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

2024-07-2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精选8篇)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 篇一

姓名:...

学校:...中学

所在班级:1104班

时间

2月13日

实践主题

为治理湘江河水污染献出一份力量。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实践目标

经过在湘江流域捡垃圾,捡瓶子认识到保护湘江水不受污染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职责感与实践本事。

实践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的迅速发展,游人随意扔垃圾造成严重污染。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同样也在日益受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水质情景让人担忧。

于是我们自发带好塑料袋来到湘江风光带。在沙滩上,有许多游客随手丢下的垃圾。我们弯下腰,捡起一个又一个被扔弃的塑料瓶。不到一小时,塑料袋就满了。但沿岸的垃圾还是存在着许多,我们没有立即离开,而是之后捡垃圾。

尽管很脏很累,可是我们没有放弃。有一些瓶子落入浅水,给我们的打捞行动带来了不便。我们只能沿岸捡起一些垃圾。同时在我们身体力行之下,更多的路人也参与到我们保护环境的实践中。

实践结果及反思评价

经过我们午时的努力,湘江沿岸变得整洁了,垃圾少了。

经过此次实践,我认为保护湘江,人人有责。不仅仅是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养成不乱丢垃圾的意识。另外政府应督促附近工厂净化污水,以保障湘江水质。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实践中,我获得劳动的欢乐,提高了对城市的社会职责感。我更加珍惜水资源,愿意用自我的行动来维护环境的完美。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 篇二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对策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综述

石华指出:“所谓常态化, 就是课程实施相对稳定、规范、朴实、具有计划性、可预见性和普遍的意义, 让普通的学校都能有所遵循, 让所有的教师都能上、都会上, 让每节课都有一定的质量”[1]。郭元祥从课程制度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下简称综实课程) 常态化实施的6项大的标准。[2]陈树杰用“课程必修、普遍实施, 教师能教、便于操作, 学生爱学、积极投入, 效果实在、确有收获”[3]32个字说明了综实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特征。邹开煌在陈树杰的基础上, 提出了“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精简版的16字特征描述。[4]而郑向荣则把综实课程常态化实施定义为“有健全的课程制度作为保障、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有稳定的专职教师、课程普遍规范实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此外, 曲天立论述了综实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目标追求和基本要求。[5]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问题

一是对课程不重视。王婷的调查显示, 有53.6%的学校开设综实课程的初衷是为了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和随大流、跟形势[6]。邹开煌、叶榕村的调查显示, 综实课程实施的最大阻力首先来自于“受应试教育影响” (70.5%) , 其次是“观念没有转变” (20.8%) , 最后是“领导不重视” (8.7%) [7]。以上数据很让人担忧, 而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观念和认识问题, 这也使得很多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在积极参与新课改的同时, 依然较为忽视体现三级课程管理理念的综实课程。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仍旧只停留在学科课程改革上, 在教育观念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功利性。[8]

二是对课程认识有偏差。有的教师认为综实课程是活动课程的翻版, 有的教师认为该课程就是综合学习, 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拓展。有部分教师认为此课程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校才能开设、山区和一些农村没有必要开设, 有的领导认为该课程就是“豆芽课”, 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开设的。[9]还有一些学校把它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混为一谈, 甚至把学校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当成综合实践活动。如此等等, 均显示出人们对综实课程认识的诸多偏差, 这些认识的偏差最终必将严重影响综实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2.政策支持问题

一是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在国家宏观方面, 教育部至今没有颁发正式的综实课程指导纲要, 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只是一些纲要式的内容, 而且体系复杂、内容宽泛, 实际落实时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所以许多教师和学校对课程标准的弹性特征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可能常常是心向往之, 却又无所适从。[10]同时, 综实课程与升学考试尚未建立密切的联系, 导致该课程被“边缘化”成为了一种必然。其二, 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层面, 缺乏制定自上而下保障该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各项政策:如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实施方案、教师政策、评价机制、管理制度等。其三, 在学校层面, 主要体现在保障综实课程实施的相关课程制度不健全, 没有将该课程计划纳入全校的课程整体规划中, 对相关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不合理等方面。

二是资源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政策支持的不足不仅导致了课程建设制度的严重滞后, 而且还进一步导致了综实课程资源特别是可利用资源的不足。所谓的可利用资源, 就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的资源。如有些很难进行采访的人员、有些收取费用较高的场所、本地很难获得的包含某些信息的书籍、学生阅读程度和资讯处理技能内不能得到的信息等都应视为不可利用资源。[11]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许多学校的资源条件很难满足。

3.课程实施规范问题

综实课程实施缺乏规范,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对综实课程自身的四大领域缺乏整体规划, 经常是相互替代。大多数学校将综实课程指定的四大领域的内容相互割裂, 将四大领域分成四门课程分别进行开设, 把它当作工作量的平衡分到相应的老师头上。[12]有的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和综合项目为主开设综实课程, 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或劳动与技术教育后就认为开设了综实课程, 有些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安排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取消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有些学校干脆以研究性学习取代综实课程, 这样的实施误区致使综实课程的核心价值难以体现。另一方面, 是将综实课程排除在学校整体规划之外。一些学校没有设置综实课程, 致使该课程沦为“空白课程”。有的学校打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旗帜, 做着与该课程关系不大的事情。

4.专业师资问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综实课程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以及生成性等对综实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要使教师适应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综实课程的需要, 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 就必须提高综实践课程的师资水平。[13]

但是, 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 特别是高校综实课程开设的缺失, 使得中小学综实课程专业性师资严重匮乏, 加之该课程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使得高水平的综实队伍建设很难实现。有调查曾指出:“在被调查的学校中, 担任综实课程的教师有84.4%为兼职, 专职教师只占15.6%。”但学校仅靠一两个专职教师来指导这门课程是不现实的, 而兼职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门新课程上, 靠他们无疑会影响课程的效果。调查还显示, 这些教师中有37.9%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27%参加过市区级培训, 35.1%只参加过学校的培训, 还有1.8%教师表示不需要培训。[14]而且, 课程培训过程中“质”的表浅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刘红胶等学者的调查显示, 问及教师对自己所接受的培训的看法, 只有15.7%的教师认为“很有效”, 66.9%的教师认为“有效但还需改进”, 还有17.4%的教师认为所接受的培训仅仅是“走过场, 没什么实效”。可见对于培训的效果, 教师的认同率并不高。

5.课程评价问题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方向及质量,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难点问题。综实课程评价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实施综实课程的评价, 该评价多流于形式和片面, 不能真正起到督促、监控学校综实课的稳定有效开展。二是学校层面的评价, 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特别是学生评价问题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 综实课程并没有现成的程序和模式可以照搬套用。由于传统评价的影响, 其在实施中, 存在诸多问题。郭元祥的调查研究表明, 绝大部分指导教师不明确评价学生的具体指标, 教师对学生发展评价的直接依据不足、不细化, 具体区分度弱化, 使评价过于宽泛、随意。王惠娟的研究指出, 目前学生评价过程中至少存在不容忽视的“评价指标模糊、过分强调过程评价、过分强调学生的质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运用不足、学生参与评价主体性缺失、反映学生活动情况的资料收集不足”等六个方面的问题。[15]这导致了综实课程在实施层面困难重重, 难以常态开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策略

1.更新观念, 加深认识, 营造课程实施氛围

要使得综实课程常态化实施, 当务之急是从源头抓起, 更新教育理念, 解决认识问题。综实课程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 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 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单元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 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有机地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社会课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16][17]为此, 无论是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是从事综实课程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与教师, 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宣传, 努力营造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舆论氛围。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高度来引导学校和教师正确认识该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功能;学校要从“学校经营”的高度来认识综实课程, 从而增强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施该课程的能动性。要通过各种宣传提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学校校长的课程执行能力, 使他们理解综实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 保证国家课程政策的严肃性, 使他们认识到, 该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任何学校、任何人都必须想办法积极地自觉开设这门课程。[9]同时, 也要对家长及社会广泛宣传, 摒弃对教育的功利和“短视”的思想和行为, 克服应试教育价值观, 理解和认识综实课程的独特价值, 为该课程的实施赢得校长、教师、家长、社区等各方的支持, 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2.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综实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 由于自身实施的难度大, 又未列人升学考试的评价体系, 仅靠领导和教师的良知和责任感是不行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课程执行力度, 加强教育督导,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整体推进, 学校要在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只有两方面结合, 才能有效地推动该课程在实施层面落到实处。

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来讲, 为了保证国家课程在实施层面的严肃性, 省市可以结合当地实际, 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系统。要制定长远的教育规划、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研讨制度、师资安排、激励机制, 同时还应在该课程培训、研究以及地方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

在学校层面, 要建立和健全综实课程制度, 规范管理, 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学校要制定校本实施综实课程的规划和方案、建立综实课程教师配备制度、建立各年级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库和实践基地、制定该课程的奖励考核制度、课程档案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活动安全保障制度等。同时, 学校还应该制定措施, 对活动进行统筹规划。此外, 学校还要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包括图书资料、实验器材、药品、研究经费和校内外活动场地等。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各类实验室以及天文台等, 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开放。[18]

3.配备培养教师, 加强校本培训, 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师资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 优化配置学校的人力资源, 建立综实课程稳定的教师队伍。在具体的师资配备方式上, 操作性强、效果较好、较成功的做法是配备一支“专职 + 兼职 + 特长”的综实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由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规划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并把综实课程作为自己发展方向的教师担任, 是该课程师资队伍的核心。“兼职教师”由各班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 是该课程师资队伍的主力军。“特长教师”由具有特长的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企事业人员、机关干部、有关专家和学者担任, 是该课程师资队伍的辅助力量。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还应该坚持“内外结合、教学研结合”, 既使校内人员得到充分利用, 又可以拥有广泛的可以为学校所用的校外专家库。而且,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中小学还可以和高师院校联合订单式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因为, 从长远的角度看, 坚持“全科教师”的培养理念必将成为综实课程教师培养的终极目标和方向。高师院校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学习领域予以设置和体现。这样一来, 既可以保证综实课程的师资队伍,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相关高校的就业率, 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19]

同时, 还应该下大力气做好综实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相关的培训经验表明, 在众多的培训模式中, 最有效的应是建立在校本教研基础上的校本培训, 这是基于综实课程的特质决定的。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 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因此, 每个学校都应该立足学校实际,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聘请课程专家到校讲座、一线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等, 通过案例教学、主题设计等形式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不定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观摩等研讨交流活动, 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时, 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讨机制, 定时间、定主题就实施中的困惑进行交流、探讨。此外, 师范院校、教研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 深人学校, 与教师合作研究, 共同解决综实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为各校实施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4.重视课程评价, 健全和完善评价体系, 为课程实施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要发挥综实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推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实施综实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状况纳人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在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避免片面化、形式化和模糊化, 要使评价能全面反映各校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 切实推动学校转变办学理念, 落实国家课改精神。教育行政部门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 不断指导和帮助学校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 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其次, 学校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制定切实可行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20]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1]教师的评价应导向活动的拓展延伸, 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实践活动水平, 提倡进行鼓励、肯定、积极的发展性评价, 以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2]尽管在实施层面, 制定综实课程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是关键点也是难点。但注重过程、注重反思、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 是综实课程本质规定性的内在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可以从“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实施过程的阶段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方法”等三个维度来设计。

最后, 学校还要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形式上, 采用模糊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多元化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 突出过程评价, 将教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反思能力以及师生平等关系的构建等纳入评价的内容。在评价方式上, 可以采取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等为评价主体,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指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的来说, 教师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光靠外激励还不行, 只有对自己进行“人性假设”, 通过内激励, 通过不断自我学习和调控, 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期望。[23]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 篇三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塊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9、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 篇四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共同致力于课题的开发与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并获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进度的完成情况

1、各位课题组成员,根据以往的班会实践,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齐聚一堂,各抒己见,讨论并制定了《风景区高级中学班会活动设计调查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形成了问卷分析报告。

2、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以两周一次的间隔设定班会主题。不同的年段,不同的主题。改变了以往在班会开展中的随意化,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会形式的改变。

3、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制定了《风景区高级中学班会制度》和《班会评分标准》。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多种文艺形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班会开展中的死板、沉闷、说教的情况。

二、活动开展情况

1、按总课题组要求上传《高中主题班会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上传阶段性研究计划、调查问卷以及暑假德育活动的设计方案。

3、在校内举办《高中主题班会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成果展示

4、开展以“庆祝十八大”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5、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利用中午时间,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视频会。

三、已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1、初步确定了《风景区高级中学班会制度》和《班会评分标准》,对班会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2、初步确立了班会方案和班会题目,形成了班会提前上报制度,加强了对班会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班会形式得以改变,促进了班会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增强了实效性。

3、完成了调查问卷,形成了分卷分析报告。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议

1、问题

①班会主题、班会评价机制可能不够科学合理,还需完善。

②有些班会在开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切合主题,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不能深入地挖掘其内涵。存在唱高调、喊口号的情况。

③有些班会形式单

一、气氛沉闷,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2、建议

①课题组成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②继续完善相关评价制度,规范班会课的开展

③按照《方案》的要求,科学地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对每一节班会都要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精心指导,要体现《方案》的要求。

《高中主题班会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 篇五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研究性学习2.劳动与技术教育 3.自主学习

4.“任务驱动”教学法 5.信息技术教育 6. 综合实践活动

二、简答题

1.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哪三个阶段的指导? 2.“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为什么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5.为什么劳动技术课要从“动手做”转向“动脑做”? 6.你认为信息技术案例的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

二、辨析题

1.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要统一,不要随意更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修的内容。

3.信息技术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不用介绍计算机的原理。

四、观点论述

1.你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怎样的课程?它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2.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指定领域的划分你有什么想法?你是如何理解四方面的融合的? 3.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你如何理解“授人以‘鱼’,授人以‘渔’”这句话?

五、案例分析:

1.请分析“网上交个好朋友”教学案例,p21。

案例: “网上交个好朋友”

[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生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精神。在《网上交个好朋友》(浙江省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中,我充分利用初一学生对 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通过学生相互访问好友的文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尝试通过好友合作完成操作,在学习中互相帮助,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合作来完成 学习任务。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个片段: [活动实录]

片段一: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师:播放一段精彩的Flash动画,但只播放一部分。生:怎么没有了? 师:大家想不想把Flash动画欣赏完整?

生:想。

师:在教师机上有这个动画,大家可以怎样把它取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去与朋友共同慢慢欣赏呢?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通过“网上邻居”设置共享,再将文件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师:在教师机上设置了共享才能让大家访问。(引出课题)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flash,但只播放一部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趁势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把文件取到自己的电脑慢慢欣赏。通过情境激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利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解决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设置共享文件夹,在网上交个好朋友”。

片段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过程一:新建文件夹

师:要设置共享首先要建立一个存放共享文件的文件夹。

生:能力好的一个学生演示“新建文件夹Folder”,并表达出操作过程。

师:大家可以把新建文件夹命名成自己喜欢的名字,并把上节课的作业“自我介绍”复制到此文件夹。

全体学生动手实践“新建文件夹”。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上节课作业“自我介绍”复制到要建立共享的文件夹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面的网上交朋友做好 铺垫。

过程二:共享文件夹

师:为了能让你的好朋友共享你的资料就需要将文件夹设置成共享。

教师演示“共享文件夹”。

师: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求助:①查阅教材②与临近的同学商量③向老师求助。好了,开始行动吧!

学生实践操作,在操作工程中遇到困难通过能力好的学生帮助或两个学生合作探讨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扫清学习障碍。培养学生协同学习的精神,同时加深操作的印象。

过程三:相互访问

师:大家已经设置好了共享,并且文件夹中有了相应的文件,接下来请大家根据教材的指导去访问其他同学的资料。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将老师提供的在线网站中的FLASH、图片等文件下载到共享文件夹

供其他同学欣赏。看谁先设置成功并访问到其他同学的文件。

学生自主探究,依靠教材完成共享设置。有能力的学生利用在线网站下载更多内容进行共享。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现可以设置三种共享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让学生根据任务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本领,教师的讲解为自主探究的学生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利用下载其他精美Flash、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四:特别交流

师:通过上面的操作大家,发现了设置共享有三种方式,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区别? 生:发现了。

学生尝试回答其中的区别。

师:为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区别,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设置不同的共享方式。并利用其中的某些方式进行个别访问。最先将三种共享设置好并正确说出区别的小组将得到“最佳拍档奖”。

学生分组探索实践,归纳总结。

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实践尝试一实践验证”的学习方法。

片段三:拓展延伸,知识升华

师:大家除了利用网络共享实现交流外,Windows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传递短讯的小程序Winpopup。通过Winpopup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网上的另一种交流方式。

教师演示。

学生实践利用Winpopup交流。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程序实现即时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对信息技术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片段四: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引导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感想和体会。师:利用随堂练习3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汇报交流,深化提高。利用自我评价让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进行评测,兼起课内复习小结的作用。

2.请分析案例“关于肺结核的研究”,并阐述你的看法。

案例: “关于肺结核的研究”

[活动主题]

一个学生发现他所住的社区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患有肺结核,常常咳嗽,而且他还发现肺结核可通过空气传染。为了帮助这些人,同时了为了引起人们对肺结核的关注,这个学生将肺结核作为他 的研究项目。他证明了社区中肺结核的发病率在上升,并对肺结核的传染性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告诫人们要学会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决心将这一研究落实到实际行动 中去,他准备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支持专业机构进一步进行肺结核的研究,希望能够研制出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物。这类社区研究方案既可独立进行研究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这个案例是由一个学生 独立完成的,花了八个多星期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外,只是在最初全班同学帮助他为方案的计划编制了一些问题。[活动步骤]

1.制定计划;2.收集信息;3.制作模型;4.调查研究:

5.撰写报告;6.编宣传册;7.张贴海报;8.社区服务。

[活动实录]

一、制定活动计划

计划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原因、注意事项和评价标准等。

二、查找有关肺结核的资料

(一)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打“1800美国之肺”,“美国肺病协会”的电话等途径来收集信息。(二)向医生咨询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组织的,并请某医生修改其方案。

三、制作和展示模型。(图略)上图向人们展示了肺组织与肋骨的关系 下面是学生制作肺模型的具体过程: 肺模型的制作

1.收集材料:几块橡木牌子和一个金属的盒子,卷尺和剪刀。2.查阅医学书籍,发现了一个标明有肺及肋骨位置的图片。3,剪一个中心柱和一些矩形的金属带,其中一条比其他的要宽些。4.把每条金属带包住中心柱上,每边缠四条。

5.用宽的那条金属带包住中心柱同时夹住这八条金属带。6.用橡木牌子做成肋骨壮。7.再把铝箔将肋骨包好。

8.把肺画在橡木牌子上,开始制作肺。9.改了部分并画下其轮廓,再次作了修改。10.将每叶肺模型钉住,并将报纸塞在里面。11.最后一步就是肺涂成桔红色。

四、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调查许多人对肺结核的了解程度,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学生考虑到了抽样问题,他选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只有小学高年级学生才学习了有关部门疾病的方面的知识,而低年级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背景。但是问卷本身有些问题是有局限的,因为这些问题并不能真正彻底地调查出被调查对象的知识状况。

这是学生在调查前的考虑:

1.看看人们对你的主题有多少了解。

2.样本要足够的大。

3.社区包括学校、参加研究的学生、父母、仓库、俱乐部以及建筑物。

4.调查目的是看看你是否知道人们所想的、所做的、所努力的、所吃的、所学的、所爱的和所恨的等等,以及组织,设计新系统,改善系统。

5.创造的部分:问题是清楚的,这些问题会向你提供你想要信息。友好地、按顺序开展调查,限定问题的数量(9—12个)。

下面是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结核病调查

1.你知道什么是结核病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2.它对肺、大脑和生殖器器官有什么影响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3.它是如何传染的?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4.在美国它是一个超级杀手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5.什么是MDR结搁病?()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6.常用来治疗结核病人的体检叫什么?()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7.用来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的名字是什么?()知道

()基本知道 8.结核病的症状是什么样的?()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9.任何人都会得此病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感谢您做这份问卷。想了解更多的信息,请参看我的小册子。

五、进行问卷调查

六、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学生总共收回了有效问卷42份,通过统计分析,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发现有些人知道肺结核是什么,却不知道它是会传染的,而且还是一个超级杀手。他们也不了解肺结核的症状。所调查的42 人中约有一半的人有一个患肺结核的朋友。

七、写研究报告

学生的报告写明了他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研究的大致计划、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中的收获和碰到的问题、最终的研究结果、继续进行研究的决心以及如何评价研究等方方面面。尽管表面看来,这个研究报告比较零散,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过程,他确实是很努力在做这项研究,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下面就是研究报告的摘录:

社区探究

需要注意些什么?人们不要在大街上吐痰,因为肺结核无处不在。有太多的人在大街上吐痰,尤其是那些需要药物治疗的无家可归的人。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可以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做一次免费的体检,并鼓励人们把痰吐在纸巾上。先要了解些什么?我认为先要知道能否治疗无家可归的人,还要知道有多少人还没意识到他们会传染肺结核。

我必需做的:写研究报告、调查、访谈和观察。

我的系统设计了些什么?我会张贴一些海报,并向人们展示一些模型,如肺模型以及一个栓图示。

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的:这可以通过小册子来向大家展示。你知道吗?我会在相关的说明中告诉你。

评估——如何知道我的设计是否是成功的你?如果人们向我提一些有关肺结核方面的问题,并想知道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那我就知道我的设计是成功的了。

我以肺结核作为我研究的主题是由于我所住的街区的缘故。在我所在的街区里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而且他们常常咳嗽。因为我们的研究要以社区的问题为基础,而肺结核就是一个问题它还通过空气 传染。

亲爱的__________先生:

我很愿意把我所做的告诉您,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到了四条信息。其中的一条就是我有十四个地方可以做调查。但我还需要调查一些无家可归的人,问他们是否做了免费体检。我还要去向医生咨询 有关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组织的问题。我已经设计了一个肺模型。制作时需要用到的有:粘土、金属薄片和管子。要检验肺结核的影响还要用到一个栓。

如果我能在周四完成这个模型。那么我就有一个好的开始了。

我给肺及其组织设计了一个模型。我准备设计一个洞来告诉人们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功能的。在设计方案完成的时候,我将在肺模型上钻个洞,并用栓堵住。这样可以向人们展示各个方面的情况。

在说明中,我已经准备向医生求助,还请________先生修改我所做的方案。我在家中用录像带把谈话内容录下来。然后,通常是在诊所,我会展示给大家看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组织的。最后就是分发我 的小册子,并告诉大家我将在两周后发放问卷。

不幸的是,由于妈妈和秘书的缘故,我不得不取消我在私人医生诊所里要做的口头报告了。现在我打算到另一家诊所去做一次展示,以便得到校方对该方案的批准。

在我看来,评估自己方案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我谈论肺结核时人们是否会向我提些问题。这样我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否对我所讲的感兴趣。如果人们想要我的小册子而且很认真地做问卷,那我就知道他 们真正理解了我所写的以及我想要说的。最后,如果人们都停下手头的活来看我的海报,那就说明我的海报是吸引人。

我已经向少年和成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42个人填写。之所以在少年以上的人群进行调查是因为我调查的内容是高年级才有的,如六年级及以上就有了有关疾病及其缩写形式的学习内容。既然他们 学了这方面的知识,我要看看他们学习了多少有关结核病的知识。而且这会让我明白他们的了解程度。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些人知道肺结核是什么,却不知道它是会传染的,而且还是一个超级杀手。他们也不了解肺结核的症状。所调查的42人中约有一半的人有一个患肺结核的朋友。

我也上了几次网,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但它们大多是相同的,这使我不得不仔细检查,以便发现不同的东西,也是为了防止记下相同的内容。当我找到独特的主题时,我会把它写下来,或提供给同学作 参考资料。

在我的图书馆里,有一台计算机可上因特网。它用起来相当简单,你只要用鼠标点击网页就可以了。你只要键入“肺结核”这个词,点击“搜索”,在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有关肺结核的目录,还有一个提示:“更多的内容:肺结核”。

我把海报贴在第33街、第2大道以及一些车站旁边。但是在我站在那儿时海报还在,等我回来时被撕毁了。

我用的栓有点像肺结核病菌,这是因为,为了生存,结核病菌必须进入到肺内,于是形成了洞,而我能找到堵住洞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栓。

我的论文中有些内容显示出呼吸时空气得通过胸部和头部。

当有些人得肺结核病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传染上的,因为你不是经常与病人接触,也不是每次都与他呼吸一样的空气。

如果呼吸了同样的空气,也不要担心,因为(这将在第10个问题中提出)在你不得不接触一个病人,而且呼人他呼出的带有肺结核病菌的空气时,你的免疫系统会形成一面防护墙来抵抗病菌。

结核病菌尤其会影,向肺是因为肺阴冷和潮湿,很适合细菌的生长。它还会影响到大脑、生殖器官、淋巴结等等。

我亲身经历了一个困难,那就是我很难确定哪些信息应该保留舍弃。因为因特网上的内容很相似,我很记住哪一页上的内容是已经记下来了哪些还没有。

最近,我向“美国之肺”求助,以弄清我怎样才能筹集资金支持肺结核的研究和开发研制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他们告诉我,我需要为他们的一些特殊研究寻找赞助。我必须做更多的调查和宣传肺结核的危害。我已经落后了,我得加油干。

八、写有关肺结核的宣传小册子。

学生在经过查找资料和调查获得了很多有关肺结核的知识,他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了小册子。结核病

1.产生的原因:真菌性结核菌导致。

2.会攻击身体的很多部分,尤其是肺部。

3.肺结核在美国曾经可以致死。

4.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黑人还是白人,也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任何人都可能患肺结核病。5.肺结核是通过空气来传染的。

6.肺、咽喉、肾、脊椎和大脑都可能感染结核病菌。7.它还能通过血液来传播。8.通过交谈、咳嗽和打喷嚏来扩散。

9.患肺结核病的人会把它传染给家人、朋友和同事。大多数免疫系统能控制肺结核病。10.肺结核细菌的复制就像白血病一样。11.肺结核细菌很活跃。12.三月二日国际肺结核病日。

肺的结构

1.主要部分:气管、支气管、毛细血管、肺泡、左肺和右肺等等。肺有很多支干,且由不透明的空腔构成。

2.呼吸时的空气通道:咽—喉—通气孔—气管—细支气管—细支气管末端—呼吸组织—肺泡—肺部毛细血管—换气

九、张贴海报

学生通过张贴海报告诉人们肺结核的危害,但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是当他在大街上和车站旁贴上这些 海报后,等他从别处回来时,海报早已被撕掉了。

十、在诊所里做口头报告

3.请分析案例“《航模与车模》-------《电动模型》”,p62.。

案例:

“《航模与车模》——《电动模型》”

[背景分析]

在机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劳动的今天,电动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机器之一。自从有了电动机,就实现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途径。学生对电动机虽然很熟悉,但对它的工作原理总是觉得讳莫如深。我们如果把已学过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劳动与技术课上让学生制作电动机模型,他们学得的知识就会与生活很贴近,对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劳动与技术课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育目标相比,它更强调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认识上、情感意志和精神境界等方面获得升华。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求学生经过劳动实践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

1.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通过观察、访问、调查、仿制模型等,让他们以发现者的姿态进入角色,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分享与合作。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形成一种开放的环境,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现代的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合作,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学生利用人与人的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活动实录]

中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过程,基本上没有从探究角度思考问题的经验,还不会独立地选择课题,因此需要由导师代替挑选一个合适的课题供他们选择。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查相关资料的方向,由他们进行资料收集。

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制作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了解电动机的分类,电动机的使用及工作原理和结构,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同学们创新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调查、上网查询、访问、收集、制作,合作设计、品味体验、交流。具体活动进程:

1.活动准备

(1)了解电动机的分类,基本构造及原理,了解电动机发展前景。

(2)对机电师傅、老师访问,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电动机的用途 动机信息,并对工作原理要详细了解。

(3)根据了解的电动机结构,自由组合(4人一组)进行方案设计,并对所需的器材进行准备。

2.活动实施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有非常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参与者,学生则由单纯接受传授间接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

(1)资料的收集

当课题及探究方向确定后,各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环境分头行动。一般来说采用综合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的对象是各机械厂和机械维修部门,进行实地观察。对工人师傅和维修技师进行访谈。

预想的问题:

① 电动机的分类及型号?

② 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什么7

③ 电动机有哪些用途? ④电动机发展趋势如何?

⑤各类电动机的优缺点?

⑥访谈时要注意的问题?

⑦询问、交谈要有礼貌,要有中学生应有的素养。

⑧访谈时要准确,快速地记录访谈的内容(包括问题和回答的内容)。

⑨每个组员要有团队精神,各司其职,不要发生意外。

(2)方案设计

经过二个星期左右课余时间搜集、访问,学生对电动机有了初步认识,这样可以着手方案设计。电动机可以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两类,工作原理相同,都是由于通电的线圈由于受到磁场力矩的作用而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技术问题:线圈必须能连续转动,线圈套受到逆时针力矩,使线圈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转动中性面(即与磁场方向垂直位置)时,力矩为零。可以依靠惯性继续转动,但过中性面时力矩变为顺时针方向,将阻碍线圈转动。如何才能使线圈继续转动?

方法有两种:

①使电流方向及时变化,使力矩始终为逆时针方向;

②电流方向不变时,依靠惯性连续转动。

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

经过资料收集,访问,对电流方向的变化,可采用交流电即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采用直流电供给,要使电流方向变化,需采用换向器,如不采用换向器,当从竖直面转过1800后,线圈就会反转,设计时可使引线保留半个柱面,使电路不通,因此线圈不出现反转,依靠惯性经过半周后再次通电,从而使线圈继续转动。

方案实施:

制作方法一:

①④⑤转子的制作:用直径0.3左右毫米的漆包线在长方木板的边沿上密绕100匝取下,用细线将线圈的四个边扎紧,成一长方形线圈。用木线轴做换向器的骨架,剪两片薄铜片在铅笔上弯折成瓦状,用橡皮筋或绝缘胶布固定在木线轴两侧,同时将长方形线圈的两个线头表面的漆皮刮光分别压紧在两个铜片的下面,做成换向器。

把一个小螺栓紧压人木线轴上方的孔里,再把长方形线圈用尼龙线绑扎在木线轴上,截取一段废圆珠笔管,将较粗的一端插进木线轴中间的孔内制成转子。

在木箱顶面上中心部位钻一个小孔,将一段上端磨尖的自行车辐条竖直插入小孔中做转轴,将制好的转子套在转轴上。

②定子的制作:用两块同样大小的木块将条形磁铁垫高,摆放在长方形线圈的两侧。

③电刷的制作:取一块宽度跟换向器外径相同的小木块,用绝缘螺钉将两块薄铜片固定在小木块两侧制成电刷。将两电刷夹在换向器上,用螺钉将小木块固定在底板上,这样给线圈通上电流,拨动线圈,就可以转动了。

制作方法二:

①用裸铜线做2个支架,固定在底板上,在支架间放上小磁铁,使磁铁的一个极向上。

②用漆包线制作一个约10匝的矩形线圈,使导线两端沿线圈的中轴线方向引出。

⑧用剪刀刃按图将线圈引线半个柱面上的漆刮去。

④将线圈放在支架上,用导线将干电池的两极与两支架相连,用手指轻轻拨动线圈,如果没有故障,可以看到线圈会连续转动起来。

3.活动总结

制作方法l:是一个一般电动机的模型,各部件较完备,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在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它困难不是很大。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 篇六

尊敬的学校教导主任:

为了解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拟定、出台符合本市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特向各位教导主任作本次调查,望您根据2011年贵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填写此问卷(可多选),谢谢合作!

1、您所在学校有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此题选择“B”,以下项目不需要继续填写。)

A、有B、没有

2、您所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谁执教?()

A、语数外教师B、班主任C、综合实践专任教师D、其他科目教师

3、您所在学校每周开设几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A、每周1课时B、每周2课时C、每周3课时D、每周多于3课时

4、您所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点一般在哪里?()

A、各班教室B、专用教室C、校内活动基地D、校外

5、您所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内容主要有哪些类型?()

A、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B、劳动技术C、信息技术D、参观与观察E、社会参与、社区服务F、调查、访问G、班队活动H、其他

6、您所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使用什么教材?()

A、没有专门教材B、使用省级教材C、使用校本教材D、7、您所在学校有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规划?()

A、有B、否

8、您所在学校有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学期计划?()

A、有学校计划B、有年级/段计划C、有班级计划D、以上都没有

9、您所在学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依据是什么?()A、上级规定的活动B、地区特色C、学校资源

D、学生的个性特点E、10、请简要列举您所在学校自2011年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1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素质评价和市级检测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请具体填写:

12、你对市研训中心综合实践课程研训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具体填写: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问卷,祝您工作快乐!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 篇七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市高新区基层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情况, 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进程, 我们对高新区九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进行了座谈研讨, 使我们对全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其中重点了解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情况。

一、现状

(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体制现状

高新区自2008年成立了文教卫生局, 由教育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工作, 但至今还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

目前, 区内各小学已经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管理, 由教导处负责。开设信息课、研究性学习课、地方社会实践活动课各一节, 教导处每一学期要检查教学进度。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管理, 只是将其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形式, 由德育主任或大队辅导员负责;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分离开来, 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区内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学校也没有集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教研现状

课堂教学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每一所学校能够保证有教师上课, 能按时上课, 但普遍不能开展正常教研活动。因人员不齐, 小组教研不能正常进行;大型教研活动也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展示等;教师的教学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按照任课教师各自的理解和想法上课。

(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现状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基本按教材上课, 有个别学校能选择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上课。研究性学习每学期上三到四个主题, 每个主题上三到四节课, 学生每学期能写三至四个主题研究报告, 有少数学校积累了学生制作的小报和手工小制作, 基本很少有社会调查方面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经调查, 小学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活动:

1.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每一所小学都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开发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1) 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学生利用假期清理社区环境卫生, 如清理楼道、清理社区内白色垃圾、清除野广告活动等。

(2) 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如社区科技活动、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等。

2. 社会考察

社会考察活动主要是利用春游、秋游时间, 由学校集体组织参观、游览活动。一般是以游玩为主, 很少布置记录、访谈等任务, 回来后只有少数学生写篇作文, 没有学生写参观调查报告, 而且参观过程中学生不能长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实物。

3. 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

组织学生接触各行各业, 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参加农业劳动、除雪劳动, 到市场体验售货员活动等。

学校虽然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但各年级基本上按照统一要求完成一定的主题实践活动, 在几年中重复开展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活动, 或者是活动的类型集中在某一种或几种上, 如升旗仪式、艺术节等。另外, 除了春游和秋游这样的活动是全校学生参加外, 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参与, 不能兼顾全体, 这就造成大多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一, 直接影响了研究性学习, 这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使用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不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大部分学校老师都把内容做了调整, 主要是根据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选定的。

(五)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现状

各小学已建立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 但师资骨干力和有效性不足。指导教师主要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担任, 有个别学校还利用社会教育力量, 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而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课程基本没有专职指导教师。

(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现状

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工具。老师凭着对学生的印象和平时的表现评价成绩, 对学生具体能力的发展关注不够, 出现评价具体指标不明确, 评价过程随意性大, 以教师的总结代替评价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提升。

在评价社会实践活动时学校一般关注对安全工作的评价, 把活动中师生的安全作为重要指标, 活动方案中重点强调学生安全, 让每名学生都写安全公约, 家长要签字。

二、存在的困难

(一) 意识问题

调查访谈发现学校普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重视, 没有专门制度, 没有评价和激励机制做保障。大部分学校说不清楚这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不了解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有的个别学校认为可以取消研究性学习课程, 出现不按时上课、不能保证上满课时、落下的课不能及时补上等现象。

(二) 安全问题

目前学校施行的是安全责任制, 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 学校都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减少责任, 学校很不情愿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家长也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赞成学校少搞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搞活动, 有的家长也不赞成孩子参加, 甚至担心影响孩子学习。至于研究性学习, 需要学生自己走向社会调查、实践, 学校和家长更不放心了。

(三) 时间问题

学校虽然设置了一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 在这一节课中要确定研究主题, 还要设计方案、教给学生调查研究的方法等指导, 基本一课时就用完了, 教师没有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如果布置给学生业余时间自己进行研究, 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 环境条件问题

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不够。许多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活动内容和环节, 都不能有效地完成, 致使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部分孩子的家庭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学校大面积开展研究活动, 只能针对有条件的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小组活动。而且社会大环境对这门课程认可度也不高, 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活动得不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现实情况是:社会机构与资源对教育系统相对封闭, 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进行现场观察、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 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却得不到有力的配合, 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

(五) 成本问题

大凡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都需要一笔开支, 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有限的, 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 宁可把钱投入到能立马带来社会效益的教学活动、竞赛的辅导上。从另一方面来看, 如果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这部分经费转由学生家长承担, 就家长而言, 他们宁可把精力和资金放在与孩子学业有关的各项辅导活动上, 也不愿用来投资其中。

三、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和困难,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应着重对研究性学习的对策思考:研究性学习课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采取研究性学习才最有效, 研究性学习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

(一) 加强规划与管理, 强化评价, 提高开展课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等课程形态是相辅相成的, 都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因此应该被置于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校在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及课程规划中应制定相应的规划。具体来说, 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的专门机构, 明确课程的实施目标和原则,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行政部门在评价机制的建立上应加大力度, 从中考评价抓起, 牵动小学及家长的重视。小学阶段也应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推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良好载体。

(二) 开展教研与科研, 掌握方法, 提高实施课程水平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活动的力度, 及时掌握最新课程发展动态, 引领区域内教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力。对于新增设的课程, 各校要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出发, 开展课题研究, 主要研究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

本着“思考全球化、活动地区化”的特点, 认真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并具体化,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 形成每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

2. 研究确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

针对学校的目标体系要求,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知识基础和活动能力, 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活动内容, 确定独具特色的活动主题。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框架, 研制相应的课程纲要, 编制校本教材。选取的内容需要具有四个特点:时代性、趣味性、适切性和特色性。

3. 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式

研究不同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不同年龄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师指导方式、课时安排等;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及课时安排;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

4. 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在评价设计上, 应坚持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采用多主体、多元评价方式,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三) 优化师资配备, 及时培训, 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根本特点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教师有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能力。一方面,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探讨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要研究和探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 其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师配备要合理优化。尽量配备专职教师, 培养骨干教师, 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秀课和论文评比, 给教师创造机会参加培训活动。 (2) 增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实施方案的同时, 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 设计指导方案。 (3)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外活动指导等。

(四) 从实际出发, 争取社会力量和家长支持, 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课程顺利开展

为解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和安全问题, 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成立学校志愿者队伍, 参与学校的安全维护工作、专题指导工作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 用于活动课题的提炼和设计;成立督导评估组,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召开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 就小学生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以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帮助。

(五) 合理利用资源, 降低成本, 增加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研究与实施案例 篇八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述评;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09—04

新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质疑。为总结前段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搞好暑期骨干教师和小学专任教师培训工作,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全县乡镇学校教学一线,对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听课调研,并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座谈交流,对学科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述评

调查发现,全县各学校都按照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课程表,安排常规课时,有近20%的学校还设置了专职教师;各学校建制度,作督查,’将此课程列入了教师、班级管理的综合考评体系,有的教师还能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安排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踊跃参与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些学校还结合本地乡土教学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刘夫青乡温五拨中心小学的剪纸艺术课、冯家口镇车官屯中心小学的南皮落子学习等,都打出了品牌,走向京都,在省市有较大影响。总之,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重视,并发挥着应有的教育功能。

但是,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不能有机结合。

有些教师仍然存在着学科本位观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看作是与本学科教学互不关联的课程,没有-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本学科教学的补充、延伸、重组作用,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功能j而只停留在课后练习的层面,有布置,无检查,甚至仅表现为学生家庭作业的综合。

2,综合实践活动缺少有效的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而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实践,必须在教师针对性的引导与指导下进行。

目前,在该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偏重活动形式,忽略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忽略具体的活动细节和活动的落实程度。而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大部分学校中都由教师依据自身的主观认识和教学需要硬性安排,一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处在零散的、作坊式的组织状态;不少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基本认识和必要的统筹安排与管理,目标不明,不讲求科学方法,忽略了课程的多学科整合、多情境应用、多角度拓展等优势,使课程在走向生活与自然中缺失了理性色彩,使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适应教师个性需要,作为生成性资源丰富学生课程内容等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都没能充分发挥、体现出来。

3,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流于形式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偏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教师往往只对学生就调查、访问和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却忽视对活动主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对实践方法的指导。 实践活动本应落实在其教育作用和训练的价值上,而一味地放任,只能把实践活动演变成儿戏,失去其教育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要顾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应努力结合文本内容,挖掘发展因素组织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元认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转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酌情兼顾课内与课外,整体与个体结合,专题与个性并行,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为其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4,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受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存异,重表达、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趋向封闭。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停留在“走过场”的观念中,落实在实际中也是以热热闹闹为多,教学策略简单化、机械化,训练价值不大。课堂教学呈现的是虚假繁荣,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多大帮助。

二、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非学科性课程。它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

作为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把学生推到了课程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即使是教师规定内容的学科活动课,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活动为主。例如安排学科游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游戏,让学生表演自己的节目等。

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课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理想的课程安排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级性的,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充分满足和发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

它要求在其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上,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资料到文字资料的局限,甚至可在引导学生联系自然或社会现实,做纯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内容的形式载体和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虽然活动课多采取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加合适的活动;它摆脱了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3,知识观念的渗透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开放性使其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广泛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是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接触各学科的知识,接触不同的社会人群,亲身体验与不同人群的交流合作,能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融建构,受到不同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实践中必

然生成新的个性化知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并在其探究、思考、重新审视与考察的过程中,建立起积极的知识体系和社会价值观。当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必须伴随着教师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引领。

4,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也遵循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却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

5,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过程,要求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和获得的直接经验,并通过“思考、探索”等实践环节,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既全面又深刻的提高。

6,活动范围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课本,超越教材的体系,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深入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际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核心,都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广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想品德修养,丰富情感,提高自学能力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追求新知、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

1,学习交流,更新理念,发展专业能力。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教育和课程新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关于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其前提是课改实践者的理论学习,更新理念,彻底“洗脑”。教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厚实的知识素养,没有扎实、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课程改革是无法进行的。

在座谈中,不少教师反映:使用新教材,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总感觉教学时间短,不够用,一些问题的处理不是很理想;对什么是及时有效地指导:怎样才算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处理好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等问题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明晰,当然,也缺乏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成效,其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解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其参与状态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增强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吸收新信息、新理念,及时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迅速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要强化对新课改教研活动的组织协调,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新教材,围绕课程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开展学科及年级之间的教学研究和专题探讨,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升华,尽快适应新教材,发展新课程。

2,课例引领,加速转化,提升实践能力。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而要完成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要经历一段极其艰难的路程,这个转化的历程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尤为艰难。

一些教师有进行新课改探索的愿望,但对如何进行、怎样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尚处于朦胧之中。因此,对教师进行及时、有的放矢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对于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的探讨,应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引导教师展开对典型案例教学的观摩、分析、研讨、评价。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课堂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纯依托课堂的单独训练,而是把活动融入每个教学环节;启发、引导教师对这些课例作深入思考: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资源、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经常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研讨活动,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这种“生活化”的研讨活动,是最富有灵性、和谐、丰富的教师培训方式和情境,可激励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与提高。其中,要引导教师树立现代大教育观,设法把小课堂与大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引导、促使他们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灵动的信息,填补课堂的空白。

国家新课程实验区是实施新课程的示范,有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量鲜活的新课程实践经验可供学习、借鉴,新课程实验区教师探索积累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能为我们提供具体可感的、丰富的一手资料,是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资源。要组织教师反复观摩、研究、探讨试验区的成功课例,探寻他们的实验过程,了解他们在其中的困惑、挫折、问题及对策、经验,以帮助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

3,评价督导,建立配套制度,营造环境氛围。

制度是实践的鞭策和标准,是推进理论现实化的实践方针。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配套协调的制度,才能确保此项改革的理性发展。

例如,教学评价是衡量课程改革成败和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杠杆,健全评价制度,才能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拓宽综合实践课程的空间和道路。综合实践活动是全新的课程,必须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才能准确测量其课程能效,才能推动其良性发展,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必然制约改革,用县乡统考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排队的做法只能捆住我们的手脚。各级教育管理干部要树立完整的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全面、完整的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切实抓好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能力的锻炼培养,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实施环境,积极推进这项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应当积极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实践过程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这就要建立科学的教师监控制度,使各环节的教学都有可循的规定性。在课程内容上,教师指导的根本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制度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上一篇:财建〔2009〕6号 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再说一声什么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