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共7篇)
1.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篇一
我国现行政府审计组织模式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
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组织模式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审计机关设立在政府,在政府首长领导下实施审计监督;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专门从事审计监督工作的一个职能部门;政府掌握着确定审计机关工作任务、确定审计长人选、分配审计经费等主要权限,是审计报告直接的和主要的使用者或受益者。显而易见,国家审计实质上是政府的“内部审计”,审计工作是“政府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审计体制的优势和意义来自于审计监督与政府经济监管职能的高度结合。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审计制度时,人大作为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和权力还主要体现在宪法和理论上,国家的政务和经济管理权限基本集中在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中。当时中国基本上仍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经济秩序混乱、国有企业财务混乱等。这些问题大都是由政府来处理和解决的。政府急需建立审计这样的监督制度以加强其经济监管职能。这样把审计建立在政府系统,对审计来说就非常有利——政府和政府首长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条件,工作容易开展;审计机关以政府工作为中心,可更加直接有效地实施监督。这些有利之处或体制优势的存在和发挥无论是对政府加强经济监管还是审计事业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20几年来,中国国家审计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和审计监督法律规范体系,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现行审计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审计独立性缺乏、审计结果披露受到限制、审计监督留有空白、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不稳定等。在审计实务中,安排审计工作任务、培养和任命审计领导干部、确定审计检查对象等工作无不受到来自审计机关之外的人为因素和行政意志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和影响。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怕揭露问题过多难以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因而违反规定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和处理审计问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如果政府控制下的审计监督是专门用于满足并且能够满足政府作为唯一审计委托人的需要的话,或者讲审计工作如果能够很好地配合政府工作的话,独立性问题的危害则可能相对有限,因为审计监督的主要目标达到了。但是,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公共财政制度逐步深化的审计环境下,人大对政府监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就是政府预算执行,在预算管理领域中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事关每一个纳税人权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实施后,随着“同级审”和人大对审计工作报告审议力度的加强,审计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目标事实上开始与人大及其预算监督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
果处在政府系统之外的人大和纳税人作为审计委托人委托审计机关去审查政府对经人大审批的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而审计机关却又是受制于政府这个人大监督对象的话,那么独立性问题则由于审计机关与政府之间的直接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变得严重了。这种明显缺乏独立性的制度安排的直接后果就是预算审计流于形式。
首先,我国宪法规定政府首长要负责审计工作,而一般情况下政府首长更重视财政工作,所以往往是财政工作、审计工作以及审计监督财政工作都是在同一位政府首长领导或控制之下,那么预算审计岂不变成了政府或政府首长自己检查自己?而实际上许多地方的财政工作是由“一把手”主管,审计工作却是由“二把手”主管。如果这样的话,审计机关则更难监督财政工作。其次,尽管预算审计报告要向人大提供,人大也是审计机关的服务对象,但在现行审计制度下,审计机关要把审计结果首先报告给政府,在得到政府同意和指导后,才能对外披露。也就是说审计报告在提交人大审议之前必须先征求政府的意见,提交给人大的审计报告已经不是第一手的审计资料了。再次,人大与政府本身就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现在的情况是让审计机关既要为监督者服务又要为被监督者服务。在这种矛盾的制度安排中,审计机关只有把政府的利益和要求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现行法律和体制所造成的。由于这些原因就使得预算审计的实际效果大大降低了。
由于预算审计流于形式,而人大又不能直接行使审计监督权,只能把审计作为一个间接的外部监督机制去监督预算,结果是人大对预算监督就缺乏实质性介入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就无法从根本上直接触及财政制度和预算执行的要害。而人大依靠政府所属的审计机关来强化预算监督的效果实际是要打折扣的,因此人大在财政预算监督上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也是很有限的。这就是说预算审计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效果。
再换个角度看,如果审计机关仍然像1996年以前那样不搞或不注重预算审计,或者预算审计报告不提交人大审议,那么审计体制就是限于政府和审计机关之间的“内部审计”。但如果不注重预算审计,或者审计报告不向人大提交,那么中国审计制度存在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为这样的审计制度没有用来很好地保护纳税人的“钱”,而没有把人民的权益充分体现出来的制度是没有效率的或不成功的制度。可以说,纳税人、人大和社会对国家审计监督的要求就集中在预算审计中。现在审计机关越来越强调预算审计,这应该说是中国国家审计在还本正源。但由此审计体制问题也就超出了政府和审计系统的范围而逐渐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审计结果是否真实、公正、客观影响到人大预算监督权力的实施和纳税人权益的维护。
可见,如何消除现行审计体制弊端,把预算审计落实到实处,从而满足人大预算监
督需要,是当前审计体制改革所应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审计体制改革选择“双轨制”与“立法论”两个观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双轨制”改革只是把现行国家审计机关的部分职能职责和工作体系从政府系统中转移到人大系统,在保留现行行政型审计机关的同时,又在人大系统中构建了新的审计体系。由此“双轨制”的特色或优势得以形成:
第一、考虑了以强化预算监督为重要标志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审计监督的需要,并具有逐渐积累起来的实践基础和必备的政治基础。
第二、克服了现行预算审计监督中所存在的体制弊端,预算审计与政府保持了必要独立性。
第三、基本可保留现行审计体制优势,不会对现有政府经济监管形成大的影响。第四、不要对现行审计机关进行大的机构改革和隶属关系调整,既不会对审计工作造成大的冲击,也不会使国家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改革成本相对较小。
第五、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方式,是在人大预算监督逐渐加强的过程中完成的,实现途径比较稳妥和有序。所以综合分析,“双轨制”在中国现实政治经济环境下实现了审计独立性和改革现实可能性的最佳结合。
随着国家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双轨制”下独立的预算审计监督就为中国国家审计朝着以审查公共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为目标的绩效审计的转变奠定了非常有利的制度基础。
(一)、“双轨制”改革的实现基础
1、审计监督与人大预算监督的结合日益增强。当前,人大正在一定层面上推动着审计监督朝着有利于加强预算监督的方向发展,而审计机关对人大的服务也在不断加强。这符合当今世界国家审计发展规律,意味着审计在未来中国政治架构中的定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反映出了人大制度在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人大监督权力在进一步到位。双方结合关系的深入发展,构成了中国实现“双轨制”改革的实践基础。
第一、预算审计与人大预算监督的结合目前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
第二、人大对预算审计的要求在增加,而审计机关对人大的服务也在增加,两者之间是一种明显的因果关系。
第三、预算审计与人大预算监督的深入结合既意味着是对“双轨制”改革的实施在实践和经验上所做的积累,也意味着审计体制改革必要性将愈加凸显。
2、“双轨制”改革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要求相联系。“双轨制”改革有利于完善人大
制度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这是完善中国政治制度和改善党的领导所需要的,由此形成了“双轨制”改革所必备的政治基础。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双轨制”以特有的途径发展了预算监督机制从而有利于完善人大制度,这是符合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要求的。
其次,由于党的领导事实上存在于国家权力运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党内监督机制与国家监督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何通过构建国家机关间的权力约束机制来改善党的领导就非常重要。“双轨制”改革有利于强化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机制,这是完善权力约束机制的重要方面,而且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人大制度也提供了充分保障审计监督效应的制度基础,所以在加强党的领导而又实施党政分开,党不便直接干预、管理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中的具体事务情况下,党的意志特别是监督意志可通过人大立法机关的监督职责和行为得以体现出来,这样“双轨制”改革在加强人大监督机制的同时也就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双轨制”改革的实现途径实现“双轨制”应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即在不修改宪法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推进审计监督与人大立法监督的结合,并为修改宪法积极做好实践和经验上的准备。为此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人大继续加大对审计机关在预算审计上的指导,对预算审计的重点、方向、程序、处理、报告、落实等各个方面不断提出合乎法律程序的要求,并用适当的审计规范体现出来。逐渐改变人大在利用审计工作上的滞后性和被动性,逐步提高人大预算监督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即改变过去的那种你报什么我就看什么、你怎么报我就怎么看的局面。
第二步、人大在预算监督的组织、技术和人员等方面开始进行资源储备,即在人大财经委或预算工作委员会下,增加预算与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员,成立审计室或审计委员会。目前有些地方人大已在预算工委或财经工委下设预算监督处,增加审计方面力量,实质上正在向专门职能化的审计机构演变。审计室或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负责人大与审计机关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传达和执行人大对预算审计工作的指示;负责人大对预算审计规范的制定与检查;参与或监督审计机关的预算审计,对发现的问题直接向财经委或预算工委汇报;对审计机关向人大提交的审计报告的全面性、公允性、真实性进行评估;向人大有关部门和人大委员就预算和预算审计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或咨询。
第三步、随着审计室或审计委员会专业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职责的不断到位和强化,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对其进行机构和法律上的明确定性和定位,即正式启动修改宪法程序,产生有预算审计性质的组织机构,并调整现行审计机关。至此,中国审计史和人大史都
将翻开新的一页。
2.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篇二
我国自从1983年恢复政府审计制度开始, 就意识到了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理论上, 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吸取了西方绩效审计理论的精华, 借助相关学科理论方法, 初步形成了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但其研究领域狭小, 结构和内容尚不完备, 绩效审计尚未脱离财务审计而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实务上, 我国的政府审计尚未开展真正的绩效审计,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还很滞后, 绩效审计实务的开展几近空白。
因此, 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 监督投资过程的合法性, 为社会提供客观公正的反馈信息, 评价政府投资决策行为的正确性与投资结果的效益性, 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 也是审计机关面临的一项新挑战、新任务。
二、政府绩效审计目标
(一) 为立法机关提供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服务, 包括对执行政府项目所使用的手段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的检查。
(二) 确定并分析政府项目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或者业绩较差的领域, 以便帮助被审计单位或政府部门得以整体改善。
(三) 对项目有意的、无意的、直接的、间接的影响进行报告, 并对既定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为什么没有得到实现的情况进行报告。
(四) 独立分析政府部门的业绩指标、自我评价说明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或为决策机构履行此权利提供服务。
三、政府绩效审计范围
(一) 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
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审查评价政府和公共机构使用公共财政资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细化财政审计目标, 建立预算执行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评价体系。促进政府正确决策, 依法理财, 有效履行职责,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绩效。
(二) 公共投资绩效审计。
公共投资是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领域, 要建立健全公共投资评审体系。我国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水利及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其投入资金使用绩效日益为公众关注, 要从投资立项、招投标、资金拨付, 直至建成使用, 全过程跟踪审计其支出经济性与产出效益性, 并通过后评估与评审指标, 评价其投资绩效, 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发挥投资效益。
(三) 金融绩效审计。
审计机关将面临如何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 如何提高金融资产质量。要加大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 强化对银行互联网的监督, 提高信贷绩效与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为重点的金融绩效审计。
(四)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
重点对政府采购预算的合法性、政府采购资产的真实性、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益性、采购资产使用效率的审计以及对采购机构、人员素质、采购资金节约率等的评估。
(五)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 开展政府环境政策绩效审计 (包括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行政控制政策的效果评估) , 环境项目效益审计, 披露环境绩效审计报告。
(六) 经济责任审计。
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即是合规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综合。通过审计来审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责任, 监督检查其运用权力的机制和效果。国外的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主要也是针对权力人、责任人、行政官员进行的管理绩效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包括预决算、专项基金、固定资产保值增值、重大决策、工作目标、遵守财经法规和勤政廉政等审计, 是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特色与创新。
(七) 人力资源审计。
《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明确指出, 人力资源利用是决定任何公营部门机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键因素。国外发达国家也是将人力资源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开展。我国目前开展的各种绩效审计形式都是以公共资金的运用为主线的, 而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招聘、辞退、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涉及较少, 实际上,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从直接的费用支出和间接的政策执行两方面影响着公共资金的运用效率, 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力资源利用开发进行审计, 显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
四、政府绩效审计实务操作的内容
(一) 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
绩效审计要注重审查政府部门执行改革制度的情况, 审查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通过审计部门预算的编制情况, 揭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落实、改革不到位、运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公共资源使用不合理问题, 进而推动部门预算编制体系的不断完善, 合理配置公共资金, 从根本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支出管理, 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二)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运作效益情况。
结合现行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收益收缴管理等办法, 通过检查国有资产的运作情况、收益核算情况和使用管理情况, 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作与经营行为的规范化,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风险控制,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作效益,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 国家投资建设项目。
主要是指由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各种建设项目。有些项目并不是全部是由国有资产投入的, 但只要是属于政府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投资项目, 都可以进行绩效审计。核查项目申报、审核情况和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评价资金在引导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升级的作用;评价资金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评价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和效能等。
(四) 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
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 即财政预算安排的或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 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 比如行政事业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农业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通过对这些资金的审计, 发现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揭示资金管理单位因截留、挪用等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现象, 规范其资金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资金使用效益。
五、政府绩效审计的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政府部门效益体现在社会效益、管理效益以及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等方面, 因此对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要从多方面入手, 遵循全面性原则。
(二) 宏观效益、间接效益、社会效益为主原则。
政府部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其绩效主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其工作主要是为社会服务, 而且政府部门的绩效要通过其他个人、单位或社会来体现, 具有间接性和社会性, 因此衡量其绩效就不能从微观效益出发, 要充分考虑宏观因素, 并注意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审查。
(三) 成本效益原则。
开展绩效审计, 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政府部门经费的使用要贯彻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把事办好的方针, 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尽可能提高经费和资源的使用效益。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方针的贯彻执行, 政府部门也兴办了各种经济实体, 因此应该对各种预算外资金的事业效益、内部承包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审查。
(四) 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并重原则。
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的状况, 既影响政府部门形象, 又影响政府部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的实现。通过审查, 促进行政单位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是政府部门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当前, 我国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政府绩效审计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责任性, 建立廉洁、勤政、高效的政府机构, 能促进政府职能有效转变, 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绩效, 并且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保伟.推进我国政策绩效审计的思考[J].光明日报, 2010.4.11.
[2]常怀印.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J].中国审计, 2005.23.
[3]李惠.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相关问题研究[J].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8.
[4]曾圣鸿.科学发展与政府绩效审计[J].人民网, 2008.
[5]白宪生.关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7.
3.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篇三
【关键词】 政府审计;独立性;缺失
政府审计是现代各国审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审计缺乏独立性会导致错误的审计理论,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书,导致政府审计工作失去意义。根据我国学者的不断调查和研究,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独立性还是存在缺失,我国政府审计独立性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等诸多问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政府审计独立性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府审计及其独立性的概述
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构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是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秉公、秉原则进行审核检查,审计过程自始至终不受外来的或内在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二、我国政府审计中独立性缺失的表现
(一)组织机构不完全独立
我国政府审计属于行政型,我国政府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其财务地位、组织地位、调查自由等不可能不受到政府的制约。同时,双重领导体制暴露出的弊端,也影响了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制约了政府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并使行政模式下的政府审计的独立性进一步减弱。
(二)职责权限不明确
政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要求政府审计机构必须具有法定的职权,不依赖其他机构临时的授予。政府审计机构只有拥有法定职权,才可做到不依赖于其他的任何机构,才能独立地进行审计工作。
(三)经济不完全独立
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政府审计机构必须有独立的经费来源,并能独立安排使用,不受行政和财政部门的制约,只有这样政府审计机构才能进行独立审计。经费不足或在财务方面受到影响,独立、客观的立场也会受到损害。
三、我国政府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
(一)双重领导机制导致我国政府审计机构不完全独立
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属于行政模式,行政模式下的审计机构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客观公正的检查揭露、纠正、处理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政府系统内部的影响,难以做到按照独立原则进行审计活动。
首先,政府审计由于受双重领导体制的影响,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的领导,审计机关的监督力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审计法中有关各级政府首长直接领导审计机关的规定未能得到落实。这严重影响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二)受政府审计职责权限的影响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虽有检察权、调查权、建议权等诸多权力,但仅仅拥有这些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部分处理权,审计法没有明确的说明,对于经济处罚权,审计法并没有做出规定,给具体的审计处理造成了困难,不利于实际执行。
(三)经费来源不独立
作为本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审计部门的经费收支要纳入同级财政的预算管理,这与当地的财政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同时,审计法要求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各个部门和本级的预算情况进行审计。这必然会对我国政府审计的独立性构成威胁。同时,财政审计是政府审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财政收支中,在处理同级或上级的财政时,可能会出现隐瞒上缴上级的财政收入现象。
(四)审计人员工作受机关成员的待遇等影响
最高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能否独立、有效地开展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审计机构人员能否独立、有效地开展工作。审计人员的权益、待遇、薪金收入等也应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并且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不论工资还是晋升均应给予优厚的待遇,这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的。
(五)法律责任不明确
现在,我国政府审计的执业准则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在我国的政府审计准则中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可操作性不强,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四、提高我国政府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一)重新确立我国政府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
目前,立法模式下的政府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最高,是国际上的一种很普遍的做法,这也是公认最理想的模式。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要实现这一模式,尚需一段时间。真正立法模式的审计机构需要国家具备强有力的立法机构,和人民在观念上对立法机构重要性的认识。认识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况且我国政府审计如果改为立法模式还需要宪法和相关法律的修订,这也需要过程和时间。
(二)改革我国政府审计的经费来源
我国目前政府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时的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在行政模式完善的情况下,经费来源方面应实行垂直领导,这样可以避免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避免经费上的财政干预。
(三)实行定期轮岗制度
我国可以对审计署派驻在不同的部门或地区的审计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对其派驻期限做出规定,在政府审计机构内部,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每隔一段时间政府审计人员应更换审计单位,避免了我国政府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形成亲密关系,从而提高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保证政府审计的质量。
(四)实行同业互查制度,接受其他部门的监督
我们可以让审计人员相互检查审计工作,或由政府审计机关外与审计工作无关的合格人员对审计工作进行抽样检查,政府审计机构也要接受其他部门的监督。我国还可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一个委员会,其审计师由全国人大任命。每年对审计署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定期对审计署进行绩效审计。审计署应接受该委员会的定期监督。
(五)详细规定政府审计人员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我国的审计法及相关法规中,应对我国政府审计人员在何种情况下对何种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有一个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在规定的法律责任中应明确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这一才能使审计工作能够客观、公正。(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4.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篇四
一、引言
20世纪40年代,绩效审计开始出现,在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之前,政府审计工作基本上就是合规性审计。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各国的政府审计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对绩效的审计,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工作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到1970年以后,西方国家的政府审计的卞要工作己经转变为对政府工作的绩效进行审计。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能有效地提高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效果、明确区分不同管理部门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公众对社会的监督机制以及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我国绩效审计的出现晚于西方国家,因此与我国相比,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力一而拥有更加成熟的制度,其相关的法律制度与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等力一而也更加完善。在国外绩效审计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的绩效审计。因此,本文以澳大利亚绩效审计为例,分析了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开展绩效审计。随着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署在公开发布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公开发布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都明确表不要更加全而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健全绩效管理相关制度以及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体系。
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澳大利亚政府对绩效审计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对审计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新审计法拓展了审计长的权利,要求其对政府机构的绩效进行审计澳大利亚在又进一步修改了审计法,新法中列明审计长可以要求在任意时间对政府商业企业及其所拥有的子公司之外的所有政府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如果政府商业性企业的卞管部长等提出请求,审计长也可以对政府商业企业及其所拥有的子公司开展绩效力一而的相关审计。在澳大利亚,审计署每年大概会发布18份绩效审计报告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一)《良好实务指南》
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审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良好实务指南》为评价标准。在审计署所出具的绩效审计报告的都会提到其所参考的《良好实务指南》的标题。在对澳洲教育培训计划进行绩效J书计后所出具的报告中就指出,国际教育集团没有采用审计署发布的“许可项目管理”良好实务指南。缺乏许可项目管理系统,以致于在工作中很难确定哪些工作己经开始实施,以及这些工作的实施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实现集团的整体目标。
(二)政策文件和法律规范
澳大利亚审计署在旱灾救助绩效审计报告中指出,农村调整局所得的周报告来源于一些非正式渠道,违背了《农村调整法案》中关于监督与报告的要求,这种做法使得所获得的报告整体上不具有一致性。
(三)国际同行业水平
美国在气象服务之一领域的绩效审计较为领先,因此澳大利亚审计署在对此领域进行绩效评价时,会以美国的相信息为标准进行评价。澳大利亚审计署在对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服务进行绩效审计时指出,澳大利亚在对恶劣气候预报力一而的准确性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
(四)国外审计部门在进行相似审计工作时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和取得的成果
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绩效审计做的比较好,澳大利亚审计署比较关注他们的审计工作,甚至会采用这些国家在审计中采用的评价标准来作为自己的评价标准,以期望发现那些可能同样存在于本国的问题。澳大利亚审计署在对天气服务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在对服务的成本进行分析时,就参照了加拿大和美国实施气象服务绩效审计时使用的评价标准。
(五)审计对象自己制定或采用的效益标准
在开展的澳洲教育集团的审计项目中,审计署发现其需要9周的时间刁一能完成海外资格评价,这个时间远远超过了集团自身所提出的30天的要求。
(六)相关研究或部门制定的技术手册
澳大利亚审计署在进行的政府机构互联网安全的绩效审计时,在参考《保护安全手册》的基础上,对审计对象是否按要求制定适用于自身的信息技术安全政策问题进行了检查该手册是由澳大利亚国防信息管理委员会所制定的。结果显不,制定的安全政策从质量到内容,在10个被审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七)己得到的审计结果和己提出的审计建议
这个评价标准更多的是应用在跟踪绩效审计项目中。澳大利亚审计署在开展银行谨慎监管的跟踪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对相关机构是否采纳度审计署对银行谨慎监管所给出的指导建议的情况进行了评估
(八)其他
除了上述的七项之外,澳大利亚审计署的审计评价标准还涉及:国内外具有相同性质的卞体的先进经验、国外审计署或审计机关制定的相应标准、政府部门提供的具有专业性的信息、国家或行业的统一标准等。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制定完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其评价标准利一学且具有可操作性,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同时又促进了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美国在制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力一而的先进经验,但是也应注意到,由于各国审计目标和审计环境之间的差异性,要考虑到制定的评价标准应与自身相适应,而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
三、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政府审计出现至今,己经探索制定了许多与审计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我国的卞要审计工作还是对财务收支及预算等进行审计,绩效审计的发展时间还长,还没有经历足够的时间去完善。因此,这些规范性文件卞要是关于财务审计力一而的文件,而关于绩效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很少。虽然没有出现绩效审计的字样,-些文件中出现了与绩效审计有相似含义的字样,如对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等,但即使提到了这些字样,条文也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内容。由于目前尚未颁布实施针对绩效力一而的审计规范,因此在对绩效进行审计的工作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我国在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我国对绩效审计评价标注的研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通过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相关论文的阅读,可以看出学者对于评价标准大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将相应的绩效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在对相关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中探讨的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问题;另一种理解则更进一步,认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对绩效进行衡量的一个标准,用这个标准来对选取的绩效审计指标进行衡量进而对绩效进行评价,而不是绩效绩效指标。
关于“标准”的定义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下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TACO)一直在进行这个力一而的研究,曾以“指南”的.形式对“标准”的定义进行了规定,指南中指出“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指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仕秩序的效果。”因此,本文认为对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第二种理解较为准确,即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对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的一个标准(特殊值),而不是指绩效指标本身。
(二)我国现有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本文在对相关资料进行阅读整体后,认为我国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卞要包括国家的力一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上级部门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要求以及依赖于‘书计人员自由选择这二种标准。
1.从20至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中可匕看出,我国在绩效审计工作中所关注的而有所扩展,我国现阶段的绩效审计中,3F审计仍占有核心地位,并向5F进行延伸,还增加考虑了控制性和创新性。总的还说,在目前的绩效审计工作中,我们卞要关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 E)、合法性、保全性、环境性、公平性、创新性以及控制性九个面。
虽然绩效审计关注的范围扩大,但是合规性仍是审计所关注的卞要内容,合规性的评价标准是国家的力一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这是审计人员无法进行选择的标准。虽然3F在绩效审计中也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在我国的审计工作中,缺乏具体可支持的指标和技术手段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估,因此也就没有提到相应的评价标准。
2.根据我国的国情,上级与下级之间处于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我国的评价标准还可能包括上级部门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要求。
3.由于我国对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没有像澳大利亚那样有具体的明文规定,所以我国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随意性,更多的是依靠审计人员的选取(可能有多种标准)。
4.但是查看审计署的绩效审计报告可以发现,在绩效审计报告中也可能并没有评价标准,只是列出了审计成果,并没有对绩效进行评价,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无论是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还是与别的较好国家做比较)。审计署网站截至目前公布了,,,,四个年度的绩效审计报告。绩效审计报告中对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的描述为“20,审计署共审计707个单位,促进财政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等3090. 17亿兀,审计人员人均实现审计成果9274万元,审计经费的投入产出比为1:256”但是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这些描述仅仅是一些绝对数的列举,并未与以前年度的审计成果进行纵向的比较,也没有与国外审计署或者是其他机构进行横向的比较,也就是并未对这些数据指标进行比较判断,说明审计署的绩效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是否得到了提高。
四、启示与建议
在对澳大利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以及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建议来帮助完善我国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一是利一学合理地制定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关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规定要系统全而,在运用时不存在疑问,具有可操作性。澳大利亚所颁布的审计准则和绩效审计指南中,就详细地对评价标准的定义、特征、恰当性、来源渠道等反而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渠道应比较广泛。审计的评价标准可以来源于国际同行业的水平、相关的法律政策、良好实务指南、积累的经验以及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和建议等。绩效审计的对象可能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性质的被审计对象的要求和目标会有所差异,因此评价标准不可能统一。同一被审计对象在不同的时期进行绩效审计时,也可能会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渠道应该比较广泛,这样在选取评价标准时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所选取的评价标准才能有较好的适应性。
三是不要仅依赖于审计人员来选取相应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可以与被审计对象就所要采用的评价标准进行沟通协商,最好能选取一个双力一不存在异议的公认的标准。澳大利亚审计署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很重视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在审计进点前,被审计单位都会收到审计署下达的审计通知书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召开审计进点会和后续的审计工作中都会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就评价标准进行讨论,了解其对该标准的理解以及认可程度。
四是3E在绩效审计中仍然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与其有关的评价标准在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中也应处于卞导地位。利一学的构建以3E为卞导的指标体系并且建立该指标体系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亮。析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标准[J].审计与经济研究。.
[2]王会金。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析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J].会计研究。2010.
[3]张学军。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分析--基于 至 2010 年审计署政府绩效审计项目[J].财会通讯。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政务公开--绩效报告。
5.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篇五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引言
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1983年9月,随着审计署成立,国家针对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基本确定。至今,我国利用行政手段在企业内部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实践中,我国内部审计迅速发展,得到国家与企业的重视。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了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在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和总局制定的各项审计规章制度,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机密”的审计原则,狠抓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评价、鉴证的职能作用,建立起了较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基本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的目标。然而,内部审计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在近几年来,政府审计以及独立审计在社会公众关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内部审计却处于发展缓慢的态势。2006年1月11日,李金华审计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上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中国内部审计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做了很多工作,但中国内部审计也还存在着不足,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与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内部审计要以事前和事中审计为主,不仅要把内审作为检查体系,还要作为控制体系;内部审计舞台大、领域宽,无论是理论方法还是具体操作实践上都要有自己的特色。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强有力的监督、服务职能,对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地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内部审计的概述
2.1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相对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的外部审计而言的,它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人员配备都是企业内部的。在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2001年6月,内部审计师学会董事会通过了内部审计的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通过引入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一个机构实现其目标。应当说该定义体现了时代特色,既容纳了传统的保证服务,又增加了咨询服务;将增加价值和传统的改进组织运作效率同时作为内部审计活动的目的;将内部审计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与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相结合,反映出内部审计顺应时势的需要。从此内部审计的功能拓展到公司治理的层面,极大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而在我国,2003年审计署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我国内部审计的定位更侧重于监督活动。
2.2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2.2.1内部审计的建立
1983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前夕,国务院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问题。文件指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是搞好国家审计监督的基础。至此,内部审计在我国得以“名正言顺”的发展。与此同时,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机构也在我国萌芽,中国内部审计学会的成立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但相对于国外,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且不同于西方国家,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国内审并非起源于内部受托责任,而是强制性建立,是国家审计的有利补充,属于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因而,我国内部审计在此时的主要职责就是辅助国家审计进行监督控制,主要强调对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或者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此阶段上,内部审计仍无完整的法律条例可依,在观念认识上不够重视,在执行上监督无力。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仍依附于财务部门之下,或直接由财务部门执行此职能,甚至许多企业根本没有内审功能的设置,因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仍十分薄弱。
2.2.2内部审计的确立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标志着中国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1995年7月14日,审计长郭振乾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1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机构的设置、职责、权限、审计任务、工作程序以及职业道德等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都是按照此进行的。紧接着,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条例以及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也都对“内部审计工作”做了相应的规定。至此,企业开始重视内部审计的角色和职能,内部审计开始由消极防弊向积极兴利发展。在此阶段,我国的内部审计虽然还是国家审计的从属,但这种从属关系正在变淡。相应,内部审计的职责也扩大,不再局限于对“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的审计监督,而是变成对整个部门、单位的经济效益、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监督,注重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2.2.3内部审计的发展
2003年3月4日,审计长李金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 4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自2003年5月1日实行新规定。此次规定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规定,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而制定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我国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蓝图。截至2005年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二十项具体准则和两个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对中国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内部审计活动的目标、宗旨、范围、性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与功能等皆有所指导,也为中国内部审计活动和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套完整、科学、权威的准则。截至2006年,中国企业建立内部审计职能的已达7.3万多个,而内部审计人员的人数更高达20多万人,此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不断被相关监管机关、学术机构以及企业所重视。在这一阶段,内部审计摆脱了国家审计从属的地位,其职责也进一步拓宽,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由原来主要服务于领导层,转变为多层次服务,其所提供的服务更强调客户需求和服务的针对性,能直接为客户改善营运,增加价值。即内部审计的目标上升为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即增加价值。
2.3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涵盖的内容
1、财务收支审计。开展财务审计,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负债和损益核算的真实性及经济活动收支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合法性,包括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及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审查会计组织的健全度和会计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情况。
2、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点。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序和途径为内容,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做出判断和评价。如审查企业投入产出的整个经济活动是否具备经济性、效率性;审计企业产供销计划、人财物管理、经济决策及内控制度等是否科学、合理,针对薄弱环节和潜在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
3、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度是否健全、运功转是否正常、自我调节能力是否良好进行评价。如果只审计企业财务数据,却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给予系统性评价,在此情况下,是绝对无法发现并客观评价企业内部潜在风险的,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就更加不可能被提出。
2.4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职能是连接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桥梁,内部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实际上就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实施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特别是内部审计职能——如何更有效实施的需求日益加强,在这种状况下,研究内部审计职能不仅能丰富内部审计理论体系,也会促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内部审计实务的完善,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1.监督职能
这是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也是内部审计的本质所在。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这种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部门、单位的利益。部门、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按照部门、单位的意图,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部门进行监督,既为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服务,也为本部门、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当今内部审计监督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2.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对企业中的各种计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定,对经济活动中的执行情况和进度进行评定,对经济效益的优劣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评定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由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项职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3.管理职能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部审计将工作重心转向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上,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得到全面的体现。但内审人员不能像一般的管理人员一样参与到直接的、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而只是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部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收支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改进财务管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2.5内部审计的中外比较
要了解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就必须通过和国外先进计状况进行对比。因为有了对比,分析我国内部审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能更准确地找出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1)动因比较
从中西方内部审计的发展史来看,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组织本身的发展需要。它基于管理者加强组织管理的需要而产生, 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国家根据经济体制改后出现的新形势,为强化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企业我约束机制,利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的。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是制约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观念比较
在国外,内部审计被看成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认为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在企业内部的延伸,形同虚设,企业高管人员并不能意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甚至对内部审计产生抵触情绪。(3)职能比较。
西方国家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评价职能,而中国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能是监督职能:一方面代表国家对企业是否履行其对国家应负的责任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内部代表总经理对各下属部门、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这两种职能的不同主要源于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因不同。(4)内审人员素质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严格,制定了严格的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内审人员要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以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不断更新知识,保持其职业胜任能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经验较少,人员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一些企业不重视引进专业人才,把企业闲散人员调入内部审计部门,做表面文章。这就制约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在人员构成上,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工作开始较早,且都非常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从而保证了企业的规范运行。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还存在一些问题: 3.1.1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干扰或影响。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和他们所审计的活动保持独立,这样才能做出公正、无偏见的判断。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组织形式不合理以及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不足。
一方面,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缺少完整的独立性。当前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他部门领导或合署办公。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有些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
此外,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不够自由和客观,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这意味着他们不可以自主判断,自主抉择,而受其他部门、个人或外来因素的制约。3.1.2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审计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有体制下,单位领导既是审计工作的指导者,也是审计成果的主要应用者。企业内部审计是直接为企业服务的,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有直接关系。而为数不少企业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不了解完善的内审工作可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过低地估计了内部审计创造的价值,忽视了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晚蔽性和长期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水平不高,对企业内部审计宜传不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对企业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有些企业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对财务会计的监督,因此将财务审计机构合一,只在财务部门中设置审计岗位,这使得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很难发挥作用。一些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人员配备、工作条件、信息流通渠道等各个方面也不予以支持,甚至而个别企业将内部审计视为 “眼中钉”,认为审计应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事,企业无须再行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门人员,从心理上排斥加强内部审计的观念。3.1.3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
内部审计不是某一事项、某一类业务的单一审计,而是全面审计,其审计的范围应十分宽泛。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却过于狭窄。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停留在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损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查证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公司资产安全。例如,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忽略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准确的会计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一般不去深入分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都需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上来。
3.1.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的效率低下
(1)个体素质不高。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术,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甚至一些单位的内审人员专业不精、敬业精神不足,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查查帐,甚至打打擦边球,不能很好地发挥和显示审计职能,审计不全面、不细致,追查不深入,监督不到位,整改不彻底,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高、工作效率低下。
(2)内审人员结构不合理。随着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转变,对审计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来单纯的财会、审计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种复合技术人才。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绝大部分仍然是财会人员,据统计,中国20万内部审计人员中,80%是财会人员,单一的财会人员结构是造成我国内部审计难以向经营管理拓展审计范围的主要阻力。
3.2解决内部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2.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一旦离开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愈义。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贵并报告工作;同时,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任;内部审计人员也应与被监任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才能有效发挥审计作用。而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很差,其设置的内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大体上说,独立性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内审人员的独立。
首先是机构独立。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要保证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分离,尽量避免行政管理或业务上的往来。同时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者应该具有把审计结论或决定付诸实施的能力。具体来说,一来内部审计部门应由单位的主要领导人负责,确保内审部门的工作范围足够广泛,增强其独立性。此外,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避免潜在的或实际出现的利益冲突,使内部审计独立于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之外,以一种独立、公正的经济“裁判”即第三者的身份出现,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检查和评价。
其次是人员独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他们的工作应该是自由和客观的,可以自主判断,自主抉择,不受其他部门、个人或外来因素的制约,并且保持着实事求是,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职业态度和操守。因此,企业应做好以下两点:1.内审人员应定期轮换。定期换岗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独立性,但不宜与财务等重要经济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直接对调,尤其不可形成惯例,应尽可能地多岗位轮换、交替进行,以免前后任之间相互妥协。2.避免内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这是因为内审人员与被审人员互不友好或过于亲密都会防碍内审人员专业判断的公正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及客观性,造成偏见。3.要避免内部审计机构聘用财务、基建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
3.2.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有一个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必须转变观念,赋予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使企业认识到内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以便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而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更是加强内部审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要认识到加强内审工作是规范财务管理的需要;二要认识到加强内审工作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三要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是深入开展企业廉政作风的需要。因此,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努力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树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鉴证、评价等职能作用。此外,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统一,也可以增强内审人员做好内审工作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整个企业便不难形成从“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良好局面。
3.2.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和机构
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未明确规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
3.2.4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
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仅仅是传统的财务审计,其范围将扩展到融合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审查于一体的综合审计,实现内部审计的效益性目标。
一、目标上,应转向效益性审计。
在过去,内部审计是建立在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否真实,人们并不关心它对组织增加经济效益所做的贡献。但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查错防弊,发挥防护性、制约性作用将不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是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而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即内部审计要致力于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经营管理活动与企业的价值保持一致。在资源稀缺性程度日益严重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严峻的经营环境下,内部审计部门应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当局的新要求,逐步将工作内容从以前的财务审计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增强竞争能力。“效益性审计”的提出,给我国内部审计职业提出了一个带方向性的指导,将有助于我国内部审计保持和提高职业地位,并使这一职业充满前所未有的活力。
二、内容上,应确定为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向经济效益审计倾斜,内部审计除了对组织的财务资料是否合法、公允,经营活动的目标是否恰当,管理组织是否合理,管理机能是否健全,管理工作是否有效外,还应该积极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就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等方面为管理层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同时,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内部审计已发展到风险导向阶段。企业间竞争的加剧,来自国内外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经营风险的出现,应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的理念,为公司治理的参与者提供相关、及时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以风险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3.2.5改善内审人员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审查和评价活动,要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配备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中得以顺利开展。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满足企业治理的需要呢?
1.较高的业务素质。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具有、计算机、数据信息处理、法学、组织理论等知识的立体式架构。
2.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内审人员要协助管理层实现企业目标,这就需要通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来实现。
3.良好的职业道德。内部审计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职业道德对于内审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考虑,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聘用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招聘门槛,优先选用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从业人员,建立连续的培训机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计划地对内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此外,还应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一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技能。实行“以老带新”,既保证了工作的开展,又锻炼了队伍。二是及时发现和总结在审计工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相互沟通与交流,能有效地促进了审计人员自身业务技能的迅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与其他业务部门有所不同,应将内审人员提供的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工作中是否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客观的态度,是否勤勉尽责等作为激励机制的标准。同时建立内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系;实行内审人员资格制度。对内部审计今后发展的思考
4.1着重经济效益平衡以及风险管理的审计
以实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为目标,要求引入经济效益和风险审计的观念。随着竞争的加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加以识别和控制,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使实现企业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须以实实在在和稳扎稳打的态度来谨慎应对遇到的问题。风险管理是识别风险及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期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此外,国外审计实践也表明,现代内部审计的重点是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并且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内。
4.2内部审计的成员向多元化发展
内部审计的内容和目标、范围扩大的同时使审计难度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具有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需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工作之目的整合协调各部门的意见,全面了解企业整体经营流程,并熟练运用最新技术执行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同各部门人员及时沟通 ,事中参与,并提出意见。内部审计的成员向多元化发展,其表现为:一是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不仅有财务会计人员,还要有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专家、企业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专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等;二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审计人员除具有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需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4.3审计技术将由传统的手工方法转向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将更加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如ERP等先进管理工具。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的学习与运用将显得日趋重要。因此审计人员不能继续一味地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上,而应更好的学习并熟练当前的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部门还应适应企业的信息化要求,抓好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软件开发,为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结 论
内部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合规性与合法性的传统财务审计,已不适应经营者的要求。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因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从中揭示未被充分利用的人财物的内部潜力,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从此,内部审计不再将自己视为“局外人”,而是成为机构增加价值、提供效率的一员,为实现机构的目标提供保障和咨询,开始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大贡献。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以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促进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本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职能下手,紧紧围绕如何完善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建议,又从战略高度论述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前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致 谢
本文从开始收集资料到最终成稿历时已久,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挫折,是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帮助我完成了这篇论文。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 老师。在论文写作期间的学习生活都得到 老师极大的关心。从论文的选题、文章的结构安排、初稿的修改到最后定稿,每一环节无一不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讲解。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及宽容的为人之道给我深深地启迪与感动。对姚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同时也要感谢其他会计专业的老师对我的教育和照顾。
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因为有了你们,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每天都充满幸福的欢笑。我们从陌生到相识相知,这是一种缘分,而我们的友谊更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如今,我们将各奔东西,这不是结束,而是我们新的开始。愿我们都带着自己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在这里祝福各位同学在以后的日子中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没有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我就不可能有今天,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论文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参 考 文 献
[1] 王成杰,浅析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与改善.会计师[J],2010.(4)[2] 冼道远,关于充分发挥我国内部审计功能的思考.企业导报[J],2009.(08)[3] 石金涛,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今日科苑[J],2010.(8)[4] 钟素兰,企业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经营管理者[J],2009.(24)[5] 郑玉梅 , 确定内部审计在经济监督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J],2010.(4)[6] 冯艳春,管理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中国内部审计[J],2004.(04)[7] 张雁玲,晓琳,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6.(9)
[8] 张希增,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才智[J].,2008.(02)
[9] 王光远,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评述.财会通讯[J],2006.(10)[10] 房敬,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探讨,中外企业家[J],2008.(06)[11] 黄志华,关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若干问题的探讨.消费导刊[J],2007.(05).[1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3] 王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问题浅析.会计师[J],2008.(12)[14] 王旭.,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下的内部审计作用研究.现代经济信息[J],2009.(23)
6.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选择 篇六
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预算资金、财政专项资金、金融资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资金、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宏观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政府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 在审计范围、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 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绩效。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为了查错防弊, 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绩效审计的目的则是为了评价各项投入资源的经济和有效程度, 并借以寻找进一步提高绩效的途径, 实现由查处达到控制和提高的目的。
(二) 审计对象具有广泛性。
财务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绩效审计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绩效审计的被审计单位不仅包括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单位, 而且包括其他使用公共资金的单位。
(三) 审计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在审计方法上, 财务审计主要采用的是会计资料的检查法, 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复核法、调解法、盘点法等;而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对于经济性、效率性审计, 可借鉴财务审计所采用的方法, 如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等;对效果性审计, 除了可借鉴财务审计的审计方法外, 还可以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和多项目系统评价方法, 如矩阵评价法、最小费用法或者综合评价法等。
(四) 审计作用侧重于建议。
财务审计主要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正确、合法, 保护国家和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 其职能是保护性的;而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 更重要的是全面评价其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和有效程度, 揭示影响绩效高低的原因所在, 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提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其建议性作用尤为突出。
二、政府绩效审计模式主要类型
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是指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可复制标准样式, 它是具备导向性的审计目标、内容和标准等要素的组合, 体现了绩效审计的战略性或全局性思维。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主要有四种:
(一) 结果导向模式。
结果导向是当前世界各国绩效审计使用较为普遍的一个模式, 其应用前提是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在这种模式下, 审计师不是一开始就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过程, 而是直接检查管理结果, 对其是否遵守既定标准进行评价, 主要内容是政府活动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实际影响。这种模式的优点是, 审计证据易收集、审计目标易实现、占用审计资源更少, 但它无法有效发挥预防作用。
(二) 过程导向模式。
过程导向模式是指以审计活动为先导, 不预先设置被审计事项的“是”与“否”, 围绕特定的审计程序, 全面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模式。目前, 过程导向模式应用较多的是全过程审计。国内针对一些特大中央投资项目以及重大突发事件, 都开展了全过程跟踪审计。与事后审计相比, 全过程审计能随时发现建设项目在决策、立项、施工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 做到防患于未然。但这种模式的劣势也很明显:一是需要耗费巨大的审计资源;二是对公共部门、公共资源的绩效审计难以应用。
(三) 问题导向模式。
在这种审计模式下, 主要任务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 即核对问题的存在性, 深入理解该问题, 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它与结果导向模式的最大区别是以独立分析为特点, 而结果导向模式则主要以其对既定规范和标准是否得到遵守的公正评价为特点。问题导向模式在明确审计目标上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但对于许多审计项目而言, 在计划准备阶段明确所有问题是比较难的。
(四) 风险导向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 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 实施审计实务。风险导向模式强调对整个政府机构运营风险、公共社会风险的关注与评估, 并以此为核心, 对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进行审计监督。在这种模式下, 风险, 或者重大缺陷和问题是审计的起始点, 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核对风险的存在性, 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风险导向模式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但对于一些常规性绩效审计而言, 风险或者问题是前期系统调查难以辨别的, 需要建立起一定的日常性理论与实务标准进行解决。
三、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的重建
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实质上是传统财务审计走向成熟的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 结合审计资源制定绩效审计发展规划, 确定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 分步骤推进绩效审计。
(一) 确认以结果为导向、多元化结合的绩效审计目标。
绩效是一个多维建构, 观察和测量的角度不同, 其结果也会不同, 这就带来了绩效审计目标多元化、方法多元化和评价多元化等等,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以结果为导向要求与审计多元化相结合。在过渡阶段中, 由于预算体制、法规建设和审计资源有限等原因, 无法重点实施绩效审计, 所以传统的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 主要查处违规违法问题, 以合法性为价值判断标准, 相应的技术方法主要围绕“查账”而展开, 偏重于合规审计;同时要注重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 积极推广开展绩效审计。关注绩效审计的多元化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 要通过审计实现预防、揭露、抵御功能, 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 及早感受风险, 发挥预警作用, 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将审计重点放在风险的识别与规避方面, 既充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 又促进被审计单位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分阶段推进绩效审计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必然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相适应。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 我国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而推进的。把我国绩效审计模式在发展规划中分为过渡阶段型绩效审计模式和独认阶段型绩效审计模式。现阶段, 我国的绩效审计必须围绕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展开, 重点是在总体上以解决制度和管理层面的问题为目标, 属于过渡阶段型的绩效审计模式。
(三) 过渡型绩效审计模式以资金绩效审计模式为主, 以项目绩效审计模式为辅。
政治经济环境决定了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绩效审计模式属于过渡阶段绩效审计模式。因此, 从我国国情出发, 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应当在继续开展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绩效审计。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的主要类型是合法、合规性审计, 完全脱离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 效益审计和责任审计是目前我国绩效审计模式的现实选择。首先, 应当把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认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 不能仅满足于在真实、合法审计中发现一些绩效方面的问题;其次, 我国目前的绩效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 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再次, 绩效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 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的。
四、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 健全绩效审计结果应用规范。
建立健全政府绩效审计结果运用规范, 促进审计结果的运用, 打造法制政府。首先, 要对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各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运用方式、结果运用要求做出明确统一规定, 明确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 使得各部门能够协调配合, 促进绩效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其次, 要明确绩效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责任追究。要对绩效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 实行整改负责制。对涉及重大体制和跨部门的问题, 由政府负责整改;对政府有关部门存在的问题, 由政府分管负责人督促其整改。
(二) 建立审计发现问题问责制度。
绩效审计归根到底是对政府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我国政府正在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责任政府, 保障国家权力行使主体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审计之后的问责, 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如果仅仅停留在查处问题, 而没有对问题的相关人员追究责任, 不仅会破坏监督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还会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助长违法行为者的恶习。
(三) 落实审计整改措施
1、审计整改有助于促进廉价政府的建设。
打造一个“廉价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取向。廉价政府不仅是廉洁的政府, 同时也是运行成本低廉的政府, 绩效审计无疑是这项工程中重要的监督环节。如通过绩效审计的开展, 发现目前政府管理中的薄弱和低效环节, 促进节约型政府的建设和完善。
2、审计整改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 以真实合法性为目标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近年来, 绩效审计的出现和发展对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更具深远的意义。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体制从传统行政注重投入、忽视产出向更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转变, 以结果为导向、讲求审计成果和审计效率的绩效审计, 正是实现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途径。
3、审计整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后, 已不再是审计部门自身或涉及问题单位本身范围的问题, 而是具有了社会性。人们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最后处理与整改极为关注, 并将其上升到政府所持态度的高度来关注审计整改问题。对绩效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促进违法违规行为的纠正,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严重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 建章立制, 堵塞漏洞, 强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四能.构建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研究.宏观经济研究, 2011.11.
[2]刘玉娟.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选择.审计研究, 2009.5.
7.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篇七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负面影响例如产业不合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情况也逐渐暴露出来。国家想要宏观调控社会、了解社会,必须进行绩效审计来查找问题。但是我国现有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知识并不完善,这就需要学者不断研究进行改善。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有很多,本文通过制度环境这一影响因素来分析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希望可以从立法的角度来提出不足,进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体制,确保政府绩效审计规范化、制度化地进行。
关键词:制度环境;绩效审计;法律体制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42-2
1 制度环境分类
与审计相关的、影响审计发展的环境都可以统称为审计环境。审计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也决定着审计模式的建立和调整。可以说,审计环境的存在推动着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而制度环境是被广泛接受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础规则。所以,制度环境规范化、制度化的审计环境,我们可以从制度环境中观察到国家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解。本文根据审计规范将制度环境分为三个部分,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
审计是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审计的发展也是相关利益群体不断博弈的过程,这就是社会环境对审计的影响过程。社会环境的范围很广,在社会环境中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虽然法律环境只是社会环境中一部分,但法律是政府绩效审计能够运行的根本保证。有了国家的制度法规,审计才能朝着规范化逐渐发展,才能使审计效率提高。所以我们需要单独将法律环境进行分析。上述两种环境都是从组织外部所施加对政府绩效审计影响,还应当考虑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才能完整表述制度环境即技术环境。
2 我国制度环境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
2.1 法律环境
戚啸艳等(2005)在《中外绩效审计制度变迁及我国现行制度体系完善的思考》中通过对发达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及法律的修订与我国现有的法律进行比较提出修订《审计法》的方法。杨锡春(2006)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十大难点》中通过调查我国各省是否制定审计监督条例引入绩效审计的概念提出尽快制定出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现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中国审计法律体系进行概述,了解法律环境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了解其研究不足,进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体系。
存在的问题:
①审计机关缺乏独立性。
宪法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干涉,但是实际过程中审计机关的经费是由本级人民政府保证,属于经费不独立。另外,地方审计机关归属地方政府领导,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涉,属于权力不独立。
②缺乏绩效审计具体法律法规。
审计法及审计法细则对政府绩效审计没有特别概述,现有的绩效审计更多的建立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开展的,审计工作主要以查处和揭露国有企业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目的和内容。这些审计发现的问题大多集中于资金使用的不规范。政府绩效审计与一般政府审计相比有其特殊性,所以以一般政府审计的程序对待政府绩效审计是不全面的。
2.2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的社会环境应当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而狭义的社会环境仅指人类现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法律方面和文化方面等。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只有社会公众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监督才能促进政府绩效审计更好的发展。
曲明(2014)提出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人士对政府绩效审计认识上的偏差上,提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思想的束缚,观念存在误区,理论落后实践。曲明的社会环境主要是从社会人士的认识上提出,这写问题不好度量。本文是从制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中提出,具有一定规范性,所以从社会公众的监督体制进行分析。
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对象大多数是为社会服务的公众项目,审计机关应当及时、完整的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但是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布审计结果,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公布审计结果或审计执行程度。例如,公众项目的费用是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发下来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销。但是在实际开销时如何花费、花费到哪些方面,公众是难以进行追踪的,这就造成了政府绩效审计的不完全透明和公开,审计结果无法客观公正的反映政府部门的行为。
2.3 技术环境
2013,宋夏云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政府绩效审计开展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杨锡春(2006)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十大难点》在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中提出了无形的成本和效益,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前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杨青莹在《英美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启示》中通过对英美政府绩效审计进行分析得出将绩效审计观念融入经济责任审计来对原有审计内容拓展。
【浅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报关代理制度09-14
浅析我国周边安全环境10-16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浅析07-14
浅析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09-19
浅析我国股市现状 毕业论文08-17
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10-17
浅析我国公民文化权利保障论文11-09
当前我国宗教发展及其引导机制浅析10-05
浅析我国期货市场风险及防范论文08-20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