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示例

2024-10-08

《鸿门宴》 示例(精选10篇)

1.《鸿门宴》 示例 篇一

鸿门宴

执教者:经开一中

申容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案,疏通课文,师生共同处理文言重点字、词、句,梳理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2.鉴赏人物塑造中的对比、细节描写手法。3.领会“英雄”一词的内涵。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2.一、导入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与《史记》中项羽进入“本纪”的矛盾。为什么项羽得到那么多人的夸赞?让我们一起走近项羽。

二、解读项羽

1.第一课时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项羽在鸿门宴前后的表现(包括细节)。

2.学生根据项羽的表现,自选一两处,探究项羽的内心世界。(1)无伤告密,项羽大怒:既然楚怀王与诸将有约,“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刘邦就是“王关中”也并未背约,项羽为什么勃然大怒?从“怒”字,可以见出项羽怎样的性格?

(2)项伯劝说,项羽许诺:既然已经传令“飨士卒“,击沛公,为什么项伯一席话,又让他改变了主意?

(3)刘邦道歉,项羽告白:项羽听了刘邦假惺惺的赔礼道歉后,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有人以此赞扬项羽坦荡磊落的胸襟,也有人嘲笑他愚不可及,请谈谈你的看法。(4)项羽留饮,位分尊卑:从鸿门宴的座位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什么?(5)范增示意,项羽默然: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但项王“默然不应”。这是因为项羽刚愎自用的个性使然,还是他觉得此时还不能杀刘邦,或者还另有原因?(6)樊哙闯帐,项羽嘉许:范哙闯营,可谓无礼,可是项羽不但没有恼怒,反而称之“壮士”,赐酒赐食赐座,听了樊哙的指责,也“默然不应”。项羽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请想象描述。(7)刘邦送礼,项羽受璧:我们从范增和项羽对刘邦的礼品的处置方式不同上看到了什么?

3.根据探究,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并试着概括其形象特征。

4.教师适时点拨,小结并板书。

三、解读刘邦

1.看看刘邦的两种表情:项伯来访,刘邦大惊,张良追问,沛公默然。这是两种很有意思的表情。试揣摩刘邦的心情。

2.读读刘邦的两次疑问,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第一次质疑:君安与项伯有故?第二次问:孰与君少长?

3.听听刘邦的两类称呼:称项伯为“伯”,称项羽为“将军”,称张良为“君”、“公”,在项羽面前称自己为“臣”。这里有什么讲究吗?

4.想想刘邦在两个场合的提问:刘邦在张良告知项羽第二天要来攻打的时候,两次问张良“为之奈何?”在借故离开宴席时问樊哙“为之奈何?”这两次提问获得了怎样的结果?

5.谈谈刘邦的两个决定:一是决定第二天一早向项羽当面致歉,二是决定在剑拔弩张的时刻不辞而别。请从时机把握和准备事项等方面评述刘邦的两个决定。

四、项刘比较(根据进度有所取舍)

1.关于出身和志向:根据链接材料,比较两个人的出身和志向的异同。

2.关于用人和团队:根据课文及下面的材料,说说刘、项两人的用人标准、团队建设与事业成败的关系。

3.项羽的性格与处事:有人说项羽雄武盖世但又缺乏政治远见、为人光明正大但又缺乏城府、讲究规则但又不会机变、仁而爱士但又任人唯亲、爱惜荣誉但又为人不忍、耿直坦率但又优柔寡断、生性暴戾但又儿女情长„„请结合相关材料,有选择地完成下列活动。(1)如果认同上述评价,请你从《鸿门宴》或相关资料中找到例证。(2)你如果要补充上述评价,请按评价的格式概括。(3)你如果对上述评价有质疑,请列举理由。

4.刘邦的性格与处事:有人说刘邦出身无赖流氓,楚汉相争是流氓与贵族的较量;也有人说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是政治家,楚汉相争是政治对军事的胜利。你觉得有道理吗?

5.性格与命运:刘项的功业相反,成败各异,固然因素很多,但两人的性格不同,跟他们的人生命运大有关联。诵读《垓下歌》和《大风歌》,联系作诗时的处境,感受两个英雄的不同心境。

五、课堂小结

1.2.3.4.本课塑造人物的手法 怎样认识项羽 英雄的内涵 做人比做事重要

板书根据学生交流用词提炼,因而略。

2.鸿门宴作文 篇二

-----------读《鸿门宴》有感

在高一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最近我们学习了文言文《鸿门宴》,项王与沛公两人之间所发生的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故事的导火索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引起的,他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准备在关中称王,立子婴为相,所有的珍宝都被他占有了。项王听了后十分生气,于是派下属第二天犒劳众将士,为项王击破沛公所带领的军队。

情节安排的妥妥当当,只待项王第二天的行动了。可就在这时,忽然出现一个吃里扒外的家伙───项伯。

他是项王的伯伯,但也就是这个人,最终成为了项王成功的绊脚石。他听到消息后,马上跑到刘邦的手下张良那里告密!岂料张良十分忠义,他并没有听项伯的话马上逃走,而是去沛公哪儿报告消息。沛公听完后,就邀请项伯进军营,然后与他定为儿女亲家。就这样,项伯就被沛公拉拢过来了,以至于后来项伯为了沛公而舍命保护。

沛公要项伯告诉项王,说他占据关中是为了迎接项王入关,并且为项王做好了登记人口等事情,是为了项王好。于是他便说了。项王听到后于是叫沛公第二日来鸿门赴宴,沛公见机会来了,马上答应了。

第二天,沛公果然来了,还带了一百多名骑士。沛公当时有十万大军,而项王有四十万。沛公知道自己不能和项王硬碰硬,于是第一句话就对项王说:“将军,我和将军一起攻打秦国,我在黄河以北,将军在黄河以南,不料我比将军先攻入咸阳,于是我便守住咸阳,为的是不让他人进入啊!将军,是有小人让我们之间产生了隔膜啊。”

就这么几句话,项王竟真的信以为真,还一句话就把曹无伤给捅出去了!哎,项羽啊项羽,你怎么就没有一点心机呢?

3.鸿门宴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多方位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2、把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归类 【教学内容】

一、文学知识

《史记》又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_12_篇,世家(记诸侯本系)_30_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_70_篇,表(大事年表、人物年表)_8_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_10_篇,共526500字。

《史记》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高度的思想性,又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_史家之绝唱__,_无韵之离骚__”

二、课文内容复习

1、结构梳理(填空)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01—02)宴会前。写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___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03—0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___。

第三部分(05—07)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_____。

问1:作者怎样刻画这些人物呢? 第一、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刻画人物性格。

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矛盾: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在这些矛盾中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优柔寡断,有勇少谋,易冲动,妇人之仁,刚愎自用。樊哙的刻画也是如此。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 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 ”,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缺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有说明他粗中有细。

第二、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刘邦听到项伯密报军情,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项羽说出曹无伤之后不动声色,樊哙闯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不辞而逃,后又断然诛杀曹无伤。这一系列言行,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能断的性格。此外,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互相映衬形成鲜明对比,形象栩栩如生。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刘邦:圆滑奸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

张良:老练多谋,眼光锐利,善于用人,善于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

樊哙:忠勇豪爽,粗中有细。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优柔寡断,有勇少谋,易冲动,妇人之仁,刚愎自用。

范增:老谋深算。言知识梳理(填空)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通“彩”)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③距关,毋内诸侯(通“拒”“纳”)④张良出,要项伯(通“邀”)⑤秋豪不敢有所近(通“毫”)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通“背”)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⑧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⑨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通“座”)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名作动,驻军(2)范增数目项王 名作动,使眼色

(3)籍吏民 名作动,登记(4)刑人如恐不胜 名作动,处罚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作动,使动,使称王(6)吾得兄事之 名作状,像对兄长一样(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作状,在夜里

(8)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作状,像鸟的翅膀一样(9)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名作状,从小路(10)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名作状,向上

(11)素善留侯张良 形作动,与„„交好(12)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使动,使„„活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使动,使„„跟从

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1、亚父者,范增也

2、夺项王者必沛公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二)宾语前置句

1、客何为者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不然,籍何以至此(三)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吾属今为虏矣(四)省略句(1)沛公军(于)霸上

(2)项王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3)私见项王,具告(之)以事(4)竖子不足与(之)谋

五、综合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组 ①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②项王则受壁,置(摆设)之坐上 ③卮酒安足辞(推辞)④此亡秦之续(连续)耳 ⑤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⑥大礼不辞小让(谦让)⑦沛公起如(往)厕 ⑧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①③⑤⑦ B.②③⑥⑧ C.②④⑥⑦ D.①④⑤⑧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不如因善遇之 B.①故遣将距关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C.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①沛公军霸上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答案:A。A①趁机②趁机 ;B ①所以②交情;C ①大王②以„„为王;D ①驻扎②军营。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沛公军霸上 ②党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爽心悦目

A.①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答案:A。①驻扎,名作动;②象鸟的翅膀一样,名作状;③使眼色,名作动;④登记,名作动;⑤象对待兄长一样,名作状;⑥使„„活,使动用法;⑦使„„爽快,使„„愉快,使动用法。

4.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

A.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素善留侯张良 不如因善遇之 C.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距关,毋内诸侯 交戟之卫士欲不止内

答案:C。A、宠幸;幸亏。B、与„„友好;好好的。C、人马;人马。D、内通纳,接纳;进入。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③臣请入,与之同命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③⑥⑧/②/④⑤/⑦ B.①③⑦/④⑤/⑥⑧/② C.②④⑤/①③⑧/⑥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答案:A。①代词,代项羽;②到,动词;③代词,代刘邦;④的;⑤的;⑥代词,代刘邦;⑦代“这件事”;⑧代词,代刘邦。

6.下列句子不属同类句式的一项 A.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B.藉何以至此 C.因击沛公于坐 D.得复见将军于此 答案:B。

A、“以事”,状语后置;B、“何”作宾语,前置; C、“于坐”,状语后置;D、“于此”,状语后置。7.对下列各句中的“为”的词性,注音和解释其中有错的一组是 ①皆为龙虎 动词wéi;成 ②为之奈何 介词wèi;对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①介词wèi;替 ②动词wéi;做 ④窃为大王不敢也 动词wèi;以为

⑤我为鱼肉,何辞为 ①动词wèi;是 ②助词wéi;表反问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wèi;被 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介词wèi;为了 A.②④ B.③④ C.⑤⑥ D.①⑦

答案:B。③第二个“为”为“出”,④读“wéi”。8.写出下列语句所含的成语 A.秋毫不敢不所近()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劳苦而功高如此()D.项庄拔剑舞,其意在沛公()答案:A、秋毫无犯B、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劳苦功高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9.将下列几句话译成现代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

10.有些成语(包括熟语)表面看来意义似乎区别不大,但在具体语境中却不能互相替代。请从下面成语中选出适合下述语境的。

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②黄鼠狼给鸡拜年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口是心非⑤口蜜腹剑 ⑥声东击西 ⑦指桑骂槐 ⑧指鸡骂狗

A.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 , 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

B.有人欣赏她的精明能干,有人羡慕她有势有权,但更多的人却是恨透了她的、阴险狠毒。

4.《鸿门宴》 篇四

教学设计分类:教法教案交流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一直希望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今天我就露一手,让大家乐一乐。 屠洪刚的《霸王别姬》: 我站在 烈烈风中 恨不能 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 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 有百媚千红 我却独 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 别时路 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 你最重 悲欢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 你最重 我的泪 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二唱三叹时调动学生一起来唱。) 众所周知,楚汉之争,最后是---刘胜项败。 其实,见微知著,习惯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领袖人物的性格往往决定或改写历史。作为楚汉之争的序幕---鸿门宴,就已预示了刘胜项败的结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貌。二、解题 简介司马迁 《史记》五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鲁迅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背景简介 请一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历史知识来讲解,教师适当补充。四、学习文章 (一)、准备工作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并请大家注意:文中哪些人物、哪些细节、哪些对话打动了你,在你心中留有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故事情节提纲,并留空白让学生填补。 (二)、学生按板书提示,完成空白,并将文章划分成有机的四个部分。 (三)、完成楚汉集团成员对比图表。 (四)、同桌学生合作,试着用一些四字短语来概括本文各部分各个情节,以此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验收准备工作,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学生一定会提到:人物方面: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粗中有细等细节方面:项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泄露军机,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暴露身份, 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豪壮威严等语言方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竖子不足与谋等 (六)、讨论 1.刘邦、项羽这两个,你们喜欢、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你还喜欢别的几个人吗? 2.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作些评论。 3.假如《鸿门宴》中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将如何演绎? (七)、补充教参上的鉴赏要点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3.有表现力的描写性语言、有生命力的熟语板书设计 楚 汉 核心 项 羽 刘 邦 谋臣 范 增 张 良 武士 项 庄 樊 哙 内奸 项 伯 曹无伤 卧底 曹无伤 项 伯发生风雨欲来 / 无伤告密,项王大怒欲出兵(1)-----发展柳暗花明 / 项伯夜访,沛公大惊表“诚心”(2)-----高潮风云迭起 / 鸿门宴上,霸王不忍谋士急(3-4)-----结局化险为夷 / 如厕之机,沛公不辞脱身逃(5-7)

5.鸿门宴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几首诗(投影)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诗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后人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呢?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二、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投影)

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分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知识链接】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三、背景介绍(投影)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五、鸿门宴组图(投影)

结合刚才的录音看图片,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夜访张良)

项伯说情(项王许诺)

刘邦定策

刘邦谢罪(沛公赴宴)

范增示意(鸿门饮宴)

项装舞剑

樊哙闯帐(张良召哙)

樊哙力斥(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沛公脱险(沛公逃席)

诛杀无伤(刘邦锄奸)

第二课时

六、课文讲解

第一部分(第1段)

项羽大军压境,

刘邦处境危急。

——故事的开端

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无伤告密

2.亚父定计

第一部分(第2段)

刘邦一方的对策,

形势由战向和转化

──故事的发展

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项伯夜访

2.刘邦定策

3.项王许诺

第二部分(第3段)

写宴会上的斗争过程──高潮

项羽由主动变被动,

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刘邦谢罪— 项羽留饮

2.范增示意— 项羽不应

6.鸿门宴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一、二段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讲读、讨论

【教 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1)王( )关中 (2)说( )项羽

(3)好( )美姬( ) (4)为( )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1)军( )霸上 王( )关中

(2)说( )项羽 (3)成( )五彩 为( )龙虎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公岂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 “要项伯”

“距关,毋内诸侯”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

提示:(略)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处不及张良?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讨论、讲读

【教 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张良为何提议见项伯?此处轻描淡写有何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过人之处在此,显示张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与刘大惊失色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预习作业),解释下列词语:

从( )百余骑( )数目( )项王 且为所( )虏 客何为者( )

二、读讲课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提示: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3、提问:课文插图是否有不妥处,分析,找出依据。

提示:(略)

4、提问:项留饮,演出”舞剑“一幕,”留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是。范增一再暗示项,要他除刘,项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策划。这一变故是范一手导演,由于没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终不了了之。

5、”项庄舞剑“在情节上有何作用,为后人留下何成语?

提示:项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狯闯帐”是高潮。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

提示:从语言,行动,外貌等方面浓墨重彩写樊哙,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4、樊与刘讲话只语句变化有否区别?

提示:二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樊重在责之以义;策略上不同。刘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为守”

小结:三、四段记述宴会上刘、项的斗争。刘邦谢罪,矛盾缓解,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樊哙闯帐,达到高潮。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7.改写鸿门宴 篇七

同年48岁的刘邦也于沛县斩白蛇起义,并于公元前2投靠了当时最有实力的义军的首领项羽的叔父项梁。项羽和刘邦曾当着楚怀王的面约为兄弟共同抗秦,楚怀王也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公元前2因为项羽杀宋义围巨鹿救赵国所以刘邦先到咸阳并与百姓约法三章还派兵把守涵谷关“拒关无内诸侯”。项羽破涵谷关并于同年也入咸阳,着名的“鸿门宴”也由此而生,并拉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被封为汉王甘心回封地并听张良计烧毁栈道以消项羽疑心。一开始的楚汉战争项羽一直处于优势,其中最着名的战役就是彭城之战,公元前2刘邦乘项羽前去齐地平齐王田荣造反之乱,勾结其余诸侯杀入楚国都城彭城。

项羽当机立断仅凭三万铁骑就杀得刘邦56万大军大败,连刘邦的妻子父母都被项羽俘虏了。但是项羽念在与刘邦是结拜兄弟份上一次次放过了刘邦,并未将他赶尽杀绝。在公元前2齐王韩信回师与刘邦会合,刘邦才形成了足以与项羽抗衡的力量。

8.铁皮鸿门宴. 篇八

课题:鸿门宴

教师:铁皮鼓

班级:高一4班

时间:3月15日上午第二节`

教学实录:

(教师布置背诵随笔事宜)

教师:上次咱们整理了双方的人物,可以看出,双方的人物是旗鼓相当的。这边有刘邦,那边有项羽,这边有张良,那边有范曾,这边有樊哙,那边有项庄,这边有曹无伤,那边有项伯。但是项伯和曹无伤又是有区别的,曹无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而项伯有没有蓄意出卖项羽的动机?

学生:没有

教师:对,他只是智商有些低而已。(学生笑)但是我们又看见,这中间又交叉了其他的`关系,如项伯与张良的朋友关系,项伯曾经杀人,张良“活之”,所以他要报恩,就无意中出卖了项羽。好了,这节课咱们首先要复述故事,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相互之间复述一下,认真地讲一遍,然后各组推荐一个同学参加。

(学生讨论,比较积极,讨论中间,有学生要与老师个别讨论:为什么老师说项伯智商有些低,老师与他做了个别交流)

教师:我们每组选一个同学出来复述。(学生选代表)现在稍微给他们一点准备时间。

(三组分别推荐出徐放、吴迪、俞露婉)

教师:好,现在请徐放上台!

徐放:是不是要把鸿门宴之前的事情再概述一下?

教师:可以!

徐放:故事发生在秦末,当时各路起义军起兵反秦,以项羽和刘邦最强,而项羽比刘邦强很多。他们在不同方向作战。当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攻破函谷关,派将领守住关。项羽很生气,很快攻破函谷关,双方实力相差很大,项羽剿灭刘邦很容易。刘邦手下的曹无伤派人跟项羽说刘邦想自己在关中称王,激怒了项羽,准备攻打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有交往,就告诉张良这件事情,张良连夜告诉了刘邦,刘邦与项伯定下了亲家,约定次日去鸿门谢罪。

第二天,刘邦带了百余人去谢罪,和项羽饮酒。范曾说不可放过机会,但是项羽不忍心,于是范曾派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但是项伯与刘邦有约定,于是起来保护刘邦,项庄不能下手。张良看形势危急,就叫樊哙进帐、樊哙义正词严讲了很多道理,让项羽无言。于是刘邦借口上厕所,跑了,让张良留下给项羽和范曾送礼物。项羽留下了,而范曾把礼物毁坏了,并说项羽无知,不足以共大事。

教师:(许多学生已经做好了鼓掌的姿势)掌声响起来!徐放复述得棒极了!下面有请吴迪同学!

吴迪:(慢,有时会停顿下来)诸侯起义,较强的是项羽和刘邦。刘邦先到函谷关,驻军在霸上。他的左司马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称王。激怒项羽。于是项羽想明天打项羽。(学生笑,教师:呵呵,是口误,继续)由于他的叔父项伯和张良有故交,就去赵找张良其想说服一起逃跑。张良叫项伯见刘邦,刘邦就跟项伯结成儿女亲家。刘邦第二天去见项羽,于是就发生了鸿门宴。鸿门宴上,范曾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叫杀刘邦,但项羽不忍心于是范曾找项庄,他就以舞剑的名义想杀刘邦,被项伯看穿,就起来保护刘邦。项庄没有成功。然后,刘邦借上厕所的名义,张良……找樊哙,来了之后,他们就走了。就没有了。

(大家笑,鼓掌)

教师:好,下面请俞露婉同学上台,有请!

俞露婉:(比较流利)当时刘邦和项羽的两支军队在攻打秦的时候,刘邦先攻破函谷关,但是曹无伤说刘邦想称霸,项羽非常生气,想攻打刘邦。项伯与刘邦的手下张良有交情,于是去叫张良逃走,但是张良对刘邦忠心,就告诉刘邦这事。于是刘邦说服项伯制订协议,去见项羽。他们定下了儿女亲家,项伯叫刘邦次日早去给项羽道歉。

次日刘邦去请罪,刘邦见到项羽后对项羽说:是有小人在中间挑拨,自己不称霸。项羽心软,就对刘邦说是他的左司马出卖了他,然后他们在鸿门饮酒。范曾想趁机杀刘邦,三次举起玉佩暗示,但是项羽没有动手于是他找项庄让他以舞剑的名义杀刘邦。项伯因为与刘邦有协议,于是起身保护。张良看形势危急,找樊哙,樊哙进来说了一些话,于是项羽再一次心软了,然后樊哙与项羽饮酒,刘邦抄小道回到军营,让张良留下来,给项羽送玉璧,给范曾送玉环。项羽接受而范曾强礼物摔到地上,说夺取天下的必然是刘邦。刘邦回去之后,杀曹无伤。

教师:大家看看谁是第一?(大家七嘴八舌,说徐入的比较多)呵呵,徐放和俞露婉旗鼓相当,吴迪也不错啊。下周我们还有个刘项之争,是一场辩论赛,一方为刘邦辩护,一方为项羽辩护,男女生各选五位同学,大家下去之后可以上网查资料。大家对课文的熟悉是超出我的想象,下周我们在随笔就要对读本上的小说写故事梗概,这与复述故事又不一样 。这里我读一下我写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当时刘邦先入关中,驻军霸上,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非常生气,打算第二天进攻刘邦,范曾也认为刘邦志不在小,力主急攻,情况非常危急。项羽有一个叔父叫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关系非常好,连夜跑去劝张良逃跑,张良不但没有跑,反而把他介绍给了刘邦,刘邦于是和他结成儿女亲家,并竭力表白自己没有称王的野心。项伯相信了,劝刘邦第二天早晨赶紧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来鸿门向项羽陪罪,表明自己无称王之心,项羽轻信了刘邦并供出了曹无伤,而且还摆下宴席请刘邦喝酒,由叔父项伯、谋士范曾作陪,张良立在刘邦旁边。范曾多次示意项羽杀了刘邦,项羽均不下手。范曾无奈,召项庄进来,想让他借舞剑助兴刺杀刘邦,项伯发现了这一企图,也拔剑起舞,护住了刘邦。张良见事情紧急,连忙召大将樊哙进来,樊哙闯进军帐,指责项羽想要诛杀有功的刘邦,项羽无言以对,刘邦则借上厕所的机会逃回霸上,留下张良给项羽和范曾分别送了一双白璧和一双玉斗。刘邦回到军营中,立刻杀了曹无伤。

教师:这是500字版的。还可以写200、100字版的。大家要加强练习。刘邦逃跑之后,范曾说了一句话,非常有名,是哪一句?

学生:竖子不足与谋!

9.《鸿门宴》说课稿 篇九

各位同行、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鸿门宴》,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首先是说教材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要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于学情分析如下: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这个目标的依据是中国古代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文学批评理论,真正地理解一篇文学作品,首先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此类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包括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教学难点为:

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在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诵读。

接下来说一说本次说课的重点部分: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1)--(3)部分是第一课时的内容,(4)--(7)部分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导入(5分钟)

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的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5分钟)

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过司马迁的作品,所以这一环节可适当简略,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的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三)翻译理解部分(35分钟)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掌握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重点。在这一环节,就体现了上述学法中的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四)分析人物部分(35分钟)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五)刻画方法部分(5分钟)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六)课堂延伸部分(3分钟)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七)作业布置(2分钟)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10.《鸿门宴》教案 篇十

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体现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从语言到人物:本文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课文语言: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理解语言,把握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这样,既有“面”上的鸟瞰,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说都是课内功夫。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此你怎么看?2.组织大家交流、评析课前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诗文。

(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综合运用点拨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适当介绍历史背景以导入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将读文与读画以及根据画面写说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重点场景的理解。教学要点:1.

结合注释,利用古汉语词典,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①古今异义:“盗”、“非常”等。②通假现象:具―俱;距―拒;内―纳;要―腰;蚤―早。③词类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从俱死;为之奈何;孰与君少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客何为者。2.

阅读课文的重点场景和相关的连环图画,用自己的语言给图画配说明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抓矛盾线索2.理情节结构宴前(战还是不战)

①项羽下令击刘②刘邦拉拢项伯③项羽轻信“说项”宴中(杀还是不杀)①刘邦诡表心迹②范增举示玉玦③项庄舞剑④樊哙闯帐⑤项羽赐座宴后(收还是不收)①刘邦趁机离席②项王接受赠璧③范增砸碎玉斗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讨论“宴上”斗争的“三起三落”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际出发,认识情节发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时主要采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内涵,同时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广阔的天地,丰富文化底蕴。教学要点:1.分析、概括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内涵。

2.关于“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评论。

3.组织学生交流、评析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材料。教学难点:对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不同看法的评论。

(三)教学实例

(部分教学片断实录)教学片断一:给连环图画配说明文字采用实物投影仪,或预先制作成课件,投影出下列连环图画:图一:(图略)图二:(图略)图三:(图略)图四:(图略)

(以上图片选自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绘画本中国通史》)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上画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态;然后仔细钻研课文中的相关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可以适当交代画面内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趋的“硬译”。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赶赴项羽的驻地鸿门,向他赔礼道歉。项羽的情绪有所缓和,并设宴款待刘邦。

宴席上,范增屡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不表态。范增只得召进项庄,让他在祝酒之后舞剑助兴,寻机刺杀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张良立即外出,把情况告诉守候在军门外的樊哙,樊哙带剑持盾闯了进来,面对项羽,历举刘邦反秦之功,严辞斥责项羽听信谗言,企图诛杀有功之人。项羽无言以对。以上说明文字不是“标准答案”,只要扣住画面,语言简洁、顺畅,都值得鼓励。

教学片断二:“三起三落”的讨论师:有人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气氛顿趋紧张;

二起是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于是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严辞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

一落是对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

二落是项羽赐酒赐肉,被樊哙斥责之后反而赐坐;

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由逃离项羽军营。对这一说法,你们怎么看?请展开讨论。

生一:对“三起”的概括应该说是准确的。范增举玦、项庄舞剑和樊哙闯帐三处情节或者说细节确实充满了杀机,大有一触即发的危险,让人为刘邦的命运深感忧虑。

生二:“起”和“落”是相对的,有起才有落,它们应该在同一条横轴上展开……

生三:是啊,一落是项王“默然不应”,视而不见;二落应该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项羽对此置若罔闻,让人为刘邦暂时松了一口气。

生四: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高度警觉,而当明了他的身份后,称之为“壮士”,先是赐酒,后又赐彘肩,一声不响地听了斥责以后又赐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这里,刘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胁应该说是基本上消除了。这就是“落”。把后来刘邦托辞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当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杀不杀刘邦是斗争的焦点,而杀不杀刘邦的关键看项羽的态度。三起三落是对应的,宴席上闪耀着刀光剑影,但又张中有弛,跌宕起伏。这一场面描写实在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最典型的体现

教学片断三:有关“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讨论师: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在《范增论》中说这体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这两种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一:项羽虽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但从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现来看,是一个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说项羽在宴席上“优柔寡断”是不准确的。他的叔父项伯替刘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项羽实际上就有不杀刘邦之意。正因为项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闻,对项伯的庇护加以纵容。项羽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是不准确的。

生三:项羽为什么没在席间杀死刘邦?项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项羽以为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对自己根本构不成威胁,只要刘邦不在关中称王,对自己俯首称臣,就可以饶他一命。这样看来,我倒是有些赞同苏轼的看法,尽管这样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战略眼光的,项羽日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统治者的宽广的气度,对臣下的过错也能够容忍和宽恕。从项伯的求情和刘邦的“表演”来看,刘邦不但没有丝毫过错,反而有莫大的功劳,不但不应受到任何责罚,反而应该受到封侯封王的奖赏。项羽答应“内奸”项伯的求情,相信刘邦的连篇鬼话,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说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有人说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没有道理的。……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一些思想交锋的“火花”闪耀出来。在这里我不想对大家的发言作老吏断案般的评判,有的议题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项羽有一个分析,对我们理解项羽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有帮助:“‘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

(四)教学体会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串讲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场,教师成了无所不知的主角,学生是附庸,是被动的接受者。运用这种方法,尽管也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古汉语以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足够的展现和发挥,因而也就影响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对这种传统的教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自我钻研、互相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索的精神。变“教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给学生提供自读、研讨和历练的宽广的“平台”,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

2.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精彩的 篇章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对于这样的作品,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立体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们正是这样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外,还注重引导他们去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知识,感受项羽和刘邦特别是项羽的形象,领悟对比、张弛和细节刻画等表现艺术;同时,组织他们搜集相关的材料,对值得商榷的专题展开讨论,提倡思想交锋,鼓励唇枪舌剑,以提高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上一篇:2015借款申请书下一篇:爱护保护眼睛倡议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