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常见问题及纠正指导

2024-07-30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常见问题及纠正指导(共9篇)

1.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常见问题及纠正指导 篇一

至美的距离

青青的苹果挂在树枝上,看一看就足够了。或许当你一口咬下去的时候,没有期待的甜味,只有满嘴的苦涩与失望。 --题记

花开花落,又是一个漫天飞舞着落叶的季节,她独自倚在窗前,有想起了他那清纯阳光的微笑以及那充满微笑的脸庞。

依然记得某年今日,他站在那漫天飞舞着落叶的林间小道中,面向他,柔柔地,洒下一个阳光般灿烂的微笑。阳光透过黄叶的缝隙,折射进他那浅褐色的眸子,闪动着青春的激情,一道彩虹掠过她的心头,明明是深秋,心田却下起了一阵绵绵春雨,柔柔地湿润了……为何?那颗装满孤寂与迷茫的心……喜欢你,从那一刻起,毫无理由。

从那一刻起,到现在,有多久了呢?

她再一次翻开日记,原来已经七百三十一天了。她微笑着,不后悔。因为,是他那清纯阳光的微笑,点缀了自己平淡无奇的青春,装饰了自己孤寂迷茫的梦:多少次,她会在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时,回忆起他那清纯阳光的微笑;多少次,她会躲在校园的某一个角落,默默地看着他投篮的身影;多少次,她会特意早早的收拾好书包跑出课室,装作没事的在同一条路上与他擦肩而过;多少次,她会把他写进珍爱的日记本里,哪怕他只是做了一个微小的动作……

然而,她从未想过要跨越横在他们之间的那段距离。“青青的苹果挂在树枝上,看一看就足够了。或许当你一口咬下去的时候,没有期待的甜味,只有满嘴的苦涩与失望。”她深信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是啊,即使她也像别人一样,对他来一个轰轰烈烈的末日,又能怎么样呢?无论是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无论是喜悦还是伤心,那都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结果罢了。就如那随风而埋葬的秋叶,这样的爱情也可能会随着青春的逝去而埋葬。毕竟,他们,都还太年轻了。

于是,距离,成了他们之间,最亮丽的一道青春风景线。

七百三十一个日子,依旧。她每一天都早早起床,每一天都会准时第一个跑出教室,在同一条路上,演绎那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收藏他一个又一个清纯阳光的微笑……不相识,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微笑,是她心目中最幸福的画面。这样,她真的满足了。

这七百三十一个日子,随着那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雨季,终于埋葬在逝去的青春里。他与她,毕业了。

毕业典礼的那天,她穿得很漂亮,一身齐膝的白色连衣裙,一头飘洒的长黑发,显得那么纯洁动人。因为,只有她记得,之间第一次与他见面,就是穿的这一条裙子。只是,随着七百三十一个日子的逝去,它更合适她了。阳光下,依然是那条林间小道,同学们有说有笑,年级组长走过来,笑着说:“帅哥美女们,拍一张合影留念吧!”六月份的天,一群十七八岁的男孩女孩,在鸟儿欢唱的树荫下,你推我攘,集成最灿烂的一堆花儿。

就这样,她被推到他的身边。他,依旧是带着那清纯阳光的微笑。轻轻把手搭在了她的肩膀上。那一刻,仿佛周围的一切都要凝固了,他小心翼翼的靠近他,几乎要贴在拿的胸前了。多么有活力的心跳!七百三十一个日子,她与他之间,第一次靠的这么近,真的是靠得那么近!阳光下,透过绿叶的缝隙,映在她羞涩的绯红的脸上,也映在他永远清纯阳光的微笑着的面庞上,有一种说不出的美丽,久久萦绕在两个充满青春的心里……直到那一刻,他们仍是不相识的,他们之间,依然有一道至美的距离!

或许有一天,她会遇到一个比他更加清纯阳光、比他更加微笑动人的男孩子,他会淡忘他。但是,他那清纯阳光的微笑以及微笑着的面庞,还有两个人之间那一道浅浅的、羞涩的、至美的距离,她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教师点评】文章立足“校园爱情”这一独特敏感的写作话题,选取了发生在当今校园中,有关“她”与“他”之间一段埋藏在内心的美好而朦胧的情愫,作为写作的素材,切入点很真实,也很生活化。从行文来看,作者对于当今中学生心中的那份“女生”对于“男生”的那种浓厚的好感,把握的很准确,表达的也很优美。特别是对于文中的“她”的多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也很感人。文章的题目“至美的距离”,很好阐释了男孩女孩之间,保持那份美好的牵挂,而不去越雷池一步的认知,这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一种对校园爱情的把握尺度和评价标准,值得肯定。文中叙述性的语言流畅,描写性语言形象。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熟练,环境描写符合语境。文中“清纯阳光的微笑以及微笑着的面庞”的多次出现,也折射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清纯阳光的,可贵的,值得珍惜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价值判断。是一篇优秀的课外练笔。

2.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常见问题及纠正指导 篇二

一.立足生活的典型素材

素材是文章的根本。典型生动的素材不是照抄照搬、机械模仿。它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细腻的情感体验。它是生活的浓缩, 是艺术思维的原型。一篇好的记叙文, 典型的材料拥有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变化紧凑的文章情节、至真至纯的生活情感。

在记叙文写作的教学中, 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 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挖掘素材, 从而更好地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在《我的高三生活》作文练笔中, 很多学生就立足自己, 写出了较生动幽默、意味深长的文章。如:

上了高三, 也便迎来了“计划生活”的时代, 一切事情都在计划中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计划起床, 计划睡觉的时间, 计划吃饭, 计划在哪吃饭, 计划今天吃什么……

甚至连上厕所也成了高三计划生活的头等大事。

整栋教学楼, 人多, 厕所少, 供不应求, 多次出现“买方市场抢货”的局面。每天, 在离早自习下课还有两分钟的时间, 欲上厕所的同学便“蠢蠢欲动”, 停下口中的嚼词, 悄悄地拿出饭卡, 装好够量的卫生纸, 拎好吃饭用的工具 (放在厕所门口) , 紧张地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 此时心无杂念, 只有——上厕所。

“叮铃……”铃声刚一传出, 一同学箭一般地身影便“嗖”地冲出, 飞快地穿过人群, 还不时地喊出“让一让, 让一让”, 那冲劲, 不比跑饭次, 老远便看见三楼数人向厕所冲去, 厕所大概已满, 不行, 改变路线, 于是“噌噌噌”向二楼冲去, 二楼理科班多, 女生少, 嘿!高兴地跑到二楼厕所, 不料人亦满, 不行, 继续前进, 于是, 开足马力, 奔向一楼, 还好, 一楼仅剩一空位, 高兴地一脚跳上去, 今天的大事解决了。

二.精炼独到的鲜活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枝叶。鲜活的语言能让文章雅趣怡人、情真撼人, 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情感的净化。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最易犯叙述罗列、罗嗦重复的毛病, 文章往往只是简单地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没有选择、没有重点地一叙到底, 枯燥而幼稚化。记叙文语言的精彩独到、简洁精练是教学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活, 培养自己对人与事的独到见解, 思想深刻了, 行文便会深刻。

如学生作文《回忆初中的年华》中有这样一段话:

初中的日子很单调, 我们没有春游, 不看电影, 听话而且坚韧。到了初三, 很多女孩子忍痛剪掉了长发, 男孩子们放弃了最喜欢的篮球, 我们做很多的模拟试卷, 在殚精竭虑中虔诚地期许着自己的未来……想一想人生的离别太多了, 人和事终会变成那难以言说的眷念, 于是我们学会坚强, 没有眼泪, 只有一丝丝藏在心中的伤感。

十六七岁的高一学生学生能写出语言如此精炼的文字, 诚是难得。

三.细腻精巧的艺术构思

构思是文章结构情节安排的关键。细腻精巧的构思可以丰富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之于记叙文, 则要精巧地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紧密联系, 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典型烘托的环境中, 放大生活原型, 寻找典型, 精密地组织构思, 顺应叙事内容的发展, 才会使文章引人入胜, 更具可读性。

若写树叶落地之景, 可写“素秋中的那片叶, 再也经不住风的摇曳, 在最后的挣扎中脱离它的母体, 不情愿地于空中翻了几个筋斗, 贴在近处的池水面”, 进而引出后面的情节, 便比单单写其“飘落”到地上要生动形象得多。

曹文轩曾指导小学生如何将“小男孩看柿子”一事扩展成几百字的作文:一个小男孩, 家门口有棵柿子树, 柿子树上有两个红通通的大柿子, 小男孩每天所做的事就是看着这两个柿子, 等在外地上学的哥哥回来后吃。有一天, 来了两只黑乌鸦, 一只叼一个柿子飞走了。小男孩气愤极了, 跟着后面追, 追着追着, 前面出现一片小树林, 乌鸦钻进树林, 很快就见了。小男孩失望极了, 正沮丧之时, 小男孩突然看见前面不远处原来有一片大大的柿子林, 树上满是红通通的大柿子。

短短一百余字, 就已一波三折。若我们写作记叙文都能如此, 文章的艺术性便强多了。

3.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指导 篇三

什么是作文四步法?作文四步法就是写作时按照以下四个部分来写:即切题、伏笔、祥描、点题,来完成作文的一种方法。

下来我就具体讲解一下。

切题就是开头时必须与主题紧密相连,不能脱题。按照作文通常的写法,开头人们称为“凤头”,一般短小精悍,不能太长,但是要紧贴主题,千万不能与主题油水分离。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因为这篇文章的中心是赞美白杨树,因而在开头作者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这篇文章是初中课本的名篇,作为现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先生在本文的开头,简明扼要的只用一句话,而这一句话就紧紧切题,摆脱了那种洋洋洒洒而难见主题的弊病,给我们这些后生们上了很好一课。在大家写作文时,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做法。如果让大家写一篇值得敬佩的人,那么大家可以这样写: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值得我敬佩的人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影响最大的是某某某了。这样,我们只用寥寥几笔,很清晰的将所要写的人物或是事件勾勒出来,避免了拖泥带水之嫌,做到了短小精悍而又紧紧切题。

伏笔就是在写一个伟大人物时,往往重点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别之处,但是在写重点事件之前,总是需要铺垫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觉得顺理成章,从而避免事件的偶然性,更能让人信服。或者写大事件前,先用小事件来予以铺垫,大事件才能很自然的展开。下来我举几个例子: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陈胜(即陈涉)时,重点写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为了体现陈胜的足智多谋和拥有远大的理想,作者写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提出了“苟富贵,勿相忘”的主张,遭到别人讥笑后,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呼喊,来表现自己的心迹。从贫穷时,他就显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这就为他以后发动农民起义、推翻秦的暴政埋下了伏笔。

下来,我们说一下祥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猪肚。通过这一部分详细而具体的描绘,我们从中能更好的理解人物的个性以及他身上应具备的良好品德,更加鲜明的突出人物的伟大形象,反映出文章的中心主题。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举事例来说明,还以《陈涉世家》为例,前面对陈胜(即陈涉)年轻时的表现进行了描绘,就是为后面的他做一些大事做铺垫的。那么大事是什么呢?大事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那起义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需要从起义的背景、原因、经过以及结果,来表现他们的大智大勇。本文中,作者在陈胜吴广带领八百人去渔阳戍边,途中遇到大雨而冲毁道路,已经耽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全部应予以处斩的紧急情况下,陈胜与吴广密谋起义。为了笼络人心,他们故意制造了鱼肚藏书“陈胜王”、古庙狐叫“大楚兴、陈胜王”的所谓“天意”事件,逐步树立起陈胜作为未来起义军领袖的地位;同时又以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楚国的大将项燕作为发动起义另一个诱因,来反对秦二世的非法领导,并且能够得到楚地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拥护。在以后处斩都尉的过程中,他们先激怒都尉,引发大家的共愤,然后杀掉押送他们的军官,逼着大家一同起义。以上几点,详细而准确的写出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和缜密思维,再为后面写大泽乡起义,打击残暴的秦王朝,以至于起义迅速席卷天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反秦风暴。与此同时,前面的伏笔,还有另外的寓意,为起义的失败也埋下了伏笔。从陈胜自喻为鸿鹄,将他人喻为燕雀,大有瞧不起广大劳动人民之意,就为他后来杀亲弃朋、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做了铺垫。那么,陈胜和吴广起义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就是点题。本段就是对全文起到概括总结作用,要短而有力,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力。不仅对全文的主题有点明的作用,而且还要有深化和升华主题的作用。像中国现代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我似乎又看到… …的背影。作者以此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尤其写到父亲肥胖的身子、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又爬月台为远行的我艰难的买橘子,后来我深刻的理解到这是父亲对我的不放心和深深的爱意。这一段虽然很短小,但是很力度,表现主题很有深意。我们同学也可以学习这一点,由某一种精神对自己以后生活甚至于人生道路的影响来生发开去。对于深化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采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也可以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这要依据大家的特长而定。浪漫主义就像我们原来所学的杨朔的《荔枝蜜》的结尾一样: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至于后面的,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丰富的想象,以此来进一步深化主题。如果继续写值得敬佩的人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值得敬佩的典型事件,然后联系自己和别人的实际进行想象来完成。可以这样写: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先梦见自己在大热天,不顾酷暑,发奋学习;再梦见自己做了科学家,搞了许多发明创造,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4.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常见问题及纠正指导 篇四

语言是文学的衣裳。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满足于“语言通顺”,则毫无文采;词汇贫乏,则句式单调;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连篇,则毫无趣味。

一句平常的话,能不能换个引人入胜的说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个传统的说法能不能用个新颖生动一些的表达方式?一组既定的句子,能不能调动一下顺序?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可不可以用一用铺陈渲染的手法?可不可以用排比的方法增强文章 的气势?可不可发借用口语俗语来陈说?可不可以考虑用一个有力的反问?

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使语言变得鲜活起来。

一、锤炼动词、形容词、修饰语等。

妙用动词、形容词,使文章语言新颖脱俗,鲜活生动。对用于表示颜色、声音,形状,情态等的词语要十分讲究,描绘事物力求曲尽其妙,要使读者感到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用词力求生动形象,尽量选用含义具体又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它能给人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如:柚子挺着金黄的大肚子,把西瓜顶到了水果摊的一角,螃蟹挥舞着威武的大钳子,爬上了街边餐馆的广告画。白嫩嫩的藕悄悄地告诉人们荷花已经凋零在池塘。夏装的折扣已经打得贴近了水面。报纸笑眯眯地教大家秋补秋养的新法子。

又如:夕阳的余晖下,青葱的小草和着微风摇曳身姿,门卫的那只圆滚滚的大白兔乖巧地倚卧在草丛里,痴痴地凝望那片涂了油彩的瑰丽的天空。(《拥抱现在》)

二、巧用修辞

巧用修辞可以使你的作文形象生动、鲜明突出,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词准确,富有变化,增强语言表达之美;运用叠音词,可以增强词意,表现节奏之美;多用四字格,两两相对,可以构成匀称和谐之美;引用名言警句,又可以获得理性思辨之美;综合运用整句和散句,可以形成整齐、错综之美;巧用文言词汇,可以营造庄重典雅之美;而充分地使用修辞格,则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幻化出无限新奇夺目之美。一个普通的意思,一旦使用了修辞格,就如同涂了魔水的童话一般,从而使自己的作文焕发出亮丽的光泽,激发出魔力。

1、妙用比喻

如:“如血的残阳像一位戴着红斗笠的侠客”。“晚霞飘落在天边,宛如一 匹红丝绸,召唤着从远古走来的吹箫人。”这是描写“飞天”壁画而运用的绝妙比喻,不能不佩服比喻的新奇、想像力的丰富。

又如:主题音乐跳跃的音律中还透着一丝丝的轻柔,像柔纱抚过面庞,像淡云掠过蓝天,像细雨亲吻大地,令我难以释怀。 (《歌声与微笑》)

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句用于说理、抒情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如关于“魅力”的一段话:魅力是六弦琴上流动的音符,是时装模特轻盈的步履,是演讲者潇洒的手势,是胸襟博大者宽容的微笑,是球王贝利的脚,拳王泰森的拳,是卓别林的鞋,梅兰芳的水袖,是白石老人的虾,悲鸿先生的马…… 这段话把抽象的概念全具体化了,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奔腾的激流中,去领略它那大气磅礴不可遏制的巨大力量。

3、生动比拟

如:“随手攥一把肥沃的月色,都会芳馨出孤独与哀愁”、 “月色在倾 听” (安徽《成长是一种体验》)

4、回环反复

如: 在其中辨明了真善美,分清了假丑恶,不亦乐乎。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科学的美丽,不亦乐乎。在其中,我读得更多,想得更多,书使我渐渐成长,不亦乐乎。

早晨起来,品香茗读散文不亦乐乎。中午,倚阳光读小说不亦乐乎。晚上,靠窗边读诗词不亦乐乎。 (《读书是快乐的》)

其它修辞格,如夸张、反问、设问、对比、对偶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一定会亮人耳目,怡人心扉。

三、套用术语、俗语

如:期中考试后,老妈边看《证券市场》边问:‘年报表’下来了吧?你‘中期业绩’怎么样呀?我诚惶诚恐地递上成绩单,等着挨批。那边却不紧不慢几句:这么长一根‘阴线’啊!怎么搞的?不能再退步了,这……这简直是‘高位套牢’嘛!什么?把我当股票?唉!算了,怎么说她也是对我进行智力投资的超级大户,拼拼吧!凭着强烈的上攻欲望,我在苦海中奋斗了几个月。期末交上?年报表?,老妈再开金口:这条‘阳线’拉得还算漂亮,我说嘛,我女儿是‘潜力股’‘成长股’,再继续努力呀,就成了‘绩优股’。这回你‘反弹’上来,一定要保持‘涨势’。我呢,这就‘补仓’,多给你买几本好书。没办法,怎么说我都还是股票。(《老妈炒股》)

又一日,自习课上一片宁静,突然“当”的一声击碎沉寂。一看,原来是个空饮料罐。她抬头,两道寒光扫射过去,众人纷纷侧身躲避,那位蹩脚的“三分射手”早已拿起书,操起笔进入“学习”状态了。怎么办?最后结果是,这位损友周围的四人一齐进入第二天的扫地计划。这之后,我才知她的座右铭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所以,班上许多“三分王”都只得改行做“扣篮王”了。 奇怪的是她做了这七品芝麻官后,我们班的卫生流动红旗从未流动过。看样子,她这七品芝麻官还是做下去啦。(《七品芝麻官》)

四、巧用课文

上午第三节课,我们迎来了语文老师。他“抚尺一下”,将沉醉在下课快乐气氛中的“一滩鸥鹭”惊吓住了。接着,“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只得恭恭敬敬听命于师了。(《补课》)

“懒虫,起床了!都八点了!”妈妈狠命地把我推醒。

“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趣味多多。我非‘懒虫’,‘书虫’是也!”我哼着自编的“小令”,翻身下床。好歹“五一”放长假,不充实充实我的“精神粮库”,哪行?(《书虫》)

五、借用歌词

语言求新可借助于亲切自然、新鲜活泼的现代流行歌曲。由于流行歌曲产生 了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歌名及歌词有“知名度”,容易产生共鸣,况且有的优美歌曲的歌词蕴藉丰富,富含哲理,荡气回肠,魅力十足,若读者能善借巧用,定能妙笔生花。

例如:《拥抱秋天》 “秋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袒露,冬那么含蓄。”“拥抱秋,降落人间。拥抱秋,秋使天空蓦地高远了。拥抱秋”

这些句式工整的美妙的语言,尽显文章风采,而震撼人心,使人对秋产生眷恋之情。而且作者从“硕果——秋空高远——秋雨绵绵,令人激动”等词语用丰富的充满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之图画。

6.新奇组装

(1)小词大用。

如“美国之所以多年来与台湾保持着暖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温暖。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灌冷风,他立马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

“被窝”“热水袋”“灌冷风”等日常生活用语,用在分析美国与台湾关系上,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使人顿觉耳目一新。

(2)大词小用。 如“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空’爆发‘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另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句中加引号词语,被作者赋予了全新的意蕴,绽露出了新的格调,新的风韵。

(3)实则虚之。 如果所表述的对象比较实在,比较具体,就设法使之“虚化”,写出它的意义来,写出它的韵味来,写出它的情趣来。

儿女是父母的一部作品,不求妙笔生花,只愿质朴天成。

“儿女”是实在的、可感的,将之暗喻为“一部作品”,进而以“不求??只愿??”的取舍句式,推出“妙笔生花”和“质朴天成”这两种评价,如此虚化,就使语意升华了,情趣、韵味显现了。 (4)虚则实之。

如果所谈论的话题比较抽象,就设法使它具体些、形象些,用“实化”的手法写出它的情感、思想来,话题含义、内蕴就显豁了。

创新是什么?是古猿第一次从森林走向草地的勇敢,是只身划着独木舟横渡江河的胆识,是鱼儿第一次跳出水面的惊喜,是鸟儿第一次穿趟云天的快慰,是不求苟同于人的执著,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不二法门。人生因创新而精彩,世界因创新而壮丽。

“创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将其化为“古猿走向草地”“划着独木舟横渡江河”“鱼儿跳出水面”等具体意境,以“勇敢”“胆识”“惊喜”“快慰”等心理品质或感受加以阐释,其含义就实在了。

(5)扬则抑之。

为了表达某种见解,欲扬先“抑”,前一句把话说“死”了,后一句又从新的层面进行“扬”,使语言活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既出入意外,又入情入理。

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但可改变的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先说“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似乎把话说“死”了,而后一句却从“态度”这一新的层面上说“可改变”,使人眼睛一亮,话又活过来了。

5.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 篇五

一、要做到: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第四,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二、常见的问题:

1.故事老套陈旧;

2.塑造的人物过于模式化;

3.写作技巧有待提高。(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3)表达方式太单调,只有平板的叙述,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

三、提高记叙文写作的步骤:

第一步:课外的功夫

1.观察生活,用心体会。

2.随身携带笔记本,不错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灵感,任何一个感动你,让你震惊的瞬间。

3.从阅读中模仿人物的刻画,从阅读中汲取材料。

第二步:确定好中心

写人通常都是为了表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更深入,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又或许,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来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背景,比如说《孔乙己》就是这样。因此,我们写人的记叙文可以确立这样几个中心:

1、单纯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赞颂或批判这个人的品质特征;

3、通过回忆“我”与这个人的交往,表达“我”对他的怀念;

4、通过对某个特定人的描写,来表现这个社会上和他具有同样的特征的一群人,反映一个社会背景。

第三步,确定几个人,几件事

写人记叙文可分为写单个人、写两个人和写群体的。写单个人可以“以一事写一人”或“以多事写一人”。写群体的文章就像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实际上是写一个团体的共性,但不主张大家写群体。其余的几种模式是各有千秋的,也有其要注意的重点。

(1)一事一人

这样的记叙文通过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要求事情具体、生动,因此我们要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件,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写,要求这个事件表现的是这个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或者这个人的多个特征在这个事件中慢慢呈现出来。就好像,我们摄影的时候,镜头慢慢推进,人物在叙述的过程中慢慢丰满起来。

(2)多事一人

初中记叙文要求的字数是600字,因此我们用多事写一人,也是有限制的,通常是两三事,如若超过四五事,那么这样的文章就让人生厌了,因为写的事情太多,只能匆忙一笔带过。这样的文章要求详略得当,段落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写多事通常也就代表着多角度,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的几个特征;当然,并不排除用相互联系的几件事情来写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典型性格

(3)两人文章

通常都是为了体现两人之间的某种情谊或人物间的新型关系,写这类文章之前要弄清两人之间的联系和主次地位,意识到两个人物之间应相互映衬,相互影响。

我们谈到这个步骤是因为只有确定了要写几个人,怎样写,知道写的重点应该是什么,才方便我们真正动笔的时候有备无患。

第四步:审题

正确的审题应该做到三点:

1、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

2、看题目限定的范围。在题目中也许已经限定了写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人。如《我的辅导员》就限定了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有的在材料中要求写你身边的人;有的材料要求写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人的不同表现;有的题目是《爸爸变了》就要求你写以前和现在爸爸的不同样貌。

3、看题目有没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比如说一篇文章叫做《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你不可以大量笔墨来写我多么崇拜这个人,喜欢和崇拜是不同的情感。《奶奶的微笑》题眼在于微笑。

第五步:拟题

一般来说鲜明的要求写人的记叙文都已经给出题目,大部分是命题或者半命题,当然也存在让你拟题的可能。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拟一个好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怎样拟好写人记叙文的题目呢?

1、通常我们以写的人为题,这样可以一目了然让人了解你是在写人,在题目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修饰语,把这个人的主要特征写入,如《可爱的老爸》;或者把我对一个人的情感写入《难忘的他》,这里面“我”基本上是不对人物进行议论的。

2、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你对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可以在题目中表现,用上“我最尊敬的„„”,“让我感动的一个人”等。

3、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一个人的变化过程,你可以写“他变了”,“张小宝新记”、“浪子回头金不换”等。

4、如果你强调两者的关系和交往,可以写“一起走过的日子”,“最好的朋友”、“永远难忘的情谊”等。

人物角度的作文题形式多样,除常见的直言式外,还有比喻式:如《我身边的雷锋》;倾诉式:《老师,您听我说——》;赞叹式:《他是好样的》;陈述式,如《我最了解他》等。

第六步:选材

在上篇中我们提到了同学们在选材的普遍问题,可以说选材是写人记叙文的一个坎儿,很多同学就摔倒在这里了,我们说选材创新不能只是塑造完美的人物,当然也要注意选材创新不等于描写社会阴暗面,总体来说,我们的文章都是要积极向上的。审卷老师讨厌那种大而空,而且不切生活实际的材料,如写父亲冒风雪骑着自行车送我去医院,这样的事情发生在21世纪几乎是不太可能,打的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了。那么,我们怎样选材呢?

1、写生活的小细节。要写父母,其实是最容易的,每天生活在一起,注意一下生活的细节就可以找到无穷的材料,爸爸每天等你自习回家做夜宵,或者为了你改掉了一个怀毛病;妈妈有时候很唠叨,可是和你却情同姐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其实已经包含着爸爸妈

妈的爱在里头了。不论写谁,我们都可以考虑从一些生活小细节入手,然后扩大加以描写。

2、以写人反映时代新风貌,要写一个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请摆脱陈旧的套数,要明白,时代日新月异,每天都出现新人新事,比较于自己小的时候,身边的人从各方面是不是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竞争意识变强后,人怎么变化了。

3、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在特殊时期的人,常常会表现出特殊的状态,如非典时期,你身边的人怎样表现的?在不同的社会地点,一般人们表现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家的和在办公室的爸爸一定看起来很不一样。

第七步:结构

怎样给一篇文章搭上一个好的框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要怎样写,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我们在开头、主体和结尾分别应该写什么。写人记叙文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

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

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

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四、人物描写

人物是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写人记叙文的目的就是要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写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让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动人心弦呢?每个人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语言、行动,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写人第一宝典就是描写。

人物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第一、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进行外貌描写有几大技巧:

1、简笔勾勒特征;

2、运用修辞手法;

3、寄托作者爱憎;

4、一人几幅肖像;

肖像描要注意两点:

一、肖像描写不是说把一个人,从眼睛写到鼻子,从鼻子写到嘴巴,从嘴巴写到耳朵,从耳朵写到头发,从脸写到身材。通常我们只是选取这个人的外表上一个最最鲜明的部分进行特写,比如说,写眼睛,鲁迅说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我们不是说都要写眼睛,而是说鲁迅用了“画”这个字,强调对人外貌最具有特征的部分的特写,通常写人的外表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性格服务的。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表现其悲惨的命运);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重点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二、肖像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通常外表和人物性格的反差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说:《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美丽俊俏,却心狠手辣。

第二、通过人的语言来写人。

1.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如《孔乙己》当中的孔乙己总是“之乎者也”,在文章当中描写一个农民说的道理,言语一般都是朴实的,如果你写得文绉绉的,显然就脱离了生活实际。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孔乙己说的话就处处表现出了他的酸腐气。第三、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和性格的表现,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谋略的机智和武艺的高强在描写人物行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第四、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等。

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出现心理活动的,我们在写心理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

一、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的心理活动,记得《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本来寒冷的冬天,卖炭翁纵然身上衣衫单薄,为了卖炭只能希望天更冷一些。

二、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第五、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茅盾也认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因此写人的记叙文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2、要选好写景的角度。

3、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应该有意识地把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4、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5、自然景色可以暗喻某种社会环境,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二)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应该注意几点:

1、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我们所处的时代常常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比如

很多典型的世纪新人,新新人类,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

6.初中语文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 篇六

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2、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3、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

’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因为写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写到一半,突然发现,呀,把题目理解错了,或没领会好命题的要求。最可怕的是文章写到一半,又想另起炉灶。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干着急。建议打草稿,防止’三边工程’(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要贯彻一种构思。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4、要力避前松后紧、虎头蛇尾

有些同学构思、提纲拟好后,开头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后来发现时间不够,于是草草收兵。此外,要谨慎对待修改。修改一般只着眼于字词方面的,可用米尺比好之后划两横。结构方面不能修改。要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要努力做到改动少而效果好。

5、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

6、调动情感的问题。

7.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常见问题及纠正指导 篇七

本文分析了初中学生在英语写作时的常见语言错误,归纳了常见语言错误的类型,对学生所犯语言错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写作,语言错误,教学策略,纠正策略

写作是一个角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对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才能使习作中的语言错误从多到少,从少到无。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语言错误,因势利导,积极帮助学生改正语言错误。

一、了解错误类型,弄清出错原因

学生写作中常见的语言错误有以下几类:

1.主谓不一致。主谓不一致即主语和谓语在人称和数等方面未能保持一致。

例如:Every classroom have acomputer and a TV.

[分析]every classroom作主语是单数,have应改为has.

2.冠词误用。冠词误用主要包括该用时不用,不该用时却用了,以及定冠词与不定冠词之间误用。

例如:My mother is driver andshe likes to play piano.

[分析]driver是可数名词,其前应加不定冠词a,而piano为乐器类,与play连用应时,其前必须用定冠词the。

3.指代不明。代词与被指代的人或物之间关系不清。

The cat under the tree is Lily’s.Her cat is at home,

[分析]Her在此指代不明,到底是Lily的还是别人的,所以这个句子有歧义,应具体说清楚是谁的。

4,词性误用。比如,把介词当动词用,把形容词当动词用,或把名词当动词用等。

They without food and gave upat last.

[分析]without是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但学生却把它当动词用了。

5.中式英语。按汉语表达习惯编造英语词汇或句子也是学生写作中常见的语言错误。

She is a good student,You canfind her in her book room,

[分析]book room是套用汉语中“书房”造的。此句应改为:She is agood student.You can find her inher study.

了解具体的语言错误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主动预防和纠正语言错误。另外,从以上简单的归类也不难看出,很多语言错误是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有些语言错误是由于学生受母语干扰,还有些语言错误则是学生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缺乏了解和认识所致。

二、写作教学的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练习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着重选用学生感到难懂和易错的知识作为练习项目,如辨别相似词汇,辨析相似句子,针对重点句型和习惯用语的练习,以及就同一个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用法不同的练习等。

2.模仿文章进行写作练习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训练的首选素材。这就像学生刚学英语时需要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一样,模仿课文中的规范词句进行写作同样非常重要。在学习七年级(Unit8 My Coun-try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我们就可利用某一课进行写作,比较自己国家和别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即从国旗,首都,和著名的建筑物、景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3.加强阅读,多了解西方文化。

丰富课外阅读是加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学习者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丰富词汇量,并且语言和文化总是相辅相成的,了解西方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言,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方式。

三、作文批改策略

1.学生自我纠错

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错,可用一些不赞同或迷惑的表情暗示,或是给出书面提示,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通过自我纠正比教师纠错所学的东西要好。这种纠错方式有利于保护学生自尊心,能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2.同学互相纠错

有语言学家认为,教师不应“统治”整个纠错过程。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纠正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让学生交换批改彼此的作文,即相互纠错,可帮助学生辨认更多的语法错误和词汇错误。而且让学生相互纠错,他们会产生一种“当老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相互纠错可以让学生获得思考、聆听以及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合作精神。

3.建立错题档案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把错误类型、表现形式、原因及改正的结果和方法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经常翻看、复习和思考。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语言错误档案针对性强,所犯的语言错误得到高度重视,以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不会再犯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笔记本,在翻阅其他同学的错题档案时,反思自己是否会犯相同的错误。

8.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困境及指导策略 篇八

摘要: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水平与质量对于整个语文教学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困境来探讨相应的指导策略,由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与质量,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记叙文;写作难题;指导策略

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对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实效性及质量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往往在选材方面存在较多误区,即陷入了写作困境,以至于所写出的记叙文不太理想。因此,本研究对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介绍,并提出指导策略。

一、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当前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面临以下几个写作困境:选材不新颖且过于陈旧;选材态度不积极且内容不典型;选材存在编造情况。本研究对目前中学生写记叙文过程中存在的写作困境进行叙述、介绍。

1.选材不新颖且过于陈旧

通过观察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内容得知,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其选材不够新颖,所选的材料过于陈旧,通过总结当前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内容可以得知,其选材呈现出三大类型,即(1)自身与亲戚之间的故事;(2)自身与父母之间的故事;(3)自身与同学之间的故事等。

2.选材态度不积极且内容不典型

目前中学生往往对记叙文写作产生一定的恐惧、厌烦心理,这是因为其认为记叙文写作并不能得高分,因此,当教师安排学生写作记叙文时,其对写作材料选择方面的态度均是排斥的、不积极的,这样的写作态度及其材料选择均对整体记叙文写作教学实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目前亟须对记叙文写作态度及选材内容进行创新与调整,增强记叙文的可写性、可读性、新颖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成绩。

3.选材存在编造情况

很多中学生由于平时对记叙文写作不感兴趣,使其很少阅读有关记叙文的文章,使其所掌握的记叙文材料过于单调、片面,以至于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编造故事,这样写出来的记叙文没有“用心”。另外,由于中学生对周边事物没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对生活也没有产生任何感悟,以至于其写作记叙文时没有材料可以用,加上其思维模式固定化,为了记叙文而写记叙文,由此造成所写的记叙文不够真实。

二、摆脱写作困境的相应指导策略

上述内容表明,当前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记叙文的写作水平与质量,并且对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及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现针对上述写作困境相应地提出若干指导策略,以期改变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现状。

1.注重记叙文写作材料的积累且注意选材新颖

中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平时多看课外书籍,必要时走出校园用自身的双眼、耳朵去观察与聆听周边的事物及现象,为写作记叙文积累一定的资源,避免后期因无叙事材料而编造故事。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报纸、课外书籍等积累记叙文写作材料,并且将其中的新颖性事件牢记在心,从而在后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搬出”这些写作材料,以保障所写的记叙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真实性,由此获得写作高分。

2.积极借鉴课本记叙文记叙写法来写作

中学阶段语文教材课本上有多篇记叙文,并且这些记叙文均为经典著作,影响了国内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比如说《项链》这一篇记叙文,整篇论文叙述简洁明了,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被其感染,最后结局让人感悟颇深,所以说,中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借鉴课本中记叙文的记叙方式来写作,使写作的记叙文具有可读性,并且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

3.巧妙整理记叙文写作材料

记叙文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些记叙的故事需要以简写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有些记叙的故事需要详尽叙述,无论是哪一种写作方法其均围绕表达中心意思而展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整理记叙文写作材料,以巧妙的写作方式将叙事核心反映出来,从而使整篇叙述精简、内容深刻、情感丰富,由此获得高分。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介绍,并且针对上述写作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关的指导策略,以期帮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由此提升其写作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整体教学的实效性与效率。

参考文献:

9.记叙文写作指导 篇九

一.记叙文的一般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二、记叙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例如,《琐忆》一文的开头是: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里引用的诗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尽管文章中所记叙的都是琐细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见大,体现诗句中的精神。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7)首段设问法

首段设问,就是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逐步展开记叙。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三段构成一个层次,用来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下文的记叙。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章的题材或主题,否则,下文的记叙就无所依托了。

三.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

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四.段落,又称为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划分段落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是说一个段落中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或表达一个矛盾,或表达矛盾的一个方面,或表达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混杂在一个段落中。所谓完整性,是说一个意思一定要在一个段落中讲清楚、讲完全,而不能把一个意思拆开放在几个段落中。层次,又称为结构段或部分,是由段落组合而成的较大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成分。

请看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例子: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过渡可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使本来各具独立意思的事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过渡还应用在文中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的时候,衔接自然紧密。文章中,在变换描写角度时,也需要过渡,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1、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2、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做小桔灯的动作。

3、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上面所讲的只是记叙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文章的具体内容,结构形式也要随之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

记叙文的创新结构

所谓创新结构,就是在作文的结构上打破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而根据自己文章的特点,采用别人所不常用的结构,如下面列举了几种:

1.题记式。即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简洁的名人名言,或仿写一段精粹的言论,单独成段,作为全文的题记,以凸显全文的中心,引导读者阅读。

2.后记式。即在全文的正文之后,补写一些文字,作为全文的后记,以说明这次作文的写作目的、经过、感触,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

3.序数式。即把全文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内容相对集中,再把各部分按序排列,用数字一、二、三„„或字母A、B、C„„表示序列的先后,且把数字或字母居中写在每部分的正文之上,使全文的内容、层次一目了然。

4.小标题式。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个凝练的小标题加以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如《我最喜欢的学校》这篇作文有三个小标题,依次是:课堂笑语、师生浓情、节日欢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而且层次清晰。小标题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5.日记式。即有意识地选用几篇有代表性的日记来组成全文的主体部分。这样有点带面,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中心。既然是日记,就要注意必须写明时间,必须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以独白方式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也可用来叙事。

6.书信式。即采用书信的结构形式来作文。这种形式更有利于真切地倾诉个人情感,鲜明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以收信人的身份阅读全文。这样,作者就可以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易于感染读者。

7.剧本式。有的考生机智地运用剧本这一众多考生尚感陌生的体裁构思成文,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南京市考生的剧本《选择》堪称代表作。四幕剧《选择》的开篇以“旁白”点题,接着以”上学”、“举报”、“受贿”、“入狱”这四幕表现主人公王民由朴素廉洁到腐败堕落的过程,虽然时间跨度达30年,但矛盾冲突的层次清晰,反腐倡廉的主题鲜明,这些和作者采用的话剧形式达到较为和谐的统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8.组接式构思。组接式构思的特点是没有完整的事件,将不同的时空场景作蒙太奇般的组接合成,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内在的严谨性。2002年河北省中考要求以“发现”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拟题《发现美丽》,文章主体部分的四段分别以“春”、“夏”、“秋”、“冬”领起,又分别以“啊,美哉!”“啊,爽哉!”“啊,快哉!”“啊,乐哉!”作结,中间抒写作者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构成镜头组接式结构,可谓匠心独运。文章结尾点出“人生的四季不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发现的美丽吗”,以此升华主题,这是在组接式场景叙写的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递进,使全文呈现出既整齐又跃动的结构特色。

9.谈心式构思。这种构思的创意在于全文以第二人称“你”展开,运用与读者对话、谈心的形式进行叙写,给读者一种近距离的亲近感。河北一考生拟题《发现你自己》,文中用“你”作称呼达42处,按照“发现你自己的人生坐标”、“发现你自己的奋斗动力”、“发现你自己的兴趣”这三个层次描述“发现自己”的审美内涵,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一声声贴心的呼唤,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六.记叙的顺序

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我们学过的《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如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4.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

1、文字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

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散文的写作

一、什么是散文:

不讲究韵律的文章,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悍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

二、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作者的感情体验。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荷塘月色》不是要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而是要吐露在当时环境下的作者的一种“淡淡的郁闷”“淡淡的喜悦”的情怀。《拣麦穗》不是要追忆“我”与老汉的“恋情”,而是通过两个梦的破灭:姑娘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好愿望;我的儿童强烈的模仿心理梦的破灭。而是以此来对幸福生活,对纯正友谊的呼唤。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

三、散文的外在结构的核心――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四、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个梦境,一堵断垣,一件故人的遗物,一封远方的来信„„都可以拨动你心灵的琴弦,引发你这样或那样的联想和感悟,唤起你对宇宙认识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1、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

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3、联想,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古诗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苏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上一篇:主持词主持人专用串场词下一篇: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