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论文2

2024-07-29

转基因论文2(通用8篇)

1.转基因论文2 篇一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过程

引言

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介绍】生物的变异可分为两大类: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强调】可遗传的变异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性状改变,而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

【问】通过美容手术,纹成弯弯的柳叶眉,这种柳叶眉能遗传吗?为什么? 【问】“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归纳】

一、基因突变【问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教师简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学生阅书第80—81页后回答。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的。

【问2】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 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

【归纳】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稀有性④有害性⑤ 不定向性 4.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二、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问:什么叫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强调】这里必须注意到,基因重组只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的基因组合,而基因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2.基因重组的原因

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即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该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原来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交叉而交换,基因也随着交换。

上述二种原因,都能形成基因的重组,而新的重组基因类型又导致了不同相对性状的重组,使后代产生变异。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的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也就越多。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l0对等位基因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引起的基因重组,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

种„„。

3.基因重组的意义 引导阅读思考

总结:生物的变异,根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结果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遗传物质。因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就越多。因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应用重组DNA技术,可以把经过改造的基因,通过载体送入生物细胞中,并使

A.有丝分裂间期 B.有丝分裂全过程

C.受精作用过程 D.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

解析: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当然,对有性生殖的动、植物,只有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能影响到子代性状的变化。霉菌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生殖(孢子生殖),它不进行减数分裂。

该题是关于基因突变发生时期的应用题,属于化学诱变的范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答案:A

5.根据图示分析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并回答:(1)请给予图中①②③以特定的含义: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2)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__________

合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该隐性致病基因在图中对应的碱基组成为__________;

正常基因在图中对应的组成为______。

(4)根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率和表现特征,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由于病人的血红蛋白分子的一条多肽链上,有一个氨基酸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异常的缬氨酸,根本原因是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遗传物质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就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由

突变成。

答案:(1)①基因突变 ②CAT ③GUA(2)血红蛋白 DNA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3)(4)突变率低 有害性

(四)布置作业:课本第84页练习一、二。

2.转基因论文2 篇二

本文对2009~2010年上半年辽宁省335个兽医门诊送检的具有典型PMWS症状病猪的病料样品进行PCV2荧光PCR检测, 从中选取6份阳性病料进行病毒DNA的分离、鉴定、测序, 分析6株PCV2辽宁省分离毒株的基因序列, 比较分离毒株互相之间的同源性, 再与Genbank中2004~2010年之间国内外不同地域发表的13个参考毒株的ORF1、ORF2基因序列之间进行比对, 进而分析国内外流行毒株之间的内在联系, 各毒株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比较各毒株间的同源性和差异性, 为辽宁省防控PCV2相关疾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PK-15细胞由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惠赠。病料为辽宁省各地区335个兽医门诊采集具有典型PMWS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的病死猪的淋巴结、肝脏、脾脏、肺脏和扁桃体等组织器官。

1.1.2 主要试剂

DNA凝胶快速回收试剂盒购自广州东盛科技有限公司;Taq DNA聚合酶、25 mmol/L MgCl2、1 dNTPs、10×Buffer E、T4DNA连接酶和限制性内切酶EcoRI均购自上海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Proteinase K、pGEM-T Easy载体均购自Promega公司;大肠杆菌DH5α由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惠赠;DNAMarker DL 2 000+DL 15 000、X-gal和IPTG均购自大连Takara公司。

1.1.3 主要仪器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Z323K型) , 德国赫默公司;PCR仪 (T1型) , 德国Biomepra公司;凝脂成像分析仪 (UV-WHIPE型) , 美国Upv公司;电泳仪 (3000X1型) , 美国BIO-RAD公司;紫外分析仪 (UV-3000型) , 上海天能科技电子有限公司;恒温金属浴 (CHB-100型) , 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PCV2的分离与鉴定

(1) 分离。将PCV2荧光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料中随机选取6份用研磨器研磨后, 反复冻融4次, 提取上清液, 用0.22μm的细菌滤器过滤除菌。培养过程中同时设立不接毒的细胞培养物作为阴性对照。将上述病毒滤液与PK-15细胞悬液按体积比1:9的比例充分混合, 37℃培养48 h。弃去生长液, 用200 mmol/L D-氨基葡萄糖37℃处理25 min。倒去D-氨基葡萄糖, 用Hank′s液洗涤细胞3次。再加入细胞生长液继续培养72 h, 将细胞反复冻融3次, 收集病毒液。 (2) 将接种PCV2病毒的PK-15细胞, 反复冻融3次以裂解细胞, 取待测样本各100μl, 分别加到0.5 ml离心管中;加入100μl试剂盒的DNA提取液1, 振荡混匀, 13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弃上清;再加入25μl试剂盒的DNA提取液2, 振荡混匀, 2 000 r/min离心10 s;100℃干浴10 min;13 000 r/min离心10 min, 保留上清于-20℃备用。

1.2.2 PCV2基因测序与分析

1.2.2. 1 PCV2全基因引物设计及合成

参考GenBank中已发表的PCV2序列, 应用primer 5.0软件, 设计出一对PCV2全基因扩增引物 (P1/P2) 。

引物由大连宝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1.2.2. 2 PCV2基因的PCR扩增

各自以病料组织和细胞抽提物获得的DNA为模板, 进行PCR扩增。

PCR反应体系 (20μl) 包括:10×PCR缓冲液2μl、模板DNA 1μl、P1 (20 pmol/μl) 0.4μl、P2 (20 pmol/μl) 0.4μl、ExTaq酶0.2μl、dNTP (2.5 mmol/ml) 1.5μl、灭菌ddH2O 14.5μl。将各成分瞬时离心混合。

反应条件:94℃5 min;93℃55 s;59℃1 min;72℃1.5 min, 进行30个循环;最后72℃10 min, 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

1.2.2. 3 PCV2基因片段的回收

利用DNA凝胶快速回收试剂盒,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片段的回收。

1.2.2. 4 连接反应

取新的经灭菌处理的0.5 ml eppendorf管, 编号。将pGEM-T easy 0.1μg载体DNA转移到无菌离心管中, 加等量 (可稍多) 的PCR产物。加蒸馏水至体积为8μl, 于45℃保温5 min, 以使重新退火的粘端解链。将混和物冷却至0℃。加入10×T4 DNA ligase buffer1μl、T4 DNA ligase 0.5μl, 混匀后用微量离心机将液体全部甩到管底, 于16℃保温8~24 h。

1.2.2. 5 重组质粒转化

用CaCl2法制备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 冰浴3 h后供转化试验用。

1.2.2. 6 质粒DNA的少量制备

按照质粒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并于-20℃保存。

1.2.2. 7 酶切鉴定

在10μl重组质粒中加入2μl 10×buffer E、0.5μl EcoRⅠ, 添加超纯水至20μl, 37℃温育1 h, 用1.5%的琼脂糖电泳。根据出现目的片段大小, 确定目的基因是否已插入到pGEM-T easy载体。

1.2.2. 8 PCV2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通过以上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得6个克隆菌株, 送交中国动物卫生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完成PCV2基因序列测定。利用DNAstar软件, 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 分析PCV2基因的序列及所编码的氨基酸, 与已发表的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同源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PCV2全长基因鉴定结果

2.1.1 病毒分离培养PCR鉴定结果

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 紫外光下观察可见, 6个PCR扩增产物都出现了与预期结果相符的位于1 767 bp附近的特异条带, 见图1。

1-6.6个PCV2分离株全长基因PCR扩增产物)

2.1.2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共获得6个含不同PCV2毒株全基因组扩增片段的阳性重组质粒, 分别命名为PCV-LN33-08、PCV-LN73-10、PCV-LN02-10、PCV-LN07-10、PCV-LN101-10、PCV-LN19-09, 见图2。

(1-6.六个重组质粒T-pcv的双酶切产物)

2.2 序列分析结果

2.2.1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

本试验获得的6个PCV2辽宁分离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 767 bp, 与有关报道的一致。将这6个分离株与Genbank中2004~2010年以来分离的8株国内代表株以及5个国外代表株进行比较。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 本试验6毒株与所选的其他参考毒株全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4.6%~100%之间, 见图3。

2.2.2 ORF1序列分析结果

本试验6个PCV2分离株ORF1均为945 bp, 编码314氨基酸的蛋白质。通过对PCV2分离毒株ORF1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 本试验6个分离毒株内部ORF1核苷酸同源性为96.8%~100%,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4%~100%, 见图4。

本研究用PCV2毒株 (包括试验株与参考毒株) 的ORF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8%~100%,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5%~100%, 见图5。

2.2.3 ORF2序列分析结果

大部分PCV2病毒的ORF2有702个核苷酸组成, 推导氨基酸数目为233 aa。本试验的6个毒株内部ORF2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3%~100%和85.5%~100%, 见图6。

通过对PCV分离毒株ORF2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 与ORF1相比, 不同PCV2毒株ORF2之间差异明显,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6%~100%和80.4%~100%, 见图7。

2.2.4 PCV毒株的遗传学关系分析

从系统发生进化树可以看出 (见图8) , 所有PCV毒株大致可分为2个大分支, 试验株PCV-LN19-09单独位于其中的一个大分支内, 其他5株试验株共同位于另一大分支。每个大分支又明显分支为2个小亚群,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成细小的分支。

其中, 试验株PCV-LN19-09与2005年辽宁分离株LN05-EF524526以及2006年广西、河北、河南等地分离株同在一个小亚群内, 提示亲缘关系较近。试验株PCV-LN02-10、PCV-LN07-10与2005年上海分离株和2006年甘肃分离株同在一个小亚群, 亲缘关系较近。

试验株PCV-LN33-08、PCV-LN73-10、PCV-LN101-10与国外的2004年英国分离株、2010年西班牙分离株、2006年斯洛文尼亚分离株以及国内的2008年山东分离株、2004年浙江、江西分离株同在一个小亚群, 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000年美国分离株和2000年加拿大分离株共同位于一个单独的小亚群, 且与试验株亲缘关系均较远。

3 讨论

3.私董会2.0改变了组织能力基因 篇三

私董会2.0是一个改造老板和高管基因的绝佳“场域”,让他们从一个封闭系统转换到一个开放系统。当领头的人改变了,企业自然而然会发生变化。但如果我们说私董会2.0能改变组织能力的基因,肯定也有人质疑:“这也太夸张了吧,开一次会或者教会了企业开会,就能有这么大的效果?”

显然,这里有必要说明组织能力是怎样被改变的。当然,解释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说清楚了对话为什么如此重要。

组织能力基因是什么?

组织能力是一种虚拟概念,却最能够实实在在地被企业家感知到。我接触的创业老板最喜欢咨询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组织能力”。但是,他们大多不能为组织能力给出明确定义,于是,我转而问他们为何会产生这种诉求,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我感觉我的员工不像我预期那样行动”。

如果把企业想象成一个装有组织能力的黑箱(Black box),任何资源(各类生产要素)从一端的投入都能在另一端获得可预期的产出。如果产出不可预期,那么,必然是组织能力不足!从形态上看,组织能力表现为企业在竞争中的某些专长,决定了企业在外部市场的“可能性”。比如:快速学习知识的能力,快速与外部合作者建立联系的能力,更加可靠的生产质量控制系统,更加柔性的供应链。

这些组织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尝试复盘一下这个过程:

企业的创始人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创业,他(们)会找到一群价值观相似的人一起组成高管层,而这群人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找到更多的人组成企业的队伍,从中层管理人员到基层管理人员,从基层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以此类推。创始人的价值观尽管会随着层级的推低出现耗散,但这群企业里的人至少在价值观的某些核心维度上是相似的,否则一定无法一起共事。这群人价值观里有着共同的部分,这就是“组织价值观”。随着“同类留下来,异类就离开”,大家认同的组织价值观会越来越根深蒂固,成为组织能力的“底层逻辑”。

因为一群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大家会认为某些行为是对的,某些行为是错的。这种对于行为对错的界定,会形成组织内部的规则。有的通过制度“正式化”,就是明规则,有的大家心里都知道,就是潜规则。一旦有人的行为逾越这些规则,马上会遭遇到巨大的群体压力,包括其他人的公开抵制、消极不配合、甚至是诧异的目光……这种“纠错机制”是极其强大的,不会被任何一个人轻易改变的,除非老板亲自动手。举例来说,某个企业习惯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即使有个空降的职业经理人想要实施刚性的绩效管理,变革最终也会被“架空”,而变法者甚至会被群起而攻之并最终被驱逐。

在共同的行为模式下,大家做事形成了一个更微观的规矩。例如:管理体系、标准运行流程(Standard OperatingProcedure,SOP)、决策工具、分析模板……既有宏观上的管理构架,又有微观上的使能器工具。这些东西告诉你如何去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理解业务流程,如何理解每个职能,甚至在每个岗位上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所以,组织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三明治”:由内而外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规则和组织知识三大维度。当然,有了这个对于组织能力的范围界定,我们也可以用其他概念来代替它,如企业文化。其实,如果将企业看作一个人,组织能力更像是他的基因,是他骨子里的东西,或者说决定了他就是他,而不是其他人,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组织能力基因”。再描述得直观一点,组织能力是一种“组织记忆”,形成了企业的特定“组织行为模式”。

基因不变,组织无法转型

在“互联网思维”席卷商界的今天,不少传统企业已经感觉到了寒意,已经意识到“接网”是必由之路。但是,互联网企业却不为所动,坚持认为传统企业没有“互联网基因”,事实上,的确少有传统企业能够成功转型互联网。“互联网基因”显然是一种“组织能力基因”。那么,这种神秘的“基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种基因是有形的“组织模式”,包括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岗位系统,总之是界定了“组织内,谁应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组织模式甚至比商业模式更加重要,商业模式是一种顶层设计,组织模式却决定了企业的内在动力能否支撑,即有没有员工有机会、有意愿、有能力去做事。太多老板看得到商业模式的方向,但组织模式是笨重的科层制,让他们转型,却跨不过去。

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我逐渐发现有形的组织模式也许并不是“基因”,而是“基因”的表现形式。例如:你可以改变组织模式,做到形似;却无法改变员工的价值观、行动规则和组织知识,做到神似。一些企业引入了创客平台的组织模式设计,但员工不愿意变身创客,老板也不愿意将员工当作外包商或合伙人。即使在所谓的创客平台上,大家各自的角色都界定好了,创客们却依然在“等、靠、要”,不能习惯独立经营,而老板们却依然“指手画脚”,实质的财权、人权、事权无法做到下沉。这些企业形式上已经“云组织”,成为创客平台,实际上还是“科层制”或“官僚制”,他们的基因没有转变。

显然,基因是比组织模式更深层次的东西,应该是“组织能力”。要改变“组织能力基因”,要改变组织价值观、组织规则、组织知识,不能仅仅依靠为企业设计组织模式,还需要其他的影响路径。

组织转型从顶层做起

既然是基因,显然就不容易转变,私董会2.0又如何能够做到呢?

不妨看看传统企业科层制的“形”,代表一种怎样的组织能力的“神”?形象地说,科层制就是一个金字塔,所有人都是“听上级的”;而云组织就是极致扁平化、网络化,所有人都是“听市场的”。

在东方,科层制显然有其文化基础,皇权主义、父权主义、集体主义都要求人们“听上级的”。因为,在东方文化里,下级服从上级似乎就是天经地义。

在西方社会,科层制也有其文化基础,精英主义要求人们“听上级的”。因为,上级能力更强,责任更大,有义务带领团队走向成功。加上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目标单一,层层控制的科层制更能够减少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强化大规模生产的优势。这种文化中,下级服从上级是契约精神。

nlc202309090200

无论如何,东西方组织都将自己打造成金字塔、正三角。这类组织里,信息从基层出发,层层上报、层层损耗,决策再从顶层出发,层层下发,再层层损耗。一方面,是决策在顶层,被层层的汇报层级包裹,犹如一个人穿上了厚厚的毛衣,无法感知市场的温度;另一方面,是即使感知到了市场的温度,老板的命令也出不了办公室,企业变得笨重,老态龙钟,尾大不掉。

西方组织最先改变,他们是实用主义者,当精英主义面临现实难题,微软前CEO鲍尔默这样的明星CEO也会隐退。所以在2000年以后,当东方企业家们还在迷恋科层制时,西方企业的各类“云组织”已经层出不穷。2016年2月,核心竞争力理论创立者加里哈默访问中国时,我曾经与他有过深入的沟通,他无意中说:“在中国,也许像海尔这样的企业引领转型是一枝独秀,不过在西方,有很多企业也开始了尝试,只不过可能没有海尔这么彻底罢了。”

东方组织的改变却迟迟不能发生,根本还在于老板的心,他们心中的“执念”太重了——他们喜欢用皇权主义和父权主义替代平等精神,根本没有将下级看作合作伙伴,也根本没有意识到“对话”对于一个企业有多么重要!组织价值观上缺乏平等精神;组织规则上自然也是上级压到下级,缺乏对话机制,不是协同作战,而是部门墙林立,相互内耗,自扫门前雪;组织知识上自然也依赖高层灌输,高层一旦停止发力,知识迭代也自然停止,高层哪里拖得动这个时代?举例来说,你怎么可能希望一个60后告诉你如何做线上运营?如何做社会化营销?无论从哪个层面看,这种依靠英雄的单兵作战的模式,显然不适合在互联网时代找方向,做执行。互联网时代,呼唤群龙,而不是独狼。

我认为,组织转型需要英雄,需要从顶层做起,只有老板改变了,将自己的领导力转型为“平台领导力”,组织层面的改变才可能实现。

现实中有没有这种例子?有。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苏宁的张近东、中兴的侯为贵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强势如他们者,依然观察到了时代的趋势,开始收敛自己的父爱主义情节,用平等精神将企业变成平台,让创客们起舞。但是,张瑞敏们毕竟是凤毛麟角,有多少企业家还没有战胜自己的“心魔”,他们需要“外人”来拉他们一把!

私董会2.0如何“转基因”

私董会首先希望的是改变老板的思维。事实上已经做到了。依靠在一个道场内用老板影响老板,不少老板变得更加开放,知道了尊重对话者(变得更加平等),知道了“对话”对于组织找方向、做执行来说有多么重要,所以他们才会将私董会引入企业内部。

而随后的“战略会”,我们希望进一步改变高管的思维,这也做到了。依靠在一个道场内用平等角色和固定流程来凝聚共识,帮助高管们树立信心和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机会、有诚意在老板面前表达,让老板更加重视他们的表达。

最后又做“经营会”,希望能将这种对话机制进一步固化,融入到企业的基因中,现在也做到了。依靠在一个道场内串联起所有高管之间的协同,用“对话”梳理出各自的职责,又确保各自的职责都指向关键战略的目标。

在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中,等于将一个“思想钢印”植入了企业内部,即“对话是协同的最好方式”。科层制的企业内,大家都是各自划分地界,互不干扰,一旦需要协同,也自然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旦有模棱两可的交叉职责(这在不确定的年代大量出现),肯定协作不起来,即使有协作,效率也极为低下。换句话说,大家的位置没有摆正,(讨论)流程没有肃清,对话肯定无效。但通过每个阶段的会议,让他们知道对话的好处,开始放平心态,与别人共情,甚至融为一体去解决问题。现在,我辅导的不少企业都开始用私董会的方法来讨论问题,甚至让我帮他们培养“教练”,这些“教练”不仅是高管,甚至有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

同时,私董会2.0用“解决专业问题”的理念,不断向各种“对话”中灌输时代的专业知识,并用流程督促“对话者”们,将专业知识结合自己本身的商业经验,整合出解决方案。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不仅产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这些专业知识也早已和他们自身的商业经验融为一体,将他们的知识库迭代一新。打个比喻,私董会2.0在企业中开了若干个微创的手术口,将“最新的知识”用最潜移默化的形式注入企业,相当于长期给企业输入“营养液”。

于是,当老板、高管、甚至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人员尝试到了对话的好处,便也开始尊重别人,并越来越习惯通过对话来获取对方的观点,以达成共识。有了对话的习惯,大家开始尊重时代的变换,也越来越习惯通过对话来获取外部的知识,实现迭代自我。如此一来,组织价值观,组织规则,组织知识全面升级,企业实现了“转基因”。

(本文作者系胜宴私董会总裁教练、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CEO)

责任编辑:庄文静

4.转基因论文2 篇四

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

(一)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

1、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而且相对性状明显,易于观察。

2、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即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遗传进行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科学思维方式)

3、科学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的实验分析的习惯)

4、孟德尔遗传实验独特的设计思路即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假说-演绎法)

观察事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揭示规律

(二)孟德尔用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所以在自然状态下,它永远是纯种,避免了天然杂交情况的发生,省去了许多实际操作的麻烦。

2、豌豆具有许多稳定的不同性状的品种,而且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3、豌豆花冠各部分结构较大,便于操作,易于控制。

4、豌豆种子保留在豆荚内,每粒种子都不会丢失,便于统计。

5、实验周期短,豌豆是一年生植物,几个月就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6、他选用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不连锁。

注:人工授粉的方式:去雄(花蕾期)、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二、有关遗传定律的概念、符号归类:

(一)交配类

⒈杂交:指同种生物不同品种间的交配。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⒉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⒊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 与隐性个体相交,用以测定F1的基因型。

⒋回交:让杂种子一代与亲本杂交。

⒌去雄:杂交试验时,除去成熟花的全部雄蕊,是杂交试验的重要环节。

6.正交与反交:若甲♀╳ 乙♂为正交方式,则乙♀╳♂甲就为反交。用来检验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二)性状类

⒈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⒉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⒊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⒋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⒌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⒍显性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中不分显隐性,表现出两者的中间性状(不完全显性)或者是同时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共显性)。

(三)基因类

⒈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发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A.a最本质的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

⒉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⒊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⒋相同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

⒌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⒍复等位基因:一系列等位基因的总体。

(四)个体类

⒈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⒉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表示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吗?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吗?

⒊纯合体: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⒋杂合体:是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⒌父本:相交的两个亲本中提供雄性配子的一方。

⒍母本:相交的两个亲本 中接受雄性配子(提供雌性配子)的一方。

(五)符号类

1、P:亲本 2、♀:雌性(母本) 3、♂:雄性(父本) 4、×:杂交 5、×:自交 6、F1:子一代

7、F2:子二代

注意:几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说明:

1.相对性状的概念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2.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表示如下:

表现型=基因型(内因)+环境条件(外因)。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在相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相同;在不同的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可能不同。

3.等位基因

(1)存在:存在于杂合子的所有体细胞中。

(2)位置: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3)特点:能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4)分离的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5)遗传行为: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杂交、自交、测交的用途 :

(1)杂交——判断显隐性和育种;

(2)自交——提高纯合度和判断显隐性及纯杂合子;

(3)测交——判断纯、杂合子和子一代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及子一代的基因型。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一)过程:纯种高茎和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再让F1自交得F2

P(亲本) 高茎 DD X 矮茎dd 正交和反交结果一样

F1(子一代) 高茎 Dd F1只表现显性亲本性状

F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F2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1 : 2 : 1 F2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二)特点:

F2中显隐性同时出现叫性状分离,分离比为显:隐=3:1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因子成对存在;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一)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如纯种高茎豌豆含DD基因,纯种矮茎豌豆含dd基因;

(二)杂交产生的F1体细胞中,D和d的配子结合成Dd。因D对d有显性作用,故F1显高茎;

(三)F1通过减裂产生配子时,D和d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含D和d的两种雌雄配子,比例1:1(等位基因分离);

(四)两种雌配子与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因此,F2便有了DD、Dd、dd三种基因组合,它们之间的比例近于1:2:1,在性 状表现上则近于高3:矮1(配子随机结合)。等位基因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性状分离

五、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一)理论基础:

1、模拟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2、模拟两种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3、模拟样本足够大。

(二)注意事项:

1.关键步骤及意图:

①每个小桶中有D和d两种小球,代表等位基因已经分离并独立的进入不同的配子。

②随机抓取一个小球,代表随机产生了一种雌配子或雄配子。

③分别从两个桶中各随机抓取的一个小球并组合在一起,代表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即子一代。

2.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模拟实验的次数,重复的次数越多,实验越准确。

3.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二色小球充分混合,每次抓出的小球记录完之后,必须放回原来的小桶中,千万不要将两个小桶中的小球相混。

六、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还可用自交法,花粉鉴定法等)。

(一)测交: ( F1) Dd X dd 组合:F1×隐性纯合子

高 1 : 1 矮 证明:F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的配子

(二)自交法:

1、过程:让F1自交。

2、结果:F2出现性状分离,且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3、结论:基因分离定律是正确的。

(三)花粉鉴定法:

1、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2、结果:一半花粉呈蓝黑色,一半花粉呈橙红色。

3、结论:基因分离定律是正确的。

注:自交法和花粉鉴定法适用于植物体;测交法对动物和植物体均可采用。

七、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基础为(等位基因)独立性;本质为(等位基因)分离性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一)该定律适用于:⒈真核生物;⒉有性生殖的生物;⒊细胞核遗传;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等位基因的存在:它们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内,但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注意: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这里所说的生物指哪种生物?

2、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一定是等位基因吗?

3、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能有一对等位基因吗?

(三)基因分离与性状分离比较: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F2)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基因分离是指(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在减Ⅰ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分离是性状分离的原因,性状分离是基因分离的 结果。

(四)配子结合的概率: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F2才会出现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五)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5.转基因论文2 篇五

内容摘要:基因工程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和复杂,属于生物科学中的前沿科学。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都十分困难。因此本节的侧重点是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大致过程上,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应定位在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过程和方法,而不必引入过多的专业术语和详细的操作技术,语言力求形象生动,避免不适当的扩展,增加深度和难度,用板书来表现基因工程这一动态过程。使学生切身体会基因工程“剪、拼、接、转”的主要过程。基因工程的应用的教学,重在列举基因工程各种应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基因工程应用的利与弊。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布置学生在课前浏览相应的信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并分析、归纳、整理,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自主探究的课题,提交组内讨论;各小组讨论归纳,在课堂上进行全体同学的交流和讨论。

一、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必修1、2关于DNA的内容,具有一定量的生物素养和生物知识。在学习基因工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培养生物新品种的方法,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但这些方法都局限于同一物种进行的操作。基因工程解决了跨物种之间的育种。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基因工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概念,步骤。

(2)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2、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利用板书模拟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步骤的同时,切身体会基因工程的主要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2、教学难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四、教学策略

1、分析法2、观察法3、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转基因食品的社会争议,引入基因工程这一新概念)

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板书:第二节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2、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3、基因工程的工具

4、基因工程的应用及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内容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学生完成预习学案,简单叙述基因工程的概念和原理

教师进行概念解析:教师根据概念的内容已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包括基因工程的目的,原理,方法等。以转基因鲤鱼为例,抛出问题。

问题1:如何得到发光的转基因鲤鱼

学生探讨,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展示基因工程的设计思路。

找出给出的思路与学生观点不同的地方,并对基因工程的步骤进行展示,细化。

内容二、基因工程的步骤

—

1、提取目的基因

—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结合板书对基因工程的步骤细化。在过程中,强调:剪刀、针线、分子车的作用。

内容三、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如:EcoRI

提出问题,与必修一内容相结合,巩固提高。

该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的序列,说明了限制酶具有的特性是。

EcoRI限制酶识别了GAATTC的序列后,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展示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原理和位点。

2.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常用的运载体有两类:

(1)细菌细胞质的质粒

(2)噬菌体或某些动植物病毒

具体讲解质粒的分子结构与特征

3.分子针线—DNA连接酶

提出问题:

1、切割运载体和目的基因为什么常用同一种限制酶?

2、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的化学键相同么?

3、目的基因能够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基础是什么?

4、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的什么部位?

课堂习题

练习一.基因工程技术也称为DNA重组技术,其实施必须具备的四个必要条件是()

A.目的基因、限制酶、运载体、体细胞

B.重组DNA、RNA聚合酶、限制酶、连接酶

C.模板DNA、信使RNA、质粒、受体细胞

D.工具酶、目的基因、运载体、受体细胞

练习二.某科学家从细菌中分离出耐高温淀粉酶(Amy)基因a,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基因a与运载体结合后导入马铃薯植株中,经检测发现Amy在成熟块茎细胞中存在。结合图形分析下列有关这一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获取基因a的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①

B.连接基因a与运载体的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②

C.基因a进入马铃薯细胞后,可随马铃薯DNA分子的复制而复制,传给子代细胞

D.通过该技术人类实现了定向改造马铃薯的遗传性状

练习三.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抗虫棉,下列导入目的基因的做法正确的是()

①将毒素蛋白注射到棉受精卵中 ②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注射到棉受精卵中 ③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质粒重组,导入细菌,用该细菌感染棉的体细胞,再进行组织培养 ④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细菌质粒重组,注射到棉的子房并进入受精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内容四、基因工程的应用

1、作物育种

①目的:获得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培育具有各种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

②实例: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

③意义: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药物研制

①实例: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胰岛素。

②过程:将人体内能够产生胰岛素的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重组,并且在大肠杆菌内获得成功的表达。

3、环境保护

基因工程做成的“超级细菌”能吞食和分解多种污染环境的物质。通常一种细菌只能分解石油中的一种烃类,用基因工程培育成功的“超级细菌”却能分解石油中的多种烃类化合物。有的还能吞食转化汞、镉等重金属,分解DDT等毒害物质。

内容五、转基因的安全问题(学生之间交流观点)

最终教师总结:不能因噎废食,要趋利避害。

小结:基因工程的步骤

基因工程的工具

六、教学总结及反思

6.转基因论文2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基因的表达》一章的最后一

部分,是对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

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它既是前面所学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

用,又是后面学习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看,已了解DNA

结构、复制及基因的定义;并已掌握蛋白质结

构功能特性及合成过程。但关于中心法则,基因、蛋白质和性状关系的内容,比较复杂,也

较抽象,若直接由教师讲述,学生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解释中心法则。

(2)

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以及从遗传现象归纳总结出结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

(2)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

中心法则。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自然导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吗?对,因为我们昨天刚见过面。那请问:你们首先是从哪一方面将老师认出来的呢?是不是老师的相貌啊?那遗传学上我们把生物体外貌等这些形态特征叫什么呢?(性状)那为什么我们的性状会不同呢?

说明性状的控制与基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从我们人的形态特征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

(1)、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基因的两大基本功能是复制和表达,这涉及到遗传信息的流动和传递,这在复制和表达过程中有没有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来探究生物体内遗传信

息的流动。

播放动画:DNA

复制、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动画里遗传信息的流动

和传递。画遗传信息的传递方

给学生提供DNA、RNA和蛋白质纸片教具。

提出中心法则。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

想:生物界是否还有其它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

注意观察动画。

动手画图。

一个学生上黑板

用箭头表DNA、RNA

和蛋白质之间遗传

信息的流向。

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自然过渡到遗传信息的流动。

通过动画引导和自主动手画图使学生掌握

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完善中心法则。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运用已有的知识从“资料分析”中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通过教材上三个小资料的分析,指出克里克中心法

则的不尽完善之处,并根

据每个资料的表述找出

新的遗传信息流向。三个资料分析完成之后让学生对传统中心法则的图解进行完善,要求用实线表示已经确定的遗传信息流向,虚线表示尚未确定的遗传信息流向。总结学生讨论情况,并归纳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通过中心法则的学习,生物的遗传信息最终流向到了蛋白质。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归纳中心法则。结合讲解,阅读、讨论,能解释中心法则。

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中心法则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会得到什么启示。

那么,蛋白质与生物性状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阅读、思考,回答。

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自然过渡到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教材P69的资料,如何从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对性状?

提问: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与实例1相类似的例子。

实例2:白化病

(展示白化病患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白化病患者的病因,并以图解简要表述)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进行评价总结。

提问: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都是像上面的例子那样的吗?我们再来看一个

实例。

继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图阅读教材第70

页“囊性纤维

病”实例

3,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

学以致用:

与实例3相类似的例子。

实例4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提问:你能仿照实例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阅读、思考、解释这一对性

学生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基因通

过控制酶的合成来

控制代谢过程,进而

控制生物的性状。学生阅读、思

考、解释白化病现学生思考学生阅读、思

考、讨论并得出这一

问题的答案:

基因还能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的性

学生阅读、思考、解释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现象。

通过具体实例分

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

培养学生自学教材,总结归纳形成答案的能力。

引入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方式。

培养学生自学并总结归

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并总结归

纳问题的能力。

几个实例综合起来

看又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

师进行评价并板书总结:

基因酶或激素

细胞代谢性状

基因结构蛋白

细胞结构性状。

老师结合教材分析说明:

人的身高是由多个基因

决定的,其中每一个基因

对人的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人的身高也

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还与后天的营养环境和

体育锻炼等有关,那么我们能说基因与生物的性

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

系吗?基因的改变仅仅

引起生物体单一性状的改变吗?

教师把学生的思维

再次引回到本节的“问题

探讨”上来: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

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

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

体的性状,那么我们怎样

综合理解和评价“基因决

定生物体性状”这一观点

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倾听学生的表述,并

适当地给予提示,对所述

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归纳: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条件

学生思考、分

析,总结出基因、蛋

白质和生物性状之

间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通过控制

蛋白质的合成来控

种,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

学生结合老师的分析介绍,思考后

得出思考题的答案:

在自然界中,不

仅存在一对等位基

因对生物性状的控

制,而且还存在多对

等位基因共同控制

一对相对性状的情

况,而且生物生存的环境也对生物的性

状有影响。

学生结合本节

课所学知识,踊跃发

言,阐述自己的观

点,发表自己的意

问题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

有所提升和拓展。而且

更能全面地理解基因、蛋白质与生物性状间的关系。

开动学生的脑筋,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

状的基本单位,基因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

或间接地控制生物体的现状;生物体的现状受一

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还与其生存的环境

条件有关,因此,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环境

条件共同作用的的综合表现,是内因与外因相互

作用的结果。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整理内容,构建知

识体系。

(3)

课堂练习

技能训练P71

学生思考

巩固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4)

板书设计: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二、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

2.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囊性纤维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3.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控制的。

基因表达为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生物性状;

基因的表达既受其他基因产物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

7.转基因论文2 篇七

本试验根据GenBank中绵羊的BMP-2基因序列,运用DNAStar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依据同源性较高的外显子区域设计引物,以辽宁绒山羊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常年长绒型和季节长绒型辽宁绒山羊BMP-2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动物

本试验选取辽宁省辽宁绒山羊科技示范场常年长绒型和季节长绒型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各26只,年龄2~3岁,要求羊只健康,体型中等,膘情正常。于12月份采取耳组织样。

1.1.2主要试剂

Ex Taq DNA聚合酶、T4 DNA连接酶、dNTPs、DEPC水、IPTG、X-gal、氨苄青霉素、1 Kbp DNA Ladder Marker、DL1000DNA Ladder Marker、载体PMD-18、DNA凝胶回收试剂盒等购自大连宝生物公司;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公司;其他试剂选用国产分析纯。

1.2试验方法

1.2.1引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绵羊基因序列,选取保守基因序列,利用Primer引物设计软件设计一对引物,由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合成后用无RNase的灭菌双蒸水稀释成20μM,-20℃保存备用。

引物序列如下:

1.2.2辽宁绒山羊基因组DNA提取

从季节长绒型与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采取耳组织样,放入75%浓度酒精溶液中-20℃保存备用。按照北京百泰克生物公司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纯度。

1.2.3 BMP-2基因的扩增

在洁净的PCR管中加入下列成分:DNA,10×Ex Taq Buffer,dNTPMixture(2.5 m M),引物P1,引物P2,Ex TaqDNA polymerase,加dd H2O至总体积50.0μL。混匀后按以下反应条件进行PCR扩增:95℃预变性1 min、94℃变性30 s、50℃退火1 min、72℃延伸1 min,30个循环后72℃延伸10 min。反应结束后,取5μL产物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

1.2.4 BMP-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按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对目的片段进行回收纯化。将纯化回收的PCR产物与载体pMD18-T进行连接,连接产物的转化JM109感受态细胞,进行蓝白斑筛选。将挑取的阳性克隆菌株扩大培养,用质粒小提试剂盒提取菌株质粒作为PCR模板,进行PCR鉴定。PCR鉴定阳性的质粒送TaKaRa(大连)有限公司进行序列测定。将测序获得的序列与其他物种BMP2基因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

2 结果

22.1总DNA提取结果

从季节长绒型与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的耳组织样中提取基因组DNA,浓度大约为500 ng/ml。经分光光度计检测,所提取的DNA纯度的OD260/OD280约为1.76,用TE对DNA进行适度的稀释,使其终浓度约为100 ng/μL。提取的总DNA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见图1,大小为50 kb以上。

M:1 Kbp DNA Ladder Marker1~5:季节长绒型辽宁绒山羊提取基因组DNA6~10: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提取基因组DNA

22.2 PCRPCR扩增结果

利用引物P1-P2、分别扩增季节与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基因片段,约为390 bp左右(见图2和图3),与预期的结果一致。

M:Marker DL 1 0001~8:PCR扩增产物

M:Marker DL 1 0001~10:PCR扩增产物

22.3季节与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BMP-BMP-2基因序列分析

试验获得了季节与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的BMP-2部分基因片段。经与绵羊、牛、鼠和人(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F508028、NM-001099141、NM-007553、NM-001200)的BMP-2基因进行的比对结果表明,季节长绒型与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的BMP-2基因同源片段的同源性达到99.7%,二者与绵羊同源性为98.2%和98.4%;与牛同源性为98.2%和97.9%;与鼠同源性为86.3%和86%;与人同源性为88.1%和88.1%。不同物种BMP-2部分基因片段比对及其生物进化分析结果见图4和图5。

3 讨论

BMP家族目前已有17种BMP被分离和克隆,有八种BMP异形体已被识别,其中BMP-2和BMP-4是BMPs中生物学活性很高的分子之一。他们在机体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基本一致,并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同源性,达到90%以上。Noramly(1998)[5]报道,从BMP-1至BMP-7的7个基因与羽毛胚芽的大小和空间分布相关,说明这个因子家族成员在毛囊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BMP-2,BMP-4,BMP-7是生物活性最高的三种蛋白,在发育的毛囊中均有表达。BMP-2是BMPs中的一个成员,研究表明,BMPs在决定家畜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骨骼形成、以及繁殖性能有相当大的作用。BMP-2为分泌型蛋白,其生物活性较高,不仅具有促进软骨和骨组织形成的作用,而且证实对骨组织、脑组织和脊髓组织的生长、发育、分化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参与细胞凋亡和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6]。同时BMP-2作为毛囊诱导的抑制物对于动物的毛囊形成和发育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在动物的毛囊部位有一定的表达量[7]。

为了检测BMP-2基因是否在辽宁绒山羊的毛囊中有表达,试验对辽宁绒山羊BMP-2基因进行了克隆。试验利用PCR法成功地对常年长绒型和季节长绒型辽宁绒山羊的BMP-2基因的外显子部分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共387bp,丰富了绒山羊BMP-2基因序列。将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几种哺乳动物的BMP-2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辽宁绒山羊BMP-2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哺乳动物同源性很高,与绵羊、牛的同源性高达97%以上,这与它们的种属关系相近一致。与人、鼠的同源性也在86%以上,说明BMP-2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辽宁绒山羊BMP-2基因部分序列的成功克隆,为辽宁绒山羊BMP-2基因全序列的克隆、表达以及研究该基因在辽宁绒山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Urist M R.Bone healing of human hand fractures by BMP implantation[J].hand surg,1986,4A:417-420.

[2]Hogan B L.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multifunc tional regulators of vertebrate development[J].Genes Dev,1996,10:1580-1594.

[3]姜怀志,李莫南,娄玉杰,等.中国产绒山羊的分布生产性能与生态环境关系间的初步研究[J].家畜生态,2001,22(2):30-34.

[4]贾志海.中国绒山羊育种现状及展望[J].中国畜牧杂志,1999,35(50):55-57.

[5]Noramly S,Morgan B A.BMPs mediate lateral inhibtion at successive stages in feather tract development[J].Development,1998,125:3775-3787.

[6]Boguski M S.Comparative Genomics:The mouse that roared[J].Nature,2002,420:515-516.

8.转基因论文2 篇八

关键词:珠美海棠;Mz2NHX1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耐盐机理

中图分类号: Q785;S685.12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020-05

盐害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农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它对植物的伤害表现为离子不平衡、水分亏缺和离子毒害[1]。土壤中过多的Na+导致植物细胞的膜功能失调、代谢活动衰减及其他次生影响,使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直至细胞死亡[2-3]。为避免盐的毒害作用,植物形成了特殊的耐盐机制,即限制Na+吸收、增加Na+外排及Na+区隔化[4]。这3种途径主要与细胞质膜上和液泡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有关。编码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基因首先从酵母中克隆得到[5],随后从拟南芥中克隆到SOS1[6],SOS1基因与真菌中编码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并且SOS1基因的突变体对盐胁迫非常敏感,盐胁迫可以增SOS1基因的表达,说明SOS1在拟南芥的耐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由于Na+/H+逆向转运蛋白可以将Na+外排或区隔化到液泡中,因此它们在维持细胞渗透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7]。在植物中,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NHX1)的活性最初在甜菜碱储藏组织的液泡形成体的小泡囊中观察到,后来从拟南芥、水稻和冰叶日中花中分别克隆了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tNHX1[8]、OsNHX1[9]和McNHX1[10],并且发现盐胁迫可以增加它们的表达,说明NHX1基因在植物的耐盐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因此通过研究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耐盐机理,可以为培育优良的耐盐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珠美海棠为蔷薇科(Rosacaeae)苹果属(Malus)多年生木本植物,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树种耐盐碱、抗寒能力强,在盐碱地较重的地区可作砧木嫁接苹果,成活率较高。它在含盐量0.6%、pH值9.2的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长[11]。推测这种高度的耐盐能力与植物的耐盐基因有关。

关于植物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是对珠美海棠的相关研究报道很少。笔者在前期研究(GQ503257)的基础上,以珠美海棠组培生根苗为试材,克隆了珠美海棠NHX1的同源基因Mz2NHX1,并对Mz2NHX1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旨在为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探讨珠美海棠的耐盐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耐盐基因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珠美海棠[Malus zumi (Matsum.) Reder]组培生根苗,由天津农学院果树学重点实验室提供。Recombinant DNase Ⅰ(RNase-free)、Ribonuclease Inhibitor、Oligo d(T)18 Primer、Reverse Transcriptase M-MLV(RNase H-)、TaKaRa Ex Taq、TaKaRa MiniBEST Agarose Gel DNA Extraction Kit Ver.4.0购自TaKaRa公司;RNase/DNase Free枪头、RNase/DNase Free离心管、Ampicillin、X-gal、IPTG、SanPrep柱式质粒DNA小量抽提试剂盒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Marker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克隆载体试剂盒 pEASY-T1 Cloning Kit 和大肠杆菌感受态Trans1-T1 Phage Resistant Chemically Competent Cell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DNA测序由华大基因有限公司完成。其他药品均为分析纯,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珠美海棠总RNA提取和反转录取0.1 g珠美海棠幼苗根系,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RNA,并用DNaseⅠ处理去除DNA污染,电泳检测其质量;利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NANODROP 2000)测定RNA浓度,根据宝生物反转录酶说明书取适量M-MLV酶和RNA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80 ℃保存备用。

1.2.2引物设计与目的基因的扩增根据已克隆的珠美海棠NHX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P1:5′-AGGAGGCGGATACAATGGCT-3′和P2:5′-CAACCGATGTGCTTGGGAC-3′,利用RT-PCR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的全长序列。根据全长序列设计特异引物P3:5′-CGGGGTACCCCGATGGCTGTTCCACATTTG-3′和P4:5′-CCGGAATTCCGGTTGCCACTGAACGTTGTTG-3′,扩增目的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扩增体系(20 μL):10×Ex PCR buffer 2.0 μL,dNTP Mix 1.6 μL,引物P1和引物P2各0.8 μL,cDNA模板1.5 μL,Ex Taq 0.1 μL,DEPC-d2H2O 13.2 μL。反应条件:94 ℃预变性4 min;94 ℃变性30 s,55.3 ℃退火30 s,72 ℃延伸 2 min,后延伸10 min,30个循环,4 ℃短暂保存。

1.2.3目的片段的检测与鉴定使用TaKaRa MiniBEST Agarose Gel DNA Extraction Kit回收目的片段,将目的片段与pEASY-T1载体连接15 min,然后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整个过程要轻柔。在不含Amp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 ℃条件下、200 r/min摇菌1 h,然后在含有IPTG和X-gal的 LB(+Amp) 固体培养基上37 ℃恒温培养过夜。挑取白色单菌落至LB(+Amp)液体培养基中,在37 ℃、200 r/min下摇菌培养8 h,以菌液为模板做PCR,鉴定阳性重组子。提取质粒,通过双酶切法(EcoRⅠ,KpnⅠ)鉴定目的片段是否成功连入载体,用鉴定正确的质粒送华大基因公司测序。

1.2.4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NCBI的BLASTn和BLASTp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采用DNAMAN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并预测蛋白质的疏水性和亲水性,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利用TMpred在线准确预测跨膜蛋白的跨膜片段,利用TMHMM在线对目的基因进行跨膜结构域的预测;采用ProtParam软件分析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结果与分析

2.1珠美海棠Mz2NHX1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分析

用质量分数1%的琼脂糖凝胶检测从珠美海棠中提取的RNA质量,总RNA基本无降解,无蛋白质污染,28 S、18 S和5 S条带完整。RNA反转录为cDNA第1条链后,以cDNA为模板,用引物P1和P2进行PCR扩增得到1条1865 bp的目的条带(图1),与苹果(GU338395)、玫瑰(KC188664)、杨树(XM_002307158)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93%、91%。通过NCBI的ORF Finder在线分析,预测开放阅读框长1 635 bp。根据该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P3、P4,PCR扩增出其开放阅读框序列(图2),经与pEASY-T1连接、转化、蓝白斑筛选,菌液PCR和酶切鉴定后测序,得到1 635 bp的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与预测序列吻合,我们将该基因命名为Mz2NHX1。

2.2珠美海棠Mz2NHX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Mz2NHX1氨基酸序列分析经 NCBI 的 ORF Finder在线软件分析,Mz2NHX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 1 635 bp,编码1

个由 544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Mz2NHX1(图3)。

通过Protparam在线分析可知,Mz2NHX1蛋白的分子质量为60.5 ku,等电点(pI)为8.85,分子式为C2802H4377N699O749S20。用DNAman软件分析发现,珠美海棠与拟南芥(AAF21755)、大叶补血草(BAB11940)和玫瑰(BAD93487.1)等液泡膜 Na+/H+ 逆向转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79%、79%和87%,并且含有保守序列85-LFFIYLLPPI-94,是Na+/H+逆向转运蛋白抑制剂氨氯吡嗪咪的结合位点;以及钙调素类蛋白(AtCaM15)的结合位点的氨基酸保守序列515-RKFDNAFMRPVFGGRG-536(图4)。

用MEGA 5.0软件对珠美海棠Mz2NHX1编码的氨基酸与拟南芥、水稻及牵牛花、番杏、玫瑰、杨树的Na+/H+逆向转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进化树分析。结果(图5)发现,Mz2NHX1与苹果(ADB92598)和玫瑰(BAD93487)的 Na+/H+ 逆向转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100%,而与牵牛花同源性达95%,与番杏和杨树的同源性为 90%,与水稻的同源性为86%,亲缘关系比较近。以上植物的NHX基因编码蛋白均定位在液泡膜上,推测Mz2NHX1也是定位于液泡膜上。其主要功能是将过量的Na+区隔入液泡,避免Na+积累对细胞造成离子毒害,降低细胞渗透势提高植物吸收水分的能力,抵御盐胁迫对植物的渗透胁迫。

2.2.2Mz2NHX1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对Mz2NHX1编码的蛋白进行分析发现,该蛋白编码544个氨基酸,包含参与生物组成的所有氨基酸。用DNAman软件分析,Mz2NHX1蛋白分子量为60.5 ku,等电点(PI)为8.85。由疏水性分析(图6)可知,Mz2NHX1蛋白N-末端有12个跨膜疏水区域和1个较长的C-末端亲水性尾巴。用TMHMM Server v.2.0在线软件对其跨膜区域(图7)进一步预测表明,Mz2NHX1的

N-端面向细胞质,推测N-端的疏水区域可能含有与Na+结合的重要氨基酸残基,并且可以形成跨膜螺旋,几乎全部存在于液泡内的C-端亲水尾巴可能在对Na+和K+的选择性吸收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将拟南芥AtNHX1的亲水C-端去掉后,则可导致Na+/H+运输的相对比率增长[12]。因此,NHX1的跨膜结构和亲水尾巴可能在Na+的转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2.3Mz2NHX1蛋白结构分析利用PORTER在线预测Mz2NHX1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Mz2NHX1蛋白由47.43%的α-螺旋、17.16%的β-折叠片、3.68%的β-转角和31.80%的无规则卷曲组成(图8)。

3讨论与小结

植物Na+/H+逆向转运蛋白是一种电中性转运蛋白,不同植物中的该蛋白的N-末端具有高度同源性,该端是负责Na+转运的区域,对Na+的竞争性抑制剂氨氯吡嗪脒及其衍生物敏感,C-末端是亲水性长链尾巴,位于细胞质或液泡囊腔内,此结构域内含有多个蛋白激酶作用位点,能与钙调素结合,参与启动多种信号的反应,是调节活性的区域 [13]。

有研究将AtNHX1基因在拟南芥上进行过量表达,结果发现转拟南芥植株在200 mmol/L NaCl溶液浇灌下能正常生长发育[8]。将AtNHX1基因转入番茄中,过量表达AtNHX1基因的转基因番茄在200 mmol/L NaCl浓度中能够正常开花和结实,但是叶片中Na+浓度高于果实中Na+浓度 [14]。这些结果表明,转单一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能够明显提高植物耐盐性,其原因可能是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激活了一系列与耐盐相关的基因,从而明显提高植物的耐盐性,说明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属于耐盐关键基因。因此,在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耐盐品种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将Mz2NHX1编码的Mz2NHX1与已知Na+/H+逆向转运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对比及系统发育分析,认为Mz2NHX1是一种定位于液泡膜的Na+/H+逆向转运蛋白,与拟南芥(AAF21755)、大叶补血草(BAB11940)和玫瑰(BAD93487.1)等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79%、79%和87%,因此,

Mz2NHX1基因属于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对Mz2NHX1核酸序列所翻译的蛋白序列预测发现N-末端含有12个跨膜疏水区域和1个较长的C-末端亲水性尾巴。对该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分析可知,Mz2NHX1由47.43%的α-螺旋、17.16%的β-折叠片、3.68%的β-转角和3180%的无规则卷曲组成。

参考文献:

[1]Hamada A,Shono M,Xia T,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H+antiporter gene from the halophyte Atriplex gmelini [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1,46:35-42

[2]Yeo A R. Molecular biology of salt tolerance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lant physiology[J]. J Exp Bot,1998,49:915-929

[3]Glenn E P,Brown J J,Blumwald E. Salt tolerance and crop potential of halophytes[J]. Crit Rev Plant Sci,1999,18:227-255

[4]Padan E,Venturi M,Gerchan Y,et al. Na+/H+antiporter[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1,1 505(1):144-157

[5]Jia Z P,McCullough N,Martel R,et al. Gene amplification at a locus encoding a putative Na+/H+antiporter confers sodium/lithium tolerance in fission yeast[J]. EMBO J,1992,11:1631-1640

[6]Shi H,Ishitani M,Kim C,et al.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salt tolerance gene SOS1 encodes a putative Na+/H+antiporter[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6896-6901

[7]Rausch T,Kirsch M,Low R,et al. Salt stress responses of higher plants:the role of proton pumps and Na+/H+-antiporters[J]. Plant Physiol,1996,148:425-433

[8]Apse M P,Aharon G S,Snedden W A,et al. Salt tolerance conferred by overexpression of a vacuolar Na+/H+antiport in Arabidopsis[J]. Science,1999,285(5431):1256-1258.

[9]Fukuda A,Nakamura A,Tanaka Y.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Na+/H+exchanger gene in Oryza sativa[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1999,1446(1/2):149-155.

[10]Barkla B J,Zinggarelli L,Blumwald E,et al. Topolast Na+/H+antiport activity and its energization by the vacuolar H+-ATPase in the halophytic plant 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 L.[J]. Plant Physiol,1995,109:549-556

[11]顾逎良,赵惠祥,马继龙,等. 珠美海棠对盐碱地适应范围及应用[J]. 天津农学院学报,1996,3(3):48-52.

[12]Yamaguchi T,Apse M P,Shi H,et al. Topological analysis of a plant vacuolar Na+/H+antiporter reveals a luminal C terminus that regulates antiporter cation selectivit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3,100(21):12510-12515.

[13]石乐义,李美茹,李洪清,等. 植物Na+/H+逆向转运蛋白功能及调控的研究进展[J]. 广西植物,2006,26(6):602-607.

[14]Zhang H X,Blumwald E. Transgenic salt-tolerance tomato plants accumulate salt in foliage but not in fruit[J]. Nat Biotechnol,2001,19:765-768

[15]Apse M P,Blumwald E. Na+transport in plants[J]. FEBS Letters,2007,581(12):2247-2254.

[16]Blumwald E,Aharon G S,Apse M P. Sodium transport in plant cells[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0,1465(1/2):140-151.

[17]Ohta M,Hayashi Y,Nakashima A,et al. Introduction of a Na+/H+antiporter gene from Atriplex gmelini confers salt tolerance to rice[J]. FEBS Letters,2002,532(3):279-282.

[18]Shi H Z,Lee B H,Wu S,et al. Overexpression of a plasmamembrane Na+/H+antiporter gene improves salt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 Nat Biotechnol;2003,21:81-85

[19]Xue Z Y,Zhi D,Xue G P,et al. Enhanced salt tolerance of transgenic wheat(Tritivum aestivum L.) expressing avacuolar Na+/H+antiporter gene with improved grain yields in saline soils in the field and a reduced level of leaf Na+[J]. Plant Sci,2004,167:849-859.

[20]Fukuda A,Nakamura A,Tagiri A,et al. Function,intra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in salt tolerance of a vacuolar Na+/H+ antiporter from rice[J]. Plant & Cell Physiology,2004,45(2):146-159.

[21]Zhao F,Wang Z,Zhang Q,et al. Analysis of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salt-tolerant transgenic rice carrying a vacuolar Na+/H+antiporter gene from Suaeda salsa[J].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2006,119(2):95-104.

[22]李金耀,张富春,马纪,等. 植物分子水平的耐盐机制[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6):715-719.

[23]吕慧颖,李银心,孔凡江,等. 植物Na+/H+逆向转运蛋白研究进展[J]. 植物学通报,2003,20(3):363-369.

[24]吕慧颖,李银心,陈华,等. 番杏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J]. 高技术通讯,2004,14(11):26-31.

[25]郭会敏,顾春笋,刘兆磊,等. 荷花液泡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nNHX1的克隆与特性分析[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10):1025-1032.

上一篇:从此我不在胆小小学作文下一篇:教师期末教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