其交易的相关性,即购买此种产品会连带购买另一产品的概率,来发现其隐藏的关系,从而通过产品位置的调整或相互促销,来提高销售量
2.数据挖掘实验 篇二
一、成功演示实验, 有效点缀课堂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实验成功率很低, 导致很多老师都因避免实验失败影响上课效果而选择不做实验, 采用口头讲解实验过程或用动画视屏替代实验的方法, 但是这样做, 效果往往没有直接做实验好。所以, 我们要更深入地研究实验,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我们可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实验过程,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下面列举两个比较难做的实验:
1. 支持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证据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实验, 演示固体分子之间的引力, 通常用一对一端有挂耳的铅圆柱体、一些钩码、一只刮削器来完成。挂耳用来挂重物, 刮削器用来刮削铅柱截面。可是演示的效果并不太妙, 总是经过反反复复的几次尝试, 才能成功, 但不一会儿铅块就因为自身的重力而掉下来, 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把两块截面干净的铅柱相互挤压相吸, 下面吊一重物来证明固体分子间存在着实际的引力。演示时, 将两个铅质圆柱体端面用刀刮平, 然后用力挤压这两个端面, 两个圆柱因分子引力而结合, 并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分离,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 但是其中成功的奥秘却大有学问: (1) 铅块的接触面要平整或略有内凹, 不能中间凸起, 这样可以增大接触面积, 提高成功率, 为了保证实验成功, 不少老师在刮削刀具上作了改进且效果明显。 (2) 两铅块挤压时力量要大, 这方面女教师困难些, 不过也有办法增大力量, 如先将一个铅块固定在桌上, 再用另一个铅块向下挤压, 这样容易使出力量, 还可以在两腿中间利用膝盖增大力量, 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成功率, 效果明显。 (3) 两铅块相互挤压时要略微扭一下, 幅度过大也会失败。 (4) 两铅块表面不能太光滑, 用刀刮平整后最好再用粗砂纸平推几下即可, 使其表面略显粗糙, 这样更易成功。
2. 研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这个实验主要器材是空气压缩引火仪, 这个实验要想一次性成功确实不易, 尤其是在冬季天冷时这个实验更难做成功。要想提高成功率,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仪器的密封性要好。拔出活塞复而装好, 迅速下压活塞, 松手后活塞应能弹回到二分之一高度。活塞不好的, 应更换活塞的橡胶密封圈。每次实验时还应在活塞上涂些润滑油, 如凡士林或清洁机油, 有助于密封和润滑。 (2) 棉花的用量。加入棉花量切不可过大, 以绿豆大小为宜, 而且要使棉花尽量蓬松、干燥。 (3) 筒内的氧气量。实验前拔出活塞, 使筒内充入新鲜空气。每次实验后, 要把筒内燃烧后的废弃物清理干净, 排出废气, 以便于充入新鲜空气。切不可在未将废弃物排干净之时放入棉花反复进行实验。 (4) 预热一下。棉花放入后最好先用活塞来回推压几下, 提高棉花的温度, 从而更易达到着火点。 (5) 略微放一点火柴头。先把棉花放入引火仪中, 再把火柴头粉末撒在上面, 这样实验更容易成功, 而且火焰大, 现象明显, 但火柴头粉末不能放太多, 避免危险。
二、增强实验现象, 放大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时, 会碰到装置太小不能让下面的学生都看得清实验的现象, 如做水沸腾实验, 学生无法看清温度计的示数和水中的气泡变化情况, 怎么办?利用视频展示台上的摄像头对着温度计和烧杯, 这样就可以将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时的视频展现在大屏幕上, 学生就都能看见了, 而且又有实验的真实性。
演示实验通常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无法在课堂上做。如我们研究光学现象时, 很多时候需要晴朗的天气, 强烈的阳光。像探究凸透镜特点, 探究光的色散等, 如果碰到阴雨天气怎么办呢?还有像做静电实验时碰到潮湿的天气, 总是让我们一筹莫展。我的方法是先在天气好的时候把这些实验都拍成视频, 到上这节课时天气好就做演示实验, 天气不好可播放视频。
三、强化分组实验, 提高学生能力
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小组进行的实验。它对于巩固学生知识, 学会和熟练实验技能, 培养他们把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提高观察、思维、独立工作等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都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实验因条件限制, 只能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 如能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分组实验, 相信课堂效果会更好。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因为实验器材限制, 这个实验我们通常做演示实验。但我觉得可以把它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弹簧测力计实验室通常不会少, 木块可以用物理课本加根棉线代替, 重物可以用面积较小的语文书代替, 这样探究接触面积是否影响滑动摩擦力时可以交换两本书的叠放顺序。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可以先垫毛巾, 再用砂皮纸, 最后利用桌面。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 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得出的结论印象更深, 从而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物理课上的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讲惯性时, 我们通常用实验室里的惯性现象演示仪。如果改成学生分组做鸡蛋落入杯中的实验, 学生兴趣一定更浓, 课堂效果更好。塑料杯上放硬纸板, 将三个金属圆柱体中的铝块放在纸板上, 让学生弹飞纸板, 铝块落入杯中。探究惯性大小影响因素时, 可用装着三个金属圆柱体的盒子和空火柴盒放在纸片上, 迅速拉动纸片, 装金属块的盒子不动, 但空火柴盒倒了。解释惯性现象前, 先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 体验一下物体具有的惯性: (1) 将装有圆柱体的盒子放在课本上突然把课本向前推, 盒子向后倒。解释:木块原来处于静止状态, 突然推动课本, 木块下表面受摩擦力作用, 随课本一起向前运动, 而木块上部由于具有惯性, 仍保持静止状态, 相对课本就向后倒了。 (2) 将装有圆柱体的盒子放在课本上, 慢慢匀速向前推, 撞到桌边时, 盒子向后倒。解释:木块原来处于运动状态, 课本突然停止运动, 木块下表面受摩擦力作用, 随课本一起停止运动, 而木块上部由于具有惯性, 仍保持原来的向前运动状态, 相对于课本就向前倒了。让学生自己体验一下肯定会印象更深刻, 有了自身的体验, 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四、巧用课外实验, 延伸课堂教学
课外实验活动, 它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地进行的物理实验, 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如小孔成像装置, 制作材料比较简单常见, 制作也比较简单, 可以作为一次回家作业让学生动手制作。做完后还可以做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烛焰, 看不到现象的可以和学生分析原因, 是小孔做得太大还是半透明薄膜太透明了;看得到烛焰的也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烛焰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并进一步探究与这些因素有什么关系。
“筷子提米”这个实验生动形象, 说服力强, 对帮助初中学生理解静摩擦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做好这个实验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惊喜之余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该实验所用器材很常见, 杯子可用一次性纸杯, 这样就可以做学生分组实验。但这个实验并不好做。我认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由于筷子与米之间的摩擦小不足以承担米与杯子的重力造成的。从理论上讲, 只要加大米与筷子之间的压力就可以增加摩擦。那么, 怎样才能增大摩擦呢? (1) 实验时筷子的粗端应在下。 (2) 加入适量的水。不加水这个实验很难成功, 水太少米就不会充分膨胀, 水太多又增加自身重量, 而且会起润滑作用。 (3) 在材料的选择上, 尽可能采用较粗糙的灿米和表面粗糙的筷子, 不要选用新粳米。 (4) 杯子最好选用杯口面积较小的圆柱体杯子。 (5) 米先不要装满杯子, 先装大半杯加水。在米的中央插入筷子, 用一块软布绕筷子一周填盖在米上面, 两手对布用力, 通过布对米全面加压, 然后轻轻地把布取走, 再用米加满杯子, 在表面均匀洒少量的水, 然后再压紧。分层加米是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 (6) 上述操作完成后, 别急着试能不能提起, 等5分钟让米膨胀后再试, 这样成功率更大。
实验是物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改进一些物理实验, 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自己动手做实验, 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物品替代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 自己设计实验, 探究物理现象, 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最后形成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验是物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教学中应该积极改进一些物理实验, 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自己动手做实验, 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物品来替代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 亲自设计实验探究物理现象, 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最后形成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3.数据挖掘实验 篇三
关键词:教学设计 挖掘 实验资源 提升 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的编排模式,是先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归纳上升到化学理论知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主族元素”,由七个主族,即七条线组成的,每一个主族又由多种元素组成——即多个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从“线”上去找一个熟悉的“点”,在掌握了这个“点”的性质的基础上,再从这个“点”去推知同一条线上的其他“点”的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从而达到掌握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碱金属元素,是金属元素的代表,具有典型的金属性,它和后面的典型的非金属代表——卤族元素的学习,为后面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打下基础。钠元素的相关性质是碱金属这一族元素的代表,由它的性质可以推知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同时,这又为我们学习后面的每一个主族形成一定的“套路”。
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许多精彩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延续?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注重实验的有效性,挖掘实验资源,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提升实验的教学功能。
首先,课题的引入和碱金属元素的介绍及今后学习每一族元素的一般规律。
其次,在学习钠的物理性质时,先通过金属钠的展示和复习初中学习过的金属的通性得出前三点(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2.导电、导热;3.有延展性),再通过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补充后两点(4.钠比水轻;5.钠的熔点低),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初中学习的“化学变化中往往包含物理变化”这一知识点。
再次,在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钠的原子结构先铺设了一条暗线:钠在化学反应中只有还原性。明线是:氧气、硫、氯气、水、酸以及硫酸铜溶液等氧化性物质与它反应的实验:
钠和氧气反应时,通过“钠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和“钠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现象的对比,学生得出结论:钠能与氧气反应。钠与氧气反应时,在不同条件下,得到不同的产物。回忆初中学过的:碳在氧气中燃烧条件不同,产物不同。因而可以推出结论:在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得到不同的产物,从而实现学生认识的飞跃。
通过钠与氧气的反应,氧气体现的是氧化性,结合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学生自然就能解决“钠和硫、钠和氯气能不能反应以及如何反应”的问题。
钠和水反应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就是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来实现的。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再通过实验现象推断钠的化学性质以及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和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挖掘该实验资源: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说明、验证产生的气体?如何评价和设计一个实验?在教学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以前学习过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加强了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对于该实验的延续,教师可以继续设问: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分析“钠置换了水电离出来的H+”,学生自然得出钠与酸反应的实质。
最后,本课知识的检测: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先复习金属之间的置换规律,提出问题:钠能不能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推测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演示钠与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与推测的不一样。这引发学生思考:蓝色沉淀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从而得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
本课最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钠的保存和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以及钠的用途。这是由钠的性质决定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推导,让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对钠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一些对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等内容的体验。我们希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到树立化学学习观念,产生成功体验。
1.让学生由以前学过的知识,结合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并在学习过程中验证学生的推导,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成功的体验。
2.通过对钠的观察,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让学生感受同样是金属,原来钠的性质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金属是如此的不同,从而激发学生渴望对未知领域的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提出一些假设,让学生产生一些认知的冲突,引导学生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这些冲突:本课中的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到底是氢气还是氧气的问题,如何用不同方法去验证,用什么方法验证,过程如何设计等等,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构建过程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用于今后的学习中,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4.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达成共识,自己找药品,自己选择仪器等等。此过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使他们意识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5.通过高压钠灯、钠的化合物(NaCl、Na2CO3)等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在生活中。
通过理论、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钠的化学性质,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
4.数据挖掘实验 篇四
一、实验目的
㈠学习和掌握DSP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
㈡熟悉和掌握常用的数据传送类指令。熟练掌握数据块传送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数据传送的常用指令
数据存储器数据存储器: MVDK Smem,dmad
MVKD dmad,Smem
MVDD Xmem,Ymem 数据存储器MMR: MVDM dmad,MMR
MVMD MMR,dmad
MVMM mmr,mmr 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 MVPD Pmad,Smem
MVDP Smem,Pmad
READA Smem
WRITA Smem Smem——数据存储器的地址;Pmad——16位立即数程序存储器地址;MMR——任何一个存储映象寄存器;Xmem,Ymem——双操作数数据存储器地址;dmad——16位立即数数据存储器地址;
数据传送指令是最常用的一类指令,与RPT指令相结合,可以实现数据块传送。例如,在系统初始化过程中,可以将数据表格与文本一道驻留在程序存储器中,复位后通过程序存储器到数据存储器的数据块传送将数据表格传送到数据存储器,从而不需要配制数据ROM,使系统的成本降低。另外,在数字信号处理(如FFT)时,经常需要将数据存储器中的一批数据传送到数据存储器的另一个地址空间等等。
三、实验内容
阅读实验程序example,上机运行程序后,查看:
㈠检查程序存储器(PM)E000H~E01DH空间中的内容,检查程序存储器(PM)FF80H~FF83H空间中的内容。
㈡数据存储器(DM)60H~69H(.bss)空间中的内容是什么? ㈢数据存储器(DM)80H~90H(STACK)空间中的内容是什么?
5.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篇五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一. 实验概述。
1.数据通路的设计原则。
数据通路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控制器的设计,同时也影响到数字系统的速度指标和成本。一般来说,处理速度快的数字系统,其中独立传递信息的通路较多。当然,独立数据传送通路的数量增加势必提高控制器设计复杂度。因此,在满足速度指标的前提下,为使数字系统结构尽量简单,一般小型系统中多采用单一总线结构。在较大系统中可采用双总线结构或者三线结构。2.数据通路的结构。
① 算术逻辑单元ALU:有S3,S2,S1,S0,M,CN等6个控制端,用于选择运算类型。
② 暂存器A和B:保存通用寄存器组读出的数据或BUS上来的数据。③ 通用寄存器组R:暂时保存运算器单元ALU算出的结果。④ 寄存器C:保存ALU运算产生的进位信号。
⑤ RAM随机读写存储器:受读/写操作以及时钟信号等控制。⑥ MAR:RAM的专用地址寄存器,寄存器的长度决定RAM的容量。⑦ IR:专用寄存器,可存放由RAM读出的一个特殊数据。
⑧ 控制器:用来产生数据通路中的所有控制信号,它们与各个子系统上的使能控制信号一一对应。
⑨ BUS:单一数据总线,通过三态门与有关子系统进行连接。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二. 实验设计及其仿真检测。
一,运算器。
8位运算器VHDL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二波形仿真
存储器。
顶层设计:
其中sw_pc_ar的VHDL语言描述:,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波形仿真
三,原仿真实验电路。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仿真结果:
四,修改电路。
因为此次实验结果需要下载到FPGA板中进行操作及观察,而原始电路中,需要输入的变量数量过多,导致电板中的输入按键不够用,所以需要对电路进行修改。此时我们引入一个计数器PC来代替需要手动输入的指令alu_sel[5..0]以及数据d[7...0]。同时还需要引入数码管的位选信号译码器choose和段选信号译码器xianshi。计数器PC的VHDL语言描述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位选信号译码器choose的VHDL语言描述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段选信号译码器的VHDL语言描述
经过修改和完善以后的电路图为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完善后的电路的引脚分配情况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三. 实验过程。
a)进行数学运算以及将运算结果储存在某个固定的内存地址处。然后从该地址处读出结果 i.ii.打开pc_sel[2],重置地址计数器。
打开总线开关bus_sel[0],和PC_sel[2],pc_sel[1],pc_sel[0],让地址计数器开始计数,跳变到某个地址x时关闭。
iii.打开总线开关BUS_SEL[4],打开暂存器r1的开关ld_reg[4],然后打开计数器开关en计数器开始计数,当计数到需要的数字a时,关闭计数器开关en,此时数字a存入暂存器r1,关闭暂存器的开关ld_reg[4],后再关闭总线开关BUS_SEL[4],然后再打开计数器的清零开关clr再关闭。iv.v.同理第iii步,在暂存器r2中存入数据b。打开总线开关
bus_sel[0].地址计数器开关
ld_reg[0]和pc_sel[2],pc_sel[1],pc_sel[0]选择存储地址 vi.打开运算器到总线的开关bus_sel[1],打开计数器en计数开关en当计数器跳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变到加法指令011001时,关闭计数开关en,然后代开rom的地址开关pc_sel[2],以及可写开关we_rd[1]。将从运算器中计算出来的运算结果a+b存储到ram中的x地址中,关闭可写开关we_rd[1],关闭pc_sel[2]和总线开关,最后将计数器清零。
vii.打开ram的可读开关,读取x地址处的数据a+b。
四. 实验现象。
输入数据a
输入数据b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写入内存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从内存中读取计算结果
数据通路实验报告
五. 实验心得。
第一次在电板上进行这么多的操作。操作过程虽然很多,但只要理解操作过程,明白各个按键所设置的引脚作用,实验其实并不难,重点在于要理解过程,明白数据的输入,存入寄存器,运算以及往内存中进行存取值的操作,那么数据通路的按键很容易记住。
6.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篇六
实验(实习)名称数据结构实验(实习)日期 2011-11-2得分指导教师周素萍
系公共管理系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年级10级班次1姓名常玲学号2010230700
3实验一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及C语言实现
【实验目的】
1、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及 C 语言实现
【实验要求】
1、用 C 语言建立自己的线性表结构的程序库,实现顺序表的基本操作。
2、对线性表表示的集合,集合数据由用户从键盘输入(数据类型为整型),建立相应的顺序表,且使得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存放,将两个集合的并的结果存储在一个新的线性表集合中,并输出。
【实验内容】
1、根据教材定义的顺序表机构,用 C 语言实现顺序表结构的创建、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
2、利用上述顺序表操作实现如下程序:建立两个顺序表表示的集合(集合中无重
复的元素),并求这样的两个集合的并。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结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一. Status InsertOrderList(SqList &va,ElemType x)
{
}
二. Status DeleteK(SqList &a,int i,int k)
{//在非递减的顺序表va中插入元素x并使其仍成为顺序表的算法 int i;if(va.length==va.listsize)return(OVERFLOW);for(i=va.length;i>0,x } //注意i的编号从0开始 int j;if(i<0||i>a.length-1||k<0||k>a.length-i)return INFEASIBLE;for(j=0;j<=k;j++)a.elem[j+i]=a.elem[j+i+k];a.length=a.length-k;return OK; 三.// 将合并逆置后的结果放在C表中,并删除B表 Status ListMergeOppose_L(LinkList &A,LinkList &B,LinkList &C) { LinkList pa,pb,qa,qb;pa=A;pb=B;qa=pa;qb=pb;// 保存pa的前驱指针 // 保存pb的前驱指针 pa=pa->next;pb=pb->next;A->next=NULL;C=A;while(pa&&pb){} while(pa){} qa=pa;pa=pa->next;qa->next=A->next;A->next=qa;if(pa->data data){} else{} qb=pb;pb=pb->next;qb->next=A->next;//将当前最小结点插入A表表头 A->next=qb;qa=pa;pa=pa->next;qa->next=A->next;//将当前最小结点插入A表表头 A->next=qa; } } pb=B;free(pb);return OK;qb=pb;pb=pb->next;qb->next=A->next;A->next=qb; 顺序表就是把线性表的元素存储在数组中,元素之间的关系直接通过相邻元素的位置来表达。 优点:简单,数据元素的提取速度快; 缺点:(1)静态存储,无法预知问题规模的大小,可能空间不足,或浪费存储空间;(2)插入元素和删除元素时间复杂度高——O(n) 求两个集合的并集 一、关注数据的获取过程, 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在学生的许多探究活动中, 首先要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获取数据, 实验的方法是否正确、操作是否得当将对实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并关系到能否准确、顺利地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之前, 一定要注重探究方法的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哪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及通过怎样的方法控制这些因素, 尽量避免采集到错误的数据。 例如, 笔者在教学“衣服能产生热吗”这一内容时, 一些学生认为能产生热, 一些学生认为并不能产生热而只能保温, 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 学生决定通过用干毛巾包裹住温度计下端看温度有没有上升来证明。在讨论了实验可能产生的影响后, 八个小组的学生在教室里做实验后得到如下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 有四个小组的数据与科学的结论不符合, 于是笔者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有些小组温度保持不变, 有些小组温度在上升, 你们觉得衣服能产生热吗?”在讨论时大家各执一词。然后笔者就引导学生:“那是不是我们的实验方法还存在问题?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因素会引起温度的变化?”学生认真思考后想到, 可能是在做实验时大家凑得比较拢也会传一些热量给温度计, 许多人挤在教室里温度也可能在上升等问题。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在宽敞的大厅重新进行实验, 包裹好温度计1分钟后再记录起始温度, 以避免包裹时手上的热量可能对实验造成影响, 每次读好数后立即远离温度计。经过对方法的改进, 每个小组测得的结果是温度都是不变的, 从而得出衣服不能产生热量的结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科学、准确的实验方法对科学学习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实验方法设计过程中就会考虑得更加细致、周全了。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科学教师不能为得出所谓的结论而利用不科学的材料、数据来糊弄学生。记得曾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体积约占1/5, 在水上点燃一支蜡烛, 然后用一个“带有刻度的容器”———划好5段体积的饮料瓶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 当蜡烛熄灭后, 容器中水位上升 (5段中的1段) 的现象表明, 原来饮料瓶内支持燃烧的气体 (氧气) 约占瓶内空气的1/5。稍加推敲, 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一点也不科学:蜡烛燃烧会造成空气热胀冷缩, 部分空气会从水中逃跑;蜡烛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蜡烛熄灭时瓶里的氧气只是浓度降低到不足以支持燃烧而已, 并不是全部烧完了……虽然实验结果也刚好接近1/5, 但这1/5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体积约1/5并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得到的数据不但不能说明问题, 反而容易对学生造成不注重实验设计、为迎合实验结果伪造实验等不良影响。 因此, 科学教师要注重探究实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数据, 为课外自主探究以及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关注被修改的数据,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开展科学实验获取数据的过程中, 当实验数据和学生的前概念不一致时, 他们往往会觉得是实验做错了而去修改实验数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能简单处理之, 一定要让学生都认识到只有错误的数据才可以修改, 引导他们养成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 在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时, 笔者让每个小组把实验情况反馈到黑板上的表格中, 各组最终呈现结果如下: 其实, 第3组和第8组原本写的是钉尖S极、钉帽N极, 后来看到其他组钉尖都是N极就把自己组的研究结果也修改了一下。当问及原因时, 一个小组的同学说, 看到别人和自己小组的不一样就以为自己小组做错了就去改了过来, 而另个一小组说, 发现自己小组和别的小组不一样就拿起材料来又做了一次, 发现钉尖是N极了, 就把实验结果改过来了。于是, 笔者又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结果有些小组钉尖是N极, 有些小组钉帽是N极。让第3组和第8组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原来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不能弄虚作假。 所以, 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被修改的数据, 挖掘数据背后的教育良机,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错误和测量误差的区别, 养成尊重每一个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习惯。 三、关注数据间的比较, 训练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课的学习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语言是实现思维、巩固和传达思维成果的工具, 因此, 在研讨实验结果的环节, 依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归纳概括实验结论, 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往往思维比较片面, 不能非常完整地总结结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能够培养学生更加严谨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研究纸的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影响的比较时, 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得到了如下两组承受垫圈的数据: 学生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 往往只能表述到“纸的宽度越大抗弯曲能力越大, 纸的厚度越大抗弯曲能力也越大”这一层意思, 而没有体现“纸的厚度对抗弯曲能力影响更大”这一层意思。最后, 笔者通过让学生增加宽度和厚度这两组数据 (实验时要求再研究宽度和厚度是跨度相同) , 同样增加宽度和厚度哪个效果更好。学生在两组数据比较以后一下子明白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效果好得多。 学生在研究不同斜面的作用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使用斜面提升物体时, 斜面的坡度越小就越省力”, 甚至有同学说成“使用斜面提升物体时, 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坡度越大就越费力”。笔者引导学生对不同坡度斜面利用情况的数据比较以及使用斜面和不使用斜面直接提升时用力情况的数据比较, 学生都能认识到斜面坡度大费力是不对的, 使用斜面都能够省力。这样学生就能把斜面的作用表述完整了———使用斜面提升物体时都能省力, 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 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总结实验结论, 分析问题更加全面、严谨, 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在比较中也可能产生新的探究问题, 把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1. 实验数据筛选与处理 对实验数据筛选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为“五看”: 一看数据是否符合测量仪器的精度特点,如托盘天平测得的质量的精度为0.1 g,若精度值超过了这个范围,说明所得数据是无效的; 二看数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若所得的数据明显超出误差允许范围,要舍去; 三看反应是否完全,是否是过量反应物作用下所得的数据,只有完全反应时所得的数据,才能进行有效处理和应用; 四看所得数据的测试环境是否一致,特别是气体体积数据,只有在温度、压强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比较、运算; 五看数据测量过程是否规范、合理,错误和违反测量规则的数据需要舍去。 例1 对硝基甲苯是医药、染料等工业的一种重要有机中间体,它常以浓硝酸为硝化剂,浓硫酸为催化剂,通过甲苯的硝化反应制备。 [CH3] [CH3] [CH3] [CH3][NO2][NO2][NO2] [+][+][硝化] 一种新的制备对硝基甲苯的实验方法是:以发烟硝酸为硝化剂,固体NaHSO4为催化剂(可循环使用),在CCl4溶液中加入乙酸酐(有脱水作用), 45℃时反应1 h。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液分别用5%NaHCO3溶液、水洗至中性,再经分离提纯得到对硝基甲苯。 (1)上述实验中过滤的目的是 。 (2)滤液在分液漏斗中洗涤静置后,有机层处于 层(填“上”或“下”),放液时,若发现液体流不下来,其可能原因除分液漏斗活塞堵塞外,还有 。 (3)下表给出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甲苯硝化反应影响的实验结果。 [催 化 &] ①NaHSO4催化制备对硝基甲苯时,催化剂与甲苯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 ; ②与浓硫酸催化甲苯硝化相比,NaHSO4催化甲苯硝化的优点有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性质和制备,同时考查了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够迅速在表中提取到有用信息,利用信息解决有关问题。(1)NaHSO4在该反应中作为催化剂,因此反应后过滤的目的是为了回收NaHSO4。(2)该反应是以CCl4作为有机溶剂,CCl4的密度比水大,故有机层在下层;分液漏斗里的液体放不下来,除了分液漏斗堵塞,还有可能是分液漏斗上口活塞未打开。(3)①从题给数据分析,当催化剂与甲苯的比例为0.32时,总产率最高且对硝基甲苯的含量最高;②用NaHSO4作催化剂的优点是在硝化物中对硝基甲苯的比例提高,同时催化剂用量少且能循环使用。 答案 (1)回收NaHSO4 (2)下 分液漏斗上口塞子未打开 (3)①0.32 ②在硝化产物中对硝基甲苯比例提高 催化剂用量少且能循环使用 2. 实验数据综合分析 如何用好、选好数据,是解决这类试题的关键所在。解决这类试题的一般方法为:比较数据,转变物质,分析利弊,确定方案。 a. 对数据进行比较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注意比较数据的交点与重合区。 b. 转变物质则是实现实验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一些物质提纯与制备的问题中,往往会提供一些物质沉淀的pH范围、物质的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呈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数据。在许多情况下,一些物质的相关数据是重叠的,且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一般可通过转变物质来解决(如CH3COOH与CH3CH2OH的沸点很接近,要分离两者的混合物,可以通过将CH3COOH转变为CH3COONa的方法,扩大其与CH3CH2OH沸点上的差异,然后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 c.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除了涉及是否能够通过相应反应来实现实验目标外,还涉及经济效益的问题,在原理、环保等没有大的差异时,选择廉价原料完成相应的实验就成为首选。 例2 “卤块”的主要成分为MgCl2(含Fe2+、Fe3+、Mn2+等杂质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如下工艺流程图,即可制得“轻质氧化镁”。如果要求产品尽量不含杂质离子,而且成本较低,流程中所用试剂或pH控制可参考附表确定。 [物质&开始沉淀&沉淀完全&Fe(OH)3&2.7&3.7&Fe(OH)2&7.6&9.6&Mn(OH)2&8.3&9.8&Mg(OH)2&9.6&11.1&] 注:Fe2+氢氧化物呈絮状,不易从溶液中除去,所以常将它氧化成为Fe3+,生成Fe(OH)3沉淀而去除之。请填写以下空白: (1)在步骤②加入试剂X,最佳选择应是 ,其作用是 ; (2)在步骤③加入的试剂Y应是 ,之所以要控制pH=9.8,其目的是 ; (3)在步骤⑤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解析 从表1可以看出,加入烧碱控制pH=9.8时,即可除去Fe2+、Fe3+、Mn2+,此时Mg2+也会因生成部分Mg(OH)2而进入沉淀中,但因卤块价格低,损失不大,这样做可以保证产品的纯度。将Fe2+氧化成Fe3+,可采用漂白液或H2O2,从价格上看,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故应选漂白液。 氯化镁制成氧化镁有两条路线: 烧碱路线:MgCl2[+NaOH]Mg(OH)2[灼烧]MgO 纯碱路线:MgCl2[+Na2CO3]MgCO3[灼烧]MgO 烧碱路线不可取,因为烧碱比纯碱的价格高,生成的中间产物Mg(OH)2是胶状沉淀,会造成过滤困难。纯碱价格低,生成的中间产物MgCO3呈粗颗粒状,易过滤,它在水中经一定时间加热后会有一部分水解,生成CO2。CO2的产生可使沉淀变得疏松,灼烧沉淀后可得到轻质MgO。 答案 (1)漂白液 将Fe2+氧化成Fe3+ (2)NaOH 将除Mg2+以外的各种杂质金属离子都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沉淀,以便过滤除去 (3)MgCO3+H2O[煮沸]Mg(OH)2↓+CO2↑ 【数据挖掘实验】推荐阅读: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11-11 客户关系管理与数据挖掘10-03 马克威分析系统介绍(四)-数据挖掘06-24 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技术及其应用06-20 网络营销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论文10-05 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07-11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优化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07-22 实验一数据恢复实验教案08-17 matlab处理实验数据06-29 数据选择器实验报告09-137.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科学素养 篇七
8.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