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

2024-07-01

信用经济(通用8篇)

1.信用经济 篇一

中国市场经济信用秩序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严格执法,逐步把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的框架和运行机制。实现这一目标,亟需把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加大治本力度,确保建立信用体系这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促使市场经济秩序总体上有根本好转。通过改革和整顿,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但目前在我国,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生命线的观念比较淡薄,市场经济活动中信用秩序混乱问题日益突出,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经济失信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制约了信用功能的发挥,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市场效率和经济的活力,恶化了市场信用环境和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到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资源配置效率。一些市场主体低劣的信用状况和脆弱的信用关系已造成社会性的信用危机,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建社会信用体系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来维护。而我国目前的市场秩序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很好地规范和完善。但是,规范市场秩序不能简单地依靠一次又一次的突击大检查或“严打”等形式来解决问题,而必须要靠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和相应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构建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信用体系,借助法治形成外部的法律和制度约束,同时强调德治以潜移默化内在的自律意识———改革、法治和德治三管齐下。

第一,加快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所限,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制度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政府的牵头和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加快各项信用立法的步伐、依法公开信用信息、建立征信体系、严惩失信行为,等等,都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协调。只有政府的带头守信,才能立信于天下,才能号令天下人守信。因此,应当把确立和保护政府信用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出成效。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建立信用体系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等,积极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能自行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当前,应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制订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及信息披露、征信标准的法律规范和失信惩戒机制。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并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建设的法规,特别是保护部门利益的规章要及时予以废止或修订。同时理顺监管体制,加强依法行政的力度。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进程。当前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种种信用缺失现象并非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正确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诚实信用的关系,“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因此,建设信用体系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打破行业垄断,健全各类市场,使市场资源配置上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为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创造一个良好的载体。二是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为诚信提供内在动力,切实做到产权明晰化。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明晰的产权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主体才会讲信用。

第三,加强道德建设宣传教育,坚持以德治国,培养社会信用氛围和信用消费者。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只有每一位公民树立起牢固的信用观,并坚守信用堤坝,才能保障信用的大堤永不溃堤。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就是要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社会体系,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一项根本措施,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坚持开展全民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和价值理念,重整社会信誉,重塑信用理念、契约机制,建立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就要加强国民经济伦

理的意识教育,增强经济伦理修养,坚持“诚信守约”、“利己利人”的市场经济伦理观,发扬中华民族深厚渊源的诚实待人、以信取人的传统道德,并将其中的诚信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增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在整体上不断提高社会的信用、信任和信誉水平,形成一种让守信者因守信而获得回报,让失信者因失信而受到重罚的社会信用氛围。

第四,促进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信用的范围与功能在不断扩大,在信用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价值和资源,并作为市场交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存在的情况下,为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客观上需要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加快发展。从国际经验看,以社会惩罚作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使信用良好的企业获得更大的信用融资和更多的交易机会,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信用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必须强调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一方面通过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信用报告帮助客户防范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信用中介机构特有的信用信息的传递机制,促进有效的社会惩罚机制的形成,使失信企业的失信成本要远高于其失信所获得的“收益”,以此来弥补法律惩罚的不足,确保社会信用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

第五,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因此,企业在信用建设中也责无旁贷。在信用经济时代,信用是企业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制是每一个企业寻求新一轮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就成为有效发挥信用功能、防范信用风险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信用管理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中更显现其重要性。应从两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防范企业自身可能出现偿债能力不足、不履约等情况的发生;二是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办法,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资评1205班戚望2012100101

2.信用经济 篇二

一、概念与范畴

从文义角度, “信用”意为:以诚信任用人;指遵守承诺, 实践成约, 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和预付之中。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等。从经济视角, 《布莱克法律辞典》解释Gredit为:商家或个人贷款或取得货物的“能力”;债权人赋予债务人延期支付或承担债务且缓期偿还的“权利”。从法律角度, 西塞罗在其《论义务》中说:行其所言谓之信。王利明教授的观点为:信用是指对一个人 (自然人和法人) 履行义务的能力、尤其是偿债能力的一种社会评价。

信用信息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形成的信用记录, 用以记载和如实反映民事主体的信用状况。信用信息是信用具体化为信息, 并形成一套规范的搜集、披露、使用系统, 以切实可行地去规范人的行为。国内外普遍直接针对信用信息进行立法, 如《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等, 立法目的是是信用信息的经济价值得以发挥。

二、信用信息的经济价值

按照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 交易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进行的商品等价交换活动。而近代制度经济学认为, 交易不是以实际的物即商品为对象的, 而是以财产权利为对象的, 即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财产权利的让与和取得, 是依法转移法律上的控制权即财产权利。在交易中, 信用信息的经济价值体现为:

首先, 信用信息具有实现信用的资本化和激励经济主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马克思·韦伯的说, “信用就是资本”。道理其实很简单, 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 在进行经济行为, 如签订合同之前, 相对方的信用情况是做意思表示所需考量的重要因素。如相对方信用令人生疑, 则唯恐避之不及;而信用信息提示的良好的信用状况则相当于无形资本, 提升企业或个人的竞争力,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经济行为, 也激励经济人继续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其次, 打破信息不对称, 规范交易行为。康芒斯说:“在每一件经济的交易里, 总有一种利益的冲突, 因为各个参加者总想尽可能地取多予少。然而每一个人只有依赖别人, 才能生活或成功。因此, 他们必然达成一种实际可行的协议, 并且既然这种协议不是完全可能自愿地做到, 就总有某种形式的集体强制 (法律的、同行业的和伦理的) 来判断纠纷。”信用便是这样一种对经济人的无形约束:当双方当事人明了自己的此次经济行为将影响自己的信用信息状况并进而影响今后的经济行为时, 则会自觉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 信用可以规范市场主体的生产、交换和竞争, 以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同时, 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 主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交易中出现了道德危险。信用信息打破了信用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败德风险。

再次,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我们知道, 交易费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信息费用、缔约费用、履约费用、监督费用和救济费用, 以及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交易成本越低, 资源浪费越少, 则社会资源会得到越有效的配置。一个缺乏信用信息的社会, 其市场秩序必然混乱。由于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不良信用被记录下来, 交易中会大量存在欺诈、违约、恶意串通等增加交易成本、浪费社会资源的情况;同时, 交易主体为了保护自我利益, 想方设法了解相对方的情况从而增加了信息费用, 为了自保还要监督交易的进展、制裁违约等同样会增加交易成本, 浪费社会资源。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可以直接减少上述交易费用, 甚至可以完全避免这些费用。

摘要:当今, 很多中央部委及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布了关于信用信息的立法。相信在法律的规制下, 信用信息将充分体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实现信用的资本化和激励经济主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打破信息不对称, 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关键词:信用,经济行为,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 (上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第701页

[2]江平程合红:论信用——从古罗马法到现代社会.东吴法学, 2000年第11期

[3]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299页

[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上册) .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第7页、第26页

3.美国经济危机的信用经济分析 篇三

摘要:本文从信用经济角度分析美国经济最近几年的发展与衰退以及其风险积累的过程,挖掘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美国;经济危机;理论根源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次危机已导致全球金融动荡。因此,如何认识此次危机形成的原因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此次危机是由信用问题所引发,笔者认从信用经济学的内在脆弱性角度更有利于看到现象的本质,易于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以经济的内在脆弱性角度,从经济周期理论和危机的传染

性理论两个角度展开。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以下将从经济周期理论中的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三个角度对这次危机的形成进行分析。

纯货币理论在经济周期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纯货币理论来看,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只用于零星支付,流通的主要工具是银行信用。由于银行体系有通过乘数作用创造信用的功能,因而作为主要流通工具的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21世纪初美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利率的降低,配合当时经济增长的大环境,有力促使了房价的上涨,激发了居民购房和银行放贷的热情。低利率政策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同时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风险。市场的繁荣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流动性过剩和竞争激烈使资信审查的动力削弱,银行则放宽了放贷的条件,开拓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市场。银行信用持续高速的扩张导致美国经济的不断高涨。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大,政府采取紧缩的政策。利率的持续升高使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贷款的利率上升使还款人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直接导致一部分资信较差的客户无法偿还贷款。次贷产品的链条从源头产生危机,并将这种危机通过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打包形成次级的债券,弥漫到整个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领域。

从投资过度理论分析,由于美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使得市场投资加大。一方面,投资者投资房地产,使耐用消费品生产大量增加,经济持续高涨,但随后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使得进一步投入生产的动力不足,于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产品价格过高,使得投资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但此时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的供给已经形成,使得供给大于需求。最终出现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部门生产过剩,造成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下跌,进而形成经济危机。另一方面,投资者大量购入由次级贷款打包而成的金融衍生品,而金融衍生品本身具有风险隐蔽性和转移性,投资者难以辨别风险。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使其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产生大量泡沫,因此下游投资者投资该产品时利润下降,风险增加,使投资更趋谨慎。当次贷相关的实体经济产生问题时,其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找不到下游的投资者,投资者纷纷抛售,次贷链条断裂,就会产生了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从创新理论角度,金融衍生品发展伴随着大量创新,这种创新存在着巨大的利润,从而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此时市场中充斥着老的投资组合和新产品,而两者的共同存在给购买新产品的投资者带来更广阔的获利空间。持续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但由于环境技术限制,创新会受到阻力,一旦创新进入停滞阶段,就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因此必然导致经济萧条。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其金融衍生产品迅速蔓延,其创新性也随之波及各国。由于创新伴随着风险,并且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向下转移性,当美国产生危机时就不可避免波及到其他国家从而产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二、危机的传染性理论分析

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它由一个经济主体传染给别的经济主体,其结果可能导致经济系统性风险甚至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主要有两条传染机制。第一条是接触传染机制,其来源主要是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债权债务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复杂的“债务链”中的一环。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务人的风险就可能传染给债权人,甚至有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的断裂。二是交易和结算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能从事金融交易,都需要进行支付结算。其中交易双方都面临多种风险,于是交易一方的风险可能通过交易途径转移给交易另一方。三是持股关系。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持股与被持股关系,甚至是交叉持股关系。因此当某一经济主体出现问题时会波及到其相关持股和被持股主体的利益。这次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导致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继而引起次级贷款打包形成的金融衍生品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通过经济体的联系使问题逐级传染,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条是非接触传染机制。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普遍产生了恐慌心里,造成投资抛售、银行挤提等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 晶:《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IEC,NO.11,2008.

[2]董裕平:《美国经济难逃衰退厄运》,《中国金融》,2008年11月.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

4.信用经济 篇四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院系: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学号:姓名:陈倩

2010级 2010041183

【教材分析】

本框处于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的位置,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补充,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货币。主要包括两个目:一是信用工具,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结算方式,循序渐进的给学生介绍信用卡、支票等信用工具,使学生学会使用并了解其优缺点;二是外汇,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外汇是我们所必需了解和认识的,通过介绍外汇、汇率,使学生明白保持人民币稳定的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这一课后,学生对货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缺乏一些实际的应用与指导,本框题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现代货币形式——信用工具与外汇的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结算方式以及常用的信用工具。2.知道外汇与汇率的含义。

3.理解使用信用卡的优点以及支票的两种用途。4.理解保持人民币稳定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使用信用工具的重要性和好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2.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3.增强信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积极投身现代经济生活。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信用卡的含义及特点和优点;

2.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二、教学难点

1.学会识别汇率升值与贬值; 2.保持人民币稳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方式为主,辅之以传统讲授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教学,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法和总结反思法。(原因:本框题贴近学生生活,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一卡通政策,可以由此入手,让学生思考一卡通有什么有优点,让学生自己发现信用工具的便利;外汇作为货币的现代发展形式对于学生又是陌生的,这就要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一一去解答,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和学生共同探究总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午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货币的本质、职能以及它的一个大致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货币由金银、铸币、最早的纸币发展为现在我们普遍实用的人民币美元等纸币,我们知道随着货币的更新换代,它们的性能也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利,但这并不等于说纸币就是完美无缺的。同学们有看过《天下无贼》吗?里面有一个农民工叫傻根,年末回家拿了十万块钱的工资,在火车上被几拨贼纷纷惦记着,同学们思考一下啊,假如傻根不带这么多现金,还会遭贼惦记么?他还有哪些更好的带钱方式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新一课的学习《信用工具与外汇》,帮傻根找寻答案。下面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预习一下今天的新内容。(写板书)

讲授新课:

一、信用工具

师:同学们有去家得乐买过东西吗? 生:有

师:那你们都是怎么结账的呢? 生:付现金 生:刷卡

1.信用卡的产生——两种结算方式

师:我们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人们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写板书)现金结算很简单,就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那现在,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转账结算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的呢? 生:银行转账(信用卡、支票)

师:同学回答的很好,信用卡、支票都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那同学们都用过信用卡吗? 生:有(没有)

师:老师这呢有六张卡,同学们帮老师看一看,你认为那些是信用卡呢? 生:都是

生:交通卡和消费卡不是,其他都是

师:同学们意见都不是很统一啊,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是信用卡呢?首先,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九页,看下书上是怎么定义的呢?一会儿我找同学来回答。(写板书)2.信用卡

生:信用卡是指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师:好的,谢谢这位同学。那同学们想一想交通卡、消费卡是否具有消费的功能呢?它们是不是一种电子支付卡呢?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六张卡都是信用卡,同学们的回答也都是对的,只是站的角度不同,从广义上来说,只要具备信用卡的一种功能的电子支付卡他就是信用卡,但从狭义上来说,只有一部分银行卡是信用卡。而我们今天课堂上讲的就是广义上的信用卡。信用卡作为非常时尚的信用工具,已经成为人手必备的东西了。各个银行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仅仅在功能上更加贴心,连卡面设计都更加别出心裁。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信用卡具备了哪些优点,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信用工具。生:。。

师:老师用12个字总结:功能齐全、高效简单、携带安全。现在牛刀小试一下,同学们快速做下这道题。

生:A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信用卡的优点,我们说每个东西都有两面性,信用卡也不例外,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如果你需承担利息,购物成本会较高;一般需缴纳服务费;如果你不谨慎控制每月开支,有可能陷入财务危机;可能增加“冲动购物”的机会。了解了有关信用卡的这么多信息,你会使用信用卡了么? 在有银联标示的ATM或POS机上都可以使用,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信用卡的使用过程:PPT还有几点同学们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一是申领信用卡时要持个人身份证,在设置密码时注意不要用容易被别人猜到的数字,如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并且尽量避免密码让别人获取;二是在ATM机上使用信用卡时,若发现吞卡现象,要立即拨打ATM机上载明的银行客户服务电话,询问吞卡的原因及下步该采取的措施;三是发现银行卡丢失后,要立即到附近发卡行的分支机构办理挂失手续。那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申请信用卡呢?他需要我们满足那些条件呢? 生:年龄满18周岁、有钱。师:(补充)申请个人信用卡必须的四大条件:(1)年满18周岁(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3)收入稳定、有一定的支付能力(4)信誉良好。最后我们看一下这几年银行行用卡的综合排名,同学们可以回家帮自己的父母参考参考。

师:好了,同学们想一想,信用工具除了信用卡还有什么呢? 生:支票。3.支票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支票的相关知识吧!支票时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凡是在银行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银行给予空白支票簿,存户可以在其存款金额内签发支票。银行按照票面上签注的金额付款给持票人。我国的支票有两种: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他们的划分依据是是否支取现金。那同学们现在把书翻到第九页,看一下小张的经历,我们一起帮他解解难。(板书)

师:同学们想想看他拿到的这张票据是什么呢? 生:现金支票

师:很好,那怎么把他退换成现金呢? 生:不知道

师:小张可以到支票开户银行领取票面上签注的现金。当我们拿到现金支票后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1)现金支票要妥善保存,不得折叠。(2)拿到现金支票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3)要在支票有效期内到银行支取现金。(4)支票被银行退回,或不能支取现金,应尽快向出票单位索换。(5)现金支票不能作转账支票使用,不能直接购物。

二、外汇

师:设想一下有一天你走在了纽约的某一条街道上,或是正在仰望着巴黎的女神像,或是在伦敦的某个大学的实验室里里看着你的最新研究,但你的兜里仍旧塞着人民币,同学们想一想可以在那生存么? 生:不可以

师:没错,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掌握外汇知识已经成为我们的必修课程。(板书)1.外汇的含义

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人民币在那就不能购物消费呢?

生:因为人民币作为我国的合法纸币,只能在我国境内使用。到了欧洲旅游,只能把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比率兑换成欧元等外币,才能在那里购物、付费。

师:对的,现在,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些外国的外币。好了,同学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外汇就是外币吗? 生:是 生:不是

师:大家的意见再次出现了分歧,我们看下课本是怎么给我们论述的呢?大家把书翻到第10页。这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他外汇资产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外汇包括外币,但并不是所有的外币都可以成为外汇。一种外币要成为外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可偿性。

师:使用外汇就不得不说汇率,那什么是汇率呢?(板书)2.汇率及汇率的升值与贬值

师: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现在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这件衣服那年买合算呢? 生:今年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08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对比图,大家有看出什么来么?

生:汇率与币值的变化,人民币升职了。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那大家讨论一下人民币持续升值好不好呢? 生:讨论中。。

师:大家可以边思考边看看这些图片PPT(板书)3.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生:不好

生:好 师:(总结)当人民币升值时:出口商品的价格就提高(不利于出口),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有利于进口),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由于货币升值带来出口困难,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加剧国内矛盾。当人民币贬值时:有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口,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但也会引起进口的减少,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和资金的外逃。

我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我国政府的态度是,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我国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同时也将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这对保持人民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保持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好了,今天的课上到这里已经快接近尾声了,现在我们做一下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习和了解了货币的一种现代发展形式——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作为最常用的两种形式,同学们要在了解他们的便利之处时,也要注意他们的注意事项。而外汇作为国际间的一种支付手段,用外币来表示,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理论的同时,更希望大家能体会到它在实践中的价值。

【课后练习】

自1986年中国银行首发人民币长城卡之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相继发行了牡丹卡、龙卡、金穗卡。目前,我国发卡总量5亿多张,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生活的现代化水平。据此回答:

1、下列对信用卡认识正确的是()①经济往来结算中使用的信用工具 ②在经济往来中直接进行现金结算的工具

③持卡人可以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购物和消费 ④持卡人可以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信用卡之所以能够迅速普及,是因为信用卡()①是一般等价物 ②简化收款手续 ③能够方便购物消费 ④可以增强消费安全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板书设计】

1.2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2.信用卡

含义

作用

使用 3.支票 含义

种类 现金支票 转账支票

(二)外汇 1.外汇的含义 2.汇率的含义

5.信用意识中国经济发展之灵魂 篇五

信用意识中国经济发展之灵魂

21世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重视信用意识,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信誉机制,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形势变化的需要.笔者从信用意识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备素质,信用意识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两个方面论述了信用意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 者:刘小芳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管理科学系,陕西,咸阳,712082 刊 名:西部财会 英文刊名:WESTERN FINANCE AND ACCOUNTING 年,卷(期): “”(4) 分类号:F1 关键词:信用意识   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   投资环境  

6.信用经济 篇六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一、发挥信合优势,深化服务内涵

农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服务,既是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认真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探索实践有效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是靠机制创新增强服务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所固有的经营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决定其更需要尽快完成向独立市场主体的转变,以真正达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要求,增强对市场的应变和反应能力。要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东风,认真制定增资扩股和提高资本充足率计划,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资金扶持,以降低不良贷款额,消化历史包袱,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要建立产权运作机制,通过设立投资股,引入股份制的合理成分,部分地改变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办法,强化股权责任,理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逐步解决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由谁负责的问题,还权于社员,还权于出资人。要建立人才开发机制,有计划从社会或高校中引进一批急需的计算机、法律、市场营销策划等专业型人才,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真正使他们安于工作。加大投入,加强现有员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推行各项干部竞聘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末位淘汰制度,使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增强班子队伍活力。要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就根据各岗位劳动强度、责任大小、贡献大小的不同,实行工效挂钩,拉开分配档次,将权、责、能、绩、利紧密结合,从而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二是靠业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要在继续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从深度、广度上结合南溪实际,探索实施有效的服务方式,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选择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试点信用贷款方式,扩大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范围,允许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应收款作为保证向信用社申请贷款。针对农户无法提供担保抵押物获取大额贷款的实情,贷款手续要进一步简化,减少报批环节;制定大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和方法,必要时实行贷款授信管理;制定出使抵押合法又便于操作的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贷款的风险。针对贷款市场黄金客户争夺激烈的现状,可在贷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利率,改变客户已经形成的农村信用社利率高的观念。同时,信用社要想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改善支付结算服务首当其中,应尽快加大电子化投资力度,尽快扩大省辖特约电子联行网点覆盖面,实现省辖信用社系统客户24小时便可到帐使用。分步开办通存通兑业务,逐步实行全国联网。试行农村信用社信用卡,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节奏。

三是靠作风转变提高服务水平。三农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了解农民最想要的是什么,最盼望的是什么,最急需的是什么,真正把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业知识、农民贷款送到农户家中;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市场需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科技农业,知识农业,切实做到农民的呼声就是第一信息,立即研究;农民的要求就是第一责任,立即解决,农民的满意就是第一标准,必须达到。

二、立足县域特点,促进城乡发展

当前,以城镇作平台,以工业作动力,以农业作基础的县域经济城乡一体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农村信用社要在坚持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下,结合县域特色,注意处理与协调好政策扶持和商业化经营、重点倾斜和普遍支持、风险防范和稳健经营、近期效益和中长期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由支持一般农户向支持民营大户转变、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特色农业转变、由支持种养殖业向加工流通转变、由支持单个企业向支持龙头企业转变。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村信用社要紧紧围绕南溪优质无公害蔬菜、种草养鹅、优质水果三大农业支柱,打造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示范县、中国四川白鹅之乡、长江上游甜橙基地县目标,坚持走产业化道路。要支持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沐春牌蔬菜、金竹西瓜等品牌知名度,建好全国标准化示范区,提高特色农业的质量和数量。要支持富民白鹅公司、华徽食品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资金融通、信息收集、品牌建设、对基地生产和农户经营的组织引导、实现农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它们做大做强。要支持农民提高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走专合组织的路子,强化协会与会员的经济利益联系,完善专业合作组织的机制和规章制度建设,提高专合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积极创新营销方式,努力使我县农产品进入超市场等现代流通网络,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工业是县域经济和财税增长的主体。当务之急是,农村信用社必须在支持工业发展的总量和质量上取得突破。要支持和引导全县中小企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支持文龙药业、长兴酒业、庶人坊食品等骨干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品质,开拓产品市场,逐步做大作强,形成一批高知名度企业。要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农产品不断增值,加强企业间的技术、资金、人才、品牌等合作,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效应。

三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小城镇是城乡联动的节点,村镇建设是城市化的延伸,乡镇城镇化是打破

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大支持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城建设力度。在支持县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战略,积极储备、申报项目,争取信贷资金规模,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其中信贷重点支持护城溪综合治理工程、滨江防护堤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和北城道路框架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支持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以规划为龙头,强镇、强村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强村集聚,优化农村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重点要通过项目支持,加快罗龙、大观、等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对以水网、路网、电网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配套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完善小城镇的服务功能。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私营个体业主以及已在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进城建户、购户、经商、办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通过信贷政策,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支持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向集镇集中,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尽快建立起支持小城镇的产业群体。

三、健全互动机制,优化信用环境

目前,农村投入的主渠道是农村信用社,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县域经济,必须首先搞活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大发展,对于政府、企业、农民以及信用社自身都是一个共赢的良好局面。为此,必须建立健全良性互动机制,努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搭建互动工作平台。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村信用社工作当作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让广大农民真正认真到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要经常关心、过问信用社工作,帮助信用社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要多提供机会,增加农村信用社对重大信息、重大项目的了解,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积极推动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基金及担保机构,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坚持制止各级有各部门随意到信用社检查、罚款或拉赞助。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盘活不良资产,解决历年亏损、不良贷款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实力。特别是要结合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减轻乡镇信用社负担。要结合《行政许可法》的颁布,规范各级各部门的收费,加强审计监督,撤销对农村信用社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减轻信用社负担。

7.信用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学思考 篇七

关键词:信用,信仰,信用风险

1研究信用的三种方法

1. 1信用的风险管理

信用研究的第一种方法: 把信用当做一种风险, 进行风险管理。参阅达雷尔 ·达菲的 《信用风险———定价, 度量和管理》 信用风险度量中的远期违约概率 ( 风险率) : 指假定生存到时期t, 在时期t到时期s之间违约的概率。远期违约概率为违约风险的期限结构建模奠定了基础。

一般需要构造违约概率分布, 计算违约情况下的损失分布以及信用暴露分布。信用风险管理往往具有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特征。而相对于数据较为翔实、数理统计模型清晰明确的市场风险管理来说, 信用风险管理则很难实现科学的定量分析, 在管理中多通过定性分析或者管理者主观经验进行管理。而之所以造成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无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数据匮乏, 不能或很难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通常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无法通过IT市原则对每日损益进行计算或者产品持有期限过长等。造成模型检验困难的原因和此类似, 也大都是由于持有期限长或者数据匮乏而导致的。现阶段, 随着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逐步成熟, 人们在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先后推出了Creditmetrics、KMV以及Credit- risk等管理手段, 大大加强了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促进了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在银行业的应用较广, 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分析来管理信用风险。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度量, 监测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所有技术和管理工具, 目的是通过设计一整套风险管理流程和模型, 使银行能够实施以风险为本的管理战略和经营活动。银行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 1风险度量和评估; 2通过管理流程使风险和风险要素联系起来。1997年4月初, 以美国著名的J. P摩根财团为领导, 联合几大世界知名银行———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国银行以及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共同推出了全球首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 也即是Credit Metrics。Credit Metrics将信用评级作为基础, 具体使用时首先计算出某项贷款出现违约的概率, 接着对这部分贷款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进行计算。从信贷产品上来说, 该模型覆盖范围非常广, 涵盖了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和承付书以及商业合同等。

1. 2信用与制度经济学

信用的研究的第二种方法: 基于信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文献比较多。这里主要介绍蒋海教授的一篇 《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与中国的信用制度建设》的文章。

信用制度作为一种金融产权制度, 其产权基础不仅决定信用制度内容和形式, 而且还影响着信用制度的 “道德支撑”。此外信用市场的公平性是信用制度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信用契约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金融信用普遍存在着 “道德风险”。社会信用体系的道德支撑首先是以产权为基础的 “理性道德”, 其次是克服市场公平和解决委托代理危机的信息机制, 除此而外, 个人的道德素质和金融的职业水准不可少。

现阶段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我国信用市场高违约风险频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其充分条件应当是不健全的信用制度及由不健全的制度而导致的不完全契约。众所周知, 信用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对信用行为主体的规范及其产权结构等作出较为合理的约束, 以实现信用秩序的稳定, 确保金融体系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进而维护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而信用制度对于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以及金融结构的形成来说, 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契约的不完备使产权主体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因而诚信是法律之外维持信用市场秩序的另一个基本工具。完备的信用契约对法律的需求取决于法律与信誉作为维持市场秩序的两个基本工具所具有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关系。一方面好的信誉可以减少对法律的需求, 另一方面, 信誉和法律往往互为加强, 因为在一个完全没有信誉的社会, 法律是无能为力的; 同时, 如果没有公正有效的法律, 人们将不能或者很难建立信誉。

所谓不完全契约也就是说契约中存在某些缺口和遗漏, 比如没有提及某些情况下契约各方的责任, 或者是提及了但是做出的规定是较为模糊或者模棱两可的 ( Hart, 1998) 。而导致这种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契约双方仅存在有限理性;

( 2) 第三者不能验证;

( 3) 信用制度的不健全。

就我国来说, 信用契约的不完全性是一个始终存在和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其缺陷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契约的不完全性会大幅度增加发生契约纠纷的可能性以及重新谈判的事后成本, 从而导致契约用于信用市场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 还会导致契约双方不能借助契约的最优设计,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对各主体的契约行为进行约束, 从而在契约行为主体中极易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 产生道德风险, 这种情况下契约双方均将面临严重的、超常的信用风险, 进而造成信用市场的运作效率较低。

1. 3信用与信仰

信仰, 就是为了解决降低社会信用运动成本, 增加社会信用机会的比率与概率, 包括降低寻租, 断链, 维持, 维护, 修补, 完善, 发展等信用成本。只有秩序才是信用效率的产生的前提和根本。宗教在建立人类社会之间信任方面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教育也是集中的信用宣传。在宗教那里, 所有的教义就是一部教人如何建立信用、信仰、真理的规范与约束。信仰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灌输和矫正不同的信念, 最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价值体系。这种对人生和社会交往有指导作用的价值体系可以减少社会摩擦成本, 在信用领域内就衍生出各种追溯信用的起源问题。

信用研究的第三种方法: 从宗教学和社会学的人类文化信仰的角度出发研究信用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很杂散, 还没有系统的理论。郭生祥提出人类的基本信仰与人类信用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通过研究人类的信誉—信用—信义—真理—信仰路径来探寻信用区间运动规律。美国学者George Gallpoll评论: 在欺骗, 隐瞒税收和偷窃方面, 你无法看出上教堂和不上教堂的人有多大的差别, 主要是因为许多人所信的只是一种社交宗教而已。科学的发展是否是导致宗教变成社会学的遗物? 人类信用的丧失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信仰的含义问题, 古今中外的人们从未停止过思考和探寻, 无论是西方的上帝、耶稣还是东方的神仙、佛祖, 人们在对这些未知的、拥有无穷力量的载体进行求助, 表达自己对不死、丰富、欢喜的向往, 对死亡、匮乏、忧愁的恐惧时, 对这些终极问题路径、答案和标准本身的探寻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文明总蓝本。我们在对不同信仰的形成及其的扩张、复制或者变异进行不断的追问和思考中, 从中就能够发现不同家族、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以及不同市场的某种特点复制与变异的规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 信用引出了信义, 信义又引出了真理, 而这些真理的集合就形成了人类的总信仰, 而另一面, 信仰也是借助了正义、信义、真理的力量而发现了信用的价格。在三者的这一不断相互运动中, 物质明显充当了基础作用, 精神则是指引, 信义是二者之间的媒介, 从而建构了这一三维的、层次丰富、结构多样的递进博弈模式。

2全球信用文化比较

基督教的信用—信仰模式孕育了西方的信用体系: 欧美等西方社会所提倡的 “自由”、 “平等”、 “博爱”都是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上, 包括信用的基础也是与基督教有关。在欧洲, 朋友是朋友, 商业是商业。朋友信用, 商业信用, 陌生人的信用都是一样的地位, 个人签字就是有效的公司文件。欧洲文化中企业领导人由于有基督教作为人生追求的终级的信仰, 才能把企业带到更高的境界, 才能让世界级的企业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信仰, 当财富足够多的时候, 当权力足够大的时候, 就容易失去动力, 就容易陷入自我膨胀无法无天和奢华享受之中。在欧洲, 信仰为法律制度的尊严提供了保证, 使得法制法规的执行成本大大减少的同时, 还维持了全民较高的道德水平, 道德和法律法规相互补充, 使得社会平稳和谐。但是在中国因为缺乏自我约束和敬畏之心, 也就没有对于法制规则的尊重。 法制的无力和道德的混乱, 使得社会秩序管理难度很大, 在执法中资源效率不高。

伊斯兰教的信用—信仰模式产生了中东的信用文化: 伊斯兰教信用思想既具商品市场信用机制的普遍特征, 又因受限于伊斯兰教宗教律法的影响而独具特色。禁止利息, 禁止高利贷。伊斯兰银行是在伊斯兰公正框架下收集资金, 有责任性地为伊斯兰社会服务, 实施公平分配, 并沿着伊斯兰路线分配资金的银行。众所周知, 伊斯兰文化中极为推崇和强调群体意识, 正是这一思想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穆斯林们长期处在伊斯兰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 因而在内心深处形成了虔诚的宗教信仰和非常务实的生活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彼此间很容易产生信任。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说, 公正与诚信是重要的基础性因素。伊斯兰文化中信用文化源远流长, 在 《古兰经》中就对商业领域中的相关信用伦理包括操作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尤其突出强调了信用在商品交换活动中的关键性, 提醒人们在签订契约时应尽量做到信息充分、 公平对待、不欺不诈, 与此同时在履行契约时也应坚持不折不扣、诚实兑现。

3信用的研究要回归经济学

我们从行为学, 宗教学, 心理学, 物理学, 数学统计与概率, 信息学等的研究, 只是能清楚一些问题背后的信用来源与变异的根本区别与联系, 仅从经济学的角度, 都可进一步指导人们发现一些客观规律, 提高效率与效益, 正确确定信用的价值和信用发展的路径。西方经济学界长期盛行 “经济人”理论与伊斯兰信用经济理论彰显 “社会人”、“道德人”特质有本质的区别。

信用实质上是一个和商品货币经济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早期, 由于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用形成的基本条件。而商品货币关系的不断演变, 尤其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逐步成熟和扩大则是信用能够生存的重要前提。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演变,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就已经突破商品流通的这一狭隘领域的局限, 相应地, 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关系密切的信用关系也就逐步发展为货币的借贷而不仅仅是商品的赊销赊购。基于货币在不同人间的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一事实, 因而在实际市场中需要利用信用形式为货币做必要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 信用关系就开始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不仅仅局限在商品流通范围。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信用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始终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从初始的高利贷信用到资本主义信用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信用, 信用的内容和形式均产生了根本性变革。

4结论

我们在对东西方信用制度之间的异同与碰撞进行思考时, 始终绕不开以下这个问题: 信用货币时代信用出现了极度扩张, 人类曾引以为傲的人格、名誉、良心等似乎都难逃货币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或者席卷, 成为可以出售以换取金钱的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是否能够遏制资本赢利欲望的冲动, 进而确保金融信用体系的有序运转呢? 与此同时, 如果完全切割了基于精神驾驭的西方金融信用体系, 那么市场在资本赢利冲动以及技术自信的严格约束下, 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人类经济学历史上每隔十几年或几十年发生金融危机难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在受到金融危机的涤荡时, 根据我国现阶段信用体系中存在的道德信用问题、人格信用失范问题, 我们必须意识到, 不管是银行信用还是品牌建设, 仅仅只强调技术层面或者制度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将其和内在支撑的精神、信仰密切联系联系到一起。我们在追随和引进西方先进的银行技术、制度时, 也必须思考如何将其植根、融合、嵌入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深厚土层, 也只有如此, 我们能真正实现金融的自觉、自醒与自信。

参考文献

[1]郭生祥.信用与信仰[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2]赵文龙.社会信用——一种经济社会学的初步分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8.信用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吗? 篇八

摘 要 相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信用环境所代表的信用资本越来越成为一国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本。本文用中国地级市数据并结合CEI指数,分析信用环境与经济指标的关系。研究发现,信用环境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却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促进当地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但却因为对城乡收入提高的边际效应的不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关键词 信用环境 经济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一、导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与灵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西方国家也有“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一说,信用成为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关于“信用环境”的研究也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信誉或信任(张维迎,2001)。信用环境在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信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为信用环境的不可测量性,历来研究较少,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信用环境的社会经济意义,进而在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上,用地级市的相关经济指标,研究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在理论和实证上阐述了信用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二、信用环境的社会经济意义

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用程度。信用关系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蕴含着行为主体信守约定、遵规守约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信用环境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在一定的信用关系条件下形成的道德关系,并化为各种信用道德行为,最终导致信用交易行为的发生。在经济意义上,信用环境是指由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道德观念和信用道德行为在市场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履行信用契约的状况。它是各种信用关系及制约因素的总和。

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社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物易物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时期、以及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时期(即市场经济)。

(一)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扩大总体经济规模

现金支付体系的国民经济,交易金额和市场规模都将受到限制,经济增长就必然受到制约。然而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通过信用交易来扩大市场经济规模,进而刺激生产和就业水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外贸增长也增长缓慢,因而扩大信用交易,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而信用交易的增加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以避免因为信用交易而带来的信用缺失的“死结”。

(二)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的发生,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

信用环境的伦理意识可以使市场经济主体拥有良好的信用道德水平,从而可以在交易中可以基于信用环境而推断和实现交易行为,不必在考查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上花费大量的额外的成本。美国思想家福山曾分析“反观人们彼此不信任的社会,企业运作只能靠正式的规章和制度,而规章制度的由来则需经过谈判、认可、法制化、执行的程序,有时候还需配合强制的手段。以种种法律措施来取代信任,必然造成经济学家所谓的‘交易成本’上升”。

从以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信用基础,并通过影响各个方面进而最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下一部分,本文将通过信用环境和经济绩效的指标的实证,进一步对本文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三、信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课题组编写的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来代表各个市的信用环境,而用各个城市的经济绩效如人均GDP和城乡收入差距代表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其中人均GDP和城乡收入差距来自《县域经济统计年鉴》。因为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的是2010年的相关数据。

由图1可以看出,信用环境与人均GDP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相关系数为0.41,这就说明信用环境越好的地方,其经济发展就越好。而由图2可以看出信用环境与城乡收入差距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3,这反映了信用环境越好的地方城乡收入差距也会越大。图1和图2共同说明,信用环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信用环境的增收边际效应对于城乡是不同的。这就说明,我国在发展经济的时间,一定要注意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信用环境带来的效益对于城乡的不同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矛盾的加重。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促进当地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但却因为对城乡收入提高的边际效应的不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所以我国在积极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同时,也要关注“信用效益”可能带来的进一步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间题。争取在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

[2][美]福山.信任:社会道德和繁荣的创造.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8.

上一篇:检验科温馨提示下一篇:文明机关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