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经典广告词

2024-11-02

红茶的经典广告词(共12篇)

1.红茶的经典广告词 篇一

1. 林默娘红茶,可以喝的妈祖文化。

2. 云里得真趣,雾里拜默娘。

3. 默默品好茶,妈祖保平安。

4. 妈祖默娘,韵浓兰香。

5. 欧洲品质,中国味道。

6. 白云高山红,茗香林默娘。

7. 山水无尘韵精华,妈祖好茶福气多。

8. 梦寻林默娘茶,情醉妈祖文化。

9. 不品林默娘,难解思乡情。

10. 林默娘——红茶里的妈祖味道。

11. 林默娘,好茶自然香。

12. 至纯红茶韵,至真妈祖情。

13. 红茶待嘉宾,林默娘上品。

14. 原汁原味原生态,林默娘茶人人爱。

15. 品味莆田茶蕴,感恩千年妈祖。

2.红茶的经典广告词 篇二

1.1难题的缘起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生前在其主编的《茶经述评》二版中说:“至于红茶,……在现在生产红茶的各省各县的地方志中,可以查到的有下列几县(另列),遗憾的是红茶发源地的福建省,在地方志中,尚未查到有关这一方面的史料,有的又与乌龙茶混淆不清”。后来,吴老由于年事已高,无法作进一步考证。从而,给茶学界留下一个难题,留待后人破解。

1.2破解的难点所在

这个难题的破解难就难在:第一,当地志书没有文字记载。经查建宁府志和崇安县志,确实找不到有关红茶起源和制法的具体记载。第二,陆廷灿《续茶经》辑的王草堂《茶说》,同一文章可作两种理解和解释。从而,引发茶学界关于红茶、乌龙茶起源孰先孰后的争论。第三,明清两朝代茶史资料,多散见于古诗词文赋中,少见完整记述。由此,导致红茶起源的创始年代及其初始制法形不成确切定论,从而构成一个历史性难题。

2本人对难题的破解思路和方法

2.1从明初到清末两朝代的古诗词文赋中发掘涉茶史料,研究武夷茶制法的演变,探寻红茶制法之形成根据。

由于武夷山风景秀甲天下,自古特别是明清两朝代普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写下了不少涉茶的诗词文赋,仔细发掘和考证,必能理出武夷茶制法演变之脉动络,探寻开武夷红茶制法形成之根据。

2.2通过对岩茶、洲茶、乌茶特征之考察和研究,揭示被仿茶之原貌,从而把握明末清初武夷红茶之基本特征和制作方法。

业界同仁可能都了解,武夷红茶最初不叫红茶,而叫“乌茶”[12],至今红茶发源地的武夷山保护区周边地域的乡村,仍叫红茶为“乌茶”,在初期进口的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则叫“黑茶”[13];而仿冒茶“江西乌”也叫乌茶。然而为什么叫“乌茶”,它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又是怎样形成的,需要详加考察和研究。把这些弄清楚之后,武夷红茶之原貌及其制法就显露出来了。

2.3通过对“焙火”的深入研究,探索焙火工艺对红茶特征之形成所起的特殊作用。

在博览明清古诗词文赋中,发现古文人对焙茶特感兴趣,对“烘焙”一词用得最多。由此可感知“烘焙”已成为武夷茶制作工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要素。焙火工艺运用是否得法,将对红茶特征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4深入研读王草堂《茶说》,厘清表述内容,探寻《茶说》所记载的制作方法是属于何种茶类的制法。

清康熙四十七至六十年间(1709—1722)受聘于武夷山编修县志的王草堂,在编修县志期间,深入研究了武夷茶的制造技艺,于康熙三十六年(1717)撰写了《茶说》,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武夷茶的采制方法,对《茶说》进行深入研读,探究《茶说》所记载的采制方法究竟是武夷红茶制法或是其他茶类的制法。

3解题取得的成果

3.1通过对散见于古诗词文赋中,有关武夷茶制法文字记载的研究,弄清了罢造龙团之后散茶制法的演变。

3.1.1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罢造龙团,改贡芽散茶以后,御茶园废。武夷茶制造方法几经改进和创新。先由蒸青团饼茶制法改为蒸青散茶制法,“既采则先蒸后焙”,制造出来的茶为“色多紫赤”的蒸青绿茶。蒸青绿茶品质很差,虽然仍为贡品,但“只供宫中浣濯瓯盏之需[14]。上述状况直到清初顺治七年至十年(1650—1653)崇安县令殷应寅招黄山僧制松萝茶,引进松萝炒青制法才有改变。

蒸青制法按其工艺要素,是先蒸后焙,但是在蒸与焙之间还有个“揉”字。明·谢肇制(1567—1624)《茶录》云:“揉而焙之,则自本朝始也”。揉与焙都是制茶技术要素。将蒸、揉、焙连接起来,便形成蒸→揉→焙三位一体的蒸青制法。蒸青制法共历时260年,明朝一代均以此为主流制法。

3.1.2引进炒青制法,制得的茶叶品质有很大提高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安徽黄山寺僧大方创松萝制法[1]。该制法的最大特点是改蒸为炒,以炒代蒸。炒青茶的色香味比蒸青好。《文献通考》[2]云:“以炒代蒸,色香味俱佳”。与炒相配套的工艺还有“扇”、“揉”、“焙”三技术要素,从而形成炒→扇→揉→焙四位一体的炒青绿茶制法。

八十年后,清顺治七年(1651)崇安县令殷应寅,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引进的就是炒青绿茶制法。这一当时制茶新技术,使得武夷茶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达到可与松萝并驾齐驱的程度。清·周亮工(1612—1672)在其著作《闽小记·闽茶曲》中记载了这一事实:“崇安县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堪并驾。今年余分得数两,甚珍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3.1.3后来,武夷茶的制法又由锅炒向日晒转变,制得的茶叶“半青半红”,很受欢迎。

康熙五十六年(1717)崇安县志编修王草堂在其撰写的《茶说》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日晒青,俟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1734年崇安县令陆廷灿著《随见录》[3]也有此记载,并特别指出:“凡茶见日则味夺,唯武夷茶喜日晒”。上述记载导出了以下历史事实:武夷茶又经历了由锅炒向日晒的转变,先晒青,再炒焙。此制法的工艺技术要素为:晒→炒→焙三位一体,循序渐进。需要补充的是,晒之后还须增加一个“揉”字,然后再炒再焙。为何要添加一个“揉”的工艺,我在本章第一节中已有表述,为节省篇幅,请参见此节。如此晒青制法的技术要素实际为“晒→揉→炒→焙”四位一体,循序渐进。用此法制成的武夷茶半青半红,青的乃炒色,红的用焙色,品质比炒青制法更好。

3.2从对岩茶、洲茶及仿冒茶的古文赋记载考证中,明白了武夷红茶的本原品种、基本特征和制作方法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崇安县令王梓撰写的《茶考》[4]载:“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味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此为别”。雍正十年至乾隆元年(1732—1736),刘埥在崇安为县令期间,著有《片刻余闲集·武夷茶》[5],该集记载:“洲茶中最高者曰白毫,次则紫毫,次则芽茶。凡岩茶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觅购,市中无售者。洲茶皆民间挑卖,行铺收买。山之第九曲尽处之星村镇,为行家萃聚之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而行商则以之入于紫毫芽茶内售之”。“其广行于京师暨各省者,大率如此”。

1706年,僧人释超全的《安溪茶歌》[6]也记载了武夷洲茶中白毫和紫毫芽茶被仿制,并外销西洋的情形:“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不论王钱凭官牙”。不仅如此,《安溪茶歌》还写到安溪仿照武夷洲茶的制造方法:“溪茶遂取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

从上述县令和僧人写的记实性文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历史事实:

3.2.1 18世纪初,武夷山洲茶中具有汤红特征的白毫、紫毫芽茶,极受市场欢迎。

3.2.2由于畅销,市场上出现了仿白毫、紫毫特征的“色乌汤红”的仿冒茶,混杂于白毫、紫毫芽茶中出售,不仅销往京城各省,还销海外西洋。

3.2.3如《安溪茶歌》所云,仿冒茶的基本制法为“先炒后焙”。

由上事实推断,武夷红茶的本原品种为武夷山洲茶中具有汤红特征的白毫、紫毫芽茶。“先炒后焙”是取得“色乌汤红”特征的基本制作方法,此法就是当时制洲茶的方法。仿冒者用此制法制出的仿紫毫茶几近乱真的程度。

3.3焙火方法的改进,使武夷茶外形内质发生很大改变,为红茶问世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清初及至清中期涉茶的诗词文赋中,时常可见“焙”字镶嵌其中。比如“先蒸后焙”、“先炒后焙”、“浓蒸缓焙”、“武夷焙法”、“学其焙法”、“僧拙于焙”、“烘焙不得法”、“不精焙法”等等,说明清初及清中期武夷山在制茶方法上,将锅炒改为日晒的同时,又对焙制工艺作了很大改进,先是“先蒸后焙”、“浓蒸缓焙”,后改为“先炒后焙”,最后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武夷焙法”[7]。

研究发现,从清初到清中期,焙火工艺已引起茶人和文人的普遍重视,将它视为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技术要素加以考察和探究:

3.3.1清初,在福建任按察使的周亮工在其文赋《闽小记·闽茶》[8]中说:“武夷、屴崱、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宫中洗濯用耳”。(注:这里的色,当指水色,汤色,非指外形色泽)。

3.3.2顺治年间,引进松萝制法,改蒸为炒,以炒代蒸,武夷山制茶逐转变为先炒后焙。但是,由于焙法不精,焙出的茶依然紫赤如故。这种现象,周亮工在《闽茶》一文中也记载:“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由此,周亮工感叹:“闽茶不让吴越,但烘焙不得法耳”。

可见,焙法不精,会影响茶叶品质,首先在汤色上变得紫赤,其次,也会影响味道。

3.3.3其实,精到的焙法,明·闻龙在崇祯三年(1630)撰《茶盏·制法》[9]中已有记载,此文真实记录了明代焙室构筑和焙法:“予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周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帘于缸内,预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焙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盖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尽,然后覆以竹箕。待极干,出缸待冷,入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色香与味,不致大减”。该记载表明,17世纪前期,武夷山茶叶焙制工艺已臻完美,形成独特的武夷焙法。

上述记载还表明,不论先蒸后焙,还是先炒后焙。焙火不仅仅起干燥作用,焙火还会促进外形内质发生变化。焙火精当,会促进外形变乌黑,汤色变红艳,从而变成色乌汤红、香高味醇的红茶,而不再是绿叶清汤的绿茶了。

至于当时焙火的程度,周亮工在《闽茶曲》[10]中间接说到了武夷红茶属焙火极重的茶。曲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由此可见,当时焙茶用火极重,以至火气高到足以引疾,短时间很难消除,要存放到第二年方能出卖。焙时色已变红,再经一年存放,水色更变成深红色了。现在焙火重的茶也是外形乌黑,水色深红,古今一理。

其实,清初至清中叶,武夷山卖出去的茶基本上是“色乌汤红”的红茶,只不过当时不叫红茶,而叫“乌茶”罢了。在国外的西欧北美则将红茶叫作“黑茶”、“武夷”。至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光泽县司前干坑,邵武市的观音坑,江西铅山的石垅等地仍称红茶为“乌茶”。称红茶为“乌茶”、“黑茶”,是因茶的外形乌黑为名。称红茶为“武夷”是因产地而名。而红茶是因其内质汤色红艳而得名,三者均是品质特征一样的武夷红茶。据茶学家陈椽考证,红茶真正得名,始于英国植物学家林奈1762年出版的《植物分类》第二版,他把茶分作两个品种,一为Thea Boha (武夷)种,代表红茶,一为Thea Viridis种,代表绿茶。当时武夷星村小种红茶极负盛名,故以“武夷”名红茶种[11]。

3.4通过对王草堂《茶说》的深入解读,弄清了武夷红茶制造工艺的完整内容。

3.4.1王草堂《茶说》真实记录了武夷茶当时之制造工艺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王草堂受福建抚台聘请赴武夷山修撰山志,历时十三年。修志期间深入考察了武夷山制茶工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撰写了《茶说》,真实记述了武夷茶当时之制造工艺。1734年陆廷灿编撰《续茶经》,将王草堂《茶说》收编入《续茶经·茶之造》,逐成为制茶经典之作。茶学界中持乌龙茶起源说者将《茶说》认定或推论为乌龙茶起源的理论根据。

但是,本人从武夷茶制法转变的考证中发现,王草堂《茶说》所表述的内容属于武夷红茶的采制方法,是武夷红茶制法完整记述。

3.4.2王草堂《茶说》原文

为了便于读者和业界同仁准确把握王草堂《茶说》表述的内容,我把陆廷灿《续茶经》中收录的王草堂《茶说》原文抄录于下:

“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3.4.3从对《茶说》的深入解读,发现《茶说》记录的是当时武夷红茶制造工艺的完整内容。

从《茶说》的行文层次看,共有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表述一个工艺,且每一工艺都有其适度标准:

第一层次是说采青时间和节气的把握;

第二层次是说晒青及其适度标准;

第三层次是说炒焙及不同茶的炒焙方法;

第四层次是说摊青即现时的萎凋走水;

第五层次是说摝青即现时的揉捻(摝为揉的通假字)及其适度标准;

第六层次是炒焙及其次序;

第七层次是说拣剔及其标准。

将上述层次中的第二、第四层次按其功能归并为摊晒后,再依次序连接起来,便构成武夷红茶的完整工序:

采青→摊晒→摝青(揉捻)→炒青→焙茶→拣剔

3.4.4关于古文字“摝”的解读

《茶说》中“采而摊,摊而摝”的“摝”字,持乌龙茶起源说者均将它解释为“摇”的意思,又将“摇”引申为做青工艺,是“张冠李戴”的主观臆断。其实,摝为揉的通假字。将摝理解为揉,有事实根据。明·谢肇制(1567-1624)《茶录》云:“揉而焙之,则自本朝始也”。明清制茶都有揉的工艺,这是历史事实。

3.4.5也许有同仁会提出,现今红茶制作的四个工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中,《茶说》少了“发酵”工序。其实这个问题,作者在上章焙茶工艺中已有专门论述,初期的武夷红茶“色乌汤红”是焙火工艺中用火重的结果,非发酵的结果,所以《茶说》没有说到发酵。也就是说武夷红茶创始初期,色乌汤红是用重火焙出来的,而不是发酵出来的,这有客观根据。现今,不论红茶还是乌龙茶的焙火,就有轻火、中火、重火之分,用重火焙六个小时以上,茶的外形色泽会变乌黑,水色会变红艳,直至深红色。这就是长时间焙重火的茶会“色乌汤红”的客观根据。

至于“发酵”一词的出现,据陈椽编著的《茶业通史》载,那是20世纪初期即清朝末年的事了。

由上解读,作者认为王草堂《茶说》是对武夷红茶制作工艺的系统、完整记录和表述。《茶说》记录的是茶叶制造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其史料价值完全可以同地方志等量齐观。

4结论

4.1武夷红茶制造工艺的起源,是武夷茶制法改进的结果,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纵观武夷茶制造工艺的发展史,武夷茶蒸青团饼茶制法改为芽散茶制法以后,其制造工艺经历过蒸青制法、炒青制法、晒青制法、最后发展到晒青与烘焙相结合的红茶制法。实现了绿茶制法向红茶制法的转变。红茶制法的产生是武夷茶制法改进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4.2焙火工艺的传承,是形成武夷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技术

将蒸改炒,再将炒改晒,是绿茶的基本制法。该制法的特点是重视初始工艺的改进,因此制造出的均是绿茶。红茶的制法,特点是晒焙结合,重视后续焙火工艺的作用,因此制造出的茶是“色乌汤红”,香高味醇“特征的红茶。

焙火工艺,早在明代就已形成。清初,武夷山制茶,承传这一工艺,并将这一工艺发挥到极至,由此改变了茶叶的品质特征,创造出一个新茶类。

4.3“色乌汤红”为武夷红茶的本原特征。武夷洲茶中的白毫、紫毫芽茶是武夷红茶本原品种。其基本制法是晒→揉→炒→焙四位一体,重点在焙。

江西乌等仿冒茶均仿此制法,采摘明前茶树嫩芽制得,混杂于白毫、紫毫芽茶中出售,及至后来,干脆直冒白毫、紫毫和小种售卖。武夷红茶“色乌汤红,香高味醇”的本原特征,让海外消费者趋之若婺,成为主流茶饮料。

4.4王草堂《茶说》全面记述了对武夷红茶品质特征形成有重要影响的采制工艺,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茶学巨著,是证明武夷红茶及其制造工艺起源的权威史料。

3.红茶品牌的宣传广告词 篇三

2. 中国功夫坦洋工夫百世传承香留千秋。

3. 中华功夫看少林,红茶工艺看坦洋。

4. 坦洋工夫红茶,百年世博经典,香飘海内外。

5. 坦洋工夫,世博金奖。

6. 艺博坦诚精制,漂洋过海御茶。成份中酸极品,荣获万国金奖。

7. 坦洋工夫茶名扬天下,万国博览金奖赐福安。

8. 中国工夫红茶,坦洋造。

9. 坦洋功夫,红透四海,茗传天下,香溢万家。

10. 中国工夫坦洋红,誉滿天下气香浓,人生品到该茶味,神飘精爽神圣同。

11. 坦洋工夫,走向世界,誉满天下!

12. 一品名天下,千山万水情。

13. 品英德红茶,解岭南风韵。

14. 唇齿留香茶,岭南怡品茗。

4.红茶的电视宣传广告词 篇四

2. 享岭南文化,品英德红茶。

3. 怡品茗,喝出岭南风韵。

4. 品怡品茗,忆岭南土。

5. 闻怡品茗,品岭南韵。

6. 岭南饮早茶,首选怡品茗。

7. 怡品茗茶,飘香万家。

8. 享受健康人生,英德,怡品茗。

9. 英德红茶,一品茗香。

10. 一(怡)品名(茗)茶,赢(英)得(德)红茶。

11. 怡品茗,岭南行!

12. 红茶的经典,尽在怡品茗。

13. 领岭南风韵,品怡品茗茶。

14. 心旷神怡,品茗英德。

5.卖红茶的店铺销售广告词 篇五

2. 心在自然中,味在九华红。

3. 诗里画里九华山,心中梦中九华红。

4. 一叶香古今,一茶天山红。

5. 梦寻千百度,情归天山红。

6. 心泊自然中,味在天山红。

7. 欲知洞天传奇事,先品福地天山红。

8. 北纬度,红茶分。

9. 冰力十足,无可替代。

10. 茶品十星红,人圆辛福梦。

11. 传递品牌畅快,冰酷,乐趣的个性。

12. 从红茶诞生到金骏眉创始,正山堂传承红茶四百年。

13. 登陆大自然,下载利川红。

14. 放飞中国梦想,品位十星红茶。

6.红茶的经典广告词 篇六

目前, 感官评价较为成熟的方法有3类:第一类为区别检验法最典型的例子是三点检验法, 20世界40年代曾在嘉士伯啤酒厂中使用;第二类是感官检验方法, 主要是对产品感官性质感知强度量化的检验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是描述分析斯坦福研究院采用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提出了定量描述分析法 (QDA法) , 保证小组成员的独立判断和统计检验;第三类感官检验方法主要是试图对产品的好恶程度量化的方法, 称作快感或情感检验法。本实验采用蔗糖、柠檬酸、维生素C及红茶粉为原料, 通过对产品的酸甜度、口感、风味等进行感官评价, 配制一种冰红茶固体饮料, 并采用偏爱排序法进行感官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辅料及化学试剂

红茶粉, 杭州茗宝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白砂糖、柠檬酸、柠檬酸钠, 市售, 食品级;冰红茶香精, 食品级。

1.2 仪器与设备

AL104型电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提供;HX-200型高速中药粉碎机, 浙江省永康市溪岸五金药具提供;DHG-9140A型电热鼓风干燥箱,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不锈钢勺子及玻璃器皿等。

1.3 试验方法

设定初始条件:红茶粉0.30%、冰红茶香精0.05%、酸 (柠檬酸:维生素C=1.1:0.9, m/m) 0.20%、糖10%。

1.3.1 甜酸比的确定

固定酸 (柠檬酸:维生素C=1.1:0.9, m/m) 0.2% (m/v, 其中v为冲泡后体积) , 红茶粉添加量为0.2%, 改变糖添加量, 分别为8.0%、9.0%、10.0%、11.0%、12.0%, 即甜酸比分别为40:1、45:1、50:1、55:1、60:1。按上述比例配制饮料, 感官评定试验方法和评定结果的分析采用偏爱排序[11]的食品感官鉴评方法, 请10位评价员对样品进行品评。按照嗜好性顺序排列评定结果, 统计出各样品的秩次和秩和, 并进行Friedman检验、最小显著性排序差别计算[11]和Page检验。

Friedman检验方法:

式中:

Ri---第i个产品的秩和;

j---评价员人数;

p---样品数;

最小显著性排序差别LSD:

式中:

j---评价员人数;

p---样品数;

t---α=0.5%, 自由度为j-1时的标准值;

Page检验方法:

L=1×Rm+2×Rn+3×Rk+4×Rq+5×RL, 其中Rm、Rn、Rk、Rq、RL为秩和递增重排列。

1.3.2 酸和糖添加量的确定

改变酸添加量, 分别为0.15%、0.20%、0.25%, 根据上文中确定的糖酸比添加糖, 配制饮料, 感官评定试验方法和评定结果的分析方法同1.3.1。

1.3.3 柠檬酸与维生素C对饮料的影响

在以上实验基础上, 改变柠檬酸与维生素C的比例, 分别为1.0:1.0、1.1:0.9、1.2:0.8, 配制饮料, 进行感官评定实验。感官评定试验方法和评定结果的分析方法同1.3.1。

1.3.4 红茶粉和冰红茶香精添加量确定

在以上基础上, 改变红茶粉的添加量, 分别添加红茶粉0.15%、0.20%、0.25%、0.30%、0.45%, 改变冰红茶香精添加量, 分别添加香精0.045%、0.050%、0.055% (共15组实验) 。以色泽、香气、滋味、外观、杂质、甜度、酸度为评分项, 利用产品模糊评判矩阵进行归一化。具体方法如下:以色泽、香气、滋味、外观、杂质、甜度、酸度为评分项, 利用产品模糊评判矩阵进行归一化。

方法如下:

B= (a b c d) 其中很好为100分, 好为80分, 中为60分, 差为40分。其中a、b、c、d分别代表很好、好、中、差的得分, 以a为例计算, b、c、d方法同a:

a= (0.15x+0.15y+0.20z+0.15m+0.05n+0.15p+0.15q) /k。

以B为行向量, 评语集V为列向量进行乘法复合, 即V=100a+80b+60c+40d。本实验设定评价员为10人。

2 结果与讨论

2.1 酸甜比的确定

Friedman检验:

因Ftest>F (10.5.0.05) =9.25, 所以在显著性水平≤5%时, 5个样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小显著性排序差别计算:

在显著性水平0.05下, 因B-C=19, D-C=15, E-C=24, 所以B与C、D与C、E与C的差异是显著的, 但E与B无显著性差异, 亦即样品C明显地要比B、D、E更受偏爱。

Page检验:

根据秩和顺序, 可将样品初步排序为:C A D B E,

查表可知, p=5, j=10, α=0.05时, Page检验的临界值为477。L>477, 故在α=0.05时, 样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以上结论可知, 当糖酸比为50:1时, 得到了最佳的酸甜比。

2.2 酸和糖添加量确定

Friedman检验:

因Ftest>F (10.3.0.05) =6.20, 所以在显著性水平≤5%时, 3个样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最小显著性排序差别计算:

在显著性水平0.05下, 因A-B=10, C-B=11, 故A与B、C与B的差异是显著的。亦即样品B明显地要比A、C更受偏爱Page检验:

根据秩和顺序, 可将样品初步排序为:B C A,

查表可知, p=5, j=10, α=0.05时, Page检验的临界值为128。L>128, 故在α=0.05时, 样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选择酸添加量为0.20%。此时糖添加量为10.0%

2.3柠檬酸与维生素C对饮料的影响

本实验使用柠檬酸和维生素C作为酸添加剂, 市场中也存在使用苹果酸和柠檬酸复配的产品。

Friedman检验:

因Ftest>F (10.3.0.05) =6.20, 所以在显著性水平≤5%时, 3个样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最小显著性排序差别计算:

在显著性水平0.05下, 因A-B=12, C-B=9, 故A与B、C与B的差异是显著的。亦即样品B明显地要比A、C更受偏爱。所以选择柠檬酸与维生素C的比例为1.1:0.9。

Page检验:

根据秩和顺序, 可将样品初步排序为:B C A,

查表可知, p=5, j=10, α=0.05时, Page检验的临界值为128。L>128, 故在α=0.05时, 样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选择柠檬酸与维生素C的比例为1.1:0.9。

2.4 红茶粉和香精添加量的确定

茶粉添加量为0.20%、香精添加量为0.05%时, 得到的V值最大。在茶粉添加量为0.20%、香精添加量为0.05%时, 具体的结果如下表:

即综合评定为好。

3 结论

7.红茶广告创意语录文案 篇七

1、红火火的春天,红火火的过,红火火的日子,一年比年好——小红,俺想你。

2、拥有一颗小红一样的心,泡出一杯充满韵味的红茶,喝出一道能温暖你内心的茶水。

3、高朋满座喜相逢,酒逢知己古井贡,小红朋友多。

4、六大茶山育英茶,小红出世始当家,博得粉丝千千万,飘送铭香数百年。

5、我的名字叫做小红,我为顶级滇红功夫茶代言。

6、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小红,期待我们的相遇、相知。

7、红茶是女人的专利,我的最爱。当忙累一天的时候,泡上一杯小红解解乏,当忧愁时,一杯小红解解闷,解开心结。在我欢喜时,一杯红茶与你分享我的快乐。红茶——你是生活的伙伴。

8、恋上一个人,从心开始;恋上一杯茶,从小红开始。

9、东方的红,国民的红,茶界的红,传承的红,让我们相约六山小红。

10、深山出彩霞,小红带来了无限光华,盼着亲眼目堵你水中花色,盼着亲品你留香唇齿间。

11、匠心之作,茶中君子,六山小红,回味无穷。

12、有机小红茶,品质鲜,价格优,是喝茶的上选,期待你的品尝。

13、喝小红茶,做现代女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事业顶呱呱。

14、有小红,你的小日子必然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15、小红,像来自大山深处的美丽姑娘,带着天地山水的气息,走进红尘俗世,期待相逢。

16、我喜欢你,就像地震来袭,一波未平余波又起。

17、佳茗似美酒,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醉的是生活中有小红。

18、喜欢小红,不管外包装还是内在美,都是那么令人惊喜。

19、红茶当今茶叶之最,喝的不仅是名气,更重要的是健康。

20、喝茶静心、静神,又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小红茶暖胃又暖心,鲜红的茶汤印衬着美好的生活与健康。

21、小红不仅高端大气上档次,更是送礼最佳选择。

22、六山小红,国民红茶,茶业复兴的这款六山小红,出身高贵,根正苗红,做为我们国人喝的国民红茶,当之无愧,“小红,小红,狗年一定红,想要狗年红红火火就要喝小红”。

23、喝了小红,睡觉梦见你心底那一抹红,初恋的感觉。

24、红袖添香,小红更添优雅——小红,让你找回初恋感觉的滇红茶。

25、小红,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里,刚好遇见你。

26、大家好,我是来自红茶家族的小红,我为自己代言,把自己推向世界。

27、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我们需要小红。

28、小红红茶喝出您的品味,喝出您的尊贵,喝出您的健康,送礼佳品,养生必备。

29、六大茶山出滇红,新成员人称小红。有机茶健康产品,放心饮用有保证。清香甘甜留口腔,价格亲民最实在。红红火火发布来,一抢而空求品试。

8.经典精油的广告词 篇八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很是熟悉吧,广告词具有塑造情感化差异表达的作用。究竟什么样的广告词才是好的广告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精油的广告词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精油的广告词大全1

1.芳香生活,秀丽自己。

2.蜜秀儿,精美你的人生!

3.我的青春看得见。

4.迷你爱上我,秀我追上你。

5.香约蜜秀儿,美丽秀出来。

6.蜜秀儿,自信任我秀。

7.蜜秀儿,肌肤尽丝滑。

8.妙在天然,美在妆秀。

9.妙在天然妆,美在蜜秀儿。

10.香约万佳,妆美天下。

经典精油的广告词大全2

1.水的肌肤,美的享受。蜜秀儿,秀出你的美。

2.紧握青春,美白嫩肤。

3.瓶装蜜秀儿,永葆你青春。

4.蜜秀儿,把你的美丽秀出来。

5.蜜秀儿,让他每刻蜜秀。

6.甜蜜可爱、秀气迷人的可人儿。

7.水的滋润,美的改变,——蜜秀儿,你的年轻美丽专家。

8.我们的领先,别人的仿效。

9.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你的年轻美丽专家。

10.魔法精油,女人改变看得见。

11.蜜秀儿橙花精油,时尚美丽的代言品。

12.肌肤加蜜,美丽如玉。

13.让肌肤体验蜜一般的甜蜜。

14.精致生活,魅力体验。

15.送她玫瑰不如送她蜜秀儿。

16.我爱薰衣草的清雅,更爱蜜秀儿的`清润。

17.蜜秀儿,肌肤爱吃的营养品。

18.永葆青春靓丽,感受蜜秀儿的魅力。

19.妆美蜜秀儿,香约万佳丽。

20.蜜秀儿,秀出甜蜜的肌肤。

经典精油的广告词大全3

1.美丽有蜜秀儿相伴。

2.每天用一点,美丽多一点。

3.热爱生活,贴近美丽。

4.美丽不打折,妆品蜜秀儿!

5.时光流转,青春仍在。

6.我的魅力有专属的秘密。

7.美丽绽放自信——蜜秀儿。

8.密秀儿,秀出你的明星梦。

9.见证美丽每一刻。

10.生活要甜,美丽要秀。

11.做真实自己,享快乐人生。

12.肌肤水润,我来把关。

13.甜蜜心情秀真我。

14.美肤传奇,蜜秀儿演绎。

15.密秀儿,秀出深藏的美丽。

16.触美心灵,回归真我。

17.淡淡的香,甜甜的美。

18.靓丽肌肤,蜜秀儿给你由里而外的自信。

19.美白皮肤,绽放人生。

9.漳州茶区制作工夫红茶的技术要点 篇九

2009年以来,工夫红茶消费有迅猛升温的趋势,漳州的茶叶加工也随着变化。目前诏安八仙、平和白芽奇兰、南靖的丹桂均已试制成功工夫红茶。漳州的茶农对加工红茶的呼声渐高。但由于漳州茶区多年都习惯加工生产乌龙茶,种植的品种也都适制乌龙茶,对加工生产工夫红茶的技术较为薄弱。为此,我们根据漳州地区种植的品种和气候条件,结合二年加工工夫红茶的生产实践,对加工工夫红茶的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1 品种、季节的选择

制作红茶应选择叶色黄绿、叶质柔软肥厚的品种。如毛蟹、梅占、水仙、丹桂、黄旦、黄观音、诏安八仙等。

采摘季节也与红茶品质有相关性,一般夏(暑)茶采制红茶较好,这是由于夏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高适制红茶。在漳州茶区可采用春、秋(冬)季采制乌龙茶、夏(暑)季采制红茶的做法,充分发挥鲜叶的适制性。

2 鲜叶采摘

鲜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制成红茶的品质。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若要制作高档红茶,鲜叶质量要求为单芽或一芽一叶。

鲜叶应选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摘。采摘时应按不同品种,不同嫩度、不同批次分开采收,采回后及时摊凉。

3 萎凋

萎凋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基础工序。萎凋过程中,酶活性逐渐提高,为发酵工序多酚酶促氧化打下基础。同时促使不可溶性物质水解为可溶性物质,改善茶叶香味,也散失部分的水分,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

传统的萎凋方式有室内自然萎凋和日光萎凋。目前红茶生产地区也采用人工加温萎凋,如萎凋槽、萎凋机等进行萎凋。

室内自然萎凋是利用开闭萎凋室的门窗来控制空气流通和温湿度自然条件进行萎凋。室温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60%~70%,摊叶厚度以叶片基本不重叠为度,每平方米摊叶0.5kg~0.75kg,嫩叶薄摊,老叶稍厚,大约10h~12h可完成萎凋,雨天鲜叶失水慢,可加用电风扇扶助,但萎凋时间不宜超过18h。

日光萎凋是鲜叶接受日光热力散失水分。晒青地点应避风向阳、地面平坦,将鲜叶均匀地铺在晒簟上。每平方米摊叶0.75kg左右,以叶片基本不重叠为度,萎凋时间随日光强弱而异。当萎凋近适度时,宜摊到阴凉处散热,使鲜叶继续散失水分,直至萎凋适度。夏季中午日光强烈,茶叶易焦枯,不适宜进行。

人工加温萎凋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进风口温度40℃~50℃,出口温度30℃~33℃,鲜叶在机械内的逗留时间150min~300min。缺点是萎凋质量不稳定。但可通过室内自然萎凋补充。

检验萎凋程度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感官检验萎凋叶的物理性状另一种是测定萎凋叶含水量。

萎凋叶适度的外表现象是:叶质柔软手捏如棉,略有粘手感,紧握叶子成团,松手不散。叶色暗绿,叶脉、叶柄折而不断,青草气消失,香气散发。这时萎凋叶减重量35%~40%。

含水量测定方法是称取萎凋叶20g,置于120℃~130℃热烘箱中烘1h,冷却称重,计算萎凋叶含水量。

工夫红茶萎凋叶适宜含水量为58%~64%,其中春茶58%~61%,夏茶61%~64%。

4 揉捻

萎凋叶通过揉捻机的作用,破坏叶组织,使酶与酚类充分混合,并与空气接触,以利发酵;通过揉捻挤出茶汁,便于冲泡,增进茶叶揉捻成条,缩小体积,便于贮运。

工夫红茶揉捻采用中、大型揉捻机如55型,65型揉捻机,分次揉捻,解块分筛,各号茶分开发酵。

55、65型揉捻机分别投叶量为30kg、60kg,揉捻时间70min,分两次揉,每次35min。大型的揉捻机,揉捻的时间可长些,红茶揉捻加压较绿茶重,但仍要轻——重——轻相结合。揉捻开始时揉捻不加压,中途加压时压与松交替进行,压7min~10min,松3min~5min。揉捻结束前应减压,让茶条吸回茶汁。

每次揉捻后都要进行一次解块分筛。第一次解块分筛的筛上茶合并再揉,第二次解块分筛筛出的筛下茶分别送发酵室。筛面茶若条索较松,可适当再揉,而后再送发酵室。

揉捻开始,酶促氧化随之开始,叶子在桶内摩擦,挤压氧化产生热量,叶温升高,因此要求揉捻室低温高湿。以室温20℃~24℃、相对湿度85%~95%为好。

揉捻完毕要求成条率达95%以上,叶组织破坏率在90%以上。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叶表面,揉捻叶泛红。揉捻必须充足,因为它是工夫红茶发酵的必要条件;揉捻不足,叶细胞破坏不充分,制出的茶叶叶底花青,滋味淡薄,有青味,汤色暗浊。

5 发酵

发酵的实质是让酶促氧化顺利进行,形成红茶特有的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发酵室应低温高湿,通气良好,空气新鲜。要求室温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95%以上。发酵时,多酚类氧化散热,叶温逐渐升高,一般叶温比室温高2℃~6℃,有时可比室温高10℃,为保证质量,叶温不宜超过30℃。发酵时间,从揉捻叶进发酵室开始计时1.5h~5h。通常春茶发酵时间要比夏茶发酵时间长,紫芽种发酵时间也相对长些。

摊叶厚度一般为8cm~10cm,嫩叶和叶型小的宜薄。老叶和叶型大的可稍厚。

鉴别发酵程度主要凭感官,发酵适度叶子青气消失,具有浓烈花香或果香,叶色变红,春季嫩叶呈黄红色,夏秋茶呈红黄色,粗老叶色较暗。发酵程度掌握“宁轻勿重”的原则,不足和发酵过度,都有损品质,特别是发酵过度难以补救,要予以防止。发酵叶发酵程度判定还可将发酵叶泡开使叶片展开后观察,90%左右的发酵叶泛红即可烘干。

6 烘干

红茶烘干的目的一是高温破坏酶活性,制止继续发酵;二是通过叶内化学成分的热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和固定色、香、味,提高与发展香气;三是蒸发水分,紧缩条索,充分干燥。

烘干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温度较高100~120℃,时间15~16min,上叶厚度1~2cm,烘至茶叶含水量在20%~25%,称毛火。毛火后摊凉,使叶脉、叶内水份扩散到表面。第二次烘焙温度较低90~100℃,有利于发展香气,上叶厚度2~3cm,烘干时间也是15min左右称足火。足火后的毛茶含水量4%~6%,手捏茶条能呈粉末状,大梗折即断,茶香明显,条索紧结乌润。足火后下机摊凉至室温才能装袋贮藏。严禁未摊凉即装入塑料袋,而产生异闷味,降低品质。

参考文献

[1]丁可珍《采茶和制茶》农业出版社63-75。

[2]王振康、邬龄盛、郭少平、叶石铃《高香型工夫红茶初制加工技术》2010(10)50-53

[3]陈橼,《制茶技术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

10.人流的经典广告词 篇十

2. 不知不觉中悄悄流走

3. 保障未来做妈妈的权利

4. 因为看得见,所以更安全

5. “不小心有了”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给女人最贴心的保护

6. 无痛人流,缔造人流“”伤害传奇

7. 别让你的婚姻再遗憾„„别让你的感情再打折„„别让你的所爱再多疑„„ 我的健康我做主

8. 今天手术 明天上学

9. 我晕,两道杠 意外怀孕了怎么办

10. 有一种人流很轻松

11. 首创人流零伤

12. 把意外降到最低点

13. 无痛人流术,给我没有痛苦的爱

11.酒楼的经典广告词 篇十一

2. 美满婚姻“水边“始水边饭店

3. 浓郁的香味,引人进入梦幻的世界里!台北咖哩饭店

4. 让您的食欲大振,胃口大开!安心快餐店

5. 寒风凛冽的夜晚,热腾腾的火锅,是您最佳伙伴!福兴饭店

6. 无须无渡重洋!奇祥野味宴

7. 两全其美,二人“必胜“套餐;四海一心,四人“必胜“套餐大优惠新街必胜套餐店

8. 新鲜可口,充满浓厚的情意!北京寿司料理店

9. 美味佳肴,令人垂涎三尺!安心快餐店

10. 名牌饼夏日情,双重幸运享太平!太平食品店

11. 与紫禁城为邻北京台湾饭店

12. 舌头都会觉得甘甜!和平门年糕小吃店

13. 粤菜世界,食在新雅!新雅饭店

14. 食全食美,食新食异!新雅饭店

15. 汇四海品味,聚五洲宾友!青岛海鲜城

16. 吃玩随君意,龙虾海鲜城!青岛海鲜城

17. 价格不变,服务更佳,上步宴客,最佳选择!青岛海鲜城

12.红茶鼻祖是闽红 篇十二

本文所说的“闽红”是指产于福建的小种红茶(烟小种)和闽红工夫红茶(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

红茶,亦称全发酵茶。始于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先有星村小种红茶,继而产生各种工夫红茶。清·刘靖《片刻余闲集》:“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制成。品质特点为红汤红叶。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主产于福建、安徽、云南、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浙江、江苏、广东、广西和台湾。是我国的主要出口茶类。19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世界茶叶市场上占重要地位,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红茶品牌很多,被人们常提到的有如下几种:祁红、滇红、闽红、宁红、宜红、川红、湘红、苏红、越红、桂红、黔红和台红等,而最值得详说的是闽红。

1.1 祁红

清·光绪元年(1875年),安徽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乡经商,因羡红茶在国际上畅销,而国内生产甚少。目睹红茶畅销多利,遂到产茶区建德县(今东至)尧渡街设红茶庄,仿制“闽红”,并试制工夫红茶成功。第二年,又在祁门历口、闪里扩大红茶生产。他仿制的工夫红茶质优味醇,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苗秀丽,汤色叶底红亮,香气清鲜持久。为扩大生产,余干臣又在祁门县闪里开办红茶分庄,因之,余干臣为所制红茶(含尧渡街红茶庄)取名“祁门红茶”,统称“祁红”。由此演绎出中国红茶最辉煌的篇章,成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历史名茶有很多版本,有的少了某一种名茶,有的又多出某一种名茶,很不规范,然而,安徽的祁门红茶却各种版本的中国十大历史名茶均有列入。

“祁红”是著名的红茶,它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山红茶,祁红赢得“茶中英豪”美称。余干臣访制“闽红”,创制了闻名中外茶界的祁门红茶。“闽红”,即闽红工夫茶,是政和工夫茶、坦洋工夫茶和白琳工夫茶的统称。鉴于余干臣中举后曾在福安任职,所以有理由认为他所仿制的闽红工夫茶是产于福安的坦洋工夫茶。民国四年(1915年),由余干臣创制的祁门红茶与被仿制的对象坦洋工夫茶,同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

由于祁门自然环境优越,茶叶品质好,并逐年提高制茶技艺,其内质香气独树一帜,竟与当时国内著名的“闽红”、“宁红”齐名。“祁红”产区逐渐扩大,除原来祁门、至德县外,毗邻的贵池、浮梁县(今属江西省景德镇市的蚊潭、鹅湖两区)也相继改制红茶,产量逐年增大,至1911年前后,生产购销量旺时年产达6万吨以上。后因国内军阀混战,两次世界大战破坏与影响,我国的红茶生产开始衰落,但“祁红”一直保持较好的产销形势。1939年,祁门县最高年产达4.9万担,占当时全国红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至1949年,下降为9618担,1956年发展至3.3万担,1983年仅出口即达5.7万担。

祁红工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择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

祁红红茶采摘标准较为严格,高档茶以一芽二叶为主,一般均是一芽三叶及相应嫩度的对夹叶。分批多次留叶采,春茶采摘6 ~ 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

1.2 宁红

宁红工夫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主产江西修水县,武宁、铜鼓次之,毗邻修水的湖南平江县长寿街一带的红毛茶,亦由修水茶厂加工为宁红工夫。该茶以独特的风格,优良的品质而驰名中外。

修水种茶历史悠久,修水的红茶生产则始于道光季年初年。据清·叶湍延《纯蒲随笔》:“(宁)红茶起自道光季年,江西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以红茶做法。”《义宁州志》:“道光年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花香、茶砖各种。”修水、武宁古属义宁州,所产红茶称宁州红茶,简称宁红。清·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 ~ 1894年),最高年输出量为30万箱(每箱25公斤),产量逾1万吨,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仍保持9000吨的水平,值银千万元以上,占全省农业收入的一半。

清·光绪年间(1875 ~ 1908)罗坤化在漫江杜市开设“厚生隆”茶庄时,生产“太子茶”百箱(每箱25公斤),售给俄国茶商,每箱售价高达100两白银。俄商曾馈赠“茶盖中华,价高天下”横匾。

宁红产区位于赣之西北边偶,有幕阜、九宫两大山脉蜿蜒其间,全境山多田少,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气候温和,每当春夏之间,云凝深谷,雾锁高岗,茶树生长根深叶茂,茶芽肥硕,叶肉厚软,内含化学成分丰富,造成宁红工夫优良的自然品质。

宁红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圆直,锋苗挺拔,略显红筋,色乌略红,光润;内质香高持久似祁红,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叶底红匀。

采摘一芽二三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制成毛茶,再经精细筛分、风选、拣别、拼配制成。分一至七级。外形紧细,香高味醇。主销俄国、东欧以及英、美、德、法等国,国内黑龙江、广东有一定销量。

1.3 宜红

产于鄂西山区宜昌、恩施两地区的工夫红茶。邻近的湘西石门、桑植、利等县亦有部分生产。每年10万担左右。宜红工夫以条索紧细有金毫,内质香味鲜醇,汤色红亮有“冷后浑”为其主要特点。

湖北宜昌地区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茶圣陆羽青年时期曾去考察。后在《茶经》中把宜昌地区的茶叶列为山南茶之首,说“山南以狭州(今宜昌地区)上,襄州(今襄樊、谷城、光化、襄阳等地)、荆州(今江陵、当阳)次”。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宜昌任县令时曾有“雪消深林自剐笋,人响空山随摘茶”,“春秋楚目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诗句,赞同陆羽对宜昌茶的高度评价。据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清 ? 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均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1854年)高烟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口出口,“洋人称为高品”。当时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红茶市场,广商除开辟鄂西宜红茶市外,还大批涌向鄂南羊楼洞采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红茶庄达50余家,年制红茶10万箱,达5万余担。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汉口开始单独出口。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衣长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宜红由英国转售至西欧,以后美商、德商也时有购买,宜红得到大量发展。1888年仅汉口岸出量达86万担,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量的40%,其中以红茶为主。1876年9月,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出口猛增,1886年前后系宜红出的最盛期,每年输出量达15万箱左右。主销英国、俄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品质稳定,声誉极高。后经历史的磨难,宜红一落千丈,至1949年茶园荒芜,茶厂倒闭,满目疮痍。1951年湖北省茶叶公司成立,在鄂西、鄂南两大茶区扩大收购网点,鄂西红茶区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湖南石门设点收购宜红。1951年宜都茶厂正式成立,负责宜红的精制加工,毗邻鹤峰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属湖南石门生产经济区,同年在石门泥沙成立一红茶初制厂,属宜都茶厂分厂(1956年改属石门茶厂)。尔后又在五峰、宜昌相继建立了红茶精制厂,与国营茶场形成紧密的生产网络,恢复和发展宜红生产。目前宜红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2 红茶鼻祖属闽红

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红茶和外山小种红茶之分。正山小种红茶于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一带,故又称“星村小种红茶”或“桐木关小种红茶”, 福建省的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县和江西省的铅山等出产的仿照正山小种红茶品质的小种红茶,质地较差,统称“外山小种红茶”或“人工小种红茶”。由较低级的工夫红茶熏烟制成小种工夫红茶,称“烟小种”或“假小种”。

正山小种红茶的“正山”乃表明真正的“高山地区所产”的意思。相传,清·道光末年,因时局动乱不安,有一次一支部队从崇安星村过境,驻扎茶厂,已进厂的青茶,无法及时烘干,所存青茶因积压发酵,变成了黑色,并产生了特殊的气味。厂主心急如焚,赶紧用锅炒和松柴烘干,稍加筛分拣剔,便装箱运往福州,托洋行试销。不料这种具特种香味的茶,竞引起外商的兴趣,生意大好,获利不少,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于是外商年年订购,从此小种红茶风靡一时。

传说归传说,按传说所说的红茶产生年代为清·道光末年,约1848 ~ 1850年。显然不对。资料表明,国内关于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最早的记载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清代通史》卷二第847页载:“明末崇祯十三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论。”工夫茶与小种茶、白毫都是武夷红茶的品种,该记载把国内关于武夷小种红茶产生的年代提前到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之前。

综上所述,武夷山在明末引进松萝茶制法之际出现了发酵技术,随后在一个偶然时机出现了正山小种红茶,这一时期当在明·隆庆元年至明·万历三十八年(1567 ~ 1610年)之间。这无疑是中国最早的红茶,也是世界最早的红茶。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武夷山是红茶的发源地。

3 闽红地位没动摇

最近读到李求实写的发表在《海峡茶道》2014年第7期36 ~ 38页上的一篇题为《一世的茶缘──写在詹罗九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文章,其中提到“河红”。上面已点过我国许多红茶,多以地方名字命名,例如“闽红”, 因产于福建而得名;“祁红”,因产于安徽祁门而得名。而“河红”是产于哪里的著名的红茶呢?翻遍手头的资料,都没找到“河红”这一红茶,可见“河红”不怎么有名。最后才在一本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66年第1版,1976年3月第3版,1976年11月,上海第4次印刷)的《中国地图册》江西省地图这一页上有所启发,在“铅山”县名下端加上括号,当中写有“河口”两字。以后又从《辞海》中获得“铅山”词条的解析:“县名。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邻接福建省。县革命委员会驻河口镇。五代南唐置县。产稻、油菜籽、茶叶、竹等。”原来“河红”是产于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的茶叶。它是一种很普通的地产红茶。

可是,《一世的茶缘──写在詹罗啪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文章,接着还写道:“原来,河红是中国最早生产和出口的工夫红茶。这个新论断颠覆了学术界以往的‘闽红’是中国红茶鼻祖的旧论。”这是不真实的。

上一篇:销售培训篇之电话销售技巧下一篇:大学文艺部纳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