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2024-09-19

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共10篇)

1.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篇一

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在世界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温室及配套设施已采用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和国际化的市场体系运作,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作 者:高智富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期 刊:中国市场  PKU  Journal:ACADEMIC GARDEN 年,卷(期):, (35) 分类号:X3 关键词:温室    温室环境控制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2.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篇二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信息化,自动化

0 引言

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给人类发展埋下了危机。如今, 环境保护备受关注, 成了时代主题, 要想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必须实时对环境现状进行精确监测, 收集样品, 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才能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程度等信息, 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目前, 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过去几十年间, 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随着各种新污染物的出现, 对监测技术要求更高。针对当前监测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还应进一步完善。

1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1.1 3s监测技术

现代科学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3S技术的发明, 即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完美结合。三种技术其实都有其独立的领域, 但也存在有相同之处, 在网络通信技术的联结下, 形成了一项应用广泛、功能多样的综合技术。该技术在水资源调查和水环境监测中应用较多, 例如流域水纹模拟、生态耗水分析、现代农业灌溉、生态环境变迁等。在水环境监测中, 可实时对水域的分布和变化进行监测, 另外对水质浑浊度、PH值都能做出准确的监测。

同时, 湿地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3S技术同样适用于湿地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可以准确地把握所监测领域内的湿地的动态变化。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 且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 如此保障了信息的更新速度。此外, 3S技术在森林、草地等领域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信息监测技术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社会各个角落都有着广泛应用, 环境监测领域同样如此。环境属于一个很大的范围, 人工监测工作量大, 效率低, 很多监测工作无法完成, 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比如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其网络结构为层次型结构, 最底层是传感器节点, 即在监测领域内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节点布置, 方便对环境变化的监控, 及其他信息的收集。上部层次为传输网络, 即节点在收集到环境有关信息后, 需要通过网络途径传输至基站进行下一步传递。基站属于另一层次, 即和网络相连的计算机, 能够把收到的数据信息传送至数据处理中心, 且为了能够存储大量信息并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基站通常建立有专属数据库, 可以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

PLC技术又叫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在现代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装置结合了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自动化多种技术, 硬件配置优越, 具有滤波、屏蔽等功能, 可以有效防止外部干扰, 即便在恶劣天气以及环境较差的地方也能应用。同时, 该装置结构设计非常全面, 具有良好的防尘、防潮效果, 且还耐高温、抗震, 适用于对水质、河水水位的远程监测。

1.3 生物监测技术

生物技术的应用标志着现代科学有了很大突破, 现代生物技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以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为基础, 同时又涉及化学、环境工程、计算机等领域, 使得环境监测技术又有了很大进步。目前常用的生物技术有生物传感器、PCR技术、酶联免疫技术等。PCR技术操作简便, 准确度高, 运用原理跟生物体内的DNA复制很相似, 属于体外合成特异性DNA片段的技术范畴, 在试管内提供DNA体外复制所需要的原料即可, 如寡核苷酸引物、DNA聚合酶等。利用DNA片段完成体外扩增, 接着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对被测物质做更进一步分析。该技术中的特异性, 决定于人工合成的引物DNA序列, 近些年来, 与此技术有关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突破, 比如DNA直接测序、寡核苷酸探针杂交等, 在研究生命环境科学具有重大意义。

生物大分子标记监测技术实用性强, 且具有预警性, 能够对相关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对揭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帮助, 在这些年的生态学研究中备受关注。

1.4 物理监测技术

物理监测技术应用较多, 监测范围主要是光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利用物理手段测定污染物中所含物理因子的强度, 可以判断其所占比重, 并做出进一步分析。空气、水质、土壤大都会用到物理监测技术, 尤其是温室气体、空气浓度等。

动态膜压法是常用的一种物理监测方法, 主要用于水域微表层环境监测, 能够对受污染水体进行比较科学的分析。该技术是利用热力学的原理, 即在达到一定温度时, 溶质的表面吸附量和溶液的表面张力、活度之间存在有密切联系, 在行业内被称为Gibbs公式。此方法的优势在于无需对采集的污染水样做预处理, 而且不会引起二次污染, 应用过程中可发现, 有机成膜分子的浓度和性质不同, 所得的动态膜压图谱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中可分析出膜分子的内部结构、状态等有用信息。此外, 动态膜压法操作起来相对简单, 效率快, 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 用于水域微表层监测, 可确保监测的及时性和精确性。

1.5 化学监测技术

化学因素在环境污染成因中占着很大比例, 所以经常也会用到化学监测技术, 通过对化学因子浓度的测试,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污染成分。根据污染程度不同, 所采取的化学监测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面对程度较轻的一般污染, 无需使用高尖端化学仪器, 通过容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等常规方法就能达到目的。容量分析即滴定分析, 在测试水质酸碱度、硬度时较为适宜。先收集污染溶液到相应的化学器皿, 然后调制试剂溶液, 并滴入污染溶液中, 当混合溶液按化学计量发生反应后, 可从试剂的用量和浓度中得出被测物质含量。重量分析法则适宜用于水中悬浮物、空气污染颗粒等监测。

当污染物较为复杂时, 常规方法难以起到效果, 往往会选择仪器分析法。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和极高的灵敏度, 应用较多, 常见的方法有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等。其中, 色谱分析属于快速分离分析技术, 被测物质在固定相中的吸附能力分配系数和在流动相中是存在差异的, 利用这之间的差异, 可以对污染物进行分离测定。又可分为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前者可用于监测水域酚类物质、微囊藻毒素等, 后者则可用于监测甲醛、多环芳烃, 以及土壤中农药成分。

电化学分析法适用于空气中的氰含量、水体中的氟含量测定, 具体方法有微库仑分析法、溶出伏安法等。光化学法同样也有着广泛应用, 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其中分光光度法适用于降雨中的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 以及水体中的氮磷含量的测定, 其原理在于污染物对光具有选择吸收功能, 在此基础上便可测出污染物的组分。原子吸收光谱法受外界影响较小, 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对大部分有害元素都能进行监测。

2 环境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如今, 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 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推动, 许多新的监测技术也开始出现。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 包括监测能力不强、监测结果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环境现状等。所以, 在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信息化技术, 目前在线监测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一段距离。如何提高技术监测效率, 保障各个省市之间对于信息进行数据互通、 实现数据共享是未来监测中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另外, 生物监测技术具有诸多优势, 不过其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 应用范围还不普及, 今后几年需当作重点技术发展。比如, 在水质检测方面, 浮游植物对于水质的监控作用远远超出了物理化学手段的监测范围, 且生物监测技术还具有高效准确的预报手段。

在未来的环境监测中, 大型仪器会向自动化、 连续化方向发展, 在污染源的监测中, 进行全自动在线监控, 提高检测效率, 缓解现有阶段技术人员缺少的问题。

最后, 如何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是发展监测技术的关键。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 需要针对数据处理建立档案以及平台进行合理规划, 以实现快速便捷、 数据共享的目标。

3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前提工作, 只有保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减轻环境污染, 维持生态平衡。因此, 监测技术水平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如今有很多种监测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都有着广泛应用, 但也存在有不足之处, 需要未来不断完善, 并调整目标和重点, 有计划地开展高新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宝兴.环境监测技术分析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环境, 2015, 22 (z1) :144.

[2]樵地英.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20 (02) :39-40.

[3]施荣.探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进展和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26 (06) :109-110.

[4]李展杰.环境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15, 22 (27) :14.

[5]辛朝.探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科技与生活, 2010, 18 (24) :98.

3.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7-0014-01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而且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这对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环境监测技术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有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环境检测技术的水平,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1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所谓的环境监测技术,就是指一种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此项技术手段可以对环境污染的状况进行调查、采样测试以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评估,从而为制定环境保护方案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环境检测和保护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为环境决策的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还能够为环境执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我国,虽然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技术监测体系。二是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制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环境监测仪器生产方面不仅增加了资金的投入,扩大了生产的规模,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环境监测实现了连续性的自动监测,克服了传统间断性环境检测操作存在的弊端,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最重要的是还提高的环境监测的精确性。

虽然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难以真正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偏低,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保障。二是环境监测仪器的质量不高。三是总体来说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偏低,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污染问题的变化。

2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环境监测技术向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必然会向着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污染的种类逐渐增多,因此要大力发展多种环境监测技术。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加强生态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检测,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其次,我国的环境监测单位一定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提供支持服务。最后,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要积极的向外国学习和借鉴先进的专业技术经验,为国内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为我国的环境监测提供服务。

2.2 环境监测队伍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环境监测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较多,并且专业性也非常强,相应的对监测技术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但是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和要求存在很大一段距离,因此导致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保证,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未来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会大大提高,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同时也是提高环境检测技术水平,强化环境检测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3 环境污染物分析向着对有机污染物研究的方向发展

通过相关的环境调查表明,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品等有机物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当务之急,因此未来环境监测一定会向这方面侧重,针对具体的情况建立合理的监测方案,并开展相关的整治工作。

2.4 环境监测仪方向着自动便携式的方向发展

环境监测需要用到大量的监测仪器,因此对于监测仪器的研制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当今社会,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逐渐严重,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会持续的发展,由于这两种环境污染类型具有难以控制的特性,因此需要研制出自动化便携式监测仪器,用以实现对空气和水污染现象的连续分析和自动监测。

2.5 加强对突发污染物事故和重点污染地区的监测研究

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和重点污染地区的监测和研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全过程的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事前的预防工作、事中的监测分析工作以及事后的评价工作。其次,加强对重点污染地区的调查和监测的力度,并根据调查和监测的结果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其它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2.6 监测管理向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

监测管理向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是环境监测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必然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实验室管理系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够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向前发展。实验室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效率,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环境监测管理的质量,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使环境监测管理人员及时的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另外,利用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准确性,从而保障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质量。

2.7 加强对污染源总量控制的研究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其中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加强对污染源总量的控制是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趋势。

2.8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为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以更好的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个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对大气、水资源以及噪声监测的质量管理。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根据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标准,明确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其次,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促使环境监测人员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3 结 语

总而言之,加强环境监测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的环境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因此,我国的科研工作人员以及环境监测技术人员都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并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建立面向世界和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保障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琳.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8).

[2] 卞艳.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化工管理,2014,(27).

4.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四

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良好,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的.环境逐步改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呈下降趋势.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城市噪声污染较轻.松花江水质稳中趋好,为轻度污染,部分支流水质明显改善,出境水质达标的频率大幅增加.作 者:张红杰 Zhang Hongjie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环境信息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5(1)分类号:X22关键词:黑龙江省 环境状况 趋势分析

5.农田水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篇五

我们都知道,农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除此之外,它还对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群众在开展工作或是平时活动的时候,都对食物有着十分大的需求,所以,要想保证社会稳定,就要确保农业的发展顺畅。对于农业来讲,水利灌溉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构成部分。所以,要想保证农业发展顺利,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水利事业开展到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的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而且也获取了很多成就,不过通过分析它的发展状态,我们可知目前还要认真分析它们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广。最近几年,伴随农业的积极发展,此时广大农村区域发展节水农业已是必然了。农田水利节水技术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农业离不开水,怎样合理的使用水,就成了当前广大工作者最为重视的工作内容了。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是很集约,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到位,尤其是体现在灌溉工艺方面。作者结合当前我国的以及世界上的科技发展状态以及目前时期的水利发展形势,分析了农田水利活动的发展方向。

6.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篇六

1、IPTV业务简介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IP网络,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以电视机或PC机作为接收终端,向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IPTV利用ADSL或以太网或者有线电视网络等接入宽带网,通过互联网协议(IP协议)来传送电视信号,是互联网和传统电视相融合的结果。IPTV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交互性和实时性,目前能够提供的业务不仅有传统的电视业务即BTV业务,还有时移电视业务(Time-shift TV)、VOD视频点播业务、传统互联网业务及互联网的增值业务。

2、IPTV的网络架构

IPTV网络大致可分家庭网络、内容承载及分发网络、内容制作及管理中心三个部分,下面分别就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2.1 家庭网络

由电视机、PC机、STB(机顶盒)、DSLModem、家庭网关等组成。DSL Modem通常工作于桥接方式,提供多个接口分别连接PC、STB等终端。也可以使用单口的Modem,再通过HUB连接终端。

2.2 内容承载及分发网络

包括IP骨干网、城域网、宽带接入网络、内容分发网络等几个部分。内容承载及分发网络主要实现内容从节目源到用户层的分发,以实现IPTV的各类点播及广播业务。

2.3 内容制作及管理平台

实现视频业务管理、用户管理、EPG发布、视频编码、数字版权管理等功能。

3、IPTV技术实现

3.1 IPTV技术原理

IPTV其工作原理和基于互联网的电话服务VoIP相似,它把呼叫分为数据包,通过互联网发送,然后在另一端进行复原。其实与大多数的数据传输过程大致一样。首先是编码,即把原始的电视信号数据进行编码,转化成适合INTERNET传输的数据形式,然后通过互联网传送,最后解码,通过电脑或是电视播放。

3.2 IPTV涉及的技术

IPTV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视频编解码、流媒体、数字版权管理、CDN、组播、电子节目单和中间件技术等;视频编解码技术是IPTV的关键技术之一,国际上主流的视频编解码标准有WMV、MPEG-

2、MPEG-

4、H.264等。目前对IPTV业务而言,最佳的编解码标准是MPEG-4,随着H.264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来逐步过渡到H.264。

3.3 IPTV用户的认证方式

IPTV用户的认证方式有PPPOE和DHCP+web两种。

3.3.1 PPPOE认证方式

PPPoE类似于传统的拨号方式,用户端采用一个拨号软件,发起PPP连接请求,通过以太网交换机或者xDSL设备,终结在接入网关(BRAS)设备上。接入网关设备负责终结PPP连接,并与RADIUS服务器配合实现用户管理和策略控制。

目前PPPoE认证技术在以太网接入和ADSL接入方式中已广泛应用,采用该认证方式可充分利用网上现有BRAS设备的管理功能实现IPTV用户的管理,对BRAS以下的接入层设备不要求支持组播,缺点是用户端和宽带接入服务器之间为点对点的通道,开展组播必须由BRAS作为组播复制点,BRAS到接入层及用户之间为单播,大大消耗了BRAS到接入层设备的带宽资源。

3.3.2 DHCP+web认证方式

DHCP即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基于client-server方式。需要DHCP server配合进行认证和地址分配。IPTV机顶盒(STB)作为DHCP的Client向DHCP Server发送认证请求,DHCP Server可以由具备DHCP功能的BRAS来承担,也可采用旁挂专用的DHCP Server。采用该认证方式的优点是用户主机和DHCP Server之间没有点到点的限制,可启用组播协议来开展组播,利用组播的作用来减轻网络的带宽压力,但要求BRAS以下的接入层设备要支持组播,同时DHCP技术本身存在安全问题。

3.4 播出与传输

IPTV视频流在终端用户看来不外乎两种接收方式:点播和广播。点播和广播这两种方式属于不同的技术范畴,广播方式采用多播(MultiCAst)技术;点播方式采用视频分发(VDN/CDN)技术。

多播(又称组播)传输允许同时发送单一的数据包到多个接收者的网络技术。在IPTV里,即使用户数量成倍增长,主干带宽不需要随之增加,因为无论有多少个目标地址,在整个网络的任何一条主干链路上只传送单一视频流,减少了主干网出现拥塞的可能性。视频分发技术:视频分发把经过用户选择的、访问率极高的流媒体内容从初始的流媒体服务器复制、分发到最靠近终端用户的缓存服务器上,当终端用户请求某视频业务时,由最靠近请求终端的缓存服务器提供服务,目前视频分发技术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3.5 接收终端

IPTV接收终端,即IPTV机顶盒,主要功能包括:

●支持LAN或xDSL网络传输,接收及处理IP数据和视频流;

●支持MPEG-

4、WMV和Real等视频解码;

●支持电视屏幕显示;

●支持相应CA技术;

●支持HTML网页浏览,支持网络游戏等。

从内嵌操作系统来看,IPTV机顶盒有WinCE和Linux两种。

WinCE最大的特点是其API与Win32兼容,有利于在Windows环境开发WinCE应用,缺点是应用源代码不公开,代码庞大,占用很多的ROM和RAM,求有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支持。

Linux机顶盒以专用的多媒体微处理器为核心,辅以其它接口构成系统。多媒体微处理器本身不但具有嵌入式RISC去运行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而且带有MPEG-2或MPEG-

4实时解码功能芯片,这类机顶盒的优点是源代码公开,系统运行所需资源少;缺点是适应低带宽能力弱。

4、IPTV产业全球发展分析

4.1 IPTV在国外和香港的发展

部署IPTV业务的运营商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亚太部分国家和地区。电信运营商通常采用高速DSL或FTTX技术为用户提供IPTV业务。到2004年年底,全球IPTV用户数最多的两大运营商分别是意大利的FastWeb和中国香港的电讯盈科,这两家公司的IPTV用户数占据了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

宽带的发展大大促进了IPTV在亚太地区的部署,许多电信运营商纷纷进入了IPTV市场。其中开展较好的运营商是中国香港的电讯盈科及日本的Yahoo!BB。自2003年初

Yahoo!BB的多频道广播电视及视频点播业务在东京开通以来,Yahoo!BB的电视业务与原有的电话及宽带业务逐渐融合,使用电视业务的DSL用户数量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中国香港电讯盈科在2003年9月推出了基于DSL的数字电视业务,到2004年11月签约用户达到了36.7万户。

推动IPTV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技术的进步、运营商盈利需求和用户需求的增强。IPTV关键技术之一视频压缩技术的进步使得视频节目能够以较低的码流达到较高的画面质量;运营商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却没有从中得到足够的收益,赢利方式仅局限在接入费用的收取上,运营商急需寻找新的盈利手段;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电信运营商对IPTV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进入这一市场。

4.2 IPTV在国内的发展

2005年5月,广电总局发给了上海文广中国第一块IPTV牌照。而由央视联台多家企业组建的中视网络迅速圈地,有望获得第二张牌照。2005年5月27日,“央视网络电视”在河北省宽带门户网站——“燕赵新天地”落地推广。此时,电广传媒、赛迪传媒、东方明珠、歌华有线、上海贝岭、广电网络等八大上市的广电运营企业都在蓄势待发。在电信方面,广东电信正在推广网络电视业务,目前用户增长迅速,安装模式也比较灵活,如“星空影院”等。已安装ADSL宽带业务的消费者只需再交纳100元初装费和800元的“视频MODEM”的“押金”,以及每月交纳50元的收视费即可,前三个月均免费试

看。虽然广电总局在节目播放上有审批权,但在实际市场操作中电信方面实际上是走到了前面。中国网通在黑龙江、辽宁也开通了IPTV的商用测试系统。

中国的彩电巨头们也一直努力把握未来的电视产业方向,以摆脱利润低薄的现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彩电企业在选择发展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时表现出都不放弃的思路。对于IPTV,2005年初,长虹与中国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明确了双方在视讯、IPTV和互联星空等领域的合作意向,展开从终端到渠道的全方位合作,终端层面的合作主要涉及可视电话终端解决方案及IPTV终端解决方案等。

盛大网络寄希望于借助IPTV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它的网游相关产品,并且与长虹就IPTV开展了合作。UT斯达康等也对IPTV雄心勃勃,它于2001年底开始对?端的全面供应商,产品在全球都有使用。

5、电信运营商建设IPTV系统面临的问题

5.1 组播的开展

组播的开展通常存在以下三种方式:

●由接入层设备(DSLAM或接入交换机)实现组播分发、组播数据不经过BRAS(旁路)。●由接入层设备(DSLAM或接入交换机)实现组播分发、组播数据经过BRAS。●由BRAS实现组播分发。

第1、2种方式都由接入层设备进行组播分发,可节省城域网汇聚层到接入层的带宽,但要求接入层设备(DSLAM或接入交换机)支持组播。目前传统运营商网络上的接入层设备对组播支持能力较差,有的设备不支持组播,有的设备支撑组播但需要进行软件及硬件升级。因此,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规模开展IPTV业务时必须进行接入层设备的改造。第3种方式,由BRAS实现组播分发,优点是不要求接入层设备支持组播,但会大量占用BRAS和接入层设备之间的带宽。

5.2 视频分发网络的建设

点播业务采用视频分发(VDN/CDN)技术来实现,电信运营商目前大多都建立了VDN/CDN网络,但是针对PC终端的业务应用、采用适合PC终端的编码技术、开展IPTV业务、支持针对IPTV终端的编码技术,同样需要新建或改造现有的视频分发(VDN/CDN)网络。

总之,电信运营商在建设IPTV系统时,将会面临巨大的网络改造问题。

5.3 IPTV的牌照问题

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电信企业只能开展PC端的IPTV业务,限制其经营“机顶盒+电视机”的业务。2005年5月,广电总局发给了上海文广中国第一块IPTV牌照,广电总局在IPTV牌照发放文件上的具体表述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上海电视台正式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以电视机、手机设备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其中,并没有把基于PC的IPTV业务作为许可的范围,那么也就限制了电信运营商的介入。

7.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篇七

经济社会地高速增长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我们物质文明,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也导致了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在此情况下,加强环境保护不但逐渐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同时更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其应用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此项工作成效。对此,下文将充分结合笔者工作实践,重点围绕于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以期为提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成效贡献绵薄之力。

1 环境监测技术含义及其意义概述

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指以监测区域大气、土壤以及水资源等作为对象,对它们污染物浓度、组成成分开展调查所使用的一些列技术。通过运用它们不但可以使得人们能够准确掌握监测区域各项环境污染数据,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们借助于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出具体原因,从而制定出针对性解决和预防措施,如此一来为实现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奠定坚实基础。

2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实践来看,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中主要有物理化学、3S以及生物等三方面技术:

2.1 环境监测中物理化学技术地应用

结合实践来看,物理化学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与无二次污染的动态模压法这二者应用最广。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DOAS)通常被用在对大气气体浓度与成分等检测上,其原理在于通过利用气体对紫外/可见光的特性吸收光谱定性定量进而分析出其浓度与组分。该技术具有精度高、检测气体种类多、性价比高以及分辨率大等众多优点;无二次污染的动态模压法通常被用在水质微表层检测上,其主要具有检测效率高、灵敏度强、不用预处理水样以及范围广等众多优点。

2.2 环境监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为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项以多种学科为基础、以DNA重组技术为标准、集环境工程、计算机以及现代化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现代化生物技术,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生物大分子具有预警性、特异性等特点,所以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可以对生态问题如分组适应性等内容进行阐述,来将生物以及环境制约机制揭示出来。在生物技术中,PCR技术作为一项与DNA天然复制类似,能够获取生物某种特异性的技术,能够有效检测水质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中的指示菌与致病菌,并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来实现监测某一区域环境质量的目的。

2.3 环境监测中3S技术地应用

3S技术主要指把目前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三者予以充分融合而形成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根据笔者对3S技术研究可知,该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湿地与水资源监测上,其中在前者应用中主要是借助于所构建信息平台对湿地开展动态实时监测,具有诸如信息获取速度快、更新及时以及监测范围大等众多优点;3S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主要应用在对水体质量、生态耗水、泥沙污染以及水域分布等实时监测。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3S技术逐渐被应用到草地与森林生态系统环境监测中去,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探究

3.1 构建系统的环境监测系统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的发展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起系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的特性、类别进行准确、及时的监测,以将危害降到最低。系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应当包含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管理网络,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生物、土壤、近岸海域、固体废物、噪声、生态、污染源等各类环境监测网络,在线监控网络、信息传输、数据报告等信息监测网络系统,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3.2 环境监测技术体制以及评价体系日渐完善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环境监测、报告评估等体制也有了显著的改善,环境质量评价体制以及技术评价体制也逐步系统化,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正朝着全方位、多方位发展。这均给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们也逐步将关注重点从研究监测技术的硬件设备逐步转移到软件方面的研发与投入上。

3.3 环境监测设备现代化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所使用设备受诸多因素所影响,总体而言仍旧较为落后,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环境监测效果大打折扣,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设备现代化研究。为此,结合笔者实践来看应重点加强对11类空气与水质便携式监测、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以及机动车排气激光光谱连续自动分析等设备研究力度,从而在推动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障环境监测效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是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程当中,应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改进与完善,一实现对多样性环境的监测,从而让其能够更好的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更好的保障人民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余茵.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2]阿加尔古丽·赛依提.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6).

8.环境生态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篇八

关键词:管理学;生态环境

管理学不仅重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还强调管理哲学的指导。它不仅重视组织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的影响,而且关注组织与所有内、外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联系。管理生态学的建构使人与组织和管理生态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在吸收以往管理理论精华的同时,能够补充以往管理理论的不足。从生态学与管理学交叉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探讨组织与管理生态环境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态有机统一关系,提出管理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十分必要。

生态管理学的建构对于促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促使其摆脱了在管理学内部开展研究的窠臼,开创了系统、全面引入生态学观点研究现代管理学的新路径。管理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方面是生态学走出纯生物学的圈子,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盟,最终形成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管理学自身生态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现代管理及其发展出路

在历史上生产力不十分发达、管理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管理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管理,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解决当时的一些管理问题,是因为它们处在相对稳定的管理环境之中,所作的管理也只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这时的管理还处在就管理论管理的阶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供给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组织的管理环境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变化趋势,那种“就管理论管理”的管理理论已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需要。注意科学的管理理论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相适应已经势在必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工业社会的出现使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作用的普遍重视,表现为不单管理学家和实际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研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等的兴趣。他们从各自领域进行管理经验总结和拓展。

管理是一种极为普遍、复杂的活动,其范畴涵盖从日常的家庭管理到国家管理等内容。正是由于世界的广泛性和事物的复杂性,给实际操作管理的管理人员去认识和探索管理的本质带来挑战。现代管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管理的内容、过程、环节和因素复杂多变,以致于最机智的管理者在种种情形下也会感到难以驾驭。鉴于此,学界在做不懈努力,希望透过复杂的管理现象探索到管理的本质,无论这种探索多么艰辛。

现代管理环境的时空扩大化,表明在当今社会任何诸如企业、政府、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活动,从微观到宏观都不能脱离管理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是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日益扩展的管理环境时空范围中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现代管理者面临的将是一个视野开阔的现代管理环境,如若缺乏操纵这种现代管理环境的能力,要实现有效管理都将不可能、不现实。

现代管理环境的立体化,表明任何特定的管理活动如若不能充分利用和大力开发立体化的现代管理环境,管理者势必失去其立足之地。这实际上要求管理者在组织设计上不能简单采用直线化和平面式思路,管理方式必须是多层次多形式。否则,现代管理者的任何管理活动都可能因与现代管理环境的不适而失败。

二、生态学与管理学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思想生动地体现在《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生态直觉思想等之中。其中《周易》以阴、阳两艾为基本符号,用来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基本特性,并用来说明日月运行、季节更替、气象变迁以及生命有机体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等一切对立事物的循环转化。同时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处在整个系统的循环过程之中,这种从事物整体动态平衡过程中实现协调的思想,就是现代生态思想的精华所在。阴阳五行学说是研究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学说,通过阴阳双方相互转化和制约来揭示生命体、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阴阳五行学说用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将整体世界分为五个系统,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制约,这些对自然整体的认识包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

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一定组织的管理,而一定组织又是处于特定的管理环境之中的。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管理系统功能优化,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地组织、协调组织与管理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物质的气态、液态和沉积循环方式,在其他自然力共同作用下与别的生态系统交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参与地球化学循环。而作为管理系统来说,其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与管理环境系统、组织内部系统发生必然的联系,任何脱离外界的、绝对封闭的管理系统是不存在的。对生态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使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最终融合为一个更高级、结构层次更多、功能更复杂的管理生态系统。

利用多学科进行研究,视野更宽,论述更全面,影响更大,“管理就是决策”的思想表明现代管理系统已经进入到了比较高的阶段。战略管理使得管理有别于其他商业机能(营销、生产、会计、信息系统等),是把所有这些机能凝聚了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融为一个整体。这一思想强调决策是和管理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管理环境是决策的起点,也是管理理论生态趋势的进一步演进的体现。

随着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管理转化为生产力,并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从而使得组织所处的整体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它要求管理学能够帮助组织有力地应对外部环境。创新管理、企业再造以及学习型组织等新潮管理理论的产生,也推动了现代管理学的进一步演变。

建构生态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深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内涵方面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精髓运用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各种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寻求解决这些管理问题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深化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层次,丰富人们对现代管理学的认识,推动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魏光兴.论管理学融合生态学的三个层次[J].科技管理研究,2005(05).

9.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篇九

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产出形式。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 可以测度国与国之间在科学规模和科学生产力方面的差异, 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纳米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 有必要深入了解纳米领域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以及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11年的数据量进行系统分析。 以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Index(SCI)—Expanded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 选择主题词为“nano*”, 时间跨度为200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数据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 从多个侧面获得了11年间纳米科技在世界和中国发展情况的基础数据, 通过对总体发展趋势到部分细节的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 期望对我国纳米科学技术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以推动我国前沿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 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ⅰ) 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在 2003~2013 年统计范围内, 按发表年份汇总分析检索到的所有文献, 结果见图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全球纳米科技方面的研究论文, 从 2003 年的 23957 篇开始逐年递增, 2013 年达到 107371 篇, 全球研究论文数量11 年增加 4。48 倍。 其中, 我国的 SCI 论文在 2003 年为 3592 篇, 2013 年达到 30479 篇, 增加 8。49 倍, 增幅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将近1 倍。 文章数量逐年增加,标志着纳米科技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科技的前沿热点。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近4 年(2010~2013 年)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 60。4%, 数据显示了近年来我国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强度的论文产出。

(ⅱ) 论文产出的中外比较研究。 由表 1 看出,美国和中国的纳米科技研究发文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其后依次分别是日本、德国、韩国、印度、法国、英国、意大利等。 2003~2013 年, 中国纳米科技研究人员共发文 154946篇, 占全球发文量的 22。8%。 在前20名国家中仅次于美国, 排在第2位, 表明中国纳米科技研究比较活跃。 发文量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依然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优势力量, 我国已经进入与主要发达国家并列的同一个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伊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论文数量也居前 20 位, 说明在这些国家纳米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

2 研究主题、研究机构和高频文章分析

从关键词分析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加全面分析纳米科技的发展趋势, 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 统计文献包括 2003~2013 年 Web ofScience 的 SCI—Expanded 数据库检索到的 SCI 论文。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发现, 频次前 20 个关键词中(表 4), 频次最高的是 nanoparticles(纳米粒子)、nanocomposites(纳米复合材料)、carbon nanotubes(碳纳 米 管 )、 nanostructures( 纳 米 结 构 ) 、 mechanicalproperties(力学性能); 频次较高的有 self—assembly(自组装)、TiO2(二氧化钛)、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thin films(薄膜)、nanowires(纳米线)、X—ray diffrac—tion(X 射线衍射)、nanomaterials(纳米材料)等, 这反映出全球纳米科技共同关注的焦点, 大都集中在纳米材料及材料制备、分析表征等相关研究。

3 结论

(1) 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迅速, 发文量逐年快速增长, 超过一半的论文是近4 年发表的。 我国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位居世界第 2 位, 但在篇均被引频次、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的发文量等方面,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这说明我国纳米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 但研究的质量需要通过务实的工作进一步提升。

(2) 从关键词词频分析来看, 我国纳米科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纳米粒子、纳米结构、碳纳米管、微米结构、纳米材料、二氧化钛、纳米毒理学、力学性能、石墨烯、化学合成、光催化等,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我国在化学合成、光催化研究等方面表现出高热状态, 但并非国际关注焦点, 值得警惕。 国际关注的焦点, 如药物递送、结构纳米材料等领域应在我国加大研究力度。

(3) 本次数据检索显示, 中国科学院是全球纳米科技最多产的研究机构, 位居全球第 1 位。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均入围前 10 名, 但我国研究机构的篇均引用频次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国内研究机构分布来看, 除了中国科学院和几个著名高校以外, 中国其他研究机构, 目前还很难在纳米科技的高水平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0.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篇十

题目:全电动注塑机的优缺点分析及技术发展趋势 学生:

指导老师:何亚东 一 前言

我国是塑料制品的消费大国, 而且每年以7%-8%的速度快速增长。在这期间期间, 油压一机械式注塑机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在能源日益匿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油压一机械式注塑机所消耗的能源,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环保式“ 绿色”伺服电动注塑机的开发己经越来越紧迫和重要。

随着新型合成材料的涌现、高精度注塑件使用范围的扩大及节能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人们对注塑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各种新型精密注塑机中, 最具代表性的为全电动式精密注塑机。如电子零件、数码相机、手机外壳以及光学器件的精密性不仅对材料的要求很高, 而且对成型技术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伺服电动注塑机在解决这类问题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减轻环境负荷和高性能两大显著特点。它不仅在节能(耗电量约为一般油压机的1/3)、低噪声、省水(耗水量约为一般油压机的1/12)及电源设备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而且在性能方面具有高注射率、高应答、稳定的注射速度、稳定的背压系统、精确的定位控制、精确的压力闭环、高重复精度、周期短等优点。因此, 作为“ 绿色” 注塑机, 它的发展不仅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而且对发展民族塑机工业并参与国际竞争, 提升整个注塑机行

业技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全电动注塑机的技术特点 2.1 全电动注射装置

全电动注塑机根据注射(螺杆前进/后退)电机的不同分为两种基本结构: 一种是采用旋转电机, 可以很容易产生高速度和高的充模压力;另一种采用直线电机, 可以实现超高速度注塑。

2.1.1 旋转电机驱动注射

2.1.1.1 电机通过丝杆传动机构驱动注射螺杆

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杆传动机构时, 可以是传动螺母转动, 丝杆作往复运动;或者是丝杆转动, 传动螺母作往复运动。该传动结构又可以分为皮带驱动方式和直接驱动方式: a.皮带驱动方式是由伺服电机的轴带动皮带轮转动, 再用皮带连接螺杆, 当伺服电机转动时, 动力通过皮带传到螺杆上。这种方式难免有动力的损耗, 影响控制精度, 同时会产生噪声、磨损和粉尘。

b.直接驱动方式是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滚珠丝杆。其设计思想是把熔胶电机和注射电机做成一体。当注射和保压时, 注射电机转动, 熔胶电机不动, 螺杆向前推进, 由于注射电机转子半径比丝杆的大, 获得力矩放大动力;当熔胶时, 熔胶电机转动, 注射电机不动, 螺杆的螺母嵌入注射电机转子内, 螺杆受熔胶电机控制旋转, 但是螺杆在轴向保持原来的位置而不向前推进, 它靠熔胶电机定子固定在推进注射电机转子上, 这样就保证熔胶螺杆只转动而不向前推进。结构简单, 减少了传递上的误差环节, 避免了由于传动而导致的效率

降低, 可精密控制螺杆转速及扭矩。

2.1.1.2 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曲柄滑块机构推动注射螺杆

注射推动杆相当于滑块, 通过止推轴承螺杆尾部连接, 当注射推动杆前移时, 推动螺杆前移进行注射。采用曲柄滑块机构传动时, 机构传递的力和速度与曲柄位置有关, 传递的运动是非线性的, 非常适合注射机的某些动作要求。例如在注射过程中, 最初的充模需要高的注射速度, 而在注射将近结束时, 需要低的注射速度和高的注射压力。

2.1.2 直线电机驱动注射

旋转电机驱动注射可达到的最高注射速度大约是800mm / s, 不能满足某些制品所要求的超高速注射速度。而直线电机驱动注射可改善响应特性, 实现超高速注射。早期的直线电机很难获得高推力, 注射压力难以保持, 故长期以来电动注塑机上一直未采用直线电机。后来, 日本Fanuc公司开发出一款巨大的直线电机, 从而使得直线电机在注塑机上的应用成为现实。2.2 全电动驱动结构

目前全电动注塑机主要以单螺杆注射系统为主, 使用高性能的滚珠丝杆副。这种滚珠丝杆副能承受高载荷、短行程反复运动, 使全电动注塑机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滚珠丝杆等关键部件的价格昂贵, 在成本方面不占优势。因此, 有的生产厂商用多螺杆注射结构代替单螺杆注射结构,采用性能相对较差的多根螺杆代替价格较高的高 质量螺杆, 以降低注射系统对滚珠丝杆的性能要求。全电动注塑机采

用的注射结构由定板、动板、料筒、滚珠丝杆、同步带和电机等组成。单螺杆驱动结构和多螺杆驱动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全电动驱动结构

2.3 全电动合模装置

电动式注塑机的合模装置主要采用肘杆式锁模机构, 小型机也有采用曲柄连杆机构。合模装置采用伺服电机驱动, 可使动模板的移动速度易于控制、节能效果好。但是, 这需要使用价格较贵的大型伺服电动机。合模滚珠丝杆及其滚珠螺母的安装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 a,滚珠螺母和滚珠丝杆安装于合模机构中部, 由滚珠螺母带动丝杆运动。滚珠螺母通过轴承和轴承座装配于尾板中心, 丝杆直接固定于十字头中心, 并通过平键防止丝杆转动。伺服电机驱动滚珠螺母转动, 以推动丝杆前后运动, 从而带动整个机构的运动。

b.滚珠丝杆和滚珠螺母安装于合模机构中部, 由丝杆带动滚珠螺母运动, 即丝杆转动, 滚珠螺母只作直线运动。滚珠丝杆通过轴承和轴承座装配于尾板中心, 滚珠螺母通过螺钉直接固定于十字头中心。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杆转动, 推动滚珠螺母前后运动, 从而带动整

个机构运动。

c.两根滚珠丝杆及其滚珠螺母分别安装于合模机构尾板中心两侧不与曲肘干涉的位置处, 两个滚珠螺母通过螺钉直接固定于十字头中心两侧与丝杆对应的位置处, 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杆转动, 推动滚珠螺母前后运动, 即丝杆转动, 滚珠螺母不转动只作直线运动, 从而带动整个机构运动。

对于已生产液压曲肘式系列注塑机的厂家,在设计电动式注塑机时, 选用第1种形式较好, 这样可缩短设计和试验周期;目前日本、德国生产的中小型电动式注塑机中, 采用第2种形式的较多;对于大型电动式注塑机, 设计时选用第3种形式较好。2.4 全电动顶出装置和注射座移动装置

全电动注塑机的顶出装置可以是曲柄滑块机构, 也可以是滚珠丝杆机构。使用曲柄滑块机构时, 滑块的一端与连杆连接, 另一端与顶出杆或顶出板连接, 滑块的运动和动力特性即为顶出装置 的特性, 设计方法与注射装置中的曲柄滑块机构相同。最大顶出行程是曲柄回转直径的两倍, 顶出力和速度在顶出过程中是变化的。采用滚珠丝杆顶出机构时, 可以通过调节电机转速来调节顶出速度。这种顶出机构的结构简单, 顶出平稳。此外, 喷嘴移动动作, 可由电机和滚珠丝杆机构驱动。由于电机转速可以精确调整, 注射座的移动速度也可在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调节。喷嘴与模具接触时没有冲击, 有利于模具的保护, 同时可以控制喷嘴接触力的大小。3 全电动注塑机性能优势与劣势

3.1 性能优势

(1)注射性能稳定 液压注塑机的各项动态技术参数受到油压、油温变化的影响而容易发生波动,相比之下,电动注塑机的各项动态技术参数基本上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注射性能稳定。

(2)高性能节能 高性能的节能是电动注塑机最大的优势。电动注塑机的节能是在高速应答反映的注射工况条件下的节能,不影响生产效率,能量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比液压注塑机节能25% ~60%。例如,加工材料为PA66的电气连接件,一模12个,用SSE400 液压注塑机成型的能耗为4.26kW,用SE400电动注塑机成型的能耗为2.86 kW, 比前者节能32.8%。

(3)节水 电动注塑机不使用液压油,冷却水仅用于加料口,与采用负载敏感泵的液压注塑机相比,冷却水用量可减少70% ,与采用定量泵的液压注塑机相比,冷却水用量可减少90%。

(4)效率高 伺服电机的应用提高了系统的应答反映,以日本住友电机公司的SE系列电动注塑机为例,成型周期仅为液压注塑机的1 /3。由于各个执行机构都有独立的伺服电机驱动,所以电动注塑机能进行复合动作。而液压注塑机要实现复合动作,势必要增加液压系统的复杂性。

(5)优化工作环境 电动注塑机不使用液压油,工作环境更易保持清洁,且噪音低于液压注塑机10 dB以上。3.2 性能劣势

(1)机器系列规格 目前,液压注塑机最大规格的锁模力已达到80

000 kN,而电动注塑机最大规格的锁模力仅为10 000 kN。(2)合模机构 为使伺服电机产生更大的锁模力,电动注塑机的合模机构一般采用扩力比大、行程比小的肘杆机构形式。结构单一,不适应于加工复杂的模腔形状。

(3)动力传递机构 电动注塑机是用滚珠丝杠传递动力的,滚珠丝杠的磨损必然会影响到机器的性能,如何提高滚珠丝杠的使用寿命是一个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5)成型形式 合模机构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注塑机的成型形式。电动注塑机不适用于复杂的如带抽芯装置的模具,不适合于需长时间锁模及保压的场合,因为这样会使伺服电机过度受热而受损。电动注塑机仅限于单机筒单螺杆一种型式,束缚了其注射成型的范围。全电动注塑机在国内外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4.1 电动机在国内外的现状

从全球注塑机技术发展趋势看, 日本的注塑机制造商以精密注射及高循环速度(短循环周期)为技术目标, 发展全电动式注塑机;而欧美的注塑机制造商则以油压计量与电动组合的混合式机型和多色多组分注射成型的复合化技术为发展重点。我国的注塑机由于起步较晚, 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传统的肘杆式注塑机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全电动式注塑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投入批量生产的厂家寥寥无几。目前国内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有中国海天机械有限公司的HTD88 全电动注塑机、东华机械有限公司的Zeus 系列全电

动注塑机及宁波海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HTD800 全电子伺服控制注塑机等。国内注塑机生产厂家虽已在该领域有所突破, 但还远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技术上与国际先进国家(如日本)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国人尚未掌握核心技术, 目前全电动式注塑机的主要配件如饲服电机、滚珠丝杠等均依赖进口, 过分依赖国外的高新技术造成了目前产业发展的瓶颈。4.2 全电动注塑机的技术发展动向 4.2.1 大型化

全电动注塑机由于原理的限制, 当合模力上升时, 合模部分的丝杆、电机的负荷均相应增大, 用一个电机不能满足需要, 需要两个电机来共同完成;这就产生了一个同步性的问题, 即两个电机的启动、运转、停止必须一致, 否则将导致使用性能不稳定和机器部件的损坏。因此, 全电动机型的大型化对电机控制系统、装配工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也限制了全电动机型的大型化。目前, 全电动注塑机主要应用于小型、精密制品的成型加工, 一般规格为合模力300 t 以内的小型机。近几年, 随着对大型注塑成型制品市场需求提高, 全电动注塑机也向大型化发展。目前日本UBE 机械集团已成功制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全电动成型机, 该机锁模力为2 000 t , 用一台 AC 伺服电机驱动塑化, 两台伺服电机驱动顶出。4.2.2 智能化

随着塑料制品加工业的进一步成熟, 对塑料机械产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实现高效、精确、节能的目标, 智能化已成为塑

机开发的新方向;设备单元的自动控制、参数的闭环控制、过程联运在线反馈控制等电子与计算机技术都已在注塑机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基于PC 的开放式、模块化控制技术越来越被塑机制造商看好。开放式的控制系统可使机器制造商快速而经济地开发出满足机器控制功能且量身定做的控制软件;而模块化系统使机器的柔性更高, 应用更广泛;使用PC 作系统平台能在大大提高操作人员的易用性的同时, 借助PC 强大的网络功能, 机器制造商可实现对所售机器的远程维护, 这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将起到显著的效果。同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虚拟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由于虚拟技术可以形成和提供虚拟空间环境;因此, 注塑机生产厂家可以实行虚拟合作设计、虚拟合作制造。虽然虚拟技术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但虚拟技术所蕴藏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将为虚拟技术应用在注塑机设计制造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4.2.3 超高速化

由于塑料制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不仅缩短生产周期的要求强烈, 而且薄壁化和结构复杂化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于是超高速注射成型技术应运而生, 其注射速度高达1 000~ 1 500 mm/ s, 远远超过传统注塑机的100 mm/ s 以及普通全电动注塑机的300~500 mm/ s.4.3 国内全电动注塑机的发展展望

国内由于注塑机的整体起步较晚, 全电动式塑机的发展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注塑机生产厂家虽已在该领域有所突破, 但尚未形成

产业化, 技术上与先进国家(如日本)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生产尚需引进。引进虽然是迎头赶上的捷径, 但一味的引进一方面把产品的利润很大一部分让给了国外先进厂商, 另一方面也难以实现整体超越的转变,在国际竞争中难以找到自身的位置。为此, 需树立一个全新的观念, 即引进的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以往 的经验表明, 引进的技术往往与国外的先进技术保持10 年以上的差距;要迎头赶上, 就必须从发明开始。所以, 要优化我国的注塑机结构, 发展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全电动式注塑机, 抢占行业的高端领域, 国家须给予政策及导向等方面的支持及引导, 除设立该类机型的研发专项补助资金外, 在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政策;在注塑机生产厂家集中的地区, 政府应出台相关人才引进的配套优惠政策, 提高厂家的开发积极性, 为把我国从塑机生产大国转变成塑机生产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同课异构的评课要点下一篇:自主互助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