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复习PPT

2024-07-27

经济法复习PPT(共8篇)

1.经济法复习PPT 篇一

一、选择题 1.产品设计活动的起点是()a)短时间内提出构思方案 b)设计原始数据的收集 c)各项参数的分析处理 d)构思方案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综合 答案:b 2.在设计完善阶段,可通过()表现设计方案并进一步检验设计方案。a)设计草图 b)效果图 c)立体模型 d)产品样机

答案:c 3.以下不属于在设计深入阶段,对优选方案再设计的工作重点是()。a)基本功能 b)产品的经济性 c)生产机能可行性 d)产品的使用性 答案:b

4.产品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a)产品质量的调研 b)消费者的调研 c)竞争对手的相关调研 d)以上都是 答案:d 5.产品设计程序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是()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产品整体的协调统一 c)技术与艺术两者的融会贯通,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d)发现人在生活、工作中的需求和问题 答案:a

1.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答案:产品设计包括设计准备阶段、设计初步阶段、设计深入与完善阶段、设计完成阶段等四个阶段。

2.在设计完善阶段所要求的整体协调统一,反映了产品的哪些特性?

答案:1)产品的适用性:产品与人的统一,反映人的特征,适合于人使用。2)产品的时代性:产品与环境统一,与使用环境协调,适应社会文明、时代意识。3)产品的科学性: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即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两者的融会贯通,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协调在产品设计中综合地表现出来。4)产品的艺术性: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依照美学法则处理产品内部与外部、各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形体与色彩、产品与包装等的整体统一。5)产品的经济性:经济性综合统一,各部分的低消耗、高质量,以及整体的低成本、多功能、高质量。

3.设计准备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确定设计定位?

答案:设计准备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接受设计任务,领会设计意图,明确设计目的,确定设计方位。发现人在生活、工作中的需求和问题,是产品设计活动的起点。调研是有效把握设计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调研应基本掌握以下情况: 1)同类产品市场销售情况、流行情况以及市场对新产品的要求; 2)现有产品存在的内在与外在质量问题; 3)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对产品形态的喜好程度; 4)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和设计方向,如产品的规格品种、质量目标、价格策略、技术升级、售后服务等等; 5)国内外的相关期刊资料上,对同类产品的报道,包括产品的最新发展动向,相关厂家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使用者对产品的期望等等。在这一系列的调研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与综合,就能确立明确的产品定位:该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由什么人使用,使用的场所环境,使用的时间;该产品的基本结构原理,价格档次,外观造型风格。

4.设计初步阶段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案:在短时间内提出构思方案,是设计初步阶段的工作目标。在掌握和分析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设计概念进行设计构思,这一过程注重的是将头脑中较为模糊的、尚不具体的形象加以明确和具体化,因此思维不必过于被各种因素所限制。

•5.简要解释设计深入阶段的思路展开和思路收敛。

•答案:在深入设计时,要充分展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位提出各种构思方案。在设计初始的理想阶段,是创新的最好时期,设计者可不受限制地大胆构思,即使是头脑中的一闪念,也可将其敏捷地表现出来,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即使是一些当时看来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但只要把它们记录下来,经过以后时间的酝酿,往往会变成可行和有创新的方案。即使不能成为有用的方案,但对开拓思路、激发创造也是有益的。当思路放开到一定的程度,即提出了一定数量的方案,就要进行适当的收敛;请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领导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技术可行性、人文因素、审美要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调整、筛选出有发展前途的方案,这也就是一个收敛过程。

三、思考题

1.设计的初步阶段 2.设计的深入阶段 3.设计的完善阶段

设计思维思考题 选择题: 创新包含哪两个方面? A发现新问题; B以全新的方式解决新问题。C借鉴已有设计,进行改造 D 形态模仿与功能模仿 答案:A B 2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包括哪几个方面?

A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水平的复杂思维形式,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复合运动; B 创造性思维是能动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 C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新问题,并从中找出新关系、寻找新答案的过程; D 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答案:A B C D 3 辐散思维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品质? A突破常规、多向开拓 B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C 想人之未曾想,为人之所不曾为

D 跳跃敏捷 广泛联系

答案: A B 4 本章中没有提到的设计思想是哪一类型? A 仿生型 B 继承型

C 反叛型

D 对比型

答案:D 5 反叛型设计思想的特征包括哪几个方面? A 明显的反传统性,往往指向与传统截然相反的方向 B 独特的新颖性,在司空见惯的大量传统设计面前,引人瞩目 C 思想的不稳定性 D 强调批判的成分,反对照搬陈旧的,主张推出时代的和民族的 答案: A B C

2.简答题: 1.辐散思维定义 辐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对问题寻求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 2 何为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是指一种观念,也是设计师的世界观,是设计过程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它在任何时代都暗示着“怎样的设计才是合理的和美的”这一命题,并从宏观上控制着设计师在寻找最佳方案时的思维方法。辐散思维的特点(1)突破常规、多向开拓(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何为选择的收敛性?

辐合思维的核心是选择。我们说,选择也是创造,因为未经选择的发散,最终不能发挥效率,也就不能使创造性思维转化为有效的创造力。在各种设想方案、设计草图中选择优秀者,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选择并不是一味机械地肯定和否定,它与补充、修正相交叉,就象进三步退一步的„秧歌舞‟式的前进。

“定势”是认知一个事物的倾向性心理准备状态,“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是一种定势。它可能使我们因某种“成见”而对新事物持保守态度。思考题1.如何看待新问题和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3.古往今来设计思想的共同特征及其分类

2.经济法复习PPT 篇二

一、综合题命题思路

(一) 体现新内容

最近5年综合题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喜新不厌旧”的特征, 即当年教材新增的重点内容, 在当年的综合题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表1所示。

(二) 综合跨章节考点

在综合题的命题过程中, 为了体现试题的难度, 往往会综合几个章节的考点。 (1) 2002年的第3个综合题, 其考点涵盖了《合同法》和《票据法》的内容。 (2) 2003年的第2个综合题, 其考点涵盖了《技术合同》和《知识产权法》的内容。 (3) 2004年的第3个综合题, 其考点涵盖了第十二章“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和第十三章《票据法》的内容。 (4) 2005年的第2个综合题, 其考点涵盖了第三章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第五章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和第九章的“担保定金”。 (5) 2005年的第3个综合题, 其考点涵盖了第七章的“破产财产”、第九章的“可撤销合同”、“合同的法定解除”和第十章的“融资租赁合同”。 (6) 2006年的第3个综合题, 其考点涵盖了第九章的“不安抗辩权”、“保证”和第十章的“买卖合同”、“运输合同”。 (7) 2006年的第4个综合题, 其考点涵盖了第十四章的“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8) 2007年的第2个综合题, 其考点涵盖了第八章的“增发条件”和第九章的“上市公司担保”。 (9) 2007年的第3个综合题, 其考点涵盖了第九章的“约定不明的处理原则”、“合同解除”、“留置权”和第十章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跨章节综合题的出现, 无疑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也加大了考生复习的难度。只有平时韬光养晦、练好“内功”, 在考场上才能灵活应对, 以不变应万变。

二、综合题答题思路

(一) 先客后主

拿到试卷后, 最好先别看综合题 (看完综合题后信心大增的情况极为罕见) , 在头脑相对清醒的情况下先踏踏实实地做完客观题。

(二) 保三争四

在开始做综合题之前, 先将四个题目快速浏览一遍, 初步确定答题顺序, 明确主攻方向。要顺利地通过《经济法》考试, 工工整整地做完全部综合题是最起码的底线。但是如果因为时间的关系必须丢下一个题, 考生应放弃自己不会或者没有把握的试题, 而不是最有把握的题目。考生应清楚, 第4个综合题不一定最难, 第1个综合题也不一定最容易, 当然每年的情况各不相同。与其把四个综合题胡乱做完, 还不如把自己有把握的三个综合题做得干干净净, 再争取第四个题目拿到2~3分。

(三) 先要求后题目

一是在做某一个综合题时, 最好先快速浏览题目的要求, 然后带着问题去推敲题目, 但也应视考生习惯与试题具体情况而定。二是整个题目可能看不懂, 但不一定会影响考生回答某一个小问题。例如2002年第2个综合题的第1个小问题:“借款合同约定借款利息预先从借款本金中扣除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何处理?”对该问题考生完全可以不看题目就给出正确答案。

(四) 挑肥拣瘦

每个小问题的分值差别不大, 但难度有可能差别很大。有些小问题需要彻底搞清整个题目才能给出答案, 有些则可根据局部内容快速给出答案, 考生应学会“挑肥拣瘦”, 根据答题时间灵活取舍, 不要为了2分耽误后面的综合题。例如2006年第3个综合题的第5小问:“丁公司应当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还是一般保证责任?并说明理由。”只要快速找到题目的第2个自然段, 发现“保证合同中未约定保证方式”, 马上就可以给出答案, 整个题目可以看不懂, 这1.5分不能丢。简而言之, 在每个综合题中, 都会有2~3个难啃的“硬骨头”, 但命题老师肯定会给你留下几个“软柿子”。

(五) 答题步骤

以2006年第1个综合题的第1小问为例, 题目的要求“公司成立前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 (本小题1.5分) ”

第一步, 作出简单、明确的判断 (0.5分) 。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完整地写出“公司成立前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为了简明清楚, 也可以直接写“首次出资总额符合规定”。因为阅卷老师要的就是你的判断:符合还是不符合。你必须给个明确的说法, 不要左躲右闪。由于综合题不倒扣分, “是否符合规定”总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第二步, 说明理由 (1分) 。标准答案是:“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首先,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只是过渡性的语言, 并非评分点, 为了避免画蛇添足, 考生可以简单地写成“根据有关规定”或者“根据规定”即可, 这不是评分的要害。其次, 是否要求考生一字不差地引述法律条文, 这是考生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 标准答案都是法律原文, 没必要瞎编。但考生是闭卷考试, 可以自己组织语言进行适当地变通, 但法律条文中的关键词必须准确到位。对该问题而言, 关键词是“不能低于注册资本的20%”。在说明理由时, 考生只要能说得“靠谱儿”, 基本上就可以拿到分。但考生应清楚的是, 到底什么叫“靠谱儿”, 存在人的主观性判断, 不可能给出一个严格的标准。

第三步, 做具体分析。考生应针对法律条文中的关键词, 结合案例中的实际情况作一个简明的分析即可, 切不可洋洋洒洒。在本题中, 三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10万元, 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 (或者公司出资人首次出资额合计为110万元, 仅占注册资本的18.3%) 。说明理由需要引述的是法律规定, 具体分析针对的是题目中的实际情况。在实际阅卷过程中, 如果考生没有引述法律规定, 而是在作出明确判断后, 直接回答“三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10万元, 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也会拿到这1.5分。但是希望考生最好还是按照这三个步骤来回答问题。这样思路更加清晰, 拿到这1.5分的机会更多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 考生在复习综合题时, 可能最担心背法律条文。但在实际阅卷过程中, 并不是完全要求考生引述法律原文, 考生可以对法律条文进行适当的变通, 只要针对题目的具体情况, 把大致意思表述清楚, 基本上就可以拿到分。因此, 考生在复习综合题的过程中, 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步,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首先解决“心里明白”的问题。拿到一个综合题, 要看得懂题目的大概意思, “心里”要清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如果不符合, 违反了哪条规定。第二步, 解决“纸上明白”的问题。把“心里明白”的答案说清楚, 这就需要学些固定的套路, 让阅卷老师看明白。心里的答案能否在纸上写明白,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第三步, 如果时间允许, 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法律条文, 最好有针对性地背一下, 至少要过一下脑子, 如果真考到这个法律条文了, 怎么去引述它, 关键词是什么。

三、综合题的复习方法

要保证做题的数量。只有通过做一定数量的综合题, 才能逐步把握综合题答题的基本思路, 各种考点的命题形式。通过做题, 掌握考点、掌握答题的基本技巧。在CPA《经济法》的复习中, 抛弃教材、搞“题海战术”肯定是没有出路的。但是, 不做综合题是万万不能的。

要保证做题的质量。每做完一个综合题, 考生都应该总结一下, 这个题目涉及了哪些考点, 这些考点自己是否会举一反三, 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 因为做题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3.《经济生活》复习指要 篇三

《经济生活》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流通、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经济运行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生活》的核心概念是“市场经济”,即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生活》模块共有四个单元,在复习时,我们应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重点;贴近生活,抓住热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是经济生活的起点,主要立足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我们要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一个核心”,即价格;“两种影响”,即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三种因素”,即影响消费的三种因素:收入、物价水平和消费心理;“四种工具”,即商品交换的四种工具:货币、纸币、信用工具与外汇。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在2014年高考复习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把握生活热点:(1)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货币(或人民币、信用卡)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所执行的职能,重点关注比特币的性质(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的,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从性质上看,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是,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2)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说明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结合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说明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重要意义。(4)掌握需求与需求量的知识,正确分析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或下降对其需求量的影响、某一种外来因素(如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某一种替代商品或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5)结合我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分析我国消费率偏低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认识扩大消费(启动内需)的作用和具体措施。(6)结合实际,说明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为建设美丽中国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的核心内容是“生产”,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我们要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主体”,即企业(企业经营)和劳动者(劳动就业);“三大关系”,即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企业与公司的关系、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关系;“四种投资方式”,即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在2014年高考复习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把握生活热点:(1)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说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2)结合实际,说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增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作用。(3)结合实际,了解不同公司组织形式的共同点(即公司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差异。(4)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影响企业经营成功与失败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企业兼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5)结合实际,分析劳动力市场中各种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或建议。(6)根据收益性、风险性、流通性,准确区分各种投资方式的特性,合理选择投资理财方式。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主要是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我们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一项基本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种分配方式或制度”,即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三大关系”,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关系。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在2014年高考复习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重点把握生活热点:(1)结合实际,说明各种收入分配方式或制度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2)结合实际,就“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出对策或建议。(3)结合实际,分析财政的作用。(4)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说明应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并指出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正确性。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说明我国经济体制的背景,即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一个目标”、“一种观念”和“一个基本国策”,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两种手段”,即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和计划;“三种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在2014年高考复习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重点把握生活热点:(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性。(2)结合实际,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以及我国调控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3)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和途径。(4)结合实际,分析说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性,并针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或建议。(5)结合实际,判断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状况(如进出口结构、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或建议。

二、思维训练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体现是 ( )

①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②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⑧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取消政府定价④市场决定价格,一切由市场说了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举措能更好地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①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有序竞争②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自主定价③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④着力清除市场堡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有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12.7%,但同期工业部门劳动者年均实际工资水平只有6.8%的增长速度。……但由此也造成随着财富蛋糕的不断做大,劳动者获得的份额反而相对下降,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endprint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保持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4.材料一城镇化率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2013年1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过去10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4万多亿元(人民币),在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农村新型养老制度等。

据统计,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

材料二在过去10余年中,城市人口增长0.5倍,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1倍。许多城市都存在建设用地过度开发,城市建设空有架子却没有产业支撑,最终只能是人去楼空、当地政府负债率大幅上升。中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强征土地侵害农民权益,户籍制度阻碍城乡一体化,多数农民工无市民待遇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一,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简述推进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某班同学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召开班会,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就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修改为“决定性”,虽只有两字之差,却意义重大。

(1)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我国的发展将产生哪些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现阶段,在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活力、效率受到影响。请分析说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必然性,并指出应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A 2.D

3.①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②国家通过立法来保证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劳动者工资稳定增长。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企业和职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⑤企业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设和传播以职工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决定企业职工工资水平。⑥积极开展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建立健全鼓励劳动、鼓励奉献的激励机制,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4.(1)①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最大的内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红利。城镇化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带动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③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增加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大力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会带来某些行业和地区的投资增长,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会扩大消费需求和改善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3)以人为中心,保护农民利益,造福农民,不让农民“被城市化”;优化布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努力追求质量型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5.(1)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关于市场和政府关系的正确理念;有利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①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按这些经济规律办事。②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健全经济运行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④市场的作用必须与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和重要作用。

4.药事管理复习用PPT 篇四

GMP , 物料,文件,批记录,操作规程的含义

假药劣药

药事管理学的性质和定义,还有意义

两报两批具体内涵

药品经营企业购进的药品应符合哪些基本条件

新药研究意义和反应停案件

我国药品定价方式及定价原则。

什么是药品注册?新药的注册程序。

◆《药品管理法》中假(劣)药的定义。

有一下情节之一的属于假药:①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不符的;②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其他药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以下情节之一按假药论处:①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②按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③变质的;④被污染的;⑤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生产的;⑥所表明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劣药: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

有以下情节之一的按劣药处理:①为标明有效期或更改有效期的;②不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的;③超过有效期的;④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未经批准的;⑤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⑥其它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开办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

药品生产企业:申请人向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发给《药品生产许可证》,持许可证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GMP认证。法定条件:应具备四项条件:①人员条件,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应的技术工人;②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具有和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③药设置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和必要的仪器设备;④要建立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药品经营企业:①申请药品经营许可证,拟开药品批发企业的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拟开药品零售企业的向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发给相关经营许可证;②凭许可证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③新开办的经营企业,自取得许可证后30天内,申请GSP认证,认证合格,发给认证证书;④药品经营企业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事项的,应当在许可事项变更30天前,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未经批准,不得变更许可事项;⑤《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药品的,持证企业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按照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申请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

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应具备的4项条件:①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②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卫生环境条件,其条件要和经营企业所经营的药品相适应;③要求企业具有和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④要建立健全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相关规定。

答:

一、程序:开办药品生产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生产药品的,持证企业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申请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

二、条件: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依法

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2)具有与其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3)具有能对所生产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4)具有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我国药品定价方式及定价原则。

政 府 定 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

政 府 指 导 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

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市 场 调 节 价,是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的,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

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对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

◆药事管理学科的性质和定义,学习药事管理学的意义

药事管理学是应用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与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药事”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是以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为重点、解决公众用药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具有社会科学性质

1、药事管理学科是药学的二级学科,是一个知识领域,不同于药剂、药化、药理等学科,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2、该学科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3、该学科研究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中非专业技术性方面的内容;

4、该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与使用药品防病治病、维护人们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卫生的社会目标。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管理的主要内容。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须使用专用处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印刷用纸为淡红色,处方右上角分别标注“麻”、“精一”;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印刷用纸为白色,处方右上角标注“精二”。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控缓释剂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

癌痛、慢性中重度非癌痛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的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

精神药品处方至少保存2年,麻醉药品处方至少保存3年

◆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相关规定,这项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1.部门职责(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的制定以及非处方药目录的遴选、审批、发布和调整工作(2)其他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生产:处方药、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必须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品种应取得药品批准文号

经营(1)经营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批发企业和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企业必须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2)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他商业企业可以零售乙类非处方药(3)零售乙类非处方药的商业企业必须配备专职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专业培训、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上岗证的工作人员

使用(1)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药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使用(2)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但要按非处方药标签和说明书所示内容使用(3)医疗机构根据医疗需要可以决定或推荐使用非处方药

标识物及广告(1)非处方药除标签和说明书应符合规定外,用语应科学、易懂,以便于消费者自行判断、选择和使用;非处方药的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2)非处方药的包装必须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必须符合质量要求,方便储存、运输和使用;每个销售基本单元包装须附有标签和说明书(3)处方药只允许在专业性医药报刊上进行广告宣传,非处方药经审批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

目的与意义:根据药品的安全性程度和作用特点,将药品分类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药品的防病治病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药品的不良反应危害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在注册、生产、销售、包装管理和广告管理上的对比。

1、宗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依据: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证、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或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3、非处方药目录遴选、审批、发布部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遴选、审批、发布和调整0TC目录。

4、非处方药包装、标签、说明书

(1)除符合规定外,用语应当科学、易懂,便于消费者自行判断、选择和使用。非处方药的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2)非处方药的包装必须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医.学.全.在.线,必须符合质量要求,方便

储存、运输和使用。每个销售基本单元包装必须附有标签和说明书。

5、非处方药分类:根据药品的安全性分为甲、乙两类。

6.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经营使用

(1)经营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批发企业,以及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企业必须具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经省级药监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他商业企业可以零售乙类非处方药。

(2)零售乙类非处方药的商业企业必须配备专职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经专业培训后,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上岗证的人员。

(3)医疗机构根据医疗需要可以决定或推荐使用非处方药。

(4)消费者有权自主选购非处方药,并按标签和说明书所示内容使用。

7.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广告

(1)处方药只准在专业性医药报刊进行广告宣传。

(2)非处方药经审批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

◆什么是药品注册?新药的注册程序。

答:药品注册管理是控制药品市场准入的前置性管理制度,是对药品上市的事前管理。

新药注册的基本程序包括新药临床研究审批和新药生产审批两大部分

(一)新药临床研究审批程序(1)申请人完成临床前研究后,填写〈药品注册申请表〉,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如实报送有关材料(2)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人的申请后,所进行的工作包括:① 对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 ② 组织对药物研制情况及原始资料进行现场核查 ③ 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审查意见、核查报告及申报资料送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通知申请人(3)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申报资料后,所进行的工作包括:① 对省级报送的新药临床研究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受理、发给受理通知书 ②由审评中心组织药学、医学和其他学科人员对新药进行技术审评,必要时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资料、提供药物实样

(二)新药生产审批程序(1)申请人完成药物临床试验后,填写〈药品注册申请表〉,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申请生产的申报资料,同时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报送制备标准品的原材料和有关标准物质的研究资料(2)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人的申请后,所进行的工作包括: ①对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 ②组织对临床试验情况及原始资料进行现场核查 ③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审查意见、核查报告及申报资料送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通知申请人(3)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申报资料后,所进行的工作包括:①进行全面审评,必要时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资料 ②符合规定的,发给新药证书,申请人已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并具备该药品相应生产条件的同时发给药品批准文号 ③在批准新药申请同时,发布该药品的注册标准和说明书 ④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以及增加新适应证的注册申请获得批准后不发给新药证书;靶向制剂、缓剂、控释制剂等特殊剂型除外

◆不良反应监测的程序。

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1、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配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每个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如有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在15日内向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报告,如果出现死亡案例应该及时报告;

2、新药在监测期的时候应该一年上报一次,监测期满的在第一次药品批准文号期满的时候汇总报告一次,以后每5年报告一次;

3、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集体不良反应的时候应该及时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厅和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厅应该组织检查核实,再上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部;

4、个人发现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直接跟所在地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进行报告;

5、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该每个季度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每一年汇总报告一次;

6、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该每半年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部报告不良反应监测统计资料,其中新的、严重的和群体性的不良反应应该在统计结果出来后及时报告。

◆药品批准文号基本知识。

答:药品批准文号是指国家批准的该药品的生产文号,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主要标志。它与〈进口药品注册证〉和〈医药产品注册证〉同为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核发的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所有药品批准文号使用统一的格式: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试生产药品批准文号格式:国药试字+1位字母+8位数字。其中

化学药品使用字母H,中药使用字母Z,生物制品使字母S,进口分包装药品使用字母J。数字第1、2位为原批准文号的来源代码,其中“10”代表卫生部批准的药品,“19”、“2001”代表2002年1月1日以前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其他使用各省行政区划分代码前两位的,为原各省级卫生部门批准的药品。数字3、4位换发批准文号之年公元年号的后两位数字,但来源于卫生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文号仍使用原年号的后两位数字。数字5至8位为顺序号。

◆药品生产企业委托生产药品相关规定。

答:

(一)药品委托生产管理监督管理部门

一般药品委托生产申请,由委托生产双方所在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受理和审批。同时,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药品委托生产地批准、备案情况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二)委托生产的审批

进行药品委托生产,委托方应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申请材料。受理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定的条件对药品委托生产地申请进行审查,不做出决定;20工作日内不能做出决定的,经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委托方。

1.《药品委托生产批件》

申请《药品委托生产批件》应按照《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交相应材料,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符合规定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予以批准,并向委托方发放《药品委托生产批件》;不符合规定的,书面通知委托方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其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药品委托生产批件》有效期不得超过2年,且不得超过改药品批准证明文件规定的有效期限。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委托生产地,委托方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按照《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交相应申请材料办理延期手续。委托生产合同终止的,委托方应当及时办理《药品委托生产批件》的注销手续。

(三)对委托双方的要求

委托生产药品的双方应当签署合同,内容应当包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具体规定双方在药品委托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且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

药品委托生产地委托方负责委托生产药品的质量和销售,委托方应当是取得该药品批准文号的药品生产企业,要向受托方提供委托生产药品的技术和质量文件,并应对受托方的生产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状况进行详细考查,对其生产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

(四)委托生产药品的质量标准应当执行国建药品质量标准,其处方、生产工艺、包装规格、标签、使用说明书、批准文号等应当与原批准的内容相同。在委托生产地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应当标明委托方企业名称和注册地址、受托方企业名称和生产地址。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ADR与药理作用关系可以将ADR分成A、B、C三类;A 剂量相关型,剂量依赖型;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撤药反应等B 非剂量相关型;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等C 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理学机制尚不清楚,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

◆如何理解药品的主要性质(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药品注册过程中如何对这些性质进行控制。

1.有效性(effectiveness):有效性是药品质量的固有特性。

2.安全性(safety):药品的安全性是指按规定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使用药品后,人体产生毒副反应的程度。安全性也是药品的固有特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稳定性(stability):药品的稳定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保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能力。稳定性也是药品的固有特性。

4.均一性(uniformity):药品的均一性是指药物制剂的每一单位产品都符合有效性、安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的规定要求。均一性是在制剂过程中形成的药物制剂的固有特性。

◆我国现行药典基本知识。

收载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药品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增加,标准提高是中药标准有突破和创新

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进步力求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药品目录品种。(1)品种大幅度增加

◆反应停事件的经验和教训?

从反应停灾难中所得的教训,对畸形的防治提出了一些措施:

(一)过去对先天性畸形的监察缺乏认识,反应停灾难发生后(1963年后),不少国家已建立了先天性畸形的监察系统,以后并建立了国际性的合作,交流经验,互通情报等。

(二)对药物的筛选、生产与使用等加强了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对药物的致畸形、致癌性、致突变性等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加强了药物的流行病学研究,从反应停事件中说明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药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四)促进了围产医学的发展,并开展了围产期的监护工作。

(五)保证公众的用药安全十分重要,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刻不容缓。

◆什么是新药?我国的新药注册的分类。

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新药,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

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并按照法定程序申请管理的亦属于新药范围。新药注册分类有:a、中药及天然药物新药;b、化学药物新药;c、生物制品新药。

◆GMP中几个重要术语的含义(物料、文件、批记录、操作规程)。

物料:指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等;原料、辅料是指除包装材料外,药品生产中使用的任何物件;

文件:包括质量标准、工艺流程、操作规程、记录和报告等;

批记录:用于记录每批药品生产、质量检验和放行审核的所有文件记录,可追溯所有与成品有关的历史记录

操作规程:经批准用来指导设备操作、维护和清洁、验证、环境控制、取样和检验等药品生产活动的通用性文件

◆什么是精神药品?精神药品的分类。

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长期应用能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

精神药品 可 的 分 类:根据精神药品使人体产生的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有关部门将其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一类精神药品对人体产生的依赖性和对健康的危害程度较大,表1共22种,主要是以致幻剂与四氢大麻酚类为主,对这类药管制最严格,只能供眼科使用;表2共13种,包括咖啡因等;第二类精神药品包括安定、巴比妥等72种,主要是指可在药店凭盖有医疗机构公章的医师处方购买的精神药物。

◆药品知识产权的类型,及其保护规定。

药品专利权、药品商标权、医药著作权、医药商业秘密权

药品知识产权是指一切和药品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智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各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简写、中文名称及基本内涵。

(1)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本内涵:硬件方面要有符合要求的环境、厂房、设备;软件方面要有可靠的生产工艺、严格的制度、完善的检验管理;在人员方面要求企业注重培养具有GMP素质的人。

(2)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本内涵:从保证中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药材生产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生产各环节及至全过程,以保证中药材的真实、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

(3)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基本内涵:从机构与人员、硬件、软件等方面对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

(4)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基本内涵:1)对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要求2)对实验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要求3)标准操作规程(SOP)4)对研究工作实施过程的要求5)对档案及其管理工作的要求6)实验室资格认证及监督检查

(5)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基本内涵: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中药保护品种的保护期及相关规定。

分为两级,一级保护品种期限分别为30年、20年、10年;中药二级保护品种保护期限为7年。

一级保护品种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保护期限的,有生产企业在该品种保护期限满前6个月,依照条例申请中药品种保护的程序规定的程序申报。每次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第一次批准的期限。二级保护品种在保护期满后可以延长7年。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中药品种,可以申请一级保护:

(1)对特定疾病有特殊疗效的;(2)相当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人工制成品;(3)用于预防和治疗特殊疾病的。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中药品种,可以申请二级保护:

(1)符合上述一级保护的品种或者已经解除一级保护的品种;(2)对特定疾病有显著疗效的;(3)从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及特殊制剂。

◆GMP的指导思想。GMP的实施对保证药品质量有何意义?

GMP的指导思想:一切药品的质量形成都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单纯检验出来的。

GMP实施的意义:1)、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者利益

2)、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使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水平提升;

3)、药品监督管理规范化;

4)、实施GMP使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

◆临床试验的分期,各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

一般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新药在批准上市前,申请新药注册应当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经批准,特殊情况可仅进行II期、III期临床试验或仅进行III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药物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病例组数20~30例。

Ⅱ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该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病例组数≥100例。

Ⅲ期临床试验: 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该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病例组数 ≥300例。

Ⅳ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其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病例组数≥2000例。

◆新药注册的程序,“两报两批”的具体涵义。

新药的注册分为两报两批,即药品临床研究的申报和审批;药品生产的申报和审批;

其中新药的临床研究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如下:

1、新药申请人填写申请表向所在地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上报材料;

2、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初审,即形式检查和现场核查,并把审查意见、核查报告和申报资料提交国家局药品审评中心;3国家局药品审评中心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审评,并向国家局提交审评意见;

4、国家局做最终审批,审批同意的发给《药品临床试验批件》,对于审批不同意的提出审评意见通知书。

新药生产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如下:

1、新药申请人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上报申请材料;

2、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初审,即形式检查和现场核查,并把审查意见、核查报告和申请材料提交给国家局药品审评中心;

3、国家局药品审评中心告知国家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并通知申请人申请现场检查;

4、国家局药品认证中心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提交检查报告给国家局药品审评中心;5国家局药品审评中心综合各方面材料和意见向国家局上报综合意见;

6、国家局进行最终审批。

◆药品经营企业购进的药品应符合哪些基本条件

1、合法企业所生产或经营的药品;

2、具有法定的质量标准;

3、除国家规定以外,应有法定的批准文号、生产批号;进口药品应有符合规定的,加盖供货单位质量检验机构原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

4、包装和标识符合有关规定和储运要求;

5、中药材应标明产地

◆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对于制药企业的意义。

首先,医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专业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新药研究与开发是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其次,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然而新药上市后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药研究开发已成为国际制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最后,开发新药,使新产品尽早投入生产,提前占领市场份额,赚钱并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开发新药对于企业的声望及名誉都有很大影响,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GSP(GMP)认证程序。

◆药品广告的审批和备案程序。

◆我国药品上市前监管的主要内容

5.经济法复习PPT 篇五

【摘要】英语新课标新教材的复习课应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复习课堂,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复习课成为“崭新课堂”、“开心课堂”、“高效课堂”

【关键词】激发兴趣能力培养合作学习

复习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梳理和沟通,理出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并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益。所以,复习课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然而,长久以来,英语复习课却一直是老师头疼,学生头晕的事,原因有几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逊色于新授课。新授课如新朋友,处处透着神秘:内容的呈现、形式的变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复习课的内容和练习的形式,学生司空见怪,毫无新鲜之感。

2、成就感比不上练习课。练习课是将某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效果立竿见影;复习课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特别是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犹如“微火慢炖”。

3、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平时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点少,全班同学基本上是“齐步走”;转入复习,差异各显:优等生“百米冲刺的速度”,学困生“胜似闲庭散步”,大部分学生“不快不慢赶中游”。复习起来难免“顾此失彼”。

4、复习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复习课是最能代表教师水平的课。上好了,形散而神聚;上不好,一盘散沙。有的教师在上新授课的时候,做了充足的准备;而上复习课的时候却抱一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态度,没有计划,没有安排。

5.容量大。因为复习课会容纳很多的语言知识点及重难点,而且有些知识点的联系性也不是很强,种种因素造成了复习课教学上的高难度。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把复习课当作语法课或是练习课来上,集中所有精力讲重点,讲难点,讲语法,然而可惜的是,尽管我们说的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效果却甚微,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与主观能动性都是处于低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

英语新课标新教材的复习课应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复习课也能焕发生命活力,激发学习兴趣,变得有声有色,生动高效呢?

一、创以学生为主体的复习课堂,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目标由单一走向语言积累和能力立意的整合。

在复习课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具有交际意义的实践活动,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可以让学生乐于记、记得快、记得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以竞赛的方式让复习充满“新鲜感”。学习竞赛对激发学习动机,鼓舞斗志,克服困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学习竞赛被看作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上英语复习课,如同把吃过的东西再嚼一遍,索然无味。学生完全没有当初学英语时的新鲜感和成就感,所以根据初中学生好胜的特点,用竞赛的方式来复习英语,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首先,在上复习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复习老师以前讲过的知识点,并且给小组长安排监督检查的任务。在复习课上,先按照座位顺序,把学生分组,然后给每一组一定的积分,根据知识重难点的不同,分别以个人必答、小组必答、抢答、对话接龙,听写竞赛,猜词竞赛,记忆大挑战等形式,每个小组轮换着答题,用竞赛的方法给他们复习。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复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因为有积分的激励,各个小组谁也不甘落后,每个人回家后都认真地复习,生怕自己给自己小组“拖后腿”。对于那些平时贪玩的学生,小组长和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共同监督他,让他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组长和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则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不仅帮助别人解决了难题,有以成就感,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共同进步、团结向上的局面。

二、内容由封闭走向拓展,立足文本,拓展文本,整合所学知识,扩大复习课容量,力求层次迭起,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保持复习的积极性。

紧抓课文知识不放,把许多雷同的训练题不厌其烦地颠来倒去,是我们传统的复习课堂特征。教材是一个线索,是个例子。学生要清楚明白,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一些语言运用的规律。但是如果我们以呆板封闭的方式禁锢最活跃的英语学习空间,这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英语是一门语言,它具有灵动性,与思维密不可分。有位教育家说过,一节课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次旅行,在行程中随时我们可以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英语复习课中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就是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展现他们灵活的、开放的、生成的思维,并且将这种种的思维用英语优雅的表达出来。

因此在复习课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将平时数节课、数个单元或不同阶段的知识前后联系,“前拉后扯”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规律,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促进运用,而且要准备能开阔学生视野的复习资料,拓展形式与内容,不仅仅是为考试而复习,要跳出旧框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复习要“对症下药”,重点突破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学生通过复习查漏补缺,体验进步,增强自信心,更加认真复习

在总体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平时理解不深、练习不够、运用不当的语言项目进行重点复习。只要教师略作调查就会发现,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往往集中在语法项目和有些词的辨异及用法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平时教学新的语言项目时,学生“一听就懂,一练就会”,当堂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可是一检测却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情况有三个原因。第一,外语学习中的普遍问题──遗忘。外语学习需要一个逐步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第二,死记语法条规。学生往往对语法条规和词的用法背得滚瓜烂熟,但理解不

深,不会运用。第三,练习内容单一。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所限,一般在学习新语言项目时,练习针对性强,专项训练多,而一旦遇到检测综合能力的试题,学生就容易出现混淆,难以分辨。

语言实践对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一改“以讲代练”或“讲多练少”、重记忆、轻实践的复习方法,要自编、选编相关的复习练习题,通过练习答疑解惑。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满足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要由专项训练过渡到综合训练。更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互学互帮来解决疑难,取得更大进步。

四、听、说、读、写交替进行,减轻学生的疲劳感,精选复习练习套题,减少练习题数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复习实效。

新课标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复习课应精选内容,策划思路,创设互动,指点学法。课堂环节的设计要以培养语言综合能力为出发点,也以培养语言综合能力为落脚点。既不能以练代基础,也不能单一的死记硬背。课堂的每个环节要用运用的机会来突出能力的形成和思维意识、思维习惯的形成。复习课中,教师要使学生在听和读的练习中提高理解能力,在说和写的练习中提高表达能力。要尽量通过听、说、读、写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学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减轻复习疲劳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要复习备考,教师必不可少地要组织学生做一些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题。复习练习的套题名目繁多,而大部分练习套题的内容大同小异,尤其是单项选择题、听力题等,重复内容过多。如果学生手中有数套题,势必浪费学生的时间,加重复习的负担。教师要从手中掌握的复习资料中,精选出信息新、题型得当、练习到位的一套练习题,并以该套题为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拼盘”式重新组题或自编补充一些内容,强化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又可以取得复习的最佳效果。

五、由教师主导走向学生自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能力。

复习阶段,我们常见的是教师不顾学生实情、各自存在的差异,以主观臆断、推测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无可奈何,有时就像任我们教师摆布的木头人,他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就几乎是被动的机器,没有形成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复习课中他们就不主动、无激情。因此,英语复习课我们还得走出师本误区,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复习时间,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比如单词的复习可以充分利用每堂课的预备时间,让几个学生把一课中平时自己容易写错单词和短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当小老师,抽几个同学起来订正,最后再由他们强调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不仅其他同学记住了,当“老师”的同学也能很清晰地记住了。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出现单词拼错的频率会逐渐降低。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每隔一周反思分析自己的英语学习现状,直面自己,明确英语知识点、能力点上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然后,指导学生拿出下一个星期的计划和目标,找准侧重点,再者,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间、小组内开展合作复习,这样由小范围的重点复习取代大一统的格局,学生积极投入,见仁者智,教师变为学生的“参谋”,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总之,复习课就要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让他们有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有成就感,有自信心。

六、用激励的语言赞美学生,实施以评促学的多元评价。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士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在课堂中适当地赞美学生,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寓能力培养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复习课上注意加强学生的操练活动,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关注小组和个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诸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对于某些学生的独特见解予以鼓励,以赞美来启迪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就会自觉地巩固旧的知识,弥补不足。方法和评价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

6.经济法复习PPT 篇六

经济法的概念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语源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

经济法的定义 经济法学的特点

(一)前沿性(尖端性)

传统法律和法学二元结构的破产,现代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最能反映现代信息时代的生活;经济法为传统法学提出了挑战,引起了整个法学的变革。

(二)跨学科性。民法理论、行政法理论。

(三)结构似“松散”。各部份之间缺乏较强的逻辑联系:总则与分则,分则各部分之间--------“跳跃式”、“梯坎式”。

(四)变化快:原因------经济的发展,本身变化快;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一些方面无法而靠政策,一些方面的立法又不成熟;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法的直接影响。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语源

一、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法”一词的产生与经济法的产生 首先是两者的含义不同

其次是学科归属不同

经济法一词的产生与经济法的产生并不同步

二、经济法一词的提出和发展

1、经济法概念的语源:1755年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次使用,但不是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

2、经济法概念的承继:1843年德萨米的《公有法典》中提到,但与前面一样,仅是一种与现实脱节的空想,只是内容更为丰富。

3、经济法概念的雏形:1865年蒲鲁东《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提及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已接近现代经济法的主张。

4、经济法概念的诞生:1906年德国莱特《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经济法,说明有关世界经济的各种法规概况。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经济法概念大量出现,并引起人们的研究。1922-1924期间,德国鲁姆夫《经济法的概念》和赫德曼《经济法基础》的出版,经济法一词才有了较为完整的法律含义。

我国从1979年以来,在全国人大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以及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五年立法规划中,都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

以此同时,在我国的法学教材、专著、论文、工具书、资料中,也广泛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要回答两个问题

经济法是否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有哪些具体的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学说述评

(一)否定说

否定说认为经济法不具备特有的调整对象,人们所谓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其实都是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所以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基本部门法。持该种观点的学者大多为非经济法学者。否定说类型

1.综合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分属于其他各部门法的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概念。代表人物:王家福。

2.学科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法规运用各个基本法手段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规律的法律学科。代表人物:佟柔。

3.经济行政法论。即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全部或部分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济关系,或归行政法调整,或在行政法下设立一个新的行政法分支,即“经济行政法”。代表人物:粱彗星。

(二)肯定说—目前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问题多持肯定态度 1.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1)代表人物: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内容包括:微观经济调控关系;市场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社会分配关系。

(3)评述:首先,明确了“国家干预经济”在经济法中的意义和地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法的客观要求。其次,“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说法过于模糊,无法准确界定其范围。再次,具体划分的四部分内容,存在交叉。2.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说(1)代表人物:刘文华,《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内容包括: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市场运行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3)评述:

首先,具有许多合理和可取之处。

其次,将经济联合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和经济竞争关系,笼统的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过大。

再次,将组织内部经济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不作具体分析,笼统的纳入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够准确。

3.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1)代表人物: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因国家调节而引起的,以国家(其代表者)为一方主体的社会关系。内容包括:市场障碍排除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3)评述:

首先,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国家调节经济关系,看到了经济法国家调节的性质。其次,其内容未能涵盖国家调节市场的各个方面。4.社会公共性说

(1)代表人物: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内容包括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和对外经济管理关系。(3)评述:

首先,该学说首次提出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特征,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其次,“社会公共性”的概念过于模糊,以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特性的描述,替代了调整对象本身的界定。

5.经济协调关系说

(1)代表人物:杨紫煊,《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内容包括:市场监管关系;宏观调控关系。(3)评述:

剔除了原大经济法观点中本属民法调整的内容;

二、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理由: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一定的范围,而不是漫无边际。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同其他法的部门的调整对象是有区别的、可以分开的,而不是交叉的、重叠的。

三、本书作者的观点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具体的调整对象包括: 1.市场监管关系 2.宏观调控关系 案例分析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了应对国际投机“大鳄”索罗斯的市场炒作,于1998年8月动用近千亿港元入市操作;1998年9月5日,为了进一步巩固香港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减低投机者操纵市场使银行同业市场和利率出现动荡的机会,香港金管局推出七项技术性措施,这七项措施主要集中在港元兑美元的兑换保证和有关银行港元流动资金贴现方面的新措施两个方面。1998年9月7日,为了严格治市纪律,强化金融监管,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公布了严格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纪律的三十条措施。这三十条措施的实施涉及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财经事务局五个机构。当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表示,特区政府继续坚守自由经济的政策,并且不会在香港实施外汇管制。曾荫权还表示,财政司的三十项措施与金管局的七项措施相互配合,以增强货币及金融系统抵御国际投机者跨市场的能力。试运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相关原理来分析本案例。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在本案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方面动用近千亿港元直接参与市场操作,另一方面通过推出金融监管措施对香港经济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表明现代经济生活中,国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管理和参与。按照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原理,本案中运用了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两种社会经济关系,其中,宏观调控关系又居于核心地位,实际上,在国家管理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宏观调控因素的渗透和影响。本案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1998年9月连续两次出台具体的管理措施,干预金融市场,是经济法调整国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具体体现。国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一方主体,与其他各方经济主体形成的这种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不能进入民法调整范围的。且基于行政法重在调整单纯的行政管理关系,对于这些具备经济要素的纯粹的经济行政关系,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公司企业登记管理、物价管理等,亦不进入行政法的调整范围,而是归入经济法的调整之下。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了应对国际投机“大鳄”索罗斯的炒作,投入上千亿港元直接入市操作,直接参与市场流转关系,同时,政府又加强金融监管,出台管理措施,对社会经济关系以间接调控监管进行调整,以扭转香港非正常金融市场的局面。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表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面对变动不居的各类社会经济关系,国家在对经济进行调控时,手段具备了多样性,表现形式也是异彩纷呈。但是,不管社会经济关系如何变化,国家调换经济的手段如何改进,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力法律工具,总是起到修正市场缺陷并补充市场不足,从而达到干预经济、进行社会协调并达至经济“实质正义”的目的。

第三节

经济法的定义

一、对经济法这一概念下定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经济法的定义中,要正确地概括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2.在经济法的定义中,不必列举各种法律规范共有的属性 3.在经济法的定义中,不需要列举经济法的主体 4.在经济法的定义中,不应当使用含混的概念

5.在经济法的定义中,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应该相等 6.经济法是以特定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也就是说,经济法调整的是经济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特定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所有的经济关系;是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该定义的基本含义:

第一,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 第二,经济法属于国内法体系

第三,经济法不同于国内法体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门 第二章

经济法的地位

第一节

经济法地位的概念

经济法的地位,是指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节

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一、为什么说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决定于经济法是否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具有调整对象的理由: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一定的范围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同其他法的部门的调整对象是可以分开的

二、对于否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的观点的评析

1.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连“经济法”这个名称也不科学。

2.无论是单个的经济法规还是这些经济法规的总和,都不能构成独立的法的部门。3.各种单行经济法规只是民法的补充,因此不能说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4.财政法、土地管理法都是独立的法的部门,因此不能认为包括财政法、土地管理法在内的经济法也是独立的法的部门。第三节

经济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法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 1.在调整对象方面 2.在渊源方面 3.在独立地位方面 4.在作用方面

(二)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1.调整对象不同。2.法律关系主体不同。3.作用不同。4.调整方法不同。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

(一)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 1.在调整对象方面 2.在渊源方面 3.在独立地位方面 4.在作用方面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1.调整对象不同 2.法律关系主体不同 3.作用不同 4.调整方法不同

第四节

经济法的法域属性

一、公法和私法的概念

调整服从关系的法可称为公法 调整平等关系的法可称为私法

二、对否认经济法属于公法范围的观点的评析

1.不能把经济法视为经济法律的总称或经济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2.不能把经济法视为由公法规范与司法规范组成的第三法域。3.不能认为经济法只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4.不能认为“法律三元结构”的观点是科学的。

三、经济法属于公法的范围 第三章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第二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认 第三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第四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各种经济法律规范之中的,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

1.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各种经济法律规范之中的根本准则 第二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认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确认的标准 1.必须是一种法的原则 2.必须是一种经济法的原则

3.必须是经济法原则中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的研究概况

(一)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各种学说 1.一原则说 2.二原则说 3.三原则说 4.四原则说 5.五原则说 6.六原则说 7.七原则说 8.八原则说

(二)对各种学说的评析

1.有些不是原则或不是法的原则

2.不是经济法的原则或不是经济法特有的原则 3.只是具体原则,不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一)经济法主体利益协调原则 1.经济法主体

2.利益协调不同于利益平衡 3.国家制度不同,内容不同

(二)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法定原则 1.经济法主体法定

2.经济法主体的行为法定 3.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后果法定 第四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第一节

经济法的体系

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

经济法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组成经济法体系的经济法部门是多层次的 3.组成经济法体系的经济法部门是门类齐全的

(一)经济法体系与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体系的关系

(二)经济法体系与经济法学体系的关系

(三)经济法体系与经济立法体系的关系

(四)经济法体系与经济法教材体系的关系

二、经济法体系的结构

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决定于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定经济关系的结构。

(一)市场监管法

(二)宏观调控法

企业组织管理法和社会保障法应否列入经济法体系的结构 第二节

经济法的渊源

一、经济法渊源的概念 经济法的实质语源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来源于谁的意志。即经济法律规范蜡一样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经济法的形式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蜡一样何种法的形式。即是指经济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二、经济法渊源的种类

(一)制定法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部门规章 7.地方政府规章

8.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有关规范文件

(二)习惯法

(三)判例法

(四)法定解释 1.立法解释 2.行政解释 3.司法解释

第五章

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第一节

经济法的制定

一、经济法制定的概念

经济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狭义上的经济法的制定,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广义上的经济法的制定,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

二、经济法制定的现状 有关市场监管的法律 有关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

三、经济法制定的基本经验

1.要以宪法为依据,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落实科学发展观

2.要贯彻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体系最广大也没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3.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要加快步伐,提高质量

5.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优化经济法律,法规起草班子的结构。6.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7.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立法成果和经验 第二节

经济法的实施

一、经济法实施的概念 经济法的实施,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和国家司法机关实际施行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包括经济守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

二、经济法实施的现状

三、强化经济法实施的对策

1.深入开展全方位的经济法制教育 2.加强经济执法、司法干部队伍的建设 3.健全经济执法、司法机构

7.经济法复习PPT 篇七

首先,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环境、技术、市场、政策、资金、劳动力、资源。

其次,高中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讲述了中国从先秦时期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近现代史则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而世界近现史则讲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在分析古代经济及近现代经济发展原因时的侧重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史中,对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主要从环境、政策、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汉朝、隋唐、元明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相对安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二)统治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统治者对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的调整都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如西汉初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这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做了准备;清朝的更名田、地丁银等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它包括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作物品种的引进等。如商周时期我国人民已经会用绿肥和粪肥,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唐朝的曲辕犁、筒车,宋朝引进占城稻,明朝引进玉米等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经济的交流带来双赢的效果。

它包括:1.中外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繁荣。如隋唐时期、宋元时期频繁的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产品的海外市场,促进了我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的繁荣。2.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既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又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

(五)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在近现代史中,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环境、技术、资金、市场、资源、劳动力、政策等。

(一)环境。

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二战后欧洲、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就得益于和平的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德等国家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破坏,而美国经济实力更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大战中美国本土远离战场。

(二)技术和资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现代国际竞争实际是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而资金的缺乏也会严重影响经济的运行。如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于它积极地运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19世纪晚期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慢于美国和德国,工业产值由世界第一下降到世界第三,其原因就在于英国的资本家不愿对国内的老企业进行设备的更新及采用新技术,同时把大量资金输往殖民地以获得高额利润。二战后联邦德国及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在于两国都重视采用新技术,重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把资金最大限度地运用于经济发展上。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除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外,也在于对外开放,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及资金。

(三)市场。

统一的国内市场,广阔的海外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广阔的市场需求成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四)资源。

19世纪晚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的、更广阔的市场;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从法国得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资源。1973年西亚国家提高石油价格引起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五)劳动力。

1861—1865年美国内战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19世纪晚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欧亚移民的涌入提供了劳动力,并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样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六)政策。

从国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必有利于经济发展。如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从而减轻经济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二战后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亚洲国家都从国情出发,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等。

8.经济法复习PPT 篇八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意义:①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③政策: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④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根本原因: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

(2)具体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现实要求:实行这一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实践证明:这一分配制度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考警示钟 高考中对分配方式的考查往往会结合工资、奖金的收入分配方式进行考查,关键在于明确其所属所有制经济的性质。①只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收入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收入则是按生产要素(劳动要素)分配收入。②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特有的分配原则,在公有制企业中除了按劳分配,也要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知识点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表现:①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②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3)措施:①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热点链接:2012年6月22日至24日,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和莫滕森专程从美国来到开封,与国内外200多位经济学家一起,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国发展”的课题,进行了一场国际学术研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其特征主要是: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分析: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诚信机制等。

知识点三、国家财政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②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构成: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

4.财政的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如财政用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帮助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民生问题。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等。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增长滞缓或经济过热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热点链接:2012年7月14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6 875.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 526.03亿元,增长31.2%。从今年前6个月的数据看,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民生项目,如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增长均超过30%,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8.3%和68%,远远超过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速。

分析: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知识点四、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①增值税。a.含义: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b.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c.税率:实行比例税率,基本税率17%。d.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②个人所得税。a.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b.纳税人:在我国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在我国居住不满一年或不在我国境内居住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c.税率: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d.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树立权利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热点链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增值税改革试点,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分析: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国家可以让利于企、藏富于企。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生产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提升企业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知识点五、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市场与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配置资源

(1)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

(2)优点:①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弊端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和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①自发性。a.原因:生产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只顾追求自身利益。b.表现: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不正当竞争行为。②盲目性。a.原因: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b.表现:有利可图,一哄而上;无利可图,一哄而退。③滞后性。a.原因: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b.表现:价格上涨、下跌的周期长。

(3)危害: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①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②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以及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规则。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热点链接: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在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指出,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有领域,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知识点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③优越性: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宏观调控

(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必要性: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②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4)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热点链接: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此次降息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首次不对称降息,也是年内第二次降息。

分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运用经济手段中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此次降息将鼓励投资与消费,刺激内需,从而增强经济实力。

知识点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小康社会

(1)总体小康:至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①表现: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②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高考警示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考中的冷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经济建设目标的新要求,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②要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

知识点八、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1.科学发展观

(1)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基本内涵:①第一要义: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核心: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①原因: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措施: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原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措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①原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①原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②措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①原因: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②措施: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热点链接:2012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该《规划》与5月底刚刚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相衔接。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节能环保业正在加速形成支柱产业。

分析: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知识点九、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①含义: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②作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①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世界市场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3)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热点链接:自2009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希腊经济累计衰退幅度已达14%,失业率高达20%,人均收入减少四分之一。2012年6月17日,希腊保守派新民主党在选举中以微弱优势获胜,该党将寻求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支持紧缩措施的联合政府,并将迅速采取措施以实现国际债权人设定的严格财政紧缩目标。该选举结果或将减轻市场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忧之情。

分析: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③希腊危机、欧债危机的解决,既需要本国自身的有效措施,也需要各国相互配合、协力合作。

知识点十、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标志: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①性质:世界性、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经济组织。②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③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④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①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①“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②“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的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③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2)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特别提示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热点链接:2012年7月5日,商务部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司副司长石资明在“2012年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暨国际融资论坛”上表示,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各类境外风险呈上升趋势,给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损失。在欧债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欧美经济增长短期内难以快速恢复,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全球保护主义日渐升温,中外文化和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导致我国企业开拓市场难度加大,利润增长空间受限。

上一篇:我的故乡——安化下一篇:高二地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