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作文450字

2024-07-18

情感共鸣作文450字(共5篇)

1.情感共鸣作文450字 篇一

一个万里无云的天气,总会给人们带来好消息。你看,我们游学泡泡营今天就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要去参观留下军营。

“到军营咯!到军营咯……”随着同学们的一阵阵欢呼声,我们有序的下了车。我一下车,看见卫兵拿着一把刺刀,顿时感到留下军营里有一股非常庄严的气氛。我们先欣赏了解放军战士的队列表演,6个解放军叔叔走路,如果从侧面看就像一个人在走路一样。这么好的`队列,还真让我有些佩服。接着我们又看了解放军叔叔表演擒拿拳。之后,解放军叔叔就把这套拳法传授给我们。听说要练拳,我们个个摩拳擦掌,看我们多像小解放军呀,拳打得多好呀!

“咦,拳还没打完怎么就走了呀?”我在心底画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原来,解放军叔叔带我们去参观军人宿舍,上了楼,我们就“哇”成了一片,软绵绵的被子看起来这么坚硬,活像一块超大的绿色豆腐干。水杯和枕头放的多么整齐啊,真让人肃然起敬。之后我们还去看了坦克和大炮。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我们就要回去了,这么好的军营真让人流连忘返。

2.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篇二

——语文课《生命 生命》听后感

叶崇凤

一直以为,“感性”是语文老师应该且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这种“感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愁善感矫揉造作甚或无病呻吟,而是指在任何时候,语文老师都要有一颗敏感、柔软、纯真、质朴的赤子之心,爱自然爱生活爱学生,对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激情洋溢,对一切的未知都充满好奇,情感丰富细腻,思绪灵动纷飞,眼神清澈透明,既有师者的睿智长者的慈爱,又有朋友般的随性孩童般的纯真。这样的语文老师,善于在课堂上创设“感性”的教学意境,善于用巧妙而不露声色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善于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潮水般起伏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通过教材这个载体,驾轻就熟地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里完成一次相对完整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洗礼,以此来实现他最初的教学设想,得到在他意料之中的教学效果。今天,在听了张婕老师《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张婕老师上的《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让四年级的学生——也就是十岁左右的孩子来思考有关生命的话题,似乎有点过于沉重了。听课前我在想,年轻的张老师会如何来驾驭这么大的话题,会如何引导这些懵懂的孩子去进行关乎生命的体验。带着好奇和疑惑,我走进了课堂。没想到,接下来的四十分钟,张老师的教学给了我不少惊喜,也让我收获多多。

一上课,张老师的引入便抓住了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她用简短却极富情感的语言介绍了有关马航MH370航班失联的事情,用极深沉的语调表达了对飞机上二百三十九位乘客的关注和久寻不得的焦虑,接着配合PPT图片,请全体师生起立,双手合十静默一分钟,为飞机上二百三十九条生死未卜的生命祈福。此时,课堂一片静穆,我的耳边似乎还传来了压抑的抽噎声。小小的仪式结束后,张老师便在已经成功营造出来的庄重肃穆的气氛中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生命 生命》的课题开始上课。结合时事所作的这5分钟左右的引入,可以说是整堂课的一个亮点。表面上看,飞机失联跟课文内容似乎并无关联,但其中隐含的对生命的关注正好契合了课文的主题。张老师借助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的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的最好教材,又是学生对生命无常生命脆弱所以应当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最真切最直接的体验。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关乎生命的种种意义又与教学内容自然地贴切,能用这个事件作楔子巧妙引入课堂教学,正体现了张老师对生活对时事的敏感和敏锐,而这种敏感和敏锐对年轻的语文老师来说尤为可贵,这是惊喜一。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扣着“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个故事,通过对故事内容的把握、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对故事中“飞蛾”心理和“小苗”生长环境的揣摩分析、对课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及情感流露的捕捉,让孩子们用属于他们的语言、思维、感受,自由地谈论对生命的感悟。有了张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铺垫和精心创设的教学意境,学生的发言自然而流畅。有的学生模仿飞蛾说“我不想死,我要顽强地活下去”,有的说“小苗生长的环境好恶劣,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可是它却坚强不屈毫不退缩”;在讲到“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句时,张老师要学生自己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怎样做才是对生命负责任,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有点吃惊。他们说“好好使用生命”就是“好好活下去”,“珍惜并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帮助别人”,“上课好好听讲”;“白白糟蹋生命”就是“整天无所事事”,“上课发呆不听讲”,“做坏事”,“半途而废,不坚持”,“遇到挫折就想死”„„这些已然有点深度的思考出自十岁左右孩子之口着实让我有点意外。此时,张老师又抓住时机让学生再反复朗读课题《生命 生命》,并启发学生,在读的时候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喜爱”“敬畏”“渴求”“自豪”„„听到这些稚嫩纯真却不失严肃庄重的话语,我的内心有大大的感动。孩子们对这些略显沉重的问题所进行的认真思索,让我分明感受到了生命在他们心中的神圣与庄严,我相信,在老师反复的语言渲染和情感影响下,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已经如春天的种子播撒在了这些幼小的心灵并一定能够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此为惊喜二。

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富含情感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课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极具画面感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完全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但张老师似乎意犹未尽,她还要为学生心中已经点燃的生命之火再加一把柴,让这把火烧得再旺一些。在讲到“静听心跳”这个故事的时候,张老师不仅借助情感丰富的语言把学生从“飞蛾”(动物)、“小苗”(植物)这两种“他人”的生命引领到了独属于“我”的更为重要的生命个体,还有效地借助了更具感染力更有直观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情感体验。配合着课件上跳动着的一颗红色的心脏,张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放在左手的手腕间,问学生“你摸到了什么?”“脉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张老师又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一边感受自己的心跳一边高声朗诵“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我来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然后起立提高声音重复诵读,再转身面对自己的同伴告诉他“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必须对自己负责”。那时那刻,几十个孩子手抚前胸神情肃穆,一边感受自己的心跳,一边用稚嫩而庄严的声音许下对生命的承诺。至此,整个教学过程达到高潮,一颗颗跳动的心脏让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命真实的存在和无比的神圣,对生命的体验也由喜爱渴求敬畏自豪上升到了珍惜尊重责任和使命,这样的体验,因来自学生自己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一定会令他们印象深刻终身难忘。将情感语言和肢体语言如此融洽地结合,让学生自始至终沉浸于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并成为情境中的主角,一轮高过一轮的情感浪潮一次又一次拨动着他们的心弦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张老师用她的教学艺术帮助学生完成了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受了一次关于“生命”的精神洗礼,其意义已不止于一般的语文教学了,此为惊喜三。

回到开头的问题,语文老师必须是“感性”的老师,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感性”的教学,它绝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篇章结构语法知识的传授,更不是对一篇篇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之美文的残忍肢解,而应该是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来帮助学生“知书”“达理”,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一言以概之,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以心,而这里的“晓”“动”“感”出发点其实就是一个,那就是——情。心中有“情”,才会有爱,心中有爱,才会心地柔软如春水,性情温润如碧玉,才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超然,才会面对生活不麻木不懈怠,永远热情似火激情洋溢。只有具备了这种气质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才会激情迸溅风生水起,反之,死水一潭波澜不惊的课堂,学生枯坐听讲神游四方,又谈何情感的体验更不要说产生共鸣了。

《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在如何“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这一个方面做了很成功的尝试。

3.74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旁 篇三

摘要:从教材的角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提倡情感共鸣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知人论世,沟通学生与作者是共鸣的前提;通过断言、反复、传染是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有效途径;找准情感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朗读吟唱是激发情感共鸣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共鸣

一、何谓情感共鸣

所谓情感,是一种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所谓共鸣,即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情绪。就语文教学来说,情感共鸣是指教师在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自己的情感为纽带,沟通起学生与文本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使文本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二、为什么要提倡情感共鸣

1、从教材角度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提倡情感共鸣符合“文学即人学”这一论断。从2000年前的《诗经》《楚辞》;三国两晋的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唐诗宋词;明清小品文;话本小说,我们的先民或歌或唱,或婉转低吟“辗转反侧”之辞,或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或慨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或泪湿青衫,或横刀向天笑,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人类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是文学所描写的对象,整个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镜子。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情感共鸣。

文学的终极关怀就在于呼唤完善的人性与完美的人格,构建一个大写的“人”。巴金所说,“文学就是教人如何变得更好”,最简单也最深刻。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史,在物质生活的需求、心理、感情、审美意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共同的因素并保留至今。这也使情感共鸣成为可能。

2、情感共鸣沟通了社会和个体,符合教育规律

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其目的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明了生活的意义,提高生活的境界。所以有“文以载道”,“读书明礼”的说法。学校作为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因此,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的过程,而这个个体经验它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情感经验。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个体情感经验积累增长,这符合教育的规律。

3、在教学中提倡情感共鸣,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要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奋的,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主动选择接受教师给予的外界刺激,把教师给予的内容作为主体的反应对象。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能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情感价值,有效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之下,断言、重复和传染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庞勒曾说“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的教授中,我引用傅国涌的一句话反复断言:“英烈的音容笑貌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但他们慷慨赴义,浩气凛然,毫无畏惧地面对比他们强十倍百倍千倍的专制暴政,这一勇于赴死的精神风貌,一百年后依然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他们将长存在人类的记忆里,成为人类不畏暴政追求理想的精神丰碑。”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作品中那些体现人性“真善美”的情感作出恰当的断言,并不断地重复它,能使其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并最终被当作真理接受下来。而当被学生接受了的观念情感开始在他们中间传染开来,共鸣便由此产生。群体的去个体化特点在这里获得了积极意义,它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共鸣当中接受了几千年来我们民族所传承的优秀情感,完成了个人情感经验的构建。

3、找准情感切入点,唤起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共鸣。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学的情感切入点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文字。但这个情感切入点必须能触动读者的情思,唤醒学生类似的经历,经验和思想情绪。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可以试着从文中最后一句切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社会时代虽然不同,但人性是共通的,此种物是人非的悲痛是大家所共有的。亲情从古至今最能深入人心,自然而然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并由《项脊轩志》一文生发开去,贯串起古往今来无数作者关于这个母题的吟唱,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情感史。

4、通过角色代入,产生情感共鸣

苏童在《虚构的热情》中有过这样的文字:“一个人瞬间的独语成为别人生活的经典,一个人原本孤立无援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字覆盖了成千上万个心灵。”尽管有时候我们讲解文学作品时需要知人论世,但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角色代入,穿过故事的表层,在一瞬间抵达与作品作者彼此相通的部分,沟通起读者与作者的灵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关于母亲的一段文字:“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在教授这断话时,我只要求学生将自己代入去朗读去体悟,很多学生就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了史铁生那深入骨髓的疼痛,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4.共鸣日记200字 篇四

我们走过一座铁桥的时候,我问妈妈:“这个桥会塌吗?”

妈妈说:“不会。”

我又问:“那它在70千米的风中会塌吗?”

妈妈很奇怪的问:“70千米的风中?”

我说:“对呀!就是70千米的风中!”

这可把妈妈难住了,她摇了摇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呢,可能会塌吧!”

我说:“美国有座桥,在70千米的风中塌了,就是因为共鸣!”

妈妈说:“你是在书上看到的吗?回家找出来给妈妈看看吧!我也学习学习!”

我很爽快的点点头:“没问题!”

回到家,我就开始翻书,是《漫画百科王——建筑》里面的.内容。妈妈一看,才明白,原来70千米的风中,是时速70千米的风中!妈妈又跟我解释了一番,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5.没有争鸣哪来共鸣作文1000字 篇五

最近网络上流行着一首歌,那歌很怪,比和尚念的经都怪,它的前奏杂乱无章,像妖魔在争吵,整首歌没有歌词,只有一个字“啊”。网上的键盘侠们激动起来,开启了互怼模式,有的人认为这首歌唱出了天籁,有的人认为这首歌是哗众取宠。且不说我支持哪一方的观点,我只想说,没有那激烈的争鸣,又何来美好的共鸣?

三峡工程,一个世界奇观,一个令无数人惊叹的艺术,但在它的辉煌背后,有过暴风雪般的争论。

在当年的人大代表会上,三分之一的人不同意修建三峡工程,三分之一的人支持修建,还有三分这一的人保持观望。支持修建与反对修建的人几乎势均力敌,他们坐在对立面,像两军阵营在击鼓呐喊。反对者们提出的观点十分尖锐,但却如同一枚枚图钉一样重要环境保护呢?生物保护呢?敌袭影响呢?

双方辩论的热情非常高涨,但眼中却丝毫没有敌意,全都是对对手的敬重与激动,这些目光同各方观点一起流到湖北宜昌,成为当时中国人心中的一个个小心思。

今天,三峡大坝平静地立在那里,用自己坚实的后背,治住性格乖张的江水。

它与附近的`青山浑然一体,仿佛自盘古创世以来,它就一直同大禹守在这儿,呵护亿万黎庶。水中江豚依然起舞,它们乘着升降机,在高低相差一百多米的水中往来,呵,多美的共鸣!

三峡建成后的面临一切的问题,都被当年的反对者像记笔记一样,完整地详细地列在了三峡建设的清单之中。这百米的高低落差,令人叹为观止,这使它成以人工景点的同时,也埋下了地雷,如果敌人攻击它怎么办?三峡有难,那将是一个浩劫。不难想象,水从大坝缺口中冲向下游,比巨人更加无情,它的脚会踢毁房屋,它的手会挑起哭喊,人类会如同蚂蚁一样,惨死在它的鞋底。

这是一个直击靶心的争鸣,不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争鸣,党在大坝附近布署了许多军队,让三峡像象棋中“帅”一样,在众将士的保护下,稳立在重山之中。

三峡大坝的建成,不单单保证了人们不受大洪水的侵略,更带来了无数的经济利益,奏起了一曲曲共鸣。

三峡水利枢纽利用水能发电。据统计,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为我国每年省下了数以千万吨的燃煤,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保护了环境。每年来此参观的游人,胜过滔滔的江水,三峡工程为当地人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没有当年几百人的反对,哪来今天如中国臂膀上结实的肌肉,就像没有争鸣,哪来共鸣。

宽容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的声音,在争鸣中寻找出新的见解和问题,用它们来铸成盔和剑,用它们来补好自己漏洞,用它们来奏出更美好的乐章。如果没有这像鼓点一样的争鸣,又何来这如宏伟乐章一样的共鸣啊!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家委会工作计划下一篇:煤矿安全带使用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