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再开放(精选8篇)
1.中国金融再开放 篇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业全面开放 法律风险 合规性 金融安全
论文摘要:在金融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经历了加入世贸后的第一个五年期在中国境内享有国民待遇,由此给中国金融机构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存在着挑战,但无论一个五年承诺期,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是机遇还是挑战无疑都加深了金融服务业的风险,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为金融立法监管以及法律风险的防范提供参考。
一、金融业全面开放
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一个长期以来的过程,从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以来,金融领域作为经济的核心于次年便开展了他的开放步伐,经历了1994-1995年的全面调整阶段,1996年的迈向国际化以及2001年加入WTO,中国的金融业逐步实现了其全面开放的步伐。中国政府加入WTO做出的承诺中,逐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在金融服务业开放方面主要有四种承诺:加入世贸当年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就没有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5年之内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的地域限制和客户的限制,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的经营业务方面、设立方面的非审慎的限制,5年之内取消对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和设立方面的限制。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首日实施。
该条例全面履行加入世贸承诺,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一切非审慎性市场准入限制。中国银行业开放迈出历史性步伐。同样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可享有国民待遇。今年第三季度第三批获批成立的外资银行中国内地法人银行将达十家这些银行预期2007年在中国的营业额增长将不少于20%,并认为今后3年的盈利将超越目前水平,总资产将于2010年前增至逾1000亿美元。除此之外保险业证券业也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从1992年,美中AIG公司在我国开业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国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分公司以及与内地保险公司的合资公司在中国境内成立。在银行保险证券三大巨头的带动下,金融服务业的其他相关行业也逐步对外开放,造成了我国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的景象。
二、金融全面开放后金融服务业的法律风险
2006年底,酝酿了近十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西方10国集团国际活跃银行实施,在此协议中银行业的风险范围得以扩大,具体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在此协议中的重举之一就是把法律风险首次列入金融风险的范围,从而加强了各国对其的重视程度。由于金融的高风险性各国政府特别重视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如何通过监管来降低金融风险从而加强交易的安全性已经成为政府和金融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政府作为WTO中的一员,在履行其金融全面开放承诺之后,金融风险的监管与防范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为了应对金融全面开放后的风险,中国金融业监管部门和各大金融机构自身都采取了多项防范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但当经济学家忙于解决金融传统的内部风险时,法律风险的层出不穷把人们带入到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法律风险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面临的许多法律法规上的不确定。也有学者认为,法律风险主要是指违反或不遵守法律、法规、规则、行业做法和伦理标准等带来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由于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利义务未能明确界定所产生的风险也属于法律风险。具体而言,法律风险起因于违反或不符合法律、规则、惯例或者交易各参与方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没有被合理地确立。因此,我们所说的法律风险通常包括二方面的内容:第一,私法方面的风险,即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不明确所带来的风险;第二,监管方面的风险,即违反监管机构的规定或有关的监管规定适用不确定带来的风险。为了更好的阐释金融全面开放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法律风险,本文根据法律风险的成因把金融服务业的法律风险分为:外源性的法律风险、内生性的法律风险、其他法律风险。[!--empirenews.page--] 1.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外源性法律风险
外源性的法律风险体现在本文中主要是指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型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在境外上市经营业务建立子公司以及实行并购等金融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国外的相关金融立法以及司法管辖等与中国企业不一致而导致的法律诉讼和相关风险。它主要包括3个方面:
1金融服务机构走向国际的合规性法律风险。从中国人寿在纽约遭遇集体诉讼到中国银行的欺诈事件,中国的金融机构相应“走出去”发展战略号召向国际市场进军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咎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中国金融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自身就存在着管理松散、制约机制分工不明、内部人员意识淡薄等方面的缺陷,金融机构高官的违规操作事件此起彼伏,但在国内上市的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的监管并没有使问题明显化,然而未明显化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反而是违规情况愈演愈烈,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旦触及关键后果不堪设想。巴林银行的倒闭就给内部控制体系松散的金融企业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国外上市的企业必须遵守国外严格得证券交易规则和法律法规并且接受当地的监管。也就是说当这些在国内受保护的并且法律风险意识不强的金融机构与打开国际资本市场时,问题就爆发出来了。以美国萨班斯法案为代表的严格证券交易的法律法规给中国金融机构涉外商事设立了很大的风险障碍,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稍不注意就会违反其法规并遭受严厉的处罚。这些法规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确保信息纰漏为目的,为了建立合规的内部控制体系很多当地的企业承受了巨额的资金压力,而无此意识的中国企业则更要慎之又慎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的加剧,日本法国等国家也相继消防美国进行相关立法,此趋势也应当受到中国立法机关的重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国金融机构能在在境外上市募集资本的屈指可数,即便能够光荣上市(如中国人寿)也难免遭受境外诉讼。
2跨国金融服务机构的多重司法管辖的法律风险。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我国多家银行已经拥有境外分公司和子公司,依照我国法律法人登记注册地对其具有管辖权,母公司或总公司所在地对其也拥有管辖权,然而,美国法律的域外适用范围十分广阔,其不仅可以对在美国“经营”的跨国公司进行管辖并且美国法对世界任何地方的普通法侵权行为都有管辖权。美国法中涉及到很多域外管辖的条款,各州的立法涉及美国经济间谍法、安全和健康法、养老金和税收法、海外反腐败法;另外联邦立法包括联邦证券法、商品交易法、联邦邮件欺诈和电报欺诈法、洗钱法。美国反欺诈法中规定了境外投资者的违法行为的域外管辖规定,违法行为包括电报欺诈、邮件欺诈和洗钱,其惩罚也是非常严厉的,赔偿是民事诉讼中的三倍,法院已经对美国域外的行为使用过该法了。以美国法院为代表的其他发达国家也扩大其法律的域外效力,金融全球化导致金融业务的跨国性越来越明显,一个金融机构同时要遵守不同国家的法律接受多个国家的管辖,对于我国保护性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上不健全的金融机构而言无疑是很大的风险。[1][2]下一页[!--empirenews.page--] 2.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内生性法律风险
内生性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规章制度、体系结构、内部人员的操作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或由于执行不力而又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风险本身存在于中国的金融服务机构内部,但是由于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涌入,而使得这些风险的表现更加明显并且风险率更高了。
1中国金融服务业混业经营的法律风险。以混业经营方式为主的跨国金融集团公司已经纷纷从各种渠道分别进入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行业。如何在分业监管下更加严格地监管由于不断出现的交叉业务和企业本身引出的混业现象,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监管难度在提高。目前中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系业已形成,对一些混业经营的跨国金融集团而言,各个监管当局对其在华业务都负有一定的监管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整合各监管当局的资源,加强协调和沟通机制,以便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效果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中国金融服务业内部合规性法律风险。我国金融服务业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内部高管人员和雇员的商业贿赂、欺诈现象一直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一大障碍。新近发生的全球性欺诈案中中国银行就占有一席之地,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诉美国NBM公司案,此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与银行高官勾结,制造交易假象,提供伪造文件,取得银行信任,套取资金8500万美元,几乎影响到中银香港的上市。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张恩照涉嫌受贿在美被诉一案,在国内也引起极大反响。这两个案件虽然最后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但其中所暴露出的“冰山的一角”——包括银行业在内的商业贿赂问题,却值得深刻反思。
3.中国金融服务业其他法律风险
金融创新诗歌过发展金融业大力倡导的政策,但是由于金融创新的不确定性,金融制度、机构、市场、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每一次创新,金融机构在获得丰厚回报和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中国金融业在创新过程中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实现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良性互动,始终是摆在监管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林德诉阿拉伯银行——以色列恐怖事件中的美国幸存者及受害者的后代在纽约联邦法院起诉约旦银行分行,指控其向恐怖组织成员提供财务资助。这个案件给我国的启示在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对贷款对象进行审查时应该考虑到政治发因素引起的法律风险。在重人权保护的国家,金融业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其所引起的政治风险而引发的法律诉讼。此外还有汇率风险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金融服务业法律风险的理论分析
1从公平价值角度分析金融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公平是法律的永恒价值诉求,自我国金融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履行入世承诺,市场准入的门槛逐步降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享有与中国金融机构相同的国民待遇。这样对中国金融机构来说,看似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平待遇,但是未考虑到中国金融机构的现状远远落后于其他有着深厚发展背景和强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机构。目前,一方面,仍然存在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在某些方面也享受到了超国民待遇。外资金融机构的一些超国民待遇损害了国内金融机构的利益,也形成了非公平竞争的环境。这种非公平的竞争环境直接导致了反垄断法的管制。除此之外,中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市场上的竞争,同样苛刻的上市规则对于金融内部规范制度层次不同的国家而言,也是一种形式公平制度下的实质不公平,为了防范金融法律风险的扩大,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金融监管权的拥有者,一方面,在国内政策的制定时要考虑到为国内企业的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尽量的与国际规范接轨,避免中国企业的境外法律风险。当然,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empirenews.page--] 2从秩序价值角度分析金融法律风险的影响
法的秩序价值是指法有效地调整社会秩序,实现了法所预定的秩序目标,并使依法建立的秩序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金融法律制度的秩序价值在于以法的强制力规范金融市场以及市场主体的组织和经营活动,维护金融交易的安全,保障金融市场有秩序和健康的发展。金融监管不可能是自发的任意行为,它必须以法律制度为依据,在一定的法律制度的构架中进行,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及其监管权限的取得与行使,监管内容和监管方式的选择和界定,都离不开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否则不仅金融监管机构无法树立其地位和权威,也会使得金融监管活动无法可依、无所适从,其结果必然是金融市场及市场活动失去控制和规范,导致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而金融法律风险正是对于这种法律的权威性和金融活动的合规性的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金融法律风险在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以及健康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把金融法律风险的防范提升到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高度。
3从安全价值角度分析金融法律风险的防范
“安全有助于使人们享有诸如生命、财产、自由和平等等其他价值的状况稳定化并尽可能地继续下去。”金融业的安全稳健经营在整个金融法中具有核心价值。在金融安全的状况下,一国金融发展应该展现出的是运行稳定、持续向上的态势;该国对于逐渐增多的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金融主权独立,对关键性的金融资源具有相当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尤其是当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金融风险加剧,金融安全的价值不仅影响到一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有序,将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因此,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都非常重视通过市场准入等制度来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在安全的基础上将那些资本充足、声誉卓越、经营管理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外资金融机构引入本国的金融市场,而防止那些可能危及东道国金融安全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从而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
金融法律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新兴成份在金融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金融法律风险在中国面临着潜在性、高风险、低防范的缺陷,金融监管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项俊波.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2)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赵智.金融开放下的中国金融安全(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美)克利夫德·E凯尔什,刘怡,陶恒等译。金融服务业的革命(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中国金融再开放 篇二
因此中国近期朝着资本自由化方向采取的试探性举措——允许资金更自由地进出中国——有着潜在的巨大意义。正如英格兰银行所言:“今后十年, 几乎没有什么事件会比中国撤销金融管制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更大的影响。”
目前, 中国对资本加以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控制举措更便于政府将本国货币的汇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这反过来对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引导的增长模式起到了支撑作用。其次, 这些举措通过防止可能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资本外逃, 发挥了某种政治控制作用。第三, 这有助让中国不受西方干预的影响, 目前西方正通过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来进行这种干预, 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中国最高决策层来说, 这些是不能轻易放弃的重要属性。不过与此同时, 中国政府意识到, 过去的增长方式已基本上寿终正寝。未来, 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家庭消费和越来越富裕的中产阶层的渴望。为了促成这样的转换, 中国需要从内部和外部都实现金融自由化。资本的自由流动最终将让人民币开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分庭抗礼。
对西方来说, 这样做所带来的收益与中国本身获得的收益一样多。中国经济更均衡的增长会给其他地方带来一种对金融体系的震荡较少的增长形式, 同时中国对西方的投资水平也有可能大幅提升。
据英格兰银行估计, 如果中国资金能自由投资, 那么在10年内, 中国总的国际投资头寸会从当前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5%左右增至高达30%, 这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资本再分配。就像各种具有转型意义的变革所出现的情况那样, 这种麻烦走了, 另一种麻烦就来了。当水闸打开时, 不可能知道水会向哪个方向流, 资本会自由地流入中国, 也会自由地流出中国。在此过程中金融危机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3.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 篇三
为满足王千一读者的要求,我们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的王宇博士写了这篇短文。——编者
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为标志,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在加入WTO时,我国对证券市场的开放做出了承诺,包括:外国证券机构可以直接从事B股交易;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所有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设立合资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33%,入世后三年内,外资比例不超过49%;入世后三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1/3,合资公司可以从事A股的承销,B股、H股及政府与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基金的发起。截至2006年11月底,我国已经批准设立8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24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1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股权已经达到49%;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有4家特别会员,并各有39家和19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
随着资本市场发展,我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主动开放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2006年9月,我国正式开始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有限度地允许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QFII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初步对接,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也向世界昭示了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立场和信心。截至2006年底,已有54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累计批准QFII投资额度90.45亿美元。
2007年7月,我国开始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QDII制度是指在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允许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在批准的额度范围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部分新兴市场如韩国、台湾等,在完全开放其资本账户前,都曾经实行过QDII制度。QDII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国内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内金融机构逐步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培养自主投资管理能力,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一是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准进入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2005年,泛亚基金和亚债中国基金作为境外机构投资者先后获准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二是国际开发机构获准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到2007年6月,这两家机构共发行人民币债券30亿元。
三是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获准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发债规模为50亿元。
四是国内金融机构获准发行境内美元债券。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境内首只美元金融债券。到2006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美元债券的累计发行量约为26.3亿美元。
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
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完善,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重要力量。到2005年5月底,在即期市场上共有会员银行268家,其中,中资银行118家,外资银行150家;在远期市场上共有会员银行83家,其中,中资银行20家,外资银行63家。
同时,根据2006年底颁布的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实施细则,外资法人银行可以从事全面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可以按照自愿和商业原则,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定位,自主选择在华商业存在形式。与此同时,中国积极鼓励外资银行金融创新,允许外资银行在华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促进了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截至2006年12月底,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这一部分的详细内容请参阅本刊今年第10期封面话题“外资银行,会为我服务吗”——编者注)
此外,2006年3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达成协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可为我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交易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不涉及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产品提供技术平台和清算服务。交易中心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将共同向交易中心会员单位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这两家的合作项目是促进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意味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外汇交易产品,众多国内金融机构可以享受到交易中心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建立的便利业务联系,包括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多种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和清算服务、跨市场交易、优惠的费率和交易条件等。
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
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上海黄金交易所引入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性机构作为会员。尽管近年来中国黄金市场发展迅速,但仍然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市场,并由此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由国内外差价所引起的黄金走私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入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性机构作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有利于沟通国内外黄金市场,理顺中国黄金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丰富中国黄金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利于借鉴外资银行的成熟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推动中国黄金市场的健康发展。
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保险业已经于2004年12月11日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金融行业中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开放步伐最快的行业。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我国任何地区提供保险服务,除法定保险业务外,外资保险公司可以经营其他全部业务。
目前在我国开展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已由中国入世前的18家公司、44家总分支公司,增加到40家公司、99家总分支公司;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92个代表机构和办事处。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政策,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外资保险公司,同时也促进了外资保险公司业务稳步增长,成为我国保险市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从2001年底的32.82亿元增长到2005年底的341.19亿元,保费收入占市场份额的6.92%。
4.中国金融再开放 篇四
一座城市的发展,再次牵动世人的目光!在深圳成立经济特区40 周年之际,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年)》。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这在深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全新探索。
南海之滨从不为人知的小渔村,到跃居经济总量亚洲前五的现代化大都市,40 年来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从改革层面来看,敲响土地拍卖第一锤、第一次打破“大锅饭”、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首创“前海模式”……一批批“深圳创新”走向全国;从开放角度来看,第一家外资银行落户深圳、创办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在开放潮流中,深圳始终勇立潮头。深圳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深圳考察调研,多次就深圳建设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 年 8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深圳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起点。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如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为全国制度建设做出重要示范?如何续写深圳建设发展的新辉煌?需要深圳在新起点上继续奋勇当先、勇于攻坚克难,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
对深圳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建设发展的蓝图变成现实。这次中办国办印发的方案,从“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等方面,明确了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可以说是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路线图、施工图。一方面要对标对表方案要求,细化实施细则,抓住时间节点,一步一个脚印推动落实。另一方面要立足深圳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好中央给与的政策支持,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内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深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面临的任务更重、标准更高、难度也更大。
年来,深圳凭借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今天,实现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依然需
要继承和发扬特区精神,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豪迈气魄,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蹚出一条新路,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5.中国金融再开放 篇五
刚才,与会各界代表、X 个部门、几位市领导作了很好的发言。有的生动讲述改革变化,有的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战略思考,有的结合自己工作岗位提出具体建议。特别是几位老领导、XX 的讲话,给我启发很深,让我深受感动。对大家提到的建议,我们一定认真的研究,负责任的办复。下面,在大家讲的基础上,讲这么三层意思:
一、改革开放给 XX 带来的影响是历史性的、革命性的,我们要认真梳理、全面总结
改革开放的 XX 年,可以说是 XX 历史上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实力提升最显著的 XX 年,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 XX 年,更是社会最祥和、人民最满意的 XX 年。具体来说,可以用五个巨大转变来概括。
第一,是经济实力更强了,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县向经济强市的巨大转变。XX 年前,XX 是传统的农业县、林业县,全市 GDP 仅 X 亿元。经过 XX 年的发展,XXXX 年全市 GDP 达到 XXX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XXXX 年增长 XX 倍;人均GDP 由 XXXX 年的 XXX 元增加到 XXXX 年的 XXXXXX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XXXX 年增长 XX 倍。财政总收入由 XXXX 年的XXXX 万元增加到 XXXX 年的 XX.XX 亿元,增长 XXX 倍。XX 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跻身全国新型城镇化
质量百强县市,入围 XXXX 全国“小康城市 XXX 强”,排县级市第 XX 位。
第二,是产业结构更优了,实现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巨大转变。XX 年前,XX 是全国有名的 XX,产业结构单一,只有传统农业与 X,以 X 为主的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XX.X%。经过 XX 年的发展,X 产业由之前的无序开采向大幅关闭整合转变,小 X 矿由最多时达 XX 多家整合到现在的 X家,矿山生态环境全面改观。工业方面实现由分散发展向园区集聚发展转变,XX 经开区形成了“XX”的发展格局,园区面积拓展到 XX.XX平方公里。XX 等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发展,培育和壮大了 XX 等重点产业链。XXXX 年,XX 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 XXX.XX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XX.X%;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XX.X%。农业产业实现由自给自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土地流转、规模种养成为新的发展方式,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种粮大户、水果大户、养殖大户,以 XX 为代表的一批名优特新产品饮誉国内外,致富千万家。旅游业从无到有,由 X 景区旅游迈向全域旅游,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战略产业,X 成功创建国家 XA级景区,X、X 先后成功创建国家 XA级景区。XXXX 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 XXXX.XX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XX.XX 亿 元。
XX 市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由 XXXX 年 的XX.X:XX.X:XX.X 调整为 XXXX 年的 X.X:XX.X:XX.X。先后获
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第三,是城乡面貌更美了,实现由闭塞小县向开放新城的巨大转变。XX 年前,XX 县城在 X 镇,面积不足 X平方公里,唐洞新区还是一片荒山,城市乡村建设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县城通往 X 市区只有一条沙石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对XX 影响深远的市政搬迁、移民搬迁两大工程同步实施,XXXX年 XX 撤县建市。经过 XX 年的发展,XX 拔地而起,建成区面积达 XX.XX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实现沥青罩面全覆盖,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XX.XX 立方米,XXXXX 等一批惠民工程相继建成,XX 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竣工通车,XXXXX 等文旅项目相继落成。XXX 连成一体,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社会主义新农村、十镇百村、美丽乡村、“洁净乡村”四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XX 田园更美、农村更美、生活更美。XXXX年 X 水库关闸蓄水,水面面积 XXX平方公里、蓄水量 XX.X亿立方米的 X 成为美丽的湘南明珠。我们争取出台了《X 省X 水环境保护条例》,先后实施了公益林禁伐、库区周边矿产禁采、网箱退水上岸、规模化畜禽养殖退养等措施,X 的水更清、山更绿。
第四,是人民生活更好了,实现由缺吃少穿向全面小康的巨大转变。XX 年前,XX 人民还未解决温饱,缺吃少穿、房屋简陋、生活困顿,粮票、布票、肉票、副食本等是百姓
生活离不开的票证,全市居民银行存款余额不足 XXX 万元。经过XX年的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XXXX年的XXX元提高到 XXXX 年的 X.XX 万元,年均增长 XX.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XXXX 年的 XXX 元提高到 X 万元,年均增长 XX.X%。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由 XX 元提高到 X.XX 万元,从七八十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百元级“三大件”,到 XX 年代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千元级“三大件”,到如今,电脑、小汽车、商品房等万元级、十万级的商品已为多数百姓所拥有。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XX.XX%,上升 XX.X 个百分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所有完小及以上学校建设成为省合格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城区学校超大班额问题基本化解。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 XXX 元,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精准扶贫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X.XX%。大力推进“平安 XX”“法治 XX”建设,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第五,是发展活力更足了,实现由农村改革走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转变。XX 年前,全市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社会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XX 年来,我们突出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还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
重大改革举措,XX 都是干在前、走在先,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开先河,既破解了瓶颈、推动了发展,也为全国同类改革探索和创造了宝贵经验。我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被确定为全国 XX 个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成功探索了一条“资产变股金、资源变股权、村民变股民”的改革路子,在全国得以推介。这些年,我们还先后承担了XXXXXXXXXXXXXXXXX 等中省改革试点任务,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等“XX 改革”,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XX 经验”。
二、改革开放所积累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XX 年的艰苦探索,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起来有这么几条:
第一,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没有行动上的“突围”,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奔小康、翻两番、再造一个 XX”到“统城乡、建小康、冲百强”,再到“建设五个 XX,勇当排头兵”,都体现了 XX 人民敢想敢干的精神,无不激励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加快发展。可以说,XX 年的发展历程,也就是思想大解放的过程,XX 年的辉煌成就,也就是思想大解放的成果。
第二,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 X XX 发展的奇迹,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XXXX 年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党领导全市
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从市政搬迁、移民搬迁两大历史性任务,到应对“X.X”洪灾、“X.XX”洪灾、XX 年冰灾,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正确指引,广大党员的带头示范、冲锋在前,我们才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XX 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从基本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实现总体小康,进而向全面小康迈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入围全国“小康城市 XXX 强”,无一不体现着发展的成果。XX 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发展始终是我们全部工作的主题和主旋律,发展才有实力,发展才有地位,发展才能致富百姓。
第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基层群众蕴藏着巨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符 合 人 民 群 众 的 殷 切 期 盼。
如 在 XXXX 中,我 们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率先在全国走出了一条 XXXXX路子,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乐得业、能致富的 XXXXXXX,在全国创造了“XXXX”的典型经验。
第五,在 任何时候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些年来,我们把解决民
生问题作为最大政治、改善民生状况作为最大政绩,特别是坚持了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的政策倾斜,坚持了对 XXXX边远山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坚持了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污染防治等问题的持续发力,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的同步提升,形成了发展过程与民共建、发展成果与民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必须始终坚持弘扬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担当精神。XX 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在四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广大人民群众以高昂的热情和主人翁姿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出一批想在先、干在前的人民公仆,一批敢闯敢试、弄潮争先的改革闯将,一批领军各行各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发展功臣,一批立足平凡岗位却有着非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中坚和脊梁。我们只有牢固树立“XX 发展、我的责任”的意识,人人担当尽责,全民创新进取,XX 改革发展大业才会越走越宽广,XX 的未来才会越来越美好。
三、推动 XX 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要继往开来,再创佳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改革开放 XX 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无愧于历史,再创更大辉煌!
(一)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我个人认为解放思想有这么两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与时俱进,第二境界是时代领先。
首先第一层境界,讲与时俱进,就是你的思想能跟得上形势变化、适应得了形势需要。现在我们讲新时代、新常态、新理念,什么都是新的,如果你的思想还是老套套,做什么事都还是老观念,路子肯定会越走越窄。比方说,我们的企业,以前环保要求不高、市场还比较好的时候,搞些高能耗的低端产品可能还能生存下去,但是现在形势变了,环保要求高了,市场竞争也国际化了,环保不达标无法继续生产,没有核心技术就很难站稳脚跟。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只有在不断解放思想中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形势、主动适应形势,才能在发展的潮流中不掉队。
第二层境界,就是时代领先,就是你的思想、观念不仅适应得了新的形势,而且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让你的思想能够引领时代潮流。我认为,我们做什么事情、抓什么工作、开发什么产品,等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你想都不敢想,肯定是不可能做到的,甚至还会倒退。
(二)提升改革本领。有了好的思想,要变成现实必须有过硬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他的原话是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首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讲的就是一个态度和立场的问题,就是要敢于改革、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改革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肯定会遭遇很多困难与压力。如果一开始就怕这怕那,或者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其实,改革和创新也并非高不可攀、难以企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比如,开发区弘电电子的老板,原本用人工每人每天只能绕 XXX 个线圈,后来自己发明线圈绕线机,每人每天可以绕 X 万个线圈,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实现质的飞越。
其次,“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讲的就是一个定位和作风的问题。改革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坐而论道。每一项改革都需要我们面向基层实际,做足调查研究,既搞清楚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又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拿出来的改革方案才能有底气、接地气。
最后,“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讲的就是一个方法的问题。现在,互联网、信息化,电脑、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面对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我们不可能置身事外,你不喜欢、不学习、不接受、不精通,你就会感到生活很多麻烦,工作很不顺畅。所以我们只能因势利导,加快接受,不是单纯的 “玩”,而是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和“手段”,来迎接和把握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动向,力争取得切实高效的业绩。
(三)抓实重点改革。当前有几项重点改革要抓好:
一是机构改革。现在方案已经送省里去批了。下一步,按省委批准的方案,要严格坚持政策标准,按步骤组织实施,不搞变通、不打折扣、不讲条件,确保今年 X 月底前基本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同时,各涉改单位要积极做好工作衔接,以及机构、职责和人员的划转工作,保持相关工作和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不出现空档期,确保干部队伍思想稳定。
二是政务服务改革。包括“放管服”“一次办结”“互联网+政务服务”、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等改革工作,要持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关键是要把改革成果巩固好。特别是当前仍存在未经审查、鉴证、备案,就私自流转、转包的问题,要在 X 月底前依法依规纠正、整改到位。
四是推动改革落实。一是强化责任抓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重要改革、亲自把关重大方案、亲自协调关键环节、亲自督察落实情况;各改革专项小组的组长要切实负起责来,带头做好重大改革的实化细化工作,推进改革精准落地;市级领导对分管领域的改革落实情况要经常过问,及时解决具体问题;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具体工作人员抓好改革事项推进工作。
二是破除瓶颈抓落实。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重点突破,集中力量破解工作瓶颈。要在建立改革任务台账的基础上列出问题清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办和解决,切实做到问题不解决不销号。
三是严格奖惩抓落实。要加大改革督察、改革评估力度。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委改革办要统筹重大改革任务的督察,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督察工作格局,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
五是筑牢改革保障。重点是要加强四个方面的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在人员力量、时间精力的安排上给予充分保障。
二是制度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引导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完善容错免责机制,旗帜鲜明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帮助改革者放下“不敢改”的包袱,坚定“放手改”的信心。三是人才保障。要大力实施 XX 引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基层本土人才的培养,着力解决改革人才短板问题。
四是资金保障。要加大改革工作各项经费的保障力度,确保改革工作稳妥有序进行。
以下内容供参考:
在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上的讲话提纲(2020 年 1 月 3 日)蓝绍敏(修改稿)同志们、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2020 年已经来了,这注定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年份。苏州市委、市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在今天隆重召开 3000 人大会,就是为了提出一个事关苏州再创辉煌、再攀高峰的重大命题——开放再出发。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这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为我们推动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让我们倍感振奋、更添动力。
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以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苏州,就不可能崛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最强地级市”。当年邓小平同志曾在这里找到“小康”的生动例证,总书记早就对苏州提出了“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 间节点,苏州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决胜全面小康,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认为,苏州的姿态就应该是“开放再出发”。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市上下正在凝聚起这样一种高度共识:怎样真正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苏州高质量发展航程?怎样真正创造性地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苏州未来发展的每个方面各个层次?空喊口号不行,必须把苏州的前途命运与总书记的擘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找到发展的正确路径,才能获得发展的灵魂。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市上下正在形成这样一种最强共鸣:新时代来了,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设计的改革开放的宏大格局中,苏州决不能缺位、失位,而应当全力抢位、争位,必须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奋力创造“开放再出发”的新发展奇迹,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历史!根据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意见,我讲四个间题。
第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苏州的辉煌历程雄辩地证明:开放成就了苏州,开放是苏州之魂 40 多年前的改革开放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苏州的开放基因,執发出盎然生机。40 多年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苏州大地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改革开放前的 1978 年相比,GDP 翻了 582 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 140 倍,苏州以 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 2.1%的 GDP、X%的税收、X%的规 上工业增加值、7.7%的进出口总额。今天的苏州,一小时可以创造 2.1 亿元的 GDP、0.4 亿美元的进出口,新增 31.4 家市场主体,吸引 15 万游客,一天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 80 年代初一年的总量。
开放成为苏州的第一标识。截至 2019 年底,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 X 亿美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 X;苏州港已成为世界内河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达 X 标箱,位居全国第三;拥有总部企业 X 家,X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在苏州投资项目达 X 个,是唯一实现全国性商业银行全覆盖的地级市 创新成为苏州的第一迫求。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 11 年保持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 7000 家、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万人有效发明专利 57.2 件、位居全国第五;“千人计划”人才达 X 人,其中创业类 X 人、位居全国第一;上市企业总数达 X 家、位居全国第 X,其中科创板上市 X 家、过会 X 家、仅次于北京、上海 位居全国第三;市场主体 186.6 万户,位居全国第 X。
包容成为苏州的第一气质。全市常住外籍人口超过 X 万人,连续 8 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大城市”;年接待境内外游客 131 亿人次,位居全国第 X;拥有全国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拥有 2 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 6 项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授予“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
同志们、朋友们,四十年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四十年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可以自豪地说,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一段历史传奇。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向这段改革开放的历史致敬!向所有参与苏州改革发展的建设者致敬!向英雄的苏州人民致敬!第二个问题,“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昭示着我们:道路艰险前途光明,开放必须勇闯新路 成绩已经載入史册,今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党 100 周年。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光荣的使命在激励我们,历史的机遇在召唤我们,风险挑战也在考验我们。面对时代之间,“开放再出发”是苏州的唯一选择。
光荣使命面前,必须“开放再出发”。总书记、党中央始终对江苏、对苏州亲切关怀、寄予厚望。早在 2009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2 年总书记到苏州出席中非民间论坛时殷殷嘱咐,“我想今后我还会来这里,解剖麻雀、调査研究、总 结经验、把握规律都会来的”。2014 年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省委明确要求苏州要当先行军排头兵。总书记的话让我们倍感温暖和鼓舞,但我们更要牢记,总书记是要苏州探路子的,是要苏州出经验的,是要苏州“交答卷”的。如何当标杆、探路子,如何出经验、“交答卷”?我们认为,一 一定要从“开放再出发”中找寻答案。
重大机遇面前,必须“开放再出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浩荡春风中,苏州抢抓开放型经济重大机遇,实现了强势崛起。三十年后,时代和国家再次赋予了我们“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机会。“一带一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在苏州叠加实施,特别是苏州处于长三角一体化的 C 位,自贸区苏州片区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这在江苏是独一份,在全国也不多见。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凤口”,如何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全面地融入国家战略,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再次为苏州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认为,再创奇迹的这双“翅膀”,一定是“开放再出发”。
严峻挑战面前,必须“开放再出发”。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灰犀牛”不时隐现,全球经济仍面临请多风险挑战。苏州处在中美经贸摩擦正面交锋的主战场,对美贸易占全国八分之一、全省三分之二。外部挑战面前如何提升自身实力,如何增强抗风险能力?挑战还来自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对标热”“抢人潮”席卷全国,我们在对标先进、比对政策,同时也在被对标、被比对。苏州如何在“第一方阵”中保持领先、继续冲刺?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必须把握规律、保持定力,心无旁鹜用好我们最大的优势,做好我们最擅长的事,那就是“开
放再出发”。
同志们、朋友们,所有的过去成就了现在,所有的现在寓示着未来。吃老本跑不出“加速度”,不加油轰不出“推背感”,我们必须树立极其强烈的危机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敢于在大凤巨浪中搏击中流,拿出苏州人的拼劲、闯劲,拿出“开放再出发”的真招、绝招,勇争第一,勇创唯一,永立伟大新时代的潮头 浪尖!第三个问题,勇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标杆的历史重任交给了我们:要把总书记关于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融入血脉,让开放成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苏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些经验”。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苏州工作时,提出苏州要勇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杆,成为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略的标杆。苏州要肩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思想再解放”是必备前提,“开放再出发” 是必由之路,“目标再攀高”是必然追求,三位一体,总的要求就是挑战“最极限”,勇攀“最高峰”。
思想再解放,要确保思想最解放。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我们遇到的不少问题,都是别人还没碰到的,我们要探寻的很多答案,都是别人尚未破解的。只有思想达到最解放的程度,才能在开放中明确全新定位与坐标,答好“无问之答”、破解“无
解之解”,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开放再出发,要确保政策最有力。苏州开放的成绩有目共睹,开放的特质已融入基因。我们要当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示范,就必须做到束缚最少、成本最低,必须做到生态最优、服务最佳。只有在核心政策竞争力上不遗余力,在关键发力点上倾尽全力,才能彰显我们“开放再出发”的决心。
目标再攀高,要确保目标最极限。如果按行政级别来看,“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在上世纪末已经实现登顶。但不论是外界还是我们自己,都早已把苏州放到了更高层次的赛道。向最极限目标冲刺,才是苏州改革发展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必须自我加压、自我鼓劲,每年树立几个大目标。2020 年我市的 GDP 要突破两万亿大关,对于苏州来说,这不仅仅具有标志性意义,更具有里程碑价值;这既是我们必须要交出的一份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答卷,也是我们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强大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进博会上深刻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苏州全市上下对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深刻把握,我们感到要贯彻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必须在新时代把苏州放到全球的坐标系上去审视、去定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强化有效投入、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城市品质,就是要让未来的“苏州超级快车”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
行稳致远。创新是“引擎”,整合全球资源的开放之道,将赋予它最为强劲的动力;转型是“主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开放姿态,将赋予它最为高能的转速;投资是“燃料”,最大限度吸引增量的开放眼光,将赋予它最不可限量的效能;环境优化是“标志”,瞄准“世行标准”的开放境界,将赋予它最吸引眼球的魅力;功能提升是“底盘”,为所有人提供高品质生活的开放理念,将赋予它最坚实可靠的承载力。
在新的前进征程上,苏州决心站在全球更高“坐标系”中来谋划未来发展,依靠全市上下的团结奋斗,汇聚海内外朋友的磅礴之力,实现综合实力、开放形态、城市能级的标志性“大既升”,在新时代为中国对外开放作出先行示范。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 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 8500 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 X%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 50%和 55%左右,进出口总额保持在 3000 亿美元左右。到 2025 年,初步建立制造业和服务业国际化高质量特征更加鲜明的产业体系,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综合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行列。为此,我们必须在这五个方面重点工作上形成高度合力,以时不我待的劲头迅速付诸行动。
1.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提升苏州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创新决定着城市的未来,而创新策源则标志着城市的综合实力。遵循总书记“发展科学技
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的要求,从当年的硅谷到如今的纽约硅巷、伦敦东区,我们从系列创新之城的堀起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描绘出苏州发展“开放型创新经济”、打造“国际化创新策源地”的 美好愿景。我们将把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上取得更大进展。未来的苏州,将成为呵护创意的沃土,一批以原始创新为典型特征的重大成果将从这里诞生,所有优秀的创新能力将从这里获得加速度;未来的苏州,将成为一座“创造知识、引领产业”的希望之城!我们要让国际高端人才到苏州创新无忧。崇文重教、敬才爱才是这座千年古城不懈传承的精神特质。状元是苏州的“特产”,自隋朝以来共产生状元 60 位,为全国之最;苏州是院士的“故乡”,苏州籍“两院”院土超过 110 位,也是全国之最。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是人才造就了苏州的百业兴旺。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求人オ,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我们的政策就是要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匹配、薪资与国际接轨。凡是在先导产业、前沿科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凡是苏州自贸片区急需的人才,年薪高于 40万元的,我们将按个人薪酬每人每年最高给予 40 万元奖励。在这方面,不设总盘子,诚揽天下英才,我们多多益善。人才创新创业将在苏州得到强力支撑。我们热忱欢迎海外专家带着技术、带着智慧、带着创意,来苏州寻找机会、实现梦想,根据“海鸥计划”单个项目最高可获百万补贴。一切优秀的人オ将在苏州得到充分尊重。我们将全面接轨国际人才评价标准,对取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比照认定或享受相应等级待遇。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引进 1 万名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端人オ,其中海外占比不低于50%,外国高端专家不少于 2500 位。为此,我们还将专门设立“苏州 科学家日”,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给各路英才以最高礼遇!我们要让一流创新企业在苏州集聚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于实体经济树大根深、市场主体数量庞大的苏州来说,我们责无旁贷、重任在肩。苏州高新技术企业占江苏总量近30%,排名全省第一。我们将力推在苏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年内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实现翻番,突破 14000 家,其中外资企业 3000 家。在这里,更多创新型企业将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由苏州市委、市政府“自掏腰包”,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三年内滚动遴选 1000 家创新型企业,凡入库企业全部参照国家高企所得税政策给予奖励。需要特别推介的是,自贸区苏州片区内新设立的从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纳米技术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直接入库享受同等奖励,发展态势良好的,奖励期再延长三年。这就是我们
为创新型企业重磅推出的“3+3”鼓励政策。在这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奖励。只要企业在创新创造方面舍得投入,我们就舍得拿出真金白银。对连续两年企业研发费用增长20 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增长额 6%的奖励,单个企业最高 300万元。在这里,致力打造世界品牌的企业将获得更大支持。我们积极鼓励广大企业家勇当世界级企业的“掌门人”,大力倡导精益求精的“苏作”精神,对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提名奖”的企业分别给予 300 万元、100 万元奖励。我们将与广大企业家一道奋斗,创出更多享誉世界的“苏州品牌”。
我们要让多元创新要素在苏州深度融合。苏州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列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 45 家,仅次于北京、上海;我们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科技型创新载体数量占了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两成;牛津大学“破天荒”将全球第一家海外研究院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我们始终强调要竭诚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一流的创新生态,“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让这座城市充满浓烈的创新气息,让创新的“场效应”高能释放。我们全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对引进诺贝尔奖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建设,“一事一议”重点支持。对具备重大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创新团队,给予最高5000 万元支持,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给予最高 1000 万元支持。我们将在全球范围调度利用创新资源,以“整合者”的姿态,深化离岸创新“苏州模式”,到 2022 年末在全球布局建设 50 家海
外离岸创新中心,每家给予最高 100 万元的经费支持;在苏建设10 家对接海外离岸项目的在岸创业基地。每年举办国际海智(金鸡湖)创业峰会,让海外创新项目在苏州顺利落地。创新走在前列的城市,无一不是创新资本集聚的热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做强做优,对实现 IPO 的企业,每家给予不少于 300 万元的奖励。全方位、多点位推动金融创新,加快建设金融科技开放平合、评测平合、监管沙盒平台,创设金融科技实验室。苏州私募股权基金在全国率先起步,管理规模已占全省半壁江山,我们将抢抓资本市场的“风口”,吸引更多境内外头部创投机构来苏发现机会、投资项目,以金融环境的“一池活水”涵养出创新创造的“步步莲花”。
2.以开放促进产业转型,提升苏州的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古有“苏州织造”,今有“苏州制造”。今天,苏州不仅享有“制造之都”“世界工厂”之誉,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条已十分完备,具备全球范围内的较强垂直整合实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中独树一帜。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苏州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产业转型大方向,牢牢把握生产力发展的演进逻辑,选定“积极进取型”的转型略径,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不断提升先导产业的国际主导权,不断做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外贸质量和效益的协同性提升。直面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竞争压力,苏州不畏难、不认怂、不服输,正一鼓作气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攀升!
我们的先导产业将引领未来行业发展。这些年,我们沉下心来,心无旁大力发展先导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一些领域已形成领先优势。特别是生物医药“十年磨一剑”,竞争力跃升全国首位。苏州的生物医药企业,第一次将中国发明的原创药卖出了 15 亿美元的国际价;还是苏州的生物医药企业,创造了全国首家以第五套标准科创板过会的记录,生物医药产业“中国看苏州”已成为共识。此外,我们还拥有全球最大的纳米城”,成为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影响力在国内首屈一指。我们将认真落实江苏省委 省政府关于建设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的战略要求,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的一体化推进模式,推动国内外资本、技术、载体、项目第一时间、第一速度向先导产业集结。今年全市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将达 9000 亿元,明年我们将站上“万亿级”新台阶!我们的制造业将把既有优势做得更强。苏州最深最厚的家底就是制造业,拥有 35 个工业大类,涉及 167 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苏州的企业已经能够将智能自动化产线卖给德国,卖给“工业4.0”战略的倡导者,这足以说明苏州制造业大有奔头。我们决 16 心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流程、生产最先进的产品,打造世界的“头部エ厂”。为此,我们将把政策向制造业高端化、国际化倾斜,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协同创新、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外资在更优开放环境下深度参与建设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光通信、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等 10 个千亿 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我们还大力支持与国际知名先进制造集群建立系统融合机制,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我们很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苏州将崛起若干个令人瞩目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我们的外贸转型将在开拓市场和提升水平上双向发力。苏州外贸进出口总值占江苏全省的一半以上、全国的 8%左右,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指示要求,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大支持、创造更好条件。积极引导企业抢抓“一带一略”建设等战 略机遇,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主动扩大进口。以自贸片区建设为重要契机,鼓励企业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对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重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项目,最高给予 1000 万元奖励。我们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打造服务贸易交易促进平合,根据平合促进服务贸易成效,最高给予 200 万元奖局。我们支持企业在国内外电商平合开设主要面向境外消费者零售店,对运作良好的每家给予 20 万元奖励。在广大企业的共同参与下,苏州的外贸结构必将进一步优化,外贸竞争新优勢必将进一步凸显,实现“买卖全球”向“服务全球”的华丽转身。
3.以开放强化有效投入,提升苏州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累计使用外资超过 1300 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二位,是中国外来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我们遵循总书记“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的重要指示,正以发展格局的全面优化,打开新的增量空间,向世界张开热情的怀抱,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共赢。一个更加开放、更具国际范”的苏州,必将是一座有能力全球配置资源的城市。我们将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打造全新载体,依托优势产业的话语权,进而提升对产业链、价值链和全球市场的控制力,强力吸引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及专业服务机构纷至沓来。我们要让资本到中 国,首站到苏州;项目到中国,首选到苏州!我们有信心打造投资中国的首选地。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一大批“老朋友”“新伙伴”正以高质量的项目投资,持续看好苏州、加码苏州。昨天,一批重大项目在苏州集中开工;今天,又有一批新项目在这里集中签约。我们向全球发布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着眼于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全方位、宽视域、多角度向全球投资人推介苏州,让全球资本更加方便地了解苏州、投资苏州、落户苏州。这里包含了四张图,分别是投资者察路线图、平合载体导引图、产业用地供应图、城市投资合作机会图,大家可以打开手机扫码,按图索骥、按需查看。对龙头企业我们将予以重点支持。世界 500 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苏州设立年实际外资金额超过 1 亿美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或者实际外资金额不低于 3000 万美元前沿高端制造业项目,我们
“一事一议”精准扶持。对于重大项目涉及到的空间、产能、能耗等指标,苏州市委、市政府将实行全市域统筹,确保项目落地。我们敢于对招商引资给予重奖。市本级每年安排 2 亿元奖励资金,对招商引资工作发挥重大作用、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机构和人员给予激励奖励。不仅如此,我们还加大对招商信息首报人员的奖励,对招商工作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干部,可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在提拔使用、职级晋升上可优先考虑。我们就是要形成一种鲜明的导向,大张旗鼓地为担当作为的好干部撑腰壮胆,引导全市党员千部争先恐后当“骏马”、理直气壮创佳绩,在招商引资的生动实践中大显身手。
我们有底气承接更多优质投资项目。市委、市政府结合正在编制的 2035 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决定划出 100 万亩(667平方公里)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红线,并在今天发布总面积 10万亩(67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供应图。沿海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 张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认为,有没有地是一个相对概念,需要用辨证思维来看。如果是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多、产出效益差的低端产业,苏州确实没有空间;但是,只要是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或者说只要是符合苏州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我们一律欢迎,用地一定保证,要多少地满足多少地,要多少空间满足多少空间!我们鼓励新上市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鼓励存量工业用地有条件调整容积率,增加容积率的还会有奖励可拿。我们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对年度单个项目设备投资 2000 万元以上,结合产业类别按比例实施综合奖励,最高可奖 1000 万元。
我们有能力构筑更高水平开放平台。苏州有 14 个国家级开发区、6 家省级开发区,是全国开发区最为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连续 3 年位居全国经开区排名第一位。我们将瞄准最高标准实现自贸片区后来居上,鼓励自贸片区在改革“深水区”“无人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探索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我们将设立超过 100亿元的专项发展资金,推动自贸片区在前沿产业、高端人オ、总部经济等领域加快发展,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我们还将推动开放平合向上突破,充分释放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合牵引带动作用,依托既有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面向中德、中欧、中日合作积极开辟平台载体新空间,在新时代努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我们将大胆探索、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支持企业以一带 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抱团出海”,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积极“走出去”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并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给予最高 1000 万元的奖励。我们将通过拓宽产业联动空间、催生经济溢出效应,在新一轮中国城市化“大洗牌”中“飞”出旧格局、“创”出新天地!
4.以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苏州的各类要素虹吸功能。
苏州是世界银行评出的“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当年,昆山在全国率先提出“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苏州工业园区诞生了全国首家一站式服务中心。进入新时代,我们贯彻落实总书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指示,自党对照世行(World Bank)世贸组织(WTO)、自贸协定(FTA)等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和规则,今天隆重推出“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贯穿服务市场主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衔接的规则和制度体系,让大家在苏州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生活舒心。我们同步推出苏州营商环境 4S 英文品牌(“ SupremeService,Super Suzhou”意为“至高服务,超级苏州”)。我们的营商服务要像汽车 4S 店一样公开透明,像五星级酒店一样舒适可靠;我们的城市因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提升空间,从而对人才、资本等各类发展要素产生虹吸效应。我们深信,经济密度越高,则城市引力更强!我们将提供“β+1”的专项支持。凡是体现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的策源性项目,凡是体现国际最先进水平、最高水准的科技创新项目,凡是体现苏州先导产业中起龙头作用或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性项目,凡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大项目、高产出率的项目,给予“一事一议”的特殊支持,政策设计可以对标国际惯例、对
标先进城市标准再“加一点”力度,形成重点投资项目和创新项目“β+1”专项项目支持。
我们将提供更精简更便捷的行政审批。我们在江苏全省率先推行了“一窗办理、全科服务”改革举措,率先开展了从签约到正式开工的全链审批,率先发布了《“不见面审批”标准化体系及组织标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依靠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我们将致力于让市场主体更“有感”,对标全球前沿水平,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实现行政审批时限的更大突破。苏州开办企业时间将压减至 2 个工作日内,不动产登记压减至 3 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平均纳税时间缩短到 100 小时/年。我们将按照“864”标准大幅压缩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最快 40 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在人员往来便 利化方面,苏州将全面推广出入境智慧大厅模式,加快推进外国人来华邀请网上申报机制和“不见面审批”,让海外英才往来自由、宾至如归。
我们将提供更贴心更及时的企业服务。去年 11 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企业送出了三个“大礼包”,建立了企业家月度沙龙制度、微信群联系制度、信息直报制度,使企业家的声音意见、诉求党委政府“听得到、看得到、办得到”,得到了企业家的热烈响应和国务院调硏组的点赞肯定。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建立苏州市企业服务中
6.中国金融再开放 篇六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断充实,党建的不断完善,使我国总体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基于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影响、与党的关系三方面,探讨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本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期间还遇到了一些困惑、曲折与坎坷。实践证明,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坚定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伟大的实践中开创的。这一伟大思想有其形成的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源自于邓小平对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的正确把握。
当今时代的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这个时代背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邓小平从世界全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也是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先后进行了20年,这其中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特别是晚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之前,僵化的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以及相对封闭的环境,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动力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存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方法。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邓小平把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邓小平认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具体体制和结构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这些弊端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成为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一个关节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造成的,而是具体体制造成的。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相混淆。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做了区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建设具体体制的思想打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制度等同于旧体制的认识,为人民认识社会主义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弥补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识上的不足,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邓小平在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具体体制做了具体区分的情况下,深入分析了我国具体体制中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弊端和矛盾。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经济上,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实践证明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官僚主义严重,权利过分集中等弊病。如不对这些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扫除发展生产
力的障碍,就无法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克服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生产关系改革的主要环节,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通过改革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这样邓小平就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形成了改革动力论。在邓小平改革动力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与我党的关系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执政29年的历程波澜转阔而又曲折复杂,这与改革开放后的探索直接关联。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我们党在85年历程中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28年艰苦斗争,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中,发展最快、最健康的是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前29年虽历经挫折,但整个看来成绩是主要的,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制度和物质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是在深刻反思前29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成功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的历程始终贯穿折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党的发展及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解决了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恢复问题,这正是党的建设的重大改革,可以说,如果没有党的建设方面的这种重大改革,不彻底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种做法,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进行。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党的饭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转变。改革和开放也暴露了我们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的一些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长期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党的十三大明确表示要以坚定的态度来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今后党的建设将在党政分开的新形势下进行。过去,党组织直接代替国家行政机关作决定,发指示,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特别是国家的行政权力,现在要通过担任政府职务的党的领导人来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
策,通过国家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方式来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实行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的转变。
四、我们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影响和制约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除了强调生产力以外,就是对计划性、公有化,并且在毛泽东后期的思想中更是把这两者看作社会主义本质。毛泽东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锋芒是对着资产阶级,同时变更小生产制度即实现合作化,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概括地说,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公有化,否则就是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和全盘公有化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正确的,但只强调发展生产力是不全面的,认识了真理,忽略了价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总结了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判断上的深刻教训,研究了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地提出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
力。”这里,邓小平把毛泽东后期放弃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又重新提出来,并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最注重的”,不但有了理论的支撑,而且是在吸取我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中得来的,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有力的支持。邓小平在 1992 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断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下,邓小平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沿着这一逻辑顺序,邓小平抓住了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邓小平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
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开拓了新的视野。建国以后的一段长时间里,我们是在封闭、半封闭状态下从事国内建设的。外部世界的变化与进展我们知之甚少。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在一段时间发展比较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将自己的国门关闭起来,主要在自我体系中活动,而且误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活动手段贴上“资”的专利,不敢大胆拿来运用。在这种情
势下,党的建设的视野势必十分狭窄,广大党员也讲“胸怀世界”,其实不与外界联系,不学习别人的文明成果,这样必然缺乏从世界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的环境中去思考的大思路,因此,我们在处理和解决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常常不甚妥善。说得再彻底一点,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对外开放,我们连信息也不通。开放,使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开放,也使我们找到比较的参照系,我们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比较的对象不再是局限于国内,视野扩展到了世界的座标系。正因为广大共产党员和群众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强烈意识,有邓小平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有相应的组织建设相配合,我们才能在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行艰巨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工作,从而取得卓著的成绩。改革开放中为实践所肯定的做法都是在正确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指导下党员与群众的创造,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结果。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崛起.沿海经济特区的开辟,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城市面貌的改变,金融市场的构建,对外开放的扩大,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等等.每一个实践的进步,无一不凝结着党的优良传统的发扬、组织力量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傅澄超.关于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思考.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周锦尉.试论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3.吕宾.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哲学思想探析.盐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中国金融再开放 篇七
一、中国金融开放现状[1]
金融开放主要有本国金融机构进入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两方面。如果从具体形式来划分, 金融开放主要存在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和资本账户开放两种形式。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快, 中国也逐渐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程度, 开始允许外资金融机构更进一步参与到中国金融市场。国内金融机构同时也积极向国际拓展, 逐渐扩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腾飞, 中国在金融进一步开放的同时, 也开始面临国际上要求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的压力。我国金融业开始逐步允许外国资本进入, 并逐渐放松对国际资本的控制。中国经济在平稳着陆的同时, 国家开始推动人民币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地位和影响, 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在这一过程中, 既要保证国家金融安全不受威胁, 又要保证金融开放进程中不错失经济发展机遇, 是中国在金融开放面临的难题。
二、金融开放环境的下中国经济增长现状[2]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取得了全方面发展。当前阶段我国经济逐渐形成了买方市场, 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数量增多。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受市场需求约束而不是资源和供给。中国也逐渐更深入的参与到金融全球化, 国家之间经贸合作更加密切频繁, 金融开放显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等特点。这些众多有利条件为我国经济能够继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机遇和保障。首先,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我国的进一步工业化, 新兴高科技产业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得以迅速发展, 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其次, 广阔的消费市场, 目前我国的消费总额很大但人均消费较低, 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第三, 储蓄率较高,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 高储蓄率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 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第一, 金融体制尚不够健全, 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在金融管理经验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不足,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第二, 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过多导致的就业压力阻碍了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对国内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了影响。第三, 中国能源和资源的人均水平很低, 经济发展开始逐渐受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 中国工业技术水平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承受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三、金融开放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当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随着我国金融开放进程的逐步推进和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 我国的经济将迎来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金融开放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 通过改变储蓄率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金融市场和体系都得到更进一步完善。金融开放可以通过影响储蓄率来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但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 既能使储蓄率增长也能使其降低。因此在这一问题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离开具体环境下结论。就当前而言, 金融开放主要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利率水平、金融货币化程度、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发展和开放水平等五个方面影响储蓄率。金融开放可以给国内带来更多先进的金融工具, 为国内创造一个更发达的金融市场, 降低金融机构吸引储蓄的成本, 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二) 通过影响投资进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投资可以显著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但我国目前投资热情尚受到严重压抑, 当前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因素对投资造成影响。一是投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企业缺少融资途径, 直接融资存在法律风险, 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无法实现, 只能从银行间接融资, 融资难度大;二是金融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和体制改革来满足经济转型和发展需要;三是投资软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 投资利率受经济体制的制约缺乏弹性, 难以发挥对我国投资的作用。
四、总结
金融开放通过储蓄、投资、储蓄向投资转化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影响, 但是这些机制顺利发挥作用需要健全的金融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条件等众多因素支撑。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当前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一是要促进资本收益率提高, 改变当前这种过于依赖政府投资的GDP增长模式;二是逐步将经济结构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 努力扩大内需。面对伴随着金融开放而来的金融危机隐患, 必须针对本国国情, 在认真分析本国的金融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科学的宏观货币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到来。必须果断及时地实施宏观经济调整政策,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增强国民对国家金融系统的信心。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 文中如有不到之处, 还望批评指正。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 对我国在金融开放的环境下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 分析金融对外开放的复杂局面和由此产生的众多问题, 毫无疑问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也将为我国的金融行业和监管部门把握金融开放的基本原则, 应对进一步的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保障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金融开放,经济发展,储蓄,投资,转化率
参考文献
[1]陈雨露, 罗煜.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一个述评[J].管理世界, 2007 (4) :138-147.
8.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应对之策 篇八
关键词:金融业对外开放 人民币汇率 证券业规范 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金融业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是顺应经济、金融发展全球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金融部门要支持企业对外开放,为我国企业引进和利用外资,以及扶持外资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加快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允许引进外资银行和发展中外合资银行,以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国金融业面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抓住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简单来讲,金融开放是指一国取消对资本国际流动的限制,开放本国金融时常,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国际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资源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从1979年开始,我国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有效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尽管在证券业,我国的对外开放显得比较谨慎。但是银行、保险、外汇等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均迈出了重要步伐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了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的协调与发展,更好的实现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我国一直坚持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政策。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数量与规模与日俱增,经营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华经营的地域性限制逐步取消,而中国的金融机构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活动中来,与外国金融机构之间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良性伙伴关系。
应当注意的是,金融业开放在给金融市场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甚至对国家金融以至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从长期来看,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的金融效率,促进我国金融改革,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但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的“破坏力量”,是在内部改革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借助外力推动改革。这个过程,如果政策处理稍有不慎,极易脱离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水平,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的金融风险。同时,处理不好,也可能使我国丧失对金融的控制力,从而降低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话语权。为此,从长期来讲,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既要放在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的框架内来思考,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放在国家的外资政策上整体思考。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业只有把改革和开放相结合,以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对外开放,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要求,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并不断发展壮大。为此,中国金融业尤其要在人民币汇率、证券业规范、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实质性的突破。
▲▲一、规范证券市场,推进证券业对外开放。
我国证券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法律体系不能完全提供制度保证,市场存在制度性缺陷,投资者理念冲突,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等。因此,需要谨慎而积极的推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寻求适合我国经济和金融制度的开放模式,局部试点、循序渐进、总结经验、逐步推进,强化外资进入的可控性与监管水平。
▲▲二、加快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业适应新的金融开放环境和激烈市场竞争的客观选择,是金融改革的重心之一。全方位推进金融创新,尤其注重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应加速推广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即资产支持证券创新,改善了目前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严重失衡的局面,增强了金融体系的弹性,维护了国家金融安全。在制度创新方面,要加快实现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需要通过进一步放宽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之间业务的交叉和渗透的限制,加强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的合作,来逐步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
▲▲三、强化金融监管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竞争将越加激烈,只有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才能有效降低外资金融机构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而且,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是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竞争,中国也只有加快金融法制化、规范化發展,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金融对外开放要求。适当控制外资银行的进入速度,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外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通过建立以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清偿能力、外汇风险、表外业务风险等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指标体系以及实施综合并表监管,提高审慎性监管能力,努力发挥监管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注重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
▲▲四、加强风险控制
中国金融市场在对外开放中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金融全球化的风险将成为金融开放中最严峻的挑战。为此,需要强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加强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风险意识,有效控制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风险。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法律和市场手段,构建风险识别与防范体系,以及改善银行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责任,来有效规避国际市场上的各种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金融竞争更趋激烈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新形势,中国金融业必须继续抓住发展时机,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道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国际借鉴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2006.中国金融半月刊 2006年第23期.
[2] 孙立行.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战略取向 2008.世界经济研究 2008年第8期.
[3] 訾心爽.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研究 2012.企业研究 2012年第22期.
【作者简介】李晴晴(1992年—),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2010级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班
【中国金融再开放】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金融07-01
中国金融体系10-12
中国金融监管作用11-03
中国银行贸易金融10-22
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09-12
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10-02
中国金融监管的新趋势07-2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11-02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发展之路10-04
中国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