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

2024-09-08

道德两难(精选8篇)

1.道德两难 篇一

两难作文

两难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五年级一班何劲锋 看到这个题目,您一定会感到奇怪:两难?什么两难?答案是进退两难,一个人难免会遇到两难的时候。不信?我就有一次。

记得那是三年级的时候。期末数学考试了,我和好朋友谭力分在了一间考室,他又恰合坐在了我的身后。那次的题很难,我才答到第四大题就被“卡”了,我脑海里便想起了罗老师的一句话:被“卡”了时,先答后面的,答完了再来想。我便开始做后面的题,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就开始“主攻”把我“卡”住那道题了,忽然,我想起来了:用“和差公式”解决就行了吗?一会儿,我便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玩儿笔。

忽然,身后的谭力踢我一脚,我把头转过去怒目圆睁地对他说:“有病?”他却说:“不是有病,是有问题要请教。第四大题第二小题怎么做?”啊!那不正是我绞尽脑汁才想出用“和差公式”解决的那道题吗!我正想回过头告诉他办法时,忽然想起了罗老师平时对我们说的:在平时,能帮朋友的事,绝对要帮;但在考场,那些作弊的.事绝对不能帮。如果你帮了,那就等于害了他啊,虽然表面上他得了高分你和他都高兴,但你帮了他,让他养成不学成绩照样好的习惯,那你就是害他啊!对!我不能告诉他,否则是害了他。可不告诉他答案,我又于心不忍,我们毕竟是好朋友。

于是我只好用“我也没算出来”的话去搪塞他。听到他的叹息声,我的内心难受极了。!

两难,什么叫两难,这就叫两难!进退两难,前路有虎后路有狼就是两难。一个人,绝对有两难的时候,朋友,你是怎么对待两难的呢?

指导教师:杜聪

2.道德两难 篇二

日本社会科教育学会会长市川博教授主编的《社会科的使命和魅力》一书中, 有这样一段话:“所谓课, 就如同在桶中洗芋头一样。教材就像洗涤板, 教师的任务是调节洗涤板、水量以及洗涤板的转动方法。学生就像芋头, 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认知结构, 如同芋头在桶中相互受到碰撞、摩擦, 从而得以清洗干净那样, 课堂就是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相互切磋支撑各自认识的那些论据、视角、愿望和立场, 从而实现自我革新的一个学习场。”

纵观目前的学校德育现状, 可以用一片迷茫来形容, 类似于“道德不可教”“道德不用教”的说法相当盛行, 也就是说, 我们的德育迷路了。那么, 作为一位品德教师, 该如何调节洗涤板、水量以及洗涤板的转动方法, 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革新呢?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认为:“‘两难问题’的碰撞能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稳步发展。”所谓“两难问题”, 是指同时涉及两条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和问题, 其暗含的道德规范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 这些答案互不相容, 相互对立, 事件本身却没有标准答案。

笔者非常认同科尔伯格的观点, 原因有二:一是传统上的德育一般以课堂为中心, 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价值理念, 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而德育与一般的学科教学不同, 它应该是学生自愿自觉地发生的一种心理变化, 不应该有一点点的强制。只有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才能使德育的影响持久, 并且从内化的心理过程转化到外在的实际行动。二是心理学家研究了儿童的品德发展过程, 总结出“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 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 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 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从这个意义上说,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的品德。因此, 教师就应该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 努力营造过渡的环境。

那么, 如何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一个简单易行的流程, 即“设计问题→引起失衡→寻求平衡→提升认知”。

一、设计问题

这里所说的问题, 是指要求学生进行讨论的“故事”。首先, 它可以是真实的事件, 也可以是虚构的情景, 但问题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其次, 它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 教师要密切接触学生, 通过了解、观察、调查、研究等方法, 掌握学生的基本学情。

如学习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丹是我的好朋友。有一天, 我们班里一位同学的MP3丢了, 非常着急。我也帮着到处寻找, 但没有找到。放学后我去小丹家里玩, 却发现了一个MP3, 几经追问, 小丹承认拿了同学的MP3, 并央求我为她保密, 说她自己会处理的。但是三天过去了, 小丹还没有把MP3还回去。我该怎么办?

二、引起失衡

其实, 这并不需要教师作什么点拨、指导, 当学生接触到事件本身自然就会引起。以刚才的问题为例, 当学生接触到这个问题后, 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朋友间的忠诚, 还有正直、善良等做人的规范, 这两条道德规范在情境中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采用小组讨论的话, 就必须考虑到成员“强弱搭配”, 只有这样, 才能使大部分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发展水平的道德判断。

三、寻求平衡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 主动交流、辩论, 作出判断, 寻求平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的重点不是如何判断, 而是判断背后的理由。

仍以上述例子来说, 也许学生的想法不同, 也许一样:或都主张保密, 或都主张告诉老师。当然, 如果学生想法相同, 也会存在理由各不相同的情况。如A、B、C三位同学都认为不能揭发, A的理由是揭发后会遭到朋友报复;B的理由是朋友帮过我, 我也得帮他;C的理由是朋友之间应该保守秘密。可见, 他们的道德思维方式存在质的区别: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处于道德判断的浅层阶段;B以工具性为定向, 处于较高阶段;C以人际和谐为定向, 处于更高阶段。当他们进行交流时, A和B都存在道德判断力跃进到更高阶段的可能, 而C却不可能接受A和B的判断。这就是一个寻求平衡的过程。

四、提升认知

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 “两难问题”法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解决问题, 因为问题是开放性的, 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当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答案不同, 或者答案相同理由不同时, 自然会产生探究欲望, 思考他人想法的合理性, 检查自身理由的充分性。如果发现别人的理由更加合理, 就会接受他人的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这就意味着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力的提高, 达到了提升认知的目的。

以上过程告诉我们, “两难问题”教学法不是在学生面前强调“正确答案”, 也没有传授学生现有水平还无法理解的高层次道德伦理, 而是不断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 提供高于他们已有道德水平高一个阶段的思维模式, 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 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而一次次的抉择, 在不断地锤炼着学生的道德意志, 在学生行为的养成上起到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3.道德两难 篇三

摘要:因为案例处理不够精细、解决方法缺乏创新、“道德阶段”评估受阻等原因,当前的“道德两难”教学存在对矛盾冲突事件缺乏灵活处理的引导、对家庭生活的话题探索不够、忽视学生现有的道德判断能力等问题。在“道德两难”教学中,应通过关联角色辩论法、价值澄清优化法、开放结局想象法、他人情绪关照法等策略,引导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升华道德情感。

关键词:道德两难;关联角色辩论;价值澄清优化;开放结局想象;他人情绪关照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40-04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个纯粹的生命体,接收着外在的信息,充盈着自己的生命。但是,当学生满腔激情收获来的“诚信”,止步于路边拾遗享受到的实惠;模拟实践习得的“谦恭”,坍塌于家庭中长幼无序的现实……这些生命的成长,在各种道德冲突事件中止步不前,甚至有所倒退。作为德育工作者,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及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当下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存在颇多不当。

一、“道德两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矛盾冲突事件缺乏灵活处理的引导

当下课堂教学中,对于冲突事件,多采取套用道德规范框架的方法去解决,但这些问题解决的框架往往是对单一事件的解释。然而,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错综复杂,所经历的事件往往难以用单一的方式去解决。例如,一个冲突中既有诚信话题又包含友善问题时,拆分开来逐一解决,显然不切实际。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变式或复杂的综合性矛盾时,常常生搬硬套道德规范框架,导致诸多不适应,由此可能抵触和曲解道德规范。

2.对家庭生活的话题探索不够

学生的活动范围,集中于学校和家庭。很多“道德两难”案例的选择,忽略了家庭生活的矛盾,忽略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两难”事件。因为缺乏教育和引导,很多学生不能换位思考,对父母的辛劳视而不见,对父母的关爱泰然受之,错误理解了父母严格要求背后的关爱。

3.忽视学生现有的道德判断能力

课堂上开展“道德两难”教学活动时,为了集中话题,教师多半会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话题作为案例,组织讨论交流。但从笔者整理的案例来看,很多“道德两难”案例尽管来源于生活,但解决方法远远超越了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听不懂或片面理解,没有让学生的道德思维真正动起来。

4.忽视了法制观念的有效渗透

法律是道德的屏障,对道德的实施也起着辅助作用。在生活实际中,处理“道德两难”问题时,法律是不容突破的底线、不容商讨的原则。但现下“道德两难”教学中,忽略了对法律常识的渗透,导致学生仅停留在道德范畴,寻求解决方案,更忽略了法律知识对处理矛盾冲突事件的底线作用与刚性作用。

二、“道德两难”教学问题成因

1.案例处理不够精细

当儿童在不同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时,若这些道德价值意义重大且得失相当,就容易处于“两难境地”,而这样的“两难”所导致的难以抉择,才是学生进行道德活动时最需要引导的地方。很多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更关注话题的时效性、创新性、趣味性,而忽略了对话题材料的道德价值进行精细梳理,导致不少案例辨析或没有凸显“两难”之处,或糅合的道德因素过多,削弱了“两难”性,让活动徒有形式,实际教学意义并不大。

2.解决方法缺乏创新

矛盾冲突解决的设计应该根据儿童不断扩展的生活,以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为线索进行编排,这些问题的讨论结果须有效为真实生活服务。然而,很多设计重头轻尾,解决方法趋同,缺乏创新性。有些案例引发了学生热烈探讨,教师却没有最终提供给学生可以实际操作的思考路径、判断策略、方法技巧,导致学生仍在问题的外围打转,最终没法圆满解决实际矛盾。

3.“道德阶段”评估受阻

美国学者布莱特发现,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1]由此可见,组织“两难”话题辨析活动时,学生所处的“道德阶段”是重要依据。而实际教育案例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什么阶段不够明确,除了教师本身没能及时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外,能给予教师专业化指导的渠道和途径也非常少,可供参考的小学生“道德阶段”量表,研究也尚不成熟。

三、“道德两难”教学的实施策略

1.关联角色辩论法

即在道德冲突问题中,找出事情所关联到的各方主体,通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思考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客观、辩证地考查或反省行为的动机和效果,正确地把握道德责任的程度,进而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此方法适用于道德主体实施道德行为时需要关注多方面的其他群体利益,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类问题的判断不适用简单的是非、好坏评价,而是需要学会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间的平衡关联。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中,学生认识到香烟对人体的巨大损害后,德育工作者设计了“该不该禁烟”这一冲突事件,引导学生扮演与“香烟”所关联的群体:烟民、烟民家属、烟酒店主、广告公司、医生、卷烟厂经理……在关于禁烟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根据各自扮演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相互辩论。通过不同角色对各自利益和义务的具体阐述,学生认识到禁烟不是单纯影响到某一个人或组织,也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杜绝香烟对人的伤害;香烟对人的危害问题,可以从个体主动控制、提高科技及医疗水平、减少不实宣传、进行可控范围(如家庭、公共场所)“禁烟”活动等多个方面来解决。通过讨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以深化,问题的解决也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学生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得到了提升。

利用好关联角色辩论法,可以激励学生在遭遇冲突事件时,能坚持多角度思维方式,个人利益、师长命令等带有主观色彩的因素被客观公正地放在事件之中,只起局部作用,学生能更为清晰地辨别出道德规范本身的意义。当然,在开展矛盾冲突事件的分析时,儿童的“得失观”是不同的,因此极易形成“各自为政”的无解局面。这时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予以引导,敏锐捕捉学生道德认知中的错误观念并予以及时规范,让每一个事件背后需要明确的道德规范逐步明晰。endprint

2.价值澄清优化法

学生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规范本身的质疑和漠视,因此课堂上更应该促进学生的道德规范认知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20世纪60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出了价值澄清的理论假设:人们处于充满相互冲突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发展,而现实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因此德育工作者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2]这种方法在创设矛盾情境,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由于这类方法更适用于价值观教育而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需要学生经历选择、珍视、行动这一完整的过程,仅靠品德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开展系列活动,选择“适应社会现实但不完全符合道德规范”的话题,课前通过对话题现状进行调查,引导学生发现道德与社会发展实际的不适应性,课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辨析,课后学生对接受的道德认知进行社会化实践。这一方法在社会敏感、热点道德问题的进一步判断中,有着不小的作用。

例如,在诚信教育中,针对儿童年龄小、生活范围狭窄、生活经验缺乏的状况,设计了时事敏感话题“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既是学生生活中可能经历的问题,也是诚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通过课前收集材料,了解从古至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多样化做法,让学生走进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中。课上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发现事件的综合矛盾,进而自己总结出个人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因地制宜学会扶。在这一过程中,德育工作者不是直接教授具体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比较各种价值观念与不同时代发展的适应性,学会初步运用辩证的方式看待道德问题。

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长期坚持培养学生价值澄清的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找寻规律,形成策略。针对同一种类型的矛盾冲突事件,结合经验,发现事件间的不同因素,完善和丰富解决方法。

3.开放结局想象法

生活中,自己的作为或不作为常常会损害个人、他人或公众利益,而这些伤害可能当时没有直接呈现。针对这类因为学生不能主动预见其后果而导致行为失当的事件,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计矛盾冲突事件,引发学生对开放式结局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有效引导。

在处理日常与人相处的案例中,为了让儿童体会各种各样的矛盾会破坏了朋友间的感情,甚至无形之中拉开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一道理,笔者设计了微观的小事件:好朋友不会背诵课文,作为组长的“我”该不该隐瞒不记录?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几乎千篇一律地都说“应该记录”。这种简单的道德判断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如果帮忙隐瞒了,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在冷静客观地思考了十几种不同结果之后,同学们渐渐发现:不隐瞒的结果可能因为没告知好友而不被好友所理解,最终导致友谊终结;可能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导致好友将遭受的后果转移给“我”;可能是好友在老师的督促下背出了课文而学到了真知识;可能在今后的选举中因为好友不公正对待而丧失竞争机会……隐瞒的结果可能是好友重获机会,加油背诵出课文;可能是被老师发现,“我”得到“工作徇私舞弊”的负面评价;可能是纵容了好友的学习懒惰行为,让他形成钻漏洞的不良品质;可能是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度产生了怀疑,在选举中丧失竞争机会……学生在多样化的结局中反思自己的判断,慢慢梳理出更为理性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更深远地思考做出某种选择的长远后果,道德判断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4.他人情绪关照法

儿童个体在进行道德活动时,往往难以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在解决事件的同时,是否会对人产生影响。课堂上设计的矛盾冲突事件,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去感受不同角色在事件中会产生的不同感受,进而学会关照他人的情绪,学会体谅道德失利方的失落、痛苦、不安,进而提升个体的道德推理能力。

例如,三年级下册“不给邻居添麻烦”一课,针对现在高层住宅的现实情况,提出道德矛盾问题:电梯半天才能升到15层,为了等候很快就出门的妈妈,我可不可以一直按着电梯开门键以免再次等待电梯?很多学生展开了讨论。有人说:“如果此刻没人要用电梯可以这样做。”有人说:“没办法知道此刻有没有人正好要用电梯,所以不应该这样做。”有人觉得邻居会气愤、着急,有人觉得无所谓,……争论白热化时,尝试运用他人情结关照法,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正要出门却等不着电梯的人,想象成一个被邻居发现自己自私行为的人,想象成物业监控室里无意发现这一幕的人,想象成看见楼上爷爷不得已一步步走下楼的人……各种角色都因立场不同而有不同情绪,学生在这些情绪中切身感受到一个小小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的真不便和真烦恼,进而学会在遇到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时,能通过综合各方感受去进行道德判断。

在具体的“道德两难”教学中,德育工作者要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方式巧妙处理,有时还需要融合多种方法,根据具体情境机智应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8.

4.幼儿园装修的两难 篇四

一、装修工期普遍都比较短。由于大部分学校教学场所都比较紧张,基本上都是在学生放假以后才能腾出教室宿舍进行装修,而且在学生开学以前必须交工,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室内有害气体的释放期;

二、学校装修经费比较低,忽视了装饰材料的选择。为了降低装修成本,大多数学校多采取低档装饰材料,简单的刷刷墙,铺铺地,换换桌椅,结果使一些有污染的装饰材料乘虚而入;

5.破解城市交通两难调研对策 篇五

形成城市交通两难的原因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功能定位。城市道路功能一般有两种功能,即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主要承担城市区域间的交通;生活性道路主要承担城市区域内居民的购物、休闲。如道路功能定位不准确或功能混杂,势必造成交通的拥堵。象我区老城区的市心路即是两种功能混杂的道路,既是交通性道路(城市中轴线),又是生活功能性道路(两侧商业设施林立)。而西河路又是功能不清晰,既非交通性道路(交通流量小),也非生活性道路(商业设施少)。

——道路布局。城市道路布局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在横向平面上有格网式、放射加环形式和混合式。同时,在纵向等级上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之分。目前世界各城市一般采用格网式布局。这种布局形式容易分割城市功能区块和组织交通,是一种开放式布局。道路布局的科学合理则有利于城市交通的畅通;布局混乱,则影响城市交通。不同的城市根据当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采用适合自己城市的布局形式,则使城市交通有序。象纽约的曼哈顿,根据其南北长(26公里)、东西窄(5公里)的地形条件,设置了16条南北向大道和275条东西向的街,是标准的格网式布局。同时,道路等级分明,南北向的16条大道(交通性主干道)承担区域间交通的联系和过境功能,东西向的街(生活性次干道)主要承担交通到达功能。而我区的道路布局,特别是老城区,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向北、向西遇山则止,向东遇铁路则止,道路网向外织不出去,难以形成内外有机联系的开放式道路网。同时,道路等级不明,象萧绍路既是过境性交通道路,又是到达性交通道路。

——断面形式。一至四幅路是道路通常采用的断面形式。一幅路(市心南路、人民路)无隔离设施,一般适用于生活性道路,以便于行人来回两侧的购物与休闲;多幅路(通惠路为三幅路、市心中路为四幅路)设置隔离带,机非分流、人车分流,一般适用于交通性道路。城市中的主干道为交通性道路,一般采用多幅路;次干道、支路则为生活性道路,一般采用单幅路。而我区的城市道路,特别是老城区,道路功能与道路断面形式往往是不对应的。如市心南路、人民路是单幅路,作为生活性道路,这种断面形式是相适应的,而人车混流的单幅路作为交通性道路则是不适应的。事实上这两条道路又承担着交通功能。如此这般,交通拥堵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交通结构。城市的交通有两种结构模式,即小汽车模式和公交模式。发达国家的城市一般采用公交模式。人们出行的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小汽车为辅。公交出行方式占所有出行方式的50%以上。如我国的台北市拥有公交专用线8条、3500辆公交车和67公里长的地铁,每天运载旅客275万人次,人们采用公交出行方式已达40%以上。这些城市街道上鲜有行人,更不要说有三轮车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国内的其他城市,我区也一样,由于公交发展缓慢,小汽车增加较快,而大多数人出行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道路上充满着行人和非机动车,这样也势必造成交通拥堵。如我区目前拥有公交线路25条,公交车224辆,每天运载旅客9万人次。同时,汽车 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全区拥有9万辆)。

——交通管理。交通管理科学与否,也是造成城市交通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的交通较为成熟的做法主要有单行线管理、绿波带管理、识别系统管理等方式。单行线管理,即城市内的道路70%采用单行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提高道路30%的通行能力。绿波带管理,即根据城市道路的长短,整条路或分若干段,同时开启绿灯或红灯,以提高通行量。识别系统管理,即道路的名称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命名。同时,规定南北向称大道,东西向称街,从而建立道路坐标系统,使每个行驶者能迅速确认当前行驶的位置和所要到达的位置。这种数字道路识别系统,好处在于各数字间是有联系的,很容易识别和确定你所要到达的目标位置。而目前国内的城市道路名称,路名与路名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行驶者很难根据当前的位置判断出所要到达的位置。小汽车管理,发达国家的城市对小汽车的管理通常采用“鼓励购买,限制使用”政策。象纽约有700万辆车,只允许100万辆上街。而国内城市有多少辆车,就有多少辆在街上跑。象北京有200万辆车,这些车辆的行驶是不受限制的。同时,发达国家城市对小汽车的行驶、停车采取高收费管理。象伦敦、新加坡除停车采取高收费外,在城区核心地段行驶不要收取道路使用费,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目前国内的广州市也在酝酿推出这一做法。

——人员素质。人员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城市交通不可忽略的因素。步行者、驾车者交通意识的淡漠,不良行为习惯的放纵,也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直接原因。

改善城市交通的对策

综上所述,影响城市交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缓解和解决问题。因此,要破

解城市交通“两难”问题,必须坚持“远期有所设想,近期有所作为”的原则,对城市交通进行总体考虑,重点突破。

就远期而言,对城市交通的改善,重点是作好三篇文章,即编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已于2004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完成,并已批准实施。应该说这个规划较为科学合理地勾画了我区未来的道路交通的发展蓝图,规划了功能清晰、等级分明、布局合理的格网式路网系统。规划提出城市快速路为“三纵三横”,即“三纵”为四季大道、风情大道、通惠路,“三横”为杭甬高速公路城区段、机场快速路、彩虹大道;城市主干路有“四纵三横”,即“四纵”为蜀山路、市心路、新城路、03省道东复线,“三横”为滨江二路、建设一路、闻堰南路;城市一般主干路为“一环四纵五横”,即“一环”为钱江世纪城内环路,“四纵”为金鸡路、青年路、萧然西路和新街大道,“五横”为鸿达路-桥南路、建设四路、金城路、南一路和南三路。《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区城市交通管理规划》还未编制,这项工作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配套规划,应该列入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就近期而言,对城市交通的改善,应该抓住影响城市交通的主要矛盾,重点加以突破。从我区目前的城市交通现状看,由于有前面已分析的诸多深层次原因,直接呈现三大表象问题,即南北不畅、机非不分(人车不分)、容量不大。而以机非不分(人车不分)最为突出。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城市交通的拥堵,必须重点加以解决。

——建设南北第三大通道。我区老城控规提出的南北向通道共有七条,即杭萧路、西河路、市心路、江寺路、育才路、通惠路、虎山路。从目前的交通状况看,车流量最大、最拥堵的还是老城区西侧的几条道路,而以市心路最为甚。如果把市心路列为南北向第一大通道,萧然西路、杭萧路列为第二通道(已列入区政府的改造计划),那么我们可以把西河路、工人路列为第三大通道。虽然萧然西路、杭萧路的改造已列入计划,但该道路北侧不直接连新区,故作为南北向并不是最理想。要分流市心路的车流,最理想的方案是改造西河路、工人路。因为西河路紧挨市心路,可以直接分流市心路的车流;联系南北向又最便捷;北侧有现成的工人路(原杭二棉段已建好)可沟通。同时,目前的西河路,既非生活性道路,又非交通性道路,其道路功能定位不明,不能发挥作为城市道路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强化西河路的交通功能,增辟机动车道,北伸下穿杭甬铁路与工人路沟通,建立老城区西侧南北向第三通道。

——城市主干道设置机非隔离带。如前所述,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直接的表象原因是机非不分、人车不分。特别是老城区道路断面形式为一幅路的主干道和两条主干道的十字平交处,因人车不分、机非不分而导致交通拥堵的现象尤为突出。在人、车、路三者关系中,人、车是活的,而路是死的。只有人、车各行其道、有规有矩,才能使交通有序。而一味增加道路宽度和里程,是行不通的。不要说无充足的资金建道路,就算资金充足也因土地、拆迁等原因而难以开展建设。因此,在目前公交不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仍然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的情况下,对老城区的一些主干道和十字平交处实行机非分流、人车分流改造是切实可行的。这项改造投资少、易操作、效果好。象人民路、西河路、育才路、道源路可设置机动车隔离带;萧绍路与育才路、人民路与市心路、拱秀路与市心路等十字平交处可建简易地下人行道;西山道口、人民路道口是交通枢纽,有多条路在此交汇,交通状况非常恶劣,在目前大型立交无法建设的情况下,也可建地下人行通道,把人、非机动车先分离出去,以改善这些道口的交通状况。这些主干道人车各行其道,十字平交、铁路道口处消除阻梗,老城区的交通必将有所改善。

6.道德两难 篇六

Dear Mr. Xu or Robin:

我是一名读生物的学生,目前申请到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的营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入学机会;但凭借自己不错的英语能力我同时也找到一份外贸类的工作,每年有几次出国机会,年薪6-7万,以后做得好还有分红。

说实话我是很想出国看看,但我怕如果出国(需要5- ・ 日本留学招生计划 100%保证签证 ・ 出国留学第一论坛 ・ 专家在线留学咨询 6年)博士毕业后继续读博后什么的,一个女生等到找工作都要35岁了,一辈子搞研究还是很痛苦的,如果回国说不定做的工作收入还没有现在这份工作高。我想可能的话在读完后考出美国的注册营养师(据说另外需要2万美金左右进行一年不到的training)。对于营养学博士的就业前景我所能了解到的实在有限。如果跟生物一样在国内国外都找不到工作(我有好几个同学在国外读生物,说已经人满为患了,就业前景极其渺茫),那我又何必去吃这个苦呢?

因为这两天就要做决定是否出国了,心里有点怕。我希望能从事一些社会性的工作,但对营养学我是真的满有兴趣的,您能给我一点建议吗?

你好,由于徐老师现在对于并非绝望得要死的一般性案例失去了兴趣,你这样的`案例恐怕很难得到他的亲自指点:)

你的选择都很好,不够绝望,这不是你的错,呵呵。

依我看来,在霍兰德人格与职业匹配的类型上,你应该大致介于社会型与研究型人才之间。你会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别人带来意义,带来对商业社会的实际影响。你不能做一个纯研究型人才,也不能做一个没有多少专业技术性的社会服务人员。

基于你的特点,我认为如果凭借英语好在外贸行业干下去,你可能会在几年之后达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会有大的瓶颈,如果你并不真的喜欢钻研外贸这一行。因为外语好的确是进入外贸行业的一把利器,但还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技术。

另一方面,从事学术研究需要极大的科学热忱,你又表示自己并没有这样的决心。等到博士后之后,你可能会丧失再重新进入市场社会的勇气和基本的社会融入能力。

所以,尽管你的两个选择都很美好,但是也可能都埋藏着深刻的危机。你是个厉害的家伙,你对自己的认识比一般中国学生清醒、深刻。这样我才觉得自己不是在面对着普遍的茫然讲空话,会觉得有实在话可说。

我有一个私人的建议,仅供你参考:

首先,并没有人逼迫你去读博士,更没人要求你在博士后,一定还要再进行博士后研究。综合你的两种选择,不知你是否认为去美国留学这个机会更为难得?所以,一旦你有别人更难以得到的机会,这种机会就会成为你的“稀缺资源”,显然,留学美国的机会是更难得的稀缺资源,又更贴近而不是背离时代对人才先进性的要求。两相权衡,你应该抓住这个更难得的机会。

但是,假如不看市场,一味地追求深造,你也可能迷失自我。你需要的美国留学,是为了提升你的社会服务技术,而不是为了追求技术尖端本身。那么,举个例子,其实你可以在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如说退出博士学位的攻读,在国外一般是有这样的制度的,就是你在攻读博士学位到一定的阶段,中途要放弃,他们会给你颁一个硕士学位,这是国外学术型硕士的一种概念。你当然可以在此时去读个不到一年的training,考一个注册营养师。国内早就有很多媒体在讨论这样的概念,与发达国家人均配备营养师的数量相比,中国未来需要巨量的营养师。假如你在美国获得了职业资格,最好再工作一段,回国之后,你肯定将成为超级人才!

我所讲的不是一种确定的路线,而是一种思路。你可以拿硕士,也可以拿博士;你可以靠注册营养师,也可以不考注册营养师;你可以毕业后工作一段再回国,也可以马上就回国,甚至可以把身体放在国外,但是一样用其他的途径为祖国作贡献。(我们宣扬爱国主义,但是形式多样)问题不在于别的,重要的在于最大的市场需求在哪里!

所以,我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一定是一个未来对营养师需求最大的潜力市场之一,你出国之后,一定也要与国内的这个行业保持高度的联系。决定你什么时候毕业或肄业,工作或不工作,回国或不回国的时机一定是国内的需求市场将在什么时候巨量爆发。成功之道不在于“碰上机会”,而在于对机会是否有敏锐嗅觉,对机会做持续的关注和随时的准备。所以,即使你只在美国学了一年的营养学,就回来为中国人做营养学知识的普及,你都可能成为中国的“营养学教父”,像老俞也并不是什么英语好得数一数二的人物,和一般英语专家的区别在于他对待市场和机遇的态度。

7.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吗? 篇七

本期栏目在读者见到文章时候,恰逢元旦和传统春节期间。按照民俗来讲,喜庆和快慰内容应该成为我们的主题。于是主持人选择了以下“故事”呈送读者,不知能否对大家有所启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民营物流企业的赵姓老总。他的烦恼是———我该支持谁?

主持人啊,我今年五十五岁,当年在部队曾晋升到正营职。二十年前转业随着同是转业的老婆到这座城市。当时还健在的老岳父在市里当建委领导,于是安排我到物资局运输管理科当科长。十五年前企业转型,我边攻读企业管理的学历边下海创业。这些年风风雨雨,走过艰难走过坎坷,眼下经营着一家资产过千万的物流公司。

孩子妈转业后先是护士后是护士长,再有三年退休。二十五岁的儿子去年在北京一所“211”大学研究生毕业。按理说我的日子过得不错吧?没成想为了有这么个“好事”弄得我心绪烦乱,家也鸡犬不宁!

这事说起来令人好笑。是因为孩子去年毕业考上了国家级公务员,年初到了国家一个部委下属的单位工作。去年考试的时候我还说他想考就考一次,我真的没报什么希望,这事除验证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公平竞争之外,最大的“收获”是给我小孩他妈和我们家众多亲戚一个很大的“刺激”。他们一致认为,这是我孩子能力的体现,以后就要坐上“京官”,光宗耀祖了。

说心里话,从儿子在北京读研学的是信息化物流上来看,我和孩子的本意都是要他子承父业,以后管理企业。尤其是我身体近几年不好,由于前期的经营劳累,还做过一次心脏搭桥手术,所以更希望高材生的孩子能接替我。可那毕竟是北京大机关的公务员,咱也不能免俗不是。这么着我也就准备着按照老婆和老婆家人的思路,去帮助孩子塑造以后的生活。北京的房价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虽然自己企业占用资金不是很方便就能抽出来,可交个首付还是没问题的。这么着从今年五六月份就开始在北京看房。说到这,您准以为是买房子的事?不是!这事“没资格”让我烦。让我烦的是这半年多儿子对工作的“反映”,和我们老婆家人的态度!

我们这离北京不远,孩子二三个月就回来一次。别看我是部队出身,跟孩子的交往还是挺上心的。一是爷俩谈得来,二是他学的知识对我的公司很有用。虽然自己算不上什么大企业,可以往交流常谈的是所谓“富二代”如何接替父辈的企业,发展民营啊,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有科技创新的思维呀等等。自从他当了公务员后,我先是看到他的兴奋;接着看到他的沉闷;再接着下来看到的是他锐气全无的状态……我开始以为是他在北京选房子没有合适的着急,但后来我就想不明白了!

国庆黄金周,别人都休息了,企业的业务不能停啊。小伙子回家休息期间帮我谈了两单生意。看着他西服革履气宇轩然的样子,我觉得他又回到了给我出主意设计信息管理流程时那眉飞色舞的感觉。晚上,我们三口吃饭小酌间,爷俩当他妈妈面说出了各自的看法。

儿子承认我的“感觉”对!我问他原因,他也不回避。

儿子早在读本科时就入了党。到机关本来奔的是同信息技术有关的一个部门。但两个月后因工作需要到了组织部门工作。当时跟家里说过的,有着高干家底儿的他妈他姨他舅知道后都好开心,说组织部门工作升职进步最快!我当时并没在意,没想到这成了儿子的心理负担,他说几个月来多数时间是同文件档案打交道,实在不符合自己的初衷和性格……我听了告诉他,做人要真实,正所谓“男要选对行”。“咱不愁就业,要是觉得不开心就把职辞了回来跟我经营企业。”我明知这话对他妈妈会产生什么效果,但还是觉得不说不行。果然话一出口,老婆就急了说:“多少人盼着到北京大机关当公务员呢,你这不是给孩子泼冷水嘛!”我说,“我从没说年轻人做公务员不好,可这要看孩子是不是适合做。”没成想老婆一激动,把当年我选择下海经商的不满扔了出来说:“你当年转业就是正科。要不下海经商,眼下怎么也弄个局级国企老总。到我们医院看病做手术那可就是高干病房呀!”我这个商人不以为然地说:“高干病房又怎么样?不就是幺五唤六地花国家的钱吗?我自己看病花我自己挣来的钱踏实!”“你损人家高干干什么嘛!没我父亲那高干,你转业的起点能那么高吗?”我一听就火了说:“你少拿这个刺激我,我老赵不管是当头还是经商凭得是本事。”

那天是我们近些年少有的吵架。而且是专找刺激人的“内容”吵!弄得孩子临走的时候很是不放心我们。我父母是农村人,十年前相继在我家病世。这期间,身为大城市高干女儿的我太太不光没有一点儿所谓优越感,而且付出了很大努力。她真的是一个很孝敬也很可爱的女人,我向来不抢白她。可那天实在是说到了我最忌讳的痛楚。

她没“出墙”我没“小三”,两口子吵了就吵过去了。可接着我的压力就来了,什么大舅子请我“喝酒”,小舅子一起“作陪”呀;什么二姨三姨找我这姐夫做思想工作呀,主题是一个,不许让我儿子丢下那个前程似锦的“位置”辞职回来!逼得我说出来“你们这干部子弟怎么比我这农村人的后代还俗气呀!”让这几位退休没退休的有地位的哥们姐们着实地“骂”了一顿。

您准会问我儿子的意见是什么?客观讲,儿子眼下犹豫不决,他还年轻,北京的大机关毕竟有魔力,尤其是眼下这么多年轻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很难使他放弃这块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况且他妈妈“们”说的也不无道理———北京毕竟是首都,毕竟是面向国际的大城市。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事业和地位都能得到发展。人家说的没错呀!

我眼下在家里是孤家寡人也就罢了,最可怜的是我一不留神看了儿子手机记事本上的日记,我只看了两三篇,就被“电击”了!那内容写得是他早上六点半起床乘地铁,七点半到机关,先是打扫领导和自己办公室的卫生,然后给领导泡好茶。八点半上班后,从档案柜里拿出档案或者文件,往电脑里录入……我决不是不认可这个工作该有精英来做,我是说这绝对是一个高中毕业女孩就可以胜任的呀!那天,我不顾颜面直接告诉儿子我看了他手机里的东西。他犹豫了一下告诉我,那是他尝试着写的小说,是虚构的。从我对儿子的了解上看,很难说他没说谎话。

老师啊,这就是我眼下面临的困惑。跟谁说呢?谁能理解呢?这么好的工作、好的位置,这么前途无量的发展,在我这个既是老党员,又是老商人的眼里怎么就不那么适合我儿子呢?您可别说什么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封建官本位的意识还存在什么的,这我都懂。您说我怎么解决吧!

当咨询者最后几句话把我很可能会说的话“堵住”之后,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其实,他知道的道理大家也知道。我想说的道理大家更知道。网络上不是还有一个不知真假的,各个国家青年人对做公务员这项工作“愿望”的比率吗?赵总家人和亲戚的认知和街头巷尾的“说法”早就尽人皆知了。

我告诉他:“从你同儿子的对话中我可以感觉到你是一位很民主的父亲。如是,那就按照孩子的愿望来帮助他。换句话说,公务员的工作是否是他理想和愿望只有他知道。作为二十五岁的男子,尤其是有一定学力(不是学历)的男子,应该对自己能够从事什么,适应什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把这个抉择的机会放手给青年人,恰恰是对他学识之外心智的考察乃至考验,更不要说我们要尊重青年人的选择了。”

老赵认为我说的还是“套话”,无奈中我告诉他“实话”———除了大家熟悉的什么官本位呀,社会地位呀等等等等之外,哪个女孩子的父母,不愿意女儿找个收入稳定的丈夫呢?至于老赵的儿子嘛,就业不成问题的人,干什么不做自己喜欢做,能够做,甚至可专业做的事呢?正所谓“舍,得;舍,得”哟!老赵不知是不是骗我,他顿时说了“茅塞顿开”!

8.道德两难 篇八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两难问题教学法;教学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81-03

思想道德修养课(简称“思修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但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思修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大学生反映“思修课”理论性强、枯燥呆板,因此不爱学,也不愿意学。根据笔者观察,即使是留在课室里的学生,也有很多人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缺乏主动思考。甚至有不少大学生选择“隐性逃课”,即在上课时做其它作业或想其它事情,思维没有在课堂上。如何创新“思修课”教学方法,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爱听、爱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思修课”中创设道德两难推理教学法是使课堂生动富于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

所谓“道德两难”也称为“道德困境”,是指人们在道德选择上面临的两难境地。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利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称之为“道德两难故事法”。这种方法是以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基本材料,启发儿童积极思考故事中的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从而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在柯尔伯格的研究中,最为经典的一个道德两难问题是“海因茨偷药”。在这个故事中,海因茨面临着“不许偷盗”和“救妻子性命”两个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通过追问海因茨是否应该偷药及其相应的理由等问题,柯尔伯格借以区分不同儿童所处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1]

2.荒木纪幸的道德两难教学模式

20世纪70年代,日本兵库教育大学道德性发展研究会的荒木纪幸教授等人在柯尔伯格理论基础上,结合日本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一个主题两课时”的道德两难教学模式。

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由于教学枯燥乏味等多方面原因,常常被教师与学生所轻视,起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针对上述实际情况,荒木纪幸将柯尔伯格理论运用于日本道德教学实践,开发出以追求道德教学的愉快有趣为宗旨,着眼于如何提高道德教学的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荒木纪幸的道德教学有四阶段:①共同理解道德冲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采用读读停停式阅读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材料,使他们了解故事主人公所处的状况。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地把握故事中的道德冲突,教师可以针对资料进行一些澄清问题的提问。②表明和澄清自己对冲突的想法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澄清各自对于该道德两难问题的看法。这是学生对于该问题进行的第一次价值选择。③集体讨论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道德两难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通过班集体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相互阐述各自对于该问题的价值选择,并围绕道德判断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意见,学生有机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且接触比各自所属的道德性发展阶段更高一个层次的道德思维。④道德判断阶段。通过上一阶段的交流与磨合,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进行调整,这时学生开始对该问题进行第二次价值选择。

荒木纪幸的研究虽然是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为对象,但由于他们是以追求道德教学的愉快有趣为宗旨,以提升日本道德教学质量为目的,并且在日本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也取得一定实效,因此他们的道德两难教学模式理论对于我国高校“思修课”教学还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2]

二、“思修课”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思修课”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的必要调整

由于课程性质、教学对象知识水平、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思修课”具体教学中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课程性质,在问题范畴、时间及具体步骤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1)问题范畴可以适当拓展。道德两难教学模式原本是荒木等人应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的道德课教学的。因此,他们的两难问题主要集中于道德领域,所涉及的两难冲突主要是不同道德规范的冲突,旨在通过这些两难问题研究或者推动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发展。

当具体到高校“思修课”教学中时,两难问题的设计可以拓展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各部分内容。例如,在教学“思修课”《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价值与文化程度没有必然联系,而引入了一个两难问题讨论,改编自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Michael J.Sandel的《公正——该如何是好?》。问题如下:“设想你是一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在某高校附近一条公路上高速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3个某高校学生碰巧路过。你想尽办法停下来,但已经停不住了。你的刹车失灵了。你感到十分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撞向这3个大学生,他们必死无疑。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突然你发现,在电轨的尽头刚好有一条分叉。而在那条分叉路上,有1个工人在那里干活。你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以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那条分叉路,撞向那个工人但救活另外那3个大学生。现在,第一个问题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出于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的考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选择把电车拐向分叉路。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假设车轨的尽头是1个大学生,分叉路上是1个工人,你又会怎么做、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车轨和分叉路上分别只有1个人,冲突的焦点聚集到了大学生与工人各自的人生价值上。通过上述假设的讨论,学生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是多样化的,不以文化程度或其它因素为唯一标准。

nlc202309010644

(2)时间与步骤应该灵活化。目前我国高校“思修课”一般以2~3个课时为一次,每次侧重于某一章节或某个主题。根据不同主题和所选案例的实际情况,运用道德两难教学模式时不一定严格按照荒木等人的“一个主题两课时”,可以为1~2个课时。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对于所讨论问题的现场反映,灵活调整运用道德两难教学模式的时间。对于一些比较重要、学生特别关注、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充足的问题,教师不妨适当放宽讨论时间,并且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挖掘。例如,前述关于人生价值的两难问题,教师还可以这样进一步追问:“让我们想象另外一个情形,现在你是急诊室的医生,有4个病人来找你,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电车交通事故。他们都急需某种特殊药物治疗,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他们就会死去。但是现在医院只剩下救治一位病人的药物存量,这些药不能够平均分配,短时间内也无法从其它途径调来药物。如果你先救其中一个,其他病人就会死去。这4个病人分别是科学家、上市集团总裁、英雄模范和一个年轻的公司小职员。你会选择先救哪一个?为什么?”同样道理,在进行《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教学时,可以在柯尔伯格经典两难问题“海因茨偷药”基础上,就职业道德的主题进一步拓展讨论:假设你现在是与海因茨住在同一个镇上的警官布朗先生,你们家正好就在药房对面。你听说过海因茨缺钱买药的困境,也知道药剂师高价买药的事情。周末休假的晚上,你正好从自家窗户看见海因茨闯进药房偷药。第一个问题是,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第二个问题是,假设一方面你很同情海因茨的遭遇,而且自己正在休假期间,另一方面你又觉得维持全镇治安是职责所在。正在你迟疑的时候,海因茨已经偷到药物离开了。这种情况下,你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因茨偷药的案件?

总之,在“思修课”中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对于所讨论问题的现场反映,灵活调整运用道德两难教学模式的时间,使“思修课”成为学生与教师积极对话、互动的愉快过程。

2.两难问题教学法运用于“思修课”时的注意事项

(1)两难问题应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最好与其生活经验相关。设计两难问题时,应尽量以大学生真实生活为蓝本,选择与其生活情境密切相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主要是90前后的新新人类,他们广泛接触互联网等新媒介,思维活跃、信息面广,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此外,他们已经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水平的理性思维和自己的价值观。从认知水平的角度看,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他们对于“思修课”中的很多理论已经耳熟能详。借用学生的话,那就是“一开始就知道老师想说什么,没意思”。这也是他们对于单纯灌输式或说教式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但是,他们又确实对于当前社会和周遭生活存在着一些困惑。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正面临着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潮相互冲击,社会价值和道德体系备受考验,由此而产生的一些信念滑坡、信任危机也比比皆是。青年大学生生长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可避免会对生活产生一些模糊认识或者困惑。因此,以大学生的所思、所需、所关注为出发点,结合当前社会与生活实际,合理设计两难问题情境,符合青年学生思想实际,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涉及价值观问题,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由于“思修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意识形态性特征。因此,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必须明确,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

价值观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课堂上两难问题探讨环节之后,涉及到价值观问题,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表明自身立场,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而不是秉持价值中立。在“思修课”中运用两难问题教学法创新“思修课”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讨论中触动学生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思想引导,使“思修课”真正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柯尔伯格,(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饶从满,李广平."一个主题两课时"道德两难教学过程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

上一篇:人生勇敢的经典语句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诗歌教案: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