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2024-10-18

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共8篇)

1.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篇一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与公民知识总结

一、有关“公民”知识小结

(一)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和谐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二)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狭义的仅指下列3.4两点,广义的包括1-4四点。)

1.从政府性质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行动的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从政府职能看,政府具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应该切实履行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3.从政府作用看,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使我们体会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4.从公民角度看,作为公民,必须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积极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公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公民应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基本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政治权利和自由。

3.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这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五)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公民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六)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一)是什么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途径和方式。

第二课的标题是“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四框内容也是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方面来讲的。因此,考试时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首先和重点考虑这四个方面。

(二)为什么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因(必要性)

⑴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必须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⑵公民权利。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应履行的义务和应具备的能力

⑶政治作用。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对政治生活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受损害的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也会影响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那种认为政治与我无关的态度是不对的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重要性)

⑴对公民来说,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可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力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如果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会造成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遭到藐视;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正常的政治活动无法进行;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

⑵对政府来说,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有利于实行民主监督,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一步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和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⑶对国家来说,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三)怎么办

1.从微观上看,⑴公民要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结合材料,写清材料是如何体现某一种民主参与方式,属于它的哪一途径及该民主参与方式意义)。⑵公民要切实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

2.从中观上看,⑴公民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三个权利,四个义务);⑵公民要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从宏观上看,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三、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从“参与”过渡到“有序参与”)

(一)什么是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或“民主参与”。

“有序”,即指“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即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要做到“有序”,就必然要“依法”。历史经验证明,一般而言,凡不依法的,就必然是无序的;凡依法的,就必然是有序的。无法导致无序,依法形成有序。

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准绳是法律与规则。

“扩大”,即在完善现有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基础上,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包括三个层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时,我们要不断丰富民主的形式,健全一系列具体制度,以保障更多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一般来说,能够参与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是为数稀少的公民,这种政治参与只能是委托式的间接参与。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社情民情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民主管理(村民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民主监督(信访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公开制度)等。这些直接性或半直接性政治参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极大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有序参与和无序参与的区别(有序参与就是把“是否”改为“应该”)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就在于: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的参与;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规则、不遵循程序和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

(三)有序参与和无序参与的结果

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2.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篇二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本专题命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并不高, 只要对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做到准确理解和记忆就行。一是因为本专题中的基本知识本身并不难, 二是因为高考对本专题考点考查时所创设的情境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

2.本专题内容难度虽然不大, 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比较大。备考时, 要注意高考可能会围绕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内容考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围绕基层民主生活的问题考查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考点指津】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1)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2)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的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①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现阶段, 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②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2)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已被写入我国的宪法。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 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才能保障人民民主, 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3)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②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③实行依法治国;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⑤改善民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考点拓展:

我国现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①在我国现阶段, 尽管阶级状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但是对敌专政的职能并未消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民主的同时, 还必须对极少数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实行专政。

②在我国,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 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是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 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同时, 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抵御和防止外来侵略, 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同国家外部敌人作斗争。

③只有坚持对敌专政, 才能直接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才能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忽视或者削弱对敌人的专政, 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违背的, 是有损于人民民主专政的。

5.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含义:公民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②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③地位与重要性: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 政治自由:

①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②地位与重要性:这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3) 监督权:

①公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②内容: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6.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 遵守宪法和法律。

(3)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 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 平等地履行义务, 平等地适用法律。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在我国,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 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 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 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 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 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2)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①行使政治权利, 履行政治性义务, 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③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公民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⑤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 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

考点拓展:

正确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之所以能够一律平等, 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当家做主。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

③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不是立法平等。法律只能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法律只能反映和体现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所以立法过程中不能对敌对分子讲平等。

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

⑤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 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 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如男女之间、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8.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1) 选举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体现国家性质, 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②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 不同选举方式的优缺点:

9.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 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通过民主选举, 选举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 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是指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专家咨询制度, 是指决策机关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 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决策加以研究论证, 听取专家的意见, 集中学者的智慧的制度,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是指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 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 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 有利于增加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是指决策机关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举行社会听证会, 听证会代表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帮助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制度。听证于民有利于决策利民。

10.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 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 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 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 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1.我国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 基层民主的形式:

①村民自治;②城市居民自治。

(2) 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①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 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

12.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1) 我国公民民主监督权的内容:

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2) 公民行使监督权, 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此外,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3)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13.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 一方面,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 必须采取合法方式,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4.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无序的政治参与

有序的和无序的政治参与, 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就能确保有序地参与;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规则、不遵循程序和要求, 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

【高考回眸】

1. (2011·江苏政治卷·13) 2011年4月,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公布在中国人大网上,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人大常委会实施该举措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B.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

C.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

D.政府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人大常委会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广泛征求意见, 是因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A符合题意。题干的主体是人大常委会, B、D不符;C说法正确, 但不是题干规定的根本原因。

2. (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32) 从2005年开始, 一个名为“公共预算观察”的志愿者团队每年向若干中央部委和许多地方政府提出查看预算案的申请。近几年每到“两会”期间, 社会公众都会对政府预算公开问题给予极大关注。2009年底, 国务院提出争取3年内实现向社会公开全部部门预算。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预算公开体现的公民权利是

①了解公共事务的知情权 ②对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③管理公共事务的参与权 ④分享公共服务的平等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预算公开体现的公民权利”很明显是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 不涉及参与权和平等权, 所以排除③④。本题选A。

3. (2011·北京文综卷·30) 某高中生的下列行为中, 属于参与政治生活的有

①帮助居委会管理社区卫生 ②为班级患病同学捐款 ③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脑质量问题 ④在互联网上参与交通管理问题讨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公民的政治参与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①属于民主管理, 这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②属于献爱心活动, 不是政治参与;③中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属于经济生活的内容;④属于民主决策的内容, 民主决策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答案为B。

4. (2011·天津文综卷·14)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2011年1月, 《人民日报》以“社会好与坏, 居民说了算”为题对天津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一是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2010年河西区178个社区居委会接受了9960名居民代表的民主评议。二是建设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机制, 将知情、表达、决策、监督权全部交给居民。尖山街辖区一个大院138户居民家暖气不热, 居委会在听取居民意见后, 约请各方代表共商解决办法, 督促有关单位改造了输热管道。三是公开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 遇到难题充分与群众协商。和平区尚友里有200多辆车, 而车位仅130多个。为解决争抢车位的问题, 居委会邀请各方代表召开恳谈会、听证会, 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1) 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 说明上述经验的政治意义。

(2) 2011年5月1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开始实施, 其中明确规定“全国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细则”实施以后, 小龙同学发现, 仍有居民在社区活动中心等室内公共场所吸烟。为减少此类现象,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三点可行性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第1问, 根据材料, 可从“政治参与”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意义、作用、影响角度回答。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 要求考生具有发散性思维, 考生只要针对问题, 提出合理化建议, 就能得分。

答案: (1) ①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③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④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搞好普法宣传;开展“无烟型”社区创建活动;依靠群众, 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转变消费观念, 倡导理性、绿色消费。 (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创新设计】

1.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方面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另一方面要对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违法犯罪分子实行专政。这是因为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B.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C.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近年来, 国内网站纷纷开设“两会直通车”“网上大会堂”等论坛, 网民热论国是。这表明

①网络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 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②政府应认真对待和采纳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③网络拓宽了民意反映渠道, 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 ④依法行使表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的基本特征, 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公民要想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必须做到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程序和要求 ③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④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1年7月8日, 株洲市发改委发布《株洲市实施“民生优先”战略, 建设“幸福株洲”五年行动纲要 (征求意见稿) 》公示公告,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鼓励广大市民若有意见或建议, 可在规定时间内拨打电话或发送电子邮件进行反馈。这体现出

①公民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民主监督权 ②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依法行使表达权是公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础 ④政府决策充分反映民意, 广泛集中民智, 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5.我国村务公开的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有的农民自发在村务公开栏上写对联:“财清账清村务清, 风顺水顺民心顺”, 横批为“村务公开好”。村务公开“好”在

A.尊重和维护了农民的民主权利

B.使农民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确保了公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D.增强了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观念

6.2011年3月, 深圳市全部完成街道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 通过居民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居委会, 这反映了

A.居民通过选举基层政权组织, 参与民主管理

B.居委会干部居民选, 是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唯一方式

C.居委会选举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本居住地区全体居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居委会干部

7.2011年, 浙江省委组织部出台了一系列考核干部的新办法, 更加强化群众公认度, 对缺乏民意基础、干部群众认可度不高的干部, 坚决不予提拔使用。这反映了我国公民通过

A.调整干部,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民主监督,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C.民主选举,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D.任免干部, 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8.2011年4月, 广东佛山市某村委会在换届选举中, 没有逐户逐人进行无记名投票, 许多选票是原村干部及其家属代填的, 还有一部分是按上级某负责人的要求填写的。村民认为, 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 并把这一事情告到县人大, 要求进行重新选举。县人大表示, 该村选举违反了选举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责令重新选举, 并责成有关部门依法对某负责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再次选举结果, 原“落选”村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阅读材料, 结合政治生活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 村民要求重新选举说明了什么?

(2) 村民的合理合法要求得到了满足, 某负责人的违法行为得到严肃处理, 体现了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什么原则?在这一事件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B 提示:题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2.C 提示:题干旨在强调网络的作用, ②不符合题意;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④说法错误。

3.C 提示:题干旨在说明怎样才能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④不符合题意, 与之组合的选项舍去。

4.B 提示:由题干市发政委“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知, 这是政府在决策前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公民提意见或建议, 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④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③本身错误。

5.A 提示:B、C不符合题意;D本身错误, 村委会不是政府机构。

6.C 提示:A本身错误, 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而不是基层政权组织;B错误, 民主管理是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之一;D错误, 选举居委会干部是直接选举。

7.B 提示:A、C、D不符合题意。

8. (1) 村民要求重新选举说明我国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民主参政意识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珍惜自己拥有的民主权利, 认真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2) 体现了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这一案件中, 村民同原村干部以及某负责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该村被责令重新选举, 村民的合法权利受到法律保护。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某负责人受到了严肃处理。

3.浅谈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篇三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特征;作用;举措

中图分类号:D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85-0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管理、参政议政以及表达政治意愿的民主权利。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治参与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方式而是充分借助互联网作为参政的媒介,反映公民自身的利益要求和政治见解,互联网正成为公民参政的新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互联网较高的普及率,正在改变着我们接收信息和表达意愿的方式。网络参政已经成为保障公民表达政治诉求的方式之一。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与特征

何为政治参与?王浦劬《政治学基础》把它定义为“公民通过合法的手段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由此看来,网络政治参与就是人民以法律为准绳,以网络为媒介,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与传统的参政方式相比,网络参政有如下特征:

(一)便捷性。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上网比从前变得更加便捷。我们可以利用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来上网,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人们只需在电子设备上动动手指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这使得网络参政具有便捷性。

(二)隐匿性。 网络的一大特性就在于隐匿性,一组字符就可以是网民的身份标识。正因为网络的这一特性,可以使网民隐匿现实身份去参政,使得人们可以无所畏惧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参政议政更具真实性。“在因特网上,完全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没有人知晓你的种族和性别。这种肤色盲和性别盲对很多人具有积极意义,因而大受欢迎。”

(三)平等性。在数字化的今天,在网络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不论身份,不论贫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有着平等的身份——网民。只要是在法律和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我们都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

(四)互动性。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不容质疑。随着网民的不断增加,一个政治观点一经发起,凭借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特点,会取得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内大家各抒己见,在短时间内收集了大量的网络民意。这是传统的参政方式所无法超越的。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不容质疑,它为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政治一种崭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对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促进作用。然而,网络参政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公民政治参与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弊端。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首先,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新的途径,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中政治参与的重要补充。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参与程序繁杂,受时间的约束性较强,政治参政渠道易受阻碍,久而久之会影响公民参政的热情。当现实政治参与遇到瓶颈时,人们就可以转向方便快捷、影响力大的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可以让公民足不出户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政治诉求,更加及时的把相关信息传达给执政者。再次,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在网络的大环境下,利用网络的诸多特点,人们可以平等的、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如果自己的政治诉求得到解决,矛盾就可以得到缓解,提高人民参政的热情,更好的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作用。首先,由于信息全球化,互联网处于无国界的状态。企图分化我国的敌对分子会利用网络,将西方的政治思潮传入我国,分化人民的思想意识。恐怖组织也会利用网络蛊惑人心,扰乱参政秩序,影响我国的稳定与和谐。其次,网络参政的普及率较低。虽然网络的普及率较高,但是互联网的使用率在农村和城市却大相径庭。网络参政只是局限于经济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再次,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责任化。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事情的着眼点也不同,所以对同一政治事件的看法往往也大相径庭。网络是一个自由化的平台,人们可以随意的把自己的见解发布到网络上,不顾后果。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特点,蛊惑人心,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举措

网络政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我们既要看到它为民主参政带来的益处,又要看到它为民主参政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趋利避害,使之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而服务。首先,我们要加强在网络方面立法,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由于網络政治的隐匿性特点,许多人发表的政治观点个人主义色彩严重,肆意散布非理性的言论,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完善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公民网络参政行为,使网络真正成为公民表达合理政治诉求的一块舆论阵地。其次,政府要设立网络参政的相关部门,保证网络民意的及时传达与反馈。政府要把网络参政打造成公民参政的基本途径之一,为及时解决民意提供一个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职能,使 “在线人大”“群众信箱”不成为虚设,而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网络真正成为公民与政府的沟通桥梁。再次,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们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我们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还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被企图分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所分化。

结束语: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网络参政作为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网络政治参与的不足,使其成为公民政治参与重要组成部分,更好的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Tim Jordan: 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M].Londen&Newyork,Routledge,1999.

4.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篇四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我国的法律只能反映和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对敌对分子讲平等。但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对所有公民而言都是平等的。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要求法律赋予公民以平等的法律地位,而平均主义则要求取消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行绝对均等,这种主张是不切实际的。

(3)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例如,由于种种原因,男女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要消灭这种不平等,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努力。

3.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2)从法律关系角度看,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任何国家都具有的共性,但是从阶级关系角度看,剥削阶级社会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往往是相互分离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2.正确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正确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的是司法和守法上的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任何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都要根据法律的规定,这一点是平等的,但不等于所有人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都一样。如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在享有权利方面就不完全相同。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必须反对一切特权。我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说明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

(4)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男女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等。要消灭这种不平等,不仅要运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原则 内容 要求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

平等的原则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

则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 到法律制裁 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 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

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但在某

5.“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设计 篇五

(一)新课导人:换届选举。2013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本届换届选举到2014年2月底前结束。有关领导在工作部署中指出,这届村委会选举将会面临组织选举难度增大、选民登记呈现新特点、选民参选意识不强、基层积累的社会矛盾突出、候选人之间竞争激烈,请客送礼拉选票等现象。请学生思考:本届选举属于何种选举方式,为什么采取这种选举方式,这一选举方式有何弊端?引导学生注意区分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对于等额选举,学生很难接受,教师可以出示下列材料: 目前实行等额选举的,主要有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书记、副书记,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党的基层组织的书记、副书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实行等额选举。目前江苏、广东、青海、山东、山西、湖南、贵州已在党委常委选举中实行了差额选举。从整体来看,随着时代发展和党内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差额选举的比例毫无疑问将会逐步提高。师引导学生对比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各自含义、优点及不足。(表格略)过渡:我们了解四种选举方式,那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师:出示材料: 2014年下半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非法“占领中环”集会。相关专家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央定,给外国势力代言人企图夺取香港治权,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因此,一些外国势力及其支持的反对派采取“占中”这种孤注一掷的动员方式,力图通过误导民众参与的大规模群体事件,削弱香港特区政府的管治,控制话语权,拓展反对派的政治生存空间。讨论:如何正确认识香港部分人士的非法“占中”行为? 生:讨论,教师引导。(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正确认识非法“占中”事件,去除头脑中可能有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加深对“一国两制”优越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方便过渡到下一个知识: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选举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选择怎样的选举方戈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七水平来确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与我国国家性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的选举方式。我国现阶段只能采用直接选举和司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三)珍惜选举权利 议一议:小明的家在苏北农村,本人在省会南京某高校读书。他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家乡正在进行选举工作,于是他委托父亲帮他领取一张选票,并投自己看好的候选人一票,你怎么认识小明的行为?(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选举权与自己利益的相关性、重要性,从而增强珍惜选举权利的自觉性。)师总结:我们应该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参与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把那些能代表我们的人选进国家机关,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第二节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进一步推动法治办实事工作更加体现民意、贴近民情,南京市依法治市办公室经过认真归纳整理,归集了39条办实事备选项目,面向全市公开征求意见,请求广大市民选择其中10条作为2014年法治南京为民办实事项目。请思考:南京市政府为什么在建设法治南京过程中要公开征求民众意见?(设计意图:一方面是过渡到公民民主决策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民主监督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

(二)四种决策方式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同时思考南京市政府面向全市公开征求意见体现了公民的哪种决策方式,为什么要采取这一决策方式,如何参与到决策中去? 教师准备一些政府切实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的的事例,阐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尤其要强调: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参与民主决策的可能性,增添参与的积极性。)师:出示一道能力试题: 北大教授张千帆等30位专家学者联名向国务院、教育部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教育部门递交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对随迁子女的认定条件、父母条件、政策落实时间等方面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 a.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信访举报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c.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监督(设计意图: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与专家咨询制度的区分有一定的难度,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这一设置把学生的疑问具体化,有利于突破难点。同时也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可追问:政府决策为什么要聘请专家,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知识回答。关于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教师可以设置一问:政府的重大事项为什么要向公众公示? 教师引导:在回答教材知识的同时,尽量扩大思路,可以联系前面学习的我国国家性质的知识、公民权利的知识加以回答,同时可以用后面将要学习的有关政府知识加以回答。师:关于社会听证制度部分同学课前做了准备,安排“模拟听证会”活动,让同学们熟悉听证会的流程: 背景材料:日前,近半数高中生以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而初中生则仅约10%学生使用电动车。一些学生骑电动车栽了1名,甚至3名同学。对于电动车的使用,目前江苏省对中学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中学生是否可以使用电动车呢?应该如何使用电动车?我校学生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案。主持人:我宣布一下听证会的议程,具体内容,请同学们来补充。本次听证会议程有七项:第一项议程:由我宣布会议开始,并宣读会议纪律和注意事项;第二项议程:由我来介绍参加听证会的代表。这里我请问同学们,还需要邀请哪些方面代表参加? 生:(回答,主持人补充)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学校代表、教育局代表、媒体代表、教育专家代表、人大代表等。(提到相应代表,有同学可以带着预先准备好的席卡走到教室前面。)主持人:第三项议程: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建议案(建议案也可让学生课堂现场讨论完成)。第四项议程:教育主管部分介绍目前活动可设置的依据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第五项议程:与会代表自由发言。不一定所有代表都发言,可选择性地由事先安排好的“代表”进行发言,中间也穿插如:假如你是学生代表,你该如何发言,请列出发言提纲,请未做准备的同学发言。老师应根据发言内容做好引导,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主持人:第六项议程:解答代表的提问,展开自由辩论。第七项议程是听证部门的总结,最后一项是主持人总结。(设计意图:一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听证会的相关知识和一般流程,从中体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体验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三)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过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除了增强决策科学性还有哪些重大意义? 提醒学生:要从决策者和国家公民两个角度认识。第三节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入新课: 2014年,江苏省盐城市计划选聘9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其中男54名,女36名。他们享受的政策待遇有: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专门定向招录聘任期满、考核合格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县(市、区)、乡镇各类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需补充人员的,优先聘用聘任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有加分优惠。(设计意图:大学生村官已经走进我们生活,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就可能加入这个行列。他们有兴趣了解:大学生村官处于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又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二)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教师可先简略阐述基层民主对每个公民的现实意义。紧扣“最广泛”、“直接”、“基层”等词说明。请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内容,然后根据出示材料回答问题。小明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省城的机会,回到苏北盐城农村创业。家乡的梨子种植有着悠久历史,可惜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成规模,加上交通比较闭塞,经济效益始终不高。小明决定带个头,在村里修条路。小明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教师可追问,村民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参与民主管理? 课件显示,提醒学生注意: 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村民实现“自己事情自己办”、“自己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设计意图:把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把握,能增强记忆效果,防止知识错位。)请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然后根据出示的材料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小明家乡的梨子喜获丰收,小明组织乡亲们把梨子运到市区某小区去售卖,销量不错。但后来居委会主任戴着红袖章出来了,说不让卖,要小明到街道办去办理相关证件。小明搞不明白到底是居民说了算,还是居委会主任说了算,街道办又是个什么机构?你能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 居委会由选举产生,主要是调解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政府反映群众的建议和意见;重大事项必须由居民会议决定,而不是由居委会主任决定;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是方便群众办事的需要,是最贴近居民的政府机构。

(三)共建祥和文明社区 师:引导学生为村、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试一试:你所在的村子或社区的居民有哪些不文明的习惯,请你列举一些,并附上具体的整改建议,然后反映给所在的村委会或居委会。第四节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教学过程】

6.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篇六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1)选举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选举人角度);等额选举、差额选举(被选举人角度)

角 度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优 点

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举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成本较低,便于组织;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为选民提供选择余地,候选人间形成竞争,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 点

     

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

范 围

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村、居委会选举

县以上人大代表;乡以及乡以上政府领导人选

只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

范围较广,但人大代表必须是差额选举

(2)选举制度: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①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2.民主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决策方式:直接决策和间接决策(了解)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自下而上向决策机关提意见、建议)

②专家咨询制度(必须是决策机关召开论证会、座谈会等把专家组织起来,咨询专家;若没人邀请和组织专家,专家主动提意见,属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或草案形成后,决策机关自上而下公示,公民针对公示提意见和建议)

社会听证制度(决策机关召开听证会,公民在听证会上提意见和建议)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

注意: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一般是公布一个决策草稿,然后有针对性地征求意见;专家咨询制度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社会听证制度征求的是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有利于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核心句)

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管理: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1)机构:村委会和居委会(二者都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组织)

(2)基础: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3)公民直接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核心句)

②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③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实际本领,调动积极性,提高了参政治生活的能力。

4.民主监督: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民主监督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其它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2)公民负责地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①有利于被监督者改进工作;

②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

①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行使监督权;

7.给公民更多地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篇七

建立征集公民建议制度符合国家法律

让公民参与政治是宪法明确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宪法》规定的以上各条公民权利, 是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方面,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目前, 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具体程序的保证, 宪法规定的上述公民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中国公民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还有待大大提高。中国现行法律对于广大公民行使这种权利的具体途径还缺乏具体的规定和有效的保障。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程序, 认真落实宪法规定的以上各项公民权利, 使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全体公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 是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 广大公民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 处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线, 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问题有切身感受, 有真知灼见, 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参与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化, 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无论对于国家大事, 还是关系公民切身利益的一些具体社会事务, 其中都不乏真知灼见。这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智力资源。我们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二) 大多数中国公民已经具备参政议政、就某些问题向国家机关提出建议的能力。在政治素质方面, 他们已经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实践, 对国家大事有着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他们热切希望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 渴望能够以各种方式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发挥作用。在文化素质方面, 尽管中国总人口中平均受教育程度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同20世纪50年代相比,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已达3611人,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已达11146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已达33961人。文盲率下降为6.72%, 有文化的人口占到93%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 却有不少人认为, 中国公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 还不具备参政议政、提出建议的要求和能力。在笔者看来, 这种认识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是非常有害的。他们有时候也会看到由于公众参与的不够、决策民主化的不够造成了许多巨大的损失, 大声疾呼走群众路线, 而每当遇到如何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哪怕是在一个极小的局部迈出极小的一步, 比如广泛征集公民建议这样的问题时, 便望而却步了。因此, 目前迫切需要对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和积极性作出一个科学的估计和判断。

(三) 从中国政治体制和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 扩大公民参与尤为迫切。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皇权主宰和支配一切, 除了皇帝身边的个别谋士有时冒死直谏外, 人民大众的参与是无从谈起的。直到今天, 余风犹在。尽管宪法对公民权利作出了许多明确的规定, 但有些规定却落实不够。中国宪法规定,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 由人民选举、监督和罢免, 国家重大事务由人民参与管理和决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中国只是在县以下人民代表的选举中实行了直接选举, 而其他各级人民代表和政权机关领导人都是由人民代表间接选举的, 实际上掌握着国家主要领导权的各级党的领导人也是由各级党代表间接选举的。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权利, 是由他们每隔三到五年直接或间接选举出来的各级人民代表代表他们行使的, 而选民在并不熟悉和了解的情况下选举了人民代表之后一般是很少有机会见到这些代表的, 对于他们表现如何也是了解不多的。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大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并采取许多措施加以改进, 但由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在短期内难以有根本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公民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要按照宪法的规定参与国家管理的最可行最有效的方式, 就是依法向各级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尽快构筑一条可供公民便捷地向各级政权机关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的渠道, 使之制度化、法制化, 是贯彻宪法的要求, 是落实人民权力的要求, 任何一级机关和领导人都不应当凭个人理解程度的差异和感情的好恶而拖延。

(四) 历史的经验证明, 建立征集公民建议制度是实现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所不可缺少的。在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重大问题的决策应当经过人民讨论, 根据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作出决策。这样做了, 国家机关和执政党才能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执政党和国家机关是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 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吸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 决策才能臻于完善, 减少失误, 否则, 就会适得其反。新中国成立前30年的历史就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训, 留给人们永久的痛惜和深思。其原因正如人们所熟知的, 一方面, 由于缺乏下情上达的畅通渠道, 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在多数情况下极难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另一方面, 更为严重的是, 虽然宪法已经作出明确的规定, 但在实际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 还明显地缺乏一种正确对待意见、建议的风气、习惯和机制, 特别是缺乏一种保证宪法实施的严格的法律程序和具体制度, 不少人竟然因为向国家机关和领导人提出意见、建议而遭到打击和压制, 有的甚至因言获罪, 招致终身的苦难和不幸。而由此造成许多错误的决策未能得到及早防止和纠正。可以断言, 中国社会如果不善于依靠法制的力量、用法制的方式将广大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并给予精心的保护, 就难以克服封建的积习和专制的痼疾, 社会的活力就会受到极大的摧残。

(五) 通过建立征集公民建议制度, 完善社会表述机制, 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认同感, 对实现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的目的, 只有在大多数成员都自由的把它当作他们自己的目的时, 才有可能完全实现。” (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在社会表述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公民在日常生活中, 对大量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见解缺乏表达的有效方式, 参与的热情被漠视, 就有可能转化为消极的抱怨、牢骚和愤懑, 把本来是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智力资源、思想动力转化成为有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对此, 一个肩负推动改革和发展重任的政府应当正视并予以改进。回顾历史, 透视现实,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健全社会表述机制, 扩大公民参与, 尽最大努力爱护、鼓励和激发公民关心国事、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人的思想和智慧的潜能释放出来, 极大地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 是当务之急。

建立征集公民建议制度的构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强大的政治和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个浩繁复杂的社会工程中, 开通一条政权机关听取公民意见和建议、确保人民群众能够经常性地参政议政的渠道, 使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有渠道经常地顺畅地反映上来, 建议有地方提, 委屈有地方说, 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权且把这个渠道比喻为民主政治的“大动脉”。执政的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建立一套严密的征集公民建议的制度, 确保能随时将公民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建议征集起来, 对其中有价值并能够办到的予以采纳, 对这些意见和建议的研究分析, 可以成为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及时了解民情、把握社会真实状况的一个可靠途径, 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具体设想:

(一) 中共中央和地方党的领导机关、各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可分别或联合设立一个精干、高效、有权威的征集建议工作机构, 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一个网络。其任务是:

(1) 通过多种途径专门征集各界人民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大事的意见和建议。受理各阶层人民群众给领导机关的建议信和通过电话商谈、来访商谈、网上讨论、新闻媒介等各种渠道提出的建议;并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主动走访、座谈, 征集各阶层人民群众对国家大政方针、各类社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按国家、地方和基层分级分工负责的原则加以处理, 使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反映给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对其中可予采纳的, 应积极与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协调, 促进其被采纳, 并积极协调落实, 全程跟踪服务, 直至产生理想的效果;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论证, 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对每一项意见、建议, 无论结果如何都应当将处理情况认真答复提建议人;创办或委托一个刊物, 刊登这些建议, 在符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 使这些建议在反映于领导机关的同时也公诸于社会, 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 形成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社会舆论氛围。

(2) 根据决策需要, 就某些关系全民利益的重大问题、重要改革方案、重要法律和法规草案, 主动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组织一定范围或全民性的讨论、评议, 为决策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

(二) 征集建议的办事机构是各级领导机关征集民意、联系公民的一个重要枢纽。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工作机构, 是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需要提及的是, 征集建议制度应有别于原有的信访工作, 把二者适当加以区别有利于征集建议工作的开展。在传统的信访工作中, 人们习惯地认为, 来信来访多了, 不稳定因素也多了, 信访量下降, 是形势好转的标志。而征集建议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受理那些应由各专门机关受理的各类申诉、举报、控告, 而是专门受理建议。建议多了说明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高了。如果全国人民都能把国家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关心, 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就会建立在一个十分可靠的基础上。

(三) 建立征集建议制度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关键:一是应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所有建议都能得到认真负责的处理, 确保准确地鉴别重要的建议, 使之能够及时、顺畅地和领导人见面;二是领导人对建议要认真对待;三是必须向提出建议人作出负责的答复。征集建议制度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保证, 各级领导机关应将其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程, 绝不能流于形式。

(四) 在全国性的制度建立之前, 各地方、基层单位可先走一步, 在本地区、本单位建立征集公民建议制度。可以先摸索经验, 再逐步推广。待全国性的制度建立后, 地方的机构可并入全国的网络。

8.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篇八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9.9%,而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88亿。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社会。我国网民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他认为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1]何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此学者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或者与之有关的政府政治生活的行为;而有的学者则指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现代公民以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发表政治主张、政治意愿,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监督行政管理的活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参政行为。[2]笔者比较赞同后者的提法。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与网络的固有属性密切相关,其与网络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开发的、自由的平台。互联网上的每台计算机、每个网民只要连入正常的网络就可以进入无边无际的信息空间。网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取许多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与其他人互换信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正是基于网络的这些特点而富有开发性。公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或获取某些政治信息,可以自由地或者无拘无束地参与政治决策,行使政治权利。

(二)便捷性

由于互联网的固有特点,网络信息可以一瞬间在网络上传播与共享。网络为公民在互联网上参与政治决策、获取政府门户网站上的政治信息、国内外社会新闻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网民通过国家权威网站,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敲动键盘,不但可以及时、快速地了解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内外新闻等众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能以数以秒计的速度读取信息、发送信息。

(三)平等性

互联网的每一个节点都是无差别的,因此说网络上的交流方式也是无等级无差别的。平等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平等的互联网空间里,公民可以利用网络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无论知识分子还是非知识分子,都可以对同一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无贵贱贫富之差别。这就使得公民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观点。

(四)互动性

由于网络鲜明的交互性特点,公民在互联网上可以动态地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既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又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替之以自主选择交流的互动模式。网络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畅通的渠道,为政治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网络政治参与对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其不但影响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问题,而且也引导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改变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网民的增多,公民在互联网上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也逐渐频繁起来。由于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情况的出现,政府已经意识到网民舆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国家以及许多地方政府为了适应网络政治、民主政治的新发展,陆续在政府网站上实行电子政务、网络阳光工程等。政府网络发言人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以及我国许多地方的警方开通微博,直播案情、悬赏破案、聆听坊间民意等举措也改变了政府传统的管理职能,使政府管理与时俱进,不但贴近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迅速解决了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据新浪新闻中心网站发布的消息称,虽然目前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是,2010年2月底至今,广东、北京、河北、山东、江苏等多地警方设置官方微博。[3]由此可见,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势必深刻影响我国的政治文化乃至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正如学者陶建钟所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政治参与仍会加速发展,并会延展出新形式。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网络理性终将取代非理性,成为促进中国民主事业的新兴力量。[4]

(二)创新政治参与渠道

由于网络具有平等性、便捷性、隐蔽性、互相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活动渠道的多样性。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主要局限于投票选举、写信上访、座谈等方式,随着网络的出现,它打破传统的参政模式,创造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网络政治参与模式。学者黄永炎指出,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网络技术能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5]近些年来在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2006年,湖南省政府通过红网(www. rednet.cn)发布《寄语》,动员全省民众参与为期2个月的“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6]这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府权力机构利用网络征询民意进而制定重大政策的首创。通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不但活跃了政治参与渠道,而且也激发了公民关心政治生活、参与政治活动的活力。

(三)塑造政治文化氛围

政治文化集中反映着一个人对政治活动的心理导向,是社会政治运行的软环境,对个体的政治行为起到了决定性导向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已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氛围。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贪图享乐、无情冷漠、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受大众文化与消极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政治的态度也表现出冷漠无情,漠不关心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从感性的层次上分解人们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热情,使人们对政治权利和政治生活漠不关心,政治观念淡化。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参政渠道,首先其在培育大众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公民文化,使公民对政治权利与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其次,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统治政治文化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使“草根文化”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最后,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政治不但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使公民对公共事务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更深入和广泛地了解各种政治信息,也使网民对政治的认识从绝对化或者千篇一律变得比较复杂,参与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7]使政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社会民主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四、结语

实践证明,网络政治参与在当今社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其已成为时代进步发展的一种趋势。网络政治参与不但丰富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而且也深化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网络政治参与对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不仅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又创新政治参与渠道,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71.

[2] 赵春丽.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3]全国多地警方开通微博,直播案情辟谣功能受关注[EB/OL].http:

//news.sina.com.cn/c/2010-11-30/015721554619.shtml.2010-11-30.

[4]陶建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前景展望[J].学习与实践,2008,(5).

[5]黄永言,陈成才.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1,(1).

[6]徐家良,万方.公民网络参与的政府创新分析——以湖南“献计献策”活动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8,(4).

[7]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2).

上一篇:旅行的文艺句子下一篇: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幕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