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2024-06-25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情境(9篇)

1.试论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篇一

试论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生活 兴趣

论文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问题情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熟识。但是遗憾的是,很多数学教师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问题上还显得一知半解。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打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的氛围,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我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结合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一,只要运用的合理就可以创设出高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 例如,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我创设了下面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的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精美的蝴蝶、红双喜在艺人的手底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我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李丽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李丽同学回答完之后,王刚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我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 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同学朱颜回答说:“一样!”沙娟同学则回答说:“ 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

在同学们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角色表演创设问题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可以对初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所启发,引导更多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不断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桂侠.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2]林雅.谈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3]徐学谦.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数学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试论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篇二

一、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表演舞台,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起指导作用,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 教师的讲解以及课堂上的多向交流。

(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能给学生们制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进而形成一种课堂学习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与学生的课前谈话, 以及对所学文章作者的介绍、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 就是在为学生创造情境。

(2) 语文学习中需要多向交流。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是最直接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指导, 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温和的态度, 信任的声音给了学生们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研究环境, 使孩子们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思想得到释放, 体现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 利用录音机、幻灯片、多媒体等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 现代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工具, 是集合了录音机和幻灯片的优点于一身的视听教学工具。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 现在很少有机会见到沙漠, 没见过就很难想象这种北方旷远荒凉的景象。多媒体课件, 它能传递语言无法描述的画面, 它能更生动、更直观的把学生们带入诗歌的情境, 使其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当然了, 美景背后的寂静世界, 还要老师的讲解和指导。

3. 设置一个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情境。

在一段时期的语文教学中, 为了提高升学竞争力, 老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 忽视了口语交际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口语交际教学被重视起来, 听、说、读、写已成“四足鼎立”趋势。

一个语文的学习情境有多重要, 多半体现在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中。一节口语交际课, 老师让学生们以“搭积木”比赛为话题进行讨论。老师给学生们创设一个比赛情境, 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比赛的气氛, 并且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对学生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 都有明显的作用。与其让学生们闷在教室里挖空心思的想, 不如给创设一个情景, 让他们亲身体验, 抒发真实感受。生硬的把写信的格式教给学生, 不如借用一下流行歌曲《一封家书》, 给学生们一个思念的情境、一个温馨的情境, 他们会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靠学校、靠课堂内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最早的老师就是父母,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持久而广泛的。

父母为孩子创设学习情境是最容易的、最广泛的、最有效果的。比如家庭中的小宴会, 父母可以让孩子发言, 家人一起做过什么事或见到什么现象, 家长鼓励孩子发表意见等都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恰当运用语言。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学习情境, 还要改变除了学习, 其他什么事都一手包办的现状。我国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指出“教育的起源只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 而且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教育的发生, 就植根于当时当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自有人生, 便有教育, 因为自有人生, 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让孩子们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们通过自身的需要主动地学习, 随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会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使他们减少自己的娇气, 强健自己的体魄, 把固有的天分充分发挥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个体, 给他们一些独立支配的空间, 让他们学着与人交往, 学着主动学习, 使其在生活中感受知识的意义, 在学习中品味知识所蕴含的智慧, 进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心灵世界。

摘要:为了学生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成为了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 通过教师讲解、师生交流、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等方式, 创设语文课堂学习情境;其次, 要通过家庭环境, 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情境,交流,课件

参考文献

[1]刘桂芹.语文课堂建设管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2]胡绍海, 万安.让收视课走进语文课堂[J].语文建设.2005.

3.试论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7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进一步深入,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意义。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实施这一教学策略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孩子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主动、全身心投入的去研究它。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创设一个趣味性较强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快乐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等各方面特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给学生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其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位置与顺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性的活动――“猫和老鼠”。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人是“猫”,其余的 几个人为“老鼠”,“猫”在抓“老鼠”的时候,“老鼠”要不断的变换位置和调整顺序,在欢快的游戏中使小学生加深对于位置与顺序的理解。通过创设这样趣味情境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在传授了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率极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并极其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转变为不断提出问题、问题的探索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都是随着问题的变化而转变,一个好的、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起重要作用。当学生面临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才会引起积极思维,才会情绪激昂,从而释放更多的学习能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爱玩是他们的本性,并且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的把握好小学生的这一显著特点,如实的发挥好课程改革指导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的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其充分经历问题的发现、探究、总结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要求圆柱 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样,有了一连串的问题指引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都是处于高度集中、活跃状态,能有效的促使学生探究、吸收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学生置于生活经验中,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学中,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在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中,数学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买价格为1元的笔记本时,我们可以数出10角,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抽象出“1元=10角”这一数学常识。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也能在“买和卖”这一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到学有所用的道理,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情境模拟来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但是,这里的情境,不是教师随随便便的创设就行,他还讲究一定的技巧和原则。总的来说,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①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②数学味: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③吸引性: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

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既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总结、探究、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红娟.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3

4.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篇四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语文课堂教学,更是风格万千,如深夜的点点繁星,璀璨生辉。人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求定法,但求得法。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到“得法”呢?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注重从开 展情境教学入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做到“得法”。

情境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这些都是将教学内容给予到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以使学生深刻感知所学内容,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记忆。

情景教学法是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提出的,它主张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形中、从情中去感知教材,逐渐感受到作品所赋予的美。

下面将以我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例,具体谈一下,这种情景教学模式在我实际教学工作当中的应用。在我看来,小学生的求知欲都很强,而且很喜欢读书,同时要求上进,彼此互相“比”的劲头十足,他们好动,好胜,也很好新,他们的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很强,正是基于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实践的教学中比较青睐这种情境教学的方法。以李吉林老师提出的这种情境教学策略为基点,探讨在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注意力易分散,那么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能够让他们的注意力保持在你所讲的内容上。

1、情境导入

首先就要一个良好的导课,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六年级的一课《北京的春节》,首先让学生自由的说一说当地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过节时自己内心的心情如何,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再现各地各民族过春节时的氛围、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习俗下的春节场景,与学生交流看过后的一些感受,最后播放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出对这一课的学习。

2、设疑情境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很强,当我提出一个新问题时,他们都会积极思考,以不同的方式将所知道的答案告诉我。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果“疑”设到了点上,那么这些小学生们就会不由而发地给出答案。这一过程,必定会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记忆。

3、游戏情境

我始终认为“寓教于乐”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不论是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更是在小学生的学习中,他们会很乐意的玩,教师在玩的同时,将所要教授的知识传递给他们,这样必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小马过河》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也让小朋友根据书中的提示语来再现故事情节,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老马亲切地说”,让学生体会“连蹦带跳”“亲切地”这 样的情境。根据多媒体上的动画图面让学生尽量的按自己喜欢的情境去表演。激发他们独特的表演欲望,并适时的给予鼓励。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语言艺术也是十分的有趣。一句话、一个词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小学是学生知识储备的最初阶段,所以,我们必须要准确的表达自己要传授的内容,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发掘那些与课本联系密切的知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是一篇刻画有关时间流逝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的无奈与惋惜。也许小学生无法理会到作者这样的一种情感,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开始想,首先朗读课文,思考一下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作者是否回答,你又从中都感受到了什么,然后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想想自己平时的生活都是怎样过的?自己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做过什么正能量的事?你身边人的生活又是怎样过的?如果你是他,你会像他那样去过吗?......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生活的实例来感受作者当时创作时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获得切身感悟

1、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儿童因爱美而要学;

如学习课文《春天的颜色》描绘一些春天的美丽景象,让孩子们感受体会春天的美好,孩子们因爱美而要学。

2、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使儿童因探究而要学;

3、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儿童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把课文中的情境设计成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故事,我通常都会设计成德育故事一方面设计课堂情境吸引孩子们关注一方面进行生活中的德育教育。如《云儿》设计成云姐姐和云妹妹在空中挤来挤去,挤破了衣服挤出了眼泪、、、、故事情境既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又教给了孩子们有关下雨的知识。同时还教育了孩子们要学会谦让,让活动室等不要挤。课堂教学、德育教学效果都非常的好。

4、触及儿童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使儿童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能促使儿童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理解也比较直观,若要使他们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感受及语言文字要表达的内容,就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有时,不妨让学生真正的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一来,哪怕只是口头表达都会得心应手,不会无感而发。

因此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我们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一直贯穿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如我在教学中为了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我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例如大家常用到的闭上眼睛想课文描述的画面你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说一说,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不大,发言不积极,由于孩子们小他们的语言也不够丰富。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方法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大脑电影院”让孩子把把课文中的情景设计成自己的电影,一幕一幕的把它描述出来。孩子们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我就说你可以给它配音表演啊,这样孩子 们就进入了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特定空间,儿童可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孩子们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了入胜的情境。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动心灵的义愤、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见解„„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到强化。这样,教学就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他们禁不住挥动着举起的小手,向我暗示:“我知道”、“我会”、“老师,请让我讲吧”,这时学习已成为儿童的“自我需要”。在这里,没有丝毫沉闷的学习空气,没有强制,没有指令,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探究的乐趣,也绝不仅属于少数拔尖的学生,而是属于全体学生。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快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达到了一个比预期教学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有时候课上没说到的同学下课时,他们又涌到我的跟前,把上课没来得及提的问题、心里想说而未能有机会表达的感受,说给我听。在教师听完了他们的表述微笑点头时,满足的平衡感会使他们感到无穷的乐趣,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此情境中的教师,自己的情感也禁不住升腾了,一种工作的乐趣驱动着他(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努力地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使学习动机稳定、持续、强化,从课堂到课余,乃至延续到日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

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以往的“注入式”教学那种闭门读书、单一的“听分析”、运用复现式的记忆学习语言所造成的儿童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学习的状况。它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且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这样的教学为儿童将来成长打下了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坚实基础。

5.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篇五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文/苏国岩 王道娟

摘 要: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与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科学爱之入迷,才使无数科学家取得了成功。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效果大不一样。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强烈的毅力与自我求索的精神。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语言描述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联想,激发美感、情感,展开理性感悟,进入品味语言表现的音色美、情感美、形态美等审美活动中去,以此发展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一、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情境,它依赖学生已经拥有的表象和想象起作用,要求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能诱发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感知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

教学《雨铃铛》,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丁零当啷”时,以语言描述为主,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我用动情的语调有声有色地讲述:蒙蒙细雨随风飘洒,落在房檐上他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儿,你们听“丁零当啷、丁零当啷”,真是一幅绮丽的图画,动听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学生跟随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调动了学生储存在脑海中对春雨的表象,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感受了语言文字蕴含的美,陶冶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我还通过示范朗读,吸引学生读书的欲望,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是借助语言来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教师应重视自身的朗读,把握好感情基调,与学生共创一种学习场景。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已常用的手段。()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在教学《小鸭子回家》一文时,我精心设计、创设意境:天空黑黑的.,一只小鸭子孤独地走在森林里,孩子们看到了这幅图,他们完全被吸引了,多么勇敢的小鸭子呀。他们非常感兴趣地想知道《小鸭子回家》的故事,在教到小鸭子走在这样的环境中时,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他们了解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小鸭子仍然勇敢地往前走,体会小鸭子的勇敢。就在学生处在紧张的氛围中时,我又在漆黑的夜晚出示了月亮的画面,学生通过画面紧张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小朋友们都像画中的小鸭子一样从紧张又轻松地笑起来,情感上产生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中心,从而培养了他们勇敢的品质。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率。

三、模拟情境,激发兴趣

模拟教学情境,能给学生的学带来生机,给教师的教带来活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创设比赛情境,我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代表田忌和齐威王两方,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为三个等级的马,边演示边讲解两次比赛的过程。让学生在这种演示情境中领悟孙膑的善于观察和机智聪明。实验演示,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妙趣横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性,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以模拟的情境演示田忌赛马过程,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但突破了课文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

还有一例,让我的感触更深: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这篇和城市孩子生活实际很遥远的课文时,如何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山沟里孩子求学的艰难,成为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一点,我结合课文内容努力创设情境:在漆黑的山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天边的云黑黑的,地上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我又运用课件适时播放狼的叫声来增加效果,把学生带到那令人害怕的情境中,让其“亲身”感受条件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领悟山沟里的孩子不怕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对自己的心灵又是一次深层次地触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实物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我在执教二年级课文《龙眼和山里红》时,就给学生带来实物龙眼和山里红,让学生不但从外观上感受龙眼和山里红的诱人,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直观兴趣。他们内心激动不已,嘴上不停地赞叹和发问。在这种情境之中,我就趁机问孩子们:想了解龙眼和山里红的故事吗?运用创设情境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以及积极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读起课文来,这时候的读书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去指导学生品读、理解课文,孩子们十分乐意地学习。

五、创设艺术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

《爱我中华》一课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56个民族的大团结快乐的场面以及人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爱我中华》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对歌词比较生疏。第一次播放后,让学生想象欢乐的场面,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的。学生听到这快乐的歌曲,巴不得马上就会唱,于是他们学习情绪高涨,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再教学生哼唱这首歌,巩固教学内容并感受欢乐的心情。

教学中利用学生表演也可创设艺术情境。如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课,首先让学生熟悉角色,感知角色,进入课文的世界。然后让学生仔细领会课文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创设书中的情境。学生对此有强烈的兴趣,当他们真正进入角色时,表演更是栩栩如生。通过表演,他们真正领悟到了“只有劳动是最光荣的”.这样,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揭示的是美的真正内涵,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利用艺术手段来创设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十分注重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创设情境,为儿童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插上“基础”与“发展”的翅膀。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的情绪。在教学中巧妙创设语文情境,既能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能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又能促进儿童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最大限度地发展。

6.小学英语情境教学 篇六

湘乡市潭市镇新铺学校 魏文彬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使用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可视的语言,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趣,发挥自主性,体验情感,实践性贯穿全程,注重发展性。情境教学法符合语言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小学英语教学法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社会情境理解和掌握语言所含的意义,从而达到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目的。

我认为,情境教学对英语课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我两年英语情境教学的一点点经验之谈。

1.warm-up 阶段,这个阶段很重要,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怎么利用好这个阶段很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大胆,好动,好奇,抓住他们的特点来进行活动。我们可以唱英语歌,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可以做些律动,关键是要带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兴趣也浓厚了。

2.lead in 这个阶段可以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以及教师的肢体动作语言等进行导入,这样有助于清楚的把所要教得单词、短语或者句子表现出来。小学生活泼好学,模仿性强,对具体形象的内容容易接受。但他们注意力分散,自制力差。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吸引其注意力,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将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3.presentation & practice

小学英语的内容比较简单,一般是一些单词及句型,这个阶段我一般会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的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更有效的参与教学。例如在教授head、hair、ear、eye、mouth、nose时,将根据老师的指令指出相应的部位。等到练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将游戏的难度加大。老师说单词,学生指出与单词相反的部位,这样既锻炼了听说读的训练,也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游戏也要灵活多变,可以到网上多学习一些英语游戏,用于课堂中,避免每堂课都重复游戏。随着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灵活运用各种电教手段。像TV、VCD、CAI等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规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让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在现代电教化设备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多看,多听,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例如利用投影仪,投影片来叫教音标,清楚易懂;利用录音机、录音磁带来听纯正的英文,培养学生的听力和音感;利用VCD、电视机来观看英文动画片,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教学直观明了,学生也更加投入,多方面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竞争机制,每堂英语课都根据教授内容来使用不同的竞争机制,可以组与组比赛,也可以男女生比赛也可以老师学生比赛等等,然后在整堂课结束的时候,给予获胜组一点小奖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还要及时评价,要多使用积极鼓励的评价语。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希望被表扬。可以针对这些学生的这些心理有意使用激励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要随时注意小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积极的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它会有效的支持学生奋发向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不断的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当回答问题气氛不够强烈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当学生们回答正确时,及时的说声“very good“”well done“”great“”you are clever“”how smart you are”good job”以示表扬!

7.试论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策略 篇七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设计,策略

化学是初中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的接受难度较大,采用情境教学策略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化学实验创设探究型情境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化学实验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实验情境开展教学,深化学习效果。如《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一课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实验情境。

[实验准备]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学生提供等质量的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和等质量的水以及温度计。

[实验过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先测定溶解前物质的温度;同时在盛有等量水的烧杯中放入三种物质;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再次测量水温。

[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溶解后,NaCl溶液的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液的温度降低,NaOH溶液的温度升高。

[实验总结]溶解过程伴随着热现象。吸热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从晶体中分离出来并向水中扩散;而放热过程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形成了水合分子。

教师通过设计实验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吸引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体会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同时也积累了实验经验和探究方法。

二、以生活场景创设经验型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以生活场景为基础创设经验型情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化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学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在教学《酸碱盐》一课时,可设计如下生活情境。

[情境1]厨房小贴士:在处理鱼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不小心将鱼胆弄破的情况。鱼胆的苦味会渗透鱼肉,影响鱼的口感。将鱼放入纯碱水中进行冲洗,即可去除苦味。思索:能够用食醋或食盐来去除苦味吗?

[情境2]药店小常识: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得胃病,而“胃舒平”则是治疗胃病的良药。思索: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化学知识?

[教师引导]鱼胆的主要成分是胆汁酸,纯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可以与酸进行反应,从而去除鱼的苦味;得胃病的大多数原因是胃酸分泌过多,“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可与胃酸进行中和。

设计目的:处理鱼和吃药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以此为引入可使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和生活实际产生共鸣。

三、以化学历史创设故事型情境

利用化学发展史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家在探究化学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例如,在《氧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氧气发现的历史故事。

[故事情境]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加热汞煅灰,放出气体;将蜡烛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蜡烛的火光更为明亮,同时燃烧了更长的时间;将小白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小白鼠存活了较长的时间。从而他得出了实验结论:这种气体中不含有燃素,但可以助燃。普利斯特里向拉瓦锡展示了实验,拉瓦锡不相信燃素说,并通过金属煅烧实验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进而提出了氧元素。

[教师引导]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某种未知的气体,但是受到燃素学说的影响没能发现氧气,而拉瓦锡打破了这种限制,发现了氧。

设计目的:让学生沉浸在氧的发展史中,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精神,陶冶情操。

四、以问题引导创设认知型情境

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进行主动思考,达到积极学习、主动形成化学思维的效果。如在教学《溶解度》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进行课堂演示,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向水中慢慢放进白糖,发现当放至一定量后,白糖不再溶解。提问:为什么白糖不再溶解了?

[问题2]白糖不再溶解了,说明已到达溶解的极限。如何科学地表达这种极限呢?

[问题3]如果想让白糖继续溶解,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教师设计了连续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课堂展示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由易到难,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8.试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创设施 篇八

一、创设直观情境

正确、丰富的表象积累是形象思维的基础,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儿童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对数学认知感性材料的经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具有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直观有效的学习情境。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媒体手段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的图景,或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例1: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有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时,先用投影出示5朵黄花,再出示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红花以及比黄花多的3朵红花。接着让学生拿起水彩笔在自己练习本上画一画,涂一涂。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看,学生从图中清楚地看出红花是由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和比黄花多的3朵两部分组成的,只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求出红花的朵数。借助直观图画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例2: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针对内容的抽象与枯燥,教者利用动画演示一只羊栓在木桩上吃草的场景,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这只羊正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吃草,那么这只羊到底能吃多少面积的草地呢?学习了这一节内容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如此问题提出,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以迫切的心情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再如,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可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境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

二、创设故事创境

小学生喜爱听故事。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入一些故事内容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定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例:一位老师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节内容时,首先引入故事创设导入情境:美猴王要给小猴子分桃。首先它把小猴子分成了三组。第一组6只,第二组4只,第三组3只;接着美猴王又分别拿出18只桃子给第一组平均分,拿出12只桃子给第二组平均分,拿出9只桃子给第三组平均分。此时第三组小猴子嚷道:“大王偏心,大王偏心!”借着故事中出现的问题,教者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说美猴王这样分桃子究竟合不合理呢?学了本节课的‘商不变的性质’这节内容,同学们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带着浓厚的兴趣,同学们积极投入到新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之中,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设竞赛情境

竞争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竞赛式的学习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面向大多数学生群体,主动运用竞争手段,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以此促成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口算竞赛中,可开展诸如“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自做转盘口算卡”、“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以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为例,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计算粗心,开展了“计算小能手称号”评比活动。凡计算比赛成绩优秀的,均能得到此称号。并告诉学生该称号的获得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且获奖同学的名字将被贴在荣誉角上。实践表明,通过长期开展这些激励性的竞赛活动,学生计算的错误率明显减少。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

四、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数学游戏,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诱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运用游戏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以此丰富学生的想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例:复习“小数的减法”时,可让学生做“争当模范营业员”的游戏,教师一手拿着人民币,一手举着所购买的物品的价格卡,让学生算出要找回的钱,并写在练习本上。最后根据具体表演的情况,评出模范营业员。再如,我们还可结合“计算教学”,把学生喜欢玩的“扑克牌”引入课堂,开展“算24点”的游戏活动;结合几何图形教学,开展“七巧板”拼图游戏;结合应用题教学,组织编题游戏,把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编成应用题等等。

9.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评述 篇九

[作者] 天津师大教授田本娜

[内容]

二、情境教学体现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一般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景、情、语统一的境界。通过教学,学生不但能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思想,学到语言及读写方法,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而且能达到情感陶冶及美感享受。第二种,侧重于语言分析,语言和思想不能恰当地结合,学生只能受到语言外另加的教育或缺少教育。第三种,侧重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但学不到语言。李吉林老师的教学达到了第一种境界。

李老师的课所以能达到第一种境界,主要是情境教学体现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具体分析,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教材体现了作者的语言美和客观情境美的统一。小学语文教材是经过选择的,大都是一篇篇语言规范、优美、思想内涵丰富的佳作。每篇作品都体现出作者对客观事物、景物、人物的认识,体现出作者创作时所置身的情境,达到“景语”和“情语”的统一。作者对某些事物、景物、人物感到美,产生美感直觉,决不是个人主观任意的产物,也不是个人偶然主观产生的“梦境”,而完全是客观地、必然地决定于他所处的情境。但是不同的作者,对同一景物、人物、事物又有着不同的美感直觉和客观美的统一,体现出不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这之中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和语言修养。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桂林山水本身是客观美、情境美,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桂林山水之美的境界。达到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第二层:教师的教学要把作者的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再现出来。一般教师往往忽视作者所写的客观性情境的再现。而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正是要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置身的情境之中,达到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为此,(1)需要教师想象出作者所反映的景物、人物、 事物的具体情境。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要有桂林山水的直接或间接感受;(2)理解作者是怎样概括客观景物、人物、事物的。 如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桂林山水之美的。达到教师自身的美感直觉和教材所反映的情境美的统一。一般的阅读,到此水平即达到目的。因为教师还要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因此,教师还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语言训练重点,为教学设计出一套教学方法。

第三层:学生学习要达到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这是教学目的。李老师的课,对教材钻研得非常深入,既能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又能巧妙地指导学生进入作者所反映的具体情境之中,使学生顺利地达到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统一的目的。她常用板画、音乐等形象教学手段,而最常用的、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如教《桂林山水》一课,理解桂林的水美一段,教师除运用板画、插图、音乐帮助再现桂林山水之美外,主要设计了四个水平的语言训练项目:(1)指导学生认真读书,概括地理解桂林的水是静、清、绿的; 山是奇、秀、险的。初步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2 )从句子变化中理解桂林的水美。如漓江的水静、清、绿,用什么连词把静、清、绿组成句子?如果把静、清、绿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样?看到漓江的水不禁要赞叹,改成感叹句又怎样?这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变化,而是通过语言变化,调动学生的情感,理解漓江的水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3)进一步理解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通过读课文加深美的`感受,接着教师要求通过语言理解“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启发学生想象,师生“荡舟漓江”,听着音乐,激发学生多种感受,教师优美的语言叙述,支配着学生的想象,通过学生的感知与情感活动,把学生带入漓江畔的情境之中,充分体验着漓江的宁静。学生进入的情境与教材描写的情境一致,从而可以具体地理解词句含义及显示的形象。由于是语言训练,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水流声音的词,如潺潺、淙淙、哗哗,听到漓江水流的声音吗?看看漓江的水在流动吗?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你只觉得船在向前移动。此处,不仅复习了形容水流声音的词,同时用反衬方法又一次体会到漓江的水多么静啊!又一次使学生理解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用同样的方法,使学生具体理解“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两句话。(4)移情训练,教师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小河”。 要求把该句改成排比句,并加修饰语。由爱漓江,移情到爱祖国的江海湖泊。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又一次体现出语言美、情境美和情感的统一。这四个层次的语言训练,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由理解到运用;由语言的深入理解带动情感的加深,最终使学生既学了语言,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到情境之美,受到美感教育。具体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景、物、语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三、情境教学体现了语言美和生活美的统一

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往往局限于课堂上、书本中。李吉林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不限于课堂之内和书本之上,而是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生活中去,在观察玩赏中,就生活中提供的景、物、人创造出生动鲜活的情境,自然、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语言。例如教完《初冬》一课,带学生到郊外游玩。孩子们忽然听到小河对面传来一阵笑声。李老师迅速抓住这一生活情境,开始了有趣的师生对话:

师:你们听,河那边传来了什么声音?

生:河那边传来一阵笑声。

师:你们听,河那边传来一阵谁的笑声?

生:河那边传来了一阵姑娘的笑声。

师:你听到一阵什么样的笑声?

生:我听到一阵咯咯的笑声。

生:我听到一阵欢乐的笑声。

生:我听到一阵清脆的笑声。

师:这笑声如果不用“清脆的”、“欢乐的”,打个比方说,会吗?

生:那笑声有点像小铃铛。

生:那笑声像小鸟的歌声一样快乐。

生:那笑声就像小河的水在流。

师:姑娘为什么这样开心?

生:因为今年粮食丰收了。

这段谈话有景有情有思想,语言逐步具体、生动,使学生学到活的语言。

又如《在春天的田野上》、《雪后的原野》等课文都有类似的野外对话训练。每次出游都有一个目的,一个主题,做到围绕中心分层次进行。这样就把生活、观察、思维、想象、语言都溶于一个整体训练之中,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学生的学习不限于一本教科书中,乏味地、单调地重复各种文字游戏式的练习,而是很自然地把语言和生活统一起来。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孩子们很有兴趣地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如何观察生活,用语言描写生活,体验着真切感人的情和理。从而印证了歌德讲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人类语言的源泉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李吉林老师善于把孩子们带到生活中去学习语言。学生面对生活所展现的情境,教师依据语言规律,调动学生在课本上、生活中已掌握的词句表达所见所闻,在欢快的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目前,这样的活动,已发展成为“野外情境课程”。特设了与之相适应的观察说话、观察写话、情境作为项目。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上课,不仅学习语言,使学生学的语言在自然环境中复活,丰富发展学生语言。同时还使学生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陶冶学生的美感。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该课程的地点、内容、方法已形成一定的体系。这是在课程设置上的一大创造。

生活之树使情境教学永远常青,也使语文教学由课堂封闭型,走向生活开放型。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作为语文教师,李吉林同志热爱生活之情是深切的,否则她是不会发现生活之美的。她曾深刻地谈到:“家乡的田野,在这广阔而富有的天地里,可以给孩子们的太多了,有知识的获取,也有智慧的启迪;有美感的享受,也有劳动的欢愉。”正因为她热爱生活,才会带领孩子们到生活中去拥抱大自然和社会,才会激发孩子们用语言去描绘、叙述、歌颂生活之美。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在审美意义上之所以高出一筹,其根源也在于此。

情境教学是我国“境界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对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在不断发展,已创造了自己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原理、方法及教学模式。现已构建起“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新体系。这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一大创举。我相信“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之花会越开越鲜艳。

注释:

上一篇:电大审计网上作业答案下一篇:倡廉洁树新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