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重点

2024-09-11

2006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重点(精选8篇)

1.2006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重点 篇一

县委、县政府:

###县农机总站在全面贯彻农业部“兴机富民”计划,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和县委工作会议精神,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以实现县委提出的三年翻番为目标,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带领农机干部、职工奋发图强、科学谋划,保证了各项工作指标的顺利完成,为今后我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奠定了基础。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工作方案

年初,农机党政班子抓住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一免两补”的政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放,尤其是我省对大型农机装备投放的有利契机,对全县农机工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有的放矢的工作方案。《方案》要求机械检修大型拖拉机110台,大型农具1,200台;机械化整地110万亩,其中:深松60万亩;亚麻全程机械化技术3,000亩,高油大豆提质增效综合生产技术15.8万亩;组建农机作业车组11个;农机技术状态完好率77%,农机违章率低于24%,农机事故率低于0.6‰;农机培训2,900人;党的建设工作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线,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农机系统安定、稳定。农机工作《方案》的制定,指导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生产,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起到了指导和保障作用。

二、超前谋划、科学运作、全县秋整地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

为了抓好秋整地工作,我们于八月初制定了《###县2005年机械化秋整地方案》。一是突出“

三、三轮作”土地耕暄制,每年应整的地块,无论在什么位置,必须按规划进行轮耕。从2003年开始建立整地台帐、轮耕图、入户卡,把应整的地块、面积、农户姓名、整地方式都登记造册,绘制成图,农户与养机户签定整地协议,对多年未翻的地块,无论何种作物一律翻、松作业。二是突出重点作物整地。我们把秋整地工作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把整地和落实重点作物同步进行,坚持以整地促落实,重点项目整地甜菜15万亩、马铃薯50万亩,大豆80万亩,全都整平耙细、起垄,达到待播待栽状态。三是突出先进栽培模式,实行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推广先进高产的新型栽培模式,把玉米通透密植栽培,大豆45公分双条播,大豆行间覆膜作为明年的重点推广项目,现在项目整地地块按要求以全部到位。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大型农机具,根据我县大型机械保有量下降,机具状态不佳,很难承担整地任务的实际,我们通过三种途径今年新购置大型农机具45台套,其中: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5台套,国家30%补贴项目购进11台套,大豆振兴工程项目4台套,农民自筹资金购进15台套。新机械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整地的质量和标准,也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五是发挥农机服务组织作用,为了切实提高整地标准,激发农民整地的积极性,保证整地质量,我们注重发挥农机协会的作用,按照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三年来先后组建二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和84个农机协会,通过组建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农机服务组织管理与农机拥有者和服务对象的联系,有效的组织起来,发挥了机械装备优势。农机服务组织发挥较好的村有向前乡新合、勤俭,红星乡文和,中心镇建设、自由、兴胜、兴安、兴长,依龙镇农民,先锋乡先锋、幸福、长福、海城,富饶乡兴俭、兴让,上游乡建华、兴旺、兴阳、新兴等村。尤其是中心镇的建设村,全村1.5万亩耕地,全年计划整地5,500亩,规划300亩以上大方15个,实际完成规划方23个,面积8,100亩,超额完成计划2,600亩,兴安村是多年整地的后进村,经过乡、村领导及协会的积极工作,今年高起点起步,归方连片千亩以上大方2个,300亩以上5个。上游乡新兴村千亩

以上大方6个,充分体现了农机协会的优势。六是加强领导强划措施抓保障。为了推动秋整地工作快速发展,县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主管农业副书记和副县长亲自抓整地工作。在整地期间,农口各部门领导包乡、干部、技术人员包村,乡领导包村、村领导包屯、屯长包地块包车组,昼夜作业歇人不歇车,整地工作与各级干部工资、奖金挂钩,完成得奖,完不成受罚。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工作推进机制。并把考评结果列入年终考评,实行一票否决。通过明确工作职责,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标准。经由农口各部门领导带队,组成15个验收小组,深入到乡镇村、屯地块按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经验收秋整地计划110万,实际完成140万亩,占计划的127.2%。其中:深松计划60万亩,根茬粉碎还田5万亩,平翻25万亩,耙茬22万亩,旋耕25万亩,水田3万亩。秋整地工作市农委领导来我县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总结为“三高、三大、三个突破”,并在全市秋整地工作中获得银奖。

三、农机推广、农机具检修、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加强农机化推广工作,推进科技进步,达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提高农业单产的重要措施。全县共推广普及项目六项。

1、机械精少量播种216万亩,超额完成71万亩。其中:大豆76万亩;玉米78万亩;芸豆30万亩;杂粮2万亩;其它作物30万亩。

2、机械根茬粉碎还田21.5万亩。

3、水稻机械插秧3.1万亩,其中机械化深施肥1.05万亩。

4、高油大豆提质增效综合机械化技术15.8万亩。

5、水稻机收5.9万亩,大豆机收45.6万亩。

6、机械深松整地60万亩。

试验、示范项目完成亚麻全程机械化技术3,000亩,其中:向前1,000亩,依龙镇1,000亩,中心镇1,000亩,全部采用大型机械连片浅翻深松耙耢整地,48行改96行大型播种机播种,机械喷药灭草。

推广新型农机具,我县争取到国家大型补贴资金40万元。我们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和各厂家联系,了解各种新型农机具性能、价格,并对各种机具进行了筛选,向享受补贴的购机户进行了推荐。共购进东方红—1002J链轨拖拉机2台,东方红904轮式拖拉机3台,天拖生产的TDJ804轮式拖拉机5台;翻转五铧犁8台,旋耕灭茬多用机8台,偏置式中耕3台;迪尔佳联IDL—1048联合收割机1台,共计30台套农业机械。按农业部对购置国家大型补贴的机械进行了建档,实行科学管理,这些机具秋整地过程中发挥了充分的利用,平均每台车作业量在4,000标亩以上,为明年农业生产发挥了作用。

(二)为了提高农机具的技术状态,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去冬、今春、夏季我们组织了农机具检修工作,农委下发了《###县2004—2005农机具检修工作方案》。省局下达大型农机恢复性修理任务110台,通过去冬、今春、夏检修大型拖拉机112台。其中:履带式拖拉机90台,大型轮式拖拉机22台,大型农具检修1,300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农机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了搞好此项工作,我们做了精细安排,制定了工作方案,充分利用乡、镇培训基地的作用,利用科普之冬活动的有利契机,使农机培训工作超额完成指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任务2,900人,现完成4,300名,其中:初训432名,复训3,868名,占任务的148%;农机修理工培训任务数为20人,实际完成为31人,占任务数的15%;农机管理人员培训任务数为30人,实际完成32人,占任务数的107%;农机销售人员培训任务数为20人,实际完成培训25人,占任务数的125%。印发“种地要致富、必走耕暄路”宣传单6,000份,宣传《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1,200本,利用乡、镇科普大集发到农民手中。

四、依法行政,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履行法定职责,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黑龙江省规范行政执法条例》和《黑龙江省行政执法责任试行办法》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中授权的单位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具体包括:农机总站、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实行责任目标,农机总站负责对本系统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1、田间机械化生产、田间机械化生产作业质量,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执行,及时解决作业质量纠纷问题。

2、依法进行农机销售市场,农机维修市场的整顿,减少伪劣商品流通和修理质量不符合标准。

3、依法推广农业机械,在推广农业机械过程中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进行。

4、农机监理工作按省、市业务部门下达指标完成。

开展农机法制年活动。根据省农委关于印发2005年农机法制年活动方案,农机总站制定了2005年农机法制年活动方案。加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的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板报、标语,给中小学生讲安全课等形式,使受教育人数达2万多人。农机监理开展田检路查活动,取缔农机违章,提高农机技术状态,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依法行政办事公开化。农机总站对农机监理机构办理注册登记的业务流程和具体事项;拖拉机驾驶员办理初次申领业务;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技术条件、程序、期限进行公示。这样方便了农民,规范了行政行为,做到了依法行政。目前,共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是:

1、办理拖拉机落户521台;考驾驶证432名;检验拖拉机4,520台;审驾驶证4,300名,取缔农机违章2,300台次。

2、共检查农机维修网点68个,农机销售点45个,净化了农机“两个”市场,维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

3、结合秋整地工作的质量验收,对全县秋整地质量按照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目前,没有发生一起因整地质量问题而发生纠纷。

4、依法监督了亚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工作。

一是机械化作业流程。(1)选地与整地;(2)种子的首选;(3)机械精密播种和施肥;(4)田间管理及病虫害的防治。二是效益分析。三是项目推广的基本情况。推广使用大型农业机械45台套,投入资金850万元。

五、成立农机驾校、开展社会化办学

根据省农委[2004]236号文件精神,###县农机总站对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进行社会化招标。经招标,具备条件的座落在县实验小学门前的原###县实验中学的校址及教学、管理人员具备条件。现在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教职工9人,校长1名、副校长1名、专兼职教师、教练员5名,其中具有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初级职称5人。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占地面积10.050平方米,其中:教练场地9,231平方米,建筑面积819平方米;固定资产200万元。有拖拉机教练、教学用车4台及相应配套农具;联合收割机1台;教学挂图5套和各种教学设备。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经省农机局检查验收已合格,颁发了《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县工商部门颁发了营业执照,物价部门颁发了收费许可证。现在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准备从12月5日起进行开学典礼,举办农机管理人员,驾驶操作人员班7期,预计300余人。通过培训,提高我县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农机驾驶员的水平和遵章守法意识,更好为农业生产服务。

六、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线,加强党组织建设

农机总站党总支,按照县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农业党委的具体指导下,紧密结合党总支所属各单位的工作特点和党员实际,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员。我们党总支共有党员170名,其中:大修厂支部84名,农机公司支部36人。农机总站机关和所属老干部支部50名,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在“思想发动、学习培训”阶段,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的十六大报告、《党章》等进行了专人专题讲解;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党总支根据要求,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结合各支部各单位的岗位职责提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同时,认真做好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党员民主评议工作,使每位党员对照先进性教育的具体要求,认真写好个人总结材料,重点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并在全体党员民主评议会上,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总支根据个人总结和党小组评议,对每一名党员的等次进行评定。在“抓好整改、巩固提高”阶段,党总支按上级党组织的部署,认真按照工作要求,结合实际,精心实施,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总支和个人整改措施,以及抓好各项整改工作落实,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在这次活动中,总站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并分阶段进行讲解,认真参加好每一项活动,带头发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为顺利开展好此次

活动起到了示范作用。健全机构,农机公司、农机大修厂均是破产企业,为了开展好此次活动,对农机公司、大修厂支部成员进行选举,按党员分布情况划分学习组,有中心组、小组,由小组长召集进行集中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为切实搞好教育活动,党总支要求每个党员要注重学习形式和工作实效的结合,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发言提纲,撰写思析分析。制定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和补课制度。尤其是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要求全体党员要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融会贯通,进一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历史地位,精神实质的理解,全体党员要同心同德地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

以中心学习小组为核心,各学习小组分别活动,结合工作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扎实有效的开展好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党员之间的交心谈心,党员与非党员之间交心谈心,互相加深了解,将征求意见梳理汇总,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真正把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农机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党员,讲农机发展史,请抗日的老干部讲革命史,帮助遗属维修房屋等主题日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大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四)坚持边学边改,把整改工作落到实处。总支所属各单位的党员,把学习教育活动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紧密结合起来,把各学习组征求意见和“献一策”活动认真进行梳理,边学边改使教育活动真正体现在行动上。在整改中我们按照指导思想、目的要求、整改内容、方法步骤、时间安排和整改的具体措施六个步骤进行,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员在思想,作风上的变化和进步。

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机总支的全体党员深深感觉到,党员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明确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和具体要求,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尚,建立健全了总支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总支和个人的整改措施,建立了农机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了党组织建设工作。

七、建立和谐社会,抓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并轨工作

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向失业保险方向并轨过程中,农机全系统应并轨22户职工,人数1,366人,其中:农机修造厂709人;农机公司172人;各乡镇农机站及局属企业合计485人。已参加并轨的1,341人,占应并轨人数98.2%,其中:农机公司职工全部并轨,发放并轨资金1,030万元,圆满完成了此次国有企业的并轨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全系统的国有职工深刻领会理解此次并轨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电视、召开会议和深入基层向职工讲解并轨政策和范围及条件,从而为并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二)认真审档把关,搞好调查摸底工作。并轨工作关系到每名国有职工的切身利益,为了保证并轨人数的准确性,做到不漏1人,不出差错,我们成立了“并轨”工作领导组织,认真的审理了职工档案,严格把关,绝不让不符合条件者混入进来,同时对于长期在外打工,难以联系者,我们进行电视广告、寻找亲戚、朋友、熟人等办法多方联络,使大部分职工按时参加了“并轨”,对于那些一时思想不通,情绪低调,对政策不放心者,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这部分人消除了顾虑,及时的参加了“并轨”。

(三)搞好企业的资产核查出售工作,积极落实企业20%匹配资金。

我系统参加“并轨”企业22户,其中:各乡镇农机站、农机公司和局属企业,由于停产停业多年,固定资产在2001年改革时已进行处理。农机修理厂自95年破产以来,大部分固定资产尚存,保存完好。为了响应此次“并轨”工作落实相关政策,农机大修厂对固定资产通过向银行购回债权进行评估,向社会公开拍卖的办法,共筹集资金242万元,解决拖欠职工工资75万元,落实企业20%匹配资金120万元,发放大集体基本生活费14万元,偿还集资款5万元,解决丧葬费2万余元,偿还银行贷款26万余元,从而把企业多年遗留的问题大部分进行了解决,保障了职工利益,保持了社会安全稳定,建立了和谐社会。

回顾一年来农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农机广大职工共同努力下,用实际行动超额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从中我们也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经验之一:依靠政策发展农机化事业。依靠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我们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通过运作争取到国家大型农机具购置补

贴资金40万元,组建农机作业车组11个,共投资金1,514.600元,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发挥了具大作用。

经验之二: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求共识。

今年农机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给予高度重视,主管领导和农机部门领导几次向省、市农机部门反映###农机情况,得到了省、市农机部门的重视。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招开农口各部门领导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大农机管理工作力度,尤其是在秋整地工作中领导靠前指挥,深入实际工作,高标准、高质量的超额完成了秋整地任务。

经验之三:充分发挥农机协会作用,保障农机化生产顺利进行。今年对组建的84个农机协会,加大了管理监督力度,帮助协调解决农机协会存在的困难,如农机维修、使用,农用柴油供应等问题,使农机协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经验之四:加强党组织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农机全体党员、干部提高了思想,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工作作风发生变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加强了,使农机系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社会失业保险工作,农机大修厂固定资产出售工作都取得了圆满的结局,没有出现群访事件。

我们在看到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一年来农机工作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

一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宣传的不够,还有待在今后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

二是对农机化生产指导服务上开展的不够平衡,对秋整地工作进行了高度的重视和检查督促,但对在春季农业生产和农机推广工作中还有待于提高。

三是对农机销售市场和农机修理市场管理整顿工作力度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协调有关部门对“两个”市场整顿进一步加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OO六年农机工作安排

2006年农机工作,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年翻番战略和“十一五”规划,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切实抓好农机工作。

1、田间机械化生产,机播面积达250万亩,其中:机械精播230万亩。伏秋整地110万亩,其中:机械深松60万亩,机械灭茬25万亩。

2、水田整地5万亩,机械根茬粉碎还田20万亩。

3、农机具检修,检修各类拖拉机2,000台,其中:履带式拖拉机90台,大胶轮50台,小型轮式检修1,860台。检修农具2,600台,培训各类农机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员3,500名。

4、农机监理工作,清理“黑车”1,000台,考证500名,农机具技术状态提高到80%,检审率达96%以上,违章率控制在24%以下,争取全年农机无事故。

5、农机推广工作,在正常推广农机普及项目和试验、示范项目时,对上争取资金,推广新式农机具,组建15—20个农机作业车组,推广新式农机具45—60台套,投入资金450—600万元。

6、积极争取农机作业合作社5个,对全县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和种粮大户,有经济实力的联合体进行调研,对有意向的村、个人,按省局要求,认真做好标书,积极争取,力争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

2.2006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重点 篇二

1 成绩

1.1 建设情况

1986年县政府成立了免疫规划协调小组, 1988年和1990年又两次调整免疫规划逐步纳入了行政管理的轨道, 县、区、乡、村四级防保网基本建立。为使免疫规划管理科学化、正规化, 市疾控中心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免疫规划工作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免疫规划统计报告制度, 免疫规划评比奖惩办法, 业务资料建档制度, 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冷藏设备使用维修制度, “一苗一训一查一简报”, 接种卡表证簿管理制度等。

1.2 培训宣传

1986年以来, 县防疫站举办计划免疫业务培训59次, 参加培训的区、乡技术人员和分管领导5 542人次。以分级培训为主, 全县累计培训人员18 100人次。县防疫站派出省、市学习计免冷链25人次。1988年以来, 县防疫站共印发各种卡、表、簿、册210万张, 接种证26万本, 卡介苗人员手册1 600本, 自编免疫规划宣传材料、冷链知识讲稿73 748份, 墙报3 242期, 宣传画685块。开展卫生咨询76次, 书写标语1623条。

1.3 目标管理

《云阳县1986~1990年计划免疫工作规划》中确定了免疫规划近期目标, 即1988年底以区为单位12月龄儿童四苗单项接种率达85%, 冷链运转至乡达85%, 推行儿童保偿制人数达85%。为确保免疫规划的正确实施, 提出了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管理要求:将免疫规划列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考核评分内容 (占50%) , 2006年占57%;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计划、组织、指导和协调, 每年进行一次接种率调查以监测免疫规划的完成情况;指导乡镇防疫医生整理儿童免疫规划档案资料, 配合区、乡行政部门逐步解决部分防疫医生的劳务报酬等实际问题。

1.4 突击活动

1988年开展了冬季计划免疫突击活动。采取任务划片包干, 责任到人, 层层落实, 将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年终评比等措施。全县共抽调党政干部1 851人, 卫生人员1 446人。活动分为三大战役四个阶段, 历时3.5个月。完成了对适龄儿童的基础免疫, 新查出出生儿童共12 076人 (1987年6 825人;1988年5 251人) , 查漏补种共完成规定的四种疫苗基础免疫96 608人次。

1.5 计免冷链

1987年实施卫生部颁发的新的儿童免疫程序, 开始在云阳、云安两镇推行预防接种常年接种门诊, 在向阳、三坝两乡实施冷链运转试点。1989年开始正式启动冷藏设备, 全面施行计免冷链运转, 坚持到1990年夏季, 1995年夏季又开展一次。项目建设启动后, 全县陆续在有条件的乡镇配备冷藏疫苗用电冰箱。至2005年, 全县乡镇配置电冰箱的计划基本完成。2006年末, 个别乡镇因特殊情况未落实, 绝大部分乡镇都采用电冰箱冷藏疫苗, 有条件的乡镇也先后建立了预防接种门诊。乡镇运转覆盖面91.5% (75/82) , 村级覆盖面90.6% (798/881) 。

1.6 强化免疫

1990年冬开展免疫规划强化活动, 采取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全力督导等措施。县区两级共抽调督导人员100多人, 各乡镇卫生院全力以赴, 以查漏补种和免疫规划基础资料整理为主要内容。新查到出生儿童6 372人, 完成基础免疫补种任务50 976人次。

分别于1993~2007年的12月和1月对云阳县4岁内儿童施行了口服脊灰疫苗的活动。

1.7 接种情况

1998年, 县防疫站成立以科室承包的预防接种门诊,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开展预防接种。2005年, 单位组建预防接种门诊部。2006年在新县城设立2个接种点, 专门承担各种免疫制剂的接种。现大多数乡镇陆续建立了免疫规划常年接种门诊, 并开展按月定时或按周定时为适龄儿童免疫接种活动。全县年接种各种免疫苗15种达50余万人次, 免疫规划制品38万余人次。

1.8 疾病控制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相应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 (表1)

1.9 经费投入

自1987年云阳县被列为冷链建设县后, 县财政1987年拿出8.57万元, 1988年14.68万元, 1989年2.28万元, 1990年0.4万元。1994年起以后每年拨冷链运转经费1万元。2005年, 国家恢复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拨款10多万元, 2006年增加补助经费达60多万元。

1.1 0 政府重视

2006年, 重庆地区提出免疫规划接种率到95%的新目标。年初县长签定目标责任制协议书。2006年9月27日, 云阳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召开了公共卫生工作会议, 规定全县儿童免疫规划七种免疫苗接种完全免费。其接种劳务费、材料费等按接种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考核后, 按辖区人口数每人0.4元作为补助经费下拨。2006年11月, 县卫生局下文要求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保组织, 具体落实防疫、妇幼工作人员。

2 问题

2.1 专业队伍结构

13个片区人员结构:专业学校毕业生8人, 其中公卫专业1人, 西医4人, 中医3人, 非医学专业5人。文化程度专科1人, 中专8人, 高中3人, 初中1人。乡镇免疫规划多数由集体所有制中医人员兼任, 少数由非医学业务人员担任。村计免人员绝大多数是乡村开业医生, 极少数由乡卫生院点上医生兼任。

云阳县疾控中心队伍现状:在岗职工34人结构分布:专业学校中专毕业生10人 (后学历大专或本科4人) ;转业军人安置7人 (后学历大专2人) ;职工子女或亲属安置13人 (后学历大专3人) ;其他安置4人。专业学校毕业生与安置就业人员结构比例为1:2.4。

2.2 基层人员工作待遇

2004年以前, 乡镇卫生防疫任务补助经费每年600元, 除完成计免任务, 乡镇计免人员还要想法自挣工资, 村计免人员工作尚无规定报酬。2004年起, 采用大卫生包干经费补助办法, 乡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补助经费有了增加, 但卫生总投入不增长。特别是医疗业务差的乡镇卫生院, 更是感到工作艰难。乡村两级防保网几乎已到名存实亡的边缘。

2.3 管理和培训

现有体制决定基层免疫规划人员既受卫生院行政管理, 又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及督导。由于双重领导机制的制约, 此类人员普遍存在兼职情况, 乡村两级尤其突出, 这就可能发生工作“撞车”、“防治冲突”等而影响免疫规划任务的完成。对村计免人员只有靠免疫规划是乡村医生应尽职责和义务来约束, 乡镇卫生院对开业医生无直接行政管理手段。

云阳县免疫规划主要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开展工作, 多年来, 县上很少集中培训乡镇防疫医生, 从未集中培训过村防疫医生。不按要求接种的现象时常发生。

2.4 财政拨款

十几年中, 由于开展了一些大型的免疫规划活动, 财政投入了一定经费。但总体看, 投入不足且不平衡。全县人均卫生防疫经费一直在0.05元内徘徊, 1988年最高也只1.17元。2004年, 各乡镇将卫生院财政所拨工资的22%取消, 按乡镇人口数人均1.2元的大卫生事业经费包干, 但从中又扣除0.5元用于退休职工工资补助, 乡镇卫生院医疗板块完全与财政脱钩。

2.5 冷链问题

自1989年全面运行计免冷链至1996年, 其冷藏设备从未得到更新和增补, 尤为突出的是冷藏包、冰排、注射器、针头等。不少村冷藏包已损坏, 1996年县防疫站能使用的冰排不足1 000只, 站内注射器、针头已荡然无存。乡村接种者仅带10来颗针头进行预防注射, 农村儿童达不到免疫接种“一人一针”的起码要求。

2.6 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

1994年防疫站共下发计免疫苗3次, 采用分级领发, 夏秋季未搞冷链运转。1995年3次发苗中7月冷链送苗, 1996年1月至10月, 只由片区到防疫站领苗1次。同年3月为迎接以乡为单位计免达85%审评, 防疫站派人到被抽查乡镇督导过1次。

2.7 疾病回升

2000年与1989年相比, 乙肝、乙脑、麻疹等传染病有升高现象。1989年起, 县防疫站和有的医疗单位或个人向社会全面推行商品性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服务, 出现了几年的接种“热潮”, 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前些年, 乙肝疫苗的接种又处于“疲软”状态 (乙肝疫苗纳入成本核算) , 1995年全县共接种乙肝疫苗140人份。从附表看出, 1990年与2000年相比, 乙肝发病呈直线上升趋势。

2000年与2006年相比, 肺结核、乙型肝炎呈直线上升趋势, 其原因可能: (1) 接种质量或疫苗效价降低; (2) 疫情报告质量提高或将乙肝病原携带者作为病人报告统计; (3) 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贫穷人口群或医源性乙肝感染因素。

2.8 接种方式

2000年以前, 全县免疫规划以村为单位的串户接种为主要方式。上门接种的传统方式使工作呈现被动局面, 从某种角度讲降低了免疫规划的社会地位。

2.9 接种率调查

2002年4月, 采用组群抽样法, 进行全县计免接种率调查。共调查基免儿童209人, 结果为:建卡率93.30% (195/209) , BCG接种率88.04% (184/209) , 卡痕率82.07% (151/184) , TOPV全程率78.47% (164/209) , DPT全程率80.86% (169/209) , MV接种率75.12% (157/209) 。四苗全程率65.55% (137/209) 。脊灰强化免疫调查0~3岁儿童233人, 第一轮接种215人, 接种率92.27%, 第二轮接种203人, 接种率87.12%。

3 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开发领导层

首先要加大面向农村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群众真正懂得这是预防相应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举措, 使大家知晓免疫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社会性福利事业, 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能得到每位儿童家长的主动配合, 是搞好免疫规划的前提。同时要进一步开发领导层, 积极谋求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把免疫规划真正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是搞好免疫规划的关键。在基层, 长期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且要付诸行动, 做周密细致的工作。

3.2 提高专业人员待遇

全县疾病控制专业人员普遍存在工作待遇低的现象, 原因是基层领导认为疾控工作讲的是社会效益, 不能为单位挣钱。为提高社会效益还要用钱, 于是就降低工作人员的待遇。基层疾控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搞免疫规划亏本, 苦、累、烦、难和工作无劲头, 前途没奔头的思想。对上级下达的任务有畏难情绪。在提高待遇的前提下进一步从思想上引导和激发他们安心和热爱本职, 免疫规划工作才会有新起色。

3.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使专业队伍要“专”起来, 稳定起来。对乡村医生应有具体规定:将免疫规划工作列入开业行医、晋级等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采取工作任务与经济利益挂钩、工作质量与考评内容挂钩等得力措施, 奖惩并重。同时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疾控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 乡村两级防保网才能发挥好作用, 免疫规划队伍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县疾控中心专业队伍建设不可忽视, 一是应重点考虑从专业学校中吸收高素质专业人才;二是由重庆市疾控中心下派强将精兵到县疾控中心工作, 对单位资源进行整合, 对人员进行重组。

3.4 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对村防疫医生责、权、利管理,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逐步建立适应疾病预防控制的专线管理体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和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单位业务人员的群体素质, 引入效益竞争机制, 争取行业政策, 增加业务项目, 拓宽有偿服务, 积极采取措施克制人浮于事的现象。将每个职工放到适当工作岗位上去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免疫规划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决策者对此应有充分认识, 应从这一特性上去思考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办法。

3.5 加强基层计免人员培训和维持计免冷链运转

基层计免人员专业性不强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加强培训以使他们掌握免疫规划基本知识和接种技术, 树立严格按要求预防接种的思想, 增强工作责任心。计免冷链运转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 行政、业务部门都应重视。创造协作氛围, 建立健全冷链的各种管理制度, 确保运转畅通。加快乡镇冷藏设施建设, 是计免冷链长足发展的要求。乡镇冻制冰排, 可降低和缩短运输成本和时间, 减少冰排使用量, 有条件的乡镇可以运作。乡镇配置电冰箱后更重要的任务是正常使用和维护, 县疾控加强对冷链系统的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

3.6 改变预防接种传统方式

农村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定点接种, 乡镇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常年门诊, 是改变免疫规划接种传统方式的有效方法, 要增加对此项建设的投入。串户接种可用于查漏补种和消除免疫空白, 同时要严格规定和落实接种收费标准, 在群众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3.7 加大免疫规划监测力度

建立健全儿童预防接种证使用制度, 将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纳入年常规工作管理内容并认真落实。要实事求是, 客观反映计免各项接种率调查指标, 以达到免疫规划监测目的, 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取得实效。将发放使用预防接种证纳入行政管理轨道, 是提高免疫规划接种率的重要措施。采用行政手段, 接种证与出生医学证明同时发放, 能保证出生儿童一个不漏地获得免疫凭证;同时, 教育部门以预防接种证有完整的免疫规划接种记录者为入学条件, 这样能促使儿童按要求无条件接受免疫规划预防接种。

3.8 树立大卫生观念

3.2006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重点 篇三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4.2006年农机局监理工作总结 篇四

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

一年来按照局总支的安排,自己认真学习了党的先进性教育的有关材料、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的有关文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内容等。写了30000多字的笔记和4篇心得体会。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意识。

二、认真组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按照年初局里给站上签订的《农机监理培训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指标,全年组织完成:

1、完成拖拉机入户2400台,占任务的40;

2、完成拖拉机检验26350台,占任务的100;

3、完成拖拉机换牌3000台、换证5200人,占任务的100;

4、完成拖拉机喷号6000台次,占任务的100;

5、组织驾驶员及操作手学习培训3840人(GH1540.其它555人)。

6、完成经济指标2万元

今年未发生农机重大事故,一般事故2起,农机安全形势比往年有根本性的好转。

三、其它具体工作

1、大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

从三月份开始,结合全区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各分站(中队),出动宣传车680次,在170个乡镇利用群众赶集人多集中的有利条件,结合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其他宣传活动,大造声势,营造气氛,播放了《安全生产法》、[找材料到-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甘肃省农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讲录音,展出“农机事故案例”、“违章暴光”、“安全知识问答”宣传展板,现场讲解了发生在所在乡镇的事故案例,解答了群众的提问,特别是部分群众向我们询问关于购机补贴的有关政策,都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现场向群众散发了宣传资料共130000份,宣传面达到420000人次以上,接受咨询人员15000多人.2、认真开展路检田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在搞好安全宣传的同时,组织各分站、中队采取先城区、后乡镇、入村社的办法,对城区拉运建筑材料的炮车子和拉运麦草的拖拉机全面进行了清理检查,现场检查安全技术状况,要求麦草车辆覆盖蓬布,排气管安装牢固,配带防火罩等,并对证照不全的机手现场补办了手续,同时深入乡镇田间道路检查作业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现场检验车辆,动员办理驾驶执照等。共检查拖拉机36000台次,纠正违章5800台次,办理入户2400台次,换牌3000台次,动员机手学习培训9000人次,解决安全隐患1600台次,二是对不经常上路的小型拖拉机采取常年性的路检路查和进村入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并且牢牢抓助春耕、秋运番茄的季节,在活动路口抓黑车,强制办理了拖拉机入户和执照手续,农闲时节,深入各农机户上门办理入户手续、检验拖拉机,做了大量的工作。

3、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拖拉机入户率和驾驶员的持证率

今年来,按照区局监理工作会议精神,把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各项工作的标准来衡量全年的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步骤上按照区局关于拖拉机管理的三条有力措施,即抓住经常上路的,管住新购置的,搞好大中型的,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经常上路的2000台拖拉机全部办齐了证照并换成了新牌,检验达到了百分之百:对农户新购置的拖拉机发给临时号牌和行驶证,做到了从源头上的管理;对大中型拖拉机没入户的挨户进行了督促检查,动员旧车入户3900台,使大中型拖拉机的入户率达到了90,持证率达到了85。

4.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办理拖拉机入户、驾照手续,努力完成经济指标。今,加大对个人工作的压力[找材料到-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广大职工各显神通,除集体路查外,利用关系较好的村社干部、熟悉的驾驶员、同学朋友等在下面联系入户办证,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特别是在学员的组织发动上,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利用下面的各种关系发动2300多人,促进了全年任务的完成。

取得的实效。在今年这样一个农用车刚刚移交后,管理对象减少,难度加大的年代,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都没有能拿出一套强有力的办法措施的情况下,广大职工在区局的正确领导下,创新思维,团结奋进,努力拼搏,上下一心,通力协作,全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拖拉机入户数、驾驶证考证数都高于前五年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样一个各方面都不利于

拖拉机管理的过渡时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区局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费了很大的心血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是全局下上共同奋斗的结果。

5.认真做好职工思想教育工作

做好党建工作和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是抓好业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我站党支部按照区局党总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区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单位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好日常学习。一年来,坚持每周一全体党员职工集中半天学习制度不放松,重点以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及党报党刊相关文章为内容,各分站中队党小组结合各自工作特点,采取集中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学习。通过学习,大家提高了思想认识,端正了工作态度,有效地促进了业务工作。全年每个党员学习笔记达2万字以上,职工学习笔记1.5万字以上,人人写心得体会4篇。(2)搞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后期工作。按照局党总支的要求,针对先进性教育中查找出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整改措施,制定了整改方案,完善了各项制度,建立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达到了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3)结合农机监理行风评议活动,狠抓了农机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了“树行业新风,创一流业绩”的争先创优活动,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等一系列活动,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有了新的提高,行业风气明显改善。(4)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局面,耐心做好鼓劲引导工作。今年来,农机监理工作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和困难,职工畏难情绪大,工作进度缓慢,思想较乱。针对以上情况,党支部及时做好大家的思想鼓劲工作,在区局的统一指挥下,领导带头,深入一线,采取多种措施,使工作情况有了明显好转,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总之,由于支部重视党建和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全站职工思想比较平稳,党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全年任务的完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治学习学的还不深不细。

二是不能深刻领会局领导的指示精神。

5.2006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重点 篇五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五五‛普法工作的启动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这充分说明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做好今年普法依法治理的各项工作,根据自治区和地区200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要点。2006年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重点是: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总目标,着力平安建设。紧紧抓住增强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建设法治政府、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这个重点,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积极的专项依法治理,为我局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一、依据‚十一五‛规划,着力平安建设,启动我市 ‚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召开 ‚四五‛普法总结表彰和‚五五‛普法动员大会。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彻‚十一五‛规划的高度,紧紧抓住‚五五‛普法启动的契机,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本单位的议事日程,纳入本单位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各项基础工作:

1、认真查找‚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找思路、寻对策、制定整改措施,确定有的放矢的法治建设工作目标;

2、紧密单位实际,制定出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的普法依法治理五年规划

和计划;

3、建立、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制度,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学法用法工作制度,充实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和办事机构,调整人员,增添设备,保证工作有序开展;

4、举办普法骨干培训班,提高法制工作者队伍的素质;

5、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推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期间的各类先进经验,大力宣传深入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法治实践

1、推进法治实践,促进学用结合。通过建立媒体互动式法制宣传栏目等手段,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搭建政府与百姓的‚平台‛。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学法与用法的结合、促进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和各族群众信法守法、依法维权。强化社会监督,着力解决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等问题。定期开展‚党政机关和行业部门学法用法、依法行政情况通报讲评工作‛。

2、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要围绕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积极的专项依法治理。要采用多种手段,法制宣传教育寓法治实践之中,在法治实践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3、召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会议,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实施法治建设评估激励机制,完善法治建设‚一抓双挂‛制度,结合我局实际,在确定好依法治理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狠抓落实,促进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和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

4、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开展以‚讲法律、讲秩序、讲责任‛为内容的‚送法下乡‛、‚法律进社区‛活动和公民法制教育。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结合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村、牧区‚两委‛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广泛的法治实践,提高各级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依法办事、依法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提高各族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坚持集中与经常相结合,营造浓郁的法治氛围

1、加大新闻媒体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要发挥主动性,认真履行法制宣传教育职责,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2、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继续巩固板报、墙报、宣传栏、法制宣传一条街、法制标语、法律挂图等传统的宣传阵地;

3、坚持经常性工作与集中宣传教育相结合,认真开展好自治区第三个‚宪法、法律宣传月‛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宪法宣传为重点,突出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全市依法信访、依法维权法制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

4、积极参与自治区通过《法治新疆》网站在四月份开展的‚法治与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5、认真组织好2006年末全局公职人员的年终学法统考工作。

四、切实抓好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宗教人士、流动人口和农牧民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制度,并结合‚五五‛普法的新要

求,不断进行探索完善,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宣传教育

今年是‚五五‛普法规划启动的第一年,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做好了,对于全面完成‚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年普法依法治理的各项工作,不断促进我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2006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重点 篇六

一、2006年招商主要工作s0100

(一)组织和参与多个招商活动,落实签约投资合作项目89个,总投资213.6亿元人民币和1亿美元。其中:

1、各区、各开发区对外招商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26.4亿元。截止10月底,动工的17个,占项目总数的58.62%;进入规划报建阶段,预计在年底前可动工的2个,占项目总数6.90%,17项目已投入建设资金共计13.61亿元,占29个项目总投资的65.52%。完成征地,且部分建设资到位,尚未开工的项目7个,占项目总数的24.13%;未有实质进展的项目3个,占项目总数的10.34%。

2、第二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

19.74亿元人民币。截止10月底,此批完成项目立项、征地的有6家,占项目总数的60%,其中进入规划报建的3家,占项目总数的30%。6个项目共投入前期资金3.588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18%。未有进展或进展不大的项目4个,占项目总数的40%。

3、8月26**工业日动员大会签约的狮子岭飞地工业

园区的18个项目、**药谷二期入园的12个项目、汽车工业14个配套厂项目,分别投资13.07亿元、23.13亿元和22亿元人民币,预计这44个项目建成投入生产经营,可实现产值250亿元,利税2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由于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区、药谷二期和海汽工业园14个配套厂项目用地,尽管完成了总体规划,而环境评估、完善土地手续、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尚未开工,项目无法进入,造成以上项目没有实质性进展。

4、组织参加海南省(上海)推介会,组织20多家大型企业参加在上海举行的推介会,并在会上有4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104.2亿元人民币和1亿美金。

5、组织5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加在深圳举行的“高交会”的项目对接,成交2个项目,投资总额1.2亿元人民币。

6、精心组织了第二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较好地宣传推介了**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居优势。并组织市政府代表到福州、厦门两市考察活动,各项活动获得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7、组织企业参加福州海峡两岸经贸洽谈会,主要是在农业、旅游方面开展与台湾的合作,并就“水果交易市潮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8、组织我市企业参加11月12日在三亚举行的“海南重点产业推介会”,重点推介**药谷和医药产业。

9、组织我市20多家企业参加3月、5月在**举行的“粤琼经贸恳谈会”,并推出一批招商项目与广东的企业代表团进行项目对接洽谈,初步达成一些合作意向,但需进一步加强跟踪。

(二)加强对我市04年在各类招商活动上签约项目的调查落实和跟踪协调工作,按项目属地和谁签约谁负责的原则对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进行分工。截止9月底,50个签约项目(不含无疫区农业招商会签约项目,因为这批签约项目比较虚,基本不落实)中,已建成或基本完工的项目15个,占项目总数的30%;在建项目16个,占项目总数32%;;尚未动工,但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并已投入一定资金的9个,占项目总数的18%;未有实质性进展的4个,占签约项目的8%;已经终止协议6个,占签约项目的20%。已累计完成投资11.03亿元,约占50个项目投资总额的16.97%。

(三)为扩大我市投资环境和城市形象的对外宣传力度,我局组织力量收集相关资料,对投资指南进行修订,完成了2006年《**投资指南》的编写、印刷工作,汇编一本高水平、高标准的投资指南。

(四)3月和5月分别组织我市相关部门和企业参加“粤琼经贸洽谈会”,二、2007年招商主要工作安排

(一)完成招商项目库的软件编程、项目数据整编工作,建立完善“**市招商项目库”,完成软件编程,并进一步对全市的招商项目、在建项目和经营项目进行调查,建立完善招商项目库。

(二)继续做好“上海推介会”筹备的前期工作,包括中介机构的商洽、活动方案的制定、报批等工作。与上海华臣企业商洽上海推介会的总体方案和具体操作方案等细节,完善文字后报市政府批准;确定上海推介会的上海中介机构协办单位,从已候选的中介机构中筛选一至二家机构作

为协办机构;以市政府名义向全市各有关单位发通知,征集赴上海招商的项目,完成项目的策划、包装、收集、汇总工作;推进正在洽谈、筹备的大合作项目,做好签约项目的准备工作。

(三)围绕**药谷、汽车产业园、水产品出口加工区等特色园区的建设,组织相关专家和企业共同研究策划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投资前景的产业招商项目,扩大招商成效。

(四)结合“十一五”规划,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我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规划,有效整合我市开发区、各区和相关优势企业的招商资源,形成对外开展招商工作的合力。

(五)集中力量对公共服务设施(如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招商策划,推出对外招商,试行实施项目融资,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建设经营,盘活城市资产存量,提高城市资本经营效率。

(六)实施大项目推进战略,研究制定鼓励跨国公司投资的具体措施,大力引进关联度大、牵引力强的战略性投资,努力引进大项目和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筛选3到5家这类公司由市领导分别带队上门走访招商和小分队境外招商,增强了招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大力推进品牌招商,通过登门拜访、委托中介、以商招商等方法,引进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提高**城市品味,力争沃尔玛、家乐福、必胜客、辛巴克、嘉年华、麦当劳(第二家分店)和肯德基(增开2家分店)。

(八)建立健全投资促进网络,实行招商引资联络员制度,实施招商工作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各级招商部门的作用,整合全市招商工作资源,提高各区、开发区投资促进效率和利用外资能力,提高投资促进效率和招商引资能力。

(九)加强对05年招商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对去年各类招商签约项目,实行列表跟踪,分解到具体单位或部门,确定专人跟踪服务,实行招商签约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和季报制度,对去年的招商签约项目进行逐一梳理,切实帮助解决项目存在问题,推进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确保招商工作的成效。

(十)继续创新招商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包括海南(上海)投资与合作洽谈会、广交会、深圳高交会、厦门投资额洽会、南宁东盟博览会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投资洽谈会,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品牌,以优势产业重点,以企业为主导,以招商项目为载体,组织企业参与,充分利用这些招商平台,认真筛选项目,提前做好招商项目的前期对接洽谈工作,扩大**对外宣传影响,提高城市引资形象,提高引资成效。

(十一)策划一次“中国**(韩国)推介会”,韩国是我市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市场及旅游客源来源地,结合**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及旅游度假等方面的优势,策划在韩国组织一次专题推介活动,着重展示与推介**、农产品深加工出口、水产品加工出口的产业优势和围绕这些产业开展对韩国企业招商。

(十二)根据陈辞市长关于城市形象营销理念的讲话精神,邀请国内知名的公关策划公司,围绕区位、环境、政策、产业、休闲与娱乐等方面对我市进行投资环境形象设计,制作高质量的投资环境宣传多媒体光盘,打造**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投资创业最佳城市的新形象。《城市名片》将通过各种渠道,发送给外国驻我国使领馆、驻香港的900多家跨国公司、500多家跨国公司驻我国的机构。借用这些对外窗口,扩大**投资环境的形象宣传和对外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7.2006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重点 篇七

1、分析方法

以2006-2010年《分析化学》期刊载文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期刊数据库》 (CNKI) , 在“来源”项中键入“分析化学”, 分别检索2006~2010年各年度发表文章数量, 利用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 选取中国科学引文库中的引文检索下的被引来源, 年代限定在2006~2010年, 分别键入所有中文版化学杂志, 对检索出的数据浏览并保存。用手工检索方法分别检索出每篇文章的作者来源、基金资助、发文时滞及参考文献数量 (并对中、英文参考文献分别统计) 进行统计记录, 再用Access软件对手工检索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方便起见, 现对数据的统计做以下说明: (1) 在统计发文篇数时, 只对有作者的文章进行统计, 对于编辑部消息及索引等无作者的文献未做计数。 (2) 只统计第一作者所在省份。 (3) 对于直辖市资金资助项目文章按省级处理。 (4) 发文时滞按接受日期统计, 每月按30天计算。

2、结果与讨论

2.1 载文情况统计

该刊2006~2010年共发文1999篇。期发文量平均为33.32篇, 篇均页数为4.56页。具体见表1。从载文情况统计中可以看出:该刊年发文篇数与页数都在增加, 其中篇均页数的增加最为重要, 远远大于一般期刊的每篇2~3页, 特别是2010年更是达到每篇4.96页, 说明该刊的论文篇幅加长了, 大容量的文章在增多, 本刊总体质量在提高。说明该刊更加重视了文章质量与该刊的核心地位。

2.2 引文数量统计

引文数量即参考文献量, 是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 是衡量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能力的一个指标。该刊2006~2010年共发文1999篇。共有引文条数为28613条, 篇均引文条数为14.31条/篇。外文引文平均占71.88%。具体见表2。从引文数量统计可以明显看出:该刊篇均引文从2006年的11.26条/篇上升到2010年的17.57条/篇。超过了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的平均论文的平均引文量8.86条/篇的标准[1]。特别是该刊外文引文比例很高, 反映了该刊作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国外科技信息的程度与广度, 该刊在2010年外文篇均引文数量为13.15条/篇, 远远高于2002年我国科技统计源期刊年外文平均引文数4.18条/篇[2]。说明该刊作者撰写论文时获取外文文献信息的能力和利用率不断提高, 有利于对国外科技发展动向与趋势的把握, 该刊的学术性在不断增强。

2.3 发文时滞统计

论文发表时滞是指论文的出版日期与所注收稿日期 (若注有修回日期, 以最后一次修回日期计) 之时间差。据报道, 当代科技文献发表如果延误1.5~2.0年, 其情报价值丧失30%, 因而发表时滞是评估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3]。对《分析化学》自2006~2010年共刊登1999篇文献进行统计, 发文时滞 (每月按30天计算) 最长为370天, 最短的为30天, 平均为164.10天, 具体见 (表3) 。从发文时滞统计可以看出:该刊在保持学术水平稳定的前提下, 尽最大努力缩短稿件处理及出版时间, 发文峰值时滞主要集中在120~240天, 远小于我国科技论文11.7月平均时滞, 与国外一般出版物6~7个月平均出版时滞相当[4,5]。特别是笔者发现在2009年以后, 发文时滞小于120天的文章明显增加, 而且发文峰值时滞明显缩短, 这就使来稿能以最快的速度在该刊发表, 因而具有较好的报道时效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刊编辑人员在审稿、编辑、印刷等环节上, 为缩短该刊论文的出版时滞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2.4 基金资助统计

2006-2010年该刊共刊登受基金资助的论文为1667篇, 其中国家级为1264篇, 省级为403篇 (直辖市及学校资助按省级计算) , 具体见表4。从基金资助统计可以看出:该刊基金论文数量很高, 近五年来平均占发文总数的83.39%。尤其在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数量高。表明大量的高质量、高学术性论文投向了该刊, 充分体现出该刊的学术性和作为核心期刊的合理性。

2.5 作者分布统计

2006~2010年《分析化学》的作者主要来源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 其主要作者群来自于北京, 其次是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其中, 北京市319人, 占整个作者人数的15.96%, 具体见表5。从作者分布情况统计可以看出:该刊的作者来源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 说明该刊影响范围较大, 而且拥有大量的、稳定的作者群。从作者单位来看, 主要来自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说明该刊学术地位很高, 对化学领域指导性很强。另外, 还有七位作者分别来源于香港、澳门、台湾和韩国, 这是中国期刊逐渐与国际接轨的象征之一。

2.6 被引及他引情况统计

截止2011年5月2日, 利用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 对所有中文版化学杂志进行2006~2009年被引及他引情况统计[6] (现只能查到2009年以前) , 被引排名前10名的杂志, 具体见表6。我们知道, 影响因子是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是对期刊的一种定量评估指标。由于一些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非科学的、学科的特殊性, 使得影响因子在各学科间的差别很大。影响因子也只有在同类学科期刊中进行比较才有意义。由下表可以看出该刊在同类学科期刊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及被SCIE等著名检索刊物收录的理由。

3、结论

综上所述, 《分析化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 在化学期刊中影响较广。该刊刊载基金资助论文比例大、发文时滞较短、篇均引文数量 (特别是英文引文数量) 较多、作者分布区域广, 是我国化学领域工作者必读的刊物之一。该刊不愧为国内化学界最具影响力、权威性、代表我国化学界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

摘要:依据《中国期刊网全文期刊数据库 (》CNKI) 、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与手工检索, 统计2006~2010年出版的《分析化学》所载论文的多项文献定量指标。分析《分析化学》2006~2010年的载文特点及被引情况, 了解该刊的编辑质量和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 为进一步办好刊物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该刊五年共发文章1999篇。在引文统计中, 英文引文条数很高, 平均占71.88%。在文章时滞统计中, 最长为370天, 最短为30天, 平均为164.10天。在基金资助文章统计中, 受资助级别高, 获资助篇数多, 平均每年为83.39%。在作者分布统计中, 北京作者人数最多, 有319人, 占15.96%。在被引数据统计中, 该刊被引次数居同类刊物第二名。说明该刊所载文献质量较高, 不仅是我国化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 也是我国化学领域的主要核心期刊。

关键词:文献计量,载文分析,被引分析

参考文献

[1]夏旭, 张春辉.《高校图书馆工作》近期载文、引文分析及影响因子的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 21 (4) :14-28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年度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80, 94

[3]刘煜.利用文献离散规律评价科技论文.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7, 10:223-235

[4]吴校连, 朱英辉, 李雁菁.《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年-1999年载文分析.医学信息.2001, 14 (2) :71-74

[5]刘秀红, 赵瑞刚, 陈耀明, 等.《营养学报》十五载文分析.营养学报.1997, 19

8.2006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重点 篇八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尤其要牢牢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统领、四个着力”的要求,结合江苏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落实。

2006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不动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在转变、创新、提升、统筹上下功夫,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确保“十一五”发展起好步、开好局。

上一篇:内部承包协议木工组下一篇:《萤火奇兵》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