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经典散文

2024-09-21

荒原经典散文(共10篇)

1.荒原经典散文 篇一

荒原的春色散文

荒原的春色是单调的,我指的是它的色彩。它除了漫无边际的绿,很少看到五彩缤纷的野花什么的。

然而有一年的初夏让我的视野多了一份色彩。我发现了不光有婆婆丁金黄的花朵被钉在茵茵绿草中,还有一种粉红色的野花一墩墩开放在草甸子里。它们真的像美丽的蝴蝶扇动轻盈的翅膀落满绿色草地。那数也数不清的玫瑰色的蝴蝶,在连队的后面,在通往去场院的路上,泥土路的两旁草甸子里就这样静静地展现自己那纯粹的粉红色彩。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问过许多人也说不知道。后来我们给它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荒原玫瑰。远远看去它是一朵朵如拳头大小的花团,走近才看清,原来它是由许多单株像指甲大的小花所组成,它几乎没有叶子,一根根纤细的茎,顶着一朵朵小花,也许它天生就是来点缀绿草的,也许漫漫的绿草更能衬托它无比的娇美,叶子在这里是多余的。它的美丽让我无法形容。而看到它的那一刻,的确让我忘记了这里是荒原。它们让我心生好一阵的无名感动,它们与无际的莘莘的绿草一起给这个荒原带来无限的生机,多像我们这些垦荒者,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就组成了北大荒这人烟鼎盛的兵团农场。

那天,我和二霞、秋燕她们不顾一天的疲劳,忍不住跑进了草甸子里,大把大把地采起那些野花来。我还盘算着回到宿舍,弄个瓶子,把它们栽起来,让我们灰色单调的宿舍增添一份亮丽的色彩,舍友们一定会感激我的。

不曾想,一个阿姨看见了我们的举动却批评了我们,她说,那花只有开在这草地上才好看,你们把它们采走了,草地就少了一些点缀。我们人整天在外面,宿舍里空留这些单调的花又有什么美可言呢?

是啊,我们不该破坏这自然盛开的花儿,它们还正在旺盛之时,刚刚绽放的生命,水灵灵的,饱满鲜艳。它们只属于脚下的草地和自然,属于我们上工下工的路旁,属于我们疲累过后的眼睛,不属于哪一个自私的人,北大荒不允许有自私的人。北大荒人集体观念最强。我对此北大荒最深最深的敬仰就是源于此。北大荒每个人都自觉负有对集体的一份责任。这是老一代官兵带来的精神。北大荒的原野,包括这原野上的植物,它们是上天赐给北大荒所有人的。美丽也本属于所有人,就像那集体主义精神。

记起一次让我感动的深秋的夜里,那天是我们班最后离开场院,仰望夜空,星光满天,我们以为不会有雨,便没有苫盖粮食。当我们从梦中被隆隆雷声惊醒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如山的.大豆,急忙穿衣起床往场院跑,而当我们跑到场院时,却看见了全连的人几乎都在场院抢收粮食呢。

那个深秋,雨下得很大,我们穿的棉衣都被浇透了。没有听到任何通知,没有他们任何人的责任,这责任本应由我们几个女孩子来负。可是连长、指导员和全连的人都想到了满场的粮食。也许正是因为是我们的责任,大人们才不放心,听见雨来了,必须要到场院看一眼。那几十万吨如山的大豆,在突然的大雨之前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当时感动得我泪水和着雨水一路流个不止……

我原以为只有我很浪漫,有着诗性的情怀,只有我惊喜于那些野花野草什么的,不,不是的,所有北大荒人没有谁会轻易忽略所遇到的任何一种美。

冰是我在北大荒最先结识的朋友,我们曾是这个农场中学的同学,毕业后,我们各自东西,我在二连,她在科研站,她非常喜欢养花养草,她的小屋里摆着好几盆特别显眼的几种月季花。我们相隔几十里,每次去看她,她都要送我一株月季,可每次我都因为不愿养花而拒绝了,并不领情。我问过她,为什么总想送我花儿呢?她说,北大荒缺少的就是这艳丽的色彩,花本是自然界中最美的生命,只有它能代表一个人美丽的心灵,只要它活着,我们的友情就永远绽放着。我深深地感谢了她,终没有接受这代表友情的圣物。我实在怕养不活那份美丽,辜负了我们纯挚的友情。

后来,我离开北大荒时,她还是坚持送我一株花带走,我也仍坚持不要。唉,那时年轻的我,为什么那么固执地拒绝了开在荒原里那份难得的艳丽呢?再后来,冰也离开了北大荒,回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贵州老家。不知她带走了那些花了吗?我相信,她此时的家里一定就有她当年养的月季花的影子,那不单单是一株自然的生命,它也是北大荒的土地曾经滋养过的美丽的心灵。而那新生的小粉红色野花,在农场大片量的土地变成水稻田以后也就永远的消逝了吧?

2.在人生荒原上栽些甜柳枝散文 篇二

上世纪70年代,秘鲁遭遇了一场历史上少有的大旱,这场自然灾难让首都利马北部的植被几乎绝迹。灾难过后,经济陷入萧条的无力组织群众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3年过后,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却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甜柳树林。

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经过考察,人们发现,这些树木的种植者,竟然是一群叫卡西亚的鸟。

原来,卡西亚鸟喜欢吃甜柳树的叶子。就在这片荒芜土地不远处的一个水塘边,就有几棵甜柳树。卡西亚鸟来到这里后,这几棵甜柳树成了它们的食物来源。不过,卡西亚鸟不是一味顾着吃,它们常常从树上衔走一根嫩枝,然后飞到远方的旷野去细嚼慢咽。卡西亚鸟吃完树叶后,并不是把光秃秃的柳枝一丢了事,而是用长嘴在地上挖一个洞,然后,把嫩枝“植”入洞里。甜柳树的.生命力很强,成活率很高,不几天,插在洞里的嫩枝就生根发芽了。

于是,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成千上万的卡西亚鸟都到这里“植树”,过不多久,就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甜柳树林。

毋庸置疑,卡西亚鸟“植”下大片甜柳树后,自己就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它们再也不必为食物发愁了。

会植树的卡西亚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俗话说,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确,在我们人类社会中,常常可以感受到,当我们把一份关爱传递给他人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常常会留存一份欣慰和感动。不经意的付出,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出乎意料的回报;不经意的慷慨,常常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哲人说,冬天,你播下了一粒爱的种子,来年,你就会看到一个温暖的春天。一个微不足道的善行,往往会铸就一个大爱的人生舞台。

3.读《荒原狼》有感 篇三

-读《荒原狼》及《黑塞传》有感 2013.1.1孙何凝

“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博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嗯,我口袋里也装着成千上百个生活游戏的棋子,我的身体也有无数个灵魂,它们隐秘潜伏在我心灵最低处。当我遇上《荒原狼》时,那种撕裂的痛苦,我无数多的灵魂跟随主人公哈勒尔经历转变在我身体里猛烈地碰撞,让我无数次掉进空荡荒凉的无爱之狱,绝望之狱,越陷越深,巨大的荒凉感从我心底升起。然而,到最后,我也同哈勒尔一起意识到,我必须理解生活的幽默,生活绞刑架下的幽默。我清楚地意识到了这本小说对我的意义。

起初,刚阅读时,黑尔曼黑塞独特的结构令我耳目一新。第一部分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他所见的哈勒尔——“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胆怯孤独,粗野豪放,焦躁不安,思念家乡,无家可归”;第二部分,是荒原狼自传,是哈勒尔是穿越他自己内心的一次地狱之行,绝望与痛苦紧紧围绕我,给我以震撼;最后故事的结尾,又以在魔剧院的游戏作结尾,映像,回忆,梦想,与现实糅合,浓郁的幻想色彩,深刻的象征意味发挥到了极点。

在第二部分中,荒原狼的自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绝望与死亡的气息。每次当我合上书的时候,那种如麻般纠缠地,同时有一种悲壮的痛苦狠狠敲击着我,紧紧包裹我,让我的呼吸越来越沉重。我仿佛和哈勒尔一起游荡在深夜的街道上,时而奔跑大叫着,疯狂地,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世界上,交际,工作,戴着虚伪的面具微笑微笑微笑;一起在阅读《论荒原狼》时,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同时也更加痛苦地认识到了我们自身的矛盾性与双重性加剧了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剧性都在于此:明明不想被这个世界所控制,都有自我的思想,想以自我的方式生活,然而无法摆脱也无法抗拒真正的生活。这是现实而又残酷的事实;一起看着刮胡刀,等待死亡„„是痛苦,是绝望,每一次我无法让自己摆脱那种在心底卷起的旋涡,它们越来越深,越来越急,裹挟着我,好像要越走越远,去哪儿?我也不知道。黑塞他以这样一种极端而又尖锐的笔尖,在我心底刻下痕迹。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为什么,哈勒尔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痛苦!到最后,也是达到极点的,哈勒尔在魔剧院中游戏,经历这人生游戏,戏谑,恐惧,冰冷,而又是幽默的.。是啊,幽默。“您应该学会笑,这是对您的要求,您应该理解生活的幽默,生活绞刑架的幽默”我们都笑了,是的,“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博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这也许也是答案。

我或许对我痛苦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解释,我也在《黑塞传》中找到了我所认为正确的答案。我想,蜕变注定是痛苦的。矛盾与双重也注定是孤独痛苦的。哈勒尔的痛苦的背景是一个时代的沉沦一个时代的痛苦,正如黑塞以自序者的口吻说道:“哈勒尔的疾病是整个时代的弊病,是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病的远非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的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首当其冲”同时哈勒尔的历程,内心的地狱之行,残酷地告诉他:他无法改变这种现象。

社会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我看到哈勒尔痛苦还表现在他的矛盾性与双重性。他身上不仅仅只有两个灵魂,他有无数多个自己,那无数多的又成了整体的一个他。哈勒尔的身上有人性和兽性,两种本性,既纯洁美好,又邪恶凶残,能感受幸福,又能感受痛苦,两种互相敌视,又互相依赖对方生存。那样对立的两极的性格在我身上也存在,所以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了共鸣。我也不愿虚伪机械的每天生活,学习,微笑,戴着面具游在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可是我必须得,无法抗拒,我痛苦我绝望,我在生,我也在死。就像哈勒尔要改变一个

世界,他要寻找一个世界,一个永远存在的精神世界。但是冰冷的无法拒绝的现实世界就是横亘在你的面前。你看着他,能怎么样呢。这矛盾的过程注定是以无果为结果的。但或许我们也有办法,那就是学会大笑。学会幽默,理解生活绞刑架的幽默。

学会理解生活绞刑架的幽默。我想它不是教我们一味地绝望一味地痛苦,甚至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即死亡来结束这种生活,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找到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世界。生活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静不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了,年少的我们生活在这浮躁的年代,也开始追求物质世界。我想我们应该更要静下心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吧。然而生活,必定存在痛苦,不是所有事情都如自己所愿,每个人都矛盾都双重,只是不同的人表现的形式强度不同吧。认清自己,认清自己内心浑浊,混乱的世界,我们要笑,是大笑。学会取笑可笑的,毫无价值的东西,一直幽默下去。

4.荒原狼读书笔记 篇四

换句话说,这其实是文人们玩的一个游戏。二战后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没有本质的区别,物质享受糜烂,精神空虚开始潜入生活,战时的使命感和爱国的一腔热血不复存在,人们开始询问生命的意义。艺术家们和作家们最擅长的就是营造一种悲剧感,孤独感,认为任何人在世界上都是形单影只。很多生活如行尸走肉的人发现这一点后,贪婪的享受着这一刻。这是一个供人逃避现实的港湾,这是艺术家们创造的心灵的港湾。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不同的栖息地。他们会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也不用与任何人交流,不用讨厌某人,不用喜欢某人,一切一切都只关乎自己。

这就是我为什么赞成赫尔米娜说的“荒原狼必须死”。哈立意识中的两部分,人和狼,人代表了更接近现实的部分,而狼是逃避的部分,代表着一种消极态度。中产阶级本质上讲,是一个生活动力软弱的产物,战战兢兢,前怕狼后怕虎,很容易为别人所统治。因此他不寄希望于权利,而是寄希望于大多数,不是寄希望于暴力,而是寄希望于法律,不是寄希望于负责精神,而是寄希望于选举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者作者所指的中产阶级,都是选择背离狼性选择人性。而思想者是选择两者共存的存在。我不敢说思想者才是真正后果的一群人,反而我觉得平凡大众才是真正活过的一群人。他们体验生活,他们面对生活,而这些并不需要狼性的支撑,因为人的韧性完全可以让每个人都坚强存活。思想者紧紧抓住生命中狼性不放手,因为他们认为终有一天他们会厌恶这个世界,而最终带给他们重生的是荒原狼。我认为恰恰相反,逃避避世的狼性,那种孤独悲剧感,对拯救人生毫无作用,是人性,是面对,是参与,让你逐渐对这个世界改观。

思想者和普通人是两个存在,就像杠杆一样,两个都不可缺少。但中间又有巨大的鸿沟,谁也不了解谁,却是相互依赖的生存。

如果艺术将将进行下去,我认为荒原狼将是永恒的主题,这些消极避世的思想者们,缺乏最真切的理解与关爱,时常以一种恶毒的眼光看待世界。如作者所说,活在这个世界不容易。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才是维持这个世界继续以光与爱的方式进行下午,他们有思想者们不理解的平凡,荒原狼在他们的生活中无法立足。生活逼迫他们前进,他们拥抱生活,他们不认为工作是一种束缚,工作是一种生根的方式,是一种发光发热的方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5.《荒原狼》读后感 篇五

当我合上《荒原狼》这本书之后,脑袋空空如也。之后,我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般地下载了大量莫扎特的交响曲、钢琴曲,虽然在于接近艺术的这条道路上,我连个新手都算不了,但是看完书之后的第一个冲动竟然是大量欣赏这些原来“自认为”(当然也是被形形色色的人所传输的)枯燥无趣的音乐。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篇读后感来说,选择这篇名著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读的很慢,薄薄的一本书,接近花掉我两个星期,很多时候,有些很晦涩的语段,会反复地再看一遍,有时候也会遇到看不进去的时候,索性扔掉,当再次拿起的时候,又会反复之前的一些篇幅来读。后来,上课当老师说到《荒原狼》的时候,简直是当头一棒:连老师读了十几遍也没有搞定里面所要揭示的内容。于是,我知道对于这篇名著,绝对还有反反复复理解的必要。

其实,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名字我就想了很久:《荒原狼》?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荒原里的狼来写?当荒原和狼相结合,又是多么的孤寂、悲廖。而后,又开始看了翻译者对本文的序,说这本书是一个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何来危机之谈,难道是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到了出版者序中,作者以哈里·哈勒尔房租侄子的身份,带给了我们一个哈里的初形象和在外界给别人的印象。在“我”眼中,“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这种毛病的原非只是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而首当其冲。”这难免不让人,把哈勒尔的怪病放到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当“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时候,这些人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是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不难发现这种狂人在每个时段都会有,只是有些狂人被人们称赞,而其他一些就淹没在历史的浪河之中,永远和外界有隔阂而不为人知。

当然,在出版者序中,我们还有很多内容篇幅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荒原狼的存在。“教育的基础就是‘摧毁学生的意识’…但是这位学生坚韧倔强,骄傲而有才气,他们没有能够摧毁他的个性和意识,这种教育只教会他一件事:憎恨自己。„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自爱就不能爱人,憎恨自己也必须憎恨别人,最后也会像可恶的自私一样,使人变得极度的孤独和悲观绝望。”“他从他那真实的空间,从他那荒原狼似的离群索居的角度出发确实赞赏并热爱我们这个小市民世界,他把这个世人的小天地看做某种稳定的生活,看做他无法到达的理想,看做故乡与和平,凡此种种,对他说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翻着,来到《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这是哈里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而又自省,冷静而又无助。他把“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一天”看作是浑浑噩噩。“满足和欢乐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够忍受的,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就憎恨它,厌恶它,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感受到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要逃向痛苦的途径。”…“不一会,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的要去打碎什么东西…”

他无时无刻地在矛盾着,也就是无时无刻的痛苦着。把日子过得平庸而无奇,但是无法忍受,就像得了什么毛病一般,无处不在挑剔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无法安宁。

之后,他在一条潮湿的街道前行,在一面墙停了下来,因为他喜欢这面墙,这么盯着,他看到了“魔剧院…”和“专-为-狂-人-而-设”,当然第一次看到这个,我并没有多大的留意,只是觉得增添一些奇幻的色彩,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这几个字对于哈里以后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得到的那本《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本小册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写哈里和荒原狼的关系了——一个躯体下的两个他。我很欣赏这种观点:在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该归于他们身上的壶性和猴性,而不是归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的确,人性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于帮助使人达到成功的时候,显得很渺小,反而这种人性的普遍或者普善性,不能够使得一个人得到更高的成功、突破自我。然而,黑塞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完全不能够互助互济的,而是专门对立的,就是一个躯体里面的两个死敌。

在那本小册子中,荒原狼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矛盾者、自杀者,哈勒尔无法沟通市民世界,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艺术,他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自己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又时刻在想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想着自己身上难以救赎的罪愆,他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原谅自己,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诱惑。而通向圣洁的道路只有选择“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熄灭生命的火花,回归本原。”荒原狼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他来源于市民,他深刻的眷恋那平静、善良、秩序的市民世界,他同时又以艺术家的敏感对市民虚伪的循规蹈矩感到愤懑,他要彻底撕裂虚情假意,于是,当他就要脱离市民阶层时,却绝望的发现,当代那些所谓的艺术早已与他绝缘,于是,荒原狼彻底孤独了,甚至孤独到失去了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曾经狂热追求永恒的自己)。荒原狼在孤独中痛苦跋涉,他不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时代错了,人性深处隐藏的种种邪恶趁虚而出。荒原狼与之搏斗,他向往不朽,却找不到通向不朽的道路并因此而痛苦、矛盾。

这么写着写着,我无法理解荒原狼的孤单,无法体验他的痛苦,我们一直满足于生活带给我们的安逸和满足感。于是,没有早就狂人,只是无数的庸人日复一日的消耗着原本不多的时日。黑塞仿佛立了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剖开,然后他却以狼一般的野性,冷眼看着我们。

但是,这么一个人的出现,完全不再被我理解了——赫尔米娜!这个孤傲的荒原狼啊,他竟然完全可以接受并努力地完成她所有的指令!还有刚开始赫尔米娜就认定最后她给他的指令就是杀了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她可以指令他所有,为什么她可以为了完成她的指令去学习他认为他厌恶的舞蹈和厌恶的音乐。

关于赫尔米娜和帕博尔、玛丽亚这三个人的出现,我完全是懵了的状态,更不用说之后的老哈里、新哈里的对白,魔剧场和杀死赫尔米娜之后莫扎特的出现……这些等等了。只能引用网络上对这部分的评价了:魔剧院,则完全是黑塞凭借他个人的想象,让自感灵魂分裂而痛苦不堪的哈里走着通向内在的神秘莫测的路。哈里在帕勃罗指引下进入了“疯子才能入场”的魔剧院,分别在五个房间游历了“内心的地狱”,以一种身体力行和视觉认知获悉了自身的无意识,把握到内在灵魂的多重性。可是,尽管哈里在魔剧院里参与了灵魂的交流,他还是无法直面自我的人性和狼性。最后,帕勃罗与莫扎特化而为一,向哈里指明一条“幽默”的解脱之路。可是“幽默”对哈里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精神麻痹,它无法让哈里内心获得永久的平和,不朽与永恒仍然只是内心的指向。

至于,还有一部分的见解是这些包括赫尔米娜的出现,都是荒原狼为了完全保持狼的特性而出现的幻觉。

最后,引用黑塞的一句话: “我面临的问题中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是一个个的人,是人性,是独一无二未被标准化了的个体。” 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说:“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纬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作为我的结尾吧。

6.《荒原狼》读后感 篇六

这篇文章的故事是围绕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来展开的。主人公哈里,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一生与文学打交道,在外边看,他是个温文尔雅的好人。可是在他的内心却藏着一个困扰他许多年的秘密――他心中不仅有人性,还生活着一只荒原狼,一只桀骜不驯的荒原狼。狼性直率但冲动粗暴,人性文雅但敏感虚伪。这两种完全不合的性格交织却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但他很痛苦,想要找到解脱的方法――自杀,他想在50岁的时候终结自己的生命,他感觉很满足,对50年的生命有了目标。50岁临近,当他发觉他即将死于冰冷的剃须刀片下,他感到寒冷恐惧,不得不到街上盲目地走动。平时他总会去酒吧喝喝酒,但这一天,他碰到了之前志同道合的好友,一番访问后,他彻底失望了,同时他也发觉人性的伪善。就当他绝望之时,他发现的“魔剧院”,也邂逅了漂亮善解人意又机灵狡猾的酒吧女。他陷入了爱河,每天都盼望着与她相见,甚至为了她学习了他之前不屑的流行舞。酒吧女嘲笑他从来不会享受生活,并带领他走进了她的生活,带他享受生活――参加舞会,尽管舞步不潇洒,但哈里真正爱上了这种生活。直到魔剧院的遭遇,使他彻底认识到了狼性不曾消失,只不过在蛰伏,正是因为突然爆发的狼性,使得他错杀了自己心爱的人。他感到无比后悔,在魔剧院主人的带领下,在幻真幻假的迷雾中,他找到了自我,并救赎了自己。或许这一切都是梦,无论如何50岁成为了他新的开始。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动我,首先是它精妙绝伦的人物描写,一毫一厘刻画得很入骨,仿佛我们的心能随着主人公一起跳动;其次是它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学意义,他魔幻浪漫的手法有一种特别的美,这种美让我不能自拔。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考据,批评与欣赏》中提出了欣赏一种美,不仅要有联想和快感,还应该有批评和考究。《荒原狼》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写成的,经历了战火带来的精神和物质创伤,那个时候的人们的矛盾是普遍而深刻的,这种矛盾有很多方面,文章中的“人性”和“狼性”的矛盾具有联想和深入思考的意义,同时这也是许多矛盾面的映射。作者将这个时代的隐痛用笔和纸,用艺术写入文学史和历史的篇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就是他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从大题材内容的方面来看,《荒原狼》这部作品足以称得上是一部悲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悲剧应该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同时,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受着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荒原狼》的确是一部悲剧。

那么,作为悲剧的《荒原狼》,它的意义在哪?由悲剧引发的情绪应该是不健康的,比如说哀怜和恐惧或者其他使我们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的情感。悲剧“激起”它们,让他们“发散”掉,就像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他发散掉,就减轻了它的毒性。悲剧也是这样,所以悲剧效果上,是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健康的作用。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人心中有一些原始的欲望“狼性”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而不及时疏导,可能会成为许多精神病的病根。《荒原狼》通过对这些“原始欲望的升华”将这些问题摆上台面,让人们意识到,并在不知不觉中减轻了自己的毒性,实在是厉害!

7.关于乡村的故事:辽阔的荒原 篇七

雨、疲倦了心伤。

我总喜欢在安静的夜晚放纵内心,去寻找那些伤心和苦涩的往事。心拾着残留的足迹,将谎言遗留在夏夜的悲伤里,呼唤这整个季节的安宁。回忆总让人陶醉,一路沉载悲伤,那木刻一般的心情再次将思绪卷入那年、那事、那人。那些故事里总有生离、死别、错爱、遗恨。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依然拖着灵魂的躯壳、守候着那村子不安静的夜晚。

——题记

这件事过去有些年份了,我还是会不经意间想起,心内的那份愧疚久久无法释怀。“素梅”一个干净、温和、勤劳、朴实的农家女孩,父母因病早逝,从小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过着贫寒的日子,幸得二老严格教育,素梅一直是一个懂事的女孩。在我的记忆里,她比我大10岁左右,由于都生活在一个村寨里,我们又属同辈,所以我叫她“素梅姐”。

小时候,她特别喜欢我,一有时间就来带我玩,还常把好吃的东西都分享给我,以至于我对她有不一样的记忆,不一样的感情。

由于家境贫穷,素梅姐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一边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边以幼小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庭。从我记事起,寨子里就常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可大都是接触几天就没有往来了。记忆中她经常一身朴实的打扮,白边布鞋,青布裤子,一条黑黑长长的马尾辫,镶嵌在米花色的外衣上,显得格外的耀眼。嘴角时而泛起淡淡的微笑,总爱含蓄的低着头,透红的脸蛋上常有一对浅浅的小酒窝。美中不足的是她从小背上长了一个包,农村人常常取笑她是“驼背子”,也有人叫她“驼背素梅”。素梅常因为大家这样的取笑感到难过,她也曾尝试拼命的反驳村里人的叫法,甚至破口大骂,可是最终都只能哭丧着脸离开。

这是素梅心里的一道硬伤,她永远也无法改变驼背的事实,每当寨子哪家有红白事的时候,或者在人多的地方,她都努力挺起腰杆走路,生怕别人看出来她是驼背。尽管如此努力,村里还是有长舌妇说三道四,整天拿“素梅”开玩笑,“素梅,张家儿子长得不错,你哪天去相亲怎么样啊?”“是不是又被别人甩啦?人家都看上你了,是不是因为你是驼背,他父母反对?”这样的话语经常在素梅耳边响起,“长舌妇”说完后,指指点点,嘻嘻哈哈的离开,留下呆愣的素梅。面对这些话语,素梅沉默着,悄悄抹着眼泪,不知作何回应,她只能努力地干活,希望通过强力的劳动,忘记内心的痛苦,亦或是换来别人的一丝怜悯。

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村庄去外地求学,回村的日子越来越少了。那年的寒假回家,我听家人说,素梅的爷爷、奶奶去世了,安葬得非常简单,没有请阴阳先生看地,也没有请太多人帮忙,简单找了个木匠,再找几块木板钉个盒子就给二老埋了。尽管如此简陋,也算是让老人入土为安吧。我不敢问原因,也不愿意去深刻思考,因为我心里明白,一切都因为“穷”。

二老走后,家里就剩下孤苦伶仃的素梅,我每个假期都会主动找素梅聊天,由于悲痛的打击,她明显话少了很多,你问一句她回答一句,她越发沉默了,我发现她思维语速迟钝了许多,不过她没有放弃和我交流。她偶尔也会主动问我学习情况如何,我也问她现在有什么想法和打算。她说爷爷奶奶走啦,没有亲人,也没有依靠,村里人还是喜欢拿她的缺点开玩笑,拿她的事情作为她们的笑料。她说着说着,眼泪便忍不住流了下来,她不再隐忍悲伤,摇晃着脑袋,哭丧着脸,撕心裂肺的说没有办法,命苦啊。

有一天她突然问我,她可以去外面打工吗?我说“当然可以啊,外面赚钱确实比家里要容易点,但是要找到熟人带你,你一个人在外面人生地不熟的,不安全。”几个月后我听说她去沿海城市打工了,现在还不错。后来还听说她在外地旅行结婚了,她找的男人也是外地的,对她非常好。她男人还在一个沙场当工人,收入也稳定。她的婚讯没有通知村里的任何人,断断续续的消息从别人那里传到我的耳中,我替她高兴。

几年的时间过去啦!我很少再听到村里人再提起“素梅”这个名字,几乎也不再有与素梅相关的事情,好像村子里那几个爱说闲话的长舌妇突然安分了许多。

记忆中那是一个初夏,雨后,铜仁的天气异常闷热,我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那是素梅,是我多年没有看见的素梅姐,她又回来了,回到她不喜欢的山村。我主动上前和她打招呼,她淡淡的微笑着回了我一句。

这次回来,我发现素梅姐变得憔悴不堪,总是沉默着,走到人多的地方,她总会绕道而过。反应也慢了许多,素梅的回归,村子里沉默多年的“长舌妇”又活跃了起来,后来我听说素梅老公在沙场工作时不小心被石头压住了身体,人没啦,当时她怀着小孩,由于失去丈夫后,生活没有依靠,伤心过度孩子也流产了。这对素梅的打击很大,差点要了她的命,没有依靠的她只能回老家,回到那个经常有人说她闲话的村庄,又过着被村里“长舌妇”欺辱的日子,过着往常清贫的生活。

素梅回来后,村里有些好心人也帮她说了几桩媒,希望她能找个好的婆家嫁了,可别人听说她的事情后,除了表示可怜,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村里的“长舌妇”说她命硬,克死了男人……风言风语太多,素梅渐渐地麻痹了,“长舌妇”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时而开玩笑,时而揭她的伤疤,时而冷嘲热讽。渐渐的我发现素梅基本上不说话了,也不再注重衣着,整天蓬头垢面,偶尔自言自语,疯疯癫癫的,除了村庄里的“长舌妇”依旧对她不依不饶以外,再没有人管她。

时隔数年,我大学毕业那年回到家,素梅就出现在我家门口,一身污垢,头发凌乱,脸庞格外的消瘦,她明显的病了,神态呆滞,两眼无光,她一进门就对我说“弟,你在外面读书,知识广,认识的人多,能不能找人把我给卖了?我真心想离开这里,这里没有依靠,没有感情的寄托,我在这里只有被别人羞辱......”,她说着说着便泪流满面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针扎一般的难过。我缓缓回到屋里,从行李箱里面拿出一包糖果,塞在她的手里,她接过后,并没有吃,转身准备离去,脚步已不再轻快。嘴里重复着同样的话语,弟弟,你能不能找人把我卖了……。我想给她说什么,又不知道说什么,企图给她解释了一番,她却固然转身,自言自语地走了。

那年春节过后,我再一次离开家乡,去外地谋生计。没过多久,我听见家人说素梅死了,喝农药死在自己家里,几天才被人发现,当我听到这一消息时,揪心的痛,当初......

满脑的懊悔和自责,内疚在心里埋藏多年,我却一直无能为力。每次我回家,时常会想起这件事,想起素梅姐。每当路过素梅姐的坟墓,那长满野草的土坟包,无人打理的土坟包,孤零零地在那里,远离了喧嚣和尘世。如今的村庄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一切都变得格外安静,当年那些“长舌妇”也差不多都走了,活着的,依旧住着破旧的房屋,微弱的喘着粗气,似乎在等待着死亡。

又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独自敲打着寂寞的键盘,写那些扑溯迷离的人与事,带着悲伤,带着迷惘。我改写着生命中的故事,脸上满布满苦涩。一次次孤独远行,那个未知的梦,独自追溯,一路沉载悲伤,一路沉载着荒废的记忆,甚至找不到自己,滞留在记忆最深处的哀伤与悲愤,在这夏日里宣泄。

祈祷生命如夏花一样的灿烂,愿天堂的你命运不再坎坷。

8.青春记忆经典散文 篇八

时间是1999年的暮春时节,春未央,夏未至。那时的我,正在师院读书,这是一个敏感的时期,因为,那一年,我们即将毕业。同寝的九位弟兄,来自于全国的五个省份,而按当时的分配政策,毕业后,大多都要分回原籍。这就意味着,我们九位,有可能毕业后,就会永生不见。我们一次次地举杯痛饮,一场场地纵情狂欢,做着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在做的事情。终于,一次酝酿许久的出游,在一个明媚的清晨,成为了现实。在长春市的东南,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净月潭。对于一位长春人来说,如果没有去过净月潭,的确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客居长春没有去过净月潭,也的确是一种遗憾。于是,我们春游之地就选在了净月潭。

出行的交通工具别无选择,只能是自行车。那时,街上还很流行骑自行车,谁能想到,十多年后,自行车会成为稀有物件,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污染环境的小轿车。

九个人,五辆车,伴着晨光,浴着凉风,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宽阔的马路上。行进的速度很是自由,可快可慢,闲适的心情是不在乎在路上花费时间的长短的。可大声呼喊,行进在前的,戏谑后面速度慢的如蜗牛,后面的兄弟不服气,用力脚蹬,意图超越行驶,用实力证明自己骑车技能的高超。可小声交谈,骑车的和坐车的,轻声谈论一番,无非是一些随心说出的话语,只为聊解路途的烦闷。独自骑车的那位,成了旅途上的摄影师,拿着借来的照相机,肆意地拍摄着照片。至今,我还保存着这样的一张照片:我骑车在前,坐在后面的老大在我的头顶摆出“V”字形状,像一个兔子耳朵一般,搞笑得很。我的一脸的灿烂笑容和老大的坏笑相映成趣,留存在画面中,每每端详的时候,内心中涌起的,总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

终于到达净月潭了,可是,贫寒的学子是舍不得花费昂贵的门票钱进入公园中的。于是,我们游弋在公园的周围,寻找着我们希望见到的地方——据说,净月潭公园由于面积广大,围墙经常会有一些破损的地方,由此,可以进入园中,那样,是可以免去门票钱的。真好!在我们的一番努力下,一处狭小的入口赫然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欢喜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们前后相随,从这处狭小的地方鱼贯而入,进入了公园中。

记得那个入口很是荒凉,丛生的杂草,腐废多时的枯木使我们的行进很是困难,况且地势高低起伏,可谓是险象环生。当我们终于见到平坦的人工铺就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漫步闲游,看远处的湖面波光粼粼,不知名的海鸟在空中飞翔。山峦叠起,依势生长的树木青葱翠绿,在微风的吹拂中轻轻摇动着。九个人蒸腾出来的快乐在空气中弥散开来,空气中有青春的气息,现在回想,闻嗅起来,还有着让人迷醉的芳香,可这份芳香,也只能在回忆中了。

可进园之举不甚光明,偶见到身穿工作制服的园林管理人员,我们的心总是忐忑得很,生怕被他们发现我们的非法进入。可怕什么来什么,我们声势的浩大,终于招来了管理人员的例行询问,终于,一切都露馅了。理不直,气不壮的我们只能低头认错,并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出我们的学生身份,告诉他们我们花钱的不易。终于,天可怜见,园林管理人员仁慈地宽容了我们,只需补交一半的门票钱就可以了。补交完钱后,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一身的轻松,就好像一个偷偷进入上流社会人举办的酒宴的穷小子,无意之间从地上捡到一个邀请函,整个人都洋气起来。走路安稳,呼吸顺畅,感觉完全不同了。因为,我们成为了真正的游览者,再也不必偷偷摸摸,胆战心惊的了。

这时,再观风景,峰峦叠翠,碧波荡漾,水塔高耸,游人如画,眼前的风景顿时美了许多。驻足远望,天蓝云白,水碧山青,水穷之处,是与天相接的地方,偶有水中游船上的乘客的欢笑声传来,更增加了游玩的喜悦。游人很多,但相识的,只有我们同寝兄弟九人,而快乐是能相互影响的,进入我们眼中的游人的快乐,也增加了我们游玩的喜乐。置身其中,已经忘记了,我们是即将毕业的学子。在净月潭,我们放纵着我们的情感,我们释放着我们的青春激情。

寝室的老三,我的三弟,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学子,满身的文人气质,有着一种无法挡住的风情,生性率直的他,有时真是无法掩饰自己的真性情。兴致陡起,他跨过护堤铁链,斜坐在石墩之上,临风远望浩瀚水波,在阳光的映照下,茶色的近视眼镜愈发显得深邃,他在想什么呢?可能是想起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吧?或者是北宋苏子所作《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吧?这些,都是极符合他的身份的,这位四川才子,不知会把眼前景化作心中怎样的诗篇呢?

寝室的老四,我的四弟,来自于吉林九台,一身帅气,满身豪情。兴之所至,可以挥拳踢腿,一展武侠之风;雅兴勃发,可以席上挥毫,一展才子文风。那一日的他,一同往日,充满了不羁之情。

而沉郁如老大,内敛如我,平实如老五,诙谐如老六,活泼如老七,沉稳如老八,童稚如老九,在那一日,好像都被快乐的天使附体,在净月潭里雀跃飞翔,释放着快乐的因子。

中午时分,正是午餐之时。我们兄弟九人来到一处草坪上席地而坐,铺上塑料布,把带来的面包和香肠以及罐头等食物摆放在上面,饮酒者高谈,喝水者阔论,就在这蓝天碧草间,清谈话旧,吟诗作赋,说古论今,好不惬意。

日转西天,阳光温柔了许多,天气愈发地热了起来。我们信步闲游,端枪玩打靶游戏,又返童一般玩起了碰碰车,不管在哪一处景点,只要是我们脚步停息的地方,我们都会留下我们的影像,快乐地推着时间往前走,买来的三张胶卷很快要用完了,终于,我们停留在一处地方,背湖而站,请求一位游人,为我们照了一张合影。九位兄弟,当面对镜头的时候,我想,应该都是快乐的吧?可是,当时的我们,是否想到,十多年后,再次凝视这张照片,看着曾经青春的容颜,心中该是满满的回忆吧!

转眼,夕阳欲颓,游人渐渐稀少了,潭水静了,树林暗了,我们也该回校了。好像都有一丝的留恋,但离开却是必然。慢慢地,向园门的方向走,虽然热烈的交谈仍在,戏谑的举止仍在,但好像沉默的时间也多了起来。终于,到了门口,纷纷地,我们又用仅剩下的胶卷照了各自的单人照片和几张合影。骑车回来,把净月潭甩在了后面。

回来后,在毕业前的那段时间里,我们九人在交谈中还不时的谈起游览净月潭的那一日时光,可我们知道,随着我们青春的流逝,净月一日游的时光也已经被我们甩在了时间的后面,它停止在那一日,而我们的人生还在向前,转眼,就相隔了五千多个日日夜夜。

9.过年了经典散文 篇九

我最喜欢的要数蒸馍馍。当热气腾腾的馍馍整齐排列在簸箕里,我就踮起脚给每个馍馍盖上章(俗称点红)。在街上买的“红”在水里融了,用一种叫“华籽”的植物果实蘸了红,在馍馍顶端轻轻一触,馍馍上就会开出一朵鲜红的八角花。包子上盖一个,两瓣的馍馍对称着盖两个,若是四瓣的大馍馍,就会有四个八角花争奇斗艳。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给我们蒸斑鸠、鱼儿,我会按照母亲的吩咐,蹦蹦跳跳找来花椒籽,给鱼儿做眼睛。

滴水成冰,年前最后一次赶集也翩然而至。人潮拥挤的集市上,被母亲拽着,看到的是挤挤挨挨的屁股;被父亲扛着,便看到密密麻麻的脑袋。集市原来可以是另一番景象。我兴奋的指挥着父亲四处置办年货:小香槟、广柑汁,香蕉、桔子,花生、米花糖,花菜、莴笋……

当小伙伴来告诉我,村里的聋爷爷去砍秋千藤了。我们知道:年,真正的来了。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到正月初七,那高大壮实的秋千上,大人孩子的身影欢快地荡着。

数九寒天,地里的蔬菜冻坏了,只有胡萝卜依旧顽强。“胡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想吃肉,老汉儿莫得钱。”母亲口中的儿歌,让人嘴馋又让人心酸,一直担心那个孩子吃到肉没。

大年三十,母亲用胡萝卜炖腊排骨,特别香。这是肚皮一年一度的满足。入了盐味的腊肉,吃了格外渴,一群孩子喝光了桌上的小香槟、广柑汁,还是这家那家窜着找水,拿起水瓢,在缸里舀起冷水就喝。

吃罢年夜饭,我们姐妹三人一字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父母亲磕三个头,母亲就会将我们梦寐已久的压岁钱放在我们伸出的双手上。那种仪式感,至今忆来,仍觉虔诚。

三十夜“守岁”、放鞭炮,初一早上“抢银水”,没有白天黑夜,不分大人小孩儿,都是如此闹腾。当然,最激动人心的要数正月初一早上穿新衣了。一年中能穿上新衣,除了六一儿童节,便是过年了。过年之前,母亲会将我们领到裁缝铺,比着尺寸让裁缝做套新衣,上衣是碎花布的,裤子是毛蓝布的,鞋则是母亲一冬来熬更守夜给一大家子做的布鞋。唯独袜子是街上买的。

睡觉之前,衣服得整整齐齐叠好,放在枕头边,初一早上一大早起床,悄无声息的穿好新衣,相视着满心欢喜。穿着新衣走亲戚、串门,一切都像衣服一样新崭崭的。

10.荒原狼读书笔记 篇十

正如黑塞所说,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像《荒原狼》这样的杰作也必然要求我们反复阅读。但阅读有时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可能会遗忘与一部作品第一次见面时稍带着拘谨、陌生的心情好奇地打量它时笨拙的、本能的感受。

我不能说我已经读懂了这部小说,但是却可以说说我自己的认识。在书里有一个带着奇幻色彩的魔剧院,哈里在其中一个门上写着“人物结构指导——保证成功”的房间里看到了许多个包含着自己不同形象的棋子:

他毫无声响地用聪慧的手指抓住我的形象,抓住所有老头、小伙子、儿童、女人,抓住所有活泼愉快的和愁容满面的、强壮有力的和弱不禁风的、敏捷的和笨拙的小人,迅速把他们放到他的棋盘上,安排成一场游戏。他很快把他们组成集团和家庭,让他们比赛和厮杀,让他们相互间友好,相互间敌对,构成一个小小的世界……这真是一出角色众多,生动紧张的戏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房间就是《荒原狼》,哈里、帕勃罗、赫尔米娜、玛丽亚甚至是所有和哈里一起跳舞的女人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形象,是哈里在“精神和欲望,或者圣人和浪子”之间的摆动的千万个灵魂,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痛苦的、残酷的、甜蜜的、充满情欲的而又徒劳的故事。

哈里是一个艺术家,对音乐鉴赏有着极高的品味和要求,对人生意义有沉重的痛苦的认识,有着良好教养和渊博学识,他孤独、离群索居,常常幻想用一把刮脸刀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在一个酒吧为赫尔米娜所吸引,这个年轻姑娘简直像一个神一样洞察他的心灵,引导他用感觉感受生活,而不是用理智去苦苦思索,他一面感到可笑,一面却对赫尔米娜的命令无法拒绝,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年轻的音乐家帕勃罗和交际女郎玛丽亚,在和玛丽亚的交往中得到情欲的满足。最后在赫尔米娜的引导下爱上赫尔米娜并最终杀了她。是出于什么原因,这真是难以理解,也许是因为绝望所以想要毁灭,也许是因为不能忍受快乐,但是哈里得到了他的惩罚——活着。经过这一场角色丰富的戏剧,哈里已决定不再去死,并且“震惊地预感到这样游戏的意义,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并且不断地游历内心的地狱”,在生活一次一次的折磨和思维的反复挣扎中,哈里会更加适应新的世界,会学会如何去笑。

合上书时,我反而觉得这里没有真正的荒原狼,不是狼进入了人的文明世界,而是一个理性的人误入了茫茫荒原,无所适从。

上一篇:假期实践收获下一篇:我的外国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