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习方法指导

2024-07-12

初一学习方法指导(共9篇)

1.初一学习方法指导 篇一

1.做好预习

单元预习时粗读,了解近阶段的学习内容,课时预习时细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要做好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听课。坚持预习,找到疑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2.认真听课

听课应包括听、思、记三个方面。听,听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听重点和难点(记住预习中的疑点了吗?更要听仔细了),听例题的解法和要求,听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听课堂小结。思,一是要善于联想、类比和归纳,二是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记,当然是指课堂笔记了,不是记得多就是有效的知道吗?影响了听课可就不如不记了,记什么,什么时候记,可是有学问的哩,记方法、记技巧、记疑点、记要求、记注意点,记住课后一定要整理笔记。

3.认真解题

课堂练习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的,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很重要。

4.及时纠错

课堂练习、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及时查阅,分析错题的原因,审题出问题了吗?概念模糊了吗?时间紧没来得及?不会做吗?切忌不要动不动就以粗心放过自己(形成习惯可就麻烦了),如果思路正确而计算出错,及时订正,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概念模糊和审题出错都说明你的学习容易出现似懂非懂却还不自知的状态,这可是学习数学的大忌,要坚决克服。至于不会做,当然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5.学会总结

大人们常说,数学是一环扣一环,这意思是说知识间是紧密相关的,阶段性总结,不仅能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能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学习的目的性,必要性,知识性做到了然于心,融会贯通,解题时就能做到入手快,方法直接简单,即使平时课堂上没练到的题型,也能得心应手,即举一反三。

6.学会管理

管理好自己的笔记本、作业本、纠错本还有做过的所有练习卷和测试卷,这可是大考复习时最有用的资料.

2.初一学习方法指导 篇二

一、善于读书, 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调查发现, 当前初一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 他们往往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 这样既没读懂弄透, 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此, 重视读法指导对提高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那么, 怎样指导学生去读书呢?教学中, 在学生学会对数学语言进行“翻译”之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以下读书方法:一是粗读, 即先浏览整个内容的枝干, 然后边读、边勾、边画、边圈, 粗略了解教材的内容及其重、难点, 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 以便求教于老师或同学;二是细读, 即根据每章节的学习要求, 仔细阅读教材内容, 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三是研读, 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 并归纳要点, 把书读“薄”, 以形成知识网络, 完善认知结构。当学生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 形成稳固的习惯之后, 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勤于思考, 是探求真理的钥匙

学习离不开思维, 善思则学得活, 效率高, 不善思则学得死, 效果差。可见,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 教学经验表明, 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 思路狭窄, 这不利于他们的后继学习, 因此, 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是初一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

在进行思法指导时, 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 (1) 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常想、多思、善解; (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追根溯源思索的习惯, 使学生学会深思; (3) 通过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化归、推理、概括的能力, 使学生善思; (4) 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 让学生去分析, 使学生学会反思。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善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 思在问题的疑难处, 思在真理的探求中”, 从而达到启思悟理, 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规范书写, 是提高思维严谨性、逻辑性的途径

学生在解题 (特别是证明几何题) 时, 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 其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写法指导, 因此, 重视对初一学生进行写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指导写法, 一是要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 因为数学符号是数学演算的前提;二是要使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 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三是要教会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 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 以便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这样多形式、分层次地进行强化训练, 能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四、灵活记忆, 是学好数学的基石

教学理论表明, 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息息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 识记知识时往往是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 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 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因此, 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指导, 使其能够灵活记忆是学好数学的基石, 也是初一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3.谈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三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他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颐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教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笔者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即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教师总结与学生总结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进行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初一新生学习方法指导 篇四

2.主动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比较被动,进入中学后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

3.完整性。中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是一个逐步分化知识的过程。

4.理解性。中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理解,学习的内容逐步增加难度,需要学习的课程也逐渐增多。

5.笔记化。中学学习的知识逐步加深,要求学会笔记化。

6.多样化。中学的学习方法要多样化。

5.初一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指导 篇五

初中竞争更加激烈。有一句话“初中排名——1分1操场”:初中的竞争更加激烈,中考总分差一分排名后退几百名多。提前学习初一内容,进入初中后心理优势十分明显,自信心大大提高,很容易就能在新初一取得领先优势。

★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讲解

★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策略

★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 高三数学学习指导

★ 高一数学的学习方法及特点

★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与总结

★ 高一学习方法

★ 初一英语学习方法指导

6.初一学习方法指导 篇六

一、“学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特别是几何证明题)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指导写法,应做到:

1、要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数学符号中数学演算的前提;

2、要将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

3、要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于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多形式、多层次去强化训练,让学生过好分析关、书写关,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记法”指导:

初中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知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使其能够容易记忆,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于结合数学实际,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如通过对知识之间的类比,使学生学会联想记忆,通过在知识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学会用口诀记忆,通过绘制直观图,使学生在以形助学中学会数形结合记忆;通过发掘知识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时,学会理解记忆;通过归纳概括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接受知识结构系统记忆;通过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循序渐近。此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各科记忆方法。

7.初一学习方法指导 篇七

【关键词】:自主学习;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幾年来,国内外兴起了“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它的理论要点是:“知识是人建构的,而不是客观的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显然是不适宜的。

二、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理论的来由与发展)

自主学习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的认识论可以被称为自主学习的认识论。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首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观点在美国受到重视,对建成构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斯基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可以通过教学、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各种活动来实现。另外,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而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则是人的活动”。

国内对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尚在初步的介绍阶段,在有关的教育研究的杂志上已刊登了数篇介绍自主学习理论的文章,而国内真正把这一理论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在起步阶段。

三、研究的框架

教师提供真实情境或知识背景及一定的引导帮助,通过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的真实体验,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和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同时具有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研究采用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一边实验研究、一边比较研究,同时积累成功的案例,期望在研究实践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和发现新的问题。初步形成一套能与自主学习理论以及自主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任务”,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任务型教学模式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任务”,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提供资料”。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圆锥的侧面积”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拿着一顶制作得非常漂亮的圣诞老人的帽子,让学生把自己手上的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圆锥形帽子,来初步尝试解决,抛出了这样的真实情境的“任务”,“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者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整堂课围绕着做圣诞老人的帽子这个“任务”而展开,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接着她让一位学生把圣诞老人的帽子剪开,把这个谜解开。

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很自然地想到,要制作这种圆锥形的帽子必须先画一个扇形。而画扇形必须知道它的圆心角,怎样根据已知的母线长和底面的半径长来推导圆心角的公式,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又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新知识的生长点。

这里采取了三个教学策略:①把展开扇形卷成圆锥,再把圆锥展开成扇形(演示几次),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分析扇形的半径、弧长与圆锥母线、底面周长的关系,这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为圆心角公式的得出作了辅垫。②给出母线L=15cm和底面半径r=5 cm的数量特例,让学生去尝试制作圆锥形帽子,学生便展开了讨论,甚至争论,争论后得到了共识:必须先求出圆心角θ的度数。而这个特殊的圆心角有部分学生能求出来,教师再让这部学生把怎样求出来的构思与方法谈出来,则促成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现实发展水平转化。③有了上面的特殊例子的思维定向,即学生抓住了关键点——圆锥底面的周长等于展开扇形的弧长,教师就放手让学生去大胆猜想求圆心角的公式,开展了“四人小组”的讨论,再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解决了这个推导圆心角公式的难点问题。叶老师就是这样一步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其次教师拿着已制作好的符合要求的圆锥形帽子,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制作帽子(可以学生单独制作,也可以同桌学生合作制作)。然后,让一个个学生把制作好的帽子套在教师的帽子上进行验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解决了教师开头提出的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后面的圆锥侧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同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后的巩固与小结更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争辩,或相互补充,真正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整堂课思路就是使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教师不是把新知識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主动建构,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她不是如何去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她始终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观察、分折、猜想、估算、概括、推证和验证等思维活动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主要特征是:围绕“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是使教学开始的有效方式,但不是终极目标,“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自我生成的学习。“问题”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这有助于学习者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积极地参与。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多角度思考解题途径——取决于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实验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近几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中的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

采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法,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匠心独运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固然好,但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教师设计“教学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1、求最短距离的案例: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顶点A1爬到顶点A2,请你为它设计一条最近的路线。

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辩论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教师对不同的结论或观点不要妄加评论,而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教学中要善于(1)设置场景,利用学习过的有关事实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变换场景,让学生体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培养学生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自己确认的都是可以怀疑的——也就是在培养学生追求质疑、求实的科学的精神。

每上完一堂数学课,我们都要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是否获得:①有用的数学知识 ②有价值的信息 ③领略了数学的美丽 ④进行了一场智力上的挑战 ⑤得到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日期:________________;今日课题: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课堂实际教学程序简述(教学节奏、教学时间的分配、突发事件及当时师生的反映):

(2)学生课堂活动情况:

(3)回答较好和不够好的问题:

(4)出现意外答案的问题:

(5)教学中的得失及对今后教学的设想:

2、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呈现情境,确定问题

(1)用古代趣味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列方程组并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疑,促使学生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矛盾,激起探求新知欲望。

(4)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学习新的知识,搭支架,促使学生向现实发展水平转化。

(5)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讨论,找到解题的方法,即关键是“代”,而“代”的目的是“消元”,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学生在相互配合过程中形成共同学习的行为,培养合作共事的良好品质。

(6)通过解题,使学生体验获得的成功。

(7)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主动探索,互相争辩,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学生养成倾听它人发言,敢于质疑,提出不同见解的参与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

二、思维发散训练,小组合作开展自主学习

(1)通过练习和思维发散训练,并对典型的方法不对或错误进行及时的比较、讨论或纠正,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经验。

(2)用所学新知解决开头提出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评价:

通过自我小结,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又实现了自我反馈,从而建构起自已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 复习旧知→知识传授→知识应用→课堂小结的模式,传统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目标,即一“灌”到底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特长的培养。而这节课中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框架,采取呈现情境→确定问题 →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的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她不仅设计总的学习问题,而且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还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即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通过学生思考、尝试解决、组织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设计,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为他们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小组内平等讨论问题,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

2.学生的探索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即通过思、疑、议、练、创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探索,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

3.学生的合作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个体独立思考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的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来暴露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过程,对所学内容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理解,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更全面、更深刻,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课堂效果较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符合了素质教学和创新教学的要求。

四、研究的成果

建构性自主学习与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主动性、发散性,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操作、思考、归纳的时间和空间,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自主学习与教学模式与多媒辅助教学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数学潜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初步形成建构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设计。

对初中数学课程及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数学知识的“主题” 及研究的侧重点。

(1)对两部分知识内容、研究思路、方法类似的单元或章节,可组织学生类比探究:系统类比→迁移分析→转换连结→形成新系统。如分数→分式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习等。

(2)对知识结构分析类课,可找到新的知识生长点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完成知识结构发展过程。分析结构→研究发展→建立连结→形成新结构 。

如有理数、实数的学习;整式学习等。

(3)对章节内容的小结类复习课,可把单元或章节的教学作为整体,引导学生整理、补充、完善知识: 整理知识→整理方法→充实补充→系统总结

如某个单元的复习课等。

2、情境构建设计。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3、信息资源整合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给以适当的帮助。

4、自主学习方法设计设计。

(1)如果是“任务型”课堂教学,则根据上述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2)如果是“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则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3)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 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2)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3)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4)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如前所述,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7、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反思与小结

作为一种学习哲学,自主学习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从狭隘的学习观中解脱出来,不再把学习看作某一个单独个体就可以成功完成的一种单纯的认知行为。学习的社会性、并行性和发展性已被认为是学习的本质特征。以上的初步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并且力图正确处理学校学习中教与学的关系,希望能够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框架。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 《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初中数学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4月

[3]杨一丽 编 《问题呈现与解决技能应用》宁波出版社 2010年7月

[5]薛继晶著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1年第3期

[6]陈琼兰著 《常见教学方式与思考》 中学数理化------教与学 2012年第12期

[7]杨开城著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北京师范大学 2015.1

[8]高 文 著. 《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 外国教育资料,1998,(1):26.

[9]毛新勇 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9,(9):19.

[10郑毓信著,《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鲍建生等译,《教学的窗口:中学数学教学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美]Donald R.Cruickshank ,Deborah L.Bainer ,Kim K.Metcalf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中國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13]庞维国 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王培德 著 《数学思想应用及探究—建构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8.初一学习方法指导 篇八

2、老师训练的学习好习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学习规律,我坚持去做了吗?

3、解题过程中老师教的方法,我都掌握了吗?如果这些我都做到了,怕啥?高分通过!

但是,现在说这个问题似乎是有点迟了!还剩几天期终考试啦!我该怎!么!办!平时不太重视政治学科的孩子们,现在只想来点干货啊……好吧,下面的做法,悄悄告诉你:应付考试没问题,不过不是长久发展之计哦!

一、复习内容上注意两方面

一方面,背熟复习提纲,可以说大问题都在这里了,只要你足够熟,材料题不会出大问题。另一方面,书上还有些小问题,比如:创造的源泉是什么?爱情既意味着欣赏和尊重,更需要什么?推动集体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像这里的“源泉”“更需要”“内驱力”“总目标”“最主要”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就是我们要学会抓住的关键词语,由关键词语去抓住内容。

二、复习方法上要注意三点

1、容易混淆的问题比较去背,如:情绪的作用(影响)、情感的作用;负面情绪、负面情感的积极作用;法律的作用、法治的意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作用等等。

2、注意复习错题,特别是错得多的老是掌握不住的问答题的答题方法。如:上述案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属于“启示”类,是答怎么办,即答“我们要……”。如:对上述现象加以评析。属于“评析”类,有对的地方,答“某某表述是对的,原因是……”,有错的地方,答“某某表述是错的,原因是……”,最后表态:“我们要……”。

如:结合民法总则的上述规定说明法律的作用。属于材料体现类,既要答法律的作用,也要到材料“上述规定”中找到这方面作用在哪句中。答法为:法律的作用是怎样的,规定中某法案体现了这一点等等。

9.初一作文写作指导 篇九

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如何写好结尾,提高作文的质量呢?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自然收束式特别适用于考场作文。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伴着夕阳,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天目湖。

②我和她已经有好几年没相见了,但只要想到这件事,她那可爱的模样便又浮现在眼前。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②(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高考满分作文)

②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考场满分作文)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考场满分作文)

②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考场满分作文)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点题式结尾”、“发问式结尾”、“启发式结尾”、“评价式结尾”、“展望未来结尾法“等。

初一作文写作指导3:衔接和过渡 ——段与段之间(一)

把不同的段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 篇章,段落之间语意要连贯。要做到语意连贯,可以使用一些衔接或过渡的方法。

衔接是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联系比较紧密的段与段之间,使 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主要有意合和关联两种。

意合,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靠一定的语义关系自然组合。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前两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得到。

前一段写马克思的去世,后一段写他去世所造成的损失,两段语意自然衔接,用的就是意合。

关联,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用一定的语言材料衔接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联方式: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连接。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每写一段包身工的生活,开头先交代时间:“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四点半之后,当晨光初显的时候……”,“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这样,时间线索时隐时现,思路十分清晰。此外,在分析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时,还用表示顺序的“第一”“第二”“第三”等,衔接得非常好。这样的衔接在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规章类应用文或科技论文中用得比较多。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顺接(如于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关联词语来连接。例如鲁迅的《祝福》,前两段写回到鲁镇的情形,段尾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第三段紧跟着说:“况且,一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这是用“况且”表示两段的递进关系。又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一段先说有人遇害而我有些怀疑;第二段开头用“然而”转折,说明我的怀疑不对,她们的被杀是事实;后边两段虽然各有一句,但作者让它们独立成段,并且在开头使用“但”字连接,最后一段是作者由此引发的议论。关联词语的使用,使得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自然,作者的愤怒之情也溢于言表。

一种是利用某些意思有联系的词语连接,包括同一词语、同义词语、反义词语等。例如唐弢的《同志的信任》,第一段从鲁迅同陌生女子见面写起,写到“自己也立刻带着纸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家里”;第二段紧接着写“灯下,他打开纸包”,结尾处写到“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第三段马上又写“这是……一封信”。这样前后衔接,连贯自然。又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问“我”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时,“我”在那一段的结尾处说:“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然后顺着这句话用一段说明自己当时的心理,中间又说:“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下一段接着又说:“‘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三段用相同的话语前后关联,使得文章思路不断,连贯自然。

还有一种是利用意思有联系的句子相衔接,如同一句式、同义句式、相近的句式或反义句式等。诗歌常常采用这种衔接方法。例如柯岩的《周,你在哪里》,其中四段都用“我们对着……喊:周——”开头,不仅使 篇章层次清晰,意思表达连续不断,而且衔接得非常紧密。其他文章也常常使用这种衔接方式。例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开始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接着三段分别用设问句开头,相同的句式,将三个段落巧妙地衔接在一起。

过渡是利用过渡段或过渡句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转折比较大的段与段之间,如两个不同的事件、两种不同的内容、两个不同的场面等。

过渡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这就是过渡段。过渡段一般比较短小,大多是一句话或一个句群。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先叙述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情况,然后写道: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这句话就是一个过渡段,它把叙述的重点由东京自然地过渡到了仙台,使上下两层意思连接紧密。又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用四段批判“送去主义”,接着另起一段说: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个过渡段,先总结上文,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式提出“拿来主义”。这样,就把上下两段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过渡也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这就是过渡句。过渡句常常用在上一段的结尾或下一段的开头。例如杨朔的《海市》,先写海市美景,接着写这一次来得不是时候,然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过渡:

可是海市不出来,难道我们不能到海市经常出现的地方去寻寻看吗?也许能寻得见呢。

“海市不出来”与上文相联系,写虚幻的海市;“也许能寻得见呢”,为下文写真的海市做铺垫。又如茅盾的《风景谈》,第一段写星星峡外的沙漠风光,由此引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下一段开头紧跟着说:“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这句话就是过渡句,用来引出下文,使前后两段衔接紧密。

初一作文写作指导4:交代和照应——段与段之间(二)

交代和照应是指内容之间的联系说的,是使 篇章完整周密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 篇章,不仅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层与层的连贯,还要注意前后的交代和照应。

交代是指前边某个地方对后边将要出现的事情作适当的交代,以免后边出现得太突然;照应是指后边某个地方对前边交代过的事情作必要的呼应,以免前边交代的事情没有着落。前有交代后有照应, 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写了后面没有照应,就会使交代落空,成为多余的东西;相反,如果后面写的前面没有交代,就会让人觉得突然,不好理解。下边介绍几种常见的交代和照应的方法。

一种是内容与题目照应。 篇章的内容和题目相照应,或揭示标题的含义,或突出 篇章的中心。这种照应,有时是在开头点题,有时是在结尾扣题,有时则是在整篇中随时和题目照应。例如朱自清的《绿》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点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

开头点出梅雨潭的绿,结尾再次点题,表达对绿的赞美、惊异之情。又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全篇几次写到“梨花”: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第一次,写自然界中的梨花,与题目相照应。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面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这是第二次,从自然界的梨花写到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再次与题目照应。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是第三次,把自然界的梨花与名叫梨花的小姑娘绾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是第四次,结尾引用诗句,双关“梨花”,点明题意。这种随时的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脉络清晰。

一种是结尾与开头照应。结尾与开头照应得好,能够“首尾圆合”,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照应的例子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开头)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

开头从心里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写到“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结尾则说不觉已到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周密。吴晗的《说谦虚》用格言“谦受益,满招损”开头,以格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结尾,不仅形式上都是格言,而且内容上互相照应、补充,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还有一种是行文中前后照应。前边先交代一下,后边或换一个说法,或说明结局,使内容深入。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前边写到: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结尾处又说: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前边先介绍外貌及声调,后边说它们对自己的鞭策,照应周密。又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与白莽第二次相见时,说到“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这是交代。到第三次相见时,先说柔石告诉他书被没收了,再说“我”感到“痛惜”,最后说明是什么书,书的由来,表明痛惜的原因,这些都是照应。

上一篇:平安夜五年级日记下一篇: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