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国画教案(精选8篇)
1.写意国画教案 篇一
如何认识中国画写意花鸟
中国的写意画,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色的形成,是集中国的哲学观念、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之大成。纵观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史,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较晚,但由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快被人们接受并发扬光大。在写意花鸟画领域,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占据着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在绘画技法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今天在研究借鉴传统绘画的精髓时,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精华,弃糟粕,有选择地去撷取,去接受。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中国传统的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做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国写意花鸟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一,是注重内在精神修养,气韵和意境情趣的传统艺术。是以高度概括、洗练为特征,不苛求工细致微,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概括的语言求其大形、大神、大气、大质、大势、大趣、大意境,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审美规律及特殊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花鸟画最初只是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出现的,唐代开始,花鸟画才独立成科,成为国画的一面不可缺少的大旗。
在中国绘画门类中,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相对来说是比较单纯的,在形象的塑造上有着比较大的自由度,初学中国画者往往先从花鸟画入手,特别是少年儿童,只要有兴趣并稍加学习,很快就会画出一副象样的花鸟画来,但花鸟画的内容题材极为广泛,各种花卉、蔬果、景物、鸟、鱼、虫、各种动物等皆为表现的范围之内,要想画出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除了熟练地掌握用笔用墨技法外,还要理解不同对象的结构特征、不同季节的形、态、神及色彩变化,意趣意境的表现,“灵性”的感悟九五字画网,这就要求多观察、写生,手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才会得心应手。
临摹与写生,是花鸟画学习的两门必修之课,缺一不可,临摹是为了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绘画语言和技法技巧,是以学习传统为主,称为“师古人”,初学者从临摹入手,可在短时间内“依着葫芦画成瓢”,不但学习笔墨的技法,还利于初学者对中国画这一形式的理解,还能体会到造型的方法,是学习花鸟画的一个捷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学习,才能应用中国画特定的笔墨形式和技法,得心应手地去表现对象。临摹有对临、背临、意临,无论那种方法,都应在下笔之前“读画”,即分析、揣摩他人的作品,以达到“胸有成竹”,方能“下笔有神”。
2.写意国画教案 篇二
写意性油画的形式美感分析
写意, 就是借物抒情, 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和内心主观情感表现的有机结合, 是心与物交融的产物, 中国画主要使用线条、轮廓、画面淡雅来达到意境, 而油画主要使用光影、真实、画面鲜艳来表现。而且, 两者的绘画用的颜料也不同, 中国画主要使用水分较多, 颜色素雅的颜料;油画主要使用粘黏性较大, 色彩艳丽的颜料。中国画的画面给人颇附想象, 优雅平静的感觉, 油画则给人真实立体色彩明快的感觉。颜料本身上也有区别:油画是油性颜料, 用油调色, 国画用墨, 或国画颜料 (包括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 。
一、笔法
在写意性油画中, 运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油画颜料的绝大部分都是以运笔来表现的, 而且笔触与肌理的形态也是欣赏与表现的重要内容。所以, 它能够给人视觉上不同的效果, 并且影响着画面的总体感觉。国画是通过勾、皴、擦、点、染等用笔方法结合干、湿、浓、淡等不同的用墨方法来作画, 在纸上呈现丰富的笔墨形态, 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觉。干而毛的笔墨形态易有湿润华滋的感觉, 重而浓的笔墨形态易有深沉凝重的感觉, 轻而淡的笔墨形态易有清逸秀雅的感觉, 在用笔的轻重力度上, 在行笔快慢缓急的速度上, 在顿挫的节奏上, 以及在转折的走势上的种种不同。都能给人诸如沉着、劲健、凝重、飘逸、婉润等不同的感觉。
二、造形
国画中, 造形最重要的是意象造型。对待客观事物不是简单孤立的观照, 而是把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与主体的感受相结合, 把自然形态多样而又繁杂的, 在创作过程中进行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 化复杂为单纯, 化繁琐为简洁, 来表达丰富的艺术内涵。因此, 取舍与夸张变形就成了意象造型的突出特征。
新技法新工艺很好融合各种材质, 使画面更加完美。不能一成不变, 因循守旧。拓展漆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 开创出现代漆画自身新的艺术语言, 创造出新的视觉美感。形成漆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2.观念上要创新
近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为人类缔造了一个全新而繁华的物质世界, 而在这百年历程中, 人们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当物质文明高度发展, 属于精神层面上的文化艺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观念变革和创新。
中国漆画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 观念的更新表现得更强烈。一方面, 漆画作者的观念要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 拓展绘画新空间, 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与艺术观念。另一方面, 解放思
写意性油画的造形, 利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从而使造形获得了无穷的意趣。写意油画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在对自然对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 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吴冠中的作品《点线迎春》, 首先就是因为他发现了树型的“线结构”蕴藏着一种勃勃的生机, 也许现场的树并不那么繁盛, 只是他发现了这一抽象的“线结构”和他要表现的“主题生机”之间的关系, 然后加以放大和夸张。画面上他设置了灰暗色的背景, 让线像交响乐中的旋律尽情弹奏。各种色点如跳动的音符做和声共鸣, 观赏这幅画作使人禁不住陶醉在春回大地的乐曲声中。该幅画树的造形, 可谓“笔简形具”、“出于意表”。
三、色彩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国画重墨轻色, 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 重潇洒洗练、轻繁缛纤细, 重天真幽淡、轻富丽工艳。它是超越了自然的表象。凝结了画家心理意志的色彩, 具有了最大限度的表现性质, 能让画家自由表现, 将自身的体悟和情感融入其中。体现出很强的“随意赋彩”的性质, 具有足以使绘画主体畅神、写意的“意象”特征。写意油画的色彩运用, 则打破具体时空色彩的限制。使色彩的运用随主题的需要、随意境的需要、随情感的需要、随色彩形式美感的需要。
四、造境
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境, 无论在思想观念、题材内容还是形式结构上.都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 既“画中有诗”。画面构图追求含蓄隽永。而油画则提倡优美和谐的构思立意, 积极吸纳古代绘画中的造型语言, 打破画面得焦点透视和真实时空的束缚。而是根据构思立意。自由组合意象, 使画面产生出某种诗意的时空境界。此外, 在造境方面, 十分重视画面上的笔墨、形体、色彩、章法、形势等给人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形式美感。
综上所述, 写意性油画作为油画艺术的一个分支, 由于创作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的不同, 写意油画的表现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 形成了统一又有变化的语言体系。而写意的国画,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美学因素, 通过特定的内容描绘和特定的笔墨意趣表现, 追寻心灵与精神的共鸣和满足。这是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所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味。
参考文献
[1]游海明.《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美术大观》.2007 (7) :25-26
[2]彭肜.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思潮[M].第一版.成都:四川美术出社.2007:254-255
[3]彭肜.全球语境与中国图像——论90年代中国油画民间本土化思潮[M].第一版.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2-3
[4]李娜.《论写意油画中文人画精神的表达》.中国知网.2004:210-212
[5]刘亚雄.论油画的写意性与写意性油画[M].第一版.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55-58
[6]戴士和.写意油画教学[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48
3.浅议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篇三
一、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基础
传统中国画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情趣,是中国人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产物。中国绘画的精神理念是理想的升华,通过艺术塑造出摆脱客观束缚的精神世界,展现超自然的可能,更多表达人的主观愿望。中国画精神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有复杂的观念和自然的体系,它受中华民族人文活动的制约和地域环境的影响。
中国绘画的造型,一直追求以最简约含蓄的形式语传达最广大的精神内容。这种要求下的形式符号当然不能“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了。画面塑造物象的观念,要大于自然界中物象本身的观念。也就是说画面是利用塑造最简单、最直接的物象为符号,表达最广泛、最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是人类精神文化高度发达的体现。中国《易经》中的八卦就体现了这种智慧方式的最高成就。《易经》八卦用最简单纯粹的符号,“具象”地表达了广大、抽象的精神内容。八卦的爻线是观察万物,经抽象而概括出的宇宙运动的理法,而不是模拟万物的存在形态。是“为宇宙万物之抽象表现”。八卦如此抽象的符号已具备“绘画写生之法”,这里的“写生”,不是针对物象外形的描摹,而是写造化之生机,不是今天西画所用“写生”这个词的含义。八卦的形象符号对绘画造型的启示在于:万物的具体形态不是绘画必须遵循的崇高概念,而是通过造万物之型来塑无形的“意”。
二、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涵义
“意”是一个民族对社会、自然、文化等一切现象体察后的综合。所以,中国画中的“写意”,其实是把对社会认识的总和通过笔墨传达出来。中国画的实质是“写意精神”,而在这种“写意”精神里面,技法上则既是写“实”,又是写“意”。“写实”是观照的基础,既可以是具象表现,又可以是抽象表现,如工笔画内涵是具象表现中境界的意象。正因为中国画“意象”性的包容特征,艺术对生活有一个可持续的、深入的反映,它的生命力才得以如此长久。中国画心理的东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社会、对人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代的创作,“意”必须是现代人的“意”,古人都能很好地反映了他们的社会,那么我们现代的人为何不能反映当代的“意”?在这之中,“意”这个非常重要的遗传基因是保障,不能变。
“意”是作者发挥性灵感想,于画外寄托的高情雅致。是画家参与造化之机,脱却胸中尘俗的、极纯净的心境。画若无“意”的介入,便会沦落为技法的空壳。“意”指的是一种精神样态,诸如“意境”“意态”“意味”“骨气”“风致”等都与此相关联。立意不高,终不能臻上层之境,“意”终究建立在品格之上。最高的艺术是以最高的人格为对象的东西。古人有“得意忘形”“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等语,皆表现超越表象的形象,求得本质所在。
三、中国写意精神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写意是民族的,是时代的,是中国特有的精神思想,其在与世界文化交融发展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写意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璀灿的一页。由于历代文人极力推祟和实践,写意不仅作为中国画的一种风格存在,而且还成为中国画的一种艺术观念,一种精神所在。中华民族写意史经历了原始彩陶时期,玉器、青铜时期,再到有纸面的绘画时期(南北交融、东西并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灿烂求备、异彩纷呈的隋唐五代时期,开宗立派的宋辽金元时期,延续与变异的明清时期,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的民国与新中国时期以及现代),应该说写意精神始终是贯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宗旨,也伴随着艺术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
中国画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画的“中国”性。任何体现民族性的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正如人们说的那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的传统是先辈们探索、总结、继承和发展的结果,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
中国画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老画种,之所以谓“中国画”,是因其有“中国”属性。相对于西洋画来说,传统的中国画是用中国特产的毛笔、徽墨、宣纸、丹青、歙砚为材料工具,用造型、设色等表现手段在平面上创造的可视形象。这是中国画的狭义定义。中国画的广义定义应该是起源于中国,由国人所独创,使用特殊材料工具和特殊表现手段,在平面物体上创造出的可视现象,即称之为“中国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4.第一课 抒情与写意——中国画 篇四
教科书:第十三册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名家名作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花鸟话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和花鸟画家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们学习多角度欣赏花鸟作品,并能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情感目标:通过作品赏析,让学生们体味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美,感受花鸟画的独特魅力,技法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花鸟画家怎样写形,如何表意。【教学难点】理解花鸟画抒情写意的独特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
1、讲述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
4、直观演示法。【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学习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单元。该单元由中华博览和世界之旅两部分组成,本册介绍的是中国花鸟画和外国静物画。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分析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应该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中外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并评述相关作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1、回顾重点
师:“上节课我们简单认识了中国画,下面我们来简单的复习一下。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生答:“„„”
师:“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简称“国画”。指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上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的中华民族绘画。它是用毛笔、墨以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素上作画。
按表现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竹、等画科。
按表现手段和技法,可分为工笔、写意等画法。按幅面样式,可以分为立轴、横卷、扇面等款式。
通过学习同学们已经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画家画作的看法。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画中的花鸟画,并让大家能在学习过后能对画作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接下来请大家欣赏这幅画——这是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答:“„„”(各种鸟、乌龟、禅等)
2、赏析作品,讲授新课
师:“那么在欣赏画作之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见PPT 黄筌(约 903-965)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字要叔,成都(今属四川)人。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24只小动物均匀地分布,大家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同学们再看一下你们课本这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是一幅写生画稿。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在画中最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 生答:“„„”
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师:“我们知道黄筌是宫廷画家,画作多是富贵气质;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与他同时期另一位画家徐熙。”
师:“请各位同学看一下这两幅图,分别是刚刚我们已经欣赏的《写生珍禽图》和徐熙的《雏鸽药苗图 》,比较一下两幅图中的鸟在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法)
师: “从两位画家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的性格也不一样。黄筌年少即入宫中画院,长期见到的是禁中奇花怪石、珍禽异兽。而出身江南名族的徐熙,一生以高雅自任,不愿为官,以水墨淡彩摹写汀花野竹、水鸟渊鱼,表现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被称为“徐熙野逸”。居住环境不同,生活感受各异,意趣也大相径庭,所以取材侧重不同,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也各成一家。” “黄家富贵”黄筌才高技巧,善于取熔前人轻勾浓色的技法,独标高格,是深得统治阶层喜爱的御用画家。
(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
“徐熙野逸”落墨,风格迥异,故有“徐熙野逸”之说。虽江南一布衣,但志节高尚,放达不羁,多状江湖。形成了 “徐家野逸”这一风格。
师:“在欣赏下面衣服图之前,老师想问问有哪位同学养过小动物的?它们可不可爱?那什么时候最可爱呢?”
生答:“……”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小动物,而且都会有自己觉得最可爱的瞬间,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宋代画家崔白记录的那一瞬间。”见PPT 师:“这是宋代崔白的《双喜图》。首先,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崔白”
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笔迹劲利如钢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这位画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只是个民间画工,生活颠沛流离,后来有很多人都为他的不得赏识打抱不平。
师:“老师特意将图中的两种动物放大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告诉老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
师:“下面,老师就同大家一起来欣赏这幅画。在这样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稍纵即逝的自然景象。崔白没有前任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更没有现代人的照相机可协助,他是怎样将自然界的生态景象通过画笔表现出来的?
生答:“……”
1、仔细观察——用心
2、整体表现
3、深入刻画——上色
3、练习巩固
师:“我们欣赏了以上几位画家的画作,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手痒痒的呢,下面就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画笔,以及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搜集的图片,画一画,记住要抓住其神韵哦!”
1、仔细观察——用心
2、整体表现
3、举一反三
4、深入刻画——上色
5.《写意蔬果》教案 篇五
独店中心小学
张腊梅
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主要原料是水和墨。中国画中也常见水墨蔬果,许多中国画家运用简单的色彩及丰富的笔墨技法表现蔬果,传达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水墨画,初步了解中国写意画工具材料。
2.技能目标:学习中国画写意技法的笔法墨法,色法。学习画蔬菜水果,培养手脑协调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用水墨画蔬菜。
教学难点:
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的掌握。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水、墨汁、宣纸、国画原料。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设问:以前画水果,同学们都用什么来画的多?(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画法来表现水果。(板书课题:写意蔬果)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大师作品。
教师介绍几位著名的花鸟画大师:齐白石、王森然。让学生谈谈喜欢哪一位大师的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2、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示范作品,说一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中又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适当讲解用墨用笔用色的妙处,使学生明白正确的方向。
3、教师示范
教授笔法、墨法、上色方法。(白菜、丝瓜)
4、学生临摹作品。(临摹课本上的,也可临教师画的)
教师将示范画一一挂出来,让学生选择临摹
教师巡回指点。(重点注意水分的多少)
5、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评,从造型、墨色、笔法、色法等方面。
6、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的想法,对中国画的认识、学到什么等方面来说)
7、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水墨画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绘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发扬光大。
三、作业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请你们展开想象画一幅水墨画,内容自由选择。
四、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
《水墨画蔬菜》教学设计
作者:popo 时间:2015/1/30 14:33:28 教学目标:
1、欣赏、比较、感受、分析、了解不同画家水墨画蔬菜作品中用笔、用墨、构图的不同及艺术特色。
2、抓住蔬菜特征,巧妙组合构图,可以写生、临摹、改画,用合适的笔墨画出蔬菜的形状、色彩、质感和生机。
3、感受水墨画蔬菜滋润、鲜嫩的美感,满纸清芬和特有的水墨韵味,激发学生对蔬菜和朴素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抓住蔬菜特征,巧妙组合构图,用合适的笔墨,注意水分和时机,画出蔬菜的形状、色彩、质感和生机。
教学难点: 如何用合适的笔墨、恰当的水分、巧妙的构图表现出菜园瓜地的滋润、粘泥带露的鲜嫩,表现出蔬菜的生机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教学准备:
(学生)中国画材料(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等)、喜爱的蔬菜及盘子、篮子等。(教师)中国画材料(颜料、墨汁等)、课件、教室布置:优秀学生水墨画蔬菜作品、大师水墨画蔬菜照片。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有句俗语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画蔬菜,今天我们还是来画蔬菜,不同是用水墨来画!
板书课题:《水墨画蔬菜》
二、尝试表现,探究水墨味
1、上一课《蔬菜》,让我们对不同蔬菜的形状、色彩、质感都有所了解,你敢不敢来挑战一下,尝试用水墨工具来画一下你喜爱的蔬菜?我们知道毛笔是最有趣的工具,可以画不同的墨点、墨线、墨块,墨色有焦、重、浓、淡、轻,还能画出干湿、浓淡不同的变化。赶快来试一试吧
2、学生尝试作业 水墨游戏挑战要求:
用合适的墨点、墨线、墨块来尝试画喜爱的蔬菜,可以画一样、也可以画几样。
3、评点学生尝试作业
你们觉得像不像?哪里不像?为什么?
有的同学画的都是黑黑的墨块,画面缺少水墨画特有的感觉。有的同学画得像,可是好像画面还少了些什么。
三、走进经典,感受水墨韵味
1.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去看看经典的水墨画蔬菜吧!
他们是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蔬菜的形状、色彩和质感的?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其中的奥秘。2.对比分析四张水墨画青菜的作品,看大师画了怎样的青菜,怎样画的,还画了什么?
一、导入
1.有句俗语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画蔬菜,今天我们还是来画蔬菜,不同是用水墨来画!
板书课题:《水墨画蔬菜》
二、尝试表现,探究水墨味
1、上一课《蔬菜》,让我们对不同蔬菜的形状、色彩、质感都有所了解,你敢不敢来挑战一下,尝试用水墨工具来画一下你喜爱的蔬菜?我们知道毛笔是最有趣的工具,可以画不同的墨点、墨线、墨块,墨色有焦、重、浓、淡、轻,还能画出干湿、浓淡不同的变化。赶快来试一试吧
2、学生尝试作业 水墨游戏挑战要求:
用合适的墨点、墨线、墨块来尝试画喜爱的蔬菜,可以画一样、也可以画几样。
3、评点学生尝试作业
你们觉得像不像?哪里不像?为什么?
有的同学画的都是黑黑的墨块,画面缺少水墨画特有的感觉。有的同学画得像,可是好像画面还少了些什么。
三、走进经典,感受水墨韵味
1.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去看看经典的水墨画蔬菜吧!
他们是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蔬菜的形状、色彩和质感的?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其中的奥秘。2.对比分析四张水墨画青菜的作品,看大师画了怎样的青菜,怎样画的,还画了什么? 蒲华、齐白石、石涛、张大千的青菜,请同学们重点比较赏析不同画家画青菜的不同用笔、用墨方法,作品中墨线、墨块和色块的对比,以及用墨枯湿浓淡的变化。
小结:蒲华和齐白石主要用大笔调浓淡变化的墨块、色块的方法,画出叶子的部分,用墨线画菜梆子和叶脉,墨线、墨块综合使用,石涛是用浓淡变化的墨色画菜叶,空出白色的菜帮子和叶脉,张大千是用大笔泼墨豪放地画菜叶。石涛画的是长在菜地里的青菜,张大千、蒲华、齐白石画的都是采摘下来的青菜,但摆放位置不同,并且分别加了不同的数量的萝卜、辣椒来组合画面。
四、视频演示 学习水墨法
1.重点研究蒲华和齐白石的青菜,这样水灵灵的感觉是怎样表现的呢?
小结:叶子的滋润要通过饱含水分的墨色或颜色来体现,让水、墨、色在纸上有自然渗透的效果。叶子上的叶脉是用浓墨中锋勾线,一定要等下面的叶子墨色半干半湿的情况下再勾叶脉,勾线时的速度力度也可以控制线条的粗细和出墨的程度,这样画出来微微化开的线条融合在叶片上,展现出青菜新鲜、滋润的感觉。
2.在水墨画时,如何安排画面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看这蒲华的青菜画好了,他是怎样构图的呢?一起来看动画吧!
五、走近大师,感受水墨美
1.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让我们走近恽寿平、虚谷、牧谿、齐白石等大师,看看他们笔下的萝卜,又有怎样的水墨美感呢?
提醒:关注画面中萝卜的种类和数量及萝卜的组合,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萝卜如何做到纵横交叉、叠压、掩映体现聚散、高低、前后、轻重的关系。
2.点出各种萝卜的真实照片,分析是否抓住不同萝卜的形状特征和色泽,关注不同画家如何注意表现蔬菜质体的鲜嫩,着意表现它的满含水分,富有色、香、味、形的引人入胜的特质,以及画面中朴素的生活情趣。
六、实践创作
作业:以蔬菜为题材画一幅水墨画,最好是写生,也可以临摹或改画。作业要求:
(1)画出蔬菜的形状、色彩、质感的特征。(2)注意墨线和墨块、色块的结合和时机把握。(3)画出蔬菜的滋润和鲜嫩,画出生机勃勃的感觉。
七、欣赏评价
1.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吧!这里有个水墨菜园子,看看谁画的水墨蔬菜最滋润?最鲜嫩? 2.说说你最喜爱哪一幅水墨画蔬菜的作品?觉得哪一幅最有生机?为什么?也可以介绍自己画的蔬菜。提示可以从创作要求上来评价!
八、总结拓展
6.写意山水教案2 篇六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李德真
《写意山水画》教案
班
级:2007级国画班
授课时间:2010年04月27日至05月14日
科
目:写意山水画
课
题: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课
时:48学时 学
分:3学分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写意山水画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写意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今优秀的写意山水画作品中入手,逐步掌握写意山水画独特的造型、章法和绘画技法。写意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并以笔墨为媒介来体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境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写意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学会运用哲理性的思维去感悟写意山水画的意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空处理的特殊性。
二、教学内容
1.写意山水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 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从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
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
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
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2.写意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写意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如同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一样。笔墨不仅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的媒介,还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说,笔墨是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画面中山川树木的神情生气完全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因此,历代画家十分注重笔墨,而且总结出完整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理论,讲究笔法、墨法,追求笔情墨趣之美。在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笔墨的表现就各不相同,就形成山水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山水画笔墨之美还表现在以书法的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中国有“书画同源”的理论,从晋、唐时代起,画家就把书法艺术引进了绘画,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法,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3.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
(1).笔法:笔法就是用笔之法。用笔首先是执笔,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拇指向上倾斜,食指向下倾斜,两指相对捏住笔管),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管,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管,再以小指贴在无名指内下侧,协助无名指推挡。这样笔管在手中既稳当又灵活。指实就是手指捏笔管要实在,要用力捏紧,又不可太紧。掌虚就是掌心要空灵。捏毛笔切不可像捏钢笔那样,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
在掌握执笔方法之后,还要懂得运腕方法。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小画提腕,大画悬肘。一般作画只运臂、运肘、运腕,惟极精微处可以运指。这虽属常识,但总关全局。初学者起手入门要有个高的标准,否则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难改了。
用笔的内容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起笔”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 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
当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用笔,曾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宜圆、宜平、宜重、宜留、宜变。)他阐明了中国画用笔的本质规律。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用笔要讲笔法。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
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
(2).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 6 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
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
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
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或是混合运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4.写意山水画的意境要素
写意山水画很讲究用笔用墨,同时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山水画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结果。也就是说,是画家面对自然山川,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画景是为了抒情,用笔是为了达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境界。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过程。这时,画中所描绘的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山性即我性”,“水 情即我情”,两者交融在一起,倾注于画面,体现出画家的情愫和自然景物的神韵,由此而产生的意境,才能“夺人”。
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家王维开创的,使山水画赋有了诗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得益彰,使画中意境味之无穷,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5.写意山水画的赋彩特色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个“类”即是指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是指不受客观约束,而是依据画家主观意识,因意而赋的“类型色”。遵循这个原则,山水画的设色基本上是从自然景物的固有色出发,色彩的变化一般也只是固有色明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整幅画,使色彩的配合达到相互的对比和映发。山水画的着色,虽着重平光下的固有色,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但并不完全排除自然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在表达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时也适当地采用。但是画家更注意的却是色彩对人的感情的感染力,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
写意山水画的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色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色与墨的关系上,既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还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使色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除大青绿重彩山水外,一般水 9 墨山水着色与笔墨运用一样讲究用笔,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宜平均填涂。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在设色上的特点。6.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空处理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象时空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天南地北的山川融为一体,也可以将水中陆地的景象巧妙地绘于同一画面;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春夏秋冬景色置于一图,将日月星辰置于一景,让古代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上共存。
“三远”及“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就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法,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在有些山水画的章法里,同一画面采取了三远中的几种方法来画。可以上半幅用平视法,下半幅用俯视法;也可以上半幅用高远法,下半幅用平远法。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常用“散点透视法”,即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突破了空间制约来处理景物的表现方法。
空白背景的处理方法――山水画在构图时,常留有大块空白,或上空,或下空,或左空,或右空,也可中间空。白可以作为云烟回荡 于空间,白也可以作为水流穿行于大地。空白留得好,不仅突出了主体,并且使整个画面因此显得灵活而生动起来。
7.写意山水画是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审美需求。如果一张画没有题款和印章,就像画未完成似的,总觉得有些缺憾。
题款中诗文、书法的好坏和钤章得当与否,都关系到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甚至从画中的题款和印章来审定画家的艺术修养程度。因此,历代画家十分重视题款和钤章的研究。题款是一首诗还是一句话,是一段散文还是一个题目?款题在什么地方,题一行还是两行?包括用什么字体,用浓墨还是淡墨?这些都要深思熟虑。对于印章的内容、形状、大小,是朱文还是白文,是粗犷还是纤细,盖一枚还是两枚,均要反复推敲。有修养的画家,善于题跋和用印,会给画面增添不少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题款和印章是山水画构图的需要,是立意的需要,是造境的需要,虽然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品种,在山水画里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艺术功能,又相互配合、相互映衬,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形成中华民族绘画形式上的传统特色。
1.历代写意山水画名师作品分析,重点分析作品的创作特点、手法及表现形式。2.教师示范及讲解。3.学生作业点评。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写意山水画的笔墨技法。难点:写意山水画情感意境体现。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a)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通过历代写意山水画名作的观摩和赏析,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写意山水画产生直观的认识。
b)本课程是从写意山水画临摹入手,理论讲解与实践技法要充分相互结合,讲解与示范要尽量同时进行。
c)通过写意山水画的临摹,使学生将所学的写意山水画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初步掌握写意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珍爱自己的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d)及时提出和解决学生常犯的毛病(如笔墨技法、透视原理、赋色规律等经常出现的毛病)。
e)适时指导学生课外临摹历代写意山水画名作,使学生较快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写意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从而达到向名师学习的目的。教具 参考资料:
以中国历代写意山水画名师的作品及理论为主要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9周(共16学时)1.理论讲授(与实创作同步)
(1).板书,讲解写意山水画理论。
2学时(2).历代写意山水画名师作品赏析。
2学时 通过历代写意山水画名师作品赏析,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题材、构图形式、笔墨技法等得到初步的认识,并能从中得到启发。
(3).写意山水画临摹示范
2学时 A.通过板书介绍写意山水画的作画步骤及特点。B.通过示范介绍写意山水画临摹需要注意的问题。C.通过示范介绍写意山水画临摹的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注意画面的构图、比例等。
D.通过板书及示范分析花鸟画的艺术形式。
E.引导学生从原来的明暗、光感观念中转换到以阴阳相生思维思考问题。
2.写意山水画临摹
10学时
作业规格:以四尺6开或四尺8开为主
作业内容:写意山水画临摹
作业数量:小幅写意山水画临摹8张以上。
教学过程:
(1).分析写意山水画临摹的步骤,讲解笔墨技巧。
(2).巡回检查作业进展情况,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3).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进行示范、讲解。
(4).不断地启发学生体会写意山水画的意境内涵。
(5).定时点评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第10-11周
1.写意山水画创作
32学时 作业规格:四尺3开或半开白 作业内容:写意山水画创作 作业数量: 6张以上。教学过程:
(1).分析写意山水画创作的步骤,讲解写意山水画的创作技巧。
(2).巡回检查作业进展情况,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3).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进行示范、讲解。
(4).不断地启发学生体会写意山水画创作艺术构成形式。
(5).定时点评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六)教学小结
7.写意国画教案 篇七
关键词:小写意花鸟画,国画,教学优势
当前阶段,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国画艺术作品中,笔者认为,小写意花鸟画是最适宜进行教学的一个画种。文中结合笔者的实际国画教学经验,结合诸多的学习材料,对小写意花鸟画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分析,紧接着对小写意花鸟画的实际教学优势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小写意花鸟画
现阶段,我国所独有的中国画可以依次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种类。花鸟画的艺术作品创造材料的获取十分简单且宽泛,在国画中只要是天空中飞翔的都属于花鸟画的范围。最近这几年,一部分哺乳动物画被一些专业人士分支为走兽画。一般情况下,但凡是以花卉、花鸟为主的绘画画作,全部属于花鸟画。
在当代的国画领域中,花鸟画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引入注目。吴昌硕先生作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花鸟画家,其选用的绘画主题以花卉为主要对象。因其绘画的作品色彩与墨的合理调配,导致作品在最后呈现过程中,完全不乏真趣盎然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国画领域依然活跃着诸多小写意花鸟画的大家。他们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奋斗在小写意花鸟画绘画创作与教育事业的最前沿,不畏艰险、兢兢业业,将艺术文明进行传承。这不仅有效地继承了过去传统的小写意花鸟画形式多变、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绘画技巧的同时,还侧重结合时代发展的精神外貌,进而更加有效地将小写意花鸟画引导至顶峰时期。
二、小写意花鸟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优势
1. 互动活动中实现快乐学习的优势
当前阶段,国画在创造过程中用笔最为精妙的一点,即为不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的人是无法将其读懂的。为此,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若只是单一地进行教学及要求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临摹,是万万不可的。一旦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学习思维出现一点偏差,便会严重影响其学习质量。在进行国画教学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即为美术教师一边艺术创造,一边进行教学,学生则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全部掌握艺术绘画用笔的起、止、走、行等变化。古人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教师一人的刻苦钻研必然顶不过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最为直观的交流。在学生创作小写意花鸟画过程中,其耗费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完全可以在观察完教师的操作后,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与教师进行密切的学习交流。学生一旦遇到绘画问题,教师则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复教学。教师此种做法,不仅有效地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还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
2. 经济成本层面的优势
小写意花鸟画,实质就是艺术作品意境的再现。简单地说就是指以个人的内心思维去感官外部的一切,然后再通过绘画将其所见所闻进行具体表达。教师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用篇幅较大的长卷,通常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为此,教师需要在具体展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示范所需要的空间,并在充分满足其要求的基础上,对画卷进行有效的小化。小写意花鸟画,则完全符合了此要求。其不仅不需要十分厚重的色彩及数量颇多的画纸,同时还不需要十分高端的教学情境。小写意花鸟画,仅仅只需要一张宣纸、一支毛笔、一些墨汁、若干颜料等,在课桌上简单地铺垫一块纸板,学生就可以开始艺术创作。运用一些简单的绘画材料,结合一张小小的纸巾就可以充分展现出我国优秀国画的艺术价值。除此之外,学习成本的降低,使普通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可以承担。为此,在教学国画过程中,运用小写意花鸟画进行教学,则可以真正使国画走入平民生活中。
3. 教学成效上的优势
运用小写意花鸟画进行教学,从简单的握笔动作到复杂一些的用笔用墨,从国画画面成分构成到色彩之间的合理配比,从简单的借物抒情到运用简单的绘画作品进行强化其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直接在教学课堂中,看到学生的学习变化。若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教师则可以当场进行教学引导,极大地避免了学生回到家中后在自我练习过程中误入学习误区的问题。此种教学模式,会极大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国画教学当前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即全面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力度。为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结合小写意花鸟画的教学优势,进行科学有效的国画教学。
注释
8.写意国画教案 篇八
关键词:水彩艺术;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启示;交汇融合
一、引言
水彩艺术是具有古典韵味的西方画种,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丢勒便绘制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彩佳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知识的积累,特别是18、19世纪英国众多画家在水彩领域所创立的丰功伟绩,使得水彩艺术得以迅猛发展。水彩作为西方“舶来”艺术队伍中的一员,在20世纪传入了中国画坛。由于在材料、媒介、工具以及画面的情趣意韵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传播之初,水彩便受到了中国画者们的青睐。
艺术只要得到传播,就必然会摆脱其最初所呈现在某个地区的独立艺术体系,与各地的独有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与交融。历经百年的洗礼,水彩逐渐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在这片神州大地的土壤中获得了新生。特别是近年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觉悟,使众多艺术家为实现水彩艺术更具民族精神内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与汲取,积累了极为珍贵的经验。“写意”精神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所在,如何把这精粹融汇于西方绘画体系中,使水彩实现民族化和本土化成为了我们长久探究的课题。
二、“写意”精神的特点
中国绘画与水彩画的相似之处在于借水作画,以水呈色,经由水的应用来寻求理想的艺术氛围。中国画按艺术的表现手法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三种类别。而“写意”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特征,是中国绘画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中国绘画的审美情趣、美学观念和创作意识。它与西方科学严谨的绘画理念不同,“写意”注重抒情传神,讲究“形神兼备,贯气而有韵”,而不追求形象的真实、空间的立体、透视的准确。
“写意”是作者利用简练放纵的笔法来描绘对象的意态风貌,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身的情趣意向和审美价值。“意”即作者的“意识”,呈现的“意象”,是画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处理与提炼总结。绘画所得之“意”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感官所认识的世界不致相同,是抽象化与理想化的存在。是基于师法自然的前提下,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与精神灌注,超越现实所达到的一种意识升华,使观者产生联想,是较高的艺术境界。
三、“写意”精神对水彩绘画的启示
“写意”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但如同众多的艺术理念一样,它必然要通过外在形式的传达才能得以实现。这既包括技法层面的描述,又有对精神层面的诉求。墨色的韵味,线条的律动,情愫的真诚在表现中显得格外重要,即“用色”“用线”“用情”来体现“写意”精神的格调。
(一)以色写意,墨色的启示
色彩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表达手段,是通过感官与大脑以及我们生活经验所产生的视觉效应,在绘画语言当中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色彩在水彩画中强调互补色与冷暖色倾向的精确运用。通过调和颜色,用丰富多彩、严密细腻的色彩描画对象的形与质。着眼于色调在光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制造出立体和空间之感。这种表述方式是对自然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追求光、物、色三者间的关系。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不执着于颜色的冷暖关系和整体色调倾向,而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并以色扬墨,以墨呈色。墨色的应用与艺术作品的“写意美”息息相关。由于其晕染、渗透、叠加所产生的抽象美无法完全掌控,在随心所欲之间使绘画呈现出随意性、纯粹性、自由性等特点,加强了绘画所带来的情趣韵味。
墨虽单一,但应用绝不简单乏味。中国绘画以水为生,通过墨与水的调和作用达到千变万化、清新活泼的艺术效果。墨色的运用历经无数艺术家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法与理论体系。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认为“墨通过水的调试,可分焦、浓、重、淡、清五种色彩层次”。根据水的比例和用途的不同,调节出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呈现变化丰富的色彩明度与纯度。
唐代王洽笔墨大胆洒脱,水墨淋漓,恣意挥洒,景物浑然一体,被后世称为“泼墨法”。同为唐代的王唯改单一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深浅浓淡变化的多层次画法,称“破墨法”。作画时趁墨未干,在画上增添墨色,使水墨自由融合渗透。“积墨法”利用层层加墨,由淡至深,笔迹水痕清晰可见,具有苍劲浑厚之感。墨色的呈现是水与墨的艺术,其水墨淋漓,自由纯粹的艺术效果是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的精神内涵和民族审美价值的体现。在笔墨的气势和力量间满足自我的精神调节,展现超然的神韵,达到用“色”写意。
在借鉴中国画“写意”精神方面,王肇民是我国取得成就较高的画家。他成功地把中国式的墨色写意及运用方式融入到水彩作品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美人蕉》不拘泥于光影的描写,物象的厚重感与水色交融的酣畅感合二为一。利用墨色的变化情趣引入画中,使鲜花艳而不俗。在强调造型的基础上通过水与色晕染互渗,任其自由变化,造就了水墨晕章、酣畅淋漓的画面效果。墨的神韵,诗的意境,水彩的色与画家的艺术理念和谐统一,显示出宏大的民族气节与写意之风。
水彩和中国画都以水来调节颜料做出变化效果,色彩所呈现的透明性与细腻性也有相似之处,使水彩画借鉴墨色运用,在以色写意上提供了可行性。
(二)以线写意,线条的启示
线是人类对客观形象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它既是对具象的总结,也是抽象的阐发。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画者们都重视线条的作用,并作为绘画创作的重要表达元素。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善于利用简单的线条来描绘自身的生活状况。在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所描绘的壁画中,画者们采用黑色粗犷的线条来刻画形体轮廓,并通过线条的穿插和少量的矿物颜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重量,所绘野兽形象逼真,挺拔生动。而在中国新石器时期所制成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则更富生气和神秘色彩,运用简练遒劲的线条在盆内刻画了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并有两条大鱼在相互追逐,线条的韵律使鱼的形象活泼灵动,直率天真。
但由于历史文化、生活环境与民族风俗的不同,欧洲与东方对线的审美作用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西方绘画中的线是为了介定对象的轮廓,是作为点在空间延伸所留下的轨迹,并且最终为面服务。物体的形态构架主要根据体面和调子来表现结构明暗与立体造型,从而营造逼真写实的视觉效果。线不存在过多的独立性和欣赏价值。而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十分重视线的作用,力求以精炼的线条勾勒景物的神态,抒发作者的情趣。把线从形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表达形式。对线的巧妙运用早在南齐时期,谢赫所提出的“六法”中就有“骨法用笔”一说。“骨”比喻刚强果断的外在体现,着重线条的力度。“写意”强调以线造型,对象的神态、结构、形体均以其精准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现,并根据画中所需,进行皴擦勾染、拖揉并施的不同处理。
线条强调“写”字,是笔墨的载体。笔势的挥洒通过线舞动于画中,留下千姿百态的痕迹。“书画同根而生”,古代文人画家认为作画与书法关系密切,相得益彰。明代董其昌的写意画更是以书入画,刚中带柔,收放自如,对笔法的灵活掌握通过线条经营在画上。运笔的轻重快慢,抑扬顿挫造就了线条的变化莫测。出笔的中锋、侧锋、逆锋更使作品愈发地抽象深沉。画家赵云龙在他的水彩风景画中常用挥洒自如的线条交错纵横在水墨淋漓、轻松明亮的色块当中,运笔自然酣畅。线条的千变万化、粗细缓急描绘出抒情秀美的自然场景,传达事物瞬间即逝的印象,犹似中国山水画的意象美。
用线写意是情绪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顺畅如流水的线条体现了作者喜悦欢乐、怡然自得的心情。反之,较多顿挫与反折的线条体现了哀愁、郁闷之感。如周刚的水彩人物画善以粗犷精炼的线条勾勒对象的轮廓,书法般的运笔中展现出各种人物的姿态面貌与真情实感。在他描绘山西矿工的一系列作品中,写意线条时而辗转反侧,时而遒劲利索。在塑造人物形态的同时,也阐述自己对客观事物所得的思想感情,并透露出描绘对象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画中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艰苦工作、默默耕耘的赞美,又蕴含着一丝丝忧伤悲愁的气息。
(三)以“情”写意,用“意”造“境”的启示
特殊的认知方式和审美取向造就了中国绘画与西方水彩截然不同的艺术理念。“写意”精神作为中国画的核心灵魂,其精神内涵在于描绘的不是客观景象的再现,而是主观意识的创造。绘画成为了情感意识的表现,以抒写胸中逸气、流露真情实感为目的。通过笔墨意趣的外在形式在纸上纵横挥洒,渲染出有情有意的理想形式,在抒情传神中感受与描绘自然。这绝不是技法的简单堆砌所能形成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应该实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
“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中的最高标准,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要求和“写意”精神最为重要的创作法则。“气韵生动”意为通过生动的“气”传达物象内在的“韵”,即绘画内含的生命与精神,并且以形似为基本,追求神似为目的,从而达到鲜活灵动的状态。那么“气韵”何来?“气韵”既来自于对象,更来自于自身。只有画者全心全意投入画中并灌以真情,把主观情思“移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悟,把握对象的精神内涵达到“传神”。这是一个把物象转化为心象的有机融合。纵观“写意山水”的发展,无论是唐代王唯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米家山水的“自适其志,寄兴游心”;抑或是元四家的抒写“胸中逸气,豪情壮志”;还是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们所绘山川河流,花丛草木都并非某一处的实景,而是自身内心创造与自然的聚合。不讲究人物房屋的实际比例,不执着一花一草的模仿再现。视觉真实在转化为绘画语言时应随画者的意识想象而变化,抒写内心感受以表达审美意趣和理想价值。
显然,这种“前卫”的艺术理念早早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并早于欧洲。在中国上古时代,青铜器那概括夸张的造型以及抽象的装饰纹样就能看到这种意识的端倪。六朝时期,道释画像所追求的“秀骨清像”更是此思想的延伸。而欧洲直到19世纪经过印象派那轰轰烈烈的革命,以及后来兴起的众多现代艺术流派的不断革新下才挖掘出画者内心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此前的欧洲绘画更多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客观存在,强调素描和色彩关系来塑造形象,重视科学理论在绘画领域的应用。精准的空间透视、明确的光影明暗、严谨的解剖知识成为西方绘画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随着发展,西方绘画吸收了各民族以及不同地区的艺术养分,涌现出了灯火辉煌、奇妙无穷的崭新景象。
因此,对水彩画进行“写意”改造就必须要求画家在创作中传达主观意识、生活感悟,以及自身的艺术主张。关维兴作为北派水彩的象征人物,表现抒情写意可谓是出类拔萃。他所描绘的水彩肖像,造型虽严缜细密,却形神兼具、色彩柔和、豪爽奔放。作品《乡情》刻画了数十位神态生动、特征明显、憨厚朴实的贫苦农民,所绘形象不是对物象的复制,而是心灵情愫的流露。通过对现实所得的感受灌注画中,自身的意趣、激情、认识与对象有机统一,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绘之物是其内心的重新整合与理想化的结果,再由写意性的形象传达心灵的感悟。
有“情”才有“意”,有“意”才能生“境”。意境造就的是“写意”精神的实质求索。上文所述的主观意识和自身情感的“意”是造“境”的基本前提,但“意”并非单纯的情思投入,而是“寓理于情,寄意于物”,做到“托物言志,理自伸然”。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客观事物转化为艺术审美形式是“眼中物、心中物、手中物”的感性转化过程。现实的物象与内心的意象合二为一,形成精神的产物。意境通过画面传达情感内涵,并引发作者与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使观赏者产生无尽的幻想和生命力,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并非单纯的视觉享受与技法堆砌,而是超越原有物象,表现自身文化内涵,价值取向与精神意志的更高境界,是艺术的升华。在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启示下,不少画家在追求意境的塑造中创作了一批具有人文气息的优秀作品。如水彩画家柳新生,他赋予了江南水乡之境以梦幻朦胧的纯真诗意。在《冬之恋》的系列组画中,他不刻意仿写自然,通过水彩画自身水色交融、流动、通透、明亮的单纯美,在心灵的启示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中描绘出了梦境般的画面。画中水天一色、宁静安详、单纯高洁、远方迷蒙之境若隐若现,仿佛是从地上升起的缕缕青烟掩盖了蔚蓝的天空,使观者置于画中,产生无限的遐想。柳新生把自身的绘画风格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艺术文化中,创造了富有灵性与生命力的意境。抒写胸中“意”,表达“意”中“境”,情感的流露和意境的创造是中国画“写意”精神最为核心的元素。在西方造型艺术与审美意识所决定的水彩画中最大限度地融入这一法则,是水彩画在中国本土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水彩艺术虽为欧洲文明的“舶来品”,但经由东方文明的影响以及无数艺术家的努力,逐渐从西方造型艺术向中国写意艺术演变,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气息。可是,在借鉴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要模糊艺术界限,消除画种的独特性,建立绘画艺术的大一统。借鉴期间,对表象肤浅的执迷容易使我们误入歧途。沉醉外在形式的表现和风格特征的模仿,也不过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要使水彩艺术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就必须保留水彩画自身的独立性,运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与元素的积淀对水彩画加以改造和完善,在中西文明的差异中寻求共融,并紧跟当代艺术思潮的步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气派的中国水彩艺术。
参考文献:
[1]卢思华.论中国元素在中国水彩画中的表现[J].品牌.2015,(04).
[2]吕长娟.论素朴的艺术与反思的艺术[J].美术大观.2015,(04).
[3]杜茜.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4,(18).
[4]王婧妍.当代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方向探寻[J].艺术教育.2015,(09).
作者简介: