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4-07-11

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精选6篇)

1.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一

广西绿肥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在对广西绿肥生产进行面上调查了解和农户随机抽样重点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广西绿肥生产发展历史,对广西绿肥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6条对策:加强领导,争取资金扶持;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抓好新品种开发及留种技术,确保种子供应;抓好示范样板,以样板带动面上生产;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工作.

作 者:蒙世欢 Meng Shi-huan  作者单位:广西区土肥站,南宁,530007 刊 名:广西农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 年,卷(期): 24(1) 分类号:S55 关键词:绿肥   利用   现状   对策  

 

2.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二

关键词:北部湾,零售业,对策分析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严峻, 而这一年广西经济所取得的成绩却令人瞩目。在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剌激下, 广西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仅2009年前三季度, 广西GDP增长达13.7%,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激增54.3%, 增速均居全国第二;1~11月, 广西出口额同比增长1.8%, 增幅排名全国第一, 也是全国惟一实现正增长的省区。究其原因, “风生水起”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盟经济贸易区在南宁的永久落户, 无疑都是广西经济逆势前行的强大动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 是中国西部惟一的沿海区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 引领作用凸显,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2009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如图所示) 。

据统计, 2009年1-8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7.6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19.2%, 比全区高0.3个百分点。南宁市场销售增长加快,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区第1位, 达481.5亿元, 同比增长19.2%, 增速比1~7月加快0.1个百分点, 增幅排全区第4位。钦州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排全区第1位, 同比增长19.8%, 总量达95.4亿元。防城港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亿元, 增长19.4%, 增幅排全区第3位。北海市消费品市场增长有所加快,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亿元, 同比增长18.8%, 增幅排全区第7位。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零售业发展现状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区外的大型零售企业, 如沃尔玛、百盛、北京华联、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纷纷进驻广西, 对广西零售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区内的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以及广西本土的零售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零售企业规模偏小, 连锁经营落后

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零售企业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跨地区跨部门之间联合较少, 零售业仍然没有走出“单店”的模式。连锁经营程度不够, 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据统计, 2004年,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 (年末从业人员在60人及以上, 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全国共有1055个, 门店数量为54891个, 年销售总额为5580.69亿元。其中广东的企业数有105个, 门店数为3350个, 年销售额623.69亿元。而广西的企业数仅为14个, 门店数为617个, 年销售额为15.91亿元, 仅占全国销售额的0.29%。

1.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市场规模差距明显。

不同的零售企业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 其经营的状况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多样性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各地资源优势不同, 经济发展不平衡, 消费需求存在差异, 导致零售企业的分布不合理。从市场规模看, 南宁市作为广西省会城市, 其市场规模远远超过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其他市。2009年上半年南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3亿元, 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6.8%;而防城港市、崇左市, 所占比重仅分别为1.6%、1.9%, 市场规模差距明显。

1.3零售业地区分布不合理, 竞争力弱。

零售业态结构很不合理, 都集中在超级市场和专业店, 分布也不均衡。2009年广西规模以上零售业按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计总数排在前四位的城市分别是南宁、桂林、柳州和贵港 (如下表) 。

从上表可以看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零售企业一般集中分布在南宁市和部分较发达的二级城市, 造成在同一地区内零售企业局部过度集中, 商业网点密集, 如在南宁市七星路一巷内, 短短200米就有4家传统小卖部、一家便利店。零售企业相互之间过度竞争, 多而实力不强。而北部湾经济区内的钦州、北海、防城港等边缘地区或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居民购买力弱, 商业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零售商业发展缓慢, 商业网点少。由于经营理念落后, 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 很容易导致混乱的竞争行为, 这将导致现有的有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浪费严重, 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较弱。

因此,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零售业必须依据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各零售企业的优势, 实现零售业的均衡化、组合化、规模化发展。

2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零售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2.1积极实施促进零售业发展的创新政策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新兴的经济区, 地方政府应抓住机遇, 从宏观上对零售市场进行调控, 积极制定适应零售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促进零售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一是根据目前的零售企业规模偏小、分布不平衡、过度的低水平竞争等现状, 制定行业政策, 确保规模经济效益的逐步形成以及恶性竞争的避免。通过政府规划促进合理布局, 突出市级中心, 形成以南宁市为龙头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依靠增长极的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 促使整个经济区内的零售业互动发展, 避免造成零售业资源的闲置或浪费。二是继续加大贯彻落实国家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力度。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采取一定的直接鼓励或优惠政策, 鼓励中小型零售企业的发展, 同时拓宽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渠道, 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符合农民需要的产品,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更大地释放农民的消费潜能, 深化做大做活农村消费市场, 促进零售业的地区均衡发展。

2.2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 促使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与特色化

随着东盟经济贸易区在南宁永久落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形成, 都给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大量的外资和区外的大型零售企业进驻广西, 区内的零售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业态类型以及店铺的发展情况, 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据相关方面的研究, 与单一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相比, 开展多元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其盈利能力明显强于前者。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新型零售业态主要指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商店、购物广场、连锁专业店、品牌专卖店、网上商店等业态形式。近年来, 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型业态发展迅速。所以零售企业应注意引进这些业态, 可通过实施联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建立区域性的大型零售企业, 并在在原有传统百货商店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调整和业态转型, 尤其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才能改变零售业散、小、差的状况, 提高经营的规范化、集约化水平,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体系, 促使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与特色化。

2.3利用区位优势, 构建与零售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交通和物流体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我国西南地区, 东连湛江, 西接越南, 与对面的海南相望, 沿海的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与东南亚邻国形成的两个扇面的枢纽位置, 是环北部湾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大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地缘、经济、政治地位十分突出, 区位优势明显。广西沿海地区海岸线绵长, 港池众多, 通航能力强, 建港条件优越, 有多处可停泊20万~30万吨巨轮。该港口城市群已经形成海陆空协调的立体交通网, 是广西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区域之一。北部湾经济区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 完善市场设施,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零售业的产业链运行效率。对零售业而言, 供应链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物流配送水平是衡量一个连锁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标准, 也是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 北部湾经济区的零售业必须通过物流配送、信息技术、与供应商携手合作等既有方式和其他创新, 压缩自己的供应链,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流通的全过程, 构建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实施扁平化管理, 降低流通成本, 通过效率化的配送, 以实现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快速流转, 以达到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

2.4拓宽零售业高层次人才开发平台, 建立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

北部湾经济区在人才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力, 但局部人才发展极不平衡。由于收入分配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原因, 沿海地区人才待遇偏低。四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南宁24602元、北海18321元、钦州17055元、防城港21148元。只有南宁市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21898元) , 其他3市与南宁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差距较大。钦州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仅相当于南宁的69.3%。相对其他行业, 零售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人才待遇更低。零售业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 一般都是凭经验和热情开展工作, 对商品特点、市场规律和营销技巧等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零售业的发展, 严重制约了零售业服务现代化的实现。根据国外经验, 在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本的积累必须超前或优先于经济增长。因此, 各级政府应加大北部湾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 如设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 大量吸纳高素质人才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 这也将提升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从而提升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水平。包括TESCO、物美、步步高等内外资零售商, 都在2009年借机大量储备人才, 为将来经济转好后的“春播”作准备, 步步高甚至还在10月引进了一支专业的外籍高管, 专门负责超市业态的运营管理。

2.5开展零售业品牌营销, 树立经济区民族特色经营的品牌。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日趋成熟和理性, 消费需求强调个性化、特色化与多样化, 城市中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已开始按品牌购物。这就要求零售业必须要努力创建自己的品牌, 在经营主题、经营色彩、经营情感上以个性化、趣味化和流行化特色突出自身的特色。比如, 南宁梦之岛百货的定位主要是面向年轻人和新型家庭的, 以高档消费者为自己的目标客户, 树立青春活力、时尚品味的百货形象, 为顾客创造高附加值的享受, 而不是一味地过于追求市场的全面化。即使当今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梦之岛的营业额却还是呈现上升的趋势, 原因就在于梦之岛有着独特的零售企业品牌文化, 因此赢得了消费者的良好口碑, 并已成为众多消费者心目中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因此, 零售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 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最大限度地提升商气。

参考文献

[1]董常亮, 陈丽金.基于东盟经济贸易区启动后的广西本土化的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9) .

[2]唐建民, 王小爱.广西零售业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学术论坛, 2006, (3) .

[3]林涌泉, 岳汉.苍天借我扬天翼三驾马车拉动广西经济快速发展, www.bbw.gov.cn, 2010, (1) .

[4]韦云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问题探析[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9) .

[5]董常亮, 陈丽金.东盟经济贸易区启动后广西零售业提升竞争能力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7) .

[6]宋江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6) .

3.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三

摘要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关键性作用。如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到龙头企业自身的命运,而且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成败。目前,国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颇多,但对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没有触及。因此,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开发和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减轻“三农”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文献综述部分简要的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以及龙头企业的界定,为后文的展开打下基础。其次,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紧接着分析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发现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和不足的方面,探讨广西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开发和提升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核心竞争力

Abstract

目录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原因................3

(二)农业龙头企业的界定和作用....................4

(三)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5

二、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和特征............6

(一)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7

(二)广西农业龙头企业的特征.................8

三、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策.................9

(一)企业内部........................9

(二)企业外部.......................10

四、结语.....................11

五、主要参考文件...................1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入市后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国内市场逐步扩展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意味者我国将会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而另一方面更多的意味着,我国企业将要面对来自国内和国际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优胜劣汰的竟争规律作用之下,企业组织之间发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使市场资源、人才资本逐步向这些企业集中;但大多数企业由于竞争力缺乏,机制转换滞后,市场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逐渐丧失竞争优势,有的甚至陷入了生存困境。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和有利支撑(表卜1)a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在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基点的农业体系向提高生活质量为基点的农业体系转变,从以自给自足方式为特征的封闭经济环境向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开放经济环境转变。

其中,农业企业作为承担农业体系转变和参与农业全球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正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国家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的战略思路,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把扶持龙头企业提升到“就是扶持农民”的高度。

一、文献综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原因

一、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连接农户和市场纽带

(二)农业生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载体

(三)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和主体

二、广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广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二)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三)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三、广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企业内部

(二)企业外部

4.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四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蒋团云

[摘要]新时期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对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现状和构建情况,阐述了构建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

[关键词]新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对策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发展好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对于促进广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广西灵山县作为西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区,主动抓住西部大开发、广西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机遇,贯彻实施灵山县县委、政府提出的“2188”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对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

一、广西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及构建现状

广西灵山县辖18个镇,总人口141万,其中农村人口120.78万,是著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和西部百强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78.56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3316元。

近年来,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首先,以无公害优质稻、荔枝、龙眼、香蕉、甘蔗、桠柑、蔬菜、茶叶等为主的粮经产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目前,推广优质稻面积75.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4.3%,全年粮食总产43.82万吨;水果面积发展达到160多万亩,水果产量80多万吨;建立了10大农业生产基地;创建了广西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桑蚕高效生产示范基地3个;积极推行优质茶叶生产“三位一体”目标考核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茶叶种植总面积达5.33万亩,全年茶叶产量3043吨;建设了以文利镇为中心的17个奶水牛养殖示范小区,全年牛奶产量998吨;因地制宜发展莪术生产,全县莪术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产值4500万元。其次,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购销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目前,该县有糖厂、乳业公司、罐头厂、茶厂、竹编厂等加工龙头企业89家,加工增值2.2亿多元,形成了以烟墩镇竹芒编加工、丰塘镇茶叶深加工等为中心的特色经济区域,带动全县12万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再次,发挥专业协会致富能人的示范作用和开展农村特色经济的外贸活动。据调查,灵山县有各类农村专业协会108个,会员已发展到25000多人,有各类特色种养大户2230户,形成“种植小区”达180个;抓好传统产品,如竹芒编、烟花炮竹、纺织服装、食品罐头等重点行业的外贸出口工作,仅2006年1~9月,全县外贸出口达4096万元,同比增长85%。

二、构建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多视角对策分析

灵山县对于新农村的发展经验是多方面的,但最有普遍意义的做法是立足于自身经济发展特色,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及时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当中去,促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

1.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效应。由于农户传统的分散耕作和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很难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从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形成农村经济规模效应成为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灵山县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人手,使农村特色经济不断形成了规模效应。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全面实施县委、县政府“2188”工作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规模和集群集中,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巩固和扩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强化农村专业协会和示范区的作用,把加快发展以无公害优质稻、荔枝、龙眼、香蕉、甘蔗、桠柑、蔬菜等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进行特色经济村建设,因地制宜地不断扩大碰柑村、扁柑村、荔枝村、杨梅村等特色经济村的种植范围,增强农村特色经济的规模效应。拓宽融资渠道,放宽信贷业务范围,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优化所得税抵扣和征返办法,支持龙头企业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完善农产品增值税管理,减免有关规费。

2.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人才,确保农业稳步增产增收。广西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在科技投入、人才方面是缺乏的。而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人才,是确保农业稳步增产增收的重要条件。灵山县为了确保农业稳步增产增收,主要做了以下努力:首先,加大科技培训,引进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经济要搞出特色,靠科技形成的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聘请了县、镇农业专家、农技员、种植大户等开班传授,或到田间地头作现场操作示范培训等,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远程教育,切实使村民掌握到科学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种植科学栽培管理技术。如灵山县陆屋镇莲塘村把甘蔗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改良劣质甘蔗品种,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业,使该村甘蔗种植面积由原来全村种植不到500亩发展到目前的3000多亩。其次,增加农村的科技服务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和行政监督。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各级农业、供销、农资等部门要向农民提供优质种子、化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及咨询服务,组织农技干部下乡进村指导示范农户,带动实施农业标准和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形成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相互配套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同时充分发挥现有的灵山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网等网络的作用,加大农村科技宣传力度。再次,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科技人才,增加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的差异相对资本、知识等因素的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况且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离不开人力资本的作用,要有组织地发展生产要素和特色产业的人才。据调查,灵山县不断引进资源和技术,提高灵山县水果保鲜及加工技术,扩大冷库贮存量,不断改进果品分选包装间及果品加工配套设备设施,一年可扩大创收3000万元。培训和引进了各类特色人才,目前,有2000多人获得“绿色证书”。

3.加强流通领域的硬软件基础建设、优化市场环境。广西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强流通领域的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环境成为广西能否使本地经济与外界经济密切联系重要条

件。灵山县通过流通领域的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环境,使自己快速融入到广西实施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去。首先,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钦陆一级公路、陆屋至灵山二级公路、灵玉二级公路这条交通大动脉和209国道、20124、20221省道的交通畅通;加快县域公路提级改造和村级公路建设。其次,加快城乡农贸市场建设。把城乡农贸市场的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县城和大的建制镇,以建设永久性的综合市场为主,辅之以简易棚顶和售货亭,并相应地建设饭馆、旅馆、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在农副产品集散地还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的集镇建设钢筋水泥结构的圩亭和砖瓦结构的圩亭。再次,加快灵山县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当前,灵山县不断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不断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到目前,已建立了灵山农业信息网、灵山乡村电子信息网、新灵山网等相应网站7个,使本地经济与外界经济取得了密切联系。

4.发展龙头产业,树立知名品牌。发展龙头产业,树立知名品牌是广西农村特色经济产品能否挤进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保证。灵山县以发展龙头产业,树立知名品牌效应为出发点,不断使农村特色经济产品以高姿态融入到广西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去。当前,着力打造8个特色经济产业镇和以冶金、建材、林化、农产品加工、生物制约、纺织、烟花炮竹、竹芒编加工等为主的八大支柱产业,构建“二园一廊八镇八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政府部门引导企业逐步扩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完善、稳固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结关系,提高企业效益。实施名牌战略最关键的是提高特色经济的质量和知名度。灵山县的特色产业和产品不少,但与外地的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充分利用科技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加大广告宣传,塑造名牌产品,形成了如灵山的龙武牌荔枝、陆屋农场的“安畅”牌茶叶等名牌产品。

5.建立农村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要使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必须有一整套的长效机制做保障。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实践中摸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可行性持续发展机制。首先,逐步使农业特色经济的投入和收益利益最大化。在农业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服务机制的建立和培育,依靠各个部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完善到位的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资金筹备、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努力帮助其解决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建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在内的服务体系。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农业产业化工作规划和计划,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各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相关部门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检测手段的建设。再次,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农业产业化普及程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板报、标语、会议和学习班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利用学校、科研单位、技术机构的技术和培训力量,加强对从事农业产业化人员的培训。抓住重点和热点,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这使得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逐步走向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5.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五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北海市旅游局2009-09-23

一、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培育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促进中心”这个大方向,以旅游资源整合、景区(点)开发建设为中心,以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抓手,加快启动度假产品主导、高端产品带动战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温泉度假、邮轮游艇、海岛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加快南中国深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滨海旅游和跨国旅游,全面提升北海旅游核心竞争力。形成大西南和环北部湾通海与跨国发展的重要国际会议旅游中心,形成具有国际化水准、大都市格局、独具亚热带风情、面向东南亚地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北部湾休闲之都”,逐步发挥北海作为北部湾旅游圈中心城市的枢纽和辐射功能。

(二)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度假产品为主导,以滨海度假、沙滩运动、生态探秘、避寒养生、跨国邮轮、南珠风情、休闲渔业、会议展览、美食购物、文物古迹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形象,打造出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旅游精品,全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5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游客15万人次,实现创汇4000万美元。

远期目标至2020年,使北海成为在东南亚地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成为名符其实的“北部湾休闲之都”。全市5星级以上酒店达到20--30家;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600万人次以上,其中度假游客1/3以上,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5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游客30万人次,实现创汇1亿美元,旅游给北海带来新增就业人员不少于10000人。

二、战略布局

以银滩为龙头,涠洲斜阳岛、廉州星岛湖为两翼,外围配以若干衬托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各旅游功能区主题突出、相互补充、网络联接、适应各层次客源需求,以海滨度假、康复、疗养、观光、运动、娱乐、购物、美食为主要功能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具体概括为:“159工程”,即一条黄金旅游带,冠头岭到大冠沙的银滩旅游带;五大旅游功能区,北海半岛休闲度假旅游区、涠洲-斜阳岛海岛生态旅游区、廉州-星岛湖观光度假旅

游区、山口红树林海岸生态旅游区、曲樟湖光山水客家文化旅游区;九大旅游特色产品,滨海度假旅游、海洋及沙滩运动旅游、生态探秘旅游、避寒养生旅游、南珠风情旅游、跨国邮轮旅游、美食购物旅游、文物古迹游、会议展览旅游。构架起北海旅游一个中心(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四大支柱(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四大体系(旅游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的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国际旅游、国内旅游、边境旅游三大格局。

三、旅游资源保护。

(一)保护原则:

1.旅游业的发展建设应尽量保护自然旅游资源的原有风貌,尤其要防止建设性破坏。对于重点景观资源区采取严格的景观保护措施。

2.新开工项目要符合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需要,三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尤其是红树林、海底珊瑚、珍稀海洋生物等珍贵资源分布区,严禁任何污染物的排放。

(二)保护内容:

1.以优质沙滩为主的滨海自然资源;

2.红树林生态资源;

3.海岛海蚀与火山景观;

4.以海底珊瑚为主的海洋生物资源。

(三)保护措施

1.将海岸沙滩资源作为珍贵资源加以严格保护。滨海沙滩是海岸旅游带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发展度假旅游的基本和必备条件。北海半岛上大部分沙滩海岸都有开展海浴活动的条件,所有沙滩都应是重点保护对象。根据条件可将沙滩分为开发沙滩、备用开发沙滩、保护性沙滩。慎重对待围滩造地,严禁建筑用地占用优质沙滩。银滩西区、东区和涠洲岛北港一带沙滩面积大,沙质很好,可作为近、远期滨海休闲度假开发区,但建设用地应退到高潮线以上,预留出50m-100m宽的滨海生态带。同时提高建筑景观环境的设计水平,防止对景观的建设性破坏。建设、使用、管理好污水排放及处理工程,对沿岸工业污水排放加强管理,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方可排放。

2.严格保护海洋生物旅游资源。海洋生物旅游资源保护的重点对象是珊瑚、红树林以及珍稀海洋生物。加强对涠洲岛珊瑚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禁止出售珊瑚工艺品,坚决制止炸鱼。对于珍稀海洋生物活动区(如儒艮),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影响,保持其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对山口红树林的旅游开发应进行合理规划,要确保红树林景观的完整性和原始性,除必要设施外,严格禁止在红树林内增修任何人工建筑。对合浦金滩至高德镇一带景观价值较高的红树林,划定保护范围,禁止进一步毁林造地,采挖土泥和滥伐红树林。对有条件的地方,采取人工培育恢复红树林的方法扩大红树林范围。

3.大力改善涠洲岛候鸟栖息环境。大力绿化海岛,增植可供鸟食类植物,为候鸟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引诱更多鸟类栖息和繁衍,同时达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目的。

四、旅游资源整合及旅游产品开发

(一)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整合旅游资源,实施“159工程”,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旅游精品。

1.提升核心旅游区----银滩中区。银滩中区,是北海旅游的发祥地和窗口,银滩景区经过多次改造,环境状况大有改观。为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整个核心旅游区的功能定位、产品结构、空间布局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强化旅游功能,完善旅游设施,在确保4A达标的基础上,争创5A。

2.规划建设度假酒店区:在银滩西区和涠州岛北港,着力打造一个高档的度假酒店区或是度假酒店带,规划建造10-20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及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相关旅游配套设施,按照国际旅游度假的标准和惯例规划设计,选择有实力的旅游投资者或国际旅游酒店集团进行投资和管理,打造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度假酒店带。

3.开辟建设东盟海上邮轮及国际邮轮港。北海—越南海上旅游航线,经过十年的培育,已发展成为我市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王牌产品,随着泛北部湾战略的推进,将发挥海上东盟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延伸到越南中部、中期延伸到越南南部、远期延伸到东盟海上各国,同时,建设专用国际游轮码头,引进国际邮轮企业及高端邮轮,作大作强东盟海上邮轮产品;

北海作为泛北部湾区域最适合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的城市,随着泛北部湾邮轮市场的逐渐成熟,国际邮轮港及相关联检、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进程应加快推进,尽快建成国际标准的一类客运口岸。

4.打造国际游艇俱乐部及国际游艇港。北海的海岸、海岛资源非常适合建设国际游艇俱乐部及国际游艇港,也是滨海旅游城市的特色和高端产品。国际游艇港将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建设现代化国际游船码头及配套工程,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健身等功能于一体,建设五星级海港度假酒店、国际游艇俱乐部、水景别墅等配套设施;同时,设休闲渔业基地以及为游艇加油、加水、充电等配套设施,吸引国际游艇爱好者和世界各地富豪来北海旅游、度假和居住。

5.其他旅游精品。配套建设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国际钓鱼俱乐部、国际沙滩运动俱乐部、大型主题公园、国际比基尼大赛等。

(二)组合产品,发挥优势

1.丰富南珠海丝文化,深化北海旅游文化内涵。整合南珠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蛋家文化及客家文化等,推进老街修复工程、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项目,形成一台以老街或南珠为背景的独具滨海风情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丰富和深化北海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2.开发高尔夫球温泉资源,引领高端休闲消费。加快北海冠岭国际旅游中心项目、红树林温泉项目、星岛湖国际旅游休闲项目、银滩西区高星级亲海型度假酒店带、水景别墅群等建设,推进高尔夫、温泉、沙滩运动等项目建设,充分吸引日韩、欧美的高端客源层,使市场增长的效果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北海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3.加快市郊旅游资源上档升级。加快田野生态度假村、大冠沙滨海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市郊旅游资源环境改善和升级;按5A级景区要求全力打造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加快人文生态度假休闲新产品建设。全面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银滩、涠洲、冠头岭、大冠沙、南万、山口等景区要逐步规划建设成为国家级4A乃至5A景区,由此带动一批3A、2A景区建设。

4.突出发展会展节庆旅游。整合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吸引各类体育运动队伍到我市进行冬训、比赛,争办国际珍珠节、环球比基尼小姐大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部湾城市市长论坛、国际钓鱼大赛、国际游艇大赛等全国性、国际性会展、赛事,实现“以节促旅、以赛促旅”。

5.大力开发美食购物旅游。统一规划和包装北海美食。推选1000种北海特色风味美食,形成以外沙海鲜岛为中心的海鲜美食餐饮中心区,以长青路夜市为中心的中外小吃一条街,以富贵路夜市为中心的北海小吃一条街的三大特色餐饮区。加大旅游商品的科研、策划和包装力度,扶持珍珠、海产品、贝雕等传统旅游工艺品开发,挖掘和推出一批具有北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便携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

6.着力规划、建设、开发好涠洲岛,保护好涠洲岛的原生态,做足“神奇”和“浪漫”的文章;充分利用好北海海洋资源、海岛资源、火山遗址资源等,建造各类博物馆和实景模拟博物馆,大力开发休闲渔业资源,建造知识型、观光型、体验型休闲渔业旅游基地。

7.积极发展科技工农业旅游。发挥田野农业观光园、金品农业观光园等示范作用,推动工农业旅游规范发展。推进东园家酒、北生苦瓜园、蛋家风情园、涠洲香蕉园等项目的建设,全面推动我市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以北海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为基础,创造条件,形成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区。力争在2015年,创建3处以上国家级和5处以上自治区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完善我市旅游产品,打造南中国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在滨海旅游带预留旅游建设空间,在北海市区东起大冠沙西至冠头岭深水港,在涠洲沿海地带预留出高档度假酒店群带和滨海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高档休闲旅游度假产品;调整、改造北海北岸和深水港码头,打造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带动银滩西区--冠头岭带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一)建立吸引高端的旅游产品投融资体系。以新的机制、周到的服务和过人的胆识做好

旅游产品投融资工作,扩宽投融资渠道,大胆将民间资本和上市公司资本引入到高端旅游产品建设上来。政府在预算中,要增设旅游发展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高端旅游产品建设上。用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融资公司、财务公司参与北海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可采取政府搭台,多主体多成分共同投资、利益均沾的投融资模式。打造夜北海旅游产品工程。

(二)打造主题鲜明的北海旅游营销体系。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营销的整体营销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部门配合的营销方针,实施部门联动,实现全市统筹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加大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开发。聘请国内一流的旅游策划机构为北海进行旅游形象策划,打造和强化“北部湾休闲之都”旅游主题形象。设立全市旅游促销专项经费,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统一协调、重点明确地开展旅游促销工作。

(三)推动联动高效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体系。加快旅游法制建设。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旅游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健全旅游法制体系。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深化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治,采用旅游主管部门联合公安、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综合执法等形式,按照“对内引导规范、对外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依法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和上路执法检查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途中拦截检查旅游车辆。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沿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居民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维护北海旅游的良好形象。

(四)营造诚信自律的旅游品质保障体系。在规范旅游市场中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服务、协调、自律、教育”功能,加强对协会工作的指导,结合旅游质监机构的改革,逐步营造诚信自律的旅游品质保障体系,防止出现旅游企业的管理真空。建立科学合理的导游薪酬保障制度,加快导游等级评定工作步伐,建立导游争先创优机制,构建导游信誉档案与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倡导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强化旅游应急保障机制。

(五)形成善待人才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着力建设好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三支队伍;探索导游人才队伍管理的新机制,营造导游加快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充分整合各类旅游教育资源,逐步建设覆盖旅游全市的多层次旅游培训网络,有计划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旅游人才。引进旅游稀缺人才和高端人才,完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发展环境。

(六)积极调整北海旅游产品结构,实现两个转变,实现从国内游客为主向国内、国外并举转变,从普通游客向中高端商务游客转变。

6.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六

1 自然条件

1.1 气候条件

北部湾总场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1~23℃之间,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2℃,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10.7℃,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8.4℃。全年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有338 d,年平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354 d。年日照时数1800 h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500~1700 mm,雨量主要集中在季风盛行的6~8月份,12月至翌年1月降雨量最少,年雨日165 d左右。同时4~9月大陆低压,故多吹南风,暖和湿润,是降雨多的主要来源,主要还受到8~9月台风的影响,风力达8~12级。

1.2 土壤条件

北部湾总场地势较平坦,整个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土壤大部分是由滨海沉积物的成土母质发育而成的耕型滨海沉积赤红壤,红黄色,主要有赤沙泥土、黄沙泥田、黄色赤沙土3个土种。土壤质地属于砂壤土,耕层厚度较薄,一般厚度在40~60cm,底层多为半风化母岩,表土灰棕,厚20 cm左右。有机质含量在2.4%左右,肥力中等,缺钾、铜、锌、锰等微量元素,pH值含量范围处于4.5~5.5之间,大部分属于酸性土壤。原生植被为疏林、灌草丛及草地,主要有桃金娘、细叶谷木、银合欢以及露兜簕、鹧鸪草和臭根子等灌草类植物。

2 北部湾总场甘蔗生产现状

2.1 生产现状

2.1.1 品种结构及产量

2012年北部湾总场甘蔗种植总面积4011 hm2,其中台糖28号2911 hm2,台糖25号161 hm2,台糖78/23号160 hm2,粤糖93/159号98 hm2,粤糖60号71 hm2,柳城03/1137号92 hm2,福农38号37 hm2,桂糖21号26 hm2,其他甘蔗面积453hm2。当家品种台糖28号占总面积的72.6%,其他甘蔗面积占27.4%。近年总场甘蔗产量见表1。

2.1.2 机械化程度

北部湾总场蔗区采用机械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一是犁、耙、开行机械化,采用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深耕覆盖率100%;二是大培土施肥机械化,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开沟施肥机作业覆盖率80%,其他施肥作业基本采用牛犁、人工施肥的方式;三是收获机械化,采用凯斯7000型收割机收获甘蔗覆盖率1.3%,主要采用人工砍蔗。其他如甘蔗种植、覆盖地膜、防病虫草鼠、甘蔗收割等生产作业机械化程度低,推广难度大。

2.2 制约甘蔗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

2.2.1 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北部湾总场地处沿海,温度、光照、雨水资源丰富,是糖料蔗生产得天独厚的地区,然而其原料蔗含糖分低,每年受台风危害是其特点。因此在品种布局上,应注重高糖、高产、高抗逆性品种搭配。

目前,北部湾总场种植的甘蔗品种主要是台糖28号,占甘蔗总种植面积的72.6%,品种单一性,已显其弊端。由于台糖28号适合在土壤肥沃、粘性大、排灌能力好的粘壤土地种植,因为粘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而农场蔗区范围内大部分为砂壤地块,保水保肥能力差,再加上地势平坦排灌能力差,产量由高产降为中产,高产势头无法再现。由于是迟熟品种,糖分很难进入高糖品种行列。再者台糖28号已推广多年,种性退化严重并呈现出抗逆性差、易感病的趋势,甘蔗黑穗病、宿根矮化病、蓟马为害成灾已阻碍甘蔗的生长,极大影响农场甘蔗生产。以此同时,晚熟品种比例大,早、中熟比例小,制糖企业难以合理安排砍榨品种,晚熟品种早榨,出糖率低,直接影响制糖企业的生产效益。

2.2.2 施用肥料结构不合理不科学

农场农工大部分为水库移民,文化水平低,掌握和接受科技的能力差,很多科学高产栽培技术没有用活,虽然有“多投入,高产出”的心态,但是,实际操作中,偏施化肥,施肥结构不合理不科学。近年由于钾肥价格偏高,主要偏施重施氮磷肥,很少施用有机肥,加上职工习惯施用过磷酸钙,长期施用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地力逐年下降和部分肥料元素流失等问题,由于农场土壤大多呈现酸性,重施氮肥,易导致氮素挥发损失,磷素受固定,钾素流失,土壤容肥、供肥、保肥性能差,利用率低。另外施肥方式不合理,机械化施肥比人工撒施利用率高,不易挥发,损失小。近年来试用中微量元素肥料未得到重视,虽然少部分蔗农施用含中微量元素的配方肥、复合肥,但绝大部分还没有针对不同作物进行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土壤中镁、铜、锰、锌等元素缺乏,直接影响甘蔗的营养生长,同时也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等等以上原因造成土壤主要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满足不了甘蔗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很难达到“多投入,高产出”的预期目标。

2.2.3 灌溉设施不完善,生产用水不到位

蔗地灌溉大部分排灌系统不配套不完善,仅采用滴灌、喷灌、微灌和部分职工采取自备小型提灌机械等方式进行浇灌,有效灌溉面积占总甘蔗面积比例小,覆盖窄,没有在旱情发生时发挥水的增产作用,极少做到缺水能灌。蔗地没有设排水渠,处于自流自排状态,部分地处低洼的地块如遇雨水过多易汇流成河积水成塘,造成甘蔗被淹,时间过长水分长期饱和与渍水状态,土壤产生潜育化,还原性有毒物质多,土温低,肥料分解慢,有效养分缺乏,导致甘蔗减产减收,部分地块甚至绝收,极大危害甘蔗生产。

2.2.4 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增加

农场大部分蔗农甘蔗全年施复合肥达200 kg/667 m2,按市场价折算单复合肥超过450元/667 m2。单施尿素50 kg/667 m2、钾肥50 kg/667 m2、磷肥150 kg/667 m2的需250 kg/667 m2。苗长势差的蔗地施肥超过250 kg/667 m2,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目前每667 m2甘蔗的投入和收益情况见表2、表3。

2.2.5 产业化机械化程度低

目前农场的甘蔗生产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仅凭自己的经验种植,本着节省成本的心态种植管理粗放,加上文化程度低学习和接受科技的能力差,专业化和机械化种植、施肥及收获程度低,种植技术水平不高。还由于大部分蔗农承包面积大多在2hm2以下甚至小于1 hm2,不连片,不成规模,行距不匹配,所以机械化作业难,造成甘蔗产量偏低,种蔗人工多成本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蔗农种蔗的积极性不高并有下滑的趋势。

3 促进生产发展的对策

3.1 加快良种繁育、换代和推广

台糖28号作为北部湾蔗区的当家品种已多年,品种抗逆性降低,成为易感病品种,黑穗病、宿根矮化病和蓟马为害严重等,产量也逐年降低,种性已处于退化阶段,所以必须引进探究适应性强和抗逆性好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产、高糖甘蔗新良种来替换。经过近几年的试验,粤糖60号、柳成03/1137、桂糖21号、福农38等品种,在农场辖区蔗区表现出芽率快高,分蘖率高,产量中上水平。因此,制糖企业要制定惠农政策补贴良种种植,加大扶持良种扩繁力度,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证扩繁推广所需种源。同时还要加强与甘蔗研究机构协作,继续探究高产高糖新良种的引进试验,争取试验出更多替代品种,有利于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职工增收,农场和制糖企业增效。

3.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农场蔗区的农田机耕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覆盖面窄,在机耕、运输、生产灌溉等作业受限制,不方便,制约甘蔗生产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农田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扶农力度,此外制糖企业和种植大户也要自筹投入,三方投入共同建设好农场蔗区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覆盖面,极大程度地解决农场蔗区农田的灌溉问题,促进甘蔗生产向好发展。

3.3 推广科学施肥提高施肥水平,探究套种模式增加生产附加值

加强甘蔗的肥水管理,必需利用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即对土壤肥力进行测定,根据肥力含量高低,以“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的方针进行合理施肥。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逐年提升土壤的肥力,可以提高甘蔗的单产。测土配方肥的使用和推广,一来逐渐改变农田存在滥施、偏施肥料浪费、不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现象。二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缺素症状得到改善,产量水平有所提高,节本增效毋庸置疑。此外,还可以探究套种种植模式,即通过套种豆类(尤其是黄豆与花生)、西瓜等短期作物来改善提升土壤肥力,因为豆类均有固氮的作用,能够把大气中的氮元素转化成植物能吸收的营养,能缓解土地贫瘠影响作物的生长,而豆类收获后枯枝叶也可作为有机肥施用,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最终提高土地的生产附件值,增加蔗农的收入,有利于提高蔗农种蔗养蔗的积极性。

3.4 大马力深耕深松,狠抓早种、增施有机肥、早管等技术措施

深耕深松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改良培肥土壤,下种前利用大马力机械深耕深松40 cm以上,提高甘蔗根系生长的耕层松软度,深耕后的地块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甘蔗根系吸收能力强,抗旱能力好,据蔗农反馈证明,深耕1年,宿根年限均可收益,深耕比不深耕的蔗地增1~1.5 t/667 m2,增收500~750元/667 m2。因此,深耕深松是夺取高产高糖的基础,增产增糖效果显著。于立春到2月底期间提早种植完,种植时增施基肥如糖厂滤泥、废液、沼气池废渣、农家肥等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并做好蔗叶粉碎还田和淋足水后覆盖地膜,提高土温、保水保肥有利于早发快长,此外尽早查苗补苗,保证有足够的667 m2有效茎数,确保产量。下种时将农药与肥料拌匀撒施防治地下害虫,天气晴朗尽早喷化学除草剂防治杂草,确保没有草荒或虫害困扰影响产量。

3.5 整合土地资源,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促高产出高效益

农场以家庭经营的土地种植甘蔗方式,规模小,农业标准化作业水平低,管理起来比较难,花费人工成本高,造成甘蔗产量低,667 m2均效益也上不去,蔗农种蔗积极性不高。鉴此,为增加蔗农的收益,应推广模拟股份制经营方式,由种植大户牵头,把蔗农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蔗农以土地及现金入股,成立一合作机构,类似于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安排甘蔗机械施肥种植、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机械收割等各项高产栽培技术管理措施。有意向的蔗农可以作劳力参与其中,也可以让一部分蔗农从事其他行业,年终收获完后按股分红,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这样一来合作社可以更好地推广甘蔗良种,实施种植、施肥、收割等标准化作业,推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使高产高糖技术得到推广,降低种蔗成本,提高甘蔗产量,蔗农种蔗节本增效,广大蔗农从中尝到高科技高产栽培技术带来的甜头,蔗农种蔗积极性必会高涨起来。最终农场甘蔗生产方式以家庭零散、单一生产逐布向合作社集中生产转变的步伐迈进。

3.6 狠抓职工科技培训,增强致富信心

上一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实验课程论文要求下一篇:环节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