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调研报告(共8篇)
1.标准化调研报告 篇一
广丰县供电限责任公司
工会工作专题调研情况汇报
为切实加强工会标准化建设工作,更好地履行工会的各项职能,进一步探寻工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根据市公司饶供函„2011‟32号《关于做好工会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公司工会深入基层从不同层面开展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情况以及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需求专题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及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动职工建功立业,助力企业发展
工会结合公司实际,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了公司岗位大练兵实施方案和2011年岗位练兵实施计划,多层面多形式地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进岗位练兵工作。如线路工区“师带徒”开展结合岗位练兵;营销部开展以各单位负责人为领队的团体供电服务岗位练兵等。“以练促培、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深入开展班组建设工作,继续巩固班组建设工作成果,建立和完善常态化测评、动态化跟踪、闭环改进的工作机制并提升工作亮点。制定职工“五小”创新活动方案,开展“五小”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培养职工“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理念,集中职工创新智慧、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活动职工参与率达80%以上。
二、深化工会维权内涵,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紧紧融入中心开展具有工会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公司建立了文体骨干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开展“三品”工程建设活动,着力实现“品质生活”,对员工兴趣爱好进行调研后,先后成立了摄影、书画、篮球等十二个兴趣小组,全面提升员工生活品位。工会举办的摄影、书画展受到了广大员工的好评。公司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工会劳动保护监督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到位,无重大安全隐患。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培训率达80%以上。大力弘扬企业文化,坚持日常“送温暖”工作,制定了职工生病住院走访探视工作制度,做到职工生病住院第一时间看望慰问,下发了职工疗休养规定,完善帮扶救助长效工作机制,随着天气逐渐升高,开展迎峰度夏送清凉工作。
三、创新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
公司职代会按规定程序召开,职工代表提案办结率达100%;组织职工代表深入基层就生产、班组建设、岗位大练兵等方面进行巡视检查工作。企业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及时调整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公司制定了厂务公开工作考评办法、厂务公开考核细则,职工满意率达100%以上。集体合同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切实维护职工的经济、政治、劳动、安全、卫生、文化
等合法权益,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
四、增强工会组织活力,工会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大力加强深入基层调研工作,职工在工作生活中存在问题都会主动找工会工作人员聊天谈心,切实为职工和公司构建桥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保证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与职工队伍发展壮大相适应。切实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为有条件的供电所建立职工小家。工会组织健全、工作规范、制度完善、记录完整、档案完备。建立信息员队伍,职工入会率达95%以上;工会经费按时足额上缴。
存在问题:
1、农电工入会问题。公司各单位农电工要求入会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因农电工工资走农网维护费,无法提取工会经费,故导致这个问题处于搁置状态。
2、岗位大练兵工作县公司层面师资力量有限。工会在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工作的同时发现对基层单位和供电所的培训单靠县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师资力量非常有限。
3、工会工作人员过少。公司工会正式职工为二人,但工会工作涉及到班组建设、岗位练兵、离退休工作、女工工作及工会标准化建设工作等。目前的人员配制导致部分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在调研工作中,工会工作获得了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充分好评,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
中,我们将立足当前、创新发展,着力将工会工作推向新的局面。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三日
2.标准化调研报告 篇二
1 调研队伍
此次调研涉及面广, 除体系内的试验站外, 还包括各省具有代表性的规模养殖场。调查人员涉及省、市、县、镇和村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养殖户等。调研区和参与调研的岗位专家及站长如表1所示。
2 当前制约肉牛/牦牛产业、特别是标准化养殖发展的重大、共性问题
南方各省肉牛标准化创建示范情况差别较大, 如部和省肉牛标准化创建示范场占各畜种示范场的比例湖北省为15.70% (76/484) 、江西省为6.85% (5/73) 、广西壮族自治区为2.46% (3/122) 、四川省为1.88% (3/160) , 广东省和江苏省无肉牛标准化创建示范场验收场。
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 南方具有发展肉牛养殖的优越条件, 包括气候温和、粗饲料种植期长、秸秆和农副产品丰富、地方品种多样化、牛存栏量大、对牛肉需求大等。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南方肉牛业发展停滞且萎缩迅速, 重视肉牛产业已刻不容缓。
目前制约我国肉牛/牦牛产业、特别是标准化养殖发展的因素很多, 突出表现在:缺少全国性或全省性推动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缺少融资和保险机制等系统长效的保障措施、缺少龙头企业拉动全产业链、环保压力大等。
2.1 养殖用地政策
大部分肉牛养殖企业用地为租用, 养殖占地和建筑不能作为借贷融资的抵押。
由于受基本农田保护政策限制, 土地供应及管理严格, 养殖用地存在较大缺口。林权制度改革后, 大部分适于发展肉牛业的荒山、荒坡、荒地划为林地, 利用荒山、荒坡、荒地、疏林地以及残次林地发展肉牛养殖受林业部门林地占用计划指标限制, 且需要上缴较高的林地占用费和植被恢复费。进行土地用途转换手续复杂、难度大、费用高;有的地方还征收高额耕地使用税。同时, 由于社会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土地使用限制对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制约日益凸显。存在养殖用地要给工业用地让路、租赁土地合约续期难、中小企业申办困难等现象。广东省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土地资源更是紧缺, 不能放牧, 没有饲草地。
也有一些传统养殖区 (如江苏徐州市) 反映, 养殖用地不是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肉牛养殖投资大、利润低, 没人愿意养。徐州市20世纪80年代肉牛存栏在50.00万头以上, 2011年底全市肉牛存栏量降至13.32万头。
2.2 企业 (场) 执照、动物防疫合格证照等各类执照政策
各标准化创建示范场和规模化养殖场能主动遵守各类执照政策, 向有关部门申请设置企业 (场) 的执照、动物防疫合格证等, 当地部门也给予积极支持, 总体来看这些政策执行较好。然而, 散养农户执行执照政策的力度很小。鉴于各省年出栏1~9头的散养户占绝大多数 (67%~89%) , 散养农户带来的疾病防控风险较大。
2.3 环保政策与粪尿处理政策
被调查人员普遍对环评报告收费太高, 极少数地区对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企业仍收取排污费, 影响养殖户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 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现有的粪污处理设施由于后续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而成为摆设。主要问题有:净化处理设备运行成本高;沼气发电转化成本高于商业电价格;养殖场发电无法并网导致利用率不高;养殖场难以得到足够数量的配套土地用于消纳粪尿、沼渣、沼液等。
2.4 金融政策
目前, 尚无健全、有效的融资平台, 银行贷款利息高、贷款抵押条件高、融资困难成为阻碍肉牛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其主要原因有:肉牛产业成本高、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不如工商业回报率高;产业链长, 存在风险;养殖用地和牛舍建筑等不能作银行抵押;政府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无抵押小额贷款对于肉牛养殖企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2.5 养殖保险政策
在养殖行业, 虽然生猪和奶牛的保险已经普遍实行, 但南方地区基本未实行肉牛保险, 这是导致肉牛养殖业承担风险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地区尝试过肉牛养殖保险, 但是效果不理想。保险公司和养殖户积极性均不高, 其原因有:一是由于肉牛养殖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疫病风险大, 保险公司不愿开展此项业务;二是理赔手续复杂、条件苛刻, 赔偿额度标准低, 养殖户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2.6 农机 (养殖机械设备) 补贴政策
大部分被调查人员认为, 农机补贴对肉牛养殖业的贡献很少。其原因有:农机补贴范围限于《农机补贴名录》, 而《农机补贴名录》中的产品主要针对种植业, 覆盖肉牛养殖所需的机械设备种类很少, 且申请手续繁琐, 补贴力度不大, 最后拿到质量相等的设备价格高于直接从厂家购买的价格。2012年《江苏农机补贴名录》中的相关产品有:畜禽粪便处理机 (固液分离机) 、秸秆切碎装置 (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装置配套) 、秸秆抛撒装置、秸秆压块制粒设备, 按设备不同规格明确给出250~29000元的补助。
2.7 所需关键技术
目前南方产区肉牛养殖所需关键技术如下。
1) 母牛杂交改良和高效繁殖技术。目前能够生存和赢利的肉牛养殖企业基本是通过北牛南运的异地育肥企业。北牛南运导致的疾病风险大, 同时牛源日益紧张的全国性局面也严重威胁这种“异地育肥”产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本地黄牛目前存在数量急剧减少、繁殖率低、生长慢、产肉率少等问题, 如何杂交改良与发展地方品种、提高繁殖率、将地方品种改良饲养与优质肉牛生产紧密联系起来, 是地方政府、农户和企业都关注与急需的技术。
2) 饲草料加工贮运与日粮配制技术。实践证明, 由于南方地区土地等资源限制, 南方肉牛养殖宜采用小规模大群体模式。虽然饲草和秸秆面积大、资源丰富, 但分散不成片, 农户各自建饲草秸秆收贮设施成本过高, 急需低成本集中收贮技术。通过配送给农户解决冬季草料不足的问题。
同时还需农业、工业副产品甚至废弃物 (如酒糟、果渣果皮) 的贮存、加工和高效利用技术。
此外, 南方虽然饲草秸秆丰富, 但缺少蛋白质含量高的秸秆和牧草, 对养牛而言, 所谓“养得活、养不好”。同时, 急需日粮合理配制技术, 指导养殖者就地取材, 配制全价日粮。
3) 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急需低成本粪污处理技术, 既可以有效解决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 又不至于给企业带来过重的投资负担。
4) 适合炎热夏季的优质牛肉生产技术。利用地方品种牛源生产优质牛肉的单项技术和利用黄牛品种生产优质牛肉、增加地方黄牛饲养效益的综合技术与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是当前南方肉牛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 也是解决南方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技术。
同时, 南方气候炎热、高温高湿, 有效抵抗热应激的关键技术也为生产所急需。
3 针对上述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
3.1 关于扶持政策的建议
面对肉牛产业持续滑坡的态势, 企业和政府都处于观望状态, 都在寻求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动力, 既不希望肉牛产业步大豆产业的后尘, 由国际社会控制国民的牛肉需求, 又都没有勇气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即政府希望企业能运作出一个有效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 而企业希望政府能在各方面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肉牛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虽然调查中发现, 各地都出台了一些局部或单项政策扶持肉牛产业, 但从全局角度看, 未形成一个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氛围, 因而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推动不大。
对于肉牛产业这么一个投入大、回报慢、利润薄、产业链条长的民生产业, 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的综合扶持政策, 同时协调各部门共同支持。实际上, 生猪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模式相对完善, 适合于肉牛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1) 融资扶持政策。希望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肉牛养殖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 如建立一种有效的担保机制, 或设立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公司, 或由畜牧兽医局以一定比例进行担保, 或利用价格调控基金, 或贴信贷款等, 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 保险扶持政策。效仿生猪和奶牛, 建立政府和养殖企业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的肉牛保险机制, 以增强肉牛养殖企业抵抗疾病、灾害等风险的能力。
3) 母牛养殖综合补贴政策。政府补贴能起到扶持、引导和激励作用, 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由于母牛养殖成本过高、利润过低, 非常需要政府实行母牛补贴政策。调查中发现, 南方产业各省都尝试过母牛补贴, 但部分农户或企业为获补贴而养牛, 利用各种欺骗手段获取补贴, 未在发展肉牛产业上下真工夫, 最终都未得到满意效果。这一结果既伤了政府的心, 又伤了真正养牛人的心。事实上, 上述补贴措施的失败不是补贴本身的错误, 是运作形式简单所造成的。有实践表明, 将补贴改为“以奖代补”、“分解实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如将补贴分解为牛舍等设施补贴、设备补贴、带犊补贴、适当规模补贴、交牛时总结算等。养殖规模应与饲料资源和粪污消纳能力相适应, 只补贴适当的规模养殖, 过度规模应承担环保责任。
4) 用地倾斜政策。各地政府应对有能力做大做强的企业合理规划养殖用地, 无论是政府划拨还是出让, 政策均应该有所倾斜。有条件的地区可集中规模性的养殖片区, 统一管理。手续办理方面, 杜绝政府部门间的相互推诿、精简审批程序, 在政策上亮起绿灯, 给养殖企业配套饲料用地, 鼓励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等。与林业部门协调, 将荒山、草坡等林用价值低的地转化为养殖用地。
5) 项目考核指标应更加灵活和弹性。虽然国家已有一些项目适合于扶持肉牛养殖业, 如菜篮子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但在项目设置的考核指标上“一刀切”, 未照顾到南方产区的特殊条件, 如秸秆养畜项目要求的大养殖规模和建大容量青贮窖等指标就不适合广西等南部地区, 这些地区四季可提供青绿饲料、平地少、饲草秸秆分散, 集中贮存成本很高。
6) 环保政策扶持。达到环保要求、通过环评是养殖企业申报国家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的必需条件, 但目前环评报告收费很高, 从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建议农业部门与环保部门协调, 降低环评收费标准。
7) 农机补贴。《农机补贴名录》应根据肉牛养殖的实际需求, 增加相应的设备名录, 如TMR机、秸秆粉碎机、揉搓机、切割机等。
8) 鼓励全产业模式的带动作用。积极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肉牛养殖合作社的发展, 鼓励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以优质牛肉深加工拉动产业, 发展地方养牛业, 创建地方牛种和牛肉品牌。
9) 鼓励和支持发展良种工程。建议充分发挥现有家畜良种改良站的作用, 将南方产区肉牛能繁母牛纳入国家良种补贴范围。
10) 降低养殖场缴费标准。建议按农业用电价收费, 目前按工业用电收费太高。
3.2 关于养殖与防病技术的建议
和传统肉牛养殖业相比, 现代肉牛养殖业与所衔接的牛肉深加工业是高技术含量的行业, 只有将现代技术成功应用到繁育、饲养、防病治病、粪污处理、牛肉加工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才有可能节省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有效推动肉牛养殖业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
1) 在养殖技术上, 建议加强南方产区的饲草料和农副产品收贮和有效利用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
2) 在品种改良和繁殖上, 建议研究和推广高效利用地方品种资源的育种技术和繁殖技术, 促进地方肉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在疾病防控上, 建议加强疾病预防和诊疗服务, 严格交易检疫, 完善预警预报体制。
4) 目前大部分肉牛养殖企业技术力量非常薄弱, 肉牛养殖和牛病防控技术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是一条尚未跨越的沟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由于机构精简、经费不足、人员待遇过低等原因, 已面临“网断人散”的危险, 无法满足基层服务的需要。因此, 建议加强推广体系建设, 扩大技术推广服务人员队伍, 提高肉牛饲养和牛病防控的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 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执业兽医师诊所等社会力量的作用,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弥补国家队伍的不足。我国成立了国家兽医协会, 正在试行执业兽医制, 深化兽医制度改革, 允许地方成立兽医协会, 支持执业兽医师开业, 完善牛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 可对兽医防疫防控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效补充。
5) 建议加强龙头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带动作用。积极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肉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对全产业链模式下的肉牛加工龙头企业, 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前提下, 本着同等优先的原则, 予以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并积极推荐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国家应对肉牛加工企业创建的企业品牌、产品名牌予以重点奖励。
6) 建议完善检疫监测体系, 控制牛群移动, 及时预警预报。牛群移动是导致疫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可能是运输应激激活了牛体内携带的病原因子, 另一方面可能是牛群在混合和转运途中新感染了病原体。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严格控制牛群移动是有效控制牛病的重要措施。然而, 目前我国除了能对进口牛群实施严格地监测和隔离检疫外, 国内牛群的转运基本无法实施暂养、隔离和检疫。一方面是缺乏快速准确的检疫监测手段, 另一方面是目前牛群交易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牛群在交易市场实行快进快出, 检疫和监测技术条件不能满足快速通关的需要。
7) 建议加强牛病防控科技投入。目前用于牛病防控的国有产品很少, 只有口蹄疫疫苗等少数几种疫苗, 诊断试剂主要依靠进口, 监测和检疫手段缺乏, 简化技术和产品奇缺, 对多种危害严重的疾病的流行病学、致病和免疫机理研究较少。其根本原因是科技投入不足导致牛病防控理论和技术研发以及成果转化进程缓慢。虽然国家在近年来明显增加了牛病防控的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 但由于前期研究基础过于薄弱, 且牛是高价值动物, 相关实验研究的成本很高, 目前的科技投入远不能适应养牛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4 地方的优惠政策举例
目前, 在省一级无促进肉牛产业标准化养殖和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 缺乏扶持肉牛产业发展专项经费, 但在具体做法上, 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畜牧养殖场补助项目、“菜篮子”工程项目、亚洲银行援助项目、秸秆养畜等, 对肉牛标准化养殖给予了或多或少的支持, 如湖北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标准化肉牛和肉羊生产模式奖励资金。
可喜的是, 调查中发现, 各省有关领导和部门都在关注肉牛养殖业的发展,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正在酝酿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振兴肉牛产业已见曙光。如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组织人员深入到全省牛羊主产县市和牛羊养殖企业 (场、户) 开展调研活动, 与广大牛羊散养户、养殖企业代表、当地畜牧局或推广站领导等进行座谈交流, 详细了解全省自2000年以来牛羊生产的基本情况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与此同时, 在有发展肉牛养殖业优势条件的各县市, 连续多年坚持执行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地方政策, 在局部取得良好效果。地方的优惠政策举例如下。
1) 江西省高安市推行养牛小区担保贷款政策。高安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推进我市牛产业发展的意见》 (高府发[2009]19号) , 对存栏50头以上、年出栏100头以上、种草2013000m2以上、牛舍面积500m2以上且上年度按期还贷的, 最高可贷款10万元;对存栏100头以上、年出栏200头以上、种草26500m2以上、牛舍面积1000m2以上且上年度按期还贷的, 最高可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为10个月。这一政策的实施, 有力促进了当地养牛的积极性, 促进了当地肉牛产业的发展, 使之成为江西养牛大县、重点县和生态示范县。
2) 阆委办发[2012]4号、丰都府发[2012]4号等中明确规定了, 饲养能繁母牛10头以上的农户, 凡从外省购进合格能繁母牛并建档后每头补助400元, 改建母牛圈舍达到标准的, 每个栏位补助200元;对饲养50头以上规范化建圈的肉牛育肥户, 每个栏位1次补助300元;存栏达100头以上的, 每头给予200元的治污补助;对实行种草养畜的农户, 免费提供优良牧草种籽或每667m2补助50元;免费为母牛养殖户提供冻精, 在母牛产犊后每头犊牛补助70元。
3) 湖北省“165”肉牛养殖模式。农户养牛“165”模式为:1个农户, 养6头母牛, 年提供5头小牛。对于执行“165”模式的农户,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扶持政策, 如贷款贴息、以奖代补、一次性补贴等。如枝江市政府对新建“165”模式户实行每户补贴5000元扶持政策, 同时枝江市政府出台了贷款贴息政策, 按每头能繁母牛5000元贷款额度给予贴息, 鼓励规模肉牛养殖场、农户引进良种能繁母牛。
5 优秀肉牛/牦牛企业 (场) 推荐
目前南方肉牛养殖以异地育肥为主, 产业链向循环经济模式延伸, 包括:“牛-沼 (粪) -草”、“牛-沼 (粪) -草 (果、蔬) ”、“牛-沼 (粪) -农作物”、“牛-林-草”、“工业 (制酒、糖、食品) 废弃物-牛-沼 (粪) -农作物”、“牛-沼 (粪) -果 (草) -蚯蚓-鱼 (蚌) ”等循环经济模式, 虽然创造了一种赢利、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养殖模式, 但对本地肉牛养殖业的拉动作用不大, 尚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标识的权威牛肉和牛种品牌。拟推荐的优秀肉牛/牦牛企业 (场) 的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政策措施如下。
5.1 江西省高安市裕丰农牧有限公司
发展模式:“种草养牛、牛粪还地、循环利用”的肉牛养殖模式。
该公司是江西省最大的种草养牛企业, 是国家级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企业。总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 占地约200多hm2, 牧草种植面积80hm2、果园13hm2, 肉牛存栏量达到1500头, 年出栏2200头。通过多年发展, 不断探索, 在综合分析了全国各地肉牛养殖的优点, 比较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肉牛养殖的差异, 结合江西省的气候水热资源, 开展适合当地的牧草种植试验,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南方地区的种草养牛、牛粪肥地、降低污染、循环利用的肉牛养殖模式。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南方地区粗饲料缺乏的局面, 代之以优质牧草全年供应, 为江西省开展大规模肉牛养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通过种草养牛、牛粪还地、循环利用, 解决了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问题。公司利用自身建设的平台和积累的经验, 以示范带动、技术指导的方式, 带动周边乃至江西省肉牛养殖水平不断提升, 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2006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扩建千头肉牛养殖基地”一般产业化精英项目、“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 (GAP) ”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江西省生态畜牧小区示范点建设项目, 带动并发展省内外肉牛养殖专业户378家。
2007年成立江西高安肉牛体系合作社和肉牛养殖协会, 培训了大批学员, 肉牛养殖协会成员遍及江西、湖北和湖南。每年都有大批前来公司参观学习的人员, 拥有378名肉牛养殖协会成员, 协会养殖规模达到5万头, 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肉牛协会,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8年被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指定为“国家肉牛综合试验站”, 多次得到了高安市政府和江西省政府等领导的一致好评。公司董事长杨食堂被评为市政协委员、高安市劳动模范、“文明信用户”高安市农业科技标兵、第八届“2008创业之星”、2008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等荣誉称号。
5.2 连云港市亨得利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发展模式:本地黄牛 (徐州黄牛) 高档育肥, 实行“牛→粪→蚯蚓→生物有机肥→作物种植→秸秆及青贮→牛”的循环经济模式。
公司于2009年6月5日成立, 以优质黄牛改良保种和繁育养殖为主, 注册资本618万元。计划总投资15000万元, 已建有牛舍20000m2, 后期将扩建15000m2牛舍。公司现有职工26人, 其中教授2人、博士后1人、高级畜牧兽医师2人、大中专以上学历10人。公司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李埝乡境内。李埝乡地处东海县西北部, 位于苏、鲁2省3县 (东海、郯城、临沭) 交界处, 土地以岗岭沟壑为主, 长期以来农民一直以种植花生、山芋、玉米为主, 产生大量秸秆、豆粕、粉渣, 可作为黄牛的饲料, 部分秸秆便于青贮。同时, 李埝乡也拥有悠久的黄牛养殖历史, 是全省养牛重点乡, 年存栏量2.1万头, 品种以西门塔尔牛、徐州黄牛 (鲁西黄牛的分支) 为主。
自2009年公司成立以来, 始终把优质肉牛品种改良和养殖作为公司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公司主要通过以下2种方式来做优质肉牛品种的选育工作: (1) 筛选优质本地黄牛父本和母本, 通过二元杂交方式提纯繁育徐州黄牛; (2) 使用日本和牛优质冻精为父本改良繁育徐州黄牛。目前公司存栏能繁徐州黄牛母牛400余头。
同时, 公司引进日本和牛先进的饲料配方和饲育技术进行本土化改良, 通过大量的实践试验, 形成了具有相当核心科技的创新饲育工艺, 成功地把徐州黄牛饲育得和日本和牛一样, 拥有丰富大理石花纹, 口感柔润、鲜嫩, 易嚼易咽的肉质。目前存栏优质本土育肥黄牛500余头。
目前亨得利公司已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 带动180余家农户进行规模化的养殖尝试。委托农户和合作社繁育、代养犊牛, 到育肥期时公司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回收, 集中进行高强度后期育肥。这种产业模式既能扩大公司的养殖规模又可以带动农民增收, 深受当地农户、养殖合作社欢迎。
规模化的肉牛养殖, 会产生大量的尿粪等有机废弃物, 如果不处理好会带来很大的污染。公司引入加拿大生物技术团队, 运用蚯蚓生物科技, 对有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转化为蚯蚓饵料, 在蚯蚓处理有机废弃物完成生态环境治理过程的同时达到蚯蚓体的高产养殖, 从而获得的产品为蚯蚓体、蚯蚓代谢物2大新型生物质材料。
以上养殖系统的建立, 不仅仅体现在优质的高档牛肉和医药用蚯蚓体2种主要产品, 还形成了公司高效农业生态产业循环链:肉牛养殖→牛粪→蚯蚓饵料→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农作物增产→秸秆及青贮喂牛, 从而达到“零”排放的循环利用, 为解决农村秸秆焚烧、禽畜尿粪污染处理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参考。
公司育肥和改良的肉牛脂肪含量低, 不饱和脂肪含量高, 蛋白质含量高, 大理石花纹丰富, 口感柔润、鲜嫩, 肉质等级达到国际标准A3级的达40%以上, 经济效益是普通肉牛的5倍以上。公司养殖产业的壮大无疑是江苏畜牧业的一次品种升级, 提升产业的效益, 带动更多的百姓发家致富。未来公司的发展, 将继续坚持科技投入, 坚持黄牛的提纯改良, 坚定地走高档肉牛养殖的产业之路。
公司依托周围资源优势、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技术优势、政府重点扶持优势, 有信心把企业发展成为江苏一流的大型高档肉牛养殖与繁育基地。
5.3 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随州综合试验站
依托单位:湖北省随州市弘大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发展模式:本地黄牛高档育肥, “牛-粪-草”模式。
随州市弘大畜牧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是一家以生猪、肉牛、肉羊、蛋种鸡养殖及饲料生产为主的综合养殖性企业。
2007年公司投资3000万元新建了肉牛养殖场, 占地面积107hm2, 其中青饲料地40hm2、草山草坡67hm2;现存栏牛600头, 其中本地品种 (枣北黄牛) 母牛300头、安格斯母牛70头、高档育肥牛230头;为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湖北省无公害肉牛生产认证企业和国家级标准化肉牛养殖场。自从承担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来, 积极探索湖北省当地品种科学发展的途径, 寻找利润增长点, 先后开展了多项试验, 目前已经成功探索出枣北黄牛高档育肥之路, 将彻底改变养殖本地黄牛的低利润状况, 同时将有力拉动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下延至本地黄牛的杂交改良, 上延高档牛肉深加工和特色牛肉餐饮, 探索一条本地黄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 发展了3个母牛养殖基地和530户合同养殖农户。对合同农户, 按照湖北省“165”模式进行规范饲养, 每提供1头犊牛在市场价基础上另外补助1000元, 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品种改良和营养标准, 推动本地黄牛的母牛养殖, 并为企业提供稳定牛源, 根本解决“北牛南运”带来的疾病风险。同时, 探索“牛-粪-草”的循环经济模式, 利用牛粪种植适宜牧草, 一方面开发利用了荒山荒坡, 另一方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5.4 湖北枝江兴茂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发展模式:“牛-沼-果”模式。
3.标准化调研报告 篇三
【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流程管理在体检中心体检报告管理上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按照传统管理方法管理的1000例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另选2014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标准化流程管理的1000例体检者设为观察组,观察两组体检者的體检报告错发次数、体检报告质控合格率以及体检人员的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体检报告错发次数仅为1次,对照组中体检报告错发次数为12次,观察组体检者的体检报告错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体检人员满意率为99.7%,体检报告质控合格率为99.5%,对照组体检人员满意率为97.3%,体检报告质控合格率为96.4%,观察组体检报告质控合格率以及体检人员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流程管理在体检中心体检报告管理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标准化流程管理;体检中心;体检报告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11-02
随着如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体检人员也不断增多,这种背景下,体检报告的管理工作日渐复杂,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体检报告漏发、错发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提高体检报告管理效果至关重要[1-2]。本文旨在分析标准化流程管理在体检中心体检报告管理上的应用效果,特收集我院2013年按照传统管理方法管理的1000例体检者和2014年应用标准化流程管理的1000例体检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按照传统管理方法管理的1000例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534例,女466例,年龄18岁-75岁,平均年龄(46.16±12.28)岁;另选2014年应用标准化流程管理的1000例体检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527例,女473例,年龄18岁-75岁,平均年龄(47.26±12.44)岁。两组体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进行体检报告管理,观察组则分析体检报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送原因,并应用标准化流程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具体措施为:(1)体检报告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体检报告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由于管理人员疏忽或者因工作量大繁忙而导致文字书写错误,其次是打印机卡纸或者夹纸而导致错页现象,再次是体检报告漏发、重复发放或者错发,最后是软件漏洞或软件系统稳定性差。(2)标准化流程管理措施:首先是在报告的打印方面,应建立健全体检报告审签制度,并将采用初审、中审、终审三级审查制度。其中,初审主要由总检医生完成,需要总检医师全面了解患者各项检查结果的医学用语及数据是否客观,同时确保与体检者身体状况相符,中审则主要是报告管理者负责,可设置两位人员进行管理,并分别负责报告打印装订和报告审查,主要对报告的页码、有无错页和缺页、报告完整度、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否完善等情况进行审查;终审则主要由高职医生负责,确保符合规范后签字确认;其次是在报告的存放方面,应充分重视报告的分类、保密原则,可依据英文字母将档案柜划分出27格,并根据报告的首字母进行存放,应详细准确的标注单位名称等信息。另外1格则用于存放个人体检报告;体检报告属于个人隐私,要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要对档案严格实行加锁保密管理,并由报告管理者管理钥匙;(3)报告的发放,如果体检者为团体体检则可要求单位统一领取,且在领取前三日通过电话预约,护理人员在接到预约的电话后根据单位信息将体检人员名单打印制表,详细核对无误后另外存放,在单位领取报告时及时发放,确保体检报告无漏发、错发;发放的时候领取者必须签字确认,同时发放者需详细记录报告发放的时间、发放者、体检薄等等;如果体检者为个人,则在完成体检后护理人员为体检者发放《体检报告领取须知》[3],告知患者报告领取地点、时间、相关责任人联系电话等。领取报告时需出具体检费用发票或者有效证件,如果体检者为他人代领则需预先电话预约时说明,代领者签字领取时在“备注”处注明是“代领”,领取时要留下证件号码、电话号码;(4)软件升级,应在体检中心配备一位专业的软件工程师,能够熟练的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各项软件问题,并可通过截图方式利用电子邮箱将相关问题或者升级等与软件开发商沟通,并在第一时间解决,以充分的保障体检报告质量。
1.3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体检者的体检报告错发次数、体检报告质控合格率以及体检人员的满意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观察组体检报告错发次数仅为1次,对照组中体检报告错发次数为12次,观察组体检者的体检报告错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体检人员满意率为99.7%,体检报告质控合格率为99.5%,对照组体检人员满意率为97.3%,体检报告质控合格率为96.4%,观察组体检报告质控合格率以及体检人员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标准化流程管理是近年推广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该模式的应用能够确保每个岗位工作人员更加明确自身的职责和要求,并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临床体检中心管理中通过实施标准化流程管理能够确保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标准、有流程,并能够通过从细节上控制每一个环节质量,以综合提高体检报告的质量。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亦可以看出,标准化流程管理在体检中心体检报告管理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杨青,许菡菡等.标准化流程管理在体检报告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3,15(11):1018-1019.
[2]杨小红,孟样贵,王建等.个人体检报告标准化流程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2011,23(9):404-405.
4.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四
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对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法治财政建设是一个业务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虽然是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但是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财政干部法治思维、提高创建工作效率、提高法治财政建设水平。
关键词: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思考
近年来,我局以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为目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法办事意识明显增强,财政制度建设不断加强,财政执法水平持续提升,财政权力运行逐步规范,促进了财政职能发挥。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连续三年获得法治财政标准化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
一、法治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思维还未完全树立,依法理财观念有待加强。近年来,我们虽然开展了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工作,但是部分同志仍然缺乏一定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片面认为省厅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要求太高,一方面认为“完善财政业务管理机制”考核点中相关指标对于我县经济薄弱地区来说难以完成,有点不切实际,而这些指标恰恰是法治财政建设必须长期坚持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认为“提升财政行政管理水平”等考核点务虚成分太多,财政工作比较忙,没有精力做那些琐碎、程序性的事情,没有时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法律法规学习,但是这些考核点恰恰也是提升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的必然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有的人将法治财政建设当作软任务,没有从法治的高度,统筹谋划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以致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
(二)依法理财动力不足,创建手段还显单一。虽然经过多年的法制培训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实践,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部分人员由于缺乏法治思维,还不能自觉运用法律手段,习惯于用老的方法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不够。有的业务科室没有认真研读涉及本科室的考核点,没有积极思考如何实施好考核点内容,反而问办公室该考核点如何完成,要求办公室为其把关,丧失了业务工作的主动权,其实办公室也只是起个牵头作用,个性化的考核点还应由各科室完成。有的业务科室只是简单对照考核点来找资料,照葫芦画瓢,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没有主动向先进地区学习,未将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三)各自为政思想存在,大局意识不强。法治财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几乎涉及到财政局所有科室,有的科室还是某个业务考核点的牵头科室,负责提供相关共性资料,界定相关指标,联系其他科室共同完成好相关指标,最后还要审核其他协办科室所提供的资料。但是工作实践中,这些科室的牵头协调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各敲各的鼓,他们只负责本科室考核点需要的东西,不主动向其他协办科室提供相关资料,更谈不上对其他科室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一味指望办公室进行审核,有的协办科室也不主动和牵头科室联系,以致在省厅考核验收时同一考核内容以不同的数据出现,闹出笑话。
(四)整改落实不彻底,工作重点不突出。每次考核省厅都对我局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我局及时整改,但是有的科室认为这些整改事项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或者主动整改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的应付思想,整改不彻底,落实不到位,负责整改的考核点年年考核年年还是要求整改,给省厅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的科室虽然注重业务工作,但是对“提升财政行政管理水平”考核点中的一些重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如应该按照规范性文件要求管理的文件,他们嫌麻烦,以其他部门或者上级处室也没这样要求为借口,规避以“宝财规”文号印制文件;同时对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工作还未跟进,只知道制定,不知道有些规范性文件随着各项新规定的出台,有可能不合时宜,甚至违规,从而远离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
(一)营造浓烈学法氛围,提高财政干部法治思维。
以“六五”普法为抓手,创新财政普法形式,持续推进财政普法工作。一是深化普法内容。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深入宣传学习《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担保法》等基本法律,深入宣传《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法律制度,深入宣传学习《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经法规,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宣传和营造法治文化。二是突出普法重点。积极向领导干部普法,加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培养;积极向财政干部尤其是基层财政干部、执法干部普法,提高财政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事务的水平;积极向广大财会人员普法,增强遵守财税法规制度的自觉性。三是扩大普法方式。放大财政局网站宣传功能,全天候向社会公众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对财政法规制度和财政政策的了解;继续做优“财政讲坛”,提升财政干部业务水平和法律法规运用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式,组织财政执法实务观摩,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教育,以案说法,警示违法后果。开展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研讨和征文活动,调动执法岗位人员思考进一步做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积极性,以巩固普法活动成果。四是严格执行普法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党组中心组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学法活动,党组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并积极参加省、市财政部门和县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各类法律学习培训;落实好新录用人员岗前法律考试制度、中层干部任职前法律考试制度,对补考仍未过关的,一律不予上岗、任职,促进财政法治建设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五是健全普法架构。理顺普法机制,县财会教育中心负责财政普法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各业务科室负责明确综合培训和业务培训内容,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工作范围清晰的普法培训架构。
(二)完善创建手段,提高创建工作效率。
一是决策程序和实施过程要留痕。法治财政建设突出“完善集体领导决策机制”,同时要求规范性文件出台前要经局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目的是提高决策水平,确保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而我局一些“三重一大”事项虽然经过集体决策,也作了会议记录,但是没有形成经局长签发的会议纪要,目前规范性文件虽然经局长审阅签发,但是没有经过局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这样降低了法律效率,影响了依法决策水平。所以,以后凡是涉及集体决策的事项都要形成经局长签发的会议纪要,留下决策痕迹。省厅法治财政考核重点检查各个考核点的备查资料,要求凡是备查资料不在检查现场的,一律不予认定,相应考核点不得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做好平时的法治财政建设工作,而且注意保留工作开展时的痕迹,如前几年有的科室没有将县人大批复预算调整的人大会报保管好,以致省厅考核前就请人大帮忙提供材料。为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局办公室现在已将涉及财政部门的人大会报以正式文件形式编号,流转给预算科保管。二是牵头责任科室要尽责。因为法治财政建设是一个业务性较强的综合工作,所以牵头责任科室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办公室、预算科、监督检查科等牵头责任科室要认真研读相关文件,正确解读、把握好每一个考核点的具体要求;同协办科室统一好政策口径;审核、过堂、把关本科室和协办科室收集整理的资料,对资料不完善、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三是考核机制要注重平时。法治财政建设考核指标中除了预算执行相关的数据要到决算数据出来才能有完整的反映,而其他考核指标要突出平时工作开展的质量、序时、进度,可以由办公室和牵头责任科室实行半年一次的预考核,督促各科室把法治财政建设的功夫做在平时,提高法治财政建设质量,避免考核前花费时间突击整理资料,导致忙中出乱。
(三)主攻工作重点和薄弱点,提高法治财政建设水平。
近年来省厅对我局考核提出的整改建议,都集中在完善相关制度、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预算执行到位率、开展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等,这些既是法治财政建设的重点,也是我们近年来工作的薄弱点,这些整改要求固然有我县财力因素等客观原因,也有我们工作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进行超前思考,统筹谋划。
一是优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相关业务科室要按编制规范和软件编制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国有资本经营以及政府采购预算,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细化部门预算项目支出,严格执行“二上二下”预算编制程序,推进以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国库科要定期通报预算执行进度,各业务科室要加强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不断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细化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对预决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要规范整改、完善制度。二是创新资金分配机制。预算科要担负起专项资金管理职责,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宣传、引导,积极争取政府和部门支持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制定全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打破财政局科室之间、部门之间壁垒,清理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统筹使用专项资金,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严格实行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推进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专项资金申请、审核实行承诺责任制,进一步增强专项资金申报、审核、使用等各环节相关人员责任。三是完善财政大监督机制。会计科要担负起绩效评价工作职责,加大绩效评价工作的宣传和业务开拓,加强与业务科室、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的联系,严格要求重大专项资金按规定提交绩效目标并开展目标论证,逐步使项目单位树立起“纳税人的钱不能随意花,支出要讲绩效”的理念,减少和杜绝无效支出。监督检查科要加大重大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引导业务科室依法强化对财政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牵头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和能力。实行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工作,促进用款单位严格执行预算。四是健全约束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廉洁性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办公室要牵头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财政执法持证上岗制、财政执法文书审核制、财政执法责任考核制、财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提高财政工作人员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和规范性。五是健全全面监督机制。依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监督,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依法向同级人大报送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的相关资料,认真落实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要求,依法接受人大的监督和质询。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开展预算信息公开工作。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县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文明微博等新媒体,广泛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和财政工作,增进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支持、理解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5.建立基层标准化统计局调研报告 篇五
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各级统计部门因地制宜地应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发挥着统计信息在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从而显示了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实施在地统计的过程中,各级统计机构特别是县(区)级统计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统计方法制度不健全、基层统计单位数量急剧增加、统计调查指标越来越细化、开展调查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同级政府部门开展统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等。诸多客观因素要求县(区)级统计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基层统计调查队伍,进行统计制度创新和统计工作创新,不断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如何有效促进县(区)级统计局的资源整合,使其在新社会经济形势下能履行统计职能,发挥其在监测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市**区统计局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提出了“建设标准化统计局”的目标,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标准化统计局的有效组织模式。
一、县(区)级统计局的工作现状
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系下,县(区)级统计局是县(区)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受上级统计部门的指导。因此,在工作上,县(区)统计局的各项日常工作具有双重性特点,所以,从县(区)级统计局的目前现状来看,具有工作人员少、工作量不断加大、统计职能偏失及办公条件相对紧张的局面。
1、工作人员状况。以**区统计局的情况看,在地统计前全局只有5人,3位局长、2办事员兼科长,各项工作均是业务局长带头做,每人要对口市统计局的多个业务部门,工作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在地统计后成立了城市综合抽样调查队,招录了工作人员和在地统计员,近年来区政府通过干部调配、安排军队转业干部和招录公务员,目前全局人员共22人。按照区政府三定方案成立了三科一队,能比较全面地履行本区域内的统计调查工作。但是按照对口市统计局的工作任务,不论专业大小和工作量的多寡,每个条口只能安排一个人负责统计业务,在部分专业和工作上还存在“一人多头”的现象。在对**市六城区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相对于繁多的统计业务和双重的领导部门,县(区)级统计局的人员状况仍然显得相对紧张。
2、统计工作量情况。在地统计前,区统计局只统计本区属的调查单位,并相应承接市统计局、城调队下达的部分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在地统计特别是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各专业限上调查都进行了调查扩面,并对从未开展的社会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劳资统计全面在地并要求扩面调查,统计行政管理也逐步实行区域化管理,因此在统计业务上,出现了统计工作量急剧上升的局面。同时,在地统计以后,区政府更加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通过统计专项调查来了解社情区情。因此,县(区)统计局面临开展优质统计服务所带来的工作量也急剧上升。
总之,统计工作的覆盖面扩大、统计调查细化、统计服务更深更广,在客观上都促使统计局工作量的增加。
3、统计职能履行情况。在地统计以后,县(区)统计部门既要应对各专业开展的统计调查、各种统计专项调查,还要以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创新开展各项统计服务工作。在现实的统计实践中,以统计局现有的工作人员应对两方面的统计职能,其大量的工作时间则安排在统计调查、电话催报、报表审核录入和上报上,而开展专题调研和统计分析,开展统计服务的时间却很少。因此,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着疲于基层调查、无暇统计研究与统计服务,在统筹工作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顾此失彼,这与统计工作的职能要求相比,其职能履行存在这不到位的情况。
二、实施在地统计工作以后,基层统计局面临的新形势
XX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以后,在地统计工作得以全面实施,并取得了既定的成果。市局各专业的统计调查单位被所属县(区)统计局接管,部分统计行政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区域化分解,县(区)统计局也及时补充了工作人员,确保了在地统计的有效实施。但是,在实现的统计工作实践中,在地统计为县(区)统计部门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地统计后,基层统计局所开展的基层调查单位数量急剧增加,上级部门下达和本区同级委托的专项调查也与之增多,开展统计咨询与服务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大。面对大量的统计工作,对现有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显得人员的缺少,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招录工作人员,充实到统计工作队伍中来。当工作人员得到充实以后,又面临办公场所、办公条件和办公经费的紧张,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根据具体的物质条件,得到适时的解决。
2、在地统计带来的新挑战。实施在地统计后,各县(区)统计局所开展调查的统计对象将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居民。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原区属统计单位和市在地下放单位只覆盖了部分行业的部分单位,行业统计还存在着扩面的必要性;对部分没有开展统计调查的行业,因没有既定的统计调查方法和制度,需要创新性地开展调查工作,以取得相关的统计数据。面对当前统计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如何扩大并作好现有调查行业的统计调查工作,需要开展必要的工作方法创新,以达到在开展统计催报、报表审核和录入方面节约有限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如何做好诸如社会服务业、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调查,需要开展统计方法制度创新,通过制定统计调查制度、设计调查指标体系、编制调查表、开发数据处理程序等一系列统计创新工作。因此,在地统计也给县(区)统计局开展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在地统计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面对在地统计给县(区)统计局带来的压力和新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县(区)统计局能立足统计工作,不断创新统计方法制度和统计工作方法。在统计业务上,形成以增加值核算统计为核心,各专业统计方法制度和区域特色经济调查制度(如楼宇经济、文化创意产业调查等)为支撑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以实现对全区各行业经济的调查和监测。在工作方法上,要根据所开展的统计调查工作,在数据处理手段、评估体系上不断探索新方法,以达节约人力、物力,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在工作制度上,要进行管理方法创新,通过建立一系列工作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办事程序,实现对工作人员和工作事项的双重管理,做到用制度实现“人”与“事”高效衔接。在统计执法上,需要通过建立、健全与统计制度相配套的统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利用行政执法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规范各类统计调查活动,形成调查审批、调查执行、数据发布及违规处罚等各环节的操作规范,促进统计调查不断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并以此加快统计法制化建设的步伐。此外,还要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做到在有限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实现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4、在地统计改革以后,县(区)统计局的职能定位。实施在地统计以后,各项统计调查工作和对统计职能提出的新要求,客观上需要对县(区)统计局的工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综合分析来看,开展统计调查,研究制定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度和开发数据处理程序,完成对调查数据的审核、录入、汇总分析与上报工作,仍将是基层统计局的基本职能。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上级领导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并结合统计调查数据开展统计分析,撰写分析报告,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的分析资料,将是基层统计局有待加强的基本职能。依据各类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资料,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面对社会公众和各级部门开展深层次的统计服务工作,从而增加统计服务的广度;同时,依据统计法律法规,加强统计工作管理与统计执法,推进统计工作法制法的进程。
三、建立标准化统计局的意义
实施在地统计工作以后,县(区)级统计局面对新的工作形势和要求,站在立足本职工作、开展优质统计服务的角度,提出建设标准化统计的设想,是对当前基层统计局开展统计工作思路创新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标准化统计局建设,将高效整合当前统计局有限的人力资源和财力、物力,通过职能分工与合理调配,能有效提高全局协同作战的整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能高效的完成各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统计调查工作,确保统计调查开展的时效性。
通过标准化统计局建设,有利于集中专业力量,针对各级领导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制定调查方案,开展专题调查,并结合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开展分析研究。将各类统计数据资料转化成为理论性强、分析严谨的高质量统计分析报告,从而增强统计服务的深度。
通过标准化统计局建设,有利于完善统计局内部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对办文办事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街道统计科管理制度的制订,规范各项工作的办事原则和管理要求,同时实现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控制,保证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四、标准化统计局具有的特征
建立标准化统计局以后,基层统计局的工作将实现在现有资源上的科学整合,通过办事流程、工作制度以实现对工作内容和工作人员的双重管理;通过对各项工作制度的遵守,将统计工作任务与统计工作人员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和事的高效统一。建成后的标准化统计局,将具有一下特征:
1、规章制度是核心。标准化统计局建立以后,各项规章制度将构成统计局的管理核心。统计局将通过各项办文办事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街道统计科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从工作任务到人员管理、再到工作质量控制的制度管理体系。通过规章制度这一管理核心,可将对工作任务的管辖和对工作人员的业绩考评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统计局日常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2、工作管理更侧重于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对各类规章制度的遵守,各项工作都将按照既定的办事流程被分解到相关的工作人员,各工作人员也都将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进行业务办理,并接受办公室对相关业务工作的综合考评。从而使各项事务的办理都有制度可以遵循,各项业务的操作都规范标准,规范化的作业流程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从整体上也全面提升了统计工作的形象。
3、人员管理更侧重于人性化。建立标准化统计局以后,将制订以工作目标为核心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建立目标考评体系,对工作人员的出勤、业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工作创新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并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完成对工作人员的年终综合考评。考评结束后,对考评结果进行公示,并作为年终奖励的重要基础依据。通过将考核贯穿与日常的工作中,形成对工作人员的适时激励,并与民族评议相结合,从而使业绩考核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更体现出人性化管理的一面。
五、怎样建设标准化统计局
将标准化统计局建设有理论落实到实践,主要体现在对局内资源的整合,建立创新型的科室设置,明确相应的职能分工,促进各项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科室设置主要包括:
1、局长办公室。
主要职能:实现局长管理指示的下达和各室、中心意见的集中反映,对全局性的业务工作实现沟通与协调。
主要负责:全局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各项事务性工作,负责全局性文件和领导讲话稿的起草工作,协调各室、各中心的工作关系;监督全局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与遵守,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考评;开展面向全社会和各级领导开展统计咨询与服务。同时,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室。
主要职能:根据各项调查任务的要求,进行调查解释,并根据需要制定调查方案、编制数据处理程序;开展在地统计模式下的统计方法制度研究与创新,开展对未开展统计的领域同时,负责全局统计方法制度的创新工作。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联络统计调研与数据分析中心、数据采集与处理中心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意见,促进统计方法制度的优化。
3、统计调研与数据分析中心。
主要职能:根据各级领导关注的社会经济热点,针对专题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统计数据资料,开展统计分析,撰写分析报告,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主要负责:专题调研,完成对综合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同时,与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室、数据采集与处理中心联络,确保统计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4、数据采集与处理中心。
主要职能:根据各项调查工作的要求,完成各项统计调查的数据采集工作,并完成对调查数据进行审核、录入、上报,各类数据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主要负责:建立各专业报表单位名录库,建立与统计基层单位的沟通与联络;负责对统计基层单位的统计监审、报表催交和信用等级评定。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联络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市和统计调研与数据分析中心,反馈数据处理意见,促进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和为开展统计分析提供意见。
对以上4个职能科室的设置,将全局的统计工作划分为4个部分,从业务流程上看,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统计调研与数据分析完全应了专业报表的处理规律;同时,又为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依据。而局长办公室则是站在全局综合工作的角度,对一室二中心进行总协调,从而保证全局工作的整体性。
六、标准化统计局的制度模式
各职能机构的设置,是标准化统计局的“外衣”,如果真正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运作起统计局,还需要建立健全各规章制度,以实现对基层统计局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因此,建立标准化统计局,还须建立标准化统计局的制度体系(本文只论述建立制度体系的方面,对具体的制度内容不作细致阐述)。其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工作流程方面:包括各专业统计方法制度与业务工作流程、专项调查方法制度与业务工作流程、统计法制工作与统计执法流程和工作会议制度等。
2、工作人员管理方面: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局机关目标考评体系、街道统计工作考核办法及各类专项工作考核评比办法等。
3、工作事务管理制度方面:包括文件管理制度、保密工作规定、公章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统计数据管理制度、统计资料利用管理办法、固定资产和办公设备管理规定等。
在以上的制度体系中,分别就工作流程、人员管理和工作事务管理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能将工作人员与工作事务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对“人”和对“事”的双重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促进统计工作整体形象的提升。
七、建立标准化统计局的可行性分析
实施在地统计以后,各县(区)基层统计局都面临着统计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统计调研与统计分析力量有待加强,统计方法制度创新亟待解决,统计服务有待进一步推广与深化。因此,建立标准化统计局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较强的可行性。
1、可以整合人力、物力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地统计以后,各基层统计局都存在人员和财力吃紧的情况。按照标准化统计局的要求,打破目前专业科室设置的安排,将所有工作人员分为局长办公室、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室、统计调研与数据分析和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等四部分,从而改变了以前各专业中人人都要订制度拿方案、做统计报表和开展统计分析的局面,将分散在各专业科室的力量集中起来,统计后勤服务、方法制度研究、统计分析撰写和数据采集均有既独立又合作的职能科室来完成,做了了工作业务的专业化和流程化。
通过专业力量的集中与配合,配以财力物力的集中,可以保证各类统计调查工作完成的及时性,又可通过职能分工的不同,从源头上保证调查数据的高质量。
2、可以促进工作效率提高和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通过职能设置,将相同性质的工作归为一类,使之在一个科室内部合理、集中安排时间,从而提高了统计调查工作的效率。
在同一科室内部,通过专业人员的配合与交流,对工作方法的探讨与创新,从整体上促进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3、便于分层次使用人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在调配科室人员时,将根据科室职能设置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员的技能特长,分层次的进行组合搭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克服原有模式下能力差的没事做、能力强的事情做不完的局面。
6.标准化调研报告 篇六
衡阳市畜牧水产局高级畜牧师 郑云生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养殖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以实现“生态、安全、高效”为目的,坚持“政府主导、宣传引导、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方针,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突出抓好标准化项目、示范创建、动物防疫、质量安全、粪污治理等工作,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特点有:
(一)产业地位持续稳固。多年来,全市养殖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出栏生猪、出笼家禽和肉类总产量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饲料产量居全省第二,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四。七个县市都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3年上半年,在十分复杂的条件下,畜禽生产仍然稳步增长,全市共出栏生猪540.17万头,出笼家禽5196.99万羽,出栏牛6.91万头,羊30.54万只,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6%,-2.6%,4.9%,4.7%。
(二)生产方式有效转变。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养殖生产方式逐步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全市现有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的养猪企业1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35个,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76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4032户。有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2个,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个,2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5个,1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779个。生猪和家禽的规模养殖量分别占全市养殖总量的80%和85%。畜禽良种化和饲养水平显著提高,三元杂交猪比例提高到了92%,生猪出栏率和配合饲料入户率分别达到194%、95%。
(三)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培植了一大批养殖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现有爱平、创新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有环球、亚峰和湘旗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引进了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这些龙头企业不仅自己规模较大,而且纷纷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养殖业,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配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免疫防疫、统一产品销售,分户核算”的方式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建立养殖小区,并带动了种植、饲料、物流、加工、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近几年,主要抓了下面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目标管理为抓手,构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齐抓共管新格局。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衡阳市养殖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畜牧、财政、发改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分工负责,协同管理。二是科学规划。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构建生猪、家禽、水产品、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00万头,生猪、家禽产业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草食动物标准化率达到50%以上。三是实行政府和畜牧水产系统双重目标管理和双重责任措施。市政府将养殖业标准化发展、质量安全、重大动物防疫和粪污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市、县畜牧水产部门落实任务分解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督查和考核,推动工作开展。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提质改造。积极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下大力气对我市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提质改造。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严格把好“申报关”、“实施关”、“资金关”、“验收关”四个关口。把建设重点放在防疫设施、粪污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栏舍配套设施上,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确保项目建设质量。2007-2013年共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612个,完成总投资近2.1亿元。同时,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积极整合标准化项目、良种补贴、外调大县奖励等项目资金,打造一批示范亮点工程。到2013年,全市共创建部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51个,其中部级17个,省级34个。
(三)以构建科学防疫体系为保证,推进动物综合防控能力提升。切实加强了动物防疫监管队伍建设,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官方兽医、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三级队伍网络体系;突出加强了乡镇动物防疫站、动物检疫申报点等窗口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探索无害化处理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构建防疫安全评价体系;抓好防疫与检疫监督执法规范,实现防疫、检疫、执法监督联动;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加强应急队伍培训,落实物资储备,实行节假日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处臵及时有效。
(四)以创新监管机制为基础,推进畜禽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全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基本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监管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突出围绕“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建立了市县乡分级监管机制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了畜禽水产品安全预警和追溯机制。同时,强化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机制,强化了企业(养殖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规模场实行质量安全承诺,从源头上保障了畜禽产品安全。近几年,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都在99.5%以上,“三品”、畜禽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五)以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为前提,推进畜禽养殖粪污 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2012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工作,并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出台了衡阳市“十二五”养殖业污染治理规划,提出到2016年末,全市主要畜禽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8883.2吨、7552.9吨以内,比2010年的77050吨、8633吨分别减少10.6%、11.5%。整合标准化项目、示范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沼气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对养殖场畜禽粪尿进行综合处理。积极探索粪污综合利用方法和模式,推广“畜、禽-沼-果、林、蔬菜和鱼”生态养殖基地623个。
(六)以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禽养殖科技推广工作。一是加大了行业标准制订力度。出台了《衡阳市养殖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市本级制定了《湘黄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杜洛克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湘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畜禽养殖标准化体系。二是加强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实施好畜牧业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我市自主研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通过养殖户试用,总体反应良好,并受到了部省领导的高度肯定。三是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市本级2008年以来共实施科技进步项目12个,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四 是切实加强了技术培训工作。2009年起连续三年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养殖业基层从业人员大专学历教育,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水平。今年7月2日至11日,市委组织部与市畜牧水产局合作举办以“标准化养猪技术与网络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信息化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900人,分3期、每期300人,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广大养殖户的好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畜牧业发展基础不牢,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疫病和贸易风险频发。受国内近年时常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如今年的H7N9禽流感的牵连,导致畜禽及产品流通受阻、消费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跌、存栏畜禽积压、生产效益亏损,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冲击。
(二)粪污处理压力大。畜牧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养殖密集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治理难度和成本巨大。
(三)投入相对不足。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很差。虽然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出台了扶持政策,但总的来看,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支撑体系、风险应对机制不完 善,限制了畜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打算
(一)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我市养殖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养殖业“十二五”规划。继续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示范场项目。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造。抓新建,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抓改造,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
(二)切实规范标准化规模养殖行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使畜禽养殖都能按章生产、照章操作。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制度,重点推广建立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投入品使用制度、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六项制度。强化畜禽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监督管理,确保产品安全,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三)突出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切实加大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想方设法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加强配合,多部门联手健全治理利用机制,强化畜牧、发改、财政和环保部门沟通协作,规范监管。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典型和先进技术,大力推广“两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理方法。着力推行农牧结合模式、沼气配套模式、有机肥加工模式、“零排放”模式等四种粪污治理模式,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大力支持规模养殖场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将养殖场周边的山林田地纳入经营范围,实现种养区域平衡,走农牧结合发展模式。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良繁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原种场、扩繁场,提高畜禽良种质量和供种能力。二是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兽医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市、县级兽医工作机构和乡、村防疫员队伍。根据规模养殖的新特点,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自我防疫意识和防疫责任。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免疫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查力度,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要在乡镇一级设立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基层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根据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广适应规模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四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继续推广畜禽养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规模养殖数据库,搭建市、县、乡、养殖户四级互通的电子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养殖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7.标准化调研报告 篇七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厅函[2013]2号) 精神、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武教职成【2013】11号) 的要求, 我市各试点单位在学习、宣传、实施三项国家标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取得了一些经验, 也发现了一些试点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三项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 武汉市成人教育培训服务三项国家标准协调指导工作小组办公室 (设在武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秘书处) , 于2014年7月4日~10月10日期间, 组织力量对试点单位 (培训机构) 试点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集中交流和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广泛听取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 (培训机构) 领导、管理人员、教师等不同层面的意见, 对我市试点工作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汉市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为全面掌握全市各类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 便于分类指导, 分层实施, 调研小组对全市参与试点的13个主要城区进行了问卷调查, 涵盖了武汉市国家社区教育示范区 (3个) 、实验区 (3个) 和国家农村新型农民培训试点区 (1个) 。根据问卷统计, 武汉市成人教育培训学校 (机构) 主要分7类, 大约有3716所。现将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基本情况作简要的分析。
(一) 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成人教育学校 (机构) 是培训市场的主体
以区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 (13所) 、街乡社区成人学校 (73所) 为依托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主办的成人教育学校, 在全市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培训机构自成体系, 办学稳定。他们数量虽少, 学校数只占整个成人培训机构的2.31%, 但“其他培训”规模却占到培训总量的77.24%, “资格证书培训”占培训总量的2.71%, 并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公益性社区教育。这类培训机构拥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基地, 教学设施完善, 师资力量较强, 队伍稳定。随着成人学历教育市场的变化, 这类培训机构在我市社区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发挥的作用凸显。
统计表明:受师资结构制约, 区社区教育学院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竞争激烈的职业资格证书市场的培训需求, 没有开展相关培训。而街 (乡) 社区成人学校,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培训内容。其教学人员主要外聘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 在竞争激烈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市场尚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农村成人学校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致富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数占比较小, 仅为2.8%, 具有一定的教学场所和一定的师资力量, 2013年共培训83059人, 其中资格证书培训14920人, 占资格证书培训总量的93.06%, 其他培训占培训总量的17.81%。由于受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监管, 这类培训机构审批门槛较高, 管理较到位, 办学较规范, 市场竞争能力较强, 属于完全市场化的办学机制和办学形态。学校管理人员相对稳定, 师资主要依靠外聘, 可以及时根据市场培训需求调整培训内容, 培训质量基本保证, 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三) 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教育培训、咨询公司是教育监管的重点
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教育培训、咨询公司数量庞大 (3460所) , 占武汉市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总数的93.11%。该类学校数量庞大, 规模小, 办学条件简陋, 师资力量不足, 培训市场的竞争力较弱, 平均每所学校占地28平米, 教学管理人员平均不足2人。2013年共培训15660人, 占“其他培训”总量的4.09%。由于工商行政部门实行注册制, 准入门槛低, 多数从事教育培训的公司以教育咨询之名行教育培训之实, 避开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和监管。这是造成成人教育培训市场乱象横生的主要原因, 也是实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三项国家标准难度较大的一块。
(四) 人社部门和民政部门审批的民办培训机构市场潜力较大
人社部门和民政部门审批的民办培训机构数量较少 (60所) 。2013年这两类民办培训机构共培训3805人, 其中“资格证书培训”678人, 占资格证书培训总数的4.2%, “其他培训”占比0.82%。这两类培训机构市场潜力较大。
问卷调查还显示:公办培训机构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于上级拨款, 不受培训市场变化的冲击。民办培训机构主要依靠收取培训费维持办学, 有些规模小的民办培训机构由于受市场因素制约, 再加之自身办学实力和竞争力不强, 所以生源不足, 起伏较大, 办学效益日渐低下, 停办或间歇性办学时有发生。据统计, 仅洪山区1646家民办培训机构中, 就有1346家没有正常办学。
针对武汉市教育培训机构种类多、数量庞大, 良莠不齐的现状, 我们必须坚持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 逐步理清思路, 努力寻找贯彻实施“三项标准”的突破口, 着力以区社区教育学院和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培训机构为重点开展试点工作。
二、武汉市三项国家标准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三项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 既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 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很广, 需要政府统筹规划, 社会协同配合, 各方形成合力, 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试点深入开展。我市试点工作在市成人教育培训服务三项国家标准协调指导工作小组领导下, 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明确工作目标, 本着“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工作思路, 力争用3至5年时间, 在我市初步建立起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标准体系 (即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
(一) 领导高度重视, 基础工作扎实, 试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按照市成人教育培训服务三项国家标准协调指导工作小组推进试点工作方案, 各试点区领导高度重视, 首先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各试点区教育局和市社区教育学院均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主要业务部门人员为组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 制定本地区本单位工作方案;组织专题学习研讨, 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扎实、稳健、有序地推进“三项标准”的贯彻实施。
其次, 优选试点学校, 确保工作畅通。按照市教育局贯彻实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三项国家标准协调指导工作小组关于开展试点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精神, 我市坚持把由教育行政部门设置和审批成立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作为重点, 力图通过典型示范, 由点到面, 由体制内到体制外, 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逐渐影响和渗透到社会各部门、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 达到规范成人教育培训市场, 提高服务能力和培训质量的目标。
(二) 宣传形式多样, 学习氛围深厚, 分层培训取得实效
据调研汇总, 各试点单位高度重视“三项标准”的宣贯工作, 全方位多途径地积极做好三项标准的宣传工作。全市试点单位共计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 制作相关宣传展板20余块, 研制发放宣传手册5000余份, 制作影像视频材料200余分钟, 见诸网络和报刊的报道30余篇,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宣传“三项标准”的良好氛围。
按照分层推进的原则, 武汉市选派四人赴北京参加了中成协组织的“三项标准”的宣讲师培训, 全部获得国家级宣讲师资格证书。武汉市于2014年5月组织了市级“三项标准”培训, 由四位国家级宣讲师进行宣讲, 参训的41人均获得市级宣讲师证书。7~10月期间, 各试点单位均开展了区级“三项标准”宣讲活动, 参训人数达1061人。
通过“市—区—校”三个层级的宣讲活动和各区和试点单位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和研讨, 教育行政部门设置和审批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三项标准”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为宣标贯标、深入推动标准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对照标准整改得力, 服务能力提升, 试点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得到有效促进
各试点单位在培训与学习的基础上, 不断深入探究, 努力将学标贯标与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 规范办学行为, 促进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1. 按照标准促进学校管理改革
武汉建筑技术培训学校在教务管理上严格按照三项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管理和完善。一是制定教学督导规则, 即制定教学评估原则、教学要求等, 为教学评估提供制度性保障, 并将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依据督导规则, 形成教学过程管理记录, 作为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二是对任课教师管理实行教学评价制度, 即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授课评价方案, 作为教师授课情况考核标准之一, 并在每学期教学工作结束后, 通过对学员进行测试、访谈、座谈会或评价问卷等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三是建立师资库, 进行动态管理。每学期根据评价考核档案对教师进行点评, 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
2. 按需求策划和设计培训项目
蔡甸区社区教育学院以“三项标准”为指南, 按照社区培训需求, 策划和设计培训项目, 有效地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加。如在对马号社区老年人进行培训之前, 先期作了该社区老年人健康知识方面的需求分析, 为该社区老年人量身定做了一个培训项目——“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由于充分考虑了受训者的需求和实施的可行性, 参训率达80%, 培训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以“三项标准”指导和规范社区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 大大提高了社区培训服务质量, 将以往的“要我学”, 变成了“我要学”。
3. 精细化服务提高入学率
武汉山木培训分校是由山木教育集团投资成立, 经过教育局审批和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2013年, 山木培训学校认真学习和研讨“三项标准”, 将三项国家标准的具体内容、条文与自身的办学宗旨、管理及制度进行对照,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努力向国家标准靠齐, 找差距, 抓整改, 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办学体系, 为三木在武汉地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如他们在服务上提出“学生永远是对的”“学员是上帝”, 并把山木礼仪、微笑服务、杯水服务、站立辅导等细节做到实处, 将“米”字型管理结构、“纳米管理法则”“24小时复命制”等贯穿于整个教育培训活动的始终, 使学员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 2014年二、三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 老学员的转班续读率和带人率提升了8%, 总的招生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25%。
4. 自主研发培训教材, 开发模拟考试系统
武汉志信财会教育培训学校是一所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该校主要从事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及其他技能教育方面的有偿培训。2014年被确定为“三项标准”试点学校以来, 该校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在《会计从业资格培训》项目中, 大胆采用自主研发的教材, 使教材更有针对性。为了让学员能顺利通过湖北省会计从业资格统一考试, 该校自主研发了湖北省会计从业资格证全真模拟系统, 并配备有专门的模拟考试训练系统。通过这种对教材的研发和训练形式的改变, 大大提高了学员考证合格率。2014年上半年度, 该校学员合格率为67.35%, 远远超出湖北省21.54%合格率的平均水平。骄人的成绩给该校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三、试点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一) 多头管理, 缺乏协调, 管理体制是推进标准实施的最大障碍
民办培训机构开展“三项标准”培训、宣传、推进工作难度较大。首先是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教育培训机构门槛较低;其次是已审批的学校 (机构) 数量太多, 变化太大;再次, 民办成人教育培训一方面由教育局成教科管理其运作过程, 另一方面又由教育局法规科对其进行年审, 这种管而不审、审而不管的运作模式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而且不同管理部门, 不同管理机构还缺乏协调, 使得标准的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 认识存在差距, 重视力度不够, 深入实施“三项标准”遭遇瓶颈
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对三项国家标准的认识存在极大的差距。一部分先知先觉的试点单位通过学标贯标, 深刻认识到“三项标准”的实施对于实际工作的意义, 能够主动对照“三项标准”检查自己的办学行为, 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一部分试点单位重视不够, 仍然停留在应付、交差或完成培训任务层面, 与单位工作实际脱节。还有部分试点单位对“三项标准”的学习停留在比较浅显的表层, 对“三项标准”的技术层面缺乏深入了解, 深入实施三项标准亟待寻求新的突破口。
(三) 规范管理、有效评价教师资质难度较大
如何界定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 是试点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未能取得教师职业资格的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如何通过国家“成人教育培训师资格”和“成人教育培训管理师资格”考试?谁培训?谁考核?谁认定?不解决这一棘手难题, 规范管理资质评价势必难以落在实处。
(四) 办学条件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民办培训机构和相当部分基层成人文化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育网络及设备落后、师资专业化素质不高、师资匮乏等困境, 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如何尽快改善其办学条件, 达到标准要求, 面临极大的挑战。
四、深入实施三项国家标准试点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 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为标准深入实施创造条件
试点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与各试点区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政府分管领导和教育局主要领导要首先带头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重视和关注“三项标准”的实施工作, 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参与的良性互动工作格局。各区在经历了学习标准、宣传标准初始阶段, 积累了一定经验后, 一方面, 可进一步挖掘、总结试点经验, 探索可行模式, 逐步扩大学标贯标范围;另一方面, 可让试点单位越过学标贯标阶段, 推进试点向纵深发展。
(二) 树立典型, 推广经验, 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 贯标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如何解决, 管理层和教师缺乏试点积极性, 也难以搞好试点工作。建议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给试点单位授牌或拔专项资金, 鼓励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推“三项标准”的有效模式, 扶持那些在试点工作取得成绩的培训机构, 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以点带面, 进一步推进“三项标准”试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 全面审核教师资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规范管理成人教育教师
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培训机构的生存从根本上来说, 与师资队伍的素质紧密联系。当前, 并不是每个培训机构都均衡拥有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如何评价成人教育培训教师, 是试点工作中至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建议对从事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审核、认定, 尽快开展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职业资格的考核认证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工作者的人力资源库, 资源共享, 为各类培训机构提供合格师资力量, 以保证成人教育培训质量。
(四) 制定考核评估办法, 实行优胜劣汰,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8.标准化调研报告 篇八
该报告严谨的分析结论绘制出一幅既新鲜又黯淡的图画,大多数州立课程标准的水平仍旧平庸甚至可称为糟糕(图1)。事实上,美国境内各州教育标准的平均级别基本为C级(实际的水平低于C);27个地区的标准级别被评为D或者F;有2个地区(加利福尼亚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标准完全符合A级;有4个州(印第安纳、马萨诸塞、南卡罗来纳和维吉尼亚)评级为A-。我们的评价与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价(NAEP)机构的结论相同。另外的7个州排在B级行列。这就意味着仅有13个州或地区——少于全国的25%——的标准能够获得B级或B级以上的评价,且这一比率要少于2005年的统计结果。可以说大部分州没能成功制定出更为合适、清楚、严谨和具体的标准。
州立课程标准的问题所在
我们早期进行的评估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作出的评估结论,已经清楚表明许多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为中到差,特别是在4个方面有多数州未能达标。
问题1:进化论比重被逐渐削弱
著名的生物学家Theodosius Dobzhansky指出:“世上再没有其他物种,能够在物竞天择中像人类这样进化出来。”但是争论持续笼罩在美国学校课堂教学中,反对进化论学说的压力仍然威胁着州立科学课程标准。例如2008年6月,路易斯安那州通过的著名的《科学教育法案》,表面上这是一部“学术自由法案”,给予教师和学生对科学理论的价值和真实性辩论的法律保护,实际上,这项措施推进了赞同创世论者的进程,为寻求教授智能设计论(译者注:一种新形式的创世论)提供了合理借口。
路易斯安那州不是唯一以通过立法动摇进化论教学的州,仅在2011年就有6个州接收了反对进化论的议案(谢天谢地,这些议案都没有在立法层面被通过)。另外还有两个相似的议案已经于2012年在新罕布什尔州、印第安纳州立法机构备案。
当然,大多数反进化论观点的努力目标直接指向科学课程标准。密苏里州在所有标准中,用星号注明进化论“有争议”,自愿学习,不考试。田纳西州把进化论设为高中阶段的选修课。其他的州,如密西西比、科罗拉多、蒙大拿和西维吉尼亚直接指导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非重点”。更多的州在科学标准中不提及人类起源——暗示生物的进化原理与人类生命无关。只有佛罗里达、新罕布什尔、爱荷华和罗德岛等4个州在现行的科学标准中公开涉及人类起源内容。
问题2:文字导向模糊
教育工作者不应该面对模糊不清以至无意义的课程标准,然而依据当前的情况分析,许多州正是把这样的内容强加给当地教师。事实上只有7个州的标准能够到达3分分值的满分,即达到“清晰和具体”的标准;29个州只获得分值的0分或者1分。
新罕布什尔州的中学教师要应付如下问题:将能量作为一种许多物质的特性加以描述。宾夕法尼亚州的问题同样地让人困惑:解释新陈代谢的化学性。如此空洞的陈述几乎无助于了解课程展开或者进行教学,也无法指导评价活动参与者。
新泽西州的学生(4年级)被问到类似问题:对物理、生命与地球系统科学中的基础概念的交叉与相互联系加以理解,以调查的结果提出并设计问题、模型,并予以说明。
这些预期目标实际上无具体内容,教师不可能测定学生真正掌握或者能够做什么。相似的模糊不清、无意义的陈述在许多州立课程标准中普遍存在。
不过有的标准的确达到K-12科学课程的要求,如加利福尼亚州在其标准(4年级)中写道:
电与磁是联系密切的物理现象并在当今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达到以下水平:
学生知道如何用电线、电池与灯泡设计并建立简单的并联和串联电路;
学生知道如何制作简单的指南针并用其探测包括地球磁场在内的磁效应;
学生知道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并制作简单的电磁铁;
学生知道电磁铁在制造电动机、发电机以及如电门铃和耳机等简单设备中的作用;
学生知道带电物体间相互吸引或排斥;
学生知道磁体有两极(南极与北极)以及同级相斥异极相吸;
学生知道电能可转化为热能、光能与动能。
问题3:科学探究的整合性差
过去的15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科学课的教师、课程开发人员以及标准的撰写者都极其关注“基于探究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这意味通过探索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具体内容。探究式学习在科学课堂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掌握重要过程的学习和方法技能。这些方法应引入重要的理论概念,这是K-12教育学生的早期前提,还应该学习历史和科学的进化论。很遗憾,在许多州探究标准模糊,几乎无用。例如,爱达荷州只要求学生“观察”或者“运用合作和互动技能”,而爱荷华州的学生被要求:进行适当的个人/生活方式/技术选择,评价、观察、讨论/辩论,从各方面认识并描述公共政策对环境的作用极其相互影响。
如此般的陈述句缺乏可教授的内容,不能指导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吸收探究的真谛。在密歇根州,一条有名的标准要求一年级学生“进行仔细有目的的观察以便提出问题,调查研究,作出有意义的调查结果”。这样的预期目标中令人苦恼的问题普遍存在:不与内容相结合而提出空洞的华而不实的目标。
另一个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不能正确演示科学的历史,出现整段的历史缺失。即使有的州立标准中包含了科学历史篇章,内容也是非常宽泛,但缺少真正的实质东西。在马里兰州,学生一直被告知科学的发展是由“不同文化中不同种类的人在不同时间内完成的”,这样一段无意义的句子无法指导教师向学生传授他们应该学习的重要科学历史内容。
问题4:缺少数字计算
数学是构成科学整体的必需部分。只有少数的州能够在数学与科学之间建立清晰连接,许多州似乎最大限度地避开数学公式和等式,通常的结果就是回答造成“条理不清,杂乱无章”——尽管使用计算表达,却是很容易理解的。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界定能源较好:“它产生物质转化。”其他州基本上也这样陈述。但是当学生掌握一些代数知识时,最重要的理解是产生量变。哥伦比亚特区的标准如下。
认识到:一个合力F,作用于质量为m的物体上并通过一段距离Δx,初始状态该物体静止,对该物体施加功W,W=FΔx,该物体获得速度v和动能,K=½mv2=W=FΔx。(高中物理)
只有这样的表述学生才能理解重要的定理,如能量守恒定律。因为根据两次的数字对比,表明它们的作用是相等的,使学生理解能量守恒的意义。
而个别州仅以单纯的数量变化的观点来解释科学现象,最典型的如伊利诺斯州:
了解能源,定义它的循环过程,它是“能够变化的物质”,或者“能够做功”。通过度量或数量来理解能源定义。了解潜在的和运动的能源之间的不同。(11年级)
这样局限性的定义不可能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提供准备。
物理学是与数学联系极为密切的科学,而真正理解化学也要依靠数学运算的能力(如力平衡、离子浓度等关键的概念)。没有任何人可以不用数量方法而能够深刻理解高中的其他科学课程。
K-12科学课程标准评价说明
我们寻求简单、明确和严谨地完成对4个方面的内容标准的评价: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太空科学以及科学调查和科学方法学。此份报告只关注各州立标准本身的质量问题。这是我们第三次对各州的科学标准展开评价,第一次的评价于1998年进行,第二次为2005年。Fordham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2011年冬季重新核查了所选用的文件材料,保证这些资料无任何修改变动。据我们所知,所有的标准截至2011年12月仍在执行。
每个州的分值以各州标准包含的两个方面内容为基数,综合计算得出:1)内容和严谨;2)清晰和具体。最后的分值换算成字母级别(表1)。
一个行之有效的K-12科学标准文件应当在每个年级时间段所执行的内容中适时逐渐增加难度和抽象练习。
事先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不具备内容相匹配的实验室以及活动现场添加的文字说明,这样的科学课教学是无效的。学生对科学进程的理解与科学探究的进行依赖于这些基本形式。实验室应配备可使用的仪器和工具,或根据学生对所执行任务能够掌握的程度定制实验需要的设备,这对理解科学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该标准本身不必列明与具体的实验室工作相关的每个理念,这项工作可以放在有关的课程中进行。
不可能在K-12学年教育期间就所有内容规定一个绝对的、最小限度的“必须具备的”全套项目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和其他学科内容在外在形式上分类清晰,但是它们事实上又都是既独立又交叉的。勤于思考、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关键所在,为中小学挑选的科学学习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和独特的课题。
(译文/蔚蓝)
【标准化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10-29
农业标准化报告08-16
工会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09-24
环保标准化评估报告06-24
标准化学校自查报告06-28
标准化绩效考核评定报告06-28
永和三中标准化验收自查报告08-03
水寨中学校园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10-22
安全标准化自评报告样本10-27
大孤家学校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