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

2024-06-22

优秀教学案例(通用8篇)

1.优秀教学案例 篇一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从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4、初步领悟“借种树喻育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种树人的话的含义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本课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感悟。

【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趣导学,揭示课题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

2、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3、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图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之前,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其中快速浏览课文,也是第九册“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巩固练习。

三、研读课文,感悟哲理

1、启迪发现,顺学而导:

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教师随即板画桃花心木苗)请自由读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方案一:如学生直接说出种树人很奇怪,则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边交流边归纳出他浇水时的奇怪之处有三点:天数不一定,水量不一定,时间不一定。也就是说种树人浇水是没有规律的。

教师引导朗读:是呀,这个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所以我们都会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生齐读11自然段。

方案二:如学生发现这一部分问号特别多或作者有许多疑问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这些作者的疑问,然后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疑问?承接方案一,是因为种树人有许多奇怪之处。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一读描写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因好奇而读文,因读文而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步骤,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旨,让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及作者开始初步对话。其中两个方案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2、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⑴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⑵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这样浇水有没有道理”发表见解,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

①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一定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可以: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随即板书。

②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

③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

设计意图:“种树人这样浇水有没有道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并不难理解,在这里用了较大的力度来进行引导,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发表见解,在这里首先要先说“有”还是“没有”道理,然后要说明理由,才能令人信服,理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于发表见解的方法也就比较明确了,这样扎实有效地落实了本组重点训练项目。

⑶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⑷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3、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⑴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⑵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不安定,频繁转学、学业苦恼,贫困家庭较多,面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

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⑷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设计意图:“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因此,本课以“不确定”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内容、感悟哲理、发表个人见解,进一步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拓展延伸:

⑴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⑵教师渲染: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全班齐读。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在书签上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放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写后交流,可互相赠送书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此处写话、交际及课外阅读的拓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并着力体现有序、适度、高效。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整合了更多的信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优秀教学案例 篇二

说到脚本编写, 当年也是西城电教馆的强项。在特级教师陈春雷、吕品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在90年代初就尝试着进行CAI教学的研究。到1997年, 小学一至六年级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互动软件已经覆盖了1 2册主要内容, 而且进行了为期1 2个学期的实用研究。教师们对C A I课件不陌生并有新设计的需求, 但真正做起多媒体, 还是需要每一个参与者从头学起。

1998年, 维美学堂软件首张多媒体教学动画光盘问世, 经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室组织的几十所学校近百节课的试用, 受到师生们的欢迎。这套软件的设计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重视创设学生的学习过程, 特别是立意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渐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更符合国际教育新理念, 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下进行个别化学习, 解决了教学及时反馈等人性化问题。

力学小学有个一年级学生学习有障碍, 数学考试从来不及格, 再耐心的教师也很难转变他畏惧数学课的心理。学校一度考虑让他等一年再来上学。一次, 数学老师用维美数学软件上课时突然发现, 这个孩子注意力特别集中, 下课了还赖着不走, 围着计算机转。老师就特别安排他自己跟着课件“玩”。渐渐地, 他从低头听课到抬头举手, 从“数不清手指”到心算得快又准, 后来他还报名参加了奥数兴趣班。其间的变化之巨大令人难以想象。还有一位家长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家的孩子不小心摔骨折了, 在家休养了一个月, 只能看书或用课件学习。重新回到课堂后从来没有在数学课上考过100分的他, 居然捧回了一个满分。家长在惊喜之余不免对这套软件开始另眼相看了。班主任老师也告诉我一件身边的事儿:一位孩子的爷爷, 六个寒暑假一直坚持到校取用所有的维美学堂数学软件, 每次来的时候都不断地说:“如果你们早点研究出这个软件, 我们家孩子就不会讨厌数学课了!”

一线应用的成功案例不断传来, 为开发人员注入了动力。已经记不清, 多少人无眠, 多少次加班, 创作者们集中才智, 忘我地工作着:教师们在业余时间里不断地改写着脚本;为了一个小地球的自转方向十多人进行考证和修改;为了一道题出示和保持的几秒钟也要反复试验;为了修正一句话里的一个错字, 技术人员们要重新分解修改再打包;为了有一种优美的音乐背景, 音乐制作与交响乐制作同等对待。2 5张光盘131个动画课件, 每一题、每一段解说、每一个动画、每段音乐都充盈着教师精心设计和软件工程人员的精细施工。在西城教研员的苛刻选择中, 我们研制的教学

/李佟慧

软件终于通过了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的审定, 被鉴定为“居国内领先的产品”, 并“建议在学校使用”。此后, 全国20多个省市的学校在课堂中广泛应用起来, 各类展示活动也再次验证了这种教学软件的有效性。我们协助全国中小学计算机中心组织了全国9 9’“维美杯”小学教学比赛;在2003年非典期间“空中课堂”和家庭课堂中, 这些课件发挥出替代性演示教学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用到这些优秀软件, 我们后来为西城区各校配齐了语、数、外等一整套的维美学堂软件。

随着时间推移, 新课程标准启动了, 教材变化了, 市场竞争中的教育企业无法承受变革的浪潮冲击。刚刚培育的优质种子就这样荒芜在即将收获的季节。维美学堂软件一时的亮丽, 像流星一样淡出人们的视线。每一个技术工作者可能都有这样的沧桑感觉, 当一种产品被淘汰时, 融在其中的劳动与创造也就随之消弭了, 但维美教学软件仍有自身的价值, 那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魅力, 十年之后其中的精髓还是给人以启示。

这可谓:学堂自古传圣明, 多维之美智结晶。呕心沥血创精品, 为使学子快乐行。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3.实验教学案例展演优秀组织奖颁奖 篇三

获奖单位名单如下: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

天津市普通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

河北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

山西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太原市教育装备中心

辽宁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福建省教育生产供应办公室

江西省教育技术装备站

山东省学校生产供应管理处

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

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

广东省教育装备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处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

云南省教育厅教学仪器装备中心

4.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篇四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康巧红 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 星期五 11:24

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 课后反思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

一、小组学生交流:

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

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

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

二、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韩慧丽 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 星期六 21:10 你好,康老师,读了你的案例反思,看来你的课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说明我们的孩子不分地区不分学校,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是一样的。我找到了知音,我们共同反思共同成长。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高书辉 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 星期六 11:22

确实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反思能促使我们走向专业化的成长之路。

写教学反思,贵在坚持

由王会玲 小数 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 星期六 17:28

我是近两年才开始写教学反思的,但以前总是在领导的“逼迫”下写,偶尔还有补写的现象,因为有时总感觉没什么可写的。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让我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写好教学反思,应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的追求;因为写好教学反思确实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两全齐美!

看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我认为这位老师应该做好反思,这节课的导入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感觉挺好的,但问题的设计却有些不妥,如:他们对哪种分法最满意?为什么?这个问题最终导致了无法控制的局面;另外老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应变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当出现这种局面的时候,教师应改变问题或用其他方式制止学生的“抒发”,把“脱轨的火车”拉入“轨道”。

我在教学《小数乘法》复习课时,上网搜了一个复习《小数乘法》PPT,当时感觉设计挺好的,正合我意,所以就占为己用了,谁知一节课下来,把我给累的,课中卡了好几次,最后还没完成任务。课后仔细反思才明白了,看到别人穿了一件漂亮衣服,自己也买了一件,但效果可能会令你大失所望——也许并不适合自己;特别是复习课,应根据自己学生平时的知识情况、学习特征、知识薄弱点等方面去设计,后来我把这个课件进行修改,该留的留,该删的删,改添的添,然后在五一班又上了一节,效果明显的好了许多。

那要怎样的写好教学反思呢?怎样才能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进一步的优化教学呢?我认为应该这样去做:一有所得(失),就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我想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由李巧芳 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 星期六 15:47

阅读《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之后,我觉得案例中执教老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执教老师所选情境导入的内容并没有把学生引入到平均分的概念中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反思案例

《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一、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圆直径的关系。

1、提出猜想:猜猜圆周长跟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我知道的,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师问:“你们都知道圆周长与直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3、师说:“大家说得结论是正确的,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怎么得出的,没经过我们自己的验证,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

4、动手实验,探索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1)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

教学反思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思考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以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思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圆的周长》案例中我对课堂的预设进行了反思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而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探究,提高40分钟的效率,会主动帮助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目标,但学生在探究前却已经知道了答案。此时,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原来的预设进行教学,必然会出现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学生其实通过各种途径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所以,当时我并没有按照原来的预设进行教学,在新的生成性信息面前,及时的适时调整探究方案,改变预设的程序,使课堂进入了新的境界,引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在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等等。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回复: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由赵文渊 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9日 星期日 13:17

在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等等。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相长

由王慧娜 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9日 星期日 13:47

我认为上述案例中的执教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因为这节课的发展已经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甚至说,老师已无法控制课堂了,这就说明老师的设计有问题,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师的提问非常的不合适,怎么样分才能公平,这个公平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怎么样才能算是公平呢,老师没有列出具体的标准,因此,才会出现学生的看法各异,课堂一片混乱,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针对于自己在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的,比如:在讲小数乘法的时候,我以为非常简单,只要学生会做整数乘法就一定会做小数乘法,所以根本就没有细致的讲解,就直接让学生进行练习,发现学生做的一塌糊涂,我这才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与其它老师的交流,发现我的问题是对学情的分析不够深入,在不是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盲目的为学生制定高目标,结果造成目标的达成度不高,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自己也非常迷茫。这说明自己备学生备不得够好,同时对小数乘法这节课中的易错点也掌握得不太好,以致于不能给学生正确点拨提醒,造成作业做得非常不好。

还有的时候,我是和学生共同进行反思的,比如,有时候,我一节课下来,却没有完成学生目标,就会在课下和学生讨论,为什么上节课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是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造成这种情况的,学生会和老师一起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设计提供一些好的建议。

其实,教学反思是随机进行的,如果自己认为自己的课堂有什么不好之处,自己先得注意到,然后通过自己反思和师生共同反思,寻找原因,总结教训,都是为了以后课堂的更完善做准备。

5.优秀教学案例 篇五

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6.《二泉映月》优秀教学案例 篇六

冯卯镇中心小学 罗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丰富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2.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学准备:

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学课件、查阅这首曲子及阿炳的有关资料(学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阿炳图片

这就是阿炳,就是他为我们创作了一首不朽的二胡曲——齐读课题《二泉映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的内心深处,感受这不朽的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播放配乐朗读

二、发现一处美景

1.同学们,大家都已知道了《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看!出示图片

就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呢。2.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志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生交流)

3.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

4.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 2

书。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5.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三、感悟一段人生

1.面对这如银的月光,这清澈的泉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什么?——一片黑暗!

是的,“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还是一片——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永远都是一片——

2.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置身于黑暗世界中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在那个二泉池畔,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听些什么?默读课文,找出刻画阿炳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笔写写自己的感受)(生读课文、写感受)

3.通过阅读感悟理解“坎坷”。

4.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听,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生根据四个不同场景,想象阿炳的卖艺生涯,写下来)5.我们用真情看到了阿炳的生活,走进了阿炳的世界,那里有太多的痛苦,有着太多的穷困和屈辱,有着太多的可怜和悲惨,但是面对这一切,阿炳可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可曾放弃对光明的向往,可曾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6.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一边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这就是阿炳的一段坎坷人生!

四、欣赏一曲音乐

1.而这一切,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一幕幕地在阿炳的脑海里出现了,十多年的坎坷经历,在这一个中秋之夜,终于化作了这样的心声——

引读:渐渐地,渐渐地——

想到自己被水果店的老板辱骂和毒打的那一幕—— 引读:渐渐地,渐渐地——

想到别人吃着团圆饭,自己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那一刻—— 引读:渐渐地,渐渐地——„„

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十多年的悲惨,十多年的屈辱,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十多年的向往,十多年的追求,阿炳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读:

渐渐地,渐渐地——

(生读,满怀激情地读)

2.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信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播放《二泉映月》乐曲,生欣赏)

3.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4.《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写在我们的书上,快速看课文,把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段落找出来,带着音乐给你的感觉和情绪,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分别读开始、高潮部分)

5.回忆《二泉映月》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一种气势,一种力量,像巨浪一样在心中激荡,生再读高潮部分。

6.要把乐曲推向高潮,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小了一点,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气势,把乐曲推向高潮。(生再读尾声部分)

五、体会一片情怀

1.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2.尽管社会是如此黑暗,他是如此穷困,他还要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

3.我们听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一片情怀啊。

4.让我们再次聆听阿炳的《二泉映月》(生再读)

5,但是,在五十年代,在那世道,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

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又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琴声倾吐给这——二泉映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随着他的琴声融入了——二泉映月。

1.这真是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啊。2.齐读最后一节。

六、小结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出示资料【百度知道】二泉映月 评价

3、我更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二泉映月》的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

4、让我们再来聆听这优美的乐章,感受这不朽的情怀。附板书:

二泉映月 一段人生尽坎坷 一片情怀付月光

教学反思

结束本课的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触:

1、音乐在课堂上萦绕

课前,我就播放了《二泉映月》的曲子,悠扬的乐曲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情境,通过几次乐曲的聆听,学生一次又一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感受到当时的创作意境。

2、课文的补白,让学生感悟更深

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所以在“感悟一段人生”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补充阅读了阿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让学生能尽快地走进阿柄的内心世界,引起与乐曲的共鸣。

在小结部分,教师又相机出示一组对《二泉映月》乐曲的赞誉,特别是“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柄说点什么呢?”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慨,一定会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尽情地倾诉出来。引发了学生说的欲望。

3、动情的朗读贯穿整个课堂

朗读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用心的聆听、欣赏让学生对阿炳,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指导学生通过“比赛读”、“配乐读”、“齐读”等形式, 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让学

生把感受到的情感表现出来,悠扬的乐曲、动情的朗读构成了本节课上优美的乐章。二泉映月

冯卯镇中心小学 罗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丰富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2.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学准备:

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学课件、查阅这首曲子及阿炳的有关资料(学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二泉映月有了怎样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什么?

二、赏景。

1、过渡:同学们说了许多,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实际上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在我们今

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这篇课文,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词都找出来。

2、自读、圈画。

3、交流。

映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指导朗读,引导说说读后的感觉。(拉开拉幕遮盖的标点,引导感受如诗如画的意境。)

三、感人。

1、导:是呀,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同学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

(生:可惜、孤独、黑暗„„)

2、又一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读课文第4节,把有关的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3、读后交流。相机板书:泉声

(1)重点理解: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是谁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什么要倔强地呐喊?

练读这句话,体会表达的情感。

(2)师:如果让我们本小节中的一个词来书写阿炳人生的话,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生:坎坷 指读、齐读

(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生: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想像说话:是啊,双目失明的阿炳、疾病缠身的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呢?书上没有写,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又走上街头„„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卖艺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

一天深夜,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你又看到了一

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导读这句话。

四、品曲。

1、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2、现在再听这首二胡曲,同学们感觉怎样?(音乐声中)

3、让我们来看书上是怎么来写这首曲子的。

出示合作探究: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感情的语句,用“~~”画出;自读后小组讨论。板书:琴声

4、汇报交流

相机根据乐曲的变化配乐导读。

(1)、随音乐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细细品味。

②、师:课文中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音乐响起)

①比较一下它和你刚才听到的乐曲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说一说)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部分语句。

②、指名读,集体评议。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听出了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挡的气势了吗。

③、通过品读欣赏这一乐段,你从阿炳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师:让我们满怀着对阿炳的深深敬意再读课文。齐读。(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②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五、悟情。

1、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2、齐读。

3、音乐起,读“小资料”,再感人物。

导:清纯的泉声引发了优美的琴声,优美的琴声倾诉着阿炳的心声。(板书:心声)

屏幕出示: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的一生不仅留下了《二泉映月》,还流下了《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六、倾吐。

1、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些什么?拿出笔来倾吐一番吧!

2、学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一吐为快。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如果只凭苍白的文字符号让学生走进阿炳,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能不容易接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导入---赏景---感人---品曲---悟情---倾吐,前面三个环节重在让学生了解乐曲创作的背景,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创设情境,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去想像说话,从而能深入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后三个环节可以说是感情的升华和延伸,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谈体会,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开始,我播放乐曲的柔和的一段,结合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缓缓流淌,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田。然后,以类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引起学生的共鸣。播放乐曲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创作乐曲,他已经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艺术情怀中了。

包括最后的感情渲泄,整节课,学生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中,已经完全融入了阿炳的世界,融进了《二泉映月》所展示的意境中。不仅享受了阿炳的艺术作品,更是学习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种效果也是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分不开的。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7.从优秀电影“死亡诗社”中学教学 篇七

“死亡诗社”是一部与诗歌有关的电影, 是一部与自由, 与觉醒, 与实现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电影, 更是一部讲述一位优秀老师故事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59年, 守旧陈腐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里, 一批出身富裕, 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轻人, 在英文老师基廷别树一格的人生哲学和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下, 逐渐开始意识觉醒, 寻找人生的意义。然而, 寻找心灵自由, 实现心灵自由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随着最优秀学生的自杀, 故事走向了悲剧结尾。但在这一片阴霾中, 依旧能看到自由的希望, 感受到那一颗颗年轻的, 向往自由的心。

《死亡诗社》是一部人物众多的影片, 人物又各有特色和性格, 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 观众也随着主角基廷老师和中心学生尼尔的命运发展感受到了每一个角色对于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基廷老师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自由追求。上课第一天他就成为了学生的船长, 带领他们朝着诗歌的浩瀚大海起航;"seize the day", 这句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诗句激发学生活在当下, 实现自己心中所想, 追求自己所爱, 走自己的路不受他人左右;文学课上, 他指挥孩子们撕去那一页页无用的说教, 撕去那些限制内心, 限制自由思想的条条框框, 挑战权威, 勇于破除教条;他鼓励学生站上讲桌,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不走寻常路, 敢于拥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他通过集体走路来帮助学生理解个性与一致性差异与优劣;他让学生在运动的激情中体会诗歌和艺术的魅力。在基廷春风化雨般的个人魅力与独特的教学方法之下, 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开始想要突破陈腐的教学环境, 追求思想的自由, 和寻找生命的意义。

尼尔是基廷最优秀的学生。诗歌点燃了尼尔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他在那个破旧的山洞中重组了死亡诗社, 瞒着父母参与话剧“仲夏夜之梦”的演出。他的朝气, 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他对自由的渴望成就了舞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精灵。

托德一点不像他的舍友尼尔。他胆小, 懦弱, 生活在兄长的光环之下, 难以呼吸。然而在他平凡的外表下同样有着青春的激情, 有着对自由的向往。被基廷蒙住了双眼的他, 用心喊出了最有力的诗句。将父母送来的生日礼物抛向天空的那一瞬间, 托德已打破了内心的胆怯, 直面自己的内心。

诺克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即使挨打也毫不退缩;不羁的查理取了新名字“纽旺达”;米克斯和皮茨在学校的屋顶欢快地舞蹈;那一个个年轻的, 向往着自由的灵魂为观众展示了青春之美好。而基廷老师的存在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一扇突破

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指导, 有指向性地达成诗歌教学的目标, 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伍桂蓉.试论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与特征[J].法制与社会,

了重重桎梏的心灵之窗。

成功总是来之不易地。随着一声枪响, 尼尔的自杀为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无法承受的痛苦。基廷老师终是成了替罪羊, 被以校长为首的守旧派视为异端而赶出了校园。然而, 正当观众以为基廷点燃的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 年轻的孩子们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当他们纷纷站上书桌, 高喊出:“船长, 我的船长”的时候, 观众看到的是一朵朵自由的花蕾, 激情的花蕾, 虽然弱小, 但终有一天会灿烂地绽放。那是孩子们对自由的呼唤, 终有一天会振聋发聩!

二、教学启示

人人都想成为基廷那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 性格幽默, 执着, 坚持。他就是大海里面对万千考验不退缩的船长, 指引学生发现并珍视心中梦想。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如何成为基廷呢?新时代的师生关系要比以往单纯的教与学复杂得多。亦师亦友, 教与学相辅相成。如何授业, 如何解惑, 如何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所求, 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 都成为全新的挑战。

新时代的教学对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知识面需要立体性扩展。从书面知识到社会学, 心理学, 教育学等等, 需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老师也需要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有更强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如今的课堂早已不是书本的天下, 而是多媒体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练兵场。多资源多技术的运用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推陈出新, 摆脱旧传统的束缚是吸引学生兴趣的关键。国内外全新的教育理论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相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需要相互配合, 并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兴趣与爱好。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不断地创新。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勇于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拒绝僵化。教学过程是一个时时都在变化的过程, 教师要随时面对新的变化, 新的挑战, 以创新的思维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先解惑再授业。在这样一个纷繁错综的时代, 学生会面临各种疑惑, 各种不安与不解。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与世界观。只有先解了惑, 才能有正确的学习观与道德观。学习方能事半功倍, 成就他人所不能成就。

三、结语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电影中基廷老师让学生体会到的真理。当诗歌与现实结合时, 真理方得以实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将学生引入生命丛林的过程。可以选择匆匆而过, 也可以选择漫步其中, 吸取生命的精华。老师的引导将决定学生的命运之路。如果能遇上基廷那样的老师, 便是人生之大幸!

[2]白葵阳.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8.善创教学情景:优秀教 篇八

【关键词】 情境 导语 多媒体 联系 依托

善创教学情境是优秀语文教师的特征。优秀教师总是善于营造“绿色”课堂氛围,创立浓厚的、诗意般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感受“美”中轻松快乐地学习。优秀教师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有以下几种。

1.运用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

凡优秀教师都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良好的氛围。如我校老师莫华执教《失街停》是这样导入的:

师:(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这是哪部连续剧的歌?

生:《三国演义》。

师:这首歌是用《三国演义》小说开头的诗谱成的歌曲,大家能背这诗吗?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基本背出来。

师:我们学过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文章吗?

生:《出师表》

师:好。我们共同回忆其中一段话(教师领读):“先帝知臣谨慎……”

师生合读:“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师:“北定中原”是蜀汉政权一个目标。孔明第五次讨魏失败,失街亭是主要原因,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失街亭》。

创设了课堂良好的氛围,为一堂好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优秀教师都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诗情画意般的美学氛围。如我校卢江波老师在执教《茶馆》时,就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来营造“绿色”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语文。第一步:播放电影片断,感知《茶馆》,猜戏曲故事;第二步:看戏猜戏,了解戏曲;第三步:品戏赏戏,体会戏曲思想与意境;第四步:模仿尝试,感受戏曲魅力。这样,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地学习。

3.通过巧妙说话创设情境

优秀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都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话,利用师生对话,师生与文体对话,生生对话方式,激发学生研讨和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如我校黄文强教师执教的杜甫《登高》诗的示范课:

师:(同学们有感情地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后)大家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绘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他采用了不同的视角: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让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象,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4.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优秀教师总让生活走入课堂和让课堂进入生活。如我校王锐老师在执教《说木叶》一课时,由缤纷的秋叶着手。课前布置作业——每个同学到大自然中去采摘一片美丽的树叶,课堂中说叶子的故事——用通顺、有文采的一段话谈这片叶子的来历;品——叶子的形状;闻——叶子的气味:听——叶子的声音(联想);尝——叶子的味道;写——叶子的文章。这样的课堂贴近生活,以学生为本,从多方面体验文章,思考人生,情趣盎然而又意境深远。

5.依托课堂活动创设情境

课堂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训练和实践,优秀教师总善于设计课中的细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逐步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①通过课堂活动来进行创意阅读,避免文本学习的虚浮性和随意性。如我校唐诗锦教师执教《失街亭》,就紧紧抓住“三”来上课,由“三嘱”开始,锁定情节——马谡“三笑”到王平的“三谏”和孔明的“三哭”,进行创意阅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期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②通过活动进行文本解读和语言运用训练。如我校吕国帧老师执教的《祝福》,先让学生发现祥林嫂的三次外貌不同,述说祥林嫂的遭遇,再分析祥林嫂的性格……这样变空泛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感受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意蕴,领会作品所包含的深刻东西。③通过课堂活动来构建课堂,既能使语文课高潮迭起,赋予艺术之美;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运用中提高,得到全面发展。如我校庞凤英老师在执教《我的空中楼阁》,就是由四个活动把课堂串联起来:第一——感受美;第二——品味美;第三——阅读美;第四——互动欣赏美。这四个活动,设计精巧,承接自然,铺垫巧妙,自始至终,能让学生全程参与,富有意境张力。

总之,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是优秀教师的共同特征,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保障,它能激起学生的兴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契合点,更是课堂效率的保证。

上一篇:印章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江苏省远程教育需求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