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因你而精彩—一个都不能少

2024-10-13

班级因你而精彩—一个都不能少(11篇)

1.班级因你而精彩—一个都不能少 篇一

我爱我班,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美好回忆。我爱我的班级,是它,陪我学习,伴我成长。是它带领我们走过了无数个风雨兼程,它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家。

班级,一个团结奋进的班级体、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生机盎然的乐园、一片纯真圣洁的心灵土壤。

每天早上,鸟儿飞向蓝天,我们走向教室学习知识,教室就是我们的蓝天,是我们自由翱翔的空间,所以我爱它!

在班级,我们因该展现个性、创新求索。在班级墙壁上,贴着我们的精彩纷呈,贴着我们尽力得到的奖状,黑板上,展示着我们精心、尽力绘制的板报。我们用智慧和勤劳,为自己的人生故事增添了无数甜蜜的回忆。我们因该学会欣赏,恭敬谦让。在主题班队活动中,我们懂得了怎样欣赏他人,包容他人。我们知道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生修养。

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老师就是我的妈妈。我们要做到在班里,有时,我撞你一下,你不跟我斤斤计较;你踩我一脚,我也像没事一样。我们依然还是好朋友,大家共同度过这段快乐时光,共同品尝其中的喜怒哀乐,共同经历里面的风风雨雨。这些全靠它。

虽然,有些时候,同学们闹一些小矛盾,但很快就和好了。我们班级要团结,有时候,我们班和别的班比赛,别看我们班有时比赛会失利,可最终的胜利仍然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班很坚强,尽管有时在比赛中失利,但谁也不泄气,而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拼搏、拼搏、再拼搏,决不给班级抹黑!

大自然中常常会有狂风暴雨,令人惊恐不已。这时大家便急匆匆地跑进教室里。温暖的教室就像妈妈在亲切地呼唤:“孩子们,外面天气不好,这里安全,快回来吧!”我们依偎在她的怀里不愿意离开。

每个人都在尽力地建设着班集体,白天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下午,我们一起在教室里进行练习、进行做作业,在这紧张而快乐的学习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和谐的气氛环绕着教室。看窗明几净的教室,看我们的板报,看,我们获得各项比赛与别班争霸所得的奖状它们代表着我们班的好成绩,看,挂着的流动红旗,这都是我们尽力为班级争得的荣誉,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对啊,班级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集体,所以我们要爱班级,要树立培养我们的班级荣誉感,努力为班级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对待同学要像对待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形成班级凝聚力,从而团结同学,认真学习,和谐共处,努力搞好班集体。并且要确定目标,激发我们为集体奋斗努力的热情,在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争取优秀的成绩,展示出我们良好的班风与班貌。为集体,更是为我们自己,努力向上,把学习,纪律等各方面搞好,只要每个同学都有这种观念,那么,我们的班集体就会不断地成长,形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热爱班集体,要看实际行动,最基本的要做到三点:敬爱老师,热爱自己,关爱同学。因为老师是我们的师长,培育我们健康地成长,传授给我们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充实了自己的头脑,懂得思考,懂得学习。我们要尊重老师,敬爱老师,他们的每一个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热爱自己,要会为自己着想,搞好自己的学习,让自身不断地提高;并且,从卫生,行为,品德修养等各方面,都要以审视眼光开待着自己同学,同学之间要架起一架友谊之桥,要彼此沟通,和谐相处,互相,弥补自己的不足,要学会取长补短,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关爱了解,做到诚实、守信。并且要给予需要的帮助,在别人最需要关怀时雪中送炭,并且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努力。老师就像一根蜡烛无处不在的在奉献自己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授予我们知识,让我们一天天快快乐乐的成长,在班上老师是最关心我们的,你们希望用怎样的方式回报一心关心我们的“老师”呢?

热爱班级首先要认真学习、关心集体、热爱同学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爱老师、关心老师,因为我们的一点点进步都是老师赋予的,只有关心老师我们的学习才会更丰富多彩成绩也自然会一点点变得出色。

关注他人,关注世界。一次次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学习以更宽广的胸怀去关注我们这个世界,体会“给,比拿快乐”的真谛。

现在和我们宣誓:我们将相互帮助、积极进取、勤奋努力、团结友爱、不怕困难。

张扬自信风帆,抵达成功彼岸!我们的成绩因习惯而优秀,我们的梦想因努力而精彩!

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是我们的美德,刻苦勤奋、积极向上是我们的风气。

同学们,让我们以崭新的面貌去创造我们和谐团结的班集体,处处开满温暖之花的校园吧。

2.激励,班级因你而精彩 篇二

“激励”一词,顾名思义即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从心理学角度说,它指的是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始终保持一种亢奋状态,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发展需要的心理过程。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曾对人的可激励性问题作过专题研究,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由此可见,激励运用得当,就能成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兴奋剂,能促进其健康地发展与提高。笔者认为:作为班级工作中的一种手段,激励应该是多元的。

一、 目标激励

目标是人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凝聚力、驱动力。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确定了目标才会使人明确奋斗的方向和需求,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说目标既是行为的结果,又是行为的诱因。目标的实现使原来的需要得到满足,给人带来成功的喜悦和成就的享受,从而不断激励人去追求新的目标,获取新的享受。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把个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合。事实上,学生的个人目标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的目标链。学生是在实现了原有目标之后转向下一个目标,可以说每一个实现了的目标既是学生实现新目标的起点,又是学生通向成功之巅的一个里程碑。为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班主任不仅要用尚未实现的目标吸引学生,而且要用已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具有一种成功感,可以增强学生实现新目标的决心与信心。需要强调的是近期目标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较大,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帮助他们找到合理具体、切实可行的近期的目标。所谓“志当存高远,行从脚下始”,如果近期目标模糊不清,可能使学生失去兴趣,从而减弱激励的作用。

二、竞争激励

实践证明,竞争最容易激发人的取胜心理。班级工作中的竞争激励就是基于学生自尊和自我实际的需要,根据学生不甘落后、力争上游、不断进取的心理特征而采取促进其发展的一种手段。班主任可以想方设法营造一种争强好胜、你追我赶的氛围,在竞争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让学生在与别人的比较中,逐步认识自身的实际能力和优缺点,主动寻找最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证明自身的能力、实现自我的价值。作一个比喻,班级工作的竞争激励犹如体育比赛中的号角,它催人奋进。若没有竞争,学生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我想不少同仁把竞争意识的培养列入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基于此吧!值得注意的一点,在竞争中势必会遇到挫折,少数自尊心强烈的同学可能会因一时的失败而情绪沮丧,甚至一蹶不振,因此,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对参与竞争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暂时失意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下真切体会到竞争无情人有情,从而增强对竞争淘汰的承受力。

如果说上述两种激励强调的是学生主体自励的话,那么下面阐述的几种激励手段则可以理解为客观的他励。

三、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评选出先进分子,使之成为榜样激励的主体,对其他学生进行激励。管理心理学认为,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求社会公平对待自己的心态,总是将自己作的努力和所得的回报,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比较,如果比值相等,就会觉得公平。所以“公平”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通过学生公开讨论,民主评议产生出来的先进分子的自我总结、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现身说法活动,起到“树立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为班级学生指明一个发展的方向。

四、爱心情感激励

一个班级中既有好生,又有差生。差生的培养与转化应该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情感的激励直接关系到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状态,所以只有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才能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始终将“与人为善”的爱心倾注给后进生。比如我班有一个爱好运动但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我给他学期的评语是:“也许多年以后,我可能会淡忘你的名字,但我依然会记起班上在运动会上跑得最快的那位同学矫健的身姿。”后来那位学生不仅运动成绩突出,其他功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见班主任只有睁开明亮的大眼关注后进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鼓励,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也有一技之长,在班级中也能占一席之地,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上进。

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 篇三

这是一部反映西部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现状的影片。这部影片总的感觉是震撼!为西部的贫困、教育的落后欠账而震撼,也为孩子们纯洁的心灵震撼,更为小魏老师的担当而震撼!

乡村对于城市是落后的,乡村的教育同样如此,是物质的落后,但不是精神的空虚。片中破旧的校舍、孩子们简单的衣着,还有因为弄坏定量供应的粉笔,孩子们伤心不已,都反复说明了这一问题。硬件没有软件更没有。所以,贫困山区学校很难说追求提高教学质量。因为第一要务往往是稳定,学生的稳定,教师的稳定。片中的水泉小学仅有高老师一名代课教师。高老师的临时出差,所以就有了小魏老师的临时接替。这种现状在我国乡村广泛存在,尤其偏远山区。

今年来,社会上也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些乡村教师,这些留守孩子。像央视连续举办了几次《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很有意义。其实,除了这些代表,他们是一个美丽的群体。甘于寂寞、忍受清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并不容易做到。当然,我更希望央视逐渐不再做这个节目,因为到那时他们不再需要社会更多地关注,乡村教师不再需要忍受清贫寂寞、留守孩子也不再为与父母团聚而苦苦期待。

4.《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篇四

——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

这个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老电影,同时被其中的13岁女孩的执着深深地感动着。

影片讲述了一小学老师教一班穷苦的农村学生,因要回家放假回乡一个月,村长找来只有十三岁的女孩担任代课老师,并答应给她工钱五十块。因为她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并且每天抄一篇课文,什么也不讲,也不上学生出去,就按点下课,天天查人。做着自己所答应的诺言“一个都能少”。当其中一个学生因为跑得快被拔尖去县里的学校上学,女孩硬是不给人,最后让村长硬把人带走。而另一个学生张慧科因为家里贫穷欠钱,上不起学到城里打工去了,又失了一个学生,女孩一连不见了两个学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好,于是就决定到城里找张慧科。为了凑够足够上县城的钱,她带领学生去搬砖,想进办法去赚钱,甚至逼学生交钱。最终混上车,但是半路被发现,一路艰辛的走到城里。到了城里为了找到张慧科他先是发小广播,然后写寻人启示,最后在电视台问口站了一天半,终于见到了台长,上了电视节目,找到了张慧科,并且得到社会上热心的的帮助,得到了许多学习用品和资金。

影片刚开始女孩因为高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都能少”而天天看着学生,不教课,也要保证人数。甚至在明行之被县里选上时,她硬是不给人。让村长把人带走后,她还去追车子,想把明行之带回来。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感觉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她不懂得变通,一昧的遵循规章制度,但她那可贵的品质,雷锋般的执着与倔强,认定了一件事就会义无返顾的做下去的精神,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影片在后面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学生张慧科因为家里贫穷欠钱,上不起学到城里打工去了,女孩坚守承诺,毅然决定去城里找回张慧科。到了城里,女孩为了寻找走丢的张慧科,不吃不喝,所有的钱都买了笔和纸,张贴寻人启示。女孩苦苦的寻找了三天,都没有任何消息。女孩走投无路,选择了去电视台登寻人启事,但电视台门卫以没有身份证明而不让女孩进入,女孩为了能在电视台登上寻人启事,没有任何证件的她就在电视台门口死等台长,每碰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出来,就追上去问人家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用自己的执着打动了台长,当台长得知魏敏芝已在门口等了一天时,他怒斥女门卫的怠慢行为。并亲自接待了女孩。在面对摄像机镜头,循循善诱的女主持人让魏敏芝讲话,魏敏芝却无言以对,甚是木讷。但当主持人要她对电视机前的张慧科讲几句内心话时,这个女孩再也控制不住委屈,泪流满面地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呀?我都找你三天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啊?魏敏芝的真情告白又一次让我动容。让我深深被这个只有13岁的女孩所打动,被她那种品质和责任心所信服,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女孩竟有这样的毅力与执着精神,竟然有这样的责

任心。为了一个不相识的人,只是有着一个月的师生关系,为了一句“一个都能少”的诺言,而付出了那么多。这就是女孩的执着。

女孩的举动感动了所有人,在女孩的眼里,她对高老师做出承诺后,她就得履行自己的承诺,高老师告诉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把它看得比天还重,所以即使历经辛苦,也无怨无悔。

这个13岁女孩的名字叫——魏敏芝。她的执着在我脑海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记忆。

5.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篇五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我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1.教育启示《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2.读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3.时事评论怎么写

4.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长篇影评3篇

6.看《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篇六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整个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女主人翁魏敏芝所吸引。这个十三岁的小女孩的强烈的责任感狠狠地震颤了我幼小的心灵。她是偏僻落后的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她有着农村人的诚实、善良的优良品质,在高老师回家探母出走前夕对她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看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也许当时她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也不知道这句话会让她付出多大的艰辛,但是她心里很清楚她一定要遵守承诺,这也许是农村人淳朴的本性使然吧。所以当班上的张惠科因家里贫穷而被迫辍学到城里打工时,她要义无反顾地到城里将他找回。

那低低的一堆堆矮土墙,那并不宽敞的破旧的教室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张张陈旧的桌椅,桌子上堆满了孩子们的书。魏敏芝在黑板上耐心地抄写着课文,而孩子们则安安静静地坐在里面认真地学习。时而用稚嫩的童声大声地朗读课文,时而用铅笔在纸上沙、沙、沙地写着什么。看着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幕,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大一下学期在天台小学去传授

3.15知识的情景。那些小弟弟、小妹妹的学习环境和他们差不多,教师的缺少,教学设备的简单、陈旧。但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努力地学习着,对未来百般地憧憬着,得知我们是大学生就拽着我们问东问西地问个不停。殊不知他们的青春与活力让我们羡慕不已,我们能做的唯有微笑地对其说:“好好学习,你们也会踏入大学的门槛的”。回忆所盈满的幸福再一次让我感受生活的美好。

魏敏芝为了找回张惠科,为了履行对高老师的承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些努力如箴言鞭策我在困难中前行。她找村长帮忙被婉拒就徒步到镇上乘公交车到城里,几经周折地寻找已失踪三天的张惠科,尝试了广播找人、寻人启事、登广告的方式。在登广告时受尽了辛苦,磕磕碰碰地一路询问找到电视台,在电视台大门口,人来人往地、车来车往地询问每一个戴眼镜的男子是否是台长。夕阳西下,夜幕拉开。一天中多少彷徨,多少无奈却以未果而终。但性格坚强、执著的她却始终不愿放弃而露宿电视台大门口,一天一夜的辛勤等待体现了魏敏芝何等强大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也将她强烈的责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人向台长禀报了魏敏芝找他的实情,台长被她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万千,真心地接见了她并对她施以援助之手,让她通过电视栏目“教育采访”找到了张惠科。当魏敏芝在银屏前,主持人叫她对张惠科说想说的话时,感动之余、心酸之余,她只说了“张惠科,你到哪里去了”就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了。千言万语在这真诚的泪水面前似乎都要显得苍白,这个美丽的泪面也是这部影片最能够打动人、最能震颤人心灵的一隅。

魏敏芝千辛万苦地到城里寻找张惠科一事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偏远山村教育落后的问题的严峻性,而水泉小学也纷纷地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捐资捐物的纷至沓来。因此,水泉小学改名为水泉希望小学。

魏敏芝,一个十三岁的农村姑娘。纤弱的外表下包裹着这么一个强大的心灵,一次偶然让“历史的重任”落到她的身上,而她不负众望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从而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她农村女孩固有的淳朴、善良的品质,更让我们看到了她那高贵的心灵。一路的舟车劳累的坚持无不向我们展现了她那不合年龄的坚强和强烈的责任感,也让我们在对她肃然起敬的同时,埋下了支援边远地区教育的爱心种子。

我是一个善感的尤物,每当看书或者是看电影看到此类的爱心,都会牵动我细腻的情愫,惹尘善感的灵魂。记得白岩松写过《感动,有没有用》一文,他说:“ 在感动的那一瞬间,我们曾经立下无数誓言,后来,困意来了,我们关掉电视机,沉沉地睡去.只是不知道,那些要紧牙关许下的承诺,我们是否,还会记得在醒来后想起”。确实,光是感动是不行的,我们要在感动之余进行深思甚至埋下效仿的种子。我是一个师范生,将来毕业了,从事教育

事业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希望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亦会在不容我选择的情况下,从容乐观地走进大山,牵起那些稚嫩的小手,迎着那些灿烂的笑容,演绎心灵之舞,让山间荡漾出空谷跫音。

7.一个都不能少 主题班会 篇七

时 间:2015年9月7日

参加人数: 高一新生全班42人 班主任

教学目的:

1、通过此次主题班会,目的是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关心集体、融入集体、建设集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班集体的整体性,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让新生在新的学期快速地明确高中学习与生活的基本任务,顺利地实现初中生活向高中生活的过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同时,让学生对良好的学风以及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在良好班集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并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努力为集体增光添彩。

3、让学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锻炼自己的能力。

教学重点:一个都不能少的内涵理解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教学仪器:多媒体 相关道具

教学方法:提问法 讲授法、表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活动前期准备

召开一次班干部会、一次活动小组讨论会,对本次主题班会的内容进行动员、讨论和安排。调查了解新生入学最担忧的问题,确定班会主题内容、班会形式和题目,班会具体准备工作分工,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

二、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张艺谋早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片段。

1、班干部代表概述影片片段核心内容。

2、学生代表发表观后感。

三、讲授新课

1、教师根据影片内容过渡到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①、什么是“一个都不能少”? ②、如何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2、多媒体展示《中学生守则》中的基本要求,共10条,全班同学大声齐读。

教师总结发言:我们每一个人是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来到学校组成新的班集体后,当然也是班集体中重要的一份子。班集体管理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在座的每一位共同努力。

学习: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不存在特殊性。

活动:积极响应,全班参与,团结一致,愉快协作,互帮有助,同荣辱,共进退。考试:平时考试都争优秀,学业水平测试都过关,高考结束后都能上大学。这就是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3、教师与学生分享真人真故事:严以律己的故事 古代:曾国藩。日课十三条(多媒体展示)近代:周恩来。小结: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把学校班级的各项要求牢记心中,时刻提醒勉励自己。自我的严厉是集体强大的保障,集体的强大力量是自我约束的体现。每一份子都好了,集体才能完整,才能不断完善。争做班集体的领头羊,而不拉班集体的小后退。

4、活动小组进行情景剧表演——地狱与天堂 同学甲:牧师。同学乙:上帝。牧师请教上帝:“地狱和天堂有什么不同?” 上帝带领牧师来到一个房间(教室后面):四个学生围成一圈,拿着长长的筷子正准备夹圈中央的爆米花吃。但是筷子太长,三个学生夹着爆米花根本不能送到嘴里,于是各自艰难地尝试后,扔掉长筷子,望着美味的爆米花,坐着唉声叹气,脸上露出痛苦无奈的表情,其中还有两位因为筷子太长扭打在一起。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上帝带领牧师又来到了另一个房间(教师前面):四个学生围成一圈,拿着一样长度的筷子夹着爆米花喂对方,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各自的脸上流露出满足与幸福的表情。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5、表演结束,掌声响起,活动小组回座位。学生各抒己见,谈论情景剧带给大家的启示。

6、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不能什么事情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而是要懂得互帮互助,才能和谐相处,身心愉悦,才能真正共同进步。所以,要想实现班级“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我们大家要设身处地的多为他人着想,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一起努力,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四、总结:这次班会的主题是“一个都不能少”,大家不要忘记刚才读过的誓言,不要受外界各种诱惑的影响,时刻不忘记严以律己,争做表率,为班集体出谋划策。同时,也时刻要有强烈的班集体意识,以班级为荣,要时刻准备关心帮助班集体的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取得共同进步。

8.工具一个都不能少散文 篇八

自加盟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师傅要求我首先看管好自己的工具。同时强调,干飞机维修这一行,不错装不漏装零部件固然重要,工具的管理也是马虎不得的。假如由于自己的工具管理不善遗留在飞机上,将会给飞行安全带来隐患,乃至飞行事故。给国家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对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我本来就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听了师傅的嘱咐后对于工具的管理从不敢掉以轻心。十几年来,始终如一地按照公司管理规定的要求去认真清点工具。即:“工作前清点,工作后清点,变更工作场地清点。”尽管如此,我觉得有必要再加上一条:“一个都不能少。”无论是谁借走了他的工具,我都会在收工之前亲自去把工具要回来,防止工具借出的时间长了,记忆模糊了,给后来的工具查找带来麻烦。哪怕是对待像老刘那样的老朋友也不例外。

老刘与我性格迥然,整日大大咧咧。若是让他每天不厌其烦地去清点工具,倒不如让他去干些个力气活。所以,他在自己的工具管理上可是没少出毛病,当然,车间哪一任领导都批评过他。然而,老刘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一天,老刘背着工长将平时不经常用到的工具都给退掉了,工具箱内空空荡荡的清点起来可真方便。如果工作时缺少了工具 就到我这里来借,他知道我的工具齐全,人又老实不会不借给他。这样做既方便,又可以规避责任,真是两全齐美。为此,老刘曾经得意过好长一段时间。然而,我却为此伤透了脑筋。其实,工具互相串换着用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老刘却有一个致命的`老毛病,他借了别人的工具从来都想不起来去还,甚至是压根儿就不去还。而且,他又非常要面子,脾气酸。向他索要工具一定得讲一点策略,不能正面“进攻”,若是为了一个工具与他闹个脸红脖子粗的划不来。

“工具用完了就告诉我一声,一会儿我也要用。”每一次老刘拿走了工具,我都要用类似的语气提醒他一下。

“别那么小气,丢不了呀!”老刘拿着工具走了。

下班的时间又要到了,老刘当然没能来还工具。我又不好意思直接去要,只好找个借口与老刘唠会儿嗑。如果,对方仍然没有还工具的意向,我只能一边说着话,一边用余光在老刘的工具箱内搜寻着自己的工具。待确认自己的工具还在,便可以放心地下班了。

久而久之,老也摸透了我的意图:“又来要工具来了,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工具放在我这里绝对丢不了。”说着,用手指了指工具箱旁边放着的一把雨伞:“看见没有,这把雨伞就是上一次抽查工具的时候奖励我的。别看你的工具看得紧,就是没人奖励你呀,真是点儿背又命苦啊!”我听了不以为然::“别扯那些没用的,我等着用工具干活呢。谁不知道你的工具退掉了一大半,换了我照样得奖。”老刘得意地:“这个我可不敢跟你犟!”

好景总是不长。国庆节前夕车间在东平湖分鱼,我是工会组长,需要早走一会儿。我一边清点着工具,一边提醒着老刘:“我的5x7开口扳手放你那里吧!别忘了收起来。我分鱼去了!”老刘头也没有抬,仍旧干着活儿:“放心吧!别磨叽啦。”

然而,下午一上班,突如其来的工作现场会彻底改变了老刘的工具管理观念。

某架飞机旁,老刘的工作现场,员工们整齐地站在一边。车间主任板着脸,手里拿着一把5x7的开口扳手:“这是谁的工具!”我顿时全都明白了:“是我的,上午出去分鱼走的太匆忙,忘在了飞机上。我接受批评,请求处罚。”这时,站在一旁的老刘真地站不住了,他刚想要对工具的事做一下解释,我赶紧抢过话题:“没错,是我忘在飞机上的。”此时的老刘红着脸低下了头。

现场会结束了,挨了批评的我顺理成章地收到了一张罚款单。爱面子的老刘一脸的内疚,反复地:“老孙呀!实在对不起,对不起。这帐单让我来买。”我拍了拍老刘的肩膀:“千万别往心里去,罚款是小事,吸取教训才是大事,今后咱们的工具都要加强管理。类似的问题可不能再发生了。”

第二天,老刘悄悄地把以前退掉的工具又重新配上了。

打这以后老刘很少向他人借工具了,清点工具也特别地认真。我见了调侃道:“你也知道清点工具了!”

9.一个都不能少演讲稿 篇九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春季开学时,我们班有两个学生没有来报到,打电话询问他们的父母,原来是出外打工了,看看其他几个班,也有类似的情况。这现象让我无比感慨,他们才上六年级,也只有十二、三岁。就这样早早地步入了社会,他们能干什么?他们的将来会是什么样?他们会不会误入歧途?我不敢想象。细细调查,我发现这些孩子都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或许感到升学无望,他们或许早已经厌烦了学习。那么,孩子走到这一步怪谁呢?怪他不好好学习吗?我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诚然,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更有学校的原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该承担什么责任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想,要杜绝这种辍学的现象,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切实做好学困生的帮教工作,让学困生喜欢学习、爱上校园、健康成长。

我们知道,历来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好学生”和“学困生”两种,其实,好学生并非完美无瑕,学困生也不是一无是处。从发展水平来说,差异总是伴随着个性发展而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由此出发,教师不仅要当园丁,又要当伯乐,在学校的整体教育

活动中,让好学生、学困生都能超越自己。这也是教育创新的目的之一。

对于学困生来说,长期的失败和挫折,会在他们的心中形成成见和恐惧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能有人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让他们经过尝试获得成功,他们就会突破心理的囚笼,重新获得自由。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绝大多数的学困生不仅是基础差,而且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些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记忆力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唤醒他们的自信,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在流畅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体察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改变对学习的感觉和感情,让他们觉得原来学习并没有那么难,原来学习也可以很有乐趣。不是强制性的学习,而是成功流畅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把厌学生转变成好学生。

在我们班,有几名学困生,我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将他们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上,我们知道,学困生有好动、走神、自制力差等缺点,把他们放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便于纠正他们这些缺点。第二,给他们每人配备一个成绩较好的同桌,便于指导他们学习,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鼓励学困生多学多问、好学生多讲多练,共同提高。第三,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给学困生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在经历中获得进步、充满自信。第四,课下,我经常与学困生交流得失,及时发现他们的困惑及时指导,给他们布置适

量的作业,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择优奖励。就这样,我用多种方法帮助学困生取得进步,虽然有时进步很小,但我认为,只要我们尽力了,便问心无愧。

学困生是教师教学最大的负担,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关注的人群。面对这个无助和被漠视的群体。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教育不仅以教“好学生”为荣,更要以“教好学生”为荣。

理想的教育,一定要给学困生机会放慢进度来提高学习质量,一个学生有机会提高学习素质,远比多学一点新知识更重要。和谐社会一定是由心理健康,能高质量做事的人群组成的。

因此,让我们关注这个特殊群体,有效做好学困生的帮教工作。坚持倡导并努力营造爱心教育,将严格要求渗透在对学生的热情关爱之中,将真诚的教育建立在学生的充分理解上,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关爱的行动,常常能以心换心,以情动情,往往能以最小的教育成本获得意外的教育收益。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反复抓”“抓反复”,不要求一次成型,而注重化整为零,分解要求,降低难度。有序推进,逐步实现预期目标,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寻找每个人闪光点,增强集体凝聚力,帮助这些同学找回自我,回归集体。

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吧,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习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成

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辍学的现象,让孩子们呆在他们应该呆的地方,一个都不能少。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学校新来一年轻教师,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

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可能和你做同事;

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

考试作弊的学生你也要对他好,他将来会当官的;

10.「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十

看了两次「一个都不能少」这齣电影,有两种不同的感觉,前后截然不同,所感的对象亦有分别。再次重电里的细节,刻情的一点一滴也教我回味,亦引 发我再度的思考。首次看毕「一个都不能少」,充满整个脑子只是代课老师魏敏

芝找回贫苦学生张慧科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扣人心弦;但第二次的焦却落在 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上,有可悲亦有可喜。

可悲之处在于贫困山区基础教育推行之缓慢及推行者之其身不正。资源短

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自中 国大陆于八十年代开始实行革开放,至今已有二十年,但富起来的只有一小撮沿 岸地区的市民,更使贫富悬殊的问题加剧,大部份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 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除 了因为资源短缺的缘故外,又有谁会关注到政策推行的问题上呢?近十年来,中 国政府和香港不少慈善团体也纷纷筹集资金及物资,送往中国各贫困山区,弓兴 建「希望小学」,不断推动山区的教育工作。但一批批的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 到贫苦学生的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真正正的花在有需要的学生身上呢?正当 魏敏芝嚷着要到城里找回学生张慧科,到村长家中请求帮助,村长却一面收起一 碟碟大鱼大肉、吃余吃剩的,一面拒绝魏敏芝的请求,还说没钱,想帮也帮不 了。这是多么的人愤怒。由村长对魏敏芝的严厉态度,到贿赂张慧科说出擅跑学 生的藏身之处,再到电视台把魏敏芝、张慧科送回水泉镇,村长见到一大车文具 及收到助学资金的眉飞色舞的样子,都足见村长唯利是图的作风。这不就是教育 工作推行中的可悲吗?

可幸的是,水泉小学仍然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成为了黑夜

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也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

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采望的情况下。

就在准备出发的清晨仍放不下心头大石,此忑不安,不愿把自己作为它师的身 份放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 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皂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

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 不离不弃,正是山区教育工作推行的可幸之处。

「一个都不能少」整套电影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

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皂情感、动容的气氛。片末只以 学生用七彩縯纷的粉笔写字的情景作结,并没有交代水泉小学的及展及高老师的复职,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亦正是我们该对山区教育推行问题加以正视 的地方。

很多人都说

「一个都不能少」

这电影十分感人,说小主角敏芝很伟大

……

种对此电影主角行为的赞美,我都不赞同。我看到的,只有中国人的市侩,按章 办事的迂腐以及对事物的短视以及教育制度失败的悲哀。戏中的小老师魏敏芝,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刚烈、鲁莽的农村姑娘,她去代课的目的不在于作育英才,贡献国家;她为的只是五十块钱的工资。而推动她坚持 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动力,也只不过是高老师额外打赏的十块钱而已。最记 得还当记者访问她为何非要找回张慧科回乡不可的原因时,她犹疑不语只懂痛哭的那段情节,可能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她的原因也只是自己多日来吃过的苦 头而哭。在我眼中,她根本与电视台的接待员女士毫无分别,她们一样是在「按

章办事」,一样是没工作热诚,一样是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魏敏芝多的只是一

份劲而已。

另外,电影想带出的讯息是:中国人的短视。事实上,中国大陆又何止一间 「水泉小学」,岂止一个张慧科?简陋的校舍、辍学的儿童,遍布了中国各穷乡 之中,城市人看见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为何他们只懂同情施予给一间水泉小学,一位小老师和一位辍学儿童,对其他却漠不关心?只可说一句:他们短视、思想 表面化,对深一层的问题,好像未曾顾及过。

这故事不但说出贫村小学不幸,更是说出整个中国的不幸,固执功利的魏敏

芝是一个幸,只有水泉小学才被关心正视也是一个不幸,中国人的思想到现在仍 是单发展更是一大不幸。

11.观《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篇十一

《一个都不能少》,我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与老师和同学看却又是一番滋味。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眼泪开始湿润,最后终于忍不住哭了,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看了影片,脑海中一直闪现每一个催人泪下的镜头。教室的墙壁千疮百孔,玻璃残缺,桌子缺胳膊少腿。戏中的小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要找回张慧科历经的千辛万苦。首先和学生一起去搬砖筹集路费。由于没钱坐车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岭,夕阳西下,世人都害怕的黑暗降临了,可是魏老师依旧坚决的向县城迈进。看到这自叹不如,顿感惭愧。如果换成自己,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

影片让我看到了这样好的一方面:在寻的过程中,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叹。在寒冷的夜里,她不仅滴水未进,还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为了什么?一个信念,一个老师的应尽的职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农村所以贫困的恶性循环:因为贫穷,没办法上学,于是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因为魏敏芝老师可以说是什么也不懂。她连一个最简单的数学计算都不会,还要求助于学生。尽管她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她将学生关在教室里,什么也没教,而学生呢,什么也没学到。这样的一个都不能少有用吗?至少作用不是太大。为了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把张明仙藏起来,使她不能去县里体育学校训练。用我的今天的话来说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这不是抹杀学生的前途,埋没人才吗?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如此偏远的山区有几个大学生回去呢?在这样的山区,能有个像魏老师那样能写会读的人已经很不错了。这也许就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漏洞,缺陷吧!

所以,看了这部影片既让我们学到了老师对学生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今社会中存在的教育缺陷,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作为师

上一篇:学习教练技术心得体会和来年计划下一篇:关于不能停产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