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赏析

2024-07-27

瓦尔登湖赏析(共12篇)

1.瓦尔登湖赏析 篇一

我读《瓦尔登湖》

首先我想说亨利。德维。梭罗著的《瓦尔登湖》不会在中国畅销。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我所理解的其书中表达的内容即提倡或者说主旨与当代国人思想格格不入。它与我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冲突。在我身后通行着的最普遍的价值观是为了梦想而努力,因为努力而存在,而这个梦想最终可以用金钱、名望或者说欲望的极大满足来代替(这样说可能很功利,但浮华虚假的论调是没有意义的。我不会欺人,更不会自欺)读过《瓦尔登湖》都知道,它所描绘的是一种简单、归真、朴实的生活模式,那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世界中是绝少存在的。

价值观的殊异并不影响我对着本书的膜拜。

它代表了人类的一种美好愿望,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当今中国,道德滑坡,信仰缺失,膨胀的虚荣心日日夜夜的挣扎着摆脱身后的责任和道义。对利益的追求固然是驱动文明进步的一种动力,但当利益成为衡量一切得失的标杆的时候,它便成为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万劫不复的深渊。

也许我们的思想受局限太深,但我知道我需要生存,我要追求幸福,再崇高再富有的精神世界没有物质做后盾同样会被社会淘汰,那样的活又何谈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呢。

也许我拙劣的思想难以触及《瓦尔登湖》深邃的精神内涵,我只知道它对人类过度膨胀的虚荣心,不必要的浪费,空虚的内心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为那些不得不在利益的深海里沉浮挣扎而痛不欲生的人们

提供了一个精神的礼堂。

我不喜欢梭罗,正如我不会喜欢一个杨树的枝条。他是一个隐士,很多人说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发现他的文字字字闪光。

浮生,我们是不是真的该静一静呢!

2.瓦尔登湖赏析 篇二

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宁静与单纯的感觉浸透着我们的身心, 这是读者的共同感受, 这大概就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能使人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冷静地反思琐碎复杂的日常生活, 重新认识内心的真正需要, 从而探索生活的本质。

当我们追问到底应该怎样生活时, 《瓦尔登湖》的叙述者描绘了一种简单而自然的生活,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当然, 习惯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人们并非要模仿他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 人们要借鉴的是他的生活理念, 即“要过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解决生命的一些问题, 不但要在理论上, 而且要在实践中” (梭罗12) 。他还说“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收到, 要生活得稳稳当当, 生活得斯巴达式的, 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 (梭罗84) 。这位伟大的实践者通过艰苦却乐在其中的劳作和对瓦尔登湖景物的细心体察, 探索着生活的本质, 告诉人们要抓住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 读者在读这本书时首先要问, 梭罗离开康科德的朋友和家人去瓦尔登湖边独居的原因是什么。最初, 梭罗是需要一处地方写一本关于他与哥哥在河上漫游的书。而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在湖边的独居生活,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梭罗写一些文章解释事情的真相, 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经济篇》中, 梭罗的叙述者表达了他对大众的生活方式———为了舒适的衣食住行而整日奔波忙碌的生活的看法, 他认为生活不需要奢侈品, “所谓生活的舒适, 非但没有必要, 而且是对人类进步大有障碍” (梭罗12) 。他详细地说明了什么是生活的真正必需品, 他是如何几乎完全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这些必需品的。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中, 他尽可能吃最简单的食物, 穿最简朴的衣服, 他不必整天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 一年工作六周的所得, 就能维持他全年的生计, 其余的时间都可以用来享受生活———或在大自然中漫步, 或自由地读书。对于这样的生活方式, 习惯于现代生活的人们除了羡慕之外还有疑问, 怎么可能做到的呢?如今, 谁的生活能简单到只需要一间木屋, 一个壁炉, 一张床, 几把椅子, 几件餐具呢?《瓦尔登湖》的叙述者不仅做到了, 而且详细地记录了那段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建房屋, 如何种豆子, 甚至还有收入支出账单。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不仅仅读起来趣味横生, 更重要的是, 在叙述者眼里, 它们就是生活的必需, 其中蕴涵着生活的意义, 而这正是他所追求的简单而自由的生活。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读者:“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 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 他是可以获得通常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梭罗299) 。他意在鼓励人们突破现实的条条框框, 去追求另一种不同的更健康的生活。“你们要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 生活的并不执著才好” (梭罗78) 。这是说不要让对舒适生活的向往成为按内心愿望去生活的羁绊, 为了更长久地生活地自由, 人要懂得该放弃什么, 该追求什么。

叙述者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后离开了, 原因又是什么?他说这跟他进入森林有同样的理由, 即“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 不必把更多时间交给这一种生命了。” (梭罗298) 可见, 他不愿意陷入某种生活方式之中, 而是不断地追求, 听从内心愿望, 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对个人内心自由的追求。那么, 叙述者在瓦尔登湖畔的自然中追寻到什么了呢?

瓦尔登湖是位于梭罗居住过的康科德村南面约一英里半的一个天然湖沼, 它在高山的一边, 却隐密于一片森林的中央, 叙述者居住的小木屋就坐落在湖岸边的树林中。他在林中种地, 在湖上钓鱼, 与鸟兽为邻, 与湖水做伴。他有时坐在屋中看湖, 有时泛舟湖上, 他甚至亲自测量湖底的形态及湖水的深度和涨落情况。他欣赏湖, 感受湖, 研究湖, 他既是科学家, 又是艺术家、哲学家, 这三种身份在他的文字中常常融为一体。

叙述者描述了在冬天有雾的天气里绕湖散步时看人们钓鱼的情景。他先客观地解释了捕鱼人如何用钓丝在冰面上捕鱼, 接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赞美瓦尔登湖的梭鱼超乎自然的美, 把它描绘成稀世珍宝。“它们并不绿得像松树, 也不会灰得像石块, 更不是蓝得像天空的;然而, 我觉得它们更有稀世的色彩, 像花, 像宝石, 像珠子, 是瓦尔登湖水中的动物化了的核或晶体。它们自然是彻头彻尾的瓦尔登;在动物界之中, 它们自身就是一个个小瓦尔登, 这许多的瓦尔登啊!” (梭罗263) 梭鱼像瓦尔登, 说明小小的梭鱼给他的心灵带来了类似由瓦尔登湖引起的感受, 如果瓦尔登象征着包含万事万物的自然, 那么小小的梭鱼也具有同样的内涵。这里, 叙述者以哲人的眼光, 从自然的片段中看到了整个自然。叙述者写到在冬季垂钓的人们, “你看看他的桶子, 像看到了一个夏天的湖沼一样, 何等惊人啊, 好像他把夏天锁在他的家里了, 或者是他知道夏天躲在什么地方。你说, 在仲冬, 他怎么能捉到这么多?啊, 大地冻了冰, 他从朽木之中找出了虫子来, 所以他能捕到这些鱼。他的生活本身, 就在大自然深处度过的, 超过了自然科学家的钻研深度;他自己就应该是自然科学家的一个研究专题。科学家轻轻地把苔藓和树皮, 用刀子挑起, 来寻找虫子;而他却用斧子劈到树木中心, 苔藓和树皮飞得老远。他是靠了剥树皮为生的。这样一个人就有了捕鱼权了, 我爱见大自然在他那里现身。” (梭罗262) 叙述者用文学的语言告诉人们这些垂钓者才是真正懂得自然的人, 他们靠自然为生, 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正是他们才能触及到生活最核心的部分 (他却用斧子劈到树木中心) 。叙述者顺带揶揄了一下只看到自然最表面的科学家, 意在说明人类只有生活在自然深处, 才能认识自然的规律, 获得行动的自由, 就像这些垂钓者, 即使在隆冬也能有夏天时的渔货。

在湖畔劳动的过程中, 叙述者仿佛融入了自然。冬日黎明时他拿了斧头和桶找水去。他在湖面上凿开一个洞, 观察冰下的湖水, 这时他感到“天空在我脚下, 正如它又在我们头上” (梭罗262) 。天光照进湖中, 使湖里充满了柔和的光, 湖底清晰可见。看着脚下的湖水, 叙述者却感受到了天空的明亮与空灵, 以至于分不清水和天, 简直是水天一色, 而他既是这一片水天的一部分, 这一片水天也在他的心中, 他与自然融为一体。正如中国的绝句《江雪》中所描绘的画面“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人与天地成为圆满的一幅画, 人在茫茫一片天地之中, 而天地又分明在钓者的心中。

叙述者在每天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与之和谐相处, 他与自然之间似乎不存在任何阻隔与断裂。他体会到一种摆脱人类社会种种束缚的自由。作者梭罗反对任何组织机构制度对人的束缚, 在瓦尔登湖畔居住期间, 他就曾因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他强调个人独立和内心自由, 瓦尔登湖正是寻求独立与自由的最好场所。在这里,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自由自在地生活, 那么, 人类靠双手劳动, 靠非凡的智慧也可以过高尚的生活。

叙述者选择居住的地方虽然风景范围并不大, 离村子也不远, 却是一个可以让他的想象力自由驰骋的所在。他说:“我生活的地方遥远得跟天文学家每晚观察的太空一样。”“我的房屋位置正是这样一个遁隐之处, 它是终古常青的没有受到污染的宇宙的一部分。” (梭罗81) 叙述者没有被眼前的风景所局限, 而是想象置身于更广阔的宇宙背景之中, 远离尘嚣, 任思想插上翅膀飞向更高的高处。在这里, 心灵的自由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叙述者可以无拘无束地在内心的天空翱翔, 体会他在宇宙中, 宇宙亦在他心中。由此, 他的内心得到了净化, 思想得到了升华。他每天清晨很早起身, 然后在湖中沐浴。这个具有宗教意味的净化自我的活动表现出他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在要求的呼唤。这呼唤来自于一种“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 (梭罗195) 。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叙述者精神生活的一段历程, 其间, 通过手工劳作和与自然的日夜相伴, 他内心某种纯洁而神圣的东西被唤醒, 感到生命的欣喜。

不仅具有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 叙述者还说他有一种追求原始野性生活的本能。他喜欢钓鱼, 因为“钓鱼有一种野性和冒险性” (梭罗195) 。钓鱼和打猎一样能使人与自然亲密接触, 渔夫和樵夫因为终身在自然中度过, 已是自然的一部分。他认为“青年往往通过打猎接近森林, 并发展他身体里面最有天性的一部分” (梭罗197) 。自然环境有助于青年心中原有的善的种子发芽, 成长, 使他向更善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自然似乎蕴涵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能进入每个人的身体里, 使人的内心与自然界息息相通, 融为一体, 心灵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之下仿佛获得某种超越, 达到更高更纯的境界。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更高的规律”。

叙述者强调了人的精神性与向善性。他认为精神能控制身体的官能, 从而把外表的粗俗转化为内心的虔诚。追求精神生活能给人带来物质享受无法给予的快乐。有了精神追求, 哪怕最简陋的生活也能过得充实幸福, 而过简单的生活有助于人们将注意力从外界的物质转向自己的内心, 到内心去寻找更崇高的东西。因而叙述者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人人过有节制的生活, 并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约束人们的不是法律或制度而是“更高的规律”, 这“更高的规律”既在一切事物之上, 又在一切事物之中, 它作用于人的内心, 使人感到宁静与幸福。在这个理想境界中, 精神是人最终的本质, 自由成为生活的意义。

梭罗是通过观察外在的自然而向内观看, 目的是探索内心。他最终获得的思想与超验主义思想的主张是一致的, 只是通过《瓦尔登湖》表达的思想是梭罗由实践得来的。作为学者, 梭罗做的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考, 而是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生活的领悟和生命的理解。

梭罗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瓦尔登湖》对于广大读者的意义恐怕也正是它对生活的启发。“我们崇敬梭罗是因为他蔑视物质。” (1) 生活在物质至上的时代的人们, 哪怕最简朴的人, 生活所需也多得说不清。人们仍在不停地购置各种物品, 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实际上拥有的太多了。“与在一个宗教信仰发生变化和物质贫乏的世界相比, 在一个物质主义遮蔽了宗教信仰的世界, 梭罗的主旨具有不同的意义。” (2) 《瓦尔登湖》中的一些句子就被人们当作格言警句, 如“骄奢淫逸的人创设了时髦翻新, 让成群的人勤谨地追随”, “简化, 简化, 简化” (梭罗32) , 等等。但是, 如果人们知道书中的只言片语而不能领会其中更深刻的思想, 那也是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1页) 另一种奢侈浪费。所以在摒弃物质追求的同时要有精神追求, 要有思想。“有了思想, 我们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 欣喜若狂。只要我们的心灵有意识地努力, 我们就可以高高地超乎任何行为及其后果之上, 一切好事坏事, 就像奔流一样, 从我们身边经过。” (梭罗124)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努力, 心灵可以使我们达到更高的境界, 使我们离梭罗所谓的理想境界更近一步。

摘要:梭罗的《瓦尔登湖》描绘了一种简单而自然的生活, 通过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实践揭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人人都过有着节制的生活, 并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约束人们的不是法律或制度, 而是“更高的规律”, 这“更高的规律”既在一切事物之上, 又在一切事物之中, 它作用于人的内心, 使人感到宁静与幸福。在这个理想境界中, 精神是人的本质, 自由成为生活的意义。《瓦尔登湖》对追求生活真谛的读者而言,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自然,实践,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3.两个瓦尔登湖 篇三

我是在读了徐迟先生翻译的《瓦尔登湖》后成为一个梭罗崇拜者的,由文及人,对陌生的作者内心里探索生活真实的勇气肃然起敬。徐译本那份迂缓独步、从容清冽的文风在心中久不能去。最沁人的印象是寒湖月景下,悬崖般陡峭的杉林怀抱中,小屋里一颗茕然独立的心——远离尘嚣,又时刻关爱着生活现实的一颗莹然的心,……当趁着雪光,从湖舟上看见发青发黑的湖水底下那柄夏天遗落的斧头的木柄在默默地腐烂时,你可以兴起沉思、感慨,也可以在远离瓦尔登湖的某个地方守着洁身自爱的岁月里那份美好的宁静和耐心。

偏偏现在知道了这湖畔有过梭罗那样多的劣迹。瓦尔登湖的神话由于这些不名誉的事情注定要破灭了。程文帮助我们认清了《瓦尔登湖》与它的作者的责任伦理心是不一致的,这一点上,程文也恰恰无意地提醒了我们:神话的破灭并不影响《瓦尔登湖》对人生清醒的反思。梭罗在《瓦》中说了,“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这个出发点永远具有启蒙性的价值。

4.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四

初次听说《瓦尔登湖》这本书,应该是高二那个时候,偶然看到有同学在宿舍里翻阅,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也许就是这个不在意,让我错过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和邂逅吧。

开学以来静下心来阅读这本闻名已久的书,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谈《瓦尔登湖》与美 篇五

《瓦尔登湖》这本书是一年前就买了的,但一直不敢读它。说“不敢读”,是因为我怕我的心不够虔诚。我想,读这本书,是需要我们像真正的基督徒读《圣经》那般心无旁骛与虔诚的。

译者徐迟老先生说这本书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因为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你就会觉得它“太浓缩,难读,艰难,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我想他的观点正好部分的说明了我的明智和这本书的真正精髓所在。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感受便是美。徐迟老先生用“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等词语来形容这本书,我想还需要加上“神奇”、“震撼人心”、“浑然天成”等,而这一切,在我朦胧的印象中,便可以概括为美。

“美是指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无功力和具有感染力的活的形象”(见《美学与美育》课本第30页)。梭罗的这本书,堪称是一本美的典范。为了躲避世事的纷扰,积极思考人生;为了更好地亲近自然,更真切地体会瓦尔登湖的美,梭罗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时间(1845.7.4——1847.9.6),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我想,还有什么能够比这更好地诠释“人类符号实践”和“无功力性”这两个词语呢?在《瓦尔登湖》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不是那些晦涩难懂、毫无意义的词语的堆砌,而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动的、静的画卷和一位智者平静、深刻地教诲。

自然美

在《瓦尔登湖》里,描写自然界事物之美的句子俯拾即是。在“声”这一章里,梭罗主要描写了植物生长的声音和各种动物在森林里最原始的声音。“在晚春中,巨大的蓓蕾突然从仿佛已经死去的枯枝上跳了出来,魔术似的变得花枝招展了,成了温柔的青色而柔软的枝条”(见《瓦尔登湖》第106页)。我不知道,梭罗是用他怎样智慧而明亮的双眼,才看到这一生命的成长哟,而又有哪一位神奇的画家能够画出这一奇异的景象?

在“湖”这一章里,梭罗“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戏在我的四周,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它们一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泛舟湖上,我发现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的或变色的丝绸,还像青峰的宝剑,比之天空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的闪现。”我不知道,当一个寂静而澄明的人看着这两幅“黄昏人鱼图”和“瓦尔登湖之水”有何感想,但我知道自己是眼里充溢着泪水并深深地陶醉。有黄昏,有船、笛、鱼、月光、水波、森林,更重要的是,透过“游戏”,“迷住”,“旅行”,“破碎”等词语,这里还有梭罗的灵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情境。

瓦尔登湖的水,瓦尔登湖的森林与动物,是瓦尔登湖的生命,这是一幅幅对生命的赞歌。

(二)社会美

社会美的中心是人,是个人和社会的符号实践,它主要体现为社会性、意蕴性和稳定性。在《瓦尔登湖》里,整本书既是写自然之美,也是在写自己对人生,对人的思考与诠释。

梭罗说,“正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每一个人都应该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活着。这一句句来自一百多年前独自在森林里思考人生的梭罗的话语,仍震撼我的心灵。在我们自身或身边的人群中,有太多的人在抱怨生活的艰辛或周围的环境不好而导致自己郁郁寡欢、碌碌无为。但是,又有多少人会扪心自问,有没有自己的原因呢?梭罗说“决定命运的是自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迷失了方向,有几个人能够“找出并坚持合适”的生活方式?

在论及慈善事业时,梭罗也有自己精辟的见解。“一千个人在砍着罪恶的树枝,只有一个人在砍伐着罪恶的根。”对于穷人,我想我们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应该帮助他们找到消灭贫穷的方法。比如更好地劳动,更少的物质上的欲望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在做慈善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自己究竟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救急不救穷”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这其中是否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能是我们需要达到的境界。

梭罗还提出了“我为何生活”和讨论“寂寞”与“贫富不均”等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写成一个长篇巨作,更关键的一点是,每一个问题都分析得很独特精辟,让人称奇。

(三)艺术美

艺术美主要是指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为观众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符号系统。

梭罗在214页至217页中描写的大蚂蚁与小蚂蚁之间的“蚁战”是艺术美的代表。他为我们详细地描写了蚂蚁之间的“不战胜,毋宁死”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又从更宏观的角度写下了参战蚂蚁的规模和“为了原则而战”的战争目的。最后,他将焦点聚焦在一只伤痕累累但最终得胜的蚂蚁身上,说“经过了这场战争之后,它是否还能活着,是否把它的余生消磨在荣誉军人院中,我却不知道了”给人无限的遐想。他说“后来这一整天里,我的感情就仿佛因为目击了这一场战争而激动和痛苦,仿佛就在我的门口发生过一场人类的血淋漓的恶战一样。”而我读着他的文字,也感觉自己目睹了人类残酷的战场。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呢?

(四)审美体验

读《瓦尔登湖》使我对“认真读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梭罗所说“读得好书,就是在真实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一本书,一瓶水,一只红笔和一支蓝笔,是我这三天读书的全部“家当”。比之以前读书时乱七八糟的东西塞满一书包,我不得不感叹我们的日常必需品真的是很少很少。而星期天,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朋友拉我去一个一直“心向往之”的地方,我最后毅然拒绝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做一种读书中的体验与成长。

读完《瓦尔登湖》,我仿佛也跟着梭罗过了一年的隐居生活。虽然仅仅只有三天,但这三天仍然令我印象深刻。

最后想摘抄梭罗结束语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享:

6.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六

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我静静地,我感觉到自然的力量,感觉到一股清劲的风吹拂着我的心,我了解到,静心感受,原来自然真的是那么美好。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7.《瓦尔登湖》的生态学理念解读 篇七

1《瓦尔登湖》内容概述

《瓦尔登湖》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的文学家和超验主义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经典之作。1845-1847年间,梭罗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座简陋的小木屋,进行了为期两年零两个月的独居生活,并用文字描述了自己独居的生活体会,从而成就了一部耐人寻味、意义深远的传世名著《瓦尔登湖》。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摆脱现代城市文明和完全融入大自然的生活中,如何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克服困难和感悟人生的过程。梭罗认为人应该减少对物质的欲望,这样就可以减少劳作,从而省下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丰富的精神活动。此外,作者还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象和人与自然的亲近之美,包括一年中春夏秋冬大自然的天气变化,各种小动物在森林中的生活姿态以及人与动物相处时的惬意,大自然中的绿树、鲜花、溪流等美轮美奂的景象以及瓦尔登湖那一潭清澈平静的水。在生活的过程中,作者通过不断的进行阅读、写作和反思来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梭罗看来,美源于大自然,源自与人心的发现和体悟。梭罗也因此而被誉为“生态学创立之前的生态学家”、“美国自然文学流派的先驱”、“现代环境科学之父”,并享有“绿色圣徒”的美称。(张建国,2005)。

2 生态学视角下的《瓦尔登湖》解读

梭罗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是一个系统性的哲学反思,其包含着多个方面的意蕴。作者的生态学思想和理念对我们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观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启发。

2.1 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一直是自然生态学主要内容,而在这方面一直存在着两中截然对立和相反的观点,即征服自然和回归自然。在梭罗看来,人类应该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中并与其和谐相处。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人们在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大肆的征服和改造自然,并最终破坏自然,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来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梭罗认为,以人类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来对大自然进行无休止的过度开发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践踏。人与自然的其它生物一样,是自然界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大自然哺养了人类,因此,人应该感谢自然,保护自然。在1856年的日记中,梭罗曾经写到“我不希望由于人的轻忽而使我的故土变得贫瘠枯竭。”(Thoreau,1981:396)。在作者看来,尊重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尊重和收获真理。此外,在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还进一步提出人类还应该融入大自然中,去真心地感受和体验自然之美。在梭罗看来,融入自然是一种多么富于魅力的生活。他认为在林中生活与禽兽为邻,与虫鸟对话是融入自然的一种体现,他把生灵万物当成了朋友,与其平等相处。因此,他会寒冬里,不辞劳苦,步行十英里前去赴约。“我和一株山毛榉或一株黄杨,或松林中的一个旧相识,是定了约会时间的”(徐迟,2004)。

2.2 社会生态:罪恶深重的工业文明

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研究是社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十九世纪初的美国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在摆脱战争疾苦之后,美国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使美国人民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人们从农场的简陋小木屋跨入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清澈的河岸边筑起了坚硬的厂房和烟囱,纯朴恬静的田园式的乡村生活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丑陋不堪而不断延伸的现代化工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梭罗勇敢的站了出来,大声痛斥现代工业文明的罪恶。梭罗对当时盛行的物质主义给予强烈的批判,对工业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深恶痛绝。面对成千上万的锯木厂,每年为了加工生产模板而大量的砍伐树木和森林,梭罗将他们痛斥为“恶魔”,并愤怒的在其日记中写到“仅仅因为文明人的出现,他几乎改变了森林的本性,任何其他生灵都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Thoreau,1981:786)。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对生态系统的摧残,梭罗痛心疾首,并提出成立自然保护区来缓解问题。梭罗警告人们,如果不采取措施来阻止工业对自然的过度损毁,人类总有一天会在深重的灾难中自食其果。

2.3 精神生态:清新淡薄的崇高理想

现代化的舒适生活是建立在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之上的,这种生活让梭罗感到极为困惑,因此他独自隐居瓦尔登湖畔,探索生活的真谛。隐居的生活让梭罗领悟到人类困境产生的原因在于在物质上的贪欲,因此走出困境的途径在于树立一种“清新淡薄”的崇高理想,即简化物质生活,拓展精神财富。梭罗曾经在书中不断的对简单生活进行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啊!”(Thoreau,1981:173)。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实现灵活和肉体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真正融合。梭罗通过他自己两年隐居生活的体验真正践行了他自己所提倡的生活哲学。在隐居期间,他把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降到最低,并认为正是因为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才不需要为工作发愁。他可以只吃自己种的粮食,够吃就行,不用考虑生产更多的粮食用来交换更多的消费品,而在住房上,拥有一间两平米的小木屋就足够了。在梭罗看来,精神财富远远优于物质财富,人类真正的发展不是创造和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而是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

3 结束语

梭罗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创作出的《瓦尔登湖》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生态思想。在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并提出了“清新淡薄”的生活哲学观。这两个方面是相得益彰的。人类要真正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首先从改变内心世界做起,通过丰富的精神活动和树立崇高的理想来减少对物质的贪欲和对自然和人生真本的体悟。

摘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经典名著,其在多个方面体现了生态学理念。作者的生态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人类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要保护自然,更要减少内心世界对物质的贪欲。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理念,工业文明

参考文献

[1]Thoreau,Henry David.Walden and Other Writings[M].New York:Bantam Books,1981.

[2]徐迟译,梭罗.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8.《瓦尔登湖》经典语录 篇八

你必须活在当下,把握每一个机会,寻找每一刻属于你的永恒。

A man is rich in proportion[比例] to the number of things which he can afford to let alone.

一个人越是能够对许多事情释然,他越是富有。

What sort of space is that which separates a man from his fellows and makes him solitary[孤独]? I have found that no exertion[努力] of the legs can bring two minds much nearer to one another.

人和人群要被怎样的空间分开才会感到寂寞呢?我已经找到答案了,人腿再努力也只能让人们走在一起,却无法使他们的心彼此靠近。

Time is but the stream I go a-fishing in. I drink at it; but while I drink I see the sandy bottom and detect how shallow it is. Its thin current slides away, but eternity remains.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的时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浅浅的流水汩汩而逝,却把永恒留了下来。

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me, give me truth.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也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Instead of singing like the birds, I silently smiled at my incessant[永不停息的] good fortune.

我并没有像鸟儿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自己幸福无涯。

The value of a man is not in his skin, that we should touch him.

人的价值并不在我们触碰到的他的皮肤上。

I love to be alone. I never found the companion that was so companionable[友善的] as solitude.

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There is no odor so bad as that which arises from goodness tainted.

9.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九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思想之外,是瓦尔登湖的晨雾、夕晕,是湖畔灿灿的越桔、山花,是鸟儿清脆的啼音,是鱼儿在水中打转的泼喇声,是土拨鼠机灵的眼睛……与自然相伴是最不寂寞的,也是最最寂寞的,寂寞的生活能让智慧开出最美的花儿,在梭罗的世界里,心里中始终如三月桃花般灼灼其华,也许那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乐土——人类心灵的桃花源。

10.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十

正像封面上介绍的那样: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它分析生活,习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十分耐寻味。国庆节买来,看了一部分,但世事纷扰,我有一种看不下去的感觉。上次休息三天,窗外一直阴雨,却给了我一个读书的好机会,终于把它粗粗地读完。我知道,读得还不过瘾,以后肯定还会细细品味。

读《瓦尔登湖》,我仿佛在聆听班德瑞的音乐。跟随着梭罗,跟随着天籁似的文字,我来到了瓦尔登湖边,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

别的鸟雀静下来时,叫枭接了上去,像哀悼的妇人,叫出自古以来的“呜——噜——噜”这种悲哀的叫声,颇有班·琼生的诗风。夜半的智慧的女巫!这并不像一些诗人所唱的“啾——微”,“啾——胡”那么真实、呆板;不是开玩笑,它却是墓地里的哀歌,像一对自杀的情人在地狱的山林中,想起了生时恋爱的苦痛与喜悦,便互相安慰着一样。然而,我爱听它们的悲悼、阴惨的呼应,沿着树林旁边的颤声歌唱;使我时而想到音乐和鸣禽;仿佛甘心地唱尽音乐的呜咽含泪,哀伤叹息。它们是一个堕落灵魂的化身,阴郁的精神,忧愁的预兆,它们曾经有人类的形态,夜夜在大地上走动,干着黑暗的勾当,而现在在罪恶的场景中,它们悲歌着祈求赎罪。它们使我新鲜地感觉到,我们的共同住处,大自然真是变化莫测,而又能量很大。呕—呵——呵——呵——呵——我要从没——没——没——生——嗯!湖的这一边,一只夜鹰这样叹息,在焦灼的的失望中盘旋着,最后停落在另一棵灰黑色的橡树上,于是——我要从没——没——没——生——嗯!较远的那一边另一只夜鹰颤抖地,忠诚地回答,而且,远远地从林肯的树林中,传来了一个微弱的应声——从没——没一一一没——生——嗯!

还有一只叫个不停的猫头鹰也向我唱起小夜曲来,在近处听,你可能觉得,这是大自然中最最悲惨的声音,好像它要用这种声音来凝聚人类临终的呻吟,永远将它保留在它的歌曲之中一样,——那呻吟是人类的可怜的脆弱的残息,他把希望留在后面,在进入冥府的人口处时,像动物一样嗥叫,却还含着人的啜泣声,由于某种很美的“格尔格尔”的声音,它听来尤其可怕——我发现我要模拟那声音时,我自己已经开始念出“格尔”这两个字了,——它充分表现出一个冷凝中的腐蚀的心灵状态,一切健康和勇敢的思想全都给破坏了。这使我想起了掘墓的恶鬼,白痴和狂人的嚎叫。可是现在有了一个应声,从远处的树木中传来,因为远,倒真正优美,霍——霍——霍,霍瑞霍;这中间大部分所暗示的真是只有愉快的联想,不管你听到时是在白天或黑夜,在夏季或冬季。

11.你的瓦尔登湖…… 篇十一

因为,时尚的内涵经常是后继乏力的,一旦金钱消费完了,常常会涌起一种莫名的空洞感。

于是,简单、节约、朴素的绿色生活,反带给人心灵的抚慰。因为绿色低耗的生活,远离了奢华、物欲与无节制,内心是天然宁静的。

一个人活着,究竟是心灵的还是物质的?

为探究这个问题,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了两年多,证明过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要一种心灵的耐力就足够了。

著名的《瓦尔登湖》中有这样的句子:“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但这种真理,只有通过我自身的省察来得到。”

一个发展自我的人,同时应锤炼内省力,倡导过朴素、简单的生活,不以“疯狂和奢华”作为自身象征。

愈是疯狂和奢华的人,其实他的内心愈是没有内涵的。因为一个人非常自私,不断侵占资源,你想想该会有多累呀。愈是想要用自己的能力、手段去操控本来自然发生事物的人,愈是紧绷神经、身心疲惫。

一个人做事,不仅仅是为了终点,为了赢得别人的掌声或关注,而是做的时候享受它,心灵能够得到宁静的感受。这两者的心气、能量表现,是差很多成色的。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不可能人人拥有。但这完全可以是一种从心灵上得到的智慧。

我们可以做得不像梭罗那么到位,但没有理由不在自己的圈子里去做。

一个人如果懂得,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也可过简朴生活,他就是不争辩、有修为的小圣者。

放下太多欲望,却一直努力做事,这种境界方为人生最佳。

“无我”做事,是最终极的真理。

一个人放松之后,智慧油然而生,生活之中很多困难都变成了小插曲。

在这个世界中,总有一部分人以物质满足、炫富为目标,很多人年轻时也常常禁不起这样的诱惑。

但历经数十年,许许多多的事实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那些能过自己认为还算舒服生活的人,其实是最快乐的。相反,那些奢华、不断索求的人,常常因欲壑难填,倒还真不一定就快乐幸福。

你想,为与奢华生活匹配,那些精英不凡的人,总要挣更多的钱,照顾更多应酬,寻找更多依赖,于是拥有了更多的不自由。这种不自由的状态,使他的身心在不断扭曲。

一个人快乐的秘诀,既不能放弃世俗的少许繁华,又能坚持在阔野中个人清唱。有欲望而太不疯狂,有虚荣但能心灵自省,如果达到这种状态,那么你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12.瓦尔登湖赏析 篇十二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以描写自然为主题,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展现出一道自然与心灵对话的风景,使人在感悟自然、体会人生的过程中油然生出对自然的敬意。这是一本宁静、恬淡、隽永的书。全书充满闲云野鹤般的诗情画意,充满深沉而敏感的抒情,也充满清澈透明、耐人寻味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风景描写,像湖水的纯净剔透,山林的苍翠欲滴,不得不使人赞叹作者观察之细微,感受之独特,挚爱之深切,描绘之细腻。梭罗在木屋静思,在湖边徜徉,在林中漫步,观察大自然的生生息息。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在湖光山色、鸟鸣蛙唱、晨曦雾霭、草木葱茏和败草枯枝的四季流转中,他体验种豆、采集、狩猎、捕鱼、做零工的全生态生活。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实际上,作者正是想通过“寄情于大自然”,让读者和他一起,面对一片晶莹剔透的湖水,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季,一个晨曦初露的黎明,一抹万紫千红的晚霞,触景生情,从而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梭罗认为自然具有健康、朴素的天性,产生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瓦尔登湖》中,人与自然就达成了这种和谐关系。人不仅徜徉在山水之中,观察自然,而且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梭罗眼中,自然是自己的恋人,里面有一种孩童般、牧歌式的愉悦,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药,一种外在简朴、内心丰富的生活方式。

梭罗在日记中说,他想在文明的边缘过一种较原始的生活,他并不想完全从社会撤退,也不是冒险或做苦行僧。他只是想直面生活,想尝试“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去探索可以从中得到什么教益,从而不致在临终时发现自己未曾真正生活过”,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丰富与自由。他还说:“我到瓦尔登湖去的目的,并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去经营一些私事,为的是在那儿尽量少些麻烦”,“按自己的天性毫无拘束地生活。”在瓦尔登湖的小木屋里,在湖滨的山林里,他并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探寻生活的本质,探讨人生、批判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这一点,只有对生活怀有强烈感情的人才能做到。

梭罗一生平淡又馥郁,孤独而芬芳。然而他之所以要孤独,是因为他要思想。与思想为伴的梭罗永不寂寞,在没有人打扰的宁静环境中,他喜欢凝神沉思。也许他参悟了人生真谛?也许他捕获了人生信念?也许他只是在享受上天赐给人生的那份单一的美好?因为,“每一个早晨都是大自然愉快的邀请”!他就在瓦尔登湖畔这样淡泊地生活着,倾听大地的呢喃,坐拥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享受人生这种简单而真切的快乐。梭罗之所以要离群索居,就是要证明人类完全可以通过最为简朴的生活方式来生存,唯有如此,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谛,才能为精神找到安歇的家园。在梭罗那里,精神世界是最重要的,他反复强调:一个人如果失去精神家园,就算得到整个世界又有何用!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感受到美,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必须投身到大自然。作品中的瓦尔登湖已不再是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湖泊,而是他头脑中一个理想的乐园。梭罗喜爱湖,因为湖是“景色中最美丽、最富于表达力的部分,是大地的眼睛。一个人的目光投人湖中,就能测出他自己本身的深度。”而在湖泊中,他对瓦尔登湖又情有独钟,因为“上帝使这个湖深邃而纯净,以此作为一个象征”。这是纯洁与和谐的象征,是他心中美的象征。所以,梭罗,他的小木屋,以及瓦尔登湖,如今已经成为某种象征:对文明的挑战,对城市的拒绝,对社会的疏离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放弃。

在众人对金钱趋之若鹜之时,梭罗何以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提倡简朴生活呢?在这点上梭罗显然受到了古人的影响。“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梭罗极端蔑视物质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物”论,他努力向自己证明,也向世人证明,一个人无须物质上富有,即可过富足的生活。他崇尚简朴,用他的话说:“一个诚实正派的人几乎用十个手指计数就已足够……简朴,简朴,简朴!”物质的匮乏,丝毫没有使他感到难以忍受,反而生活得安贫乐道、怡然自得。

梭罗推崇简朴生活,积极倡导的这种生活观念,并非号召人们返璞归真、摈弃现代文明,而是希望人们脱离流俗,从物质追求的羁绊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可以说,梭罗的简朴生活为我们提供了脱离流俗的生活方式的范本,将我们导向一种精神境界,导向对我们周围世界以及对自身更深刻的认识。

梭罗认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一旦与自然脱离,就会变得微弱而愚钝。于是,在“文明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荒野的绿洲”,变成了梭罗最执著的追求。在我看来,他对康科德及瓦尔登湖倾注了几乎一生的激情,在瓦尔登湖畔的停留,实际上是在广袤的宇宙中选择了一小块属于自己心灵的圣地,紧紧地守住脚下的这一方净土,赋予它以魂魄,去发现一种“诗意而神圣的生活”,同时在生活过程中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一切。所以,我们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这样才能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世界中,

阅读梭罗,使人明白了何谓心灵的放松,那是对过度的物欲的躲避和摈弃,只有这样才能聆听自己灵魂中的声音,知晓自己真实的需要。阅读梭罗,让人明白了何谓人生的高迈,那就是不论现代社会如何浮华,你都会始终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定地走下去,这是对自己生命真正的自觉和负责。而在这种自觉中,你会获得做人的真正满足感,获得精神的沉醉,心灵的舒卷。

梭罗曾经说过,《瓦尔登湖》对于清寒的学生特别适宜。作为一个清寒的学生,我在品味过程中,有感动,更有震撼。我几乎无法想象这是19世纪的作品,它似乎是针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而写的。生动鲜活的论述,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够减少多少急躁与浮华。在当今这个以信息为基础,以消费为目的,以广告为媒介的社会里,在这个人人都追求成功和物质财富的时代,人们似乎真的需要为瓦尔登湖的宁静与深远所震撼、所感动,并为此也多一些宁静、感动和清净的追求,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块净土

摘要:《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代表作,该书以描写自然为主题,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内容,展现出一道自然与心灵对话的风景,也渗透着人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深层含义。在大自然中,梭罗寻求的是一种孩童般的、牧歌式的浪漫和愉悦;寻求一种外在简朴、内心富有的生活方式,给日益疲惫的现代人展现了一种诗意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自然观,诗意栖居

参考文献

[1]亨利·戴维·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吴迪.解读梭罗的简朴生活[J].文教资料,2007.10

[3]卢凌.崇尚自然:梭罗《瓦尔登湖》的审美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2003.2

【瓦尔登湖赏析】推荐阅读:

瓦尔登湖读后感心得06-20

《阿瓦尔古丽》教案06-24

上一篇:参观杜甫故里有感下一篇:XX县城建监察大队违法行为投诉举报管理办法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